2012年 集中直流远程供电系统技术规范

2012年 集中直流远程供电系统技术规范
2012年 集中直流远程供电系统技术规范

·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集中直流远程供电系统技术规范

版本号:1.0.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

2011-11-29发布 2011-11-29实施 QB-H-007-2011 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C e n t r a l i z e d R e m o t e F e e d D C P o w e r S y s t e m

目录

前言 (1)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

4集中直流远程供电系统建设原则及供电方案 (2)

4.1 集中直流远程供电系统建设原则 (2)

4.1.1建设远供系统的网元距离和数量原则 (2)

4.1.2局端电源设备模块配置原则 (3)

4.1.3远供线路电缆敷设原则 (3)

4.1.4远供线路设备级联原则 (3)

4.1.5远供线路升压输出原则 (3)

4.2 集中直流远程供电方案 (3)

4.2.1集中直流远程供电组成 (3)

4.2.2集中直流远程供电方案 (3)

4.2.2.1常用供电方案 (3)

4.2.2.2组合式供电方案 (4)

5集中直流远程供电系统技术要求 (4)

5.1 产品型号 (4)

5.2 环境条件 (5)

5.2.1温度范围 (5)

5.2.2相对湿度范围 (5)

5.2.3大气压力 (5)

5.2.4冲击与振动 (5)

5.2.4.1冲击 (5)

5.2.4.2振动 (5)

5.3 系统结构、防护和外观要求 (5)

5.3.1设备机械结构要求 (5)

5.3.2设备柜体防护要求 (5)

5.3.2.1室内环境 (5)

5.3.2.2室外环境 (6)

5.3.3系统外观要求 (6)

5.3.3.1系统抗震要求 (6)

5.3.3.2安全保护要求 (6)

5.3.3.3系统接触电流 (6)

5.3.3.4材料阻燃性能 (6)

5.3.3.5静电放电抗扰性 (6)

5.3.3.6系统电磁兼容性 (6)

5.4 系统防雷与接地要求 (7)

5.5 集中直流远程供电系统技术要求 (7)

5.5.1局端电源设备技术要求 (7)

5.5.1.1标准配置要求 (7)

5.5.1.2电源模块技术要求 (8)

5.5.1.3监控模块及性能 (9)

5.5.2电源适配器技术要求 (11)

5.5.2.1一般要求 (11)

5.5.2.2环境要求 (11)

5.5.2.3电气特性要求 (11)

5.5.2.4绝缘保护要求 (13)

5.5.2.5绝缘电阻 (13)

5.5.2.6系统接触电流 (13)

5.5.2.7系统电磁兼容性 (13)

6配套要求 (13)

6.1 局端站通信电源系统要求 (13)

6.2 远供线路要求 (13)

6.2.1远供电缆要求 (13)

6.2.2断路器的选择与配置 (14)

6.2.3线路的防雷与接地 (14)

7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15)

7.1 标志 (15)

7.1.1产品标志 (15)

7.1.2包装标志 (15)

7.2 包装 (15)

7.3 运输 (15)

7.4 储存 (15)

7.5 产品污染控制 (15)

8编制历史 (16)

附录A测试条件 (17)

附录B建议试验用仪表和设备 (21)

附录C建设参考方案 (23)

前言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公司全业务经营的开展,分布系统已成为了网络覆盖建设的主要方式,光纤拉远技术得以大量应用,网元设备不断向用户侧延伸,用户接入业务的质量保障要求也日益显现。由此对现有的通信电源保障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电源保障模式需要有所突破。

为提高移动网络建设中分布式组网场景(如:城市密集中心无线覆盖、道路沿线拉远覆盖、农村覆盖、室内分布、WLAN及综合接入等)中的电源保障能力,提高电源维护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本标准在原有通信局站划分归类的通信电源电压等级基础上,补充构建280V集中直流远程供电系统模型,特编制此标准。

本标准以直流48V电源为基础,直流280V电源作为主要用电形式。

本标准的附录A、B为标准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移技﹝2011﹞327号印发。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提出,技术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在本标准编制过程中,得到浙江鼎联科通讯技术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李咏、辛鸿斌、张海涛等人,在此表示感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毛松苗、巩欣、梅震华、陈文环、朱昌松、胡坚、郑发秀。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以直流48V通信电源输入为基础,输出电压范围为225V~380V集中直流远程供电系统的组成、分类、技术要求、适用场景等。

本标准还包括了对于直流48V通信电源输入为基础,输出电压范围为225V~380V集中直流远程供电系统(以下简称直流远程供电系统)的标志、包装、运输、储存和测试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在通信基站中以直流48V通信电源输入为基础,采用电力电缆送电的、输出电压范围为225V~380V的集中直流远程供电系统,可作为电源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及质量检验的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订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4 集中直流远程供电系统建设原则及供电方案

4.1 集中直流远程供电系统建设原则

4.1.1 建设远供系统的网元距离和数量原则

当分布式网络末梢设备与局端站距离超出100m且末梢网元数量超过3个时,应采用直流远程供电方案。

4.1.2 局端电源设备模块配置原则

直流远程局端电源设备供电模块应采用N+1冗余方式配置,远供系统应配置监控模块。

4.1.3 远供线路电缆敷设原则

远供线路的电缆线径不宜超过等效25mm2铜芯电缆的规格,单条供电线路长度不宜超过5km。

4.1.4 远供线路设备级联原则

在每条远供线路中级联的通信网元数量不宜超过5个,单套远供局端电源所供电的通信网元数量不宜超过10个。

4.1.5 远供线路升压输出原则

线路距离大于5km或通信设备总负荷大于2kW时,为降低线路成本及损耗,可将远供电压提升至380V,并在末梢网元侧配置电源适配器。

4.2 集中直流远程供电方案

4.2.1 集中直流远程供电组成

集中直流远程供电方案主要由为通信设备供电的直流电源系统及供电传输线路组成。

为通信设备供电的直流电源系统在构成上,由直流48V基础电源系统、局端电源设备(由监控模块、电源转换模块、输入、输出配电单元及防雷保护单元等组成的插框式电源设备)、远端电源适配器等部分组成。

4.2.2 集中直流远程供电方案

4.2.2.1常用供电方案

将局端站内已有的直流48V基础通信电源经局端电源设备升压为直流280V后传送至远端,为网络末梢网元供电。

图4-1

4.2.2.2组合式供电方案

局端站内组合型直流远程供电局端电源设备(基础电源仍选用直流48V为基础,所有电源设备集成在一个机架内)的电力传送至通信设备。

图4-2

5 集中直流远程供电系统技术要求

5.1 产品型号

系统的型号依据YD/T 638.3-1998的规定命名。

5.2 环境条件

系统的工作环境应无腐蚀性、爆炸性和破坏绝缘的气体及导电尘埃,并远离热源。

5.2.1 温度范围

储运温度范围:-40℃~70℃;

室内型工作温度范围:-15℃~45℃;室外型工作温度范围:-20℃~55℃(超出范围外要求与制造厂商协商解决)。

5.2.2 相对湿度范围

工作相对湿度范围:≤95%(40±2℃);

储运相对湿度范围:≤95%(40±2℃)。

5.2.3 大气压力

大气压力范围为:70kPa~106kPa(超出范围外要求与制造厂商协商解决)。

5.2.4 冲击与振动

5.2.4.1冲击

系统应能够承受峰值加速度为150m/s2,持续时间11ms的冲击。

5.2.4.2振动

系统应能够承受振动频率为10~55Hz(正弦扫频),振幅为0.35mm的正弦波震动。

5.3 系统结构、防护和外观要求

5.3.1 设备机械结构要求

集中直流远程供电系统机械结构应符合GB/T 19520.3-2004标准的要求;集中直流远程供电设备系统结构应符合GB 4943-2001标准中4.1~4.6的安全要求。

5.3.2 设备柜体防护要求

5.3.2.1室内环境

集中直流远程供电系统安装于专用机房内,柜体防护等级应达到IP20标准;安装于其他室内公共环境时,柜体防护等级宜达到IP31标准。

5.3.2.2室外环境

安装于室外公共环境,柜体防护等级应为IP55(门关闭时)标准。

5.3.3 系统外观要求

集中直流远程供电系统本身制造质量,主电路连接,二次线及电器元件安装等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集中直流远程供电系统内直流裸露带电部件,应设置适当的外壳、防护挡板、防护门、增加绝缘包裹等措施,防止在维护和操作过程中意外触及。

2.系统直流输入应与直流输出电气隔离。

3.系统输出应与地、机架、外壳电气隔离。

4.系统应有明确标识标明该系统输出不能接地。

5.油漆电镀应牢固、平整、均匀、无剥落锈蚀及裂痕等现象。

6.机架面板等应平整匀称。文字和符号要求清楚、整齐、正确、美观。

7.标牌、标志、标记应完整清晰。

5.3.3.1系统抗震要求

系统的抗震性能指标符合行业YD 5096-2005的相关要求。

5.3.3.2安全保护要求

1.设备及导电零部件间的电气间隙、爬电距离须满足电气设计规范要求。柜内两个带电导体之间、带电导体与裸露的不带电导体之间的最小距离,应符合:

直流电压≤63V,额定工作电流≥63A时,电气间隙≥3mm,爬电距离≥5mm;300<直流电压≤500V,额定工作电流≤63A时,电气间隙≥8mm,爬电距离≥12mm。

2.各独立电路与地(即金属框架)之间的绝缘电阻不小于10MΩ;无电气联系的各电路之间的绝缘电阻不小于10MΩ。

3.直流电压≤63V,抗电试验电压直流700V;250<直流电压≤500V,抗电试验电压直流2828V,一分钟应无击穿或闪络现象。

5.3.3.3系统接触电流

系统接触电流应不大于3.5mA。

5.3.3.4材料阻燃性能

系统所用的PCB的阻燃等级应达到GB4943中规定的V-0要求,塑胶导线的阻燃等级应达到GB/T18380.1-2001中规定的要求,其他绝缘材料的阻燃等级应达到GB4943中规定的V-1要求。

5.3.3.5静电放电抗扰性

系统机柜应能保护产品抵御静电的破坏,其保护能力应符合YD/T 983-1998第7.3条表9中“静电放电”的要求,应能承受不低于8kV静电电压的冲击。

5.3.3.6系统电磁兼容性

1.传导骚扰限值

应符合YD/T 983-1998 中第5.1条的要求。

2.辐射骚扰限值

应符合YD/T 983-1998 中第5.2条的要求。

5.4 系统防雷与接地要求

1.远供设备的防雷与接地需满足相关国家行业和企业相关标准的规定。

2.通信电源设备的雷电过电压保护设计,应根据通信站点的性质、所处雷电环境制订合理的保护方案,必须确保人员安全和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

3.局端电源设备的直流输出端口和电源适配器的输入端口应选用直流电涌保护器,额定通流容量应为8/20μs,20KA。

4.局端电源设备的直流输出端口和电源适配器的输入端口应能承受电压脉冲(10/700μs、5kV)和电流脉冲(8/20μs、20kA)正向和反向各5次的冲击。

5.5 集中直流远程供电系统技术要求

5.5.1 局端电源设备技术要求

5.5.1.1标准配置要求

局端电源设备安装须满足19吋标准机架的嵌入式安装要求。

标准机框配置要求

注1:输出断路器额定工作电压不低于DC400V。

1.局端设备可靠性要求

2.局端电源设备功能要求

(1)局端电源设备模块即插即用,具备无损伤热插拔功能。

(2)局端电源设备模块均流度要求

电源模块并联工作,各模块承受的电流能自动平衡,实现均流。其电流不平衡应≤±3%的输出平均电流值。

(3)局端电源设备自适应要求

局端电源设备中某一模块(如监控模块、电源模块、电涌保护器)工作出现异常时,应不影响局端电源设备的正常供电。

(4)局端电源设备开关机过冲幅度

开关机引起直流输出电压变化的最大峰值应不超过直流输出电压整定值的±1%。

(5)局端设备启动冲击电流(浪涌电流)

由启动引起的输入冲击电流应不大于额定输入电压条件下最大稳态输入电流峰值的150%。

(6)局端设备软启动时间

局端设备软启动时间(从启动至直流输出电压爬升到标称值所用的时间)可根据用户要求确定,一般为5s~20s。

(7)负载效应(负载调整率)

不同负载情况下的系统直流输出电压与输出电压整定值的差值应不超过输出电压整定值的±0.5%。

(8)负载效应恢复时间(动态响应)

由于负载的阶跃变化(突变)引起的直流输出电压变化后的恢复时间应不大于200μs,其超调量不应超过输出电压整定值的±1%。

注:恢复时间是指直流输出电压变化量上升至大于稳压精度处开始,恢复至小于等于并不再超过稳压精度处止的这段时间。

3.其他要求

5.5.1.2电源模块技术要求

1.电源模块配置数量采用N+1冗余配置模式。

2.局端电源模块效率

(1)负载率50%,局端系统输出电压DC260V~DC320V,局端系统效率≥90%;

(2)负载率80%,局端系统输出电压DC260V~DC320V,局端系统效率≥92%。

3.局端电源模块要求

(1)模块规格

单个电源模块(48VDC/280VDC)功率推荐容量系列为600W、1000W。

(2)模块散热采用强迫风冷时,风扇寿命应当≥50000小时。

(3)模块输入特性

①输入电压范围:DC40V~60V,典型值:54V;

②输入欠压保护:DC40V~46V可调,典型值:45V;

③输入欠压恢复:DC46V~47V可调,典型值:46.5V;

④输入过压保护:DC56.5V~60V可调,典型值:60V;

⑤输入过压恢复:DC56.4V~58V可调,典型值:57V;

⑥输入电话衡重杂音电压(300~3400Hz):≤2mV;

⑦输入宽频杂音电压(3.4kHz~150kHz):≤100mV;输入宽频杂音电压(150kHz~30MHz):

≤30mV;

⑧输入峰峰值杂音电压(0~20MHz):≤200mV。

(4)模块输出特性

①输出电压范围:DC225V~380V可调;

系统的直流输出电压值在其可调范围内应能通过监控单元实现自动连续可调功能。

②稳压精度:≤±1%Vo(输出额定电压);

③输出电话衡重杂音电压(300~3400Hz):≤2mV;

④输出宽频杂音电压(3.4kHz~150kHz):≤100mV;输入宽频杂音电压(150kHz~30MHz):

≤30mV;

⑤输出峰峰值杂音电压(0~20MHz):≤200mV。

⑥温度系数:相对于28℃环境温度情况下,温度每变化1℃时的直流输出电压与输出电压

整定值的差值应不超过输出电压整定值的±0.2‰。

5.5.1.3监控模块及性能

监控模块性能要求:局端电源设备出现故障时,应能通过通信接口将告警信号传送到本局端站的动环监控设备上;同时,当监控模块发生故障时,不影响局端电源模块的自主均流工作。

1.通过独立监控单元,对集中直流远供系统的局端设备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2.监控单元可以通过RS232或RS485通信端口与上位机通信,同时管理所有电源模块,具有“遥测、遥控、遥信”功能。

3.局端设备的独立监控单元面板应带有液晶显示屏,可通过监控单元面板键盘或控制器对系统参数进行配置。

4.局端设备出现告警时,监控单元通过通信端口上传告警,所送的告警信号应能区分故障的类别。同时面板指示灯、蜂鸣器同步实现声光告警。

(1)独立监控单元应具有下列主要功能:

——即插即用,具备无损伤热插拔功能;

——实时监视被控设备工作状态;

——采集和存储被控设备运行参数;

——设置参数的掉电存储功能;

——具有告警记录、告警时间和查询功能,存储记录不少于100条,告警记录可随时刷新;告警信息在系统完全无电状况下应能保存,不丢失。

——对告警信息及监测数据采用RS-232、RS-485串行接口,协议满足YDN23协议;

——按照局(站)监控中心的命令对被控设备进行控制,通信协议应符合YD/T1363.3的要求。

——异常消失后,告警能够自动恢复。

(2)系统保护功能

下表中的系统保护功能动作时间要求不大于50ms。

注1:要求对于集中远供电源系统(含线路)运转时的漏电流≤30mA。

5.5.2 电源适配器技术要求

5.5.2.1一般要求

1.单台电源适配器输出功率推荐容量系列为600W、1000W。

2.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MTBF:7万小时。

3.直流输出的电源适配器应具备并联扩容能力。

4.设备抗干扰能力强,适于安装(挂墙、挂杆)。

5.室内条件下安装机体,外壳防护等级应满足IP2X或IP3X的要求。

6.室外及恶劣条件下(如潮湿、粉尘大等),安装机体外壳防护等级应满足IP55要求。

7.电源适配器工作指示

(1)绿灯亮,红灯灭,输入正常,输出正常;

(2)绿灯灭,红灯亮,输入正常,输出异常;

(3)绿灯灭,红灯灭,输入异常,输出异常,或无输入电压;

(4)绿灯亮,红灯亮,输入正常,输出正常.指示电路故障。

5.5.2.2环境要求

1.工作温度:室内型:-15℃~+45℃;室外型:-20℃~+55℃。

2.散热方式:宜为自然冷却。

3.噪声:≤42dB(A)。

5.5.2.3电气特性要求

1.输入特性

(1)输入电压范围:DC225V~350V可调,典型值:280V;

(2)具备正负极防反接保护功能。

2.输出特性

(1)输出电压范围:DC40~DC56.4V,输出典型值:54V;

或输出电压范围:AC220V,稳定精度不大于±3%。

(2)输出电流:输入DC280V满载,输出电压DC54V,输出功率600或1000W;

或输出电流:输入DC280V满载,输出电压AC220V,输出功率600或1000W。

(3)设备效率:负载50%以上,DC280V输入,输出效率≥92%。

(4)负载调整率

不同负载情况下的直流输出电压与输出电压整定值的差值应不超过输出电压整定值

的±0.5 %。

(5)输出纹波及噪音

满载,带宽限制0~20MHz,输出纹波及噪音≤400mVp-p。

(6)动态响应过冲及开关机过冲幅度

由于负载动态响应及开关机引起直流输出电压变化的最大峰值应不超过直流输出电压整定值的±2%;

由于负载动态响应及开关机引起交流输出电压变化的最大峰值应不超过交流输出电压整定值的±1.8%。

(7)输出上升时间

额定负载下,输出电压从10%上升至90%,输出上升时间宜≤1s。

(8)开机输出延迟

开机输出延迟宜≤3s。

(9)动态响应回复时间

由于负载的阶跃变化(突变)引起的直流输出电压变化后的恢复时间应不大于200μs,其超调量应不超过输出电压整定值的±5%。

(10)均流度

直流48V输出的适配器并机输出,其电流不均衡度应优于±3%的输出额定电流值。

(11)均流母线电压

直流48V输出的适配器并机满载输出时,均流母线电压不平衡度应<2V(±0.02V)。

3.保护特性

异常状态消失,保护消除,设备应能够自动恢复供电。

(1)输出过压保护

输出U>DC56.4,终止输出。

输出U>AC275V,终止输出。

(2)输出限流保护

额定600W直流54V输出,输出I≥14A,限流保护;额定1000W直流54V输出,当输出I≥23A时,限流保护。

额定600W交流220V输出,输出I≥3.5A,限流保护;额定1000W交流220V输出,输出I≥5.7A,限流保护。

(3)输出短路保护

额定600W直流54V输出,输出I>16.7A,短路保护;额定1000W直流54V输出,输出I>27.8A,短路保护。

额定600W交流220V输出,输出I>4.1A,短路保护;额定1000W交流220V输出,输出I>6.8A,短路保护。

(4)过温保护功能

设备应具备过温保护功能。

5.5.2.4绝缘保护要求

输入对输出,DC2828V一分钟无击穿或飞弧现象;

输入对地,DC2828V一分钟无击穿或飞弧现象;输出对地,DC700V一分钟无击穿或飞弧现象。

5.5.2.5绝缘电阻

在正常大气压力下,相对湿度为90%,试验直流电压2828V时:绝缘电阻输入对输出、输入与大地、输出与大地≥2MΩ。

5.5.2.6系统接触电流

适配器接触电流≤3.5mA。

5.5.2.7系统电磁兼容性

1.传导骚扰限值

应符合YD/T 983-1998 中第5.1条的要求。

2.辐射骚扰限值

应符合YD/T 983-1998 中第5.2条的要求。

6 配套要求

6.1 局端站通信电源系统要求

局端站在配置基础直流48V通信电源设备时,应根据站点配套的实际情况,适度提高局端站的后备蓄电池组的容量。

远端的电源适配器配置应根据通信设备电压等级、功率大小并综合线路长度,优化建设方案,尽量减少电源适配器的配置数量。

6.2 远供线路要求

6.2.1 远供电缆要求

1.远供线路电缆截面积及单元芯数应满足远供线路远期工程的需求,电缆材质应满足相关通信行业电缆标准。

2.远供线路电缆应针对敷设场景的不同,选用适合在架空、埋地、室内、管井中敷设的电力电缆。

3.线路敷设采用传统的电缆和传输光缆各自单独布放的形式;特殊场景下可选用光电混合缆进行线路敷设。

4.电缆缆芯材质可选用铜或铝;当使用铝电缆时,必须注意做好铜铝转换处的抗氧化工作,以防止接头处老化造成的线路故障。

5.电缆线径规格不宜超过等效25mm2铜芯电缆。

6.远供线路室外布放宜选用铠装阻燃电缆,并在两端做好铠装层接地。

7.远供线路电缆要求相间电压耐受等级为ZA-RVV-0.6/1KV。

8.远供线路电缆输送直流电,应使用双芯电力电缆,外护套颜色宜为橙色或红色;电缆绝缘层颜色:正极—棕色;负极—蓝色。

6.2.2 断路器的选择与配置

1.远程直流供电回路中的各级供电设备间应加装微型直流断路器进行隔离保护。

2.远程直流供电回路中的各级供电设备间所加装的微型直流断路器,并应注意上下级之间的搭配,以达到分级保护的效果。

3.远程直流供电回路中的各级供电设备间所加装的微型直流断路器,断路器的电压防护等级不低于DC400V;采用双极断路,当切断回路供电时,应同时切断正极和负极回路。

4.远程直流供电回路中的末端通信设备负荷小于100W时,应配置微型直流熔断器进行保护。

6.2.3 线路的防雷与接地

1.集中直流远供电源系统线路输出采用全程对地悬浮状态,,线路全程严禁正负极接地。

2.远供线路布放线缆的屏蔽层或铠装层两端均需可靠接地;室内部须严格做好保护接地,远端室外部分须严格做好防雷和保护接地。

3.线路在出机房或室外敷设至通信设备时应尽量采用埋地方式敷设,埋地距离宜达到50m;当埋地距离不能达到50m时,最短埋地距离不宜小于15m,并应加装电涌保护器。

4.架空杆路及架空线缆的钢绞线接地要求依照国家及行业相关低压架空电力线路的规范执行。

5.长距离线路输送中每隔100m距离应设置直流高压的警示标牌。

6.集中直流远供设备输出线路为全程对地悬浮状态,线路施工及维护时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电压电流的检测。

7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7.1 标志

7.1.1 产品标志

在产品的适当位置必须有标志,其内容应符合有关国标、行标规定:

——产品铭牌的内容、外观、性能应符合YD/T 122-1997 标准的规定;

——安全标识应符合GB 4943-2001标准中1.7的要求。

7.1.2 包装标志

产品包装上应有标志并符合GB191规定。

7.2 包装

产品包装应防潮、防振,并应符合GB/T 3873规定。产品随带文件:

1.产品合格证;

2.产品说明书;

3.装箱清单;

4.其他技术资料。

7.3 运输

产品在运输中,应有遮篷,不应有剧烈振动、撞击等。

7.4 储存

产品储存应符合GB/T 3873的规定。

7.5 产品污染控制

产品污染控制应符合《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的要求,并按照要求张贴相关标识。

8 编制历史

简述轨道交通直流供电系统的开关设备

轨道交通直流供电系统的开关设备简述 摘要轨道交通的供电系统包括高、中、低压交流供电系统、直流供电系统以及电力集中监控系统(SCADA)等。直流供电系统中的电器设备包括整流器、直流快速断路器、直流开关柜等。本文简要介绍了直流供电系统的关键性设备——直流开关柜(KMB、MB、NPMPD)以及直流快速断路器(UR、HPB)。 关键词直流供电系统直流快速断路器直流开关柜 一.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是指在轨道上行驶或以导向系统行驶的、服务于城市的交通。一般认为, 城市轨道交通包括轻型轨道、高架铁路和地下铁路等几种形式。其中轻型轨道交通是一种轻型车辆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方式, 国际上通称Light Rail Transit(LRT), 近年来在国内外发展很快。它以外部电源为动力, 以钢轮、钢轨为导向。其主要设施在地面, 部分路段可能还设置成高架铁路, 有的则进入地下(但通常所占比重不大)。它不与其他地面车辆混杂行驶, 要求线路是全隔离或基本隔离。地下铁路系统则要求更高, 完全隔离, 全部或大部分线路设置在地面以下, 而且对线路、站台、行车控制等都有特殊的要求。 在过去的20年里, 城市轨道交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许多城市的交通系统趋向成熟, 解决了大量的技术、设备、资金和管理难题。据不完全统计, 现在已有不少于200 座城市正在积极地从事各种轨道交通的规划和修建工作, 规划的线路总长度达7000 km 以上。从目前的态势看, 轨道交通将成为世界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

城市轨道交通之所以为世人所青睐, 是因为它有着其他交通工具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快捷、准时、安全、舒适、运量大、能耗低且污染轻。 轨道交通的供电系统包括高、中、低压交流供电系统、直流供电系统以及电力集中监控系统(SCADA)等。直流供电系统中的电器设备包括整流器、直流快速断路器、直流开关柜等。本文简要介绍了直流供电系统的关键性设备—直流开关柜(KMB、MB、NPMPD)以及直流快速断路器(UR、HPB)。 二.直流供电原理与要求 轨道交通使用直流供电。多年来,串联绕组整流式电机因其启动转矩大,特别适于牵引,一直作为一种理想的驱动装置。对于直流,供电导体(电感为1~4mH/Km)上的压降仅取决于电阻。现在电力电子技术已得到快速发展,因而我们可以用电压和频率都可变的电源给三相交流电机供电,但电力传输仍以直流形式。目前变频变压(VVVF)交流传动技术在国外已经成熟,并得到普遍应用。 供电导体(架空接触线或接触轨)的额定电压按DIN 57115第一部分的推荐值选取。作为一般原则,有轨电车的电压为690V,中小客运量的地铁电压为750V,客运量的地铁电压为1200V或1500V,也有3000V。电压允许波动范围为+12%~-30%。额定电流下,整流器的额定电压比供电导体的额定电压高5%~10%。刹车时,火车头将能量反馈到DC网络上,从而使电压增高。仅少数情况下,通过转换器将刹车能量反馈至三相交流系统中。

GBT 19963 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报批稿

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 Technical rule for connecting wind farm to power system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 布

GB/T 19963—200 目次 前言...................................................................................................................................................................... I 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风电场送出线路 (2) 5 风电场有功功率 (2) 6 风电场功率预测 (3) 7 风电场无功容量 (3) 8 风电场电压控制 (3) 9 风电场低电压穿越 (4) 10 风电场运行适应性 (5) 11 风电场电能质量 (6) 12 风电场仿真模型和参数 (6) 13 风电场二次系统 (6) 14 风电场接入系统测试 (7) 参考文献 (9) I

GB/T 19963—200 II 前言 本标准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的国标委综合【2009】93号《2009年第二批国家标准计划 项目》标准计划修订。 本标准与能源行业标准《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共同规定了风电场并网的相关技术要求,能源行业标准规定了大型风电场并网的设计技术要求,本标准规定了风电场并网的通用技术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对通过110(66)kV及以上电压等级线路与电力系统连接的新建或扩建风电场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由全国电力监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参加编写单位: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伟胜、迟永宁、戴慧珠、赵海翔、石文辉、李琰、李庆、张博、范子超、陆志刚、胡玉峰、陈建斌、张琳、韩小琪。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 范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 (2) 第三章电源及供电系统 (3) 第四章电压选择和电能质量 (4) 第五章无功补偿 (5) 第六章低压配电 (6) 附录一名词解释 (7)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供配电系统设计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保障人身安全,供电可靠,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110KV及以下的供配电系统新建和扩建工程的设计。 第1.0.3条供配电系统设计必须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按照负荷性质、用电容量、工程特点和地区供电条件,合理确定设计方案。 第1.0.4条供配电系统设计应根据工程特点、规模和发展规划,做到远近期结合,以近期为主。 第1.0.5条供配电系统设计应采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效率高、能耗低、性能先进的电气产品。 第1.0.6条供配电系统设计除应遵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 第2.0.1条电力负荷应根据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及中断供电在

政治、经济上所造成损失或影响的程度进行分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为一级负荷: 1.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伤亡时。 2.中断供电将在政治、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时。例如:重大设备损坏、重大产品报废、用重要原料生产的产品大量报废、国民经济中重点企业的连续生产过程被打乱需要长时间才能恢复等。3.中断供电将影响有重大政治、经济意义的用电单位的正常工作。例如:重要交通枢纽、重要通信枢纽、重要宾馆、大型体育场馆、经常见于国际活动的大量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等用电单位中的重要电力负荷。在一级负荷中,当中断供电将发生中毒、爆炸和火灾等情况的负荷,以及特别重要场所的不允许中断供电的负荷,应视为特别重要的负荷。 二、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为二级负荷: 1.中断供电将在政治、经济上造成较大损失时。例如:主要设备损坏、大量产品报废、连续生产过程被打乱需较长时间才能恢复、重点企业大量减产等。 2.中断供电将影响重要用电单位的正常工作。例如:交通枢纽、通信枢纽等用电单位中的重要电力负荷,以及中断供电将造成大型影剧院、大型商场等较多人员集中的重要的公共场所秩序混乱。 三、不属于一级和二级负荷者应为三级负荷。

电力系统新技术专题课程总结

电力系统新技术专题课程总结 通过几节课的讲解,我了解了一些有关电力系统新技术的知识,大约包括光学互感器,特高压,,以及抽水式蓄能电站。下面谈一下课后的感想和学到的知识。 光学传感器及仪器是依据光学原理进行测量的,它有许多优点,如非接触和非破坏性测量、几乎不受干扰、高速传输以及可遥测、遥控等。主要包括一般光学计量仪器、激光干涉式、光栅、编码器以及光纤式等光学传感器及仪器。在设计上主要用来检测目标物是否出现,或者进行各种工业、汽车、电子产品和零售自动化的运动检测。光学传感器及仪器是依据光学原理进行测量的,它有许多优点,如非接触和非破坏性测量、几乎不受干扰、高速传输以及可遥测、遥控等,主要包括一般光学计量仪器、激光干涉式、光栅、编码器以及光纤式等光学传感器及仪器。光学传感器主要有:光学图像传感器、透射型光学传感器、光学测量传感器、光学鼠标传感器、反射型光学传感器等。用途: 光学传感器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国防科研、信息产业、机械、电力、能源、交通、冶金、石油、建筑、邮电、生物、医学、环保等领域。互感器是电力系统必不可少的元器件,互感器的保护和控制作用均是基于准确测量的基础上的,因此,其核心作用是测量电流或电压值。随着电力系统电压等级的升高和传输容量的不断增大,传统的电流互感器暴露的缺点越来越突出。相比之下,新型光学电流互感器在这些问题上就具有绝对的优势。光学电流互感器是业界公认的最具发展前途的新型电流互感器,是电磁式电流互感器最终替代品。全光纤光学电流互感器与磁光玻璃光学电流互感器是不同材料的光学互感器,两种类型互感器各有优缺点,又都有各自手段加以改善。光学互感器主要应用在220kV 及以上的电压等级中;主要应用在智能变电站的存量替代和新增市场上。根据电气设计规程,变电站每回出线均应配置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配置台数根据变电站电气主接线确定。预计到2015 年,互感器中的传统的电磁式互感器会占总量的40%~50%,电子式互感器会占到总量的50%~60%。这个替代过程是逐渐的。同时,光学互感器作为电子式互感器中的一种,会以大约平均每年20%的速度递增,但前期不会太快,预计到2015 年,在电子式互感器中,光学互感器与非光学互感器的比例会达到6:4。 互感器是按比例变换电压或电流的设备。其功能主要是将高电压或大电流按比例变换成标准低电压或标准小电流,以便实现测量仪表、保护设备及自动控制设备的标准化、小型化;同时互感器还可用来隔开高电压系统,以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互感器是电力系统必不可少的元器件,互感器的保护和控制作用均是基于准确测量的基础上的,因此,其核心作用是测量电流或电压值。随着电力系统电压等级的升高和传输容量的不断增大,传统的电流互感器暴露的缺点越来越突出:高压绝缘复杂、动态测量范围小、频带窄、易受电磁干扰、故障电流下铁心易磁饱和以及存在磁滞现象等等。相比之下,新型光学电流互感器在这些问题上就具有绝对的优势。光学电流互感器是业界公认的最具发展前途的新型电流互感器,是电磁式电流互感器最终替代品。 一束偏振光在磁场的作用下,产生了法拉利偏振角,该偏振角的大小与磁场的大小(场强)成正比,而磁场是由电流产生的。因此,电流与法拉利偏振角为线性关系,通过法拉利偏振角可以测量电流值。 磁光玻璃光学电流互感器的传感部分采用普通磁光玻璃,材料成熟,光学元件少,系统结构简单,无需进行温度控制。磁光玻璃光学电流互感器的难点之一

英文翻译 直流供电系统

DC GENERATION SYSTEM-INTRODUCTION Purpose The DC generation system makes a nominal 28v dc for airplane systems. General The DC generation system has these components: - Battery - Battery charger - Transformer rectifier units (3). DC GENERATION SYSTEM - GENERAL DESCRIPTION General Description The DC generation system supplies a nominal 28v dc to different loads. The power source for the DC system is usually the AC system. The battery supplies power if the AC system is not available. Transformer Rectifier Units To create DC power from the normal AC source, the DC system uses transformer-rectifier units (TRUs). The three TRUs take 115v ac, decrease the voltage (transforms), and rectify it to a nominal 28v dc. Battery Chargers The main battery charger and auxiliary battery charger give a DC voltage output to charge their respective battery. Each charger operates like a TRU after the battery gets to full charge. The main battery charger sends a constant DC voltage to the battery and the hot and switched hot battery buses. The auxiliary battery and auxiliary battery charger power DC buses only during non-normal conditions. See the standby power system section for more information. (AMM PART I 24-34) Batteries Each battery is a 48 ampere-hour, nominal 24v dc power source. The main battery supplies power for APU starting and is a standby power source if all other power supplies do not operate. The auxiliary battery helps the main battery supply standby power only. Control and Protection The standby power control unit (SPCU), the battery switch, and the standby power switch give primary control of the DC system. The battery switch and the standby power switch give manual control of power to some DC buses. The SPCU gives automatic control and protection of DC buses. It uses inputs from the flight compartment and system monitoring to control DC power sources and distribution. Power Distribution The DC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is in the power distribution panels (PDPs) and in the SPCU.

电力系统输变电设备技术规范

电力系统输变电设备技术规范

电力系统输变电设备材料说明 1 产品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内蒙古电力公司所属供电单位的110~500kV交流架空输电线路和变电站。内蒙古电网各发电公司、农电公司及用户可参照执行。 本规范规定了架空输电线路、变压器(电抗器)、高压开关设备、互感器、直流设备、电容器组、高压支柱绝缘子、避雷器、消弧线圈、站用电系统、变电站接地装置、防误闭锁装置、照明系统、接线箱等输变电设备的技术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经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39号电力设施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 GB 311.1-1997 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 GB/T 5582-1993 高压电力设备外绝缘污秽等级 DL/T 620-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GBXXXX-XXXX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DL/T 5217- 220kV~500kV紧凑型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DL/T 864- 标称电压高于1000V交流架空输电线路用复合绝缘子使用导则 GB 1094.1-1996 电力变压器第一部分总则 GB 1094.2-1996 电力变压器第二部分温升 GB 1094.3- 电力变压器第三部分绝缘水平、绝缘试验和外绝缘空气间隙 GB/T 10229-1988 电抗器 DL/T 741- 架空送电线路运行规程 DL/T 475- 杆塔工频接地电阻测试方法 JB/T 8751-1998 500kV油浸式并联电抗器技术参数和要求GB/T 13499- 电力变压器应用导则GB 6450-1986 干式电力变压器 GB/T 6451-1999 三相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DL/T 572-1995 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 GB 772-1997 高压电瓷瓷件技术条件 GB 8287.1-1998 高压支柱绝缘子技术条件

电力系统的新技术

电力系统的新技术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的加快,我国的电力需求不断的增加,电器设备也在不断的完善,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也将面临空前的变革。目前在很多方面已经提前进入了电力自动化领域,例如智能控制和多媒体技术等方面。 关键词:新形势;电力系统自动化;研究方向 引言: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往电力系统自动化这一方向上努力,这主要包括了:发电控制的自动化,虽然现在各自对各区内的发电机的出力控制已经达到了初步的实现,但是仍需要在今后的长期发展;电力调度的自动化,这一系统包括了在线潮流监视、对故障进行模拟的系统程序,它在实现配电网的自动化上迈出了新的一步。在目前最热门的当属建设综自站,因为这一建设实现在真正的无人值班。电力系统是一个分布广阔,在各个环节和不同层次还具有相应的信息与控制系统,对电能的生产过程进行测量、调节、控制、保护、通信和调度,以保证用户获得安全、经济、优质的电能的系统。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概念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实现对变电站二次设备(包括继电保护、控制、测量、信号、故障录波、自动装置及远动装置等)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优化设计,对变电站全部设备的运行情况执行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通过变电站综合自

动化系统内各设备间相互交换信息,数据共享,完成变电站运行监视和控制任务。电力系统自动化是提高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水平、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电能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二、二、具有变革性重要影响的三项新技术 2.1 智能控制 在过去的40年里,我国在电力系统的控制和研究上大概可以分为3各阶段:对传递函数的单向输入、输出的控制阶段;线性最优控制、非线性控制以及多机系统协调控制阶段;智能模式控制阶段。其中的智能控制是当今理论发展上新突破新发展,其主要作用是用于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或者传统的方法不适应的问题。对于那些在模型上具有不确定性或是具有很强的非线性的复杂系统,智能控制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智能控制这一阶段在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上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和发展市场,主要应用在快关汽门的人工神经网络适应控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励磁、电掣动、快关综合控制系统结构,多机系统中的ASVG(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的自学习功能等方面上。 2.2 FACTS和DFACTS 1、FACTS概念 先进的输配电技术和输电线路的质量和稳定性是电力系统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这期间,在传统的输电系统上一种新技术悄然产生——柔性交流输电系统,也称FACTS。

直流电源技术标准

直流电源技术标准 为了使广大设计工程师和运行人员更好地掌握直流操作电源,我们特编辑一组文章,在本期及下期刊物中陆续登出使大家更好地学习相关标准,了解这一技术的进程。在编辑工作中。引用了《直流电源》杂志的部分文章,该刊主编顾霓鸿先生对我们的编辑工作给予了指导,在此深表感谢! 一.概述 国家电网公司直流电源技术标准(简称企标)是为规范国家电网公司生产设备管理,提高输变电设备的运行水平,在对近5年直流电源设备评估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电力行业标准DL/T459—2000《电力系统直流电源柜订货技术条件》及相关蓄电池、电磁兼容试验、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等国家标准、电力行业标准、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生产设备评估管理办法、预防直流电源系统事故措施、关于加强电力生产技术监督工作意见等文件编制完成的。企标对直流系统设备的技术条件、订货、监造、出厂验收、现场验收、现场安装、试验方法等提出了具体规定。 电力行业标准DL/T459-一2000《电力系统直流电源柜订货技术条件》是在电力工业部组织的镉镍直流屏联合设计、微机控制直流电源柜设计之后,由于电力电子产品的更新,直流电源装置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变电站无人值守的需要,1999年由电力行业高压开关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高压开关研究所负责起草编制,于2001年1月实施。直流电源系统主要南充电装置(变流器或整流器)、蓄电池、直流馈电三大部分组成。所以该标准是以蓄电池、电力电子技术、半导体变流器、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电磁兼容试验、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等国家标准、电力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电力工业发展需要而制定。电力行业标准规定了直流电源柜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包装及贮运条件。 国家标准CB/T19826—2005《电力工程直流电源通用技术条什及安全要求》是由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国家继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负责起草编制。该标准是以蓄电池、继电器、电磁兼容试验、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等国家标准、继电器行业标准为依据而制定。此标准是属于制造类标准,本应由全国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天津)或全国电力电子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西安)提出并归口,由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或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起草。而现即由国家继电器质量监督榆验中心负责起草编制。由于标准制定没有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参加,所以造成该标准技术要求低于国家强制性标准及相关专业技术要求。 为宣贯同家电网公司直流电源系统管理规范,因上述因素,对现实施电力行业标准DL/T459—2000《电力系统直流电源柜订货技术条件》及2006年7月将实施国家标准GB/T19826—2005《电力工程直流电源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要求》和《国家电网公司直流电源技术标准》(简称企标)的技术要求做相应比较,大致分以下几部分说明。 二.技术要求比较

印制电路技术规范

印制电路技术规范 1.0.前言(Introduction) 本章叙述刚性印制板和高密度互连(HDI)层或板的技术要求,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的基本原则。本章提及的印制板通常是指带有镀通孔(即金属化孔)的双面、多层板,带有或不带埋/盲孔的多层板。 美国IPC协会(全称为美国连接电子业协会,Association Connecting Electronics lndustries)是全球印制板行业最有学术成就的组织,基于国内外大多数印制板生产企业和电子装配企业使用的是美国ICP协会的标准,本文说及的技术规范主要参照美国IPC最新版本的相关标准,亦参考使用了部份著名电子公司的企业标准,欧州标准(例如Perfag3c)和国家标准。 1.1 参考标准(Reference Starard) ?IPC-6012A.刚性印制板的鉴定和性能规范.(Qualitication and performance specification fOrRigid Printed Boards). ?IPC-A-600F.印制板的可接收性(Acceptability Of Printed Board) ?IPC-4101A.刚性和多层印制板基材技术规范(Specification For Base Materials For Rigid andMuhilayer Printed Boards). ?IPC-A-650试验方法手册(Test MethodsManual) ?IPC-2615.印制板的尺寸和公差(PrintedBoard Dimensions and Tolerances) ?IPC-6016高密度互连(CDI)层或板的鉴定和性能规范(Qualification and Performance Specification For HiSh Density Interconnect CHDI)Layer Or Boards) ?ANSI/J-STD-003印制板可焊性试验(Solderabil卸Test For Printed Board)(注:ANSI,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lnstitude,美国国家标准) ?IPC-2220设计标准系列(Design standardsenes) ?IPC-SM-840C永久性阻焊膜的鉴别和性能(Qualific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Permanent SolderMask) ?FERFAG 3C多层板技术规范(欧州标准,1999出版)(Specification For Muhilayer Boards).?UL-796.印制线路板安全标准(Standard ForSafety Printed Wiring Board) ?UL-94.装置及设备中部件用塑料的燃燃性试验。 ?MiI-STD-105特性捡查的抽样程序和抽样表。 ?GB/T 4588.2-1996.有金属化孔单双面板分规范(国家标准) ?GB/T 4588.4-1996.多层印制板分规范(国家标准) 1.2性能等级(Classfication) 根据印制板功能可靠性和性能要求,对印制板产品分下列三个通用等级。 1级--一般的电子产品:包括消费类产品、某些计算机外围设备。用于这些产品的印制板其外观缺陷并不重要,主要要求是印制板的功能。 2级--专用设施的电子产品:包括通讯设备、高级商用机器和仪器。这些产品要求高性能和寿命,同时希望能够不间断地工作,但这不是关键要求。允许有某些外观缺陷。3级--高可靠性电子产品:包括要求连续工作或所要求的性能是很关键性的那些设备产品。对这些设备(例如生命支持系统或飞行控制系统)来说,不允许出现停机时间,并且一旦需要就必须工作。3级印制板适合应用在那些要求高的质量保证水平且服务是十分重要的产品。 除非特别说明,本章通常提及的是2级和3级水平的印制板。 1.3接收标准(Acceptance Criteria) 一旦本文叙述的有关质量要求与产品验收三向产生矛盾时,则应按下列文件优先顺序处理:(1)采购订单;

某住宅小区供配电系统设计

For pers 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学号6 9 《工厂供电》 课程设计 (2010级本科) 题目:_某住宅小区供配电系统设计_ 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作者姓名:甘孝田 指导教师:赵文忠职称:教授 完成日期:2012年12 月27 日

工厂供电课程设计任务书

四.需收集和阅读的资料及参考文献(指导教师推荐)

【1】刘涤尘、王明阳、吴政球?电气工程基础[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2】张学成.工矿企业供电设计指导书[M].北京:北京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3】刘介才.工厂供电简明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年 【4】刘介才.实用供配电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年 【5】刘介才.工厂供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 【7】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8】GB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9】GB50052-9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10】GB50217-200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11】GB50060-92 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 指导教师签名:赵文忠 2012年12 月14 日

目录 一、设计说明 .............................................................. 1.. 1.1工程概况 ......... ... ..................................................... .1 1.2设计依据 (1) 1.3设计原则 (1) 1.4小区概况 (1) 二、小区负荷计算 .......................................................... 1.. 三、无功补偿方式 (3) 3.1无功补偿方式.......................................................... 3. 3.2无功补偿容量.......................................................... 3. 3.3并联电容器的选择及制 (4) 四、变配电所位置和型式的选择 .............................................. 4. 4.1 变配电所位置的确定 (4) 4.2变配电所的总体布置 (4) 五、主变压器台数和容量的确定 .............................................. 5. 5.1变压器主变台数的选择.......................................................... 5. 5.2变压器容量的选择 (5) 六、变配电所主接线方案的选择 .............................................. 5. 6.1变电所主接线方案的评价 (6) 七、短路电流的计算 ........................................................ 7. 7.1短路计算的意义和方法 (7) 7.2相关节点的短路计算............................................................ 7. 7.2.4 K-1点的短路电流计算 (8) 7.2.5 K-2点的短路电流计算 (8) 八、变电所低压侧一次设备的选择与校验 (9) 8.1低压母线的选择与校验 (9) 8.2低压电缆、设备的选择与校验 (10) 九、变压器保护设置 (13) 9.1变电所10kV馈线保护 (14)

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趋势及新技术的应用

[摘要]现代社会对电能供应的“安全、可靠、经济、优质”等各项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电力系统也不断地向自动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不断地由低到高、由局部到整体发展,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应用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总的发展趋势 1.当今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正趋向于: (1)在控制策略上日益向最优化、适应化、智能化、协调化、区域化发展。 (2)在设计分析上日益要求面对多机系统模型来处理问题。 (3)在理论工具上越来越多地借助于现代控制理论。 (4)在控制手段上日益增多了微机、电力电子器件和远程通信的应用。 (5)在研究人员的构成上益需要多“兵种”的联合作战。 2.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则趋向于: (1)由开环监测向闭环控制发展,例如从系统功率总加到AGC(自动发电控制)。 (2)由高电压等级向低电压扩展,例如从EMS(能量管理系统)到DMS(配电管理系统)。 (3)由单个元件向部分区域及全系统发展,例如SCADA(监测控制与数据采集)的发展和区域稳定控制的发展。 (4)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一体化发展,例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 (5)装置性能向数字化、快速化、灵活化发展,例如继电保护技术的演变。 (6)追求的目标向最优化、协调化、智能化发展,例如励磁控制、潮流控制。 (7)由以提高运行的安全、经济、效率为完成向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扩展,例如MIS(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近2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力系统已成为一个计算机(Computer)、控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和电力装备及电力电子(Power System Equiqments and Power Electronics)的统一体,简称为“CCCP”。其内涵不断深入,外延不断扩展。电力系统自动化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直接可观可测的范围越来越广,能够闭环控制的对象越来越丰富。 二、具有变革性重要影响的三项新技术 1.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 电力系统的控制研究与应用在过去的40多年中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基于传递函数的单输入、单输出控制阶段;线性最优控制、非线性控制及多机系统协调控制阶段;智能控制阶段。电力系统控制面临的主要技术困难有: (1)电力系统是一个具有强非线性的、变参数(包含多种随机和不确定因素的、多种运行方式和故障方式并存)的动态大系统。 (2)具有多目标寻优和在多种运行方式及故障方式下的鲁棒性要求。 (3)不仅需要本地不同控制器间协调,也需要异地不同控制器间协调控制。 智能控制是当今控制理论发展的新的阶段,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特别适于那些具有模型不确定性、具有强非线性、要求高度适应性的复杂系统。 智能控制在电力系统工程应用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其具体应用有快关汽门的人工神经网络适应控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励磁、电掣动、快关综合控制系统结构,多机系统中的ASVG(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的自学习功能等。 2.FACTS和DFACTS (1)FACTS概念的提出

电力系统技术规格说明书

目录 1. 低压分配电箱、柜 (2) 2. 电力电缆及电线 (5) 3. 金属桥架及线槽 (7) 4. 线路配件及其它电气设备电 (9)

1.低压分配电箱、柜 1.1.低压分配电箱、柜生产制造总体说明 (一)包括配电柜的设计、制造、运输、安装、通电测试直至设备安全投入使用。 (二)配电柜内的所有元件、配件、布线、材料和工艺应适用于规定的使用操作条件及相关国家标 准和规范。 1.2.设计、制造、安装标准及依据 GB7251-1997《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GB14048-2001《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GB50171-1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结线施工及验收规范》 GB4942.2-1993《低压电器外壳防护等级》 GB4208-1993《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4728《电气图形用符号》 GB17196-1997《连接器件连接铜导线用的扁形快速连接端头安全要求》 GB17464-1998《连接器件连接铜导线用的螺纹型和无螺纹型夹紧件的安全要求》 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GB50303-2002《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54-9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气施工及验收规范》 其他相关国家及地方标准 1.3.配电箱(柜)制造装配技术说明 1.3.1.配电箱(柜)外壳的技术说明: (一)配电箱(柜)的外壳钣金厚度应根据柜门(指单开门电柜)的大小确定: (1)单排PZ30照明箱钣金1.0mm,双排PZ30照明箱钣金1.2mm; (2)门板面积<0.8m2时,柜体(边框)1.2mm,电气安装板1.2mm,柜门1.5mm; (3)0.8≤门板面积<1.2m2时,柜体(边框)1.5mm,电气安装板1.5mm,柜门2.0mm; (4)1.2≤门板面积<1.5m2时,柜体(边框)1.5mm,电气安装板1.5mm,柜门2.0mm; (5)门板面积≥1.5m2时,柜体(边框)2.0mm,电气安装板2.0mm,柜门2.5mm; (6)双开门时,柜体(边框)2.5mm,电气安装板2.5mm,柜门2.5mm; (7)配电箱(柜)的外壳钣金厚度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必须保证不能钣金的韧性、强度(可 采用背面焊接加强筋的形式),不能在正常运输和使用过程不得出现箱体外壳变形的状况。 (二)配电箱(柜)的外壳表面处理: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200930301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52-2009,自2010年7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0.1、3.0.2、3.0.3、3.0.9、4.0.2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九年十一月十一日 1 总则 1.0.1 为使供配电系统设计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保障人身安全,供电可靠,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小于等于110kV的供配电系统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设计。 1.0.3 供配电系统设计必须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按照负荷性质、用电容量、工程特点和地区供电条件,合理确定设计方案。 1.0.4 供配电系统设计应根据工程特点、规模和发展规划,做到远近期结合,在满足近期使用要求的同时,兼顾未来发展的需要。1.0.5 供配电系统设计应采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高效节能、性能先进、绿色环保、安全可靠的电气产品。 1.0.6 供配电系统设计除应遵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2 术语 本规范用名词曾用名词解释 关键负荷 (Vital load)一个用电负荷由于突然断电,足以引起一个安全上的关注时,称该负荷为关键负荷 重要负荷(Essential load)一个用电负荷由于突然断电,足以引起一个经济上的关注时,称该负荷为重要负荷 一般负荷 (Non essential load)一个用电负荷既不上眼关键负荷,也不属于重要负荷的,称该负荷为一般负荷 双重电源(Duplicate supply)到一个负荷的电源是由两个电路提供的,这两个电路就安全供电而言被认为是互相独立的 应急电源(Safety electric source)用来维持安全用电设备工作所需的电源 EPS (Emergeney Power Supply) 集中供电式应急电源 UPS

中国联通-48V直流供电系统技术规范V1.0(1230)

中国联通通信机房配套设备技术规范第五分册 -48V直流供电系统技术规范V1.0 China Unicom Telcom Station Ancillary Equipment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Part 5: -48V DC Power Supply System Technical Specification(V1.0) 中国联通公司发布

目次 目次.............................................................................. I 前言............................................................................. II -48V直流供电系统技术规范v1.0. (1)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名词解释 (1) 4 总则 (2) 5 环境要求 (2) 5.1 -48V高频开关电源设备 (2) 5.2蓄电池组温度范围要求 (2) 5.3机房洁净度要求 (3) 5.4设备使用地点 (3) 6 系统组成 (3) 7 设备配置 (4) 7.1设备配置原则 (4) 7.2高频整流模块的配置 (4) 7.3直流配电设备的配置 (4) 7.4各级开关选择及配置 (5) 8 -48V直流设备主要技术要求 (5) 8.1交流输入 (5) 8.2直流输出 (5) 8.3整流模块 (6) 8.4蓄电池管理功能 (7) 8.5系统总体技术要求 (8) 8.6保护功能 (8) 8.7系统电磁兼容性 (9) 8.8系统可靠性 (10) 9 导线的选择和布放 (10) 9.1导线的选择 (10) 9.2导线的布放 (11) 10 监控系统要求 (11) 11 接地与安全要求 (11) 11.1接地要求 (11) 11.2安全要求 (11)

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设计规范

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设计规范(GB/T 50866-2013) 1总则 1.0.1为规范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设计,保障光伏发电站和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通过35kV (2OkV)及以上电压等级并网以及通过lOkV(6kV)电压等级与公共电网连接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光伏发电站接人电力系统设计。 1.0.3光伏发电站接人系统设计应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按照建设规模、工程特点、发展规划和电力系统条件合理确定设计方案。 1.0.4光伏发电站接人系统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并网点point of interconnection(POI) 对于有升压站的光伏发电站,指升压站高压侧母线或节点。 对于无升压站的光伏发电站,指光伏发电站的输出汇总点。 2.0.2低电压穿越low voltage ride through(LVRT) 在当电力系统事故或扰动引起光伏发电站并网点的电压跌落时, 一定的电压跌落范围和时间间隔内,光伏发电站能够保证不脱网连续运行的能力。 2.0.3孤岛islanding

包含负荷和电源的部分电网,从主网脱离后继续孤立运行的状态。孤岛可分为非计划性孤岛和计划性孤岛。 2.0.4非计划性孤岛unintentional islanding 非计划、不受控地发生孤岛。 2.0.5计划性孤岛intentional islanding 按预先配置的控制策略,有计划地发生孤岛。 2.0.6防孤岛anti-islanding 防止非计划性孤岛现象的发生。 2.0.7 T接方式T integration 从现有电网中的某一条线路中间分接出一条线路接人其他用户的 接人方式。 3基本规定 光伏发电站接人系统设计,在进行电力电量平衡、潮流计3.0.1 算和电气参数选择时,应充分分析组件类型、跟踪方式和辐照度光伏发电站出力特性的影响。 3.0.2在进行接人系统设计时,可根据需要同时开展光伏发电站接入系统稳定性、无功电压和电能质量等专题研究。 3.0.3光伏发电站采用T接方式,在进行潮流计算、电能质量分析和继电保护设计时,应充分分析T接方式接人与专线接人的不同特点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3.0.4光伏发电站接人系统设计应采用效率高、能耗低、可靠性高、性能先进的电气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