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脉标本制作指导过程

叶脉标本制作指导过程
叶脉标本制作指导过程

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XX县XX小学叶脉制作辅导过程

一、实验人员

实验者:罗涛、廖彦超、陈芳

指导教师:XXX

二、实验简介

叶脉标本是利用叶片的叶脉和叶肉对化学物质腐蚀的差异性,使用酸性或碱性物质将叶肉腐蚀后,设法除去叶肉,留下尚未被腐蚀的叶脉。将留下的叶脉制作成叶脉标本。用叶脉标本当教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叶脉标本制作的简易过程可分为加热、腐蚀、刷叶、染色、晾干和保存六个阶段。首先将叶子放入碱性溶液中加热,对叶子进行腐蚀,然后是取出叶子清洗后在刷除叶肉,最后是将其漂白后染色绘图保存。

叶脉分为网状脉和平行脉两类,具有支持和输导作用。但许多同学不了解叶脉,通过此次科技实验活动来了解、制作叶脉标本,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实验态度、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好奇心、细心、耐心以及对科学课的兴趣。

三、辅导过程

(一)准备过程

1. 让学生了解实验全程

在实验之前,首先介绍了叶脉制作的原理及步骤,运用图片与视频教学显示其过程,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明白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实验;运用了什么科学原理;怎样去动手实验;实验时应该要注意什么;实验材料该如何采集等。并在课堂中着重强调实验的安全及一些注意事项。

2. 取材

这是一个较为繁琐且需要细心与耐心的过程。学生每天都会收集一些叶子来拿给我看。开始时他们收集最多的是草质与膜质的叶子,这些叶片太薄,过于柔

软,不适合我们的实验。“这些叶子能承受住刷洗过程且不损坏叶脉吗?”设问引导学生做实验要寻找较硬的叶子。第二次,他们收集的大部分叶子叶脉被损,“用这种叶子进行实验,最后如果我拼出来的人头顶上多了个洞怎么办呀!这人是中枪了么?”运用开玩笑似的话语辅导,学生更容易明白且记忆深刻。

第三次,学生收集的叶子都能符合要求,但叶子的形状、大小过于相似,且都是同一植被上的叶子,过于单调,局限了实验的染色拼图。先让学生试着用这些叶子拼一副图出来,在拼图中发现问题,这样更能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之后的几天里,我和学生都在为准备合适的叶子奔波着,在校园及乡间的小路上印下了我们寻找的脚印。终于在第二周实验动工之前把材料都准备齐全了。(二)实验过程

1. 清洗叶片

清洗叶片是较为细腻的活,开始时学生没有掌握好清洗的力度,戳烂了几片叶子。失败几次后才慢慢掌握其中的技巧。趁此提醒学生:“一个简单的清洗工具也是有讲究的,我们不能小瞧实验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要随时随地提醒自己,回顾老师所讲的注意事项,保持细心、耐心及恒心。”

2. 配置溶液

使用天平秤量取出5克碳酸钠和7克氢氧化钠,让每一位学生都动手操作,把理论付诸于实践。在三人中比一比,运用量取份量的差异来发现问题。在量取过程中,我发现易涛在使用天平秤时忘记移动砝码,导致结果怎么量取都不对,且操作能力不强,难以找出其中的原因。

之后用烧杯量取200毫升的水,三位学生都动手量取了一次,再交换烧杯检查,说出检查结果并简述理由,引导学生正确查看烧贝刻度。再将之与量取出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混合搅拌成溶液。在倒入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倒入后分别产生了什么现象(氢氧化钠在水中溶解时成烟雾状上升),并知道其原因。得出氢氧化钠含有腐蚀性,提醒并强调实验时要注意安全,制作过程中切勿把液体弄到皮肤上和衣服上并在量取之后要及时洗手。

3.加热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之前,将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再重复强调一次。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陈芳在将叶片放入碱液时比较有耐心和细心,每次只放取2-3片,

并能及时搅拌叶子使其均匀受热。而罗涛却一次放入十几片叶子,且加热过程未能及时搅拌叶子的。但陈芳泡煮叶子的时间过长,导致叶片过于腐烂。廖彦超在加热时未使用玻璃棒搅拌,导致各叶片颜色不一。第一次实验的失败是为了以后每一次实验的成功,因此第一次,我在没有大片理论地指出他们的错误之处,而是让他们继续实验,在下一个阶段自己去发现。

4. 漂洗与刷洗

漂洗相对于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只要细心点,一般情况下是没问题的。但也有例外,例如:使用镊子的力度过大,会把叶脉夹断。或者是使用镊子的力度太小,夹到半空中时掉落了。提醒学生实验时戒骄戒躁,不要太过于紧张,要以平常心对待且能保持严谨。

在进行刷洗之前让学生将步骤、注意事项等都默记一遍,巩固刷洗的方法,但是学生实际操作起来还是不能面面俱到,只能是在一次一次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慢慢地减低失败次数。例如:

陈芳在刷洗中频繁出现叶脉刷烂的现象,引导她得出以下两个可能:第一个可能性是用力过大,;第二个可能性是叶子放在药水中泡得太久,导致叶脉也开始腐烂。结合之前她加热的步骤,结果是第二种可能性较大。再次提醒学生,泡煮叶子应在叶子表面出现凸泡时捞取,此时的叶肉容易脱落,叶脉也未受损伤。

易涛在刷洗中出现刷烂叶脉或叶肉难以刷除的现象,对照着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回顾自己加热的过程,引导得出叶片泡煮时未及时搅拌使其均匀受热。

廖彦超的情况和易涛差不多。因其从未使用玻璃棒搅拌叶子,导致叶子受热不均匀,叶面颜色不一,导致有些叶肉易刷除,有些叶肉却难以刷除。在加热过程提醒学生还需多加观察叶子的变化过程。

学生共有的一大缺点就是尚未熟稔刷洗方法。有的忘记在叶片表面加入一层水;有的尚未把牙刷打斜(与水平面大约成45度角);有的未顺着一个方向刷,将牙刷在叶片上来回刷;有的刷时先未从背面开始,而从正面开始;有的主叶脉边沿处未刷干净等。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经验,熟稔刷洗方法,及时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项这一现象,引导学生“看一看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想一想你刚才实验的步骤,找一找实验失败的原因在哪?”让学生自己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5. 漂白与清洗

为了绘出的图更加美观,我们需要对叶脉染色,在此之前对叶脉漂白是必不可少的。只需将叶脉放入20%的双氧水中即可漂白。这一过程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只是个别学生在叶脉还未完全漂白就取出来了。

有了前面的实验,在此次取出叶片时,学生都未犯错。但是在清洗时,有学生未能洗净,应提醒学生,让他们多清洗一次。

6. 染色绘图与黏贴、过胶保存

用各色水彩或红、黑墨汁对叶脉进行染色,还可在叶脉上绘图。这一过程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的完成,只有极少数学生失误染错色。最后就只剩黏贴与过胶保存了,这就要考验学生的细心了。有个别学生在黏贴时一不小心就把叶脉给扯成了两段,实验功亏一篑!为其他的学生提了个醒,凡事都要小心谨慎。到了这一步,我们的辛苦终于看到了成果。

四、实验心得

在准备过程中的那节课,因为只是面对科学兴趣小组的十几名成员,人数较少,且上的都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所以课堂纪律管理比较容易,课堂中未出现吵闹现象,教学过程较为顺利,教学效果初步达标。但是,本人自我反省,觉得自己的随机应变能不强,且话语不简练,往往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事情,我都要说上两三句才能说清,教学经验不足。例如:介绍叶子的形状时太过啰嗦,专注于文字教学,未能结合图片,导致大部分学生听不大懂,还应完善此课件。

在实验过程中,未能把实验步骤板书出来(实验室没有大黑板,只有一块小黑板),导致学生不能及时进行对比,产生过多错误。且一切为了学生的安全,我在实验时多次强调安全问题,防止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把液体弄到皮肤上或衣服上。总的来说,这次试验时成功的,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我的心里也感到很欣慰。

叶脉书签制作实验报告

叶脉书签制作实验报告 叶脉书签,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伴着一股好奇心,我选修了这门实验课。从第一节课的接触到最后实验作品的上交,打破了我对于书签的看法,也认识了简简单单的树叶也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作用。通过我们的双手,将美丽的自然万物进行加工,可以创造出另一番美丽。 本次实验课,不但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也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提高自己自身素质,与同学的合作协调能力也加强了。 一实验过程及要点 实验地点:学7203 时间:第7-10周,周六指导教师:周文声教授相关知识:在水池中或水沟中常可看见腐烂的落叶,用水冲去腐烂的叶肉后出现完整而纹路清晰的叶脉经过清洗晒干后,可夹在书本中当作书签使用,这种叶脉的形成,是利用发臭的水,沟中微生物滋生来分解叶肉,但是必需经过长时间才能形成。本实验是利用高浓度氢氧化钠来处理新鲜的叶片。因强碱会腐蚀叶肉,只需二小时就可得到一片漂亮的叶脉,由于NaOH的侵蚀力强,所以选择叶片时应挑较成熟的叶片,以免叶脉被腐蚀。 实验过程:除去叶肉—>染色—>过塑 仪器药品:(1)软牙刷;(2)氢氧化钠;(3)电炉;(4)大烧杯;(5)镊子;(6)封塑片; (7)封塑片;(8)红、绿等染色剂;(9)吸水机;(10)培养皿等。 除去叶肉:(1)树叶选取和清洗首先得选择适当的树叶,不能太嫩,叶脉要分明。根据学校资源,本次试验我们以玉兰叶作为原材料,将选取的叶子置于脸盆中,清洗表面的污垢。(2)叶肉腐蚀将叶片放在20%-30%NaOH溶液中煮15-20分钟进行腐蚀。煮过程中人不能离开电炉,以防发生意外,适当对叶子进行翻动,使其受热均匀。(3)刷去叶肉将腐蚀好的叶子放在培养皿底部,用软牙刷在水中轻轻刷去叶表皮和叶肉组织,刷时用力要轻柔、均匀,以免损伤叶脉。最后用一张较硬的纸在水中将标本托住,展开,放入吸水纸中压平,然后放在标本纸内进行自然压干,吸干水分。 染色:实验室提供了蓝绿两种染色剂。将压干叶脉放入不同的染色容器中,染色5-10分钟,再放入吸水纸中进行压干,注意要压平,以免叶片损坏。 过塑:将染色压干的叶脉进行适当修整,放入大小合适的塑封膜进行塑封。塑封过程中要注意将塑封膜平整地放入塑封机中,不要离开塑封机,以免塑封膜被机器卡住,避免造成叶脉被破坏。作品完成好,将其中较好的一份叶脉书签作品上交。 二心得体会及收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验课,就很好得给予我这次机会,让我认识了叶脉书签制作的方法,明白了通过自己的双手可以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成果。由于一开始缺乏相关经验,经常会把叶子刷破,辛辛苦苦煮过的叶子又浪费掉了。同时,在挑选叶子的时候的,只顾着挑选好看的,没注重叶子本身在这个实验中的可行性,使得腐蚀过后的叶子无法满足制作书签的要求。 通过叶脉书签的制作,拓展了自己在生物学方面的视野,培养了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掌握自主设计及制作叶脉书签和其他工艺品的技能,并在实验中体会到了莫大的乐趣。 https://www.360docs.net/doc/f22020638.html, 店铺:味上佳

实验植物叶脉标本的制作

实验植物叶脉标本的制作 一、实验目的:掌握叶脉标本的制作方法;加深对植物叶脉即叶片表面维管束(疏导组 织)分布的了解 二、实验原理:利用叶片的叶脉和叶肉对化学物质腐蚀的差异性,使用酸性或碱性物质将 叶肉腐蚀后,设法除去叶肉,留下尚未被腐蚀的叶脉。叶脉标本可以用来观察叶片的疏导组织,制作后又常用颜料染色作为书签,因此又称作叶脉书签标本。它是在除去叶肉漂洗后再经漂白、染色、压干而成。除去叶肉有两种方法: 腐蚀法:配制5—10%的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放入烧杯中,加入叶片,在酒精灯或电炉上煮沸后,再文火煮制(加热时间一般10-15分钟),煮时要用筷子或玻璃棒等不断的搅动,使之受热均匀。当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为深褐色(或叶肉有脱落),叶片由硬变软时,用筷子从烧杯中取出,在清水中洗净碱液后,放到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使叶片在培养皿底部展平,再用旧牙刷垂直由上而下轻轻拍打叶片或用牙刷轻轻的刷,大部分的叶肉会除去。把含叶肉的混水倒掉,换上清水,并在培养皿底部铺一张白纸,可清晰的看到未除去的叶肉,再用牙刷将其打掉。若无牙刷,从清水中取出一片煮好的叶子,平铺于一只手的手掌上,再用另一只手的食指轻轻摩擦叶片,并不时在清水中洗去以被擦掉的叶肉,即成完整的叶脉标本。然后可进行漂白、染色,压干。腐烂(水沤)法:将新鲜叶片放入水中浸泡,利用各种菌类对各种叶肉蛋白的腐蚀作用使叶肉腐败,叶表皮与叶肉部分分离,并出现隆起。这时,先用镊子将表皮撕掉,轻震或轻拍,部分叶肉会落于水中。没脱离的部分采用上述牙刷打或手擦的方法除去,从而制成完整的叶脉标本。多数落叶不适合用沤制法制作叶脉标本,只有橡皮树等肉质厚、叶脉细软的落叶才适合用腐烂法制作。一般需要半个月左右,浸泡的时间与气温、

“叶脉书签”的制作实验报告

实验七探究性实验设计 -----“叶脉书签”的制作 成员: 班级: 一、选题背景和探究意义: 叶脉书签,就是用树叶通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后,去掉树叶的叶肉细胞,留下网状的脉纹,再通过染色制成各种颜色的书签。根据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关于叶脉书签的制作资料中,是利用所学的碱的腐蚀性进行化学处理。这种书签,由于来自树叶,具有其他书签所不能比拟的自然之美,令人赏心悦目,容易引起学生的实验兴趣。该实验制作简易,材料容易获得,可操作性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中设有一个制作“叶脉书签”的家庭小实验。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课题 1 的最后,是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强化知识点记忆的一项有趣的课外实验,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们既能提高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化学兴趣。但书中仅提到“放在约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寥寥数语,并没有对合适的制作“叶脉书签”的条件进一步探究。 二、小组分工: 1、xx负责查找整理资料。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xx负责撰写方案。 4、小组检查、讨论并作修改,最终确定方案,然后上交。 三、关键问题: 1.叶片的选择 叶脉书签是选择叶形美丽的树叶,经各种方法处理后去掉叶肉部分,保留完整的叶脉,

经染色后制成的一种书签。而一般过嫩的叶片经处理后,叶脉不明显或易于断裂,很难制作出美观、并且轮廓分明的叶脉书签,不是理想的材料。需要的是叶脉分明,比较老的树叶,落在地上的树叶,只要叶脉还完整,就可以拿来制作。根据往年师兄师姐的经验,用白玉兰的树叶做出的书签是最好的,故我们在本次实验也选择了白玉兰这种树叶。 2.加热时间和碱液的浓度 加热时间太短或碱液浓度太低的话,可能叶肉没被煮烂,时间太长或碱液浓度太高,则可能使叶片卷成一团,没办法分开,这样得不到理想的叶脉。为了得到比较理想的书签,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对加热时间和碱液的浓度先进行探究,以便找出最适宜条件。 3.刷叶肉 刷叶肉的时候,选用的刷子毛不能太硬,否则在刷叶肉的过程中容易毁坏叶脉,太软也不行,刷不掉叶肉,最好选用牙刷,不能来回刷,要轻轻单向重复刷,先刷去叶面正面的叶肉,再刷去背面的叶肉,从叶柄端开始刷,刷至叶尖,这样,才可以得到晶莹剔透的叶脉书签。 由于叶片的选择、加热时间和碱液浓度是书签制作的关键因素,故我们小组选择不同的叶片在不同的实验时间、碱液浓度下进行探究,以寻求最佳原料及实验条件。 四、实验原理: 1、叶片的构造 叶片外表包围一层表皮细胞,它具有保护叶片的作用;表皮里面是叶肉组织;贯穿在叶肉组织间的是叶脉。 2、碱解法制作叶脉书签 不少植物的叶、叶脉由坚韧的纤维素构成,在碱液中不易煮烂,而叶脉四周的叶肉在碱液中容易煮烂。叶片的叶肉部分容易腐烂降解,而叶脉非常坚韧,能构成各种形状比如网状、扇形、弧形等结构,以支持叶片。选取具网状脉的植物叶片,用氢氧化钠等碱溶液加热煮沸,可以水解掉叶肉等部分,仅剩下网状脉,再利用染色剂将叶脉染色,一件精美的叶脉书签便

植物标本的制作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植物标本的制作》一:对此课题的认识 1、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 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的实验在科研和教学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标本的制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所以这方面的内容也应是不能忽视的重点。但因为平时教学中实验课课时紧缺,故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初步学会采集和制作腊叶标本的基本方法。并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实际动手练习采集和制作腊叶标本,教师对其作品进行评价并提供意见。而本次研究性学生的内容侧重于植物标本制作的其中一个内容:叶脉书签的制作。 商场卖的书签很漂亮,而植物叶片取材容易,制作书签可以打破学生平时只在书本上寻求知识的局限性,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并初步认识身边较熟悉的植物的及其结构,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叶脉书签具有以下价值:(1)使用价值,阅读书籍中作书签使用。(2)审美价值,一张漂亮的叶脉书签,让人赏心悦目,值得收藏。(3)以赠送给别人,配上适当的诗或赠言,作为沟通情感的桥梁。 2、此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生物教学的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培养和发展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质。实现这一目标则由课堂知识的传授和课外活动课共同完成。植物标本的制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的实验在科研和教学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及和谐合作的能力;开放学生的学习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自行探究与创新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课题的研究过程 1、课题的研究时间 第8周-第18周 3、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实验法 4、课题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及校园植物种类调查。 (1)、要求学生上网收集植物标本的制作的基本方法,包括①植物标本液浸法(了解)、②腊叶标本制作法(详细步骤)③叶脉标本制作法(详细步骤)三个方面的内容,完成资料收集表,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习,教师总结归纳。 (2)、利用学生课外时间进行校园植物种类调查,初步认识校园中常见的植物。 第二阶段:学生分组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制作出叶脉书签。 选材:)1(. 学生在校园中采集叶形美观、质地坚韧、叶脉致密且交织成网状的双子叶植物的叶片,如桂花叶、龙眼叶等带回实验室。 (2)腐蚀: 取一个250毫升的烧杯或其他容器,里面装200毫升水,加5克碳酸钠,7克氢氧化钠,用玻棒搅匀,加热煮沸。加热时在烧杯与火焰之间要隔一个石棉网。选好叶片,洗净放入沸腾的液体中。为了不使叶柄受到伤害,将叶柄应尽量不要浸入腐蚀液中。 在煮叶片时,注意翻转叶片,让各部分煮匀。十几分钟后,取出一个叶片,用牙刷轻轻拍打,看叶肉能不能脱落下来。如果不行就继续烧煮,如果叶肉容易脱落下来,就马 上停火将叶取出。用眼观察,当叶的表面有凸泡出现的时候,叶肉最容易脱落。将取出的叶片

叶脉书签的制作实验报告

叶脉书签的制作 一、选题背景: 叶脉书签,就是用树叶通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后,去掉树叶的叶肉细胞,留下网状的脉纹,再通过染色制成各种颜色的书签。根据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关于叶脉书签的制作资料中,是利用所学的碱的腐蚀性进行化学处理。这种书签,由于来自树叶,具有其他书签所不能比拟的自然之美,令人赏心悦目,容易引起学生的实验兴趣。该实验制作简易,材料容易获得,可操作性强。 二、关键问题: 1.叶片的选择 叶脉书签是选择叶形美丽的树叶,经各种方法处理后去掉叶肉部分,保留完整的叶脉,经染色后制成的一种书签。而一般过嫩的叶片经处理后,叶脉不明显或易于断裂,很难制作出美观、并且轮廓分明的叶脉书签,不是理想的材料。需要的是叶脉分明,比较老的树叶,落在地上的树叶,只要叶脉还完整,就可以拿来制作。根据往年师兄师姐的经验,用白玉兰的树叶做出的书签是最好的,故我们在本次实验也选择了白玉兰这种树叶。 2.加热时间和碱液的浓度 加热时间太短或碱液浓度太低的话,可能叶肉没被煮烂,时间太长或碱液浓度太高,则可能使叶片卷成一团,没办法分开,这样得不到理想的叶脉。为了得到比较理想的书签,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对加热时间和碱液的浓度先进行探究,以便找出最适宜条件。 3.刷叶肉 刷叶肉的时候,选用的刷子毛不能太硬,否则在刷叶肉的过程中容易毁坏叶脉,太软也不行,刷不掉叶肉,最好选用牙刷,不能来回刷,要轻轻单向重复刷,先刷去叶面正面的叶肉,再刷去背面的叶肉,从叶柄端开始刷,刷至叶尖,这样,才可以得到晶莹剔透的叶脉书签。 由于叶片的选择、加热时间和碱液浓度是书签制作的关键因素,故我们小组选择不同的叶片在不同的实验时间、碱液浓度下进行探究,以寻求最佳原料及实验条件。 三、实验原理: 1、叶片的构造 叶片外表包围一层表皮细胞,它具有保护叶片的作用;表皮里面是叶肉组织;贯穿在叶

《植物标本的制作》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植物标本的制作》 一:对此课题的认识 1、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 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的实验在科研和教学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标本的制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所以这方面的内容也应是不能忽视的重点。但因为平时教学中实验课课时紧缺,故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初步学会采集和制作腊叶标本的基本方法。并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实际动手练习采集和制作腊叶标本,教师对其作品进行评价并提供意见。而本次研究性学生的内容侧重于植物标本制作的其中一个内容:叶脉书签的制作。 商场卖的书签很漂亮,而植物叶片取材容易,制作书签可以打破学生平时只在书本上寻求知识的局限性,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并初步认识身边较熟悉的植物的及其结构,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叶脉书签具有以下价值:(1)使用价值,阅读书籍中作书签使用。(2)审美价值,一张漂亮的叶脉书签,让人赏心悦目,值得收藏。(3)以赠送给别人,配上适当的诗或赠言,作为沟通情感的桥梁。 2、此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生物教学的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培养和发展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质。实现这一目标则由课堂知识的传授和课外活动课共同完成。植物标本的制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的实验在科研和教学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及和谐合作的能力;开放学生的学习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自行探究与创新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课题的研究过程 1、课题的研究时间 第8周-第18周 3、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实验法 4、课题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及校园植物种类调查。 (1)、要求学生上网收集植物标本的制作的基本方法,包括①植物标本液浸法(了解)、②腊叶标本制作法(详细步骤)③叶脉标本制作法(详细步骤)三个方面的内容,完成资料收集表,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习,教师总结归纳。 (2)、利用学生课外时间进行校园植物种类调查,初步认识校园中常见的植物。 第二阶段:学生分组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制作出叶脉书签。 (1)选材:

植物叶脉标本的制作方法

植物叶脉标本的制作方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制作叶脉标本 2、培养动手能力和对生物课有兴趣 二、药品: NaOH(具强腐蚀性,使用时应特别小心)、Na2CO3、双氧水(或漂白粉)、染料。 三、器材: 烧杯、电炉、大号镊子、牙刷、塑料盘子、玻璃棒、小塑料桶、吸水纸(或草纸) 四、操作步骤: 1、选材:选取叶质较厚、大小适中、叶面平整、叶脉丰富的叶片,用清水洗净备用。 2、配制溶液:称取35gNaOH和25gNa2CO3放入烧杯中,加入1L水混溶,使之溶解,制成溶液。 3、加热:把溶液放到电炉中加热,近沸时把叶片浸入溶液内,此时把电沪温度调低些,边加热边搅拌;加热时间长短要根据叶片而定,可以过两三分钟取一片子出来观察,直至叶片变成褐色(或叶肉有脱落)即可。 4、漂洗:停止加热,用镊子取出叶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小塑料桶中漂洗干净(一般在两次以上) 5、刷洗:将叶片放在塑料盘子中,加入一层水,把牙刷打斜(与水平面大约成45度角),顺叶脉轻轻地刷净地肉,刷时注意:只向一个方向刷(绝对不能来回刷),以免将叶脉刷坏。刷时先从背面开始,刷净背面再刷正面,主叶脉边沿处可用敲出法。刷洗干净后放到吸水纸(或草纸)上晾干。 6、漂白:用20%的双氧水(或漂白粉)漂白叶脉。 7、染色绘图:可以用红药水、紫药水、品红和染料等对叶脉进行染色,也可以在叶脉上绘图。 8、粘贴、过胶:晾干后,可用纸粘住,过胶保存。 五、讨论创新 1、对操作步骤的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2、各药品的作用各是什么?

3、做叶脉标本有没有别的方法了? 六、教学反思 1、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本课例中,实验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的能力。如何做实验,实验会得到什么结果事先完全是未知数,主要靠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想象力,去探索、去研究,从而发现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现象或规律,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的能力有较大的作用。 2、在课题探究中,学生从自己承担责任,到对整个小组的素质,增加了责任感,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真实的过程体验,这种体验也转化成无穷的动力——这种动力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所以在生物教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中,教师不要把探究结论水平高低作为唯一目标,而要重视情感、兴趣、意志、毅力、科学精神等情感因素的深化,要与学生一起体验探究中科学的精彩与丰富,生命的领悟与感动。 3、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创造力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外部条件,其中最关键的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此首先必须创设一种宽容、和谐的气氛,使每个学生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这种探究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引导参与,教师首先要通过亲身参与体验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且在师生关系平等、信任的基础上让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勇于发挥想象,勇于走向社会实践。

实验七探究性实验报告—叶脉书签

实验日期 6 月 3 日第 1 组姓名陈博殷学号 073 成绩____________ 实验七探究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题目 “制作叶脉书签” 二、实验主要步骤 1、选材:应选择叶脉粗壮丰富、叶质较厚、大小适中、叶面平整、叶脉的树叶。本实验选用白兰树叶、绿化芒树叶、美丽异木棉树叶、紫荆树叶、鸡蛋花树叶。 2、配液:将碱溶解在适量的水中,配制不同浓度、不同种类的碱液。将硫酸溶液配制到所需浓度。注意安全,千万不要将酸碱液溅到眼睛里。 3、加热:将配好的酸、碱液放在容器中加热。当加热到液体即将沸腾(80℃左右)时候将选好的叶子放入容器里,并不断搅拌。具体加热时间以叶肉容易被刷掉为度,一般在10分钟左右。(如果碱液浓度不大,或者所选的叶子较老则应延长加热时间。)可以过两三分钟取一片子出来观察,直至叶片变成褐色(或叶肉有脱落)。 4、清洗:在自来水水流下冲洗,洗去多余碱液、酸液。 5、刷除叶肉:将叶片放在玻璃板上,加入一层水,把牙刷打斜(与水平面大约成45度角),顺叶脉轻轻地刷净叶肉,刷时注意:只向一个方向刷(绝对不能来回刷),以免将叶脉刷坏。刷时先从背面开始,刷净背面再刷正面,主叶脉边沿处可用敲出法。刷洗干净后放到滤纸(或报纸)上晾干。如果是老树叶,则在刷洗的过程中,会有两层叶脉出现,这时只要将其中品质稍次的一片去除即可。 6、晾干:取出放在阴凉处风干。或者放在废旧书报中吸干。 7、着色:将风干到6 成的叶脉分别放在甲基橙溶液、紫色石蕊试液、品红溶液中着色,后晾干。建议夹在书中,这样既可以吸干水分,又可以成型。 三、实验现象描述与图片记录 1、探究不同酸碱液的腐蚀效果 2、探究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的腐蚀效果

树叶标本制作方法

树叶标本制作方法 1.树叶的保存注意事项: 用餐巾纸把树叶的水分吸干后可夹在字典或书中,也可存放在通风干燥处,避免虫蛀、霉变。 2.树叶标本的制作方法: (1)压制法准备一木制标本夹,压制时要将标本的首尾不时调换位置。为了促使标本迅速干燥和保存固有的颜色,大约在压制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后,每天可换烘热的草纸一至两次。标本压好后,用针线装钉在一张比较坚韧的白纸上,并在右下角贴上标签,然后装入标本柜内,并放些樟脑以防虫蛀。 (2)浸制法将标本浸在装有酒精或福尔马林的标本瓶内即可。 3、叶脉书签制作方法: 叶肉遇到腐蚀性液体就会发生腐烂。经过加热,它会腐烂得更快。叶脉比较坚韧,不容易被腐蚀。因此,可以将一些叶片坚硬、叶脉坚韧的树叶制成叶脉书签。工具与材料:烧杯、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天平、旧牙刷、镊子、水彩颜料、彩色丝线、氢氧化钠、3%双氧水、桂花树叶。 制作过程: 1.把约90毫升水倒入烧杯,在水中加入10克氢氧化钠,把烧杯搁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煮沸溶液。 2.把树叶浸没在溶液中,继续加热15分钟左右,用镊子轻轻搅动,使叶肉分离,腐蚀均匀。 3.当叶片变色、叶肉酥烂时,用镊子取出叶片,放在盛有清水的玻璃杯内。4.从清水里取出叶片,放在玻璃上,用旧牙刷在流水中轻轻地刷叶片的正面和背面,刷去叶片的柔软部分,露出白色的叶脉。把叶脉片浸入3%的双氧水中24小时,使它们变成纯白色,再取出叶片,用清水洗净,沥去水滴。 5.叶脉片放在旧书或旧报纸里压干。 6.取出压平的叶脉片,待叶脉干透后,用毛笔在叶脉两面涂上水彩颜料,稍干后再压平。 7.取出涂上颜料的叶脉片,在它的叶柄上系一条彩色丝线,就得到了一张精致美丽的叶脉书签了。 说明与延伸: 1、制作叶脉书签除了可用桂花树叶外,还可用珊瑚、枫、桑、椴、杨、榛树树叶等。 2、加热时,烧杯必然搁在石棉网上,如直接加热,烧杯由于受热不匀会引起破碎。 3、用过的药液可保存在空容器中,以便下次再用,一般药液可循环使用4~5次。 4、如加工处理的叶子过多,可换大烧杯,水和氢氧化钠应按10%。

叶脉标本的制作

叶脉标本的制作 一、实验目的: 叶脉就如同叶片的血管,通过腐蚀的方法除去叶肉保留叶脉,就能清晰的看到叶脉的走向,同时制作出的叶脉书签也很漂亮,细细的叶脉交织在一起,就像丝织的细纱,又像薄薄的蝉翼,惹人喜爱,这种书签你也能做! 二、实验原理: 叶肉遇到腐蚀性液体就会发生腐烂。经过加热,它会腐烂得更快。叶脉比较坚韧,不容易被腐蚀。因此,可以将一些叶片坚硬、叶脉坚韧的树叶制成叶脉书签。 三、实验材料及用品 1、材料:各种形状的叶片 2、药品:碳酸钠、氢氧化钠、双氧水、染料 3、工具:竹做的钳子、瓷盘、烧杯、电炉、吸水纸、标本夹、朔料纱一小块。 四、实验步骤: 1、洗叶片:用清水洗刷一下叶片。 2、配制溶液:称取5克碳酸钠,7克氢氧化钠放入烧杯中,加入2L水混溶,使之溶解,制成溶液。 3、加热:把溶液放到电炉中加热,快沸腾时把叶片浸入溶液内,此时把电沪温度调低些,边加热边用玻璃棒搅拌,使各叶分离,受热均匀。加热时间长短要根据叶片而定,可以过两三分钟取一片子出来观察,直至叶片变成褐色,或当叶的表面有凸泡出现的时候,叶肉容易脱落即可。 4、清洗:停止加热,用镊子取出叶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小塑料桶中漂洗干净(一般在两次以上)

5、刷洗:将叶片放在瓷盘子中,加入一层水,把牙刷打斜(与水平面大约成45度角)顺叶脉轻轻地刷净地肉,刷时注意:只向一个方向刷(绝对不能来回刷),以免将叶脉刷坏。刷时先从背面开始,刷净背面再刷正面,主叶脉边沿处可用敲出法。刷洗干净后用吸水纸(或草纸)吸去多余水分。 6、漂白:将叶脉放入20%的双氧水(或漂白粉)漂白。 7、清洗:取出叶片,用清水洗净,去除药物,再用吸水纸(或草纸)吸去多余水分。 8、染色绘图:可以用红药水、紫药水、品红和水彩等对叶脉进行染色,也可以在叶脉上绘图。过几分钟后,把叶脉放在几层吸水纸之间,夹在旧书中压平。几天后取出,系上一条漂亮的丝线,一个美丽的叶脉书签便展现在眼前了。 附: 1、叶片的选择:叶脉粗壮、清晰、细密、叶肉较厚、坚韧的叶片的叶片,且叶形美观,叶片即将落下,又不很老的时候。采回的叶片要完整。从叶形上,玉兰倒宽卵形。莲圆形,马甲子宽卵形,栌兰倒卵形,大叶黄杨椭圆形女贞,鼠曲草倒披针形,金丝梅长椭圆形,柳披针形,沿阶草剑形。从叶脉看,有网状脉、平行脉、叉状脉。女贞、垂柳羽状网脉,麻、八角金盘掌状网脉,山麻杆、朴树三出脉,樟离基三出脉。麦冬、莎草直出平行脉。紫萼、玉簪弧形平行脉,棕榈射出平行脉,芭蕉、美人蕉侧出平行脉,银杏叉状脉。 2、可能对制作叶脉书签产生影响的因素:碱溶液浓度大小、煮的时间的长短、树叶的不同类型、清除叶肉的不同方式等。 3、叶脉制作的其他方法: 1)自然发酵法制作叶脉

叶脉书签实验报告

“叶脉书签”制作方案探究 ——探究制作叶脉书签的最理想NaOH 浓度和该浓度下最佳反应时间 一、探究问题的提出 1、涉及的中学化学知识 本探究课题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57页的家庭小实验—叶脉书签的制作,其制作原理涉及到碱的腐蚀性问题。碱会破坏叶肉细胞表面的细胞膜,因细胞膜主要成分是脂质,碱性的溶液能够将脂质带走,其实质也就是碱能与酯反应,最终导致细胞膜破裂,从而使叶肉容易被刷去。通过制作叶脉书签,同学们可以对强碱NaOH的腐蚀性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2、选题的意义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叶脉书签制作,培养学生动手、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采集各种形态的植物叶片并制作成精美的叶脉书签,使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美,进而提高审美情趣。 (3)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对叶片的选择,制作时溶液的浓度、加热时间,漂洗的工艺,染色效果等进行讨论,总结归纳出一套叶脉书签制作的最佳方案。学生亲自动手,并积极参与集体讨论,解决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加深对相关生化学学科知识的理解,提高各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二、实验反应原理 叶片的叶肉中含有大量多糖物质(淀粉)遇到腐蚀性液体就会发生腐烂。经过加热,它会腐烂得更快。叶脉(纤维)比较坚韧,不容易被腐蚀。因此,可以将一些叶片坚硬、叶脉坚韧(网状叶脉)的树叶,用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加热煮沸,可以水解掉叶肉等部分,仅留下网状脉,制成叶脉书签。 三、实验仪器与用品试剂: 1、仪器 烧杯(500mL)6个、电炉1个、电子天平、镊子、牙刷、试管刷、玻璃板、报纸 2、试剂 树叶:比较坚硬、网状脉比较明显的叶片,如桂花树叶、白玉兰花叶、紫荆叶、芒果树叶、木瓜叶、榕树叶等。 NaOH固体、20%的双氧水 注:需要配制的溶液浓度有:2%、4%、6%、8%、10%NaOH溶液 四、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 1、基本步骤 (1)选材:选取叶质较厚、大小适中、叶面平整、叶脉丰富的叶片,用清水洗净备用。

叶脉书签方案实验报告

叶脉书签方案实验报告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制作“叶脉书签”设计方案 一、探究问题的提出 1、涉及的中学化学知识 本探究课题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里面的一个小实验——叶脉书签的制作,其制作原理涉及到碱的腐蚀性问题。碱会破坏叶肉细胞表面的细胞膜,因细胞膜主要成分是脂质,碱性的溶液能够将脂质带走,其实质也就是碱能与酯反应,最终导致细胞膜破裂,从而使叶肉容易被刷去。通过制作叶脉书签,同学们可以对强碱NaOH的腐蚀性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2、选题的意义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实验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交流的能力; (2)通过采集各种形态的植物叶片并制作成精美的叶脉书签,使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美,进而提高审美情趣; (3)加深对相关生化学学科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更加直观认识到强碱氢氧化钠的腐蚀作用,提高各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4)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并积极参与集体讨论,解决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存在的问题 查阅文献后可知,碱液浓度大小、加热时间长短、叶子的不同种类等因素都对叶脉书签有影响。而在中学教材中,制作叶脉书签是让树叶在约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但是叶子种类及加热时间等都不清楚。

若将此实验应用到中学课堂中,则需要综合考虑加热时间、碱液浓度、叶子种类及染色效果等问题。若反应时间过长,不利于课堂的展开,过短会令叶肉腐蚀不够充分;若碱液的浓度过低,可能会导致反应时间过长,且叶肉难以脱落;若碱液浓度过高,不仅浪费药品,且导致叶脉软化,容易遭到破坏,而且碱液浓度越大,危险性也越高。叶子的种类也是实验成功的一大关键,选择比较坚硬、叶脉比较明显的叶片,会令实验事半功倍。 基于以上几点,本次探究性实验探究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分别是加热时间、碱液的浓度、不同的碱液以及叶子的种类。为了防止不同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影响,本实验采取控制变量法。 二、实验反应原理 叶片的叶肉中含有大量多糖物质(淀粉)遇到腐蚀性液体就会发生腐烂。经过加热,它会腐烂得更快。叶脉(纤维)比较坚韧,不容易被腐蚀。因此,可以将一些叶片坚硬、叶脉坚韧(网状叶脉)的树叶,用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加热煮沸,可以水解掉叶肉等部分,仅留下网状脉,制成叶脉书签。 三、实验所需药品仪器 1、药品 各种树叶:比较坚硬、网状脉比较明显的叶片,如桂花树叶、白玉兰花叶、紫荆叶、芒果树叶、木瓜叶、榕树叶等。 NaOH固体、Na 2CO 3 固体、KOH固体、20%的双氧水或漂白液 2、仪器

叶脉标本

植物叶脉标本的制作方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制作叶脉标本 2、培养动手能力和对生物课有兴趣 二药品:NaOH(具强腐蚀性,使用时应特别小心)、Na2CO3、双氧水(或漂白粉)、染料。 三器材:烧杯、电炉、大号镊子、牙刷、塑料盘子、玻璃棒、小塑料桶、吸水纸(或草纸) 四操作步骤: 1选材:选取叶质较厚、大小适中、叶面平整、叶脉丰富的叶片(如桂花叶、玉兰花、芒果、番石榴、菩提叶),用清水洗净备用。 2配制溶液:称取35gNaOH和25gNa2CO3放入烧杯中,加入1L水混溶,使之溶 解,制成溶液。 3加热:把溶液放到电炉中加热,近沸时把叶片浸入溶液内,此时把电沪温度调低些,边加热边搅拌;加热时间长短要根据叶片而定,可以过两三分钟取一片子出来观察,直至叶片变成褐色(或叶肉有脱落)即可。 4漂洗:停止加热,用镊子取出叶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小塑料桶中漂洗干净(一般在两次以上) 5刷洗:将叶片放在塑料盘子中,加入一层水,把牙刷打斜(与水平面大约成45度角),顺叶脉轻轻地刷净地肉,刷时注意:只向一个方向刷(绝对不能来回刷),以免将叶脉刷坏。刷时先从背面开始,刷净背面再刷正面,主叶脉边沿处可用敲出法。刷洗干净后放到吸水纸(或草纸)上晾干。 6漂白:用20%的双氧水(或漂白粉)漂白叶脉。 7染色绘图:可以用红药水、紫药水、品红和染料等对叶脉进行染色,也可以在叶脉上绘图。 8粘贴、过胶:晾干后,可用纸粘住,过胶保存。 五讨论创新1对操作步骤的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2各药品的作用各是什么?3做叶脉标本有没有别的方法了? 介绍二种叶脉书签的制作方法 叶脉书签的制作方法一: 叶片的选择: 1.叶片大小定形,且处于生长盛期,过老过嫩不宜选用。 2.叶脉粗而密。 叶脉标本的制作:

探究叶脉书签制作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实验七探究性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一、学会中学化学实验中探究性实验设计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二、学会并掌握控制变量法在探究性实验中的应用。 三、学会制作叶脉书签并探究出最佳的制作条件,从而达到又快又好地制备出精美的叶脉书签的目的。 实验要求: 一、自行发现实验探究问题; 二、自行设计探究性实验方案; 三、实验实施与实验问题发现及记录; 四、实验报告与分析。 实验报告: 一、探究问题的提出 探究叶脉书签制作的最佳条件 ——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酸和碱的家庭小实验 二、实验背景与探究意义 实验背景: 叶脉书签是一种利用碱的腐蚀性对树叶进行处理而成的书签,原理是利用氢氧化钠的强腐蚀性,对叶形美丽的树叶进行一定的物理化学处理后,树叶的叶肉细胞的多糖物质被腐蚀掉,留下网状的脉纹,再通过染色制成各种颜色的书签。具体步骤参考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一中“家庭小实验”提供的资料卡片(如图一)。 这种书签,由于来自树叶,具有其他书签所不能比拟的自然之美,令人赏心悦目,容易引起学生的实验兴趣;同时学生可以选取不同种类的叶片进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可以来自于身边的生活;本实验操作简单且具有趣味性、仪器装置简易,材料容易获得,可操作性强,学生在课后可以利用洗衣粉代替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实验,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故我们实验小组选取本实验为我们的实验课题。 探究意义: 然而,教材中对于叶脉书签的介绍过少(如图一),列出的方法过于简单。而在实际的实验中我们需要考虑一系列的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如树叶种类,处理时间,染色剂种类等。如果不对这些因素进行探究,盲目地跟随教材进行实验,有可能会花费过多的课堂课后时间,甚至导致实验失败,这样会极大地打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因此,为了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我们有必要进行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探究,基本得出实验的最佳条件,从而达到又快又好地制备出精美的叶脉书签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叶脉书签实验制作报告

叶脉书签制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 、学会制作叶脉标本 2、培养动手能力 二、实验对象: 叶片的选择:选择叶片大小定型,叶脉粗密,且处于生长盛期的无病虫害的叶片(如:白玉兰叶、桂花叶、芒果叶等) 三、实验工具: 仪器药品及工具: 软牙刷氢氧化钠电炉大烧杯镊子塑封机塑封片 品红、品绿等染色剂吸水纸培养皿等 四、实验步骤: 1)将叶片放在20%—30%的NaOH中煮20—30 分钟进行腐蚀。(煮过程中不能离开电炉,以防发生意外) 2)用清水清洗10—15 分钟,(或用双氧水溶液浸漂8—12 小时) 3()用培养皿底)用软牙刷在水中轻轻刷去叶表皮和叶肉组织,刷时用力要轻柔, 均匀,以免损伤叶脉。 4)用一张较硬的纸在水中将标本托住,展开,放入吸水纸中压平,然后放在标 本纸内进行自然压干,吸干水分(24 小时以上) 5)染色(品红,品绿,蓝色),干燥:将压干叶脉放入不同染色容器中,染色 5 —10分钟,再放入吸水纸中进行压干(24 小时以上) 6)过塑:将染色压干的叶脉进行修整,放入大小合适的塑封膜进行塑封,作品 完成。 五、心得体会及收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验课,就很好得给予我这次机会,让我们认识了叶脉书签制作的方法,明白了通过自己的双手可以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成果。 由于一开始缺乏相关经验,经常会把叶子刷破,辛辛苦苦煮过的叶子又浪费掉了。 同时,在挑选叶子的时候的,只顾着挑选好看的,没注重叶子本身在这个实验中 的可行性,使得腐蚀过后的叶子无法满足制作书签的要求。 通过叶脉书签的制作,拓展了自己在生物学方面的视野,培养了对生物科学 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掌握自主设计及制作叶脉书签和其他工

一次叶脉标本制作的探究之旅

一次叶脉标本制作的探究之旅 一、活动背景 实验是学生领悟、理解知识的一种方法,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在我们学校的实验室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实验教学仪器。有一天,我带着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学生见到实验室里许多动植物的标本,就感到非常的神奇。于是就问我制作这些动植物标本的方法。这时,我就问学生:为何我们自己不亲自动手来做一个标本?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好!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表现出对制作标本有极大的兴趣。 二、活动课题的选定 1、从学生自身兴趣方面考虑 学生对栩栩如生的标本充满着好奇,自身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对学习如何制作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选定这个课题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从学校实际情况方面考虑 我们学校拥有一个标准化的实验室,能够满足叶脉标本制作对场地、仪器、药品的要求,在学校的环境下容易实现。 三、活动目标 1、通过植物叶片的采摘活动,认识适合制作标本的树叶。 2、通过制作植物叶脉标本,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 3、通过创意组合、成果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根据实施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活动准备阶段、认识与采集阶段、实验制作阶段和成果分享阶段。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 首先,我选择上一节开题课的方式作为活动的开端,让学生明白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将要学习什么,活动怎么开展。其次,在开题课中,通过自主选组的方式建立小组,六

人一小组并选定组长。再者,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讨论,给自己的小组取名字。 第二阶段:认识与采集阶段 1、认识合适制作标本的树叶 根据开题课已经分好的小组,有我带领各小组成员认识校园中的各种植物,了解各种植物叶的形状和结构,并且指导学生认识适合制作标本植物叶的特征。 2、采集树叶 在校园中,许多绿色景观植物的也都可作为制作标本的材料。通过总结制作标本的叶的特点,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园内采集树叶,提醒学生在采集树叶的同时,不能对学校的环境造成影响,摘取的树叶要少而精。在采集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第三阶段:实验制作阶段 1、简介实验过程 以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实验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明白实验的原理,怎样去动手操作实验,实验时注意事项有哪些等等。 叶脉标本制作主要步骤可以简单的分为清洗、配制溶液、加热腐蚀、刷叶、染色、晾干和保存六个阶段。将树叶进行清洗,放入碱性腐蚀液中加热,使树叶充分腐蚀,刷去树叶上的叶肉,最后将叶脉漂白、染色、晾干保存即可。 2、实验与制作 (1)、清洗树叶 树叶的质地比较坚硬,所以清洗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是也有少部分同学没有掌握力度,在清洗时出现破损,无法作为材料进行标本的制作。我指导学生树叶破损的原因,并让学生进行多次清洗,体验正确的操作。 (2)、配置腐蚀液 配置碱性的腐蚀液需要4克碳酸钠和8克氢氧化钠,需用天平称取。每一小组都动手操作,在称量过程中,发现有一组同学在称取氢氧化钠时,没有移动游码,使称量结果错误。可见学生的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3)、加热腐蚀树叶

“叶脉书签”的制作(探究性实验设计)实验报告

“叶脉书签”的制作(探究性实验设计)实验报 告 成员:班级: 一、选题背景和探究意义:叶脉书签,就是用树叶通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后,去掉树叶的叶肉细胞,留下网状的脉纹,再通过染色制成各种颜色的书签。根据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单元关于叶脉书签的制作资料中,是利用所学的碱的腐蚀性进行化学处理。这种书签,由于来自树叶,具有其他书签所不能比拟的自然之美,令人赏心悦目,容易引起学生的实验兴趣。该实验制作简易,材料容易获得,可操作性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单元酸和碱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中设有一个制作“叶脉书签”的家庭小实验。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课题1 的最后,是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强化知识点记忆的一项有趣的课外实验,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们既能提高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化学兴趣。但书中仅提到“放在约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寥寥数语,并没有对合适的制作“叶脉书签”的条件进一步探究。 二、小组分工: 1、xx负责查找整理资料。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xx负责撰写方案。

4、小组检查、讨论并作修改,最终确定方案,然后上交。 三、关键问题: 1、叶片的选择叶脉书签是选择叶形美丽的树叶,经各种方法处理后去掉叶肉部分,保留完整的叶脉,经染色后制成的一种书签。而一般过嫩的叶片经处理后,叶脉不明显或易于断裂,很难制作出美观、并且轮廓分明的叶脉书签,不是理想的材料。需要的是叶脉分明,比较老的树叶,落在地上的树叶,只要叶脉还完整,就可以拿来制作。根据往年师兄师姐的经验,用白玉兰的树叶做出的书签是最好的,故我们在本次实验也选择了白玉兰这种树叶。 2、加热时间和碱液的浓度加热时间太短或碱液浓度太低的话,可能叶肉没被煮烂,时间太长或碱液浓度太高,则可能使叶片卷成一团,没办法分开,这样得不到理想的叶脉。为了得到比较理想的书签,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对加热时间和碱液的浓度先进行探究,以便找出最适宜条件。 3、刷叶肉刷叶肉的时候,选用的刷子毛不能太硬,否则在刷叶肉的过程中容易毁坏叶脉,太软也不行,刷不掉叶肉,最好选用牙刷,不能来回刷,要轻轻单向重复刷,先刷去叶面正面的叶肉,再刷去背面的叶肉,从叶柄端开始刷,刷至叶尖,这样,才可以得到晶莹剔透的叶脉书签。由于叶片的选择、加热时间和碱液浓度是书签制作的关键因素,故我们小组选择不同的叶片在不

叶脉书签制作活动方案

叶脉书签制作活动方案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制作叶脉书签。 2、培养动手能力和对生物学的兴趣。 二、实验原理 叶脉标本的制作比较简单,只要将叶肉除去,即可留下叶脉。 加热并加碱,会破坏叶肉细胞表面的细胞膜,因细胞膜主要成分是脂质,碱性的溶液能够将脂质带走。细胞膜破裂后,叶肉就容易用牙刷刷去,留下美美的叶脉。 三、药品: NaOH(具强腐蚀性,使用时要特别小心)、Na2CO3双氧水(或漂白粉)、染料。(或用约约10%的氢氧化钠溶液做试剂也可以)。 四、器材: 烧杯、大号镊子、牙刷、塑料盘子、玻璃棒、小塑料桶、吸水纸(或草纸)石棉网、三角架、酒精、玻璃板、水彩颜料、彩色丝带等。 五、操作步骤: 1、选材:选取叶质较厚、大小适中、叶面平整、叶脉丰富的叶片(如桂花叶、菩提叶、白兰叶等),用清水洗净备用。 2、配制溶液:取1000毫升开水注入中,加入35克NAOH和25克Na2CO3 称取35gNaOH和25gNa2CO放入烧杯中,加入1L水混溶,使之溶解,制成溶液。 3、加热:把溶液放到酒精灯上加热,近沸时把叶片浸入溶液内,边加热边 搅拌,加热时间长短要根据叶片而定,以叶肉容易被刷掉为度,一般在10分钟左右。可以过两三分钟取一片子出来观察,直至叶片变成褐色(或叶肉有脱落)即可。 4、漂洗:停止加热,用镊子取出叶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小塑料桶中漂洗干净(一般在两次以上) 5、刷洗:将叶片放在塑料盘子中,加入一层水,把牙刷打斜(与水平面大约成45度角),顺叶脉轻轻地刷净叶肉,刷时注意:只向一个方向刷(绝对不能来回刷),以免将叶脉刷坏。刷时先从背面开始,刷净背面再刷正面,主叶脉边沿处可用敲出法。刷洗干净后放到吸水纸(或草纸)上晾干。 6、漂白:用20%勺双氧水(或漂白粉)漂白叶脉。 7、染色绘图:可以用红药水、紫药水、品红和染料等对叶脉进行染色,也可以在叶脉上绘图。 8、粘贴、过胶:晾干后,可用纸粘住,过胶保存。在过胶前可在纸上写上励志名言或者祝福语。可以将制作好的叶脉书签作为礼物送给自己可爱的亲人和挚爱的伙伴。 在活动过程中要非常注意:初一的学生安全意识比较弱,而实验材料氢氧化钠是具有腐蚀性的,学生容易受伤,所以要特别强调安全问题并且要在旁边保护学生。

叶脉标本制作三年级作文(最新)

叶脉标本制作三年级作文 3月12日上午九点半,萧山日报社9楼举办了制作叶脉标本的专题活动,我们50名小记者参加了本次活动。 首先,由瓜沥明德学校的徐维健老师给我们作“叶脉标本制作”的讲座。他告诉我们制作叶脉标本需要准备一些材料,主要包括:剪刀、烧杯、酒精灯、氢氧化钠、双氧水、牙刷、镊子等。当然,少不了叶片啦!我们要选择叶肉厚、一年生、又不太嫩的完整的叶片。常用的可以是桂花、山茶或者含笑的叶子。接着给我们详细介绍叶脉标本制作步骤:配10-15%氢氧化钠溶液、煮叶片、去叶肉、上色、塑封。 老师说完,接下来就是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啦!老师给了我们每人一片氢氧化钠溶液煮过5分钟的桂花叶。我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着叶柄到清水盆里漂了漂,然后平摊到桌子上用牙刷使劲拍打,过了一会儿,许多叶肉被拍打下来,我连忙用镊子夹着叶片再次到清水盆里漂洗。如法炮制几次之后,绿色的叶片变成了透明的,只留下了薄如蝉翼的叶脉。我夹着叶柄,将叶片浸到红色染料里,二三秒之后取出放到纸巾上吸干。这样一片红色的叶脉标本就制成了。 最后,徐老师教我们一个让标本变得高大上的办法,那就是将它黏在白色卡纸上,背面写上工整的励志名言或祝福语,再塑封一下,一片精美的叶脉书签就大功告成了。这次活动深受小记者们的喜爱,取得了圆满成功。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到制作叶脉标本的日子了!我满心欢喜,早早地来到了萧山日报社九楼会议室。 老师将制作叶脉标本的过程以及注意事项详细地讲解后,我们便开始制作了。 我们一个一个有序地用镊子从老师那儿领取用双氧水煮过的叶子。我小心翼翼地夹着叶子,将它放进在清水里浸泡了一会儿。接着,我将叶子轻轻地放在桌子上,准备剔除叶肉。 剔除叶肉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但要把叶肉剔除,还要保证叶脉完好无损。我小心地用毛刷轻轻地在叶子上反复擦拭。过了一会儿,我听见有人说自己已经剔好,并且开始染色了。好胜心极强的我也不甘示弱,于是,我将毛刷在叶子上大幅度地摩擦。不一会儿,叶子上许多叶脉都惨遭不幸。它们被粗枝大叶的.我“暴力”地刮了下来。真是“欲速则不达”啊!我吸取了前面的教训,小心翼翼地开始刷我的第二片叶子。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叶脉完好无损。 接下来,就是染色这一步。我用镊子将已经剔好的叶脉轻轻夹起,放进红色燃料里。此时,叶脉犹如一条浮上水面的小鱼,在红色的湖面上悠闲自由地享受着日光浴。过了几分钟后,我轻轻地将叶脉捞起。这时的叶脉,发生了神奇的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