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nosad_天然产物研究开发的成功范例

Spinosad_天然产物研究开发的成功范例
Spinosad_天然产物研究开发的成功范例

第47卷第8期2008年8月

农 药

AGROCHEMICALS

Vol. 47, No. 8

Aug. 2008Spinosad :天然产物研究开发的成功范例

刁 杰1,徐尚成2

(1.辽东学院 装备与材料学院, 辽宁 丹东 118003; 2.江苏省农药研究所,南京 550025)

摘要:多杀菌素是一类新型杀虫剂。 在美国环保署(EPA)登记,能够控制多种害虫。 这一独特有机物的发现和后续的研发给世界带来了一类全新的产品。 多杀菌素具有独特的作用方式,对目标害虫有很高的活性,对非靶标有机体低毒。 多杀菌素对于害虫的控制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多杀菌素;天然产物;杀虫剂

中图分类号:TQ4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413(2008)08-0558-03

Spinosad, A Successful Example of Researching

and Developmenting from Natural Products

DIAO Jie1, XU Shang-cheng2

(1.The Equipments and Materials College,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Dandong 118003, Liaoning, China;

2.Jiangsu Pesticide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550025, China)

Abstract: Spinosad is a new chemical class of insecticides which is registered by the EPA to control a variety of insects. The discovery and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this unique organism has provided the world with an entirely new class of products. A unique mode of action coupled with a high degree of activity on targeted pests and low toxicity to non-target organisms make spinosad an excellent new tool for management of insect pests.

Key words: spinosad; natural products; insecticides

我们要继续开发并保留尽可能多的作物保护手段,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高产农业可以减少粮棉生产对土地的需求,保持我们的环境质量。 天然产物,如用于蚜虫防治的烟草粉和石灰及除虫菊花均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作物保护剂,随着对高效安全农药产品要求的提高,这些天然产物又被重新考虑作为新的先导源。 Spinosad的发现,定性研究及初期开发所花费的时间超过了12年之久,但安全高效并基于天然产物的害虫防治产物的研究,历经30 ̄40年,涉及到两家公司。 当Dow化学公司和Eli Lilly公司于1989年合并他们的植物科学分部,成立合资企业DowElanco时,该项研究达到了顶峰。 当Dow化学全资拥有DowElanco公司时,DowElanco便发展成Dow AgroScience。 Dow和Lilly两家公司在其筛选计划中均包括了天然产物,并具有类似的目标和理念。 土壤放线菌S. spinosa Merts & Yao及其代谢物Spinosad是合并前的Eli Lilly公司发现的。 至于如何及为何进行这些研究计划的战略考虑稍后再作介绍。

Spinosad的发现源于不懈的筛选计划,该计划具有清晰的产品概念,不同寻常的是,产生S. spinosa的土样是由一位在Caribbean度假的科学家采集的,而不是来自纳入正常筛选计划的专业采集样品。 Spinosad的发现是一个神奇的故事,但其开发并不亚于其发现,需要非常的努力和献身精神,需要克服接连不断且难以想象的困难。

12年的时间内,成百上千人和若干个研究组为之奋斗。 在发现研究部,昆虫学家发现并初步鉴定其活性,化学家则帮助鉴定分子结构并改进活性。 天然产物研究部提供了成千上万个的筛选样品,并进行分离和鉴定。同样重要的是,生产之初要进行的大量工作,因为刚开始时的发酵浓度是很低的。 技术开发部研究其田间性能和应用方式,并将这些资料转到商品化部。 他们也是产品开发的主要决策者,并负责提出后续投资方案。 制剂科技部开发了水基制剂,在保持原有的环境相容性的同时,优化性能。 过程研究部不必开发生产反应过程,因为反应过程是由微生物来进行的。 但他们要围绕生产放大和萃取过程进行大量的工作。 全球运作部是由很多小部门组成的综合部门,围绕生产、包装、供应及上市产品的质量保证等,将重要任务细化分解,全球健康部、环境安全部负责协调毒理、环境归趋、风险评价及规章制定。 最后,商品化部用这些知识对用户进行宣传,并树立对“绿色”产品的理解,体现其价值。 当然,他们的初期工作也涉及到产品目标的定位。 作物保护产品的开发是协调工作最多、最复杂的产品开发工作之一。 Spinosad的开发更具挑战性,因为其制造化学和复杂性是前所未有的,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团队精神,是不可能成功的。

1 天然产物发现过程

1.1 发现过程

Dow AgroScience继续了从前的工作方式,这些方式是由以前的Dow化学公司农业产品分部、Eli Lilly、Elanco

收稿日期:2008-03-10

作者简介:刁杰(1961—),女,辽宁丹东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化工、纺织、染料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综述-

第8期559

产品公司及其他几家主要的作物保护公司延续下来的,即通过多种途径为发展其业务寻找新产品。 这些途径包括:与其他农业或非农业公司合作开发有兴趣的化合物;为产品选择生物技术路线;合成化学的生物合理设计,意在把生物化学家和化学家的工作结合在一起;筛选非农业来源的化合物库及筛选新的非常规来源的天然产物。 年复一年,选择的天然产物筛选包括:土壤生物发酵液、活体微生物、植物萃取物、海洋生物萃取物及昆虫毒素。其间,经常要探讨所有权技术问题,这对一项计划能否成功的影响很大。 对于一个成功的害虫防治剂来说,要求越来越高,如更高的安全性、选择性和用药效果。 上述杀虫剂研究的所有途径均已获得新的分子和产品。 不过,天然产物筛选仍然是最有用的方法之一。 一是发现新型化合物直接作为害虫防治产品,其二, 也同样重要的是作为开发新型化学农药的先导。

1.2 天然产物与合成产物

天然产物蕴藏着机遇。 其诱人之处在于其新颖复杂的化学极有可能经由发酵或生物技术来实现,并且理论上是易消失、可生物降解的。 出于进攻或防卫需要,大自然已经优化了最好的作物保护产物。 然而,天然产物样品往往难以获得,难以制备和鉴定,因为它们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且浓度很低,虽然在筛选、分离及结构鉴定技术上的持续改进可帮助克服这一困难。 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作为化学合成的先导,通常是很难完全靠合成手段来实现的,虽然有一些例外。 许多天然产物与现行标准及市场准入相比,毒性也很高,选择性也很差。 尽管如此,天然产物仍然是新化学最有效的来源之一。

1.3 Spinosyns的发现

很难说该项研究计划究竟始于何处。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Dow化学公司和印第安那的标准石油等公司开始进行植物保护产品的开发。 Eli Lilly公司原先致力于人类保健产品,后来拓宽到生命科学,包括动物和植物科学,并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取得了印第安那标准石油公司的生物部。 天然产物,包括发酵液的研究在两家公司进行了多年。 土壤微生物发酵付产物的发现与分离,一度成为Eli Lilly公司的中心工作,并发现了大量抗生素和动物生长产品,建立了土壤样品库和新品库,以供应筛选过程,其来源多种多样,包括熟悉计划的员工的偶然捐献。

2 物理化学与生物活性

2.1 物理化学与命名

Spinosyns属于S. spinosa在营养介质上好氧发酵的次生代谢物。 选择的放线菌品系以产生Spinosad为主。Spinosad是由S. spinosa产生的2个活性最高的天然代谢物(Spinosyns A和D)的混合体。 从结构上讲,这些化合物属大环内酯,含有一个独特的四环体系,外接2个不同的糖分子。 发酵后,Spinosad被萃取出来,经处理制成高浓度常规水悬浮剂,方便使用和运输。 Spinosad外观为淡灰至白色结晶固体,稍带泥土味,类似于不太新鲜的水的味道。 其在水中的pH值为7.74,对金属和金属离子稳定期达28 d,其加工品存贮期为3年。 Spinosad属非挥发性物质,蒸气压约1.3×10-10 Pa。

2.2 环境归趋

Spinosad在环境中,经由光降解和微生物降解等主要途径降解成其天然组分的碳、氢、氮和氧。Spinosad的降解半衰期,经由土壤光降为9 ̄10 d,水溶液光降小于1 d,叶面光解为1.6 ̄16 d。 在避光条件下,Spinosad经空气土壤代谢降解的半衰期为9 ̄17 d。 水解不会导致明显的降解,因为Spinosad在pH值5 ̄7时,在水中是相对稳定的,在pH值为9时,半衰期至少在200 d以上。 Spinosad具有中等土壤Kd值(5 ̄323),在水中溶介度较小,在环境中的持效期较短,故淋溶的可能性极低。 因此正常使用时,对地下水不致造成危害。 据美国EPA要求,不能在碱性地区使用。

2.3 非靶标毒理学

Spinosad对哺乳动物和鸟类毒性较低,对水生生物具有中低毒性。 此外,对哺乳动物的慢性毒性试验表明:Spinosad无致癌、致畸及致突变作用,也没有神经毒性。Spinosad对许多益虫和相关生物的安全性较高,对瓢虫、吸浆虫、草蛉及螨虫活性较低。 研究表明,Spinosad对某些重要益虫的毒性低于氯氰菊酯原药,而对鳞翅目害虫的活性与氯氰菊酯相当。 这样的活性水平,加上对在IPM计划中起重要作用的天敌昆虫的安全性,是相当令人满意的。 Spinosad对蜜蜂的点滴急性毒性小于1 mg/头,按EPA分类,属“对蜜蜂高毒”。 但是田间试验表明残余物一旦完全变干,对采花蜂的毒性几乎可忽略。 由于Spinosad的低危险性,对于农业工人,收获前及施药后进入田间的间隔期等安全注意事项,均是最低限度的。

2.4 生理性质与抗性治理

Spinosad对昆虫具有快速触杀和胃毒活性,这对于一个生物产品来说,是不多见的。 Spinosad独特的作用方式是使昆虫神经系统兴奋,导致无意识的肌肉收缩,伴随颤抖、麻痹而衰竭。 这些作用与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的活化作用是一致的,这种机理在已知的害虫防治产物中显然是新颖而独特的。 Spinosad也作用于GABA受体功能,进而导致对昆虫的活性。 这种作用方式是独特的。 吡虫啉及其他基于烟碱受体的杀虫剂作用部位不同于Spinosad。 迄今尚未发现其他类型的产品以相同的作用方式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也未见到有关Spinosad交互抗性的报道。

独特的作用方式,无交互抗性,对天敌昆虫的选择性及中等残留活性,大大降低抗性发展的可能性。 如果害虫

刁 杰,等: Spinosad :天然产物研究开发的成功范例

560第47卷

农 药 AGROCHEMICALS

防治剂Spinosad与目前的或其他新的杀虫剂产品交替使用,是相当可靠的。 但昆虫的适应性总是存在,且被反复证实,杀虫剂抗性发展仍呈继续上升趋势,也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Dow AgroScience正通过其杀虫剂抗性治理小组推进Spinosad的抗性治理工作。 包括应用对象、教育及市场工作,全力支持规范管理和IPM实践。 Dow AgroScience对Spinosad进行抗性治理的兴趣,并非出于Spinosad的任何特殊性,而是考虑到抗性治理是推进IPM良好实践的一种手段,从而有利于保证一个产品具有较长的生命力。

在田间,Spinosad很快致使昆虫停止进食并麻痹,但是受药昆虫也许会在植物上再生存2 d。 因此,在进行任何田间药效评价之前,致少要等上2 ̄3 d,这一点很重要。

Spinosad叶面施用时,在植物中的内吸性并不高,尽管在叶面组织中有一些横断叶片移动(trans-laminarmovement),添加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可增加这种移动,并提高对叶面钻蛀害虫的活性。 该产品无药害。

2.5 活性谱与防治对象

1990年以来,Spinosad已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广泛试验。 多种害虫均可列为Spinosad的防治对象。 总的来说,Spinosad防治害虫的活性顺序为:鳞翅目、双翅目和缨翅目,其对鞘翅目的某些害虫也有效。 Spinosad对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和螨类基本无效,但目前正进行某些应用方面的调查。 对于杀虫剂来说,衡量其选择性的一个尺度是节肢动物选择性比(VSR),即哺乳动物LD

50

值与昆虫LD

50

值的比值。 采用点滴法处理烟草夜蛾和大鼠口服毒性数据计算得到的Spinosad的VSR值表明对鳞翅目害虫而言,Spinosad是迄今发现的选择性最好的化合物之一。

目前在美国列为Spinosad应用对象的作物在100种以上。 Spinosad也已在其他24个国家登记,并正在更多国家申请登记。 其对哺乳动物和环境的安全性,昆虫选择性及IPM适用性,独特的作用方式及抗性治理性能,加上其杰出的防效,使其登记速度加快,并为世界范围内的种植者所接受。 Spinosad将证实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3 总结

作为这类产物之一的Spinosad,被证实是1980—2000年期间,直接来自天然产物研究计划的害虫防治剂的典范之一。 Spinosad的特征包括:独特的化学和作用方式,对重要经济害虫的高活性,半衰期短,易降解,对哺乳动物、鸟类、鱼及大部分益虫安全性好。 Spinosad的研发成功说明对天然产物的不懈探索,有利于为作物保护提供其他手段,有利于生命科学研究。 Spinosad的发现与开发是具有对产品远见卓识的两家公司开发部门和研究队伍长期努力的结果。

责任编辑:赵平

[11]王先酉, 李明, 张凤英. 苍耳子凝集素的分离纯化和某些性质研究[J]. 衡阳医学院学报, 1998, 26(1): 37.

[12]张玉崑, 吴寿金, 张建国. 苍耳草挥发油成分的研究[J]. 中草药, 1995, 26(10): 48.

[13]郭亚红, 李家实, 潘炯光, 等. 苍耳子中挥发油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1994, 4: 235-236.

[14]王淑萍, 张桂珍, 高英. 苍耳子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2007, 8(2): 84-86.

[15]周琼, 梁广文, 曾玲. 多种植物提取物对桃蚜和萝卜蚜的拒食活性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4, 16(6): 521-524.[16]周琼, 梁广文, 曾玲, 等. 植物提取物和药剂对瓜蚜控制作用的室内和田间效果评价[J]. 华东昆虫学报, 2004, 13(2): 58-62.[17]周琼, 刘炳荣, 舒迎花, 等. 苍耳等药用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的拒食作用和产卵忌避效果[J]. 中国蔬菜, 2006(2): 17-20.[18]王问学, 莫建初, 李朔南, 等. 植物源昆虫调节剂研究-茶枯等植物源调控剂的药效测定[J]. 经济林研究, 1996, 14(4): 17-21.[19]高红明, 王兆龙, 张彪, 等. 植物提取液对菜青虫的杀虫活性研究[J]. 江苏农业研究, 1999, 20(4): 32-34.

[20]李云寿, 邹华英, 唐绍宗, 等. 14 种菊科植物提取物对菜青虫的杀虫活性[J]. 华东昆虫学报, 2000, 9(2): 99-101.

[21]钟平生, 梁广文, 曾玲. 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对褐稻虱实验种群的控制作用[J].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17(2): 13-18.[22]王海, 屠康, 陈继昆, 等. 三种植物精油对玉米象成虫的控制作用[J]. 粮食储藏, 2007, 36(3): 8-11.

[23]周琼, 梁广文, 曾玲, 等. 植物提取物和常用药剂对蚜虫重要天敌瓢虫孵化、存活和捕食效能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3,23(12): 2736-2740.

[24]周琼, 梁广文, 曾玲, 等. 植物提取物和常用药剂对蚜茧蜂的存

活、羽化和寄生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5, 25(6):1357-1361.[25]刘林, 孟昭礼. 苍耳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J]. 莱阳农学院学报,2003, 20(4): 261-263.

[26]冯俊涛, 石勇强, 张兴. 56种植物抑菌活性筛选试验[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1, 29(2): 65-68.

[27]吴光旭, 杨小玲, 刘爱媛, 等. 64种植物提取物的离体抗真菌活性评价[J]. 长江大学学报, 2005, 2(2): 77-82.

[28]何静, 沈慧敏, 张新虎. 七种植物粗提物对常见植物病菌的抑菌作用研究[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4, 39(4): 447-450.[29]杨顺义, 郭东艳, 沈慧敏, 等. 苍耳等14种植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J]. 植物保护, 2006, 32(3): 68-71.

[30]赵杰, 严秀琴, 倪秀红, 等. 30种植物提取液对甜瓜霜霉病的预防作用研究[J]. 上海农业学报, 2007, 23(1): 65-69.

[31]冯俊涛, 祝木金, 于平儒, 等. 西北地区植物源杀菌剂初步筛选[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2, 30(6): 129-133.

[32]喻大昭, 杨立军, 杨小军, 等. 对小麦白粉病菌有活性的植物源粗提物的筛选[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30(2): 142-144.

[33]刘学年, 杨顺义, 杨宝生, 等. 20%苍耳素乳油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田间药效试验[J]. 甘肃林业科技, 2007, 32(2): 27-29.[34]丁琦, 闫磊, 吴海燕, 等. 苍耳杀线虫活性的初步研究[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6, 27(1): 28-31.

[35]刘玉红, 郝震峰. 苍耳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山东医药工业, 2003, 22(1): 22-23.

[36]赵传胜. 苍耳子及其炮制品抗菌作用实验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02, 13(9): 522.

[37]李美, 高兴祥, 高宗军, 等. 苍耳4种溶剂提取物除草活性的研究[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7, 16(1): 45-48. 

[38]沈慧敏, 郭鸿儒, 黄高宝. 不同植物对小麦、黄瓜和萝卜幼苗化感作用潜力的初步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4): 740-743.

责任编辑:夏彩云

(上接第553页)

天然产物研究进展

天然产物研究进展 姓名:张真真学号:20115051247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 指导老师:曹新华职称:讲师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各种观念也在随之改变。特别是对身心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对环境、食物、医药、日常用品等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所以没有危害成份的纯天然产物就越来越受广大人群的喜爱,于是关于天然产物的研究也随之兴起。 关键词:原生生物;再生生物;淀粉;油脂;生态环境 引言 天然产物是指动物、植物、昆虫、海洋生物和微生物体内的组成成分或其代谢产物以及人和动物体内许许多多内源性的化学成分统称作天然产物。随着生态系统的日益破坏,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将直接影响到天然物的多样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科研机构开始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开展对天然产物的研究。天然产物的研究,近代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由于分离手段的进步和现代波谱仪器的普及,使天然产物的分离与结构鉴定相对变得较为容易。发现新化合物的速度大大加快。 1原生生物资源的研究 直接以原生生物力为研究对象。对原生生物中有开发价值的生物成分进行研究,然后再研究这些成分的应用,最后进行工业性试验。如黄栌化学成分的研究[1]是在研究化学成分的基础上,直接利用其叶提取工业桔酸。类似的研究如甜味素[2]、天然色素[3]、精油[4]等的开发。 1.1 天然甜味剂、色案及香精 已发现二十多种植物含有天然甜味素成分[5]。目前已开发的有甜叶菊甘、甘草甜素等。天然甜味素以其安全性而引人注意。 天然色素主要着重于红、黄、兰三种天然色素主要着重于红、黄、兰三种色素的开发,如从辣椒、仙人果、火刺、苋菜等植物中提取红色素,从姜黄中提取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与新药开发-胡国强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与新药开发 姓名:曹宁专业:药理学学号:104753141002 摘要: 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 天然药物一直是人类防病治病的主要来源。天然产 物是自然界的生物历经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通过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二次代谢产物, 具有化学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类药性。临床上应用的许多药物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天然产物, 如天然产物可作为药物半合成的前体物、药物化学合成的模板以及为药物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在20 世纪80~ 90 年代, 由于受高通量筛选和组合化学的影响, 天然药物的研究一度进入低谷。近10 年来天然药物化学在新药研发 中的作用又重新受到科学家的重视, 天然产物已成为发现治疗重大疾病的药物或重要先导化合物的主要源泉之一。现就天然药物化学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天然药物化学; 新药研发; 回顾与展望 21 世纪是世界制药工业充满生机和剧烈竞争的世纪, 我国制药产业由于研发 能力严重滞后等原因, 许多制药公司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选择。制药产业是国际公认的国际化朝阳产业, 药品是国际贸易交换量最大的15 类产品之一, 也是国际贸 易中增长最快的5 类产品之一。药物作为保障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特殊商品, 也决定了药物研发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因此药物制造业成为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长周期, 但是高利润的产业。由于世界各国法律赋予新药的特殊地位使其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垄断性质, 同时新药开发并成功上市往往为药厂带来极其巨大的利润, 所以开发新药是世界各大药企争取市场份额、扩大利润的重要途径, 寻找新的先导化合物开发新药被各大制药企业视为生命线。目前合成药物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表现在开发费用激增、周期延长、成功率大幅下降、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等, 所以科学家又重新将新药开发的目光关注到天然产物上, 尤其是天然抗癌药物紫杉醇( tax ol) 的发现更使科学家对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新药充满了信心。地球上存在的25~ 35 万种高等植物一直是药物的主要来源, 至今世界上仍有约75% 的人口主要 依靠这些高等植物作为最基本医疗保健来源, 植物提取物是国际天然医药保健品市场上一种新的产品形态[ 1]。自然界的生物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合成了许许多多结

天然产物绿原酸的研究进展

No.2.2008图1绿原酸的结构 绿原酸(chlorogenicacid)是植物体在有氧呼吸过程中合成的一种苯丙素类物质,分子式为C16H18O9,分子量为345.30,结构式如图1所示。它是许多中草药如金银花、杜仲、茵陈等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也是众多水果蔬菜中的重要活性成分。绿原酸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菌消炎、抗病毒、降糖、降脂、保肝利胆等多种功效。近年来发现绿原酸类物质有抗癌、抗艾滋病的作用,可作为先导设计开发抗癌、抗艾滋病药物。同时,作为良好的抗氧化剂,绿原酸不仅应用于医药行业上,在日用化工、食品等领域都有 广泛的应用。当前国内外在绿原酸分布、合成、提取分析及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概述绿原酸的研究进展,以期作为合 天然产物绿原酸的研究进展 陈绍华,王亚琴*,罗立新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510640) 摘要:绿原酸作为植物的一种次生代谢物,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菌消炎、抗病毒、降糖、降血脂、保肝利胆等多种功效。提高绿原酸生产效率,加深对其药理活性机制的认识,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从绿原酸的性质、分布、合成、提取方法、测定方法、药理活性及应用等方面概述了其研究进展,展望了通过植物生物反应器大规模生产绿原酸的工艺,为绿原酸和绿原酸类物质的研究开发提供了参考。关键词:绿原酸;合成;提取;测定;药理活性中图分类号:Q9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9989(2008)02-0195-04 Advancesinresearchonchlorogenicacid CHENShao-hua,WANGYa-qin*,LUOLi-xin (SchoolofBioscienceandBioengineering,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 Guangzhou510640) Abstract:Chlorogenicacid,asecondarymetabolite,waslinkedwiththefunctionsofscavengingfreeradicle, antibiosis,antiinflammation,antivirus,antitumor,etc,whileasamedicineincuringdiabetic,hyperlipemiaandhepatitis.Atpresent,thestudiesonincreasingtheproductionofchlorogenicacidandexploringthemechanismofitspharmaceuticalactivitieswereverypopular.Thisarticlereviewedtheadvancesinresearchonchlorogenicacidfromitsproperties,distribution,synthesis,extractionanddeterminationtechnology,pharmacologicactivityandapplication,prospectedthetechnologyofmassproductionofchlorogeniciacidthroughplantcellcultureinbioreactor.Alloftheseweretriedtoprovidereferencesfortheresearchanddevelopmentofchlorogenicacidanditsanalogues. Keywords:chlorogenicacid;synthesis;extraction;determination;pharmacologicactivity 收稿日期:2007-08-07 *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04JE-C0231)。 作者简介:陈绍华(1980—),男,广东汕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植物细胞工程。 食品添加剂 提取物与应用195

天然产物波谱解析-天然药物学系

天然产物波谱解析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天然产物波谱解析 开课单位: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 学分:2 学时:36 考核方式:笔试 教学方式:主要以结构较复杂的新合物的图谱为例介绍其波谱特征及分析方法,讲课占总学时的1/2,自学讨论占1/2。 主要负责老师:赵玉英教授 授课对象:生药学从事天然产物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开课目的:在天然药物化学、高等天然药物化学波谱解析的基础上,了解核磁共振及质谱等的新发展和新技术及其在天然产物结构确定中的应用,使 学生对重要天然产物的波谱特征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掌握天然产物 的核磁共振,质谱等主要波谱的分析方法,使学生在完成论文及今后 工作期间具有用波谱方法确定天然产物结构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较强 的能力。 教学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对天然产物波谱解析能力和科学的分析方法。 预修知识要求:预修课程:天然药物化学、高等天然药物化学及高等波谱解析 主要内容 第一章常用的1D和2D核磁共振技术 重点介绍一些常用的1D和2D NMR实验技术的特征和在天然产物中的应用范围及新发展,主要内容如下: 一、通过键连接 (一)同核 1H-1H COSY,DQF-COSY,TOCSY,1D-TOCSY等,用于自旋系统的归属。(二)异核 13C-1H COSY,HSQC-TOSY,HMQC,HMBC等,用于异核归属及自旋系统间的连接。 二、通过空间连接 NOESY等

第二章质谱及其在天然产物分析中的应用 简述质谱特点,提供的信息,分类、基本原理及新进展,重点介绍以下内容。 一、电子轰击电离(EI):用于挥发性、热稳定化合物,有标准谱库。 二、化学电离(CI):用于挥发性、热稳定、EI不易得到分子离子的化合物。 三、场致电离(FDI):用于难电离、无挥发性小分子化合物。 四、快电子轰击电离(FAB):用于小分子,极性-中极性化合物。 五、大气压电离(API): 电喷雾(ESI)适用于极性-中极性的化合物,如多肽、蛋白质、寡核苷酸及药物小分子化合物(如苷)。 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弱极性-中小极性小分子化合物。 六、基质辅助激光电离(MALDI):用于极性-中极性的化合物,如蛋白质、多肽,寡肽苷酸,糖肽等 七、飞行时间质谱(TOFMS) 第三章芳香性天然产物的结构解析 本章以黄酮类化合物为重点,同时也介绍香豆素、蒽醌、苯丙素和苯乙醇苷等天然产物的结构解析方法。 第一节黄酮类化合物 一、双黄酮 二、查耳酮 三、糖上联有苯丙酰基的二氢黄酮 四、三糖黄酮苷 五、碳苷 六、阻转异构体黄酮 七、紫檀素类 八、具特殊功能基(具异戊烯基、单萜取代基、呋喃环、吡喃环等)异黄酮等 第二节其他芳香类天然产物 一、有特殊功能基的香豆素异构体 二、蒽醌类化合物 三、木脂素 四、苯乙醇苷 思考题: 1.分析化合物OM-1和VCD的全部图谱,确定其结构。 2.指出区别各类黄酮,香豆素、蒽酮,木脂素及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NMR 谱特征吸收峰。

标书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

项目名称: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的化学合 成 首席科学家:马大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 所 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4年8月 依托部门:上海市科委

一、研究内容 本项目的关键科学问题是针对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发展高效和实用的合成路线,以及阐明它们的结构–活性关系和作用机制。 本项目的将选择一批具有抗癌、抗炎、抗病毒和免疫等活性的生物碱、环酯肽、皂甙和萜类天然产物为研究对象,在综合运用化学各学科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基础上,根据目标分子的结构进行巧妙设计,发展高效、高选择性的合成策略,实现一系列具有生物活性复杂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在合成方式上将重点发展基于串联反应、多组分反应、无保护基合成、原子经济性、催化反应的应用和仿生合成等新合成策略。通过合成建立天然产物和其类似物的化合物库,与生物学家合作进行活性测试,总结相关天然产物的结构-活性关系。在此基础上发展用于化学生物学研究的天然产物分子探针,以发现相应天然产物的作用靶点。对于所发现的活性和选择性更好的化合物,我们将深入探索其成为治疗重要疾病药物的可能性。在进行目标分子的合成和相关生物学研究的同时,也将关注合成中的反应方法学问题,发展一些高效、选择性好、具有普适性的新合成方法。本项目具体的研究内容的如下: 1.开展一些具有具有抗癌、抗炎、抗菌、抗病毒等活性,结果新颖,目前还没 有全合成的报道,有一定的合成挑战性的天然产物进行全合成研究,争取实现它们的第一次全合成。这样的工作也为加快后续的构效关系研究和结构优化打下基础。所涉及的目标分子包括具有抗癌、抗炎、抗菌、抗病毒等活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PF1270A/ B/C, Longeracinphyllin A, Sie b oldine A和Haouamine A/B;环肽类化合物Piperazimycin A, Chloptosin和Celogentin C;皂甙和萜类化合物Sepositoside A, Solanoeclepin A, Micrandilactone

天然产物的研究发展趋势

天然产物的研究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各种观念也在随之改变。特别是对身心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对环境、食物、医药、日常用品等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所以没有危害成份的纯天然产物就越来越受广大人群的喜爱,于是关于天然产物的研究也随之兴起。 天然产物是指动物、植物、昆虫、海洋生物和微生物体内的组成成分或其代谢产物以及人和动物体内许许多多内源性的化学成分统称作天然产物。近年来,对天然生物产物的研究逐渐扩展和深入,尤其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概括的讲,天然产物是指通过精细化工、生物化学技术,从天然原料中提取分离出的具有独特功能和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自然界中的生物千差万别,种类繁多。它们含有大量天然有机化合物,包括一级代谢产物,也包括大量二级代谢产物。这些产物不仅对生物体本身的防御、生理的调节起重要作用,而且也对人类的健康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对生物来源的诸多生物活性物质重要性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对天然生物产物特有的化学结构复杂性和生物活性多样性的研究,不仅直接激发有机化学学科的发展,面有是有机化学进入生命科学的自然通道,并可促成从分子水平认识并揭示生命的奥秘。目前研究的天然生物活性物质以植物生物活性物质为主,对动物、微生物的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也较多,特别是对海洋生物的研究迅速发展。 来源于植物界的有效成分主要有黄酮类、生物碱类、多糖类、挥发油类、醌类、萜类、木脂素类、香豆素类、皂苷类、强心苷类、酚酸类及氨基酸与酶等。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提供有效成分的主要是真核生物中的真菌与藻类,以及其他微生物的代谢(发酵)产物。来源于微生物及发酵液的有效成分主要有多糖类、酶类、抗生素类、色素类、氨基酸类、有机酸类、醇酮类、维生素类、核酸类等等。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生物量约占地球生物总量的87%,生物种类20多万种,是地球上最大的资源能源宝库,目前人们对海洋生物的认识仍相当有限,利用率仅1%左右。到目前为止海洋天然产物有效成分主要有甾醇、萜类、皂甙、不饱和脂肪酸、多糖和糖苷、大环内酯、聚醚类化合物和多肽等。 人类从动植物资源中获取食品、染料、医药及其它工业原料,已有悠久的历史。据估计世界上现存植物约60万种,但做过化学及药理研究的还不到10%。我国是世界上拥有夸特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对药用植物的使用历史之悠久、经验之丰富居世界前列,但对其化学和药理的研究却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所以近几年来,日、美、法等国的有关学者对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的药用植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国不仅陆地上植物种类繁多,海洋药用生物的品种也极为丰富。近十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对海洋生物的研究有了蓬勃发展,从中发现了不少具有生理活性的结构特殊的化合物,如从海葵中得到的海葵毒素是目前已知最毒的非蛋白神经毒素。我国南海广泛存在的珊瑚、海绵等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对它们的研究是70年代后期才起步,但也获得一些具有独特生理活性的物质,有的化合物的碳骨架是陆地生物中极少见或尚未发现的。所以开展药用植物及海洋生物的研究不仅可以开辟药源,弘扬祖国传统医学,而且一些新化合物的发现及合成必然促进有机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随着多学科的相互渗透与交叉,天然产物研究与生物学研究越来越密切, 天然药

天然产物综述

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技术 摘要:本文综述了天然产物化学得发展以及当前我国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提取和分离纯化技术的进展,对超声波提取技术、微波提取技术、双水相萃取技术、液膜分离和反胶团萃取、超临界C0 提取技术、膜 2 分离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分子精馏和短程精馏、吸附分离技术和高效絮凝技术等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天然产物;分离;纯化 1 简介 天然产物是指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分离出来的生物二次代谢产物,自从发现来自天然界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后,已经开发出许多具有治疗和保键作用的药物。有的天然产物能作为先导化合物,通过适当的结构改造,成为新一代药物。一些天然产物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如可作为食品添加剂、日化原料和其他精细化工产品等。 天然产物化学是以各类生物为研究对象,以有机化学为基础,以化学和物理方法为手段,研究生物二次代谢产物(生物碱、酿类和葱衍生物、黄酮、菇类和挥发油、强心昔、幽体、皂昔、香豆素、木脂素、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动植物激素、海洋天然有机物等)的提取、分离、结构、功能、生物合成,化学合成和用途的一门科学,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对整个有机化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和有机合成提供口益深化的研究内容。 1.1天然产物化学与药物开发 由于大然药物往往含有结构、性质不同的多种成分,且有效成分的含量一般较低。为了研究和开发天然药物,必须从复杂的中草药组成成分中提取、分离和鉴定出有活性的单体纯成分。有时,为了增强疗效,克服毒副作用,通过改变有效成分的结构,如制备其类似物或衍牛物,以创制出更好更新的药物。以中草药或动、植物,微生物和海洋生物等大然产物为主要研究目标的,已经成为中国寻

生物转化在天然产物化学中的研究进展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0,Vol.27No.2  Chemistry &Bioengineering 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02060103)收稿日期:2009-10-28 作者简介:王煜丹(1986-),女,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植物化工;通讯作者:王亚明,博士,教授。E 2mail :cheng 2 guiguang @https://www.360docs.net/doc/f04075611.html, 。 生物转化在天然产物化学中的研究进展 王煜丹,程桂广,余旭亚,王亚明 (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摘 要:随着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生物转化逐渐应用于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中。简介了生物转化中的几种主要的化学反应,对生物转化在天然产物化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物转化;天然产物化学;化学反应;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Q 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425(2010)02-0007-04 生物转化是利用生物体系或其产生的酶制剂对外源性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的生物化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生物转化是生物体系对外源性底物的酶催化反应[1~3]。生物转化反应具有高效、高选择性、反应清洁、产物单纯、易分离纯化、能耗低等优点,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著名化学家Wong Chi Huey 教授指出,生物转化在天然产物化学中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设计与发展适于生物转化(酶促)反应的新的底物和利用遗传工程改变酶的催化性质等都将大大利于其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4]。因此,生物转化方法已经受到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并正迅速发展。 1 生物转化中的主要反应类型 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反应主要有羟基化、糖苷化、氧化还原、异构化、甲基化、酯化、水解、环氧化以及重排等。111 羟基化反应 羟基化反应是生物转化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反应,羟基化反应可以发生在多个位置,生成多种有意义的衍生物。自1952年微生物法合成糖皮质激素进入商品化生产以来,羟基化的生物转化技术成为甾体药物或其中间体合成路线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目前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衍生物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就 是利用微生物及其酶系统对甾体化合物11α2、11β2、 15α2和16α2位进行羟基化。对于甾体化合物的生物转化进展,Fernandes 等已进行了详细的综述[5]。 (-)2象牙洪达木酮宁,一种吲哚型生物碱,在临 床上可用于改善大脑循环和新陈代谢,经过生物转化后可得到3种羟基化代谢产物,对这3种产物进行生物学活性检测,发现其在氰化物中毒时均表现出大脑保护作用[6]。 脱氢枞酸也可以通过生物转化的途径制得一些有活性的物质。1997年Tapia 等[7]将脱氢枞酸在Fu 2sari um s pecies 作用下,于26~28℃下培养7d 得到1β2羟基脱氢枞酸,将1β2羟基脱氢枞酸作用于S erra 2ti a sp.和B acill us s ubtilis 时,显示良好的活性。112 糖苷化反应 糖苷化反应常见于植物悬浮培养体系介导的生物转化反应,而在微生物体系中应用较少。糖苷化反应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羧酸和糖片段之间发生酯化反应,另一种是羟基和糖片段之间发生糖基化反应。糖苷化反应可使许多外源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发生较大的变化,例如,糖苷化反应可将不溶性化合物转变为水溶性化合物,这一点是微生物培养和化学合成很难做到的。 香豆素是一类很重要的植物次级代谢产物,但大部分香豆素缺乏天然糖苷,水溶性差。在人参根培养液中,72羟基香豆素在糖基转移酶的作用下可转化成糖苷[8]。 丁酸具有体外抑制肿瘤生长和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的作用,但是其在哺乳动物体系中半衰期很短,人们通过悬浮培养的灰叶烟草(N icoti ana pl umbagi ni f oli a Viv 1)细胞糖苷化得到其糖苷,半衰期大大延长,有望开发为抗癌新药[9,10]。

天然产物应用与开发 正式论文

天然产物应用与开发

题目:茶 一.摘要:1.茶的起源; 2.茶叶的种类; 3.茶叶的成分; 4.古人对饮茶功效的论述; 5.现代人对饮茶功效的看法; 6.茶的宜与忌; 二.关键词:茶叶,饮茶,功能,功效;宜与忌 三.正文: 在经济飞速发展飞速的今天,人们有了优越的生活环境,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重视。人们除了以运动来锻炼健康的身体外,还越来越重视自身的饮食习惯。广大人们对饮使商品的高质量要求,更能看出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对身体的影响。 而茶已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饮料,它不仅是有重要的生理价值,而且还有宜于人体的健康饮料。茶在英国人是: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我国被誉为“国饮”。近年来,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茶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国人认知。以茶会友,崇尚茶文化,追求茶理念,渐成社会时尚。 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与地区产茶,主要集中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大洋洲和欧洲较少。我国茶区分布: 1、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东南部,是中国最古老的荼匾。 2、华南茶区位于中国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省(区),为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 3、江南茶区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地,为中国茶叶主要产区,年产量约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二。 4、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部,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等地,为中国北部茶区。 饮茶可以思源,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国最初饮用的茶叶及引用的方法,种植的茶籽和栽培、加工技术,甚至“茶”字的发音,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去的。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险的真

天然药物化学探究进展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摘要:结合当今世界医药研究的新方向,我们不难看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世界医药研究的新方向应该是生物制药。这并不是空穴来风。有专家认为本世纪药物化学的发展趋势为生物化学的发展,是因为:生命科学,如结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学和生物技术的超速进展,为发现新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对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层分离技术和各种光谱分析法,对天然药物成分复杂,含量少。不容易分离的得到很大的解决。则本文对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天然药物;研究;方法。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natural medicine chemistry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tudy of natural medicinal chemistry has undergone a major https://www.360docs.net/doc/f04075611.html,yer separation technology and various spectral analysis method, the natural medicine composition is complicated, less content.Not easy to separate greatly solve.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natural medicinal chemistry, this paper made a review.

第十一章天然产物的研究开发

第十一章天然产物的研究开发 一、选择题 1.进行天然药物化学成分预试验时,欲想检查黄酮类的存在,供试液应选择()A.中性醇提取液B.酸性醇提取液C.水提取液 D.酸水提取液E.石油醚提取液 2.系统预试验的基本过程是() A.提取—分离—根据溶解性确定成分类型 B.制备供试液—试管或点滴反应—根据反应结果综合分析确定成分类型 C.制备供试液—色谱分析—根据色谱结果确定成分类型 D.制备供试液—分析极性—根据极性不同确定成分类型 E.提取—分离—用某一特定的试管反应结果确定是否属于某类成分 3.试管预试液乙醇部分可检查的成分为() A.黄酮、蒽醌、酚类 B.多糖、甾类、苷类 C.蛋白质、香豆素、生物碱类 D.挥发油、蒽醌、酚类等 E.氨基酸、鞣质、皂苷 4.试管预试液水提取部分可检查的成分为() A.油脂B.单宁C.强心苷 D.生物碱E.香豆素 5.试管预试液石油醚液不能检查的成分为() A.挥发油B.萜类C.甾类 D.油脂E.皂苷 5.寻找某天然药物新的活性成分是属于() A.验证性研究B.系统研究C.引伸性研究D.单项预试验E.以上都不是 6.寻找某天然药物新的活性成分是属于() A.验证性研究B.系统研究C.引伸性研究D.单项预试验E.以上都不是 7.文献、信息的查阅和收集是下列哪项的重要工作() A.设定研究方案之前 B.了解前人是否有过研究以避免重复 C.了解研究程度

D.贯穿整个研究工作过程 E.了解目前达到的水平及发展动态 二、名词解释 1.单项预试验 三、填空题 1.从中药中获得的有效成分可以作为,合成一系列衍生物,再进行药理活性筛选,进而进行新药研究。 四、问答题 1.简述系统预试液的制备方法。 2.寻找天然药物活性成分提取分离一般步骤有哪些? 3.在石油醚为溶剂的供试液中,可考虑检出哪些化学成分类型? 4.简述天然药物验证性研究主要途径。 5.如何判断某药材中,含有生物碱、黄酮、多糖

天然产物全合成

天然产物全合成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系别:化学系 姓名:方露 学号:33020122201162

简介: 天然产物全合成是有机化学中最为活跃、最具原动力的研究方向之一。这方面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有机新反应、新方法、新试剂、新理论和新概念的发现和发展。天然产物全合成也是发现、发展新医药等功能物质的重要途径,在医药健康、生命、材料以及能源等科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天然产物全合成是以天然产物(源自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有机化合物)为目标分子,通过设计研究合成策略、路线和方法,从简单原料出发实现其化学合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高效、简捷和高选择性合成策略;(2)不对称(特别是催化不对称)合成策略;(3)选择廉价、易得的天然产物为原料,研究简捷、高效的半合成策略;(4)目标分子生物活性、结构多样化导向的合成策略;(5)针对目标分子关键结构(或骨架)的合成方法学研究,实现其形式合成;(6)生物催化和仿生合成。 关键词:天然产物、全合成、 前言: 天然产物全合成是一项难度大、耗资多、周期长、见效慢的工作,需要科学家集全面而深厚的有机化学知识、坚忍不拔的耐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于一身。只要投入足够的财力和资源,建立客观合理的评价体系,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到这项事业,中国的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就有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并推动有机化学学科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天然产物全合成是有机化学中最为活跃、最具原动力的研究方向之一。这方面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有机新反应、新方法、新试剂、新理论和新概念的发现和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有机化学学科的发展水平和实力。因此,一方面,天然产物全合成在有机化学的发展中仍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具有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天然产物全合成也是发现和发展新医药等功能物质的重要途径,其所建立的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其他有机物的制备,例如有机光电磁材料、高分子单体、组装体基元、有机探针分子、染料敏化剂。因此,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研究在医药健康、生命、材料、能源等科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正文: 1.我国现状 中国学者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主要选择中等复杂的目标分子,其合成策略的新颖性和技巧性参差不齐,总体上属于中等水平。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几年中国学者也逐渐开展了一些高水平的研究工作。例如,以环丙烷开环为关键反应完成的communesin F的全合成, 采用了一条汇聚路线高效地实现了GB13的合成;利用关键的氧化去芳化D-A反应完成了对maoecrystal V的全合成;利用氧化/环化构筑五、七并环结构完成了sieboldine A的高效仿生全合成。另外,在对一些明星分子的合成中,我国也涌现出一些得到国际上认可的工作,例如,多环、多中心、官能团密集的高度复杂天然产物schindilactone A的首次合成。这些成果在J. Am. Chem. Soc. 和Angew. Chem. Int. Ed. 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成果数量也在逐年递增。总之,近10年我国在天然产物全合成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国际平均水平。

天然产物

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技术应用 摘要: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分离及结构鉴定是非常重要和活跃的研究领域, 从中可以发现和利用其重要的生物活性组分。通过现在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加精确地对各种天然产物进行分离提取,并对其中的多种有效成分进行鉴定,同时可以创新天然产物中生物碱、黄酮类、萜类、皂苷类、酚酸类、香豆素类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新方法,这对生物制药,保健品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天然产物;分离提取;鉴定;新技术 天然产物活性成分是指从再生资源中提取的具有独特功能和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其中许多有效成分是疾病防治、强身健体的物质基础。通过体内外试验和临床验证证明了它们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菌消炎、抗癌、提高免疫力、降血脂、降血糖等功效。目前,国内外对天然产物活性物质进行了全方位和多领域的研究,研究其原料及原料的栽培和培养技术,以期获得高含量活性成分的原料,研究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制备技术、活性物质的构成与结构、功效和机理等,方兴未艾。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实际的应用在于开发生产功能保健食品、添加剂或药品。 我国目前生产的天然产物产品占国际市场的份量相对较低,这与我国提取、分离与鉴定技术落后、设备现代化程度低等研究条件不无关系。因此,要充分挖掘天然产物独特优势,实现其产品应用现代化,其首要问题是解决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技术问题。近年来,随着一些新技术不断涌出,极大地提高了有效成分的收率和纯度以及中药制剂的有效性、稳定性。本文将就天然产物以及新兴的提取分离技术进行论述。 一提取分离天然产物过程中应用到的新技术 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制备技术,传统方法主要是溶剂萃取,如热水浸提、碱液提取和醇类提取等。其它溶剂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如丙酮、乙酸乙酯、乙醚、苯、氯仿、正丁醇等有机溶剂对活性物质的提取上,但新技术的应用使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生产周期大大缩短,功耗大幅降低,极大地提高了活性成分的收率和纯度以及产品的有效性、稳定性。

天然产物提取分离研究进展

中药资源功能成分利用技术课程论文 姓名:王林 学号:SX20180417 年级:2018级 专业:药用植物资源工程 任课老师:陆英老师 指导老师:程辟老师

天然产物分离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加入WTO,仿制药品必将逐渐受到限制,这将给我国医药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和严峻挑战。我国拥有13亿人口,药品市场潜力股与供给量与日俱增。因此,探索与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物责任重大。我国自古以来依靠中草药繁衍生息。因此,从天然产物方面着手,研究与开发新药物,将拥有广泛的市场前景与经济效益。天然药物大多来自植物、动物、矿物和微生物,并以植物来源为主。天然药物之所以能够防病治病。其物质基础是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我国地域辽阔,天然产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条件[1]。 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包括有黄酮、多酚、萜类等几百种,其分子主要特点有:相对分子质量较低,从几百到几千,具有一定的极性,可溶于许多有机溶剂中。天然活性成分的提取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中国中药主要是传统的中药丸、散等药剂,经济效益低。而以天然产物为主的保健食品和药物目前具有相当的市场。但由于对中药中真正有效的成分并不了解,或由于分离纯化困难,很难达到和国际接轨的要求。在天然产物分离纯化上有所突破,开发高效的天然产物分离方法对彻底改变中国天然产物开发层次低,生产方式粗放,技术落后有重要作用,对中国中药现代化及改造和提升传统中药行业有重要意义,而且纯化后的天然产物本身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天然产物是药物研发中极具潜力的原料资源,分离纯化天然产物

中具有独特生物活性的物质是中药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复杂、含量低、难于富集。用传统的分离方法不仅步骤繁琐,能源及材料消耗大,而且产率及纯度不高,尤其难以分离结构和性质相似的组分。随着中药现代化的发展,高新技术不断在天然药物中推广应用。现将近年天然产物提取分离纯化新技术的进展作一概述。 膜分离技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递质。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如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等)时,原料侧组分选择性的透过膜,以达至分离、提纯目的。膜分离技术具有过程简单、无相变、分离系数大、节能、高效、无二次污染、可常温连续操作、直接放大等优点。是一项高新技术。膜分离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将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进程。同时还能提高我国中药的附加值,有利于中药出口。可以展望,膜分技术必将在21世纪推动中药制药工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分离分析技术,以高质电场为驱动力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依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问的迁移速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的类液相分离技术。该技术用于分析中草药,具有以下优势:分离模式多,适合于中草药中存在的各类物质的分析;简化对样品前处理的要求;分析时间一般比HPLC短;由于柱效高,有可能使同一个分离条件适合多种样品中多组分的分析;HPCE所采用的毛细管柱易于全面清洗,不必担心柱污染而报废:所用的化学试剂少、价廉、分析成本低,特别适合于我国国情。 超声提取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加速植

天然产物创新药物研究

天然产物创新药物研究 名词解释:天然产物(药物)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是药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天然化学物质;具体内容包括主要类型的天然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提取分离方法、结构测定、结构修饰、构效关系等。简答题:列举国外成功上市的海洋药物 1.头孢菌素钠(cephalosporin natrium) :为海洋微生物中发现,经结构修饰后开发的第一个海洋抗生素类的药物,开创了开发海洋新抗生素类新药的先例。 2.Ziconotide:芋螺,芋螺毒素(conotoxin),药品名(Prialt ) 镇痛作用强于吗啡1000倍 3.阿糖胞苷(arabinoside cytosine, Ara-C):海绵中获得海绵尿嘧啶核 苷(spongouridine),后利用合成的方法进行了结构修饰,获得有效抗癌药物目前在市场上获得广泛应用。 4.Manoalide: 海绵中分离得到的,磷酸酯酶A2抑制剂消炎镇痛作用,2000年FDA批准 5.ecteinasidin743(ET743): 加勒比海背囊类动物,2007年欧盟批准上市,结肠癌,黑色素瘤。 6.河豚毒素(tetrodotoxin):一种存在于河豚、蝾螈、斑足蟾等动物中的海洋毒素。毒素主要存在于河豚的性腺、肝脏、脾脏、眼睛、皮肤、血液等部位。在碱性溶液中易分解,在低的pH值溶液中也不稳定。河豚毒素是强烈的神经毒素,很低浓度的河豚毒素就能选择性地

抑制钠离子通过神经细胞膜。河豚毒素还有其他药理作用,是神经生理学和肌肉生理学研究的有用工具。河豚毒素(TTX)系小分子量非蛋白质神经毒素,河豚毒中毒后,潜伏期短、病死率高,吸收后迅速作用于末梢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使神经传导障碍,首先感觉神经麻痹,后运动神经麻痹,严重的脑干麻痹导致呼吸循环衰竭。 思考题:如何进行中药现代化的研究 随着西药虽然对抗性强、疗效确定、用药量少、治疗速度快, 但是作用单一, 常顾此失彼, 而且毒副作用明显, 对于多因子、多层次的慢性病也难以应付。回归自然成为国际发展趋势, 采用天然中草药治病强身也就成为国际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中药化学研究存在4 个主要问题:一是中药化学活性成分研究少。二是活性成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不当, 化学家与生物学家工作脱节, 无法进行活性成分研究。三是很少尊重中医药传统经验。中药多以汤剂形式应用, 但是水溶性成分过去很少成为化学研究者的工作对象。中药多为组方用药, 疗效主要是方剂的药效, 但方剂有效成分(或活性成分)的研究, 化学家很少涉足,甚至不想涉足, 身体内环境(如pH 值、肠内菌丛、酶等)对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成分的影响也常被忽视。四是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 在中药活性成分研究方面存在3 个难点:1.难于建立适当的活性评价模型;2.中药制剂作用的多样性。几百种常用、较常用中药经过不同的辩证组合,构成了几千种不同的中成药制剂,分别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这样就给活性成分的研究带来一定的难度,极大的增加了

天然产物复习题-答案剖析

天然产物化学与利用----复习题 一、解释下列名词: 1.二次代谢产物: 2.苷类: 3.苯丙素类化合物: 4.黄酮类化合物: 5.生物碱类化合物: 6.醌类化合物: 7.PH梯度萃取: 8.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 9.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 10.挥发油: 11.苷化位移 12. 碱提取酸沉淀法 二、判断题: 1.糖、蛋白质、脂质、核酸等为植物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且几乎存在与所以 的绿色植物中,因此称之为一次代谢产物。(√) 2.多羟基化合物与硼酸络合后,原来中性的可以变成酸性,因此可进行酸碱中和滴定。 (√) 3.判断一个化合物的纯度,一般可采用检查有无均匀一致的晶形,有无明确、尖锐的 熔点及选择三种适当的展开系统,在TLC或PC上样品呈现单一斑点时,即可确认为单一化合物。(√) 4.有少数生物碱如麻黄碱与生物碱沉淀试剂不反应。(√) 5.木脂素类化合物在紫外灯下常呈蓝色荧光, 小分子的游离香豆素具有挥发性,还能 升华。(×) 6.检查中草药中是否有羟基蒽醌类成分, 常用5%盐酸水溶液。(×) 7.所有的黄酮类化合物都不能用氧化铝色谱分离。(×) 8.纸色谱分离黄酮类化合物, 以8%乙酸水溶液展开时, 苷元的R f值大于苷的R f值. ( ×) 9.某生物碱的碱性强,则它的Ka大。( ×) 10.青蒿素是一种具有二萜骨架的过氧化物,是由国外研制的一种高效抗疟活性物质。 (×) 11.挥发油经常与日光及空气接触,可氧化变质,使其比重加重,颜色变深,甚至树脂 化。(√) 12.与FeCl3显色的反应为黄酮类化合物的专属反应。(×)

13.川陈皮素因分子中含有较多的OCH3基团,故甚至可溶于石油醚中。(√) 14.应用葡聚糖凝胶层析法分离蒽苷类成分,用70%MeOH液洗脱,先洗脱下来的是极性 低的苷元,后洗脱下来的是极性高的苷。(×) 15.异羟肟酸铁反应为香豆素类的特有反应。( ×) 16.黄酮类化合物5-OH较一般酚-OH酸性弱。( √) 17.单糖端基碳原子有D,L,α,β四种构型。(×) 18.聚酰胺是分离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吸附剂。(×) 19.5,7,4’-三羟基黄酮-7-葡萄糖苷具有黄色且有旋光性(√) 20.两种物质的分离因子100>β≥10,要达到基本分离须萃取1-3次。(×) 21. 活性碳是非极性吸附剂,在水对溶质表现出强的吸附能力。(√) 21、2. 7-甲氧基香豆素比7-羟基香豆素的荧光强。(×) 22、使pKa=8的生物碱全部游离的pH 10.0。(√) 23、二氢黄酮在碱液中开环可变成相应异构体异黄酮。(×) 24、麻黄碱、槟榔碱均与生物碱沉淀试剂不反应。(×) 25、蒽醌化合物与醋酸镁形成的络合物具有不同颜色,据此可帮助决定羟基位置。(√) 26、最常用的生物碱显色剂是碘化铋钾。(√) 27、蒽酚或蒽酮常存在于新鲜植物中。(√) 28、蒽醌类化合物的红外光谱中均有两个羰基吸收峰。(×) 29、单糖成环后形成了一个新的手性碳原子称端基碳原子。(√) 30、判断一个化合物的纯度,一般可采用检查有无均匀一致的晶形,有无明确、尖锐的 熔点及选择一种适当的展开系统,在TLC或PC上样品呈现单一斑点时,即可确认为单一化合物。(×) 三.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两相溶剂萃取法的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溶剂中的( B ) A. 比重不同 B. 分配系数不同 C. 分离系数不同 D. 萃取常数不同 2、原理为氢键吸附的色谱是( C ) A. 离子交换色谱 B. 凝胶滤过色谱 C. 聚酰胺色谱 D. 硅胶色谱 3、分馏法分离适用于( D ) A. 极性大成分 B. 极性小成分 C. 升华性成分 D. 挥发性成分 4、与判断化合物纯度无关的是( C ) A. 熔点的测定 B. 观察结晶的晶形 C. 闻气味D选两种以上色谱条件

天然药物化学史话天然产物研究与诺贝尔奖

天然药物化学史话天然产物研究与诺贝尔奖 引人注目的2016年度诺贝尔奖又公布了获奖名单,法 国的Jean-Pierre Sauvage、美国的James Fraser Stoddart、荷兰的Bernard Lucas Feringa,3位科学家因为在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领域取得的成就而荣获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因在发现细胞自噬机制领域取得的成就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此表示衷心祝贺。诺贝尔奖(NobelPrize,官方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f04075611.html,)是世界公认的在各专业领域中声誉最高的奖项,于1901年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896)的遗嘱将其部分遗产作为基金而创立,其中与天然产物研究有关的奖项主要是诺贝尔化学奖(Nobel Prize in Chemistry),以及个别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Nobel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就诺贝尔化学奖来说,自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至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历经115载,除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2年这8年没有颁发奖项以外,每年1次,总共进行了107次颁奖,共有172人荣获诺贝尔化学奖。早在1902年,德国化学家Hermann Emil Fischer就因其在天然产物糖类研究的成就而获此殊荣。天 然产物化学研究者在化学奖获得者中始终占有相当比例,其

中以与天然产物研究有着密切关系的有机化学作为研究领 域的科学家有54位,直接在天然产物化学方面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化学家超过20位,仅在近10年中就有9人获奖。至今天然产物化学仍是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这还不包括如生物化学、天然有机化学以及生理与医学等与有机化学相关的拓展领域。1806年23岁的德国药剂师Sertürner从罂粟中首次分离出单体吗啡(morphine),意味着现代天然药物化学开始形成,1828年德国化学家Friedrich Wǒhler (1800—1882)成功实现尿素(urea)的人工合成则标志着有机化学学科的诞生,正是人类对天然产物的研究促成了有机化学学科的建立。从那以后,人们对天然产物的研究从单体化合物性质到某一类具有相似骨架结构的化合物,从结构鉴定到全合成研究,在不断深入的研究中创建了许多重要的化学理论,就是这样一步步推动着整个有机化学学科发展至今,而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相关成就,正是这条发展道路上一部分意义重大的里程碑。本文以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为主,简要介绍在天然产物研究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获奖科学家,重温他们的伟大功绩,共同回顾天然产物化学百余年发展历程,并借此启迪激励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年轻工作者。1 第1届至20世纪30年代第1届诺贝尔化学奖颁发于1901年,荷兰化学家JacobusHendricus van’t Hoff(1852—1911)因在化学动力学以及电解质理论研究的杰出贡献获此殊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