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二轮复习】微专题2-病毒专题

【高中生物二轮复习】微专题2-病毒专题
【高中生物二轮复习】微专题2-病毒专题

微专题2——病毒专题

一、病毒的结构

非细胞生物,主要成分有蛋白质和核酸(DNA或RNA)较复杂的病毒外边还有由脂质和糖蛋白构成包膜。带有包膜的病毒更容易进入宿主细胞。

知识链接:

1. 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任何一个层次

2. 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

二、病毒的生活方式

病毒营寄生生活,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知识链接:

1.尝试解释“寄生”的概念。

2.病毒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

【例1】下列关于冠状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各种抗菌素对它都没有杀伤作用

B.它是一类分子生物,由蛋白质和RNA构成

C.它只有侵入人体活细胞内才具有生命活动

D.将冠状病毒的核酸彻底水解后,可得到5种碱基、1种五碳糖、一种磷酸

【例2】由蚊子传播,有可能引发新生儿小头症的寨卡病毒,曾在美洲“爆炸性”蔓延扩散,其中巴西的疫情最严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寨卡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

B.寨卡病毒内含有8种核苷酸、5种碱基

C.寨卡病毒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D.寨卡病毒是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

三、病毒的分类

1.按核酸种类分

2.按宿主分

四、病毒的增殖

1.T2噬菌体的增殖

2.HIV的增殖

3.新型冠状病毒的增殖

知识链接——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体外培养病毒的方法

【例3】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将一个未标记的噬菌体在此细菌中培养9 h后,经检测共产生了64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32P和35S只能分别标记细菌的DNA和蛋白质

B.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一定具有放射性

C.DNA具有放射性的子代噬菌体占1/32

D.噬菌体繁殖一代的时间约为1.0 h

【例4】(2017·课标全国Ⅱ)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例5】(2017全国卷Ⅱ)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

五、消灭病毒

链接——人体免疫

【例6】肠道病毒EV71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下面为该病毒在宿主肠道细胞内增殖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合成物质M的原料是由宿主细胞提供的

_______,合成的场所是。过

程①、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RNA的功能是作为的模板

及病毒的重要组成成分。

(3)EV71病毒感染机体后,引发的特异性免疫有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例7】(2016·课标全国Ⅱ)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________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________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________________,从而起到预

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例8】(2019广州一模)某些被HIV感染的宿主细胞暂时不合成病毒蛋白质,因而不被免疫系统发现和清除,成为“HIV潜伏库”,这是导致艾滋病较难根治的原因之一。回答下列问题:(1)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细胞。

(2)宿主细胞被HIV感染后,宿主细胞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其原因是。(3)若要清除“HIV潜伏库”,请提出一个合理的策略。

(4)在清除“HIV潜伏库”同时,还要通过辅助使用某些药物抑制过程,进而治疗艾滋病。

六、病毒的应用

链接——疫苗的应用

七、病毒与传染病

(1)传染病的概念

(2)传染病传播和流行的三个环节

①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②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他人的途径)

③易感人群(对该种传染病无免疫力者)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实验专题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实验专题 围绕一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少讲精练 坚持二原则:充分利用教材与学生已有的资料; 充分研究海南生物高考考纲与高考真题 明确三(考试)方向:实验设计(整体); 实验分析(现象结果); 实验评价(方法过程) 第1讲必修教材实验概述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高倍镜的使用步骤: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像,将物像移至视野正中央, (2)转动[7]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11]光圈和[13]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2]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2.在显微镜操作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①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成反比(正比或反比),物镜 的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成正比;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目镜的放大倍数 ×物镜放大倍数;如果某显微图标明“放大倍数:640”,这里的“640”是 指长度(长度或面积)放大了640倍。 ②物像移动与装片移动的关系:若希望把视野左上方的细胞移至视野中 央,应将玻片移向左上方。 ③异物位置的判断:异物存在的位置可能在玻片标本、目镜、物镜等;转动目镜,异物不动,转动转换器,异物仍在,则异物可能在玻片标本。

实验一: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1.目的要求:①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如酵母菌、水绵、叶的保卫细胞、蛙的皮肤上皮细胞等),比较几种细胞的异同点。②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2.实验原理:利用高倍镜可以看到某些在低倍镜下无法看到的细胞结构,例如:可以看到叶绿体、液泡等细胞器,从而能够区别不同的细胞。 临时装片的制作(以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为例) 擦: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 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 展: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 目的要求:①初步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 ②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1.实验原理 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膜之间的细胞质,它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二者就会逐渐分离开来。 2.选材 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外(内或外)表皮作实验材料,理由是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注意所选细胞必须为有大液泡的活的植物细胞,否则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3.方法步骤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用低倍镜观察细胞中紫色的液泡的大小及原生质层的位置)→滴加蔗糖溶液(注意从盖玻片一侧滴入,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质壁分离现象(液泡变小,细胞液颜色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细胞大小基本不变)→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用清水做复原试剂) (1)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外因是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内因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 (2)相对细胞膜,细胞壁具有什么特性?全透性。 (3)实验常用0.3g/mL的蔗糖溶液。若浓度过高,细胞质壁分离速度很快,但会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若浓度过低,则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或速度太慢。 (4)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尿素等也能导致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但随后植物细胞可自动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三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目的要求: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1.实验原理: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 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液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2.实验材料: 可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3.实验步骤: 取材制片→水解(用8%的盐酸溶液)→冲冼涂片→染色→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观察)(1)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 ①载玻片要洁净,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②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

高中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整合

高中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整合 专题一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考点整合一: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化合物 2、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过程中的有关计算 1).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数、肽链数和失去水分子数的关系 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蛋白质相对分子量=氨基酸数目×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脱去水分子数×18 2).蛋白质中游离氨基(羧基数)的计算 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羧基数)=肽链数 游离氨基数(羧基数)=肽键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羧基数) 3).蛋白质中含有N、O原子数的计算 N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N原子数=各氨基酸中的N原子数 O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2+R基上的O原子数=各氨基酸中的O原子数-脱去水分子数

4).在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中若通过图示或其他形式告知蛋白质含有二硫键时,要考虑脱去氢的质量,每形成一个二硫键,脱去2个氢。 5).若形成的多肽是环状蛋白质:氨基酸数=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 6).氨基酸与相应核酸碱基数目的对应关系: 基因中脱氧核苷酸﹕mRNA 中核糖核苷酸数﹕蛋白质中氨基酸数=6﹕3﹕1 在利用DNA 中脱氧核苷酸数或RNA 中核糖核苷酸数求其指导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时,一般不考虑终止密码问题。 3、与水有关的结构及生理过程 考点整合二: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分类总结 (1)从结构上分 ①双膜:线粒体、叶绿体; ②单膜:质网、液泡、溶酶体、高尔基体; ③无膜:核糖体、中心体。 (2)从功能上分 ①与细胞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提供载体)及线粒体(提供能量); ②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参与构成染色体与纺锤体)、中心体(形 光反应(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 ATP 的水解 (细胞质基质、叶绿体、线粒体)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DNA

2021新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9A 化学实验

专题突破练9A化学实验 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共100分) 1.(2020山东一模)实验室提供的玻璃仪器有试管、导管、容量瓶、烧杯、酒精灯、表面皿、玻璃棒(非玻璃仪器任选),选用上述仪器能完成的实验是() A.粗盐的提纯 B.制备乙酸乙酯 C.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 D.配制0.1 mol·L-1的盐酸 2.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3.(2020 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A检验粗盐溶液中的Cl-取少量粗盐溶液,滴加AgNO3溶液,观察现象 B检验碳酸钠将Pt丝蘸取盐酸灼烧至无色后,蘸取碳酸钠灼烧,观察现象 C除去MnO2中的碳粉反复灼烧至质量不再变化 D 检验CO、CO2的混合 气体 将气体依次通过CuO(灼热)、澄清石灰水 4.(2020吉林长春东北师大附中一模)某同学设计下列方案对A盐(纯净物)的水溶液进行鉴定: 由此得出的结论中一定不正确的是() A.D溶液中存在Fe(SCN)3 B.A一定为无氧酸盐FeBr2 C.B可为AgBr D.滤液C中有Fe3+ 5.(2020山东二模)下列实验操作或实验仪器使用正确的是() A.将高锰酸钾溶液盛装在碱式滴定管中 B.容量瓶、滴定管使用前均需用蒸馏水洗净并烘干 C.用10 mL量筒量取2.5 mL浓硫酸用于配制一定浓度的稀硫酸 D.溶液蒸发浓缩时,用坩埚钳夹持蒸发皿直接加热 6.(2020山东菏泽一模)下列有关实验装置能够完成对应实验的是()

7.(2020广东汕头高三第一次模拟)下列实验操作会引起测定结果偏高的是() A.测定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的实验中,晶体加热完全失去结晶水后,将盛试样的坩埚放在实验桌上冷却 B.中和滴定用的锥形瓶加入待测液后,再加少量蒸馏水稀释 C.读取量筒中一定体积的液体时,俯视读数 D.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8.(2020山东滨州二模) 选 项 A B 实 验 实 验 目 的 实验室制取氨气证明乙炔可使溴水褪色 选 项 C D 实 验 实 验目的检验蔗糖的水解产物具 有还原性 证明溶解度:AgCl>AgI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实验专题第2节探究类实验和调查类实验Word版含答案

第2节探究类实验和调查类实验 1、下列关于探究酶特性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操作顺序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B.若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斐林试剂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C.若用H2O2和过氧化氢酶来探究酶的高效性,可选择无机催化剂作为对照 D.若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可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2、下列有关酶特性的实验设计中,最科学、最严谨的一项是( ) 选项实验目的主要实验步骤 A 酶催化具有高效性 实验组:2mL3%H2O2+1mL过氧化氢酶保温5min 对照组:2mL3%H2O2+1mL蒸馏水保温5min B 酶催化具有专一性实验组:2mL3%可溶性淀粉+1mL新鲜唾液保温5min碘液检验 对照组:2mL3%蔗糖+1mL新鲜唾液保温5min 碘液检验 C 探究酶作用的适宜 温度5mL3%可溶性淀粉+2mL新鲜唾液+碘液→每隔5min将溶液温度升高10°C,观察溶液蓝色变化 D pH影响酶的催化 活性向三支试管中依次各加入:2mL3%H2O2、1mL不同pH缓冲溶液和1mL过氧化氢酶,在适宜温度下保持5min,观察气体产生速率 A.A B.B C.C D.D 3、用不同的荧光染料标记人和小鼠细胞的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HLA抗原和H-2抗原均为蛋白质)进行融合实验,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和小鼠细胞膜表面的抗原不属于细胞膜的结构成分

B.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体现了细胞膜的分子能够运动 C.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布,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D.若在0℃下培养40 min,则发现细胞仍然保持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体现 4、在探讨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探究“酵母菌有氧呼吸是否产生酒精”时,唯一假设是“酵母菌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 B.整个实验过程中,保证酵母菌能正常生活的重要条件是加入足量的培养液 C.研究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实验中,每隔一段时间需通入空气,以保证酵母菌正常代谢 D.该实验中不通入空气的装置属于空白对照组,整个实验属于对照实验 5、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不同条件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气体产生情况的实验示意图,装置中的碳酸氢钠溶液可维持瓶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在恒定水平。下列几种实验结果(给予相同的环境条件),你觉得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甲、乙装置水滴都左移 B.甲、乙装置水滴都右移 C.甲装置水滴不动,乙装置水滴左移 D.甲装置水滴右移,乙装置水滴左移 6、艾弗里及其同事为了探究S型肺炎双球菌中何种物质是“转化因子”,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下列叙述中有误的是( ) A.肺炎双球菌的细胞结构中没有核膜(无成形的细胞核) B.该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 C.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单独观察S型细菌的DNA和蛋白质等成分的作用 D.在培养R型菌的培养基中添加S型菌的DNA后,观察发现只有S型菌落 7、某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高中生物病毒有关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病毒有关知识点归纳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结构的生物。由于它的结构与高等动植物及其他生物完全不同,所以生物学家在分类时将它作为特殊的一类,单独列为病毒界。在高中生物学以及高考中也经常涉及有关病毒的知识点及考点。 一、大小 发现史:19世纪,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推想这种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他将患花叶病的烟草榨出汁液,用能将细菌滤去的过滤器进行过滤,再用过滤后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的烟叶,结果发现正常的烟叶还能患病。 发现问题: 提出假说: 设计实验:(加法、减法) 得出结论:这表明烟草花叶病是由比细菌还小的病原体引起的,他把这种病原体叫做"滤过性病毒"。 病毒形体极其微小,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一般可以通过细菌滤器(一般的直径为1-10μm,而多数病毒的直径在100 nm左右)。 二、成分和结构 1、成分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核酸位于病毒粒子的中心,构成了它的核心或基因组,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构成病毒粒子的衣壳。衣壳对核酸有保护作用,是病毒粒子的抗原成分。它们共同称为核衣壳,是任何病毒(指“真病毒”)所必需的基本结构。有些较复杂的病毒,在其核衣壳外还有一层囊膜包被。 2、结构 衣壳:蛋白质 髓部:DNA或RNA 特殊包膜 刺突 每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这也是病毒分类的依据之一。如DNA病毒有:噬菌体、疱疹病毒、各种腺病毒等。RNA病毒有:艾滋病毒、烟草花叶病毒、车前草病毒等。 三、生活方式 1、生活方式 病毒在宿主的活细胞内寄生生活。离开宿主细胞,病毒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形成结晶 不同的病毒只能寄生在特定的宿主细胞内,具有专一性,这也是病毒分类的另一个重要依据。如专门寄生在动物细胞中的称为动物病毒(艾滋病毒等),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中的称为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中的称为细菌病毒(噬菌体)。 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吸附一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裂解(释放)。整个过程必须在它的宿主活细胞中完成。 只有核酸进入宿主细胞,换言之,只提供了复制和表达的模板,其他的原料、能量、酶、

高中生物 病毒专题复习

二轮专题复习 病毒专题 市第五十四中学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简述病毒的结构、种类、生活方式、繁殖和实际应用; 说出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和烟草花叶病毒重建实验的思路和方法。 举例说明各种病毒的遗传信息的传递(中心法则); 概述病毒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能力目标:构建以病毒为中心的知识结构体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关爱艾滋病病人; 形成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尊重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生物科学思想。 二、学习过程 (一)构建“病毒”相关知识的概念图

课前检测: ①病毒无细胞结构,所以不属于生物。() ②病毒只能寄生在特定细胞中。() ③病毒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分解者。() ④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一定是DNA,无细胞结构的生 物遗传物质一定是RNA。() ⑤噬菌体能利用宿主菌DNA为模板合成子代噬箘体的核酸。 ⑥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由5种碱基组成。() ⑦病毒不能独立合成蛋白质,但能独立合成ATP。() ⑧T2噬菌体的蛋白质不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 ⑨T2噬菌体在细菌细胞核内合成DNA。() ⑩HIV的遗传物质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二)科学家证明DNA、RNA是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实验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方法: 思路: 过程: 现象: 结论: 知识拓展:采用下列标记,放射性元素会分别出现在子代的 2.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实验思路(绘图)

知识拓展:烟草花叶病毒重组实验 思维拓展: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未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 还是RNA。 (三)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变异类型 1.分别用中心法则表示几种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1)DNA病毒:(如噬菌体) (2)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 (3)逆转录病毒:(如HIV) 2.病毒可发生的变异类型: (四)病毒与人体健康 1. 感染病毒后会对机体产生什么影响呢? 2. 感染病毒后,医生如何准确检测出是什么病毒感染? 3. 为了防止病毒感染,如何预防呢? 4. 一旦确认病毒感染,如何治疗呢? 5. 为什么当今科学技术如此发达,却没有预防艾滋病的特效疫苗呢? 6.病毒在人体健康方面有什么应用价值? 高考在线: 1.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于1952年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著名实验进一步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这项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噬菌体() A.侵染大肠杆菌后会裂解宿主细胞 B.只将其DNA注入大肠杆菌细胞中 C.DNA可用15N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D.蛋白质可用32P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高中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3:基因工程

2012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 3:基因工程 一、选择题 1. 在基因工程操作中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不可缺少的工具酶。 下列有关限制性核酸内切 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B.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活性受温度和 pH 等因素的影响 C.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以从某些原核生物中提取 D.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也可以识别和切割 RNA 2. 已知某种限制性内切酶在一线性 DNA 分子上有3个酶切位点, 如上图中箭头所指。如果该 线性DNA 分子在3个酶切位点上都被该酶切断,则会产生 a 、 b 、 c 、 d 四种不同长度的 DNA 片段。现有多个上述线性 DNA 分子,若在每个 DNA 分子上至少有1个酶切位点被该酶切断, 则从理论上讲,经该酶酶切后,这些线性DNA 分子最多能产生长度不同的 DNA 片段种类数是 I I I ( ) || ■■ 线性DNA 分子的 酶切示意图 A. 3 B . 4 C. 9 D. 12 3. 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 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体内。 质粒上有标记基因如图所示,通过标记基因可以推知外源基因(目的 基因)是否转移成功。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置不同, 细菌在培养基上的 生长情况也不同,下表是外源基因插入位置 (插入点有a 、b 、c ),请根据表中提供的细菌生 长情况,推测①②③三种重组后细菌的外源基因插入点,正确的一组是 ( ) ① ② ③ 细菌在含氨苄青霉素 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能生长 能生长 不能生长 细菌在含四环素基上的 生长情况 能生长 不能生长 能生长 B. ①是a 和b ;②是a ;③是b 箜抗蛆卡靑袜義娃固 ■拭四坏堆基丙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实验专题训练一

2015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实验专题训练一 1.(22分)回答下列I、II小题: I.如下图所示,甲图为测定光合作用速率的装置,在密封的试管内放一新鲜叶片和二氧化碳缓冲液,试管内气体体积的变化可根据毛细刻度管内红色液滴的移动距离测得。 在不同强度的光照条件下,测得的气体体积如乙图所示。丙图为叶肉细胞中有关细胞的结构模式图。 (1)标记实验开始时毛细刻度管中液滴所在位置。实验时,当光照强度由0渐变为2.5千勒克斯时(不同光照强度照射的时间均等),液滴所在位置应在实验初始标记位 置的_______侧。 (2)在乙图中,光照强度为15千勒克斯时,植物l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量为__________毫升(植物叶片的呼吸速率不变)。 (3)为了防止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本实验还应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装置与实验组装置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的字母有________,图中c不可以表示葡萄糖去向的原因是(4)丙图中可表示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的产物依次出现在________________化合(5)在夏季晴天的正午,玉米叶片固定14 2 物和________________化合物上。 Ⅱ.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B处于静息状态时。若规定细胞膜外表面为零电位,则细胞内表面的电位是(正、负或零) ____________电位。 (2)如果用食物刺激甲图中A.则E分泌胃液,此反应为___________ (条件/非条件)反射。 (3)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结构是__________ (填标号)。 (4)乙图是甲图中①的一段,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a—b之间会产生的膜外电流,其方向是_______;电流计c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_________ (填” 相同”或“相反”)的偏转。 (5)德国科学家Mellor的学生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如下图),从而测量出坐骨神经的冲动传导速度。

(完整word版)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重点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的八个大专题 根据二轮复习的总时间,建议分8个大专题,每个大专题下再分成若干个小专题进行复习,小专题的目的是对重要知识进行深化、对相似或相近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和比较。每个大专题约一周时间,每个小专题1节课。 专题一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包括: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细胞膜有结构和功能(含生物膜系统)、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 本专题知识是其它生物学知识的基础,应细一点、慢一点,可分出以下小专题进行复习:化学元素专题、水专题、无机物专题、糖类专题、蛋白质专题、核酸专题、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专题、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专题、细胞分裂专题、细胞工程专题、细胞的全能性专题。如水专题为例可包括水的存在、水的来源、水的排出、水的调节、水的标记、水的生态、水的污染。 专题二生物的新陈代谢与固氮 包括:光合作用、C3、C4植物、提高光能利用率、生物固氮、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人和动物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细胞呼吸、代谢的基本类型。 本专题知识是高考的重点之一,主要是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如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的融合、植物的整体性、动物的整体性。可以分出酶和ATP专题、植物代谢专题、动物代谢专题、生物的代谢类型专题。在植物代谢专题复习时应补充初中课本中有关植物根、茎、叶的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经典实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的综合题、实验设计题要引起足够重视。在动物物代谢专题复习时应补充初中生理卫生课本中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的知识。生物的代谢类型专题应给学生归纳整理出高中生物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生物,特别是课本上提到的一些常见生物、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如酵母菌、硝化细菌、根瘤菌、圆褐固氮菌、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反硝化细菌、产甲烷杆菌、放线菌、乳酸菌、大肠杆菌、红螺菌。05年高考生物试题中出现用小麦、洋葱作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回答一系列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实验知识,题目很好。要加强这类题的训练,如水稻、玉米、蘑菇等。 专题三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完整版)生物二轮复习知识点总结专题一

生物二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1.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够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为细胞所特有。差异性:细胞与非生物界相比,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大不相同。 2.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注意:①水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其次是蛋白质。 ②蛋白质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 物。 (1)水: ①形式:自由水95.5%,结合水4.5% ②功能: 自由水:a.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b.参与细胞内的化学反应; c.运输营养物质、代谢废物

结合水: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2)无机盐: ①形式: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 ②作用:a.是细胞内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 b.维持细胞和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 c.维持细胞内酸碱平衡,渗透压。 (3)蛋白质,核酸:

性的原因 b.氨基酸数目成百上千 c.氨基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d.蛋白质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b.核苷酸排列顺序多样 主要功能 a.结构蛋白(肌蛋白) b.催化功能(酶) c.运输功能(血红蛋白,载体) d.调节功能(激素,糖蛋白,受体) e.免疫功能(抗体) a.携带遗传信息 b.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 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c.一些RNA(酶)起催化作用 关系:①核酸对生物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实现的: ②DNA、RNA、蛋白质三者间的关系 常见蛋白质成分归纳: ①大部分酶:除少数酶是RNA外,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②部分激素:下丘脑、垂体、胰岛分泌的激素属多肽类或蛋白质类激素。如抗利尿激素、生长激素等。 ③抗体:抗体是一种免疫蛋白,因此都是蛋白质。如免疫球蛋白、抗毒素、凝集素等。 ④抗原:某些抗原成分是蛋白质。如红细胞表面的凝集蛋白原、病毒的核衣壳等。 ⑤受体和载体:所有的受体和生物膜上的载体都是蛋白质。如神经递质的受体、葡萄糖和K+载体等 (4)糖: ①元素组成:C、H、O ②种类:

高中生物病毒相关知识点讲解和考点梳理

生命科学热点 新型冠状病毒 知识点一:病毒结构 一、知识框架 病毒结构{ 基础知识{ 分类地位: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遗传物质: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即DNA 或RNA 分类{ 根据遗传物质{ DNA 病毒:噬菌体、疱疹病毒、各种腺病毒等RNA 病毒有:新型冠状病毒、艾滋病毒(破坏T 淋巴细胞)、烟草花叶病毒等特殊病毒{朊病毒:仅含蛋白质(故不能说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类病毒:仅含RNA 根据寄生对象{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结构:核酸位于病毒的中心,构成它的核心,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构成病毒的衣壳。 生活与繁殖方式:复制增殖。只能寄生在特定的活细胞内,并利用宿主细胞的“装备”和“原料”增殖结晶态:在非寄生时,呈结晶状态,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活动常见病毒 { 命名:2020年2月被世卫组织命名为COVID ?19,2020年2月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命名为SARS ?CoV ?2分类地位:属于单股正链RNA 病毒,属于包膜病毒包膜病毒{ 裸露病毒 包膜病毒包膜来源:包膜主要源于宿主细胞膜(磷脂层和膜蛋白),也含一些病毒自身糖蛋白组成{ 核酸:单股正链RNA ,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蛋白质{ 包膜蛋白{刺突糖蛋白(S 蛋白):识别并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受体,并介导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小包膜糖蛋白(E 蛋白)和膜糖蛋白(M 蛋白):参与了病毒包膜的形成与出芽过程血凝素糖蛋白(HE 蛋白)(少量):可引起红细胞的凝集以及对红细胞的吸附核衣壳蛋白(N 蛋白) :①保护遗传物质;②参与感染过程 雒老师汇编

病毒结构{ 图解{ 说明:pp1a 和pp2a 编码16个左右复制相关的酶图解{ 来源{ 与SARS 来源同一物种:经基因组全序列检测,关键区域与SARS 有94.6%的一致性 可能与中华菊头蝠有关:与提取自中华菊头蝠的蝙蝠冠状病毒同源性最高,达到了96.2%图解{ 说明:从生物进化角度,属于生物化学证据;从生物多样性角度,体现遗传多样性 ★感染分子机制:通过S 蛋白与人ACE Ⅱ相互作用完成感染 雒老师 汇编

高中生物第二轮复习计划

高中生物第二轮复习计划 我们学校三月中旬结束第一轮复习,第二轮复习也随之开始。通过去年秋季黄冈市调研考试和开学来的几次模拟考试,反映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较为全面的掌握。但是也发现了我们在复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了能够在今后的复习中进一步提高复习效果,我们提制定此计划: 一、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不准确。如:秋水仙素的作用和生长素的作用;另一方面:部分知识理解不透彻,灵活运用的能力较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若人的精子细胞核中DNA为n,则体细胞中的DNA一定等于2n。 2、学生对讲过的知识遗忘较快,对各章节知识点的反复复习巩固较少,对练习中的错误不深究,导致同样的错误在模拟考试中依然出现,概念理解不透彻,无法正确判断、易错、易混的概念和知识点。在老师再三讲解之后,得过且过,不主动总结分析,以备查漏补缺。如: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和用于无土栽培的营养液相比。 3、摄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不足,不会运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不会挖掘题干中的隐含条件和排除干扰因素。如:生活于水深350米的海底的细菌的代谢类型:异养厌氧型。 4、一些重点、难点、主干知识仍然有一半左右的学生理解、掌握的有困难。如: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转基因技术的基本步骤等。 5、学生缺少应有的答题技巧、规范性不够,表达能力较

差,不注意细节,不会使用实验原理,随意性太大。 6、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问问题的学生少,课外复习生物的时间较少,虽然也有不少的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但不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去解决。 7、练习质和量都难以保证。高考复习在各学科都抓的十分紧的情况下,各科作业量都非常大,生物作业往往没有时间认真完成,大多数学生是把时间放在语、数、外、理上,导致练习效果较差。 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复习速度稍快,不够细致,没有照顾到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使他们不能紧跟课堂。复习效果不佳。 2、解题方法和技巧总结强调不够,使学生答题不规范。 3、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不够活跃。 4、没有把众多的问题转化为系统的知识来让学生掌握,学生有上二遍课、溜课本的感觉。 三、二轮复习应采取的对策: 1、时间安排:二轮复习在五月中旬结束。具体做法是: (1)专题:分8个专题。 专题一:生命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和细胞工程 专题二:生物的新陈代谢 专题三: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专题四: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专题五:遗传变异和进化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 专题七: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专题八:生物实验 (2)每个专题安排大约一周时间,每个专题一练,每周一测,每月一考。

高中生物学中有关病毒知识的整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24654993.html, 高中生物学中有关病毒知识的整合 作者:陈国 来源:《中学生物学》2012年第01期 病毒因其结构的特殊性,生物学家在分类上将它单独列为病毒界。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关病毒的知识在不同模块和章节中均有零散的表述,而高考试题也经常涉及相关知识的考查。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与归纳,建构新的知识网络,是高三复习的有效策略。下面结合教学实践,以病毒为“锚”,来归纳高中生物学中有关病毒的应用价值。 1运载目的基因 运载体是基因工程的重要工具。在基因工程操作过程中使用运载体有2个目的: ①用来做运载工具,把目的基因送到受体细胞中; ②利用它在受体细胞内对目的基因进行大量复制(克隆)。 目前使用的运载体有以下2类:一类是细菌的质粒,它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独立于染色体DNA之外的环状的DNA(一般在1~200kb左右);另一类是噬菌体或病毒。随着病毒 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对病毒的结构与功能也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并能运用DNA的体外操纵技术,把病毒改造成不同外源基因的优良载体,通过它们,可以把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目的基因导入到合适的受体系统中,从而获得具有新性状的“工程细胞”或“工程菌”。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最常用的噬菌体载体是大肠杆菌的λ噬菌体。λ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双链DNA,大小在50kb左右。λ噬菌体作为基因工程载体时具有很多优点,如载有外源基因的重组λ噬菌体可整合到宿主核基因组上,进而同步复制。λ噬菌体感染率几乎达100%,且宿主范围窄,使用安全。如果将λDNA上的cos基因接λpBR322质粒的抗氨苄青霉素基因 上,就会形成一种新的载体,把这种载体叫做,装配型质粒,它的优点是能够容纳极大的外源DNA(可以达到35~40kb)。还有一种运载体需要提及的是噬菌体M13,因为它是单链比较适 合于单链DNA的运载,如果进行单链DNA的克隆,就必须使用噬菌体M13。噬菌体M13在Sanger法测定DNA序列中被广泛应用。 2促进动物细胞的融合 在动物细胞工程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是动物细胞的融合技术。目前诱导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物理的方法主要是利用震动、离心、电刺激等手段来处理细胞;化学方法是利用聚乙二醇(PEG)等化学物质来诱导细胞融合;而生物的方法是指利用灭活的病毒来促使细胞融合。那么病毒为什么能起到促融作用,目前的解释是:病毒表面含有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发生作用,使得细胞之间相互凝集,使细胞膜上的

高中生物“病毒”专题教学设计

高三生物“病毒”专题复习公开教案

引导学生进行学科内知识整合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直观教学,突破重难点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识迁移能力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吸附→注入核酸→合成核酸和蛋白质→装配→释放 小结:HIV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HIV病毒以及前面提到的SARS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等病毒进 入人细胞后,能以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 并整合于人的基因组中。整合后它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 复制,又能以DNA为模板合成mRNA,并进而通过翻译的过程合 成病毒蛋白质。 所以病毒在增殖过程中,其遗传信息的流动遵循中心法则: 投影: 三、病毒与人体免疫 免疫是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病原性物质的侵害所形 成的特殊防御机制。通过免疫,机体能识别“自己”排除“非 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投影:巩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知识 课件演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复习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分析二者关系。 在特异性免疫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既各自 有其独特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四、病毒的治疗与预防 投影: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措施) 预防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 接种疫苗 (有效措施)基因疫苗 (基因工程、发酵工程) 抗体 治疗淋巴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 五、病毒的价值 1、生物多样性 2、科研价值、社会价值 问:有人认为,病毒对人类的危害很大,我们应该把它们都消 灭。你的看法呢? 课堂总结: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明确本节复习重点 观察、知识再 现 回归课本,分 析、应用 思考、回答 观察、比较、 分析 总结、归纳 各抒己见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习题:实验板块综合练Word版含解析

[实验板块综合练] 1. (2018江苏常州田家炳中学调研)如图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示意 图,其中离子通道是一种通道蛋白,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具有离子选择性。 请仔细观察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锻转运向物质 (1)很多研究成果有力支持“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易透过生物膜”这一事实。这证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 ________________ 。 ⑵对蟾蜍的离体心脏施加某种毒素后Ca2+吸收明显减少,但K J C6H12O6的吸收不受 影响,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毒素抑制了心肌细胞膜上转运Ca2+的[]___________ 的活动。 (3)柽柳是泌盐植物,叶子和嫩枝可以将吸收的盐分排出,是强耐盐植物。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请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①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甲、乙两组生长发育相同的柽柳幼苗,放入适宜浓度的含有Ca2J K +的溶 液中。 第二步:甲组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乙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三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实验结论: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两组植株对Ca2+> K +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很多研究成果有力支持“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易 透过生物膜”,这一事实充分证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甲]磷脂分子,磷脂分子为脂质。⑵对蟾蜍的离体心脏施加某种毒素后,Ca2+吸收明显减少,但对KS C6H12O6的吸收 不受影响,说明不受能量的限制,证明该毒素抑制了转运Ca2+的[乙]载体蛋白的活动。(3)① 根据实验目的,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是是否需要ATP,故ATP(细胞呼吸条件) 为自变量,吸收速率为因变量。甲组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乙组抑制有氧呼吸。一段时间后 测定两组植株根系对Ca2S K +的吸收速率。②若两组植株对Ca2J K +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都不需要ATP,为被动运输。若两组植株对Ca2+> K +的吸收速率表现为甲组明显大于乙 组,则说明需要ATP ,为主动运输。 答案:(1)甲磷脂分子(2)乙载体蛋白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一

2016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 专题一细胞的分子组成、结构与功能 【主要知识点梳理】 【习题巩固】 1.如图是组成生物体的部分大分子化合物与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c、d、e共有的化学元素是C、 H、O、N B.f1、f2、f3……f n说明蛋白质的结构具 有多样性 C.①②⑤分别指:糖原、淀粉、蛋白质 D.③和④的单体是核苷酸

2.下列有关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个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只有脂肪的检测需要使用显微镜 B.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中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到50~65 ℃ C.检测还原糖、蛋白质所用方法不相同 D.三个实验的显色反应均不相同 3.关于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与真核生物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叶绿体的外膜、内膜、基质和基粒上 B.与真核生物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的内膜、基质中 C.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有内膜、外膜和基质,所含酶的功能都相同 D.需氧型生物的细胞均有线粒体,植物细胞均有叶绿体 4.动物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与其细胞代谢和细胞通讯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光面内质网上有酶的分布 B.磷脂双分子层中的任何一层都是生物膜 C.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不属于生物膜系统 D.细胞膜的成分有磷脂、蛋白质、糖蛋白、糖脂和胆固醇等 5.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核中合成的mRNA进入细胞质要跨过2层膜 B.分泌蛋白从合成到分泌要跨过0层生物膜 C.水稻叶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CO2被同一个细胞利用要跨过4层生物膜 D.乙醇和葡萄糖进入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6.下图表示物质进入细胞的四种方式,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温度只影响图中②和③过程的速率 B.吞噬细胞通过④过程吞噬病原体 C.小肠上皮细胞吸收乙醇的方式是① D.生长素极性运输进入细胞的方式是③ 7.在新榨取的梨汁中,加入斐林试剂,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将成熟的花生种子的子叶做成临时切片,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橘黄色的颗粒;向新鲜豆浆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后,豆浆呈紫色;向马铃薯匀浆中滴加碘液呈现蓝色.上述实验现象证明梨汁、花生种子的子叶、豆浆和马铃薯中主要含有的有机物依次是( ) A.葡萄糖、蛋白质、脂肪、淀粉 B.糖类、蛋白质、淀粉、脂肪 C.淀粉、脂肪、蛋白质、淀粉D.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淀粉 8.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蔗糖和淀粉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 B.糖原、蛋白质、纤维素和淀粉都是生物体内的大分子有机物 C.水是生命之源,是生物体内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共同的终产物 D.在豌豆根细胞中由A、G、T、U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最多有6种 9.淀粉、淀粉酶、控制淀粉酶合成的基因,它们的基本组成单位依次是( ) A. C、H、0;C、H、O、N;C、H、O、N、P B.葡萄糖、蛋白质、DNA C.葡萄糖、氨基酸、脱氧核苷酸 D.麦芽糖、多肽、碱基 10.人体内含有多种多样的蛋白质,每种蛋白质( ) A.都含有20种氨基酸 B.都是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C.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D.都能催化生物化学反应 11.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组成单位(单体)连接而成,因而被称为单体的多聚体,下列有关单体与多聚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高中生物高三高考“病毒”专题复习公开课表格式教案

高三生物“病毒”专题复习公开课教案 课题
课型 考点 分析 与 设计 思路 复习课
“病毒”专题复习
授课班级 高三(7)班
人类健康的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本专题以病毒为核心,在复习时关键是 抓住与本学科相联系的内容,如生物的基本特征、细胞癌变、噬菌体侵染细 菌的实验、中心法则、免疫、免疫缺陷病、生物工程和微生物的类群等知识。 也就是说要立足热点的核心知识,并且将热点所反映的核心知识,联系到高 中生物学的全部内容中,进行梳理联系。通过联系对其种类、结构、习性、 培养与繁殖、预防与冶疗等方面,加深对病毒的了解和相类知识的掌握。 1、举例说出病毒的种类和遗传物质,简述病毒的结构 2、概述病毒的增殖和遗传信息的传递;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3、概述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比较体液免疫与细胞 免疫过程; 4、举例说出病毒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1、 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加强学科内知识整合, 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识迁移能力。 1、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 热爱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1、构建以病毒为中心的知识网络; 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讨论法、启发法、问题反馈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设计目的
引入 引入
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病毒的知识涉及多个章 节,又联系传染病等人类健康的热点问题。因此,以 病毒为交叉点的学科内综合试题频繁出现在近年的各 类高考试卷中。 请以病毒为核心,小组讨论对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进行整
学生活动
培养学生自
合,构建知识网络。 构建知识网络(板书)
围绕核心概

高中生物二轮复习实验专题

专题一实验、实习、研究性课题 I、考纲要求——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 考试范围: 实验1.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实验2.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 实验3.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实验4.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实验5.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实验6.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实验7.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8.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9.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实验10.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实验11.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实验12.DNA的粗提取和鉴定 实验13.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实验14.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实验15.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实验16.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实验17.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 II、实验步骤的设计: 具体设计实验的最佳方法程序;分析实验每一环节之间的关联性或几个相关实验的连续性。 ⒈分步叙述,要标序号 ⒉研究对象或器皿要有标记;(试管1、2、3或A、B、C,活体一般甲、乙、丙) ⒊说明对材料的选择及处理状况(生长状况相同、大小相同等); ⒋控制单一变量,既研究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单一因素; ⒌对部分实验条件要有量、时间、温度等描述 ⒍必须遵循的原则: ◆制定实验方案时要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 ◆平行重复原则 设置实验对照等基本原则。 对照类型: ①空白对照: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既不处理的为对照组;(如缺素症) ②自身对照:对照和实验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如身高、体重) ③条件对照:虽钛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要研究的处理因素; ④相互对照:不单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互为对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