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影像]“腹膜后纤维化”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腹部影像]“腹膜后纤维化”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

断(建议收藏)~~~

交易担保三人行医学课堂知识店铺随时随地、想学就学,加油小程序

腹膜后纤维化

【临床表现】

一般与形成的腹膜后包块压迫邻近组织有关。与体位无关的腰背部及其两侧或腹部持续性钝痛,当输尿管受累时可引起绞痛。由输尿管梗阻所致急、慢性肾衰竭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常有食欲缺乏、乏力、体重减轻、单侧或双侧下肢水肿、发热、阴囊肿胀等表现。可有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升高的非特异表现。

【MRI表现】

(1) T1WI :早期病变富含毛细血管和水分,故呈稍低信号;中晚期病变内毛细血管及水分含量逐渐减少,信号略有升高。T2WI :早期病变呈稍高信号;中晚期病变信号逐渐减低,且病变中心信号强度低于病变周边信号,这可能与病变内纤维组织的成熟程度有关。

(2)DWI图像:呈稍高信号,早期病变呈稍高信号,中晚期病变信号逐渐减低,且病变中心信号强度低于病变周边信号。

(3)T1增强扫描:早期病变动脉期病变即呈明显强化,随时间推移强化逐渐显著,时间-浓度曲线呈缓慢上升的斜坡形,中晚期病变在动脉期及静脉期强化不明显,延迟期可呈轻度强化(图1)。

图1 腹膜后纤维化

A.轴位T1WI压脂;

B.轴位T2WI ;

C.轴位T1WI增强动脉期;

D、E.轴位、冠状位T1WI增强延迟期。腹膜后右侧髂内,外动脉水平稍长T1、稍长T2信号包绕髂内,外动脉,增强可见延迟强化交易担保三人行医学课堂知识店铺神经系统解剖进阶课小程序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腹膜后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包绕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早期病变富含毛细血管和水分,故T1WI呈稍低信,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中晚期病变内毛细血管及水分含量逐渐减少,T1WI 信号略有升高,T2WI信号逐渐减低,DWI信号逐渐减低,且病变中心信号强度低于病变周边信号,这可能与病变内纤维组织的成熟程度

有关。T1增强扫描:早期病变动脉期病变即呈明显强化,随时间推移强化逐渐显著,时间-浓度曲线呈缓慢上升的斜坡形,中晚期病变在动脉期及静脉期强化不明显,延迟期可呈轻度强化。

2.鉴别诊断

(1)腹膜后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多见于青少年,可发生于肺、四肢、中枢神经系统、腹腔、盆腔,发生于腹膜后者较少见,可包绕腹膜后组织及肾门结构,与腹膜后纤维化较难鉴别,病变多呈分叶或团块状,MRI图像呈不均匀稍长T1、长或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持续渐进性强化,确诊依赖于病理及组化。

(2)淋巴瘤:多于大血管周围,呈结节融合状,对腹膜后组织呈推移改变而非挤压。MRI平扫呈均匀长TK稍长T2信号,其T1信号较腹膜后纤维化稍低。增强扫描病变无明显强化,有助于鉴别。DWI检查呈稍高信号。另外,腹膜后淋巴瘤常伴有纵隔、颈部等其他部位的淋巴结侵犯。

(3)肾肿瘤:一般可见包膜,多破坏正常肾实质,而腹膜后纤维化只是包裹、挤压肾,一般不造成肾实质破坏。增强扫描可见局部肾实质破坏、缺损。晚期可见肾静脉内癌栓形成。

(4)腹膜后转移瘤:多有恶性肿瘤病史,病变呈结节融合状或分叶状软组织影,病灶中心容易坏死、囊变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环状强化。

(5)主动脉周围血肿及腹膜后出血多为外伤后所致自发性出血,少见,且一般有血液病史,发病较急并伴有腹部疼痛。CT平扫可见不均匀的较高密度血肿。

医学影像诊断

名解 束腰征:垂体大腺瘤冠状扫描见肿瘤呈花生米状,为肿瘤向上生长穿过鞍隔时受其束缚所致。 白靶征:在T2WI上囊肿内囊液及周围水肿成高信号,而囊壁与囊内模糊不清的头节成低信号,低信号为囊虫逐渐纤维化、机化和钙化。 黑靶征:是在T1WI中囊肿内除有一点高信号之外,均成低信号。 直角脱髓鞘征:在多发性硬化中,横断面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冠、矢状面呈条状,可垂直于侧脑室这种征象称直角脱髓鞘征。 横s征:右上叶不张时,肺叶体积缩小并向上移位,水平间裂随之上移,成凹面向下,其与肺门肿块向下隆起的下缘相连,故形成反置的或横置的s征。 支气管袖口征:肺水肿时支气管壁和周围的结缔组织内有积液积存,使支气管环形壁影的厚度增加,称为袖口征 填空或选择 1 综合淋巴结肿大判断标准:>1cm为临界值>1.5cm 为病理值>2cm为恶性。 2 脂肪短T1长T2 水肿长T1长T2 钙化长T1短T2 肌肉长T1短T2 含水囊肿长T1长T2 脑白质短T1短T2 脑灰质长T1长T2 脑脊液长T1长T2 3 流空现象: 4 脑内胶质瘤有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形少突胶质细胞瘤。约70%的肿瘤内有点状或结节状钙化。 5 T1值规定MZ恢复到其最终平衡状态的63%所需要的时间。TR<500msTE<30ms T2值规定横向磁化矢量衰减到其原值的37%所需要的时间。TR>2000ms TE<30ms 质子密度?????TR>2000msTE>90ms 6 MRI检查有多个成像参数T1、T2、质子密度。 7 眼眶异物按吸收X线程度分:阴性异物和阳性异物。 8 出血的信号超急性期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急性期T1WI低信号T2WI等或略低信号;亚急性期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慢性期①T1WI和T2WI表现为高信号周围一圈低信号环②T1WI和T2WI均表现为斑点样不均匀略低和低信号影③软化灶形成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周边低信号环。 9 正常椎体信号:T1WI椎体内部呈中等信号在T2WI 上信号减弱比脑脊液信号低,骨皮质在T1WIT2WI 上均成低信号。 椎间盘信号:髓核在T2WI 矢状面上成较高信号,椎间盘周边sharpey纤维、上、下缘透明软骨在T1WI和 T2WI均显示低信号。 韧带信号:T1WI和T2WI 均显示低信号。 10 椎管内肿瘤按生长部位 分脊髓内、脊髓外硬脊膜 内、和硬膜外三种,其中以 脊髓外硬脊膜内最常见。大 部分椎管内肿瘤与周围正 常的软组织在密度上差别 不大,只能根据不同肿瘤的 好发部位、好发年龄、性别 以及一些CT显示的特征如 坏死后囊变、钙化和瘤内出 血等来推断肿瘤的性质。 11 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发生 在基底节区、丘脑和脑桥小 脑等部分。 12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的特 点分布均匀、大小均匀和密 度均匀。 13 脑外肿瘤征象①脑脊液 裂隙征②硬膜尾征③颅板 增厚破坏变形④白质塌陷 14 多发性硬化MS临床表 现复杂多变,常是缓解和复 发交替。常有癫痫、感觉或 运动障碍以及精神症状。 15喉癌分型:声门上型, 声门型,声门下型,贯声门 型 16空洞三种表现:虫蚀样 空洞,薄壁空洞,后壁空洞 17纵隔淋巴结肿大标准: 直径大于10mm为肿大、大 于15mm为恶性可疑肿大 于20mm为恶性肿 18乳突正常分型:气化型, 板障型,硬化性,混合型 19胸腔积液曲线形成因素: 胸腔的负压,液体的重力, 肺组织的弹力,液体表面张 力 20支气管与中线成角:男 性左嵴下角为36.4度、右 嵴下角21.96度;女性左嵴 下角39.3度,右嵴下角24.7 度 21右下叶支气管肺段和顺 序:上段,内侧底段,前底 段,外侧底段,后底段 癌性空洞周围结构特征:空 洞壁成分叶或毛刺状,洞壁 内面凹凸不平,有时可见壁 结节 22肺不张x线表现:肺叶 体积缩小,密度增高,肺血 管、肺门及纵隔不同程度向 患侧移位,邻近肺叶可出现 代偿性肺气肿 23 脑外伤、硬膜下血肿、 硬膜外血肿、颅咽管瘤和面 颜部血管瘤有选择题 (一)星形细胞瘤 病理分级 Ⅰ级: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为良恶性过度性。 Ⅲ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为恶性。 Ⅳ级:胶质母细胞瘤,为恶 性。 临床表现 肿瘤所致定位体征和颅高 压症状,主要包括偏瘫、头 痛、呕吐、视神经盘水肿、 视野改变、癫痫、复视和生 命体征的改变。 【影像学表现】 CT诊断 Ⅰ、II级星形细胞瘤 (1)肿瘤呈均匀低密度病 灶,极少数表现为混合密 度 (2)肿瘤边界相对较清楚 或部分清楚。 (3)肿瘤周围水肿轻微或 无。 (4)增强扫描肿瘤无强化 或轻微强化 Ⅲ~Ⅳ级星形细胞瘤 (1)肿瘤表现为以低密度 为主或以等密度为主的混 合密度病灶,部分肿瘤内可 见高密度出血灶。 (2)肿瘤体积较大,形态 不规则,边界不清楚。 (3)肿瘤周围有中度或重 度水肿。 (4)增强扫描肿瘤出现明 显不均匀强化且边界清楚, 强化形式为不规则环形或 片状。 MR诊断 Ⅰ级星形细胞瘤 (1)肿瘤呈均匀信号,极 少数表现为混合信号 (2)在T1WI上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 (3)肿瘤边界相对较清楚 或部分清楚。 (4)肿瘤周围水肿轻微或 无(水肿在T1WI上呈低信 号;T2WI呈高信号) (5)增强扫描肿瘤无强化 或轻微强化 Ⅲ~Ⅳ级星形细胞瘤 (1)肿瘤表现为混杂不均 匀MR信号影,可见明显的 占位征象。 (2)肿瘤体积较大, 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 (3)肿瘤周围有中度或重 度水肿。 (4)T1WI上病变 区(肿瘤本身及周围水肿) 呈明显不均匀低信号; T2WI呈明显高信号 (5)增强扫描肿瘤 出现明显不均匀强化且边 界清楚,强化形式为不规则 环形或片状。 诊断要点 (1)癫痫,脑受损的定位 征象,颅高压表现 (2)Ⅰ、Ⅱ级CT显示低 密度为主,坏死囊变 少,占位轻,强化少。 (3)Ⅲ、Ⅳ级CT显示混 杂密度为主,坏死囊变多, 占位重,均有强化。 (4)MRI显示肿瘤T1WI 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其他表现参考CT所见。 鉴别诊断 (1)少突胶质细胞瘤: 位于脑深部,多见钙化 (2)单发转移瘤:原发 病史,年龄较大 (3)急性期脑梗塞:发 病突然,老年患者 (4)脑炎及脑脓肿:感 染中毒症状,环较规则 (5)髓母细胞瘤:小脑 上下蚓部 (6)血管母细胞瘤:囊 性为主,有强化壁结节 二、脑膜瘤 概述脑膜瘤为颅 内常见肿瘤之一,仅次于星 形细胞瘤而居第二位,多见 于中年人。 脑膜瘤起源于 硬膜内的蛛网膜绒毛细胞, 绝大多数为良性,少数为恶 性,起病缓慢病程长,可达 数年之久。 好发部位 幕上:大脑突面;大脑 镰旁;额底部;蝶骨嵴;鞍 结节; 幕下:小脑桥脑角;横 窦和窦汇 大体病理: 常为单发,少数多发, 其形态因部位不同而异,肿 瘤包膜完整,血供丰富,内 部结构致密,可钙化,极少 有囊变坏死及出血。 临床表现: 初期症状及体征不明 显,以后逐渐出现颅内压增 高征及局部定位症状体征, 如癫痫,视力障碍,听力障 碍等。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1)肿瘤位于脑外,以 宽基底与颅骨或硬脑膜相 连 (2)平扫肿瘤呈均匀等 密度或略高密度 (3)肿瘤多数呈圆形或 卵圆形,边界清楚,极少数 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 (4)肿瘤周围可见 低密度水肿及扩大的蛛网 膜下腔 (5)增强扫描肿瘤 呈现明显均匀一致性强化 (6)出现脑外肿瘤 的一些征像 脑外肿瘤的一些征像 白质塌陷征;广基征; 硬膜尾征;颅骨增生变厚或 变薄;局部脑池脑沟变化。 (7)脑膜瘤特殊表 现:囊性脑膜瘤;完全钙 化或骨化性脑膜瘤;多发性 脑膜瘤(脑膜瘤病);恶性 脑膜瘤; MRI表现 (1)肿瘤位于脑外,以 宽基底与颅骨或硬脑膜相 连。 (2)平扫肿瘤在T1WI 上呈均匀等信号或略低信 号;T2WI上呈高信号,等 信号或低信号。 (3)肿瘤多数呈圆形或 卵圆形,边界清楚,极少 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 清。 (4)肿瘤周围可见 水肿及扩大的蛛网膜下腔, 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 T2WI上呈明显高信号 (5)Gd-DTPA增强 扫描肿瘤呈现明显均匀一 致性强化 (6)出现脑外肿瘤 的一些征像 诊断要点 (1)中年发病,病程缓 慢, (2)形态呈规则圆形或 卵圆形,以宽基底与颅骨内 板或硬脑膜相连 (3)平扫呈等密度或略 高密度 (4)T1WI上呈等或略 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等信号 (5)增强扫描呈现明显 均匀一致性强化 (6)脑外肿瘤一些表现 特点 三肺泡性肺水肿x线表现: 1、弥漫性片状影:斑片状 或大片状磨玻璃样密度及 实变影,大片融合影可累及 多个肺段,可见支气管征 2、阴影的分布:多数病变 见于肺野的中内带的基底 部,碟翼征为中心分布的典 型表现 3、阴影的动态变化:病变 动态变化快,1~2天内即有 显著变化 4、胸腔积液:严重肺水肿 常伴有少量胸腔积液,多双 侧,右侧较多 5、性应增大 颈淋巴瘤的CT表现:颈部 单或双侧多发淋巴结肿大, 可融合成较大肿块,呈低密 度,增强扫描轻度强化 四进展期中央型肺癌的x 线表现: 直接征象:肿瘤进展增大后 显示病侧肺门不规则高密 度肿块影,肿块边缘较清楚 间接征象:1、阻塞性肺气 肿:肺叶体积增大,肺纹理 稀疏,纵隔横膈及叶间裂推 压移位 2、阻塞性肺炎:局限性斑 片状影或肺段,肺叶实变影 3、肺不张:体积缩小,密 度增高,周围结构向病变处 移位,右上叶肺不张时可见 横s征 4、阻塞性支气管扩大:带 状或条状致密影,当相邻的 支气管扩张时有手套征 转移征象:中央型肺癌转移 到邻近肺门淋巴结引起肺 门影肿大,纵隔淋巴结转移 引起纵隔影增宽, 膈神经受累时导致横膈矛 盾运动,其他转移为肺内结 节,胸腔积液、肋骨破坏及 心包积液等 胸腹裂孔疝x表现: 患侧胸部密度增高,其密度 增高影的大小取决于疝入 到胸腔的脏器的多少,若为 胃 肠疝入胸腔则表现为密度 不均匀,其内可见不规则气 体影,伴有气液平面,心脏 纵 隔向健侧移位,患侧肺发育 不全或因受压而膨胀不全, 患侧膈部分或完全不能显 示, 腹部肠曲线可显著减少,小 的胸腹裂孔疝内容物多为 腹膜后脂肪组织,主要表现 为 膈顶后方局限性凸出影 七、脑转移瘤 概述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40~60岁),幕上幕下均 可发生。血行转移者多分布 于大脑半球皮层下区;亦可 周围肿瘤直接浸润入颅内。 病理 肿瘤组织结构与原发 瘤有关,多呈结节状,大小 不等,边界清楚,肿瘤较大 时中央可发生液化坏死及 出血,瘤周水肿非常明显。 部分转移瘤可沿软脑 膜广泛浸润,使脑膜增厚或 呈结节状,称为脑膜癌瘤或 癌性脑膜炎。 临床表现: 主要为颅内压增高症 状,如头痛,恶心呕吐,共 济失调,视乳头水肿。也可 出现精神障碍和神经定位 体征。 【影像学表现】 CT (1)脑实质内结节状 肿块,大小不等,单发或多 发。 (2)多发时肿瘤相对 较小,平扫呈均匀等密度。 (3)单发时肿 瘤通常较大,其内密度不均 匀,可为低等高或混杂密 度 (4)多数肿瘤周围 可见大片低密度水肿,呈指 状分布 (5)有时见不到明 确瘤结,仅表现为局部片状 低密度水肿 (6)增强扫描后肿 瘤出现明显强化 结节状均匀一致 强化(小瘤结) 片状不均匀强化 (内有坏死出血等) 环形强化(多为小 环)低密度水肿区无强化 (7)有明显占位征 像: 脑室变形,中线结构 移位,脑池及脑沟变小或消 失。 (8)颅骨破坏:多 为溶骨性。 MRI (1)脑实质内结节状肿块, 大小不等,单发或多发。 (2)多发时肿瘤相对较小, 单发时肿瘤通常较大。 (3)瘤结在T1WI上呈低 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 (4)多数肿瘤周围 可见大片水肿,T1WI上呈 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呈指状分布。 (5)当合并有出血时,则 T1WI和T2WI上均为高信 号。 (6)增强扫描,占位征象, 骨质破坏与CT相似。 脑梗死[影像学表现] CT 1、急性期(24小时内), CT检查可为阴性,或动 脉致密征、岛带征等。 2、典型表现:楔形、三角 形低密度影,其位置、分布 与脑动脉供血的范围一致, 同时累及灰、白质。 3、占位效应,是由脑水肿 引起。 4、脑萎缩及脑软化。 5、增强扫描:急性期呈脑 回状强化。 MRI 1、梗死6小时之内,应用 MRI弥散成像和灌注成像, 弥散成像呈高信号,灌注成 像呈无灌注或低灌注,也呈 高信号。

[腹部影像]“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腹部影像]“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 别诊断(建议收藏)~~~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FNH)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样病变,约5%为多发性病变。目前认为血管畸形或血管受损所致的反应性增生可能是FNH潜在的发病机制。本病最大的病理特点是以星状瘢痕组织为核心,向周围组织呈辐射状分布。星状瘢痕由增生的纤维组织、薄壁小静脉、厚壁肝动脉、增生的小胆管以及淋巴细胞等构成。 【临床表现】 (1)FNH为肝内少见的良性病变,病因不明,女性多见。 (2)一般无临床症状,肿瘤较大者偶有破裂出血的症状。 【MRI表现】 (1)肝内单发及多发的病灶。 (2)T1WI及T2WI都表现为等信号。 (3)“星状瘢痕征”,即肿块内见T1WI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的放射状分隔。 (4)动态增强扫描示病灶在动脉期可见均匀强化,中间的“星状瘢痕征”无强化,延时期可见其强化(图1、图2)。 图1 肝右叶局灶性结节增生

A.轴位T1WI; B.轴位T2WI压脂;C、D、E.轴位T1WI增强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局灶性结节增生在T1WI及T2WI都表现为等信号,病灶中央可见“星状瘢痕征”,即肿块内见T1WI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的放射状分隔,动态增强扫描示病灶在动脉期均匀强化,中间的“星状瘢痕征”无强化,延时期可见其强化 图2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A.轴位T1WI ; B.轴位T2WI ; C.轴位动脉期; D.轴位静脉期; E、F.轴位和冠状位延时期。T1WI及T2WI都表现为等信号,中央见“星状瘢痕征”,表现为T1WI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的放射状分隔。动态增强扫描示病灶在动脉期均匀强化,中间的“星状瘢痕征”无强化,延时期可见其强化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多发于女性,呈等T1及等T2改变,如肿块内表现出“星状瘢痕征”可提示本病。 2.鉴别诊断 (1)原发性肝癌:本病需与结节型肝癌鉴别,T1WI表现为低信号,

腹部及消化道影像征象图解(二)

腹部及消化道影像征象图解(二) 7腹茧征 全部或部分小肠被一层致密、灰白色的纤维膜所包裹,形似“蚕茧”,故称为腹茧症,又称为特发性硬化性腹膜炎、小肠禁锢症、小肠纤维膜包裹症等。多见于青春期女性。腹部CT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扭曲,肠系膜增厚伴上消化道扩张,提示不全性肠梗阻。X线可发现全部或部分小肠聚拢于某一部分,位置固定。CT检查有更助于腹茧症的术前诊断。CT能显示梗阻程度及包块内肠管的情况,还能显示包裹在肠管周围的纤维包膜。一旦观察到包膜便可诊断腹茧症。典型的CT表现为扩张的小肠肠袢固定在腹部的某一部位,并被增厚的包膜所包裹或分割。增强扫描示包膜强化明显,部分病例可见腹腔积液及肠管间积液。 鉴别诊断 需要与腹膜包裹症鉴别,后者 (1)结核性腹膜炎所致的腹膜纤维化:表现为腹膜与肠管及网膜间有不易分离的广泛致密粘连,网膜增厚,收缩成团,悬在横结肠处,病理可见典型的干酪样肉芽肿。 (2)腹膜包裹症:表现为小肠包绕在一层相对正常的腹膜当中,与肠管无粘连,肠蠕动不受限,其来源是胚胎发育中残留的脐囊,属发育异常。腹膜包裹症也是一种少见疾病,患者小肠被包绕在一层相对正常的腹膜当中。该病是胚胎发育中脐囊残留,并随小肠发生、发育而被包绕入腹腔,包囊颈部附于十二指肠,又名“十二指肠旁疝”。与腹茧症不同的是,腹膜包裹症小肠外被膜与正常腹膜相似,其内壁与小肠肠管并无粘连,小肠近似位于一个较小的腹膜腔中,肠管蠕动不受限,很少发生肠梗阻。 (3)硬化性腹膜炎:多发生于腹膜透析、腹腔化疗、腹部手术、肝硬化腹水及长期服用普拉洛尔等,全腹紧缩、质硬如板,腹膜壁层及全腹脏器广泛粘连,肠管间粘连紧密,难以分离。

腹膜及腹膜后病变的CT影像精选.

腹膜及腹膜后病变的CT诊断 中南大学湘雅二院放射科黎凤媛 一.腹膜的解剖及组织学: 腹膜为被覆腹腔内面及脏器表面的一层浆膜,分脏层与壁层,壁层较厚,被覆于腹腔或盆腔内侧,光滑。脏层很薄,被覆胃、肝、脾及部分被覆胰腺、膀胱、子宫表面后固定于后腹壁移行为壁层腹膜,并形成一些皱折和间隙,最大的皱折是网膜和系膜,脏壁两层的腔隙为腹膜腔。大网膜为包绕胃的浆膜所组成,从大弯开始覆盖于横结肠和小肠的前面,其间富于血管及脂肪。肠系膜:包绕肠管后相互融合附帖在后腹壁上,由两层腹膜组成,其间包含血管、淋巴管及脂肪组织。 腹膜的被覆上皮为间皮,单层扁平上皮和其下的薄层纤维结缔组织。 二.影像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可用于诊断腹膜的炎性病变,化脓性腹膜炎,腹腔脓肿和结核性腹膜炎,腹腔内出血及腹膜肿瘤等,准确性较高。但由于受肠道气体回声、病人肥胖的干扰,诊断的准确性受到影响,如肠间小脓肿,超声诊断困难。CT扫描检查密度分辨率高可弥补超声检查的不足,在腹水的衬托下,使用恰当的CT调窗技术可很好显示腹膜病变。窗宽最好采用400-500HU。必要时可以做多种窗技术扫描以帮助鉴别病变的性质及病理基础。同时为了解胃肠道与腹腔内病变的相关性,在增强扫描前应口服造影剂和水。采用高分辨率CT可提高腹膜的显示率。MRI由于成像时间长,容易受肠道蠕动和呼吸运动的的影响,腹膜和腹膜腔病变的MRI图相质量欠佳,临床较少应用。 三.腹膜正常CT、MRI表现: 由于腹腔是一个潜在的腔隙,只有腹腔积气、积液时才可显示其边界及范围。正常情况下,利用腹膜外脂肪层与腹腔内脂肪衬托出腹膜的轮廓,瘦者难以显示。采用高分辨率CT或较宽的窗宽,腹膜较易显示。腹壁肌层CT扫描显示清楚。大网膜,肠系膜,韧带由于其内有脂肪结构显示为低密度。腹膜MRI扫描表现:腹膜外脂肪,大网膜,肠壁脂肪T加权和T加权均为较高信号,腹膜为相对低信号。正常胸膜腹膜不超过2mm. 四.腹膜病变的影像表现: (一)腹膜炎性病变: 1.化脓性腹膜炎:分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常见,病因:继发于胃肠,胆囊穿孔或腹 腔术后感染。病理:腹膜充血水肿,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渗出致腹膜增厚,腹腔积液。 影像表现:①.游离气腹,②.腹腔积液或腹腔脓肿,③.腹膜增厚,④.反射性肠郁 ⑤.肠壁增厚粘连,⑥.脂肪组织密度增高,⑦.肠壁间积液. 2.结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 TBP ):为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炎, 感染途径:可由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破溃,女性生殖器结核,脊椎、胸膜结核直接蔓延。活动性结核血行淋巴播散而致。 病理及CT表现:按主要病变分为干湿两型通常为混合型,在发病过程中三型病变可相互重叠,混合存在或以某型病变为主。肠系膜淋巴结显具增大。肠管浆膜面及腹膜壁层布满无数结核结节,大网膜增厚、挛缩、变硬,肠系膜增厚并缩短。湿型结核性腹膜炎(腹水型)特点是:腹腔内有大量浆液性腹水,呈血性,腹膜表面复以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并有粟粒样结核结节和结节斑块,肠管通常无粘连。①.CT表现为高密度腹水,CT 值高达25HU以上,②.污迹腹膜,腹膜上粟米大小的结节,周围有渗出和增殖,增强扫描无强化.腹膜结节以结核结节为病理特点,CT表现为腹膜上软组织样结节,饼状网膜及系膜增厚;CT影像上显示网膜密度增高呈扁块状,表面凹凸不平,增强扫描轻度强化。⑵干性型(粘连型)特点为腹腔内少量浆液性渗出物,因有大量纤维素渗出以致肠

[腹部影像]“腹膜后纤维化”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腹部影像]“腹膜后纤维化”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 断(建议收藏)~~~ 交易担保三人行医学课堂知识店铺随时随地、想学就学,加油小程序 腹膜后纤维化 【临床表现】 一般与形成的腹膜后包块压迫邻近组织有关。与体位无关的腰背部及其两侧或腹部持续性钝痛,当输尿管受累时可引起绞痛。由输尿管梗阻所致急、慢性肾衰竭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常有食欲缺乏、乏力、体重减轻、单侧或双侧下肢水肿、发热、阴囊肿胀等表现。可有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升高的非特异表现。 【MRI表现】 (1) T1WI :早期病变富含毛细血管和水分,故呈稍低信号;中晚期病变内毛细血管及水分含量逐渐减少,信号略有升高。T2WI :早期病变呈稍高信号;中晚期病变信号逐渐减低,且病变中心信号强度低于病变周边信号,这可能与病变内纤维组织的成熟程度有关。 (2)DWI图像:呈稍高信号,早期病变呈稍高信号,中晚期病变信号逐渐减低,且病变中心信号强度低于病变周边信号。 (3)T1增强扫描:早期病变动脉期病变即呈明显强化,随时间推移强化逐渐显著,时间-浓度曲线呈缓慢上升的斜坡形,中晚期病变在动脉期及静脉期强化不明显,延迟期可呈轻度强化(图1)。 图1 腹膜后纤维化

A.轴位T1WI压脂; B.轴位T2WI ; C.轴位T1WI增强动脉期; D、E.轴位、冠状位T1WI增强延迟期。腹膜后右侧髂内,外动脉水平稍长T1、稍长T2信号包绕髂内,外动脉,增强可见延迟强化交易担保三人行医学课堂知识店铺神经系统解剖进阶课小程序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腹膜后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包绕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早期病变富含毛细血管和水分,故T1WI呈稍低信,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中晚期病变内毛细血管及水分含量逐渐减少,T1WI 信号略有升高,T2WI信号逐渐减低,DWI信号逐渐减低,且病变中心信号强度低于病变周边信号,这可能与病变内纤维组织的成熟程度

X线检查、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临床应用-文字

X线检查、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临床应用 概况: 近二、三十年来,影像检查技术飞速发展使影像诊断从单一的X线诊断发展为包括超声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发射体层成像(ECT)、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和数字血管造影术(DSA)等多种成像技术的学科。每种成像技术又有多种检查方法。各种成像技术都有它的优势和不足,并非一种成像技术可以适用于人体所有器官的疾病诊断,也不是一种成像技术完全能取代另一种成像技术,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 ●在选择检查手段时应当权衡利弊,择优选择。一般应选用简单方便、安全、痛苦少的 无创或微创性和费用低的成像技术。 ●诊断一经确定,无需再作其他检查。但个别病例则需综合采用几种成像技术与检查方 法才能明确诊断。 各系统疾病影像诊断最佳选择 CT的优势: ●扫描速度快,图像清晰,分辨率高,能对病变作出明确诊断,螺旋薄层不会遗漏小 病变,可对疾病作出早期诊断。 ●显示出血及骨骼病变优于MRI;

●利用先进的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可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使病变显示更加直观、准 确,且不需要插导管就可以作CT血管造影,或对气道、肠道等空腔器官进行仿真内窥镜检查。 CT的缺点: ●有放射线损伤; ●头颅扫描颅底时可产生骨伪影; ●盆腔的显示不如MRI,不能区分子宫、前列腺的细微结构,如子宫粘膜及结合带、 前列腺中央叶及外周叶….等。 ●增强扫描:即使已做过碘过敏试验阴性者,过敏体质患者也要承担碘过敏的风险, 严重过敏可导致死亡,死亡率约1/3-5万。 CT扫描的适应症: 任何一种影像学检查手段,有长处和短处,CT扫描也不例外,虽然全身各部位都可以检查,但决不是所有病变做扫描可获得准确诊断,而有其相应的适应性。 ●颅内病变:颅内肿瘤、颅外伤、脑血管病,脑变性疾病、先天性畸形、颅内感染性 疾病、脑积水、代谢性疾病。 ●五官:眶内炎症、眶内肿瘤、眼眶外伤及眶内异物;外耳、中耳、内耳先天性畸形、 颞骨外伤、耳硬化症、中耳炎症、颈动脉球瘤;鼻窦炎、鼻窦囊肿及息肉,鼻窦及鼻咽部肿瘤、喉癌、涎腺肿瘤以及炎症。 ●颈部疾病:颈部肿瘤、甲状腺肿瘤、甲状腺弥漫性肿瘤、甲状旁腺肿瘤。 胸部:肺炎、肺结核、肺部肿瘤、结节病,胸部外伤,肺血管病,肺囊肿,肺隔离症。纵膈肿瘤,血管性病变及转移性病变,心包病变,胸腔积液,胸膜间皮瘤,胸膜转移瘤。 ●腹部:肝、胆、脾、肾、肾上腺、胰腺等器官的良性及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肝 局灶性增生,肝硬化,腹部外伤,胆道、泌尿系统结石,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胆总管囊肿;肝、脾、肾先天性病变,胃肠道肿瘤及肿瘤向周围侵犯范围及程度。 ●腹膜后病变:腹膜后肿瘤,腹膜后纤维化,腹主动脉瘤等。 ●盆腔:膀胱结石、膀胱肿瘤、前列腺增生及肿瘤,前列腺结石,子宫肌瘤,子宫癌, 附件囊肿及肿瘤。 ●脊柱、四肢:脊柱、四肢外伤,骨折,椎管内有无骨折片,椎管有无变形、狭窄; 脊柱,四肢炎症,结核,肿瘤,关节退行性病变,椎管盘突出等。 ●特殊检查:面部骨折的三维重建,脑血管及主动脉血管的三维重建,肝脏三期扫描 等。 增强扫描的目的: ●区分正常或异常血管结构和明确病理性血管。 ●显示肿块与有关血管。 ●鉴别良、恶性肿瘤。 ●提高病灶的检出率。 ●提高解剖细节。 ●显示尿路结构。 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造影造影各有何特点? ●CT造影剂是用于增强扫描的有机碘水溶剂,广泛应用于全身各部位的肿瘤性病变、 血管性病变、感染性病变的增强扫描,使病灶更清楚的显示出来,并可根据增强的特征对病变做出正确的诊断。因此,多数病人都要注射造影剂做增强扫描。 ●CT造影剂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大类,后者副作用小。目前非离子型造影剂基本 取代了离子型造影剂。

腹膜与肠系膜病变的CT表现

腹膜是覆盖于腹壁和腹腔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膜,由内皮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腹腔脏器表面的较薄腹膜称脏腹膜,腹壁表面的较厚腹膜称壁腹膜。脏壁腹膜或脏腹膜之间,相互移行返折,形成了网膜、系膜和韧带等结构,内有血管、神经走行。上述结构的病变统称为腹膜与肠系膜病变,此类病变种类较多、发病率不等,影像表现有较多相同、相似之处,易于漏诊、误诊。本文收集经病理证实腹膜与肠系膜病例,结合文献复习,以期对此类病变提高认识。 一、炎症性病变 (一)结核性腹膜炎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继发于肺、肠等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腹痛及发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原有肺结核病史,腹部触诊有揉面感有助于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病变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病理表现:发病初期以腹膜、网膜等充血、水肿为主;当病变发展,腹膜、网膜及肠系膜出现不同程度增厚、黏连及渗出或伴有弥漫性小结节时,病理上以结核性肉芽肿为主;当病变进一步发展,系膜、网膜增厚、黏连更加严重时,病理上以纤维组织和干酪坏死为主,常伴结核性肉芽肿及肠黏连甚至肠梗阻表现。 CT表现:①腹水为中少量,壁腹膜增厚呈线带状,并有强化。②肠系膜呈团片状、污垢状改变,并伴有环状强化的肿大淋巴结。③大网膜增厚、黏连,部分呈饼状改变,强化明显。结合患者年龄较轻,有结核病史者,临床表现以腹胀、腹痛、低热为主,病程较长,可进行CT诊断。本组病理证实5例,均见腹水及网膜不同程度增厚,未见实性或囊性结节,其中3例伴肠系膜串珠样改变,肠系膜血管束增粗,2例见肠系膜区增大淋巴结影。 (二)肠系膜脂膜炎 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炎症,脂肪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往往呈不同比例混杂存在,当病变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时即称为肠系膜脂膜炎,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特发性炎性病变,部分学者认为与腹部手术有关,临床上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90%以上病人累及小肠系膜,偶累及结肠系膜,临床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厌食、发烧、乏力、消瘦、恶病质、大便习惯的改变等。少数病人无腹部症状,大多数患者实验室检查正常,部分患者表现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和C反应蛋白(CRP)升高等。 CT特征:①围绕肠系膜大血管根部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脂肪肿块,与腹腔脂肪或后腹膜脂肪分界清楚,增强扫描肿块未见强化。②“假包膜”征与“脂肪环”征。“脂肪环”征表现为肠系膜根部大血管周围可见脂肪密度影围绕,病变包绕大血管根部但不侵及大血管。“假包膜”征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被病变边缘一圈薄层条索状软组织密度影包绕,系肠系膜炎症与周围正常脂肪组织的分界,代表炎症的一种自限性反应。③病变晚期可见病灶内血管扩张、受压改变。④少数病例肿块内可见囊变、钙化影,可见肿块内或后腹膜肿大淋巴结。 二、肿瘤性病变 (一)腹膜间皮瘤 起源于间皮和(或)向间皮细胞分化的间皮瘤细胞。腹膜间皮瘤的发病率约为1-2/100万,属临床罕见肿瘤。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男多于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有腹痛、腹胀等,亦可无明显症状。虽然接触石棉是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主要原因,但其与腹膜间皮瘤关系尚不明确。腹膜间皮瘤文献有较多的分类:根据良恶性,分为良性、低度恶性、恶性;根据组织学形态,分为上皮型、纤维型和混合型,上皮型较多;根据病变范围,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弥漫型文献报告相对较多;根据所含液体和实性成分,分为干性、实性和混合性;根据瘤体成分,分为实性、囊性和囊实性。 弥漫型恶性腹膜间皮瘤的CT诊断要点如下:(1)显著的腹腔积液;(2)腹膜不规则增厚;(3)广泛分布的腹膜结节、肿块,增强明显强化。局限型腹膜间皮瘤主要CT征象是:(1)上腹盆腔或

腹膜后淋巴结的影像学和可视人体观察

腹膜后淋巴结的影像学和可视人体观察 巫北海第三军医大学一院放射科400038 一、传统非活体解剖学观察 (一)相互沟通 虽然腹腔的淋巴结可以人为地划分成许多组,但实际上各组、各淋巴结间是相互沟通的,而且,总的淋巴流向是从前向后、从下到上,即腹腔脏器的淋巴向腹腔大血管根部淋巴结集中,然后汇入壁侧(后腹膜)淋巴结。下肢、盆腔的淋巴也流入后腹膜淋巴结。 (二)腹膜后淋巴结的分组 腹部壁侧淋巴结群,也称做腹膜后淋巴结,根据尸体解剖研究,腹膜后每侧约有25-30个淋巴结,分布在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的周围,自横膈延伸至主动脉分叉处,分为主动脉旁及下腔静脉旁组。自主动脉分叉向下延续为髂总、髂内及髂外组,分布在相应的动脉周围。 此外,肾动脉旁为肾组淋巴结;腹腔动脉旁为腹腔淋巴结;胰动脉旁为胰组淋巴结;脾静脉旁为脾门淋巴结;肠系膜根部开始,沿肠系膜血管分布为肠系膜淋巴结。 换言之,腹膜后淋巴结甚为丰富,从腹股沟韧带到横膈,形成淋巴结链。许多淋巴结和淋巴管成群地围绕着脏器的大血管干周围,连结着来自于下肢、盆腔、腹部和纵隔的淋巴结链。它也可分为两群:①髂淋巴结,成群地围绕着髂外血管、髂总血管,收集几乎所有盆腔内容、腹股沟区、腹股沟下引流的下肢的淋巴;②腰-主动脉淋巴结,可再分为前组与后组,围绕着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收集肠和肠系膜的淋巴,汇入乳糜池。 二、主动脉外侧淋巴结的非活体观察 (一)最小值与最大值 主动脉外侧淋巴结引流内脏和其它结构主动脉外侧支和背侧支供应者,收集来自于大的伴随于髂动脉的边远群。它们构成了末梢群,为肾上腺、肾、输尿管、睾丸、卵巢、盆腔脏器(部分为肠)和后腹壁。 主动脉外侧淋巴结,位于腹主动脉的左侧,故也称主动脉左侧淋巴结,在标本上观察共有2-14个淋巴结,平均6-7个,有淋巴管相连形成纵行的淋巴结链,其下端在腹主动脉分叉处,与左侧髂总淋巴结连续,上端可达膈的主动脉裂孔。 从淋巴结的数目统计可说明一个问题,最小值与最大值相差范围相当大,因为是标本观察的统计,无从了解标本生前患病情况,因此,我们可以设想,最小值者为正常健康人的可能性较大。(二)集中型与分散型 在标本研究时,有作者根据此群淋巴结的数目、大小及排列形式区分为集中型与分散型,集中型的淋巴结数目较少,但较大,各淋巴结之间的淋巴管较少,见于胎儿及小儿;分散型的淋巴结小而多,各淋巴结之间有较多的淋巴管相连接,仅见于成人,即淋巴结的数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这说明,在人的一生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的机会越来越多,淋巴结肿大的可能性越大。从标本观察的集中型与分散型的比较,前者见于胎儿及小儿,基本是属于正常情况,数目较少也应证了上述的设想,淋巴结比较大说明胎儿及小儿对疾病的反应的敏感性较强;而分散型的淋巴结小而多,仅见于成人,意味着成人患病的机率比小儿高得多,对疾病反应的敏感性较弱。(三)以左肾蒂分为三群 主动脉外侧淋巴结沿腹主动脉左后外侧缘的全长而分布。它可依左肾蒂分为上、中、下三群。在成人标本上观察,上群在左肾蒂之上,数目不定,多为1-3个;中群在左肾蒂后方,多为3-4个;下群在左肾蒂之下,可有1-9个淋巴结,但常为4-5个。 在横断图像上,左肾蒂呈条状,连接着肾与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容易识别。而纵行于主动脉外侧的结构很少,可有腰升静脉、神经,在上下层面上它们有其连续性,从而知道是纵行的结构。而淋巴结是结节状,这个层面见到它,其上或下一个层面则不一定可以见到。 以左肾蒂为标志物,在其上、下及后方观察此组淋巴结较为准确,也较为方便。

[腹部影像]“壶腹癌”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腹部影像]“壶腹癌”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建 议收藏)~~~ 壶腹癌 壶腹癌(ampullary carcinoma)是指胆总管末段、壶腹部及十二指肠乳突附近的癌瘤,是低位梗阻性黄疸的主要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分布较广,但多以60~80岁的老人多见。 (2)黄疸,且黄疸具有波动性。 (3)腹部隐痛、腹胀、体重减轻、黑便、贫血等上消化道出血等。 【MRI表现】 1.直接征象胆总管下端壶腹部可见规则或不规则的肿块影,T1WI病灶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强化。 2.间接征象 (1)肝内外胆管扩张,MRCP示呈“软藤征”。 (2)胆总管全段扩张,MRCP可见“截断征”。 (3)胆囊增大。 (4)双管征,指胰腺段胆总管扩张合并胰管扩张。 (5)有时可见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图1、图2)。 图1 壶腹癌

A.MRCP;B、C.轴位T1WI、T2WI;D.冠状位T2WI。MRCP示胆总管下段狭窄,胆总管明显扩张,胆总管下段壶腹部见软组织信号影,病灶在T1WI上等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 图2 壶腹绒毛状腺癌

A.MRCP; B.冠状位FIESTA; C.轴位T2WI。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胆囊增大,MRCP示呈“软囊征”,胆总管下端壶腹部可见规则或不规则的肿块影,FIESTA序列上病灶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临床上出现不明原因无胆石症和胰头病变的黄疸,并且黄疸具有波动性。伴有上消化道出血、消痩等症状。MRI特别是MPCP能显示典型的胆总管及胰管的“双管征”、肝内胆管的“软藤征”,一般可以作出诊断。 2.鉴别诊断 (1)胰头癌:壶腹癌与胰头癌两者引起的临床症状很类似,MRI图像上都可见到肝内胆管和胆总管不同程度扩张,也可以见到“双管征”,但胰头癌是少血供肿瘤,在增强扫描时常示增强不明显的肿块影,可与壶腹部癌区别。 (2)胆总管下段炎性狭窄:其MRI及MRCP表现扩张的胆总管外形比较光滑,逐渐均匀变细变尖,上胆管扩张程度较轻,胆总管下端未见软组织肿物。 (3)胆总管下端结石:结石MRI表现胆总管梗阻端呈杯口状,T1WI及T2WI都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未见强化。

[腹部影像]“胰腺囊腺癌”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腹部影像]“胰腺囊腺癌”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 (建议收藏)~~~ 胰腺囊腺癌 【临床表现】 胰腺囊腺癌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肿瘤,临床较少见,约占胰腺原发性恶性肿瘤的1%。患者以女性多见,病变发展缓慢。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多以上腹部不适、疼痛或无意中发现上腹部肿块就诊,以胰腺体部及尾部多见。 【MRI表现】 (1)囊内容物因含有浑浊、黏稠液体,肿瘤及坏死组织,在T1上呈低至中等信号,略高于水的信号,信号强度因内容物不同信号可不均匀,T2上呈高信号改变。 (2)胰腺囊腺癌的壁结节为含水量较多的软组织,一般呈等或略低T1信号灶,T2WI上呈等略高信号。 (3)增强扫描囊壁及实性部分呈中度至明显强化(图1)。 图1胰腺黏液性囊腺癌

A.轴位T1WI; B.轴位T2WI;C、D.轴位动静脉期。胰体尾区类圆形异常信号灶,T1WI上呈长T1信号,T2WI上病灶呈长T2信号,可见黏液成分在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静脉期囊壁及实性成分可见强化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典型的胰腺囊腺癌囊内一般为液体成分,T1WI呈低至中等信号,略高于水的信号,信号强度可不均匀,囊内侧壁有乳头状或不规则结节突入囊腔,增强扫描有强化,时间较长的病例囊壁可见钙化,在T1WI及T2WI都呈低信号。 2.鉴别诊断 (1)胰腺假性囊肿:多有胰腺炎及外伤史,囊肿多位于胰腺外,囊壁薄而均匀,无强化,易与胰腺囊腺癌鉴别,但是当前者发生出血感染时可使囊壁增厚,应注意鉴别。 (2)胰腺脓肿:有明显的壁或包膜,一般发生于急性胰腺炎,其特异性征象为“气泡”征。 (3)潴留性囊肿:多位于远侧胰腺组织内,为单发,较规则,囊内呈水样信号灶。

盆腔脂肪增多症的影像学对比(附3例报告)

盆腔脂肪增多症的影像学对比(附3例报告) 李晓芬;李博雅;徐荣春 【摘要】目的:探讨盆腔脂肪增多症(PL)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临床对其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 PL 患者的静脉尿路造影(IVP)、CT 和 MRI 表现。结 果3例患者的IVP、CT 表现多为双肾盂、输尿管上段扩张、积水,膀胱形态异常,呈“倒葫芦状”改变,直肠、乙状结肠受压推移向外上移位。MRI 表现盆腔内见 大量脂肪组织堆积,呈短 T1长 T2不均匀信号,膀胱受压变形。结论IVP、CT 和MRI 基于各自优势可提示盆腔内脂肪成分的特征,综合这些表现能减少对 PL 的误诊。 【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学》 【年(卷),期】2015(000)011 【总页数】2页(P78-79) 【关键词】盆腔脂肪增多症;静脉尿路造影;CT;MRI 【作者】李晓芬;李博雅;徐荣春 【作者单位】江西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南昌 330006;江西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南 昌 330006;江西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南昌 3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2 盆腔脂肪增多症(PL)由Eagels等在1959年首次报道,是一种原因未明、较为 少见的疾病,多以泌尿系统症状就诊,如排尿困难、血尿等[1-3]。江西省人

民医院2009年7月、2011年3月和2013年5月分别收治3例PL患者,将其 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分析如下。 1.1 病例资料 本组3例PL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4、37和46岁。2例患者有腰部疼痛 不适、排尿困难、尿频等;1例仅以血尿就诊。直肠指诊:前列腺形态大小无明显改变,无压痛,位置略高,肛门括约肌无异常。1例患者诊断明确后拒绝手术出院,2例患者行盆腔脂肪清除术,术中可见盆腔内大量增生脂肪,切开见膀胱及直肠被脂肪组织包绕。 1.2 检查方法 3例患者均行腹平片(KUB)+静脉尿路造影(IVP)检查。CT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双源CT机,扫描参数:螺距0.6 mm,矩阵512 mm× 512 mm,层厚0.75 mm。扫描条件: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260 m As。MRI 扫描采用GE 1.5T Signa,腹部表面线圈,行尿路常规横断面T1WI(TR 10 ms/TE 4.6 ms),T2WI(TR 1 600 ms/TE 70 ms)及冠状面(TR 3.4 ms/TE 1.7 ms),横断面层厚6.0 mm,层距1.0 mm,冠状面层厚5.0 mm,层距1.0 mm。 1.3 结果 X线IVP表现:双肾盂肾盏积水,输尿管中上段梗阻扩张,膀胱底部上移,膀胱形态异常,颈部拉长,呈“倒葫芦”状改变,见图1。CT表现:盆腔内见大量脂肪 组织包块堆积,膀胱、直肠、乙状结肠被肿大的包块受压推移,膀胱后壁增厚,增强脂肪密度影无明显强化,见图2。MRI:可见大量短T1长T2信号影堆积在盆 腔内,分布在直肠、膀胱周围,矢状位可见变形受压的膀胱,位置上抬,见图3。PL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良性疾病,Eagels等首次发现5例造影显示出特殊膀胱形态的患者,但未为这一现象命名。之后,Fogg和Smyth于1968年又报道了5例,认为是直肠和膀胱周围盆腔内正常脂肪过度生长,并正式首次命名为“盆腔脂肪增

[腹部影像]“腹膜后脂肪肉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腹部影像]“腹膜后脂肪肉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 诊断(建议收藏)~~~ 腹膜后脂肪肉瘤 【临床表现】 在较小时无症状,较大时可表现为腹痛、腹胀、腹部包块,或压迫邻近脏器有相应症状。巨大者可以形成腹股沟疝。 【MRI表现】 (1)T1WI呈高信号,其内可见线条状分隔,分隔可见附壁结节,均呈低信号。部分肿瘤内可见低信号软组织肿块。T2WI脂肪抑脂后呈低信号,但信号强度较腹腔内和腹壁脂肪信号高,分隔、结节和软组织成分呈高信号(图1A,B,C)。 (2)多数脂肪肉瘤的实质成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中度强化。脂肪肉瘤的强化方式以均匀或不均匀片状强化多见。黏液样型脂肪肉瘤黏液内多为无定型线条状强化或斑点状强化(图1D,E)。 (3)肿瘤内的成熟脂肪、钙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可伴有腹膜后淋巴结增大或合并腹水。 图1 腹膜后脂肪肉瘤

A.轴位T1WI; B.轴位T2WI; C.冠状位T2WI; D.轴位T1WI增强; E.冠状位T1WI增强,左侧腹膜后肿块,形态不规则,肾受推移移位,肿块内散在脂肪信号,增强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 三人行医学课堂知识店铺神经系统解剖进阶课小程序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腹膜后肿块,瘤体一般较大,可达数十厘米,常从腹膜后突入腹腔。呈分叶状,边缘模糊或呈浸润性生长。T1WI呈高信号,其内可见线条状分隔,分隔可见附壁结节,均呈低信号。部分肿瘤内可见低信

号软组织肿块。T2WI脂肪抑脂后呈低信号,但信号强度较腹腔内和腹壁脂肪信号高,分隔、结节和软组织成分呈高信号。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中度强化。 2.鉴别诊断 (1)脂肪瘤:脂肪肉瘤的间隔增强强化显著,而脂肪瘤的间隔一般无强化或轻度强化。 (2)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可呈混杂密度或信号肿块。富含血管者可显著强化。与富含脂肪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困难。

胰腺内副脾表皮样囊肿的影像特征及病理对照

胰腺内副脾表皮样囊肿的影像特征及病理对照 杨雪融;周良平;黄丹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内副脾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 in intrapanereatic accessory spleen,ECIPAS)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该少见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ECIPAS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4例行CT平扫加双期增强检查,其中2例同时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检查,1例行超声内镜检查,另1例行MR平扫加增强检查.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密度信号及强化特点,并与组织病理进行对照.结果所有病灶均位于胰尾部,囊肿最大径1.7~5.0em,平均2.7 cm.2例囊内可见分隔.CT平扫3例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低度灶,1例呈高密度伴边缘点状钙化;增强后3例可见环绕囊肿的实质显著强化,动脉期和静脉期密度均高于胰腺组织.1例MR扫描未见明显实性成分,囊肿呈T1 WI低信号,T2WI高信号.MRCP均未见囊肿与胰管相通.结论 ECIPAS是少见的胰尾良性病变,其典型影像表现为囊肿伴周边类脾脏强化的实性成分. 【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16(043)004 【总页数】6页(P441-446) 【关键词】胰腺;副脾;表皮样囊肿;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病理学【作者】杨雪融;周良平;黄丹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上海20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6.5 胰腺内副脾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 in intrapancreatic accessory spleen,ECIPAS)由Davidson等[1]在1980年首次报道,是一种起源尚未明确的胰 腺良性病变,临床甚为少见,缺乏特征性临床症状,误诊率极高[2]。因生物学行为和治疗手段不同,ECIPAS与胰腺囊性肿瘤,如囊腺瘤等的鉴别诊断尤为重要,可靠的术前 诊断能避免不必要的手术。目前国内外有关ECIPAS的文献多为个案报道,关注临 床病理方面较多而系统全面的影像学研究有限。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5 例ECIPAS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表现和病理结果,重点将术前影像与术后病理进 行对照,并结合文献探讨,旨在提高对该少见病的认识及影像诊断准确率。 一般资料收集2009年3月至2015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并经手 术病理证实的ECIPAS患者5例。其中女性4例,男性1例。年龄27~66岁,平均48岁。除1例因腹胀就诊外,其余为体检时腹部影像发现胰腺占位或肿瘤指标 CA19-9升高。所有病例均无急性胰腺炎及腹部外伤史。 影像检查CT检查示:4例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患者检查前4 h禁食,扫描前口服温水约800 mL适度充盈胃腔。采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MSCT扫描仪。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层厚5 mm。扫描范围包括膈顶 至髂棘水平。经肘静脉团注碘普罗胺(300 mg I/mL),剂量2 mL/kg,速率3.0 mL/s。注射对比剂后分别于25~30 s、60~65 s行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原始数据进行1.5 mm薄层重建及多平面重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