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的“主动”金融

经济新常态下的“主动”金融
经济新常态下的“主动”金融

经济新常态下的“主动”金融

摘要

经济新常态是现行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个主要状态,不仅标志着一个新经济周期的出现,也标志着我国金融业也在“新常态”的作用下,金融生态环境出现了新的特征。在新常态的金融背景下,银行业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在现有的市场机制和政策条件情况下,迅速的做出反应,将面对经济新常态的“被动”反应转化为“主动”的适应与引领,努力实现自我升级的目的,在经济新常态的情况下,寻找长期发展的新契机。

关键词:新常态,银行业,金融环境

Abstract

The“New Normal”of economy currently becomes a main state of macroeconomic. It not only marks the emergence of a new economic cycle, but also indicates that there exists a new feature of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New Normal”. Additionally, the banking should react quickly and transfer a “passive” reaction into an “active”adaptation and lead,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this area and also under the market mechanism and policy condi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banking can achieve the aim of self-update, and also can search a new opportunity of long-term development.

Key Word: New Normal, Banking, Financial environment

目录

1. 经济新常态的内容 (3)

1.1 经济换挡新常态 (3)

1.2 市场机制新常态 (4)

1.3 体制改革新常态 (4)

2. 经济新常态对金融领域宏观环境的影响 (4)

2.1 经济换挡期加剧金融环境风险 (5)

2.2 经济体质改革营造自由金融市场环境 (6)

2.2.1 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环境的影响 (6)

2.2.2 金融资本市场的必然改革 (7)

3. 银行业“主动”适应新常态 (7)

3.1 建立顺应新常态的经营理念 (8)

3.2 把握“绿色”转型主动权 (8)

3.3 创立新风险管理体系 (9)

3.4 新常态下的主动创新 (10)

1. 经济新常态的内容

“新常态”(New Normal),顾名思义包含两个方面。“新”,说的是与以往不同的,前所未有的;“常态”说的是一种固定的姿态或形态,或者是一种通常情况下的状态。我国经济正进入“新常态”,并且这种“新常态”也将我国的经济划分成与以往不同的新格局。中国经济正逐步进入高效而稳定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就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换挡、结构调整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种状态相互叠加的时期。这种趋势性、不可逆转的发展状态说明中国经济进入转型的关键期,如何通过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来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至关重要。

1.1 经济换挡新常态

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造成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震荡和恐慌,不少国家经济出现衰退,而中国经济在一系列刺激政策的作用下保持稳定高速的增长。但“新常态”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是从过去年均10%左右的GDP高速增长转变为如今7%~8%区间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的换挡回落原因有很多,但是这种在高速增长之后有所回降的现象也是相对正常的。纵观世界经济,许多发达国家都是在经历了经济高速膨胀之后,经历回落,过渡到中速增长的阶段,并始终保持稳定。

1.2 市场机制新常态

市场供求是构成市场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拉动,需求主体逐步由投资需求让位于消费需求。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投资,这是自2006年以来首次出现的。2013年中国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而到2014年上半年该指标已达到54.4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需求结构中投资下降、消费上升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1.3 体制改革新常态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告别旧常态下的调控与刺激,逐渐转向稳定增长、优化结构、预调微调、防范风险的宏观审慎政策,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坚持区间调控,注重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即便面对如今经济增速下滑的压力,也只需要采取“微刺激“的手段来维持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2. 经济新常态对金融领域宏观环境的影响

经济是金融环境发展的基础要素,相反,金融更是经济运行的主要参与者。经济发展作为金融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金融业的发展方向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用。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也将逐步向“新常态”时代迈进,金融生态环境也必将改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常态”对金融领域的影响远比对实体经济领域的影响更为复杂。从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来看,

经济是基础,市场是金融交易最重要的媒介, 而政策制度是保障金融业正常运作的规则。因此,可以从经济基础、金融市场和政策制度三主要方面来考察“新常态”经济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增速的放缓与经济结构的升级改变了金融生态的经济基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又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对金融政策制度也产生了重塑的作用。

2.1 经济换挡期加剧金融环境风险

从GDP增长率逐渐下降的情况来看,中国正从经济膨胀期逐渐过渡到经济缓慢增长的状态,换挡期的存在对金融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金融风险方面。不良贷款的增加、不良贷款率上升以及信贷增速的放缓,这些都是经济增速回落情况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增加的必然结果。从2014年大连发生的几起重大事件来看,如大连某上市企业突遇营业问题,使得企业面对重大问题不得不宣布破产,民生银行作为该企业的巨额贷款的主要提供者,因此受到很大牵连。在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 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利润压缩甚至亏损增加导致银行难以收回贷款,信贷增速也趋于下滑,给银行的效益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2.2 经济体质改革营造自由金融市场环境

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市场化改革,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金融的主要功能就是配置资源,中国金融改革无疑是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重中之重。2.2.1 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环境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具有重要意义。通常认为,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基本放开,存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也渐趋扩大,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就待最后存款利率放开的临门一脚。实际上,利率市场化改革有两个核心问题,首当其冲当然是利率管制制度的逐步放开,但另外不可或缺的是市场化定价机制与参与机制的不断完善。2014年,作为利率市场化最后一环的存款利率,其浮动区间上限由基准利率的 1.1 倍扩大至 1.2 倍。同时,一些标志性的政策制度也相继出台,为利率市场化定价机制与参与机制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空间。《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的发布预示着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将在 2015 年正式落地,在制度上进一步完善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系统的风险应对机制,同时以此为基础的商业银行破产退出制度,打破了银行系统的“政府信用”,建立起商业银行的退出机制,为利率市场化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了配套的处置机制,解除了利率市场化推进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相应的市场化定价机制也在不断探索中,在现有的SHIBOR、银行间回购、国债收益率等参考利率的基础上,努力推行大额存单业务,为市场化定价提供平稳过

渡。同时,2015 年可以预计将会加快推出国债期货产品新品种,完善产品种类,积极发挥其价格发现功能。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多样化也将进一步推进,以期待达到更高程度的市场化定价与多元化参与。

2.2.2 金融资本市场的必然改革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直接融资领域的改革对经济增长有着根本性的作用。预计2015 年,我国将以“股票发行注册制”实施为基础,“沪港通”以及“沪深通”等措施为桥梁,会对退市制度进一步明确,使得我国多层次、立体化的资本市场形成并充分发挥功能,发挥资本市场价值发现的功能,提高证券市场质量,盘活市场参与。同时,以地方债发行改革为契机,逐步丰富我国债券投资品种、进一步扩大债券投资主体、促进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并努力完善债券市场的统一,为收益率曲线的形成提供有效依据,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3. 银行业“主动”适应新常态

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金融生态环境已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并形成“新常态”。这将对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理念、客户空间、业务模式、产品形态、风险状况、发展模式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银行业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晰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要根据经济新常态的变化,迅速做出相应的反应,要在提前把握市场自我调控的趋

势,将适应“新常态”的发展变化和需要从被动变为主动,力促自身转型升级,谋求新发展,并将眼光放到长远意义,不断创造新的机遇。

3.1 建立顺应新常态的经营理念

在经济“新常态”的作用下,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必然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在过去银行业追求“量”变的速度和成效,实施很多大步伐的措施。但面对“新常态”的经济环境,以往的措施逐渐成为历史。随着金融服务需求的多元化、精细化、专业化,银行业要抓住新的机遇期,审时度势,结合自身规模、人员和区域等优势调整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反“量”为“质”,着力打造新常态下的新的比较优势、新的市场竞争力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推动新常态发展战略稳步落实和持续发展,增强发展的硬实力。

3.2 把握“绿色”转型主动权

经济的长期粗狂式的高增长对应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情况。银行业在面对经济换挡期,应将以往的“三高”规则转型为“低碳、环保、绿色”的方式。从当前来看,要加快绿色转型,还需要更充分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在这方面,构建绿色金融可以是一个突破口,这是一个可以直接遏制“三高”企业资金扩张冲动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手段。通过推行“绿色贷款”或“绿色政策性贷款”等方式,金融业可以对环境友好型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低

利率,而对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

实施惩罚性高利率。随着绿色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改造的不断推进,在新常态下,“绿色金融”将成为金融机构发展的新趋势和潮流。

因此,银行应主动建立绿色金融的国家政策引导体系;相应地,相关部门也要健全绿色金融的相关法律制度;进一步放开和扩大银行业的综合经营范围,银行也需要自主地、具有创造性地通过贷款、理财、担保、租赁、信托等多种金融工具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市场。

3.3 创立新风险管理体系

在“新常态”背景下,金融转型和结构调整所产生的新增风险与“旧常态”存量风险的相互叠加改变了传统风险管理思维。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所产生的网络技术风险增强了传统风险的传导和外溢。为适应“新常态”趋势,商业银行亟需树立新的风险文化,建立包括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网络风险、技术风险等的识别、计量、评估、监测和对冲一整套流程,切实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一方面,以培育风险文化为导向、以强化风险意识为支撑,通过培训和教育,积极塑造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控制行为、风险道德标准,形成全行上下风险管控的新文化;另一方面,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技术依托,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找准风险管理的着力点,实现风险管理的模型化、系统化、流程化。

3.4 新常态下的主动创新

伴随着“新常态”的演进,金融市场将逐步由金融抑制向金融放松转变。要提高金融中介机构的资金配置效率,必须激发金融创新动力,突破传统制度障碍,以软实力利用新制度红利,在“新常态”下形成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具体而言,银行业金融机构借助金融市场化改革东风努力消除打着服务实体经济“幌子”的“伪金融创新”以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增加融资便利性、减少金融风险为创新导向,切实从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制度、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创新。商业银行只有通过金融创新来突破传统制度障碍,才能真正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经济增长的换挡,体制的改革、市场机制将中国经济从以往的历史状态转化为现今的“新常态”,金融业作为经济环境中的主要参与者,也因此受到影响。银行业在面对“新常态”的变化,要加强自我调控能力,迅速做出反应,将以往的“被引领”转化成自主地“主动适应”,从而实现金融生态的新平衡的目的,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形成长期良性循环目的,寻获新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防控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防控 我国新常态时期的经济发展,承担着有效化解长期粗放发展中积累的矛盾与风险以及保证经济提质增效稳定发展的双重任务。但从目前整个经济发展态势看,因受众多因素制约,老问题还没得到有效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出现,如发展速度下滑较快、人民币汇率走势不稳、城镇化盲目扩张形成多种矛盾等。这对新常态时期“发展与调整”双重任务的实施,既形成制约,又带来新的风险。对此,需要采取诸如夯实推动发展的动力基础、打造稳健的金融市场、继续加大对“短板”的扶持力度、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平台等措施,着力防控和化解各种风险,促进新常态下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 标签:经济新常态;发展风险;防控对策 为了化解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形成的诸多矛盾,保持经济中高速高质量发展,中央提出了新常态经济发展逻辑,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但目前部分地方和部分领域仍继续着传统发展模式,致使老的问题与风险没能解决,新的风险问题又相继出现。如何有效地遏制与规避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危机,已经成为能否促进新常态下经济调整与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1.当前经济发展显现“硬着陆”风险端倪 自2014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时期,尽管为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而实施的调整转型等措施,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但是,从今年上半年整个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看,经济增速持续滑落,已大大低于预期的7%增速水平。虽然一季度GDP实际增速为7.0%,二季度增速6.8%,但名义GDP增速仅为5.8%和5.6%。分区域看,原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更是塌方式下滑。如东北和西部的部分区域,其名义GDP增速和财政增速都出现负增长。同时,整个社会总供给持续疲软,工业发展也显出萧条迹象。2015年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为6.2%。比去年同期下滑2.5个百分点,如考虑价格因素,名义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1.6%,较去年同期下滑5.2个百分点;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连续39个月负增长。宏观一致合成指数创近10年来新低,为93.32。①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宏观经济已显出“硬着陆”的征兆,其发酵效应影响着整个国民的发展信心与积极性。目前面中央提出的“三种叠加”的调整手段,因受工资、债务兑付、财政支出等三重刚性的约束,在缺少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新发展手段支撑下,更加剧了其实施的复杂性与难度。当前的经济下滑、新的增长点缺乏,难以较好地为顺利调整提供坚实的支撑基础,加大了转型的难度与风险危机的有效化解。 2.近期人民币汇率连续下降对进一步扩大开放形成较大负面影响 当前,因受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美元升值、大量外资回流以及国际上希腊债务等多重因素影响,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压力加大。2014年人民币兑美元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张宇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5日10 版)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重要特点。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趋势和要求,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 增长速度的变化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新的取向。 从经济运行的客观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随着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高增长难以为继。从宏观调控的目标取向看,在新常态下,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宏观调控的目标要适应这种转变,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使中国经济大船能行稳致远。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仍然是位于世界前列的、富有前景的增长。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此,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必须保持6.5%以上,这样才能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实现这一目标是有充分条件的。我国目前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条件下,要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调控政策,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努力实现中高速增长的目标。 经济结构的优化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趋势加快。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2013年后消费贡献率增幅明显,由2013年的50%增长到2015年上半年的60%。同时,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网上购物、定制消费等方式广泛发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的消费升级逐步展开,新的商业机会不断涌现。 产业结构方面,2015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9.5%。2011—201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13.2%和11.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和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城乡结构方面,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2014年城镇化率达到54.77%,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近2000万人。区域结构方面,中西部地区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重庆、贵州经济增速领跑其他省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不断拓展着区域发展新空间。 经济结构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成果。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多年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产能过剩化解,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十三五”期间,必须持之以恒地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精选资料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自2010年起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放缓,经济发展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三期叠加”对城商行造成一定外部冲击。同时,受不对称降息、利率市场化加快、金融脱媒深化、同业跨业竞争加剧以及监管规范增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10年以来城商行规模及盈利增速明显放缓,尤其是2014年,资产总额及税后利润增速分别跌至19.15%和13.48%,创近8年来新低,城商行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环境,城商行积极应对新常态,主动加快战略转型和创新驱动步伐,将发展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内涵型”。实施业务转型和发展模式再造,重点推进组织架构改革、精细化管理、综合化经营、资本补充机制创新以及零售业务转型,与此同时,把握金融信息化发展浪潮,积极布局直销银行及互联网金融,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 一、经济金融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格局与挑战 (一)经济新常态重塑城商行发展格局 城商行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上行周期以及银行业的整体繁荣。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阶段,经济实际增速显著下行,限制了城商行规模扩张能力,同时,实体经济去杠杆化及企业信用风险的持续暴露进一步加大城商行资

产质量压力。加之城商行经营的地域特性,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面临更大的持续盈利及风险管理的挑战。如图1所示,2009年以来,城商行规模扩张及盈利增长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极强的一致性,2014年成为中国经济及城商行近年来发展新低。 具体来看:一是规模扩张速度创10年来新低。19.15%的整体资产总额增速仅为2010年的一半,也是近10年来(2005―2014年)首次降至20%以下。从个体来看,前几年增速保持在25%以上的中小型城商行,包括威海商行、洛阳银行、桂林银行、青海银行等资产增速均明显放缓,其中,青海银行增速仅为8.45%,其余三家都降至15%以下。二是盈利增速及资产利润率明显下滑。资产扩张能力受限、存贷利差收窄、不良核销及拨备增提,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城商行利润增速降至13.48%,比2007―2014年平均增长率低近20个百分点。同期资产利润率由2013年的1.19%降至1.12%。三是资产质量承压,不良贷款明显上升。受经济“三期叠加”等因素影响,城商行资产质量延续近年来下行态势,且幅度也有所扩大,2014年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度增加56%,不良贷款率创5年来(2010―2014年)新高,达到1.16%,较上年度增加0.26个百分点,自2012年第4季度以来连续9个季度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保持“双升”。 (二)金融市场化加速城商行深化改革 2014年11月21日,央行宣布非对称降息并扩大存款利率上浮区间上限至20%。2014年11月30日,国务院就《存款保险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该怎样做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个人建设方向和重点 石家庄学院12广电刘美灵20120105055 经济新常态的提出表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我(大学生身份)马上就要正式步入社会,发挥建设祖国的作用,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个人喜欢金融,做事有计划性,我想,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强我个人能力建设至少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首先务必爱国,这是根本要求,同时做一个德才兼备之人。自爱、自律,我绝不会向企图分裂中国的势力献媚(包括国内外任何企图分裂中国的势力),谨防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主要表现在坚决抵制美国对中国开展的《十条诫令》,务必会做到独善自身,并尽最大努力不让身边人受其影响。 2.加强专业修养,做能够“走出去”的专业人才。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在全球形成一个基本的网络,需要大量“走出去”的人才,即既要懂国际金融、懂金融贸易,又要精通当地的法律,同时语言非常好。国际金融、国际法、语言都应该是我努力的方向。学习外语尤为重要,这其中尤其是英语,同时定要精通汉语不得忘本。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这就需要能够走出去的人才,同时,我国的外来之宾也会越来越多,这也需要我们精通外语

同时弘扬中国文化。所以,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做到能够与世界接轨。另外,我想有机会在韩国从事国际贸易等相关方面的工作,在韩国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这就要求我在学好英语的同时,还要精通韩语以及法律。 3.培养创新意识,进行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之一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会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本和技术优势,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为此,我会尝试参加各种专业技能比赛。此外,我也会试图进行文化创新,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4..使用、开创新的消费方式。经济新常态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我会紧跟时代步伐,追随时代潮流,积极利用、并尽力开创新型消费方式如网购消费、节约俭消费、低碳消费等。 5.发挥一个社会人的作用。当前,我国的经济运行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产能过剩、就业质量不高等等,我除了自身在发展过程中解决自己在其中的困难之外,还会充分发挥作为一名社会人的作用,即引导、监督其他组织机构或个人的行为,以更好更快地推进经济新常态的建设。例如:我可以向政府反映我的意见建议,监督一些不合规操作的工厂、企业等。 经济新常态对于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同时,我又是经济新常态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在此背景下,我一定要增强自己的责任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宏观经济学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系别:数理系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号:121106105 姓名:陈熠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说到经济新常态就有必要了解一下经济新常态的定义。定义: 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经济新常态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 背景:2014年全球经济的弱复苏和大分化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6年多时间,但世界经济依然并不平静,近半年来,困扰全球市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风险事件恐怕要算是国际油价的一路持续下跌,自2014年6月以来,国际油价已跌去约40%。这其中自然受美国页岩气革命、地缘政治、供需结构失衡等多重因素影响,但也反映了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一些深层次的变化,世界经济凸显出以下主要特点: 1.世界经济仍难以摆脱深度调整压力。全球已由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结构调整期。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低于预期,产出缺口依然保持高位,全球贸易增长则更为缓慢。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全球贸易增长最新预测,2014年和2015年全球贸易额增长预期分别下调为3.1%和4%,远远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10年平均贸易年增长率6.7%的水平。特别是2014年以来,大宗商品和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跌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下行风险,全球经济复苏仍然较为缓慢且脆弱。 2.各国经济复苏格局分化加剧多重风险。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两大板块经济复苏态势不平衡,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美国三季度GDP环比增长 3.9%,10月份失业率回落至5.8%,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 .面对不确定性的全民困惑 首先来谈第一个问题。我想,各位企业家和高管们对当前的经济状况应该都是感同身受。我本月从内蒙的锡林格勒到河南的郑州、漯河,到四川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到云南,看到了很多现象,总体感觉是,现在的情况不容乐观,并且这种不景气的状态已经渗透到了最边远的地区。 在锡林格勒的时候,我曾经在街头一个很小的饭馆吃饭,听老板说,他们现在的客流差不多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原来我们还以为餐饮业的不景气主要是因为“八项规定”,限制公款吃喝等造成的,现在看来,还不仅仅是这个问题。在那样一个公款消费不会光顾的小饭馆,生意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旁边的工地少了。原来都是工地的工人在这吃饭,而现在工人变少了,它的生意就直线下降。 后来我到了雅安,那里有一种小鱼特别鲜美,是当地特产。我们两个人在这个小店吃了四斤半这种小鱼,我想可能会要到五六百块钱,但事实上,加上其它菜和锅底,一共才收了元。并且,正当中午饭点,整个店就我们两位客人。我感觉到,即便在边远地区,也能够明显地感受到经济的下行。所以现在的经济形势确实非常不乐观,应该说情况很复杂、形势很严峻。 对于经济的下行,社会上也有很多不一致的看法。比如前一段《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说这种经济形势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问题。在我看来,现在都在讲经济呈形走势,但这个形的底部究竟在哪里?我听到的最悲观的说法是要在谷底年。 现在社会上对经济有两种解释,一个是中等收入陷阱,一个是“三期叠加”。但是这不完全是经济问题。经济只是整个社会趋势的一部分,必须将其放到整个社会趋势中去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信心来自对未来的稳定预期。而稳定的预期是指国家的方向感、上层的安全感、民众的希望感。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的方向感。国家方向感,要放到历史的脉络中来看。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三十年,还要接着走向下一个三十年。 但是,未来究竟会怎么样,人们也正处于一种困惑的状态。并且当经济衰退与经济转型结合在一起,这种困惑会越发强烈。这两年我一直在讲,最近一段时间可能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让人困惑的一段时间,因为我们走不动了。

新常态要素禀赋结构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开发的动力转换_任保平

新常态要素禀赋结构变化背景下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开发的动力转换(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任保平 新常态是对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新特征的重要判断。但是我们需要正确理解新常态,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不是降低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是在新常态背景下,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在新常态背景下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开发首先需要把握中国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事实,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分析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前景。研究在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开发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如何寻找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动力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关键问题。 一、新常态要素禀赋结构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开发的新视角 一个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是指支撑一国经济增长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相对丰裕程度等。要素禀赋结构在每一个特定的发展水平上是给定的,并随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因而一个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也会随发展水平不同而不同。不同的产业结构不仅意味着不同的产业资本密集度,不同的企业规模、生产规模、市场范围、交易复杂程度以及不同的风险种类等,这些要素禀赋结构进一步决定着一个经济体的增长潜力。可见经济增长潜力开发的的本质是一个技术创新、产业不断创新,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经济结构内生决定于要素禀赋结构,因此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经济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报告”(13JBGP014);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HSSTP201401) DOI:10.16158/https://www.360docs.net/doc/f26234202.html,ki.51-1312/f.2015.05.004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之路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之路 经济放缓 2014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众所周知,2014年中国经济进一步放缓,经济增长率下降到了7.4%,同时中国经济经济进一步下行,摩根大通预测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将会由2014年的7.4%进一步放缓至2015年的7.2%,而中国政府将经济增长率目标调整为7.0%,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阶段。 房地产下滑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如今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的问题逐渐显露,发展态势越来越严峻。如下图所示红线为房地产销量增长率,2014年房地产销量基本处于下滑威胁动摇经济增长根基。 人口红利消失 另外,一直以来对中国经济取到重要作用的人口红利也在逐渐消失。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中国从16岁到59岁的有工作能力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在2012年已经见顶,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即便再将具有工作能力的劳动力人口总数放宽五年,中国从16岁到64岁的劳动力人口总数,也将2015年见顶。

走产业调整之路 持续30多年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原有增长点和增长优势,都在逐渐消失,只有找到新的增长点和发展之路,中国经济才能再次腾飞,虽然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但无论是人居国民生产总值还是经济增长质量都远远落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依然巨大。中国仍没有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未来,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仍将持续不断地赋予经济新的增长动力。 在未来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包括中国经济在内发展都会变缓,产业转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中国经济要长远发展必须实现产业调整和升级,将粗放型经济转移到以科技推动为主;将单一型经济产业转变成混合型生产服务一体化;将依靠出口和投资转变为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同时政府也要简政放权,促进市场的作用,完善金融体系和市场规则,促进产业之间正常竞争和发展。 1)完善市场机制,促进正常竞争。 以电商为例,淘宝天猫在2014年双11里创下了惊人的571亿营业额,马云扬言在2020年电商要占领50%的零售市场,福兮?祸兮?事实上,在欧美国家,电商从未像中国这么火,中国的网购之所以这么火主要是因为网上购物比实体店要便宜许多,而事实上这是由于电商与实体店的不公平竞争造成的。在美国沃尔玛超市的商品价格要低于亚马逊,而在中国实体店价格远高于网店,一个原因在于中国的房租太贵,另一个就是实体店收税太重,而网商不需要缴税。我觉得电商应该是一种新的销售渠道,并不能完全取代实体店,政府应该大幅降低实体店的税收,不然的话如果到了2020年电商占领50%的零售市场,中国将会有大量的人失业,因为电商所创造的就业不足以抵消实体店衰败带来的失业数目。 2)大力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 以上海自贸区的发展为例,现今政府又计划在天津,福建,广东建立新的自贸区,促进市场的作用,加大开放,深化改革,就是要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比如,2014年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3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了60%以上。 3)促进小城市化,大力推进农村生产合作社。 个人认为,城市化不是让农民进入大城市和知识分子竞争就业,而是要鼓励就地建镇,鼓励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大力推进农村生产合作社,将农业生产企业管理,做到从种子化肥,生产销售到服务的混合一体化农业模式,提高效率,解放生产力。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发展对策

对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发展对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工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努力发挥工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中的主力军作用。 一、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工业的重要使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判断,准确刻画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是新时期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中国工业升级版的大背景,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工业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必须认清的新形势。 工业是支撑经济平稳运行的主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37%至45%之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保持在40%以上。目前,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工业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并处于合理区间依然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工业保持平稳发展,将为我国经济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工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战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突出,症结在工业、难点在工业、突破点也在工业。消费方面,只有加快制造业向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网络化销售等先进制造方式和商业模式转型,才能满足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支撑消费结构升级。投资方面,近年来工业物流、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智能制造、智慧物流、高端装备、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正在成为投资新热点。出口方面,工业制成品已占全部出口的95%左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就业方面,新兴产业成长与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在创造大量高质量就业岗位,带动整个就业结构改善。 工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领域。欧美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发展实践表明,工业是研发投入的主要阵地,是创新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整体创新水平。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铁路、高性能计算机、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等大量创新性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创新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即“两个IT”深度融合成为产业发展新趋势。只有加速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真正把工业发展动力转到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我国工业才能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跃升,实现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的根本性转变。 二、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伴随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国际经济复苏疲弱态势延续,我国工业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工业运行风险逐步显性化。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工业发展既要面对旧问题的缠绕,又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对此要有清晰认识和准确把握。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长期以来,工业发展主要依靠要素低成本优势、通过引进技术和管理迅速形成生产力来实现规模扩张,对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的重视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中国工业化发展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中国工业化发展》 课程名称:发展经济学 专业名称:理论经济学 年级学号:2015112203 姓名:申洪根 任课教师:袁涌波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中国工业化发展 [摘要]:目前,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并且面临着“中国制造”处于国际分工低端、资源环境紧约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同时,中国还受到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再工业化等国际环境的威胁,加快国内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因此,中国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秉承“优质、高端、独特、新颖”的发展原则,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与高端制造业,着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逐步实现“中国制造2025”——由“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伟大目标,并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中紧抓革新的先机,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中国工业化发展 现阶段,中国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从工业增长速度变化、工业需求侧变化、工业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变化等方面,可以看出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正走向一个速度放缓、需求转变、结构优化的“新常态”。[1]随着“互联网+”与“智能化”的蓬勃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不断加强,并且呈现出深入融合的趋势。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工业化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并且国内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在这段黄金30年的时间里,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工业体系进一步深化、工业规模不断增加。然而,在新时期,中国的工业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局势,未来的新兴工业化之路也将遭受诸多的挑战。2014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4》,该报告指出我国当前必须高度重视的三大挑战分别是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新工业革命。因此,仔细分析现阶段中国工业化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挑战,深入探究欧美新时期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对中国未来的工业化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现状 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在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中保持了中高速增长。据国家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六大新机遇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六大新机遇 编者按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会带来深刻的变化,既带来新挑战,也孕育着新机遇。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握机遇。而把握机遇的前提就是要先认识到机遇。那么,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将面临哪些新机遇?我们邀请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对此进行了详细回答。 “新常态”关键在“新”。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有两个重要变化。第一,经济增长速度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第二,产业链和价值链将从低端转向中高端。正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中国经济要实现“双中高”,必须用好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开启“双引擎”。一是打造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民智民力。二是要改造传统引擎。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4个方面的阵痛:首先,钢铁、水泥、造船电解铝等制造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制造业要“去产能化”;其次,地方政府负债率较高,金融要“去杠杆化”;再次,房地产调整阵痛;最后是环境的要求,环境要“去污染化”。经济转型中的四大阵痛决定了我国正面临着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同时,也将迎来更多新机遇,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将面临六大新机遇。 第一是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进程将创造巨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加速消费升级。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城镇化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优化和城市群的建设。近年来,我国城市群的规划和建设急剧升温。据统计,我国现有城市群总数已超过30个,预计未来5到10年内,我国城市群将涵盖全国815个城市中的606个,人口和经济规模分别占到城市总量的82%和92%。如今我国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包括“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这些都与城市群的建设发展紧密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三篇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三篇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三篇 (篇一) *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在**召开的**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会议邀请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为全县领导干部作《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专题讲座,李教授的讲课深入浅出、思想独到,使我对于当下整个中国及地区经济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中国经济新常态,简单可理解为:这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特点。 新常态有利于就业充分、收入均衡、社保完善、增长平稳、物价稳定、质量提升。 一是就业将更充分。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高于制造业,新常态下,服务业占比上升、GDP 总量增加,就业状况也将明显改善。 二是收入将更均衡。就业充分,劳动者收入提升也就有了保障。另一方面,新常态下,要扩大消费就应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的低收入者收入,收入分配将渐趋合理。 三是社保将更完善。新常态下,要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就应精心编织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四是增长将更平稳。“旧常态”下,经济增长更多依赖投资和出口,出口需求受外部环境影响会经常变化,投资需求也会随着经济周期出现过热过冷的波动。而新常态下,更多依赖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将相对稳定,周期性波动的波幅会明显缩小。 五是物价将更稳定。经济平稳增长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物价相对稳定。比如,物价在2012年和2013年仅上涨2.6%,2014年上半年更是仅为2.3%。 六是质量将更提升。新常态下,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成为企业和社会追求的更高目标。 总体上看,新常态有利于中国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继续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 (篇二)

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中文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渐回落,中国经济开始由常态转变为新常态,作为一个热门的经济术语,新常态包含着更多的新的思维。习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就为中国经济定下了新常态的基调。这都标志着中国经济的丐哥勃兴之路再次启程。因此,如何理解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分析新常态的特征,谋求如何适应新常态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获得质的转变。 关键词:世界经济新常态影响 2015年世界经济运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15年,世界工业生产低速增长,贸易持续低迷,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增速进一步回落,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疲弱乏力,增长速度放缓。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超出预期,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全年GDP增长6.9%,实现了年初确定的主要目标。2016年,世界经济运行中的不利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继续低速运行的可能性较大,我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更为严峻,须认真对待。 世界经济增长明显低于预期,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证券市场出现大幅波动,经济运行受到明显影响。下半年国内外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有所减弱,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难度加大:国内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上半年有所减弱, 我国进口下降幅度较大且明显高于出口,导致外贸顺差较上年同期扩大1. 5倍。工业品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加大,企业运营较为困难。财政收入增长低于预算目标,财政政策空间受到限制。 中国经济走势四个突出亮点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概括来讲,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如下四个亮点。 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经济增长正在降低对投资的依赖。3.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扩大。包括信息服务、快递物流在内的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将会为第三产业提供新的支撑。这些结构性变化意味着我国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趋势还在延续。4.居民收入增长超过GDP增速且城乡差距缩小。 结构调整 结构调整取得的积极进展成为我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主要表现在:1.能源、运输指标增速偏低,与工业结构调整关系密切。我国一些附加值高、能源消耗强度低的产业的增速明显提高。在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相关政策的影响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引导下,我国工业生产结构正在朝着降低能源消耗、提质增效的方向调整。 2.经济增长得到了需求方面的支撑。从消费需求来看,服务消费呈现较快增长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只对应于商品消费的一部分,服务消费也是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升。从投资需求来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确实有所下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有所下降。从外需来看,尽管我国出口确实出现了下降,但受国内需求不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进口的下降幅度更大,使得我国的贸易顺差明显扩大,较上年大幅增长。2015年我国贸易顺差为3. 6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扩大56.7%,这也意味着净出口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来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提升。

实用文库汇编之谈谈你对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形势的看法

*作者:座殿角* 作品编号48877446331144215458 创作日期:2020年12月20日 实用文库汇编之《谈谈你对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形势的看法》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得益于经济的发展,科技、教育、民生等各种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提出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并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从高速发展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转换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新常态被国际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 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在于主动调整,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我国“新常态”则独具特色,可总结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四大

特征。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主要指的是:不追求过高的GDP速度、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2014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2014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0%。初步测算,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高 2.6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全国网上零售额27898亿元,增长49.7%,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37.7个百分点,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6%。这些情况足以表明,我国经济总体向好、稳中有进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柔韧性得以增强。“新常态”为今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给出了新的战略定位,它意味着经济目标调整、决策目标调整,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也要随之调整。所有的经济个体、组织,都要主动来适应这种“新常态”的到来。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发展问题,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经济增速遭到影响,不能持续稳定发展,导致难以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中国具有两方面的巨大优势:一是大国优势,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七大机遇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七大机遇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19日 06版)编者按 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如何看待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怎样的挑战?又将迎来哪些机遇?要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就必须将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所处的新阶段及其所表现出的新特征、需要的新改革等结合起来系统理解。两会期间,光明网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等一批著名经济学家解读经济新常态,网上反响热烈。本报编辑部今日起开设专栏《中国经济新常态专家系列谈》,陆续刊发诸位经济学家的精彩言论,以飨读者。 当前的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进入了可控、相对平衡的运行区间。在外需疲软、内需回落、房地产调整及深层次结构变动的力量综合作用下,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剧。然而,“新常态”并不是只有困难、挑战和风险,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因此,中国经济“新常态”孕育着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拥抱新经济体系的宏大发展机遇。 第一,大改革与大调整的机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暴露了世界经济面临巨大的结构性问题,同时也宣告了镶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传统增长模

式走到了尽头。高投资带来的高能耗与高污染、收入分配差距带来的社会经济冲突以及过度管制带来的创新不足已经成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足和民族复兴的绊脚石。人民深深认识到,大改革和大调整是重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基石的唯一选择。这种“大改革”与“大调整”共识的形成是“新常态”带给中国经济下一轮发展的最大礼物,在世界性结构改革的大浪潮中给予了中国良好的机遇期。 第二,大消费、大市场与构建“大国经济效应”的机遇。中国在GDP稳居世界第二位的同时,其市场份额和消费规模也大幅度提升,中国需求成为世界需求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大国经济效应”开始全面显现。一是在市场上出现全面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生产效率的提升有效对冲着各种成本的上升,使中国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并没有下降;二是消费开始上台阶,中国消费规模依然按照每年平均13%的速度增长,中国开始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市场”。三是中国的“世界工厂”开始与中国的“世界市场”相对接,在内外贸一体化的作用下使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抵抗世界经济波动的能力大幅度上扬。 第三,“大纵深”与构建多元增长极的机遇。虽然到2014年年底,中国各类产业结构的指标已经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向后工业化阶段转化,工业化红利开始衰竭。但是,一定要看到中国经济纵深的厚度和宽度,即“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区”虽然开始全面转向服务业驱动,但广大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业化依然处于高速发展的中期阶段。这不仅为东部产业升级提供有效的腾挪空间,也为中西部加速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中国产业的梯度大转移不仅大大延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总体基本方向没有变,既有时(仍处战略机遇期),又有势(处在全球上升通道上);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条件;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既有动力,也有压力。但是有利条件多于不利条件,机遇大于挑战,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 从经济发展阶段看:一是中国正在从上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迈进。其中,已经有8个地区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位居世界第88位),有2/5左右的人口进入高收入阶段。总体上,中国将在2020--2023年期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这意味着,中国必须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成功地突破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更要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突破并跨越“西方民主化陷阱”。 二是中国已经从中高人类发展水平(HDI小于0.700)向高人类发展水平(HDI大于0.700)迈进。2015年,中国HDI将达到0.727,在世界187个国家或地区中居87位。到2020年,进一步提高至0.760,其中人口教育和健康指标对提高人类发展水平贡献更为显著。 三是中国从富裕型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在30%--40%之间)向更富裕型(恩格尔系数低 于30%)迈进。2013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0%和37.7%,到2020年,分别降至30%左右和33%左右,达到或接近世界更富裕型(消费结构)国家。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标志。 从经济发展速度看:中国仍处在经济起飞过程,如果从1978年算起,这一起飞过程持续了30多年的时间,并将持续到2030年或更长的时间。在这一经济起飞过程中,先后出现两个阶段:1978--2011年的高速增长阶段,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9%;2012年以后的中高速增长阶段,GDP年平均增长率在7%以上。 实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经济规模效应,中国GDP的规模越来越大,就会使增长速度递减;二是追赶效应,中国与美国的相对差距不断缩小,也会使追赶速度递减;三是存在能源、资源供给和碳排放等硬约束限制:四是最近几年来中国政府主动调整、主动减速的结果。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因此,“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左右,是适宜的,实际情况可能会在7%以上,这就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看,7%以上仍然是世界上高增长类型。中国所说的中高速增长就是国际上公认的“高增长”。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从速度型到质量型、效率型、效益型重大转折。 从人口结构来看:人口红利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人力资源红利(指新增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规模越来越大,全国大专以上人口由2010年的1.19亿人上升至2013年的1.3亿人,超过世界总人口第11位的日本(2014年全国总人口为1.27亿人),到2015年预计突破1.5亿人,也会超过世界总人口排第10位的俄罗斯(2014年全国总人口为1.4亿人),净增大专以上人口3000万,如果再加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净增超过3000万人,他们全部进入就业队伍,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人口红利下降的影响。 从增长动力来看:仍然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 从增长需求来看,消费需求将大于投资需求,投资需求又更多体现了有效投资和长期投资的需求;从增长来源看,要素投入特别是投资增长率有所下降,无论是技术创新、供给创新、市场创新,还是劳动力和人才培养竞争转移流动,都会使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从增

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增长的新思路

“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增长(上) 主讲人:曹立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我们今天交流的题目是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增长。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也就是说由原来的高速增长进入到中高速增长。但是我们现在面临很多的问题,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还需要非常多的努力。刚刚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既然是决胜阶段,就意味着我们2020年的奋斗目标必须要如期实现。要想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我们还是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所以今天讨论这个题目,应该说是非常的重要。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讲的十三五规划建议里面,其中讲到我们的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正是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实现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所以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它叫决胜阶段,整个十三五规划也是围绕着这个目标来制订相关的内容。 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增长,主要是想从两个方面对相关的问题做讲述和分析。第一个问题就是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增长的紧迫性。第二个想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增长的新思路,主要是按照这次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十三五规划建议里面所提到的一些要求。 一、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增长的紧迫性 我们先讲第一个问题,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增长的紧迫性。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对保持经济增长的要求 在这次规划建议里面,在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对保持经济增长也是提了新的要求。在规划建议的决定里面首先是对十二五时期我们的经济发展做了一个总结,其中讲到说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即将实现,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这是对十二五时期一个高度的肯定。 讲经济实力,我们的GDP已经是排在第二位,2010年我们就是第二位,在十二五时期,我们GDP总量现在已经是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已经增加到了7800万美元,另外就是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我们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超过了第二产业,其中我们的城镇化率也已经达到了55%,而且一批重大的科技成果也已经达到了世界的先进水平。贫困人口大幅度的减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且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这些都是十二五时期,我们国家在经济、科技、国际影响力各个方面确实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在面对十三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成绩是重大的,但是问题也依然非常突出,所以在这次规划建议里面,也已经讲到了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其中讲到我们现在大概有这么一些问题:我们的发展方式依然非常粗放,创新能力也不强,而且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也还是很严重。另外就是整个企业的效益在下滑,特别是从去年到今年,经济下行的压力非常大;我们还是经常会有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会发生,另外我们发展的不协调,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的约束也是越来越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包括我们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也比较大。而且这个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的任务也非常艰巨。除了这些经济方面的问题,我们还有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说人们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也有待于提高,法制建设有待加强,而且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也有待提高,包括的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强化。这都是在这个建议里面讲到的问题。 这些问题其实可以归结成六个方面,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为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性阶段要实现我们的目标,应该说带来了很多的挑战。我们把前面建议里面讲到的这些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大概也可以归成这么六个方面:第一,我们现在结构性的问题还是非常的突出,特别是现在产能过剩的问题;第二,现在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也还是非常的大。第三,我们曾经发展经济的一些比较优势,比如说劳动力的低成本、土地的低成本,这些比较优势现在也都逐渐的在丧失。第四,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本身我们现在社会问题还是非常尖锐的。第五,消除贫困的任务非常艰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掉队,不能拖后腿,现在看我们的贫困问题非常的艰巨。第六,体制本身改革没有到位,很多的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