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适应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

学时分配:18学时

课程学分:1学分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应用心理类公共必修课程,在大学生心理学通识知识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其任务是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促使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取、走向成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向大学生传授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正确的人生价值理念,还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去思考、去体验,并试着用心理健康知识助人助己,拥有健康的心理,迈向成功的明天。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

(一)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二)掌握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三)学会应用心理健康知识解决自身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水平。

实施要求:

(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注重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二)组织课堂讨论,把小型讨论与有准备的课堂讨论结合起来,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加强课堂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

(四)组织心理健康测量,让学生更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况。

(五)推荐学生阅读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

(六)指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

第一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2课时)

第一节科学健康新理念

一、健康的概念

(一)传统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常把“健康”看作是“没有疾病”,把“疾病”看成“不健康”。仅从生物医学的观点出发,认为人体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格健壮就是健康。

(二)现代观念

当今,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健康的概念较为完整的认识应该包括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维度,三个方面的健康状态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健康的概念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走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并将道德健康增纳入科学健康新理念。

(三)亚健康概念

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亚健康”这个崭新的概念,即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各项体检指标均为正常,也无法证明有某种器质性疾病,但与健康人相比却又显得生活质量差、工作效率低、极易疲劳,许多人常有食欲不振、睡眠不佳、腰酸腿痛、疲乏无力等不适。

二、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指个体能够积极地适应环境,有正常的认知水平、稳定愉快的情绪、同客观现实保持积极平衡的意志行为与良好的个性特征的状态和正常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随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国内著名心理学家王登峰等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归纳总结,较为详细地提出了有关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

①了解自我,悦纳自我。②接受他人,善与人处。③热爱生活,乐于工作④面对现实,⑤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⑥人格和谐完整。⑦智力正常。⑧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一、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

(一)大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

(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智力发展高峰

2情绪、情感发展迅速

3.自我意识逐步成熟

4.意志品质不断发展

5.人生观基本形成

6.社会化心理的成熟

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

1.锁闭性所致的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3.强烈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矛盾

4.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

5.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6.强烈的性意识与正确处理异性关系之间的矛盾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如下:

1.智力正常

2.良好的情绪

3.和谐的人际关系

4.统一的人格

5.积极的意志品质

6.能够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第三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新生适应问题

(1)对新的生活环境不能很好适应。

(2)对大学的学习方式不适应

2.学习心理问题

3.人际关系问题

4. 恋爱和性问题

5.人格缺陷

6.就业问题

7.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家庭环境与早期经历的影响

(1)家庭结构和组成人员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2)家庭教养方式和观念的影响。

(3)家庭人际关系和氛围、父母人格特征的影响。

(4)家庭期望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2.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的影响

(1)生活环境改变带来心理的不适。

(2)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产生交往障碍。

(3)学习生活的紧张化产生焦虑心理。

(4)传统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制约。

3.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4. 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制约

(1)个体生理因素的制约。

(2)个性心理因素的影响。

①人格的缺陷。

②价值观念动荡模糊。

③不正确的认知方式。

④心理发展中的内在矛盾。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程度不同心理问题的约为30%左右,其中较为严重心理障碍者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心理障碍的形式主要以神经症性的情绪障碍及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倾向等,心理健康问题多为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问题和就业问题。其中,不同年级所反映的问题也有所不同,一年级是适应问题,二年级是人际关系问题,三年级是恋爱问题,四年级是求职择业问题。第四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知识性教育目标内容

1. 宣传和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与心理健康知识

2. 培训心理调适的技能

3.学会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

(二)适应性教育目标内容

1.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教育与培养

2.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的适应能力教育与培养

3.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三)发展性教育目标内容

1.认知发展教育

2.情绪稳定教育

3.意志力优化教育。

4.个性健全教育。

5.人际和谐教育。

(四)防治性教育目标内容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

2.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3.开展多种多样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

4.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测定和评估工作

5. 建立和完善学校、院系和班级校园三级心理保健网络

6.利用校园传媒,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7. 指导学生社团组织――心理协会的活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2.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成才成人的迫切需求

3.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人生存和社会竞争的需要

4.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5.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求第二讲大学生自我意识辅导(2课时)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一) 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乃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二) 自我意识的成分

1.生理自我

2.社会自我

3.心理自我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一)自我认识

1.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意义

2.自我评价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

(二)自我体验

1.自尊感与自信感

2.成功感与失败感

3.自豪感与羞耻感

4.内疚

(三)自我控制

四、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规律

(一)自我意识发生与形成的指标

第一个指标是出生后第一年末,儿童从动作对象中能够区分出自己的动作,也就是发生了初级的自我意识。

第二个指标是儿童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分开。

第三个指标是儿童能使用自己的名字。

第四个指标是能使用第一人称“我”来代表自己。

(二)埃里克逊的自我发展理论

埃里克逊把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第一阶段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第三阶段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

第四阶段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

第五阶段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

第六阶段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

第七阶段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

第八阶段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

五、自我意识的作用

(一)保持个体行为的一致性

(二)决定个体对经验的解释

(三)影响个体的期望水平

第二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征

(一)自我认识向广度与深度发展

(二)自我意志指向上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1.在自我确立行为的目标与规划上,从依附性向独立性转变。

2.在自我执行行动的意识指向上,由盲目性向自主性发展。

(三)自我体验的丰富性与起伏性

自我体验包括自尊、自信以及义务感、任务感和友谊感等。

二、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 个体生理、心理因素

(二)社会文化因素

(三)家庭环境因素

(四)同龄群体因素

1.群体的归属感。

2.群体的促进作用。

第三节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问题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内部矛盾性

(一) 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之间的矛盾

(二)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不成熟性

(一)是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低,与所确定的理想自我距离太大,经努力也难以达到。

(二)对现实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并用它来代替现实的我。

三、“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对创造性的束缚

主要表现为:

(一) 自我习惯思维模式

(二) 个体认知结构

(三) 先入为主定式

第四节充分发挥潜能不断完善自我

一、在观察学习中确立肯定的自我认识

(一) 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认识自己

(二)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三)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和行为来认识自己

(四)通过自我观察、自我监督来认识自己

二、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

(一) 在实践活动中确立正确的自我评价

(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归属感

1.实践活动为个体与集体的融合创造了有利环境。

2.实践活动可使个体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

3.实践活动是个体获得自尊心、自信心的有效方法。

(三)在实践活动中找到自我与社会的契合点

1.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处理好“自我设计”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2.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处理好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第三讲大学生人格发展辅导(2课时)

第一节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的心理行为模式。

人格概念有两层含义:

第一,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

第二,人格不是生而就有的,而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二、人格的特征

(一)独特性。

(二)稳定性。

(三)统合性。

(四)功能性。

三、人格结构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

(二)特质流派

(三)行为主义流派

(四)社会学习理论

(五)人本主义流派

(六)认知学派

四、人格的结构

(一)气质。气质是指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二)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表现了人们对现实与周围世界的态度,对自己、对别人、

对事物的态度。

五、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第一个阶段为萌芽期。

2.第二阶段为重建期。

3.第三阶段为成熟期。

六、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遗传生理的影响。

2.家庭的影响。

(1)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谐。

(2)家庭教育。

(3)父母自身素质对子女人格发展的影响。

3.学校教育的影响。

4.社会文化因素

5.自我调控因素

第二节大学生人格特点

一、人格系统处在构造过程中,但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人格理想逐步明确,但需要提升层次并加以巩固。

三、人格品质的积淀速度加快,但需要不断地净化。

四、人格修养逐步由自发趋向于自觉,但需要增强责任感和主动性。

第三节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一、健康人格的定义

二、健康人格的标准

大学生健全人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自我悦纳,接纳他人。

2.人际关系和谐。

3.独立自尊。

4.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大学生常见的人格发展缺陷

1.自卑

2.害羞

3.怯懦

4.懒惰

5.狭隘

6.拖拉

7.抑郁

8.焦虑

9.虚荣10.自我中心

三、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1.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基础

2.大力加强高校人文素养是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重点

3.注重良好校园文化的营造是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关

第四讲大学生学习心理卫生辅导(2课时)

第一节学习与心理卫生

一、学习的概念

广义的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

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系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开发智能,培养个性,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

二、大学生学习

(一)大学生学习的特殊性

(二)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习主体的变化。

2.学习的自主性。

第一,大学生对学习内容具有较大的选择性。

第二,大学生可以自己控制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第三,学习途径的选择。

3.学习的专业性。

4.学习的探索性。

三、学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习的影响

(二)学习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学习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2.不良学习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及调适

一、大学生学习动力缺乏

(一)学习动力缺乏的主要表现

1.无明确的学习目标。

2.缺乏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注意力分散。

4.有厌倦、冷漠情绪。

5.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动力缺乏的原因

1.学习动机不明确。

2.对所学专业缺少兴趣。

3.错误归因。

(三)学习动力缺乏的调适

1.强化学习动机。

2.培养学习兴趣。

3.端正学习态度。

二、大学生学习的浮躁心理

(一)大学生浮躁心理表现

1.盲目性。

2.急功近利。

3.见异思迁。

4.不求甚解。(二)浮躁心理产生的原因

1.社会与家庭环境的影响。

2.意志品质薄弱。

3.情绪易于波动。

(三)浮躁心理的自我调适

1.要有长远的学习目标。

2.重视培养“思而后行”的习惯。

3. 用语言进行自我暗示。

4. 有针对性地“磨练”。

5.培养有始有终的做事习惯。

三、大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

(一)大学生学习畏难的表现

1.逃避学习。

2.沉迷于幻想。

3.找借口。

4.封闭学习。

(二)大学生学习畏难的原因

1.客观原因。

2.主观原因。

(三)畏难心理的调适

1.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方式。

2.勇于实践。

3.优化个体自身的人格品质。

四、大学生学习焦虑问题

(一)学习焦虑的表现

(二)学习焦虑产生的原因

1.学习上的不适应。

2. 对自我及成就的重新认识。

3. 专业学习与兴趣的冲突。

4. 考试焦虑。

5.性格内向,不擅长交往,自我封闭。

(三)学习焦虑的调适

1.进入角色,熟悉生活,提高自身适应能力。

2.正确认识和评价个人能力,确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

3.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正确处理学习与其他活动的关系,适当转移注意力。

4. 正确对待考试,提高应试技巧。

5.摸索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五、大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一)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

1.容易走神。

2.易受干扰。

3.无关动作增多。

4.效率低下。

(二)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三)注意力不集中的调适

1.学会注意力转移。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保持旺盛的精力。

3.选择理想的学习环境,减少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并进行适当的自我监控。

4.适当强化学习动机,进行积极的自我激励与自我暗示。

第三节大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一、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一)制定学习目标的原则

1.学习目标要符合自身条件和发展方向。

2.学习目标要难易适度。

3.学习目标要集中。

4.学习目标要长短结合

5.学习目标的确立应符合社会需要,具有长远性。

(二)学习计划的制定

1.要根据自己学习情况、生活习惯来制定。

2.学习计划要定时定量。

3.学习计划的实施要落到实处。

二、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一)阅读理解方法

1.明确阅读的任务和要求。

2.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和背景。

3.区分阅读内容的主次,而不纠缠细节。

4.理解阅读内容的内涵。

5.监控阅读理解。

(二)阅读策略介绍

三、拥有一个好心情,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拥有好心情

1.调整不合理认识。

2.积极的自我暗示。

3.合理宣泄。

4.转移注意力。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自学的习惯。

2.总结归纳的习惯。

3.反思的习惯。

4.切磋琢磨的习惯。

5.勤于观察的习惯。

四、具体学习环节的改善

(一)做好课前预习,在预习中把握提纲,提出问题。(二)上课认真听讲,学会记笔记

(三)课后复习,巩固知识。

1.及时进行复习。

2.分散复习。

3.复习方式多样化。

五、灵活运用学习策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及重要性

(二)如何培养学习策略

1.掌握关于学习策略的知识。

2.适应不同特点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

3.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

4.大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

第四节大学生学习与科学用脑

一、大脑与学习—认识大学生的学习“指挥系统”(一)神奇的大脑

(二)勤用脑,学习好

(三)使用不当,大脑“罢工”

二、发挥大脑的最大潜力—学会科学用脑

(一)保证脑细胞的“物质供应”

1.饮食营养健康。

2.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

(二)保证大脑的休息

1.睡眠休息法

2.交替活动休息法。

(1)学习和运动相结合。

(2)学习内容交替安排。

(三)保证学习生活有规律

第五讲大学生的爱情心理辅导(2课时)

第一节大学生恋爱心理概述

一、爱情的本质

1.爱情的涵义

爱情是指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对对方最真挚的爱慕,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两颗心灵互相吸引,达至精神升华的产物,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尚精神生活享受。

2.爱情的心理实质

爱情心理是生理性、情感性和社会性的内在统一,其社会性反映了爱情的内在本质属性。

3.爱情的心理结构

⑴性爱。它体现的是爱情的生物性。性爱的主要特点包括:排他性、冲动性、隐藏性。

⑵情爱。情爱体现的是爱情的社会性。忠贞专一是纯真爱情的重要标志,是爱情的美德。

二、爱情的发展

1.恋爱意识的萌动时期

(1)朦胧期。

(2)探索期。

2.恋爱意识的完善期

(1)定向阶段。

(2)理想选择阶段。

3.恋爱意识的成熟期

(1)恋爱的实践阶段。

(2)恋爱意识修正阶段。

三、爱情的理论

美国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

1.第一要素:亲密。

2.第二要素:激情。

3.第三要素:承诺。

四、大学生恋爱的动因

1.生理发育成熟。

2.情感需要。

3.从众心理。

4.价值观念的变化。

第二节大学生的恋爱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1.普遍性

2.公开性

3.浪漫性

4.盲目性

5.冲动性

6.开放性

7.功利性

二、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差异问题

1.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发展过程

⑴萌芽期(一般为一年级)

⑵发展时期(一般为大学二、三年级)

⑶稳定期(一般为大学四年级)

2.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差异

⑴审美观的差异

⑵追求爱情形式的差异

⑶承受爱情挫折能力的差异

三、大学生恋爱的类型

1.本地恋爱

2.异地恋爱

3.网络恋爱

四、大学生恋爱常见的心理问题

1.单相思

2.失恋

⑴失恋的原因

①性格不合

②见异思迁

③一厢情愿

④社会舆论压力

⑤恋爱动机不纯

⑵失恋可能导致的不良心理和行为

①情绪低落

②盲目弥补

③报复行为

④自杀

3.自卑

4.嫉妒

5.猜疑

6.三角恋爱

7.婚前同居

第三节正确对待爱情

一、大学生应正确认识恋爱

1.大学生恋爱应具备的条件

(1)心理发展相对成熟是大学生恋爱的必备条件

(2)人生观相对稳定是大学生恋爱时机成熟的标志之一

(3)相对牢固的学识基础是大学生恋爱的前提条件

(4)社会阅历相对丰富是大学生恋爱的社会基础

(5)经济条件是大学生恋爱的物质基础

2.爱的能力的培养

(1)迎接爱的能力

(2)拒绝爱的能力

(3)发展爱的能力

二、健康的恋爱观的养成

1.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⑴一个人的恋爱观是否健康、正确,首先看他对择偶标准的认知。

⑵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

⑶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

2.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⑴恋爱言谈要文雅,讲究语言美。

⑵恋爱行为要大方得体。

⑶亲昵动作要高雅,避免粗俗化。

⑷恋爱过程中要平等相待。

⑸善于控制感情,理智行事。

三、矫正恋爱中的不良行为

1.对单相思的调试

⑴向好友倾诉。

⑵向对方表白

⑶保持理智和自信。

2.对失恋的调试

⑴不能失去理智,要冷静反思,找出原因,完善自我。

⑵失恋不能失志,学会自我调节,转移注意力,化痛苦为力量

3.对嫉妒、自卑、猜疑的调试

4.如何巧妙的拒绝男友的性要求

⑴要理解男友的性要求是正常的。

⑵要学会彼此尊重

⑶说“不”的时候要果断、坚决。

⑷男性对视觉刺激比较敏感,避免穿着过于暴露。

第六讲大学生人际交往辅导(2课时)

第一节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概述

一、人际交往的概念及意义

(一)人际交往的概念

人际交往指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二)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

1.人际交往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社会活动。

2. 人际交往是个体社会化与人格健全的必经之路。

3.人际交往是维护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4.人际交往是个体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交往的范围扩大。

2.交往频率提高。

3.交往手段多元化。

三、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二)心理因素

1.认知因素

2.情感因素

3.人格因素

三、能力因素

四、其他因素

(一)时空接近性因素

(二)相似性因素

(三)互补性因素

(四)外表因素

第二节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调适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不良的类型

(一)缺少知心朋友

(二)与个别人难以交往

(三)与他人交往平淡

(四)感到交往有困难

(五)社交恐惧症

(六)不想交往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心理原因(一)工具取向

(二)自负心理

(三)自我封闭

(四)忌妒心理

(五)怀有偏见

(六)过分期待

(七)多疑心理

(八)自卑心理

(九)干涉行为和窥探心理

(十)羞怯心理

(十一)敌视心理

(十二)欺骗心理和欺骗行为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调适

(一)克服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1.摆脱孤独感

2.正确对待生活

3.克服自卑心理

4.矫正嫉妒心理

5.克服猜疑心理

(二)培养良好的交往风度

1.精神状态良好

2.待人态度诚恳

3.仪表礼节洒脱

4.行为神态得体

(三)加强个人修养

第三节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

一、明确人际交往的一般原则

(一)平等尊重原则

(二)互利互惠原则

(三)诚信原则

(四)相容原则

(五)适度原则

1.交往的时间要适度

2.交往的程度要适度

二、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艺术

(一)学会批评别人

(二)做聪明的听众

(三)善于说“谢谢”

(四)学会赞美别人

(五)广交朋友之道

第七讲大学生的情绪与情感(2课时)

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情感

(一) 情绪情感的概念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即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的联系与区别

1.情绪与机体的生理需要和活动有密切的联系,而情感更多地与社会需要、社会认识、理性观念有关。

2.情感被看作是个性稳定的心理结构或特征,而情绪则是情感所借以表现出来的过程。3.情绪更多带有冲动性和外显的表现,而情感则显得更加深沉。

二、情绪、情感与机体变化

理解情绪应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即主观体验、生理唤起、表情行为。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1.动力功能。

2.调节功能。

3.信号功能。

4.感染功能。

四、情绪的基本状态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五、高级的社会情感

1.道德感。

2.美感。

3.理智感。

六、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是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

2.妥善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

3.自我激励

4.认识他人的情绪

第二节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一、大学生的情绪特征

1.情绪和情感丰富多彩,复杂多样。

2.情绪、情感不稳定,易激动,具有明显的两极性。

3.情绪、情感表现具有内隐性、文饰性与表现性并存。

4.爱情逐渐成为情感体验的一个方面。

5.高级情感日趋成熟、稳定,并逐渐成为个性特征的一部分。

二、情绪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 对智力活动的影响

(二) 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三) 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四)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五) 对行为目标的影响

三、健康情绪的标准

第三节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与调控

一、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

(一) 焦虑

(二) 忧郁

(三) 骄傲

(四) 自卑

(五) 愤怒

(六) 嫉妒

二、大学生不良情绪的控制与调节

(一) 情绪调控对大学生的意义

1.情绪调控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

2.良好的情绪有利于开发大学生的潜能

3.良好的情绪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不良情绪的自我调节

1.能量发泄法

2.遗忘转移法

3.理智消除法

4.心态调整法

(1)自我鼓励。

(2)自我暗示。

(3)他人疏导。

(4)环境调节。

第八讲大学生挫折及应对(2课时)

第一节挫折的内涵

一、挫折的概念

挫折指人们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遭遇无法逾越的困难阻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的情绪反应、情绪体验,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二、产生挫折的条件

1.挫折情境。

2.挫折认知。

3.挫折体验。

4.挫折反应

三、几种经典的挫折理论

1.挫折-攻击理论

2.社会文化理论

3.需要和紧张的心理系统理论

4.本能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四、影响挫折感产生的因素

1.个体对目标的实现有迫切感和强烈的动机

2.自我期望值

3.归因不当

4.个人抱负水平的高低

五、挫折阈限

第二节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挫折心理的类型

1.学习挫折

2.家庭挫折

3.恋爱挫折

4.社交挫折

5.健康挫折

6.专业挫折

7.就业挫折

二、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1.自然环境因素

2.社会环境因素

3.学校环境的影响

4.家庭环境影响

(二)内部因素的影响

1.个体条件差异

2.个体思想认知因素

3.自我意识

4.动机冲突因素

第三节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行为反应及其影响

一、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行为反应

1.积极的行为反应

(1)认同。

(2)升华。

(3)补偿。

(4)幽默。

2.消极的行为反应

(1)攻击。

(2)倒退。

(3)固执。

(4)反向。

(5)逃避。

(6)文饰。

(7)投射。

二、挫折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1.挫折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

(1)降低大学生的学习效率。

(2)降低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生活能力。

(3)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4)促使大学生改变性格与出现行为偏差。

2.挫折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磨练大学生的性格和意志。

(2)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情绪反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第四节改善和提高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对策

一、要学会宣泄内心的挫折感

1.倾诉。

2.听音乐。

3.运动。

二、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

三、善于调节抱负水平

四、合理认知

五、正确的归因

六、学会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挫折情境

1.要有意识地容忍和接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挫折情境。

2.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

七、改善挫折情境

八、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九、积极求助心理咨询机构

第九讲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与调适(2课时)

第一节压力概述

一、压力

(一)压力的定义

压力是个体在面对具有威胁性情境时,一时无法消除威胁、脱离困难而产生的一种被压迫的感觉。

(二)压力反应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1.压力的生理反应

2.压力的心理反应

3.压力的行为反应

二、压力源

压力产生的原因可称之为压力源(stressor)或称为应激源。

1.躯体性压力源

2.心理性压力源

3.社会性压力源

4.文化性压力源

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压力分析及调适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及原因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

1.学业压力。

2.就业压力。

3.经济压力。

4.交往压力。

5.情感困惑的压力。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1.外界环境因素

(1)学校生活。

(2)家庭影响。

(3)社会因素。

2.来自个人的原因

(1)个性方面。

(2)认知方面。

(3)应对策略与能力欠缺。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自我管理策略

(一)压力状况测量

(二)压力自我管理策略

1.预防策略。

(1)认清心理压力的普遍性。

(2)改变压力源。

(3)调整个人的期望水平。

(4)改变易增加压力的行为方式。

(5)扩展应对资源。

2.疏导策略。

(1)调整对压力源的认知。

(2)运用格言改变自己对压力的主观感受。

(3)以辩证的观点看待压力。

(4)改变目标本身或降低要求。

(5)情绪的宣泄。

3.斗争策略。

(1)监视压力源。

(2)集中资源。

(3)搜寻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大学生压力管理的具体方法

(一)呼吸练习

(二)放松练习

第三节大学生自杀及其干预

一、自杀概述

(一)自杀的定义

自杀是指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异常行为。(二)自杀类型

1.根据结果可将自杀分为三类

(1)自杀意念。

(2)自杀未遂。

(3)自杀死亡。

2.按照发展过程可将自杀分为两类

(1)冲动型自杀又称情绪型自杀。

(2)理智性自杀

(三)自杀的心理过程

1.自杀萌生。

2.自杀彷徨。

3.自杀决定。

4.自杀实施。

二、大学生自杀的类型及原因

(一)大学生自杀的类型

1.寻求解脱

2.自我防御

3.放任性自杀。

4.报复性自杀。

5.威胁性自杀。

(二)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1.抑郁症。

2.躯体疾病。

3.恋爱失败。

4.学习压力。

5.人际关系紧张。

6.家庭原因。

7.负性生活事件。

8.社会压力。

三、自杀的预测

(一)大学生自杀企图及其表现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修改稿)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名称:教育心理学,英文名称:Educational Psychology 学分:4分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学时 先修课程:教育学、普通心理学等相关课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本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学科。 本课程的开设旨在促使教师了解自己、了解学生、了解课堂,形成自己对学习、教学的看法,并升华出相应的教学设计技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想。 二、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应当结合专业特点,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努力克服死记硬背个别名词概念和条文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上应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和形象化等原则,通过幻灯、录像等各种途径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除应吃透教材内容外,还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材料,注意本学科的发展,随时修改教材中已过时的内容,并适当介绍一些重要的新进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作用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二、发展时期三、成熟时期四、完善时期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步骤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6学时)第一节心理发的实质及其与教育的一般关系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三、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第二节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第三节语言获得和发展的理论与教育 一、强化说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三、皮亚杰的语言发展理论 第四节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二、爱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一般概述(6学时)第一节学习的性质、意义和作用 一、什么是学习二、学习的一般过程三、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四、人类学习的特点 第二节学习与脑 一、影响脑发展和机能的因素二、脑的结构与学习 三、学习、行为问题与脑四、脑科学研究对教学的意义 第三节学习的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分类二、布卢姆的学习分类三、奥苏贝尔的分类

《材料物理》 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英文) 中文名称:材料物理 英文名称:Physics of Materials 二、课程代码及性质 课程代码:080114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 三、学时与学分 总学时:40(理论学时:40学时;实践学时:0学时) 学分:2.5 四、先修课程 大学物理、材料科学基础 五、授课对象 本课程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功能材料专业学生开设。 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1、掌握材料物理(能带论、晶格振动、材料磁性)的基本理论,具备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掌握功能材料的物理(电学、热学、磁学、光学)现象与本质规律,培养学生开发新型功能材料的能力; 3、了解功能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影响材料物理性质的基本理论。晶体结合、能带论、晶格振动与热学性质、

材料的磁性 教学难点: 能带论、材料的磁性、材料的介电性、超导电性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以课堂讲授为主,阐述该课程的基本内容,保证主要教学内容的完成; (2)从材料的物理性质及物理现象为引导、探讨产生光、电、磁的材料物理本质,掌握重要的理论。。 教学手段: (1)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在课堂上通过PPT讲授方式,实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2)强调研究思路的创新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一个基本理论学习介绍后再增加介绍其带来新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研究突破,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1)总体安排 教学内容与学时的总体安排,如表2所示。 (2)具体内容 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如下: 绪论(2h) 第一章晶体结构(4h) 1.1 晶格的周期性 1.2晶格的对称性 1.3 倒格子 1.4 准晶 第二章晶体结合 (4h) 2.1晶体结合的普遍描述 2.2 晶体结合的基本类型及特性

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文):学前教育学 课程名称(英文):Preschool Pedagogy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性环节 课程类别*:■学术知识类□方法技能类□研究探索类□实践体验类 培养的核心能力和素养(多选): ■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国际素养□信息素养□领导力素养 课程代码: 周学时:4 总学时:72 学分: 4 先修课程:学前教育史、学前心理学 开设专业:学前教育 三、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于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系统学习和掌握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功能、目标与内容、课程与教学、幼儿与教师以及游戏、环境创设、幼儿园管理、家园合作等问题,基本涵盖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全部内容。同时,该课程将着重阐释幼儿教育的宏观指导理论及其一般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方法、原则等,力图体现幼儿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规律性。 四、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学前教育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了解幼儿教育的实质,学会审视、分析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学习能力,以此奠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为今后进入托幼机构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具体目标如下: 1.专业知识方面: ?掌握学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念;

?熟悉国家的幼教方针、政策、法规和幼儿园保教工作主要内容; ?了解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2.专业能力方面: ?掌握设计幼儿园教学、游戏、环境创设、区域活动的基本技能; ?具备与幼儿以及幼儿家长沟通的基本技能。 3.专业情感方面: ?具有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 ?具有较强的专业认同感。 4.综合素养方面: ?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能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幼儿园课程、教学方案、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教师自身的各项工作做出恰当评价。 ?能合理分工,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具备搜集、查阅、整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五、课程内容与进度安排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学科分支,经历百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大量的原理基础和理论概括,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另外,《教育心理学》也指导着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进行,具备了极其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作为一门理论与应用兼修的专业课程,《教育心理学》长期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跨专业基础课,是心理学、学校教育、教育管理、电化教育等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各级师资培训的必修科目,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为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充分把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原理和理论,形成结构良好的教育心理学系统知识模块;指导学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教育心理现象的理解、分析批判能力和对教育心理学问题开展研究的能力。因而,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必须注重理论原理探讨与实践活动探索的相互结合,为今后的教师职业发展与成长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教学任务如下: 1、引导学生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把握当前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2、培养学生开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思维,使其具备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教育心理学研究、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课程与内容的设计,熟练掌握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教育与教学技能。 二、选取教材的原则与依据 本课程近几年主要采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莫雷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该教材是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操作性,反映了本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与新成果,且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应用操作性。 由于本学科的研究发展迅速,不断产生新的研究成果,同时本课程采用了中英文双语教学,因此本课程的教材还采用了美国Anita Woolfolks主编的《Educational Psychology》(第十版)及其中译本(何先友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该教材被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等近2000所高校采用,是一部经典、权威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在同类教材中版次最高,堪称第一品牌。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强调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相互结合,课程内容反映当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前沿,有助学生把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经典理论和学科发展趋势。具体内容包括十章,共64学时,其中理论学习54学时,实验实践项目10学时。 (1)理论学习内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4学时)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含义、优秀教师及有效教学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教学大纲-安徽大学

《大学物理A》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中文名称:大学物理A 课程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A 课程代码:GG32001、GG32002 学分/学时:8/136 开课学期:第二、三学期 课程类別: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后修课程: 开课单位: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1. 课程性质:《大学物理A》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所涉及的内容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知识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 2. 教学目标:通过《大学物理A》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自然界物质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为后继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一步获取有关知识奠定必要的物理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养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定性分析、估算与定量计算的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获得同步提高与发展,提升其科学技术的整体素养。 3. 本课程知识与能力符合下列毕业要求指标点: 1.能够运用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理解电子信息工程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科学原理。 2.能够将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运用到复杂工程问题的适当表述之中。(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物理学与我们周围的世界、物理学研究对象、物理学与哲学、自然科学和 工程技术的关系、物理学的发展、学习物理学方法及对学生要求。 (2)基本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物理学目的、方法、激发学习物理学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物理学的地位和作用及发展。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4学时) §1-1 质点运动的描述 §1-2 圆周运动 §1-3 相对运动 (1)教学重点: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概念和相互关联,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 (2)教学难点:各物理量的微积分运算、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3学时) §2-1 牛顿运动定律 §2-2 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2-3 牛顿定律的应用举例 (1)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几种常见力的基本作用规律。 (2)教学难点: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简单的质点动力学问题;牛顿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4学时) §3-1 变力的功动能定理 §3-2 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 §3-3 功能原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 (1)教学重点:变力的功,质点的动能定理;保守力,势能,功能原理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功能原理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四章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4学时) §4-1 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4-2 动量守恒定律 §4-3 质心质心运动定理 (1)教学重点: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五章角动量守恒与刚体的定轴转动(7学时) §5-1 角动量与角动量守恒定律 §5-2 刚体的定轴转动 §5-3 刚体定轴转动中的功能关系 (1)教学重点:刚体定轴转动定律,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守恒定律;转动惯量的概念;变力矩作用下的定轴转动问题;定轴转动角动量守恒的判别。 (2)教学难点:转动惯量的概念;变力矩作用下的定轴转动问题;定轴转动角动量守恒的判别;刚体的转动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七章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10学时) §7-2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7-3 洛仑兹坐标变换和速度变换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

成都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 课程教学大纲 (修订草稿) 课程名称:学前教育学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制定时间:2015年10月14日 成都电中教学教务科制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学前教育学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学时:54 开设学期:3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 专业技能(核心)课/必修课 2.课程说明 《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等为基础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研究0—6岁学前儿童教育特点、规律和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工作规律的科学。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和从事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的重要标志。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基础理论课程,偏重于研究学前儿

童教育的宏观问题及其一般活动规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及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价值、掌握学前教育的先进思想及基本理论、领会科学的教育观念、认识学前儿童自身发展的特征及学前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等。本课程将向学生阐述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机构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介绍学前教育机构的任务、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内容、组织实施方法以及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与小学的衔接等知识,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学前教育产生、发展的历史,正确认识学前教育观、儿童观以及师幼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作用的原理等。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学前教育及学前教育学的概念,了解学前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2.明确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阶段,了解一些学前教育家的重要的学前教育思想; 3.理解学前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4.明确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讨论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5. 明确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及目标; 6. 了解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内容:游戏活动、教学活动、一日生活活动季节假日活动。 8. 明确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内容和方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任务 本课程是培养能适应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具有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本课程力求使学生掌握学生心理辅导的研究成果,心理辅导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个别心理辅导过程和小组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等基本理念,游戏辅导、心理剧等主要方法以及小学生心理咨询与评估的特点与一般方法。树立科学的心理辅导观,能够熟练运用学生心理辅导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技术和方法,懂得如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以后的教学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加强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心理自我保健及适应能力。 本课程通过分析和解决小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为小学教育实践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服务;学会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设计,提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为今后成为一名合格小学教师夯实良好的心理学基础。 2、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心理辅导是一门综合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专业性、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课程,也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学生心理辅导如何开展对于未来的教师而言,显得非常重要。 课程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教材,并主动阅读相关参考资料文献、案例分析。在了解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学习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包括概念、历史发展、咨询要素、咨询目标、咨询程序、会谈及会谈技巧、咨访关系等。引导学生明确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是指向实践的,是实践中的理论,是操作的理论。因此,学习者必须结合自己的经验去体悟、应用。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具体的案例,识别常见的学生行为问题,把握学生行为背后掩盖着的深层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同时,学会撰写辅导案例的一般方法,能设计操作具体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集体课常规教学,教师课堂重点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个别问题集体讨论。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教学,广泛运用案例分析、课件演示、现场观摩、学生讨论教学,结合课外自我实践、自觉运用心理辅导的方法来帮助其他同学克服心理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87309教学内容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87309

《心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与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心理学是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而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基础课。该课程主要阐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及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该课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目的: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第一,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索学校教育的心理规律,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为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第二,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素养,形成现代教育心理观念,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要求: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心理学概述、学习理论、知识的表征与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概念的获得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学习的策略与策略训练、学习的动机及其激发、品德的形成决定教学目标、了解学习准备、选择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教师心理与良好的教师行为等内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展观、学习观与教学观;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个别差异;掌握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并按其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评价。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

第三部分教材与参考书 使用教材:《学校教育心理学》主编路海东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主要参考书: 《教育心理学》姚梅林冯忠良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皮连生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教与学的策略》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美)Robert J.Sternberg 张厚粲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第七版)(美)罗伯特·斯莱文姚梅林等译 《现代心理学》张春兴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编写者:卢红 2004年10月

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大纲培训课件

《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193Z703 2.课程体系/类别:专业类/专业实践课 3.课程性质:必修 4.学时/学分:1W/1学分 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画法几何、机械原理 6.适用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二、课程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机械创新设计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机械创新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提高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搭建机电一体化产品模型,探索产品各功能的实现方法,真正做到充分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通过该课程实习,使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勤于动手、勤于观察,善于阅读、善于思考,独立钻研、精诚协作。 课程目标及能力要求具体如下: 课程目标1. 通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系统运动方案的构思,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提高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2.利用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搭建机电一体化产品模型,探索产品各功能的实现方法,真正做到充分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课程目标3. 能够针对自己的创新设计目标,清晰的讲述创新设计思路、依据和设计结果等,较好的完成答辩;同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勤于动手、勤于观察,善于阅读、善于思考,独立钻研、精诚协作。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表所示为《机械创新设计》课程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方面的教学设计。 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

四、课程的考核环节及课程目标达成度自评方式 (一)课程的考核环节 1.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由平时成绩(含设计表现、到课率等)和业务考核成绩(实习报告的完成及质量情况,答辩情况)组成,均按百分制记分,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业务考核成绩占70%。 2.指导教师按照课程设计的评分标准,对指导的学生进行业务考核,并填写、上报成绩单。 3.课程设计按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五个等级评定总成绩。 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也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调整,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和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总分 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得分 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分) (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均值 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100= 课程目标评价内容及符号意义说明如下表,字母A 、B 、C 分别表示学生考勤、课堂表现、业务考核的实际平均得分,其中,C = C 1+C 2;C 1为设计说明书、图纸等资料的分数,C 2为答辩得分。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前言 (一)大纲的适用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 (二)总学时安排 总学时72学时. (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基础课.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形成运用学前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热爱幼儿,对幼儿教育工作感兴趣,进而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 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员比较全面地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主要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问题.课程涉及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及其表现的条件,原因和培养策略,会接触到学前教育专业其他有关课程如《学前教育学》等讨论的对象,但本课程是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进行讨论,其视点与有关的教育课程不同. 二、基本要求 (一)课程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学前儿童的认识,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等各个方面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有关的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 (二)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的重点: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二是要注意把所学理论与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学前儿童心理表现及教育问题结合起来. 课程的难点是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方法的掌握及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理解. 三、本课程具体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 习的目的和要求: 初步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认识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掌握学前儿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401121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60学时、3学分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课程性质 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是继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后的又一个指导、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 ——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 ——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共60学时,3学分。 课程目的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 课程编码:1100002125 学分及学时:2学分理论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课36学时) 适用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开课部门:计算机与互联网学院 先修课程: 考核要求:考查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参考书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藩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1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下学与教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和师范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方法、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利用有关知识分析具体的教育心理问题,提高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领域,丰富其专业知识奠定知识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第一,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学习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获得的新观点、概念、原理学习与问题解决、技能的形成、学习的迁移、品德的形成、学习策略、学习动机、教学心理、课堂学习管理、教学评价和教师心理等内容。第二,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索学校教育的心理规律,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为学生今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第三,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素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展观、学习观与教学观,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 学时分配 序号教学内容授课学时实验/实践学时 1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1 2 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 2 3 学生的个体差异 2 4 教师心理 1 5 学习心理导论 2

自然科学基础大纲汇总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11ZB003 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 natural science base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授课学时:64 学分: 4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课程目标: 知识: 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 ?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 ?宇宙世界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结构、起源、特征、演化 ?地球环境及演化、自然地理分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 ?物质构造之迷、运动和力、分子运动和热、电磁与光 ?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无机界与无机化学、有机物与有机化学 ?生命的起源、基本特征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技术 能力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拓宽学生知识面,形成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获得研究和探究相关学科的乐趣。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先修后续课程:先修中学化学、中学物理、中学生物及中学地理等课程 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了解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2.理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重点与难点】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主要内容】 1.1 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1.2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1.3 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第二章宇宙世界 【目的要求】 1.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及太阳系的组成。 2.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3.掌握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2.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主要内容】 2.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大爆炸宇宙论、天体系统及其演化、银河系。 2.2太阳和太阳系:太阳系的结构与起源、太阳的特征与演化、太阳系的行星和卫星。 第三章地球环境系统 【目的要求】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环境科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生态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 2.理解地球各圈层的成分和特点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地球系统及其演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3. 掌握大地构造理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重点与难点】 1.地球各圈层的成分和特点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地球系统及其演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2.大地构造理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主要内容】 3.1 地球环境:地球的圈层构造、大地构造理论、地表形态及其演化、地球大气、地球上的

(完整版)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1.《学前教育学》课程性质: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它涵盖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全部内容,偏重于研究幼儿教育的宏观指导理论及其一般教育活动规律等问题,在完成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起着核心作用。 2.《学前教育学》课程作用: 本课程的学习在帮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幼儿教育实际,学会审视、分析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同时,注重促进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今后进入托幼机构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以及学前教育学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学习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精神;具有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和较高的个性修养。 (2)知识获得目标:掌握学前教育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念;熟悉国家和地方幼教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前教育学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3)教育技能培养目标:具备观察了解幼儿的技能;与幼儿家长沟通的技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的技能;创设与课程目标相适应的环境的技能;设计与组织幼儿园教学、游戏、活动、娱乐等活动的技能。 (4)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目标:能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特点制订班级各类教育计划;能科学合理编制幼儿园课程,选择和运用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指导方式和教学方法;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能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幼儿园课程方案、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教师自身的各项工作做出恰当评价。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及主要流派 学前教育的年龄对象;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二章、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 环境与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政治与学前教育;文化与学前教育;人口与学前教育;社会基本群体与学前教育 第三章、现代社会与学前教育 现代社会特点;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学前教;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比较 第四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03231023 (二)课程英文名称:Education of Mental Health in school (三)开课对象:心理咨询选修 (四)课程性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各大学心理学专业和教育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当中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一个特定时期。本门课程就此讲述在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常见心理障碍的调适。为广大心理学专业学生以后从事心理教育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教学目的:让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的一些基本知识及方法,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六)教学内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常见的心理疾病及治疗;以及家长,教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 学时数: 36 学时 分数: 2 学分 学时数具体分配:

(八)教学方式:讲授法。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查科目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心理发展教学要点:心理发展的实质,心理发展的阶段 教学时数:10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心理发展的实质 一、发展的概念 二、两种发展理论 第二节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一、现代社会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征 二、人格发展的独有特点 考核要求 第一节心理发展的实质 一、发展的概念(掌握) 二、两种发展理论(掌握) 第二节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一、现代社会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征(领会) 二、人格发展的独有特点(掌握) 第二篇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 教学要点:神经症;精神症及一些身心疾病。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1)-推荐下载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0年制订年修订 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开课单位:人文社会科学系教育心理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师范类专业 课时:60学时 选定教材:《教育心理学》,张向葵,北京,中央电大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书:1.教育心理学,邵瑞珍,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教育心理学,吴庆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教育心理学,李伯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教育心理学,皮连生,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三版 5.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5年版 课程概述:《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主要阐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智力发展、品德形成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及其成因,揭示教师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设计、交往、策略运用的特点与规律,使学生明确学习与教学的心理特点与规律,从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现实教育中的意义,而进一步的培养和激发其学习心理学的需要与兴趣;掌握为将来从事教育实践所必须的学生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方面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实践技能;初步形成用所学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分析与解决现实中的生活现象和教育现象的能力,以便将来更有效的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学时分配: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 注 章节 主要内容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 计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2 2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个体差异 4 4 第三章 学习心理4 4 第四章 陈述性知识的获得4 4 第五章 程序性知识的获得4 4 第六章 学习策略6 6 第七章 学习的迁移 4 4 第八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4 4 第九章 学习动机6 6 第十章品德的形成4 4 第十一章 教学心理4 4 第十二章 教学评价4 4 第十三章 教师心理6 6 第十四章 课堂教学与监控4 4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教育心理学产生、发展的简史。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性质 2、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与范围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 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2、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管路敷设技术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外科学教学大纲完整版

外科学教学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外科学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Surger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128讲课学时:96实践学时:32 学分:8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 先修课程:《外科学总论》、《系统解剖学》、《内科学》、《病理学》、《生理学》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外科疾病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其他疾病,一般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外科决不等于手术。外科学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技能,同时也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科学基础。 外科学教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外科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较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该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灌输与启发相结合、讲解与提问相结合、讨论和发言相结合,阐述了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第十九章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目的和要求】 1、掌握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2、熟悉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处理原则。 3、熟悉脑疝的临床表现。 4、了解颅内压增高的病因。 【教学内容】 1、颅内压增高的概念、颅内压的调节与代谢、颅内压增高的原因。 2、颅内压增高的后果。 3、颅内压增高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4、脑疝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二十章颅脑损伤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脑震荡、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大纲

舞蹈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 舞蹈是广播电视中专幼儿师范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幼教专业舞蹈技能,掌握训练方法,提高舞蹈素养,毕业后能胜任幼儿园的舞蹈教学工作,成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2.教学任务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适应舞蹈需要的正确身姿、完整、流畅、正确、优美地表演各种风格的舞蹈,掌握舞蹈的基本理论,具有创编幼儿舞蹈、组织幼儿舞蹈教学的能力。 3.教学基本要求 舞蹈技能是一门规范性、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应按照幼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三基”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掌握。融会贯通,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要求。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关系 本课程应以舞蹈基本理论、舞蹈技能训练为基础,与幼儿园音乐教学法相配合。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1.教学方法 本课程不是纯理论性课程。其核心是解决实践的问题。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幼儿园工作的要求,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同时,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实践环节,组织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参观,提高感性认识。 2.教学形式 为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示范作为基础,同时,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小组教学和个别指导与之配合。 3.实践性环节教学要求

本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中要结合课程内容,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参观,熟悉律动、幼儿舞蹈的教学过程,有条件的要参与具体教学活动。部分边远地区如不具备条件,应组织学生认真观看教学录像带中的案例部分。结合案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特殊说明 1.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 教学要求中,基本概念和内容按“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具体的舞蹈技能技巧,按“掌握、会、了解”三个层次要求。 2.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规范性、实践性较强,为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式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多举实例,善于借助录像课,引导学生互看互学,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2)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幼儿园舞蹈教学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教师在组织本课程教学时,要经常关心这些变化,注意适时地吸收有关的教育新信息,以丰富教学内容,更好地教好教活本课程的内容。 (3)我国幅员广大,各个地方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教学中,既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出发,又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突出舞蹈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增强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适应能力。 第二部分大纲本文 第一教学单元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要求初步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的身体姿态,掌握幼儿舞蹈的基本舞步。动作有一定的力度和节奏感,舞蹈动作协调。 Ⅱ、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 1.掌握舞蹈的概念、种类,了解中国舞蹈发展简史。 2.理解幼儿舞与幼儿教育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