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理论下浅析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陶行知教育理论下浅析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陶行知教育理论下浅析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陶行知教育理论下浅析幼儿创造力的培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及时、正确的培养。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做到有意创设,有度引导,有机渗透,最大限度的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让幼儿的未来变得更加丰富和美好。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教育理论论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激发创造兴趣,提供创造力发展的意识

陶行知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每个人的创造力都是与生倶来的。幼儿受身心发展的限制,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意志力都较弱,心理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受兴趣的影响较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探索的动机,是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调动幼儿创造的积极性。不少伟人能够走上成功的道路,都是由于小时候萌发的好奇心产生兴趣,并加以研究、实验而取得的,如:牛顿的重力学说、爱迪生发明的灯泡、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等。在幼儿时期,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是那么的好奇,充满着兴趣和疑问,感觉他

们像是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总有问不完的问题。“为什么天是蓝的呢,天上的星星到底有几颗呢,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为什么爸爸有胡子妈妈却没有呢……”这正是创造力的萌芽,我们要做的就是对他们所有的好奇心和兴趣的呵护,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新鲜事物,吸引他们去观察、探索、研究,唤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不断地产生创造的动机。

二、创设良好环境,提供创造力发展的条件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成长的。陶行知提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宽松、民主的环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创新的涌现离不开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和外部环境。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幼儿产生了心理安全感和获得了心理自由时,最有利于他们的创造力的发展和表现。

1.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为幼儿提供的物质材料要注重多样性,富于变化,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满足他们多种需求。同时教育环境也应从一个狭窄固定的空间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场地,为幼儿开辟创造的空间。如:室内为幼儿创设更多的区角,并提供丰富的玩具、材料,为幼儿提供信息知识环境和动手操作探

索的外部环境;将上课的场地从原来的教室按需要搬到户外使幼儿的创造活动能有地方进行。

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来说,心理环境比物质环境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给幼儿过多的条条框框,束缚他们的手脚,限制幼儿的活动,让幼儿无形之中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对幼儿犯的一些小错误不是严厉的指责让他们产生消极、恐惧的情绪,而应温馨提醒避免下次再犯,让他们与老师之间不再有那么远的距离。要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每一个孩子,给他们更多的肯定、鼓励和表扬,形成一个和谐、融洽、健康的环境。

三、积极发展想象力,提供创造力发展的基础

想象是创造的基石。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富有创造力的想象开始的。陶行知认为每个幼儿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而想象正是激发这股潜力的最好动力。幼儿有时会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属于他们的世界;有时会用语言来编织一段故事,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有时会用实验证明自己的想象,迸出创造力的思维……因此我经常对幼儿进行一些启发性的引导,如:假如太阳公公一直不下山会怎样?假如地球不是圆的会怎样?假如没有红绿灯会怎样?假如你跟好朋友吵架了怎么办?让他们讨论、探索、思

考并通过自己的想象,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回答、解决问题。想象力越丰富思维越活跃,创造力也就无穷无尽。

四、开展多元活动,提供创造力发展的保证

丰富的活动是发展幼儿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不论是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还是在一曰生活中,幼儿的创造力都能有一定的进步。

在幼儿一日生活的所有教育活动中都蕴涵着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教育因素。所以我利用各种时机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如:怎么样让开水快速变冷,让幼儿进行对一种问题多种解决方式的尝试和比较;户外的安吉玩具进行自由组合,完成各种难度的比赛;圏的一物多玩,除了可以跳可以当呼啦圏转还可以当方向盘来开;按照一种特性,讲出涉及的对象……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创造力的发展。

五、提高教师创新意识,提供创造力发展的保障

一般创造力较强的幼儿大多都是比较的顽皮,往往让人觉得很是头疼,忍不住要给出一些条条框框来约束。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创新意识就尤为重要了。孩子是发展中的人,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在他们调皮的背后是创造力的萌芽和发展,我们不能将它们扼杀在摇篮里,而应正面对待,尊重他们创造性思维及创

造力的发展。只要是有益于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都应给予正面评价,多给孩子一些赏识和鼓励,来保护孩子萌发出的创造火花。正如陶行知所说的那样:“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我们只有拥有创造精神,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才能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主动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黄俐萍\江苏张家港市金港中心幼儿园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创造力是每个人都有的,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而且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时期,人们常说“一代更比一代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儿童时期就培养创造力是极为重要的,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儿童抓起。 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一、创设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环境和材料 民主、和谐、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的才能,幼儿与老师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与活动环境,能有效地激发幼儿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和活动过程。 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对幼儿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教师富有创造性的言传身教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良好的影响。在幼儿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仍很脆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幼儿探索创新 活动中,教师应多表明肯定、鼓励、接纳、欣赏的态度,甚至应该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让幼儿感到教师只是一个对自己活动很感兴趣并能提供有益建议的“大朋友”,即使自己做错了、活动失败了,也不会受到指责,没什么可担心的。这种高度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能激发孩子巨大的创新能量。 二、提供有兴趣、丰富多彩的操作材料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有兴趣的材料是学习最好的刺激。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为什么显得特别投入,主要原因是有可操作的材料,在提供材料时我做到以下几点:

1、提供的材料要丰富充足,有几个孩子参加活动就有几 份材料提供,甚至更多一点,材料的品种也应齐全一点,以便于幼儿选择和多样性探索。 2、提供的材料应富有科学因素。如在“易倒和不易倒” 活动中,提供的粗细不同的材料,高度应一样;轻重不同的一 对材料,外观应一样。又如活动“斜面上的发现”中,为了探索光滑和粗糙的坡面上,物体运动的不同状态,所提供的坡面光滑与粗糙应很明显。这样一来有利于幼儿发现问题,引起兴趣,激发幼儿的创新欲望。 三、引导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主的探索与思考 1、多提问题,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探索能力。 为幼儿提供各种机会,多提问题,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探索能力。幼儿关心着身边的一切,自然界千奇百怪的现象吸引着幼儿,一朵花、一滴水,都是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我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 随机向幼儿提出问题,鼓励幼儿积极思维。如“这个半圆像什么”,“这条弯线像什么”“你想把这个圆变成什么样”等等。下雨时让幼儿在教室门口一边观察雨,一边回答问题,“雨像什么”“下过雨后地上会怎么样”,从而使幼儿对雨产生了兴趣,继续探索,“雨从哪里来”“为什么会下雨”“下雨前小动物们又在干什么”“下雨时小动物都到哪儿去”等等。幼儿在一定量的信息储存的基础上,促使幼儿多方面进行思维,经过多次练习,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都有很大提高。 又如在“软和硬”的科学探索活动中,我让幼儿从自身出发,去寻找自己身上软和硬的东西,幼儿发现自己身上头发、皮肤、舌头等都是软的,而骨头、牙齿、头是硬的。再引导幼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2009-06-25 14:05:24 关于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在许多场合表达过其含义。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1] 1934年,陶行知还发表过《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的文章,指出了二者的区别。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1)教学生自己吃自己。传统教育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它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它不教学生动手、用脑。在课堂里,只需听教师讲,不许问;好一点的,在课堂里允许提问了,但不许学生到大社会里、大自然里去活动。从小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一受下来,便等于一个吸了鸦片烟的烟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以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这就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2)教学生吃别人。传统教育教人劳心而不劳力,它不教劳力者劳心。传统教育更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更明白一点,就是教人升官发财,发谁的财呢?就是发农人、工人的财。因为只有农人、工人才是最大多数的生产者,他们吃农人、工人的血汗。生产品使农民工人不够吃,就叫做吃人的教育。而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完全相反。(1)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2)生活教育也不教学生吃别人。生活教育不教人升官发财。生活教育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主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图文稿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经过他自己发展,使得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成为重要的教育思想资源。本文从陶行知本人对创造教育论述的着作中,总结出其创造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线索及其思想体系。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反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现行教育制度、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有着启迪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开拓者现实指导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概念释义 创造教育的研究,对于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起着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实践是创造教育研究领域的瑰宝,对它的研究将是人类教育史上一个最具价值的永恒主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就发表了以“创造的教育”为专题的演讲,提出“我们在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他认为“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此后,陶行知躬行实践,在20世纪40年代初,亲自制订了“创造年”计划,并在育才学校开展“创造月”活动。为了使育才学校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从而发挥创造精神,鼓励创造生活,陶行知还制订了“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1943年,他又发表了着名的《创造宣言》,号召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他主张实施创造的儿童教育。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他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号召“创造之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真理性。陶行知教育思想是科学的、前进的,是陶行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检验和探求真理的精神对实际生活作用的产物。陶行知教育他的学生要追求真理,把追求真理与做人结合起来,他提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是“追求真理做真人”,即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人。他说,教师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要“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二如何科学把握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批判旧的课程理论基础上,陶行知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生活力”为目的的生活课程论,其主要思想是: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 近年来,正当创造教育的理论越来越引起我国教育界的广泛重视之时,我们不禁会想起中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这位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从我国国情出发,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合理因素,创立了以生活为基础,以终身教育为纲的人民教育理论,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具有先进性。他在艰辛探索和实践与实验基础上提出和建立起来的系统的创造教育理论,对我们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体系的建立 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他说“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如何才能保证不枯干呢?这就要求教育过程中的“行动”和“思想”两大要素不可或缺。陶行知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不可”。所以,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教育。这就是他所言之“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的意思。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是在大量实践基础上,使中西方创造教育思想珠联璧合的结果。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就发表了以“创造的教育”为专题的演讲,提出“我们在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他认为“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此后,陶行知躬行实践,在20世纪40年代初,亲自制订了“创造年”计划,并在育才学校开展“创造月”活动。为了使育才学校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从而发挥创造精神,鼓励创造生活,陶行知还制订了“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1943年,他又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号召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他主张实施创造的儿童教育。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他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号召“创造之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1944年,陶行知又发表了《创造的儿童教育》,提倡要认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创造力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他无论是在育才学校,还是在晓庄师范,抑或是在山海工学团,他都在进行探索研究。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造教育理论体系,为我国的创造教育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论文

论文: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创造性思维家庭环境 一、启发家长,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十分关键的,其实幼儿的许多创造性思维在家庭中有广泛的表现,只不过这种发展的萌芽有时没有受到家长的重视而被忽视了。所以启发家长重视幼儿在家庭中的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获得充分发展的重要教育环境。幼儿园一般都开设了家长学校,因此,我们应该经常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理论,介绍幼儿教育发展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让他们能够重视幼儿在家庭中的各种求异思维的表现,使幼儿所萌发出来的创造性思维能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二、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非常多,各种教育活动的内容不同,可以使幼儿不断产生新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的欲望,所以通过教育活动可以使幼儿广泛了解客观世界的知识,丰富幼儿社会和自然的感性知识和经验,还能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先要重视对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各种教育活动中所要培养的一般智力因素,而对幼儿未来

成长起关键作用的是其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发展,这是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和加强的方面。 三、利用游戏的实践功能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 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模仿社会生活的活动,也是幼儿以自己的条件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在游戏中,幼儿没有任何精神上的压力,他们以自己的知识和想象去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所以游戏又是幼儿的主要实践活动。如在结构游戏活动中,幼儿要摆弄玩具,使用各种游戏材料进行构造性活动。 在表演游戏中,幼儿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游戏主题的需要,进行一定的构思和表演活动,而幼儿在构思和表演过程中必须对表演内容和表演方式进行一定的想象和再创造,其结果不仅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发展同时还使幼儿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而体育游戏、语言游戏等等,都具有使幼儿进行再创造的条件。所以游戏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模仿性的实践活动,但它毕竟为幼儿提供了充分发展自己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场所和氛围。 四、鼓励幼儿提问,让幼儿在思考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幼儿在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向教师发问,这是幼儿探索客观世界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心理现象。幼儿向教师提问,本身就是一次求知活动,在幼儿主动求知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给予重视,并给予耐心细致地回答。在幼儿向教师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陶行知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我们创造之工作。”要解决小孩的创造“自由”,要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开发他们的天才。“手脑并用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一堂吹泡泡的综合实践课上,老师因为一位极其淘气的学生过于活跃屡次违反纪律很难控制,没有发给他吹泡泡的工具。在开始自主活动时,让人吃惊的是他却吹出了全班最大的泡泡。原来,他裁开矿泉水瓶,用上半部剪成漏斗状,蘸着肥皂液吹出了泡泡。我们先不去讨论他一再违反纪律的事,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一刻他是用双手与大脑一起去创造出了大泡泡。可以说同在一个教室,发挥创造力的只有他一个人。这件事情,不得不让我们做教师的人深深地思考。每一位学生都是有潜力的,相信人人都能成才,科学的教育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保护学生自尊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施创造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总之,学校要培养新时期富于创造力的人才,全面实现创新教育,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究、质疑、交流讨论,进行合作

学习,以开发学生潜能,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世界角色需肩负起更大的国际责任。世界关注“中国制造”的目光,正在转移向“中国创造”。这转变同时是对教育的创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中不断前进。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历史所赋予的使命。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 其现实意义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民主运动和教育事业,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语) ,也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拓者。学前教育问题是陶行知先生一生中始终关心的问题,他身体力行地为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平民化、科学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陶行知认为学前教育相当重要。在《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中他写道:“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到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整理和研究陶行知先生的学前教育思想,对发展和改革幼教事业,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重视学前的早期教育陶行知十分重视学前教育,他认为“出世就是破蒙”,他说:“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先生就是那么形象通俗地阐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继承了我国古代“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的朴素教育思想,并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加以论证说明。他在《创造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指出:“从福禄倍尔发明幼稚园以来,世人渐渐的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 幼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他还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该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因此,绝不能漠视小孩子的需要、能力、兴味、情感,从而不知不觉地漠视了他们的教育。陶行知先生大声疾呼:“我们必须唤醒国人明白幼年的生活是最重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二)指出中国学前教育的问题所在 20世纪初,学前教育开始在中国兴起,然而,在中国幼教的初创阶段,从办园精神、教育制度到教学内容等等,几乎完全照搬日本和美国,因此“洋化”色彩十分浓厚。这既不利于中国幼教的发展,也不利于幼教的普及和推广,同时也使广大平民百姓的子女失去了接受幼儿教育的机会。这种状况令有志于发展中国幼教事业的有识之士感到担忧,他们大声疾呼要改革幼儿教育现状,建立中国式、平民化的幼儿教育体系。陶行知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他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不仅强调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对如何创办中国式的幼儿园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他指出,目前国内的幼稚园普遍害了“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一切照搬外国的东西,弹的是外国钢琴,唱的是外国歌曲,讲的是外国故事,玩的是外国玩具,甚至于吃的是外国点心。在这些幼稚园里,除了幼儿和教师是中国人外,哪还有一点中国的影子? 二是花钱病。由于这些幼稚园一切仰仗于外国,因此代价高昂,花钱太多,在贫困落后的中国很难普及。三是富贵病。幼稚园收费很高,只有富贵人家的子女才上得起,一般平民子弟则望而却步,因而也就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三)走出适合中国实际的路子 在指出了当时中国学前教育问题的根源之后,陶行知指出,要想普及学前教育,必须创办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园。具体来说,就是要利用现有的音乐、诗歌、故事、玩具及自然界来陶冶儿童,自编幼儿教材,使之“中国化”;因陋就简,

家庭教育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家庭教育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摘要:一个人成年后的创造力如何,重要因素之一,是看其在儿童暑期创造力是否得到开发和保护,得到怎样的开发和保护,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因素有很多,而家庭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本文对家庭教育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创造力:家庭环境;开发途径;培养方法 一位教育工作者指出:“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众所周知,家庭对孩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终身的——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并影响孩子日后发展的潜力与趋势。对每个家庭来说,面对21世纪我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局面,如何调整好家庭教育策略,使自己的下一代更好地适应现时代发展的要求,无疑已成为十分重要和非常迫切的问题。而其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其关键环节,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青少年一代能否成为未来社会真正的有用人才。心理学认为,所谓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儿童创造力亦复如此,也能构建出新颖、独特的新事物。只是,他们的创造与成人不同:他们创造的新产品是相对于他们自身的心理结构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而言的。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创造新的产品的能力。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儿童可以把积木搭成小猫的房子,可以画出在月亮上荡秋千的图画,这些对成人或许不是新鲜事物,甚至于被认为纯属胡思乱想,但对儿童而言却是全新的。这些完全可以视为儿童创造力的表现,视为真正创造力的雏形。我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创造力是否能得到发现和发展,一个决定性的前提就是,家长自身的观念和素质。 一、正确认识儿童的创造力 1、儿童的创造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成人的创造力已经基本定型,即使有变化也不大,而儿童的情况则大不相同。随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课题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与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 江苏省如东县大豫镇桂芝小学课题组 石卫星 20世纪4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将“创造”看作人生的真谛,把培养创造力作为教育的宗旨,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学习运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注重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创建“行知”创新的学校文化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过:“儿童创造是千千万万的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我们只有真正承认小孩子有创造力,才可以不被成见所蒙蔽。”传统教育理论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掌握知识为核心,学生完全置于被动接受和消极适应的地位,使得很多学生求异求新的心理弱化,知识更新的本领、探索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独立工作的实践能力。

199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克尔教授最近指出:“知识经济的核心是持续不断地培养创新的人才。”学生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从自然的人转化为社会的人,根本的途径在于教育。人的自然遗传只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基础。其个性的发展、潜质的显现、性向的确定、兴趣爱好的养成均离不开后天教育的引导和影响。本课题研究旨在践行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新的教育思想。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1.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创设和谐的管理环境 学校管理创新是基础,学校管理者应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有着不同的个性。只有承认这种差异性和个性,教师才有可能有创造性,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才会张扬个性,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做到“求同存异”和“异想天开”。应先从管理层研究,允许多样性的存在,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 2.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强调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开放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独抒已见、富有想像、具有创意、共同交流的表演舞台。 3.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构筑创意的活动平台学生创新人格、个性养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陶行知】——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 1,在陶行知影响下,二十年代出现了一个乡村教育思潮和乡村教育运动。P177 2,1927,陶行知创办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称晓庄学校。 3,陶行知的理论体系是:“生活教育。” 4,陶行知,总结“即工即传”的办法,创“小先生制、传递先生制”,对扫盲及教育有重要影响。P178 5,陶行知,1936,《国难教育方案》,开展国难教育运动。 6,陶行知,提倡“抗战教育”,创办育才学校,把其办成一个现代教育史上的新型学校。 7,宋庆龄,为陶行知题词——“万世师表”。 8,生活即教育,由杜威“教育即生活”改造而来。是“真教育”。 9,教学做合一,体现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基本哲学思想。 10,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晓庄学校形成,在育才学校成熟。 11,陶行知,指出旧时学前教育,害了“三种大病”,即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 12,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创者。P186 13,陶行知,“儿童的生活,是一面社会的镜子”。 14,陶行知,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 15,陶行知,1929,蟠桃学院,即幼稚师范学院,培养更高一级的幼教人才和开展幼教科研活动。 16,陶行知,在培养幼教师资方面的特点是运用了艺友制 17,名艺友制便是学生与有经验的教师(称导师)交朋友,在实践中学习当教师,方法是边干边学 名词:陶行知,幼稚园“新大陆”▲= 陶行知幼稚教育的服务方向 1,陶行知,针对当时幼稚园只建在大城市,建在富人集中的地方等弊病,提出要发现幼稚园'新大陆'。 2,最需要幼稚园的、最欢迎幼稚园的是工厂和乡村,工厂和乡村就是幼稚园的新大陆。 3,幼儿教育最应该服务的对象是工人和农民。他号召开展一个幼儿园下厂、下乡的运动。 名词解释2:陶行知,幼稚园的三种大病P185 1陶行知,指出旧时学前教育失去了幼稚教育造就后代的意义,害了“三种大病”。 2,外国病:效仿外国,不适国情。 3,花钱病:处处模仿外国,仰给洋人,花钱过多。 4,富贵病:所收儿童多属贵族。 名词解释:艺友制 1.陶行知,在培养幼教师资方面的特点:是运用艺友制。 2.艺友制便是学生(称艺友)与有经验的教师(称导师)交朋友,在实践中学习当教师,方法是边干边学。 3.艺友制幼稚师范教育最大特点、优点:学生在幼稚园中实地学习,克服了师范教育脱离实际的现象。 4.在不可能迅速建立大批师范学校的情况下,也能培养有质量的师资。 5.节省时间,一年半到两年结业,缩短幼师3年的毕业期限。

幼儿园怎么培养幼儿创造力

幼儿园怎么培养幼儿创造力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幼儿教育的内容和重点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幼儿教育中的创造力的培养成为幼儿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主题,应从课堂内容、主题活动、游戏等方方面面着手去发现、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园怎么培养幼儿创造力 一、幼儿创造力的特点 幼儿的创造力不同于成人,它更异想天开、更别出心裁,也许并不与现实相符,但这便是幼儿创造力的独特之处。 1.模仿性 创造与模仿本就是一对双生姐妹,相伴而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幼儿的大脑世界最初是一张白纸,他没有很多经验可以参考,所以更多的是对身边的人或事进行模仿,在模仿中却能加进自己独特的点子。 2.自发性 幼儿的创造活动是一种随意行为,是幼儿自发地、自主地发生,没有什么既定的计划与目标。 3.灵活性 幼儿的创造活动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他不会照葫芦画瓢,他会在其中加入自己的意识,探索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同于他人。 4.差异性 幼儿的创造力是有一定的差异性的,不同性别的儿童、不同年龄的幼儿,他们的创造力是不同的。有的幼儿创造性强,有的幼儿创造性弱;有的幼儿在某一方面的创造力弱,而在另

一个方面的创造性却很强;有的幼儿的创造性发展的比较早, 而有些幼儿的创造性能力发展的较迟。 5.低价值性 幼儿的创造活动是幼儿自发的、随意的一种行为,由于其年龄特点,经验有限、认知有限,其创造性的活动并不能直接变成有利于社会的发明创造,并不能给世界、社会带来可观地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 二、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意义 近几年,随着改革开始步伐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家长对小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的送到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去留洋。在国外学习过程中,虽然大部分中国孩子的给人的印象大多是基础知识较扎实、学习认真刻苦,常常为外国师生所赞服。但当他们走进实验室、设计方案、参加讨论课时,往往让老师们感到很困惑,甚至失望的是他们的动手能力之低下、创造能力之缺乏。这不能不让我们重新思索: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是不是落伍了,教育理念是不是已经阻碍了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和发挥呢? 虽然在教育领界不少的专家、学者早已发现这些问题,甚至家长也若有洞察到,关于教育方式、方针的改革呼声也不断高涨,但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因此,我们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在督促孩子学好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着重大力的培养孩子的自主创造能力。而要实现这个愿望,当前最主要的是要从幼儿阶段开始,运用各种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三、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策略 1.从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其认知、经验都还很不成熟,语言的发展有限。因此,幼儿更多的是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对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第七届“行知杯”参评论文封面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一、生活教育的内涵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在认识到近代中国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巨大的弊端的背景下, 同时又吸取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思想基础上提出的教育理论。主要的思想就是要求教育同生活实际多联系。其对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阐述, 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同时对今天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极为丰富,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 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1从这一思想出发, 他提出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分别体现了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内容、资源、方法等的阐释。 (一) 生活即教育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在变化, 生活每时每刻都含有教育的意义。有生活就有教育, 生活的内容和教育的内容一致,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 围绕生活来进行, 以满足生活向前向上发展的需要,可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同时,教育对生活具有能动性。教育可改变生活, 生活会因为教育而发生变化。 (二)社会即学校 1胡晓风, 金成林, 张行可, 吴琴南编:《陶行知教育文集》,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范围在空间上的扩展,学校里所学的毕竟有限, 可以利用社会的资源、环境影响学生。教育走向了社会,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学校教育的封闭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充分发挥学生在开放环境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培养学生适应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它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的方法和途径。他认为“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2在这里,“做”含有行动、思想、产生新价值 的特征,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而产生新价值,这便是创造的过程。是要让学生从小做起,从小就要学用玩具,学制造玩具、学具、工具等,而不是在传统教育的死记硬背上下功夫从而丧失了行动和创造的本能。总之,陶行知的教育哲学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第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的,即“行是知之始”。 二、“生活教育”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如何进行幼儿教育改革,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合乎时代潮流的幼儿教育策略,很有现实意义,也必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生活教育理论的实施方法对当今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教育者也很有现实意义。“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与当今社会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战略举措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具有很高的现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传》第3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任何教育理论的研究只有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检验和发展才能常青常新。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他一生倡导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普及教育和社会大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一理论成果在今天仍有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包括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其基本内容主要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教育是与生俱来的,在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的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但陶行知又指出,教育并不是消极的适应生活,教育对于生活是有反作用的。教育反作用于生活、选择和改造生活。“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是强调扩大学校的教育范围,是要以生活作为学校的中心内容。反对脱离社会生活的死教育、死学校,而不是主张取消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论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做合一”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适应近代我国的国情,而且与当前的教育息息相通。认真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推动我国

当前的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的借鉴作用。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理论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 借鉴意义。近几年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但由于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受着应试教育的束缚,重知识传授而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为了考出好成绩,片面地强调对学生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德、体、美和生产劳动教育,忽视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种教育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所以应加强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借鉴“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淡化了个人成绩、强调团体精神、全面推行我国的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中解放出来,促使学生和谐健康的成长与发展。其次,生活教育理论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陶行知曾在《创造宣言》中提出“创造的儿童教育”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深刻地阐述了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和嘴,解放儿童的眼睛、时间和空间这样具体的方法。今天,创新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1999年提出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所以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的思想对于推动我国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关于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思想又为我们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

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 一、课题前期至中期研究过程和研究任务完成情况汇报 本课题于2005年9月开始选题——陈述假设——制定方案——课题申报——课题论证。酝酿产生并制定研究方案,接着进行基础研究。经过一年的选题与假设,确定了课题实施方案。2006年11月17日经过开题论证被无锡市陶研会批准为无锡市陶行知研究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本课题理论研究确立的目标:①认识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内涵②认识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价值意义③认识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意义。实践目标:①探索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②归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类型案例。探索和揭示有利于教师创造精神培养的理论基础,为构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间、空间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目标是揭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积极因素。研究和建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活动模式,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有:(1)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①了解创造教育的目的,提高创新意识。②了解创造教育的内容,扩展创新途径。③了解创造教育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2)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研究。①以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促成青年教师的价值理想和职业操守。a唤醒青年教师的职业良知,构筑青年教师的理想和精神家园(职业素养)。b青年教师道德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②以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a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能力。b 青年教师成长过程、发展规律。c青年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课题中期研究的规划是:实施研究,实现具体研究目标。对实施的研究总结,进行论证。有活动,有一定的理论成果并汇编成文。进行中期评估。研究任务总体上已经完成,需进行中期评估论证,下面对这些主要研究任务完成情况作一汇报: (一)、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领导重视、支持,“陶理”在梅中“芬芳”。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地处吴文化的发祥地,泰伯故里,伯渎河畔——江南第一古镇梅村(古称梅里),与“开荒拓土,泽被千秋”的吴文化创立者吴泰伯的纪念地“泰伯庙”相邻,建校90多年来泰伯“至贤”古训深深地烙印在一代代梅中人的办学理念中,也孕育了无数梅中学子英才,被称为“共和国优秀人才的摇篮”。也许与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有太多的“共同语言”,多年来梅中都注重学习陶先生的理念,尤其自2005年10月陶行知先生诞辰114周年纪念活动开展以来,校团委申报陶研课题,校行政、党委、团委及教工团支部都十分重视学陶师陶活动,在点点“陶花”的熏陶中,梅中“陶理芬芳”。学校教科室为青年教师开列出有关陶行知先生生平及教育思想的书目及摭取陶先生教育思想精髓供青年教师学习参阅,如《陶行知教育思想读本》、《陶行知论教师专业发展》、《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文集》、《无锡教育·三立特刊》等。并以年级组为单位组成“学陶研陶小组”,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互帮互学,经常展开讨论,并能在教学工作中把行知教育思想与自己的实际结合,有效促进教学。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一文中说“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确实,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直接用在自己身上的话,正是陶先生的这样一种精神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已退休的老教科室主任和现任教科室主

论陶行知的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

论陶行知的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儿童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先驱。他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儿重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至今他的这一思想对我国学前儿童创造力培养仍有重大的启示。 [关键词]:儿童;创造力;培养 一、陶行知的儿童创造教育思想及评价 (一)成人应保持童心并相信儿童拥有巨大的创造潜力 陶行知认为,成人应该陪着小孩子一起创造,也就是要求成人加入儿童的队伍当中。那么,第一步就是要做到不失赤子之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此外,陶行知还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人类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才华的精华。[1]儿童一生下来就秉承了人类的创造潜能,一旦有适合的环境,其创造性就能萌芽、开花、结果。他的这一思想被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所证实。[2]可见,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所以,我们要坚持并学会把这一思想运用于实践。 (二)儿童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 1.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因此,发展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其次,中国封建教育一直不让孩子动手,因而推残了儿童的创造力。第三,我们应让儿童用眼睛看事实,让儿童观察和分析大自然、大社会,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中来增长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第五,要让儿童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以及社会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儿童才能搜集到丰富的材料,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第六,学校不能“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假象”。[1]由此可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关键在于做到“六大解放”。 2.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需要因材施教。[1]但关键在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务必要正确,及时。美国学者史蒂芬·利汉斯曾说:“2—6岁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培养,那么创造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再被激发出来。”无独有偶,美国创造性思维研究专家托伦斯等也发现,3-5岁是宝宝创造性能力的高速发展时期,而5岁以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并充分利用好这个关键期,全面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二、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启示 (一) 家长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方面,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以下是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1、创造发展幼儿各种动作的条件。大脑是思维的主体,动作的发展对大脑的灵活度起催化作用。[3]所以父母应尽量使宝宝的动作得以发展,例如可以让幼儿练习夹豆子,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2、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表达形式,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使思维更清楚地表达。 3、丰富社会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省行知研究会第七届“行知杯”参评论文封面

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一、生活教育的涵 行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是行知在认识到近代中国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巨大的弊端的背景下, 同时又吸取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思想基础上提出的教育理论。主要的思想就是要求教育同生活实际多联系。其对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阐述, 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同时对今天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涵极为丰富,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 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1从这一思想出发, 他提出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分别体现了行知对生活教育的容、资源、方法等的阐释。 (一) 生活即教育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在变化, 生活每时每刻都含有教育的意义。有生活就有教育, 生活的容和教育的容一致,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 围绕生活来进行, 以满足生活向前向上发展的需要,可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同时,教育对生活具有能动性。教育可改变生活, 生活会因为教育而发生变化。 (二)社会即学校 1胡晓风, 金成林, 张行可, 吴琴南编:《陶行知教育文集》,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围在空间上的扩展,学校里所学的毕竟有限, 可以利用社会的资源、环境影响学生。教育走向了社会,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学校教育的封闭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充分发挥学生在开放环境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培养学生适应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它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的方法和途径。他认为“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2在这里,“做”含有行动、思想、产生新价值 的特征,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而产生新价值,这便是创造的过程。是要让学生从小做起,从小就要学用玩具,学制造玩具、学具、工具等,而不是在传统教育的死记硬背上下功夫从而丧失了行动和创造的本能。总之,行知的教育哲学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第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的,即“行是知之始”。 二、“生活教育”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如何进行幼儿教育改革,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合乎时代潮流的幼儿教育策略,很有现实意义,也必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生活教育理论的实施方法对当今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教育者也很有现实意义。“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与当今社会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战略举措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具有很高的现实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传》第3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浅析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及启示

浅析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及启示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最早形成于1913—1919年,而在1943年发表的《创造宣言》和《儿童的创造教育》,则可以看作是其创造教育理论完善和系统化的标志,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顶峰。 纵观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丰富多彩,各有特色,但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体制,却是各个国家的共识。陶行知先生早年提出和推行的创造教育理论,超前地提出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虽然,我们今天所提的创造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与陶先生当年讲的创造教育有很多不同,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仍对我们今天在新的条件下推行创造教育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1、提出了“创造教育”的目的 创造的教育目的是什么陶行知认为:一是培养“真善美的活人”。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说:“教育者不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所谓“真善美”,是指勇于实践、实事求是、品德高尚、举止文明等,所谓“活人”,就是富

有创造精神,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开拓进取的现代人。二是“培养老百姓的创造力”,“给学生一种改造环境的能力”,“使他们为自己创造,为社会创造,为民族创造”。 2、阐述了“创造教育”的内涵 陶行知把“培养创造力”作为生活教育的宗旨之一,认为“只有发明工具、创造工具、运用工具才是真的教育。”在《育才学校节略》一文中,陶行知更加明确的提出:“本校师生之友以集体力量从事五项创造工作:甲、创造健康之堡垒;乙、创造艺术之环境;丙、创造生产之园地;丁、创造学术之气候;戍、创造真善美之人格。”他进一步提出:“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能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这些论述,比较清晰的勾画出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内涵。 3、强调了“创造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在许多讲话和文章中,多次论述了“创造”的重要性,把创造教育提高到很高的高度。甚至提出了“一切为创造”的口号(见《陶行知全集》第9卷第一线01页)。他认为:创造是人类的最高本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活教育的三大宗旨之一。陶行知赋予教育创造的功能,认为“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要推进现代文明就必须发挥创造精神,把培养创造力,看成是“我国今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