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荧光造影技术参数

眼底荧光造影技术参数
眼底荧光造影技术参数

眼底荧光造影技术参数

眼底荧光造影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与吲哚氰绿血管造影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ecine angiography FFA)是六十年代初由Novotny和Alvis首创的眼底荧光照相和直接观察眼底血管内循环的新方法。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基本具备条件: 眼底照相机:必须是具有特殊滤光片(激发荧光片、栅滤光片)装置,能快速拍照(每秒1~2秒)专门功能的眼底照相机,临床上一般用黑白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其对比较为鲜明,可以为诊断、治疗、科研提供依据,但也可以用彩色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进行检查。黑白荧光血管造影胶片一般用感光度在27DIN以上,彩色荧光血管造影多采用22DIN以上。 目前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亦可以通过电脑图像处理系统,直接用激光或喷墨打印机打印出眼底图像。 血管造影剂:荧光素钠注射液。荧光素是一种染料,其钠盐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荧光,在PH=8时荧光最强。荧光素对人体无害,静脉内注入以后,一部分与各种血清蛋白和红细胞结合,一部分流离,大部分通过肾脏随小便排出体外,其余经胆道排出。因此,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忌用。浓度有10~20%,一般剂量为15~20mg/kg体重计算,成人常用量600mg(20%荧光素钠3ml)。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副作用:注射荧光素钠后,较常见的副作用是恶心、呕吐、打喷嚏、眩晕等,属于轻型反应,发生率在1~15%之内。出现上述反应,一般检查可以完成。亦有极少数出现过敏性休克反应而导致死亡者,因此作本项检查时,必须具备有急救所需的设备,检查前必须详细了解病人有无禁忌症。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临床应用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分期: 荧光素在视网膜血管内循环情况,即静脉内注射荧光素钠后,从眼底血管(脉络膜血管、视网膜血管)开始出现荧光至荧光素在眼底血管内逐渐减退的时间,称为视网膜循环时间。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过程中,分期各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视网膜血管荧光造影过程分为五期为宜。 1. 动脉前期:为脉络膜血管充盈荧光(称背景荧光),见眼底有地图状或小斑状朦胧荧光。 2. 动脉充盈期:一般视网膜动脉在短时间内(约半秒)见到完全充满荧光。 3. 静脉充盈期:从静脉层流开始,至静脉内全部充盈荧光时间(约6-7秒)。 4. 后期:时间较长,指荧光素血流从视网膜血管慢慢消退时间,这时眼底血管中,静脉荧光强度高于动脉荧光强度。 5. 晚期:注射荧光素钠20分钟后或指视网膜血管内及视盘上荧光基本消退,仅见视盘周有朦胧荧光环或有病变的视网膜内留有异常高荧光。 整个造影持续时间大约在15分钟至30分钟内完成。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过程中,能够清楚的观察到微循环的细微结构,直到毛细血管水平,并且可以拍照下来永久保存,它可以完整的系统地以动态说明人体循环的正常或异常状态,从而为诊断、治疗或研究眼底病提供客观依据,是一项临床上不可缺少的检查新技术。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眼底脉络膜循环及视网膜血管循环情况,其 1

眼底荧光造影的护理配合

眼底荧光造影的护理配合 摘要】目的探讨眼底荧光造影的护理配合,以促进患者更好地完成该项检查, 为眼底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总结2009年3月-2011年9月行FFA 检查 364例患者的观察与护理。结果通过检查前准备,造影中护理,造影后护理,均顺利完成检查。结论 FFA检查是眼底病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加强该项检 查的护理,可减少其毒副作用的发生并促进患者更好地完成该项检查【关键词】荧光素钠眼底荧光造影护理配合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 编号】2095-1752(2014)02-0304-02 眼底荧光造影(FFA)是早期诊断和治疗眼底病的重要依据。FFA可通过即时 观察荧光素钠在眼底随血液循环状况.动态反映视网膜血液循环状态和血管形态,可以在眼底镜下发现病变之前更早发现视网膜微血管的器质性改变,FFA于1961 年应用于临床,目前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但其副反应是有发生,所以加强护理 十分重要。我院2009年3月-2011年9月行FFA检查 364例,均顺利完成检查。 先将其临床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64例FFA检查,其中男性232例,女性132例;年龄 18-75岁。其中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76例,黄斑变性43例,糖尿病 性视网膜病变192例,视网膜分支静脉栓塞、中央静脉栓塞48例,其他5例。 1.2 方法采用日本Topon TRc-50EX造影机,10%荧光素钠3ml。先用0.05%荧光素钠试敏,无过敏反应后,在3-8s内快速推注10%荧光素钠3ml。 1.3 结果 364例行FFA检查的病人无不良反应的247例,出现不良反应117例,不良反应中恶心68例;恶心呕吐22例;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23例; 荨麻疹2例;药物外渗2例。 2. 临床护理 2.1 检查前准备 患者准备①对检查者进行初步筛选仔细询问有无高血压、心脏病、哮喘、 肝肾功能障碍、药物过敏史、空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不做此检查。如血压 ≥160/90mmHg、空腹血糖>10mmol/L需对症治疗,符合要求方能造影,术前常 规测血压,必要时做心电图检查。②我院采取预约时间检查,因病人中不乏由远道而来就医身心疲惫,再加上告诉他马上要做这项检查,必然加重病人的心理压 力和恐惧感,容易出现不适。采取预约检查的方式既节约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力, 又使病人做好了思想准备。③用书面的方式充分告知准备事项不要在饥饿、劳累、疲倦等机体处于应急状态下进行造影[2];高血压、糖尿病者要充分调整血压、血糖;有无药物过敏史;要有一名家属陪同;练习眼球注视前方及上下左右转动 眼球;提前半小时进入FFA检查暗室(进行术前散瞳并能提前适应环境)把以上 事项印成小卡片,发放给患者。 医务人员准备①医务人员要态度和蔼热情,向患者详细介绍眼底造影的目 的方法和过程,如何配合检查及检查中的注意事项。消除紧张恐惧,以取得良好 的配合。②用美多丽眼药水滴患眼3-4次,待瞳孔扩至7-8mm才能达到摄片要求,以防漏拍眼底病变区域。③急救物品的准备抢救药物包括心二联,呼二联,地塞米松,氨茶碱,葡萄糖酸钙。抢救器材包括氧气,血压计,听诊器,吸引器 及输液用具等。④再次询问过敏史。⑤准备两副5ml注射器,分别抽取0.05%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护理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护理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FFA主要用于眼底病的明确诊断、鉴别诊断、对眼底病前后检查和对照治疗的选择、疗效观察、愈后判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FFA是将造影剂注入患者肘静脉后,用一定波长的激光照射眼底,造影剂在激发光的作用下发出荧光,经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采集、存储、显示,从而反映视网膜、脉络膜学光及色素上皮的结构与功能状态、病变的性质与部位,对视网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作用。我院从2012 年1月至6月门诊FFA检查594例,出现并发症 24例。在工作中,我们制订护理方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检查配合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临床病例2012 年1 月至6月我院门诊接收FFA 594例患者中,男313例,女281 例,16-85 岁,平均45.5 岁。24例发生副作用,占4.04%,其中男18例,女12例,发生反应病例中,一过性心慌2 例,恶心16 列,恶心呕吐2 例,皮肤瘙痒3 例,喷嚏1 例。 1.2材料我院采用蔡司(zeiss)VISUCAM NM/FA眼底荧光造影及图像处理系统,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制剂一种为美国Alcon公司产,浓度为10%剂量5ml; 一种为广西梧州制药集团XX公司产,浓度为20% 剂量3ml。 1.3 造影方法:FFA 自肘静脉注入0.1%荧光素钠稀释液

5m1,慢推10min,后无不良反应,将20%荧光素钠3ml于3秒内迅速注入肘静脉进行造影。 2检查前准备 2.1心理护理造影前让患者摆脱焦虑、恐惧,可预防轻度并发症[1] 。过度疲劳,情绪紧张,会增加荧光造影副作用的发生,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告知病人检查方法及意义,通过心理护理,减轻病人的精神压力,使他们能积极配合医疗护理。 2.2造影室备齐各种急救药品和器械,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可立即行急救处理,以免造成不可逆损伤。 2.3告知患者造影时需要放大瞳孔,视物模糊,数小时即可恢复,患者先要测眼压,老年人、儿童应请家人陪同。造影大约 需20 一30 分钟,造影过程中应密切配合,按医生要求固视。 2.4荧光素钠主要经肾排泄,因此,心肝肾功能严重不良及过敏体质者应慎行或禁行此项检查。此外,血糖或血压过高者应缓行检查。 2.5有轻度过敏史者,造影前给予口服足量的抗过敏药物, 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如造影前半小时口服扑尔敏4mg, vitB610mg 等,以预防和减轻恶心呕吐等症状,神经较紧张的患者适当给予镇静剂。 2.6患者或家属同意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在协议书上签字。

市中心医院眼科眼底照相机的标准操作规程(SOP)

市中心医院眼科眼底照相机的标准操作规程(SOP) SOP编号:页数:5 制定人:审核人:批准人:(签名、日期)(签名、日期)(签名、日期) 生效日期:颁发日期: 修订登记: 审查登记:

仪器型号:TOPCON 株式会社TOPCON.TRC.501X 604540.00 一、用途 用于眼底彩色照片拍摄,荧光眼底造影,ICG等眼底疾病的辅助检查。 二、仪器组成 主机,供电装置,防尘罩,35毫米照相机,固视标,连接器盖螺丝,附件盒。 三、准备 1.药品:10%荧光素钠染色剂,0.4%盐酸奥布卡因,复方托 吡卡胺滴眼液。 2.患者准备: 2.1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点眼散瞳,患者充分散瞳后将室内光线 调暗; 2.2正确摆好患者体位,调整仪器桌和鄂托的高度,以便让鄂正确 地放在鄂托上,并让前额盯住头带;确认患者的眼睛对准了高度水平标线; 2.3引导患者的眼睛正确注视,以便拍到眼底的目标部分; 2.4向前、向后精调主体,对称地照射眼底。

2.5光线对准患者的瞳孔; 2.6在眼底聚焦:确认取景器中的视野被聚焦后,转动聚焦钮,使 眼底和十字丝能够同时清晰地被观察到;移动外部固视标,让病人固定没有拍摄的那只眼。 四、操作方法 1.荧光眼底造影: 1.1用控制装置上的上/下选择开关选择相机; 1.2把滤光片转换钮设到“N”; 1.3准备要拍摄的患者资料:办患者资料写在病例卡上直径30毫米区域内,把屈光度补偿钮设在“+”或“A”上,然后聚焦。按下激光滤光片开关设置激光滤光片,然后按资料开馆; 1.4把FA滤光片这支开关设为“ON”(自动方式); 1.5用荧光钮设定应光照度; 1.6做和彩色摄影时一样的调整,正确地聚焦眼底; 1.7准备荧光素钠注射:如果静脉注射的时间太长,荧光素会在血管里扩散。 1.8给患者进行荧光素静脉注射时,按下计时器开关;1.9按下栅滤光片开关和激光滤光片开关; 1.10按下快门释放钮; 1.11使胶片显影;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报告提纲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报告 一、基础篇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是眼科临床诊治眼底病的常用检查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某种能够发出荧光的物质(如荧光素钠),快速注入被检者静脉内,循环至眼底血管中,受蓝光的激发而产生黄绿色荧光;利用配有特殊滤光片的眼底照相机,观察并及时拍摄眼底血循环的动态过程。此项检查能在活体眼中反映出视网膜大血管至毛细血管水平的生理与病理情况,对眼底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指导光凝治疗及预测视力预后等方面,帮助极大。 (一)基础 屏障(barrier) 1.血-视网膜内屏障(简称内屏障):指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为紧密联结,不渗漏荧光 素; 2.血-视网膜外屏障(简称外屏障):指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之间由于有紧密的闭锁小 带,大的脉络膜动、静脉也没有明显的渗漏。脉络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孔窗 "(fenestration),故荧光素能渗至血管外组织及Bruch's膜的胶原层间。但由于外屏 障的作用,使染料不能进入视网膜内; 3.视神经乳头组织内的正常毛细血管不渗漏荧光,在荧光血管造影过程中,通过周围 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漏的荧光,可使视乳头边缘结缔组织着染。 (二)造影剂 1.静脉注射荧光素钠静脉注射剂量,按体重计算为10~20mg/kg。 一般成人用20%的荧光素钠(国产,现已少用或不用)3ml~5ml于4~5秒钟注射完毕; 10%荧光素钠(进口制剂,立摄得,Alcon)5ml于4~5秒钟注射完毕。 2.口服儿童或不能静脉注射的成人,可口服荧光素钠,剂量为25~30mg/kg。一般于口服5分钟后才在眼底出现荧光, 故不适于拍摄荧光血管造影早期像;但可拍摄5分钟后甚至1小时的荧光造影像。口服液可配成2%的水溶液或氯化钠溶液。 (三)安全性(副作用) 1.荧光素钠是无毒染料,只要制剂纯净,一般患者均可耐受,不发生毒性反应; 2.少数偶觉恶心,嘱其张口呼吸,仍可继续拍片; 3.个别年轻患者心情紧张,迷走神经反射有呕吐或晕厥,应立即停止造影,嘱其平卧; 4.特殊患者需请内科会诊,协同紧急处理; 5.荧光素钠经肝脏代谢,肾脏排泄,故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或不用。 (四)造影片的识别 1.造影时, 先拍摄的是双眼无赤光眼底片(彩相); 2.阅片时我们所见的是冲洗后的负片(正片会失去某些病变细节, 因此提倡阅读负 片); 3.开始的2~3张是使用蓝色滤光片,注药之前拍摄的双眼荧光对照片,用以发现假 荧光和自发荧光; 4.此后给患者注射荧光素钠,开始注射时即开动计时器, 注射完毕时即拍一片,如此 可准确记录注射所用时间; 5.为了不错过动脉前期,即脉络膜循环,需在30秒内连续拍片;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护理配合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护理配合 荧光眼底造影(F F A )技术应用于临床后,为提高眼底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它是应用能产生荧光效应的荧光素钠作为造影剂快速注入静脉内,荧光素钠随血流进入脉络膜和视网膜血管,应用装有特定滤光片组合的眼底照相机快速连续拍摄随血液在眼血管内流动的荧光素循环动态,观察和记录眼底血管内的血液动力学和血管病理生理改变[1] 。过程中正确的护理配合保证了检查的安全和效果。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 月对258例FFA患者进行护理配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眼科对258例患者行FFA检查,检查于门诊眼底荧光造影室进行,其中男性108例,女性150例,年24?75岁。病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34 例,视网膜分支静脉栓塞11 例,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6 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38 例,黄斑性病变32 例,其他37 例。 2护理方法 2.1造影前护理 2.1.1患者评估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有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测量血压、脉搏,检查心电图,对高血压、哮喘、心脏疾患、肝肾功能损害者应谨慎。 2.1.2做好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视力、诊断的登记工作。

2.1.3给患者讲解荧光素造影检查的意义以及操作过程中配合的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使其机体处于最佳适应状态,最好的配合检查,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2.1.4充分给患者散瞳,用美多丽滴眼液滴双眼,1?2滴/ 次,每5min滴1次,共3次,待瞳孔扩至7?8mm才能达到摄片的要求,以防漏拍眼底病变区域。 2.1.5行荧光素钠过敏试验,抽取10%荧光素钠0.2ml,用注射用水稀释到5ml,选择前臂正中静脉,做静脉缓慢注射,时间15mi n,观察患者是否有不适,如恶心、呕吐、头晕、胸闷、心悸、出冷汗等。试敏毕,连接三通管,保留通路用于检查时注入药物。 2.1.6 备好急救药品与急救器材。包括血压计、听诊器、吸氧装置、呼吸气囊、气管插管装置、静脉注射物品、输液器及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氨茶碱、扑尔敏、阿拉明及镇静药等。 2.2 造影中护理 2.2.1患者头部固定在支架上,待医生将镜头对准瞳孔后,先拍眼底彩照及素片2 张,用于对照眼底照相机滤片的质量和眼内有无自发荧光物。医生按下计时器的同时,护士将配置好的10%荧光素钠注射液 5ml 快速推注患者血管内,3?4s 内注射完毕。护士应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用药后反应,如神态、意识、呼吸、皮肤等,出现不良反应时做好应急处理。 2.2.2造影时嘱患者眼睛睁大,少眨眼,非检查眼注视红色 指示灯,以固定眼球,勿讲话,以防唾液飞溅镜头,拍摄过程中,指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患者的护理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患者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的护理方法及意义。方法:收治眼底荧光造 影检查患者178例,做好造影前的准备,造影中的配合,及造影后采取相应的护 理措施,为造影检查术正常实施创造有利条件。结果:本组患者在正确的护理配 合下均顺利的完成眼底荧光造影检查,未发生一例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全面正 确及时的护理配合可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可使检查获得最佳效果。 中国论文 关键词: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护理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是眼科临床诊治眼底病的常用技术。是将荧光素 钠经肘静脉注入随血流进入脉络膜和视网膜血管,通过钴蓝光照射的激发,荧光 素钠可发出黄绿色的荧光,借助眼底检查或眼底连续照相,可动态地观察和记录 眼底血管(主要为视网膜血管)的微细结构、血管内的血液动力学和血管生理病 理性改变,对眼底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和判断疗效有特殊的价值。2016 年9月-2017年8月FFA检查患者178例,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9月-2017年8月FFA检查患者178例,男102例,女76例,年龄35~81岁。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70例,眼底出血22例,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21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0例,黄斑变性16例,老年性黄斑变 性13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0例,视盘血管炎3例,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2例,其他病1例。 方法:患者取坐位,先拍摄双眼彩色眼底照相及无赤光对照相,抽取10%荧 光素钠0.1mL,用生理盐水稀释到5mL,选择前臂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缓慢静 脉注射,同时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反应,15min后,如无不适反应,即可快速注射10%荧光素钠5mL,一般在5s内快速注射完毕。注射的同时,检查者按下自动计 时器并即拍1张,以记录注射时间,并在注射后30s内连续拍摄。以象限为单位,病变部位充分显像,然后第2、5、10、20min分别进行拍摄,根据病情重点拍摄。 护理 FFA检查前准备:①一般护理: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心脏病、高 血压病、哮喘、肝肾功能障碍等疾病,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血压需要降到 140/90mmHg,年龄≥50岁者,收缩压可适当放宽,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降至 10mmol/L,肝肾功能不全者根据其生化指标符合要求后再做造影检查。同时,使 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点滴双眼,充分散瞳,直径8~9mm为宜。②心理护理:在FFA检查中,要求在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使患者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影响检查效果,所以,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对 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前教育和心理疏导,对该检查中患者应该注意的问题以 及可能遇到的情况提前告知患者,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提高其检查过程 中的配合程度,提高检查效果。让患者和家属认真阅读并签《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检查同意书》,必要时可在检查前0.5h口服镇静药及抗过敏药。在检查前,告知 患者如果在检查过程中感觉到紧张、胸闷等症状,则可以进行几次深呼吸,以放 松精神,在检查的过程中,告知患者应该按照医生的指导转动眼球,以提高检查 的准确性。③抢救药品及物品的准备:在各项检查之前,都需要准备好各种抢救设备,在该项检查中,检查室应备有氧气袋、抢救车(车内备有血压表、听诊器 及各种抢救药品等),以防止发生意外情况时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和处理。

眼底荧光造影详细资料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法(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是将能产生荧光效应的染料快速注入血管,同时应用加有滤色片的眼底镜或眼底照相机进行观察或照像的一种检查法。 由于染料随血流运行时可动态地勾划出血管的形态,加上荧光现象,提高了血管的对比度和可见性,使一些细微的血管变化得以辨认;脉络膜和视网膜的血供途径和血管形态不同,造影时可使这两层组织的病变得到鉴别;脉络膜荧光可衬托出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情况;血管壁、色素上皮和视网膜内界膜等屏障的受损可使染料发生渗漏,这样就可检查到许多单用眼底镜发现不了的情况,而且利用荧光眼底照相机连续拍照,使眼底检查结果更客观、准确和动态,从而为临床诊断、预后评价、治疗、疗效观察以及探讨发病机理等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一)操作前的眼底检查和准备事项:应根据情况预先用眼底镜、前置镜或三面镜对眼底作全面检查,询问病人有无心血管及肝肾疾病史,变态反应及药物过敏史,告知病人荧光素可引起恶心、呕吐、荨麻疹、低血压、皮肤暂时性黄染等反应。药物24~48小时后经小便排出,因而小便可以变黄。 充分散大瞳孔。准备好各种急救用品如1:1000肾上腺素,注射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异丙嗪、氨茶碱及阿拉明等,以备急需。 (二)操作步骤:在暗室中进行。先在兰色光波下观察眼底检查部位的情况,注意有无假荧光,为了观察病人对荧光素有无过敏反应,先取10%荧光素钠0.5ml加入无菌等渗盐水4.5ml稀释,作为预测试验,缓慢地注入肘前静脉,询问病人有何不适。如无不良反应,可调换盛有10%荧光素钠5ml或20%荧光素钠2.5~3ml注射器,于10秒钟内迅速注入肘静脉内,注射宜快,但不可漏出,方可使进入血管之荧光素钠很快达到较高的显影浓度,注射开始时,必须计时。 如果作荧光眼底照相,注射前应拍彩色眼底照片和不加滤光片的黑色照片各一张,肘前静脉注入荧光素钠后5~25秒钟,采用配备有滤光片系统装置的荧光眼底照相机立即拍照,拍照间隔时间随病情而定。 (三)荧光造影分析 1.臂一视网膜循环时间(arm-retina circulation time ,A-Rct )荧光素从肘前静脉注射后,经右心→左心→主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眼动脉而到眼底,为时7~12秒(但亦有长达15~30秒者),两眼相差不能超过0.5~1秒。 2.视网膜血循环的分期及荧光形态荧光素钠经眼动脉流入睫状动脉及视网膜中央动脉系统,后者又由视网膜中央动脉主干→小动脉→毛细血管网→小静脉→视网膜中央静脉→眼静脉。在不同阶段,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分期法。Hayreh分期为:(1)视网膜动脉前期:此期脉络膜先出现地图状荧光,视盘出现淡的朦胧荧光色,如有睫状视网膜动脉存在,也显荧光。(图2—25)(2)视网膜动脉期:见于脉络膜血管充盈约0.5~1秒钟后,并在1~2秒内迅速分布至全部动脉系统。染料首先现在血柱中央成为轴流,在分支处被分为2股,各沿分支一侧流动,形成一侧有荧光、一侧无荧光,谓之动脉层流。此其内静脉完全不显荧光。(3)视网膜动静脉期:视网膜动静脉完全充盈,毛细血管呈现网状,当充满染料的一支或数支小静脉进入大静脉时,染料便先沿着这一侧的静脉边缘向视盘方向流动,在静脉血管内的一侧或两侧呈现荧光而中央则无荧光,称为静脉层流。此期主要表现是染料在动、静脉中显影浓度比较均匀一致。(4)视网膜静脉期:1~2秒后动脉荧光浓度逐渐下降或消失,而静脉荧光均匀一致。(5)后期:是指注射荧光素钠后10~15分钟,静脉还存在淡淡的残余荧光。(图2-26) 动脉早期,显示视网膜睫状血管动脉期 3.脉络膜血循环的荧光形态:在荧光未进入神盘上中央动脉之前0.5~1秒钟间,首先在黄斑周围显示模糊不清的花斑状荧光,随着荧光素进入视网膜血管中,则整个背景除黄斑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护理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询问患者有无视力下降,了解其患病情况。排除肝、肾疾病,必要时检查前进行肝、肾功能及尿常规检查。 2、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注射前先行荧光素钠皮试,结果呈阴性时方可行该项检查。 3、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有无紧张、顾虑等情绪。 二、护理措施 1、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前向患者和家属解释造影术的目的、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解除患者顾虑,取得合作。 2、给予患者充分扩瞳。 3、协助患者取坐位,将头部固定于照相机底座上。 4、实施眼底荧光造影术 (1)按静脉注射操作要求,由肘静脉缓慢注射 25%荧光素钠 3ml 行眼底血管造影,在注射同时进行眼底照相。 (2)注意用药过程中和注射后的反应。注射荧光素钠后 30 分钟内,患者常有恶心、呕吐或伴有眩晕症状,一般很快消失。极少数患者有荨麻疹、瘙痒或其他过敏反应,必要时遵医嘱用药治疗。 三、健康指导要点 1、指导患者检查时正确的坐姿、配合转动眼球。 2、告知患者注射荧光素钠后皮肤和小便均会出现非病理性的颜色改变,不用紧张。一般皮肤黄染 6-12 小时后方可消退,24-36

小时内小便会呈明显黄色,随后逐渐变淡至恢复正常。 3、注射荧光素钠后出现不适反应时,指导患者深呼吸。 四、注意事项 1、做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前须做过敏实验或充分扩瞳。 2、患有心肌梗塞、脑血管栓塞、高血压、严重肝肾功能损害、青光眼、严重眼部屈光间质混浊等全身或局部疾病,以及不能配合造影检查的患者,不宜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 3、造影所用荧光素钠是无毒染料,造影后会出现暂时的结膜、皮肤发黄、尿液也会呈黄色。这些现象将随荧光素从人体内的排除而消失,对身体无损。 4、应根据情况预先用眼底镜、前置镜或三面镜对眼底作全面检查,询问患者有无心血管及肝肾疾病史,变态反应及药物过敏史。告知患者荧光素可引起恶心、呕吐、荨麻疹、低血压、皮肤暂时性黄染等反应。药物 24-48 小时后经小便排出,因而小便可以变黄。 5、充分扩大瞳孔。准备好各种急救用品如 0.1%肾上腺素,注射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异丙嗪、氨茶碱及阿拉明等,以备急需。

眼底照相机技术参数

眼底照相机技术参数 预算:55万 1.★免散瞳拍摄模式:彩色眼底摄影,无赤光、中蓝光、荧光素血管造影,自 发荧光、立体感摄影模式 2.视野:散瞳:50度、43度 3.2X放大倍率:2X数位式放大倍率:面板式按键设计,可直接面板按钮控制; 4.主机和医用EOS单反相机同一品牌。 5.最小瞳孔摄影大小: 散瞳摄影模式? 5. 1mm,在小瞳孔模式? 4.3mm 免散瞳4.3mm,小瞳孔3.8mm 6.影像大小:? 15.1mm x 13.7mm 7.数字相机:医疗专用EOS相机 8.传感器:≥1800万像素 9.工作距离≤35mm 10.病人度数范围 无矫正度数:-10D ~ +15D 近视矫正度数:-7D ~ -31D 远视矫正度数:+11D ~ +33D 11.对焦方式: 劈裂线对焦调整 12.距离调整: 工作距离小圆点调整 13.电动下巴架控制升降 11.使用灯源:散瞳:Halogen卤素灯(观察用),Xenon氙气灯(眼底摄影用) 免散瞳:红外观察,Xenon拍摄 12.内固视灯:≥LED48点 13.底座位移距离:前后位移65mm,左右位移110mm,垂直位移30mm,左右移动角度:30度。 14.上下移动角度:向上15度,向下10度。 15.内建式一体成型倾角器可控制高低倾斜角度。 16.DICOM标准格式:适用DICOM Storage Service Class (SCU) DICOM Worklist Management Service Class (SCU) DICOM Modality Performance Procedure Step (SCU)

眼底照相及荧光造影操作规程

眼底照相及荧光造影操作规程 使用环境: 温度: 10°C ~ 30°C 湿度: 30 % ~ 85 % 防尘防震,避免日光直接照射。 使用前: 检查电源线及各连接线是否连接好;是否完好无损。若有损坏及时更换。连接线未连接好时,开机后计算机会提示机器硬件故障。 基本操作: 1.接通电源,依次打开电源、显示屏和打印机。 2.使用散瞳剂散瞳,关闭室内照明;引导病人正确坐好,移动外部固视标来引 导病人的眼睛。 A.彩色摄影: 1. 将滤光片转换钮设在“N”。 2. 调整目镜,使得目镜上的十字丝最清晰;将光线对准病人的瞳孔,向前、后 精调主体,对称地照射眼底。 3. 设定视角,用普通彩色摄影钮来调节照度;按下快门。 B. 荧光摄影 准备和调整基本上和彩色摄影时的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要插荧光滤光片,并给病人做荧光素静脉注射。 1. 给病人进行荧光素静脉注射时,按下计时器开关。 2.按下栅滤光片开关和激发滤光片开关。 3.按下快门释放键拍照。 C. 吲哚氰绿血管造影。 准备和调整基本上和彩色摄影时的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要插荧光滤光片,并给病人做荧光素静脉注射。 1.将滤光片转换钮设在“IA”。 2.把照度光圈选择手柄设到“IA”。 3.按固视标颜色选择器,让视标变绿。 4.用荧光钮设定荧光照度, 5.做和彩色摄影时一样的调整,看着监视屏精确聚焦并调整照度,不能使用校 准照射点。 6.准备荧光素静脉注射;给病人进行荧光素静脉注射时,按下计时器开关。 7.按下栅滤光片开关;按下快门释放钮。

注意事项: 1.详细询问病史以排除肝炎和肾炎,必要时检查肝肾功能及小便常规;严重心脏疾病,肝肾功能损害及孕妇禁用。 2.询问有无过敏史,哮喘史或其他过敏性疾病,有过敏史者注射时应慎重。 3.测量血压,血压高者,降至160/100mmhg以下后检查;年龄在40岁以上或疑有心脏病者应作心电图检查。 4.随机血糖>15mmol/L的患者,待降至正常后检查。 5.询问患者检查者是否有青光眼病史,常规测量眼压,眼压正常者方可散瞳,以避免过敏症状、诱发或加重其他疾病如青光眼、高眼压等。 6. 造影前半小时测眼压后充分扩瞳,充分散瞳,以短效散瞳剂滴眼,使瞳 孔散大至7~8 mm;若因虹膜粘连瞳孔扩不开者不宜做此项检查。散 瞳前告知病人瞳孔散大后视物会模糊、畏光,需要约6~8小时才能恢复 正常。 保养: 1.物镜的清洁:使室内变暗,把上下选择开关设定在“LOWER”,把普通彩色摄 影钮设定在“7”,在物镜前面稍斜的方向观察物镜,任何污渍都能被看得清清楚楚;用橡皮球吹走物镜表面的尘土和杂物,注意不要接触镜头;如果沾上手指印和油,用清洁的纱布(洗过晾干了的)蘸上混合溶液(两份乙醇和八份乙醚混合而成的),从中心开始逐圈扩大轻轻擦拭镜头表面。如有必要可反复擦。不要在镜头表面上擦灰尘或粗糙地擦,这样会造成表面划痕划痕。 如果污渍很难去除,请和销售商联系。 2.用拧干的湿布清洁仪器表面,如需要可蘸少许温水或中性洗涤剂。用挥发油、 稀料、乙醚、汽油等可造成脱色或损坏。 3.严禁将机器拆开维修,如有特殊情况请与公司医疗用品管理部或产品供应商 联系。

眼底荧光造影的护理

眼底荧光造影的护理 【关键词】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护理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un angiography,FFA)是一种特殊眼科检查方法,将造影剂从肘静脉注入,利用特定滤光片和眼底照相机,拍摄眼底血管及其灌注过程[1]。主要用于眼底病的诊断及鉴别判断,已成为眼底疾病检查的重要方法之一。2008年5月至2009年3月,我科共进行FFA检查患者253例,现将有关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53例,男性152例,女性101例。年龄7~75岁。经FFA检查后诊断为黄斑部病变92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105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34例,视网膜血管阻塞16例,其他眼底病变6例,诊断正确率97.8%。采用CF60UVi 的荧光造影仪,造影剂为广州明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荧光素钠,规格为0.6ɡ/3ml。 2 护理 2.1 造影前准备 2.1.1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在暗室内进行,病人易产生紧

张,恐惧心理,故在检查前护士应将造影的注意事项向病人解释清楚,解除思想顾虑,以取得病人合作。 2.1.2 造影前详细询问病史,药物过敏史,了解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做好眼部及全身的检查,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心脏听诊及心电图检查。高血压患者血压不超过150/90mmHg,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不超过10mmol/L。 2.1.3 造影前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滴患眼2~3次,将瞳孔扩至7~8mm直径达到拍片要求,以防漏拍眼底病变。散瞳过程中观察有无因散瞳导致的不适,如头痛、眼球胀痛、恶心等。 2.1.4 训练患者眼球向前方、正上、正下、左方、左上、左下、右方、右上、右下方位转动,使其在造影过程中能够密切配合。 2.1.5 造影室内准备相应抢救药品及器械,检查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2.1.6 准备三通双管注射器,分别抽吸0.1%和10%荧光素钠溶液各5ml,抽好药后做标记,按顺序摆放于无菌盘内备用。 2.1.7 勿在饥饿、劳累、疲倦等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进行造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操作步骤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操作步骤 导语: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见眼睛对于我们人体的重要性,我们的眼睛是主要的感觉器官,如果我们的眼睛出现了问题,那么不但容易给我们带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见眼睛对于我们人体的重要性,我们的眼睛是主要的感觉器官,如果我们的眼睛出现了问题,那么不但容易给我们带来了不舒服的感觉而且还容易影响到我们的视觉,所以我们建议广大的读者朋友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好好保护自己的眼睛,检查眼睛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就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1)详询病史,包括有无过敏史,详细检查全身及眼部情况,严重的心、肝、肾疾病及眼部屈光间质混浊者不宜造影。 (2)询问有无青光眼病使,必要时应进行检查。由于青光眼不能散瞳,因此造影也就无从谈起。 (3)提前30至60分钟开始散瞳,被检要眼充分散瞳,使瞳孔直径能达8mm为宜。至少要达到7毫米以上,许多人对此不是很重视,瞳孔太小可导致眼底周边图像拍摄不全。 (3)造影前30min给患者服抗过敏药,如扑尔敏4mg或异丙嗪25mg,止吐剂如维生素B6 20mg或甲氧氯普胺(灭吐灵)10mg。 (3)造影前医嘱。造影前医嘱要反复强调,让病人充分明白与重视,主要包括造影过程身体若发生不适反应,应立即告诉检查医生,不要硬扛;向患者解释注药后的十多秒时间里可能出现一过性恶心。如有发生恶心现象,应立即进行深呼吸;尽可能睁大眼睛;造影过程不要说话;遇到打喷嚏等应扭头,避免唾沫污染镜头等。保持镇静合作。 (4)准备10%荧光素钠溶液5ml或20%溶液3ml,荧光素钠稀释液(无菌生理盐水4.5ml加于10%荧光素钠0.1ml内)抽入空针内备用。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眼底血管造影

第二章特殊检查 第一节眼底血管造影 眼底血管造影术是1961年Novotry与A1vis所提出,是60年代的一种新技术。它将眼底病的诊断方法从主观转变为客观的科学鉴定,也就是从眼底镜下形态学的静态观察转变为循环动力学的动态研究。它能清晰地表示出微循环的细微结构,直到毛细血管的水平。它能完整地系统地以动态说明活体循环的正常或异常状态,并能连续快速摄影加以记录。可以在眼的解剖组织、生理病理、临床诊断以及动物实验等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地研究和应用。 一、定义:将造影剂从肘脉注入,利用特定的滤光片和眼底照相机,拍摄 眼底血管及其灌注的过程。 二、分类:(分二种) ⒈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反映视网膜血管的情况。 ⒉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反映脉络膜血管情况。 三、造影剂: ⒈FFA:10%~20%荧光素钠。 ⒉ICGA:吲哚青绿。 四、价值:⒈主观→客观

⒉静态→动态 五、荧光素血管造影(FFA): 特定的眼底血管造影机: 它包括眼底照相机、自动转片曝光装臵、自动计时器和计数器、激发滤光片(蓝色滤光片)和屏障滤光片(黄色滤光片)、电脑。 六、基本原理: 荧光素受短波光线激发后,能转换成较长波长的光线,通过滤光片,可以区别激发光与反射的荧光,这样可见到荧光而看不到非荧光。那么荧光素钠溶液被稀释后如被蓝光(475mu波长)照射时,能发出绿光(波长495~600mu)。利用这个特性,当荧光素钠注入V后被血液所稀释,由A灌注入眼内血管系统,根据所测得的与血液混合的荧光素钠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在照相机的闪光灯和观察用的照明光源的光线途中加一蓝色滤光片(即激发滤光片),由于蓝色滤光片只能允许波长420~470mu之间的光线通过,而阻挡了波长在500mu以上的红色光。此蓝色光进入眼底,可激发与血液混合的荧光素钠发射出黄绿色的荧光,由眼底发出的含有蓝色及黄绿色的光,经过眼底照相机的一系列光学系统,在到达相机底片之前,被安臵在照相机底片前的黄色滤光片(屏障滤光片)阻挡了所有波长短于520mu的光,只允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不良反应及预防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不良反应及预防(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方法对4 036例患者荧光血管造影不良反应及处理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95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4.83%,其中轻中度不良反应190例(4.70%),重度5例(0.13%),无死亡病例。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严重者危及生命,造影前问诊和造影室内装备抢救药品器材是必要的。 【关键词】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不良反应;预防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a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是目前眼底疾病检查、诊断的常用方法。眼底许多疾病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病变、静脉阻塞、Eales疾病等,通过FFA检查可以了解病变情况,对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FFA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将我院4 036例FFA检查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1998年7月~2007年11月接受FFA检查的患者4 036例,其中男性1 988例,女性2 048例,年龄7~81岁。

1.2 方法造影前详细询问病史及过敏史,了解患者全身情况,排除严重的心、肝、肾疾病,必要时测血压、心电图,向患者及家属介绍FFA检查的目的、方法、检查过程中配合要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等,并填写检查知情同意书。检查前半小时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充分散瞳,造影剂用广州白云山明光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20%荧光素钠,造影前15 min做皮肤划痕试验,阳性者应停止造影,阴性者再用0.1%的荧光素钠10 ml缓慢从前臂静脉推注,观察5 min,患者如无不适反应,在4~6 s内快速静脉注射20%荧光素钠3 ml。严密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造影完毕后再观察30 min,无特殊不适后准其离开。 1.3 不良反应采用Yannuzzi等[1]对FFA的不良反应分类法。轻度:仅有一过性的反应,如恶心、呕吐、打喷嚏及皮肤发红,不需处理,无后遗症。中度:为一过性反应,患者出现一过性心慌、皮肤瘙痒及荨麻疹、唇舌感觉异常、哮喘,需要给予处理,但不危及生命也无后遗症。重度:不良反应持续时间长,可危及生命,需要及时处理,表现为气管和喉肌痉挛及过敏,可发生休克、抽搐,甚至死亡;或突发心脏搏动、呼吸停止。 2 结果 本组患者4036例中,195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3%。其中轻度不良反应141例(3.49%),中度49例(1.21%),重度5例(0.13%),无死亡病例。轻度不良反应一般发生在静脉推注荧光素钠后15~20 s,嘱患者作深呼吸可缓解,无需任何处理,可继续造影检查。对出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操作步骤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操作步骤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见眼睛对于我们人体的重要性,我们的眼睛是主要的感觉器官,如果我们的眼睛出现了问题,那么不但容易给我们带来了不舒服的感觉而且还容易影响到我们的视觉,所以我们建议广大的读者朋友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好好保护自己的眼睛,检查眼睛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就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1)详询病史,包括有无过敏史,详细检查全身及眼部情况,严重的心、肝、肾疾病及眼部屈光间质混浊者不宜造影。 (2)询问有无青光眼病使,必要时应进行检查。由于青光眼不能散瞳,因此造影也就无从谈起。 (3)提前30至60分钟开始散瞳,被检要眼充分散瞳,使瞳孔直径能达8mm为宜。至少要达到7毫米以上,许多人对此不是很重视,瞳孔太小可导致眼底周边图像拍摄不全。 (3)造影前30min给患者服抗过敏药,如扑尔敏4mg或异丙嗪25mg,止吐剂如维生素B6 20mg或甲氧氯普胺(灭吐灵)10mg。

(3)造影前医嘱。造影前医嘱要反复强调,让病人充分明白与重视,主要包括造影过程身体若发生不适反应,应立即告诉检查医生,不要硬扛;向患者解释注药后的十多秒时间里可能出现一过性恶心。如有发生恶心现象,应立即进行深呼吸;尽可能睁大眼睛;造影过程不要说话;遇到打喷嚏等应扭头,避免唾沫污染镜头等。保持镇静合作。 (4)准备10%荧光素钠溶液5ml或20%溶液3ml,荧光素钠稀释液(无菌生理盐水4.5ml加于10%荧光素钠0.1ml内)抽入空针内备用。 (5)将照影机准备妥当,患者取坐位,头部固定,位置调整合适。在注射荧光素钠之前先摄眼底普通照相及加用激发滤光片和栅滤光片的对比照相。 (6)在患者肘部常规消毒后作静脉穿刺,用8号针头先缓慢注入荧光素钠稀释液,待10min、15min后如无反应,调换含有10%或20%荧光素钠的注射器,在统一口令下快速注入(2s-4s)并同时启动计时,约5秒后开始拍照。 (7)告知患者在24h内尿液呈黄绿色,是为排出的药液,不必恐惧,可多喝水以利排药。

眼底血管造影技术操作规范

眼底血管造影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节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适应证】 1.辅助眼底病的诊断。 2.为某些眼底病的分期分型提供依据。 3.有助于了解某些眼底病的病情程度。 4.判断眼底病治疗的效果。 【禁忌证】 1.严重心血管和肝、肾功能损害者。 2.对注射用荧光素钠过敏者。 3.有过敏体质或有严重过敏家族史者。 4.有不宜散大瞳孔疾病者。 5.全身情况不允许取坐位接受检查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向受检者介绍造影的要点和可能的并发症,征得同

意,并签署同意书。 2.充分散大瞳孔。 3.荧光素过敏试验。 (1)一般采用皮肤试验法:在前臂腕部内侧皮肤消毒后 划痕至皮肤少许出血,然后滴上未经稀释的荧光素钠液,观察15min,如出现局部发红、水肿隆起等皮肤反应,视为阳性。 (2)稀释荧光素钠静脉注射法:将已经抽吸完了的荧光 素钠的空安瓶注入14m1生理盐水,将此微带黄绿色的液体抽吸人注射器中,由静脉缓缓注人带有极少量荧光素钠的lOml黄绿色液体,仔细观察患者有无过敏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注射,取消造影。 4.配制准备注人静脉内的荧光素钠,剂量为 10-20mg/kg。一般成人用20%荧光素钠3-5ml,用4-5s注射完毕。儿童或不宜静脉注射的成人,可口服含2写荧光素钠的水溶液或抓化钠溶液,剂量为25- 30mg/kg,只适于照晚期眼底像。

5.请受检者坐在眼底照相机前,固定头部、调整焦点。首先拍摄彩色眼底照片及无赤光眼底照片以及未注射荧光 素前的对比照片。 6.将受检者上臂置于小桌上,常规消毒后,进行静脉穿刺。 7.将已配制好的荧光素钠于5s内快速注入静脉内。 8.在开始注人荧光素钠的同时,开动照相机的计时器,记录造影时间。 9.荧光素钠注入静脉6-7s后,开始拍摄眼底照片。在头30s内,每秒拍摄1-2张照片,以观察视网膜中央动脉和静脉的显影时间,然后间断拍摄,但最后应当拍摄15-30min 的眼底后期像。 10.标准的眼底像片应按顺序拍摄,尽量包括全部眼底。一般拍摄7-9个视野,其次序为后极部、颞侧、颞上、上方、鼻上、鼻侧、鼻下、下方和颞下。造影过程中尽可能穿插拍另一眼的照片。 11.整理和保存眼底血管造影的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