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郁达夫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述郁达夫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述郁达夫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述郁达夫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摘要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在“自叙传”小说中以独特的艺术技巧、饱蘸激情的笔触给我们写出了从五四运动、大革命时期到抗战前夜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以及新旧军阀统治迫害下的一群被扭曲的病态的中国知积分子形象。这一篇篇控诉、暴露、声讨恶势力的血书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即使是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也值得我们去深思。他用独属于他的弱者的悲鸣影响了当时一大批无路可走的知识青年,唤醒了他们的抗争精神,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郁达夫简介

郁达夫(1896.12.7——1945.9.17),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郁达夫3岁丧父,家道衰贫。7岁入私塾受启蒙教育。后到嘉兴、杭州等地中学求学。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小说、戏曲,对中国古典诗文和小说戏曲有浓厚兴趣,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3年即随长兄郁华赴日本学习,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和哲学著作。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7月,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①而震动了文坛,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由此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地位。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郁达夫小说的创作风格

一、自叙传的写法

郁达夫在思想上、创作上受到卢梭、赫尔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日本作家葛西善藏、谷崎润一郎和佐藤春夫等影响,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②,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的创作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首创了自传体小说这种抒情浪漫的形式小说。

二、散文化的手法

郁达夫是一个情绪化的人,这使得他的小说完全凭着主观思路去写,很少顾及到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写作要素,而把大量的主观抒情的东西写进小说中,尤其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非常地细腻。独具匠心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散文化的写作手法使得他小说创作风格上的抒情色彩十分浓厚,抒情结构自然流动。

三、大胆直率的心理描写

郁达夫在小说中毫不掩饰地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了直白的描写。这一点虽然历来被中国的道学家所诟病,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对传统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具有进步意义。病态的心理和潜意识心理的描写也使小说的格调偏于低沉,充满颓废和感伤色彩。

浅析郁达夫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从《沉沦》看知识分子的忧郁与沉沦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收录在同名小说集《沉沦》

里。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 ,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与超我矛盾冲突。

《沉沦》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由于在异国他乡遭受了无数的冷眼,无数的碰壁,而被折磨得过于敏感起来。当谈天的人群里忽然有人看了他一眼,他就会以为那是在谈论他;当日本妓女对他稍加冷淡,他就觉得那是因为她们知道了他是“支那人”的缘故。因为“性的苦闷”和身在异国的孤独,使他特别渴望一段真挚的爱情,并愿意为此付出一切。但这份热情因为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遭到了侮辱和嘲弄,使他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原本因为在国内对自由的渴望,对封建管束的不甘心屈从和内心的压抑而产生的“忧郁病的根苗”,因为留学生涯的苦闷而“愈闹愈甚了”④。他的忧郁固然是由于其性格造成的,但是国家的落后、人民的不幸和个人的遭遇又何尝没有加重他的忧郁症呢?所以说,他的忧郁追根究底是由于这个时代造成的,国弱则民贱,他的自卑与弱软都源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状。

因为种族地位的卑贱,国际地位的落后,帝国列强的欺凌,让他背负着鄙夷的目光,总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敢去追求心中所爱。他在日记中曾写道“中国啊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⑤他爱他的祖国,但也因为祖国的落后疲弱而感到无比沉痛和羞愧,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爱和恨的矛盾。无力改变现实的他,在彷徨无措之时,只好选择了自我堕落。他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可事情过后,知识分子的道德和良知使他又开始自悔自伤,他不甘沉沦却又无法自拔地沉沦下去,最终在绝望中投海自杀。他在自杀前悲愤地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⑥一句话道尽了在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国青年中对祖国殷切的期望。

其实《沉沦》中的主人公原本是一个才华,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他爱看海涅、华滋华斯等人的作品,酷爱自由。他的心中是藏着一把火的,从他因为追求自由反对封建而不愿去上学宁可蛰居在他的小书斋就可以看出来。但黑暗的社会使得他的热情没有一个缺口可以喷发,只能慢慢熄灭或慢慢扭曲。原本怀着清高傲骨的文人最后只能变得自卑、敏感和忧郁,甚至选择了沉沦。从小说中可以看出,所谓的“沉沦”指的是他的一次嫖娼经历。郁达夫说他的代表作、成名作《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里边也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⑦所以小说中的主人公的“沉沦”,并不是天生就自甘堕落,而是对现实的失望,对爱情的不可得,使得他的心灵变得极度扭曲,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欲。由一开始他在被窝里不能自制的自渎、到窥视女性洗澡、在野外偷听男女野合,最后到了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可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他渴望追求更大的刺激,最终发展到练自己也不相信的猥琐沉沦。在这场”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⑧中,主人公选择了“沉沦”,可他并没有因此变得麻木不仁、自甘堕落,内心的悔恨与痛苦使他最终走上了死亡的道路。

由《春风沉醉的晚上》看知识分子的潦倒与善良

郁达夫于1923年7月创作《春风沉醉的晚上》,在这篇小说中,我们将看到一个与之前不一样的知识分子形象。当时,作者由于受到革命形势的影响,已经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因此,他的目光也开始从先前较多地注视知识分子狭小的圈子,转移到更广大的劳动人民。于是在这篇小说中,他开始有意识地以知识分子的视角来表现下层劳动者,描绘他们的苦难,表现他们的抗争,歌颂他们的品德,揭示他们不幸遭遇的根源。

在这篇小说中,“我”是一位有才华、潦倒困顿、感情忧郁,对黑暗的现实有着愤慨,对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切同情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被生活所困的“我”只得住进贫民窟中一个窄小破旧的阁楼里,全部家当不过只有一些书。穷困而孤高的文人身份,是郁达夫的唯美主义追求,但这种唯美追求体现在小说里,恰是造成主人公孤独、伤感、痛苦、颓废的原

因。

因为失业,他生活潦倒,日夜颠倒,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的身体因为失眠与营养不良,“实际上已经成了病的状态了。”⑨身体上的不健康,生活作息的不正常,使他处于神经衰弱的状态,贫困潦倒是他不得不面对的处境。

但他无疑是善良的,他同情其邻居陈二妹的遭遇,与她相互关怀、相互体贴。由于郁达夫的作品采用的是自叙传的形式,浪漫主义色彩浓厚,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我”这一形象,看到作者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对黑暗的憎恶,无论是作者还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内心都激荡着愤世嫉俗地情感。然而,小说中的主人公的贫困潦倒使他即使有心帮助陈二妹,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者觉得自己的遭遇还比不上陈二妹。无法摆脱自己贫困处境的主人公也只能选择逃避,望着天边好像蕴藏着无限哀愁的天色

从《迷羊》看知识分子的追求和绝望

小说中的主人公“我”是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王先生,因故去的父亲有一位至戚舒先生在A 省做省长,自己又希望找个地方养病,便在当地寻了一个闲差。在小城单调闲散的日子里,他第一次遇见谢月英,便对她一见钟情。她们彼此相爱,对爱情的渴望与对幸福的追求使他们私奔到了南京,开始新的生活。然而时间一久谢月英就对新生活产生了厌倦,于是对爱一往情深的主人公与她一起去到上海另寻开心。可是后来因为经济的危机使他们又重新返回了南京,害怕失去谢月英的王先生,对她的爱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看着谢月英在人群中“满足高杨,处处撩人的样子”⑩,他开始害怕,患得患失,甚至是嫉妒。

毫无疑问,他是爱着谢月英的,他对爱情真诚并且热烈,就像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为了心爱的人甘心付出一切。为了满足谢月英的虚荣心,他辞去闲适的工作,甚至把自己的积蓄花光。为了能让谢月英开心,他离开南京,带她去到上海。当他得知谢月英的离开时,伤心地落下泪来。他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她,找不到她的时候竟然跑去人家的坟上祭奠她。这份对爱执著的追求到最后却只余绝望。

在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与身在江湖的名伶的一段缠绵而伤感的爱情故事。他们最初的邂逅,是超越于两人社会地位之上的真诚流露,这份相爱最初的喜悦是真诚的。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主人公的落魄,谢月英的虚荣使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便是经济来源的危机。爱情凌驾于物质之上,却只能屈服于物质。他给不了她优越的物质享受,所以担心会失去她,原本对爱的真诚渴望,执着追求,在没有爱情土壤的社会里,最终还是滑向了性爱的道路。他的绝望不仅在于他的个性懦弱,无权无势,更重要的是,在那个黑暗的旧社会,人与人根本就不可能有平等。他忘不了谢月英伶人的身份,谢月英也无法相信他能给她永恒的爱情。在那个黑暗的旧社会里,他们本来就不可能有美好的结果。小说的最后通过美国宣教师的口讲出了王先生最后的结局,那段迷羊与牧人的故事,也即是“教会里的祈祷和忏悔”11,让他死前心中得到慰藉。然而任何崇高的教义在那些公子哥儿的眼中都是软弱无力的,忏悔与赎罪洗刷不了世道的荒淫,也改变不了社会黑暗的现实。

总结

从上面三篇小说我们可以看到,郁达夫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以病态的形象出现在文坛之上。《沉沦》中的抑郁症,《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神经衰弱,《迷羊》中的脑病等等。他们全都拥有着这样一些特征,体态憔悴、远离人群、孤独抑郁、酷爱自然、忧郁悲愤、而又愤世嫉俗。他们的结局多是愁惨的,或在绝望中死去或自尽,如《沉沦》;或在孤苦中病倒,如《迷羊》;即使是比较积极向上的《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我”也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天边的月色,为生计所担忧,贫困潦倒。

而造成他们一系列悲惨结局的原因有三,一个是因为他们的出生。他们大多出生于小资产阶级家庭或封建士大夫家庭,家道虽然中落,却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着属于文人的清高和孤傲。然而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家族走向衰弱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他们也注定要面临贫困潦倒、成为一个落魄的知识分子。二是因为他们性格上的软弱。他们大多渴望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然而他们满腔的热情遭到社会的摧残,性格懦弱的他们便不再抗争,意志消沉。无力反抗社会的知识分子,前途注定一片灰暗。三是祖国的卑弱。面对祖国的风雨飘摇,有的知识分子选择了抗争,被现实碰得头破血留,如《伤逝》中的子君;有的知识分子投奔革命,接受灵魂的洗礼,如叶绍钧的《倪焕之》;而有的根本就不曾反抗,而是随着祖国国际地位的低下而变得敏感、伤痛,从而拥有了病态的心理,并因为这种心理而使他们变得敏感脆弱、颓废多疑。郁达夫小说中描写的便是这一类知识分子。

在20世纪20年代到现在,大部分人都认为郁达夫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是“零余者”,从他们的个人价值来说他们确实算是一群“零余者”,即“多余的人。”然而,从他们的精神内涵来说,他们更应该被称作“病态的弱者”。

前面已经说过郁达夫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以病态的形象出现在文坛之上,病态包括身体和心理的疾病,身体上地疾病不多做解释,而心理上的疾病,除了性格上的扭曲,还表现在对情欲的无法自拔。郁达夫小说中多是一群被情欲所困却极少宣泄的知识分子,长期的性压抑,导致了他们的性幻想性紧张性变态或是性沉沦。性心理疾病描写最为突出的是《沉沦》中的主人公。不过是看见两个日本同学和两个女同学打招呼,他竟然要跑回旅馆。这样性心理疾病的描写,在他其他小说如《空虚》、《过去》、《迷羊》等中都层出不穷,时有写到。

而之所以说是弱者,一是因为他们性格上的懦弱;二是因为他们虽然才华出众或自以为不凡,却不能舒展心中的理想与抱负,只能在自尊与自卑、高傲与自怜的矛盾中自暴自弃,无力反抗社会的不公与命运的多舛;三是因为其结局的悲惨。

浅谈郁达夫小说中知识分子的“落泪”情结

翻开郁达夫的小说,便不难发现,几乎每一篇都有写到“落泪”,那泪水固然是弱者的悲鸣,可细细体会,又不难感觉出,泪水中的叛逆精神与反叛精神。若说郁达夫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是一群病态的弱者的话,那么塑造这样一群人的作者便把所有的反抗精神都蕴含在了那一次次的眼泪里。因为这泪水不是灵魂麻木的庸人为苟且偷生而不得流下的,而是醒来之后却无路可走的觉醒者悲哀的眼泪

按照落泪的对象来分类,郁达夫小说中的主人公的泪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去解读,一是为祖国落下的眼泪,二是为他人落下的眼泪,三是为自己落下的泪水。

为祖国落下的泪水,在《沉沦》中尤为明显。如小说中的主人公想到日本人叫中国人“支那人”,而“支那人”在日本,比我们骂人的“贱贼”还更难听时,他说:“…中国啊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他全身发起痉来,他的眼泪又快滚下来了。”12这样的泪水是为国家的不幸而流的,“茫茫烟水回头望,也为神州泪暗弹”13忧郁的眼神里燃烧的是对祖国满满的爱。

为他人落下的眼泪,则更多的是因为同情。不论书中的主人公有多么地不幸,他的善良的心也没有因此被打击得麻木,他依然会同情别人,为了别人的遭遇而流泪,如《南迁》第六节中,主人公在听到“可怜这一位年轻的女孩,已经没有希望了。你何苦又要来看她,使她多一层烦扰。”这句话后,“他红了眼,好久不能说话”。14虽然只是一个萍水相逢的弱女子,他依然留下了同情的泪水。正如罗曼罗兰所说“同情会让人变得高尚”15。这一次次的泪水,虽则不能洗尽那个社会的阴霾,可至少像一缕春风吹进那个黑暗腐朽的社会,给当时的人带来一丝希望。

最后一个便是为自己落下的泪水。落泪的原因有多种,穷愁的生活处境、性的苦闷、自身的性格气质等等。这样的泪水流得太轻易,好像更多地是写出了书中主人公们病态的纤敏。然而我要说的是这样的敏感是觉醒的灵魂对黑暗现实的敏感。他们以觉醒者的眼光审视世界,反省自我,敏感地体会到现实的污浊与自身的可悲。于是这泪水也具有了一种意象——对醉生梦死的否定,对麻木愚昧的超越,对时代和社会罪恶的控诉。

认识到郁达夫小说中知识分子的“落泪情结”,才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知识分子内心无可名状地悲凉,就如同鲁迅先生说的“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悲哀”16。正是这份悲哀,才使得他们泪水中的反抗精神更为有力,也让我们更加清楚地明白他们成为“病态的弱者”的原因。

郁达夫小说中“病态的弱者”形象的意义

郁达夫进行小说创作的二、三十年代,“五四”已属于退潮时期,黑暗势力卷土重来,国内形势一片混乱,到处到充满着腐败的气息,国外的留学生也因为其祖国地位的卑贱而受到侮辱欺凌。面对这样一个岌岌可危的中国,一些受到“五四”运动影响而自以为看到希望的曙光的青年失望了。然而总有一些觉醒了的爱国知识分子,不愿就此放弃,纷纷拿起手中的笔,写出那个时期种种地不平,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我们还要叫出没有爱的悲哀,叫出无所可爱的悲哀。……我们要叫到旧账勾消的时候。”17而这份“悲哀”体现在郁达夫的小说中,便是被侮辱者被损害者的悲鸣。比起鲁迅先生深愤忧广的呐喊,郭沫若火山爆发式的激情,郁达夫以一个病态青年哀哀切切的悲鸣来表现这种悲哀,同样激动人心。郁达夫曾说过“在这一个弱者处处被摧残的社会里,我们若能坚持到底,保持我们弱者的人格,或者也可为天下的无能力者、被压迫者吐一口气。”18是的,郁达夫承认他是一个弱者,然而弱者也有他的人格,有他的尊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郁达夫将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对现实强烈的不满与控诉以及自身的悲哀都写进了他的小说里。

郁达夫不是鲁迅,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国民的劣根性,化身文学的战士,以笔为干戈狠狠刺进敌人的胸膛,但他是一个文人,是一个敢于直面自我的文人。他敢于大胆地暴露自我,撕碎一切压抑自我、掩盖自我、装饰自我的虚伪外衣,赤裸裸地暴露出解放者的人性。他所描写的是一个个病态的,极端的,甚至是不可理喻的知识分子,可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战争年代里,社会不也同样是不可理喻的吗?他只有借由这样一群病态的知识分子,才能将心中对于国家没落子民受辱的伤痛表现出来。这样极端地表现形式,犹如一种巨大的震荡,震荡在当时年轻人的心里,引起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国人的共鸣。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19因为热爱这个国家,郁达夫才会心痛,心痛祖国悲惨的现状,感伤自己的遭遇。他以一个独特的视角,用沉痛的笔触,无情地解剖自己的思想和内心世界,写了一群病态而真实的人,独辟蹊径地控诉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以及那些被残酷现实所扭曲地知识青年,流露出一颗赤诚的爱国忧民之心。这份真诚足以打动他人,为那些与他同样苦闷压抑的青年提供一面镜子,让他们认清自己的处境,从而积极地寻找人生的出路。

是的,在那场与旧社会旧传统旧道德地斗争中,人们需要郁达夫小说中觉醒者的悲哀。那悲哀不是属于郁达夫一个人的,是属于无数愁苦的青年的,他们由别人的故事想到了自己,痛定思痛,才能觉醒,才能摆脱“病态的弱者”的身份,走上抗争的道路。

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中国都不需要弱者。自强不息,勇敢抗争才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直传承地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地脊梁。爱国也不是哀悼和自怨自艾,甚至自我沉沦的,我们要做的是勇敢地站起来,像郁达夫先生一样,即使被误解也依然坚持自我,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20。

总结

通过这次写论文在阅读作品和查资料的过程中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郁达夫,并且学会了如何搜集与整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看待事情不应该只看表面,人云亦云,而是透过事情的表象去思考其内在的含义,得出自己的观点。虽然郁达夫塑造的确实是一群病态的弱者,贫困潦倒、敏感多疑、悲惨愁苦,然而我们透过他们所看到的是一群觉醒者深沉的悲哀,这悲哀才是让我们变得勇敢的力量的源泉。我相信,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我们能做到坚强勇敢,自强不息,却不自怨自弃,属于小说中“病态的弱者”的悲惨结局绝对不会发生。

致谢

历经一个多月,这篇论文终于得以结束,在这过程中我一直都十分认真。从选题到定题,我仔细斟酌才选了这篇《论述郁达夫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然后开始查资料,我去图书馆阅读了郁达夫大部分的小说,还在网上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然后整理搜集,想好论点便开始写论文,反复修改直到最后的完成。对于百忙之中还抽出时间来评审论文的老师,我由衷地感激,并致以最诚挚地谢意。

关键词:知识分子病态的弱者“落泪”情结

17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

参考文献

郁达夫郁达夫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 1

郁达夫郁达夫小说经典21世纪出版社2011-10-1

贺智利论郁达夫小说中眼泪的价值《理论导刊》2007年第2期

思与诗——郁达夫研究蒋成德著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2-1

郁达夫评传:桑逢康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1

论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彭志华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柳州545002《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第12期

郁达夫自传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1997-05

定价:12.00

装帧:平装

丛书:名人自传丛书

ISBN:9787539909561

论郁达夫小说中的疾病现象

doi:

作者:

方仁英

作者单位:富阳市文化馆,浙江,富阳,311400

期刊: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Journal: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年,卷(期):2007, 27(6)

分类号:I206.6

机标分类号:I24 I20

郁达夫小说《迟桂花》解读

人间真情的呼唤 ——郁达夫小说《迟桂花》解读 摘要:《迟桂花》是郁达夫后期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与前期作品不同的思想 情感。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小说设置的 叙事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可以看出,小说主要表现的是作者在人生困境中对人 间亲情和友情的真切呼唤。 关键词:现代文学;郁达夫;迟桂花;思想;解读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坛的著名作家,他开创了自叙传式的抒情体小说,在五四时期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以《沉沦》为代表的前期小说塑造了一系列“零余者”的形象,敢 于毫无遮掩的暴露自我,“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 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 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1]但30年代以后,进入中年的郁达夫,其小说无论是在风格上还是思想内容 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迟桂花》就是这一时期的小说代表作之一,作者一改大胆 的暴露,零余者形象的写法,在淳朴静美的境界中荡涤自己内心的躁动,发出了对人 间真情的呼唤。虽然《迟桂花》发表后的影响并没有《沉沦》等作品那样大,但却“是小说家融合心灵的体验、诗意的感悟和自由的想象而写成的一部抒情小说杰作。” [2]其所具有的思想意蕴更为深厚,在艺术表现上也更为成熟。要想把握小说丰厚的内在意蕴,就必须结合作品对主要人物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作品内在的叙事结构进行详 细梳理和分析,通过文本细读我们自然就能感受到其内在的真意。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或隐或显地包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对于小说而言,作者通 常是不会站出来直接言说的,思想情感的表现比较隐蔽。在小说中,作者的观点是通 过小说的叙述者或小说中的人物来传达的。换句话说,小说的叙述者或人物就是起到 传达作者观点的功能的。同时,小说作为一种叙事作品是有情节的,自然也就内含着 一个叙事结构或称话语结构。不同的叙事结构隐含着不同的意义,其在作品中所起的 作用也就不一样。因此,对于一篇小说而言,我们只要能不为表面的精彩所迷惑,撇 开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把握住核心的人物关系和叙事结构,并找出它们所共同指向 的所在,作者所要真正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就一目了然了。 作为一部短篇小说,《迟桂花》的篇幅并不长,人物关系也不复杂,小说的主要人物 是三个:“我”,一个来自“煤烟灰土很深的上海”的作家;翁则生,居住在杭州翁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山西大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级别: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函授站点: 运城 姓名:樊俊燕 指导老师: 年月日

目录 正文 (3) 摘要 (3) (一)真实的荒诞与神秘的象征 (5) (二)逼真的细节 (8) (三)独特的叙述视角 (11) 参考文献 (15)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摘要: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他的出人意料的情节铺展与荒诞离奇的场景描写以及冷峻而滑稽的文字,常常流露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才能。卡夫卡的叙事具有耐人寻味的两面性,本文对其小说中的叙事风格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一方面他描绘出黯淡、残酷、荒诞的世界景观,辐射出痛苦、惶恐、焦虑、绝望的情绪;另一方面他的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冷嘲、怪诞和滑稽的情绪。 关键字:卡夫卡;表达艺术;真实;荒诞

卡夫卡作为奥地利作家是现代主义的奠基者之一,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卡夫卡的犹太血统、不幸的童年、狭窄的视野、深刻的思想影响着他的作品,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风格,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卡夫卡的作品不从属于任何主义,但他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在后现代主义中可找到他的作品的影子,同时他的作品又具有不确定性,延展性很强,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卡夫卡。”卡夫卡写作是把他的哲学意蕴渗入到了作品,而他独特的叙事风格正好完美的体现了他的意图,独特的叙事风格也加重了作品的深邃,两者相得益彰。 在现代西方文学中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他是西方现代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是把文学创作与人生体验密切结合于一体的少数作家中的一个。可以说,他从来没有把文学当作文学来做,而是把它当作自己体验人生、思考人生的表达方式。这是卡夫卡小说独特的魅力,与卡夫卡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密切相关。卡夫卡文学成就主要是通过自己不断探索的创作实践取得的。他没有,也不想建立什么理论体系,甚至于连一篇像样的有关论文也没有写过。但从他的日记、书信、札记和谈话中可零零散散地见到他的一些想法,虽不系统,但其基本倾向是明显的。那就是弃摹写,重表现。他反对传统的艺术法则,摒弃写实主义的方法,主张通过自我来再造世界。他把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从客观转向主观,从外部转向内心,把创作当作内在的需要。他觉得心中有个“庞大的世界”急欲“撕裂”,只有创作才能使他一吐为快。他在日记中谈到写作《诉讼》的时候说“一切出

郁达夫文学作品特点

郁达夫先生的作品特点创作风格 文学创作阶段特色,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20—1933);中期(1933—1938);晚期(1938—1945)。 早期:1920—1933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中期:1933—1938年。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1938—1945年。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文学创作中的“自叙传”色彩 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 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首先,郁达夫强烈地表现出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他在文中无所顾忌地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非常强效地表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 第二,忧郁感伤的情凋。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与众不伺,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 第三,恣肆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的文字。 第四,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 另外,郁达夫散文中那种不拘形式纵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达夫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文学创作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在郁达夫作品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既然生活是无味的,自然是死板的,自我也是废物——既不能事业有成,又不能摆脱苦闷,郁达夫就干脆自我放纵。其作品中的《感伤的行旅》《归航》可以看

郁达夫小说感伤情调的时代性

郁达夫小说感伤情调探源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和鲁迅、郭沫若一样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一代文学巨匠。“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中国人民的一次伟大思想解放运动。那时新文学社团相继成立,人才辈出。他们发出了各种声音,组成了一台大合唱,振荡着中国大地。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锋直逼吃人的礼教;郭沫若则以其高亢激昂的情调高呼个性的自由;唯独郁达夫却独树一帜,以凄婉的笔触揭露自己病创的灵魂,发出的是一个哀哀而泣、幽幽而说的“零余者”的真言。正是基于此,在“五四”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他一直走在最前列,并形成了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小说流派,在当时社会上拥有广泛的读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正是基于此,人们对他一生的文学活动和创作实践却始终褒贬不一。他的第一篇小说《沉沦》刚一问世,便受到旧势力的攻击,骂他“诲淫”,指责为不道德的小说;新派也有一些人把他看成是“颓废”作家。虽然了解他的人自始至终认为他是“模拟的颓废派,本质的清教徒。”但也无法否认感伤是他大部分小说的一个主调。 在郁达夫五十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创作了大量的古体诗、散文、政论文、游记等。小说只是他创作的一部分。他从1921年发表他的第一篇小说《沉沦》到1935年的最后一篇小说《出奔》,小说创作断断续续十余年,作品总共不到五十篇。但小说几乎掩盖了他的一切文学成就,成为人们评论他的主要根据,为什么呢?就因为人们从他的小说中看到了他的“感伤”,看到了他的“颓废”。马克思曾引用法国古典作家布封的名言说“风格就是人”。我国古代也有“文如其人”之说。郁达夫小说的创作,小说中的感伤情调,实质不仅反映了他那曲折的生活道路和

创作道路,反映了他爱国不能的失望,而且也十分鲜明地体现了他个人性格。个人气质和他内在精神禀赋所决定的创作个性及他所追求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感伤是郁达夫几乎所有小说贯穿的一个主调。为什么他有那么多感伤呢?它究竟来源于何处?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作一粗浅的探索。 一、把自己的忧伤给予了小说的主人公 在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中,人们公认的两大特点,那就是大胆的自我暴露和浓厚的感伤情调。创作本来就是作家所体验过的生活的再现,但也必然要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主的小说,尤其要注重这些,但对于郁达夫来说,这仿佛是多余的,他只是把他自己体验过的生活直接写处来,他自己的生活不仅是他从事创作的素材,就连作品主人公的性格都与他一样,他的小说主人公大多以第一人称“我”出现,即使有时不是,但凡是了解郁达夫的人,一看便会想到或认出,他就是郁达夫本人。 郁达夫生于1896年,当时“是中国正和日本战败后的第三年;朝廷日日在那里下罪己诏,办官书局,修铁路,讲时务,和各国谛订条约。东方的睡狮,受了这当头的一棒,似乎要醒转来了;可是在酣梦的中间,消化不良的内脏,早已发生了腐溃,任你是如何的国手,也不容易有点下药的征兆,却久已流布在上下各地的设施之中,败战后的国民——尤其是初出生的小国民,当然是畸形,是有恐怖狂,是神经质的。”①可见,郁达夫一出生就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弱国子民的心理从他一出生就有了,他仿佛是个天生的忧伤者。 当郁达夫长到三岁的时候,父亲又因病而死,两个比他大的哥哥也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读书去了,姐姐送给人家当了童养媳妇,母亲挑起了维持贫困家庭的

大胆暴露自己地小说家郁达夫

大胆暴露自己的小说家郁达夫 大胆披露自己的小说家文/妮妮 郁达夫(1896-1945) ,名文,字达夫,幼名萌生,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郁达夫的祖上相传为宋朝太医院尹。宋都南迁时,随宫廷来到杭州,后定居富阳。父亲早逝,他性格内向忧郁,自幼好学。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3年随长兄东渡日本,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19年人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1922年3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归国。1922年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1922年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1923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发表了《小说沦》、《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1933年4月移

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陈子善(著名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曾说:“如果说在二次大战的漫天战火中,德国失去了本雅明(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奥地利失去了茨威格(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英国失去了伍尔芙(意识流小说代表人物)、法国失去了圣埃克苏佩里(作家,代表作《小王子》),是二十世纪全人类的共同损失,是人类优秀文化的浩劫,那么,中国失去了郁达夫,同样应做如是观。在中国八年抗战期间陨落的文化星辰中,郁达夫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 郁达夫的小说心理描写细微,抒情性强,故事里的男主人公多是孤独、贫穷、性压抑甚至变态的书生文人。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沉沦》由《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组成。该书一面世,就引起文坛哗然,当时被很多人指责为淫秽书籍。这三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在日本留学的青年男子,他们孤独寂寞、敏感脆弱、自卑自怜又愤世嫉俗,渴望

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

异化的人群绝望的生存 ——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 [内容摘要]:卡夫卡在小说中以怪诞的笔法为人们展开了一个离奇诡异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对现代人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剖析和探讨,本文依据其文本探讨了卡夫卡小说世界中人的生存异化现象的种种形态,通过危机四伏的生存、物质对人的异化、社会对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个人自我异化等方面的分析努力对卡夫卡笔下的异化主题做出较系统的探析。 [关键词]:卡夫卡;生存;异化 卡夫卡生活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从物质上毁灭了欧洲而且从精神上动摇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文化大厦。对理性的怀疑,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失落,对大规模战争的恐惧,对经济危机的焦虑,对现代生产中人的异化的担忧,这一切汇合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潮流荡涤着昔日的一切,倾斜了人们所有的观念、信仰、思考和结论,“欧美社会的现实矛盾使现代西方人动摇了传统的真、善、美的观念,动摇了宗教信仰,对人类的本性产生了怀疑,对未来的命运与前途深感悲观和焦虑。”[1]现代人的焦虑感、孤独感、隔离感、恐惧感,是社会科学家们包括作家们思考的主题和源泉。“上帝死了”“打倒偶像”“一切价值重估”等口号影响了深深影响了一大批现代主义作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改变了“人是以理性为主的生物”等传统观念,其对潜意识、本能的肯定对现代主义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处于这一文化转型期的现代主义作家而言,文化批判、对人的异化的表现、对人的心灵的探索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卡夫卡(1883——1924)一生时间基本上都居住在布拉格,当时的布拉格属于

奥匈帝国(19l8年瓦解),奥匈帝国生产方式上已经资本主义化了,但政治上却实行君主立宪。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如一只硕大无比的怪兽,既使人兴奋激动又吞噬着无辜的一切,物质极大的丰盛了,人的自由度却降低了,人们在精神上的异化则加深了。而君主立宪的国家政权对外侵略扩张,对内奉行高压统治。奥匈帝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与者,在大战中无数的生命殒落,人们的生命前所未有的脆弱,这使人们的精神受到巨大冲击,生命的稳定感和安全感被破坏了。内部的强权高压统治,与所有专制制度一样强调对权威的无条件服从,在思想启蒙运动中已经觉醒的个体的人在强大的政权机器面前感到渺小无比,生命的尊严遭到践踏,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束缚,精神和肉体遭到摧残。卡夫卡的家庭生活对他的个人性格及写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贫寒中白手起家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坚强、健康、食欲旺盛,声音洪亮、能言善辩、高人一筹、坚忍不拔、沉着镇定、通晓人情世故,有某种豪爽的气度”,[2]这是一个强有力的父亲,对子女极为严厉,常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于子女,粗暴地干涉子女的生活,从不肯设身处地为子女着想,他对卡夫卡的行为总是满腹狐疑、冷嘲热讽。与强壮自信的父亲相比,卡夫卡则更多地从母亲那里继承了神经过敏、多愁善感的性格,从小就是个“听话、顺从,文静、内向”[3]的乖孩子,父亲粗线条的教育方式想将卡夫卡培养成一个强壮、勇敢的年轻人,事实却走向了相反的方向,卡夫卡在父亲的训斥下形成了优柔寡断、自暴自弃的性格,他的个性遭到了扼杀,他的自信被彻底地粉碎了,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就我的经历而言,学校和家庭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扼杀我的个性,??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从来不能从我的个性中得到某些好处,也就是说我从来没有持久的自信心。”[4]作为对父亲的反抗,从中学开始,便开始断绝与外界的一切来往,游离于社交圈子之外,转而专注于人的心灵和灵魂。在社会与个人生活中, 卡夫卡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也可以说是社会与人、人与人之间关系异化的世界),并对这种异化有切肤之痛,这使异化成为其小说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他在小说中所敞开的异化世界是一个令人恐慌、不安而绝望的世界。他通过令人窒息的富于力度的语言,触及到了新的真实,把人类生存环境的悲剧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他的小说与现实相差甚远,是虚拟的,极端的,他把平和的现实撕开,展示出它狰狞的一面。人类的生存

郁达夫式抒情小说特征

论郁达夫抒情小说的特征 学院:科技学院07汉文(1)班 姓名:邹莉 学号:2007185430

论郁达夫抒情小说的特征 【摘要】:浪漫抒情小说的代表人物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的小说具有独特的文体,郁达夫式的抒情小说主要特征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崭新的一页。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浪漫抒情主要特征 郁达夫为代表的浪漫抒情派小说 , 具有独特的小说文体 , 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崭新的写法,在艺术表现上也有有一些共同的主要特征。 第一、自我的写真。郁达夫虔信法朗士关于 " 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 这一断言 , 他的小说大多带有 " 自叙传 " 的色彩。第一人称主观叙事的角度 , 尤为郁达夫所喜用 ( 在他全部 50 多篇小说中 , 采用第一人称的就有 40 来篇 ) 。这个具有连贯性的抒情主人公 , 几乎支撑着郁达夫的全部小说。这是一个以 " 自我 " 为原形、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 " 零余者 " 的文学形象。小说以自我的个人经验、情感生活为单纯的线索 , 宣泄着一己的情怀。他推崇卢梭勇于暴露个人私欲与卑劣的《忏悔录》 , 也偏嗜日本佐藤春夫、田山花袋、葛西善藏等的 " 私小说 " 。他还特别青睐德国哲学家尼采、无政府主义思想家施蒂纳 , 那种 " 否定一切权威 ", 力倡 " 破坏偶像 ", 推崇个性自由和自我尊严的思想。他的小说中 , 既有卢梭式的自白 , 也有维特式的自怜 , 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 , 构成了时代的 " 零余者 " 的心史、情绪史 , 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上展现出独特的风采。在痛苦的自我暴露、自我反省以至自我赎罪中 , 表现人的精神病态 , 并通过自身的反思达到一种内省。作者深信透过自我心灵的观照 , 也能折射大千世界 , 因为 , 深刻地表现人性 , 即能表现社会 , 而只有个人的感情体验 , 又最真切、最可靠。这是郁达夫的小说观 , 它也使郁达夫这种自我写真的小说别具真切感人的艺术魅力和丰富深广的艺术蕴含。当然 , 肯定 " 自我写真 " 的小说与作者本人的某种程度的叠合、交融 , 并不意味着把文学创作的小说看作是作者的回忆录和自传 , 看作是作家履历的复写。郁达夫小说中 " 袋里元钱 , 心头多恨 " 、 " 于是无补 " 、自卑颓唐的 " 零余者 " 的形象 , 并不能看作只是郁达夫个人的写照 , 尽管这个 " 零余者 " 形象的写作 , 最初受到屠格涅夫《罗亭》等小说中俄罗斯文学 " 多余人 " 形象的启悟 , 但郁达夫小说中的 " 零余者" 形象足称五四时期一大群沾染了 " 时代病 ", 因而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的青年们的典型。 第二,感伤的抒情。郁达夫认为 :" 小说的表现 , 重在感情 "(1), 并且把 " 情调 "二字视为衡量小说优劣高下的主要标准。他最喜爱的俄罗斯小说家屠格涅夫即以感伤的抒情笔调深深吸引了他 , 德国施托姆也是以《菌梦湖》的感伤抒情描写令郁达夫沉醉 , 具有颓废与伤感情调的英国诗人道森、王尔德的颓废与唯美主义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机斯特恩的《感伤的旅程》 , 都成为郁达夫偏爱的艺术。以抒情为艺术中轴 , 他的小说通常

第10讲-中国现当代文学-郁达夫与《沉沦》

第10讲中国现代文学 ——郁达夫与《沉沦》一、“五四”之后小说成为文学主潮 “问题小说”、“人生派写实小说”和“自叙传抒情小说”等小说流派。 (一)问题小说 1.概念:问题小说是以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为题材的一种小说。 2.时间:始于19世纪中期,英国盖斯凯尔夫人的《露丝》(1853)是较 早的问题小说。中国的问题小说是指出现在“五四”时期。 3.代表人物、作品: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以冰心的《两个家 庭》《斯人独憔悴》、许地山的《春雨之夜》、王统照的《沉思》《湖 畔儿语》等为代表作品的小说题材类型。 4.艺术手法:这类小说在艺术上采取“写实”手法,多用口语。 5.思想诉求:在思想内容上不同程度地暴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种种黑暗 6.影响: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二)自叙传抒情小说 1.概念:自叙传抒情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 2.代表人物、作品: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以郁达夫和倪贻德为代表。 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使自叙传小说成为一种潮流。 3.特色:作品中以第一人称写“我”,即叙述者自己,最常用的手法是 直抒胸臆,即在表现自我主人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情景时,以充满 激烈情绪的笔调去描写,在事件的叙述中作坦率的自我解剖。 二、郁达夫及其艺术成就 其作品艺术特色——“自叙传”抒情性 (一)郁达夫小说注重抒情,不追求情节和周密精致的构思。 1.郁达夫的作品总是用第一人称写“我”,即叙述者自己,如《茑萝行》、 《青烟》、《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迷羊》等,或者采用第三 人称写自己,如《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茫茫夜》、《采 石矶》等。 (二)善于用抒情的方式塑造真实感人的主人公形象。 往往以“我”的心理意识和变化呈现、情绪表达进行小说创作。

郁达夫小说主题思想及风格转变与个人经历

郁达夫小说主题思想及风格转变与个人经历 车丽丽汉(一)中文与传媒系 摘要:郁达夫小说创造经历了由自传体小说向现实主义转变的复杂过程.从处女作《沉沦》,到《薄奠》、《春分沉醉的晚上》,再到最后一篇小说《出奔》基本可以反映郁达夫小说主题思想及风格的转变。其小说思想渐显深刻化以及反映现实的客观性日益加强,与他个人经历不无关系。社会现实的变化、人生阅历的积淀成为其思想转变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人生经历主题思想艺术风格 正文:一、留学日本。1913年9月,郁达夫随长兄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近10年的留学生活。早起接触西洋的文学和 日本的私小说,他的文学创造深受其影响。他曾回忆说:“在高等学校住了的四年,共计所读的俄德英日的小说,总有一千部内外。”【1】也曾记得:“葛西善藏小说二短篇,仍然是好作品,感佩得了不得。”【2】另一方面,他受到日本社会对弱国子民的歧视。由于历史的原因,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读的是西洋的书,收的是东阳的气”【3】加上郁达夫个人在当时对于纯洁爱情的极高期望和现实中受到的屈辱的矛盾,、民族尊严、个人屈辱唤起的的内心复杂情愫。这就产生了浪漫主义小说的风格和小说主题。 《沉沦》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主人公“他”是一个“病态”的留学生。一方面,他渴望拥有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对爱情和别人的尊重有很高的期望;另一方面,因“弱国子民”身份而受到歧视,让本来性格胆怯懦弱的“他”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空虚,导致性情更为内敛、自闭。“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受到心理上的打击,而这种打击在“他”过于敏感的内心影射后更加的浓重,从而形成严重的心理“忧郁症”。但是,“他”却只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弱小祖国造成的悲剧,苦闷的时候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外在因素。当因胆怯得不敢与日本女学生讲话而懊恼,妓女问“他”来自哪里的时候,“他惭愧不已,全身发起热来,他的眼泪又快滚下来了。”【4】心里呐喊“中国啊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他”完全忽视了自身的性格悲剧,在“他”发出呐喊时,实际上反映出在现实的打击和内心受挫的双重作用下,寻找到的出路和生活的光明就是依靠祖国的强大和命运的垂青。对于外部因素的过分期望,对于自身性格缺陷不作任何的反思和剖析,这是“他”这个人物性格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他”走向“沉沦”的根本原因。小说暴露了“五四”一代青年的通病,他们孤独、敏感、自闭,虽然有愤世嫉俗的豪情,对现实的不满,但又缺乏坚强的意志和行动的力量,只能沉迷酒色、自怨自艾、忧郁感伤,最终“恨恨而死”。 二、回国。1922年,郁达夫回国,1923年在北京任教,1925年入武昌示范大学当文科教授,接触到城市里劳苦大众,看到了社会的乌烟瘴气,阴谋与残酷,倍感心情沉重,对现实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此时的作品要沉重和凝练的多,视角也转向被压迫的劳动人民。这一时期,郁达夫在小说里塑造的人物形象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他的笔伐转向国内劳苦大众。《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是较为典型的两篇,小说描绘出下层女工、车夫的悲惨生活及其坚韧的意志和淳朴的人格,表现出对下层劳动者生活的遭遇的同情,流露出对现实不满的情绪。《春风沉醉的晚上》里的“陈二妹”是孤苦伶仃、处境凄苦的烟厂女工;《薄奠》里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为了生计苦苦挣扎的车夫。另有《茑萝行》反映中国贫苦夫妻的凄惨遭遇。《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陈二妹”虽然在工厂里被资本家残酷压榨,但他不仅请我吃面包和香蕉,还劝我戒掉香烟;这一形象是对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沉重控诉.相较于《沉沦》

论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目录 一、题目 (2) 二、内容摘要 (2) 三、关键词 (2) 四、外文摘要 (2) 五、外文关键词 (2) 六、郁达夫小说的典型特点 (4) 1、主观性和抒情性突出 (4) 2、情欲描写大胆、赤裸 (5) 七、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5) 1、多愁善感、学识渊博 (6) 2、孤僻自卑、心理病态 (6) 八、郁达夫小说风格的成因 (7) 1、自身的成长经历及个性 (7) 2、新旧交替的社会时代背景 (8) 九、注释 (9) 十、参考文献 (9) 十一、致谢 (10)

论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摘要:郁达夫的小说具有浓厚的自传式色彩,他的小说描绘了一个被时代遗弃、孤独、迷惘、苦闷的自我形象,同时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身处时代困境中的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透过作者自身的经历和特殊的时代背景,我们会看到这个自我形象逐渐鲜活,郁达夫正是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艺术世界中的另一个真实的自我。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自我形象 Abstract: Yu Dafu's novel has a strong autobiographical,His novels depict an era of abandonment, loneliness, confusion, depression and self-image,Also succeeded in shaping the image of a living in the era of the plight of the awakening of intellectuals. Through the author's own experience and the special background, We will see this self-image gradually fresh,Yu Dafu precisely in the art world with their own lives and blood to write a another true self. Key words :Yu Dafu's novel self image 郁达夫的小说个性突出,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多都是自传式的、苦闷的、忧郁的、孤独的。小说总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自己,如《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过去》、《青烟》;或者虽然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写的仍然是自己的化身,称之为“他”。比如在《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茫茫夜》、《怀乡病者》、《采石矶》里,里面的人物形象无不染上作者的影子。郁达夫以独特的“自叙传”叙述方式,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极具感染力、异常生动的人物形象。他认为:“作家要保留自己的个性就是要写出作家自

郁达夫先生的作品

早期:1920—1933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中期:1933—1938年。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1938—1945年。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文学创作中的“自叙传”色彩 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首先,郁达夫强烈地表现出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他在文中无所顾忌地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非常强效地表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第二,忧郁感伤的情凋。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与众不伺,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第三,恣肆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的文字。第四,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另外,郁达夫散文中那种不拘形式纵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达夫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文学创作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在郁达夫作品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既然生活是无味的,自然是死板的,自我也是废物——既不能事业有成,又不能摆脱苦闷,郁达夫就干脆自我放纵。其作品中的《感伤的行旅》《归航》可以看出其拼命地发泄一个人的本能,竭力要在病态中满足自我。这种情感和行为显然具有消极性,这是郁达夫文学作品中不健康的内容,但却绝不是反动的内容,绝不是与时代思潮格格不入的情调。郁达夫主要是以这种病态来发泄一个从封建礼教羁绊中觉醒了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苦闷。这种不健康的色彩下面仍有着五四“人的发现”所寄寓的积极的意味。 郁达夫自然地慨叹自己生不逢时,郁达夫将他的所有不幸,所有烦恼,所有悲苦,一齐倾向这个黑暗的军阀混战时代,向一个不人道的制度发出了一个哀鸣着的青年的控诉,表现了显而易见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倾向,这种倾向虽不能说很深刻,但鲜明的态度、强烈的情绪却也给这种倾向涂上了积极战斗的色彩。

论卡夫卡小说的表达艺术

论卡夫卡小说的表达艺术 【摘要】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他的出人意料的情节铺展与荒诞离奇的场景描写以及冷峻而滑稽的文字,常常流露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才能。卡夫卡的叙事具有耐人寻味的两面性,本文对其小说中的叙事风格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一方面他描绘出黯淡、残酷、荒诞的世界景观,辐射出痛苦、惶恐、焦虑、绝望的情绪;另一方面他的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冷嘲、怪诞和滑稽的情绪。 【关键词】卡夫卡;表达艺术;真实;荒诞 【正文】卡夫卡作为奥地利作家是现代主义的奠基者之一,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卡夫卡的犹太血统、不幸的童年、狭窄的视野、深刻的思想影响着他的作品,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风格,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卡夫卡的作品不从属于任何主义,但他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在后现代主义中可找到他的作品的影子,同时他的作品又具有不确定性,延展性很强,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卡夫卡。”卡夫卡写作是把他的哲学意蕴渗入到了作品,而他独特的叙事风格正好完美的体现了他的意图,独特的叙事风格也加重了作品的深邃,两者相得益彰。 在现代西方文学中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他是西方现代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是把文学创作与人生体验密切结合于一体的少数作家中的一个。可以说,他从来没有把文学当作文学来做,而是把它当作自己体验人生、思考人生的表达方式。这是卡夫卡小说独特的魅力,与卡夫卡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密切相关。卡夫卡文学成就主要是通过自己不断探索的创作实践取得的。他没有,也不想建立什么理论体系,甚至于连一篇像样的有关论文也没有写过。但从他的日记、书信、札记和谈话中可零零散散地见到他的一些想法,虽不系统,但其基本倾向是明显的。那就是弃摹写,重表现。他反对传统的艺术法则,摒弃写实主义的方法,主张通过自我来再造世界。他把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从客观转向主观,从外部转向内心,把创作当作内在的需要。他觉得心中有个“庞大的世界”急欲“撕裂”,只有创作才能使他一吐为快。他在日记中谈到写作《诉讼》的时候说“一切出于我表达个人内心生活的愿望”。他的许多作品也确实都是出自内心,一气呵成的他的作品之所以感人,显然与他“发自内心”有很大关系。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影响及其意义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影响及其意义 李海龙 20102410314 10级汉语言文学3班我们都知道,郁达夫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以自我抒情小说为主,代表了自我抒情小说的最高成就,其在1921年10月于创作社成立后出版的小说《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也是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在本书中,作者大胆的抒发了“性的苦闷”,抒写出人的本能欲望得不到正当满足的苦痛,借此抨击了封建的陈腐的道德对人性合理发展的压抑。本篇小说采用自叙传的形式,作者在此着重抒发自己的情感,整篇小说充满着感伤的抒情格调,开掘了人的灵魂深层的感情。那么郁达夫的抒情小说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它的影响和意义又何在呢?我们且先来看看他的抒情小说的特点,总结如下: 一、采用自叙传的写法,大胆的进行自我暴露,思想真诚,言语坦承,内容透明。 如在《沉沦》中,作者毫不掩饰的书写着人的性欲,情欲,用酣畅的笔调表现出人的本能,用这样的方式追求人的性欲的解放,用感伤的语言抨击封建道德的伪善性,将人的自然本能和心理透明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文章结构不以情节变化为线索,而以情感变化为依托。 郁达夫大部分小说为抒情小说,这就决定了其小说的结构依据人的情感变化来安排,通过情感的变化反映社会的凄凉和人的悲哀。郁达夫在《沉沦》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并不具体,但却通过抒情的手法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将内心的所悟所感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宣泄。 三、语言的感情色彩浓烈。 郁达夫在小说的写作中使用大量的感叹词放纵感情的流淌,在语言上不讲究含蓄,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只要能抒发情感,任何语言都是其小说创作所必需的,如《沉沦》最后主人公自杀前的话语“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哪里受苦呢!”集中体现了郁

郁达夫小说创作风格特征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在艺术风格上有其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具体表现在: 一、大胆无遗的自我暴露,忠实于"自叙传"的叙述方式,这体现了郁达夫的一个基本信条,即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从初期的《沉沦》到《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迟桂花》……不论是作品中"他"、"伊人"还是"我"、"老郁"或是"李白时",甚至古代的"黄仲则",没有一个没有作家本人的身影或精神气质。郁达夫以自我的个人经验、情感生活为单纯的线索,宣泄一已的情怀,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作者深信透过"自我"心灵的观照,也能折射大千世界,因为,深刻地表现个性,即能表现社会,而只有一个人的感情体验,又最真切、最可靠。小说中的形象不只是作者本人的写照,也是"五四"时期一大群染了"时代病"的彷徨、苦闷的青年们的典型。 二、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突出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着力抒发自我的内心感受,把主人公亦即是自我的感情脉搏和心灵历程艺术地呈献在读者面前。郁达夫的小说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孤独凄清的情怀,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的、悲观的甚至厌世颓废的心境。而这些郁达夫主要是借助于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以及讲究外在景物的恰到好处的衬饰来达到。《沉沦》、《南迁》中"他"、"伊人"的纤敏自卑,《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中"我"与于质夫的自伤沦落等,"有病的呻吟"表达着作者的社会态度和对人生的悲剧感情。(举出其中一例即可) 三、以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来结构作品的"情绪流"结构方式,不注重故事本身的发展,一切以人物情绪的波动来推进情节的发展。如《沉沦》中以主人公"我"的孤独感、苦闷感及感伤情调来贯穿前后,形成作品结构内在的一种凝聚力量。现代小说中一种崭新的体式一-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正是这样在他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中确立的。 四、如泣如诉的语调,浓烈明快的语言,清新秀丽的文风。郁达大的小说,笔触所及,都显出"清、细、真"的特色。淡远和清愁配以清丽、流畅、自然、真挚的文词,摹写着主人公心灵的某种律动,真有呼之欲出的情韵。有时着墨绮丽,甚至纤稼,却也不掩一腔真情,更多时是以朴素、质白取胜,随兴而至,平淡无奇的文字间,显出跌宕多姿的笔意,如《迟桂花》等佳作,语言的色彩与其独特的风格高度一致,进入了老到的圆熟境界。

外国文学——卡夫卡小说的创作心理

卡夫卡小说人格结构和文化心理研究 08中文4班 0806010179 谭静华 摘要:奥地利小说家弗朗茨·卡夫卡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人格结构和文化心理究竟有何与众不同呢?一直以来中外众多学者从他的人格结构和文化心理方面(包括:自我疗救、焦虑感、犹太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孤独意识、生态意识、恐惧感、直觉主义创作意识、恐惧感、自卑感、中国文化情结。)研究他的作品。 关键词:卡夫卡/人格结构/文化心理 奥地利小说家弗朗茨·卡夫卡被文学界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之一,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卡夫卡的小说是寓言小说,不求社会生活画面的丰富多彩,但求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包蕴其中。卡夫卡的小说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虚无缥缈、光怪陆离的世界,十分荒诞。在卡夫卡的感受中,世界是荒诞的、可怖的、令人痛苦和绝望的。世界上的一切都被一种力量巨大的权威所覆盖。这个权威高高在上,神秘莫测。它使人感到压抑和窒息。这是一个不可理喻的世界。 卡夫卡小说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那么作为创作主体的卡夫卡,他的人格结构和文化心理究竟有何与众不同呢?这种与众不同的人格结构和文化心理,对卡夫卡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何种影响?不可否认,文学创作归根到底是作家的精神活动,如果不研究一个作家特定的文化心理、不了解作家复杂的精神与人格世界,要完整地深入地理解其创作是不可想象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使一直以来中外众多学者从他的人格结构和文化心理方面研究他的作品。下面我们来详细看一下: 一、自我疗救 文学除了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娱乐作用这些功能之外,它还维系着人的精神生存和健康,即具有治疗功能。具有深重的精神创伤、心理挫折感的卡夫卡视写作为自己的全部生命,以写作进行自我疗救,最终确实虽免

郁达夫的作品特点分析

郁达夫的《沉沦》就是写色,写性苦闷的作品。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有郁达夫本人生活的影子。主人公是一个患有忧郁症的青年留学生。他孤独清高,多愁善感,自卑自傲。对爱情的渴望,是他内心的情绪的核心。但是,在异国他乡,由于“弱国子民”的身份,他总是感到被歧视的屈辱,根本而无法获得爱情。于是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发泄自己欲望。作品以他的爱欲为中心,非常细致的展示出他的内心世界情感活动,并表达出个性解放、民族觉醒的时代精神。 这里,汇聚了两种思想,都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反映或体现。 也就是个性解放的思想。这里最强烈的体现出五四时代人的解放的呼声。 作品最突出的特色追求一种内在真实。作品叙述的是日常生活琐事,没有任何重大事件,突出的主人公的心灵感受,挖掘人的内心生活,把一个忧郁青年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非常细致的展示出来。那种身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那种无法与人沟通苦闷,自卑、自怜,软弱,颓唐等心理活动都被充分地显示出来。 作品最惊世骇俗的对内心隐秘的欲望的大胆的暴露。 20世纪文学最早进行身体写作的作家,是郁达夫。他是第一个进行身体欲望叙述的作家。在孤独中,他渴望爱情,当爱情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来满足性的渴求。比如,作品先后写他手淫自慰、窥视女性洗澡,在野外窥视别人作爱,到妓院喝酒浇愁。 在叙述身体欲望的时候,作品往往展示主人公的那种“灵”与“肉”矛盾心理。这种心理矛盾也是郁达夫其他写色的作品的基本模式。一方面是一种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却是那种无法遏止的肉欲的冲动。两方面不断的冲突、搏斗。郁达夫把这种心理矛盾看作是“现代人的苦闷”。作品中,在窥视的时候,自己不断地谴责自己,不断地忏悔。逛妓院出来,就十分的后悔,感到自己的堕落,甚至想要自杀。 郁达夫作品的最大胆的地方就在这里。它是对压制肉体、欲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最大胆的背叛。把人性欲望看作是合理的,就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禁欲主义的否定。 这种大胆的暴露自我内心生活,追求内在真实,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郁达夫本质上是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个性、气质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的。他所接受的西方文学影响,浪漫主义为主。如英国的湖畔诗人,俄国的屠格涅夫等。 (西方文学影响)特别是卢梭对郁达夫影响最大。卢梭被认为是浪漫主义之父。卢梭就追求人性的真实坦率。他的重要思想是崇尚自然。主张回到自然。在人性方面,是自然人性论。他认为,人天生就是美好的,人性的丑恶是社会、文明造成的。回到自然,就是回到人的本性。凡是人性天然具有的,都是美的和善的。人应该顺应自己的本性而生活,而不是按照外部的规定和习俗而生活。激烈反对外部文明对人的压制和束缚。“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他有个很著名的作品《忏悔录》,就是以内心真实而著称。把内心很秘密的情感、欲望包括悲琐的东西都呈现出来。郁达夫在卢梭那里获得了巨大的力量。 (日本小说影响) 还有日本文学的影响,就是私小说的影响。日本私小说,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叙述自我日常生活中体验、感受。大量地进行欲望、情感那种非常隐秘的个人内心生活的叙述。包括一些很微妙的变态的心理都有描写。有一篇作品叫《棉被》非常著名的私小说。 (民族意识)就是作品所反映的那种五四时代民族觉醒的精神。五四时代不仅是人的解放,也民族意识的高度觉醒。作品中把个人的孤独、精神痛苦以及爱欲的受挫,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弱国子民的身份,成为他的巨大的精神压力。那种弱国子民的屈辱感,始终是他情绪的中心,由此产生出渴望民族富强。 这种渴望民族国家的富强,实际上是近代以来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 (抒情风格)《沉沦》在叙述方式上,也体现了郁达夫小说的典型风格。它是一部抒情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