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 中考阅读答案

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 中考阅读答案
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 中考阅读答案

十五夜望月

默写:

1 点题句是?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进一步联想到月中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的点题之笔。

2 千古名句是: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考阅读

1 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去可以从地白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描写出景物的“清冷、寂静、凄凉”的特点。

水调歌头

1.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

答: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3分)

答:

答案:

(一)(5 分)

1.(2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3分)月亮(1分)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言之有理即可)(2分)

3.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4.这首词反映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政治失意时,幻想超脱物外;但积极的思想最终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

了作者乐观的心态和豁达的情怀。

5 “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2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6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月光转过朱红的阁楼,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此句运用了你人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思念亲人以及被贬的失意之情。

7.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古代诗歌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常德市一中备课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多景楼①陆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②。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③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④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注】①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1164年10月初,出任镇江府通判的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滋(即“使君”)登楼游宴,写下此词。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②貔貅:猛兽,喻指勇猛战士。③使君:古代州郡长官所称,此处指方滋。④叔子: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镇守襄阳,曾登临兴悲。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前四句写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运用比喻、衬托的手法,写出烟云缥缈之中似有若无地矗立着的高楼胜景。 B.上阕“鼓角”五句,追忆孙刘联军破强曹往事。烽火明灭,戈甲耀眼,而以“连空”、“万灶”点染,画面雄浑辽阔。 C.下阕换头处由江山历史过渡到现实生活情景,以九字为三顿,节奏峻急,露草风枝,绘出秋容惨淡,情绪稍转低沉。 D.下阙最后五句以“不见”二字领起,一气贯通,直至终篇,既呼应了上文的“孙刘”,又写及羊祜,以浇心中块垒。 15.下阕是如何抒发“古今愁”的?(6分) 14、A 15.(6分)⑴借景抒情。露珠结在草上,风吹落黄叶飘荡,用风露草木点明季节时令,词人登高望远,山河破碎,自己壮志难酬,君国身世之愁,纷至沓来。⑵借事抒情。烽烟未息,知府方滋就携群僚登楼谈笑风生,这种乐观情绪,洗尽了词人心中的万千忧愁。 ⑶直抒胸臆。“遗恨”,直接抒发了自己不能亲手克敌完成恢复大业而黯然神伤。⑷借典抒情。借对羊祜“名与汉江流”的赞美来表达自己力主抗金的政治态度,借羊祜劝勉方滋,希望他能象羊祜那样,为渡江北伐作好部署,建万世之奇勋,垂令名于千载,寄予一片希望。以历史上包括羊祜在内的无数登楼“游人”“遗恨黯难收”,来表达自己对收复难望、志不得伸的忧虑。(每个要点2分,答对3点给满分)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 级)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年代】中唐 【作者】王建 【体裁】七言绝句 【出处】《全唐诗》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 二、注释 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郎中:官名。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栖:歇,休息。 ⑶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⑷落:有些版本作“在”。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三、译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四、诗歌赏析 1.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为什么? 不可以。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3。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一句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因为这句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

新版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

部编六年级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 一、阅读《北京的春节》第三到六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解释词语: 万象更新:。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 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B. 表示解释说明 C. 表示意思的递进 D. 表示插说 3. 选文中的一个过渡句是。 4.大人们也紧张是因为。 5. 孩子们准备过年要做的事都有什么 . . 二、阅读《腊八粥》第一到八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合拢——()浓稠——() 搅拌——()好奇——() 2.如果用两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这两个词语可以是、。 3.根据选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选文第一句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来说明腊八粥受所有人喜爱。 B. 选文第二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说明腊八粥的制作过程。 C.“喜的快要发疯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形容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和期盼。 D.“塞灌”写出了人们吃腊八粥时的痛快淋漓。 4.选文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的 .

. 5.小朋友,你喜欢吃腊八粥吗写一写你吃腊八粥的心情吧。 . . 三、阅读古诗《十五夜望月》,完成下面的练习。 1.解释词语: 十五夜: . 尽:. 2. 这首诗的作者是朝诗人,诗中描写的景物 有、、、、、等,表现了诗人 的感情。 3.根据古诗判断对错。 (1)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律诗。() (2)这首诗第一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词语“地白”看出月色的皎洁, 写出了萧瑟苍凉之景。() (3)“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4)“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 一齐洒落人间。() 4.解释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并简单地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 . 5.描写中秋节的古诗很多,再写两句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句吧。 . . 四、阅读《鲁宾逊漂流记》“节选”第一到四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解释词语。 闻所未闻: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赏析

(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注释】①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②郎中:官名。③地白:地上的月光。④栖:歇。【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小诗借用中秋赏月这一习惯,巧妙含蓄地把诗人的别离思绪表现了出来。【赏析】这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七言绝句。以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两句是写月上中天时庭院的景色。如洗乳般的月华静静地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微雪,聒噪了一天的鸦鹊也逐渐消停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地隐栖在树上。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中的桂花,散发着氤氲的馨香。诗人写院中的月色,只用了“地白”二字,却给人澄澈、空明之感,让人不由得沉浸在清净悠远的意境中,躁动不安的心也慢慢沉静下来。“树栖鸦”是为了押韵而使用的倒装,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暗示夜已经深了,周围一片寂静。这三个字,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这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的。秋浓、夜深、露重,甚至连盛放的桂花也被润湿了。而夜露下降究竟有无声响呢?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天籁中最细微的声音,进一步凸显夜之寂静。这幅凄清的写意图画,使人不寒而栗,但他却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用比兴的手法,衬托自己孤寂的心境。“冷”字是诗人从触觉的角度来写的。然而,夜深而人不寐,究竟是为什么呢?皓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遐思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往呢?两句景语,自然引出下面两句的人事活动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尽情享受这团圆的天伦之乐,但这秋夜的愁思究竟会落到哪户人家呢?这两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以虚拟悬想作结:中秋之夜,人们都会望月寄情,但是,每个家庭成员的离合聚散却不相同。如果哪家有人外出,哪个游子背井离乡,那么怀念之情就会像秋露一样,更浓更重地落在这户人家、这位游子身上。普遍性的情绪,体现在个别人身上,而这个别人也包括诗人自己,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思念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需要指出的是《全唐诗》选录此诗时,将“落”字录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此诗先突出中秋夜深夜静,然后以深夜不寐、望月怀人,烘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怀念之情。景语引出情语,反过来又给景语增添感情,加上一个情深意曲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34篇:《水调歌头》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②画线句是高考高频考查句。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皈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

《十五夜望月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借想象入境入情让诵读内化外延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这是一首咏颂中秋明月的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景,用凝练的语言把那种萧瑟苍凉的月夜推到了读者眼前。后两句寄情,由望月升华到思人怀远,似虚而实地表达了诗人的“秋思”。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因此,这首诗也是唐代咏中秋的诗文中较为著名的一首。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那种寄月怀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这首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那浓浓的“秋思”,感受这首诗的意境美。 设计理念 1 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有人说“一诗一画”,意在表明古诗的意境之美。这首诗的这个特点也是尤为突出。在教学中借助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想象,资料的补充,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描述和音乐的衬托旨在向学生呈现出诗中描绘的意境之美。感悟好了意境,学生才能对诗人的情感基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 比较品味,初步鉴赏。 在古诗的诵读中,学生如果不仅能理解内容,想象意境,体会感情,还能有那么一点的鉴赏能力,那么他们的语文素养、审美情趣都会有大幅地提高,所以,教师应该在平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对于“落”字体会它的精妙之处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赏析习惯。另外,课后习题中的第二题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是这是关于赏析方面的一道开放题,不管学生做到什么程度,只要让他们初步感悟到这样比较鉴赏的意识和习惯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一、背诗激趣,揭示课题。 1 同学们,这五年里,你一定积累了不少诗吧!那么,你们知道有哪些诗中写到了月亮呢? 2 学生背诵,必要时老师提示。可能会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理解《十五夜望月》

期末复习之《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字词注释】 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③地白:月光 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阅读指南】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第一句写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ニ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句双关点题,明写夜深了,秋露打湿庭中桂花的情景,暗写诗人望月,凝想入神: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无声”ニ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诗句带给读者十分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没有直接倾诉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思亲之情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实战演练】 1.诗题中的“十五”,指的是农历月日,这一天是节,民俗都要吃月饼,寓意阖家幸福团聚(生活圆满甜蜜) 2.诗中主要写秋夜景色的诗句是“中庭两句” 3.“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4.《十五夜望月)中,描写月色皎洁空明的诗句是“中庭” 5.以下对《十五夜望月》内容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B ) A.首句中“树栖鸦”交代夜深人静,鸦雀无声,静谧中透出一片萧瑟死寂。 B.次句“冷露无声湿桂花”,让人从桂花联想到月中之桂。此句暗写望月,是全诗的亮点。 C.第三句“今夜月明人尽望描绘八月十五,月色皎洁明朗,令人心境开阔回 D.末句一个“落”字,以静衬动,仿佛心中思绪随一轮明月,一并散入人间。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中庭”句使人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冷露”句明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C.“今夜”句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D.“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

古诗鉴赏《十五夜望月》

古诗鉴赏:《十五夜望月》、《春望》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会鉴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月到中秋分外明。”一曲栏杆秋水清,谁家明月照离情。人间多少相思情,不到今宵写不成。拿起一本古人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会掉下无数个“月”来,千里婵娟是月,小楼吹笙有月,水晶帘里望着玲珑秋月,我寄愁心于明月。书写世间人生离苦最有人情味的莫过于唐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诗题(出示背景资料) 师:庭院里月色如霜,鸦鹊也悄无声息地栖于树上,一派静谧素雅的图景。那仿佛来自广寒宫的冷露,浸湿了飘香的桂花树。天涯万里,有多少人像我一样仰头望月?那绵绵的秋思随风散去,会落在谁家呢?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一)、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师:苏东坡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师觉得用在朗读上非常合适。 三分诗, 七分读, 并是十分。 ----- 苏轼 《游子吟》让我们读出的是一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母亲。 《山居秋暝》让我们读出的是“雨后山村的清新、宁静,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现在让我们:字正腔圆的读两遍《十五夜望月》。通过初读,请同学告诉我这是怎样的一个夜晚?你从诗中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板书: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生:寂静的、孤独的、寂寞的……等等 师:你从诗中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生:月光将中庭的地照得象铺上了一层薄霜,树上的寒鸦寂寞地站在枝头,若有所思。清冷的露珠无声把桂花打湿了,让满院的香气变得凝重。此时,人们都在举头望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世界仿佛一片温柔繁华。是啊,应该和人们一样,只看月,不思秋。因为秋一旦有了心思,那就是愁。莫问秋思落谁家,“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蒙胧。” (二)、品味词句,体会诗情: 如画的诗句还算不上最高的境界,必须情景交融,方可称为上乘。好的诗情往往表现在那些经过诗人反复锤炼的字词或修辞上。 1、“地白”

苏轼《水调歌头》苏轼《江城子》阅读训练答案对比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苏轼《江城子》阅读训练答案对比赏析 《江城子》 苏轼 (乙卯(mǎo)正(zhēng)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ng),自难忘(wng)。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n)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又有断肠处一说) 注释: (1)乙卯:公元 1075 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2)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3)思量:想念。量按格律应念平声 ling (4)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5)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 明月照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6)尘满面两句,形容年老憔悴。 (7)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8)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 (9)顾:看。 (10)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水调歌头 》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 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 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彷佛自己和影子一起 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睡不著人。 (11)婵娟:月里的嫦娥,代指月亮。 相关试题及答案 1、甲乙两词都极富想象力,甲词以天上宫阙喻指 ,乙词以芙蕖喻指 。(2 分) 2、试比较两词中加点的弄字的含义和传达的感情有何不同。(2 分) 3、对两词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说是哀筝,是从乙词总的旋律来写的;说是苦含情,是从乙词的感情来 写的。 B.乙词的最后,没有正面描写人物,而是写弹筝人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 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C. 甲词中写天上和人间、 幻想和现实、 出世和入世, 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 词人的心绪矛盾的。 D.甲词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很 值得伤感。 4、对甲词中的高处不胜寒一语你是如何理解的?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写出一个类似的事例吗?(2 分) 5、谢庄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诗句 ,与《水调歌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相近,但在意境上又不尽 相同,试作简单的分析。(2 分) 【参考答案】

十五夜望月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十五夜望月》 10级D班104030213 王晓玲 [案例背景]: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是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科书第十三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诗歌的分析,体会作者望月怀人的秋思。 二、能力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 3.学会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三、情感目标 1.通过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 2、引导分析法。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点拨;

2、学生通过分析,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中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思维。 [过程实录]: 师:我们中国人普遍都有很浓厚的月亮情结,古人很喜欢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与月亮有关的诗歌了,不知大家能不能回忆起来。 生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生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很好,这些必背篇目大家还记得。今天,我们要再学习几首与月亮有关的诗词。请大家翻到课本第十三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现在我们要学习其中的第一首《十五夜望月》。 师: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朗读时记得把作者和朝代加上,《十五夜望月》王建,唐,起。 生全班朗读。 师:大家的朗读字音准了,也挺流畅的,但是缺乏感情。这没关系,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把这个缺憾补上。 师:在正式进入诗歌学习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讨论另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我要大家画一幅画,这幅画的名字叫温暖,这种温暖是我们触感能感受到的,你会如何设计这幅画?请同学说一

《十五夜望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zh ōn ɡ庭t ín ɡ地d ì白b ái 树sh ù栖q ī鸦y ā , 冷l ěn ɡ露l ù无w ú声sh ēn ɡ湿sh ī桂ɡu ì花hu ā 。 今j īn 夜y è月yu è明m ín ɡ人r én 尽j ìn 望w àn ɡ , 不b ù知zh ī秋qi ū思s ī落lu ò谁shu í家ji ā ? 诗词赏析: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sh ù荫y īn 里,鸦鹊的聒ɡu ō噪z ào 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j īn ɡ惶hu án ɡ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n ín ɡ炼li àn ,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

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chu ǎi 摩m ó,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w àn 籁l ài 俱j ù寂j ì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w ěi 婉w ǎn 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y ùn 藉ji è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水调歌头》,完成10、11题(共5分)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阅读划线词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句词在你脑海中呈现的是怎样的画面。(3分) 答: 11.在设计“欢饮达旦”这句的朗读时,同学们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应该用“热切高昂”的语调,有人认为应该用“舒缓低沉”的语调。请你结合词的内容和【链接材料】,给出朗读设计的建议并陈述理由。(2分) 答: 【链接材料】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谪居密州,与胞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这年中秋,词人对月畅饮,乘兴挥笔写下这首名篇。 答案: (二)阅读《水调歌头》(5分) 10.答案示例: 一轮圆月高高地悬挂在寂静的夜空,洒下一片清辉拂拭着赭色的楼宇。星移斗转,月光低低地泼洒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辗转反侧的我,久久无眠,充满了思念。 (3分。画面表现时间推移1分,体现孤独清冷的意境1分,蕴含着思念之情1分。) 11.答案示例: 建议:舒缓低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含蓄地写出了苏轼想回朝廷施展抱负,又畏惧党派之争,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地的困惑;还有他与弟弟不想见之久,心中无限的思念。作者的情绪是沉郁的,所以朗读“欢饮达旦”应用“舒缓低沉”的语调。 建议:热切高昂。“何似在人间”写出了苏轼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告诉自己在地方上做官可以有所作为乐观心态。“千里共婵娟”写出了苏轼意识到既然不能团圆是人生的常态,不再悲观,让明月捎去自己思念的豁达心境。所以朗读“欢饮达旦”应用“热切高昂”的语调。(2分。理由有根据有分析2分。言之有理即可。)

《十五夜望月》教案

《十五夜望月》教案 一、了解作者 唐代王建,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籍齐名,两人创作诗歌的风格相似,并称“张王乐府”,后人称为“张籍王建体”。 二、读出“望”之画面美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月到了哪些景象呢? 1、“白”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满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曳。 2、“栖”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楞楞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逐渐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湿” 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那么人间的桂花香了,广寒宫里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 4、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望出天上人间。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三、读出“望”之情感美 1、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从这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情感吗? “秋思”,秋天的情思。说的很含蓄,点而不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王昌龄《秋思》“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 --萧悫《秋思》秋思:秋天,天气转凉,大雁南飞,花木凋零,万物萧条,身处在异乡的游子感受到这一切,感慨一年又匆匆流逝,而自己仍在漂泊,仍不能与家人团聚。这首诗中,夜深露重,诗人却久

十五夜望月 作业

《十五夜望月》课后作业 1.字正腔圆读古诗,写出拼音。 中庭 / 地白 / 树栖()鸦(), 冷()露()无声 / 湿桂花。 今夜 / 月明 / 人尽()望, 不知 / 秋思()/ 落谁家。 2.“十五夜”指的是_______节的夜晚,中国历代有_______的习俗。 3.分辨孪生兄弟。(组词) 鸦()庭()栖() 鸭()廷()晒() 4.诗意再现。(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走进《十五夜望月》。 ①作者在诗中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秋思”一词告诉我们,诗人描写的是___________天的景物。 ②“秋思”是一种清冷、孤寂,思念感怀的情绪,这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等词可以看出。“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我们很难作出具体的回答,但通过读诗,我们可以想象到有一个人一定是思绪满怀的,他就是________________。 6.阅读冲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 答案: 1、qīyālěng lùjìn sī 2、中秋赏月 3、乌鸦庭院栖息 鸭子宫廷晒干 4、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意思对即可) 5、①月光鸦雀冷露桂花秋天 ②地白冷露湿诗人自己 6、①重阳节登高插茱萸 ②思念亲人思念家乡 ③每逢佳节倍思亲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河北省中考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5~6题。(6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緣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感。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关和向往。 C.诃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用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圈”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6.这首词中加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3分) 答案: 5.C 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2)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3)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词的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怀乐观而旷达。试题解析: 这套题是考察了学生对词这一文体的认知,和词整体意思的理解和把握。 5.A选项中,谈到小序的作用。宋词小序,本为词之附庸,用于补充说明词的内容,如交待背景、点明时序、说明原委等。一般认为,宋词较多出现题序,始于张先;而苏轼主张“以诗为词”,小序承载的功用越发明显,也由此开始转向繁复;到南宋小序甚至不再是词的依附,甚至有了一定的独立性。由此看,A选项的说法没有问题。 B选项中,把酒问天见于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陡然发问,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因此没有问题。 C选项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句词情感波澜起伏。首先,接续上文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更向深远发展,倾心于天上宫阙,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终不忍弃绝人间。由此可以看出,选项中说“对人间生活的厌弃”是不正确的。 D选项中,字面意思是“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看起来是在埋怨月亮,实际上借景抒情,表达了因亲人不能团聚产生的惆怅之情。 6.对于“句子为什么有名气”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对句子的赏析。通常我们说,赏析要包含诗句原意,运用的手法,表达的深层含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几个方面。这里我们就可

2019-2020学年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复习资料(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复习资料 一、阅读《北京的春节》第三到六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解释词语: 万象更新:。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意思的递进 D.表示插说 3. 选文中的一个过渡句是。 4.大人们也紧张是因 为。 5. 孩子们准备过年要做的事都有什么? . . 二、阅读《腊八粥》第一到八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合拢——()浓稠——() 搅拌——()好奇——() 2.如果用两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这两个词语可以 是、。 3.根据选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选文第一句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来说明腊 八粥受所有人喜爱。 B. 选文第二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说明腊八粥的制作过程。 C.“喜的快要发疯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形容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和期盼。 D.“塞灌”写出了人们吃腊八粥时的痛快淋漓。 4.选文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的? . . 5.小朋友,你喜欢吃腊八粥吗?写一写你吃腊八粥的心情吧。

. . 三、阅读古诗《十五夜望月》,完成下面的练习。 1.解释词语: 十五夜: . 尽: . 2.这首诗的作者是朝诗人,诗中描写的景物 有、、、、、等,表现了诗人 的感情。 3.根据古诗判断对错。 (1)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律诗。() (2)这首诗第一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词语“地白”看出月色的皎洁, 写出了萧瑟苍凉之景。() (3)“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4)“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 一齐洒落人间。() 4.解释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并简单地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 . 5.描写中秋节的古诗很多,再写两句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句吧。 . . 四、阅读《鲁宾逊漂流记》(节选)第一到四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解释词语。 前所未有: . 2.鲁滨逊从船上搬下的东西有()

《十五夜望月》赏析

《十五夜望月》赏析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

水调歌头 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水调歌头》赏析卷 译文:丙申年的中秋节,我欢快的饮酒,直到天亮,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什么才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宫阙,今晚是哪一年。我想乘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在美玉砌成的楼宇里,经受不住那缥缈高空的寒冷。我在月下翩翩起舞,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天上怎么能比得上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人有悲伤、欢乐、离别、团聚,月亮有阴晦、明亮、合园、缺损,这种事自古以来就难以成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之一,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成“三苏”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水调歌头》等。 (2)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中秋佳节对远方不能团聚的弟弟的怀念为题材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之情。 (3)这首词中诗人的情感变化:由抑郁惆怅变为乐观豁达。 (4)词的上阕描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阙对月抒怀,表达了乐观豁达的情怀。(5)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又恐、一个是何似。 2.赏析“又恐琼楼玉宇”一句中“恐”字的表达效果。 答:恐字把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含蓄写了出来,表达了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2017年·遵义改编)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弄”和“清影”的表达效果。 答:“弄”是玩弄、欣赏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 4.(2011年·河北)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动词的表达效果。 答:“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5.(2012年·四川眉山)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①“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抑郁、悲伤、痛苦之情;希望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达的情怀。 6.“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 答:遗憾。“恨”的内容可能是亲人的离别、人生的孤独等等。 7.(2006年·山西)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答: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如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要以乐观豁达的胸襟来对待。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答: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9.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 (2)蕴含着诗人对人生际遇变化不定的哲理性认识,揭示了人间的普遍规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3)表现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和对生活的热爱。这句话也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人生不会完美,要有乐观豁达的胸襟面对生活,面对挫折。 10.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指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这两句表明情谊的相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愿,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