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热词的传播特征

试论网络热词的传播特征
试论网络热词的传播特征

摘要:网络热词是当下一种重要的值得关注的传播语言,其正由社会方言向社会共同语演变,不仅促进了大众传播及话语权的多元化,而且其内涵及蜕变过程也折射出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状态,蕴含着草根文化的特征,为社会语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网络热词传播之所以能够引爆全民参与和高度关注,是因为其打破了语言的传统与常规,体现出新的传播特征,明显地不同于其他语言和传播现象。一是在种种微传播现象中,网络热词由于更为浓缩,从而更直观、更典型地体现出碎片化。很多网络热词都凝练了一个新闻事件、一个热点话题、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精神特征。因其形式的简洁、精炼、灵巧与新颖,网络热词的传播速度更快捷,时效性更显著。二是网络热词在词语形式上和内容与表达上,都不同于传统、常规的汉语语汇,也因自身的简洁、凝练、高度概括和深刻蕴含而具有巨大的表现力。三是网络热词的创造和使用具有典型的平民化特征,呈现出创造主体多元化、造词心态开放化、表达使用草根化的大众文化色彩。四是网络热词代表了一种新的语言生活和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时尚性,是时代生活的一部分,是时尚达人的自由选择。五是网络热词的传播带有鲜明的群体化特征,是在一定的人群和范围中广泛使用的语言;同时也是速食化的,带有鲜明的快餐特色,体现了当代文化的商业性和娱乐性特征。

关键词:微传播;网络热词;碎片化;草根化;群体化;速食化

索绪尔认为,汉语是一种重词汇、多词汇的语言,这是符合实际的。[1]155与其他语言相比,汉语的确是一种高度重视词汇的语言,中国古代虽没有自己的语法学,但它的词汇学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唐兰在其《中国文字学》中指出,汉语常用基本词汇虽只有5 000多个,但复合词汇搜集起来会超过500万条。[1]156网络热词的出现,不仅显著增加了现代汉语的词汇量,也使当前语言介质的传播有了新的活力与特征。

所谓网络热词,是指流行于网络的热门词汇。作为一种词汇,热词往往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现象,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网络热词是对当下约定俗成、具有广泛影响的网上常用词的称谓,是一个内涵丰富、十分宽泛的概念,其还有“热词”“新词”“锐词”“网络流行语”等称谓。在对网络热词的相关界定中,与其关系较为密切的是廖大国[2]对网络流行语的解释:网络流行语是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的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并在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王婷[3]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创造的一种特殊话语,是网民作为话语生产主体自主创造出来的意义符码。所以,确切地说,网络热词是一种语汇,因为词语在语言学上通称为“语汇”。“词”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语”是长度相当于语法上的词组或句子、而意义和用法上却相对固定的语言片断,即固定词组或熟语。语汇就是一种语言中的词和语的总和。由此,就形式而言,网络热词并不仅仅限于简单的“词”。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都可能形成热度而被广受关注,进而成为热词。从构成范围而言,小到词或词的构成单位,大到完整的句子,都可以构成热词。热词,既可以是“亲”“雷”“蚁族”“宅男”之类的字词,也可以是“我爸是李刚”“我们刚刚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且行且珍惜”“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之类的短语或句子。

如果说语言作为最早的传播符号在人类文明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迄今为止仍是最重要的传播符号和媒介,那么基于互联网、新媒体、微传播平台的新语言――网络热词――可谓汉语词汇的最新典范。网络热词由社会方言向社会共同语演变,不仅促进了大众传播及话语权的多元化,而且其内涵及蜕变过程也折射出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状态,蕴含着草根文化的特征,为社会语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而热词传播之所以能够引爆全民参与和得以高度关注,是因为它打破了语言的传统与常规,体现出新的特征,明显地有别于其他语言和传播现象。近几年来,学术界相关研究虽然注意到了这种新语言现象的新特征,但并未能精准充分地将这些特征从语言现象的表层剥离、提取出来,尤其是对其解析还流于个例

和浅层。鉴于此,本文拟结合网络热词传播现象,溯本追源,对其传播特征进行深入解读,以供学界参考。

一、网络热词碎片化,传播速度快

网络的交互性特点要求其语言能够进行简练、明快的表达,热词由于契合了这一需求,从而能够在全媒体时代受到青睐。互动百科将“词媒体”的主要特征概括为:抓住要点,简练。[7]从形式上看,没有哪一种微传播比词媒体更微,更能体现微传播的特征。在种种微传播现象中,热词最为浓缩,能更直观、更典型地体现出碎片化。热词往往凝练了一个新闻事件、一个热点话题、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精神特征。因其形式的简洁、精炼、灵巧与新颖,热词的传播速度极其快捷,时效性更加显著。传统媒体因需采编、印刷等,即使很快也难以避免若干时间的延迟,从而可能错过报道的最佳时机。而在微平台,热词跟随热门话题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同微博一样快速而广泛。因此,热词传播的时效性更强,体现出民众的社会文化心理:试图通过网络语言这一快速直接的交际工具,表达出对新闻事件、热点现象、社会民生等问题的看法。这使得公众希望寻求更多、更新、更直接、更形象、更有力的表达方式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为网络语言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语言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8]最能体现网络热词的这种超浓缩能量的,要数2013年流行至今的一系列网络热词。“伙惊呆”“何弃疗”“累觉不爱”“人艰不拆”“喜大普奔”“不明觉厉”“细思恐极”等热词,都是对社会热点事件或现象的高度浓缩,这既显示出网友巨大的创造能量,更体现出网络热词擅长压缩、高度凝练的表达风格。尤其在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现场公众利用微平台和热词这种独特的话语表达,成为第一时间的信息发布者,彰显了“秒速度”的传播特点。“我爸是李刚”就是典型一例。2010年10月18日,猫扑网的一篇帖子引爆了网络,截至2010年10月18日傍晚,点击量高达143万。这篇帖子描述了一起“官二代”制造的校园车祸:2010年10月16日,在河北大学校园内,一辆轿车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造成一死一伤。肇事者放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该事件迅速成为公众和媒体热议的焦点,“我爸是李刚”旋即成为当时最火的流行语,也成为网友嘲讽跋扈的“官二代”的典型热词,被评为“2010年度网络十大流行语”之一。2010年11月18日,《国际先驱报》刊出头版头条报道《中国隐晦笑话:我爸是李刚》,《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国外媒体也对此有所关注,足见其影响之广泛。[9]另外,很多非突发性、非事件性热词的走红也体现了微传播的快速即时,如2012年走红的“元芳体”。该词源于《神探狄仁杰》系列电视剧,剧中狄仁杰常对李元芳说:“元芳,此事你怎么看”,李元芳通常如是回答:“大人,我觉得此事有蹊跷”;“此事背后一定有一个天大的秘密”。2012年10月,网友追捧模仿形成的“元芳体”流行语,以惊人的速度风行至热,随之在各种媒体、节目、报道中频频出现,并被广泛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传播中。

二、网络热词形式新颖,表现力强

历史悠久的汉语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与影响。而基于新技术平台所产生的热词现象,对汉语的影响尤为显著,使其在短短的几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词语形式还是内容和表达效果,热词都不同于传统的、常规的汉语语汇,虽然不能排除其在传播和语言形成和使用中的负面影响,如对信息的误读、对语言的过度消费、加剧新闻娱乐化,尤其是对语言秩序和语言教育的冲击等,但也应该看到它对现有语言的改良与创新,为现代语言注入了新的活力。

形式是词最为直观的因素,热词在形式上表现为新颖灵活、形象生动。很多热词在形式上极富创造力和想象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明显不同于传统的词语。这种形式上的新颖性,首先表现在热词本身的新鲜感,如十分活跃的“?濉薄??”等象形字词就是网友的彻底翻新,它们或与原来的字意完全无关,或是原来的汉语系统中没有的字,是网友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的全新创造。“??”字读“梅”,由两个“呆”字组成,十分给力地表达出一个人比呆

还呆、很傻很天真的样子。这个字是网友对古汉字的巧妙化用,《康熙字典》中对“??”字的解释是“梅”字的异体字,跟“呆”意没有任何关系。新新人类把它们拉到一起,正是选用了它别具一格的字形。也有解释认为,“??”字源于陕西方言,陕西话中用“??怂”“??得很”“老??”等词表示一个人很呆、很傻[10]。由于“??”字有着特殊的表现力,其已被《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和《新华字典》第10版收录。而“?濉弊指?人的感觉,既像是一个人被困住的样子,又像是一种困窘的表情,十分新鲜形象。

其次,很多热词本身形象生动、鲜活巧妙,具有极强的新鲜感和动感,能迅速激发人的感官功能,唤起人的丰富想象力,如“雷人”“山寨”“打酱油”“压力山大”等。“雷人”一说出自浙江东北方言中的lei dao,意思是听到别人的话感到讶异、惊奇或难以理解,类似于“晕倒”“无语”。可能由于打字习惯的缘故而出现了“雷到”。也有人认为,它是外来语。“雷人”的本义是云层放电时将人击倒,其作为网络语言的意义则兴起于2008年,指人被出乎意料、令人震惊的东西惊吓或震撼,类似“晴天霹雳”之意但又不完全相同,后者多用于惊闻噩耗之时,“雷人”则表达出一种类似被雷击中的喜剧性或无奈、尴尬的感受,形象夸张地表达出人们特殊的心理状态。[11]现在,这个词已经非常生活化,在各种媒体上也常有使用。

最后,热词形式的新颖还包括词法、语法的新颖。不少热词的形成与走红,是因为其新颖的构词,能够打破常规的造词造句之法,如“被某某”“给力”“很某很某某”“碉堡了”“吐槽”等。这些热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语言模式,表现出反常规、反传统的勇气和能力,带给人以全新的表达感受。如“宅”本身为名词,而在一系列热词构成中它的词性十分多样、灵活,“宅着”“宅男”“宅女”“宅一族”“宅生活”等,类似的还有“山寨”“任性”等。热词打破了汉语固定的语法规则,一些热词身兼多种词性,动词、名词、形容词……似乎什么词性都可以,什么词性的词都可以修饰配合、组成新词,完全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在当前的信息风暴中,人们对获取信息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强的针对性、直接性,能一语中的、一针见血、一步到位地表达。与普通语汇相比,热词多能恰当鲜明地对事件、事实、现象等进行快速的总结提炼,以简约的形式和简洁的语言指明症结,精准到位地表达出无限丰富的意蕴,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出民众的心理感受和诉求。同时,碎片化、词符号形式也非常方便人们的记忆,能让人们快速、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热词在表意方面功能强大,其所代表的意义往往超出词语本身的含义,比一般语言更加准确有力、丰富深刻,在传递信息方面可以发挥“巨能量”优势。就这个角度而言,热词堪当“锐词”――新锐、精锐、尖锐、锐利。当公众参与到一个新闻事件的讨论时,无需过多说明和解释,只需一个词,便会传达出一种默契和不可言说的心理,能够极大地提升新闻事件传播的广度和速度,使汉语文化在传播语言中更加生动鲜活、多姿多彩、精简形象,更能反映出人们的想法,得到社会的关注。

热词因自身的这种简洁、凝练、高度概括和深刻蕴含而获得了巨大的表现力,或直指或隐喻,或幽默或冷峻,或讽刺或引申,产生了普通词语无法表达出来的种种特殊效果,常常让人会心一笑又掩卷深思,颇能吸引眼球。热词很生动,但仅用生动来概括热词的表现力似乎不够给力。热词简单形式下所蕴含的表达能量,是一种冲击力、新鲜感、震撼力、穿透力,是一种全新的表达形式。尤其是其在新闻标题中的应用,更能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令报道更加鲜活准确、生动形象,很能抓住受众兴趣、引发共鸣。如在新闻报道《“apec”反贸易保护,美国“打酱油”》中,一个简单的“打酱油”,不仅把美国政府对待apec诸国反对贸易保护政策的那种消极懈怠、不甚关心、颇为暧昧的心理表达出来,而且以简短的形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讽刺和冷幽默的方式巧妙地揭示了事件本质,增加了报道的新鲜感尤其是标题的吸引力、冲击力,使受众更容易理解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立场。三、网络热词包容性强,大众文化色彩浓厚

互联网在造就“地球村”的同时,也造就着新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这是一个与传统世界迥然不同的新世界。在互联网飞速普及的今天,几乎所有的群体和个人都会有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能力和机会。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其信息的传播具有大众性、草根性和参与性。这为公众参与网络热词的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大大加快了热词的产生、传播和更迭。同时,热词的创造和使用具有典型的平民化特征,呈现出创造主体多元化、造词心态开放化、表达使用草根化的大众文化色彩。

基于这一特征,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这自然也带来了热词创造活动的多元化、多样化。热词的创造主体具有极强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来自各行各业、不同文化阶层的网络发烧友会根据一定的社会现象和不同的关注点,或一时灵感写意,或瞬时激情迸发,创作出各种各样的热词。很多热词的诞生与走红,不是靠语言学家、专家学者们的斟酌研究、精心思虑,它可能是不经意的产物,可能是随意的恶搞,可能是某种心境的即兴表达,可能是一时的疏忽等。“云媒体”一词就是由几个“草根”在中国人民大学一个叫“合力屋”的快餐厅碰撞产生的。[12]热词的多元开放性和民间主导性正是热词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它以文字形式建构了独特的网络传播文本,网络的开放性也决定了其语义表达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一方面表现在网络语言使用的符号和创造方式的丰富性及兼收并蓄;另一方面还表现为网络语言不受传统语言规则的束缚,能够由网民创造性地自由发挥。

[13]

从传播内容看,热词反映了草根文化的精神特质,代表了草根大众的传播特征。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的大众传播无疑是一种破坏和解构,其话语方式表现出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的特点。[12]恶搞、嘲讽、质疑权威,成为新媒体常见的风格,常能迅速得到追捧和传播。大量分散、碎片化的信息从各个方面对抗传统话语权威,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体系。新媒体通过对大量碎片的重新拼接,形成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社会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建构了新的话语体系。与此同时,在官方或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在各级领导讲话和官方文件中,热词的使用虽然已经解冻,但使用态度还较为审慎,使用频率也较为有限。“根叔”“拍砖”“任性”“你懂得”在官方讲话甚至总理招待会、国家级新闻发布会出现,属于另类表达,当然也传达了传统传播话语对热词的包容与有限接纳。因此,无论是从热词的产生还是运用来看,其都体现出显著的草根性。草根文化植根于民间,建构起反映草根阶层意志和意愿的亚文化体系,影响着整个社会文化的深层心理,折射出草根群体的生活理想与现实态度。可以说,网络热词成功地实现了公众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参与和意见表达,形成了独特的热词流行文化,成为连通草根阶层人际传播的纽带。在社会生活中,这些看似简单而内涵丰富的热词早已成为日常人际交流的常用词汇,大大增进了群体意识并促进了人际传播。“城会玩”“柜族”“杯具”是草根民众面对各种压力的创造,“经济适用墓”“天价墓”“死不起”等是平民大众对于殡葬行业高费用问题进行的调侃,“解密门”、“兽兽门”“艳照门”“日记门”等则成为桃色事件的代名词。

四、网络热词时代感强,生活气息浓郁

热词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和传播符号,或者作为一种新的“媒体”,与全媒体时代所有的新的传播形式一样,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与新技术、新平台、新渠道相伴而生,成为新人类、新新人类的新生活标志。它代表了一种新的语言生活和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时尚性,是时代生活的一部分,是时尚达人的自由选择。你是潮人吗?那么,用热词吧。你够个性吗?那么,说热词吧。无论是说“伤不起”“神马都是浮云”,还是说“裸婚”“亲”“赞”“duang”,或是说“高富帅”“坑爹”,都给人一种立于时代潮头的感觉,这种感觉畅快淋漓、新鲜特别,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语言体验,能带给人冲破束缚、获得自由的活力与锐气。只有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并使用着热词的人才能真切地感受得到;只有全媒体、微时代的传播者,才会充分感知到热词这种新语言的无限魅力。

无论是对热点事件的浓缩还是对某种现象的概括,热词都紧贴时代脉搏,体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在传统语境中,多有空洞、乏味的宏大表达,一些词汇高高在上、陈旧乏味、远离生活,让民众厌倦腻烦。而热词代表的不仅仅是时尚和新奇,也是一种特别接地气的生活化语言,是大众语言、草根表达,是老百姓创造、使用、喜欢的语言,是真正属于老百姓自己的语言。“房奴”“卡奴”“团奴”……“奴”生活虽有喜有忧,却寄托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向善心理,“被自杀”“被就业”“被和谐”“被代表”……“被××”虽包含了太多的苦涩和无奈,却是一种最为真实的倾诉,同时寄予了草根群体话语权在鲜有表达空间的背景之下,巧妙利用“被××”话语模式与官方话语进行对抗的心理。正是因为来自于现实、源自于生活,用老百姓自己创造的语言说老百姓想说的话,热词才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也获得了很强的生命力,从而受到大众的持续追捧。

五、网络热词群体性鲜明,快餐式明显

从语言学角度看,热词属于社会方言范畴。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同社会特征的人在语言表达上各有特点,这与说话人的社会特征相关联,与一定的社群相联系。由社会群体的不同性质而形成的语言变体,被称为“社会方言”。社会方言由同一定的社会因素相关的语言差异构成,如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等。从传播学角度看,热词这种社会方言的形成同特定的人群传播密切相关。“群”特征表现为,使用者主要是都市白领、大中学生、青少年等年轻、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在中老年人群及农村,热词的使用频率和传播范围还十分有限。热词是新媒体的宠儿,是特定人群的热捧对象,谁满口热词,人们就会认为谁很时尚、很潮。但是,如果一个城市白领回到农村的家里,口中满是流行语,其父母很可能不知所云。因此,热词的传播带有鲜明的群体性特征,是在一定的人群和范围中使用的语言。与网络世界的其他事物一样,热词也是速食化的,带有鲜明的快餐特色,体现着当代文化的商业性和娱乐性。一方面,新的热词的诞生与传播速度快得惊人;另一方面,一些热词的热度也会迅速降温,甚至在很短时间内备受冷落直至消失。这与当代文化传播的特征紧密相关。当代文化消费的娱乐化,导致人们以消费娱乐信息的心态消费热词。如现代汉语中的“难过”,热词先以“郁闷”代之,当人们满口“郁闷”之时,潮人的口中早已经是“纠结”了。热词的命运,诚如网友的调侃,“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在沙滩上”。热词与热点事件、社会生活关系紧密,有强烈的时效性。脱离了语境,一些热词终会热度消退,继而很快被淘汰,可谓“来得快,去得急”。可能今天还在探讨“我爸是李刚”,明天就来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层出不穷的热词不断地进入人们的视野,热词的数量不断增加,很多热词会红极一时,但很快又会淡出人们的视野,曾经家喻户晓的热词“周老虎”的消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网络热词速食化的特征,还与语言本身的发展规律直接相关。侯敏认为,语言的生命力一直很旺盛,是动态的,它通过不断更新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它应社会而变,随着新事物的产生而产生,但是也会随着社会现象、社会事物的消亡而消亡。新造词语非常敏感地反映着社会现象,但很多是对应阶段性事件的。[14]因此,热词本身更新换代、推陈出新的特征很显著。系列性热词中也存在这种情况。有些热词本身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如从“富二代”“官二代”再到“高富帅”“白富美”就是典型。

纵观目前的传播语境和语言生活,网络热词确已造成语言学上的“围攻效应”,原因就在于其不同于中规中矩的传统语言,而呈现出全新的传播特征。大批网络热词的确给大众传播和语言生活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更能契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当然,基于其积极与消极效应并存的现实,热词的使用和发展还需要规范、引导,我们需要做的,是选择优化、趋利避害。

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特征及其引导

185《商场现代化》2007年12月(中旬刊)总第524期 网络文化消费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数字化传媒的普及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消费类型。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是指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需要和个性发展而利用网络来消费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行为。网络文化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消费类型,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认识、情感、思想和心理。 一、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现状及特征 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最积极最活跃的人群,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用户,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聊天、网络游戏、网恋、查阅相关的资料或浏览新闻报道是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主要方式。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诉求多样化,但以娱乐消遣为主根据“使用与满足”学说,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需求有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的需要、社会整合的需要、舒解压力的需要等。在大学生中,网络文化消费的诉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通过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网络文学等实现休闲娱乐诉求;通过从事博客、播客等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感、思想;通过在网络中参与讨论、聊天等实现情绪宣泄和自我调节;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实现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通过博客等实现个人信息诉求,塑造自我形象;使用搜索引擎、远程教育等学习与管理平台实现个人知识更新等。 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诉求多样化,但总体来看以娱乐消遣为主。根据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青少年学生网民对互联网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应用程度排序为:娱乐工具>沟通工具>信息渠道>生活助手。他们对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对任何一种其他功能,就连信息渠道功能也在其之后。青少年学生对网络音乐的使用率为91.4%,高出总体网民使用率22.9%;对网络影视的使用率为79.6%,高出总体网民使用率18.8%;对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为67.1%,高出总体网民使用率11.1%。在网络新闻使用、搜索引擎使用上却低于总体网民使用率。 2.凸显个性化,但存在庸俗化倾向 网络文化作为建立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文化,具有传播迅速、影响广泛、渗透性强、能控率低、服务个性化等鲜明的特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大学生开始追求一种文化含量更高的具有个性化的生活和消费。在网络文化消费的个性化方面主要体现在:建立个性化的个人主页,把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资料通过超时空的、双向的、多向交流的网络传媒让网友或其他的网络受众认识和了解;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个性化的虚拟社区享受自我释放的快乐;建立个性化的博客空间,发表自己的独创的意 见和观点;选择个性化的QQ头像和表情;使用个性化的网络词 语。这些反映了大学生对新事物、新知识的迅速反应能力,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 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个性化,体现了大学生的交流欲望、归属需求和自我意识,但这种个性化也存在庸俗化倾向。如为使自己在网上受到别人的重视故意表现出另类性格和反调言论,与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存在明显冲突;把博客作为个人宣泄的场所,披露别人隐私,进行人身攻击,发布虚假信息,违反网络传播伦理;QQ头像“恶搞”等。 3.目的性明确,但少选择性不够理性 大学生普遍存在独立意识与依附心理的矛盾、交往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矛盾、自尊心与自卑感的矛盾,而网络的虚拟性正好从心理上满足了大学生寻求依赖的心理,他们借此来确立自己在虚拟网络世界中的社会角色,使自己从现实的社会中解脱出来。他们上网聊天游戏缓解现实生活压力,追求广泛、多样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经济不独立,求知欲强,而网络提供了品种繁多的、丰盛的、无价值差别的文化消费品,借助下载,大学生花费极少代价甚至免费便可获得很多东西,如软件、音乐、电子读物、游戏,也可以是图象、电影、动画、IP电话,甚至电子商务。他们上网查资料或者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信息,以满足自己的多元化求知的需求。这些表明,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目的性明确,通常都是出于学习和娱乐的需要,体现了较强的主观能动性。 网络数字化功能的不断开发和扩张,越来越展示着虚拟世界的精彩,网上购物、网上学习、网上聊天、网上游戏、网上家园、网上社区等等,已经使“上网”成为当今大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面对网络虚拟世界的海量信息时,由于生活阅历及思想修养等方面的不足,往往缺乏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而容易凭一时冲动和个人好恶的直观判断,去选择文化消费对象,表现出了对信息服务和网络文化产品的少选择性,热情追求而理智不足,显得不够理性和成熟。如在网络上加入无意识大众狂欢宣泄行列,充当不良文化的助纣为虐者;沉迷一些色情游戏或类色情游戏,寻求感官的刺激,越陷越深;对信息垃圾缺少选择判断能力错误地将一些文化糟粕当作消费对象甚至制造信息垃圾等。 二、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引导的必要性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主流是好的,但由于网络上商业诱导和大众文化的渗透,加之大学生自身理性的不足、情感的冲动和趋同心理也导致产生了一些不良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如迷恋被称为电子海洛因的暴力色情游戏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问题增多便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种种因素告诉我 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特征及其引导 王仕勇 重庆工商大学 [摘 要] 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以娱乐消遣为主、有庸俗化倾向、少选择性不够理性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与网络新媒体本身的特性有关,也与网络管理不健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缺失有关,政府、行业、学校、家庭都应积极做好网络文化消费的引导工作。 [关键词] 网络文化消费 大学生 媒介素养教育 网络游戏

心塞高冷 这些网络热词如何英语翻译

心塞高冷这些网络热词如何英语翻译 心塞高冷:这些网络热词如何英语翻译? 心塞、高冷、图样图破森等等想必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网络热词吧,那么它们的英语该怎么表达呢,一起来和小编学习一下吧~~ 心塞 含义:是心肌梗塞的简称。心肌梗塞是一种可怕的病症,但此处不是得了重病的意思,而是指心里堵得慌、难受,对周围发生的不顺心的事感到很不舒服,也可表示对某件事情很无语。 翻译: feel stifled,feel suffocated,have a tight feeling in the chest,或者feel very uncomfortable 例句:After hearing her telling the truth, I suddenly feelsuffocated. 听到她说了实话,我顿时感觉心塞。 图样图森破 含义:是英文 too young,too simple的谐音,是“太年轻、太天真”的意思,常用于鄙视对方水平太低。 例句:How can you believe in such gossip? You are really tooyoung, too simple. 这种谣言你都信,真是图样图森破。 高冷 含义:是高贵冷艳的缩写,形容心高气傲,很酷,自我感觉良好又对他人嗤之以鼻的姿态,通常用来形容女性。

翻译:cold and elegant,an icy beauty,a cold belle等。 例句:Escorted by a large crowd of people, the cold andelegant actress finally appeared. 在众人的簇拥下,表情高冷的女影星终于出现了。 脑残 含义:在网络用语中用于形容愚蠢,言语和行为举止逻辑不通而让人无法理解和不可接受,以及被认为大脑不正常的人。 翻译:brainless,brain-dead,brain-impaired,have a dysfunctional brain等。 例句:Do not talk with him again, he is virtually brainless! 别再跟他说了,他简直就是个脑残! 脑洞大开 含义:就是脑补的意思,指的是给大脑补充了新的知识,含有让人知识大涨、眼界大开等意思。 翻译:greatly enrich one's mind (brain), greatly open up one's eyes,greatly widen one's horizon等。 例句:This article greatly enriched my mind. 这篇文章让我脑洞大开。 伐开心 含义:就是很生气、很不高兴的意思。 翻译:in a bad mood,very unhappy,angry,moody等。 背景介绍:最近,西安一企业的商业活动邀请了山寨版“高晓松”站台出席,高晓松本人在微博上对此作出回应。他在微博中调侃说道:“3?15刚过,贵企业冒我名公开大办宣传活动,一个山寨高晓松堂而皇之也就算了。可我已经瘦身了好吧!山寨麻烦能不能更敬业一些!并且,本人身高1.78米有体检报告为证。你们为啥找个矮胖子破坏我在广大路人中的形象!无法忍!已经通知律师就身高体重问题严正交涉!最后我补充道:眼镜和靴子麻烦买正牌货好伐!” 例句:Gao Xiaosong was very unhappy to learn that a fake GaoXiaosong appeared in Xi'an and took part in commercial activities there. 山寨“高晓松”西安参加商业活动,高晓松本人回应伐开心。 节操 含义:指原则、正义感的意思。 翻译:moral integrity,moral principle等。该词来源于日本漫画《二色碟》,其中一个角色视钱如命,不择手段,故角色名被中译为“无节操”。“无节操”代表一个人做事没原则,毫无道德可言,为了达到目标可以毫无下限。

网络游戏七大特点浅析

网络游戏七大特点浅析 作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和互联网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游戏的发展研究一直颇受关注。尽管网络游戏迅猛发展,其最基本特点一直未曾改变。本文将以传播学角度出发点,浅析网络游戏的七大特点。 一、超时空性 网络文化的时空压缩性是其特征之一。时空压缩性指的是在网上,没有自然空间的地理限制,人们足不出户却可以轻而易举地驰骋于任意不同的自然地域空间和文化空间中。而时间成为一种可以选择和操作的路径,人们可以自由的在现在和过去间切换。时间与空间凝结在一点:电脑的显示器。 网络游戏作为以网络为基础的一种内容产品,也具有时空压缩性。但网络游戏不仅仅将真实时空压缩在某一个网络终端,其更多的是创造了空间和时间,表现出独特的“超越时空性”,我们把这种特点称为网络游戏的超时空性。 二、隐匿性 在网络这个现实社会之外的“虚拟社会”空间里,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变成了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在网络游戏中,当人们相互交往时,现实社会中的一切自然和非自然特征都省去了。在网络游戏中,玩家运用文字符号、声音符号、色彩符号来扩大或超越现实世界的界限。符号化思维和活动赋予玩家以一种新的能力,这种能力改变着虚拟世界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网络游戏文化世界。 三、平等性 网络赋予了人有史以来最大的自由,在这个代码的世界中没有中心,没有现实生活中的条条款款。在游戏中人们不仅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也可以放心大胆的评论和表达,张扬个性、展示才华,追逐内心深处的理想,哪怕是黑暗的。 四、无限接近真实的虚拟性 网络空间是由比特()构成的。无数比特通过一定规律的排列,最终在网上形成了一个几乎可以找到现实社会一切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一切都只是代码的存在方式,或者叫做信息的存在方式。这一特点就是网络游戏的虚拟性。 尽管网络游戏不是真实的,但凭借日新月异的技术,我们已经能仅仅通过视觉和听觉创造一个和现实几无二致的虚拟世界,从中得到强烈的感官刺激。值得

如何看待网络热词

如何看待网络热词 第一,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份,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网络新兴词汇,比如说“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对于这些新兴词汇的出现,我们不能简单的说好还是不好,更不能草率地评价对错,而是应该全面地、辨证地看待。 第二,我们要看到,这些新兴网络词汇的出现有其积极的一面。这些新兴词汇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科技进步的体现,也是群众个性化表达的一种方式。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善待这样的文化,它是网络时代的代表,网络时代的烙印,新兴词汇是网络语言简便使用的体现,丰富了多元的文化体系,活跃了人们的生活,方便人们在网上进行交流,体现了文化的创新运用,在某些领域和范围内也发挥了汉语博大精深的作用。 第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词汇的出现,并不都是好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低俗的词汇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一些网络语言泛化也对汉语文化的规范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容易让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产生误解;一些容易使人混淆含义的网络词语,也对人民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这些网络新兴词汇,我们应该承认其在多元文化体系和价值观背景下存在的价值,这是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要注意扬长避短,发扬其有利的一面,改善其不利的一面,通过一种合理的方式将汉语文化创新并传承下来,使网络语言更加规范和发展,大家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易用。 对社会上的热门事件,在网上有很多简练的热词,对于热词有什么看法? 【试题类别】综合分析类之社会现象【考查要素】综合分析能力【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综合分析类题目,要求考生谈谈对热词的看法,这是一种要求考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考查形式,因此在答案中应当包含考生对于热词的态度,能够辨证看待热词的影响,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全面阐述自己对于热词的看法。【参考要点】 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成长之下,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随之而来的是近些年网络热词的不断产生,比如打酱油、富二代、躲猫猫这些词语只有几个字,但在词语后面却深入反应了一种社会现象。就网络热词本身而言,它是多元的:从内容来说,既有针砭时弊的,也有弘扬正气的,既可直指国计民生的大事,也不排斥细枝末节的小事;从形式来看,既有符合语言规范和发展规律的创新,也有随心所欲、兴之所至的“编造”;而在品位方面,则更是集合了高雅、平淡乃至低俗等各种“品类”。因此,我们应当辨证地看待网络热词这一社会现象。 第一,网络热词反应了网民的智慧,丰富了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无论是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是舶来词语的灵活运用,热词在网络环境中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着,时不时引发大家的关注和会心一笑。 第二,网络热词是当今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一面镜子,是社会多元文化的集中体现。无论是面对生活上的压力,还是在生活中的种种遭遇,以及对于社会现象的评论,都可以通过网络热词予以宣泄,精辟的热词直抒胸臆的将情感释放。 第三,网络热词的出现,加快社会热点、新闻等的传播速度,吸引公众目光。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网络环境中充斥的大量新闻热点,热词的出现,使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众多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也形成对政府的监督。 但我们同时要看到热词大量涌现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包括: 第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当网络热词所反映的社会问题集中在那些有损于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方面时,时常具有明显的褒贬倾向,由此在网络上体现出很强的批判意识,并通过网络的扩大效应,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如控制不当可能给社会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 第二,热词的大量涌现可能会对传统语言文字的接受形成一定的挑战,尤其是正在学习

论网络文化的法律调整(一)

论网络文化的法律调整(一) 【论文关键词】网络文化法律调整民法 【论文摘要】网络文化的发展,需要法律的规制和保障。正当的网上言论自由,必须受到充分和有效的保护。目前法无明文禁止和许可的特殊社区,其合法与否,需加以探讨。网上政务公开,应当成为政府的法定义务。法律难以阻碍网络文化扩张。法律要制止对网络文化的不当干预。 网络文化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一新生事物,法律的调整当然不可或缺,却也不可避免地有些手足无措。法律对网络文化的作为和规制,自然成为法学领域一个崭新的课题,“网络文化法”作为法学学科1个子部门步入前台,也呈必然之势。 在互联网兴起之初,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就已经被发觉,比如网际欺诈、信息滥发和网上狂言等现象1]。目前,针对一些具体问题也有所关注,比如就网络政务公开,有论者指出政府网站的“网八股”问题,实际上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不负责任,到处害人2]。在法学领域,学界对网络文化的法律规制进行了研究,有论者提出法律规制是保障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主导型路径3]。 一、网络文化法的内涵和定位 网络文化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物质基础,以信息交流为核心。它以计算机及其连结网络作为物质载体,以上网者(网民)为主体,以虚拟的赛博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技术为基本技术手段,为人类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活动领域和思维理念。网络文化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信息时代的文化特征,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核心文化4]。 网络文化缘起于黑客文化和吉布森等人的赛博朋克科幻小说。黑客最初是一群无组织的编程迷。大约在1959年左右,MIT(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就出现了第1批黑客,还提出了所谓“黑客伦理”:反对集权和权威主义,强调人们拥有绝对的信息自由和使用计算机的权利,主张利用计算机过上更好的生活。1970后随着微机的出现,黑客多为通过个人计算机与互联网入侵和破坏计算机与网络的个人,黑客文化被视为反文化。在吉布森等人的科幻小说中,赛博朋克、电子人和能够形成交感幻觉的网络空间等假想物本用于反讽信息技术的发展,但却对网络空间和网络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网络文化的内涵早已超越了黑客文化和科幻小说中的赛博朋克的范畴,发展为一种与计算机媒介通信和在线交流相关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不仅包括与网际行为有关的规范、习俗、礼仪和特殊的语言符号形式,还包括网际欺诈、信息滥发和网上狂言等现象1]。网络文化见之于客观的具体表现主要有:网上新闻、电子邮件、网上视听、网络游戏、网上社区、网上聊天和网络学堂等。与许多新生事物类似,网络经历了爆炒之后的衰落,迷茫之中的探寻之后,终于以相对冷静的姿态占据或者搭建了社会舞台中不可或缺之1景。网络文化也从数年前“新人类”的时尚休闲方式,演变成为民众日常工作、学习和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和载体,乃至许多政界人士重视的传播平台。 网络空间的出现改变着社会生活,它同时也对作为人类社会维系规则之一的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着具有虚拟性、全球性和即时性的全新网络空间,旧的法律已经不能有效地解决其间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一种新的法律制度——网络法律开始应运而生5]。具体到文化视域考察,学界已认识到网络文化在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由于传统过滤技术的弊端、一些网络行为的危害以及网络相关法律的缺失等原因,有必要对网络文化加以法律规制3],网络文化法日渐成为1种社会需要。所谓网络文化法,就是指调整网络文化的传播、运营和调控的一切法律规范的总和。它不是指以此冠名的法典,而是学理上的1个统称,其在事实上是散见于其他有名法律的。与其他法律并无二致:网络文化法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网络文化的蓬勃发展,客观上当然需要法律的调整,但不仅仅是规制,更重要的是促进、支持和保障,这是时代赋予网络文化法的历史使命。网

论网络时代的消费者行为特征及营销策略

第一章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9年6月,我国网络规模持续扩大,网民规模达到3.38亿,普及率达到25.5%,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其中,在网络消费中占据着极其重要部分的网络购物,其使用率为26%,在网络应用使用率排名中仅为第10名,即便如此,其用户规模在金融危机中仍逆势上扬,由7400万扩大到8788万,增加了近1400万用户,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于价格透明和购买方便的网络购物。 目前中国网民中,大约4个人中有1个人是购物用户,而在欧美和韩国等互联网普及率较高的国家,每3个网民中就有2个人在网上购物。中国网络购物的潜力还远未被释放。此外,政府已相当重视电子商务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范和引导电子商务发展;业界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如火如荼,不仅涌现出更多平台类电子商务网站,也有越来越多有远见的传统企业开始进军电子商务。在这种大形势下,预期未来几年电子商务会保持快速发展之势。 互联网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企业市场营销产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同时消费行为特征的变化也必然要求企业制定新的市场营销策略以适应这些变化。 (二)选题的意义 通过对网络时代下的消费者特征及营销策略的研究,将网络这个背景引入到了消费者特征的分析中,从而使得对于消费者特征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从客观上起到了推进消费者行为特征研究的作用,从而弥补了过去对消费者特征认识的不足,对消费者行为研究起到了一定的理论补充和推进作用。 本文对网络背景下消费者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而提出了新的营销对策,在实践上使得企业能够对消费者的特征进行正确的认识,使得企业更加能够适应新的环境,进行更好的市场细分,采用更加先进的营销手段和方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而本文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浅析网络热词

浅析网络热词 【内容摘要】:近年来,网络热词像长了翅膀的流行元素一样,迅速地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盛行开来,他们由虚拟的网络社会逐渐走进普通人的现实社会中,影响可谓及其广泛。本文就通过探讨网络热词的一些基本因素来理性分析网络热词现象。 【关键词】:网络热词社会变化特点利弊影响 正文: 网络热词之所以能“热”遍中国,必然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网络作为其肥沃的土壤,为流行语供了广阔的平台,而数量庞大的网民则是其成长的辛勤施肥者,中国特定社会发展状态与网民作为自身和群体所具有的特点又是其必不可少的空气和水分。热词在网络构建的虚拟社会中大行其道,并逐渐走向现实社会,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 网络流行语被冠以“热”的称号,就在于他们能在短时期内迅速流行开来,并被广泛应用。此外,它们的特点还有,一是这些热词多来源于网络、电影电视作品中语言,歌曲名的谐音变化,或者根据当前某种社会现象发展而来,他们最初在网络上受到广泛欢迎并大肆流行,为网民所钟爱,尤其是对年轻群体;二是热词的影响力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其中部分热词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认可;三是大部分情况下,网络热词“来得快,去得也快”,它们一两年之后便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届时又会有新的热词来取代它们,部分热词也转化成生活的常用语,甚至进入字典的编辑之中。同时,还有反映某种社会现象的新词,这些热词的传播表达产生了网络民意,被广泛使用;此外,混杂其中的不乏炒作之嫌,一些企业和个人出于种种盈利或出名的目的,雇佣大批网络水军为其劳动,知名度如直升飞机般上升。但总而言之,网络热词是在整个现实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网络社会发展的一种表现。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它的影响也是方方面面的。热词的种类不

网络文化的构成及认识路径

网络文化的构成及认识路径 彭兰 尽管已有很多研究者对于网络文化做出了自己的界定, 但对于网络文化, 要做出一个简单的定义, 是很困难的。网络文化的研究, 其目的不是要在网络中划出一个圈, 指出哪些对象属于或不属于网络文化的范畴, 而是要从文化的角度揭示网络中所有活动与现象的社会意义, 包括短期的和长期的社会意义两个方面。因此, 要全面认识、分析网络文化, 更重要的在于找到认识网络文化的角度与路径。 网络文化的构成层面 要认识网络文化, 需要将它放在不同层面加以考察, 这包括:网络文化行为: 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方式与活动, 大多具有文化的意味, 它们就是网络文化的基本层面, 是网络文化的其他层面形成的基础。 网络文化产品: 这既包括网民利用网络传播的各种原创的文化产品, 例如文章、图片、视频、动画等, 也包括一些组织或商业机构利用网络传播的文化产品。 网络文化事件: 网络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文化意义的社会事件, 它们不仅对于网络文化的走向起到一定作用, 也会对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网络文化现象: 有时网络中并不一定发生特定的事件, 但是, 一些网民行为或网络文化产品等会表现出一定的共同趋向或特征, 形成某种文化现象。 网络文化精神: 网络文化的一些内在价值取向与特质。目前中国网络文化精神的主要取向表现为: 自由性、开放性、平民性、非主流性等。但随着网络在社会生活中渗透程度的变化,网络文化精神也会发生变化。 网络文化产业: 网络文化具有文化产业的主要特征。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 它不仅是文化产业的增长点与制高点, 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和其他传统产业变革的力量。 网络文化制度: 网络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 也会在社会制度层面反映出来。网络文化所推动的制度发展、变化甚至变革, 也是网络文化的重要体现。 网络文化秩序与格局: 网络文化具有复杂的主体构成, 由文化的生产、消费、管理、应用等多种主体间形成的关系与秩序, 不同国家、民族、阶层、群体文化的相互关系与态度, 也是网络文化的重要构成层面。 不同层面的网络文化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网络社会景观。研究网络文化, 有时需要从以上层面的某一个角度进行分析, 有时又需要将这些不同层面的认识综合起来、统一起来。

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因素分析

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因素分析 摘要:消费者购买行为即消费者受营销和环境的刺激产生需求直至最终作出购买决策的整个过程。消费者购买行为主要受外部因素和个人因索的影响。外部决定因素包括:文化影响、社会影响和家庭影响。个人决定因素包括:生命周期阶段、职业、经济收人、生活方式、个性、自我观念以及心理因素等等。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是指对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各种因素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认识消费者购买过程的特点和影响其购买行为的因素。 一影响因素 1、文化因素:文化背景是决定人们欲望和行为的最基本因素。文化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消费者所具有的教育文化水平、所处的亚文化群、以及社会阶层等对其购买行为的影响。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络族群和网络文化。随着人们对教育的愈加重视,院校的低位水平、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重视。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消费者所处的家庭、社会地位、生活群体等对其购买行为的影响。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和家庭状况。 3、个人因素:网络消费者的行为或购买决策不仅会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其个人特征的影响,诸如性别、所处年龄阶段、受教育程度、经济收人、个性以及使用互联网的熟练程度等方面都会对此产生一定的作用。对于宿州学院来说,虽然主要的消费群体是介于16~25之间的年轻群体,但主要的决策权却在他们的家长手中。 4、网络购物环境:网络购物环境,特别是网络购物的安全性是影响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有时,消费者可能会由于安全因素而放弃网上消费。其次,消费者使用的网络速度状态、网站上页面打开和更新速度的快慢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5、心理因素:消费者选择网上购物,心理因素是主要原因。网络消费具有与众不同的心理优势。它是一种消费者以自身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消费方式,具有极强的互动性,既能满足消费者对购物方便性的需求,又能满足价格重视型消费者的需求。但消费者现阶段对网络资料的真实度缺乏信任,比如有些消费者在网上查看产品的相关资料,但仍然选择实地购买。消费者的动机、信念和态度、学习和直觉都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网络热词和新词的翻译方法浅析

网络热词和新词的翻译方法浅析 发表时间:2013-08-29T14:35:50.950Z 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李自红[导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科技的深入渗透,语言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表现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科技的深入渗透,语言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表现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英语是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它在网络时代的发展环境下产生了大量的网络新词和热词,对这些新词和热词的翻译工作是语言学者目前急需解决和完成的主要任务。本文主要是从网络热词和新词的产生背景、原因及领域,网络热词和新词的构成和语义特征,以及深入分析网络热词和新词的翻译方法这三个方面入手,以便学习者掌握重要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提高英语的翻译能力。[关键词]网络热词英语新词翻译方法翻译技巧 一、网络热词和新词的产生背景、原因及领域 (一)网络热词和新词的产生背景 20世纪中后期,人们开始逐渐进行网络时代,网络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了大力推广和普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网络对于英语词汇具有相当大的冲击力,网络不仅是传播英语信息的媒体,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语词汇的构成,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网络热词和新词。网络热词和新词一方面体现出语言自身较强的适应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发生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网络热词和新词产生的原因 网络热词和新词是一种语言的时尚先驱,引领语言的时尚潮流,它可能是由于一种观念或者生活态度的转变形成的。因此,粉衣网络热词和新词产生的原因,实质上就是分析一种社会流行态势的产生原因。下面,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网络的出现是网络热词和新词产生的重要前提。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引起英语词汇的变化,互联网的大力推广和普及,进一步促使网络社会和网民的出现,在网络交流过程中网络词汇和新词的出现是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网络热词和新词也主要以网络作为交流的载体,形成一种新的语言词汇。总而言之,网络社会的形成是网络热词和新词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二,便于人类网上交际是网络热词和新词产生的重要目的。网络热词和新词作为网民进行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产生于网民在网络环境中的日常交际生活,虽然继承了英语词汇的规范性,但是另一方面打破了英语交流的常规,使英语词汇的发展道路出现了畸形,出现了符号、数字等非汉语词汇,这给英语翻译工作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封闭的网络环境中,方便网民交流被放在第一位,符合语言常规处于次要地位,因此便于网络网上交流是网络热词和新词产生的重要目的。 (三)网络热词和新词的产生领域 网络热词和新词的产生涉及到很多方面,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医疗等领域。下面我们进行详细介绍: 1、政治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的政治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英语新词和网络热词也产生了很多。如汉语中的冷战,在英语中用“cold war”表示; 2、经济领域: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也产生了很多英语新词。如汉语中的全球化经济,在英语中用“ Economic GIobalization”表示,汉语中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在英语中用“OPEC”表示,即“ 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3、科技领域:每一阶段科技的发展,都会产生很多的英语新词和热词,科技领域也是网络新词和热词产生的主要领域之一。如汉语中的宇宙飞船,在英语中用“spaceship”表示,汉语中的“克隆”,在英语中用“clone”表示; 4、文化领域:教育事业是促使社会不断进步的加速器,因此,也有很多网络热词和新词出现在文化领域。如汉语中的“远程教育”,在英语中用“distance education”表示,汉语中的“脱口秀”,在英语中“talk show”来表示; 5、医学领域: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也给网络热词和新词做出了重大贡献。如汉语中的“整容”,在英语中用“perform face-lifting”表示,汉语中的“试管婴儿”,在英语中用“test-tube baby“表示。 二、网络热词和新词的构成类型和特点 (一)网络热词和新词的构成 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网络进行交流,了解世界动态,随时进行网络购物(online shopping),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网络热词和新词的构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下面我们进行详细介绍: 1、自创法,就是完全创造出一个崭新的英文词汇,这种方法所占的比例比较少。这类词汇比如easy meat(易辨的事),go for broke (尽最大的努力)等; 2、旧词新意法,就是对已有词汇增添新的解释意思,这类词汇大部分都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如LINK(链接),VISIT(访问网页)等; 3、结合法,就是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加上与网络有关的前后缀或其他构词成分构成新词,或者两个旧词结合在一起组成新的词汇,这类词汇比较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如E-LIFE(电子生活),E-BOOK(电子书),network(网络工作); 4、缩略简化法。缩略与简化在网络语言中经常见到,比如MS(信息管理系统),WTO(世界贸易组织)等; 5、引用法。引用法就是引用外来语言,英语词汇中有很多都来自外国语言,是构成英语词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比如black humor (黑幽默)是由法语转化而来的。 (二)网络热词和新词的特点 由于网络热词和新词具有词义生动形象、简洁明了的特点,在网络交流中能更加形象的表达人们的思想或看法,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下面我们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词义生动形象,更加生活化。网络热词和新词一般都来源于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它可以借助英语词汇来激发读者产生联想,通过赋予旧词新的意思,创造出词义生活形象、更加生活化的新词汇,如bug原来的词义是昆虫,现在用来指故障。在网络交流中人们主要依靠文字,不能依靠肢体语言来表达思想;

文化产业的特征

文化产业的特征(27-33) 一、文化产业属于创新密集型产业,具有内生的收益递增发展机制。 文化产业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过程是文化创新的过程。 2、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是技术创新的过程。 3、文化产品价值实现和放大的过程是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 二、文化产品开发固定成本高,边际成本低 文化产品开发阶段具有很高的固定成本,除此之外,由于文化产品属于体验性产品,因此为了吸引消费者选购,文化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进行市场开发。 另外,文化产品的复制成本比较低。 三、文化产业渗透性强,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 文化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信息、知识、文化资源等无形的生产要素,文化产品是一种承载着文化内涵的符号产品,这意味着文化产品的资产专用程度比较低,并且与传统经济相区别的是文化产品的价值并不是稀缺,而是来源于普及,其普及程度越大,其价值也就越大。 核心创意通过传播媒介的拓展实现文化产业内部的渗透和外溢。如:迪斯尼公司 文化产业的外溢效应也可以拓展到文化产业外部。如:超级女生 四、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不确定性程度高。 文化产品的生产“队生产”。 文化产品所具有的“队生产”加大了文化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 第一,在队生产条件下,如果仅仅观察最终产品,很难确定单个人对他们联合投入的产出所作出的贡献。这使得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有“搭便车”的动机。 第二,从事文化艺术的人,对经济学及财务有莫名的排拒,懂得经济的人,也无法理解文化

艺术未能以公式与数量化的原因。文化产业内部分工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加大了协调成本。 第三,由于艺术家具有自身的艺术追求,艺术创作对其而言是产生效益的过程而非传统经济学所假设的劳动产生负效用,这也加大了艺术家在关于工资方面的讨价还价能力,这加大了文化产业内部分工的协调成本 文化产品消费不确定性的原因: 第一,文化产品主要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属于符号效用满足型产品,文化产品的特质成为短暂符号、意义和生活形式的象征,文化消费具有主观性、易变动性、不稳定性等特点,在快速变动的社会中,对文化产品的认知价值随时可能会改变。 第二,政府文化政策的不稳定性也会造成文化需求被动的不确定性。 第三,文化产品不仅生命周期短,而且文化产品重复利用的价值较低。 五、文化产业外部性强,产业追求目标多元化。 外部性定义为只要一个消费者的福利或者厂商的生产可能性受到另一个单位经济行动的直接影响。 文化产业的外部性主要通过文化消费的外部性来实现。 1、文化消费不仅满足消费者的效用,同时也是消费者学习知识,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 2、文化产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同时还具有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 六、文化消费网络效应强,具有需求规模经济性。 网络外部性是指随着使用同一产品或服务的用户数量的变化,每个用户从消费此产品和服务中所获得的效用的变化,即消费者从产品中所获得效用与共同消费同一产品的数量相关。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由于规模的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降低所带来的经济节约性。 文化产业具有供给方和需求方双重的规模经济性

中国网络消费者的特征

中国网络消费者的特征 ——关于网络消费者市场阶层的调查 网络消费者是指通过互联网在电子商务市场中进行消费和购物等活动的消 费者人群。消费者因为感情动机,理智动机,信任动机,商品价格或是受到商品特性及质量的影响而选择进行网上购物。 然而,网络消费面对着不同的人群,目前,我国网络消费者的主要特征可归结为:男性网民居多;年轻人是网上消费的主流;具有较低文化水平的网民增加较快;中低收入者所占比重可观。网络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表现出来的消费心理有理智求实的心理,追求物关价廉、时髦奇特、时空便捷的心理,孩童化消费和从众心理等。 网络用户是网络营销的主要个体消费者,他们的购买行为决定了网络营销的发展趋势,要做好网络市场营销工作,就必须对网络消费者的群体特征进行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网络消费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在近代,由于工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方式的发展,使消费者的个性被淹没于大量低成本、单一化的产品洪流之中 。随着21世纪的到来,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计算机网络交织的世界,消费品市场变得越来越丰富,消费者进行产品选择的范围全球化、产品的设计多样化,消费者开始制定自己的消费准则,整个市场营销又回到了个性化的基础之上。没有一个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一样的,每一个消费者都是一个细小的消费市场,个性化消费成为消费的主流。 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不仅仅是消费者的个性消费使网络消费需求呈现出差异性;对于不同的网络消费者因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网络消费者,即便在同一需求层次上,他们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因为网络消费者来自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国别、民族、信仰和生活习惯,因而会产生明显的需求差异性。 消费的主动性增强。在社会化分工日益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下,消费者对消费的风险感随着选择的增多而上升。在许多大额或高档的消费中,消费者往往会主动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获取与商品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比较。或许这种分析、比较不是很充分和合理,但消费者能从中得到心理的平衡以减轻风险感或减少购买后产生的后悔感,增加对产品的信任程度和心理上的满足感。 消费者与厂家、商家的互动意识增强。 追求方便的消费过程。在网上购物,除了能够完成实际的购物需求以外,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同时,还能得到许多信息,并得到在各种传统商店没有的乐趣。今天,人们对现实消费过程出现了两种追求的趋势:一部分工作压力较大、紧张程度高的消费者以方便性购买为目标,他们追求的是时间和劳动成本的尽量节省;而另一部分消费者,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由支配时间增多,他们希望通过消费来寻找生活的乐趣。今后,这两种相反的消费心理将会在较长的时间内并存。 消费者选择商品的理性化。网络营销系统巨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为消费者挑选商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空间,消费者会利用在网上得到的信息对商品进行反复比较,以决定是否购买。

网络流行语传播研究外文文献翻译最新 网络热词

毕设附件:外文文献翻译原文+译文 原文 The research of network buzzwords spreading Markus D Abstract Network buzzwords from the Internet language, that is, first appeared in the Internet and popular on the Internet, created by users or reference and are endowed with special meaning of words and sentences. Here's the special meaning has two meanings: the first layer means that it is unique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on the network popular virtual things and behavior as well as the things associated with th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The second means that it is very different from dail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system, the unique meaning, this means that a certain period of social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Internet psychological activity factors such as comprehensive product. Keywords: Network hot words; Buzzwords; Spreading 1 Introduction In the 1980 s, Toffler in the United States believe that human civilization forward like waves, already had two causes the whole civilization and the great wave of social change: agriculture is the first wave of agricultural society is established. The second wave of industry established the industrial society. "Now is a new civilization in our life. The birth of the new civilization, is the only the most explosive events in our lives. The deep meaning of it, just like the invention of agriculture one hundred years ago the first wave of change of human liberation, or as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caused by the second wave of shock the world. We are the architects of the next change. Like it?s predicted, we ushered in the third wave, and the third wave is marked by information highway 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In this case, the information highway is the emergence of the Internet. Its emergence caused a revolutionary change of the human social life each aspect. These changes occur, also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change. Current research of network language has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the definition of network language and th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