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七单元 第16讲 开辟新航路、殖民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七单元 第16讲 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

[考点清单] 1.新航路的开辟。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一、开辟新航路

1.原因

⎩⎪⎨⎪⎧ 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 出现。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寻金”。3商业危机: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4政治原因:葡萄牙和西班牙希望获得海外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5精神动力:教会鼓励人们去东方传播天主教。

易混易错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由此引起社会对黄金、白银需求量的日益增加,而“寻金热”是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动力,而非根源。

2.条件: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3.过程

时间

人物 支持国 开辟的航线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欧洲→非洲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 欧洲→美洲

1497~1498年 达·伽马 葡萄牙 欧洲→非洲

好望角→印度

1519~1522年

麦哲伦 西班牙

完成了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

度洋→欧洲的环球航行 整体把握

新航路的开辟

轻巧识记

巧用数字“四”识记新航路开辟

4.结果⎩⎪⎨⎪⎧ 1葡萄牙和西班牙从海外获得大量财富,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2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也纷纷加入海外探险的行列。

5.影响

错误!

史论共识

世界古代文明区域相互隔绝,不利于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持续发展。究其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文明间的交往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 二、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荷兰的殖民扩张

错误!

知识图解

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活动的关系

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是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的经济基础;新

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英国的殖民扩张

①英西战争:1588年,英国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

霸主地位。

②英荷战争:17世纪中期,经过三次英荷战争,取代了荷兰海上殖民

殖民战争

强国地位,夺取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③英法战争: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经过多年战争,英国打败法

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结果: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市场的扩大引发第一次,

工业革命。

归纳总结英国能够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六大因素

1制度优势: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经济优势:英国手工工场发展程度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快,工业基础雄厚。

3军事优势:英国注重发展海军。

4思想优势:英国经过宗教改革,思想意识解放。

5地理优势:英国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英国民众有浓厚的海洋意识。

6政府支持:英国政府一贯积极支持本国的海外殖民活动。

3.世界市场的拓展

⎩⎪⎪⎨

⎪⎪⎧ 途径⎩⎪⎨⎪⎧ ①海外贸易:抢掠和欺诈是惯用手法。②殖民掠夺:奴役殖民地人民,抢夺殖民地财富。③种族灭绝:屠杀印第安人。④贩卖黑奴:将大批黑人贩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影响⎩⎪

⎨⎪⎧ ①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带来灾难。②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③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史论共识

1.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通过暴力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过程。

2.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是资本主义贪婪性的早期表现之一。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建立在西方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的基础之上的。

归纳总结

早期的殖民掠夺较多地表现为野蛮的暴力掠夺。表现在:

(1)奴役和屠杀殖民地居民。

(2)掠夺殖民地金银财富。

(3)奴隶贸易等。

基准考点一 新航路的开辟

主题一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史料一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需求量日益增大。”“新兴的资产阶级要用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用于奢华的生活享受”…… ——恩格斯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史料二 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要的一切。有了黄金,要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 ——哥伦布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和奢侈品的需求。 史料三 迪亚士说:(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

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宗教原因(精神动力):传播天主教。

史料四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地中海东部的广大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甚至劫掠过境商旅。因此,很多西欧人都希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控制商路造成的商业危机。

史料五达·芬奇指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自然界现象服从客观的必然规律,而不是服从神的意志,他谴责经院哲学家凭神的启示就能通晓一切秘密的信条是邪说。人文主义者提倡理性和冒险精神,主张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追求深广渊博的知识,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思想根源: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提倡开拓冒险精神。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技术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和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进步。

(2)物质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主观)。

主题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史料

图一图二

[信息解读] 从图一的四大文明古国各自发展到图二的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反映了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主题三从多角度和不同史观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对世界:(1)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和经济体系开始形成。(2)人类开始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

2.对欧洲:(1)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开始崛起。(2)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3)英、法、荷等国走上殖民扩张道路。3.对美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4.对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给非洲的传统社会带来沉重灾难。

5.对亚洲:大量白银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史料十五六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信息解读] “发现美洲”体现了以欧洲为世界中心去看待世界其它文明,具有狭隘性、片面性,而“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的提法则是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去看待全球文明,也就是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材料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碑的正面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行就

这样

完成了。”

这块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探究思考:

(1)纪念碑正面和背面镌刻的文字都包含着对逝者的价值评价,其依据有何不同?

(2)这种评价差异反映了价值判断的什么特点?

答案(1)纪念碑正面的文字是对麦哲伦的评价,评价依据是他领导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纪念碑背面的文字是对拉普拉普的评价,评价依据是他领导反侵略斗争,对祖国作出了贡献。

(2)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也就不同,

会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作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判断;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并不否定价

判断的客观性,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基准考点二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主题一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

史料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求……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

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信息解读] 史料详尽分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包括掠夺金银财富、奴役被征服地区的人民、进行奴隶贸易等,可以说西欧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充满了暴力和血腥味。

主题二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的实质

史料一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领土……如违反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英国《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史料二航海条例颁布之后,对专营海上转运贸易的荷兰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导致三次英荷战争。荷兰屡遭战败,被迫承认英国的航海条例,不得不把维持长迭60余年之久的海上霸权地位让给英国。——摘自《帝国风云录》[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舶载运,反映了英国争夺海上霸权。划线部分为关键信息,反映了《航海条例》的颁布实质上是谋求海上霸权。

主题三早期殖民扩张的双重性

殖民扩张和掠夺是世界市场拓展的重要途径,积累了原始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但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长期落后。

史料马克思曾经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他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信息解读] 马克思分析殖民扩张具有双重性——破坏性与建设性。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欧洲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它是建立在对亚、非、拉美国家的侵略和掠夺基础上的,给亚、非、拉美国家造成沉重灾难,造成这些国家的长期落后。客观上,它推动了这些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形成与发展。

例1 (2012·上海高考)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由于一系列

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 ( )

A.美洲B.非洲C.亚洲D.大洋洲

审题突破在葡萄牙人沿着非洲海岸探索航行的同时,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坚信地

圆说,认为只要一直向西航行,就一定能到达中国和印度。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

的支持下,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

他以为这里就是印度。

答案 C

例2 (2012·重庆高考)有学者认为:“没有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年)的中兴和辉煌,英国要成为世界上首次资产阶级革命和首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是难以想象的。”

在下列英国创造的所谓“中兴和辉煌”中,属于伊丽莎白时代的是

( )

A.建立了英属北美殖民地B.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

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D.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审题突破本题解题的突破口是注意伊丽莎白时代的起止时间。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时间是1558~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是英格兰走向强盛的一个重要时期,期间英格兰文化达到了顶峰,通过羊毛交易,国家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她统治的时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丽莎白时代”。英国建立北美殖民地始于1607年,排除A项;早期启蒙思想产生于17世纪,时间上略晚于伊丽莎白在位期间,排除B项;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D项。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主地位的终结,选择C项。

答案 C

情境类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情境类选择题,顾名思义,即给答题人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让答题人从中分析展示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反映了哪些信息,从而找出符合题

意的选项。这就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相关知识。这类选

择题的一般解法是:

首先,抓住时间界限。无论该题的选项如何变幻莫测,都要紧紧抓住时间界限。在

这个时间范围内的可能正确,不在时间范围内的肯定不正确。

其次,抓住区域界限。无论选项多么具有迷惑性,都要考虑选项表述是否符合这一

区域的实际和题目要求。

最后,回归教材。选定符合材料细节限制的史实确定答案。

例3 (2011·大纲全国高考)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审题突破

答案 C

例 4 (2012·广东高考,节选)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据《欧洲文化史》等问题:材料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审题突破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将其与所学进行联系。材料描述的现象出现的背景应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商业革命,注意从新航路开辟、“西班牙胡椒”“荷兰人的功劳”方面分析。

答案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对美洲的殖民扩张和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命题感悟

本讲内容是历年高考命题关注的热点,备考2013~2014年高考应关注以下视角:

(1)重视超越国界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事件。比如民族迁徙、外来物种入侵、疾病

蔓延、气候变化、恐怖主义、金融安全等。

(2)重视促进全球联系的历史事件。比如新航路的开辟和欧美国家的殖民扩张,对工

业革命的评价更多地分析其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些与传统的史学观点有很大的不同。

(3)采取一种相对中立的价值尺度从事观察研究。将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放在全

球的角度审视,注意摒弃“欧洲中心论”,主张建立“全球普适的历史话语系统”,重新书写人类整体的历史。

(4)反对草率地遽下“必然”之类的断语,全球史观认为很多情况下偶然性因素对历

史发展的影响更大。

命题思想一隐含社会热点

1.(立意——大国的兴衰) 17世纪被誉为“荷兰时代”,荷兰成为“模范国家”、“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人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等,但到了17世纪晚期荷兰却风光不再,导致其急剧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缺乏保持高速扩张所需的资源

B.商业资本发达但工业资本不足

C.英法颁布一系列歧视性的法令

D.三次英荷战争中失去殖民优势

答案 A

解析18世纪荷兰经济迅速衰落的原因有:(1)工业生产基础薄弱,缺少发展工业所必需的物质条件;(2)对外贸易极不稳定,商业缺少有力的支持;(3)在国外竞争中受到严重打击,削弱了实力。据此最主要的应是A项。

命题思想二紧扣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

2.(立意——新航路开辟的根源)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

对这一观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C.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答案 D

解析新航路开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寻金热”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已经产生并初步发展。作为商品交换支付手段的货币,不仅取代土地日益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而且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重要标志。3.(立意——早期殖民扩张) 结合漫画,分析推动英国提出要成为“日不落帝国”的理由,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B.英国殖民者攫取了大量财富并运回本国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C.英国采用血与火的手段征服,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

D.英国对殖民地的侵略完全采用军事占领来完成

答案 D

命题思想三凸显新史观或核心价值观

4.(立意——从社会史观看待新航路开辟) 某历史老师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下列认识符合社会史观的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生活

B.新航路开辟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屈辱、灾难和落后

C.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D.新航路开辟是人类文明的链接

答案 A

解析社会史观是研究人们的社会生活,故A项正确。B项是革命史观,C项是全球史观,D项是文明史观。

命题思想四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5.“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表现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答案 A

解析材料反映了象牙转移到欧洲人手中,可知,为欧洲殖民者的掠夺,即经济的冲突;《圣经》转移到非洲人手中则反映了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对点训练

考点一新航路的开辟

1.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 A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在新航路的开辟过程中,欧洲殖民者加紧了对被侵略地区的掠夺,于是造成了上述现象。

2.下面是新航路开辟的局部示意图,关于②航线开辟叙述正确的是( )

A.首次打通欧洲到达东方的航路

B.为葡萄牙带去了丰厚的利润

C.找到了通往西印度群岛的捷径

D.得到西班牙王室的大力支持

答案 D

解析②是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麦哲伦船队航行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不可能为葡萄牙带去丰厚的利润;绕道印度洋也不是通往西印度群岛的捷径;首次打通欧洲到达东方航路的是达·伽马。所以D项正确。

3.1502~1505年,阿拉伯商船在印度洋的香料运载量从平均每年的350万磅,骤减为不足100万磅。威尼斯商人于1504年再次驾驶商船前往贝鲁特和亚历山大购货时,突然发现市场上竟然没有香料出售。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葡萄牙人基本垄断了印度的香料贸易

B.西班牙人基本垄断了印度的香料贸易

C.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地中海的香料贸易

D.印度半岛战争频繁,香料生产停滞

答案 A

解析从时间上可以判断是新航路开辟后的情况。结合葡萄牙达·伽马开辟通往印度航线的史实,可知葡萄牙人在印度等地殖民扩张,基本垄断了印度的香料贸易。4.新航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 ) A.性质不同B.背景不同

C.结果不同D.影响不同

答案 A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具有资本主义海外殖民的性质,而郑和下西洋则是封建制度下

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二者性质上有着根本的不同。

考点二早期殖民扩张

5.18世纪,西方人所谓的“乌木”买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重要的资本积累方式……“乌木”是( ) A.在亚洲掠夺的檀香木B.对非洲黑人的蔑称

C.在殖民地掠夺的煤炭D.对美洲棉花的反称

答案 B

解析18世纪,英国是最主要的贩卖黑奴的国家,为英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6.《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导致十三行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

十三行贸易图

A.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

B.三角贸易的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 C

解析根据广州十三行发展的时间和贸易图中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即可知选择C项。7.17世纪的世界历史以“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为主要内容,主要殖民国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世界版的“三国演义”。它们是( ) A.葡、西、荷B.英、西、荷

C.英、法、荷D.英、法、俄

答案 C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随即展开殖民争夺的西欧国家是英、法、荷三国。英国和法国分别在北美、非洲、印度、西印度群岛积极开拓殖民地,在国际贸易领域内同荷兰商人展开激烈竞争,三国之间冲突频繁,斗争愈演愈烈。17世纪至18世纪英国与荷兰之间爆发了三次战争。

8.以下是英国中央财政支出表(单位:百万英镑)。这一时期英国中央财政支出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B.与法国争霸使开支猛增

C.镇压殖民地的反抗运动耗资巨大

D.实施福利政策开支过大

答案 C

解析分析材料可了解到1774~1782年间英国中央财政支出大幅上升。A项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议会制改革进行,与本题时间上不符;B项1757~1763年英法进行了七年战争,不能反映材料中这个时期;D项英国实施福利政策始于二战后。

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镇压殖民地的反抗运动耗资巨大。

深化训练

1.当代某学者认为:“如果说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从美洲掠夺过来的白银,……

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的发展,也没有领会到古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那些发展给了西欧以超前的制度资本和实力。”这一观点认为西方的崛起( ) A.主要靠对外掠夺B.更靠其内在的发展

C.与对外掠夺无关D.更靠古罗马的法制

答案 B

解析从材料的关键词“如果说”、“那显然忽视了”、“也没有……那些发展给了西欧以超前的制度资本和实力”等,即可知选择B项。C、D两项均从属于B项。2.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最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

B.世界各民族分散孤立的状态逐渐结束

C.西欧商业经营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D.从此开始了跨越大西洋的黑奴贸易

答案 A

解析世界市场形成是指世界各国家、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渐密切,联系日益加强并形成经济分工的过程,A项最佳。

3.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但是,对于印第安人而言( )

A.“开启了可怕损失的历史”

B.“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

C.“开启欧洲人扩张与征服的英雄历史”

D.“大西洋变成了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

答案 A

解析根据所学,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大肆抢夺财富,屠杀印第安人。对于印第安人而言,则“开启了可怕损失的历史”。

4.(2011·大纲全国高考)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万册。这表明当时

( )

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

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

答案 B

解析这一时期印度逐渐成为英国的专属殖民地,伴随英国政治、经济殖民势力的侵入,英国文化必然随之在印度得到迅速传播。题目中的信息正是这一历史现象的表现。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据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等材料二三角贸易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充当的角色,并说明

三角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

答案(1)角色:商人;奴隶贩子;殖民者。历史背景:航海技术发展,新航路开辟;

海外殖民扩张,新大陆开发,扩展海外贸易的需求。

(2)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阻碍了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

为新大陆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欧美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的信息归纳概括即可,历史背景注意要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考查黑奴贸易的影响,注意要从非洲、美洲、欧洲和世界多角度分析。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洲—欧亚大陆之间疾病传播一览表

传播方向疾病种类传播时间后果

美洲传入欧亚疾病梅毒

哥伦布首次

远航之后

传播范围广、速度快,16世纪初

开始传入中国

从欧亚大陆传入美洲的疾病疟疾

地理大发现

期间

欧洲人把疟疾带到美洲,却在美洲

找到了治疗该病的高效药物——

金鸡纳

天花

地理大发现

期间

由于美洲土著人没有该病毒的抗

体,天花导致了数百万印第安人的

死亡,但同时也促使了天花预防方

法——种痘术的迅速发展成熟

澳大利亚的情况明显地说明了这一点:澳大利亚现今是诸如羊毛、羊肉、牛肉和小麦之类初级产品的世界主要输出者。而所有这些农牧产品都来源于从外界移入的物种。盛产橡胶、咖啡、茶叶和烟草的印度尼西亚与盛产蔗糖和菠萝的夏威夷的情况

也是如此……一种北美飞蛾现在正在蚕食中国中部大片地区的树木;一种来自美国东南部的松树线虫正在杀死日本的黑松树。——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根据材料说明地理大发现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答案本题可以有两种答案:(1)利大于弊。例如:疟疾虽然产生在欧洲,但治疗疟疾的最佳药物——金鸡纳却出产在美洲。地理大发现引发不少的问题,但因交流而产生的物质文明的进步是巨大的,因此地理大发现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利大于弊。

(2)弊大于利。例如:天花导致了数百万印第安人的死亡。地理大发现虽然也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但打破与阻断了一些地区文明独立发展的进程,给这些地区带来了更多的灾难,因此地理大发现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弊大于利。

解析本问可以将地理大发现看作是一把“双刃剑”,解答时可任选角度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关检测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单元过关检测(七) 一、选择题 1.(2019·江苏苏锡常镇二模)哥伦布航行到古巴附近时,明确向土著居民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然而在给西班牙国王的信中,他又说:“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统治之下……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关于哥伦布远航的背景和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外殖民与传播宗教并行不悖 B.文化侵略的初衷多于经济掠夺 C.宗教改革刺激人们远洋探险 D.工业革命促进开辟海外市场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目的乃寻找黄金”“发扬光大基督教”可知,寻找黄金和传播宗教都是探险的目的,故选A项。材料表明哥伦布远航兼具文化侵略和经济掠夺,排除B项;材料与16-17世纪的宗教改革无关,排除C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D项。 2.(2020·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改联期中)1800年左右蔗糖在欧洲的普及,使得普通人可以把蔗糖放入红茶(曾经也被认为是上层社会的饮品)中随意饮用,意味着“吃什么”已经不再是一种权力或特权的象征。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美洲地区的发展B.中国商品的大量输入 C.商业革命的发展D.民众生活的不断提升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1800年左右蔗糖在欧洲的普及,使得普通人可以把蔗糖放入红茶(曾经也被认为是上层社会的饮品)中随意饮用,意味着‘吃什么’已经不再是一种权力或特权的象征”可知,自新航开辟后,美洲的商品在欧洲变得很平常,属于商业革命的范畴,故选C 项。A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蔗糖不是亚洲的产物,是美洲的产物,排除B 项;D项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 3.(2019·安徽毛坦厂中学联考)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出口到亚洲的贵金属的价值平均为31.3万英镑,而出口商品的价值平均为9.4万英镑,18世纪中叶时,相应的平均价值分别为81.5万英镑和34万英镑。对这一数据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英国( ) A.生产力发展呈下降趋势 B.世界殖民霸权初步确立 C.重商主义得到较好落实 D.工业制造水平不占优势 答案 D 解析材料说明大量贵金属流入亚洲,表明亚洲的商品占据优势,英国本国制造业不占优势,故选D项。材料表明,17世纪末18世纪初出口商品的价值平均为9.4万英镑,18世纪中叶时为34万英镑,说明生产力提高,排除A项;材料数据不能说明这一时期英国在世界的殖民霸权初步确定,排除B项;重商主义主张出口商品价值大于进口商品的价值,排除C 项。

2021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7单元 第15讲 两次工业革命

第15讲两次工业革命 [考纲要求](1)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开展的条件、过程与影响。 考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 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背景 (1)前提: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实立和开展。 (2)条件 ①资本: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②市场: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③劳动力: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开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④技术: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开展。 2.过程 (1)开场的标志: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创造了“珍妮机〞。 (2)标志性创造:1785年,瓦特研制成改进蒸汽机,推动了机器的创造和使用。 (3)重要的创造: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创造汽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创造蒸汽机车。 (4)完成的标志: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根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5)扩展:不久,法国和美国等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3.影响 (1)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提高。 (2)生产组织: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3)经济构造:农业比重减少,工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4)城乡构造:工业城市形成,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5)阶级关系: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6)社会变革: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展社会变革,进一步稳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7)经济思想: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兴起。 (8)对外关系:资产阶级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9)世界市场: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根本形成。 4.世界市场根本形成 (1)条件 ①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 ②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使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2)表现 ①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根本形成。 ②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3)影响 ①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是世界市场的主导,攫取巨大利益。 ②亚、非、拉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③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场改变世界的面貌。 核心问题1工业革命 [史料探究] 工业革命的条件、成就 史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

【创新设计】(山东适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限时规范训练)

第3课时 北魏孝文帝改革 1.社会矛盾 (1)阶级矛盾:由于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国家、豪强地主、农民之间的矛盾重重。 (2)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3)统治危机: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2.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 (2)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3)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 (4)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认识深刻。 1.新的耕作技术也得到推广,北魏的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2.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其成为了全国的政治中心和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还因南北互市与中外贸易不绝,使洛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商业城市。 3.北方民族大融合 (1)内迁各民族经过长期的融合,胡汉差别逐渐消除;原来的民族布局完全被打破,中原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加快了民族融合进程。 (2)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北魏统治集团与汉族地方豪强的矛盾、北魏统治集团内部,封建中央集权与旧部落显贵的矛盾也十分尖锐。 史料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民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历史学习》 导读:拓跋贵族采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政策,从而导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革除鲜卑旧俗,促进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政权的封建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史料一“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州(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卖者坐如律。” 导读:孝文帝推行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同时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还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史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导读:孝文帝让群臣必须在继续南征和迁都洛阳二者之间选其一。其真实目的则是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史料三(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导读: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改革面临阻力,也表明了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心。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史料一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七单元 第14讲 两极格局的形成教程讲义

第七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4讲两极格局的形成 知识框架 即时巩固的入场劵 考情分析 引领考试的风向标

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 基本 框架,雅尔塔体系以①__________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实力 对比 变化,(1)西欧普遍衰落,②__________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根本 原因,美苏两国在③__________________和④__________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上封锁、政治上对抗、军事上遏制的除⑤__________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1947年⑥________“遏制共产主义”——开始, 经济,1948年实施“⑦__________”扶植控制西欧, 军事,1949年成立“⑧__________”遏制苏联,称霸世界,1955年成立“⑨__________”对抗“北约”——正式形成 巧学识记 两极世界的形成可归纳为“一、二、三”

【点题训练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对日本采取强制拆解工业设备、对战胜国进行赔偿等压制措施。1948年后,美国则采取减免战争赔偿,将拆解的设备发还日本,提供生产所需物资和资金等扶持措施帮助日本恢复经济。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苏“冷战”加剧 B.日本的战略地位提高 C.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D.美国亲日派执掌政权 考点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5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主要的经济政策

第15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主要的经济政策 考点一 古代商业的发展 知识点一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知识拓展】 明清商帮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的力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 (2)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知识点二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易错提醒】 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2.城市的发展 (1)原因?????①传统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发展成为商业中心。②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催生一批新兴城市等。 (2)表现?????①北方: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②南方:扬州、成都等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知识点三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表现 (1)西汉:由于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3)两宋? ????①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②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外贸易萎缩。 2.特点 (1)以朝贡贸易为主。 (2)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为目的。 【图示记忆】 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考法1 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及特点 [史料研读] 史料一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摘自《唐六典》 史料二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史料三 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嫁之身,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据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 1.史料一说明唐代政府重视对商业的管理。 2.史料二说明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市坊界限被打破,商品交易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七单元 第16讲 开辟新航路、殖民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七单元 第16讲 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 [考点清单] 1.新航路的开辟。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一、开辟新航路 1.原因 ⎩⎪⎨⎪⎧ 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 出现。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寻金”。3商业危机: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4政治原因:葡萄牙和西班牙希望获得海外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5精神动力:教会鼓励人们去东方传播天主教。 易混易错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由此引起社会对黄金、白银需求量的日益增加,而“寻金热”是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动力,而非根源。 2.条件: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3.过程 时间 人物 支持国 开辟的航线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欧洲→非洲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 欧洲→美洲 1497~1498年 达·伽马 葡萄牙 欧洲→非洲 好望角→印度 1519~1522年 麦哲伦 西班牙 完成了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 度洋→欧洲的环球航行 整体把握 新航路的开辟

轻巧识记 巧用数字“四”识记新航路开辟 4.结果⎩⎪⎨⎪⎧ 1葡萄牙和西班牙从海外获得大量财富,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2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也纷纷加入海外探险的行列。 5.影响 错误! 史论共识 世界古代文明区域相互隔绝,不利于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持续发展。究其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文明间的交往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 二、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荷兰的殖民扩张 错误! 知识图解 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活动的关系 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是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的经济基础;新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7.24新航路的开辟与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素养提升岳麓版

7.24 新航路的开辟与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考点一新航路开辟 探究1 新航路开辟前后的世界联系 史料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洋探险时才开始。在这以前,只有各民族的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发现问题: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开始的标志,从全球史观角度分析其影响。(唯物史观) 【解读】由史料中关键信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可概括标志;由“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可提炼其影响。 提示:标志:新航路开辟;影响:世界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历史真正开始。 探究2 价格革命 史料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进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发现问题:根据史料你如何理解“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解读】史料中“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体现了人类交往范围的扩大;“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体现了对阶级关系的影响。 提示:大量金银的流入直接导致西欧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新兴资产阶级的实力上升,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探究3 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史料在哥伦布等航海家探险以后,与以往不同的物种交流出现,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交换”。美洲作物在非、亚、欧等洲生根发芽。小麦、马、猪等从欧洲来到美洲,食物供给增加,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了。天花、麻疹等在西半球等地的人群中肆虐,引发大瘟疫。1500-1800

2023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第21讲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课后提升(含答案)

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第七单元第21讲 一、选择题 1.人类历史先后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工,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其中,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主要由于( ) A.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需求量增加 B.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C.社会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 D.专门性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手工业主要满足人们对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需要,故A项正确;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主要反映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的角色出现了变化,这与手工业出现无关,排除B项;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私有制的产生,与手工业出现无关,排除C项;D项是第三次社会分工的表现,即商人的出现,排除。 2.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中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中随葬品很少。这主要反映了( )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B.私有制的产生 C.人类已进入定居状态D.国家开始形成 【答案】B 【解析】社会出现富人和穷人,随葬品出现明显的区别,反映了私有制的产生,故选B项。 3.(2021·山东济南质检)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它们创造了独特的文明成就,使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这主要是因为( ) A.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 B.各大文明小国寡民状态 C.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D.自然环境和历史的不同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状况存在不同,古代西亚、埃及、印度和中国等古代文明的发展呈现差异,体现了文明的多元特征,故D项正确;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是自然环境不同造成的,故A项错误;中国不符合“小国寡民”状态,故B项错误;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但不是文明多元化的最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4.《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等,必须

2021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单元优化提升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答案

单元优化提升 一、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特点方面特点 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生产模式,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实行精耕细作 土地 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并存,但以家庭手工业最为普遍 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 经济思想农本思想是“农为本,工商为末”,奉行重农抑商政策。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中国古代“农本”思想的冲击 经济 结构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拓展训练——对接25分综合题]

1.(2020·皖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摘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材料二亚当·斯密曾说:“中国历来是世界上最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奋而人口最众多的国家……然而,马可·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能远在当日之前,这国法律与组织系统容许她聚集财富的最高程度业已到达。”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特点。(12分) 【思路点拨】第一小问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通过材料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知为自然经济;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规模较小、相对封闭。 【尝试作答】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传统经济存在什么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13分) 【思路点拨】第一小问现象,通过材料二“马可·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知,中国传统经济处于停滞状态;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进行作答。 【尝试作答】 【答案】(1)经济模式: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规模较小、相对封闭等。(任答四点即可) (2)现象:中国传统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原因:农业,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人教版讲义:阶段七 课时1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总特征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94~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 政治上资产阶级先后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精神,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课时1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列强侵华:(1)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经过及影响。(2)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经过、影响及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2.中国人民的抗争:(1)黄海大战和反割台斗争。(2)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和历史意义。(3)辛亥革命的过程、特点及评价。(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地位和影响。 [主干梳理] 考点一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 ⎩ ⎨ ⎧①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②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 (2)过程 ⎩⎪ ⎨ ⎪⎧ ①丰岛海战:日本舰队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②平壤战役:清军失败,退回国内。 ③黄海战役: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日本控制黄海制海权。 ④辽东战役:日本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⑤威海卫战役:日本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结果: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 条约内容主要危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 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 失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免收 内地税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 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影响 ⎩ ⎨ ⎧①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2.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 ⎨ ⎧①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 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 ②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 ⎩ ⎨ ⎧①爆发: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②八国联军由天津进犯北京,先后占领天津、北京。 (3)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内容主要危害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本息合计9.8亿两 加重了人民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 控制 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 人居住 “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 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派兵驻守 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清朝腹地广大地区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 制之下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 阅读教材目录以把握整体知识框架,这是在宏观上把握历史的前提;阅读教材正文以把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典章制度、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等,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第七单元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I HOPE YOU LIKE IT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60、70年代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兴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冲击两极格局,促世界格局多极化; 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1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二战后美苏“冷战”对抗的原因: 二战后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二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合作的基础。美国在二战后确立了世界霸权的政策,并视苏联为障碍。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是冷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政治上: ①杜鲁门主义(内容:反苏)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②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 (2)经济上: ①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出笼,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②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

(3)军事上:1948年,柏林危机是“冷战”以来的第一次高潮。 ①北约的建立: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949年,美、英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约。 ②华约的建立:为了对抗北约,1955年,苏、波、捷、罗等八国签订了《华沙条约》,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3、“冷战”的影响 (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2)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武器威胁之下,又避免了近半个世纪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为争夺势力范围,两国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2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背景: ①二战后,西欧各国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来恢复经济、对抗苏联; ②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较快发展,要求摆脱美国控制; ③西欧各国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④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2)经过: 1967年,欧洲共同体建立。 (3)影响: ①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②西欧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政治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使美国霸权地位削弱。 ③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方案【可编辑版】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方案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方案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方案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方案高三级历史备课组 一、以三个指导思想为依据 1.依据复习要求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综合》、四种版本的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根本大法);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考试说明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需特别注意:不同版本的教材要注意比较,相互借鉴使用,在使用时要求同存异。 2.依据命题导向新一轮课程进行了第二年,教育部有关领导就明确地提出了要以高考的改革来推动课程改革。可见高考命题思路也要紧跟课程改革,努力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这使得新课标下的高考呈以下特点:第一,要掌握基础。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它不追求非结构类知识的广度,更加重视对结构类知识的把握,就是要求掌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山东省的文综试题的考查表现在知识考查的基础性,绝大多数的题目都是基于主干知识的考查,着重考察学生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思维深度,要求学生通过新材料或关键词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不是空中楼阁,它离不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承载作用。第二,把握历史规律。指的是历史课

程的育人目标通过“历史事实”来实现,而不是抽象的理论灌输,历史不同于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历史性”,这体现在贴近现实、不避热点。注重试题的现实性不是简单地考“热点”,简单地图解历史,而是通过考点的选择体现当今社会和世界的重大问题和整体走向,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并以此来考查考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如试题中的所涉及的“人民币”“中美关 系”“社会保障”等问题。第三,要以“人文性”为主。就是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指向现实,具有现实性;指向学生的成长,尤其是指向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历史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16年高考新课标卷文综历史试题取材生动、亲切,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对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考查也屡屡出现,如对“服饰”“民族关系”等问题的考查。第四,要创新。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倡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有机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标程标准所倡导的。 3.明确内容进度 (1)复习内容必修内容: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选修内容: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等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课时训练课时训练 人民版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课时训练课时 训练人民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以上材料反映了( ) ①竹简和丝帛是重要的书写材料,但使用不便 ②“蔡侯纸”材料易得且便宜 ③汉代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④造纸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之一 A.①②③B.①②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材料只提及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背景和概况,也即①②;③说法是错误的,纸张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是在魏晋时期;④为造纸术传入西方后产生的影响。 答案 B 2.马丁·路德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此语实际上() A.证实了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 B.说明了路德认同基督教的上帝造物说 C.肯定了印刷术有助于新教思想的传播 D.夸大了印刷术在传播中华文明中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理解能力。“使得福音更能传扬”是说印刷术对宗教改革的作用。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C 3.15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与媲美。”这里说的“发明”是指() 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活字印刷 D.装订书籍 解析题干中“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反映出书籍的价格下降,与价格下降有关的是造纸术和印刷术,15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 答案 C 4.社会环境、审美欣赏角度的不同,决定了书法的不同特点。下列关于古代书法艺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晋代书法表达对意境、神韵、风骨的追求,体现了“尚韵”特色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讲课时提升作业(含解析)岳麓版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讲课时 提升作业(含解析)岳麓版 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 1.(汉)《盐铁论·水旱》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下列有关汉代农业与铁器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铁器用于农业始于汉代 B.铁器的使用使农业开始成为“天下之大业” C.铁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 D.汉代农业生产完全依靠铁制农具 【解析】选C。材料显示出铁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故选C。铁器用于农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农业开始成为“天下之大业”出现在铁器的使用之前,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其他材质农具使用情况,排除D。 2.(xx·广东六校联考)《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重农”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 【解析】选D。材料中没有提到农业的地位,不能体现“重农”思想,A错误;

材料中也没有提到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能体现“靠天吃饭”的观念,B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按时进行农业生产,不能体现“不误农时”的思想,C错误;材料中“深耕细锄,厚加粪壤”,体现了注意耕作和施肥,属于“精耕细作”范围,故D正确。 【加固训练】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上述法律规定反映了明朝( ) A.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 B.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 C.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 D.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 【解析】选D。马牛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耕作家畜,明朝时政府禁止屠宰耕牛,说明这一时期牛仍是重要的农用动力,故选D。 3.《左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书中记载“郤锜夺夷阳五田”“郤犨与长鱼矫争田”(注:“”部分为人名),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 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 B.土地日渐私有化 C.地主土地兼并严重 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时训练课时训练 人民版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时训练 课时训练人民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周恩来说:今天的主要问题,是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为此,《共同纲领》规定公私企业目前一般应实行八小时至十小时的工作制。这说明当时最紧迫的问题是 ( ) A.迅速恢复国民经济B.改善工人生产条件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建立社会主义民主 解析从材料“今天的主要问题,是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可以看出,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生产的问题,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以解决饥饿和失业状况。 答案 A 2.2014·莆田调研陈云曾说过:“中央人民政府在1953年12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1954年9月15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①当时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全面确立②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是在经济运行中逐步建立的③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全由陈云等领导人主导④统购统销的体制曾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全面确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①错误。陈云“说过”不等于“主导”,故③错误。 答案 C 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这样写道:这156个核心投资项目是“一五”计划的重中之重,“这些项目几乎吸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部工业投资的一半”。这表明新中国() A.变革经济增长方式 B.经济结构失衡 C.急于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D.脱离国情搞“一五”计划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根据题干中的“‘一五’计划的重中之重”“全部工业投资的一半”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我国优先发展的是重工业,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目的是改变当时中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4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含解析)

第24讲古代的经济政策 1.土地制度 (1)商周的井田制 ①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②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并向国王交纳贡赋。 (2)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井田制的瓦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大量,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②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③法律确认: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 (3)土地兼并问题 ①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②抑制兼并: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明朝政府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构图解史】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2.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商周及之后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 ①战国:商鞅变法时首倡“”,提出农本商末。 ②西汉:实行货币官铸、、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经济政策。 【教材补遗】“盐铁官营”政策 “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盐铁专卖制度。 ③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

(4)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的发展。 【史论拓展】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3.“海禁”与“闭关锁国” 政策原因表现影响 明朝“海禁” 明太祖 担心流亡 海上的敌 对势力勾 结 , 危及统 治 人民不 得擅自出 海与外 国 ,对外 贸易只能 在官方主 持下进 行 (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的滋 长 清 代“闭关锁国” 对付东 南沿海的 抗清斗争 厉 行 ,禁止官 民私自出 海 (2)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易错提醒】“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区别 (1)“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 (2)“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政府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考点一重农抑商与“海禁”政策 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变的因素 (1)制度因素: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使得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农耕经济始终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 (2)政策因素: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