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一个两广总督是谁

清朝最后一个两广总督是谁
清朝最后一个两广总督是谁

清朝最后一个两广总督是谁?

最佳答案

两广(广东、广西)设置总督,始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当时两广“浔、梧瑶乱,……特遣一大臣督军务,乃以命(王)翱。两广有总督自翱始。”〔1〕。然这一建制在当时尚不稳定,到成化元年(1465年),为平“瑶乱”再派韩雍出任两广总督,才成定制。嘉靖后,全国普遍设有节制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的总督和巡抚。总督主理军务,比较固定的有蓟辽保定、宣大山西、陕西三边、两广四总督,而巡抚主民政、兼理军务,每省都有,甚至一省有几个。故而总督、巡抚的辖区、驻地与三司并不一致。在明代督抚始终是中央派出的钦差大臣,与三司之间名义上仍是中央官与地方官的关系。地方上日常事务仍由三司管理。

到了清代,这种地方政治体制变革终告完成,总督作为封疆大吏的地位已经确立,他们的基本职责是“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2〕。其辖区范围、官品秩位以及归属地方编制都十分明确,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巩固国家统治、稳定社会的有力支柱。中央的一切施政方针政策,均需首达总督而推行于下,同时中央通过分权于总督而收到集权的实效。正如雍正上谕所说:“自古帝王疆理天下,必有岳牧之臣,以分猷佐治,而后四方宁谥,共臻上理,此封疆大臣,以总督为最重。”〔3 〕正由于总督关乎一个地区的吏治民生及治乱兴衰,因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对于总督人选历来都十分重视,虽说总督选任的途径有三:即皇帝亲擢、廷臣会推及吏部简选,但实际上是以皇帝亲擢为主,后两者亦得皇帝最后拍板,所以对总督的选任权便牢牢地操纵在皇帝手上,这也反映出清代皇权高度强化的历史特点。

清朝两广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

注释:

〔1〕《明史》卷177《王翱传》。

〔2〕《清史稿》卷116《职官志三·总督巡抚》。

〔3〕《清世宗实录》卷3,雍正元年正月辛巳。

历史沿革

明代

明景泰三年,两广始设总督。

清代

清代两广总督的前身为顺治元年所置的广东总督,当时总督驻广州,兼辖广西。顺治十二年,总督府迁往梧州。

康熙二年,别置广西总督,广东总督移驻廉州。

次年,撤销广西总督,广西政务复归广东总督管辖,广东总督迁驻肇庆。

雍正元年,重设广西总督,次年再次裁撤。

雍正七年,为统一西南军事指挥权,镇压苗族起事,广西政务暂归云贵总督兼辖。雍正十二年,广西政务仍隶广东总督管辖,更号两广总督。

乾隆十一年,两广总督迁驻广州。

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三年,两广总督兼任广东巡抚。

历任总督

明朝(待补)

韩雍

张瀚

清朝

广东总督(兼辖广西,顺治元年至18年)

总督空位(1644年 - 1647年6月15日)

佟养甲(1647年6月15日 - 1651年)

总督空位(1651年 - 1653年7月12日)

李率泰 (1653年7月12日 - 1656年3月16日)

王国光 (1656年3月16日 - 1658年7月10日)

李栖凤 (1658年7月10日 - 1661年11月2日)

广东总督(专辖广东,顺治18年至康熙4年)

李栖凤 (1661年11月2日 - 1665年4月2日)

卢兴祖 (1665年4月2日 - 1665年7月4日)

广东广西总督(康熙4年至雍正元年)

卢兴祖 (1665年7月4日 - 1667年12月30日)

周有德 (1668年1月30日 - 1670年2月6日)

金光祖 (1670年3月6日 - 1682年2月1日

吴兴祚(1682年2月1日 - 1689年8月8日)

石琳 (1689年8月19日 - 1702年12月17日)

郭世隆 (1702年12月17日 - 1707年1月23日)

赵弘灿 (1707年1月30日 - 1716年11月19日)

杨琳 (1716年11月25日 - 1723年9月9日)

广东总督(雍正元年至2年)

杨琳 (1723年9月9日 - 1724年4月26日)

广东广西总督(雍正2年至6年)

孔毓珣 (1724年4月26日- 1728年11月11日)

广东总督(雍正6年至12年)

孔毓珣 (1728年11月11日 - 1729年3月29日)

郝玉麟 (1729年3月29日 - 1732年3月21日

张溥 (署任,1731年10月14日 - 1732年2月25日) 鄂弥达 (1732年3月21日 - 1735年1月5日

代理: 1732年3月21日 - 10月17日

两广总督(雍正12年至光绪31年)

鄂弥达 (1735年1月5日 - 1738年8月30日)

马尔泰 (1738年8月30日 - 1744年8月10日)

庆服(署任,1741年5月28日 - 1743年1月28日) 策楞 (署任,1743年1月28日 - 7月17日)

那苏图 (1744年8月10日 - 1745年5月14日)

策楞 (二次,1745年5月14日 - 1748年10月28日) 尹继善(1748年10月28日 - 11月24日)

硕色 (1748年11月24日 - 1750年2月9日)

陈大受 (1750年2月9日 - 1751年11月14日)

阿里衮 (1751年11月14日 - 1753年2月24日)

班第(代理,1753年2月24日 - 10月16日)

策楞 (三次,1753年10月16日 - 1754年5月3日) 杨应琚 (1754年5月3日 - 1757年8月31日)

鹤年(1757年8月31日 - 1758年1月14日)

李侍尧署任

陈宏谋 (1758年1月14日 - 1758年5月27日)

李侍尧 (一次,1758年5月27日 - 1761年5月27日) 苏昌 (1761年5月27日 - 1764年7月22日)

李侍尧 (二次,1764年7月22日 - 1777年2月25日) 杨廷璋 (署任,1765年7月22日 - 1767年4月24日) 杨景素 (1777年2月25日 - 1778年3月19日)

桂林 (1778年3月19日 - 1780年1月11日)

巴延三 (1780年1月11日 - 1784年2月20日)

舒常 (1784年2月20日 - 1785年2月26日)

孙士毅 (代理,1785年2月26日 - 9月1日)

富勒浑 (1785年9月1日 - 1786年5月23日)

孙士毅 (二次,1786年5月23日 - 1789年2月19日) 福康安 (1789年2月19日 - 1793年9月14日)

长麟 (一次,1793年9月14日 - 1796年7月5日)

朱珪 (1796年7月5日 - 9月29日)

吉庆 (1796年9月29日 - 1802年12月17日)

长麟 (二次,1802年12月17日 - 1803年1月26日) 瑚图礼署任

倭什布 (1803年1月26日 - 1805年1月30日)

那彦 (1805年1月30日-12月12日)

吴熊光 (1805年12月12日 - 1809年1月6日)

永保 (1809年1月6日 - 2月20日)

百龄 (1809年2月20日 - 1811年2月16日)

松筠 (1811年2月16日 - 11月5日)

蒋攸铦 (1811年11月5日 - 1817年10月22日

阮元 (1817年10月22日 - 1826年6月22日)

李鸿宾 (1826年6月22日 - 1832年9月14日

卢坤 (1832年9月14日 - 1835年10月15日

邓廷桢 (1835年10月15日 - 1840年1月21日)

林则徐 (1840年1月21日 - 10月3日)

琦善 (署任,1840年9月28日 - 12月4日)

琦善 (1840年12月4日 - 1841年2月26日)

祁 (1841年2月26日 - 1844年3月19日)

耆英 (1844年3月19日 - 1848年7月4日)

徐广缙 (署任,1848年2月3日 - 1848年7月4日)

徐广缙(正式,1848年7月4日 - 1852年9月7日)

叶名琛 (1852年9月7日 - 1858年1月26日)

黄宗汉 (1858年1月26日 - 1859年5月4日)

王庆云 (1859年5月4日 - 10月7日)

柏贵 (署任,1859年5月4日 - 21日

劳崇光 (署任,1859年5月21日 - 10月7日)

劳崇光 (正式,1859年10月7日 - 1862年10月17日)

刘长佑 (从没到任,1862年10月17日 - 1863年2月14日)

晏端书 (署任,1863年2月14日 - 7月6日)

毛鸿宾 (1863年7月6日 - 1865年3月7日)

吴棠 (代理,1865年3月7日 - 13日)

瑞麟 (代理,1865年3月13日 - 1874年10月17日)

英翰 (1874年10月17日 - 1875年9月2日)

张兆栋 (署任,1874年10月17日 - 1875年3月31日)

刘坤一 (1875年9月2日 - 1879年12月27日)

裕宽 (一次署任,1878年12月18日 - 1879年12月27日)

张树声 (一次,1879年12月27日 - 1882年4月19日)

裕宽 (二次署任,1879年12月27日 - 1880年5月20日)

裕宽 (三次代理,1882年4月19日 - 5月6日)

曾国荃 (1882年5月6日 - 1883年7月13日)

张树声 (二次,1883年7月13日 - 1884年5月22日)

张之洞 (1884年5月22日 - 1889年8月8日)

李瀚章 (1889年8月8日 - 1895年4月13日)

谭钟麟 (1895年4月16日 - 1899年12月19日) 1898年8月30日至11月1日正式官衔为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

德寿 (代李鸿章,1899年12月19日 - 1900年5月24日)

李鸿章 (1900年5月24日 - 7月9日)

德寿 (二次代理,1900年7月9日 - 9月16日)

鹿传霖 (1900年9月16日 - 26日)

陶模 (1900年9月26日 - 1902年7月2日)

德寿 (三次代理,1902年7月3日 - 1903年4月18日)

岑春煊 (1903年4月18日 - 1905年7月23日) 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光绪31年至宣统3年)

岑春煊 (一次,1905年7月23日 - 1906年9月11日)

周馥 (1906年9月11日 - 1907年5月28日)

岑春煊 (二次,1907年5月28日 - 8月12日)

张人骏 (1907年8月12日 - 1909年6月28日)

袁树勋 (代理,1909年6月28日 - 1910年10月29日)

增祺 (广州将军代张鸣岐兼署,1910年10月29日 - 1911年4月14日)

张鸣岐 (1911年4月14日 - 11月8日)

总督府

明代

1469年至1566年,两广总督府设在梧州,1566年至1644年,两广总督府设在肇庆。

清代

1735年,两广总督府设在肇庆。1746年以后,两广总督驻扎广州。总督府设在新城。1857年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总督府被改建为石室圣心大教堂(石室圣心教堂)。

明代两广总督韩雍所撰《建总府记》

2002年4月27日,在广西省梧州市东正路56号工地上出土一只巨型石龟。石龟长约3.3米,宽1.8米,高1.2米,重11.56吨。据市博物馆专家考证,这只石龟是明代的,背负着的石碑上有明朝两广总督韩雍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所题《建总府记》。如今,这只石龟被放在白鹤观内展示。石龟出土时背负的石碑已毁坏,碑文是按《梧州府志》记载翻刻。全文如下

《建总府记》

成化六年韩雍

两广百粤地,自秦置郡县以来,蛮夷叛乱,伐不能无,置将分间,不常所治,而总府之名未有。太祖高皇帝疆理天下,设官分职,两广各置都、布、按三司统治之。永乐,广西置镇守内臣,总兵武臣。景泰、天顺间、广东置如广西。然各守一方,不相统制,而两广总府之名未有。自是以后,军务兼用文臣,或总督或提督替理,或兼理巡抚,或不兼,又或专巡抚不加督理,而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之名,亦不多有。成化改元初,圣天子念两广生民,久罹害,累征不能平,乃命将出师,以今太监陈公王宣监督军务,雍替理,来问叛夷之罪,师至广前巡抚皆改任去,雍遂兼焉。明年贼平,班师,诏留太监陈公镇守广东,以雍提督两广军务,仍兼巡抚。久之,雍以地广,不克独遍,历上章,得请两广各添置都御史、巡抚,雍专提督。五年春,雍以忧制归,是冬,巡按广东监察御史龚晟,广东按察司佥事陶鲁、林锦交章言于朝,以为两广事不协一,残贼日炽,须复得大臣提督兼巡抚,斯济。上嘉其言,下廷臣议,兵部尚书白公宗玉(白宗玉)集议规划,举雍对,上可之,以太监陈公总镇两广,起复雍进今官,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雍因辞弗获,始就任。未几,复以平江伯陈公锐(陈锐)挂征蛮将军印,克总兵官司镇守两广,同开总府于梧,便宜行事,两广副将以下俱听节制。前广西镇守太监、两广总兵巡抚皆裁去。又以少监黄公沁暨(黄沁暨)署都督佥事。夏,正克副总兵镇守广西,都督佥事冯升克游击将军都指杨广,夏鉴、张寿克恭将分守诸路,而地方大计则悉取于总府皆宸断也。维梧州介科两广之中,水

路相通,道里适均,郡山环拱,三江汇流,岭南形胜无比,据总府之基,其山自桂岭南而来,至梧城,中尽而复起,巍然突出,状如磐石,登临远眺,一目千里,晦千万年而一旦显于今日,岂非天造地设,有所待而然与。洪惟我国家,列圣相承,一以道德仁义为治,今天子缵承丕绪,益迈前烈,数载之间,四征不庭,罔不宾服,大显神漠,命官司开府于兹,合天心,光祖德,超越秦汉以下因循苟之陋,而成万世之良图。自兹以往,出令一而保境同,以我堂堂仁义之师,坐镇于中,四顾蛮夷残孽,向背而抚治之,彼将日益循化理、蛮恶习、相安耕凿,以齐吾民,而凡覆载之间,有生之众,声教所及,将益无远,弗归唐虞三代雍熙太和之治,不于斯见乎!虽然圣天子宠异臣下,而付托至重,其责望回在于此,臣子感激图报,称当何如哉!书曰:能事事乃其有备。诗曰:有业有翼,共武之服。孔子曰:节用爱人。雍辈皆勉焉。府之正堂五楹,题曰总制百粤之堂,后作亭曰:同心,门三楹,左右厢房各五楹,经始于六年四月二十六日,落成于七年五月十八日。既成,太监总兵征予记。太监字德新,镇静有谋,屡立战功。总兵学志坚,韬略家传,卓有将才,皆重一时,而雍得预其间,始开府,抑何幸欤,谨记。其中你提到的最后一个两广总督是张鸣岐

清朝皇帝列表 清朝历代皇帝简介

清朝皇帝列表清朝历代皇帝简介清朝历代皇帝一览表 1.努尔哈赤: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 2.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 3.顺治: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即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 4.康熙: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 5.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 6.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 7.嘉庆: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在位25年。8.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 9.咸丰: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

清朝政局的变动

清朝政局的变动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总理衙门的设立;辛酉政变;“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清朝政局变动的背景、表现和影响的讲解与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总理衙门、“借师助剿”等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清政府政策调整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政策调整带有屈于下列强侵略,力图剿杀农民革命的时代特点。 (2)通过对清朝政局变动影响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判断事物的结果、影响必须从较长的历史阶段进行考查分析。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清朝政局变动的背景、表现和影响,让学生学习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的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总理衙门、辛酉政变的史料,帮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史料处理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清朝政局变动是本课的重点。全课要抓住它对历史产生什么影响,理解“变动”二字的含义。咸丰同治时期,太平天国革命和第二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不得不调整对内和对外政策,以巩固统治。清政府改变了对外国列强虚骄排斥的态度,开始承认在技术方面不如西方,政策上也由勉强抵抗转变为相互勾结;在满汉地主联合统治的权力结构中汉族地主阶级的地位显著上升。上述这些调整,主要表现在总理衙门的设立,辛酉政变后,慈禧开始控制清朝政权;清政府开始通过“借师助剿”,与侵略者勾结,地方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2.难点分析:对总理衙门如何评价是本书的一个难点,教学要使学生理解总理衙门设立的背景作用,理解它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总理衙门设立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外交事务日益增多,需要一个专门机构进行外交活动。西方列强

清朝皇帝顺序和详细简介

清朝皇帝顺序和详细简介 清朝皇帝顺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简介 代号: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功绩:在位11年。统一女真各部大业,加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代号:皇太极,天聪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满族。 功绩:在位17年,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在位期间,注 意发展生产,为清王朝的确立和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顺治 代号:顺治皇帝,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入关后第一位皇帝。 功绩:清初满汉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极为激烈,击败了各种抗清势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代号:康熙皇帝,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 功绩:平定三藩叛乱,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又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开创了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代号:雍正皇帝,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 功绩:在位13年。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国库收入,奠定了繁荣的基础。 代号:乾隆皇帝,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 功绩:将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皇帝。 代号:嘉庆皇帝,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1760—1820年)。 功绩:即位后,诛杀和珅,多方采取措施,但内忧外患甚为厉害,终难摆脱江河日下的命运。

代号:道光皇帝,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 功绩:在位30年。在位期间,由于国力开始衰落,故极力提倡节俭,改革盐政,部分弛禁开矿,并整顿吏治。但腐败成风,大臣懦弱无能,被列强侵害。 代号:咸丰皇帝,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 功绩:在位11年。即位之初,国库空虚,危机四伏。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国起义,圆明园被洗劫,与英法等国签订了数宗不平等条约。已无回天之力。 代号:同治皇帝,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 功绩:终身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 代号:光绪皇帝,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 功绩: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 代号:宣统皇帝,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 功绩: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和平退位。 巧记清朝皇帝顺序口诀 口诀ko为:天天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即:天命、天聪、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历史

引言分析 本章引言分为四段: 第一段指出从17世纪开始,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第二段指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性质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殖民主义的本质在于侵略和掠夺。这句话揭示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蚝驼獬≌秸 男灾省Q黄 秸 灾泄 缁嵊跋炀薮蟆T谘黄 秸 校 逭 桨埽 泄 纱丝 悸傥 胫趁竦匕敕饨ㄉ缁幔谎黄 秸 曛咀胖泄 返目 肌?/SPAN> 第三段指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被鸦片战争惊醒了的先进的中国人,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再一个是鸦片战争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终于酿成了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反侵略”这点,是鸦片战争以后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的新内容和新意义。 第四段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影响。“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两国又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句话不仅概括了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而且揭示了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内在联系。俄国趁火打劫,蚕食鲸吞中国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第一节鸦片战争(上)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严重危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和对外扩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其严重危害;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1年,英军侵占广东香港岛;中国爱国军民奋起抵抗侵略者;清政府屈服,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这正如当时的马克思所说:西方的原始积累“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等等中,继续发生作用。”(《资本论》第一卷)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次战争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教育学生:奋发图强,振兴中华,努力争取提前实现中国共产党为全国人民规划的21世纪中期宏伟建设蓝图,是每个青年的历史重任。

清朝皇帝顺序列表及在位时间

清朝皇帝顺序列表及在位时间 清朝皇帝顺序列表 努尔哈赤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大清一共十二帝,末代宣统最悲伤。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旭、宣统 或 清朝皇帝顺序介绍 1、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 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开国之君,清朝建立后被追封为清太祖。主要成就有统一女真部落,创立八旗制度,建立后金政权。 2、皇太极(1592—1643年)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后金的第二位大汗,是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清朝的开过皇帝,前后在位17年,大力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主要针对明作战,确定满族族名,建立清国,为清王朝的确立和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主要成就两征朝鲜,灭察哈尔;建立清朝,促进满族封建化; 3、顺治皇帝(1643年--1661年) 清世祖顺治皇帝即爱新觉罗·福临,皇太极第九子,6岁继帝位,25岁驾崩,在位18年,是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 主要成就:迁都北京,整顿吏治,稳定秩序,统一全国 4、康熙皇帝(1654--1722年)

清圣祖康熙皇帝即爱新觉罗·玄烨,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在位61年之久,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一个皇帝,被学者尊为“千古一帝”。康熙皇帝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窗了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主要成就:擒鳌拜、平三藩、台湾,亲征准噶尔,大败沙俄侵略军,发展经济 5、雍正皇帝(1722年12月27日-1735年10月8日) 清世宗雍正皇帝即爱新觉罗·胤禛,是康熙帝第四子。雍正帝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国库收入,为乾隆朝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主要成就: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推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等改革,设立军机处 6、乾隆皇帝(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影视剧中的乾隆皇帝,在位60年,让出皇位后有训政多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63年,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寿命最长的皇帝。 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赫赫有名的皇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的最高峰,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后期奢靡,闭关锁国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 主要成就:清朝达到全盛,开创十全武功,内外宾服 7、嘉庆皇帝(公元1796年登基(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

清朝的官吏等级和衣服

清朝的官吏等级和衣服 一、品级(级别) 1、正一品 1)文京内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相当于政治局CW) 文京外官:无 2)武京内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京外官:无 2、从一品 1)文京内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各部院尚书(部长)、都察院左右都御使(最高检查院长)、协办大学士(政治局W员)。 文京外官:加衔总督 2)武京内官:九门提督(卫戍司令)、内大臣。 武京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以下以a表示文京内官,b表示文京外官,c表示武京内官,d表示武京外官**** 3、正二品 a: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銮仪使、大理院正卿。 b:各省总督、漕运总督、河运总督。

c:八旗护军统领、(左、右)翼前锋统领。 d: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 a:内阁学士、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各部院左右侍郎。 b: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c:无 d:副将。 5、正三品 a: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驷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 b: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步军翼尉、各省提学使。c: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武备院卿、参领。 d: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6、从三品 a:太仆寺卿、光禄寺卿。 b: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参政道。 c: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侍卫。 d:游击、下五旗参领、协领、指挥同知、宣慰使、土游击。7、正四品

a: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给事中。b: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盐法道、副使道。 d: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土都司、兵备道、代本。 8、从四品 a: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光禄寺少卿、国子监祭酒。 b:知府、土知府、都转盐运使司运同、参议道。 c:城门领、包衣护军副参领、包衣骁骑副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 d: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9、正五品 a:各部院郎中、太医院院使、左右庶子、佥事道、钦天监监正。b:直隶州知州、同知、土同知、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监掣同知。 c:步军副尉、步军校。 d: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抚使司同知、千户、宣慰使司佥事。 10、从五品

清朝历任广东巡抚

清朝历任广东巡抚 巡抚广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一人。顺治六年置,驻广州。雍正二年,兼太平关务。光绪二十四年省,寻复置。光绪三十一年,以广西军务平,又省。[2]巡抚从二品,加侍郎衔正二品。 顺治朝 佟养甲顺治四年五月十二日 1647年6月15日 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 李栖凤顺治六年五月十八日 1649年6月27日 顺治十五年六月十五日 1658年7月15日 董应魁顺治十五年七月十四日 1658年8月12日 顺治十八年三月 1661年4月 康熙朝 卢兴祖顺治十八年五月廿日 1661年6月16日 康熙四年二月廿六日 1665年4月11日 王来任康熙四年三月八日 1665年4月22日 康熙六年十一月十八日 1668年1月1日 刘秉权康熙六年十二月十七日 1668年1月30日 康熙十四年正月十四日 1675年2月8日 佟养巨康熙十四年正月十四日 1675年2月8日 康熙十五年四月九日 1676年5月21日 金俊康熙十六年十二月廿九日 1678年1月21日 康熙廿年十二月廿二日 1682年1月30日 李士桢康熙廿年十二月廿二日 1682年1月30日 康熙廿六年十一月七日 1687年12月11日 朱弘祚康熙廿六年十一月廿二日 1687年12月26日 康熙三十一年十二月廿一 日 1693年1月26日 江有良康熙三十一年十二月廿二 日 1693年1月27日 康熙三十二年十二月廿日 1694年1_15日 高承爵康熙三十三年正月廿六日 1694年2月19日 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十六 日 1697年1月8日 萧永藻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十六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十五

日 1697年1月8日日 1701年1月23日 彭鹏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十五 日 1701年1月23日 康熙四十三年三月十一日 1704年4月14日 石文晟康熙四十三年三月十一日 1704年4月14日 康熙四十四年八月廿七日 1705年10月14日 范时崇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廿三日 1705年11月9日 康熙四十九年八月廿八日 1710年10月20日 满丕康熙四十九年八月廿八日 17lO年10月20日 康熙五十三年十二月六日 1715年1月11日 杨琳康熙五十三年十二月廿四 日 1715年1月29日 康熙五十五年十月十二日 1716年11月25日 法海康熙五十五年十月廿六日 1716年12月9日 康熙五十七年十一月三日 1718年12月24日 杨宗仁康熙五十七年十一月十一 日 1719年1月1日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 日 1722年12月24日 年希尧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 日 1722年12月24日 雍正三年四月十一日 1725年5月22日 雍正朝 杨文干雍正三年四月十二日 1725年5月23日 雍正五年二月六日 1727年2月26日 常赉雍正五年二月六日 1727年2月26日 雍正 阿克敦雍正五年七月十九日 1727年9月4日 雍正五年九月十三日 1727年10月27日 署 石礼哈雍正五年九月十九日 1727年11月2日 雍正六年八月七日 1728年9月10日 署 傅泰雍正六年八月七日 1728年9月10日 雍正八年五月廿六日 1730年7月10日 鄂弥达雍正八年五月廿六日 1730年7月10日 雍正十年二月廿五日 1732年3月21日 杨永斌雍正十年二月廿五日 1732年3月21日 乾隆二年三月廿四日 1737年4月23日

大清十二帝

清朝皇帝顺口溜: 努尔哈赤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清朝一共12帝,最后宣统很悲伤! 天天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清朝12位皇帝列表 庙号,,在位时间,年号,皇陵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天命福陵(11)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7年~1643年天聪(1)/ 崇德(8)昭陵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1644年~1661年顺治孝陵(18)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1662年~1722年康熙景陵(61) 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1723年~1735年雍正泰陵(13)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1736年~1795年乾隆裕陵(60) 仁宗:爱新觉罗颙琰 1796年~1820年嘉庆昌陵(25) 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1821年~1850年道光慕陵(30) 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1851年~1861年咸丰定陵(11)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1862年~1874年祺祥/ 同治惠陵(13) 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1908年光绪崇陵(34) (无庙号)爱新觉罗溥仪 1909年~1911年宣统华龙陵园(3) 1、努尔哈赤(入关前的皇帝) 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他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万历四ten+six

清朝和现在的官职对照

清朝和现在的官职对照 (1)、清总体情况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皇帝,总结历史上各朝代的经验,为加强中心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 (2)内阁【相当于国务院的领导班子】 明朝时为了进一步集权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清朝继续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把握,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统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这些宰相相当于政治局常委】。 (3)中心行政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由于部比较少,所以这些堂官相当于主抓某线条的副总理兼部长】。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心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

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相当与中心的直属机构】。 (4)军事系统: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北京卫戍区】,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中心警备团】,权位尤重。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治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大军区】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标都是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

清代的地方行政区划

清代的地方行政区划 满清入关,定都北京,废南直隶(南京),清初沿袭明代15省的划分,各省事务以巡抚为主,每省设一总督主军务,这是总督、巡抚成为地方行政官员之始。 康熙六年(1667)鉴于原明代南直隶(江南省)、陕西省、湖广省辖域过大,各分为两个省。全国为18个省: 直隶、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四川、江西、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乾隆25年(1760)全国定为8总督,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即: 直隶总督 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 陕甘总督,辖陕西、甘肃二省 四川总督 闽浙总督,辖福建、浙江二省 湖广总督,辖湖北、湖南二省 两广总督,辖广东、广西二省 云贵总督,辖云南、贵州二省, 另有河道总督专责河防事宜,漕运总督专事漕运。 雍正年间直隶总督兼巡抚事,乾隆中叶,因军务日重,裁四川、甘肃二巡抚,统由总督兼理。故,全国只有15巡抚。山东、山西、河南三省未设总督辖区,由巡抚兼总督事。 光绪10?年(1884)新疆建省,置巡抚一人;11年(1885)福建分设台湾省,由福建巡抚改任,移驻台湾(治今台南),1895年中日战争后割让日本;光绪33年(1907)增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巡抚和东三省总督,所以,清未共有23省,9总督15巡抚。 清代省一级长官:总督总理大区域军政事务,职权最重。巡抚掌一省财政、民政、司法,乡试,地位略次于总督,二者常并称“封疆大吏”。 清代在边疆地区实行军政合一的制度,由中央委派重臣,授以将军、办事大臣等职来统辖。全国有五个将军辖区: 盛京(驻奉天府,今沈阳)、吉林(驻吉林)、黑龙江(驻齐齐哈尔)、乌里雅苏台(驻今蒙古)、伊犁(驻惠远城,今新疆霍城东南)。 二个办事大臣:西藏(驻拉萨)、西宁(驻甘肃省西宁府),分管西藏、青海地区。 一个由中央理藩院直接管理的内蒙古地区:内六盟、套西二旗与察哈尔。 清朝确立省制的过程中,在雍正朝完成改土归流,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最终形成。 清代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统隶关系如下: ┌——州 ┌——府————县 │└——厅 省─┤ ├——州─———县 └——厅

清朝历代皇帝表及简介

清朝历代皇帝表及简介

京。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统一全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1、努尔哈赤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努尔哈赤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大业,对后来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对加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辽东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皇太极天聪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注意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确定满族族名,建立清国,为清王朝的确立和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3、顺治皇帝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继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清初满汉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极为激烈,而至顺治朝结束时,清廷击败了各种抗清势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4、康熙皇帝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平定了三藩叛乱,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又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康熙也创下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业绩,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5、雍正皇帝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他对有碍于皇权的反对势力大加挞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国库收入,为乾隆朝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6、乾隆皇帝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他在将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的同时,也亲手将它带向低谷,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皇帝。 7、嘉庆皇帝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在位25年。顒琰亲政后,立即铲除贪赃枉法蠹国肥私的权臣和珅,使人心大快,复多方采取措施,力图保持康乾之盛世,但内忧外患重重,积重难返。由于腐败势力甚强,又缺乏新生机制,终难摆脱江河日下的命运。 8、道光皇帝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在位期间,由于国力开始衰落,故极力提倡节俭,改革盐政,部分弛禁开矿,并整顿吏治。但由于腐败成风,阻力过大,奏效甚微。对鸦片之害,他最初力主抵抗,但因他本人对

历任山西巡抚

历任山西巡抚 山西巡抚,明时全称提督雁门等关兼巡抚山西地方,统冀宁兵备道、雁平兵备道、岢岚兵备道、河东兵备道、潞安兵备道、宁武兵备道六道,山西布政司之太原、平阳、潞安、汾州四府,辽、沁、泽三州,山西都司之太原左右等九卫,沁州、宁化等九所城堡。 宣德五年,命兵部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至正统十三年,始命都御史专抚山西,镇守雁门。天顺、成化年间曾暂时革除,寻复置。隆庆三年,令秋冬暂驻宁武关,就近调度,定为巡抚山西提督雁门等关都御史。 山西巡抚清朝沿用。 历任山西巡抚 序次姓名籍贯任职时间卸职时间备注 明朝 1 于谦浙江钱塘宣德五年(1430年)正统六年三月己亥(1441年)以擅自回京下狱 2 于谦浙江钱塘正统六年八月丙戌(1441年)正统十二年九月乙卯(1447年) 3 朱鉴福建晋江正统十四年八月壬申(1449年)景泰三年十月辛丑(1452年)召回京 4 萧啓江西龙泉景泰三年十月辛丑(1452年)景泰七年九月壬辰(1456年)致仕 5 李侃顺天东安成化二年正月庚戌(1466年)成化六年十月戊申(1469年) * 陈宜成化六年十月辛未(1469年)成化七年(1470年)提督山西偏头等关 6 雷复湖广宁远成化八年二月壬午(1471年)成化十年五月戊子(1473年)卒 7 秦纮成化十三年七月癸巳(1476年)成化十六年十一月甲午(1479 年) 改河南巡抚 8 何乔新江西广昌成化十六年十一月壬辰(1479年)成化十八年九月乙丑(1481年)升刑部左侍郎 9 边镛直隶任丘成化十八年十月甲戌(1481年)成化二十年(1483年) 10 叶淇成化二十年三月丁巳(1483年)成化二十二年二月乙巳(1485 年) 改大同巡抚 11 左钰直隶阜城成化二十二年二月乙亥(1485年)成化二十三年十二月乙巳(1486 年) 改大同巡抚

两广总督府设在肇庆182年

两广总督府设在肇庆182年 2013年01月31日 02:31 来源:新快报 原标题:两广总督府设在肇庆182年 据马少栋介绍,两广总督府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始设梧州,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迁肇庆,直到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年)移驻广州,历时近300年之久,设在肇庆有近182年的历史。明朝驻节肇庆两广总督府共44人,清代共21人,总共65人。 “清朝两广总督的正式官衔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马少栋在向新快报记者讲述了这座建筑的重要性时表示,两广总督府迁至肇庆后,这里迅速成为岭南地区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中西文化交流中心,推动了岭南族群的文化融合,为澳门开埠做出了贡献。 吁列入省重点文化建设项目 “解放后至今两广总督府址先是被用作肇庆行署,后为肇庆市政府办公所在地。”马少栋说,近年来包括省委、省政府和肇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肇庆历史的发掘和保护利用工作,尤其是两广总督府的保护修缮工作,编制了《肇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肇庆府城保护与复兴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一府一馆一城一街”的规划,并计划在肇庆新区建设新市政府后,将“两广总督府”改为肇庆市博物馆,逐步恢复肇庆两广总督府和历史文化街区。 为此,马少栋建议: 一、恢复肇庆两广总督府历史原貌,对两广总督府旧址加以修复。 二、将两广总督府修复工程列入省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由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研究保护开发。 最完整宋代古城墙破坏严重 马少栋在另一份建议中还提到了位于肇庆的宋代城墙,这座城墙始建于宋政和三年,历经宋、元、明、清900余年并多次修葺,是广东省内唯一主体基本完整的古城墙,也是国内现存宋代城墙最完整的范例,对研究古代建筑历史和艺术有着重要的价值,是广东宋文化最亮丽的名片,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城墙饱经人为和自然的破坏,加上年久失修,至今已是千疮百孔残破不堪。至今

清朝历任吉林将军

清朝历任吉林将军 清代吉林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其前身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称为“镇守吉林等处将军”,简称“吉林将军”。治所原在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康熙十五年(1676)春,移镇于吉林乌拉(今吉林市)。 吉林将军驻防公署设有印务处,以及户、兵、刑、工等司属机构。印务处设管档主事1员,为将军掌印,并领四司。户司掌财政出纳、官兵俸饷及各种税务。兵司掌官兵训练、官员升补及防务边务等事。刑司掌旗民词讼案件。工司掌各项土木工程事宜。每司都设有掌关防官1员,以协领兼衔。此外,每司还设笔帖式2名,刑司因处理事务过多,增设理刑笔帖式2名。 吉林将军管辖的区域,东至西3595里,南至北1900余里,东南至西北2750余里,西南至东北3700余里。此外,东北还包括乌第河以南黑龙江下游的全部地区,以及海中的库页岛和沿海其他岛屿。 吉林将军的职责是:镇守吉林乌拉等处地方,缮固镇戍,绥和军民,秩礼山川,辑宁边境(《清朝通典》卷36,职官14)。具体内容包括: 统率吉林地方驻防官兵。吉林地方在将军以下,分吉林、三姓、宁古塔、伯都纳、阿尔楚哈5个副都统辖区。副都统各守分地,以兵数多寡,定额有差,掌巡防稽察等事。吉林副都统设于康熙十年(1671年),辖协领、统领等官194员,满洲马兵4330名,汉军马兵1170名,侍卫等官46员,食粮及不食粮壮丁2349名。三姓副都统设于雍正九年(1731年),辖协领、佐领等官63员,满洲马兵2800名。宁古塔副都统设于顺治十年(1653年),辖协领、佐领等官52员,满洲马兵1140名。伯都纳副都统设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辖协领、佐领等官46员,满洲马兵900名,蒙古马兵100名。阿尔楚哈副都统原为副都统品级协领,雍正三年(1725年)设,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置副都统,下辖协领、佐领等官90员,满洲马兵520员。 统御柳条边边门驻防。清初,为禁止汉人流入东北,筑有柳条边实行封禁。吉林将军辖区内柳条边门有布尔图边门、克尔素门、伊屯门、法特哈门。每门设防御、笔帖式各1员,披甲10名,直辖于吉林副都统,而统于吉林将军。 稽查卡伦(卡伦即哨所)。为杜绝私挖人参,并查偷打牲畜、私占禁山流民等事,清朝在吉林、围场、乌拉、宁古塔、珲春、伯都纳、三姓、阿尔楚哈等地险要处设置卡伦。卡伦有常设和堵设之分。终年不撤的是常设,春设冬撤的是堵设。吉林地区共有常设卡伦44座,堵设卡伦61座,总计105座。每座卡伦都设有定额官兵,并定期派出协领等员巡查。 管理驿站。吉林将军辖区内共有驿站38站,分两路监督统辖。乌拉额赫穆站监督管辖东路和西路。东路自小东门外乌拉站起,至宁古塔,大站1,小站9;西路自搜登起,到蒙古霍洛站止,大站8。金珠额佛罗站监督管辖北路。北路从金珠额佛罗起,到登伊哲库分道,正北是蒙古卡伦站,西北到齐齐哈尔茂兴站,计10大站;自蒙古卡伦站起,到三姓城,计10小站。每站设笔帖式、领催各1员,大站设壮丁50名至25名,小站壮丁15名至10名,共有壮丁850名。大小站额设牛马与壮丁数同。 管理汉族民户。随着汉族人民进入吉林地区日益增多,清政府设置州县加强管理。雍正四年(1726年),在吉林乌拉城设立永吉州,隶属奉天府尹,乾隆十二年(1747年)罢州,改置吉林理事同知,归吉林将军管辖。还在伯都纳设长宁县,到嘉庆十五年(1810年),改设伯都纳厅,也归吉林将军管辖。又在宁古塔设泰宁县,隶奉天府尹,后罢县,归宁古塔副都统管理。乾隆十二年,置吉林直隶厅,属宁古塔将军。嘉庆五年

清朝历任两广总督

清朝历任两广总督 广东总督(兼辖广西,顺治元年至18年) 总督空位(1644年- 1647年6月15日) 1.佟养甲(1647年6月15日- 1651年) o总督空位(1651年- 1653年7月12日) 2.李率泰(1653年7月12日- 1656年3月16日) 3.王国光(1656年3月16日- 1658年7月10日) 4.李栖凤(1658年7月10日- 1661年11月2日) 广东总督(专辖广东,顺治18年至康熙4年) 1.李栖凤(1661年11月2日- 1665年4月2日) 2.卢兴祖(1665年4月2日- 1665年7月4日) 两广总督(康熙4年至雍正元年) 1.卢兴祖(1665年7月4日- 1667年12月30日) 2.周有德(1668年1月30日- 1670年2月6日) 3.金光祖(1670年3月6日- 1682年2月1日 4.吴兴祚(1682年2月1日- 1689年8月8日) 5.石琳(1689年8月19日- 1702年12月17日) 6.郭世隆(1702年12月17日- 1707年1月23日) 7.赵弘灿(1707年1月30日- 1716年11月19日) 8.杨琳(1716年11月25日- 1723年9月9日) 广东总督(雍正元年至2年) 1.杨琳(1723年9月9日- 1724年4月26日) 两广总督(雍正2年至6年) 1.孔毓珣(1724年4月26日- 1728年11月11日) 广东总督(雍正6年至12年) 1.孔毓珣(1728年11月11日- 1729年3月29日) 2.郝玉麟(1729年3月29日- 1732年3月21日) o张溥(署任,1731年10月14日- 1732年2月25日) 3.鄂弥达(1732年3月21日- 1735年1月5日) o(代理:1732年3月21日- 10月17日) 两广总督(雍正12年至光绪31年)

清朝皇帝列表简介

1.努尔哈赤: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 2.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 3.顺治: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即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 4.康熙: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 5.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 6.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 7.嘉庆: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在位25年。 8.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 9.咸丰: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 10.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5岁即帝位,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 11.光绪: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醇亲王奕譞之子,因其冲龄践祚,导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12.宣统: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后,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驱逐出宫 (顺治是满人入关的第一位皇帝) 注释: 慈禧太后是清朝1865年—1908年实际执政者。慈禧太后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葬于定东陵。 通称宣统皇帝,也被尊为清逊帝,或末皇帝。2004年,清皇室家族后代依宣国公建议,已协商为溥仪上庙号为恭宗,追加谥号为愍皇帝,尊骨灰奉安处为献陵,但此事尚未被中国公众普遍知晓和接受。 (公元1644---1911年,共267年) 清朝是由满族所建立的一个王朝,它前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南到南海诸岛,西南到西藏、云南。自鸦片战争后,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自1911年民国建立后,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在中国宣告结束。 清入关前传两帝,入关后传十帝,其中病死的十帝,被暗杀的一帝,受伤致死的一帝。

清代始设治河专门机构和官员——河道总督 张荣仁

清代始设治河专门机构和官员——河道总督 张荣仁 我国历朝历代皆设置治理山泽,兴修水利的机构和官员。元代,设都水监,置都太监(亦称都水监,秩从三品)。明代,废都水监,并于都水清吏司(置郎中,秩正五品),简称都水司,隶于工部(工部尚书,秩正二品),为工部四司之一。清代,仍设都水司(郎中,秩正五品),系工部(尚书秩从一品)四司之一;同时,清代又始设掌管黄河、淮河、运河和永定河等的堤防疏浚等事宜的专门机构和官员——“河道总督”。 清代,顺治元年(1644年),始设河道总督,又称“总河”,置总督一人,官阶为正二品,加尚书或都御史衔者为从一品。河道总督衙门内不设属官,只设书吏二十余人,办理衙门内一应文牍事宜。河道总督兼管节制,相关省属的管河道、府、州、县的管河官员——道员(正四品)、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州同(从六品)、州判(从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巡检(从九品)等等。道员,亦称道台,其官署称“道台衙门”;同知、通判的官署称“厅”;州同以下则称“汛”。山东设二道,所属有八厅,二十二汛;河南设二道,所属有八厅,二十汛;江苏设二道,所属有四厅,未分汛;直隶设五道,所属有十五厅,六十六汛。管河同知以下各官,各掌所分属河道之岁修、抢修及挑浚淤浅等工程;同知、通判督率州同、州判以下各官,分汛防守。 顺治元年七月,杨方兴首任总河河道总督,驻济宁州——明代“总督河道部院署”旧址(今济宁城区院门口街路北)。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出任“总河总督”,移驻清江浦(今江苏省淮安市);二十七年(1688年)王新命接靳辅任总河总督,还驻济宁州;三十一年(1692年)靳辅再任总河总督,又返驻清江浦。雍正二年(1724年),设副总河一人(稽曾筠任),管理河南河务,驻河南武陟;两年后,黄河险段由河南逐渐下移至山东,朝廷又将山东与河南接壤的曹县、定陶、单县、城武等处河务交由副总河管理。至雍正七年(1729年)河道分段管理,改“总河”为江南河道总督,改“副总河”为河南山东河道总督(稽曾筠为首任,初驻开封);八年(1730年),增设河道水利总督(亦称直隶河道总督)。至此,河道为三督,官阶仍为正二品,兼兵部侍郎(正二品)或右副都御史(正三品)衔。 “总河”自顺治元年至雍正七年,历时85年,期间驻济宁州37年,驻清江浦48年。据《清史稿·疆臣年表》载:有总河总督21任,17人。其中,驻济宁州11任,9人;驻清江浦10任,8人。《山东运河备览》则载:有总河总督20任,16人。 驻济宁州的“总河”河道总督,先后有: 杨方兴,顺治元年7月——顺治14年5月任,任前职务为兵部侍郎; 朱之锡,顺治14年7月——顺治16年12月任,任前职务为兵部尚书衔;

清朝有多少代皇帝

清朝有多少代皇帝 标签:清朝皇帝 回答:1 浏览:181 提问时间:2008-01-31 07:25 该用户用手机上爱问知识人相关资料:清朝为何连续三代皇帝都绝后.doc 更多资料>> 最佳答案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爱问知识人的观点 揪错┆评论 ξ雨过¤天晴ζ [神] 从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关到1912年中国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统治全国共268年。 包括入关前的两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10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慈禧虽非皇帝,却独断朝纲,也被列入。 清朝是由女真族(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盛衰隆替,风云变换。它的崛起为封建社会注入了新的生机,它的衰落又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瓦解。在这个特定时代的12位皇帝,自然是有开国之君,有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堕落之帝。 清太祖皇帝天命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世1559年-1626年(67年) 清太宗皇帝天聪崇德爱新觉罗·皇太极---在世1592年-1643年(51年) 清世祖皇帝顺治爱新觉罗·福临---在世1638年-1661年(23年) 清圣祖皇帝康熙爱新觉罗·玄烨---在世1654年-1722年(68年) 清世宗皇帝雍正爱新觉罗·胤祯---在世1678年-1735年(57年) 清高宗皇帝乾隆爱新觉罗·弘历---在世1711年-1799年(88年) 清仁宗皇帝嘉庆爱新觉罗·喁琰---在世1760年-1820年(60年) 清宣宗皇帝道光爱新觉罗·旻宁---在世1782年-1850年(68年) 清文宗皇帝咸丰爱新觉罗·奕詝---在世1831年-1861年(30年) 清穆宗皇帝同治爱新觉罗·载淳---在世1856年-1874年(18年) 清德宗皇帝光绪爱新觉罗·载恬---在世1871年-1908年(37年) 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世1906年-1967年(61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