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育教学能力证明

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育教学能力证明

附件4

XX县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

教育教学能力证明

工作单位:XX县XX学区XX小学

姓名XXX性别男出生日期1985-10-16

注册类型

第1次注册参加工作时间2011年9月

教师职务(职称)二级教师本单位聘用

起始日期

2011年9月

教师资格种类小学教师教师资格证书

任教学科

语文

現任教学段小学現任教学科语文

最高学历本科2015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校(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教育教学工作个人小结(400字左右)

为了使自己在教师岗位上迅速成长,現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师德方面:加强修养,塑造师德

本人思想进步,忠诚于党教育事业,拥护党领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学方面:虚心求教,强化自我

工作中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現有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从点滴入手,精心备课,努力创設宽松愉悦学习氛围,教给学生知识,教会它们求知、合作、竞争精神,培养正确学习态度和良好学习方法.作业分层設计,因材施教.关心呵护每一个学生,深入细致做它们思想工作,做学生良师益友.

三、考勤纪律方面:严格遵守,提高要求

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勤俭节约、任劳任怨、真诚待人、

热爱学生,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要求来规范自己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业务进修方面:全面提升,经常充电

本人在教学之余,积极参加国培学习、继续教育、信息教育技

术培训等,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考核

意见

年月日(学校盖章)

新整理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教育观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马特教育思想: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教师资格考试教学设计教学文案

教学设计是小学科目二中最后一个问题,给定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和美术六科内容,要求从其中选择一科内容进行作答,从每科的学科特点上看,小学语文最为简单易答,所以建议选择语文学科进行作答,下面就语文学科答题技巧进行简要解析。 此题共设置三道问题,第一题10分,第二题10分,第三题20分,共40分。从历年真题分析情况看,共有9种出题角度,主要涉及识字课、阅读课和写作课三个课型。以下9种出题角度中,5、6、7、8四个角度其实是属于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所以我们在复习中主要学会写整个教学过程并能够正确写出每部分的设计理由即可,其中识字课和阅读课比较相近,所以可以以统一方式进行作答,写作课比较特殊,单独方式作答。 1.文本写作特点(文本解读)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4.教学过程 5.设计教学过程中三道题+理由 6.设计三组课堂提问+理由 7.设计导入+理由 8.设计板书+理由 9.写作评语 一、第一种出题角度 文本特点,主要出在第一题,有以下几种问法: 1.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 2.试对上文进行文本解读。 3.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此题目有以下几种问法,实际意思一样,主要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主要从文体、结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和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具体作答步骤: 1.认真审题,回忆理论点:文体、结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和表现手法等具体内容。 2.带着问题和理论点进行阅读课文,边读边分析边标划,防止遗忘。 3.规范书写: 作答模板:本文是一篇( )文,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或( )说明方法,采用( )表现手法,用词\语言( ),通过( )的结构顺序(记叙了\描写了)(某个故事\某地方的优美景色),并从中悟出( )道理\或抒发(表达)了( )情感。 二、第二种出题角度 拟定教学目标,一般出在第二题。从三维教学目标角度进行拟定。 教学目标答题模板(识字课、阅读课) 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认XX字,会写XX字;能够用普通话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X自然段;掌握XX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或阅读、或分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会运用XX等修辞手法进行写话,提高XX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或体会到)XX道理(之美),增强学生XX情感(意识)。 教学目标模板(写作课) 知识与技能:能够通过恰当的语言和具体的事例来表达内心的XX真情实感,能够正确使用XX 等标点符号。

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人物及教育观点大全

《教育学》必考人物及教育观点大全 在各地教师招聘考试中,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及其作品观点等知识点历来是考试命题的重点之一。中公教育教师考试辅导专家周君老师分析各地历年考试真题的基础上,对该类考点进行总结梳理,供大家学习。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2.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3.“有教无类”——孔子 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5.“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7.“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8.因材施教——孔子 9.“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0.“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1.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2.“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1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14.“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15.“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16.“君子之教,喻也”——《学记》17.“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18.“学不躐等”——《学记》19.教学相长——《学记》20.循序渐进——《学记》 21.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2.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23.《大教学论》,“泛智教育”夸美纽斯(捷克) 24.“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 25.《教育漫话》;“白板说”;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26.“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27.《爱弥尔》——卢梭(法国)

28.“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德国) 29.《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 30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31.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 32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33.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34.教育即生活——杜威35.“在做中学”——杜威 36.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37.《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38.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39.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40.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霍尔、格赛尔 41.外铄论——荀子、华生、洛克 42.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43.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44.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45.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46.“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47.“学而时习之”——孔子——巩固性教学原则 48.“温故而知新”——孔子 49.“不陵节而施”——《学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0.“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1.“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2.“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3.“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54.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55.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年北京京师同文馆 56.“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 57.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

国家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 1.小学教育特点4:对象特殊的义务全面基础教育 教育对象特殊性(生理、感知水平低、形象记忆、道德感模糊、); 基础性(社会、个体发展的基础,课程内容); 义务性(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学校教育);全面性(各方面充分发展,保证其德智体美劳方面最大程度和谐发展) 2.小学教师劳动特点6 遵守系统、给学生做示范的复杂长期工作,(还需要离开学校、加班、备课) 复杂性(教育目的全面、任务多样、对象差异) 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上不断更新、教育机制)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利用课余时间备课、批改作业;校内外、家访等) 系统性(由教育的系统性以及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 3.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以及学周安排。 4.教育目的是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要求,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5.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三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6.学校管理三要素:管理者、对象、手段;工作核心是教学管理;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 7. 8. 教育观察法(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和考察) 教育调查法(搜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揭示事物本质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系统抽样(根据预定规则、每部分抽取1个样本) 分层抽样(按某一属性分类,按比例进行随机抽样) 等距抽样(编号后分成个数相同的组) 整群抽样(随机分组,抽取群体) 多级抽样(抽取若干群,在群中随机抽取样本) 教育实验法(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前实验(缺乏假设、控制措施、无对照组) 真实验(完全控制、效度高) 准实验(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进行、无随机分派,不能控制误差)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三、教学 1. 教学的概念 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A.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B. 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C.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3. 教学的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 A. 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 B. 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 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D. 教育性: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在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五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岀的观点。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 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一、教学设计理念 二、教材分析 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三、学情分析 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 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 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2、金属钠的氧化以及与水反应的原理。 【难点】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口诀记忆汇总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口诀记忆 汇总 一、教育观

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 (1)爱国守法——基本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为学生做出示范和榜样。 (2)爱岗敬业——本质要求(教师应有“鞠躬尽瘁”的决心和“蓬勃向上”的工作热情,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善于发现其“闪光点”,采取发展性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这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人的要求,教师不仅应给予更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全人”。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学生的向师性与教师的示范性,要求教师时时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维护教师职业道德。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学习中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头水”。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三爱两人一终身”方显教师本色,也会时刻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鞭策自己,精心培育桃李满园春。 爱国守法——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爱岗敬业——本质要求。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重点) (1)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为反思型教师 (3)培养和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原则 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巩固性 口诀:寻(循序渐进)直(直观)发(启发)巩(巩固)俐(量力)联(理论联系实际)姻(应材施教) 七、内发论代表人物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高尔顿、霍尔、董仲舒 口诀:老佛爷(弗洛伊德)弄(孟子)不懂(董仲舒),格格(格赛尔)的两个儿子(高尔顿、霍尔)干嘛要微服私访八、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孟轲(孟子)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能力必备

1近代教育的变化 ①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③教育的世俗化 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0世纪后教育特征 ①教育的终身化 ②教育的民主化 ③教育的多元化 ④教育的全民化 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调查研究步骤 ①明确调查目的 ②制定调查计划 ③准备调查材料和工具 ④实施调查 ⑤整理调查材料和撰写调查报告 4行动研究步骤 ①发现问题 ②分析问题 ③设计研究方案 ④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⑤总结与反思 ⑥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5生产力对教育影响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变化 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6政治制度对教育影响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教育目的 7人口对教育作用 ①人口数量与增长是制 约教育事业的规模,速 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 的质量 ③人口的结果影响教育 的发展 ④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 响 8学校教学独特功能 ①学校教育为个体发展 作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 体发展的特殊功 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 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 价值 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 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 能 9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及其教育意义 ①顺序性→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根据学生身 心发展特征选择合适的 教育方法 ③不平衡性→抓关键期 ④互补性→长善救失 ⑤差异性→因材施教 10教育目的功能 ①导向功能 ②激励功能 ③选择功能 ④评价功能 11社会本位论观点 ①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 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 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 ②教育除社会目的之外, 没有其他目的 ③教育成果只能以社会 功能来衡量 12教师劳动特点 ①强烈的示范性 ②独特的创造性 ③劳动的复杂性 ④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 的连续性 ⑤劳动效果的隐含性 ⑥长期性 13教师知识素养包括哪 些方面 (1)学科专业素养 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 性知识和技能 ②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 络 ③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 知识 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 维方法和方法论 (2)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14福勒和布朗的教师成 长阶段理论 ①关注生存阶段:非常 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过多的关注别人对自己 的看法,从而花大量时 间去搞好自己与别人的 关系 ②关注情境阶段:关心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综合素质》历年核心考点:教育观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综合素质》历年核心考点: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 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017年上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

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 与能力(小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中这句话反应了() A.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B.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C.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D.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2.马克思认为,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个人天赋 B.社会分工 C.国家性质 D.教育 3.在教育活动中,构建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是() A.学生 B.家长 C.教师 D.校长 4.在小学课外活动中,学生摄影小组举办的摄影作品大赛属于() A.游戏活动 B.学科活动C科技活动 D.文学体育活动 5.“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这句话强调的是,教师应具有() A.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 B.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 C.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D.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6.将观察法分为系统观察和非系统观察的依据是() A.观察条件是否人为控制 B.观察活动是否有规律 C.观察者是否直接进入活动 D.观察内容是否有设计并有结果 7.假如小学生被狗咬伤,教师首先应采取的处理方式是() A.立即包扎伤口 B.在伤口的近心端用绳子扎紧 C.用肥皂水、高锰酸钾溶液或双氧水等冲洗伤口 D.不做处理,直接送往医院 8.威威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触类旁通,不墨守成规,说明其思维具有() A.广阔性 B.流畅性 C.变通性 D.独创性 9.学生的学习是基于自己的经验,主动接受新的信息,并对其意义进行重

构的过程,这一观点属于() A.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10.小强不按时完成作业,妈妈就禁止他看动画片,一旦按时完成乘作业就取消这一禁令,随后小强按时完成作业的次数增加了,这属于() A.正强化 B.负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 11.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认为听父母话和老师的话就是好孩子。这是因为其道德发展处于() A.权威阶段 B.公正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 12.儿童“多动症”的核心特征是() A.活动过多 B.冲动任性 C.注意障碍 D.学习困难 13.课程是“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A.斯宾塞 B.布鲁纳 C.赫尔巴特的 D.夸美纽斯 14.学校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媒介,旨在体现教育理念,实现育人功能,在课程分类中这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15.学习了《坐井观天》一课,学生学会写“信、拾、蛙、答”等生字,理解并熟记“无边无际,坐井观天”等词。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这主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认知与实践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6.能让学生充分交流互动并有利于发挥其主体作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道尔顿制 B.个别教学 C.分组教学 D.文纳特卡制 17.课堂教学中,课桌椅摆放方式会影响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一般来说,“秧田型”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是() A.实验法 B.讲述法 C.探究法 D.讨论法 18.教师通过听写英语单词,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A.测验评价 B.量表评价 C.实作评价 D.档案袋评价 19.《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小学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意义,第二学段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意义,这要求该部分教学的

【2020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基本能力逻辑思维知识点

逻辑思维能力 (题型:选择题*2) 3.负判断及其等值推理 (1)负判断 负判断就是否定某个判断所构成的判断。例如:并非所有细菌都是有毒的。 公式:并非p 符号:┐p 联结词:“并非……”“并不是……”“并不……”“不是……”“不……”“……是假的”“……是错误的”“……是不对的”“……是不合实际的”等。 负判断与原判断是矛盾关系,即当原判断为真时其负判断为假;当原判断为假时其负判断为真。 (2)负简单判断及其等值推理 ┐SAP←→SOP并非凡马都是千里马。=有的马不是千里马。 ┐SEP←→SIP并非所有鱼都不是用肺呼吸的。=有的鱼是用肺呼吸的。 ┐SIP←→SEP并非有的语言是上层建筑。=所有语言都不是上层建筑。 ┐SOP←→SAP并非有的恒星不是发光的。=所有恒星都是发光的。(3)负复合判断及其等值推理 ①负联言判断及其等值判断 并非(p且q)=非p或非q即:┐(p∧q)←→(┐p∨┐q) 并非这朵花又红又香。= 这朵花或者不红,或者不香。 ②负相容选言判断及其等值判断 并非(p或q)=非p且非q即:┐(p∨q)←→(┐p∧┐q) 并非王老师或者教英语,或者教政治。= 王老师既不教英语,又不教政治。 ③负不相容选言判断及其等值判断 并非要么p,要么q。= 或者p且q,或者非p且非q。即:┐(p∨q)←→(p∧q) ∨(┐p∧┐q) 并非要么刮风,要么下雨。=或者既刮风又下雨,或者既不刮风又不下雨。 ④负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及其等值判断

并非如果p,则q。= p且非q。即:┐(p→q)←→(p∧┐q) 并非如果某人努力学习,某人就能获得好成绩。= 某人虽然努力学习,但是,某人没能获得好成绩。 ⑤负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及其等值判断 并非只有p,才q。=非p且q 即:┐(p←q)←→(┐p∧q) 并非只有出国留学,才能获得博士学位。=不出国留学,也能获得博士学位。逆否等价法与连锁推理 1.逆否等价法 在形式逻辑中,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是一组等价命题,二者同真同假。 2.进行连锁推理 连锁推理的形式为:若A→B,B→C,C→D,则可以记为A→B→C→D。同理,根据逆否等价规则可知:-D→-C→-B→-A。 逻辑思维能力 (题型:选择题*2) 逻辑基本规律 逻辑基本规律主要有: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1.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公式:A是A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谈、同一论辩)中,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某概念,就自始至终在这个唯一确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讨论什么论题,就讨论什么论题,不能偏题、跑题,不能在讨论某个论题的名义下实际讨论别的论题。 2.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同真,必有一假。 公式:A而且非A 两个判断互相矛盾,是指它们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两个判断互相反对,是指它们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3.排中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公式:A或者非A 排中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都否定,必须肯定其中的一个。否则,就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教育观习题答案

2019年5月27日综合素质教育观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D。解析: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素质教育同时贯穿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育。 3.B。解析:教育观中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体现在教育目的观上。 4.A。解析: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5.D。解析: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有: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6.A。解析: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7.A。解析:《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8.B。解析: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9.A。解析:素质教育的外延,从纵向来看,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从横向来看,素质教育涉及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因此,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 10.C。解析:1999年2月,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素质教育列为第一项跨世纪工程予以重点实施。 11.D。解析: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12.A。解析: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13.A。解析: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题干所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14.D。解析: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是相对于专业性、定向性而言的。素质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即“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 15.C。解析: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 16.C。解析: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二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7.B。解析: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所以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 18.B。解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19.A。解析: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0.B。解析: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总结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总结 1、教学技能得观点:活动方式说,行为说,结构说,能力说,知识说; 2、教学技能:教学技能就是教师在已有得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与反思体悟而形成得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与心智活动方式。 3、教学技能得含义:教学技能就是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与心智活动整体体现;教学技能就是内外兼修得结果;教学技能就是在教师已有知识经验得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得。 4、教学技巧,教学技艺,教学艺术就是教学技能不同发燕尾服阶段表现出得三种不同形态。教学技能即表现为为教师个体得经验,又就是教师群体经验得结晶,它根植于个体经验,又不就是个体经验得简单描述。教学技能就是教师个体经验与教师群体经验,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得产物,反映了多样性与简约性得统一。 5、教学技能得分类:备课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技能,教学语言表达技能,教学媒体选择用技能,学法指导技能,检查学习效果技能,说课与听评课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与教学反思技能。 6、教学技能训练得目标就是提高教师得业务能力整体素质。包括以下目标:掌握教学技能得基本知识;熟练并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提高训练意识,掌握训练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形成教学能力与个人教学风格。 7、教学技能训练得原则:目得性原则,分解原则,示范原则,反馈原则,训练与自我完善相结合得原则。 8、教学技能训练得方法:观察法,书面作业法,对镜练习法,录音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介入教学,教育教学实习,微格教学。 9、微格教学由美国瓦特爱伦创立.微格教学就是一种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训练教师教学技能得实践性较强得方法。 10、微格教学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得紧密结合;技能训练单一集中,针对性强;信息反馈及时,有效,全面。 11、微格教学得操作过程:理论学习与研究;确定要训练得教学技能;提供示范;组织讨论,编写教案;微格教学实践与记录,反馈评价,修改教案,再循环。12、备课就是教学得起点与前提,就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得关键一环。 13、备课:就是指在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与了解学生得基础上,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创造性地设计出目得明确,方法适当得教学方案得过程。 14、备课实质:就是教师以教材为中介对课程得领悟与把握,明确具体得课程目标,并依据课程标准与学情使之转化为课时教学目标,结合自己得个性风格与教学特长,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包含两个层次:一就是要统观全局,二就是深入章节。 15、备课类型: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课前备课与课后备课。 16、备课内容: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17、钻研教材得意义:有助于教师掌握教材得逻辑体系;有助于教师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有助于全面贯彻与落实课程标准;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 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 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 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 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

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 (一)教育基础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学生指导 1.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2.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 3.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4.了解小学生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的相关知识。 5.掌握指导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 6.掌握小学生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各科目教学设计模板(全)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各科目教学设计模板(全) 语文学科教学设计模板 一、文本特点 问法: ①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 ②试对上文进行文本解读 ③分析本文景物描写特点 答案模板: 本文是一篇()文,采用了()修辞或()说明方法,用词/语言(),通过()顺序结构顺序记叙了/描写了(某事/某故事/地方的优美景色),从中悟出了()的道理,或抒发了()的情感。 补充: 表达方式::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写作方法: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二、拟定教学目标 A.识字阅读课 1、知识与技能:学会认识xx字,会写XX字,用普通话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X段,掌握XX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阅读法/小组讨论)等形式学会运用

XX等修辞手法进行学习,提高XX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或体会到)XX 道理(之美),增强学生XX情感意识。 B.写作课 1.知识与技能:能够通过恰当的语言和具体的事例来表达内心XX的真情实感,能够正确运用xx标点符号。 2.过程与方法: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倾诉,尊重别人独特的内心感受,通过观察讨论和会议的形式发现自己的真实感受,学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与书面表达,源于他人分享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感受习作的快乐并增强习作的自信心,逐步养成留心观察亲动笔的写作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A.识字阅读课 1.重点:掌握...字、词,掌握...的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特色 2.难点:能够运用....的修辞(写作手法、体会、思想感情) B.写作课 1.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实例进行写作 2.难点:敞开心扉,真实说出内心想法表达真情实感 四、导入设计 (1)多媒体导入 ①开课之初,利用课件/多媒体给学生展示_______的视频/图片/音乐,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完整版

1. 1) 2)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B.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2.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B.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1.,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