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内涵区分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内涵区分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内涵区分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

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

1)积极反应原则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

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

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

成一个程序。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

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这种强化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

4)自定步调原则

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程度上通常都有上、中、下之别。传统教学总是按统一进度进行,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程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按最适宜于自己的速度学习并通过不断强化获得稳步前进的诱因。

5)低调误率原则

教学机器有记录错误的装置。程序编制者可根据记录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并修改程序,使之更适合学生程度;又由于教材是按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编制的,学生每次都可能作出正确反应,从而把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斯金纳认为不应让学生在发生错误后再去避免错误,无错误的学习能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记忆,提高效率。

2、程序教学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程序教学建立的一系列学习原则和开发程序教材的系统方法,直接影响了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认知主义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这是一个远比“刺激-反应”联结要复杂

得多的过程。他们注意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

认知注意学习理论的主要特点是: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人在学

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即一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

一、苛勒的顿悟说

1、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

2、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总之,顿悟说重视的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组织作用,认为这种组织表现为知觉经验中旧的组织结构的豁然改组或新结构的顿悟。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1、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2、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

3、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是值得重视的一种学习理论。认知发现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学习内容的结构、学生独立思考等的作用,它对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1、信息加工模式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生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并具体描述了典型的信息加工模式。

2、信息加工的基本原理

1)信息流是认知行为的基础

2)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

3)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

4)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四、认知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在以下几方面对学习是有启迪的:

1、刺激选择不是一种随机的过程,因此,不能仅仅考虑到刺激的特征,而且还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Scheme)。

2、人类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不给他们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结果必然会像狗熊拣苞米一样,拣一个丢一个。

3、“组块”理论,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

4、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教师在帮助学生使用各种策略来编码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信息加工理论中的注意系统、编码系统和记忆系统的分析,是建立在实验推测的基础上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目前的发展,还无法使“认知过程就像构成行为

的肌肉反应一样实在”。正因为这样,在信息加工理论中涌现了众多模式,有些甚至是相对立的,但与其说是信息加工理论不成熟,还不如说是信息加工理论发展的一个标志。要穷尽对内部心理过程的探究是永远不可能的,我们所期望的,是涌现出更有说服力的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人们的个人世界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各自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因而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2、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旧知识的重组

3、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

1、随即通达教学

2、抛锚式教学

3、支架式教学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1、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1)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进程

2)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

2、情景化教学

3、重视社会性互助

四、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比较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是只注重有机体的外在反应,而不注重有机体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有机体只是被动的接受外部刺激,通过尝试错误来获得正确的反应,而缺乏主动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参与。

认知主义理论十分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内部心理机制,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的行为。鲁纳等人的认知发现说认为,学习是把新的知识整合到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虽然每个个体的认知结构不同,但只要对知识的表征系统进行设计,就可以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进行学习。他认为学生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认知主义不同的是,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建构出来的。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

理论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建构完整的意义,并进行主动的学习。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 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 1)积极反应原则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 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 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这种强化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 4)自定步调原则 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程度上通常都有上、中、下之别。传统教学总是按统一进度进行,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程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按最适宜于自己的速度学习并通过不断强化获得稳步前进的诱因。 5)低调误率原则 教学机器有记录错误的装置。程序编制者可根据记录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并修改程序,使之更适合学生程度;又由于教材是按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编制的,学生每次都可能作出正确反应,从而把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斯金纳认为不应让学生在发生错误后再去避

行为主义理论整理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理论 1.行为主义 一.华生: 1913年约翰.B.华生发表了《行为主义这眼中的心理学》;1924年约翰.B.华生出版了《行为主义》一书。 华生认为只有可观察到的事物才是合理的、属于科学的研究课题。主观的内在感受不能被观察到,也不能取得一致的、精确的测量,所以这些主观感受在客观的科学中是没有地位的。心理学应该研究外显的行为,即那些可以被观察到的、可预见的、最终可以被科学工作这控制的行为。【华生认为思维只是言语行为的一种变体,是一种无声言语,伴随着轻微的声带振动。】 华生认为人格就是“我们的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而几个关键的条件反射原理就足以解释人类几乎所有的行为。(eg:塑造婴儿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二.斯金纳: B.F.斯金纳——行为主义的一个特殊分支:激进行为主义。斯金纳相较之华生提出了一 个这样的挑战: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观察到那些可以解释我们行为的内在原因。当我们引进一个内在原因来解释行为时,我们可能认为自己已经懂得引起这一行为的原因。但是我们错了,我们只是为这种行为加了一个标签,并没有说明这种行为来自何处。【斯金纳和弗洛伊德的观点在一方面很接近:人们以为自己知道自己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许多行为的原因人们并不知道。】 斯金纳说快乐是“操作性强化的副产品”。带来快乐的是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强化的强化物。 斯金纳在最富争议的一本书《超越自由与尊严》中认为,我们选择做什么并不依据内心的决定,而只是对环境要求的一种反应。表现出高尚的行为,人就能赢得尊严,但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所以这种尊严也只是一个幻想。(!!) 2.条件反射(学习)的基本原理 传统行为主义者用学习经验或条件反射来解释行为的原因。他们不否认遗传,但是认为和条件反射的力量相比遗传并不重要。根据行为主义理论,若想了解人格的形成过程和问题解决行为的发展过程,必须先了解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条件反射有两种类型:一是经典条件反射(巴浦洛夫条件反射);二是操作条件反射(或称工具性条件反射)。 (1)经典条件反射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浦洛夫用实验证明了动物能够把环境中的刺激与引起反应 的其他事件相联结,从而对环境中的刺激产生反应。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概要 Ⅰ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学习者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出发;不是由教师统一引导,完成同样的加工活动,而是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起对现实世界的意义。 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从学习者形成的知识结构的构成来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结构并不是线性结构或层次结构,而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的知识,既包括结构性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知识,学习结果应是建构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知识的意义表征。学习可以分为低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低级学习属于结构良好领域,要求学生懂得概念、原理、技能等,所包含的原理单一的,角度是一致的,此类学习也叫非情境化的或去情境化的学习。高级学习属于结构不良领域,每个任务都包含复杂的概念,各种原理与概念的相互作用不一样,是非结构化的、情境性学习。传统学习领域,混淆了低级、高级学习的划分,把概念、原理等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而真正的学习应是要建构围绕关键概念组成的网络结构,包括事实概念策略概括化的知识,学习者可以从网络的任何一点进入学习。 二、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 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应善于引发学生观念上的不平衡,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充分注意每个学生在认识上的特殊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元认知能力。教师是解决问题教练和策略的分析者,应十分注意对于自身科学观和教学观的自觉反省和必要更新。 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开发围绕现实问题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尽量创设能够表征知识的结构,与学习有关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尽可能将学习者嵌入到和现实相关的情境中,作为学习整体的一部分,更有利于促

第二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虽然不同的建构主义理论在具体观点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在有关知识、学生、学习和教学等基本问题上还是存在一些共识的。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些基本的共识和观点。 一、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不能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建构主义的这种知识观虽然过于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挑战,值得我们深思。按照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另外,知识在各种情况下应用并不是简单套用,具体情境总有自己的特异性,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二、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完全否定心灵白板说,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推理和判断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并且,这种解释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作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

2020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

2020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参加教师招聘的考生应该都对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不陌生,两者的观点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始终都是非常重要的考查部分。由于建构主义是从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二者在很多地方都很相似。考生在备考期间,可能会出现各种各种的困惑,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 (一)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认为知识客观存在的,学习是个体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不同的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者头脑中建构的认知结构是不同的;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 (二)建构主义 1.个体建构主义。个体建构主义者关心个人如何建构自己的认知或情绪成分。他们对个人的知识、信念、自我概念感兴趣,所以有时也称他们为心理建构主义者。他们共同强调人的内部心理世界。据此标准,信息加工心理学和皮亚杰的心理建构主义都属于这一阵营。 2.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维果茨基认为,社会相互作用、文化工具和活动影响个体的发展和学习。通过参与广泛的社会活动,学生体会到(内化)由别人共同工作所产生的成果。有些心理学家把维果茨基归入心理建构主义者阵营,因为他主要关心个体内的发展,但是他的理论主要依据社会相互作用和文化环境来解释学习,所以大多数心理学家把它归入社会建构主义者阵营。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既是个体建构主义者,又是社会建构主义者。他的理论的优点之一是在社会建构和个人建构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例如,他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既鼓励儿童解决问题,又强调成人和其他更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当成人使用来自文化的工具和习俗(语言、地图、计算机或音乐等)去指引儿童朝着该文化重视的价值目标前进时,文化造就了认知。当成人和儿童共同生成新的习俗和问题答案并使之进入该文化团体的库存中去时,认知创造了文化。 3.社会学建构主义。社会学建构主义者不关心个体的学习。他们关心的是学科(如自然学科、经济学或历史)中的公共知识是怎样建构的。除了这些学术性知识之外,他们也关心常识性观念、日常信念和对世界的共同理解是怎样向社会文化群体中的新成员传递的。在他们看来,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社会交互作用建构的,而重要的是,在决定什么构成这样的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什么?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如何形成的?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者是谁?后来继承和发展这是谁? (1)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自191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之职。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为了致力于研究发生认识论,皮亚杰于1955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任主任,集合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2)基本观点: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假设是: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成熟论者所强调的),也不起因于客体(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相比之下,学习从属于发展。皮亚杰不认为认识的生长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是强调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皮亚杰坚持认为,只有在学习者仔细思考时才会导致有意义的学习。学习的结果,不只是知道对某种特定刺激作出某种特定反应,而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决定学习的因素,既不是外部因素(如个体生理成熟),而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他看来,对儿童思维运演变化过程的描述,本身就构成了对学习的解释。 (2)维果斯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1896-1934),白俄罗斯人(Belorussia),前苏联(俄国)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毕生从事心理发展问题,重点是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和发展。他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维果茨基与A.H.列昂节夫和A.P.鲁利亚等人由此形成了一个极有影响的文化历史学派——“维列鲁学派”,在30年代显得特别活跃。维果斯基是一位极有才华的学者,他既提出了有独到见解的理论,又创造性地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在思维和语言等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中,他提出的观点和应用的方法都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在苏联心理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1)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2)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因为个体先前的经验毕竟是十分有限的,在此基础上建构知识的意义,无法确定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 (3)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并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4)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化,学习情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是?

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 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 1)积极反应原则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

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 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这种强化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 4)自定步调原则 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程度上通常都有上、中、下之别。传统教学总是按统一进度进行,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程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按最适宜于自己的速度学习并通过不断强化获得稳步前进的诱因。 5) 低调误率原则 教学机器有记录错误的装置。程序编制者可根据记录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并修改程序,使之更适合学生程度;又由于教材是按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编制的,学生每次都可能作出正确反应,从而把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斯金纳认为不应让学生在发生错误后再去避免错误,无错误的学习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体系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81 更新时间:2007-7-14 (一) 行为的分类 斯金纳把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 "应答"是由一种确定的刺激所激发的行为,服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它可以是无条件反射,也可以是条件反射。这是经典行为主义所注重的研究对象。 操作性行为: "事实上,有机体的行为总是为了适应一定的环境的。一个有机体在一个环境中更多的行为是自发的,偶然的。一些自发的行为受到结果的强化【强化(reinforcement):使有机体的行为的发生频率得增强的刺激。强化有正负之分,当一种刺激的增加能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称为正强化;当一种刺激的减少能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就称为负强化。不管是正强化或负强化,都是为了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就会经常重复出现。另一些行为没有得到结果强化,发生的频率就会下降直到不再发生。斯金纳把那些自发发生而受到强化后经常性重复的行为,称为操作行为。他把操作行为当作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构成操作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 例如: 斯金纳长期从事老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研究。他在著名的"斯金纳箱"(如下图所示)所进行的实验中,一只饥饿的白鼠被放入箱中,箱子的构造尽可能地排除了一切外部刺激,而白鼠则可以在箱内自由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白鼠迟早会偶然地按压箱壁上的杠杆,如果这一动作导致了食物,这就是"正强化物",因为它能提高按压运作发生的可能性或概率。另外,如果按压动作导致了电击,后者就构成了"负强化物",因为它能使反应率迅速下降,而也正因为此,与提供正强化物一样,负强化物的移去也是一种强化,即可以提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或概率。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的研究是通过动物进行的,是不适合人类的,因为人是有高级认知思维的,人通过思考学到或者悟到很多知识。) 条件反射理论(巴普罗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操作条件反射理(强化理论):认为,学习是指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所以,学习就是在反应(R)和强化刺激(S)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这只能说明人的直接经验的获得,这理论是早已被否定的)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不是单由环境或个体因素决定的,环境、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与行为三者之间是交互决定的关系。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具有一定的认知主义色彩)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 该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构建起知识体系。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他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指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 (发现学习法的局限性:忽视了学习过程的基本特征,事实上并不需要事事发现,如过多使用,占时太多;忽视了学科特点,适用数理科,文史艺术科不太适用;忽视了学生的差异,给差生造成自卑感;有极大地偶发性) (被认为设想太高,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学环境的条件,带有一些空想主义色彩。但它的提出和实践对以后的学习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如学习策略等)的提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思想和许多实质性测东西至今仍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有意义接受学习 有意义学习: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过程。(实质性联系指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指不是任意附加上去的联系,这两个特点成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的重要标准)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tson,1878-1958)于1913年创立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体系的基本特点可归结为三点:第一,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该理论认为,意识是不能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的,所以意识不应该包括在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内。第二,认为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人的反应,而某种反应的形成是经历学习过程的。第三,认为个体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遗传的,而是在生活环境种获得的。行为主义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行为主义强调研究行为,强调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上客观地研究行为,而不从主观上加以描述。这种研究方法上的客观原则,对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它否定人的心理、意识的观点,以及分析人的行为的机械主义的错误,则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一、班杜拉的生平 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rua,1925—),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 达。像斯金纳(Skinner)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他就读的中学只有20个学生。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 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爱荷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尽管接受的是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由於受赫尔的学生史班斯的影响,对实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1953年,他到 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後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史丹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在这期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 勒(N. Miller)、多拉德(J. dollard)和西尔斯(R.R. Sears)的影响,把学习理论应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如何形成的?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者是谁?后来继承和发展这是谁? (1)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自191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之职。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为了致力于研究发生认识论,皮亚杰于1955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任主任,集合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 (2)基本观点: xx发生认识论的基本假设是: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在学习理论上异同点及教学的启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分析与整合 【参与者】郑银钟金霞方志伟林伯龙刘圣恩 【任务分配】郑银钟金霞整理三大学习理论的比较分析,方志伟林伯龙和方志伟收集三大理论对教育教学和教师与学生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形成过程】十月初期分配任务,经过两个星期的讨论与整理,论文初步形成。十一月中旬进行了修改。 【摘要】本文三大学习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示出发,分析了建三大学习主义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推动作用及实质内容,对人们促进人的认知和行为的变化有重要的启示。三大学习主义理论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活动提供的坚实的基础和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析比较 【正文】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1.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托尔曼和加涅。 2.1:认知主义的基本观点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将当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20世纪20年代,华生(J·B Watson)创立了行为主义学说。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其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反应,一切行为表现只是多种反应的组合;而该等反应中,除少数是生而具有的反射之外,全都是个体在适应环境时,与其环境中各个刺激之间的关系,经由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过程所形成的。因此,只要能了解环境刺激与个体的关系,就可以设计并控制刺激,经由条件作用的方法,建立起所要建立的反应,从而组成预期的复杂行为;而且,也可根据条件作用法则(指消弱),消除个体已有的行为。1920s, Watson (J.B Watson) founded Behaviorism. This theory holds that all human behavior, which constitute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reaction, is a combination of a variety of reactions; and such reactions, except for a few are born with reflection outside are all individual in adapting environment, their environment between the various stimuli, through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classical conditioning formed. Therefore, as long as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stimuli and the individual, we can design and control the stimulus through conditioning methods, to establish the response you want to create, and thus the expected composition of complex behavior; but also the role of law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refer to eliminate weak), eliminating the existing behavior of the individual.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Behavioral theory, also known as stimulus - response (S-R) theory, is today one of the main schools of learning theory. 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that the human mind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e "stimulus - respons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is called hardening. Think through the environment, "Operation" and the behavior of "positive reinforcement" any behavior can be created to design, create and change. In teaching, the students should be commended desirable behavior and encouragement, but also to minimize the negative strengthen punitive measures, only strengthen the correct "response", subsided false "respons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to "enhanced" as the core of teaching procedures that only by strengthening, in order to form the best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enhance students'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斯金纳提倡教学内容上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多样性教学必须精心选择,周密安排,切不可盲目进行,教学应当在一种促使成功的气氛中进行。只有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小的教学单元,在强化的帮助下对教学单元的内容进行学习,才能使强化的频率被最大限度地提高,将出错带来的消极反应降低到最小限度。在斯金纳条件反射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刺激(提问)——反应(回答)——强化(确认)的原理,制订了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Skinner advocated teaching content on novelty and diversity, diversity of teaching must be carefully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e i n e g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 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皮亚杰(发展为激进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重视不 够)、布鲁纳和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先驱者。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个体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 社会建构主义。另外,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式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认知 -同化学习理论”也都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倾向。 基本思想:学习是建构过程,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建构主义者关注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 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 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和准确表征,只是人们借助于符号系统对 客观现实作出的一种“解释”、“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和标准答案。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知识是发展的、演化的。 (2)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建构主义认为, 人们是在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建构知识的意义,因而人们无法确定他们 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知识并不能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它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不可能 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原来的知识进行加工改造。 (3)知识总是内在于主体的,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 每一个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够由他自己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并取决于特定背景下的学习过程。 (4)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5)生存是掌握知识的目的。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主体为适应环境而 发明的工具、手段,掌握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和掌握真理,而是为了生存。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约翰·华生(John B.Waston,1878)于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氏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人。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 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

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

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行为主义理论的内容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华生指出一向认为纯属意识的思维和情绪,其实也都是内隐和轻微

的身体变化。前者是全身肌肉,特别是言语器官的变化,后者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20年代以来记录肌肉电位变化的技术不断提高,已经发现心理活动伴有轻微的肌肉收缩。但连带发生的事件并不一定就是同一事件。所以思维时有轻微的肌肉收缩,并不足以证明思维就是轻微的肌肉收缩。 华生认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都可归结为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有机体反应的刺激,最后分析也只能是有机体内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学变化。这样一来。全部行为,包括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都不外是一些物理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观点 1 学习是建构性的,已有知识将影响新知识结构的建立。应该尽量将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新信息关联起来。 2 学习是主动性的: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教学核心。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更“应成为充满活力的生命过程”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做中学”,在“做”中理解、建构新知识结构。 3 学习是合作性的:建够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个人通过同其他社会成员(教师、同学、家庭成员、朋友等)相互作用获得关于世界的全面解释。因而学习不仅是学生个人的建构活动,也是学习共同体合作建构的过程。 4 学习是交流性的:互动是知识建构的重要方式。交流是最基本的环节,他是个体意义建构由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是新旧知识体系融会整合的加速器,也是语言能力和思维那里得以提高的最佳途径。 5 学习是探究性的:新意义建构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过程,有不同任务组成。通过任务的完成和问题的解决在旧的知识体系中建立新体系。 6 学习有非智力因素参与(情感体验、自主意识以及自信心):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情感投入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及学生情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目标的达成。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意识,因为当他们感到可以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是学习效果最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知识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且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于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而且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虽然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相同的理解。因为每个学习者对命题的理解都给予自己的经验成果而建构起来的,这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历程。(二)学习观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因为学习者并不是空者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习者已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知识吸收者,他要主动构建信息的意义。(三)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侧重教师的教,很多情况下教师不在乎学生已有的经验而实行千篇一律的满堂灌的教学。而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应该是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其作为知识的生长点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以促进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移和改造。而教学就要为我们的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等高级思维活动,而不是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原有水平上。教学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资源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学生自身建构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情境的建立以及学习中的相互合作,它为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的内涵做出了新的解释,这些解释涉及到许多方面,但大凡一种学习理论,都需要回答有关学习的三个基本问题: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促进学习的条件是什么? 建构主义的回答是:学习的实质就是学生经验系统的变化,也就是说,学习者经过学习。其经验系统得到了重组、转换或者改造。这一学习结果是由于学习者经历了主动建构过程而导致的。——主动建构和先前经验。建构主义的基本理念是: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建构”这一术语是来自建筑行业的一个类比。在建筑行业中,人们一般是在“建构”楼房、桥梁之类的新产品。建筑行业的中“建构”实际上就是把事先造好的材料,诸如钢筋、水泥之类,通过合成建造出一个新的结构性产品。知识的建构也是同样的道理,就是人在一定的情境之下,面临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时,会根据情境中的线索,调动头脑中事先准备好多方面、多层次的先前经验,来解释这些新信息、解答这些新问题,赋予他们意义。 ——学习情境。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总是存在于情境之中的。学习总是在一定情境之下进行的,人不能超越具体的情境来获得某种知识。学习时的情境不是一个无关因素,而是有机地卷入了建构活动。 ——学习者共同体。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即使学习者表面上是一个人独自学习,但他所用的书本、电脑都是人类文化的产物,积淀着人类社会的智慧和经验。知识是社会约定的,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区域之内。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观念和认识,总是与他所处的学习者共同的观念和认识分不开的。个体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探索者,他头脑中有什么知识,他有多聪明,实际上还是与周围共同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习结果(经验系统的变化)。学习是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的结果是先前经验的变化,如动机、态度、信念、价值观等。 (宋伟富摘编于《人民教育》2005年第1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