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诊

闻诊
闻诊

中医诊断学——第四单元闻诊

细目一听声音

要点一声音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1.发声

(1)疾病状态下,语声高亢洪亮有力,声音连续者,多属阳证、实证、热证。

(2)语声低微细弱,懒言而沉静,声音断续者,多属阴证、虚证、寒证。

(3)语声重浊者,称为声重,多属外感风寒,或湿浊阻滞。

2.音哑、失音

新病音哑或失音者,属实证,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湿壅肺所致,即所谓“金实不鸣”。

久病音哑或失音者,属虚证,多由阴虚火旺,肺肾精气内伤所致,即所谓“金破不鸣”。

妊娠后期出现音哑或失音者,称为妊娠失音,又称子喑。

3.鼻鼾

若昏睡不醒或神志昏迷的病人鼾声不绝者,多属高热神昏或中风入脏之危候。

4.呻吟

呻吟声高亢有力,多为实证、剧痛;久病而呻吟低微无力,多为虚证。

5.喷嚏

(1)若新病喷嚏,兼有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多因外感风寒。

(2)久病阳虚之人,突然出现喷嚏,多为阳气回复,病有好转的趋势。

6.呵欠:病者呵欠频频不止,多为体虚阴盛阳衰。

7.太息:情志不遂、肝气郁结。

要点二语言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1.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的症状。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

2.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的症状。多因久病脏气衰竭,心神散乱所致,属虚证。

3.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的症状。多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或气郁痰阻,蒙蔽心神所致,属阴证。常见于癫病、郁病。

4.错语:神志清楚而语言时有错乱,语后自知言错的症状。虚证多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所致;实证多为痰湿、瘀血、气滞阻碍心窍所致。

5.狂言: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叫骂詈的症状。多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痰火内扰神明。多属阳证、实证,常见于狂病、伤寒蓄血证。

6.言謇:神志清楚、思维正常而吐字困难,或吐字不清。多因风痰阻络,为中风之先兆或后遗症。

小结

神志不清,声高有力热扰心神之实证

神志不清,语声低弱心神散乱虚证

自言自语心气虚弱,气郁痰阻

错语言错乱,语后自知心气虚弱,痰湿、瘀血、气滞阻碍心

语窍

狂言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叫骂

痰火内扰神明

吐字困难,或吐字不清风痰阻络,中风

要点三呼吸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1.喘:呼吸困难、急迫,张口抬肩,甚至鼻翼煽动,难以平卧。

2.哮:指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的症状。

3.短气:指呼吸气急而短促,气短不足以息,数而不相接续的症状。

4.少气:指呼吸微弱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的症状。

要点四咳嗽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1)咳声不扬,痰稠色黄,不易咯出,多属热证。

(2)咳有痰声,痰多易咯,多属痰湿阻肺。

(3)干咳无痰或少痰,多属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

(4)咳声短促,呈阵发性、痉挛性,连续不断,咳后有鸡鸣样回声,并反复发作者,称为顿咳(百日咳)。

(5)咳声如犬吠,伴有声音嘶哑,吸气困难,多见于白喉。

要点五胃肠声音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1.呕吐

(1)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呕吐物清稀者,多属虚寒证。

(2)吐势较猛,声音壮厉,呕吐出黏稠黄水,或酸或苦者,多属实热证。

(3)呕吐呈喷射状者,多为热扰神明,或因头颅外伤。

(4)呕吐酸腐味的食糜,多因暴饮暴食。

(5)共同进餐者皆发吐泻,多为食物中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为胃反,多属脾胃阳虚证。

(6)口干欲饮,饮后则吐者,称为水逆,因饮邪停胃,胃气上逆所致。

2.呃逆:唐代以前称“哕”

(1)呃声频作,高亢而短,其声有力者,多属实证;呃声低沉,声弱无力,多属虚证。

(2)新病呃逆,其声有力,多属寒邪或热邪客于胃;久病、重病呃逆不止,声低气怯无力者,属胃气衰败之危候。

3.嗳气:古称“噫”

(1)嗳气酸腐,兼脘腹胀满者,多宿食内停。

(2)嗳气频作而响亮,嗳气后脘腹胀减,嗳气发作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者,多为肝气犯胃。

(3)嗳气频作,兼脘腹冷痛,得温症减者,多为寒邪犯胃,或为胃阳亏虚。

(4)嗳声低沉断续,无酸腐气味,兼见纳呆食少者,为胃虚气逆,属虚证。

4.肠鸣

(1)肠鸣增多

当患者动摇身体,脘腹部鸣响如囊裹浆,辘辘有声者,称为振水声,多为水饮留聚于胃。

(2)肠鸣稀少

实热蕴结肠胃;肝脾不调;脾肺气虚;阴寒凝滞。

(3)肠鸣音完全消失

肠痹或肠结等病。

细目二嗅气味

要点口气、病室气味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1.口气

(1)口气酸臭,并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者,多属食积胃肠。(2)口气臭秽者,多属胃热。

(3)口气腐臭,或兼咳吐脓血者,多是内有溃腐脓疡。

(4)口气臭秽难闻,牙龈腐烂者,为牙疳。

2.病室的气味

病室臭气触人,多为瘟疫病。

病室有尿臊气(氨气味),见于肾衰。

病室有烂苹果样气味(酮体气味),多见于消渴厥患者,属危重症。病室有蒜臭气味,多见于有机磷中毒。

例题:

1.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呕吐物清稀者,多属()

A.热伤胃津

B.热扰神明

C.食滞胃脘

D.脾胃阳虚

E.饮邪停胃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呕吐物清稀者,多属虚寒证。

2.咳声短促,呈阵发性、痉挛性,连续不断,咳后有鸡鸣样回声,并反复发作者,称为()

A.哮病

B.顿咳

C.白喉

D.燥咳

E.寒咳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咳声短促,呈阵发性、痉挛性,连续不断,咳后有鸡鸣样回声,并反复发作者,称为顿咳(百日咳)。

3.久病音哑或失音者,属于()

A.金实不鸣

B.金破不鸣

C.外感风寒

D.痰湿塞肺

E.风热袭肺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久病音哑或失音者,属虚证,多由阴虚火旺,肺肾精气内伤所致,即所谓“金破不鸣”。

4.嗳气频作而响亮,嗳气后脘腹胀减,嗳气发作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者,多为()

A.肝气犯胃

B.胃气虚

C.胃阳亏虚

D.肝阴虚

E.宿食内停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嗳气频作而响亮,嗳气后脘腹胀减,嗳气发作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者,多为肝气犯胃。

5.口气酸臭,并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者,多属()

A.胃气郁滞

B.食积胃肠

C.胃寒

D.胃热

E.胃阳不足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口气酸臭,并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者,多属食积胃肠。

6.病室有蒜臭气味,多见于()

A.消渴厥

B.有机磷中毒

C.疮疡

D.尿毒症

E.瘟疫病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病室有蒜臭气味,多见于有机磷中毒。

A.谵语

B.郑声

C.独语

D.错语

E.狂言

7.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属于()

8.神志清楚而语言时有错乱,语后自知言错,属于()

『正确答案』A D

『答案解析』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的症状。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

错语:神志清楚而语言时有错乱,语后自知言错的症状。虚证多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所致;实证多为痰湿、瘀血、气滞阻碍心窍所致。

A.痰热扰乱心神

B.心神散乱所致

C.宗气大虚

D.心气虚弱

E.风痰阻络

9.郑声的病机多属()

10.独语的病机多为()

『正确答案』B D

『答案解析』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的症状。多因久病脏气衰竭,心神散乱所致,属虚证。

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的症状。多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或气郁痰阻,蒙蔽心神所致,属阴证。常见于癫病、郁病。

中医诊断法之指甲诊

中医诊断十四法→第十三章指甲诊 第一节指甲诊的理论依据 指甲为脏腑气血的外荣,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有直接联系,能够充分地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记载,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是以经络、脏腑、气血作为一个统一体来加以论述的,人体指甲根端是经脉气血出发之处,称为十二经脉的井穴。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五腧,六腑六腧,经脉十二,经络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又如《灵枢·经脉》篇日:“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络大肠属肺,循臑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大肠,手阳明之脉,出大指(甲)之端”。所有十二经脉井穴,均出入于爪甲根端,正因爪甲根端是经脉井穴出发点,这些部位有甲襞甲床丰富的脉络微循环作为沟通气血的渠道,阳经自此出表,阴经自此入里,人身气血得以通过经络系统流注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以人体生理病理能充分反映于指甲,也就是人体生理病理气血信息能透过经络系统,投射于指甲这面微型荧屏而形成具有特异性的甲象。 在《内经》中早就指出了爪甲与脏腑的关系。在《灵枢·经脉》篇中详细论述了手拇指甲根少商穴循太阴经连属于肺脏;手食指甲根商阳穴循阳明经连属于大肠腑;手小指甲根少泽穴从后侧循太阳经连属于小肠腑,等等。这是爪甲与脏腑之间通过经脉直接连通。因此,脏腑荣枯,机能盛衰,莫不引起甲象的变化。 此外,四肢爪甲靠气血荣润。《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行四末……”。《素问·六节脏象》说:“肝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气血”;《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爪受血而能摄”。这些均说明四肢爪甲与气血的关系非常密切,当人体气血发生变化便可在指甲上有所表现,并能反映脏腑病机。《灵枢·本藏》篇日:“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这里讲的是指甲形态、质地、色泽与内脏的生理病理关系。《灵枢·论疾诊尺》篇指出:“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990《素问·痿论》说:“骨痿者生于火热,何以别之?日:肝热者,色苍而爪枯”。可见疾病在内,而甲象则可显示于外,故从诊甲入手,可达辨病的目的。 历代医家对诊甲辨证亦取得十分可贵的经验。如《中藏经》中说:“手足甲肉黑色者死”,“筋绝魂惊虚恐,手足甲青,呼骂不休,八九日死”。清陈士铎《石室秘录》指出:“指甲尽行脱落,此乃肾经火虚”。此外,在《四诊抉微》、《形色外诊简摩》中,亦均有论述。近年来有学者在前人诊甲经验的基础上,作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对临床诊断疾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舌诊与脉诊

第三章舌诊 第一节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舌诊的方法、技巧 1.患者的体位 患者可以采取坐位或仰卧位,面向光源。医生的姿势可略高于患者,保证视野平面略高于病人的舌面,以便俯视舌面。 2.伸舌的姿势 自然伸舌,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舌体充分暴露。要尽量张开口,昏迷病人,可用压舌板撬开口,或用开口器,总之,应充分暴露舌象。 3.望舌的顺序 首先是总体望舌,对于舌象有整体的印象,如观察整个舌体的色泽、胖瘦、运动等。然后按照舌尖、舌中、舌边、舌根的顺序依次观察舌质、舌苔,最后观察舌下络脉。如下所示: 4.揩舌或刮舌验苔 当舌苔过厚,或者出现与病情不相符合的苔质、苔色,为了确定其有根、无根,或是否染苔等,可结合揩舌或刮舌方法,也可直接询问患者在望舌前的饮食、服用药物等情况,以便正确判断。 (1)揩舌:医生用消毒纱布缠绕于右手食指两圈,蘸少许清洁水,力量适中,从舌根向舌尖揩抹3~5次。

(2)刮舌:医生用消毒的压舌板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从舌根向舌尖刮3~5次。 5.观察舌下络脉 嘱病人尽量张口,舌尖向上腭方向翘起并轻轻抵于上腭,舌体自然放松,勿用力太过,使舌下络脉充分暴露,便于观察。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颜色、长短、粗细,有无怒张、弯曲等异常改变,然后观察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和形态有无异常。 二、舌诊的注意事项 1.光线 应该以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为好,面向光亮处,使光线直射口内,要避开有色门窗和周围反光较强的有色物体,以免舌苔颜色产生假象。在晚上或在暗处,昏暗的灯光会使舌苔的黄、白二色难以分辨,或使白苔类似灰苔,红舌类似紫舌。因此,以用日光灯或强光手电筒照明为宜,必要时,应白天复查一次。总之,人工照明,总有缺陷,白炽灯光,红黄成分多,日光灯光,青蓝成分多,临床能考虑这些因素,也可避免一些误诊。 2.姿势 伸舌过分用力、舌体紧张卷曲,都会影响舌体血液循环而引起舌色改变。若过分用力,使舌体紧张,或伸舌时间过久,都会影响舌体血液循环而出现假象。如伸舌用力,呈圆柱形,或呈尖锋,会使舌的颜色加深;两侧卷曲,会使边尖颜色加深;用力伸舌过久,舌质会渐呈青紫色。伸舌时,牙齿轻咬舌头,只露出短短的舌尖;或者由于舌体过于紧张而卷曲、颤抖;用牙齿刮舌面;口未充分张开,只稍稍伸舌,露出舌尖;舌体伸出时舌边、尖上卷、或舌肌紧缩或舌体上翘、或左右歪斜等这些都不利于医生观察舌象。因此,望舌时医生应指导患者正确的伸舌姿势,或者示范正确的姿势。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txt14热情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心灵内部迸发而出,激励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活力;热情是一根强大的支柱,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总能催生我们乐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没有热情,生命的天空就没的色彩。运用听觉和嗅觉,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由于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声音和气味的变化能反映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可推断正气盛衰和判断疾病种类。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听声音是指诊察病人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大小、高低、清浊,区别寒热虚实。通常,声高气粗重浊多属实证,反之则属虚证。语言错乱多属心之病变,呼吸、咳嗽、喷嚏多与肺病有关,呕吐、呃逆、嗳气多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太息多与肝郁有关。嗅气味可分病体和病室两方面。病体的气味主要是由于邪毒使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产生败气,以致从体窍和排出物发出,据此,可辨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及邪气所在。通常,凡酸腐臭秽者,多属实热证;无臭或略有腥气者,多属虚寒证。病室气味,则是由病体及其排泄物气味散发的,如瘟疫病人室内有霉腐臭气;失血证病人室内有血腥气味;尿臊味多见于水肿病晚期患者。 中医运用自己的听觉和嗅觉,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及排泄物发出的气味进行诊察,以推断疾病的方法。为四诊之一。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如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音(角、徵、宫、商、羽)及五臭(臊臭、焦臭、香臭、腥臭、腐臭)都与五脏相应,是五脏功能变化的反映。因而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反映出内在病变,据以推断正邪盛衰和疾病种类。在临床上,闻诊同望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对疾病作出正确判断。 听声音以辨正气盛衰为主。不仅可以诊察与发音有关器官的病变,还可根据声音,诊察体内各脏腑的变化。一般新病、小病其声多不变,而久病、苛疾其声多有变化。听声音包括听语声、呼吸声、咳嗽声、呃逆声、嗳气声等。①语声。病人说话声音的强弱,可反映正气盛衰和邪气性质。语声高亢宏亮而多言,属实证、热证;语声轻微低哑而少言,属虚证、寒证。语声重浊,常见于外感或湿邪侵袭,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声音嘶哑,发不出音的称失音,因外邪袭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的为实;因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而致的为虚。新病声哑属实证,久病失音属虚证。妊娠七月而失音,称为子瘖,是生理现象,分娩后不治自愈。语言错乱,多属心有病变。躁扰不宁是狂证,多为痰火内扰所致,属阳证;喃喃自语,痴呆静默是癫证,多为痰气郁闭所致,属阴证;神识不清,语言颠倒,声高有力,称谵语,属实证;神志恍惚,语言重复,声低无力称郑声,属虚证。②呼吸声。呼吸有力,声粗浊,多为热邪内盛,属实热证;呼吸无力,声低微,多为肺肾气虚,属虚寒证。呼吸急促而困难是喘证,发作急骤,声高气粗,以呼出为快的,多因肺有实邪,气机不利而致,属实证;发作缓慢,声低息微,呼多吸少,气不接续,或痰鸣不利的,属虚证。呼吸困难而有痰鸣音,是哮证,为痰阻气道而致。③咳嗽声。咳声重浊有力,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无力,多属虚证。咳嗽痰声漉漉,痰稀易吐,为湿痰蕴肺;咳嗽干裂声短,痰少干结,为燥邪伤肺。咳嗽连声不断,咳停吸气带吼声,为顿咳(百日咳)。咳声嘶哑,呼吸困难,是喉风,属危急证候。④呕吐声。呕吐徐缓,声低无力,是虚寒证;呕吐势猛,声高有力,为实热证。⑤呃逆声。呃逆,俗称打嗝。日常嗝逆,声音不高不低,无其他不适,多因咽食急促而致,不属病态。呃声高亢,短促有力,多属实热;呃声低沉,气弱无力,多属虚寒。久病出现呃逆不止,是胃气衰败的危重之象。⑥嗳气声。嗳气,古称噫气。若是饱食之后,因食滞肠胃不化而致的,可有酸腐味,声音较响;若是胃气不和或胃气虚弱

诊脉方法

诊脉方法 寸口以及脏腑在寸口上的分布规律: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寸口脉又可以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部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这就是寸口诊法的的三部九候。 脏腑在寸关尺上的分布,文献记载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现在临床上一般是根据《内经》"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来划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 诊脉方法及注意问题 一、诊脉的时间 《黄帝内经》中记载诊脉以平旦为佳,也就是说诊脉最理想时间是清晨。但一般很难做到,一般要求诊脉时保持诊室安静,且应让病人候诊,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尽量减少干扰因素,以达到平旦诊脉的同样效果。尤其对一些危重病人更不必拘泥于候诊而耽误救治时间。 二、诊脉的体位 诊脉时病人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气血畅通,以便诊察脉象。如果侧卧、上臂扭转,均可能导致脉管受压,脉气不能畅通;手臂过高或过低,都可以影响气血的运行,使脉象失真。 三、诊脉的手法 诊脉常用的指法,可概括为选指、布指和运指等。 1.选指 医者在诊脉时用左手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诊病人的左手,三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角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以便于诊脉。 2.布指 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桡骨茎突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布指疏密适当。 3.运指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精)

运用听觉和嗅觉,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由于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声音和气味的变化能反映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可推断正气盛衰和判断疾病种类。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听声音是指诊察病人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大小、高低、清浊,区别寒热虚实。通常,声高气粗重浊多属实证,反之则属虚证。语言错乱多属心之病变,呼吸、咳嗽、喷嚏多与肺病有关,呕吐、呃逆、嗳气多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太息多与肝郁有关。嗅气味可分病体和病室两方面。病体的气味主要是由于邪毒使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产生败气,以致从体窍和排出物发出,据此,可辨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及邪气所在。通常,凡酸腐臭秽者,多属实热证;无臭或略有腥气者,多属虚寒证。病室气味,则是由病体及其排泄物气味散发的,如瘟疫病人室内有霉腐臭气;失血证病人室内有血腥气味;尿臊味多见于水肿病晚期患者。中医运用自己的听觉和嗅觉,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及排泄物发出的气味进行诊察,以推断疾病的方法。为四诊之一。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如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音(角、徵、宫、商、羽及五臭(臊臭、焦臭、香臭、腥臭、腐臭都与五脏相应,是五脏功能变化的反映。因而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反映出内在病变,据以推断正邪盛衰和疾病种类。在临床上,闻诊同望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对疾病作出正确判断。听声音以辨正气盛衰为主。不仅可以诊察与发音有关器官的病变,还可根据声音,诊察体内各脏腑的变化。一般新病、小病其声多不变,而久病、苛疾其声多有变化。听声音包括听语声、呼吸声、咳嗽声、呃逆声、嗳气声等。①语声。病人说话声音的强弱,可反映正气盛衰和邪气性质。语声高亢宏亮而多言,属实证、热证;语声轻微低哑而少言,属虚证、寒证。语声重浊,常见于外感或湿邪侵袭,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声音嘶哑,发不出音的称失音,因外邪袭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的为实;因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而致的为虚。新病声哑属实证,久病失音属虚证。妊娠七月而失音,称为子瘖,是生理现象,分娩后不治自愈。语言错乱,多属心有病变。躁扰不宁是狂证,多为痰火内扰所致,属阳证;喃喃自语,痴呆静默

中医把脉方法

中医把脉方法 把脉口诀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这个表竖着去记,横着去用。 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长夏脉稍缓,秋季脉稍浮,冬季脉稍沉。你说的那个口诀我不知道,把这个五行归类表给你截过去,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诊断学(舌诊、闻诊)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中医诊断学(舌诊、闻诊)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总分:16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2型题(总题数:37,分数:74.00) 1.热极津枯重证之人,可见( )(2007年第157题) A.干荔舌√ B.赭黑舌 C.火柿舌 D.雪花舌 此题考查危重舌象的临床意义,属于识记型考题。干荔舌为舌敛束而无津,形如干荔肉,主热极津枯,病危。B选项色赭带黑,主肾阴将绝,病危。C选项舌如火柿,或色紫而干晦如猪肝,主内脏败坏,病危。D 选项主脾阳衰败,胃无生气。 2.黄腻灰黑苔多提示( )(2007年第158题) A.热极津枯 B.湿热内蕴√ C.痰湿久郁 D.寒湿内阻 此题考查复合舌象的临床意义,属于应用型考题。灰黑苔可代表寒证和热证,苔黄腻代表湿热,故选B。 3.中风先兆的舌态是( )(2005年第17题) A.舌短 B.舌萎 C.弄舌 D.吐舌 E.舌强√ 此题考查舌态的临床意义,属于识记型考题。中风先兆为舌体强硬。故选E。 4.舌苔黑而润滑多属( )(2005年第18题) A.寒盛阳衰√ B.热盛伤津 C.阴虚火旺 D.痰火内蕴 E.湿热熏蒸 此题考查舌诊中望舌苔,属于应用型考题。苔黑而干燥属于热证,苔黑而润滑多属寒证。内有寒邪,津液不化故舌多润滑。排除BCDE,故选A。 5.外感秽浊之气,热毒内盛可见( )(2004年第15题) A.白腻苔 B.黄腻苔 C.积粉苔√ D.灰黑干燥苔 E.黑苔而滑 此题考查舌苔的临床意义,属于识记型考题。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者,称为积粉萏,常见于瘟疫或内痈等病,系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故选C。 6.下列下j淡门舌最无关的主证是( )(2003年第16题) A.气血亏虚 B.阳虚 C.亡阳 D.阴虚√ E.寒实 此题考查舌诊中的望舌色,属于识记型考题。淡白舌主虚证和寒证,阴虚则热,舌色应为红。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txt14热情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心灵内部迸发而出,激励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活力;热情是一根强大的支柱,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总能催生我们乐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没有热情,生命的天空就没的色彩。运用听觉和嗅觉,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由于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声音和气味的变化能反映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可推断正气盛衰和判断疾病种类。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听声音是指诊察病人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大小、高低、清浊,区别寒热虚实。通常,声高气粗重浊多属实证,反之则属虚证。语言错乱多属心之病变,呼吸、咳嗽、喷嚏多与肺病有关,呕吐、呃逆、嗳气多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太息多与肝郁有关。嗅气味可分病体和病室两方面。病体的气味主要是由于邪毒使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产生败气,以致从体窍和排出物发出,据此,可辨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及邪气所在。通常,凡酸腐臭秽者,多属实热证;无臭或略有腥气者,多属虚寒证。病室气味,则是由病体及其排泄物气味散发的,如瘟疫病人室内有霉腐臭气;失血证病人室内有血腥气味;尿臊味多见于水肿病晚期患者。 中医运用自己的听觉和嗅觉,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及排泄物发出的气味进行诊察,以推断疾病的方法。为四诊之一。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如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音(角、徵、宫、商、羽)及五臭(臊臭、焦臭、香臭、腥臭、腐臭)都与五脏相应,是五脏功能变化的反映。因而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反映出内在病变,据以推断正邪盛衰和疾病种类。在临床上,闻诊同望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对疾病作出正确判断。 听声音以辨正气盛衰为主。不仅可以诊察与发音有关器官的病变,还可根据声音,诊察体内各脏腑的变化。一般新病、小病其声多不变,而久病、苛疾其声多有变化。听声音包括听语声、呼吸声、咳嗽声、呃逆声、嗳气声等。①语声。病人说话声音的强弱,可反映正气盛衰和邪气性质。语声高亢宏亮而多言,属实证、热证;语声轻微低哑而少言,属虚证、寒证。语声重浊,常见于外感或湿邪侵袭,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声音嘶哑,发不出音的称失音,因外邪袭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的为实;因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而致的为虚。新病声哑属实证,久病失音属虚证。妊娠七月而失音,称为子瘖,是生理现象,分娩后不治自愈。语言错乱,多属心有病变。躁扰不宁是狂证,多为痰火内扰所致,属阳证;喃喃自语,痴呆静默是癫证,多为痰气郁闭所致,属阴证;神识不清,语言颠倒,声高有力,称谵语,属实证;神志恍惚,语言重复,声低无力称郑声,属虚证。②呼吸声。呼吸有力,声粗浊,多为热邪内盛,属实热证;呼吸无力,声低微,多为肺肾气虚,属虚寒证。呼吸急促而困难是喘证,发作急骤,声高气粗,以呼出为快的,多因肺有实邪,气机不利而致,属实证;发作缓慢,声低息微,呼多吸少,气不接续,或痰鸣不利的,属虚证。呼吸困难而有痰鸣音,是哮证,为痰阻气道而致。 ③咳嗽声。咳声重浊有力,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无力,多属虚证。咳嗽痰声漉漉,痰稀易吐,为湿痰蕴肺;咳嗽干裂声短,痰少干结,为燥邪伤肺。咳嗽连声不断,咳停吸气带吼声,为顿咳(百日咳)。咳声嘶哑,呼吸困难,是喉风,属危急证候。④呕吐声。呕吐徐缓,声低无力,是虚寒证;呕吐势猛,声高有力,为实热证。⑤呃逆声。呃逆,俗称打嗝。日常嗝逆,声音不高不低,无其他不适,多因咽食急促而致,不属病态。呃声高亢,短促有力,多属实热;呃声低沉,气弱无力,多属虚寒。久病出现呃逆不止,是胃气衰败的危重之象。⑥嗳气声。嗳气,古称噫气。若是饱食之后,因食滞肠胃不化而致的,可有酸腐味,声音较响;若是胃气不和或胃气虚弱 引起的,则无酸腐味,声音低沉;若是情志变化而致的,则声音响亮,频频发作,嗳气后脘腹舒

中医-四诊法教案

《中医——四诊法》 教学设计 08传统文化汪向荣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四诊法的起源及内容;认识到事物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科学判断。通过学习《四诊法》,让学生认识到中医诊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四诊法的内容 难点:望、闻、问、切的独立运用 关键:望、闻、问、切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和学生一起做教室健康操。(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生命在于运动,适量的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 一、手部运动:把你的手握紧成拳头,然后放松,舒展手指,重复八次;然后转动手腕八次。 二、背部和肩部运动: 站直了,把你的右手放在左肩上,慢慢地回头;同样地方式对右肩再做一次,如此重复八次。 三、头部和颈部运动:把头从左往右转,再转回左边;重复做八次,再把头往前低,再往后仰,重复做八次。 活动二:把课本P89页《扁鹊见蔡桓公》编成话剧表演。 话剧内容梗概:扁鹊来到蔡国,蔡桓公宴请了他。扁鹊见到蔡桓公后说:“大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桓公不相信,说自己没有病。扁鹊走后,桓公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医术高明。”几天后,扁鹊再去见蔡桓公,说道:“大王的病已到血脉,不治会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很不高兴。又过了几天,扁鹊见到桓公时说:“大王的病已到了肠胃,不治会更重。”桓公十分生气,。又过了几天,扁鹊再见桓公时,就赶快避开了。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在血脉和肠胃,都有办法治愈,但病在骨髓,我就没有办法医治了。几天后,桓公体痛,忙派人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蔡桓公就病死了. 活动三:扁鹊通过三次见蔡桓公就可以准确的判断病情,我们可以看出扁鹊确实是医术高

大六壬断法述要

大六壬断法述要 前言 六壬神奇,令人艳羡。但头绪繁多不易入门。即使典籍满柜,如在宝山不知所取,每每让学者望而兴叹,甚至半途而废。 然而大道至简,备极精淳之术,必有一条极清晰地思路。只是这条丰富的易学思路容易埋没在壬学丰富的内容之中,不易理出。 实际上,据凤山先生的说法,学壬的全部内容只有两个方面:理气和类像~壬学判断就是在理气指导下选取类像,分析类像的过程,我们读壬书就是看:(1)书里如何运用理气(2)占什么样的事情选怎样的类像;(3)选好了类像又怎样分析类像。 《大六壬断法述要》这份资料,就是谈理气,选类,察类的。 建议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用反复浏览的方法,先粗略地勘一遍。不求甚解。再大体把握内容,在头脑中产生一些疑问 时再回头细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这本书的内容,获得深入 系统的认识。这也是读所有书最基本的、最有效的方法。 在读了笨资料后,建议找来古籍原文进行研读,因为本 资料只是为研读古籍起一个引导作用,真正地珍宝还在古籍 里。 本资料特别适合那些已经涉猎了一段时间六壬,但仍摸 不到六壬式特点的学习者。 凤山先生精研大六壬、四柱、纳甲、堪舆、理致精深, 实践精研丰富,闲人承其指点,六壬思路豁然开朗,反观诸 书,是顿有恍然之感,今以其思路为蓝本,发明深义,以利

后学。 今贤邵梁栋先生、徐伟刚先生虚怀若谷,研壬思路发人 深省,启迪后学,闲人受益良多,亦借此聊表敬仰之忱。 目录 一、壬书的选择................................................... 二、大六壬的学习............................................... 三、迅捷起课的方法........................................... 四、壬占总纲....................................................... 五、理气............................................................... 六、取类............................................................... 七、察类............................................................... 八、求财占察类简释........................................... 九、占察一个例子............................................... 十、类像琐谈....................................................... 十一、闲谈干支定位............................................... 十二、几个经典课例类像分析............................... 十三、大六壬一览登堂断赋................................... 十四、《壬归》谋望占类像分析.............................. 十五、《壬归》婚姻占类像分析.............................. 十六、《壬归》出行占类像分析.............................. 十七、《壬归》求财占“琐占约云”简释.............. 十八、天官类神........................................................ 十九、铸印

利用智能终端远程切脉的脉诊仪及其方法与相关技术

一种利用智能终端远程切脉的脉诊仪及其方法,涉及一种中医切脉设备及其方法,脉诊仪由脉搏检测器及脉搏模拟器、智能终端和客户端软件组成,脉搏检测器用连接线与智能终端的麦克和耳机连接,在智能终端上运行客户端软件,用腕带将脉搏检测器固定在手腕的脉搏上,让脉搏检测器的脉搏检测传感器与人的寸关尺脉搏相接处,脉搏检测器检测到寸关尺脉搏跳动后,通过连接线传给智能终端,智能终端通过移动互联网传递给医生的智能终端上,在医生的智能终端上显示寸关尺脉搏波形信息,医生的手放到脉搏模拟器的寸关尺三个振动器上,就能感觉到脉搏的跳动,它的振动效果与人的脉搏跳动类似,实现了远程切脉。 技术要求 1.一种利用智能终端远程切脉的脉诊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脉诊仪由脉搏检测器及脉搏模拟器、智能终端和客户端软件组成,智能终端包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智能腕带、及带有智能功能的设备;脉搏检测器通过数据线接口、连接线与智能终 端的麦克和耳机接口连接,脉搏检测器的三个脉搏检测传感器与被检测人的寸关尺脉搏接触;脉搏模拟器通过数据线接口、连接线与另一部智能终端的麦克和耳机接口连接,医 生号脉的手指与脉搏模拟器的三个振动器相接触;智能终端通过移动互联网可以相互通讯,安装并运行客户端软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智能终端远程切脉的脉诊仪,其特征在于,脉搏检测器是独立构成远程切脉的脉诊仪的装置,它包括脉搏检测传感器、放大滤波模块、频率转换模块、频率合成模块、数据线接口、外壳,脉搏检测传感器、放大滤波模块、频率转换模块、频率合成模块置于脉搏检测器的外壳内,脉搏检测传感器在外壳的下端,共有三个,分别与人的寸关尺脉搏对应;脉搏检测器侧面设有一个数据线接口,通过链接线与智能终端的耳机、麦克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智能终端远程切脉的脉诊仪,其特征在于,脉搏模拟器是独立构成远程切脉的脉诊仪的装置,它包括分频模块、驱动模块、振动器、数据线接口、外壳,分频模块、驱动模块、振动器置于脉搏模拟器的外壳内,振动器在外壳的上面,共有三个,模拟寸关尺脉搏振动,与号脉的手指相接触,振动器包括磁铁、线圈、振动膜、滑轨及支架,线圈固定在支架上,磁铁固定在振动膜上中心位置,置于滑轨上,弹性材料的振动膜周边固定在支架上,磁铁在滑轨上下移动,带动振动膜振动;或将磁铁和线圈对调位置,即:将磁铁固定在支架上,将线圈固定在振动膜上;在脉搏仿真器的侧面设有一个数据线接口,通过连接线与智能终端的耳机、麦克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智能终端远程切脉的脉诊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脉搏检测器及脉搏模拟器各自单独置于各自外壳中,作为一个独立装置使用,或将脉搏检测器和脉搏模拟器置于一个外壳中,形成一个带有检测脉搏功能的模拟脉搏振动设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智能终端远程切脉的脉诊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脉搏检测器及脉搏模拟器的外壳制成腕带、手表或其它型状;或将插头直接制作在外壳上,直接插到智能终端的耳机麦克插孔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智能终端远程切脉的脉诊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脉搏检测器及脉搏模拟器与智能终端为有线连接,或采用无线耳机、麦克通讯模块式实现无线连接。

中医诊断学闻诊(综合试题三)

第二节闻诊 大纲要求 1.掌握闻诊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 2.了解听声音诊病的原理及主要内容。 3.了解嗅病气诊病的原理及主要内容。 各类习题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失音是指() A.发音困难B.声音不清脆C.完全不能发音D.声音不响亮E.声音不圆润2."金实不鸣"的原因多为() A.邪气犯肺B.津枯肺损C.气虚无力D.虚火灼金E.悲忧伤肺 3.成年人的呼吸次数,正常值为() A.40次/分钟B.16─20次/分钟C.25次/分钟D.16次/分钟以下E.30次/分钟4.呼吸微弱,短而声低,称为() A.上气B.短气C.气微D.少气E.嗳气 5.阳虚久病,突发喷嚏连连,多为() A.阳气回复B.新感外邪C.阳气衰惫D.阳气亡失E.虚阳上越 6.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微,时断时续,称为() A.谵语B.郑声C.独语D.错语E.语謇 7.咳嗽声音重浊,吐痰质清色白,鼻塞不通,多为() A.外感风邪B.外感燥邪C.外感寒邪D.外感湿邪E.外感热邪 8.呕吐声音壮厉,吐物呈胶粘黄水,或酸或苦,多为() A.实热之证B.虚寒之证C.热扰神明D.食滞胃脘E.阴虚胃热 9.因情志抑郁不畅而发出长吁短叹声,称为() A.喷嚏B.嗳气C.太息D.呃逆E.短气 10.病室发出烂苹果气味,多为() A.病人脏腑败坏B.消渴病人C.水肿晚期病人D.失血病人E.重症肝病病人(二)A2型题 1.某病人呃逆三天。呃声连连,声高有力,且伴有嗳腐吞酸,口气酸臭,腹痛拒按,肠鸣、矢气频

2.某病人两天前感冒咳嗽,咳声不扬,吐痰黄稠,咽喉疼痛,呼吸气热。查体:面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有力。其病症多属() A.风邪犯肺B.寒邪犯肺C.热邪犯肺D.燥邪犯肺E.湿邪犯肺 (三)B1型题 1.自言自语、喋喋不休、首尾不续、见人则止,称为()2.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称为() A.独语B.错语C.郑声D.谵语E.狂言 3.呼吸气急而短,不足以息,数而不连续,似喘而不抬肩,称为()4.呼吸急促而喘,喉中痰鸣似哨,称为() A.喘B.哮C.上气D.短气E.少气 (四)X型题 1.下列哪些脏腑的病变可引起咳嗽() A.肺B.心C.大肠D.肝E.肾 2.引起呃逆的原因有() A.饮食匆忙B.肝火犯胃C.惊恐气乱D.胃气衰败E.寒邪犯胃 3.实喘发作时的常见症状特征有() A.气粗声高息涌B.但以引长一吸为快C.惟以呼出为快D.仰首目突E.动则喘甚4.正常声音的表现特点为() A.发音自然B.音调和谐C.欢快和畅D.言语清楚E.言与意符 二、词语解释 1.语言謇涩 2.子喑 3.顿咳 4.太息 三、填空题 1.闻诊包括()两个方面。

中医诊脉之初学者诊脉方法精要

让你更快掌握诊脉的秘诀 中医的脉诊在平常人看来往往是神秘的,又是那么的神奇,出发点多是象中医一摸某脉便知之生死,命之长短,怀胎之男女,知其之怀胎等等,比起那些现代仪器只是凭指下感觉便知之疾病,确实不得不让人信服,象金氏脉学那样,结合现代手段针对每个脉的血液流变,动力等原因加以解析揭示脉理,单从诊脉便能得知西医病症,诊十九万之众准确率高达70%,确实是脉诊与现代医学结合的典范,从另一角度亦说明脉诊确实是能诊断疾病的,并非是所谓的玄学,这只能是说明那些把中医脉诊连同中医看成玄学的人看问题只是表面化,根本就不能深入的客观的评价自己的祖国医学,是一种不学无术的表现.当然他们骂的也是有其合理理由,比如说现在的中医们都开西药了,都靠西医诊断了,图方便,俗话说得好"不进则退",对中医不深入,开的中药无任何效果,中医不断退步是世人逐步忘却中医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确实令人痛心啊. 但是,真的是图方便的原因才让现在的学中医的学生们,行医的中医们不想深入的原因吗?我想真正的喜欢中医的人,都有一个梦想,能象扁鹊,张仲景等等先辈那样救死扶生,令人景仰.可是时代环境的变迁往往带来的改变也是巨大的,毕竟中医在民国时期被废除,到文革之后才又真正找回来,在很大程度上,断了很久再接回来是有很多难度的,因为以前中医都是学徒制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或者父传子的方式进行中医传承,断了就很难补上了,只有凭后世们重新开始研习摸索,难度之大,又无人点拨,这才造成了中医发展的困境.为了国人对中医能更深入的研究及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提高,这是本人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但也只能是从个人体会的角度去解析如何掌握中医的脉诊,不免有纰漏之处.还望各位对中医脉诊研究更深入的高人们多多指教. 下面,我就在学习脉诊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初学中医,或者学完中医诊断还不明白怎么准确诊脉的人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以便能更好的开展学习及工作.为了更好的掌握脉诊其中的科学道理,可参考金伟老师的《金氏脉学》一书,及赵绍琴老师的《文魁脉学》等关于诊脉的书籍. 对于每个学习中医的学生来说,往往在学习脉诊时听教授讲脉象云里来雾里去一样,到课时讲完也不能掌握其诊脉的要领,到实习时也只是跟教授摸脉,教授说是什么脉就是什么脉,没能很好的体会出这个脉是怎么样的,教授也象课堂上讲的一样,又云来雾去了一趟,真是不得要决,想学又学不到,看来教授的水平太高了,只能意会了... 我当年也就这样过来的,但经过潜心摸索之后回头一看,其实是教授没把脉讲得通俗一些,同时又缺乏诊脉模型造成的,这是学脉困难的初步出发点,意思是说古人描述的是诗歌式的,不够通俗,讲的都是一些你不能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的东西,这样又怎么理解得了呢?第二个,缺乏具体的摸脉体会,意会到了,没有模型去体会.这就是脉学之难点之所在了.所以我的初衷点就是把讲脉尽量讲得通俗一点,然后指导初学者们找到一些体会的方法,相信对初学脉诊的人来说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不过这也要求你有一定的基础才行,起码你得初步认识过中医的脉诊中有多少种脉,课本上描述的是怎么样的,这些基本的知识,才能理解我所说的.下面我就一个脉一个脉的进行讲述. 首先,要理解脉是怎么构成的.脉,就是脉管,而脉诊是指摸动脉的脉管,那么摸它的什么呢?其实就是去体会这根动脉的脉管位置,形态,大小,强硬,及跳动的强弱,节律的均匀度这些方面,总结说来就是要根据脉的位,次,形,势.四方面去掌握,笼统说来一个是脉管,一个是脉的跳动,怎么说呢,位次形势四个方面中,位与形是脉管的角度,而次与势是脉动.可以说中医的二十七种常见脉中均是根据脉管与跳动两个角度去解释的,我将从这些角度去说明.位,指的是脉的位置,次,指跳动的次数,形,指脉管的形状大小,势,指的是跳动的力度.

诊法述要

第五章诊法述要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面黑的主病为、、。 2.呕吐有寒热之辨,胃寒则吐物形质为。 3.痰多色白,咯之易出,属痰;痰黄稠黏属痰。 4.小儿发结如穗,干枯不荣,多见于。 5.排出物色白清稀者,多属、。 6.望小儿食指络脉,以浮沉分,以色泽辨,以淡滞定,三关测。 7.舌尖见紫色斑点,是瘀血阻滞于。 8.面目肌肤俱黄为。黄色鲜明如橘皮色属;黄色晦暗如烟熏属。 9.舌淡白而瘦小,多属;舌淡白胖嫩,或有齿痕,多为。 10.红绛有苔属;红绛无苔或少苔属。 11.舌体,纹理者为老舌;舌体,纹理者为嫩舌。 12.病理性舌苔的形成是由而成。 13.带下黄稠臭秽者,多属;带下清稀而腥者,多属。 14.舌浅淡而有裂纹者多为。 15.病人日间汗出,活动尤甚,称为,属。 16.小便清长量多者,属;小便频数,短赤而急迫者,属。 17.鼻久流浊涕,色黄稠黏,香臭不分,是。 18.瘀血内阻的病人口渴与饮水的特点是。 19.热病过程中,舌苔由燥转润,提示。 20.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为,多属。 21.望舌苔主要观察与的变化。 22.舌尖芒刺,多为,舌中芒刺,多为。 23.得神提示,,或,。 24.察五色善恶时,不论何色皆以为区分要点。 25.声音重浊而粗、高亢洪亮多是证、证。 26.诊脉时用指力轻切在皮肤上称为;用力不轻不重称为;用重力切按筋骨间称为。 二、判断题(正确的以“√”表示,错误的以“×”表示) 1.数脉只主实热证。() 2.妇女白带量多质稀如涕,淋漓不绝者,多为脾肾阳虚,寒湿下注。() 3.呕吐以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 4.形如米粟,色红,稍高于皮肤,摸之有碍手感为斑。() 5.口唇糜烂是心火上炎的表现。() 6.得神只见于正常人。()

中医四诊2

对中医四诊的认识 摘要:四诊法是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在局部。从诊察疾病反映在各方面的客观症状、体征,可以帮助了解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谈对四诊的认识。 作者:姓名:刘家忠班级:09钢2 学院:冶金与能源学号:200913040218 关键词:望诊闻诊闻诊切诊 一、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自已的视觉,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以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作为分析内脏病变的依据。包括精神、气色、形态的望诊、舌的望诊及排出物的望诊。 (一)望精神包括精神意识活动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通过神志状况、面目表情、语言气息等观察病人精神状况,意识是否清楚,反应是否灵敏、动作是否协调等,以判断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 (二)望气色观察病人皮肤的颜色光泽,它是脏腑气血的外荣。颜色的变化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证和疾病的不同性质;光泽的变化即肤色的荣润或枯槁,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皆上注于面”,面部气血充盛,且皮肤薄嫩,色泽变化易于显露,故望气色主要指面部的色泽。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可以帮助了解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发展变化。 (三)望形态外形与五脏相应,一般地说,五脏强壮,外形也强壮;五脏衰弱的外形也衰弱。 (四)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舌通过经络与五脏相连,因此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虚实,疾病的深浅轻重变化,都有可能客观地反映于舌象,通过舌诊可以了解脏腑的虚实和病邪的性质、轻重与变化。其中舌质的变化主要反映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而舌苔的变化主要用来判断感受外邪的深浅、轻重,以及胃气的盛衰。 中医将舌划分为舌尖、舌中、舌根和舌侧,认为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两侧属肝胆(见图3-1)。根据舌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的脏腑病变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机械地看,需与其他症状和体征综合加以考虑。 (五)望少儿指纹指纹是指浮露于食指桡侧可见的脉络(即食指掌侧的浅静脉),是由手太阴肺脉分支而来,所以望小儿指纹与诊寸口脉具有近似的临床意义,适用于三岁以下的幼儿。望指纹,主要是观察其色泽与形态的变化。(六)望排出物排出物包括痰涎、呕吐物、涕、泪、汗、脓液、二便、经带等。观察排出物的形、色质量的变化,为辨证分析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然而往往大部分内容物由患者观察叙述,成为问诊的内容,一般而言,排出物色淡,清稀者,多为寒证,色深粘稠者多属热证。 二、闻诊

脉诊略谈

脉诊略谈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把我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并不确切。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大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到了汉代,脉诊就更加普遍了。《史记》记载的另一位名医淳于意(又叫仓公,约前205—?)就曾跟从他的老师公乘阳庆学习脉法达三年之久,并且接受了公乘阳庆传给他的《扁鹊脉书》。从《史记》记载的淳于意看病的“诊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看病必先诊脉。在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了《脉经》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书中把脉分为二十四种,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并且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把脉诊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学问。此后,我国古代脉学著述不断增多。许多名医都精通脉学,例如,明代的李时珍对脉学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公元1564年)等书。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以前脉学著述已不下一百多种。其中虽有重复,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脉学的发展。 脉诊及脉学理论源流述要 脉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属切诊。切诊是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诊断方法,虽居四诊之末,但它最具中医特色,是四诊中唯一直接触到患者人体的重要诊法。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文献之众多,涉及医学范围之广泛,都是望、闻、问三诊所不能比拟的。 切诊主要指切脉,亦称脉诊。脉诊的起源几乎与中医学的历史一样悠久,其创始者已无从查考。现在一般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为据,认为脉诊起源于扁鹊,或者说是扁鹊时代。《淮南子》指出:“所以贵扁鹊者,非贵其随病而调药,贵其秘息脉血,知病之所从生也。”《盐铁论》亦称:“扁鹊抚息脉而知疾之所由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