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颗粒分析仪测定土壤机械组成的方法

激光颗粒分析仪测定土壤机械组成的方法
激光颗粒分析仪测定土壤机械组成的方法

激光颗粒分析仪测定土壤机械组成的方法

1.土壤样品处理风干土过2mm筛,称取5.0g左右,去除有机质、脱钙并去除Cl-(此处

方法同吸管法相同),转入50ml的烧杯,加入0.5mol/L的六偏磷酸钠适量搅拌均匀浸泡过夜。

2.土壤样品测定打开样品测定的主机和样品台开关。打开电脑,运行LS13320软件,点

击OK,进入可操作界面。

1)点击界面左侧的Sample Information,添加待测样品信息。

2)样品信息完成后,点击界面左侧的Run Settings,Pump Speed(泵速)设置在70-90之间,Number of Run一般设置为5,其他选项基本不做修改,修改Folder设置保存的文件目录,点击OK。

3)点击界面左侧的Start Cycle,在弹出的窗口上点选Include PDIS、Measure offset、Align、Measure Background、Measure Loading、Enter Sample information、Start 5 run和最后一项Auto Rinse,点击OK。

4)软件运行至Measure Background时,手动打开仪器上的Sonicate(超声波)按钮,背景值测定完成后仪器会提示加样,此时运行桌面上的Obscuration(遮蔽度)为0%,开始加入样品。加入样品之前,浸泡过的样品一定要充分搅拌混匀,没有结块为止。用塑料吸管迅速吸取搅拌后的土壤样品,加入样品池中。当遮蔽度为30±2%时,停止加样。点击Start,开始分析样品。样品运行5次之后会自动清洗,清洗完成后可以开始测定下一个样品。通常一个样品测定3次重复。

3.样品数据分析。

1)打开Open,在保存目录中点击要选择的文件,出现测定的差分图。在弹出的窗口中打开Runfile,点Export,选择输出项保存,生成该样品的分析数据的Excel表格。一个样品有5次运行的数据,一般取其平均值,在主界面上打开Overlay,添加5次测量的数据,打开Runfile,点击Average All,得平均值图,并保存命名。输出操作同上。

2)上面输出的Excel表中的数据是样品的测定的所有差分数据,从0-2000um共117个级别的数据。若只输出某些分段点的数据,比如0-2,2-20,20-2000,2000-2000um 的数据,则需要建立一个SOP模板。具体方法:点击主界面上的Preference下的Sieve 选项,更改Mesh size参数,将Diamete,Mesh,Mesh weighting分别设置成0 0 1,1

1 1,

2 2 1,20 20 1,200 200 1,2000 2000 1即可,命名并保存,点击应用。此时点选运行

桌面View选项下Listing和Sieve,便可得到所需分段点的数值,输出方式同上。

3)样品测定的所有数据生成Excel表格之后,在表中计算出所有点对应的累积含量百分比。做累积分布图,用Sigmaplot拟合出分布曲线,选择的拟合函数为y=ax/(b+x),设定a=100,获得样品的激光法累积分布函数y= 100x/(b+x)。因此换算后的公式为y= 100x/(1.32b-1.01+x)(其中x代表粒径值,y代表小于该粒径的土壤质量百分含量),代入粒径值,即为小于该粒径的土壤百分含量。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测定土壤理化指标有很多标准文件,部分指标有国家标准,部分用农业行业标准,由于指标太多,故列出土壤测定的一些方法,通过方法可以搜索到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具体内容,供参考: 土壤质地国际制;指测法或密度计法(粒度分布仪法)测定 土壤容重环刀法测定 土壤水分烘干法测定 土壤田间持水量环刀法测定 土壤pH土液比1:2.5,电位法测定 土壤交换酸氯化钾交换——中和滴定法测定 石灰需要量氯化钙交换——中和滴定法测定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EDTA-乙酸铵盐交换法测定 土壤水溶性盐分总量电导率法或重量法测定 碳酸根和重碳酸根电位滴定法或双指示剂中和法测定 氯离子硝酸银滴定法测定 硫酸根离子硫酸钡比浊法或EDTA间接滴定法测定 钙、镁离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 钾、钠离子火焰光度法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电位法测定。 土壤有机质油浴加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测定 土壤全氮凯氏蒸馏法测定 土壤水解性氮碱解扩散法测定 土壤铵态氮氯化钾浸提——靛酚蓝比色法(分光光度法)测定 土壤硝态氮氯化钙浸提——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或酚二磺酸比色法(分光光度法)测定 土壤有效磷碳酸氢钠或氟化铵-盐酸浸提——钼锑抗比色法(分光光度法)测定 土壤缓效钾硝酸提取——火焰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或ICP法测定 土壤速效钾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或ICP法测定 土壤交换性钙镁乙酸铵交换——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或ICP法测定 土壤有效硫磷酸盐-乙酸或氯化钙浸提——硫酸钡比浊法测定 土壤有效硅柠檬酸或乙酸缓冲液浸提-硅钼蓝比色法(分光光度法)测定 土壤有效铜、锌、铁、锰DTPA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或ICP法测定 土壤有效硼沸水浸提——甲亚胺-H比色法(分光光度法)或姜黄素比色法(分光光度法)或ICP法测定 土壤有效钼草酸-草酸铵浸提——极谱法测定 全量铅、镉、铬干灰化法处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或ICP法测定 全量汞湿灰化处理——冷原子吸收(或荧光)光度计法 全量砷干灰化处理——共价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或ICP法测定

土壤重金属检测方法汇总

土壤重金属检测方法汇总 摘要:土壤重金属检测是土壤的常规监测项目之一。采用合理的土壤重金属检测方法,能快速有效地对土壤重金属检测和污染评价,并满足土壤的管理和决策需要。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土壤重金属检测方法,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法和X射线荧光光谱,在介绍各个检测方法特性的同时,就灵敏度,测试范围,精确度,测试样品的数量等优缺点进行了对比。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检测方法 1. 前言 许多研究表明,种植物的质量安全与产地的土壤环境关系密切。重金属一般先进入土壤并积累,种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富集重金属,有时也通过叶片上的气孔从空气中吸收气态或尘态的重金属元素[1]。近几年,种植地因农药、肥料、生长素的大量施用及工业“三废”的污染,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较严重且普遍,这不仅毒害土壤-植物系统,降低种植物品质,而且还会通过径流和淋洗作用污染地表水,尤其重要的是通过食物链的方式进入人体内,对于重金属的富集人体难以代谢,最终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器官的健康[2]。为此,解决这一难题,建设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要求我们从土壤中的重金属检测分析抓起。本文介绍了土壤重金属的检测方法、并且对比各种方法优缺点。2.土壤中重金属检测方法 2.1 原子荧光光谱法 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以原子在辐射能量分析的发射光谱分析法。利用激发光源发出的特征发射光照射一定浓度的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使之产生原子荧光,在一定条件下,荧光强度与被测溶液中待测元素的浓度关系遵循Lambert-Beer定律[3],通过测定荧光的强度即可求出待测样品中该元素的含量。 原子荧光光谱法具有原子吸收和原子发射两种分析方法的优势[4],并且克服了这2种方法在某些地方的不足。该法的优点是灵敏度高,目前已有20多种元素的检出限优于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发射光谱法;谱线简单;在低浓度时校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宽达3~5个数量级,特别是用激光做激发光源时更佳,但其存在荧光淬灭效应,散射光干扰等问题[5]。该方法主要用于金属元素的测定,在环境科学、高纯物质、矿物、水质监控、生物制品和医学分析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6]。突出在土壤中的应用如何,以下各方法均是这个问题,相比之下2.5写的比较好

试验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地理科学学院-福建师范大学

自然地理学 实验指导书 林惠花、肖宝玉、陈秀玲、刘强编 2007.8

自然地理气象实验部分 实验一气象观测场和温度的观测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气象观测场地的建立条件及掌握常见的温度观测方法 二主要内容 1 观测场地的选择要求和观测场内的仪器布置; 2 百叶箱的结构与作用; 3 常用的温度观测仪器与观测方法; 三气象观测场的建立要求及测温仪器构造及原理 (一)观测场地的选择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的主要项目都是在观测场内通过各种仪器进行的,观测场地的选择是否适宜,对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影响很大。观测场地的选择关键在于站址的选择。站址应选择在能代表大范围的天气、气候特点的地区,除某些根据特殊需要而建立的专业台站外,一般要求建在平坦空旷,四周没有高大建筑物、树林和大水库的地方。这是因为:在复杂地形影响下,风、云、温度、湿度等要素均有显著差异,不能真实反映这个地区自由大气的实际变化情况;树林及建筑物等障碍物对辐射、温度、降水,特别是风都有显著影响,如建筑物密集的城市,由于建筑物吸热和散热都较快,人类活动频繁,使得城镇温度比农村偏高,湿度较农村偏低,同时建筑群会影响空气的运行,既减小风速,也能改变风向。此外,城镇空气固体悬浮物多,能削弱太阳辐射,使能见度下降,这对日辐射和日照观测均会造成影响;如果台站设在工业城市最多风向的下风方,经常受吹来烟尘的影响,将会影响资料的代表性。因此观测场地距障碍物应保持一定的距离。通常观测场离的距离应视障碍物的性质而定:孤立的障碍物离观测场地的距离应在3倍以上障碍物的高度;连续的或成片的障碍物离观测场地的距离应在10倍以上障碍物的高度。 场地的选择总体要求是要有代表性,避免局地因素的影响。 观测场地不宜过小,否则场内安置的仪器难以保持一定的间隔,容易彼此遮挡,影响通风。普通观测场有25m*25m和20m*16m两种规格。 观测场地要求平整。由于一般地区绿色植物分布的面积最广,所以观测场内应种植浅草(不长草的地区例外),以更好代表这一地区下垫面特征。为了保护场地和仪器设备,四周最好围有1.2m 通风围栏。围栏的北面正中开一小门,以便出入。场内还应铺设宽约0.4—0.5m的小路,以利于保护草层,保持场内整洁,方便行走。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标准

uz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nZ/T 0145一 94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1995一01一27发布 1995一12一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中主要方法、技术要求和规则. 1.2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铀矿、地热、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工作也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 UB/T 14496 地质矿产地球化学勘查名词术语 DZ/T 001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比例尺 1:50 000) DZ/T 0075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3 总则 3.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简称土壤Nii量),是以土壤为采样对象所进行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 3.2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主要用于矿产地质勘查的详查阶段,也可用于在区域调查、普查阶段中水系沉积物测量无法进行的地区. 3.3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用于找矿以及各类异常和矿化点的查证、评价,也可为地质填图提供信息。 3.4 区域调查和普查的土壤测量方法.其主要技术要求,按化探

区域调查和化探普查的规范执行。 3.5 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觉应选择在残坡积层发育地区进行。 4 工作设计 4.1 资料收集 编写土壤测量的工作设计前,一般应收集和分析以下资料 : a. 测区的地理和交通、生活情况以及测地资料; b. 测区及外围地质特征,矿产、矿床类型和成矿规律,矿床氧化淋失程度等特点; c. 测区及外围以往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的工作程度和工作成果; d. 测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第四纪覆盖物(尤其是土壤)的类型植被特征,人工污染情况等 有关资料; e. 表生作用对指示元素的影响及表生赋存状态。 4.2 方法有效性与技术试验 4.2.1 野外踏勘 编写设计前应对测区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工作、取得第一手资料,以了解所收集资料方法技术的有效性,其内容包括: a. 检查核对所搜集资料的可靠程度; b. 确定试验地点和测区的有效范围; c. 实地考察工区的交通、生活及工作条件。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土壤样品分析测试方法技术规定》(送审稿修改版)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土壤样品分析测试方法技术规定(送审稿修改版) 二〇一七年二月

目录 第一部分土壤样品无机项目分析测试方法 .......................................................................................... - 1 -1干物质和水分 (1) 1-1重量法......................................................................................................................................... - 1 -2总铅 . (3) 2-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 3 -2-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 ................................................................. - 8 -2-3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14 -3总砷 .. (17) 3-1 原子荧光法.............................................................................................................................. - 17 -4总镉 .. (20) 4-1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20 -4-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 20 -5总汞 (20) 5-1 原子荧光法.............................................................................................................................. - 20 -6总铜 .. (23) 6-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 ............................................................... - 23 -6-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 23 -6-3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23 -7总锌 .. (26) 7-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 ....................................................................... - 26 -7-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 26 -7-3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26 -8总镍 .. (26) 8-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 ....................................................................... - 26 -8-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 26 -8-3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26 -9总铬 .. (29) 9-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 ....................................................................... - 29 -9-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 29 -9-3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29 -10总钴 (32) 10-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 ..................................................................... - 32 -10-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 32 -

垂直地带性土壤的机械组成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

垂直地带性土壤的机械组成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 ——以武夷山垂直地带性表层土壤为例 【摘要】以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的机械组成、土壤有机质为研究对象,对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通过机械组成分析、有机质分析、机械组成和有机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的机械组成上差异较大,从整体角度上看,随海拔梯度的增加,大团聚体比例增加,微团聚体减少。表明土壤的风化程度沿海拔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弱;有机质差异也较大,总的来说有机质含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土壤的机械组成和土壤的有机质有一定的关系,初步判定粘粒和有机质之间负相关性,和粉粒之间正相关性,但和砂粒的相关性不明显,即有机质含量还受制于三种粒径的比例权重关系。 【关键字】土壤表层机械组成有机质关系武夷山 目录: 1、武夷山土壤概况……………………………………………………………………………. 2、研究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的机械组成……………………………………………… 3.2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有机质分布状况……………………………………………………… 3.3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土壤的机械组成与有机质之间的关系……………………… 4、问题讨论及论文小结……………………………………………………………………….. 前言 土壤的机械组成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同土壤的机械组成不同,矿物组成上差异显著,其化学成分和其它各种性质也均不相同[1]。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分析和研究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有机质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土壤中的养分状况和它对各养分吸附能力的强弱都与土壤的粒级组成有关,所以研究和了解土壤的颗粒组成对于指导土壤的耕作、种植、土壤改良以及了解植被的演替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并且,经读者查阅资料和书籍表明,现阶段,研究土壤机械组成和有机质之间关系的专家、学者比较少,有的也只是定性的阐述。武夷山植被覆盖总体较好,由于植被覆盖率对土壤有机质的制约性并非最重要,因此,研究机械组成和有机质的关系成为了可能。本文则以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的机械组成、土壤有机质为研究对象,对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的机械组成、有机质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特性进行了初步比较和探讨。 1、武夷山土壤概况 武夷山脉(地理坐标为北纬27°33~54’,东经117°27~51’)位于闽赣边界,呈东北—西南走向,平均海拔高度为1000~1100m ,北段地势最高,其中黄岗山海拔2158m ,是我国大陆东南部的最高峰[2]。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影响下, 本区水热充足, 年平均气温13℃~ 19 ℃, 年平均降水量1 600mm~ 2 200mm , 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0 %~ 85 % 以上[3]。区内森林植被茂密,植物种类繁多, 特别是拥有2. 9 m 2×108m 2 原生森林植被, 是中亚热带保留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4]。植被和土壤呈现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异, 从山麓到山顶依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中山苔藓矮曲林—中山草甸;普通山地红壤—黄红壤—黄壤—中山草甸土。本次实习由于客观原因没有到达中山草甸土,表一[5]为武夷山随海拔高度的垂直地带性土壤研究样地的相关信息。

土壤中镉含量的测定方法综述

土壤中镉含量的测定方法综述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认识到土壤中的镉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中,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土壤中镉含量的测定也显得尤其重要,本文通过介绍土壤中镉含量的测定方法并对此进行综述,希望能为土壤中镉的监测治理起到作用。 标签:镉污染重金属测定方法 中国土壤污染的形势相当严峻,2011年10月25日,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曾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的正式报告中表示,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不容乐观,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18亿亩耕地的8.3%。而土壤污染中又以重金属镉的危害较大。如1931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出现了一种怪病,全身各部位骨痛,而这种“痛痛病”就是镉中毒引起的。 1镉污染的现状 在2009年深圳市粮食集团有限公司从湖南采购上万吨大米,经检验,该批大米质量不合格,重金属镉含量超标。2013年5月广州餐饮环节食品抽检,四成五的湖南大米和米制品被检出镉超标。在人体内,镉的半衰期长达7~30年,可蓄积50年之久,能对多种器官和组织造成损害。有大量研究表明,镉具有致癌性[1],所以对土壤中镉含量的测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2土壤中镉的测定方法 2.1火焰原子吸收法 制备土壤样品,吕跃明[2]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铜试剂DDTC)做配位剂,用四氯化碳萃取,然后用原子吸收法测定,绘制标准曲线进行镉的测定。 直接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存在问题,消解速度慢,耗时长,容易出现误差,灵敏度低,用了铜试剂DDTC后能有效的、简单、准确检测土壤中的镉。 2.2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3]采用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消解,在聚四氟乙烯干锅消解,通过100目孔径筛,加入机体改进剂定容,根据镉对特征光的吸光度,用标准曲线法测定,检出限为0.01mg/kg。 测定条件:测定波长/nm 228.8通带宽度/nm 1.3灯电流/mA 7.5干燥温度/℃(s)80~100(20)灰化温度/℃(s)500(20)原子化温度/℃(s)1500(20)消除温度/℃(s)2600(3)氩气流量/(mL/min)200 进样量/μL 10

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 处理方法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Ⅰ-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配方施肥是一种以最少的肥料投入得到农作物最高产量的农业新技术,这一技术的基础是测出土壤中已有的养分含量,然后根据种植作物的品种、目标产量决定该施什么肥、施多少肥。 土壤样品采集是决定分析结果是否准确的重要环节,因此请严格按下列方法采集土样。 对作物根系较浅的种植地只需取耕层20厘米深的土壤,对作物根系较深的种植地如小麦应适当增加深度,果园土壤样品在耕层40厘米深处采集,采样点的多少可根据试验区耕地面积大小和地形而定,地块面积较小的要采5个点以上,地块面积较大的应采20个点以上。取样点的分布最好采用S型采样法或十字交叉法。(见图一) 采来的样品数量太多可用四分法弃去一部分保留1斤土样即可(见图二)。其方法是:把采来的土样倒在干净的木板或塑料布上,用手将土块捏碎,用镊子夹去土样中的作物根系、昆虫、石块等杂物,放于室内阴凉通风处风干,注意不能在阳光下曝晒及火烤,以免发生氧化反应。把风干后的土样用木棍或玻璃瓶碾碎(不可用金属制品),然后用1—2毫米筛子筛一遍。把筛过的土样平铺成四方形,如数量仍然很多,可再用四分法处理,直至所需数量为止,一般用50克土样即可,完成土样处理后,请填写土壤登记表。 注:如一户有几个土样或几户各有一个土样可将土壤登记表分别填好,并在土样包装上做上与登记表同样内容的标记,以免搞错。 避免在粪堆底上和同一垄上以及田边,路边,沟边和特殊地形部位采样。 采样时在确定的采样点上用小土铲向下切取一片片的土样样品,每个样品点采取的土壤厚、薄、深、浅、宽、狭应大体一致,集中起来混合均匀。 有机肥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堆肥、厩肥、沤肥、草塘肥、沼气肥、牲畜粪尿以及人粪尿等都是有机肥,这些肥料大都是很不均匀的,采样时应注意多点取样,一般应在翻堆混匀后,选择10—20个采样点,大块和散碎的肥料比例相近,把采到的若干样品放在一块干净的塑料布上,送入室中风干,摊开晾干,再把样品弄碎、剪细、混匀,再用四分法缩分至500克左右,磨细并全部通过1毫米孔径筛子,装入样品瓶中。 如果有机肥样品中夹有较多石块,应捡出另外称重,并计算其占原有样品的百分数,如需测定有机肥料中的NH4和NO3,则需用新鲜样品,即不经风干立即进行测定。 粪尿和沼气肥是液体和固体混合肥,可先混匀在未分层前取出500毫升左右放入密闭容器中,用玻璃棒将固体充分捣碎,在分析称样前应反复振摇容器充分混匀。 四分法: Ⅱ-土壤养份测试方法

土壤学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3.土壤质地:按照土壤机械组成人为地划分的若干土壤类别,就称为土壤质地。 4.土壤粒级: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 5.有机质矿质化作用:复杂的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彻底的分解,形成CO2和H2O 的过程。 6.有机质腐殖化作用: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结构、成分更为复杂的腐殖质的过程 7.同晶异质替代: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岁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8.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9.土水势:把单位数量纯水可逆地等温地以无穷小量从标准大气压下规定水平的水池中移至土壤中某一点而成为土壤水所需做功的数量。 10.凋萎系数:是指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用它来表明植物可利用土壤水的下限。 11.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12.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所能吸附的一价离子的厘摩数表示。 13.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比。 14.氧化还原电位:由于溶液中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的浓度关系变化而产生的电位称为氧化还原电位。 15.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 16.土壤发生层: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相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 17.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学层次(发生层)和母质层。 18.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19.激发效应:又称为起爆效应,是指外加有机物质或含氮物质而使土壤中原来有机质的分解速率改变的现象。 20.腐殖化系数:土壤中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所形成的腐殖物质的数量,即单位重量有机物所形成的土壤腐殖质数量的百分数,称为该物质的腐殖。该值的大小与有机物质中木质素含量呈正相关。 21.碱化度:是指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钠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比。 22.土壤退化:一种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农田、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 23. 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和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24. 土壤污染: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

实验二测定土壤机械组成

实验一、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一、目的意义 为什么要测定土壤的机械组成?因为通过测定土壤的机械组成,我们就可以知道土壤质地的粗细。土壤质地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同时它还是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所以在研究土壤的形成、分布、分类及肥力状况时一定要先测定土壤的机械组成。 测定土壤机械组成(粒度分析)的方法有好几种。在野外因仪器、药品携带不方便,所以常用手测法(揉条法)。在室内则采用吸管法或比重计法。比重计法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容易也比较准确。吸管法一般多用于科研等更精确的分析,因我们课时有限,所以我们实验是采用比重计法。 二、测定原理 测定土壤机械组成也就是测定土壤质地。土壤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这些不同的土粒组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就称作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土壤机械组成分析原理,就是把土粒按其粒径大小分成若干级,并定出各级的量,从而得出土壤的机械组成。对于粒径>0.25mm砂粒,一般用过筛法,将砂砾逐级过筛称重。对于粒径小的土粒,则用分散剂法

将其充分分散,再使分散后的土粒在一定容积的悬液中自由沉降,一般颗粒愈大沉降速度愈快。 我们用的土样是过1mm筛的土样,用比重计法测定。在测定以前还要根据土壤pH值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分散剂(请同学们看书第8页)。我们的分析土样pH值是酸性的,所以用0.5mol/LNaOH溶液做为分散剂,这是化学分散法,为了使其充分分散,还必须研磨,这是物理分散法。经过充分分散处理后的土样,要在一定容积的水溶液中自由的沉降,其原理是|:在一定温度下,颗粒越大沉降速度越快。(同学们可看书第7页原理部分)。当比重计放入制备好的悬液中时,比重计所排开的悬液体积等于其自身重量时,它浮在了一定位置上,这时我们就可以直接在比重计上读取克/升的数字,通过计算得出某粒级的土粒含量。这是土壤机械组成分析的原理部分。 三、比重计的使用 这种比重计称作甲种比重计,比重计上有0―60的刻度数字,从中可以读出到0.1克/升的小数。0以上为负值,0以下为正值。读取数字时,应该以悬液面形成的上弯月面顶部和比重计刻度相切的数字,精确到十位小数(0.1)。 四、测定方法和步骤 1.用粗天平称取过1mm筛孔的土样50克置瓷碗中,先加 0.5mol/LNaOH约20ml左右,用研棒研磨5分钟,使其分散呈糊状。再将

土壤机械组成方法

实验土壤机械分析--比重计速测法 、目的要求 土壤矿物质颗粒是上壤固相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颗粒直径大小, 对土壤理化性状及肥力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土壤颗粒分析,测定各粒级所占的百分含量,可以确定土壤质地,它是土壤学实验中的基本的分析项目之一。 土壤质地对土壤形成、土壤理化性质、肥力因素、植物生长及微 生物活动都有很大影响。因此,测定土壤颗粒组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比重计速测法,按卡庆斯基质地分类(简制)确定土壤质地名称。 二、方法原理 比重计速测法是将一定数量的土样(<1毫米),经过化学与物理处理,使其充分分散成单粒,然后置于一升容积的水中,让其自由沉降,其沉降速度符合司笃克斯定律(即球体(土粒)在介质(水)中沉降,其沉降速度与球体(土粒)半径的平方成正比,而与介质(水)的粘滞系数成反比)。根据不同温度下土粒沉降时间,可以用甲种比值计测定悬液的比重。比重计读数直接指示出悬液在比重计所处深度上的悬液中小于某一粒径的土粒的含量,再据卡庆斯基质地分类表查出质地名称。 司笃克斯定律: 其中:V 半径为r的土粒在介质中沉降的速度, 重力加速度土粒的半径 di 土粒的密度,平均为2.65克/厘米3 d2 介质(水)的密度 卩介质(水)的粘滞系数

三、试剂及仪器 1. 0.5mol ?L-1(N&C2Q)草酸钠溶液:称取33.5克草酸钠(化学纯),加蒸馏水溶液解后稀释至1升,摇匀。 2. 0.5 mol ?L-1(NaOH氢氧化钠溶液:称取20克氢氧化钠(化学纯),加蒸馏水溶液后稀释至1升,摇匀。 3. 0.5 mol ?L-1(NaPO 6六偏磷酸钠溶液:称取51克六偏磷酸钠[(NaPO)6](化学纯),加蒸馏水溶解后稀释至1升,摇匀。 4. 天平(感量0.01克)、铝盒、有柄瓷钵、橡皮塞玻棒、大漏斗、定时钟、沉降筒、搅拌棒、温度计等。 5. 甲种比重计(鲍氏比重计):刻度范围为0—60,最小刻度单位1克/升。刻度代表比重计所处深度上的土壤悬液的平均比重。 四、操作步骤: 1. 称取通过1毫米孔径筛子的风干土50克,如为砂土则称取100克,精确至0.01克,放入有柄瓷钵中。 2. 根据土壤pH分别选用下列分散剂: 石灰性土壤(50克样品):加0.5 mol ?L-1(NaPO)6六偏磷酸钠60毫升。 中性土壤(50克样品):加入0.5 mol ?L-1(2 NaC2O)草酸钠25毫升。 酸性土壤(50克样品):加0.5 mol ?L-1(NaOH氢氧化钠40毫升。 3. 加入分散剂后,用橡皮塞玻棒研磨15分钟,(粘土研磨25分钟),研磨好以后,将土浆通过大漏斗用蒸馏水全部洗入1000毫升的沉降筒中,用蒸馏水加至刻度,然后将沉降筒放在平稳处,用搅拌棒上下搅拌1分钟(每分钟上下各30次),搅拌停止后立即记时。 4. 根据悬浮液的温度,查表2 —1,小于0.01毫米土粒沉降所需的时间(如15C时为30分钟),在到达所需时间前30钞,将比重计轻轻放入沉降筒,到达所需要时间时读出比重计的读数,取出比重计,用水洗净,放入空白液中读数。

土壤机械组成方法

实验二( 1 ) 土壤机械分析 --比重计速测法 、目的要求 土壤矿物质颗粒是土壤固相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颗粒直径大 小, 对土壤理化性状及肥力有较大的影响。 通过土壤颗粒分析, 测定各粒级所占的百 分含量,可以确定土壤质地,它是土壤学实验中的基本的分析项目之一。 土壤质地对土壤形成、土壤理化性质、肥力因素、植物生长及 微 生物活动都有很大影响。因此,测定土壤颗粒组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比重计速测法,按卡庆斯基质地分类(简制)确定土壤质地名称。 、方法原理 比重计速测法是将一定数量的土样( <1 毫米),经过化学与物理处理,使其 充分分散成单粒, 然后置于一升容积的水中, 让其自由沉降, 其沉降速度符合司 笃克斯定律(即球体(土粒)在介质(水)中沉降,其沉降速度与球体(土粒) 半径的平方成正比,而与介质(水)的粘滞系数成反比)。根据不同温度下土粒 沉降时间, 可以用甲种比值计测定悬液的比重。 比重计读数直接指示出悬液在比 重计所处深度上的悬液中小于某一粒径的土粒的含量, 再据卡庆斯基质地分类表 查出质地名称。 司笃克斯定律: 其中: V 半径为 r 的土粒在介质中沉降的速度, g 重力加速度 r 土粒的半径 d1 土粒的密度,平均为 2.65 克/ 厘米 3 d2 介质(水)的密度 μ 介质(水)的粘滞系数 三、试剂及仪器 2 9gr 2 d 1

1.0.5mol ·L-1(Na2C2O4)草酸钠溶液:称取33.5 克草酸钠(化学纯),加蒸馏水溶液解后稀释至1 升,摇匀。 2.0.5 mol ·L-1(NaOH)氢氧化钠溶液:称取20 克氢氧化钠(化学纯),加蒸馏水溶液后稀释至1 升,摇匀。 3.0.5 mol·L-1(NaPO3)6六偏磷酸钠溶液:称取51 克六偏磷酸钠 [ (NaPO3) 6](化学纯),加蒸馏水溶解后稀释至1 升,摇匀。 4.天平(感量0.01 克)、铝盒、有柄瓷钵、橡皮塞玻棒、大漏斗、定时钟、沉降筒、搅拌棒、温度计等。 5.甲种比重计(鲍氏比重计):刻度范围为0—60,最小刻度单位1克/ 升刻度代表比重计所处深度上的土壤悬液的平均比重 四、操作步骤: 1.称取通过1 毫米孔径筛子的风干土50 克,如为砂土则称取100克,精确至0.01 克,放入有柄瓷钵中。 2.根据土壤pH 分别选用下列分散剂: 石灰性土壤(50 克样品):加0.5 mol ·L-1(NaPO3)6六偏磷酸钠60 毫升。 1 中性土壤(50 克样品):加入0.5 mol ·L-1(2 Na2C2O4)草酸钠25 毫升。 酸性土壤(50 克样品):加0.5 mol ·L-1(NaOH)氢氧化钠40 毫升。 3.加入分散剂后,用橡皮塞玻棒研磨15分钟,(粘土研磨25 分钟),研磨好以后,将土浆通过大漏斗用蒸馏水全部洗入1000 毫升的沉降筒中,用蒸馏水加至刻度,然后将沉降筒放在平稳处,用搅拌棒上下搅拌1 分钟(每分钟上下各30 次),搅拌停止后立即记时。 4.根据悬浮液的温度,查表2—1,小于0.01 毫米土粒沉降所需的时间(如15℃时为30 分钟),在到达所需时间前30 钞,将比重计轻轻放入沉降筒,到达所需要时间时读出比重计的读数,取出比重计,用水洗净,放入空白液中读数。

土壤微生物分析方法

土壤微生物分析方法 周丽霞 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氯仿熏蒸提取法) Jenkinson and Powlson(1976)比较了γ-射线、高压灭菌、干热灭菌、氯仿熏蒸灭菌的效果,发现氯仿熏蒸灭菌处理可杀死99%以上的土壤微生物,并且未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且容易从土壤中除去。因此,现在多利用氯仿熏蒸法进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 (1)原理:土壤经氯仿熏蒸处理后土壤中的微生物被杀死,造成细胞破裂,使细胞内容物释放到土壤中,导致土壤中可提取的碳增加。用盐溶液提取出由死后的微生物体内渗透出来的有机碳,通过测定浸提液中的碳含量,可以计算土壤微生物量碳。 (2)操作步骤: ①预处理:一般不需要。如果担心土壤状况可能会影响分析结果(如土壤太 干,土壤中微生物生长不好等),可以将采集到的土壤调节其含水量达到最大持水量的60%,在25℃预培养1周。 ②氯仿熏蒸处理(在通风橱内进行): 在低温下保存的土壤要先从冰箱中取出,待放置到室温时再进行分析。 称取20 g过2mm筛的新鲜土样置于50 ml 小烧杯中,放入真空干燥器内,并在真空干燥器内放置一装有去乙醇氯仿的小烧杯,烧杯内可放置几片防爆沸的干净小瓷片。同时放入一小烧杯稀氢氧化钠溶液以吸收熏蒸期间释放出来的

CO2,还应放一装水的小烧杯(或在干燥器底部放一层湿滤纸)以保持湿度。用少量凡士林密封干燥器,在真空泵与干燥器之间可以加一缓冲瓶以防止氯仿爆沸或由于抽真空使干燥器内外压力变化而造成干燥器破裂等现象发生,然后用真空泵抽气至干燥器内氯仿沸腾。关闭真空干燥器阀门,在25℃下暗处放置24小时。 熏蒸完成后,打开干燥器阀门(此时应听到空气进入的声音,否则可能熏蒸不彻底,要重新熏蒸),取出装水的小烧杯(或湿润的滤纸)、装有碱液和氯仿的烧杯(氯仿可倒回瓶中重复使用),用真空泵反复抽真空,并打开干燥器以除去土壤中残存的氯仿(止闻不到土壤中的氯仿气味)。 另称取等量土壤样品放入另一干燥器中,但不熏蒸,作为对照土壤。 ③K2SO4浸提: 熏蒸结束后,将土壤转移到100 ml振荡瓶中,加入60ml (或土水比1:4)0.5 M K2SO4溶液,中速振荡60分钟以使土壤完全振荡开,静置后用中速定量滤纸过滤。对照样品除不经氯仿熏蒸处理外,其他操作同熏蒸处理。 ④测定分析:一般采用K2Cr2O7容量法或碳分析仪(TOC)测定法。 K2Cr2O7容量法: 吸取10ml上述土壤浸提液于150ml消化管中,准确加入10ml 0.018 mol L-1 K2Cr2O7-12 mol L-1 H2SO4溶液,再加入2~3片干净小瓷片(防爆沸),混匀后在175℃煮沸10分钟,冷却后转移至150ml三角瓶中,用去离子水洗涤3~4次消化管使溶液体积约为70~80ml,加入1滴邻啡罗啉指示剂,用0.05 mol L-1 FeSO4标准溶液滴定,溶液颜色由橙黄色变为蓝绿色,再变为棕红色即为滴定终点。

土壤化探规范模板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DZ/T 0145-94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中主要方法、技术要求和规则。 1.2本标准适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铀矿、地热、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工作也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 GB/T 14496 地质矿产地球化学勘查名词术语 DZ/T 001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比例尺1: 50000) DZ/T 0075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 图例及用色标准 3 总则 3.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简称土壤测量), 是以上壤为采佯对象所进行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3.2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主要用于矿产地质勘查的详查阶段, 也可用于在区域调查、普查阶段中水系沉积物测量无法进行的地区。 3.3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用于找矿以及各类异常和矿化点的查证、评价, 也可为地质填图提供信息。 3.4 区域调查和普查的土壤测量方法, 其主要技术要求, 按化探区域调查和化探普查的规范执行。

3.5 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应选择在残坡积层发育地区进行。 4 工作设计 4.1 资料收集 编写土壤测量的工作设计前, —般应收集和分析以下资料: a.测区的地理和交通、生活情况以及测地资料; b.测区及外围地质特征, 矿产、矿床类型和成矿规律, 矿床氧化淋失程度等特点; c.测区及外围以往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的工作程度和工作成果; d.测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 第四纪覆盖物(特别是土壤)的类型, 植被特征, 人工污染情况等有关资料; e.表生作用对指示元素的影响及表生赋存状态。 4.2 方法有效性与技术试验 4.2.1 野外踏勘 编写设计前应对测区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工作、取得第一手资料, 以了解所收集资料方法技术的有效性, 其内容包括: a.检查核对所搜集资料的可靠程度; b.确定试验地点和测区的有效范围; c.实地考察工区的交通、生活及工作条件。 4.2.2 设计前的技术试验 4.2.2.1 有前人工作过的测区或邻区, 设计时其主要技术指标和

土壤学实验报告模板

河北工程大学水电学院 学生实验指导报告书 实验课程名称 学生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姓名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20-- 20学年第学期

目录 实验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1) 附表:实验考核参考内容及标准 (2) 实验一土壤及农作物(玉米)元素测定 (3) 实验二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5) 水利水电学院学生课程实验成绩 (9)

实验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报告是反映实验教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依据。为加强实验过程管理,改革实验成绩考核方法,改善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质量,特制定实验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1、本规范适用于学院各专业实验课程。 2、每门实验课程一般会包括许多实验项目,除非常简单的验证演示性实验项目可以不写实验报告外,其他实验项目均应按本格式完成实验报告。 3、实验报告应由实验预习、实验过程、结果分析三大部分组成。每部分均在实验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各部分成绩的观测点、考核目标、所占比例可参考附表执行。各专业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 4、学生必须在完成实验预习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在学生离开实验室前,检查学生实验操作和记录情况,并在实验报告第二部分教师签字栏签名,以确保实验记录的真实性。 5、教师应及时评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并给出各实验项目成绩,完整保存实验报告。在完成所有实验项目后,教师应按学生姓名将批改好的各实验项目实验报告装订成册,构成该实验课程总报告,按班级交课程承担单位(实验中心或实验室)保管存档。 6、实验课程成绩按其类型采取百分制或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定。 附:实验考核参考内容及标准 水电学院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习题 绪言 1.概念: 土壤:土壤是植物生长的介质,他们更关心植物影响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土壤肥力供给、培肥及持续性。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的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我国四元素论) 2.简述土壤的自然经济特性。 1.土壤资源数量有限性 2.土壤资源质量可变性 3.空间分布固定性 3. 简述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的关系。 土壤肥力是土壤生产力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肥力是生产力的基础,而不是全部生产力。肥力因素基本相同的土壤,如果处在不同的环境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生产力彼此差异可能相差很大。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土壤的生产力。 4. 简述土壤的基本组成? 固体土粒部分:1.矿物质 2.有机质 粒间空隙部分:3.水 4.空气 5.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 1. 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质,其中岩浆岩是主要矿物质。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质在水、二氧化碳、氧气的作用下分解转化而成。 土壤机械组成: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各粒级的相对含量,即为机械组成活称土壤的颗粒分析。 土壤质地: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同晶替代作用:是指组成矿物质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代替的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2.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的类型? 石英、白云母、长石(正长石、斜长石)、辉石、角闪石和橄榄石以及其他硅酸盐类和非硅酸盐类。 3.土壤质地分类国际制和卡钦斯基制有何不同? 国际制三级分类制,砂砾,粉粒,黏粒。卡钦斯基制为二级分类制,物理性砂粒和物理性粘粒。 5.试述砂土,粘土的性质有何不同?如何评价质地好坏,过砂,过粘如何改良? 1.不同 1)砂质土总空间孔隙度小,间粒孔隙度大,降水和灌溉水容易渗入但失水强烈。黏质土总孔隙度大, 粒间空隙数目比砂质土多但狭小,雨水灌溉水难以下渗而排水困难。 2)砂质土养分少,缺少黏粒和有机质而保肥性弱,黏质土含矿质养分丰富,而且有机质含量较高。 3)砂质土含水量少,热容量小,升温降温快,昼夜温差大;黏质土蓄水多,热容量大,昼夜温度变幅 较小。 4)砂质土易耕作,阻力小质量好;黏质土不易耕作,阻力大。 2.改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