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流水日志”中所见的近代徽州社会

一份“流水日志”中所见的近代徽州社会
一份“流水日志”中所见的近代徽州社会

徽派建筑的风水之美与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

徽派建筑的风水之美与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2008-04-01 22:02:03 查看( 398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徽派建筑的风水之美(一)和谐美徽州多山地,高低向背异,阴晴众壑殊,风云变纪奇。其山,或峭壁千仞,耸入云霄;或迤逦起伏,绵亘不绝;其水,或飞瀑倾注,万壑争鸣;或清泉汩汩,江水悠悠。论树,或参天蔽日,绿阴成障;或点染有致,亦疏亦密;论竹,或郁郁葱葱,一望无际;或翠筱丛丛,触目成景。至于奇花异草,则随处吐芳;珍禽异兽,经常出没。它们承天地阴阳之气,循自然五行之道,共处于徽州山水之间。它们虽各有各的种属、类别、范畴(多样,不一致,不协调),但是,却又能和睦相处(统一,一致,协调)。这叫相反相成,多样统一,不一致的一致,不协调的协调,生动地体现了徽州自然景观的和谐美。明清徽州建筑布局,从总体上看,都是处于这种具有和谐美的自然环境之中的。如此徽州风水,当然形成了特有的和谐美。而这种和谐美,也是筑基于阴阳五行运转不息的轨道之上的,因为,在古代徽州人看来,阴阳调和,五行生克,为徽州建筑风水的和谐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动力。这就是徽州建筑风水的独特的自然秉赋。(二)形式美如果说徽州山水的形式美乃是属于自然美的话,那么,徽派建筑的形式美就属于艺术美了。自然的形式美与建筑艺术的形式美都讲究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但由于性质、范畴、形态上的不同而存在着种种区别。其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自然的形式美是无目的的,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是有目的的。换言之,自然的形态美含有规律而不含目的,建筑艺术的形式美则既含目的又含规律。黑格尔说:“建筑品的目的在于用艺术的方式去表现心灵所处的本身无机的外在环境。”又说:“整齐一律和平衡对称作为建筑外形方面的贯串一切的原则,就特别符合建筑的目的,……此外,建筑形式对于心灵性的内容还有象征的意义。”这就表明,建筑艺术形式美,不公要符合本身的需要,还要与外在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尤其是要服从人的目的(实用的,审美的)。人是建筑的主人,同时,“人是外在自然环境中的主体。”可见,建筑艺术形式美与自然美环境形式美的协调,主要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形式美的协调。徽州建筑风水的美,也表现在徽州人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形式美的协调中。 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凡到过徽州山区的人,看见那隐于黛绿青山古树之间,与小桥流水相联的古村落,无不发出由衷的赞美。山水互为映衬,白墙青瓦高低错落,古树果木点缀其间,野鸟家禽交相鸣啼。村落或枕山傍水,或夹溪而筑,村子四周青山相峙,既得山泉溪水之便利,又有青山绿树为屏障。从宅院里推窗远眺,天然图画尽收眼底。天井洒落进阳光雨露,小院植置着花木假山。在这里,人类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什么造就了徽州古村落与大自然的这种依存关系呢?是风水。 我们先来看看黟县宏村的形成经过,据《宏村汪氏宗谱》记载,南宋绍熙元年,宏村汪氏始祖经过此地,见这一带背有雷岗山耸峙,四周溪流环绕,形胜较佳。于是选择雷岗之阳,筑了数椽房屋住了下来。这便是宏村形成之始。当时这一带幽谷茂林,道路蔽塞,邕溪沿雷岗山脚由西至东,村西另有羊栈河从北往南。

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的社会构造对村落的空间构造的影响

城市建筑|学者论坛|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SCHOLARS'FORUM 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的社会构造对村落的空间构造的影响 ■ 王 玉1 倪 琪2 ■ Wang Yu Ni Qi 作者单位:1 大连民族学院设计学院(大连 · 116600) 2 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建筑学院(大连 · 116600) 收稿日期:2011-08-23 Influence on Village Spatial Structure from Social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Village in Huizhou Area [摘 要] 本文以徽州传统民居的典型村落呈坎村为研究对象,从对村落的社会形态开始考察基于儒礼思想为主体的宗族组织制度之下的民居和村落内部空间的形成与演化的基本动因,进而分析村落在传统的社会形态之下如何对村落空间形态产生影响。[关键词] 民居 宗族 社会形态 空间形态 [Abstract] Taking the traditional residence Chengkan Village in Huizhou, a typical village commun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basic factors that in ? uence the spac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folk house and inner space of the village under Confucian patriarchal clan organization, then analyzes how the village community affects its space formation in traditional society. [Key words] Folk house, Patriarchal clan, Social formation, Space formation 导言 “一个天井+一个堂+两个房”是徽州传统民居空间构成的基本单元,基本单元的反复组合是徽州传统民居的主要空间构成方式,也是徽州传统民居空间构成的基本原理①。但是,从社会学的视点看,民居内部空间的各个部分不单纯是满足住居这一基本功能,其空间构成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在被形成固定模式的空间中,居住者经营着每日的生活。但是,在传统的生活中,礼仪性的社交行为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赋予了同样空间不同的意义,空间的性质得到了升华。特别是徽州传统民居的营建者是以文人、官僚、商人为主的群体,他们重视自己所拥有的社会背景,而这一倾向非常明显地反映在了村落的各个方面。 文章以呈坎村的实例调查为基础,从观察日常生活空间到社交礼仪空间的转换入手,对居住者的居住空间和社会行为的对应性进行分析。一、社交空间在民居内部的构成 1.门的意义 在由两个以上的“进”构成的民居中,“进”与“进”之间一定设置一道门。门通常由中间的大门扉和两侧的小门扉构成。小门扉进入下一个“进”有两种形式—直接进入或绕大门扉而入(图1)。中央的门扉平时不使用,两侧作为前后“进”日常生活用的连续通道。当有仪式或家庭社交活动的时候,所有的门都将打开,使前后“进”形成更具整体性的空间。 由此可以认为,门作为民居空间构造要素的同时,也在从日常空间到礼仪空间转换时起到了重要的形式作用。 2.社交空间的构成 徽州传统民居的规模是基于“进”的组合多少来判断,下文介绍了以考察接待空间为目的而对不同“进”所构成的民居进行的调查。 图2是由两个“进”构成的民居。其中,A 是平时的状态,第一“进”主要是社交空间;第二“进”是主人日常的生活起居空间。B 是仪式和贵客到来 时的基本状态,这时,第一“进”成为接待空间,天井部分成为最初的问候和寒暄的地方,也称为“落 轿”的空间;第二“进”在堂的中央设置主人的座位,两侧按由左至右的顺序设置座位。“进”与“进”之间的门被摘取下来,由第一“进”的接待空间进入第二“进”,两个“进”合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大空间。通过图2中婚礼仪式时的典型布置C 和葬礼仪式时的布置D 可以看出这一改变的重要意义。 一“进”的民居空间构成中没有使空间产生量变的门,同一个空间由于使用性质的不同,空间状态也提供不同的“场景”,同时扮演日常生活和礼仪、仪式的空间角色,如图2中E 所示,这时,半开敞的天井空间有了形式上的变化,形同二“进”民居构成的第一“进”的作用和使用方法。通过观察,仪式时空间的布置与二“进”民居的方式几乎一致。 通过上述的实例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进”与“进”之间的门,是民居内部空间功能区分的界限;功能以外,前后“进”有着不同的社会含义,由于门的开合使空间的意义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行为的变化,“进”的连接程度也发生变化,可是在没有“进”与“进”之间的门的情况下,一“进”民居的天井空间的变化是有意义的。可以看出,空间构造是社会构造的反映。 二、从“祖堂”—“支祠堂”—“宗祠堂”看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构造 徽州地区的传统村落是以儒理思想为文化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同宗族共同集住体。在空间形态上,村落的祠堂、社屋、水口等是村落“族居地”的标志性建筑。特别是“堂”和“社”,是徽州传统村落社会形态中社会集团的象征,在村落的社会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同时在村落的空间形态中也具有空间构造之“核”的意味②。图3是现在可以掌握的祠堂和社的位置关系,仍然可以看到祠堂处于村落空间的中心位置。 构成宗族的基本条件是有着共同祖先的血缘关系。相对于国家法规的制约力,对徽州村落秩序和运营机制的影响更多的是宗族的势力。村落的运营机制是宗族运营机制的反映。 每个家庭都有祭拜先祖的功能空间—祖堂,设置于民居内部空间中重要场所和主要位置。清代以前的民居,无论规模大小,都必须设置祖堂。民

梦回徽州

梦回徽州 人杰地灵,俊采星驰,无数的名人志士,英雄豪杰诞生在我的家乡徽州大地。让我们梦回徽州,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力图创新的洋务运动,不论是思想解放的新文化运动,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多少徽州人走在解放名族,争取独立的最前端。 正当英国人想要用鸦片敲开中国国门,想要用枪炮轰击古老的中华大地。但是安徽人并没有屈服,即便封建王朝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时期,尽管当时土地兼并严重,人口凋零。但是当英国侵略之时,安徽人以及大的热情参加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之中,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魄的爱国篇章。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安徽寿春总兵王锡朋率1200官兵驰援江浙抗英前线,才参加了著名的定海保卫战。战斗之中,王锡朋壮烈牺牲,他用自己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个动人篇章。 诚然,抗争是主旋律,但是风流人物亦不胜数。当洋务派领袖合肥人李鸿章,也许人们看到的是他签了无数丧权辱国的条约,但那何曾又是他所愿?当中华大地饱受国难之时,他同样也能做出少许突破,兴办洋务运动,开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主要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等企业,利用海关税收购军火和军舰,创立北洋水师学堂,主持向海外派遗留学生活动,建立北洋海军。没有他,谁又能说清朝能够继续苟延残喘?这便也是徽州之魂。 历史的车轮轰轰转过,时间回到了南海之上,当北洋舰队遇上日本舰队,作为安徽人的丁汝昌率舰队护送运兵船只到鸭绿江口,回程时于大东沟海面突遭日舰队截击,发生黄海海战,他指挥应战,重创日寇两舰,1895年日寇以海陆两军围攻威海卫,他因力战失利拒绝投降而自杀。他用生命证明了安徽人的精神。当侵略在中华大地上肆虐之时,便有法国人借天主教神父之名,兴建教堂,然而干的却是拐卖儿童之行。当人们群众包围教堂之时,要求教堂放出被拐卖的儿童,却遭到了教堂的拒绝。愤怒的人们群众冲进教堂将侵略者的建筑物付之一炬。然而清政府却软弱无能,做的是逮捕当时的反抗群众,向侵略者妥协,签合约,加以残酷镇压。然而安徽的人们不会屈服,尽管芜湖一地的民众被逮捕,被处死,但是在长江的中下游地区爆发的确实更多的反抗洋教的斗争,轰轰烈烈,永不停息,用生命证明了安徽人的血型。 然而除了不停息的反抗斗争,安徽的文化与经济亦不可忽略。然而多年领先的农业经济已经开始解体,取而代之的却是手工业经济与近代工业经济。徽商的辉煌早已远去,靠盐和丝绸致富的徽商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只能靠茶叶和对外营销农产品来获取微博的利润,直到1978年的小岗村,安徽的经济才重新焕发生机。安徽的文化却并不落后,当陈独秀主办的《安徽俗话报》倡导民主革命与解放,提倡实业,兴办学堂,大力传播科学知识。号召了安徽各界的爱国人士为自己的家乡而奋斗,在安徽地区埋下了辛亥革命的火种,更为五四运动的到来做好铺垫。在艺术领域安徽更是不落人后,徽班进京与其他地方特色相结合终成京剧。 再多的苦难也无法掩盖安徽人的血型,安徽人为自由民主奋斗的不屈精神。不论是侵略者,还是残酷的清王朝,割据军阀,安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从未停止。数风流人物,不论是安徽绩溪县人胡适,提倡文化改良和白话文。还是著名的爱国将领,与日军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冯玉祥。无不是安徽人的骄傲。 时光流转,留下的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留下的是一段段振奋人心的动人历程。也许更多的安徽人并没有被历史所记录,而是默默做一个徽州人应该做的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日志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日志: 7月17日 经过一夜的休息,恢复了体力的我们正式开始了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早晨我们先是对延安大学进行了参观,以便能熟悉我们这几天的生活环境。泽东干部学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典型的陕北砖石窑洞建筑,简朴的装修,错落的排列,令我们不断拍照留念。每一幢教学楼、行政办公楼都是以历届校长的名字命名的,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能忘了为延安大学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们,这可能就是延大特色吧,其实真的挺有现实意义的。一座钢制天桥横错在马路上,将路边的两个校园连接了起来,由于男女生公寓分布在天桥两边,所以这又被戏称为“银河”,构成了这座校园的又一道独特的风景。 接着我们去了王家坪革命纪念馆去接受红色教育,这是我们今天活动的“重头戏”。一尊伟岸的毛泽东塑像矗立在纪念馆前的广场上,吸引着游客们拍照留念。整个展馆以革命历史为发展主线,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陈列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资料。七七事变、八七会议、西安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百团大战、七大召开、长征、三大战役、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以图片展览为主要形式,并伴有战时的枪支、生活用品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条情景再现街道,将当年的延安街道复原了,人物、商铺显得特别逼真。 之后我们对纪念馆的导游进行了访谈,了解了一些关于场馆运营、游客状况的有关信息,以此作为我们日后做调查的资料依据。

7月18日: 经过昨天的摸底调查,今天我们分为两个活动组,分别赶赴枣园和王家岭进行问卷调查。 早饭之后,我们二组一行七人乘公交奔赴枣园,正式开始了我们的工作。第一次做问卷心里真的有点忐忑,虽说昨晚做了培训,但还是有点紧张,一边回忆着昨晚上组长所讲的要点,一边搜寻着目标。进了门,看见好几个导游都无所事事坐在桌子边闲聊呢,好吧,就把那个男导游作为我的第一个目标,希望能成功!疾走两步,上前对他讲明了我们做问卷调查的目的和要求,希望他能做一份问卷。可刚开始,他是百般的不愿意,并且一再的推脱。经过我的软磨硬泡,他终于同意做一份问卷。可是在做的过程中,麻烦仍是不断,回忆着组长讲的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不断地为他讲解着。最终一份问卷终于完成了!带着些许激动,继续开始了寻找目标。 哇!无数国防生涌了进来,整齐的步伐、统一的矮凳令很多人侧目。在他们歇息的空隙中,我“逮住了”三位国防生,他们很是配合的做完了问卷,令我激动异常。 下午,我们仍然守候在枣园内继续做着访谈,可是客流量特别少,我们也只好在大树下乘凉,后来一个人沿着当年的“幸福渠”行走于园内,追寻着当年的革命足迹…… 7月19日: 今天我们两个小组互换了调查地点后,继续开展着我们的调查问卷活动。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内部的血缘秩序控制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内部的血缘秩序控制* 陈瑞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53) 摘要:明清时期徽州宗族通过各种形式的制度设计以及对各类制度、规范的积极实践,在反对异族伪冒,限制异族承祧,提倡族内承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较好地实现了维持宗族内部血缘秩序稳定的目的。徽州宗族尽管遇到或面临宗法关系松弛、从内部开始瓦解等不利因素,但通过主观努力依旧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较为顽强地保持住了继续发展的趋势。通过对血缘这一宗族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关键要素的讨论,可以较好地揭示在环境变动情形下徽州宗族所显示出的能动性和应变力。 关键词:徽州宗族;血缘秩序;环境变动;应变力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宗族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人群共同体。血缘是宗族存在的基础和宗族构成的要件之一,也是宗族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形态最重要的标识之一,而血缘秩序稳定与否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衡量宗族内部凝聚力及其各类功能发挥的一个主要标志。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之处,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6县的徽州府是明清时期中国境内宗族组织极为发达、宗族制度较为典型的地域之一,血缘认同在该时期徽州宗族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学术界对徽州宗族血缘问题较为关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1。本文拟在这些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社会控制为视角,对前人较少涉及的明清徽州宗族内部血缘秩序控制问题作一初步考察,以求教于方家。 从总体上说,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十分重视血缘认同及族内血缘秩序的建构与维护,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徽州社会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异族伪冒、异族承继宗祧等冲击或破坏宗族血缘秩序的现象。针对上述情形,徽州宗族往往通过自身积极的主观努力以维持和控制宗族内部的血缘秩序。本文拟从异族伪冒、异族承祧、族内承继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扩张、分流与内卷:明清徽州人口与社会研究”(06CZS008)的阶段性成 果。 1早期的研究如:叶显恩从讨论明清徽州佃仆制的角度提出:“在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的外衣下,(徽州)宗族内部进行着血淋淋的阶级压迫。”(《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5-156页)近年来的研究如:赵华富从徽州宗法制度形成的角度提出:“汉代以来,从全国各地——主要是中原地区——迁入徽州地区的封建士大夫和仕宦,为了维系和巩固血缘群体的凝聚力和血缘群体的兴旺发达,他们从徽州当地血缘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继承周代和中原地区宗法制某些因素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一种新的宗法制度。”(《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卞利在讨论徽州族谱纂修时提出:“徽州族(家)谱之纂修,……是徽州宗族传统中严格血缘、尊卑和长幼秩序的最直接体现。”(《明清徽州社会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唐力行从徽商资本与宗族关系的角度提出:“徽商资本源源不断地给宗族血缘纽带输送营养,不仅加固而且还扩大了宗族血缘群体。”(《徽州宗族社会》,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栾成显从明清徽州宗族异姓承继的角度提出:“血缘关系,或者说男性血缘关系,本是宗族形成命脉之所系,是宗族组织建立的基础。按照一定秩序维系这种血缘关系,则成为宗法制度的一个核心内容。在这里,宗祧承继成为问题的关键。宗祧承继,关乎宗法关系下身份秩序的维持,关乎宗族的延续与血统的纯正。……异姓承继确是对宗族血缘关系的致命性一击。因此应该说,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异姓承继的相当普遍,实则表明这时的宗族已有从内部开始瓦解的倾向了。”“明清异姓承继的普遍及有关法规的调整,表明封建宗法关系的松弛。”(《明清徽州宗族的异姓承继》,《历史研

徽州传统建筑的规划特征

浅析徽州传统建筑的规划特征 王梓瑞李超谢东方张梦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合肥10建筑2班) 摘要:徽州古村落的规划中,徽州人形成了以宗族礼制为理念;以风水环境为内涵;以田园生活为主题的规划思想。探寻其成因渊源,皖南古村落的规划融合了晋唐文化与自然境界、风水文化及徽商文化,体现了徽文化的深厚底蕴。 关键词:规划特征;人文思想;徽商文化 我国保存着许多风貌古朴、个性鲜明的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文化、历史、地理、美学、建筑、艺术、旅游等学术价值。近年来了自然社会因素对聚落形态的影响,村落保护与发展问题价值及保护问题进行了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古村落研究。 徽州曾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歙、休宁、黟、婺源、祁门和绩溪6县,治歙县。19世纪中叶,历经1000多年形成稳固一体化的地域文化——徽州文化。徽州文化以其典型质朴的浓缩形式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今学者回眸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之际,对徽州文化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徽州古村落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数量最丰富的古村落群之一,其代表黟县西递、宏村是至今为止我国惟一的古村落型世界文化遗产。徽州古村落保存着大量的历史信息,为研究中国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地理等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本文从聚落地理、文化地理的角度,进行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和机理分析具有较强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一.徽州古村落的产生 成因上,村落有定居型与移民型之分。定居型村落主要指因农业出现要求定居而形成的村落,真正意义上的定居型村落很少,村落大多是移民形成的。事物发展是相对的,历史上某一地区某一时期发生大规模移民形成移民型村落,而随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保持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移民,由于人口自然增长则可能自发地产生新的定居型村落。 先秦时期徽州处于山越时代,山越先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20世纪50年代末徽州西周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有碗、盂、钵、尊、盘、罐、鼎和陶器、釉陶器、青铜器,说明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已具有较高的水平。出土文物中的两件“钟型五柱乐器”和一只铜鼎上所绘的舞蹈图反映出当时先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精神生活。农业的出现说明先秦时期村落在徽州已经存在,这时期的村落应属于原始定居型村落。 黄山、天目山和白际山脉环绕徽州四周,山脉之间形成歙县、黟县/祁门等盆地,源于四周山脉的新安江及其支流回环全境,形成闭塞而景色秀美的自然环境,为历史上中原地区因战乱等原因形成的南迁人口提供了重要的迁徙地。据研究,徽州移民主要集中在中国历史上三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时期。南宋以后,很少有移民迁徽,位于徽州主要盆地是徽州早期的移民型村落。 迁居徽州的先民,特别是一些世家大族在徽州境内的后续迁移形成众多村落,许多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力。例如宏村的汪氏宗祠,因此,迁徽大族境内迁居是徽州古村落产生的基本形式。 二.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 徽州人最初的村落为古越人的聚居之地,属原始定居型村落。历史上中原人

徽州

“我是安徽徽州人”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唐]岑参:《逢入京使》东隅已逝,桑榆未晚。一个人到了暮年,往往特别怀念桑梓之邦,流露出的情感也最为真挚和执著。 1960年的一天,当秘书离开胡适的卧室时,听到身后在用绩溪方言背诗,好像是“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庾信是公元6世纪的南朝人,梁元帝萧绎让他朝聘于北周,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到江南故土。当时,北周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都爱好文学,对才华横溢的庾信恩礼有加。故此,庾信在北朝宦海扬波,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然而,他虽然位至通显,却时常客思凄迷,催梦依依。曾作《哀江南赋》,以抒发其故园之思…… 胡适时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他常对自己晚年的秘书兼助手胡颂平说: 徽州话是我的第一语言。 我小时用绩溪土话念的诗,现在也只能用土话来念。 我将来如有工夫来写自己的传记,要用很大的一章来写我那个时代徽州的社会背景。 …………① 绩溪,徽州,……,尽管暮云断处,迢遥山水,但在胡适心目中,故园仍然令他魂梦牵萦。 早在50年代,胡适就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的邀请,作过十数次的口述回忆,简明介绍自己的家世、求学和治学的主要经历以及学术成就,这就是唐德刚教授译注的《胡适口述自传》。 翻开《胡适口述自传》的第一章,映入眼帘的是“故乡和家庭”。其下次一号的字体是“徽州人”三个字。而接下来劈头的一句话便是——“我是安徽徽州人。” 徽州,地处安徽南陲的黄山、白岳(齐云山)之间,北有云烟缭绕的黄山迤逦而去,南有峰峦叠嶂的天目山绵延伸展。如果我们乘着火车经南京、芜湖前往徽州。通过宁国之后,途经绩溪、歙县、休宁、黟县和祁门,一直到江西的景德镇,折而向东的婺源,透过车窗看到的“新安大好山水”——溪山环峙,秀峰叠翠,轻帆斜影,村落绵延,真可谓“黄山白岳相对峙,风景绮丽甲江南”。尤其是点缀其间的粉墙、黛瓦、马头墙之建筑风格,几乎是如出一辙,这让人直观地感受到明清时代徽州一府六县民俗的独特内涵。 从地理环境来看,徽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早在南宋淳熙《新安志》的时代,徽州就有“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的说法。所谓“山限壤隔”,明清之际的顾炎武有过解释,即徽州一府位于“山岭川谷崎岖之中”,山地及丘陵占到十分之九,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域社会;而“民不染他俗”,则道出了徽州作为一个独立的民俗单元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徽州的地望,素有“吴楚分源”之说。据说,先秦时期吴楚争雄,此处因地当两国之间,遂有此称。迄今,在徽州西徧的婺源县北浙源乡的浙岭脊上,仍然保存着“吴楚分源”的青石界碑。在东面接壤处,明末金声亦曾指 ①《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胡颂平编,中国友谊

浙江省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有答案-真题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18届第一次联考 1、周武王灭商之后,将王畿之地分为邙、墉、卫三地,封商纣王子武庚于殷地(河南安阳),称邙 国。此举主要目的是 A、开发镇守国家边远地区 B、安抚旧贵族巩固统治 C、彻底消灭商王朝旧势力 D、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 2、战国诸子争鸣时,各流派都声称自己的智慧包罗万象,认为竞争对手那只是部分真理。“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孔子仁知且不蔽”。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 B、韩非 C、荀况 D、孔丘 3、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对周边地区施行政治控制,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帝国规模扩大的主要方向是 A、新疆地区和蒙古高原 B、蒙古高原和岭南地区 C、岭南地区和云贵高原 D、云贵高原和新疆地区 4、下列属于古代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A、秦朝的“道” B、汉代的州部 C、唐代的“道” D、元朝宣政院 5、图1是元代吴镇的《芦滩钓艇图》,下图选项对该画的描述正确的是 A、注重客观景物的写实描摹 B、强调个性,追求抒情写意 C、技法上属于工笔画的范畴 D、苏轼开创了这种独特画风 6、嘉靖年间(1522—1566年)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材料特别强调“海禁”政策的影响是 A、维护了自然经济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促进了海上贸易 D、巩固了专制统治 7、随着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一些沿海沿江城市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下列城市属于19世纪末被迫开放的是 A、广州、上海、杭州 B、广州、厦门、宁波 C、重庆、上海、宁波 D、重庆、苏州、杭州 8、1923年梁启超在评价一位思想家的著作时说:“在三十年前我们当学生时代,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书最有可能是

实践报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日志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日志 一 7月20日一早,在安排好分工之后,我们就开始第二天调研之行的准备活动了,整理资料、问卷,……一天下来,我们对第二天的活动充满了期待。查找资料、确立实践单位、设计我们的实践活动、准备好宣传资料与调查问卷、通过与村民的答辩,活动伊始的两天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庆幸得到家乡村干对我们的帮助,有所有队员们的相互支持,多方斟酌,多少次团队讨论,多少次查找资料,多少次山穷水尽时的柳暗花明,才换来了所有准备活动的日臻完善。 二 今天是实践考察的第一天,我心情十分高兴,几乎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一大早我就和我的组员来到我们考察的第一站----仙洪实验区____(省、市、区、县)峰口镇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我们为什么选择这里作为第一站呢?这是因为____(省、市、区、县)是仙洪实验区的主场,而峰口镇又是试验区洪湖段的(北)大门,这里地理优势明显,首当其冲。 在听了我们的来意后,办公室工作人员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一位叔叔很快就带领我们来到展示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峰口段的建设全景,我们一下子就被这美妙规划惊住了,想不到过去我们的旧村庄在这里是如此的美丽。马上我们就迫不及待的向叔叔问这问那,慢慢的心中的一样小疑惑就解开了。我们得知这些规划都是根据实地情况实行,这样不仅节约资金,而且对生态环境也是很大保持,极大可能的尊重当地文化。 三

在回家后的这几天,我们整理了在办公室的一些资料,决定今天再赴一趟仙洪实验区____(省、市、区、县)峰口镇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因为由于数字模型的植入,我们有了机会进行立体模式的全方位的观看整个实验区的建设前景。 很快我们走进了大厅的电视播放区,很快我们被震撼了,这更是一个绿色的,清洁的新天地,到处通路,绿地满村,弄作区、生活区、休闲区分明。住宅区附近整洁有序,交通方便,河道修整十分合理。很快解说员给我们讲述了整个规划。让我们对这份伟大的工程有了一个很大的了解。 四 今天我们来到了在____(省、市、区、县)曹市镇向红村锦绣梅园项目区,据说这里就是仙洪试验区项目的灵感源。今天我们主要详细了解了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村庄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情况。这里村庄整齐划一,房屋改造协调一致,房后“一池三改”设施齐全,房前新修的水泥路坦荡如砥,笔直的小河在村旁延伸。这里新农村建设画面让大家赞叹不已。大家一路看、一路学、一路想,这些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做法更让大家感受很多、触动很大。 五 今天我们来到了____(省、市、区、县)张沟镇联潭村委会观摩,日益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给试验区带来一系列喜人的变化。走进张沟镇联潭村村部,大会议室、办公室、图书室、卫生室、富迪日用品超市、丰联农资超市、篮球场、健身场等一应俱全。便民服务中心内,计生、劳动、民政、公安、农技、合作医疗等服务窗口一溜儿排开,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不是说我们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名字:特伦斯 学号:2008326660067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以西递、宏村为例 【摘要】中国古村落建设自古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识。在徽州无论是整个村落的布局,还是单栋建筑的空间、结构,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相地构屋的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古村落;风水理论;宏村、西递、建筑 1.引言 中国古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徽派民居群体的村落更是中国古村落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村落之一。徽州地区现保存着许多风貌古朴、个性鲜明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文化、历史、地理、美学、建筑、艺术、旅游等学术价值。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古村落研究。 2. 徽州古村落天人合一的布局 2.1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徽州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呈坎、棠樾、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古村落地处古徽州,自古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在古徽州所属黟县境内,黟县是古徽州地区有名的县份,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县内群山怀抱,峰峦奇绝。北接著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黄山,南连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白岳”————齐云山。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崛起皖南群山之中,横亘于歙县、黟县、休宁县和黄山区、徽州区三县两区之间。黄山古称黟山,因峰岩苍黛

而得名,相传轩辕黄帝曾在此修炼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于747年敕改黟山为黄山。“巧石、奇松、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唐代大诗人李白有“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的赞诗,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登黄山,认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遂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 徽州古村落地图 2.2 独特的风水布局——以宏村为例 宏村,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

谈对徽州文化的认识

魅力徽州 我是一名来自安徽的学生,而安徽文化最有名的就是徽州文化,所以我简单介绍一下徽文化。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 徽州文化被誉为“东南邹鲁”,徽商称雄明、清两代数百年,聚集钱财,富甲一方,因而能广修楼宇,徽商“贾而好儒”,修神庙办学堂投资教育,培养做官的乡亲弟子,并且积极的参与政治,徽商们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审时度势,长期奔波于五湖四海。即使长期在外五湖四海。即使长期在外,他们也不忘家乡,积攒钱财来修建房屋,光宗耀祖,因此就有了今天的徽派建筑,徽派建筑的整体设计构思严谨,题材新颖,总体和谐,充分发挥了工匠高超的技艺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徽匠独具匠心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充分体现在了徽派建筑中。 2000年,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向世人展示徽匠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建筑艺术,不仅如此,安徽的巢湖,肥东,肥西,六安等地有建筑之乡的美誉,我们要打造徽匠品牌,积极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让世人了解认识徽派建筑,将徽匠精神发扬光大。 徽州文化延绵不绝,磅礴久远,自古至今,代代英才于此孕育,再次发光。活字印刷术创始人毕昇,为谁辛苦为谁忧;一代思想先驱朱熹“问渠哪得清如水,唯有源头活水来”万古流芳;先天而忧,后天而乐的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鞠躬尽瘁;“万世师表”陶行知,为平民,为农工,俯首教育,孜孜以求。天之骄子,多孕于此,中林敏秀之地,散发着万物清明之灵。徽州文化永存,徽州精神永存。 身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要做一片绿叶,将根深深地插入这养我爱我的祖国。徽州精神永驻我心,它激励着我。作为一名学生,我应该树立远大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生活目标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一盏没有乌斯的灯泡;我应该立志成才,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应该珍惜时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落,百年明日能几何?用徽匠精神支撑自己,为理想和事业去奋斗,将徽匠精神发扬光大,用自己的真情托起明天的太阳。 计算机系网管班王菲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日志(补习班)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 践活动日志 日期:2014.07.09 地点:米田精英暑期培训班天气:晴 活动内容及心得体会: 今天是我们第二次来到恩施米田镇。昨天下午我们3个人在负责人的带领下来到这个村庄。简单的吃过午饭之后,负责人带着我们打扫教室卫生。因为是租用别人的房子,所有的课桌、板凳都是我们自己清洗干净以后搬进教室的。所以,没有时间来熟悉村里的环境,只是在附近转了一圈。 这是一个宁静的村子,看不到车水马龙,也没有闪烁的霓虹灯。所有房子依公路而建,村子里到处都种满了玉米。补课的地方是别人刚建不久的新住房,一楼用来补课,二楼是我们的住宿地点。。负责人的姐姐在这附近开了一家小超市,对于我们生活上的问题,总是热心的帮助我们。希望自己能尽快适应新环境,在这里努力工作,认真实践。

日期:2014.07.10 地点:米田精英暑期培训班天气:晴活动内容及心得体会: 由于小学及初中的学生放假比我们早几天,之前负责人就已经做好了前期的宣传工作,今天则是正式的报名的日子。一大早我们就在报名点守候着家长和孩子们的到来。过了一会儿,就有十几个学生过来报了名。虽然人数较少,但我们还是一个个询问他们各科的薄弱之处,以便之后的教学,逐渐加强他们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与学生的交流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性格。 好的开头给了我们信心,但下午却没有这么好了。我们几个人在那坐了一个下午也只有2名学生过来报名,这难免让我们有点灰心丧气。但负责人却说他对生源有信心,而且就算只有这十几个人,补习班也得办下去,重要的是质量而非数量。只要我们认真教,让学生学到知识,过几天还会有学生过来补习。果然,做事必须要有耐心和抗击打能力,不到最后还是不能放弃。

徽州民俗

徽州民俗 【徽州风水】旧时地域性信仰风尚的统称。明清时期的徽州,崇尚宗法,讲究礼仪,迷信宅基和坟茔周围的风向水流,能招致住者或墓主一家的祸福,于是引起风水说和堪舆学的盛行。名门富户竞相寻觅"龙脉真穴",一块寻常之土,一旦被定为吉地,立刻便价达白银千两,并且仅限于卖给本宗子孙。清初户科给事中歙人赵吉士为求真穴落葬父母,广求郡内外堪舆家20余人勘测,终于觅得一块宝地,其穴"风水合局不必言,合抱大木罗列于前,""用秤土法,择土之重者用事,尽开金井,土如紫粉,光润异常,登山者咸贺得地"。又歙县潭渡黄允中请地师四处搜剔,方遇真穴,鸠工启土,则色若五云,光如脂玉。在堪舆家看来,土的颜色和光润度是否真穴的重要标准之一。"吉地本自天成",但还要辅以人力的保护,如果"龙穴沙木一处受伤,则体破气散,焉能发福?"所以坟茔禁步(大体上是穿心4丈)内要添土拔草,并在四周种树护坟。 【百子会】齐云山道教活动习俗。旧时祁门县城百姓赴齐云山进香和游山,自发组织"百子会"。会名有"祁城"、"长生"、"风玄"等,俗称"祁城百子"、"长生百子"、"风玄百子"。百子会由一二百人组成,设若干个"香头"(进香的头领),

每个香头管辖十一二个人,香头的任务是收缴会费、经管帐目和联系进得游客的吃住事宜。农历九月十六日为进香日,香客手持灯笼和纸扎的香亭,绕县城一圈,然后步行上齐云山。在山上先观看各道院道士打醮、进香,后逛华街及领略齐云风光,夜宿长生楼,次日下山返城,会事结束。 【打棍求雨】求雨习俗。流行于旌德县隐龙村。相传某年大旱,两个牧童在村南梅王尖放牛,因草木枯死,牛无草吃,两人便各砍了一根柏树棍,敲打地面以消愁。随首棍打地面的劈啪声,梅王尖山顶飘起了乌云,牧童见状,敲打得更加起劲。乌云越聚越多,不一会下起了大雨,解除了旱灾。以后凡遇天旱,隐龙村便打柏棍求雨,渐渐演变成一套有动作、有节奏、有造型的打法,并伴以锣鼓伴奏,气氛热烈。全套打法分八拍,第一拍原在左转半个圈,与对打人面对面,将棍子往地面一跺,同时高喝"嘿!"第二拍至第八拍是每拍两脚同时跳一次,一人跳进,一人跳退,棍子互打一下。每拍一个姿势,八拍完毕,又从头开始,如此反复。排列长队相互跳打,称"长龙戏水";围成一个圈互打,称"单珠引龙",图案变化多样。求雨成功,隐龙村民就把求雨棍留着做耖梃,以示风调雨顺。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日志

Plan the objectives, manage the activity content, execution mode and progress of the event, so as to unify the overall planning objectiv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日志

编号:FS-DY-20128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日志 一 7月20日一早,在安排好分工之后,我们就开始第二天调研之行的准备活动了,整理资料、问卷,……一天下来,我们对第二天的活动充满了期待。查找资料、确立实践单位、设计我们的实践活动、准备好宣传资料与调查问卷、通过与村民的答辩,活动伊始的两天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庆幸得到家乡村干对我们的帮助,有所有队员们的相互支持,多方斟酌,多少次团队讨论,多少次查找资料,多少次山穷水尽时的柳暗花明,才换来了所有准备活动的日臻完善。 二 今天是实践考察的第一天,我心情十分高兴,几乎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一大早我就和我的组员来到我们考察的第一站----仙洪实验区洪湖市峰口镇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我们为什么选择这里作为第一站呢?这是因为洪湖市是仙洪实

验区的主场,而峰口镇又是试验区洪湖段的(北)大门,这里地理优势明显,首当其冲。 在听了我们的来意后,办公室工作人员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一位叔叔很快就带领我们来到展示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峰口段的建设全景,我们一下子就被这美妙规划惊住了,想不到过去我们的旧村庄在这里是如此的美丽。马上我们就迫不及待的向叔叔问这问那,慢慢的心中的一样小疑惑就解开了。我们得知这些规划都是根据实地情况实行,这样不仅节约资金,而且对生态环境也是很大保持,极大可能的尊重当地文化。 三 在回家后的这几天,我们整理了在办公室的一些资料,决定今天再赴一趟仙洪实验区洪湖市峰口镇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因为由于数字模型的植入,我们有了机会进行立体模式的全方位的观看整个实验区的建设前景。 很快我们走进了大厅的电视播放区,很快我们被震撼了,这更是一个绿色的,清洁的新天地,到处通路,绿地满村,弄作区、生活区、休闲区分明。住宅区附近整洁有序,交通

赞徽州古村落

赞徽州古村落 【黄山日报】家住徽州斗山街作者:江稳平2012.3.19 古徽州府所在地歙县,是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的徽文化和影响悠远的程朱理学的发祥地,也是曾经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神奇的徽商故里。而我一直居住的、被誉为“锦绣江南第一街”的斗山街,便是“出门包袱雨伞,归来腰缠万贯”的徽商荣归故里、聚族而居的地方。 从气势恢宏的徽州府衙前步入熙熙攘攘的中和街,再从举世无双的许国石坊(俗称“八脚牌楼”)穿过万世师表陶行知纪念馆,转入大北街徜徉20余米,便抵达斗山街西端入口处。 说起这条街的得名,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话说古时候有七块陨石坠落于此,连成一串珍珠似的七座小山丘,形似北斗七星,因此山名便叫斗山,这条街自然称之为斗山街了。 一色青石板铺就的斗山街呈“Y”形,分前街、后街和主街,全长约500米。斗山街高墙林立,豪宅连片,它是集古民居、古街道、故雕刻、古水井、古牌坊于一体的著名旅游景点,实为影视剧拍摄、艺术院校师生写生的佳地。 斗山街不是一条商业街,整条街上没有一间店铺,那幢幢相连的古建筑,全都是徽商大贾的住宅。从西端入口前行短短几步,汪家大院便呈现在眼前。这座大院始建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为典型的两进三开间上下对堂式徽派古民居。上房窗门上精雕细琢着葫芦、葵扇、鱼鼓、花篮、莲花、长剑、横笛、玉版等法器的“暗八仙图”,以及琴、棋、书、画“四友图”,体现了徽商对子孙后代寄予从小刻苦学习、长大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厚望。“五蝠捧月图”和“双鹤腾云图”,因“蝠”谐“福”音、“鹤”喻“长寿”,是寓有祝愿长辈高福高寿之意。下房窗门上雕刻的“九松图”,因“松”与“孙”谐音,取意为“九孙图”,表达了徽商对多世同堂、子孙满堂的向往。两厢走道槛子门上雕刻的十二月花,则暗喻了徽商对月月开花月月红利、一年四季财源滚滚的企盼。 汪家大院对面是“岳飞饮马槽”。相传爱国将领岳飞率部北征抗金,从杭州途经歙县,长途奔波至斗山街时,饥渴难耐的战马驻足不前,就在这时,地下突然冒出一股清泉,战马引颈畅饮,昂首长啸。从此,这股泉水永不枯竭。 歙县号称全国“牌坊大观园”,但在现存82座牌坊中,木质牌坊仅有2座,斗山街便有1座。从“岳飞饮马槽”沿着主街继续前行10余米就能看见它。关于这座牌坊的来历,还有一个与朱元璋有关的传说!相传元末朱元璋举事起兵,途经歙县,腹中饥饿难熬,命随从四处寻找食物,随从在草堆中搜寻出逃难百姓藏匿的几块豆腐,但已经发酵长毛。因别无他物,随从只得将长毛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热给朱元璋吃。更糟糕的是由于元兵追杀,朱元璋又与部属失去了联系,一个人蜷伏在斗山街叶氏家的废园里。25岁便守寡的叶氏发现后,心生怜悯,趁夜深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