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组成及血浆

血液组成及血浆
血液组成及血浆

第二节血液组成及血浆

一、血液的组成

正常血液为红色粘稠液体,其比重在1.050~1.060之间。血液由液体成分血浆和有形成分血细胞两部分组成。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中溶解有多种化学物质。按容积计算,血浆占55%,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约占45%。

从正常人体内抽出血液,放入内有抗凝剂的试管中,混匀后,经离心沉降,管内血液分为两层:上层淡黄色透明液体是血浆,下层是血细胞。血细胞层中最上面一薄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下呈红色为红细胞。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血细胞比积(或压积)(图5-2)。健康成人的红细胞比积约为40%~50%。如果把从血管内抽出的血液放入不加抗凝剂的试管中,几分钟后就会凝固成血凝块。血凝块收缩,析出淡黄色澄明液体,称为血清。

二、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血浆含有大量水分和一定量溶质,这些成分乃是血浆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测定血浆的化学成分,可反映体内物质代谢状况。

(一)血浆蛋白

血浆蛋白可分为白蛋白(3.8g%~4.8g%)、球蛋白(2.0g%~3.5g%)、和纤维蛋白原(0.2g%~0.4g%)等几种成分。现将其主要功能介绍如下:

1.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在这几种蛋白质中,白蛋白分子量最小,含量最多,对于维持正常血浆胶体渗透压起主要作用。当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或它经由尿中大量排出体外,使血浆白蛋白含量下降,胶体渗透压也下降,导致全身水肿。

2. 免疫作用球蛋白包括α1、α2、β和γ等几种成分,其中γ(丙种)球蛋白含有多种抗体,能与抗原(如细菌、病毒或异种蛋白)相结合,从而杀灭致病因素。如果这种免疫球蛋白含量不足时,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

补体也是一种血浆中的蛋白质,它可与免疫球蛋白结合,共同作用于病原体或异物,破坏其细胞膜的结构,从而具有溶菌或溶细胞的作用。

3. 运输作用血浆蛋白可与多种物质结合形成复合物,如一些激素,维生素、Ca2+和Fe2+可与球蛋白结合,许多药物和脂肪酸则和白蛋白结合而在血液中运输。

此外,血液中还有许多酶类,如蛋白酶、脂肪酶和转氨酶等,都可通过血浆运输而送到各种组织细胞。

4. 凝血作用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等因子是引起血液凝固的成分。

(二)非蛋白氮

血中蛋白质以外的含氮物质,总称非蛋白氮。主要是尿素,此外还有尿酸、肌酐、氨基酸、多肽、氨和胆红素等。其中氨基酸和多肽是营养物质,可参加各种组织蛋白质的合成。其余的物质多为机体代谢的产物(废物),大部分经血液带到肾脏排出体外。

(三)不含氮有机物

血浆中所含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简称血糖。其含量与糖代谢密切有关。正常人血糖含量比较稳定,约在80mg%~120mg%。血糖过高称高血糖,或过低称低血糖,都导致机体功能障碍。

血浆中所含脂肪类物质,统称血脂。包括磷脂、三酸甘油酯和胆固醇等。这些物质是构成细胞成分和合成激素等物质的原料。血脂含量与脂肪代谢有关,也受食物中脂肪含量的影响,血脂过高对机体有害。

(四)无机盐

血浆中的无机物,绝大部分以离子状态存在。阳离子中以Na+浓度最高,还有K+、Ca2+和Mg2+等,阴离子中以Cl-最多,HCO3-次之,还有HPO42-和SO42-等。各种离子都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如NaCl对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和保持机体血量起着重要作用。血浆Ca2+参与很多重要生理功能如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在肌肉兴奋收缩耦联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浆中还有微量的铜、铁、锰、锌、钴和碘等元素,是构成某些酶类、维生素或激素的必要原料,或与某些生理功能有关。

三、血浆的理化特性

血浆的化学成分决定了它的理化特性。如血浆的颜色由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胆红素的含量所决定。随着胆红素含量的增多,血浆由正常的淡黄色变为澄黄色。血浆的比重主要由血浆蛋白质的浓度所决定。以下讨论几项有重要生理意义的理化特性。

(一)渗透压

渗透压是一切溶液的物理化学特性。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颗粒的数目多少。血浆中含有多种晶体和胶体物质,故具有相当大的渗透压。正常人的血浆在标准状态下渗透压约为313mOsm/L,相当于7个大气压或708.9kPa(5330mmHg)。

血浆中小分子的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其次为NaHCO3和葡萄糖等)形成的渗透压称晶体渗透压,约为705.6kPa。晶体物质比较容易通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血浆和组织液两者

之间的晶体渗透压保持动态平衡。但由于血细胞内外所含离子浓度,而细胞膜对离子通透又具有选择性,因此血浆渗透压的稳定对维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十分重要。

血浆中大分子物资(主要是白蛋白,其次是球蛋白)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其数值较小,约为3.3kPa。但是胶体物质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直接影响血液与组织液间的水分交换。对保持血浆和组织液间的液体量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血浆胶体渗透压显著下降时,进入毛细血管的液体量减少,而留在组织液中的量增多,就导至组织液量增加,称为水肿。

以人体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此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如0.9%NaCl 或5%葡萄糖溶液等为人体或哺乳动物的等渗溶液。故通常将0.9%NaCl称为生理盐水。生理学中所指的低渗或高渗溶液,都是与血浆渗透压或0.9%NaCl溶液对比而言的。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渗液;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低渗液。

(二)酸碱度(pH)

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35~7.45。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虽然经常有各种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液,但是血液的pH值却波动很小,保持相对稳定,这是由于机体多方面调节的结果。血浆中有很多对缓冲体系,它们起着重要的缓冲pH的作用。其中有NaHCO3/H2CO3(两者正常比值保持在20/1),Na2HPO4/NaH2PO4和蛋白质钠盐/蛋白质等缓冲对。如肌肉剧烈活动时产生大量乳酸,入血后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不稳定进一步分解为H2O 和CO2,后者可经呼吸器官排出。血液中的碱性物质主要来自食物,这些物质入血浆后,与弱酸(H2CO3)起作用生成弱酸盐,使pH降低。经过这两方面的调节,可使pH保持相对稳定。

血液pH的相对稳定,对机体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血浆pH超过一定范围,就会影响各种酶的活性,从而引起组织细胞代谢紊乱,它们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兴奋性都会异常。

(三)粘滞性

液体在流动时,由于其内部颗粒之间的摩擦力,表现出粘滞性。通常以血浆或血液与纯水比较的相对粘滞性作为他们的粘滞性。正常人血浆的相对粘滞性在1.6~2.4之间,这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和脂类的浓度,这些物质浓度越高粘滞性越大。全血的相对粘滞性在4~5之间,这主要是由于血液中红细胞数目很多,摩擦力增强所致。全血粘滞性的高低与红细胞比积有密切关系。血液粘滞性过高可使外周循环阻力增加,血压升高,还可影响血液流动的速度,从而影响器官的血液供应。

血管的结构及生理功能

2013级小动医二班 胡双双 学号: 完成时间:2014年12月 血管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摘要:血管是生物运送血液的管道,血管系统由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动脉起自心脏、不断分枝,口径渐渐变细,管壁渐渐变薄,最后分成大量的毛细血管,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和细胞之章。毛细血管再逐渐汇合成静脉,最后返回心脏。各类血管因管壁结构和所在位置不同,其功能也各有特点。按生理功能可将血管分为弹性储器血管、阻力血管、交换血管、容量血管、和短路血管。 关键词:弹性储器血管阻力血管交换血管容量血管短路血管结构功能特点 正文: 弹性储器血管: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的分支。 结构:大动脉管径大于10mm ,其管壁中有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大动脉管壁结构1内膜有较厚的内皮下层,内皮下层外为多层弹性膜组成的内弹性膜,由于内弹 膜与中膜的弹性膜延续,故内膜与中膜的分界不清楚。2中膜成人大动脉有40~70层弹性膜,各层弹性膜由弹性纤维相连。3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构成,没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功能特点:主动脉与大动脉部分的血管,管壁坚厚,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但平滑肌成分较少。这些弹性成分使得主动脉和大动脉血管在左心室射血时,左心室射血时,主动脉压升高,一方面推动动脉内的血液向前流动,另一方面使主动脉扩张,容积增大。因此,左心室射出的血液在射血期内只有一部分进入外周,另一部分则被贮存在大动脉内。主动脉瓣关闭后,被扩张的大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在射血期多容纳的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外周方向推动。从而使间断的射血变为连续性流动。此类血管具有的这种功能称为弹性储器作用。故此种大动脉又称为弹性储器血管。 阻力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还有小动脉分支血管统称为阻力血管。 结构:小动脉管径~1mm,有完整而发达的平滑肌,小动脉管壁平滑肌,受交感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产生收缩或舒张而调节血压。微动脉管径以下的动脉称微动脉。内膜无内弹性膜,中膜由1~2层平滑肌组成外膜较薄。 功能特点:小动脉和微动脉收缩和舒张,血管壁平滑肌收缩,改变血管压,从而导致所阻力改变,可显著地影响器官和组织中的血流量。正常血压的维持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外周血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产生过程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产生过程 人和大多数动物在受到创伤后,都会从伤口流出红色的液体,这就是血液。血液主要由血浆及血细胞组成,前者占血液的50% ~60%,后者占40%~50%。血细胞包括了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3种有形成分。 当我们人类的胚胎还在母亲的子宫里时,血细胞就开始生成了。胚胎1~2月时,卵黄囊最先造血;2~6个月后,卵黄囊逐渐萎缩退化,肝脏开始造血,它不但能分化出初级的原始红细胞,而且能分化出次级原始红细胞,这些细胞发育成熟为红细胞,经血窦进入血液。 同时在3个月左右,脾脏也参与造血,主要生成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至第5个月时,脾脏造血功能衰退,仅制造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这一造血活动则会维持终身。

自胚胎的第4个月起,主要由骨髓造血,最初仅制造粒细胞,继之还制造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同时,胸腺及淋巴结亦开始造血活动,胸腺生成淋巴细胞,至出生后仍保持此功能,淋巴结则主要生成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出生后,骨髓几乎是造血的唯一器官(在正常情况下)并维持终身。婴儿和儿童早期,他们的骨髓中充满了造血的红骨髓;5~7岁时,骨髓腔内出现不具造血功能的脂肪细胞,并逐年增多,形成黄骨髓,不过这种黄骨髓仍具有潜在的造血能力;从胚胎后期至生后终身,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生成各种血细胞,造血干细胞是各种血细胞的“祖先”,干细胞在骨髓适宜条件和造血因子调控下生成干细胞后,依靠各种营养,从原始细胞发育为成熟的各系细胞,细胞成熟后进入血液,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骨髓每秒产生约200万个红细胞,200万个血小板和70万个粒细胞。 人体的血液平时在心脏及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着,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儿童则为体重的8%~10%,也就是说,一个体重60kg的成年人,体内约有4500ml的血液。此外,约10%的血液储藏在脾脏里,脾脏是我们机体的一个天然“血库”。 正常人血细胞会因年龄、性别、种族而有所差异。新生儿的血细胞压积比出生两年内的婴儿高,老年人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常常是中青年的正常值低限,正常女性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第五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1.等渗溶液:以人体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此渗透压相等的溶液。0.9% NaCl称为 生理盐水. 低渗溶液高渗溶液 2.等张溶液:能够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的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等张溶液是由不能 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 3.造血过程(hemopoiesis)及调节:造血过程也就是各类造血细胞发育和成熟的过程。 4.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简称纤溶: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5.血型(blood group)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6.凝集(agglutination) ----将血型不相容的血滴在玻片上混合,其中RBC聚集成簇的现象(抗 原抗体反应)。 7.凝集素(agglutinin)---能与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主要由γ球蛋白组成,存在于血浆中。 8.循环:指各种体液(如血液、淋巴液)不停地流动和相互交换的过程。 9.循环系统: 进行血液循环的动力和管道系统,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 10.渗透脆性:临床上以0.45% NaCl到0.3% NaCl溶液为正常人红细胞的脆性 范围 二、大题 1.血液功能概述:①运输功能②缓冲功能③参与体温的维持④免疫防御功能⑤生理止血 2.血浆蛋白的功能:①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②运输作用③免疫作用④参与生理止血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3.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中性粒细胞:吞噬 嗜酸性粒细胞: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肝素、组织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肥大细胞)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macrophage) ,吞噬和消化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和细菌特异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体疫免疫 4.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①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②参与血液凝固:局部凝血因子浓集,血小板磷脂表面(PF3)、抗肝素因子(PF4)、纤维蛋白原激活因子(PF2) ③促进生理性止血 5.生理性止血过程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 6.纤溶系统组成: 纤维蛋白溶解酶原(plasminogen),简称纤溶酶原,又称血浆素原 纤溶酶(plasmin),又称血浆素 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纤溶抑制物 两个基本阶段: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7.血液凝固过程的调节 ①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②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③生理性抗凝物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肝素,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教案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主备: 集体备课组: 上课时间: 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观察图片,区分白细胞、红细胞与血小板; 3.说出血液中几种成分含量的正常值,学会利用正常值和检测值的对比判断病情;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体血液等知识的学习,了解有关血液的常识。 教学重、难点: 1.说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病到医院看病时,医生经常要求我们通过化验血液来诊断病情。那么, 血液有哪些成份组成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出示血液化验单激发 学生的兴趣来导入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活动一:观看视频,思考下列问题: 1.血液是人体的什么组织,它有什么功能? 2.血液是由什么组成的?血细胞包括哪几种?各成分有什么功能? 3.血浆的成分是什么,它有什么功能?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有问题的各小组讨论。 1.血液是结缔组织,是人体内重要的组成物质。它在人体内不停的流动,把氧气和养 料输送到全身各处,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 2.血液的组成 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 。看一看,血液出现了什么现象? 想一想,血液的成分由哪些 物质组成?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血液的组成 : 血浆(淡黄色)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3.血浆的主要成分及功能 成分:通过观察血浆的组成图片总结血浆的成分与功能 水(约占91%~92%) 蛋白质(约占7%) 葡萄糖(约占0.1%) 无机盐(约占0.9%) 废物(少量) 功能: a.运载血细胞; b.运输养料和废物. 4.血细胞的组成及功能 活动二:观察血细胞彩图。 看一看,各类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数量有什么不同? 想 一想,人的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 学生讨论填“血细胞特征比较”表。

血液成分

搜索答案 ]血液成分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一)血浆 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为浅黄色半透明液体,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还有无机盐、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这些物质无一定的形态,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1L血浆中含有900~910g水(90%~91%)。65~85g蛋白质(6.5%~8.5% )和20g低分子物质(2%).低分子物质中有多种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如代谢产物和其他某些激素等。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由于这些溶 (二)血细胞 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血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颗粒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淋巴细胞的生存期长短不等,从几个小时直到几年。 血细胞及血小板的产生来自造血器官,红血细胞、有粒白血细胞及血小板由红骨髓产生,无粒白血细胞则由淋巴结和脾脏产生。血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红细胞 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直径7~8.5μ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1.0μm),周缘较厚(2.0μm),故在血涂片标本中呈中央染色较浅、周缘较深(见彩图)。在扫描电镜下,可清楚地显示红细胞这种形态特点。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约140μm2),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其功能――携O2和部分CO2。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猩红色,而且多个红细胞常叠连一起呈串钱状,称红细胞缗线。 红细胞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红细胞正常形态的保持需ATP供给能量,由于红细胞缺乏线粒体,ATP只由无氧糖酵解产生;一旦缺乏ATP供能,则导致细胞膜结构改变,细胞的形态也随之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这种形态改变一般是可逆的。可随着ATP的供能状态的改善而恢复。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红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它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当血液流经肺时,肺内的O2分压高(102mmHg),CO2分压低(40mmHg),血红蛋白(氧分压40mmHg,二氧化碳分压46mmHg)即放出CO2而与O2结合;当血液流经其它器官的组织时,由于该处的CO2分压高(46mmHg)而O2分压低(40mmHg),于是红细胞即放出O2并结合CO2。由于血红蛋白具有这种性质,所以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和细胞所需的O2,带走所产生的部分CO2。 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红细胞数的平均值,男性约400万~500万个,女性约350万~450万个。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男性约120~150g/L,女性约105~135g/L。全身所有红细胞表面积总计,相当于人体表面积的2000倍。红细胞的数目及血红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性改变,如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状态,高原地区居民大都高于平原地区居民,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的改变、以及血红蛋白的质和量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则表现为病理现象。一般说,红细胞数少于300万/μ1为贫血,血红蛋白低于100g/L则为缺铁性贫血。此时常伴有红细胞的直径及形态的改变,如大红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径>9μm,小红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径<6μm。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由于血红蛋白的含量明显降低,以致中央淡染区明显扩大。 红细胞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使出入红细胞的水分维持平衡。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过量水分进入细胞,细胞膨胀成球形,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为溶血(hemolysis);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囊称为血影(ghost)。反之,若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可使红细胞内的水分析出过多,致使红细胞皱缩。凡能损害红细胞的因素,如脂溶剂、蛇毒、溶血性细菌等均能引起溶血。 红细胞的细胞膜,除具有一般细胞膜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殊性,例如红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 外周血中除大量成熟红细胞以外,还有少量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为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在成人约为红细胞总数的0.5%~1.5%,新生儿较多,可达3%~6%。网织红细胞的直径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在常规染色的血涂片中不能与成熟红细胞区分。用煌焦蓝作体外活体染色,可见网织红细胞的胞质内有染成蓝色的细网或颗粒,它是细胞内残留的核糖体。核糖体的存在,表明网织红细胞仍有一些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红细胞完全成熟时,核糖体消失,血红蛋白的含量即不再增加。贫血病人如果造血功能良好,其血液中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值增高。因此,网织红细胞的计数有一定临床意义,它是贫血等某些血液病的诊断、疗效判断和估计预指标之一。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衰老的红细胞虽无形态上的特殊樗,但其机能活动和理化性质都有变化,如酶活性降低,血红蛋白变性,细胞膜脆性增大,以及表面电荷改变等,因而细胞与氧结合的能力降低且容易破碎。衰老的红细胞多在脾、骨髓和肝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同时由红骨髓生成和释放同等数量红细胞进入外周血液,维持红细胞数的相对恒定。 2、白细胞

成分输血

常用血液成分一览表(品名,规格,性质,适应症,剂量与用法 ) 品名 1红细胞悬液 2浓缩红细胞 3洗涤红细胞 4冷沉淀 5新鲜冰冻血浆6普通冰冻血浆7少白细胞红细胞8机采血小板规格 1 1u/袋 2 1u/袋 3 1u/袋 4 1u/袋(20-30mL)或依临床需要的规格制备 5 每袋200mL 100mL 50mL 25mL 四种规格6每袋 200mL 100mL 50mL 25mL 四种规格 7 1u/袋 8 机采法:一个治疗量/袋 (200mL) 性质 1红细胞悬液 200mL全血去除90%以上血浆后加适量添加液(氯化钠、腺嘌呤、葡萄糖、甘露醇)制成。 2浓缩红细胞:一个单位含200mL全血中全部红细胞,30mL左右血浆,Hct0.75±0.05,携氧能力同全血,容量仅为全血的1/2--2/3。 3洗涤红细胞:1个单位含200mL全血中70%的红细胞(60-70mL)及生理盐水50mL。该制品去除了80%以上的白细胞和99%的血浆,也去除了钾、氨、乳酸、抗凝剂和微小凝块。 4冷沉淀:200mL新鲜冰冻血浆制备1个单位。其中含凝白因子Ⅷ和因子Ⅷ约100u,纤维蛋白原250mg,还有丰富的纤维结合蛋白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5新鲜冰冻血浆:每袋除血小板外含全部凝血因子,其浓度与新鲜全血相似,200mL本制品含血浆蛋白60-80g/L 纤维蛋白原2-4g/L 6 普通冰冻血浆:除缺乏不稳定的凝血因子Ⅴ和Ⅷ外,其余成份同新鲜冰冻血浆。 7少白细胞红细胞: 1个单位由200mL全血制备,含红细胞60-80mL,适量添加液,离心去除约70%的白细胞。 8机采血小板:机采法:一个治疗量约处理全血量3500mL,平均含血小板3.0*10的11次方个,混入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少,产品纯度高。 适应症 1各种慢性贫血;急性出血或手术失血。因血浆基本移出,故输血反应较少。 2心、肾功能不全者输血;小儿、老人、及孕娠期输血 3 ①输全血或血浆发生过敏反应或发仍贿 ②高钾血症;肝、肾功能障碍 ③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4①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围绕在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稳态:细胞外液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二、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比容 【例题】血清与血浆的主要不同点是前者不含有() A.钙离子 B.球蛋白 C.白蛋白 D.凝集素 E.纤维蛋白原答案】E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如:红细胞比容—— ·男:40~50% ·女:37~48% ·新生儿:55%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比重:全血1.050~1.060 血浆1.025~1.030 ·血液的粘滞性:血液4~5 血浆1.6~2.4 ·血浆的pH值:7.35~7.45 主要是NaHCO 3/H 2 CO 3 ·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300mOsm/(Kg·H 2 O) = 770kPa 或 5790mmHg 血浆渗透压 =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 形成无机盐、葡萄糖等晶体物质(主要为 NaCl)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 清蛋白) 压力大:300mOsm/(Kg·H 2 O)小:1.3mOsm/(Kg·H 2 O) 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RBC正常 形态和功能 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 浆容量 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生理 1.数量 男:4.0~5.5× 1012/LHb:120~160g/L 红细胞比容:40%~50% 女:3.5~5.0×1012/LHb:110~150g/L 红细胞比容:37%~48% 2.功能:

① 运输O 2、CO 2 ② 缓冲血液pH值 3.造血: 生成原料:铁、蛋白质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促成熟因子:VitB 12 、叶酸→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②雄性激素 二、白细胞生理 1.白细胞 白细胞数量:(4~10)×109/L 白细胞分类及功能 名称百分比 (%) 主要功能 中性粒细 胞 50~70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组织、衰老的红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0~1 释放肝素、组织胺,参与过敏反应,释放嗜酸性粒细 胞趋化因子 嗜酸性粒细胞0.5~5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 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过敏反应 淋巴细胞20~40 T细胞→ 细胞免疫B细胞→ 体液免疫 单核细胞3~8 吞噬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与调节 三、血小板生理 数量:100~300×109/L 生理功能: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修复 作用: ①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②参与生理止血的各个环节。 ◇生理止血 正常时小血管损伤出血,经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 过程:小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血液凝固 出血时间:正常1~3min。(血小板)

(八年级生物教案)血液

血液 八年级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2.知道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说明血浆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 3.解释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 4.说出什么叫贫血、发炎和血清 5.知道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培养学生对比归纳的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三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培养学生具有自我保健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血液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每个健康公民都有献血义务的思想教育。 3.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结构体系 教材分析 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关于血液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人血永久涂片分组实验观察的组织与指导,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加抗凝剂的血液)及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1) 创造条件做好血液成分的演示实验,从感性认识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从色泽和容积上将血浆和血细胞加以区别。识记血液是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构成的。结合课上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永久涂片”的分组实验和三种血细胞的挂

图,来加深学生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数量、结构的认识,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结合阅读教材将有关知识以表格或两歧分枝表解式加以总结归纳,从而实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的训练。表格式归纳法大致如下:1、 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成分 百分比或每立方毫米含量 细胞特征 功能 血浆 (55%) 水分 91--92% 淡黄色、半透明液体,除去纤维蛋白原,剩余的黄色透明的液体部分叫血清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血液成分缩写

血液成分缩写 【篇一:血液成分缩写】 考点名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流动的组织——血液 新鲜的血液加入抗凝剂(柠檬酸钠),静置一段时间,会出现分层的现象。上面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是血浆,约占55%,下面暗红色不透明的是红细胞,约占45%。中间薄薄的一层白色物质是白细胞和血小板,不到1%。 特别提示:不加抗凝剂的血液很快就会凝成血块,在凝血块周围出现的淡黄色的透明液体是血清。血清和血液的主要区别是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能使血液凝固的物质)。血浆: (1)成分:主要成分是水,占91%~92%。血浆中含有多种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另外血浆中还含有一些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2)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血细胞: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的功能: 运输氧气及少量的二氧化碳,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起防御保护作用,调节体温。 静脉血和动脉血: 主要根据血液中含氧量的多少来区分。当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时,血液中含氧量高,呈鲜红色,此时的血叫动脉血;当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后,血液中含氧量低,呈暗红色,此时的血叫静脉血。 动脉血和静脉血的主要区别是含氧量的多少和颜色的差别,与在什么血管中流动无关。三种血细胞的比较: 【篇二:血液成分缩写】 红细胞的英文是red blood cell,简写为rbc; 白细胞的英文是white blood cell,简写为wbc; 血红蛋白的英文是hemoglobin,简写为hb; 血小板的英文是platelet,简写为plt. 故答案为:红细胞;血红蛋白. 【篇三:血液成分缩写】

① tc: 总胆固醇的英文缩写,代表血中所有的胆固醇,目前认为降低 血清胆固醇水平是冠心病防治最有效地措施之一。 ② tg: 甘油三酯英文的缩写,代表血中所有甘油三酯的含量。单纯性 高甘油三酯血症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只有伴以高胆固醇血 症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情况时升高才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③ l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英文缩写,是含有多种成分的复合体,含有较高的胆固醇,因此是目前最受重视的血脂指标。 ④ h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英文缩写,反映血中高密度脂蛋白 的浓度。高密度脂蛋白是一项比较特殊的指标,它升高是一件好事,而过低则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危险。 ⑤lp(a):脂蛋白(a)的英文缩写,升高有可能会增加冠心病的危险性。 ⑥ apo a:载脂蛋白a的英文缩写,它可以代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与其临床意义大体相似。 ⑦ apo b:载脂蛋白b的英文缩写。血清apo b主要代表ldl水平,它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其水平高低的临床意义 也与之相似。

血液教学设计

第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本课时属新课标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一血 液》 二、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食物经消化道的消化和吸收(第二章)后,氧经呼吸系统(第三章)进入人体后, 怎样才能运送至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供细胞所利用?细胞产生的废气、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学生会很 自然地产生该疑问(运输问题)。本章(第四章)便顺理成章讲运输问题,也为下一章(排泄)作了铺 垫。本节重点讲授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二)学情分析:对于血液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前者易引起兴趣,后者易激发好奇心。教师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实物(血样品)及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血液成分及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 出血液的功能。 2. 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让学生分析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2. 通过让学生观察新鲜血液和人血涂片,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3. 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列表比较的能力 (三)情感价值目标: 1. 体验血液对人的健康和生命的重要作用,初步认同无偿献血 2. 养成用心观察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 五、教学难点:自主学习教材,自主列表比较几种血细胞 六、课前准备:作课件辅助教学、收集整理数份血液常规化验单,供学生分析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 复习提问: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什么?(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2)、一些物质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由大分子组成的,它们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 3)、我们呼吸运动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2. 讲授新课: 师:(大屏幕展示录象)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及进入肺泡的氧气都进入哪里,再送到全身的组织细胞? 生:血液。 师:上这些物质都是由血液来运输的,血液就像是流过田野的溪水,灌溉了两旁的田地,给它们带来了养料并将废物带走,"而这些田地就像是我们体内的细胞。 师: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过出血的经历(大屏幕展示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问题: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 生:疑惑 师:一起进入流动组织--血液,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后一切都会弄明白。

血液教学设计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本课时属新课标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二、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食物经消化道的消化和吸收(第二章)后,氧经呼吸系统(第三章)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至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供细胞所利用?细胞产生的废气、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学生会很自然地产生该疑问(运输问题)。本章(第四章)便顺理成章讲运输问题,也为下一章(排泄)作了铺垫。本节重点讲授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二)学情分析:对于血液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前者易引起兴趣,后者易激发好奇心。教师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实物(血样品)及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血液成分及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让学生分析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观察新鲜血液和人血涂片,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3.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列表比较的能力 (三)情感价值目标: 1.体验血液对人的健康和生命的重要作用,初步认同无偿献血

2.养成用心观察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 五、教学难点:自主学习教材,自主列表比较几种血细胞 六、课前准备:作课件辅助教学、收集整理数份血液常规化验单,供学生分析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什么?(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2)、一些物质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由大分子组成的,它们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 3)、我们呼吸运动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2.讲授新课: 师:(大屏幕展示录象)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及进入肺泡的氧气都进入哪里,再送到全身的组织细胞? 生:血液。 师:上这些物质都是由血液来运输的,血液就像是流过田野的溪水,灌溉了两旁的田地,给它们带来了养料并将废物带走,而这些田地就像是我们体内的细胞。 师: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过出血的经历(大屏幕展示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 生:疑惑 师:一起进入流动组织--血液,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后一切都会弄明白。 板书:流动的组织--血液

血管的结构及生理功能

血管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摘要:血管是生物运送血液的管道,血管系统由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动

脉起自心脏、不断分枝,口径渐渐变细,管壁渐渐变薄,最后分成大量的毛细血管,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和细胞之章。毛细血管再逐渐汇合成静脉,最后返回心脏。各类血管因管壁结构和所在位置不同,其功能也各有特点。按生理功能可将血管分为弹性储器血管、阻力血管、交换血管、容量血管、和短路血管。 关键词:弹性储器血管阻力血管交换血管容量血管短路血管结构功能特点 正文: 弹性储器血管: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的分支。 结构:大动脉管径大于10mm ,其管壁中有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大动脉管壁结构1内膜有较厚的内皮下层,内皮下层外为多层弹性膜组成的内弹性膜,由于内弹膜与中膜的弹性膜延续,故内膜与中膜的分界不清楚。2中膜成人大动脉有40~70层弹性膜,各层弹性膜由弹性纤维相连。3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构成,没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功能特点:主动脉与大动脉部分的血管,管壁坚厚,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但平滑肌成分较少。这些弹性成分使得主动脉和大动脉血管在左心室射血时,左心室射血时,主动脉压升高,一方面推动动脉内的血液向前流动,另一方面使主动脉扩张,容积增大。因此,左心室射出的血液在射血期内只有一部分进入外周,另一部分则被贮存在大动脉内。主动脉瓣关闭后,被扩张的大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在射血期多容纳的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外周方向推动。从而使间断的射血变为连续性流动。此类血管具有的这种功能称为弹性储器作用。故此种大动脉又称为弹性储器血管。 阻力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还有小动脉分支血管统称为阻力血管。 结构:小动脉管径~1mm,有完整而发达的平滑肌,小动脉管壁平滑肌,受交感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产生收缩或舒张而调节血压。微动脉管径以下的动脉称微动脉。内膜无内弹性膜,中膜由1~2层平滑肌组成外膜较薄。 功能特点:小动脉和微动脉收缩和舒张,血管壁平滑肌收缩,改变血管压,从而导致所阻力改变,可显著地影响器官和组织中的血流量。正常血压的维持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外周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产生的阻力,即外周阻力。又因它们位于毛细血管之前,所以又叫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交换血管:指毛细血管。 结构:毛细血管管径一般6~8微米,血窦较大,直径可达40微米。毛细血管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细的毛细血管横切面由一个内皮细胞围成,较粗的毛细血管由2~3个内皮细胞围成。内皮细胞基膜外有少许结缔组织。在内皮细胞与基膜之间散在有一种扁而有突起的细胞,细胞突起紧贴在内皮细胞基底面,称为周细胞。具有收缩功能。它还参与毛细血管直径的双向调控;毛细血管受损时,周细胞还可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和成

血 液 成 分 介 绍

血液成分介绍 悬浮红细胞(亦称添加剂红细胞、红细胞悬液) 通过离心以去除全血中尽可能多的血浆,并代以红细胞添加剂所制成的红细胞成分血。添加剂中包含有含葡萄糖的化合物、腺嘌呤、氯化钠,还有磷酸盐或甘露醇等。保存期随添加剂配方不同而异,一般可保存21~42天,常用的添加剂可保存35天。悬浮红细胞的红细胞比容为0.50-0.65。该制品具有保存期长、输注顺畅的优点,适用于临床各科的输血。一般成人输注2单位悬浮红细胞理论上可升高Hb10g/L。 洗涤红细胞 在无菌条件下将保存期内的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离心去除上层血浆或液体,用注射用的生理盐水反复洗涤3~6次(常规3次),将洗涤后的红细胞悬浮在0.9%的生理盐水中所制成的红细胞制品称为洗涤红细胞。该制品已去除了98%以上的血浆蛋白和80%以上的白细胞,保留了至少70%的红细胞。在洗涤中同时去除了钾、氨、乳酸、抗凝剂、血小板和微小凝块,可显著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该制品适用于有输血过敏史、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的病人和因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输血发热反应的病人等。一般成人输注3单位洗涤红细胞理论上可升高Hb10g/L。 辐照血液(包括辐照悬浮红细胞、辐照洗涤红细胞和辐照滤白单采血小板) 用25~30Gyγ射线(辐射源来自Co-60或Cs-137)照射灭活血液制品中的淋巴细胞,以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发生。该制品主要适用于临床上免疫功能障碍的患者,特别是如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接受大剂量化疗或放射治疗的患者,此外还有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等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者以及亲属之间的输血。 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 采用物理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将保存时间为6天内的全血中红细胞分离出来,然后给红细胞添加甘油作为防冻剂并于-80℃或更低的温度中冷冻保存,冰冻红细胞可以储存10年。在使用

各血液成分输血指南

附件一成分输血指南 一、成分输血的定义 血液由不同血细胞和血浆组成。将供者血液的不同成分应用科学方法分开,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分别输入有关血液成分,称为成分输血。 二、成分输血的优点 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各地应积极推广。 三、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 (一)红细胞 品名特点保存方式及保存期作用及适应证备注 浓缩红细胞(CRC)每袋含200ml全血中全部RBC,总量110ml~120ml,红细胞压积0.7-0.8。含血浆30ml及抗凝剂8~10ml,运氧能力和体内存活率等同一袋全血。规格:110~120ml/袋4±2℃ACD:21天CPD:28天CPDA:35天作用:增强运氧能力。适用:①各种急性失血的输血;②各种慢性贫血;③高钾血症、肝、肾、心功能障碍者输血;④小儿、老年人输血交叉配合试验 少白细胞红细胞(LPRC)过滤法:白细胞去除率96.3-99.6%,红细胞回收率>90%;手工洗涤法:白细胞去除率79±1.2%,红细胞回收率>74±3.3%;机器洗涤法:白细胞去除率>93%,红细胞回收率>87%。4±2℃24小时作用:(同CRC)适用:1.由于输血产生白细胞抗体,引起发热等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2.防止产生白细胞抗体的输血(如器官移植的患者)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 红细胞悬液(CRCs)400ml或200ml全血离心后除去血浆,加入适量红细胞添加剂后制成,所有操作在三联袋内进行。规格:由400ml或20ml全血制备(同CRC)(同CRC)交叉配合试验 洗涤红细胞(WRC)400ml或200ml全血经离心去除血浆和白细胞,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3~4次,最后加150ml生理盐水悬浮。白细胞去除率>80%,血浆去除率>90%,RBC回收率>70%规格:由400ml或200ml全血制备(同LPRC)作用:增强运氧能力。适用:①对血浆蛋白有过敏反应的贫血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④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者主侧配血试验 冰冻红细胞(FTRC)去除血浆的红细胞加甘油保护剂,在-80℃保存,保存期10年,解冻后洗涤去甘油,加入100ml无菌生理盐水或红细胞添加剂或原血浆。白细胞去除率>98%;血浆去除>99%;RBC回收>80%;残余甘油量<1%。洗除了枸橼酸盐或磷酸盐、K+、NH3等。 规格:200ml/袋解冻后4±2℃24小时 作用:增强运氧能力适用:①同WRC;②稀有血型患者输血;③新生儿溶血病换血;④自身输血加原血浆悬浮红细胞要做交叉配血试验。加生理盐水悬浮只做主侧配血试验。 (二)血小板

血液成分及保存

〃血液由哪些成份组成: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液用抗凝剂抗凝处理后,放在离心机内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就可发现血浆和血细胞明显分为两部分,血细胞因为分量较重被沉淀在底部,悬浮在红色血细胞上面的黄色透明液体就是血浆。 血细胞部分是由有固定形态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部分组成的。 血浆中含有约91%一92%的水分,其他的主要成分是血浆蛋白、激素、营养物质、代谢产物、酶类、电解质、微量元素和血液气体等。 如血液不经抗凝处理,经过一段时间它会自然凝固,此时血液也会分成两大部分,沉淀在下面的是凝固在一起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成分;浮在上面的清晰透明的黄色液体就是血清。血清与血浆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其内在的主要区别是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 一个成人大约有相当于体重8%的血液在全身各个部位循环,也就是说如果体重为60公斤的人约有4.8公斤的血液。血液的比重约为1.060,因此4.8公斤重的血液约为4.5公升。因此60公斤体重的人有约4.5公升,重约4.8公斤的血液。 做化验检查应该根据不同的需要使用不同的血液标本,血清标本多用于血液生化、免疫等方面的测定;血浆标本多用于凝血、生化等方面的测定;全血则多用在血细胞、血常规、血沉等方面的测定。选用什么样的血液标本不是患者需要记住的,应该由医生、护士和实验室工作人员根据实验要求进行选择。 若要得到血浆可以这样做:无菌条件下,静脉采血,接收管中加适量抗凝剂如肝素钠等,离心(3000r.min-1,20min,4摄氏度),取上清液经0.22um微孔滤膜过滤,-20摄氏度保存备用。若要制备血清,则可以这样做:无菌条件下,静脉采血,37摄氏度恒温水浴促凝(时间足够长,2-4小时),离心 (3000r.min-1,20min,4摄氏度),取上清液经0.22um微孔滤膜过滤(滤液透明、清亮、淡黄色、无沉淀、未溶血),-20摄氏度保存备用。然后取制备液上样跑液相。 〃造成溶血的原因:预防处理揩施: 血液受到剧烈震荡:采血时要轻拿轻放,运送血时不要巨烈震动;血液保存温度过高或过低:严格观察储血冰箱温度,并详细记录; 血液被细菌污染:注意无菌操作,杜绝细菌污染。 过期血 一旦有溶血发生,立即取出单独存放并申请报废。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一、教学目标 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尝试解读血液常规指标,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二、教学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主要功能。 三、教学难点:在显微镜下区分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四、教学准备:人血永久涂片,显微镜,血常规化验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繁忙的运输行业,需要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搭载货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靠什么工具来搭载呢?由此引出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二)学习新知 1、引导学生说说关于血液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结合发言,教师提问: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为什么通过化验血液能够检查健康的状况或诊断疾病?引导探究血液的组成。

2、资料分析 (1)学生观察书上血液分层的现象: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者静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的现象?分成了几层? 阅读血液常规化验单:综合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位?为什么把血液称做“流动的组织”? (2)学生分组交流,讨论问题,尝试归纳血液的组成。 (3)根据学生发言,归纳血液的组成: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组成物,它们的质量不一样,所以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就会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称为血浆;最下层是深红色的液体,中间是一层很薄的白色物质。红细胞和所含有的血红蛋白在下层深红色的物质里,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中间那层。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细胞,这些细胞与血浆共同构成血液,完成物质运输等功能。血液属于结缔组织。由于血浆里含有大量水分,约90%,就象小河流水一样,随着水的流动,使血液中的各种物质和结构都随水而动,因此血液称做“流动的组织”。 3、认识血浆 (1)学生分析血浆成分示意图,了解血浆的成分,理解血浆的功能。

血液成分(全血类)

1、悬浮红细胞 也称为红细胞悬液,是全血经过离心除去大部分血浆后,加入红细胞保存液制备而成。 a、制备方法 (1)原料全血的要求:有效保存期内的全血均可,建议采血后6~8小时内制备 (2)采血袋要求:三联袋 (3)联袋全血平衡后对称装入离心机中 (4)离心条件设置:5000g,7min,温度2~6℃,刹车5~6min (5)离心后的血液应轻轻拿出,放入分浆夹内或用虹吸方式将血浆分出 b、悬浮红细胞特点 (1)血细胞比容0.50~0.65 (2)红细胞含量几乎和全血相同 (3)白细胞含量和全血基本相同 (4)体积大约占全血体积的一半 (5)它是在浓缩红细胞的基础上加入红细胞添加液,降低了红细胞的粘稠度使输注时更加顺利,全部操作在密闭条件下完成 c、用途 (1)一般用于各种血容量正常的贫血病人 (2)急性出血或手术病人失血低于1500ml者 (3)心肝肾功能不全者 (4)小儿或老人输血 (5)妊娠晚期伴有贫血者和一氧化碳中毒者等 d、输入剂量及方法 对于一个6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每输入2个单位悬浮红细胞(每单位由200ml全血制备)可以提高血红蛋白10g/L。输注前需交叉配血,必要时可用生理盐水稀释后输注 2、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 a、制备方法 (1)离心去白膜法:先按制备悬浮红细胞的程序离心,然后将红细胞与血浆交接处的白膜层与血浆一起挤出 (2)过滤法:过滤的方式基本上分为以下三种:一是血液采集后24小时内过滤,称为贮存前过滤;另一个是血液输注前先过滤;第三种是在输血时过滤;后两种都可以称为保存后过滤。(研究数据表明最好的过滤时机应该是血液贮存前,它不但可以减除白细胞的数量,还可以防止由于细胞因子和炎性因子发生发热反应,目前宜昌血站均采用贮存前过滤的方式进行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的制备) b、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的特点 它是在悬浮红细胞的基础上去除绝大部分的白细胞从而降低了由白细胞引起的免疫性输血反应和疾病的传播。用过滤法制备的少白细胞红细胞残存白细胞数量≤2.5×106/200ml 全血。 c、用途 (1)该成分适用于各类需要输注红细胞的病人,目前为临床使用量最大的一种红细胞制剂 (2)特别适合于已有白细胞抗体的病人、骨髓移植和器官移植的病人 3、洗涤红细胞

血液组成及血浆

第二节血液组成及血浆 一、血液的组成 正常血液为红色粘稠液体,其比重在1.050~1.060之间。血液由液体成分血浆和有形成分血细胞两部分组成。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中溶解有多种化学物质。按容积计算,血浆占55%,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约占45%。 从正常人体内抽出血液,放入内有抗凝剂的试管中,混匀后,经离心沉降,管内血液分为两层:上层淡黄色透明液体是血浆,下层是血细胞。血细胞层中最上面一薄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下呈红色为红细胞。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血细胞比积(或压积)(图5-2)。健康成人的红细胞比积约为40%~50%。如果把从血管内抽出的血液放入不加抗凝剂的试管中,几分钟后就会凝固成血凝块。血凝块收缩,析出淡黄色澄明液体,称为血清。 二、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血浆含有大量水分和一定量溶质,这些成分乃是血浆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测定血浆的化学成分,可反映体内物质代谢状况。 (一)血浆蛋白 血浆蛋白可分为白蛋白(3.8g%~4.8g%)、球蛋白(2.0g%~3.5g%)、和纤维蛋白原(0.2g%~0.4g%)等几种成分。现将其主要功能介绍如下: 1.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在这几种蛋白质中,白蛋白分子量最小,含量最多,对于维持正常血浆胶体渗透压起主要作用。当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或它经由尿中大量排出体外,使血浆白蛋白含量下降,胶体渗透压也下降,导致全身水肿。 2. 免疫作用球蛋白包括α1、α2、β和γ等几种成分,其中γ(丙种)球蛋白含有多种抗体,能与抗原(如细菌、病毒或异种蛋白)相结合,从而杀灭致病因素。如果这种免疫球蛋白含量不足时,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 补体也是一种血浆中的蛋白质,它可与免疫球蛋白结合,共同作用于病原体或异物,破坏其细胞膜的结构,从而具有溶菌或溶细胞的作用。 3. 运输作用血浆蛋白可与多种物质结合形成复合物,如一些激素,维生素、Ca2+和Fe2+可与球蛋白结合,许多药物和脂肪酸则和白蛋白结合而在血液中运输。 此外,血液中还有许多酶类,如蛋白酶、脂肪酶和转氨酶等,都可通过血浆运输而送到各种组织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