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社会学论文

组织社会学论文
组织社会学论文

组织社会学与企业管理

政法学院社会工作08-1

李佳轩

200809020116

组织社会学与企业管理

摘要:企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组织,“优存劣亡”是现代企业的竞争之源,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是当今所有企业不得不去面对、去解决的一个关系企业能否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的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企业等经济组织的数量逐步扩大,人们多以加入相应的组织方式来获取生存资料与满足自身需要。现代组织出现只有一百多年,而引入我国的时间则更短,怎样的组织理论与组织模式才能推动组织的发展与组织目标的实现,怎样利用西方学者的组织理论来研究我国企业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理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就显得意义非凡了。同时,我们也发现我国当前的组织发展,无论是从理论、理念还是结构模式上都存在很大缺陷与不足,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组织的发展,因此加大对组织的研究力度,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是当前研究组织的主要目的与迫切要求。关键词:组织沟通,直接沟通,非正式沟通,人性化管理,企业管理。

一.背景

企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组织,作为经济活动基本单位的企业。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为满足生存需要而必须消费的物品或与之有关的服务主要是在市场上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获得的。专门为市场提供这种产品或服务的社会经济组织被称为企业。因此,所谓企业是指那些根据市场反映的社会需要来组织和安排某种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的社会经济单位。

中国企业管理在原有的国有企业的基础发展起来,中国企业面对西方国家企业管理来说起步晚、经验不够成熟。在企业管理上虽然借鉴了日本、欧、美等国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因国情不同、人文文化的不同,管理也必须因地制宜、因人异,因此也就导致中国企业管理水平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管理科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及民营企业飞速发展,虽然在改进企业管理方面做了很大的推动工作.但企业管理的发展战略、企业决策、资金链、物流链以及

人员的积极性等一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并已经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市场经济机制就是优胜劣汰的机制。每一个企业都必须接受它的考验。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功与失败间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准是企业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企业管理现存问题

中国尚未实现工业化或者说工业化程度较低,大多数企业尚未亲身感受到全球化市场竞争和我国入世后带来的挑战和压力,也未完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至今仍处于传统、粗放的管理状态。自中国加入WTO后,企业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经济的竞争,企业在组织、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浮现。虽然企业管理以借鉴可以模仿,我国企业也在管理上做出许多改革,但是,产权改革、发展民营经济等使我国企业管理顺理成章的带有转型期色彩。完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理念和思维依然存在。

企业发展战略和决策:我国国有企业的大部分高层管理者是由政府直接任命的.企业管理决策采取管理层领导“拍板式”的权威决策,这种现象常常会导致实际管理的内行人做不了决策,而不而切实际的决策却常常产生。也导致了有能力的决策者管理者由于责任意识缺乏而淡化管理,也造成“上层决策、企业负责”这种扭曲的决策行为,也直接影响了管理效率。

企业管理的执行能力:所谓执行主要是企业中层管理者在企业管理行为的执行能力,也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多数企业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管理当中人情世故导致该坚决严格执行的制度不一定能够得到落实,有的时候该处罚的可也就得不到处罚。有的甚至不履行管理职责,推诿扯皮,不与企业保持一致,甚至为了局部或本单位本部门的利益,在某些方面我行我素,弱化企业管理效能,影响企业整体利益。企业管理也就出现所谓的上下两层皮,好的管理措施难以落实,也就难以达到实效。

知识产权:大部分企业成长潜能很弱。多数企业未能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和信息技术加强企业管理,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我国发展起步晚,技术开发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意识淡薄,技术也是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核心,我国

仅有30%左右的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成长潜能,而70%左右企业的发展能力是很弱的甚至是没有发展的潜能。他们发展过程中经济实力不厚,有些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负债率从而导致他们企业再融资较难,有的企业有逃债现象而导致金融机构对之更是慎之又慎,虽然国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然而,目前效果还不理想。这就进一步制约了中小企业对知识技术产权的投入和开发,大大的弱化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成长能力。

三、理论分析

1、组织沟通是人们在组织中通过各种方式互相交流感情、观点、兴趣、思想、知识等各种信息的过程。而要实现组织的沟通需要:一是信息;二是过程即具体的互动与行为的发生。

组织沟通对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没有良好的沟通就没有良好的组织。组织沟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使组织内各层次各部门及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保证组织的透明化与持续发展;减少组织成员间摩擦矛盾促进相互了解,增进组织的活动效能从而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缓和组织内部矛盾与冲突等不安因素,充当组织的减压阀与安全阀。

2、组织沟通若按是否有中介可分为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直接沟通即人们运用自身所固有的手段如语言非语言等进行当面的沟通,间接沟通指人们通过中介技术手段如书信、电话等或者中间人而进行的沟通。在传统社会里,由于流动性低,属于熟人社会,人们之间的沟通以直接的面对面沟通为主,但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各种技术的更新及现代组织现代工厂和公司等的建立,人们的流动性增大,不同地域间的联系增多,人们之间的沟通逐步偏向于通过通信媒介来沟通,尤其是在现代的组织里,更是如此。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对于增进人们之间的熟悉感及在方便人们进行情感交流方面更有优势,而间接沟通则要在这方面弱些,不利于组织里人们感情的联系与发展。

3、组织沟通还可以分为组织的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组织内的正式沟通是占主要方面的,这是由其排斥个人感情本着事本原则以组织目标的实现为唯一目的特点而体现的。

4.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是为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服务的。“有效”的要求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通过管理来保证组织活动顺利地进行;二是要通过管理组织的目标活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进行,即要求通过管理,保证能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来实现组织目标。

5.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手段来进行专门活动的管理者。管理劳动是社会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的一种专门活动,是一种职业,它符合一般职业要求的下述标准:①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专门的知识结构;②职业技能的获取需要专门的教育和培训;③进入职业受到控制,通常要经过某种形式的考试;④从业人员必须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违反者将会受到某种惩罚。显然,并非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管理者,只有具备一定素质和技能的组织成员,才有可能从事管理工作。

6.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组织需要通过特定的活动来实现其目标;任何活动的进行都是以利用一定的资源为条件的,或者不如说,任何组织的活动过程实际上都是各种资源的消耗和利用过程。因此,要促进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管理需要研究的是怎样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如何合理地安排组织的目标活动。

7.管理是一个包括了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计划与决策虽然在管理劳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管理不仅是计划与决策。管理者在管理劳动中,制定了活动计划与决策后,还要组织计划的实施,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检查和控制计划的执行,把握组织活动的进展情况。因此,管理是一个包括了计划、组织、领导工作等一系列工作的综合过程。

四、建议对策

1加强决策管理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决策和管理也会让一个企业蓬勃发展。就如浙江电瓷厂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在原有的小企业的基础上,公司果敢决策引进技术生产棒形支柱绝缘子,高、低压电瓷、电站、电器和静电除尘系列用瓷产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家电网的配备建设,公司抓住了市场的需求和不断的满足市场的需要,发展蒸蒸日上,目前是华东地区生产瓷绝缘子档次最高、规格最全的股份制企业。

2创新——企业改革永恒的主题在中国加入世贸(WTO)组织之际,新世纪、新经济、新发展的今天,仓q新更是企业争致胜的法宝。从总体上讲,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同发达国家还很大差距;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也没有真正地面向市场。企业应同科研机构主动结合,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特别是我国的民营企业,自主技术开发能力不强,也可以依靠模仿型技术创新展起来。如浙瓷公司十分注重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和研制。产品制造和检测采用的标准除国家标准(GB)之还采用美国标准(ANSI)、英国标准(BS)、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等国际电瓷行业通用标准,并遵循和采用国际知名大制造公司相关的制造技术、质量控制标准不断发展自我技术。

3加强风险管理——实现企业目标的必然之路要加强对企业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风险管理,具体包括经营环境风险、信息技术风险、业务程序风险和人员风险等方面的管理,有效地控制和管理风险,以实现企业的目标。

4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如果企业的领导能与员工同甘共苦,建立正确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重奖重用有突出业绩的开拓创新者。通过各种精神激励手段,如给予表扬、荣誉称号或肯定、尊重、信任、赏识等等。强化企业内的竞争机制.激励人们去研究新动向、新问题,并明确制定适应时代要求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具体目标。浙江电瓷厂为调动人员积极性在人员提拔上采用竞聘演说,在人才选拔制度上创新,不拘一格,招才纳贤,打破了以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均以行政任命的常规,从而营造了公司在人才选拔制度中的“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良好竞争氛围。公开竞聘在员工中反响颇为强烈,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关义,等.编著.现代企业管理[M].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黄速建,黄群慧,现代企业管理一变革的观点[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刘祖云.组织社会学.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4]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风险社会》读书报告

公共事业管理5班201030810524 刘瓅璠 《世界风险社会》读书报告 一、作者 [德]乌尔里希·贝克著,吴英姿,孙淑敏译。 乌尔里希·贝克(1944-),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慕尼黑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教授。与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和拉什共同提出“第二现代”的观念,力图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开辟出“第三条道路”。主要著作有:《风险社会》(1986)、《反毒物》(1991)、《生态启蒙》(1992)和《风险时代的生态政治》(1994)等。 吴英姿,1971年生,海南文昌人,南京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兼任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2006年8月至2007年1月,美国格林奈尔学院访问学者。 二、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三、页数 243页 四、内容大意 由欧洲的这位杰出社会和政治理论家所写的这本重要著作集中了一些重要的论文。这些论文认为,为了理解我们当今生活于其中的世界风险社会、需要一种新的参考框架。贝克关注风险的生态和技术问题及其社会和政治涵义。与此同时。他讨论与回答了由其以前的、被引用较多的关于风险社会的著作所引起的批评。本书视点主要集中在风险的生态和技术上的问题,及其社会学和政治上的启示。贝克提出,我们现在拥有了一个在若干年前尚未有过的“地球政治”,并且它可以被置于世界风险社会的动力和冲突的说法中来理解和组织。什么是环境?什么是自然?什么是荒野?什么是人类中的“人”?这些及类似问题必须在跨国环境中被记住、重置、重新考虑和重新讨论,即使无人得出答案。 五、读后心得 贝克在第一章提到现代性,包括第一现代性和第二现代性,那么什么是现代性?它不仅是资本主义(马克思)、合理化(韦伯)、功能差异(帕斯森和卢曼),还包括政治自由,市民身份以及市民社会的动力。答案的关键在于,对于现代社

《组织社会学》最终整理版

第一章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 ?一、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组织形式专业组织和一般的社会组织 ?2.研究对象行政组织(企业、政府机关等专业组织)、一般社会组织 ?3.研究问题 ?(1)研究的基本概念 ?角色、角色期望、角色压力、角色紧张、冲突、性格、价值、社会规范、文化、社会行动、社会关系、社会系统。?(2)研究的内容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运转过程及规律、问题诊断与分析。请思考研究的具体问题。?(3)研究的变项(互相影响) ?1)人的变项:需要、动机、态度、信仰、价值取向。?2)组织变项:目标、结构、资源等。 ?3)环境变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内外关系等。 ?二、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过程 ?1.社会中的组织人与组织的关系(相互依赖);?工业化与社会组织的变迁。 ?2.何为正式组织?为什么社会会产生正式组织??3.组织如何运转?如何实现有序运转? ?请思考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4.组织与社会 1)组织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层面; ?2)组织分化是社会分化的体现之一; ?3)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 ?4)社会组织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三、我国社会组织的研究状况 ?1.1978年以前的组织状况 ?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等多种组织形式 国有企业单一的组织形式 ?2.1978年以后的组织分化 ?3.我国特有的“单位现象” 单位制度——我国独特和关键的制度形式 ?1)单位组织的特点:行政化与功能多元化 ?单位资源的公有制、非独立性、功能多元化、行政级别?2)单位成员与组织的关系 ?生活保障、福利单位化、个人活动的合法性 第二章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问题思考: ?1.组织社会学为什么会诞生在20世纪初期? ?2.20世纪初期,还诞生了哪些学科? ?3.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研究问题的视角,有何不同?比如:幸福感、信任、社会行为。 ?4.工业革命与社会分工 ?一、组织理论发展概述 ?1.组织研究的多学科性?(1)管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2)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如何获得比个体生产组织形式更高的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3)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人的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行动者行动背后的心理机制。 ?(4)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利益关系问题,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竞争机制,考察的重点是组织间、组织内的权力关系。 ?(5)社会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内人际关系,考察的重点是组织的生成机制与运作机制。 ?2.组织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四种形态 ?(1)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韦伯——科层组织理论; ?泰罗——专业化分工、合理化的工艺流程和标准化的训练是组织效率的根本保障; ?法约尔——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省的关系。?理论的共同点: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理性工具,组织效率源于组织成员的理性。 ?(2)自然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梅约、马斯洛、赫茨伯格、麦克格雷戈 ?理论共同点:组织是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组织不是理性工具,而是为了完成组织任务建立起来的的人际关系结构。?(3)开放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洛尔施、劳伦斯 ?研究主题: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基本观点:组织的最佳结构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技术、目标和规模等因素,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组织设计和管理。 ?(4)行动者系统的组织理论 ?重点探讨组织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结果。?学术流派:决策理论、组织经济理论、社会网络学派等。?代表性学者:西蒙、康芒斯、科斯、威廉姆森、格兰诺维特、博特等 第三章组织分类与研究方法 ?一、一般组织的分类原则 ?1.帕森斯的分类方案(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者) ?依照功能和目标进行分类: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各种社团)、模式维持组织(公安局)。?2.布劳和斯科特的分类方案 ?以组织的受惠者为基础把组织分为四类:互惠组织、服务组织、经营性组织、大众福利组织。 ?3.埃特奥尼的分类方案 ?依照组织权力类型和组织成员的服从方式,将组织分为三类:疏远类组织、功利类组织、道德类组织。 ?4.卡茨和卡恩的分类方案 ?以追求的目标和执行的功能,将组织分为四种类型:生产和经济组织、模式维持组织、适应性组织、管理或政治性组织。 ?5.汤普逊的分类方案 ?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将组织分为三类:长链组织、 - 1 -

哈耶克读书报告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读书笔记 老师:何自力老师 通过小学期何老师的讲授,我对哈耶克和他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通读了哈耶克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一书,对他的思想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这篇读书笔记主要围绕其中的《个人主义:真与伪》以及《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两篇文章展开,文章内容概述参考了何老师上课的讲解,另外可能思考的并不全面严谨,仅是自己对哈耶克的一些理解和自己的一些想法。 本书作者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是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原籍奥地利。自本世纪20年代起曾先后执教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西德弗莱堡大学等著名学府;现已退休,任芝加哥等大学的名誉教授。1974年,与冈纳?缪尔达尔一起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哈耶克是西方源远流长、影响广泛的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尽管哈耶克以其在“纯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使其声名大噪、既招来激赏也引起强烈非议的,是他的以经济自由为核心的经济哲学思想。长期以来,由于哈耶克在本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期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论战中,作为“反社会主义”一方的思想领袖人物,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而对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推崇备至。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他被视为反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在西方国家亦有人将其视作“右翼”的和“保守”的学者。今天,我们应该用理智、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对待西方的文化成果。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是哈耶克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他最著名和最主要的一些论文,基本反映了他的个人主义和经济自由的基本理论。个人主义是他经济自由理论的基础,而个人主义又建立在他对理性的理解基础之上。该书以个人主义出发,强调维护人的自主,提出实现经济自由的途径是实行市场经济,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调节作用,让人们在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由个人主义出发而形成的,能保证人的自由的“自然秩序”,是一种最符合人性的经济制度,该作品对于对当前中国改革的理解深具意义。下面着重分析《个人主义:真与伪》和《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两篇文章。 一、《个人主义:真与伪》

组织社会学复习内容

组织:在人类社会中,人们长期依赖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结成群体。组织就是精心设计的以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 组织特性:①、目标清晰、明确、理解②、劳动分工,权威分配③、权力集中,控制行为④、组织兴盛,替代,消亡 组织社会学:是对专业组织(包括企业、机关)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转规律和问题的研究。即社会学对组织现象的研究。 研究客体:正式组织(包括企业、机关)和有章程的、联合的社会组织。 研究内容:组织结构与设计认识。了解组织的内部结构形式,认识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组织内外环境系统之间的交换关系。基本结构的功能分析、组织运转与规律探求、组织运转过程中的问题诊断与分析 传统组织结构:特点:金字塔式的纵向型组织 运作特点:动员能力强大、人治关系、持续短暂(替代性问题) 单位组织:在中国社会中具有国家所有或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各种类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结构上:政治组织与具体专业组织合二为一。行为上:专业取向和意识形态的行为取向融为一体。功能上:多元化 科学管理理论 出发点: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工人的努力方向,以使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通过严格程序把每个人的工作规范化,把工艺流程标准化,减少管理人员的主观成分,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内容:A、建立真正科学的劳动过程 使用科学的方法调查和研究一个普通工人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能够完成的最大日工作量,进而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日工作定额。 B、科学地挑选和渐进地培养工人 为达到上述的高额报酬,工人必须经过科学的挑选,确保他们具备与工作相应的体力与智力上的条件,从而具备完成规定产量的可能。 D、管理者与工人之间亲密和持久的合作 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都要服从相同的规范: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对劳动过程的要求。 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 基本观点: 以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对象。它主要是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提高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 它把组织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共同体,强调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而不是人与规则的关系,以个人间的相互留恋和共同利益为基础,主要调节手段是集体所采纳的行为规范。

社会学读书笔记

社会学读书笔记 一. 知识要领 ) 社会制度 (一 (1).社会制度 含义: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 作用:指导,约束人们的行为. 起源:1.自然起源论: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 2.认为设计论:人们有意识为现实目标而设计的. 特征:普遍性,特殊性(多样性),相对稳定性(规范体系化) 类型:1.本原的社会制度:主要有经济制度,家庭制度 2.派生的社会制度(领域特点明显):政治制度,教育制度, 宗教制度. 3.正式制度:有意识创造的,正式的成文的,具有合法性 4.非正式制度:无意识形成的,不成文的,指导作用 构成要素:价值体系(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规范体系组成系统,设施系统 层次:宏观,微观,中观(较低层次是较高层次的基础,同一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功能分类:1.正功能和负功能2.显功能和潜功能 功能:1.满足人们的需要2.导向功能3.整合与控制功能4.文化传递功能5.社 会制度的负功能 (2).制度化 含义:人们活动方式模式化,定性化的过程或结构 机制:自然起源的制度观,经济学制度观 制度建设:1.组织成员的社会化.即组织通过对其成员进行社会化使其成员认同这些制度,并使制度实行

2.权威机关强制施行某些规则,并对不遵从者进行惩罚 (3).制度变迁 分类:渐进变迁和剧烈变迁;局部变迁和整体变迁 原因:1.人们的需要发生变化2.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3.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结构发生变化等 制度的生命周期:形成阶段,成熟阶段(效能阶段),形式化阶段,消亡阶段 (4).我国的体制改革 内容:从农村进入城市,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教育.卫生.社会管理和政治领域 特点:诱导性制度变迁,渐进式改革,全面性 (二).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 含义:指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不合需要或不可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会群体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特征:破坏性,普遍性,复杂性,时空特征 社会问题的认定(广度和烈度):客观主义的观点和心理认知的观点 看待社会问题的角度:1.社会病理学观点2.社会解组论3.价值冲突论4.偏差行为论5.标签论6.批判取向的社会问题论7.社会建构理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2).人口问题 人口:是一个统计概念,是具有生物特征和社会特征的,一定数量的个体的总称,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 人口问题的实质:人类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出现严重失调,是人口在生产和物质再生产不相适应. 表现: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失调.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读书笔记

《社会学研究方法》读书笔记(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这本书正是总结了各种社会学内容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从整体上讲,书中对概念、理论、方法、技术等只是的介绍都是比较全面的,内容安排上全面系统,很有逻辑结构,很好的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语言也是通俗易懂,对各种方法技术,特别是操作过程、具体方式都能进行详细具体的阐释说明,并结合大量的实力证明,使人能很容易接受和学习。 从结构上看,书的内容是分为三大部分来讲的,分别是社会研究基础、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资料分析与表达,这三部分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社会研究的基础,这是学习一门方法论所必须的了解的内容和知识。这些基础简单的说就是社会学研究的是什么,研究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是最好的,以及如何进行研究等等诸如此类的内容,这些内容看似简单但是的确是至关重要的。作者主要在第一篇(前六章)进行讲述。在分析过程中逐渐引出第二篇(七到十章),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这是在掌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要进行社会研究必须掌握的四种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在第三篇资料分析和表达中,也是几种具体的操作方法。总之,三个部分之间互为补充,互为具体,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下面我们具体看看此书的精华。 第一章:导论 本书第一章导论主要描述社会学研究的基础,明白什么社会学的研究,应该怎样研究,要研究社会学首先知道什么。 一、什么是社会研究? 1、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的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具有三个特征,在社会研究中还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3、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三个方面: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4、在社会研究中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5、社会研究遵循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序,我们将社会学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确定研究课题

组织社会学复习资料

组织社会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方案设计题、材料分析题。 一、简答题(32分) 1、请说明三种常用的组织决策方法 ①头脑风暴法 规则: 第一,不许批评别人的意见,在没有讲完所有的意见和建议之前,不以任何方式评论它们; 第二,欢迎新思路,思路越宽越好;争取较多的意见,建议越多,越有可能出现高质量的意见; 第三,寻求建议的归纳和补充,欢迎对别人的原建议作出改进。 ②列单法 程序: 第一,公布问题,由各位专家在纸上写下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几种可行办法,不要跟别人商量; 第二,经过规定的时间(一般15分钟),每个与会者开始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想法,每次只能发表一个意见; 第三,当个人发表意见时,记录员在纸上记下这些意见,一直到大家意见发表完毕为止,不记这个意见是谁提出的; 第四;记下的每项意见都按他的优点,可行性和其他特 点进行讨论; 第五,群体对各种意见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投票,得票 多的就成为全体最终决策。 ③决策树 决策树是指使用系统分析方法,把各种决策方案及出现 结果的可能性进行分组排列,然后确定最佳方案的决策 过程。 2、研究领导模式的几种重要理论 ①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坦南鲍姆 (R.Tannenbaum)和沃伦·施密特(Warren H. Schmidt)) 领导方式是一个连续变量,从“独裁式”的领导方 式到极度民主化的“放任型”领导方式之间存在着多 种领导方式。 ②菲德勒的领导权变模型 ●基本观点: A、任何个人的领导风格都只在某种具体的情境中有效, 影响领导行为效果的情境因素有三个: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即领导者 对职工信任程度,及职工对领导者的忠诚和领导者是否 有吸引力)。 (2)任务结构是否明确(即指下达的工作是常规的、惯 例的、还是非常规的)。 (3)领导者的职位权力强弱(即指领导者的职位、权 力与权威、被上级与组织支持程度)。 B、个人的领导风格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增强领导有效 性的方法是帮助领导者认识自己的领导风格,并使之与 情境相适应。 为此,菲德勒设计了LPC量表。这种量表的使用方法是 让领导者对“最不喜欢的同事”作“正反两面”的评 价,从而测量领导者的人格特征与风格。 菲德勒的领导权变模型表明: ?某一领导风格,不能简单地区分优劣,因为在不 同条件下都可能取得好的领导绩效。 ?这一理论对怎样补缺与选择领导人员;怎样进行 领导者的轮职与调职等都有重要意义。 ③达标理论(埃文斯、豪斯) 达标理论认为有效的领导者通过指明途径可以帮助下 属实现他们的工作目标,并通过为下属清理各项障碍和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2、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23、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网络社会的崛起》读书报告

《网络社会的崛起》读书报告 《网络社会的崛起》是美国著名社会学者和作家曼纽尔·卡斯特的著作,是《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的第一卷,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信息技术革命富有洞察力的见解,以知识和信息为原动力的技术为切入口,对技术决定论予以驳斥,详细阐释了技术在社会结构和组织制度的嵌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后者对技术的反作用,将网络社会的脉络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作者在开头先论述了技术、社会与历史变迁的关系,指出技术并未决定社会,社会通过国家的作用可以窒息技术的发展,然后从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角度界定了信息主义与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和国家主义,并得出信息化的大势所趋与信息化过程中人们自我认同感的变化。然后将主题内容分成了七大章,分别明确了信息技术的革命,强调信息技术革命成功的影响因素,并突出国家的作用,和信息技术范式的5个特征,处理信息、效果广泛、网络化逻辑、弹性、系统化;然后阐述了信息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总结出新经济的特点:出现在特定时间即20世纪90年代,特定空间即美国,围绕特定产业即信息技术产业与金融产业以及生物科技产业。在随后的几章中,作者详细介了工业主义向信息主义转变的过程和原因,并强调大众媒体文化对信息选择的重要性;在最后,作者表述了全球资本市场、网络企业、生涯工作时间、生物与社会之节奏性以及与之相关的生命周期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变化形成一种虚拟时间的文化是网络信息社会的内在表现。 在文章的结论处,卡斯特指出,我们对信息社会结构的探讨已经得出了一个综合性的结论:时至今日,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主导性功能与进程正日益紧密地与网络结合起来。网络建构了崭新的社会形态,而在现实世界中,网络化逻辑的扩展已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和文化进程中的操作与结果。尽管社会组织的网络形式已经存在于其他时空形态之中,但新型的信息技术范式却为其无孔不入地渗入整个社会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除此之外,卡斯特还认为,这种网络化逻辑会导致重大的社会影响甚至特殊的社会利益,而这种利益恰恰 是通过网络表现出来的:流动的权力优先于权力的流动。在网络中“出现”抑或“消失”, 以及每个网络相对于其他网络的动态性关系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信息社会中主导与变化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这种崭新的社会形态,我们可以称之为网络社会。 历史发展进程中,从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已经超越了社会关系领域和技术关系领域,这些发展进程也对文化和权力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历史演变与技术革新往往不谋而合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信息社会中,已经出现了一种反映社会互动和社会组织的纯文化模式。毋庸置疑,这就是信息已成为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动因、网络之间的信息流动已构成社会结构的重要环节的基本线索。 首先,卡斯特较为全面地从理论上触及了信息社会(或曰网络社会) 这个人们既熟悉又 陌生的主题。毋庸置疑,信息技术的拓展、信息流动、网络经济的发展等等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卡斯特触及到了这个最现实、也是最迫切的问题,其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 《网络社会的崛起》是一部具有原创力的著作,卡斯特以其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思想,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审视信息社会的演变过程,对于信息技术革命、全球化、网络化、媒体文化、社会组织等问题均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提出了系统的信息社会理论。只要通读全书即可看出,这一结论并不为过。 再者,资料翔实、论据充分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书中的注释、图表、附录资料和参考文献占有很大篇幅,尤其是作者引述了众多名家的著述,其数量之多,资料之新颖,足以令人感 到惊讶。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作者的严谨学风。 其四,卡斯特并不是从纯技术的角度,而是从社会人文科学的视角出发,并以此为基础来

组织社会学第2阶段练习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组织社会学》第三章至第四章(总分100分)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私营企业的主要目标是()。 A、为社会增加就业岗位 B、给员工发放工资 C、给国家上交税收 D、给老板创造利润 2、2009年经济回暖后,广东外向型企业接到了的国际短期订单大增,但企业一时间招不到足够的工人。你认为广东民工荒最可能的原因是()。 A、中西部农民工没获悉广东企业的用人需求 B、农民工到广东的路途远,错过了企业的招聘日期 C、长期的低工资,随意的裁员,使农民工对企业没有归属感 D、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小于需求 3、岳飞抗金,未能直捣黄龙府,却因莫须有的罪名冤死,可能的原因是赵构担心抗金胜利后,被囚的两位北宋皇帝救回,自己会失去皇位。据此历史事件,你得出什么结论?() A、信息不对称,岳飞冤死乃秦桧所为,赵构被秦桧蒙骗了 B、效率是相对的,爱国将士的愿望未必是皇帝的愿望 C、秦桧这一粒屎,坏了抗金的一锅粥 D、岳飞愚忠报国 4、赫伯特·西蒙提出有限理性思想,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奖。 A、物理学 B、化学 C、经济学 D、文学 5、()指那些直接关系到组织主要受益人群体的需求和愿望满足的目标。 A、主要目标 B、次要目标 C、隐形目标 D、长期目标 6、下级采取某项行动前,必须事先跟职能人员商量。此时职能人员的职权为()。 A、强制性磋商 B、赞同性职权 C、功能性职权 D、咨询式幕僚 7、主管领导把某方面的权力完全下授给职能人员,职能人员可以直接向下级下达命令。此时职能人员的职权为()。 A、强制性磋商 B、赞同性职权 C、功能性职权 D、个人幕僚 8、主管领导要求下级采取行动前,不仅要征求职能人员的意见,而且必须获得职能人员的同意。

《组织社会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小组协作方式 通过案例可知,该机床厂自推行目标管理之后,企业经营管理得到了改善,企业内部潜力得到了充分挖掘,企业的应变能力随之增强,企业素质也行应得到了提高,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说明,目标管理在企业运行中至关重要。那目标管理如何具体实施,这也将成为组织所要探究的问题。对此,本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阐述。 一、首先,我们应注意目标制定的原则。 根据案例可知,该厂按照目标管理的原则,把目标管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是目标制定阶段,目标实施阶段、目标成果评定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目标制定阶段,一般来说,组织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以下三项原则,互惠原则、评估原则、选择原则。 (一)互惠原则,即目标对所有参与者都有利,那在案例中应表现为,该厂的目标既要有利于服务对象,还有有利于该厂的员工,同时还要有利于该厂的决策层以及领导层。 (二)评估原则,即运用能够进行测量的技术特征以评估目标的实现程度。那该厂的目标制定一定不能过于笼统和抽象,目标的实现程度应该是可以衡量的。例如可以将总目标设定成应生产多少件产品,员工出勤率应达到多少等。 (三)选择原则,即组织在确定目标时应遵循选择最优目标的科学程序。例如该厂将目标细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总目标的制订、部门目标的制订、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和落实。全厂首先是制定一个总的目标,然后各个部门又根据总的目标制定部门目标,通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部门到个人这样一个过程,最终使得总目标落实到了每一个人身上。 二、其次,在目标管理中,我们还要注意目标实施的方法。 目标实施也是该厂目标管理的第二个阶段。该厂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主要抓住了以下三项工作:自我检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加强经济考核、重视信息反馈工作。 (一)加强自我检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由于该厂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都有了具体的、定量的明确目标,所以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人们会自觉地、努力地实现这些目标,并对照目标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这种“自

外国社会学史 贾春增 考研读书笔记

外国社会学史 第一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奥古斯特·孔德 法国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家,最先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并力图把它建设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此通常被认为社会学的创始人。他提出的科学的分类、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的划分、社会学研究方法等均对对此后的社会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孔德的思想不乏保守的一面,但他极力倡导的实证主义思想对他以后的各个时期,直至今天的西方哲学和社会学界都有着重大影响。代表作是《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等. 一、科学的分类和社会学 1.科学的分类 (一)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个宇宙现象按其性质可具体分为五类,与此相应科学分为五种: 天文现象-天文学 物理现象-物理学 化学现象-化学 生物现象-生物学 社会现象-社会学 ①各门科学互相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门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平行的也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顺序有先后、位置有高低的次第结构。这就是孔德的科学等级体系。 ②在科学等级体系中,每门学科都占有固定的位置,排列的原则是:先达到实证阶段的任何一种知识都同他的一般性、简明性和不依赖于其他知识相一致. ③随着科学阶梯的升高,知识内容的复杂性程度在增加.后一门科学离不开它前面的科学,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评价:①科学分类和科学体系的构想包含了不少形而上学的因素,但总的来说,对整个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②其贡献在于:对长期以来要求把关于社会的知识作为一门科学的呼声作出了回应,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看做是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它们都是这个体系中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社会学的对象和任务 1.社会学是唯一研究人类心理和理智的科学,是探讨人的心里和理智怎样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完善起来的学问;

组织社会学答案

组织社会学 一、选择 1. 组织设计的基本形式: a)直线式职能制结构形式 b)矩阵组织结构形式: 工程矩阵结构、产品矩阵结构、项目矩阵结构 c)事业部制组织形式 2.冲突变迁:传统观点、人际关系观点、相互作用观点 3.冲突类型的功能分析: (一)正功能的冲突类型: 超个人冲突、手段性冲突、非基础性冲突 (二)负功能的冲突类型: 个性化冲突、目的性冲突、基础性冲突 二、简答 1.组织的任务:(1)应付环境和技术的挑战 (2)满足组织成员的社会需求 (3)统一成员的认识,以实现集体的目标 (4)有效率,至少要做得比市场好 2.组织的基本变项: 人的变项、组织的变项、环境的变项 3.组织社会学的基本任务: 研究组织运用新设施或出现新的变化后对组织内外各要素产生的影响。主要有:(1)在行政系统中,对政府行为的可行性,中央集权的局限性以及整体社会控制方式的研究;(2)在营利性组织中,对组织的规则的形成过程、复杂程度与组织发展的关系,规模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交易费用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同类型的经济组织结构的比较研究;(3)关于组织过程的研究;(4)关于各类新型组织的研究 4.组织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四种形态: (一)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韦伯认为科层组织理论,科层制是最理想的组织形式 泰罗指出专业化分工、合理化的工艺流程和标准化的训练是组织效率的根本保障 法约尔探讨了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的关系 共同点:把组织看成一个理性的工具,认为组织的效率是源于组织的理性 (二)自然系统组织理论:

梅约主要研究组织非正式结构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马斯洛和郝次伯格从不同角度考虑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 麦克格雷戈探讨人性及人的行为假设与管理模式的关系问题 共同点:把组织现象看成一个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认为组织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性工具,而是人们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任务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结构,因此建立在情感认同基础上的非正式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动机、需求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影响重大 (三)开放系统组织理论: 共同点:人们的注意力已从组织内部转移到组织环境上,组织是被当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加以研究 (四)行动者系统组织理论: 共同点:把组织看成行动者的系统,其解释逻辑也超越了以往组织理论最关注的效率合法性等问题 5.韦伯关于权威类型的分析: 法理型权威、传统型权威、感召性权威 韦伯关于科层制的基本观点: (1)基于职能专业化和劳动分工 (2)有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 (3)稳定不变的规章制度 (4)职员非人格化 (5)量才用人 (6)行政效率 6.科层制的局限性及其发展: 正功能:(1)依据科层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机构是合理的,这种合理性表现为它能体现组织追求高效率的目标 (2)专家和技术人员严格的规章和纪律、密切的配合,还有事本主义原则,这些共同保障了科层组织的运转 (3)科层制在保证其成员行为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管理方式 反功能:(1)严格的纪律、繁琐的规则是组织成员只照章办事,形成官僚主义人格,同时缺乏人格性 (2)由于组织按专才选用人才,所以当遇到规则未能涉及的问题时,可能会束手无策,从而产生训练出来的功能的现象 (3)权利过于集中,容易造成个人的独断和决策失误,同时组织中严格的分层级权利的明确划分,使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变得繁琐,缺乏应变力 (4)事本主义原则把组织成员限制在工作范围内,缺乏感情沟通,久之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7.组织研究的系统方法: 含义: 系统是指相互作用着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联合体,表现形式有经济系统、通 信系统、电气系统

组织社会学复习资料

组织社会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方案设计题、材料分析题。 一、简答题(32分) 1、请说明三种常用得组织决策方法 ①头脑风暴法 规则: 第一,不许批评别人得意见,在没有讲完所有得意见与建议之前,不以任何方式评论它们; 第二,欢迎新思路,思路越宽越好;争取较多得意见,建议越多,越有可能出现高质量得意见; 第三,寻求建议得归纳与补充,欢迎对别人得原建议作出改进。 ②列单法 程序: 第一,公布问题,由各位专家在纸上写下自己对问题得瞧法与解决问题得几种可行办法,不要跟别人商量; 第二,经过规定得时间(一般15分钟),每个与会者开始向大家介绍自己得想法,每次只能发表一个意见; 第三,当个人发表意见时,记录员在纸上记下这些意见,一直到大家意见发表完毕为止,不记这个意见就是谁提出得; 第四;记下得每项意见都按她得优点,可行性与其她特点 进行讨论; 第五,群体对各种意见以无记名得方式进行投票,得票多 得就成为全体最终决策。 ③决策树 决策树就是指使用系统分析方法,把各种决策方案及出 现结果得可能性进行分组排列,然后确定最佳方案得决 策过程。 2、研究领导模式得几种重要理论 ①领导方式得连续统一体理论(坦南鲍姆(R.Tannenbaum) 与沃伦·施密特(Warren H、Schmidt) ) 领导方式就是一个连续变量,从“独裁式”得领导方 式到极度民主化得“放任型”领导方式之间存在着多种 领导方式。 ②菲德勒得领导权变模型 ●基本观点: A、任何个人得领导风格都只在某种具体得情境中有效, 影响领导行为效果得情境因素有三个: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得上下级关系(即领导者对职 工信任程度,及职工对领导者得忠诚与领导者就是否有 吸引力)。 (2)任务结构就是否明确(即指下达得工作就是常规得、 惯例得、还就是非常规得)。 (3)领导者得职位权力强弱(即指领导者得职位、权力与 权威、被上级与组织支持程度)。 B、个人得领导风格就是很难改变得。因此增强领导有 效性得方法就是帮助领导者认识自己得领导风格,并使 之与情境相适应。 为此,菲德勒设计了LPC量表。这种量表得使用方法就 是让领导者对“最不喜欢得同事”作“正反两面”得评价, 从而测量领导者得人格特征与风格。 菲德勒得领导权变模型表明: ?某一领导风格,不能简单地区分优劣,因为在不同 条件下都可能取得好得领导绩效。 ?这一理论对怎样补缺与选择领导人员;怎样进行领 导者得轮职与调职等都有重要意义。 ③达标理论(埃文斯、豪斯) 达标理论认为有效得领导者通过指明途径可以帮助下 属实现她们得工作目标,并通过为下属清理各项障碍与 危险,从而使下属得工作更为顺利,又称为路径—目标理

2018雅尔《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认为,解决不稳定问题的治本之道还是要靠()。(1.0分)1.0 分 A、政府 B、社会 C、法治 D、群众 我的答案:C 2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的社会群体特征不包括()。(1.0分)1.0 分 A、有将近一半人接受过中高等教育 B、更为彻底地接受了都市生活方式 C、社会关系逐渐由同学同事网络转向亲属老乡网络 D、自身的发展定位主要放置在城市 我的答案:C 3社会学导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严复译介了以下那本书()(1.0分)1.0 分 A、《群学肄言》 B、《社会学导论》 C、《共同体与社会》 D、《社会学研究》 我的答案:D 4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不包括()。(1.0分)1.0 分 A、政治层面的农村治理体制与治理结构的问题 B、经济层面的农村发展问题,包括贫困问题的解决

C、制度层面的以农民为本位的问题 D、社会层面的人口与劳动问题 我的答案:C 5与农村社区相比,都市生活的特点不包括()。(1.0分)1.0 分 A、生活更加丰富和复杂 B、陌生人的社会,事本主义 C、文化更为异质化 D、个人主义、个体自主性更弱 我的答案:D 6泰坦尼克号上,二等舱乘客的幸存率是三等舱乘客的()。(1.0分)1.0 分 A、0.5倍 B、0.8倍 C、1.4倍 D、1.7倍 我的答案:D 7一般来说,公司内部的个体之间的一定具有的关系是()。(1.0分)1.0 分 A、强关系 B、弱关系 C、正式关系 D、非正式关系 我的答案:C 8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认为六个特定条件在特定情况下结合起来或相互作用时才能导致集体行为的产生,这六个特定条件不包括()。(1.0分)1.0 分

社会学试题库

社会学 一、判断题 1、社会援助是指由社会向那些生活上处于困境的社会组织提供物质性的救助和支持。( × ) 2、测量就是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量度(√ ) 3、定量数据分析主要包括双变量分析及多变量分析两大部分。( × ) 4、强制的核心是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统治成制约。( √ ) 5、社会越轨包括违法行为、违章行为、违规行为几种类型。( × ) 6、初级群体的功能是单方面的,只有正功能而没有负功能。( × ) 7、社会问题的理论主要有迪尔克姆的社会整合理论、奥格本的文化失调理论,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和冲突与派的社会冲突理论。( × ) 8、边际文化指文化的核心地带,或两种文化核心的交界地带。( × ) 9、个人角色分化是指个人所扮演或承担的社会角色的分离。( √ ) 10、政治设置是人类社会中最早的一类社会组织设置形式,是人类本身历史的一种直接写照。( × ) 11、收入、职业、教育程度、权力是常用的社会分层的标准。( √ ) 12、价值冲突理论是冲突与派的与者运用冲突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研究现代社会问题产生原因的一种理论观点。( √ ) 13、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外部非正式规定的较为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 ) 14、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人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与过程。( × ) 15、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 √ )

16、“社会需要”是社会运行的动力源。(√) 17、社会政策根据层次可划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三类。(√ ) 18、社会与组织关系及组织与个人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 ) 19、文化中心主义即是民族主义。(×) 20、社会整合简而言之就是人类社会一体化的过程。( √ ) 二、填空题 21、(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22、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23、我国社会问题的主要特征:(社会问题的交织性)、(社会问题的突发性)、(社会问题的多面性); 24、(定题研究)和(定性研究)是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划分; 25、社会的功能包括:(整合的功能)、交通的功能、(导向的功能); 26、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由(动力结构)、(运作过程)、(运作方法与手段)三个部分组成。 27、(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28、社会与关于环境问题的阐释主要有三种模式:结构功能主义模式、(社会冲突论模式)和(建构主义模式)

《社会学想象力》读书报告

《社会学想象力》读书报告 摘要:《社会学想象力》是著名批判社会学家米尔斯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本书主要阐述了九大主旨、两大论题、一个概念和一个治学之道。社会学想象力是贯穿全书的核心分析概念,以这一概念为中心,从社会学想象力是什么、为什么要培养它以及如何培养它三个方面来整理自己的学术档案。 关键词:社会学想象力;社会科学;米尔斯;心智品质 米尔斯是美国著名的批判社会学家,《社会学想象力》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本书主要阐述了“九大主旨”、“两大论题”、“一个概念”和“一个治学之道”。九大主旨分别为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形形色色的实用性、科层制气质、科学哲学、人类的多样性、对历史的运用、自由和理性、论政治;两大论题是批判美国社会科学几种流行趋势和社会科学前景的建构;一个概念指的是社会学想象力;一个治学之道是指米尔斯的治学实践。九大主旨、两大论题和社会学想象力密切相连,两大论题是通过对九大主旨的论述和分类而得到阐述,而社会学想象力是贯穿全书的核心分析概念。前面的正文部分主要是通过直接表述、举例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来阐述观点,而附录中米尔斯则以他的治学之道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发挥社会学想象力。 一、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什么 米尔斯并没有给出“社会学想象力”这个名词的确切定义,而是贯穿在全文的阐述中。这种做法,可以让我们充分发挥“社会学想象力”来思考和学习这一概念,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我认为理解“社会学想象力”这一概念需要把握两个关键词:心智品质和视角转换。 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心智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用信息增进理性,看清事情的全貌,也可以说是人类理性本身在人类事务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这种实质性的理性不仅可以让我们理解个人生活历程与历史以及社会的关系,而且还将对我们置身的社会、历史和我们自身的命运产生结构性的影响力。 社会学想象力也体现为从一种视角转换到另一种视角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从最私人化、最直接的个人转换到最不私人化的社会变迁,通过这一过程我们获得了对社会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充分认识。也就是说,要了解个人变化,我们要超越个人变化本身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