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学 第七章 煤的化学性质

煤化学 第七章  煤的化学性质
煤化学 第七章  煤的化学性质

第七章煤的化学性质

第一节煤的氧化性质

一、不同氧化条件下煤的氧化产物

煤的氧化是研究煤结构和性质的重要方法,同时又是煤炭加工利用的一种工艺。煤的氧化是在氧化剂作用下煤分子结构从复杂到简单的转化过程。氧化的温度越高、氧化剂越强、氧化的时间越长,氧化产物的分子结构就越简单,从结构复杂的腐植酸到较简单的苯羧酸,直至最后被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常用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重铬酸钠、双氧水、空气、纯氧、硝酸等。煤的氧化可以按其进行的深度或主要产品划分为表面氧化、轻度氧化中度氧化、深度氧化和完全氧化。

(一)煤的表面氧化

氧化条件较弱,一般是在100 ℃以下的空气中进行,氧化反应发生在煤的内外表面,主要形成表面碳氧络合物。这种络合物不稳定,易分解为CO、CO2和H2O等。煤经氧化后易于碎裂,表面积增加,使氧化加快。煤的表面氧化虽然氧化程度不深,但却使煤的性质发生较大的变化,如热值降低、黏结性下降甚至消失、机械强度降低等,对煤的工艺应用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二)煤的轻度氧化

1.轻度氧化条件及产物

氧化条件有所增强,一般是在100~300 ℃的空气或氧气中氧化、100~200 ℃的碱溶液中用空气或氧气氧化或在80~100 ℃的硝酸溶液中氧化。氧化的产物主要是可溶于碱液的高分子有机酸,称为再生腐植酸。

再生腐植酸与煤中的天然腐植酸结构和性质相似,通过研究再生腐植酸可以得到煤结构的信息,同时,腐植酸又有许多用途,如作为肥料使用,可刺激植物生长、改良土壤、蔬菜病虫害防治、饲料添加剂等;在工业上可用做锅炉除垢剂、混凝土减水剂、硬水软化剂、型煤黏结剂、水煤浆添加剂等。

泥炭、褐煤、风化煤被碱所抽提的物质称为腐植酸。腐植酸具有弱酸性,它不是单一的化合物,是由多种结构相似但又不相同的高分子羟基芳香酸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它的组分既不具有塑性,也不具有弹性,而是一种高分子的非均一缩聚物。它既不溶解于水,又不结晶,是一种无定形的高分子胶体。按腐植酸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和颜色,一般可分成三个组分,即黄腐酸、棕腐酸和黑腐酸(见图7-1)。

腐植酸类物质一般是指由腐植酸及其派生出来物质的总称,它包括腐植酸的各种盐类(钠、钾、铵等)、各种络合物(络腐酸、腐植酸—尿素等)以及各种衍生物(硝基腐植酸、氧化腐植酸、磺化腐植酸等)。而硝基腐植酸又是腐植酸类物质中的一大类,它本身又有各种盐类、各种络合物以及各种衍生物。广义地说,腐植酸类物质也包括天然含腐植酸的煤(泥炭、褐煤和风化煤)。

2.腐植酸类物质的制备方法

(1)原料的选择

①腐植酸含量。这是选择原料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包括总酸性基、羧基、醌基、交换容量、凝结限度、生物活性等。不同产品及不同用途对腐植酸中的具体指标有不同要求,并不是只要求腐植酸含量高就好。如生产作物生长刺激素时,不仅要求原料中腐植酸含量高,而且更希望腐植酸含量中的生物活性高,这样的产品有利于刺激作物生长。所以,原料选择必须考虑产品及应用对象。

②原料中灰分含量。灰分在生产过程中都是无效成分,希望越低越好。

(2)原料的预处理

包括原料的干燥、粉碎、除尘和脱钙等方面。在腐植酸加工过程中是重要的一环。它对产品的质量、产品的收率和产品的成本都有一定的影响。

①干燥。干燥通常采用自然干燥和机械干燥两种方式。自然干燥是把水分高的原料,散放到地面上,让其自然蒸发干燥。第二种是滚筒干燥器干燥,干燥器是一种卧式滚筒,有机械带动可以回转。将热风炉来的烟道气和需干燥的物料同时从圆筒一端加入,烟道气和物料在圆筒中不断翻滚流动至另一端,烟道气放空,经干燥后的原料进入下一工序。第三种干燥形式是干燥同破碎都在同一设备里进行,把含水较高而未经干燥的原料煤,送入球磨机内通人烟道气,一边干燥,一边粉碎。

②粉碎。腐植酸产品的工业生产,大多数是固液两相的化学反应,为了取得高的反应速率和收率,固相表面积是非常重要的工业条件,因此,对原料煤粉碎和磨碎细度有比较高的要求,通常要求40~80网目。

③输送。粗料输送一般选用胶带输送机的斗式提升机。粉料输送采用埋刮板输送机和气流管道输送器。管道输送采用负压,避免粉料外泄污染环境和浪费物料。

④脱钙和除灰。为了提高生产过程中腐植酸收率和氨化效果,将原料煤中与腐植酸结合的钙、镁离子预先进行酸化除去,其化学反应式为

脱除钙、镁时,盐酸、硫酸和硝酸都可以应用。但是用硫酸时反应后产物硫酸钙和硫酸在水中的溶解度小,用水洗法洗涤时不易洗净,仍有一部分硫酸钙和硫酸镁留在产品中,将

影响产品质量,所以采用硫酸脱除钙、镁离子不如盐酸和硝酸效果好,生产中一般利用无机废酸,如盐酸。

(3)几种腐植酸类物质制备方法

①固体腐植酸钠。原料煤与水混合湿磨,加碱配料,经抽提、沉降、湿沉渣洗涤、蒸发浓缩和烘干。

②纯硝基腐植酸。方法一是:先将褐煤或风化煤用稀酸硝化制取硝化煤(粗硝基腐植酸),再用稀碱溶液抽提,经酸化、过滤、洗涤、干燥制得。方法二是:先从泥炭、褐煤或风化煤抽得腐植酸,再与稀硝酸反应,经过滤干燥制得。

③硝基腐植酸钠。先使褐煤与40%的硝酸反应制得硝基腐植酸,再加氨水进行氨化中和制得。

④磺化硝基腐植酸。先用硝酸氧解褐煤得粗硝基腐植酸,再用Na2S03或者NaHSO4磺化制取。

⑤铬腐植酸。由褐煤或腐植酸与重铬酸钠反应制得。

⑥医药用纯腐植酸。泥炭经盐酸洗涤,除部分矿物质,用硫酸酸化,其残留物经碳铵和硫铵的稀溶液抽提,经过滤,用硫酸酸化,其沉淀再次过滤、洗涤、干燥,在索氏抽提器中用乙醚抽提制得。

3.腐植酸的主要性质

(1)腐植酸能或多或少地溶解在酸、碱、盐、水和一些有机溶剂中,因而可用这些物质为腐植酸的抽提剂。而且腐植酸的钠盐、钾盐和铵盐可溶于水。

(2)腐植酸是一种亲水的可逆胶体,低浓度时是真溶液,没有黏度;而在高浓度时则是一种胶体溶液或称分散体系,呈现胶体性质。加入酸或高浓度盐溶液可使腐植酸溶液发生凝聚。一般使用稀盐酸或稀硫酸,保持溶液pH值在3~4之间时,此溶液经静止后就能很快析出絮状沉淀。

(3)腐植酸分子结构中有羧基和酚羟基等基团,使其具有弱酸性。所以腐植酸可以与碳酸盐、醋酸盐等进行定量反应。腐植酸与其盐类组成的缓冲液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使农作物在适宜的pH值条件下生长。

(4)腐植酸分子上的一些官能团如羧基一COOH上的H+可以被Na+、K+、NH4+等金属离子置换出来而生成弱酸盐,所以具有较高的离子交换能力。

(5)由于腐植酸含有大量的官能团,可以与一些金属离子(Al3+、Fe2+、Ca2+、Cu2+、Cr3+等)形成络合物或整合物,故能从水溶液中除去金属离子。

(6)可溶于水的腐植酸盐能降低水的表面张力,降低泥浆的黏度和失水。

(7)腐植酸具有氧化还原性,如可将H2S氧化为硫,将V4+氧化为V5+;黄腐酸能把Fe3+还原为Fe2+,将AuCI-还原为Au等。

(8)腐植酸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作为氢接受体可参与植物体内的能量代谢过程,对植物体内的各种酶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或抑制作用,也能促进铁、镁、锰及锌等离子的吸收与转移等。

4.腐植酸类物质的主要应用

(1)在农业上的应用

腐植酸是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身独特的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对于提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但可以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刺激作物生长,而且还可以增强作物的抗逆性,改善农产品的品质等。所以,腐植酸在农业生产中被人们广泛关注。近几年来各种各样的腐植酸肥料也相继在市场上广泛出现。目前,腐植酸肥料的生产原料大多采用的是不同腐植化程度的有机物料,例如草炭、褐煤、风化煤等,腐植化程度不同,其性质和组成是否相同,其作用是否一致等问题成为困扰腐植酸肥料生产的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经审议定型的有腐植酸铵、腐植酸钠、硝基腐植酸铵等。腐植酸肥料是植物生长的刺激剂,可增产粮食,也可作土壤改良剂、多功能除草剂、蔬菜生理病预防剂、饲料添加剂、杀虫杀菌剂、养殖池环境调整剂等。

(2)工业上的应用

腐植酸类物质一般包括腐植酸类本身及其重要的衍生物硝基腐植酸类两大类,这两大类的酸和它们的一些盐类或整合物,例如,碱金属(钠、钾)盐、碱土金属(钙、钡)盐、铵盐、铋盐、钴盐、铝盐、铬腐植酸、胺盐、烷基胺盐以及酰胺盐等在工业上有较广泛的应用。轻度氧化生成腐植酸类物质用于水泥减水剂、锅炉除垢剂、锅炉硬水软化剂、钻井泥浆调整剂、浮选药剂、制造偶氮染料和硫化染料、涂料(船底漆防污剂、抗腐蚀剂)、黏结剂(煤砖、煤球和型焦)、脱硫剂(石油馏分、煤气、焦炭)、煤—油混烧稳定剂、煤粉运输用分散剂、皮革颜色分散剂、香肠肠衣浸润剂、食品防腐剂、酿酒促酵剂、工业废水废气净化剂、陶瓷添加剂。腐植酸还可以用于医药,可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调节内分泌,井有止血和活血作用。

(三)煤的中度氧化和深度氧化

在200~300 ℃的碱性溶液中,用空气或氧气加压氧化;或在碱性介质中用高锰酸钾或双氧水氧化。产物是可溶于水的复杂有机酸,如果增加氧化剂用量或延长氧化时间,生成的产物可以继续氧化为分子更小的苯羧酸甚至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利用煤的中度氧化或深度氧化可以制备芳香羧酸。

煤经轻度氧化得到腐植酸类物质,如果继续气化分解,在氧化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条件下,可生成溶于水的低分子有机酸和大量二氧化碳。低分子有机酸类包括草酸、醋酸和苯羧酸(主要有苯的二羧酸、三羧酸、四羧酸、五羧酸和六羧酸等)。深度氧化产品是研究煤结构的重要方法。制造水溶性有机酸的方法虽然很多,但目前尚没有实现工业性生产。

煤的深度氧化通常是在碱性介质中进行的,碱性介质的作用是使氧化生成的酸转变成相应的盐而稳定下来。同时,由于碱的存在还能促使腐植酸盐转变为溶液,因此可以明显地减少反应产物的过氧化,从而达到控制氧化的目的。常用的碱性介质是NaOH、Na2CO3、Ca(OH)2等。如果采用中性或酸性介质,则会使CO2增加,而水溶性酸降低。煤的深度氧化过程是分阶段进行的,氧化时,首先生成腐植酸,进一步氧化则生成各种低分子酸,如果一直氧化下去,则全部转变成CO2和H2O。氧化过程又是一个连续变化过程,也就是边生成边分解的过程。因此,适当控制氧化条件,可增加某种产品收率。

氧化剂的用量和氧化时间对氧化产物的收率影响很大。用高锰酸钾氧化煤时,高锰酸钾的用量对氧化产物的收率有重大影响,见表7-2。

波内(Bone)等人对木质素、纤维素以及各种煤化程度的煤,用碱性高锰酸钾进行了深度氧化研究,结果见表7-3。

从表7-3可知,醋酸的收率较少,随煤化程度变化甚微;草酸的收率较多,且随煤化程度增加而减少;芳香族酸收率也较多,且随煤化程度增加而增加,增加的幅度也比较大;二氧化碳的收率很高,随着煤化程度的增加而显示出下降的趋势。

(四)煤的完全氧化

煤的完全氧化是指煤在高温空气中的燃烧过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放出大量热能。煤炭作为能源主要是以这种方式加以利用的。

二、煤的风化与自燃

(一)煤的风化

煤的风化是指离地表较近的煤层,经受风、雪、雨、露、冰冻、日光和空气中氧等的长时间作用,使煤的性质发生一系列不利变化的现象。在浅煤层中被风化了的煤称为风化煤。被开采出来存放在地面上的煤,经长时间与空气作用,也会发生缓慢的氧化作用,使煤质发生变化,这一过程也称为风化作用。经风化作用后,煤的性质主要发生以下一些变化。

(1)化学组成的变化:碳元素和氢元素含量下降,氧含量增加,腐植酸含量增加;

(2)物理性质的变化:光泽暗淡,机械强度下降,硬度下降,疏松易碎,表面积增加,对水的润湿性增大;

(3)工艺性质的变化:低温干馏焦油产率下降,发热量降低,黏结性煤的黏结性下降甚至消失,煤的可浮性变差,浮选回收率下降,精煤脱水性恶化。

风化煤中的腐植酸常与钙、镁、铁和铝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的腐植酸盐,所以用碱溶液不能直接抽出,而要先进行酸洗。有些风化煤因风化程度较深,生成了相对分子质量更低的黄腐酸,可以溶于酸并能用丙酮抽提出来。

(二)煤的自燃

多年来,为了解答煤为什么能够自燃,人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探讨,提出了若干学说来解释煤的自燃,如黄铁矿作用、细菌作用、酚基作用、煤氧复合作用等学说。黄铁矿作用学说认为煤的自燃是由于煤层中的黄铁矿(FeS2)与空气中的水分和氧相互作用、发生热反应而引起的。细菌作用学说认为,在细菌作用下,煤在发酵过程中放出一定热量对煤自燃起了决定性作用。酚基学说认为,煤的自燃是由于煤体内不饱和的酚基化合物强烈地吸附空气中的氧,同时放出一定的热量而造成的。煤氧复合作用学说认为,原始煤体自暴露于空气中后,与氧气结合,发生氧化并产生热量,当具备适宜的储热条件,就开始升温,最终导致煤的自燃。由于煤是一个非均质体,其品种多样,化学结构、物理性质、煤岩成分、赋存状态、地质条件均有很大差别,所以其自燃过程也是相当复杂的,至今现有的煤炭自燃学说都还不能完全揭示煤炭自燃的机理,如还未能回答煤炭自燃过程中产生的CO、CO2、烷烃、烯烃、低级醇、醛等气体成分是如何生成的等一系列问题。主要原因是人们不能获得准确的煤的分子结构,因此不能准确揭示煤氧反应的化学机理。尽管如此,煤氧复合作用学说还是揭示了煤炭氧化生热的本质,并得到了实践的验证,所以该学说已经被人们广泛认同,成为指导人们防治煤炭自燃工作的重要理论。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人们认为煤炭的氧化和自燃是基—链反应。煤炭自燃过程大体分

为3个阶段:①准备期;②自热期;③燃烧期。如图7-2所示

煤分子上有许多含氧游离基,如羟基、羧基和羰基等。当破碎的煤与空气接触时,煤从空气中吸附的O2与这些游离基反应,生成更多的、稳定性不同的游离基。此阶段煤体温度的变化不明显,煤的氧化进程十分平稳缓慢,然而它确实在发生变化,不仅煤的重量略有增加,着火点温度降低,而且氧化性被活化。由于煤的自燃需要热量的聚积,在该阶段,因环境起始温度低,煤的氧化速度慢,产生的热量较小,因此需要一个较长的蓄热过程,故这个阶段通常称为煤的自燃准备期,它的长短取决于煤的自燃倾向性的强弱和通风散热条件。

经过这个准备期之后,煤的氧化速度加快,不稳定的氧化物分解成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氧化产生的热量使煤的温度继续升高,超过向热的临界温度(60~80 ℃),煤温上升急剧加速,氧化进程加快,开始出现煤的干馏,产生芳香族的碳氢化合物、氢、更多的一氧化碳等可燃气体,这个阶段称为自热期。

临界温度也称自热温度(Self-heating temperature,SHT),是能使煤燃烧的最低温度一旦达到该温度点,煤氧化的产热与煤所在的环境的散热就失去了平衡,即产热量将高于热量,就会导致煤与周围环境温度的上升,从而又加速了煤的氧化速度并又产生了更多的热量,直至煤自动燃烧起来。煤的自热温度与煤的产热能力和蓄热环境有关,对于具有相同产热能力的煤,煤的自热温度也是不同的,主要取决于煤所处的散热环境。如煤堆积量越大散热环境越差,煤的最低自热温度也就越低。因此应该注意即使是同一种煤,其自热温度也不是一个常量,受散热(蓄热)环境影响很大。

自热期的发展有可能使煤温上升到着火温度(t s)而导致自燃。煤的着火温度由于煤种不同而变化,无烟煤一般为400 ℃,烟煤为320~380 ℃,褐煤为270~350 ℃。如果煤温根本不能上升到临界温度(60~80 ℃),或上升到这一温度但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更适于热量散发而不是聚积,煤炭自燃过程即行放慢而进入冷却阶段,继续发展,便进入风化状态,使煤自自燃倾向性降低而不易再次发生自燃,如图7-2中虚线所示。

煤的自燃过程就是煤氧化产生的热量大于向环境散失的热量导致煤体热量聚积,使煤的温度上升而达到着火点进而自发燃烧的过程。

由此可见,煤炭自燃必须具备四个条件:①煤具有自燃倾向力;②有连续的供氧条件;①热量易于聚积;④持续一定的时间。第一个条件由煤的物理化学性质所决定,取决于成煤物质和成煤条件,表示煤与氧相互作用的能力。第二、第三条为外因,决定于矿井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或煤的堆放条件。自燃倾向性强的煤更容易氧化,在单位时间内放出的热量更多,从而更容易自燃。最后一个条件是时间。只有上述四个条件同时具备煤炭才自燃。

完整的媒体只能在其表面发生氧化反应,氧化生成的热量少且不易聚积,所以不会自燃。相反,煤受压时引起煤分子结构的变化,游离基增加;另外,破碎程度越大,氧化表面积就越大,也就越容易自燃。因此,煤炭自燃经常发生的地点有:

(1)有大量遗煤却未及时封闭或封闭不严的采空区(特别是采空区附近的联络巷附近及采空区处);

(2)巷道两侧和遗留在采空区内受压破坏的煤柱;

(3)巷道内堆积的浮煤或巷道的冒顶垮帮处;

(4)与地面老窑通联处;

(5)高大的煤堆内部。

(三)煤风化和自燃的影响因素

1.成因类型和煤化程度

腐泥煤和残植煤较难风化和自燃,腐植煤则比较容易风化和自燃,腐植煤随煤化程度加深,着火点升高,风化和自燃的趋势下降。各种煤中以年轻褐煤最易风化和自燃。

2.岩相组成

岩相组分的氧化活性一般按下面的次序递减:镜煤>亮煤>暗煤>丝炭。但丝炭有较大的内表面,低温下能吸附更多的氧,丝炭内又常夹杂着黄铁矿,故能放出较多热量从而促进周围煤质和自身的氧化。

3.黄铁矿含量

黄铁矿含量高,能促进氧化和自燃。因为在有水分存在时黄铁矿极易氧化并放出大量热量。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赵善扬研究发现,煤中硫含量低于2%时,不增加煤的自燃危险性;煤中硫含量高于3%时,煤的自燃危险性增加。

4.散热与通风条件

大量煤堆积,热量不易散失,自然堆放时,煤堆比较疏松,与空气接触面大,容易引起自燃。

5.煤的粒度、孔隙特征和破碎程度

完整的煤体(块)一般不会发生自燃,一旦受压破裂,呈破碎状态,其自燃性能显著提高。当煤粒度小于1 mm时氧化速率和粒径无关,且孔径大于10 nm的孔在煤氧化中起重要作用。煤的自燃性随着其孔隙率、破碎程度的增加而上升。

6.煤的瓦斯含量

瓦斯或者其他气体含量较高的煤,由于其内表面含有大量的吸附瓦斯,使煤与空气隔离,氧气不易与煤表面发生接触,也就不易与煤进行复合氧化,使煤炭自燃的准备期加长。当煤中残余瓦斯量大于5 m3/t时,煤往往难以自燃。但随着瓦斯的放散,煤与氧就更易结合。

7.水分

煤的水分分为内在水分和外在水分,煤的含水量对煤的氧化进程的影响主要还是煤的外在水分。如果煤的外在水分含量较大,就会增加蓄热时间,延长煤炭自燃的准备期。

(四)井下煤炭自燃的早期识别与预报

煤炭自燃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如果能够在自燃发生的初期发现它,对于阻止其发展,避免酿成火灾,十分重要。前述的煤炭自燃发展过程中各种物理与化学变化是早期识别和预报的根据。识别的方法可分为:①人的直接感觉;②测定矿内空气和围岩的温度;①测定矿内空气成分的变化;④物探测定方法。

1.人的直接感觉

利用人的感官进行探测是最简便的方法,虽然常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它还是比较可靠的。依据人的感官去判定矿井火灾的主要方法有:

(1)嗅觉。气体是人们能够最先感受到的煤炭自燃特征。可燃物受高温作用,会分解生成一些带有异味的火灾气体。例如煤炭自热到一定温度后出现煤油昧、汽油味和轻微芳香气味的非饱和碳氢化合物。人们嗅到这些异常的气味时,则可以判断附近的煤炭在自燃.

(2)视觉。人们视觉发现煤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及其在附近的煤岩体表面凝结

成水珠(俗称为“挂汗”,煤在自燃的最后阶段会出现烟雾,进行报警。

(3)感(触)觉。煤炭自燃或自热、可燃物燃烧会使环境温度升高,并可能使附近空气中的氧浓度降低、CO2等有害气体增加,所以当人们接近火源时,会有头痛、闷热、精神疲乏等不适感。

2.测定矿内空气和围岩温度

煤炭自燃会产生高温,测定矿内空气和围岩的温度是煤炭自燃早期识别与预报的一个基本方法。测定温度方法又分为直接测定和间接测定两种。

直接测定是将测温传感器直接放入测温钻孔中或埋在采空区内测定煤岩体的温度,常采用的温度传感器是热电偶和热敏电阻。间接测定法主要有无线电测温方法、测气味法和红外辐射法等。无线电测温方法是将含有热记录装置的无线电传感器埋入采空区,根据测得的热量而发射出无线电信号。测气味法是将含有低沸点和高蒸汽压并具有浓烈气味的液态物质封装在胶囊中,在设定的高温下,胶囊破裂而发出气味。红外辐射法则是通过测定巷道壁面的红外辐射能量而测定出煤壁的表面温度。

测定温度方法操作简便,结果直观、可靠,故得到较为广泛的采用,但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直接测温由于采空区顶板的垮落或底板裂变易引起测温仪表和导线的破坏和折断,即使在用钢套管保护的情况下也易被损坏;无线电传感器处于采空区高湿恶劣的环境中,影响了其成功的应用;气味剂法因靠漏风传播气味,移动速度慢,分布区域小,较难测取;当火源巷道表面较近时,红外辐射测温仪因接触不到热表面而无能为力。热测定面临的最大问题还在于:由于煤体的热传导能力非常弱,热量影响的范围很小,有时钻孔即使已打到了火源边缘附近,也觉察不到火源的存在。

3.气体分析方法

煤炭自燃过程中会产生CO、CO2、H2、H2O、烷烃等气体成分,故气体分析法被广泛地用于煤炭早期自燃火灾的预测。由于火灾气体中的主要成分是CO、CO2,从20世纪初以来,这两种气体的变化量一直被用做分析火灾发展变化趋势的主要指标。将这些变化值除以氧气的消耗量(-ΔO2)即可排除新鲜空气的稀释影响。这些参数的比值已被广泛用来分析火灾的发展变化趋势,如表7-4所列。

为确切地监测火情,须对回风流的空气成分作系统的检测,主要掌握氧气含量的减少量(-ΔO2)、一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量(+ΔCO)、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量(+ΔCO2)三种气体的变化,依据这些气体的变化量,可以计算出一氧化碳指数、二氧化碳指数和碳氧化物比值,以此判断火灾的发展趋势。

4.其他测定方法

近年来,物探技术在寻找隐藏火源中获得了应用,如核物探技术和地质雷达探测技术。核物探技术是采用测定氧气的方法判定火源位置,其原理是由地下向上垂直迁移,氧气上升过程中在井下火源区域,由于高温和压力的变化会使氧气向上运移的速率发生变化,通过在地面测定出氧气的异常情况就可以判别出火源的位置,但在实际测定中将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奏效。此外,目前对氧气在岩体中的传递规律尚不清楚。因此,该方法还不成熟。地质雷达则通过测定煤岩特性对电磁波的影响程度而判定煤岩的温度情况,因为火源点的高温会改变煤岩的物理特性。由于煤岩性质差异较大,测量资料的解释与处理相当困难,目前对隐蔽

火源探测问题仍未找到有效的技术手段。

(五)风化和自燃的预防

l.开拓开采技术措施

矿井开拓系统和采煤方法是影响煤炭自燃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矿井设计、建设初期就应注意选择合理的开拓系统和采煤方法。在矿井生产过程中更应采取有效的开采技术措施,防止发生煤炭自燃灾害以保证矿井生产安全正常地进行。

从预防煤炭自燃的角度出发,对易自燃煤层开拓开采方法的总的要求是煤炭回采率高,工作面推进速度快,尽量减少丢煤等。

(1)合理地进行巷道布置

①对一些服务时间较长的巷道应尽量采用岩石巷道。

②区段煤巷采用垂直重叠布置。厚煤层分层开采时,分层区段平巷的布置过去有内错和外错两种形式,这两种布置形式都容易造成煤炭自燃。

③采用无煤柱护巷方式。采用煤柱护巷时,不但浪费煤炭资源,而且遗留在采空区的煤柱也给自然发火创造了条件。采用无煤柱护巷时,取消了煤柱,也就消除了由此带来的煤炭自燃隐患。

(2)坚持正规开采和合理的开采顺序

开采工作要设法加快工作面的推进速度,提高采煤机械化程度,采用一切可能的措施提高采出率,避免在采空区中留下任何不必要的煤柱。同时,要按照合理的回采顺序进行开采,煤层间、区段间一般采用下行式,下山采区则采用上行式,区段内采用后退式,尽量避免形成孤岛工作面。

(3)减少煤体破碎

采掘工作要破坏岩层的原始应力状态,产生应力集中,即矿山压力。矿山压力作用于煤层上,会使煤体破碎,使风流能够深入煤壁,从而增加煤体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加煤炭自燃的危险性。所以,在巷道布置中,应设法避开矿山压力峰值,避免煤壁受压破碎。

2.防止漏风

根据煤自燃必须满足的四个条件知道,如果能够杜绝或减少向易自燃区域的漏风,使煤低温氧化过程得不到足够的氧量,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延长煤自然发火期和防止煤自燃的发生。因此,防止漏风是防治煤自燃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在发火后对火区进行封闭,也必须尽量减少向火区漏风,使火区惰化,尽快使火区的火熄灭。

(1)漏风与自燃火灾的关系

矿井自燃火灾中,没有漏风也就没有煤的自燃。煤自燃都是发生在人员难以进入和观察到的隐蔽区域,而这些地方之所以发生自燃,就是因为有或多或少的风流进入这些区域,使这些区域里较为破碎的煤氧化产生热量,也正是这些较为隐蔽的区域风量较小而且风速慢,同外部环境相比具有一定的蓄热能力,因此较易发生自然发火。

矿井漏风方式可以分为外部(地面)漏风和内部漏风。

(2)防止漏风的主要技术措施

根据漏风定律,漏风量随漏风风路两端风压差的增大而增大,随漏风风阻的增大而减小。因此,为了减少漏风,应该从降低风压差和增大风阻两方面着手采取措施。

无煤柱开采时防止漏风的主要技术措施有:

①沿空巷道挂帘布。

②利用飞灰充填带隔绝采空区。

③利用水砂充填带隔离采空区。

④喷涂塑料泡沫防止漏风。

(3)利用可塑性胶泥堵塞漏风

英国利用螺杆泵将一种半塑性不凝固的胶泥压人采空区矸石堆的缝隙中,形成4 m宽的隔绝矸石墙。这种隔离带在巷道来压时,随着巷道的变形,不会形成新的裂隙。

(4)采取"均压"措施,减少漏风

国内外普遍采用调节风压("均压")措施防止采空区的漏风,方法简单,效果显著。

3.减少和防止煤的风化和自燃的其他措施

(1)隔断空气。在水中或惰性气体中贮存(适合于实验室保存试样);贮煤槽密闭,煤堆尽量压紧,上面盖以煤粉、煤泥、黏土或重油。

(2)通风散热。不能隔断空气时可以使用换气筒等,使煤堆通风散热,这是消极办法。

(3)通过分选减少黄铁矿含量。

(4)不要贮存太久,尤其是年轻煤应尽可能缩短贮存期。

第二节煤的加氢

一、概述

煤加氢是煤十分重要的化学反应,是研究煤的化学结构与性质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具有发展前途的煤转化技术。煤加氢分轻度加氢和深度加氢两种。煤加氢可制取液体燃料,可脱灰、脱硫制取溶剂精制煤,生产结构复杂和有特殊用途的化工产品以及对煤进行改质等。

煤的加氢又称煤的氢化。最初研究煤加氢的主要目的是煤通过加氢液化制取液体燃油。人们研究了煤和烃类的化学组成后发现,固体的煤与液体的烃类在化学元素的组成上几乎没有区别,仅仅是各元素含量的比例不同而己,特别是H/C原子比。一般石油的H/C接近2,褐煤、长焰煤、肥煤、无烟煤分别约为0.9、O.8、O.7和O.4。从分子结构来看,煤主要是由结构复杂的芳香烃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高达5000以上,而石油则主要由结构简单的直链烃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小得多,仅为200左右。通过对煤加氢,可以破坏煤的大分子结构,生成相对分子质量小、H/C原子比大、结构简单的烃,从而将煤转化为液体油。煤与烃类的元素组成典型数据见表7-5。

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对煤进行不同程度的加氢处理,煤的性质将发生巨大变化。轻度加氢可以生成以固体为主的洁净燃料,深度加氢可以生成液体油,经进一步加工可以得到发动机燃料、化工产品及化工原料。

早在1869年贝特洛用碘化氢(HI)在270 ℃下将煤液化;1913年,贝尔齐乌斯研究了煤在高压下直接加氢,并在德国实现了工业化; 1927年,帕特·布劳赫研究出溶剂抽提法。在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60年代由于石油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使煤加氢工艺的开发工作几乎完全停顿,但加氢理论的研究工作一直进行着。1973年西方出现"能源危机",石油储量有限,煤作为可靠能源又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使煤加氢理论和技术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

我国在煤液化方面也有较好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有煤和页岩油加氢工厂运转,一些研究所和高等学校也做过不少研究工作。现在煤液化研究和技术开发已作为国家科研重点项目列入规划和建设。煤液化属于国家"863"计划项目之一。神华集团将利用我国研究20余年、完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液化组合工艺,在天津大港建设一个世界规模最大的实验基

地。这对于推动"以煤代油"战略的实施、缓解我国石油进口压力、降低石油风险具有重大意义。另外,总投资为250亿元的神华集团煤液化项目是国家"十五"计划重点项目。该项目设计规模为年生产成品油500万t,副产品18万t,年就地转换煤炭1500万t,一期工程已经于2008年试运转成功。

二、煤加氢反应的机理

从煤的结构概念出发,认为固体煤加氢转化为液体,就是煤结构中某些键断开时加氢,生成液体产物和少量气态烃。下面介绍煤加氢的主要化学反应、反应历程、煤的性质对加氢化的影响等。

(一)煤加氢的主要化学反应

煤加氢液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反应过程,是一系列顺序反应和平行反应的综合,很难用几个方程式表示出来。但是根据煤在加氢液化过程中的状况,可以认为其基本化学反应如下。

1.热解反应

煤热解温度是在煤开始软化时发生,即加热到一定温度(300 ℃左右)时,煤的化学结构中键能最弱的部位开始断裂呈自由基碎片。随着温度的升高,煤中一些键能较弱和较高的部位也相继断裂呈自由基碎片。

煤在加氢液化过程中,发生如下反应:

煤结构单元间的桥键主要有—CH2—、—CH2—CH2—、—CH2—CH2—CH2—、—0—、—CH2—O—、—S—、—S—S—、-S-CH2等,这些桥键的键能较低,受热很容易分解生成自由基碎片,自由基在有足够的氢存在时,能得到饱和而稳定下来,生成低相对分子质量的液体。如果没有氢的供应就会重新缩合,所以煤热解生成自由基是加氢液化的第一步。煤热解反应式示意为:

煤结构中的化学键断裂处用氢来弥补,化学键断裂必须在适当的阶段就应停止,如果切断进行得过分,则生成气体太多(类似气化);如果切断进行得不足,则液体油产率低。所以,必须严格控制反应条件。

2.供氢反应

煤在热解过程中,生成的游离基从供氢溶剂中取得氢而稳定下来,生成稳定、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产物。

此外,煤结构中的某些C=C也可能被氢化。

研究表明,烃类的相对加氢速度,随催化剂和反应温度的不同而异;烯烃加氢速度远比芳烃大;一些多环芳烃比单环芳烃的加氢速度快;芳环上取代基对芳环的加氢速度有影响.

如当供氢溶剂不足时,煤热解生成带有游离基的碎片缩聚生成半焦。

影响煤加氢难易程度的因素是煤本身稠环芳烃结构,稠环芳烃结构越密、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则加氢越难,煤呈固态也阻碍其与氢相互作用。

有供氢能力的溶剂主要是四氢萘、9,10-二氢菲和四氢喹啉等。供氢溶剂给出氢后,又能与气相中氢气反应恢复原来的形式,如此反复起到传递氢的作用。反应表示如下:

3.脱杂原子反应

煤的有机质主要是由C、H、0、S、N等元素组成,其中0、S、N元素称为煤中的杂原子。杂原子在加氢条件下与氢反应,分别生成H2O、H2S、NH3等从煤中脱出,这对煤加氢液化产品的质量和环境保护是很重要的。

煤的含氧量随煤化程度增加而减少,年轻褐煤含氧20%以上,中等变质程度烟煤只有5%左右,无烟煤含氧更少,煤的含氮量变化不大,多在1%~2%之间;煤的含硫量与煤化程度无直接关系,而与生成条件和产地有关。总硫量(无机加有机)低的则小于1%,高的可达5%以上。

煤中杂原子脱除的难易程度与其存在形式有关,一般侧链上的杂原子比环上的杂原子容易脱除。

(1)脱氧反应

煤结构中的氧多以醚基(—O—)、羟基(—OH)、羧基(—COOH)、羰基和醌基等形式存在。醚键、羧基和羰基在较缓和的条件下就能断裂脱去,羟基则不能,需在苛刻条件下才能脱去。羧基最不稳定,加热到200 ℃以上即发生明显的脱羧反应,析出CO2。酚羟基在比较缓和的加氢条件下相当稳定,故一般不会被破坏,只有在高活性催化剂作用下才能脱除。羰基和醌基在加氢裂解中,既可生成CO也可生成H2O。醚键有脂肪醚键和芳香醚键两种,前者易破坏,而后者相当稳定。杂环氧和芳香醚键差不多,也不易脱除。

在煤加氢反应中发现,开始氧的脱除与氢的消耗正好符合化学计量关系,见图7-3。可见反应初期氢几乎全部消耗于脱氧,以后氢耗量急增是因为有大量气态烃和富氧液体生成,从煤的转化率和氧脱除率关系(见图7-4)可见,开始转化率随氧的脱除率成直线关系增加。当氧脱除率达60%时,转化率已达90%。另有40%的氧十分稳定,难以脱除。

(2)脱硫反应

煤结构中的硫以硫醚、硫醇和噻吩等形式存在。脱硫反应与上述脱氧反应相似。由于硫的负电性弱,所以脱硫反应更容易进行。脱硫率一般在40%~50%左右。

硫醚键容易断开脱去,例如:

硫醇基不如酚羟基稳定,加氢条件下比酚羟基容易脱去。

有机硫中硫醚最易脱除,噻吩最难(一般要用催化剂)。

(3)脱氮反应

煤中的氮大多存在于杂环中,少数为氨基。脱氮反应比上面两种反应要困难得多,在轻度加氢时氮含量几乎不减少。它需要激烈的反应条件和高活性催化剂。脱氮与脱硫不同的是,氮杂环只有当旁边的苯环全部饱和后才能破裂,即芳香环先要饱和加氢,然后才能破坏环脱氮。

4.缩合反应

在加氢液化过程中,由于温度过高或氢供应不足,煤的自由基碎片或反应物分子及产物分子会发生缩合反应,生成半焦和焦炭。缩合反应将使液化产率降低,它是煤加氢液化中不希望进行的反应。为了提高液化效率,必须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和采取有效措施,抑制缩含反应,加速裂解、加氢等反应。

另外,还可能产生异构化、脱氢等反应。

以上可见,煤加氢液化反应,使煤中氢的含量增加,氧、硫的含量降低,生成低分子的化产物和少量的气态产物。煤加氢时发生的各种反应,因原料煤的性质、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氢量、溶剂和催化剂的种类等不同而异,因此,所得产物的产率、组成、性质也不同。如果氢分压很低,氢量又不足时,在生成含氢量较低的高分子化合物的同时,还可能发生脱氢应,并伴随发生缩聚反应并生成半焦,如果氢分压高、氢量富裕时,将促进煤裂解和氢化反应的进行,并能生成较多的低分子化合物。所以加氢时,除了原料煤的性质外,合理地选择反应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二)煤加氢反应的历程

煤加氢反应的产物非常复杂,既有多种气体和沸点不同的油类,又有结构十分复杂的重质产物。现已证明,煤加氢反应包括一系列非常复杂的顺序反应和平行反应,既有一定的顺序:反应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由高到低,机构从复杂到简单,出现的时间先后大致有一定顺序;但另一方面,反应又是平行进行的:在反应初期,煤刚刚开始转化时,就有少量气体和油产生,人们对煤加氢反应历程做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各种反应历程。

研究者提出不同反应机理,通过综合分析对比,结合实践,对煤加氢液化反应机理可以得出几点比较公认的看法:

(1)煤组成是不均一的。既存少量易液化的组分,例如嵌存在高分子立体结构中低分子化合物;也有一些极难液化的惰性组分。但是,如果煤的岩相组成比较均一,为简化起见,也可将煤当做组成均一的反应物看待。

(2)虽然在反应初期有少量气体和轻质油生成,不过数量不多。在比较温和条件下更少,所以反应以顺序进行为主。

(3)沥青烯是主要中间产物。但后来的研究证明,在沥青烯中间产物,前沥青烯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1000,比沥青大一倍。对主要经过前沥青烯还是同沥青烯生成油尚没有定论。

(4)逆反应可能发生。当反应温度过高,氢压不足,反应时间过长时已形成的前沥青烯、沥青烯以及煤裂解生成的自由基碎片可能缩聚成不溶解于任何有机溶剂的焦;油亦可裂解、聚合生成气态烃和相对分子质量更大的产物。

综合起来认为煤加氢反应历程可用图7-5表示。

煤是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含有少量容易液化的成分,在反应初期加氢直接生成油;也存在少量很难甚至不能液化的成分,同时还有煤还原解聚反应。在加氢反应的初期由于醚键等桥键断裂生成沥青烯,沥青烯进一步加氢,可能使芳香环饱和及羧基、环内氧、环间氧脱除,使沥青烯转变成油。沥青烯是加氢液化的重要中间产物。研究发现沥青烯之前还有一个中间产物前沥青烯。油主要是由前沥青烯还是沥青烯直接生成,看法不一。沥青烯和前沥青烯也可脱氢缩聚生成半焦。

三、煤的性质对加氢反应的影响

原料煤对加氢反应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煤化程度、煤岩组成、矿物质组成及含量、氢碳原子比、煤中官能团等。

(一)煤化程度的影响

试验表明,煤加氢液化与煤化程度有

关。一般认为,煤化程度越深,加氢液化

越困难。高挥发分烟煤(长焰煤、气煤)

和年轻褐煤是最适宜加氢液化的原料,中

等变质程度以上的煤很难加氢液化。煤加

氢液化产品的产率与煤化程度的关系如

图7-6所示。

由此可见,碳含量在81%~83%时,油

产率为最高,而碳含量大于83%时,则油

产率明显下降,加氢困难。所以液化常使

用褐煤、长焰煤和气煤。

(二)煤岩组成的影响

通过对煤岩的研究,可以对加氢液化的原料煤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加氢液化的难易程度与煤岩组成有关。选择易于液化的煤种,或者经过适当煤岩加工,除去不易液化的组分,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转化率,而且可以使加氢的工艺条件(如氢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有所降低。一般认为,煤岩显微组分中镜质组和壳质组是煤液化的活性组分,两者的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煤种液化的难易程度,即煤岩显微组分中镜质组和壳质组的含量越高越容易液化。当煤化程度低时,镜质组和壳质组是活性组分,易加氢液化,其中壳质组比镜质组容易加氢。而惰质组难液化或根本不能液化。随着煤化程度加深,镜质组液化转化率直线下降。

(三)煤中矿物质的影响

煤中矿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与加氢液化的难易程度有关。矿物质的含量越低越好,5%左右最好,最大不超过10%。高硫煤液化会消耗大量的氢气,但黄铁矿对加氢液化有催化性能。

(四)煤中氢碳原子比的影响

煤和液体烃类在化学组成上的差别,在于煤的氢碳原子比较石油、汽油等低很多,一般石油的H/C约为2.0,而煤的H/C随煤化程度不同而异,褐煤较高,也只有1.1左右,无烟煤只

有0.4左右。我们可以用核磁共振(NMP)波谱法和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法测定诸如芳环上碳的原子数、氢的原子数、与芳环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的氢的原子数等煤结构参数,从而得出该种原料煤的氢碳原子比。一般认为,煤中H/C比在煤液化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通过表7-6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所以在加氢液化时应选择H/C较高的煤,一般H/C原子比在O.8~0.9左右时,液化油的产率最高。

(五)煤中官能团对煤液化的影响

煤中官能团对煤液化也起着重要作用。煤中或煤衍生物中的官能团及某些成分在促进煤化反应方面的重要性为:酯>苯并呋喃>内酯>含硫成分>萜烯>二苯并呋喃>脂环酮。其中含氧官能团中酯对煤液化起着重要作用,其作用原理并非是破坏C-O键,而是通过减少中间体芳环的数目增加液体产物的收率。另外含氧官能团也可能与催化剂作用形成活性中心。而恰恰相反,大多数酚类化合物对煤液化起负面作用。

第三节煤的磺化

煤的磺化是指煤与浓硫酸或发烟硫酸作用发生的反应。

一、磺化反应

磺化可使缩合芳香环和侧链上引人磺酸基,反应式如下:

因为浓硫酸具有一定的氧化作用,所以也有氧化反应进行,生成羧基和酚羟基。

二、工艺条件

(一)原料煤

采用挥发分大于20%的中等变质程度煤种,为了确保磺化煤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最好选用暗煤较多的煤种;灰分6%左右,不能太高;煤粒度2~4 mm,粒度太粗磺化不易完全,粒度过细使用时阻力大。

(二)硫酸浓度和用量

硫酸浓度应大于90%,发烟硫酸反应效果更好。硫酸与煤的质量比一般为(3~5)︰1。酸煤比对磺化反应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它影响磺化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酸煤比增大,磺化反应程度深,磺化煤对Cu2+的吸附能力增加;另一方面,酸对煤的碳化作用、氧化作用也加强,磺化煤的收率下降。所以,确定合理的酸煤比可以保证磺化反应的顺利进行,而且有利于降低酸耗,提高磺化煤生产的经济性。

(三)反应温度

1l0~160 ℃较适宜。在磺化煤制备中,磺化温度是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只有磺化温度达到一定数值才能保证磺化反应的顺利进行,才可以得到符合标准要求的磺化煤产品,且温度越高产品对Cu2+的吸附性能越好,这是因为,对于中等变质程度的煤种,其反应活性并不是很好,所以只有在较高的温度下磺化反应才能够顺利进行。根据磺化反应原理,磺化温度存在一适宜范围,若温度太高,煤分子的磺化反应和氧化反应速率均加快,易导致煤结构的深度氧化分解和热分解。

(四)反应时间

反应开始需要加热,因磺化为放热反应,所以反应发生后就不需供热。包括升温在内总

的反应时间一般在9 h左右。

三、横化煤的用途

上述磺化产物经洗涤、干燥、过筛即得氢型磺化煤,与Na+交换制成钠盐即为钠型磺化煤。它们的饱和交换能力为1.6~2.0 mmol/g。磺化煤主要用途是:

(1)锅炉水软化,除去Ca2+和Mg2+。磺化煤作为硬水软化剂,具有制取容易、价格低廉、原料来源普遍的优点,既有较好的抗酸性,又有较大的交换钙镁离子的能力,所以磺化煤广泛应用在工农业上水质要求不太高的中、低压锅炉水软化装置或高压锅炉一级水处理装置中。

(2)有机反应催化剂,用于烯酮反应、烷基化或脱烷基反应、酯化反应和水解反应等。

(3)钻井泥浆添加剂。

(4)处理工业废水(含酚和重金属废水),尤其是电镀废水的吸附净化效果较好。

作为制备磺化煤原料的煤中含有大量的腐植酸,天然腐植酸类吸附剂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机理是很复杂的,至今对天然腐植酸分子的结构及吸附金属离子的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天然腐植酸吸附金属离子的机理包括两部分:离子交换作用,发生在pH<4的介质体系;整合作用,发生在pH = 4~7的介质体系。据此推测,未经处理的煤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主要以离子交换为主。考虑到腐植酸是一种弱酸,表现有弱酸型离子交换的特点。煤经磺化处理后,在碳基上引人磺酸基团,从而磺化煤的吸附机理从弱酸型离子交换为主转变为强酸型离子交换为主。

(5)湿法在冶金中回收金属,如Ni、Ga、Li等。

(6)制备活性炭。

煤还可进行许多化学反应,它们对研究煤的组成结构和加工利用都有一定意义,其概况列于表7-70

复习思考题

1.煤的氧化分成哪几个阶段?煤的氧化在工农业生产上有何重要意义?

2.风化对煤的性质和应用在哪些影响?

3.煤的自燃过程有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4.如何防止煤的氧化、自燃?

5.煤加氢对于研究煤的结构有何帮助?

6.煤的磺化应用在哪些方面?

第一章煤的种类,特征和生成 1 按成煤植物的不同,煤可以划分几大类,其主要特征有何不同? 2 按煤化程度,可以将腐殖煤划分为几大类,请两两比较其区分标志。 3 主要的成煤期及其代表性植物是什么? 4 低等植物与高等植物的族组成有何区别? 5 植物的族组成在成煤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6 成煤的地质年龄与煤的变质程度是否一致,为什么? 7 腐殖煤的成煤过程主要分哪两个阶段,各阶段发生的主要变化是什么? 8 泥炭化阶段发生的主要生物化学变化有哪几种类型? 9 在泥炭化阶段,为什么氧化分解一般不会进行到底? 10 煤的变质因素有哪些?对煤的变质程度有何影响? 11 煤化度与变质程度有何异同? 12 煤的变质类型对成煤有什么意义? 13 泥炭的堆积环境对煤质有什么影响? 14 何谓煤的还原程度,强还原妹有什么特征? 15 凝胶化与丝炭化对煤中显微组分的形成有什么作用? 16 什么是中国煤的多阶段变质演化,它对中国煤质分布有什么影响? 17 什么是煤化作用跃变,分哪几个阶段? 18 煤化作用跃变对煤质有什么影响? 19 影响成煤期有哪些主要因素? 20 中国有哪几个主要的聚煤期,列举各主要的聚煤期的5个著名煤田。 第二章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1 试述煤的工业分析的基本思想 2 煤的元素分析的基本思想 3 煤中水分存在的形态分哪几种,他们与水分脱除的难易程度有什么关系? 4 最高内在水分MHC与煤的煤化度有什么关系? 5 煤中矿物质有哪几种来源,洗选脱除的难易程度有什么不同,矿物质的来源与煤中灰分的种类有什么关系? 6 煤中矿物质的化合物类型有哪几种?请写出其代表性化合物的名称与分子式 7 选煤有哪几种工业生产方式,一般选煤工艺有哪些产品和副产品 8 灰分的组成与灰熔点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有何工业意义? 9 煤中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是如何分类的,各有哪些主要的元素 10 煤中有哪些主要的有害微量元素,按危害程度应如何分类 11 煤中碳和氢的测定的原理,并说明试验中可能产生的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12 煤中的氮完全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对否?理由 13 没中毒额硫有哪几种存在形态,煤中的硫分队煤的应用有什么影响? 14 没种的硫或磷过多时,通过焦炭与高炉冶炼进入钢铁后,对产品质量有什么影响 15 什么是基准,煤的分析数据为何要用基准表示? 16 基准的常用形式因利用场合不同而异,请写出各种基准的适用场合 17 画出基准关系图,并说明换基计算的基本思想和适用场合 18 第三章煤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 1 为什么说煤的所有宏观性质均在一定程度上与煤的密度有关 2 煤的密度有哪几种表示方法,与煤的空隙率有何关系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从容说课 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和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编写方法,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属不活泼。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补做了镁条、铝片、铜片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为使对金属活动顺序表的探究紧凑、有效,特意把置换反应的概念放在最后讨论,并在教学过程的最后,通过练习一块儿巩固,以求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章绪论 ●材料和化学药品 化学药品的用途主要基于其消耗; 材料是可以重复或连续使用而不会不可逆地变成别的物质。 ●材料的分类 按组成、结构特点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按使用性能分:Structural Materials ——主要利用材料的力学性能;Functional Materials ——主要利用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按用途分:导电材料、绝缘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航空航天材料、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感光材料等等●材料化学的主要内容:结构、性能、制备、应用 第二章材料的结构 2.1 元素和化学键 ●了解元素的各种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第一电离能、电子亲和势、电负性、原子及离子半径 ●注意掌握各种结合键的特性及其所形成晶体材料的主要特点 ●了解势能阱的概念: 吸引能(attractive energy,EA):源于原子核与电子云间的静电引力 排斥能(repulsive energy,ER):源于两原子核之间以及两原子的电子云之间相互排斥 总势能(potential energy):吸引能与排斥能之和 总势能随原子间距离变化的曲线称为势能图(势能阱) 较深的势能阱表示原子间结合较紧密,其对应的材料就较难熔融,并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和较低的热膨胀系数。 2.2 晶体学基本概念 ●晶体与非晶体(结构特点、性能特点、相互转化) 晶体:原子或原子团、离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呈周期性地排列构成(长程有序) 非晶体:原子、分子或离子无规则地堆积在一起所形成(长程无序、短程有序) 晶态与非晶态之间的转变 ? 非晶态所属的状态属于热力学亚稳态,所以非晶态固体总有向晶态转化的趋势,即非晶态固体在一定温度下会自发地结晶,转化到稳定性更高的晶体状态。 ? 通常呈晶体的物质如果将它从液态快速冷却下来也可能得到非晶态。 ●晶格、晶胞和晶格参数 周期性:同一种质点在空间排列上每隔一定距离重复出现。 周期:任一方向排在一直线上的相邻两质点之间的距离。 晶格(lattice):把晶体中质点的中心用直线联起来构成的空间格架。 结点(lattice points):质点的中心位置。 空间点阵(space lattice):由这些结点构成的空间总体。 晶胞(unit cell):构成晶格的最基本的几何单元。 ●晶系 熟记7个晶系的晶格参数特征 了解14种空间点阵类型 ●晶向指数和晶面指数 理解晶面和晶向的含义 晶面——晶体点阵在任何方向上分解为相互平行的结点平面称为晶面,即结晶多面体上的面。

煤化学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煤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G02039 【学时学分】64 学时; 4 学分【开课模式】必修 【实验学时】0学时【上机学时】 【课程类型】专业课【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开课单位】石油化工系【授课对象】高职高专(3年制)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煤化工专业方向的技术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煤的特征、生成、结构、分析和分类;煤的热解、煤的液化和气化等过程的机理及其理论基础;煤的各种加工产物的组成、性质和应用。目的在于深入了解煤的特性,解决煤炭利用中的各种问题,开发新的加工技术和开拓新的利用途径,使煤炭资源得到合理和有效的利用,同时为学习煤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炼焦学、煤转化技术等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必修课。要求学生学完该课程后能够掌握煤的特征、生成、结构、分析和分类;煤的热解、煤的液化和气化等过程的机理及其理论基础;煤的各种加工产物的组成、性质和应用。 三、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及说明: 绪论(2学时) 1.中国的能源概况及煤炭资源 2.中国煤炭的综合利用情况 3.煤利用存在的环境问题 4.煤化学的发展 5.煤化学的内容、特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煤的外表特征和生成(4学时) 1.煤的种类和外表特征

2.煤的生成 学习煤化学首先应了解煤的种类和外部特征,研究煤的原始物质、煤的生成对研究煤的性质、结构、利用有重要的作用,煤的显微特征已广泛用于煤质分析和煤岩配煤。通过本单元学习,应掌握煤的种类和外部特征;熟悉成煤的原始物质、煤的生成和主要成煤期;掌握煤的宏观和微观特征。重点和难点:按成煤植物划分煤的种类;煤生成的各阶段的变化;煤的显微特征在煤质分析和煤岩配煤的应用。 第二章煤的一般性质(10学时) 1.煤的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 2.煤的物理性质 3.煤的固态胶体性质 4.煤的化学性质 合理利用煤炭资源,通常先对大批量的煤进行采样和制备,获得代表性的煤样,然后进行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的结果与煤的成因、煤化程度和煤岩组成等关系密切,加之对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工艺性质做进一步的研究,就可综合科学地评价煤质,确定各种煤的加工利用途径。通过对本单元学习,应了解煤的物理性质;熟悉煤的化学反应;掌握煤样的采集和制备方法;掌握煤质分析中的常用基准和基准换算;熟悉煤质分析的符号表示;掌握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的分析原理、方法和计算;掌握煤的元素分析的原理、测定方法;掌握煤的发热量的测定原理和方法。重点和难点:商品煤样的采样方法;煤样制备的步骤;煤质分析中的常用基准和基准换算;煤的工业分析的原理、分析方法和计算;三种全硫分析的原理、测定方法。 第三章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10学时) 1.煤样的采集 2.煤样的制备 3.煤质分析中常用基准和符号 4.煤的工业分析 5.煤的元素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知识比较复杂,学习时一定要多思考,另外多做些练习题。金属的化学性质在生活中应用也很广泛,比如防止护栏被腐蚀、存放物品容器的选择等等,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生活的骗局哦,比如识破“钛圈”广告宣传说可以治疗颈椎病。本节有配套免费学习视频。 二、知识要点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金属在空气中在氧气中 镁常温下逐渐变暗。点燃,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生成白色的固体点燃,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固体2Mg + O2点燃 2MgO 铝常温下表面变暗,生成一种致密的氧化膜点燃,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固体4Al + 3O2点燃2Al2O3 铁持续加热变红点燃,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 3Fe + 2O2点燃Fe3O4 铜加热,生成黑色物质;在潮 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而被 腐蚀 加热生成黑色物质2Cu + O2加热 2CuO 银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发生反应 注:①由于镁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所以可用镁做照明弹和烟花。 ②常温下在空气中铝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被氧化, 因此,铝具有较好的抗腐蚀能力。 ③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是反应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Mg,Al常温下就能反应,而Fe、Cu在常温下却不和氧气反应。金在高温下也不会和氧气反应。 ④可以利用煅烧法来鉴定黄铜和黄金,过程中如果变黑则是黄铜,黑色物质是氧化铜。

2、金属 + 酸→盐 + H2↑【重点】 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铁和稀硫酸Fe + H2SO4 = FeSO4 + H2↑ 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 铝和稀硫酸2Al +3H2SO4 = Al2(SO4)3 +3H2↑ 锌和稀盐酸Zn + 2HCl=== ZnCl2 + H2↑ 铁和稀盐酸Fe + 2HCl=== FeCl2 + H2↑ 镁和稀盐酸Mg+ 2HCl=== MgCl2 + H2↑ 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 2AlCl3 + 3H2↑ 注:根据不同金属和同一种酸的反应剧烈程度可以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越剧烈说明此金属越活跃。 规律:等质量金属与相同足量酸完全反应所用时间越少,金属反应速度越快,金属越活泼。 3、金属 + 盐→另一金属 + 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重点】 (1)铁与硫酸铜反应:Fe+CuSO4==Cu+FeSO4 现象:铁条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古代湿法制铜及“曾青得铁则化铜”指的是此反应) (2)铝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3CuSO4+2Al==Al2(SO4)3+3Cu 现象:铝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3)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2AgNO3+Cu==Cu(NO3)2+2Ag 现象:铜片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4)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 + Hg(NO3)2 === Cu(NO3)2 + Hg 现象:铜片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注意:CuSO4溶液时蓝色,FeSO4是浅绿色。 4、置换反应【重点】 (1)有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2)特征: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 (3)常见类型:

煤炭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一、煤的物理性质是煤的一定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的外部表现。它是由成煤的原始物质及其聚积条件、转化过程、煤化程度和风、氧化程度等因素所决定。包括颜色、光泽、粉色、比重和容重、硬度、脆度、断口及导电性等。其中,除了比重和导电性需要在实验室测定外,其他根据肉眼观察就可以确定。煤的物理性质可以作为初步评价煤质的依据,并用以研究煤的成因、变质机理和解决煤层对比等地质问题。 1.颜色——是指新鲜煤表面的自然色彩,是煤对不同波长的光波吸收的结果。呈褐色—黑色,一般随煤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加深。 2.光泽——是指煤的表面在普通光下的反光能力。一般呈沥青、玻璃和金刚光泽。煤化程度越高,光泽越强;矿物质含量越多,光泽越暗;风、氧化程度越深,光泽越暗,直到完全消失。 3.粉色——指将煤研成粉末的颜色或煤在抹上釉的瓷板上刻划时留下的痕迹,所以又称为条痕色。呈浅棕色—黑色。一般是煤化程度越高,粉色越深。 4.比重和容重——煤的比重又称煤的密度,它是不包括孔隙在内的一定体积的煤的重量与同温度、同体积的水的重量之比。煤的容重又称煤的体重或假比重,它是包括孔隙在内的一定体积的煤的重量与同温度、同体积的水的重量之比。煤的容重是计算煤层储量的重要指标。褐煤的容重一般为1.05~1.2,烟煤为1.2~1.4,无烟煤变化范围较大,可由1.35~1.8。煤岩组成、煤化程度、煤中矿物质的成分和含量是影响比重和容重的主要因素。在矿物质含量相同的情况下,煤的比重随煤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大。 5.硬度——是指煤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根据外来机械力作用方式的不同,可进一步将煤的硬度分为刻划硬度、压痕硬度和抗磨硬度三类。煤的硬度与煤化程度有关,褐煤和焦煤的硬度最小,约2~2.5;无烟煤的硬度最大,接近4。 6.脆度——是煤受外力作用而破碎的程度。成煤的原始物质、煤岩成分、煤化程度等都对煤的脆度有影响。在不同变质程度的煤中,长焰煤和气煤的脆度较小,肥煤、焦煤和瘦煤的脆度最大,无烟煤的脆度最小。 7.断口——是指煤受外力打击后形成的断面的形状。在煤中常见的断口有贝壳状断口、参差状断口等。煤的原始物质组成和煤化程度不同,断口形状各异。 8.导电性——是指煤传导电流的能力,通常用电阻率来表示。褐煤电阻率低。褐煤向烟煤过渡时,电阻率剧增。烟煤是不良导体,随着煤化程度增高,电阻率减小,至无烟煤时急剧下降,而具良好的导电性。 二、煤的化学组成很复杂,但归纳起来可分为有机质和无机质两大类,以有机质为主体。 煤中的有机质主要由碳、氢、氧、氮和有机硫等五种元素组成。其中,碳、氢、氧占有机质的95%以上。此外,还有极少量的磷和其他元素。煤中有机质的元素组成,随煤化程度的

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安全管理办法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安全管理办法示范文 本 使用指引:此管理制度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第一章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监管主体的责任 第一条为了加强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生产经营单位的 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安 全、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 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危险化学品安全 管理实施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旗区人民政府是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安全生 产的监管主体,应当加强对辖区内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安 全工作的领导,把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旗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 人是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各分管

领导对分管领域的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安全工作负责。 按照安全生产分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旗区境内的煤化工、天然气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由各旗区人民政府负责监督管理。 第三条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对所辖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安全生产负有直接监管责任,应当加强对辖区内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把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纳入开发区和园区管委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是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各分管领导对分管领域的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安全工作负责。 第四条各级安监、公安、质监、交通、环保、卫生、工商、航空、铁路、邮政等承担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安全监管责任的部门,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

第二章 2.1 扩散常常是固相反应的决速步骤,请说明: 1) 在用MgO 和32O Al 为反应物制备尖晶石42O MgAl 时,应该采用哪些方法加快 固相反应进行? 2) 在利用固相反应制备氧化物陶瓷材料时,人们常常先利用溶胶-凝胶或共沉 淀法得到前体物,再于高温下反应制备所需产物,请说明原因。 3) “软化学合成”是近些年在固体化学和材料化学制备中广泛使用的方法,请 说明“软化学”合成的主要含义,及其在固体化学和材料化学中所起的作用 和意义。 答: 1. 详见P6 A.加大反应固体原料的表面积及各种原料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 B.扩大产物相的成核速率 C.扩大离子通过各种物相特别是产物物相的扩散速率。 2. 详见P7最后一段P8 2.2节一二段 固相反应中反应物颗粒较大,为了使扩散反应能够进行,就得使得反应温度 很高,并且机械的方法混合原料很难混合均匀。共沉淀法便是使得反应原料在高 温反映前就已经达到原子水平的混合,可大大的加快反应速度; 由于制备很多材料时,它们的组分之间不能形成固溶的共沉淀体系,为了克 服这个限制,发展了溶胶-凝胶法,这个方法可以使反应物在原子水平上达到均 匀的混合,并且使用范围广。 3. P22 “软化学”即就是研究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缓慢的反应进程中,采取迂回 步骤以制备有关材料的化学领域。 2.2 请解释为什么在大多数情况下固体间的反应很慢,怎样才能加快反应速 率? 答:P6 以MgO 和32O Al 反应生成42O MgAl 为例,反应的第一步是生成42O MgAl 晶核, 其晶核的生长是比较困难的,+2Mg 和+3Al 的扩散速率是反应速率的决速步,因 为扩散速率很慢,所以反应速率很慢,加快反应速率的方法见2.1(1)。 第三章 (张芬华整理) 3.1 说明在简单立方堆积、立方密堆积、六方密堆积、体心立方堆积和hc 型堆 积中原子的配位情况。 答:简单立方堆积、 6 立方密堆积、 12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第七章 1.简述煤着火燃烧过程。 煤的燃烧过程是指煤中的可燃物成分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强烈的氧化反应并伴随着发热、 发光的过程。 (1)、挥发分析出阶段(燃前或燃烧的准备阶段) 煤受热失水干燥、析出挥发分。 (2)、燃烧阶段,包括挥发分及焦炭的燃烧。 挥发分析出后,如果炉内温度足够,且有氧存在,挥发分即开始着火燃烧,形成明亮的火焰。挥发分的燃烧使焦炭被逐步加热,挥发分燃尽后,焦炭剧烈燃烧,所以挥发分的燃烧又会促进焦炭的燃烧。 (3)、煤的燃尽阶段。 随着燃烧的进行,可燃质越来越少,煤中矿物质受热转化的灰分掩盖了剩余可燃质,使其与空气接触困难,燃烧速度变慢,燃尽时间可持续很长。 2.简述目前提高煤粉燃烧效率的手段和技术。 (1)、强化煤颗粒和高温烟气的对流换热。 (2)、强化煤粉的高浓度集聚。 (3)、强化燃烧过程的初始阶段。 (4)、煤粉高效燃烧的其他新技术:高预热空气燃烧,脉动燃烧,催化燃烧,低NOx燃烧技术,CO2再循环燃烧技术,煤和稻草、木材加工废料等生物质的混烧技术等。 3.绘图并说明流化床燃烧工作原理并分析其优点。 流化床燃烧是指小颗粒煤与空气在 炉膛内处于沸腾状态下或高速气流与所 携带的处于稠密悬浮煤料颗粒充分接触 进行燃烧。 优点:(1)燃料适应性强。 (2)已于实现炉内高效脱硫。 (3)NOx排放量低。 (4)燃烧效率高。 (5)灰渣便于综合利用。 4.与常压流化床相比,增压流化床具有说明特点? 与常压流化床相比,增压流化床具有可同时降低NO,SO2,CO和粉尘污染物排放的优点,这些污染物的排放量一般只有常规火电机组的1/5~1/10。 6.简述固硫剂选择原则及其固硫机理。 燃煤过程中SO2释放规律我国煤种主要含有机硫和黄铁矿硫,以CaSO4和MgSO4等硫酸盐形态存在的很少,故SO2释放温度较低。原煤中的硫在温度达到800℃之前已接近全部释放,

测定土壤理化指标有很多标准文件,部分指标有国家标准,部分用农业行业标准,由于指标太多,故列出土壤测定的一些方法,通过方法可以搜索到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具体内容,供参考: 土壤质地国际制;指测法或密度计法(粒度分布仪法)测定 土壤容重环刀法测定 土壤水分烘干法测定 土壤田间持水量环刀法测定 土壤pH土液比1:2.5,电位法测定 土壤交换酸氯化钾交换——中和滴定法测定 石灰需要量氯化钙交换——中和滴定法测定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EDTA-乙酸铵盐交换法测定 土壤水溶性盐分总量电导率法或重量法测定 碳酸根和重碳酸根电位滴定法或双指示剂中和法测定 氯离子硝酸银滴定法测定 硫酸根离子硫酸钡比浊法或EDTA间接滴定法测定 钙、镁离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 钾、钠离子火焰光度法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电位法测定。 土壤有机质油浴加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测定 土壤全氮凯氏蒸馏法测定 土壤水解性氮碱解扩散法测定 土壤铵态氮氯化钾浸提——靛酚蓝比色法(分光光度法)测定 土壤硝态氮氯化钙浸提——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或酚二磺酸比色法(分光光度法)测定 土壤有效磷碳酸氢钠或氟化铵-盐酸浸提——钼锑抗比色法(分光光度法)测定 土壤缓效钾硝酸提取——火焰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或ICP法测定 土壤速效钾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或ICP法测定 土壤交换性钙镁乙酸铵交换——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或ICP法测定 土壤有效硫磷酸盐-乙酸或氯化钙浸提——硫酸钡比浊法测定 土壤有效硅柠檬酸或乙酸缓冲液浸提-硅钼蓝比色法(分光光度法)测定 土壤有效铜、锌、铁、锰DTPA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或ICP法测定 土壤有效硼沸水浸提——甲亚胺-H比色法(分光光度法)或姜黄素比色法(分光光度法)或ICP法测定 土壤有效钼草酸-草酸铵浸提——极谱法测定 全量铅、镉、铬干灰化法处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或ICP法测定 全量汞湿灰化处理——冷原子吸收(或荧光)光度计法 全量砷干灰化处理——共价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或ICP法测定

一.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化学课后题答案二.应用化学专业1166129108 三.什么是纳米材料? 答:所谓纳米材料,是指微观结构至少在一维方向上受纳米尺度调制的各种固体超细材料,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 四.试阐述纳米效应及其对纳米材料性质的影响? 答: 1.小尺寸效应;使纳米材料较宏观块体材料熔点有显著降低,并使纳米材料呈现出全新的声,光,电磁和热力学特性。 2.表面与界面效应;使纳米颗粒表面具有很高的活性和极强的吸附性。 3. 量子尺寸效应;使纳米微粒的磁,光,热,电以及超导电性与宏观特性有着显著不同。 4.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使纳米电子器件不能无限制缩小,即存在微型化的极限。 三.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答:1.将宏观材料分裂成纳米颗粒。 2.通过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聚集形成微粒,并控制微粒的生长,使其维持在纳米尺寸。 四.1.玻璃体:冷却过程中粘度逐渐增大,并硬化形成不结晶且没有固定的化学组成硅酸盐材料。 2.陶瓷: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黏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叫陶瓷。 3.P-型半导体:参杂元素的价电子小于纯元素的价电子的半导体。 4.黑色金属:是指铁,铬,锰金属及它们的合金。 5.有色金属:除铁,铬,锰以外的金属称为有色金属。 6.金属固溶体:一种金属进入到另一种金属的晶格内,对外表现的是溶剂的晶格类型的合金。 7.超导体:具有超低温下失去电阻性质的物质。 五.1.简述传统陶瓷制造的主要原料? 答:黏土,长石,石英矿是制造传统陶瓷的主要原料。 2.陶瓷是否一定含有玻璃相? 答:并非所有的陶瓷材料都含有玻璃相,某些非氧特种陶瓷材料可以近乎100%的晶相形式存在。 3.试讨论超导体性质的形成原理及超导状态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现象? 答:电子同晶格相互作用,在常温下形成导体的电阻,但在超低温下,这种相互作用是产生超导电子对的原因。温度越低所产生的这种电子对越多,超导电子对不能相互独立地运动,只能以关联的形式做集体运动。于是整个空间范围内的所有电子对在动量上彼此关联成为有序的整体,超导电子对运动时,不像正常电子那样被晶体缺陷和晶格振动散射而产生电阻,从而呈现无电阻的超导现象。物质处于超导状态时会表现出电阻消失和完全抗磁性现象。 4.简述形状记忆合金原理?

第六章煤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 煤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又是冶金和化工等行业的重要原材料。煤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是确定煤炭加工利用途径的重要依据。 煤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煤的密度,煤的硬度,煤的热性质,煤的电磁性质,煤的光学性质等;煤的物理化学性质主要指煤的润湿性、润湿热和孔隙率等。 煤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与下面几个主要因素有关:①煤的成因因素,即原始物料及其堆积条件;②煤化程度或变质程度;③灰分(数量、性质与分布)、水分和风化程度等。 一般来说,煤的成因因素与煤化程度是独立起作用的因素。但是变质程度愈深,用显微镜所观察到的各种成因上的区别则变得愈小,并且这些区别对于物理与物化性质的影响也愈小。因此,在煤化作用的低级阶段,成因因素对煤的物理和物化性质的影响起主要作用;在煤化作用的中级阶段,变质作用成为主要因素;而在煤化作用的高级阶段,成因上的区别变得很小,变质作用成为唯一决定煤的物理及物化性质的因素。 研究煤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首先是生产实践的需要,因为它们与煤的各种用途有密切的关系,了解煤的物理与物化性质对煤的开采、破碎、分选、型煤制造、热加工等工艺也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是煤化学理论的需要,因为这些性质与煤的成因、组成和结构有内在的联系,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 第一节煤的密度 煤的密度因研究目的和用途不同,可分为真相对密度、视相对密度和散密度。 一、煤的真相对密度 (一)真相对密度的基本概念 在20 ℃时,单位体积(不包括煤中所有孔隙)煤的质量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叫做煤的真相对密度,用TRD表示。真相对密度是煤的主要物理性质之一,在研究煤的分子结构、确定煤化程度、制定煤的分选密度时,都会用到煤的真相对密度。 用不同物质(例如氮、甲醇、水、正己烧和苯等)作为置换物质测定煤的密度时所得的结果是不同的。通常以氮作为置换物所测得的结果叫煤的真相对密度。因为煤中的最小气孔的直径约为O.5~1 nm,而氮分子直径为0.178 nm,因此氮能完全进入煤的孔隙内。另外.由于煤不能将氮吸附在其表面上,因此吸附对于密度测定的影响也就被排除了。 在研究煤质时,为了排除煤中矿物质的影响,有时用到纯煤真相对密度的概念。它是指煤的有机质的真相对密度,用(TRD)daf表示。可从TRD和煤的灰分等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d A——灰的平均真相对密度,无数据时可取为3.0; A d——干燥基灰分产率,%。 有时用下式估算纯煤的真相对密度: (二)真相对密度的影响因素 影响煤真相对密度的因素有成因类型、煤岩组成、矿物质、煤化程度等。 l.成因因素的影响 不同成因的煤真相对密度是不同的,腐植煤的真相对密度总比腐泥煤大。例如除去矿物质的纯腐植煤的真相对密度在l.25以上,而纯腐泥煤的真相对密度一般小于1.2。 2.煤化程度的影响

一填空题 (1)材料是具有使其能够用于机械、结构、设备和产品性质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一定的性能或功能。 (2)材料按照化学组成、结构一般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聚合物材料和复合材料。 (3)材料按照使用性能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结构材料更关注于材料的力学性能;而另一种则考虑其光、电、磁等性能。 (4)材料化学是关于材料的结构、性能、制备和应用的化学。 (5)一般材料的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微观结构、介观结构和宏观结构。 (6)对于离子来说,通常正离子半径小于相应的中性原子,负离子的半径则变大。 (7)晶体可以看成有无数个晶胞有规则的堆砌而成。其大小和形状由晶轴(a,b,c)三条边和轴间夹角(α,β,γ)来确定,这6个量合称晶格参数。 (8)硅酸盐基本结构单元为硅氧四面体,四面体连接方式为共顶连接。 (9)晶体的缺陷按照维度划分可以分为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和体缺陷,其延伸范围为零维、一维、二维和三维。 (10)位错分为韧型位错、螺型位错以及由前两者组成的混合位错三种类型。 (11)固溶体分为置换型固溶体和填隙型固溶体,前者溶质质点替代溶剂质点进入晶体结点位置;后者溶质质点进入晶体间隙位置。 (12)材料热性能主要包括热容、热膨胀和热传导。 (13)材料的电性能是指材料被施加电场时的响应行为,包括有导电性、介电性、铁电性和压电性等。 (14)衡量材料介电性能的指标为介电常数、介电强度和介电损耗。 (15)磁性的种类包括:反磁性、顺磁性、铁磁性、反铁磁性和铁氧体磁性等。 (16)铁磁材料可分为软磁材料、硬磁材料和矩磁材料。 (17)材料的制备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即合成与控制材料的物理形态。 (18)晶体生长技术主要有熔体生长法和溶液生长法,前者主要包括有提拉法、坩埚下降法、区融法和焰融法等。 (19)溶液达到过饱和途径为:一,利用晶体的溶解度随改变温度的特性,升高或降低温度而达到过饱和;二,采用蒸发等办法移去溶剂,使溶液浓度增高。 (20)气相沉积法包括物理气相沉积法PVD和化学气相沉积法CVD。 (21)液相沉淀法包括直接沉淀法、共沉淀法、均匀沉淀法和水解法。 (22)固态反应一般包括相界面上的反应和物质迁移两个过程,反应物浓度对反应的影响很小,均相反应动力学不适用。 (23)自蔓延高温合成按照原料组成可分为元素粉末型、铝热剂型和混合型。 (24)金属通常可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黑色金属是指铁、铬、锰金属与它们的合金。(25)合金基本结构为混合物合金、固溶体合金和金属间化合物合金。 (26)铁碳合金的形态包括有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渗碳体与珠光体等。 (27)金属材料热处理包括整体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 (28)超耐热合金包括铁基超耐热合金、镍基超耐热合金和钴基超耐热合金。 (29)提高超耐热合金性能的途径有改变合金的组织结构和采用特种工艺技术,后者主要有定向凝固和粉末冶金。 (30)产生合金超塑性的条件为产生超细化晶粒与适宜的温度和应变速率。 (31)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有以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硫系化合物(包括硫化物、硒化物及碲化物)和硅酸盐、钛酸盐、铝酸盐、磷酸盐等含氧酸盐为主要组成的无机材

现代煤化工技术手册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 规格:上中下三册 16开精装 定价800元优惠价:580元 手册共分11篇,54章近318万字。详细介绍煤田地质,煤的储运、燃烧、气化、焦化、液化的方法及物化基础、工艺流程、工艺条件选择,煤化工的主要设备结构与材质及其相关的环保、安全、仪表自控等的公用工程。手册内容有以下特点。①技术先进,方法全面。反映了21世纪国际煤化工的现代技术水平;如气化技术中气流床水煤浆加压气化,干粉煤加压气化,流化床的灰熔聚炉气化技术、煤的地下气化技术等;焦化中焦油煤化工产品的

分离与提取技术,煤液化的直接与间接液化技术等。②全书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实用、可操作性强。③煤的利用涉及面广,如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燃料电池、碳素材料、由合成气制取氨、甲醇、二甲醚、低碳醇、低碳烯烃、乙二醇和羟基合成多种化工产品等均有介绍。④手册中有大量图表、数据、公式,文字通达。 ⑤ 手册是权威性专著,集中了全国一流的专家、学者。 本手册可供煤炭、煤化工领域的科研、设计、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煤炭在能源中的地位 第二章现代煤化工及洁净煤技术 第三章现代煤化工重点产品 第四章现代煤化工发展模式 第二篇煤炭及其储存运输、洗选与加工 第一章煤的组成和性质 第三章煤焦的储存、运输及制备 第四章型煤的制造 第五章水煤浆制备

第三篇煤的燃烧 第二章煤燃烧数学物理模型 第三章煤炭燃烧设备 第四章煤燃烧的环保控制 第四篇煤炭的气化 第一章煤炭气化的物理化学基础及气化技术分类第二章常压固定床气化 第三章碎煤固定层加压气化生产过程 第四章流化床煤气化 第五章干法气流床煤的气化 第六章湿法气流床加压气化 第七章多喷嘴对置式气流床水煤浆气化技术 第八章地下煤气化 第九章多元料浆新型气化技术 第十章煤制代用天然气(SNG) 第十一章其他煤气化方法 第十二章空气分离 第五篇煤炭的焦化 第一章煤炭的热解技术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高中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学习的第一部分,它在编写上体现了分类研究的思想:将金属这个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抓住一些典型物质发生反应的实验事实,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最后形成规律。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必修2》中学习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抽象的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将本节的教学定位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的序言课、方法指导课、思维牵引课。 金属的化学性质在高一必修中的要求层次是让学生学会研究金属的反应规律——还原性,理解这条规律的归纳得来和外延拓展;同时,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实验条件的控制以及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一些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了解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在高中第二章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初步知识,这些为本章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高一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做实验,但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从实验中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尚需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铝与氧气的反应,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 (2)了解金属铝和酸、碱的作用,了解金属铝的特性。 (3)了解氧化铝的高熔点和其对金属的保护作用。 (4)初步尝试用控制变量的实验研究金属铝的化学性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完成铝与氧气的实验,初步体验有序地、全面地、敏锐地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准确地用语言描述,尝试对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初步的控制实验变量的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对牛奶的利乐包装的回收探究,初步体验系统思考,科学控制实验变量的必要性。并能尝试设计实验方案,体验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初步形成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在化学中解决问题、在生产生活中应用问题的学习方式。 (3)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线索、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反应条件不同对产物的影响。 (2)体验氧化铝对铝的冶炼、使用的影响。

第七章煤的化学性质 第一节煤的氧化性质 一、不同氧化条件下煤的氧化产物 煤的氧化是研究煤结构和性质的重要方法,同时又是煤炭加工利用的一种工艺。煤的氧化是在氧化剂作用下煤分子结构从复杂到简单的转化过程。氧化的温度越高、氧化剂越强、氧化的时间越长,氧化产物的分子结构就越简单,从结构复杂的腐植酸到较简单的苯羧酸,直至最后被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常用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重铬酸钠、双氧水、空气、纯氧、硝酸等。煤的氧化可以按其进行的深度或主要产品划分为表面氧化、轻度氧化中度氧化、深度氧化和完全氧化。 (一)煤的表面氧化 氧化条件较弱,一般是在100 ℃以下的空气中进行,氧化反应发生在煤的内外表面,主要形成表面碳氧络合物。这种络合物不稳定,易分解为CO、CO2和H2O等。煤经氧化后易于碎裂,表面积增加,使氧化加快。煤的表面氧化虽然氧化程度不深,但却使煤的性质发生较大的变化,如热值降低、黏结性下降甚至消失、机械强度降低等,对煤的工艺应用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二)煤的轻度氧化 1.轻度氧化条件及产物 氧化条件有所增强,一般是在100~300 ℃的空气或氧气中氧化、100~200 ℃的碱溶液中用空气或氧气氧化或在80~100 ℃的硝酸溶液中氧化。氧化的产物主要是可溶于碱液的高分子有机酸,称为再生腐植酸。 再生腐植酸与煤中的天然腐植酸结构和性质相似,通过研究再生腐植酸可以得到煤结构的信息,同时,腐植酸又有许多用途,如作为肥料使用,可刺激植物生长、改良土壤、蔬菜病虫害防治、饲料添加剂等;在工业上可用做锅炉除垢剂、混凝土减水剂、硬水软化剂、型煤黏结剂、水煤浆添加剂等。 泥炭、褐煤、风化煤被碱所抽提的物质称为腐植酸。腐植酸具有弱酸性,它不是单一的化合物,是由多种结构相似但又不相同的高分子羟基芳香酸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它的组分既不具有塑性,也不具有弹性,而是一种高分子的非均一缩聚物。它既不溶解于水,又不结晶,是一种无定形的高分子胶体。按腐植酸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和颜色,一般可分成三个组分,即黄腐酸、棕腐酸和黑腐酸(见图7-1)。

一、填空题(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每题1.5分,共 30分)。1.煤中的水分按照它的存在状态及物理化学性质,可分为外在水分、及化合水三种类型。 2.煤的外在水分与的总和称为煤的全水分。 3.碳是煤中有机质组成中含量最高的元素,并随着煤化程度的升高而。(填“增加”或“减少”) 4.煤中硫根据其存在状态可分为有机硫和两类。5.煤的热解按其最终温度不同可分为:高温干馏、和低温干馏。 6.煤的反应性随煤化程度的加深而。(填“增强”或“减弱”) 7..煤的燃点随着煤化程度的增加而。(填“增高”或“降低”) 8.中国煤炭分类方案根据煤化程度将煤分成褐煤、和无烟煤。 9.煤气的有效成分主要有氢气、和甲烷。 10.根据煤在气化过程中使用的气化剂不同,煤气可分为空气煤气、、半水煤气和混合煤气。 11.根据成煤原始物质和堆积的环境不同,可把煤分成:、腐泥煤类和腐植腐泥煤类三种类型。 12.根据成煤过程中煤化程度的不同,腐植煤可分为:泥炭、褐煤、和无烟煤。

13.是煤化程度最高的腐植煤。 14.根据成煤过程中影响因素和结果不同,成煤过程可分为:泥炭化作用和两个阶段。 15.煤岩学的研究方法有:宏观研究法和。 16.根据煤的平均光泽强度、各种煤岩成分的比例和组合情况划分为光亮型煤、、半暗型煤和暗淡型煤。 17.煤的显微硬度与煤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是靠背椅式的变化规律,“椅背”是无烟煤;“椅面”是;“椅腿”是褐煤。 18.煤的工业分析包括水分、、挥发分和固定碳四项。19.煤的元素分析包括碳、氢、、氮、硫等元素的测定。 20.煤样的制备包括破碎、、混合、缩分和干燥等程序。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O ”,错误的打“×”,每题 1.5 分,共 60 分)。 ()1.煤的挥发分,是指煤样在规定条件下,隔绝空气加热,并进行水分校正后挥发物质的产率。 ()2.随着煤化程度的增加,煤中水分逐渐减少;固定碳含量逐渐增加;挥发分产率先增加后减少。 ()3.碳是煤中主要组成元素,是炼焦时形成焦炭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燃烧时产生热量的主要来源。

第七章全国煤化工重点区域发展分析 目前,国内煤化工项目集中在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宁夏等省区。其中,内蒙古煤化工发展规模最大。国家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五大示范工程均落地内蒙古。 第一节新疆 煤炭是新疆的优势资源。张春贤书记在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把加快新疆煤化工及下游产业,特别是推动现代煤化工发展提到一个重要高度——是新疆加速新型工业化最现实、最具比较优势、最有可能占领技术和市场制高点的主攻方向,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方面。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自治区的部署下,新疆煤化工及下游产业将成为引领新疆新型工业化重点突破、早见成效的主力军,成为实现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排头兵。 一、煤化工成为新疆实现率先跨越的排头兵 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新型工业化是第一推动力。2011年年初自治区制定的《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新党发…2011?1号),把做强做大煤化工及下游产业,作为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疆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选择。按照新党发…2011?1号文提出的优势优先、抢占制高点的发展原则,新疆加快煤化工及下游产业发展,实现优势产业率先跨越,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只有坚持优势优先,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实现煤化工产业率先跨越,新型工业化才能有大发展。 新疆现代煤化工虽然起步晚,但具有明显的资源和政策优势。新疆煤炭资源丰富,中央已经把新疆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建设的第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将由目前的1亿t增加到2015年的4亿t以上。中央对新疆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放宽对现代煤化工等产业发展限制,支持和鼓励新疆煤炭资源就地深度转化。2011年11月自治区颁布的《煤炭资源有偿配置与勘查开发转化管理规定(暂行)》明确:用于煤电、煤化工等的煤炭开发项目就地转化率必须达到60%以上,为促进新疆煤化工产业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金属条件现象化学方程式或结论 镁常温下(空气中)在空气中表面逐渐变暗,生成白色固体。2Mg+O22MgO 点燃时(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2Mg+O2 点燃 2MgO 铝常温下(空气中)在空气中表面逐渐变暗, 生成致密的氧化膜。 4Al+3O22Al2O3 点燃(氧气中)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 4Al+3O2 点燃 2Al2O3 铁常温(干燥空气)无明显现象。很难与O2反应。常温(潮湿空气)铁和空气中的氧气、水共同作用生成比较 疏松的暗红色物质——铁锈。 铁锈主要成分 Fe2O3?xH2O 点燃(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放出大量的热。 3Fe+2O2 点燃 Fe3O4 铜常温(干燥空气)无明显现象。几乎不与氧气反应加热(空气中)红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2Cu+O 22CuO 常温(潮湿空气)铜和空气中的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 生成一种绿色物质 碱式碳酸铜(俗称铜 绿):Cu2(OH)2CO3 金高温无明显现象不与氧气反应 结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注意:铝、锌虽然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但是它们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部的金属进一步与氧气反应。因此,铝、锌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才能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放出氢气,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越左边的金属与酸反应速率越快,铜和以后的金属不 能置换出酸中的氢。金属+酸H2↑(注意化合价和配平) Mg+2HCl MgCl2+H2↑ Mg+H2SO4MgSO4+H2↑ 2Al+6HCl2AlCl3+3H2↑ 2Al+3H2SO4Al2(SO4)3+3H2↑ Zn+2HCl ZnCl2+H2↑ Zn+H2SO4ZnSO4+H2↑(实验室制取氢气) Fe+2HCl FeCl2+H2↑(铁锅有利身体健康)(注意Fe化合价变化:0→+2) Fe+H2SO4FeSO4+H2↑(注意Fe化合价变化:0→+2) 注意:在描述现象时要注意回答这几点:金属逐渐溶解;有(大量)气泡产生;溶液的颜色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