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评析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评析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评析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评析

作者:吴丹

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0年第09期

摘要:分工理论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分工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古典经济学时期的亚当?斯密对于分工理论做了经典论述,本文试图对他的分工理论做阐述和评价。

关键词:斯密;劳动分工;劳动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14-01

斯密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是从分析劳动分工开始的,在他的经典巨著《国富论》中,他提出了系统的劳动分工理论,并奠定了劳动分工在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一、亚当·斯密确立了分工在经济学中的首要地位

熊彼特曾经这么说过:“无论在斯密以前还是在斯密以后,都没有人意识到如此重视分工”。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以做扣针为例详细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他指出,扣针的制作可以分为18个工序(抽铁线、拉直、切截、一头磨尖、一头磨平、做圆头、安装圆头、涂白色、包装等),如果18种工序由一个人完成,一天做不出20枚,甚至于一枚也做不出来;如果每人做一个或几个工序,就会做很多枚,一个小工厂,每人做2—3个工序,平均每人成针4800枚。可见分工的巨大作用。正是基于这一古老的经济学命题,为提高地区劳动生产率,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经济学者们对地区分工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研究。

二、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论述

18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进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这促使斯密开始以资本主义生产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国富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其实,对于斯密来说,不论是经济发展、国际贸易,还是国民财富的增长,分工都是关键的起点。因此,斯密在该书的开篇就论述了这个问题。

首先,斯密认为,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主要手段,是导致经济进步的唯一原因。斯密认为,为了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力,首先需要加强劳动分工。“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以著名的制针工场为例,列举了分工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三个原因:一是分工提高了每个特定工人的熟练程度;二是可以节约由一个工种转到另一个工种所花费的时间;三是机械的发明可以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时间,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1]这三点表明,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继而通过生产力的提高来促进经济增长。

其次,斯密考察了分工之后,接着分析了引起劳动分工的原因。斯密认为,分工起因于交换的倾向,他说“我们不说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这样就可得到相互的帮助。而交易的准则,就是“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这种倾向,“各个人都须亲自生产自己生活上一切必须品和便利品,而一切人的任务和工作全无分别,那么工作差异所产生的才能的巨大差异,就不可能存在了。”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到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这就高度概括了分工的产生以及分工与交换关系,即分工源于交易的需要,而交易的能力大小又影响分工的发展。

最后,斯密指出了分工所产生的消极后果。斯密也看到了由分工带来的弊端。斯密在《国富论》下卷中谈到,分工进步使大多数人民的职业局限于少数极单纯的操作,往往单纯到只有一两种操作。可是人类大部分智力的养成,必然形成于其日常职业。一个人如把他一生全消磨于少数单纯的操作,而且这些操作所产生的影响又是相同的或极其相似的,那么他就没有机会来发挥他的智力或运用他的发明才能来寻找解除困难的方法,因为他永远不会碰到困难。这样一来,他自然要失掉努力的习惯,而且使他不能领会或参加一切合理的谈话,以便使他不能怀抱一切宽宏的、高尚的、温顺的情感。其结果,就是失去了做适当判断的能力。这样看来,他对自身特定职业所掌握的技巧和熟练,可以说是由牺牲他的智能、他的交际能力而获得的。

三、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评析

约瑟夫·熊彼特曾经在为《国富论》撰写的“读者指南”中写道:“第一篇前三章讨论的是分工。这是整座建筑物中最古老的一部分”,“是《国富论》全书中最精炼的部分”。斯密的分工理论,其核心在于强调了劳动分工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根源。斯密的观点明显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特点,他所处的时代是工场手工业时代的末期,那时的生产技术方法主要是手工劳动的分工。正如列宁后来所说的:“在手工生产的基础上,除了分工的形式以外,不可能有其他技术进步。”斯密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增进国民财富上,他批评了重商主义的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源泉的观点,也批评了重农主义的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偏见,他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宣称:任何生产部门的劳动都是财富的源泉。按照他的思维线索,要增加国民财富,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加强劳动分工。这一观点是他综合前人的思想所创立的分工学说的精髓,也是他的经济增长理论体系的出发点。

当然,斯密的分工理论并非是完美无缺的。

首先,他认为分工产生于人的交换的倾向,分工取决于交换能力,也就是说他是从人性、人的本能和功利主义的立场来解释分工的产生,这并没有解释产生分工的根源问题。是先有分工还是先有交换?没有分工又何来交换?斯密的这种观点充其量也只能理解为是交换能力对分工进一步发展的制约。

其次,他没有区分社会分工与工场手工业分工,认为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的区别只是主观的,整个社会是一个大的手工工场,真正的手工工场是小手工工场,不论是大手工工场还是小

斯密的劳动分工论

摘要: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亚当·斯密 中心词:看不见的手分工理论二元劳动价值论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出生与苏格兰的科卡尔迪,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则学教授,并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并由此确立了他在学术界的崇高威望。1776年他的《国富论》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轰动,被誉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他一生都在思考着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对此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 一、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探究》(简称《国富论》)中,他以“人类利己心出发”,以经济自由为中心思想,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关系,但又把资本主义的现象庸俗的加以叙述。他所主张的自由竞争政策,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曾起过重大作用。 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但是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因而亚当斯密相信自由贸易,为坚决反对高关税而申辩。事实上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他声言这样的干涉几乎总要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亚当斯密虽然没有发明“放任政策”这个术语,但是他为建立这个概念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他人都多。 斯密指出: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并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实际上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利益。但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会使他将资本投入到最又利于社会的用途。在这样的场合,像在其他的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像要达到的目的。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要促成社会利益时反而更好。 斯密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人们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社会利益如何得到呢?斯密认为,又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这只“看不见的手”不是别的,就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机制就是自由竞争。 斯密认识到了商品生产者为了把商品卖掉以实现其赚钱的目的,会把他掌握的资源投到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的部门中去;认识到了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但他未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总之,斯密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认为扩大市场范围,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才能更好的实现国名财富的增长。于此相应,他激励主张限制政府的作用。在它看来,国家的只能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生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

我眼中的亚当斯密

我眼中的亚当·斯密 最早听说到亚当·斯密,当然是他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和“经纪人”的假设,了解到世人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经济学之父”“经济学界神一样的地位”。当我深入去了解亚当斯密,去读他的书,去感受他理论的精髓时,我内心也同样的感叹,他真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影响力贯穿世纪,他为人类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亚当·斯密所处在18世纪的英国,当时的英国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经济领先地位,殖民贸易积累了巨额利润,农业资本主义普遍建立起来,国内资产阶级占到了统治地位。 亚当·斯密的学业和职业生涯可谓顺畅,这对于他对经济学的研究起到的助托作用。14岁进入格拉斯哥大学,他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英国牛津大学,结束学业后,成为了爱丁堡大学的讲师,并开始接触讲授一些经济学的课程。在回母校格拉斯哥大学任教期间,他又改授道德哲学。在漫漫的学业和职业生涯里,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也慢慢孕育,开花结果。 提到亚当·斯密,不得不提到他的鸿篇巨著《国富论》,它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圣经,也正是凭借此书成就了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界崇高的地位。 《国富论》一书的重点之一便是自由市场,自由市场表面看似混乱而毫无拘束,实际上却是由一双被称为“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将会引导市场生产出正确的产品数量和种类。举例而言,如果产品发生短缺,产品的价格便会高涨,生产这种产品所能得到的利润便会刺激其他人也加入生产,最后便消除了短缺。如果许多产品进入了市场,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将会增加,供给的增加会将产品的价格降低至接近产品的生产成本。即使产品的利润接近于零,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利润刺激也不会消失,因为产品的所有成本也包括了生产者的薪水在内。如果价格降低至零利润后仍继续下跌,生产者将会脱离市场;如果价格高于零利润,生产者将会进入市场。斯密认为人的动机都是自私而贪婪的,自由市场的竞争将能利用这样的人性来降低价格,进而造福整个社会,而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仍具有利润的刺激。不过,斯密也对商人保持戒心,并且反对垄断的形成。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一(哲学社会科学版〕于的4年第3期二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一兼评几种课本对斯密分工理论的评述赵惠明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分工理论乙他的分工理论的确存在不少错误, 但仍然具有一定科学性, 对我国当前的“ 四化” 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近几年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不过,对他分工理论的研究尚待深入,有些经济学说史课本对他的分工理论的评述也似育欠妥之处,为此有必要对斯密的分工理论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_斯密在分工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他在工场芋工业时期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马克思指出:? “关于 分工,亚?斯密没有提出任何一个新原理。人们把他着作工场手工业时期集大成的政治经济学家,是因为他特别 强调分工。” (《资本论》第一卷 1 9 75 年版第 3 86 页)斯密把分工着成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途径。他认为一国生产情况的好坏,从而供应情况如何,取决于两个因素:( 1 )是该国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2 )是该国参加生产劳动的人数相对来说是多少。在二者之间,斯密认为劳动生产率高低起着主要的作用,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则是分工的结果。他说:“ 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以一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 1 9 7 2 年版第 5 页)他认为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是:(一)分工的结果使劳动者终生限于一种单纯的操作,能大大地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增加他们完成的工作量。(二)分工后生产专一,劳动者能节省很多因转变作业而浪费的时间。(三)分工能引起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做许多人的工作。自前常见的各种经济学说史课本,在介绍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时,或多或少地谈到了上述内容。其实,斯密还广泛地论证了分工的社会意义。斯密力图证明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国家贫富的差别都是由分工的发展状况决定的。他说未开化的社会,分工极不发展,一个人要独任许多种工作。在进步的社会里生产一个制成品的一9 一劳动却要由许许多多劳动者共同担任。在农业上富国比匕贫国优越的程度不大,这是由于农业的性质使它不易实行分工。而在工业上,富国比贫国要优越得多。这是因为工业易于实行分工,富国建立了分工复杂的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制造业。斯密还论证了分工的发展能使下层人民“ 普遍富裕” 。他说分 工使各行业的产量大增,各劳动者除自身需要的以外,都有大量产物出售,这种大量产物的相互交换,彼此的需要都能得到充分的供给,因此普遍地富裕起来。但是,认他忽视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他们互相倾轧,互相吞并。他更不了解随着资本的积累,无产阶级贫困化。他错误地得出各阶级普遍富裕的结论。抽象地看,斯密似乎把分工的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但是历史地考察,斯密的分工理论不过是一定历史条件的 反映。斯密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全盛时期和产业革命前夕。当时生产技术的主要形式是手工生产。 列宁指出:“ 在手工生产基础上,除了以分工的形式,是不能有其他的技术进步的” t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人民出版社 1 9 5 7 年版第35 3 页)。机器的采用仅仅是出现于个别部门的个别现象。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机器的作用是次要的,从属的。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斯密特别强调分工是正确的。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重点放在社会分工(或称社会内部分工)上,着重阐明社会分工的意义。这一点没有弓!起某些同志的注意。有的政治经济学史课本,仅仅一般地介绍斯密的分工思想,甚至只举出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例子,当提到斯密的社会分工的思想时,那已经是批判他混淆两种分工的界限了。(请参阅《简明政治经济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 1 9 8 0 年版第7 1 、 72 页)有的经济学说史课本平行地介绍斯密关于工场手工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的思想,没有指明斯密特别强调的是 社会分工。(请参阅《经济学说史》人民出版社 1 9 7 9 年版第 1 7 6 、 1 7 7 、1 7 5 页)斯密是先考察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但这只是借以说明社会分工的意义。他说:“ 为使读者易于理解社会一般业务分工所产生的结 果,我现在来讨论个别制造业分工状况。”(《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 1 9 7 2 年版第 5 页) 斯密把分工区分为两种,一种他称为“小制造业” 或“不重要制造业” ,指的是工场手工业分工,或工厂内部分工。另一种他称为“ 大制造业” 或“ 重要制造业” ,指的是社会内部的分工,或工厂之间的分工、部门之间的分工。他认为社会分工比工场手工业分工更重要,更复杂,而又不易为人们所察觉。斯密把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称为大小制造业,说明他只看到了两种分工的相似点和量的差别,而忽视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两种分工的质的区别,因此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的竞争和无政府状态。亚当?斯密指出了分工的不利后果,他认为分工 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政治经济学. 史纲要》一书对此一概否定,只加一句评语:“ 池错误地认为分工导致了 社会不平等。” 我认为这样作不妥。斯密对分工不利后果的分析,还有可取之点,不容忽视。他说人的天赋差别并不大,造成人们才能上重大差别的是分工的后果。他指出哲学家和挑夫之间的差别,就是职业分工的结果。他说分工的发展,把工人的一生消磨在少数单纯的操作上,他们的智力不能发挥,因而变成最愚钝最无知的人。他还说工人单调的无变化的工作,消毁了他们精神上的勇气,毁坏了他们的肉体土的活动力。为此,他提出国家要实行国一IQ 一民教育。斯密关于资本主义分工造成劳动者愚昧无知,使他们身心遭到摧残的见解,受到马克思的重视。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第五节的正文里,马克思引证了斯密的这种正确见解,还在附注中作了说明。当

亚当斯密从分工引出交换

亚当斯密从分工引出交换,再从交换引出价值并第一次明确使用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价值论有如下论述:“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此外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又是二元的。一方面,他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商品的价值决定于“获得它的辛苦与麻烦”,即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量;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商品价值“等于它使他们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或等于它所能购买到的“劳动的价值”。 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既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劳动价值理论,并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价格理论。大卫李嘉图吸收了亚当斯密价值理论中的劳动价值论成份,但坚决抛弃了亚当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大卫李嘉图批评亚当斯密劳动价值理论存在的矛盾之处:“亚当斯密如此精确地说明了交换价值的原始源泉,他要使自己的说法前后一致,就应该认为一切物品价值的大小与他们的生产程所投下的劳动量成比例,但他自己却又树立了一种价值标准尺度,并说各种物品价值的大小和们所能交换的这种标准尺度的量成比例。” 一、关于价值和交换价值问题 斯密的价值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中。他在考察价值问题时,最先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他说:“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1]。”同时,斯密进一步分析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认为交换价值的大小不决定于使用价值,但却错误地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会有交换价值。他并不理解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在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并不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重属性及商品之所以具有这二重属性的原因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因此,在他看来,劳动生产物天然就是商品。至于为什么和在什么条件下,劳动生产物才变成商品、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具有价值,他却从来没有考察过,他所注意的只是商品交换中交换价值的量的比例。 李嘉图接受了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但又比斯密前进了一步。他明确指出了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前提,他说:“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或者说,如果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无益于我们欲望的满足,那就无论怎样稀少也无论获得时需要费多少劳动,总不会具有交换价值”[2]。事实上他是把使用价值看成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李嘉图还大体上区别了价值和交换价值。他认为,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而交换价值则是两种商品的交换关系,即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关系。但李嘉图仍然没有考察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看到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态。 二、关于价值决定问题 亚当·斯密明确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这是他价值理论部分的最大贡献,也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他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任何一种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由此看出他肯定了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即肯定了两种商品相交换的基础在于都耗费了劳动,并且斯密还进一步探讨了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问题,他认为劳动既是价值的源泉,两个商品相交换就是因为耗费了等量劳动,但劳动又极不相同,“一个小时的困难工作,比一个小时的容易工作也许包含有更多劳动量,需要十年学习的工作,做一小时,比普通业务做一月所含劳动量也可能较多”。因此“一小时艰苦程度较高的劳动生产物,往往可交换两小时艰苦程度较低的劳动生产物”。这实际上已经提出了把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的问题,可见斯密明确地认为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所决定。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和他的资产阶级偏见以及方法论上的二重性,造成他在价值论上不能前后一贯地坚持科学的观

斯密和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国际分工理论

斯密和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国际分工理论 斯密和李嘉图的自由置易与国际分工理渝黄仲熊的科学说明。斯密和李嘉图都确认资本主义一财富的具正源泉在于劳动,并奠立了劳动价值学说的最初基础。他们从分析资本主义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英国资产富的具体形式,接触到剩余价植的特殊形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活态动年代正处在英国工业化时期,也就是产业—地租、利润等的产生及其量变的规律性。但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他们革命从发生到发展的时期。他们站在新兴的的理论从本质上浸透着阶级利己主义的精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立惕上,主张尽快神。例如,他们把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地增加资本主义的“国家财富”,从而客观上系的范畴看作自然的范畴,把资本主义生产把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提到首耍地方式描述为最理想的生产方式,以便于把剥位。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就要同英国国内还削关系、刹削制度合理化和永恒化。保持着相当地盘的封建残余势力作斗争,使如果说,古典经济学者们这种阶级本性生产力的发展最后摆脱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的表现和他们对国内人与人的生产关系的理束缚。论表述之间的矛盾,还主要是反映于他们的禺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写道,古典经眼界的局限性,即对待科学的分析很不彻底济学的“使命只是表明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充满着矛盾,从而使他们的理论产生严重下如何获得财富,只是将这些关系表述为范的缺陷和错误,那么,他们在阐述国与国的经畴和规律并证朋这些规律和范畴比封建社会济关系方面的理论,就更进一步地暴露了英的规律和范畴更便于进行财富的生产”。国资产阶级民族利己主义的伪善面貌。他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焉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古的国外贸易和国际分工理论,只不过是为掩典经济学者们探究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盖英国早期殖民主义的既得利益和矛盾的一部联系。层面纱。把这种理论同他们关于政治经济学由于从十八世纪下半期到十九世纪初的其他一些理论比较起来,不但显得更加浅叶,英国国内无产阶级

分工理论文献综述

分工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按时间顺序,系统地收集、整理了分工理论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的思想,从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色诺芬,古典经济学时期的斯密、马克思;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的马歇尔;新兴古典经济学时期的杨格、杨小凯,将各个时期代表大师们对分工理论的理解罗列出来,并对他们的理论进行一些阐述和评价。 关键词:分工;专业化 分工理论在经济学研究中经历了漫长的演进,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工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古典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发表,第一次从经济学意义上对分工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同时期的马克思对分工与协作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研究。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的马歇尔解释了与规模经济的关系。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产业组织和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经济学家们才再次认识到分工的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家,用现代分析方法分析了分工问题。20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对产品内国际分工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由于各个时期的学者对于分工有不同的见解,所以有必要对每个时期分工理论进行探讨。 一、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指出了在“理想国”里人类专业化分工的好处(如柏拉图曾论述过分工对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这也是后来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思想的起源。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色诺芬对分工理论也进行了阐述,主要体现在《经济论》中提到劳动分工问题:“很难找到精通一切技艺的工人,而且也不可能变成一个精通一切技艺的专业家。”我们不考证这句话是否较绝对了一些,但的确认识到了分工的必要性。人们应专注于从事某项工作,从而提高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技术。色诺芬更为重要的论述是将分工的实现与市场规模的大小联系起来,《居鲁士的教育》中通过将小城镇与大城市中分工的实现情况作对比,来阐述分工思想。指出:“在小城镇里,一个人要制造床、门、犁和桌子;有时还要造房子,如果他能找到使他足以维持生活的主顾,他就很满意了。但在大城市,每一个人都能找

亚当斯密与国富论

亚当斯密与《国富论》 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纵观世界历史,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很多,而能把自己肩膀给别人站的巨人却少之又少,翻开西方经济史的长卷,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便是“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亚当·斯密,他是经济学当之无愧的鼻祖,也是西方经济史中少有的“巨人”。 亚当·斯密生活在十八世纪中叶,是英国杰出的古典经济学家,是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他的代表作《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是一部经济学百科全书,包括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还包括经济史,经济学说和财政学,这本书也因此被誉为“市场经济的圣经”。 我们首先说说这本书产生的时期。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刚刚结束的时候,英国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时代较早,资产阶级革命也相对不够完善,英国国内实现了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的妥协,议会至上,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英国还拥有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大量的封建地主还拥有着土地,仍然可以在经济上和资本家一较高下。而资本家都是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还看不到商业发展的前景,也不知道该怎样做。从微观的资本家的角度来看既是如此,那么对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来说,商业发展的影响更是巨大,东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开辟出了新航路,而且通过殖民掠夺的方式夺得了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绝大多数殖民地,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资本积累,东边的法国已经夺得了西欧的陆上霸权,掌握着西欧的经济命脉,而长期居住在北欧的以海牧维生的荷兰人,又霸占着国际的海路贸易。在这种四周环敌的地理位置与贸易格局之下,大英帝国如何崛起,新兴资产阶级如何生存,在他们的面前是一片黑暗。而正在这个时候,一个在海关任职的普通专员成为了经济学说史上的先知,就是他教会了英国的资本家们该怎么做,使英国在百年之内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这个人就是亚当.斯密先生,《国富论》的独家作者。 《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主要研究促进或妨碍国民财富发展的原因,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更能促进财富的生产。具体看来,该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

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的影响

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的影响 (2007-12-16 17:19:59) 一、亚当斯密的生活及时代背景 亚当斯密是苏格兰籍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所著的《国富论》成为了第一本试图阐述欧洲产业和商业发展历史的著作。这本书发展出了现代的经济学学科,也提供了现代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的理论基础。亚当斯密生于苏格兰伐夫郡的可可卡地(Kirkcaldy),在大约14岁时,斯密进入了格拉斯哥大学,在“永恒的”(斯密如此称呼他)哈奇森的教导下研读道德哲学。斯密在这个时期发展出他对自由、理性、和言论自由的热情。在1740年他进入了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但他后来说“在牛津的时期对他后来的毕生事业没有多少影响”,他在1746年离开了牛津大学。1748年他在亨利·霍姆·卡姆斯(Henry Home)的赞助下开始于爱丁堡演讲授课。最初是针对修辞学和纯文学,但后来他开始研究“财富的发展”,到了他年近30岁时,他第一次阐述了经济哲学的“明确而简易的天赋自由制度”,他后来将这些理论写入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里。 《国富论》一书是斯密最具影响力的著作,这本书对于经济学领域的创立有极大贡献,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西方世界,这本书甚至可以说是经济学所发行过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国富论一书成为针对重商主义(认为大量储备贵金属是经济成功所不可获缺的理论)最经典的反驳,在这本书于1776年出版后,英国和美国都出现了许多要求自由贸易的声浪。这些声浪还认为当时经济的艰难和贫穷是因为美国独立战争所造成的。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被说服相信了自由贸易的优点:英国政府和议会依然继续维持重商主义多年。 英国是欧洲资本主义制度长生和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到斯密生活的时代,英国已经是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在十八世纪中期和后期,英国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经济领先地位。而此时手工业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形式,但这个时期手工技术向及其生产过渡的端倪已经日益明显。斯密的理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结构和内在规律在理论形态上的科学的反映,亚当斯密对当时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可估量。 二、亚当斯密的主要经济理论

国际分工理论

一、国际贸易相关的基本概念 1. 国际贸易、世界贸易、全球贸易、对外贸易、海外贸易 2.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 3. 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 4. 对外贸易值与贸易量 5. 贸易差额、净出口与净进口 6. 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过境贸易 复出口与复进口 7.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8. 对外贸易地区结构与国际贸易地区结构 9. 外贸依存度 10. 贸易条件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绝对成本理论,比较利益理论}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战后国际贸易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成本)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名《国富论》 分工理论:在对其国际分工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原因在于: ①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②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能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③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结论 ①亚当·斯密主张分工,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每个人专门从事于一种物品的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 ②亚当·斯密认为,国际分工是各种分工形式中的最高形式。因此,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己国内生产要便宜(生成成本绝对地低),那么就应该输出本国在有利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外国(便宜)的产品,而不要自己去生产。 ③亚当·斯密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无论是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都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生产成本绝对低的产品,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物质财富。 总之,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国际贸易,对各国都有好处,这就是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所以发生的原因。 局限性:但是,用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原因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他没有能够解释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即生产成本绝对地低于别国),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即生产成本绝对地高于别国),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还能不能发生?如果进行国际贸易是否能增加生产总量,对双方是否有利?

由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而引发的思考及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29183407.html, 由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而引发的思考及实践 作者:贾克文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38期 摘要: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提高劳动效率的有效方法,运用这种分工理论,我们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专业学习中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关键词:亚当·斯密;分工理论;复杂;简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61-02 一、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分工理论,他认为可以将复杂劳动分解为若干简单的劳动,先专注干好每项简单劳动,提高其熟练程度,然后再将各简单劳动组合起来,从而提高整体劳动效率。这是因为简单劳动的熟练程度提高和减少简单劳动之间交换过程中的时间损失,可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也认为:如果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天生才能,在适当的时间内不做其他工作,只做一件事,那么他就能做得更多、更出色、更容易。记得当时在大学学习古典管理理论时,学到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时我的感触并不深,但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我对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认识越来越深刻,取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成效。 二、分工理论在南京汽车制造厂的印证 最早体验到分工理论是我们在大学毕业前去南京汽车制造厂参观,制造汽车原本是非常复杂的事,成百上千的零部件要组装到一起,还要满足各项技术指标,这里面不仅涉及到机械,而且还涉及到电气、电子等各方面的知识,但在参观了南京汽车制造厂的生产线以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工程技术人员将复杂的劳动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将相近的几个简单工作分解到同一个岗位,采用流水线的方法,待装配的机器在每个岗位的员工前只停留几分钟,每个员工只需用专用的电动工具安装几个零部件,由于长时间从事这种简单的劳动,员工的熟练程度非常高。在产品出口处只需间隔十几分钟,一辆崭新的汽车就开出总装车间。技术人员告诉我们正是由于劳动分工,采用了专业化工具和重复劳动,员工的熟练程度大大提高,才使得复杂劳动变得简单而快捷,提高了劳动效率,对此,我感受颇深。 三、分工理论在学习游泳时的实践

斯密的分工论

斯密的分工论 主要包括两论点: 1、分工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2、斯密定理 1、分工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分工一般定义为工序的划分,或者指工作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由不同的人来完成。1 在经济学说史上,斯密和马克思是对分工进行了最详细论述的两个人。只不过马克思侧重于从生产制度演变的角度考察分工,而斯密更侧重于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考察分工。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积累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是分工的结果。 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可从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方面体现。其直接作用即采用分工的方式较采用前带来效率的提高。其间接作用是指由于分工为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条件。 斯密主要概括了分工的直接作用,有如下三点:第一,分工可迅速地提高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从 1《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第一卷,第977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11月。

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与专业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分工必然使得每个生产者生产专业化,将其生产活动集中在较少以至单一的操作上,能够较快地提高其生产的熟练程度。正如斯密所说的“劳动分工,通过使每一个人的业务降为某种简单的操作并使这种操作成为他终生的惟一职业,必然使工人的熟练程度提高许多。”2熟练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在单位时间生产的使用价值增多,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对此,斯密列举了制针业分工的例子,分工后是分工前生产效率的240倍。3可以说,分工促进生产率提高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专业化来实现的。 第二,分工可节省因工种转换所损失的时间。斯密曾指出,分工“从节约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丧失的时间得到的好处,比我们骤然看起来所能想象的要大得多。”4一个人的劳动在没有分工的时候,往往会因转换新的工种要做准备工作;注意力不易集中;打断原有的工作节拍卖,分工会减少这类效率的损失。 第三,分工可促进机器的发明和使用,而机器的使用可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进一步促进分工。斯密认为,“使得劳动得以如此便利和简化的所有那些机 2(英)亚当.斯密著,杨敬年译《国富论》,第11 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1 月版 3(英)亚当.斯密著,杨敬年译《国富论》,第11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1 月版 4(英)亚当.斯密著,杨敬年译《国富论》,第12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1 月版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一(哲学社会科学版〕于的4 年第3 期二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一兼评几种课本对斯密分工理论的评述赵惠明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 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 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分工理论乙他的分工理论的确存在不少错误, 但仍然具有一定科学性, 对我国当前的“四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 近几年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不过, 对他分工理论的研究尚待深入, 有些经济学说史课本对他的分工理论的评述也似育欠妥之处, 为此有必要对斯密的分工理论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 _ 斯密在分工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他在工场芋工业时期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马克思指出: ·“关于分工, 亚·斯密没有提出任何一个新原理。人们把他着作工场手工业时期集大成的政治经济学家, 是因为他特别强调分工。”( 《资本论》第一卷1 9 75 年版第3 86 页) 斯密把分工着成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途径。他认为一国生产情况的好坏, 从而供应情况如何, 取决于两个因素: ( 1 ) 是该国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2 ) 是该国参加生产劳动的人数相对来说是多少。在二者之间, 斯密认为劳动生产率高低起着主要的作用, 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则是分工的结果。他说: “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 以一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 技巧和判断力, 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 9 7 2 年版第5 页) 他认为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是: (一) 分工的结果使劳动者终生限于一种单纯的操作, 能大大地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增加他们完成的工作量。(二) 分工后生产专一, 劳动者能节省很多因转变作业而浪费的时间。(三) 分工能引起机械的发明, 使一个人能做许多人的工作。自前常见的各种经济学说史课本, 在介绍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时, 或多或少地谈到了上述内容。其实, 斯密还广泛地论证了分工的社会意义。斯密力图证明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国家贫富的差别都是由分工的发展状况决定的。他说未开化的社会, 分工极不发展, 一个人要独任许多种工作。在进步的社会里生产一个制成品的一9 一劳动却要由许许多多劳动者共同担任。在农业上富国比匕贫国优越的程度不大, 这是由于农业的性质使它不易实行分工。而在工业上, 富国比贫国要优越得多。这是因为工业易于实行分工, 富国建立了分工复杂的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制造业。斯密还论证了分工的发展能使下层人民“普遍富裕”。他说分工使各行业的产量大增, 各劳动者除自身需要的以外, 都有大量产物出售, 这种大量产物的相互交换, 彼此的需要都能得到充分的供给, 因此普遍地富裕起来。但是, 认他忽视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他们互相倾轧, 互相吞并。他更不了解随着资本的积累, 无产阶级贫困化。他错误地得出各阶级普遍富裕的结论。抽象地看, 斯密似乎把分工的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但是历史地考察, 斯密的分工理论不过是一定历史条件的反映。斯密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全盛时期和产业革命前夕。当时生产技术的主要形式是手工生产。列宁指出: “在手工生产基础上, 除了以分工的形式, 是不能有其他的技术进步的”t (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 9 5 7 年版第35 3 页) 。机器的采用仅仅是出现于个别部门的个别现象。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 机器的作用是次要的, 从属的。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 斯密特别强调分工是正确的。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 重点放在社会分工(或称社会内部分工) 上, 着重阐明社会分工的意义。这一点没有弓!起某些同志的注意。有的政治经济学史课本, 仅仅一般地介绍斯密的分工思想, 甚至只举出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例子, 当提到斯密的社会分工的思想时, 那已经是批判他混淆两种分工的界限了。(请参阅《简明政治经济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7 1 、72 页) 有的经济学说史课本平行地介绍斯密关于工场手工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的思想, 没有指明斯密特别强调的是社会分工。(请参阅《经济学说史》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1 7 6 、 1 7 7 、1 7 5 页) 斯密是先考察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 但这只是借以说明社会分工的意义。他说: “为使读者易于理解社会一般业务分工所产生的结果, 我现在来讨论个别制造业分工状况。”(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 9 7 2 年版第5 页) 斯密把分工区分为两种, 一种他称为“小制造业”或“不重要制造业”, 指的是工场手工业分工, 或工厂内部分工。另一种他称为“大制造业”或“重要制造业”, 指的是社会内部的分工, 或工厂之间的分工、部门之间的分工。他认为社会分工比工场手工业分工更重要, 更复杂, 而又不易为人们所察觉。斯密把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称为大小制造业, 说明他只看到了两种分工的相似点和量的差别, 而忽视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两种分工的质的区别, 因此掩盖了资本主. 义社会分工的竞争和无政府状态。亚当·斯密指出了分工的不利后果, 他认为分工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政治经济学. 史纲要》一书对此一概否定, 只加一句评语: “池错误地认为分工导致了社会不平等。”我认为这样作不妥。斯密对分工不利后果的分析, 还有可取之点, 不容忽视。他说人的天赋差别并不大, 造成人们才能上重大差别的是分工的后果。他指出哲学家和挑夫之间的差别, 就是职业分工的结果。他说分工的发展, 把工人的一生消磨在少数单纯的操作上, 他们的智力不能发挥, 因而变成最愚钝最无知的人。他还说工人单调的无变化的工作, 消毁了他们精神上的勇气, 毁坏了他们的肉体土的活动力。为此, 他提出国家要实行国一IQ 一民教育。斯密关于资本主义分工造成劳动者愚昧无知, 使他们身心遭到摧残的见解, 受到马克思的重视。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第五节的正文里, 马克思引证了斯密的这种正确见解, 还在附注中作了说明。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理论 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力。因为,劳动技能,可以因为专业化而极大地提高;非专业化中,工作由一个部分转到另一个部分时,通常要损失不少时间,专业化分工,可以免除这种损失;劳动的机械化,只能建立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 货币理论 亚当斯密的货币理论,尽管也看到了货币的储藏功能、支付功能、价值尺度功能等,但是他强调的,是货币的基本功能:流通功能。对于流通来说,“每个人手里有五百块钱,已经够了”。我相信,这样的思想源于公平公正的理念,而且在亚当斯密的时代,这也许就是那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实际需要。而且,亚当斯密还说过这样意思的话:获得也意味着失去。 现代货币,基本的功能,对人类普通的绝大多数来说,依然主要是流通。但同时,货币的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功能被更多地强调和张显。这既是现代经济的实际需要,也有精英意识以及人类的贪婪本性的表现。而在专制体制中,货币政策的黑幕后面,更藏着太多的肮脏和卑劣。 价值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效用,后者表示购买力。但是,一些使用价值极大极重要的东西,往往不具备交换价值,像空气、水、钻石等。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往往表现为不同的、甚至反差极大的量。因此,他的价值理论,几乎只关注交换价值(略等于商品价格):1、是什么构成了商品的价格?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和购买商品所需要的劳动。这两者的结合,构成商品的价格。亚当斯密把这称作“自然价格”。2、但在事实上,商品价格并不总是表现为自然价格。那么这个时候,构成商品价格的,有那几个部分?资本累积和土地私有之前,只有生产、购买中的劳动;之后,在生产方面,商品价格仍等于生产耗费的劳动,在交换方面,商品价格则由工资、利润、地租三个部分组成。3、是什么原因,让商品价格偏离自然价格?是供求关系。供求关系又反过来影响商品价格,并最终使供给等于需求。自然价格是中心价格,一切商品价格都受其影响,有时会高于、有时会低于中心价格,但商品价格时时刻刻都向着中心价格。 分配理论 亚当斯密的分配理论,是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工资有其最低水平,这就是它必须能够维持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水平。社会用工增加,工资会高于最低水平,一国国富、资本所得增加,会促使工资上涨。地租的高低与土地肥沃程度及地理位置有关。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累积是分工必备要素。因为分工需要使用许多特殊的设备。分工愈细,需要愈多,资本积累就愈重要。分工的扩张与生产的效率跟资本的总额成正比。 赋税理论 赋税四大原则:公平、确定、便利、经济。公平:国民以受政府保护所获得的利益,在公平原则下,按比例纳税。确定:国民纳税额,一经确定,就不得随意变更。缴纳日期、方法、税额,都应向纳税人清楚宣示。便利:税捐,应在最便利纳税人的时间用最便利的方法收取。经济:税捐都应合理设计,把公民的纳税负担,最小化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 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失业的必然性。凯恩斯认为,他的理论要说明什么力量决定就业量。具体来说,就业量取决于产量,产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因此,他的理论的核心就是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平衡时的总需求。这种总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它们由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所决定。这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是决定消

分工理论

那么人的存在是一种脱胎于动物群落的社会化的存在,或者是一种群落化的存在,因此在人的存在中,始终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和关联,那么这么去解决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和关联,始终是人类思想探索的问题,那么分工可以是说这种矛盾和关联的一种中介,一种外在的表现。人类对分工的思考在人类社会早期就已经开始,对分工的思考呢,中国古代走在世界的前列,公元前七百年,管仲就提出了士农工商分工论,这可能是最早的关于分工的探讨。之后,墨子,孟子,荀子等等都对分工问题进行了自己的思考的阐释,但是在中国古代分工理论的研究始终没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原来我们很早就看到了这一问题,但是对于这些思想他们只是偶尔的涉及,系统的论述比较少,究其原因呢,可能就是中国古代的生产方式是一家一户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分工需要大规模的经济生产,社会生产的问题呢,思考不多,还有呢,我们对分工的思考更多的是集中在政治领域中,对政治生活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是为古代等级制度做辩护为它做一种学理注解。西方较早研究分工的思想家呢比较有代表的是柏拉图和色诺芬,总的来看,柏拉图强调分工是划分社会等级的基础,与柏拉图不同,色诺芬对分工的理解是以他特有的市民阶级的本能,已经更接近工厂内部的分工,所以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当中对色诺芬对柏拉图都作了阐释,尤其对色诺芬做的比较多,因为色诺芬的分工思想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和后来亚当斯密的分工思想是连在一起的,如果说柏拉图是以一种哲学的视域去关注分工,色诺芬在研究当中是以一种经济学视域,他不仅从人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局限性看到了分工的必要性,更从生产的规模出发分析了分工与交换的内在关系,那么在《资本论》当中马克思也举了个例子,就是波斯国王的餐桌为什么丰富,就是因为经济发展,分工比较复杂,那么他吃的东西也比较丰富,产品也就更丰富了,但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色诺芬在这里虽然知道分工的规模取决于市场的大小,但是马克思对他的评价说呢,这时候古典古代我们关注的是什么呢,只注意到使用价值要达到质量,而对于分工在到交换价值的问题在当时呢还不是一个思考的问题,即便如此,色诺芬的理论呢也直接地提示了近代古典经济学家对分工的经济学关注和思考对分工进行系统研究的比较典型的代表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对分工的认识直接影响了马克思,正是对他们分工理论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关于分工的自己独特的分工理论,在分工理论史上,斯密是第一个对分工做系统分析的学者,那么他的名著《国富论》开篇就提到了分工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斯密提出分工有利于促进社会普遍富裕,并且进一步提出资本是实现分工的物质生产条件,此外呢,斯密还提出,货币起源于分工的发展,以及城市和乡村在分工体系中相互依存的思想,并且从分工的考察出发提出了相互制约的平衡性理论,那么斯密李嘉图呢?都是古典经济学家,斯密,

分工思想的发展-从亚当斯密到新兴古典经济学

分工思想的发展-从亚当斯密到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经济思想的发展:从亚当?斯密到新兴古典经济学 一、引言 自亚当?斯密在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对分工问题进行系统的经济分析之后,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理论伴随着经济学不断发展,经历了由重视到逐渐在主流经济学中消失再到重新复兴发展的过程。古典经济学重视分工的作用,继亚当?斯密之后,李嘉图等学者对分工理论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阐述。然而,19世纪末新兴古典经济学创立,经济学引进边际分析方法以来,分工问题逐渐被忽视,大多数研究者将分工作为一种外生的、既定的前提条件。正如斯蒂格勒所说“没有证据证明在他(斯密)之后分工理论取得过显著的进步,从而分工与专业化也就没有成为现代生产理论中不可分割的 [1](p1199-11123)一部分。” 新古典经济学这种漠视分工因素影响的研究拥有诸多缺陷,如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无法解释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等现象,无法阐释产权和交易成本等问题。因而,在此之后,人们又从多个角度对经济增长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发展了产权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企业理论等,这些理论分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空白,但却使其缺乏了体系上的内在一致性。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数学在线性和非线性规划方面对角点解问题的突破,以罗森、杨小凯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借助现代数学工具,将分工和专业化的思想演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建立了新兴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是否能够“打破传统经济学宏观、微观的樊篱,将经济发展、贸易、经济制度等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之 下”[2](p5)还尚待验证,但我们却可以在这种发展中,对分工问题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