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

(完整版)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
(完整版)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

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

常见病, 疗法

1、感冒穴:大椎。操作:刺血后拔罐,炙法。用于感冒、流感或预防。

2、止咳穴:孔最。操作:快速提插捻转,1-1.5寸。主治:咳嗽、咳血、支气管哮喘。

3、咯血穴:孔最。操作:同上,泻法为主,1-1.2寸。主治:咳嗽、咳血。

4、气管炎穴:肺穴(俞)。操作:1寸。斜向各脊椎刺,捻转。主治:支气管炎、咳嗽、咳血、肺结核。

5、哮喘穴:鱼际。操作:1寸。向劳宫方向刺,捻转。主治:哮喘、支气管炎。

6、退热穴:曲池。操作:1.5寸。提插,5分钟行1次针,留30分钟。不退热加大椎刺血。主治:发热、感冒发热、高热惊厥。

7、胸闷穴:膻中。操作:1.5寸。沿胸骨刺,伴心慌气短加内关。主治:胸闷、胸痛、气喘、肝气郁结。

8、肺炎穴:列缺。向上斜刺0.4-0.8寸,捻转,5分钟行1次针,伴胸痛发热等,加肺俞、曲池等。主治:肺炎、肺结核、肺气肿、哮喘。

9、调心穴:内关。操作:1寸。直刺,捻转,5分钟行1次针。主治:陈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胸闷、应急综合征及心绞痛等。

10、冠心穴:解溪穴直下2.5寸,脚面第2、3趾骨之间。操作:1寸。直刺0.5-0.8寸,捻转,2-3分钟行1次针。主治:冠心病、胸闷、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

11、急救穴:人中。操作:0.5寸,斜向上刺,泻法,醒后留5-10分钟。主治:昏迷、休克、晕厥、小儿抽风、失语、中暑等。

12、虚脱穴:人中。操作:刺2-3分,捻转,留15-20分钟。主治:虚脱、昏迷、晕厥、癫狂、休克等。

13、中暑穴:少商。操作:刺0.3-0.5分,捻转,泻法,留10-15分钟,发热大汗可放血2-3滴。主治:中暑、中风昏迷。

14、神衰穴:神阙。操作:直刺0.5—1寸,平补平泻法,捻转,留20分钟,起针后拔罐10分钟。

15、神官穴:承山。操作:刺2.5寸,平法,伴心慌气短等加内关、膻中。主治:神经官能症。

16、精神病穴:百会。操作:斜刺0.5-0.8寸,泻法。主治:功能性精神病。

17、癫痫穴:腰奇。操作:先刺入后再向上进2.5寸,捻提。

18、醒脑穴:听敏。操作:刺0.5-0.8寸,強刺激。主神志不清,昏厥。

19、脏器下垂穴:百会。操作:刺后炙20分钟。主治:胃、肾、子宫、直肠下垂等。

20、失语穴:人中。操作:刺8分,斜向上,留25分钟,強刺激。主治:癔症性失语或功能性失语。

21、癔瘫穴:涌泉。操作:1-1.5寸,捻提3分钟,试走。主治:癔症性瘫痪。

22、面抽穴:颧髎。操作:直刺0.5-1寸,泻法。主治:面肌痉挛,面肌抽搐。

23、面瘫穴:下关。操作:直刺1-1.2寸,泻法。加配鱼腰、四白、颊车更好,火盛患侧耳尖放血,寒盛加鱼际、四白、太阳等。主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

24、偏瘫穴:率谷。健侧刺0.5-1寸,平刺,提捻。主治:脑中风偏瘫、偏头痛。

25、脑缺血穴:风池。操作:刺2寸,捻转,留30分钟。主治:脑供血不足。

26、尿频穴:太溪。操作:刺0.-1寸,平法。主治:尿频或尿液次数增多。

27、降糖穴:胰俞。操作:斜刺1.5寸,泻法,留30分钟,配三阴交、脾俞、足三里、神门、肾俞。主治:糖尿病、血糖过高。

28、降脂穴:丰隆。操作:直刺2寸,提插泻法,留30分钟。主治:高脂血症,肥胖。

29、三叉神经痛穴:鱼腰、四白、承浆。从下方刺入鱼腰0.3-0.5寸,四白斜向上方刺入0.5-0.8寸,均行捻转手法,可加下关穴。主治:三叉神经及眉棱骨痛。

30、枕神经痛穴:风池。操作:刺2寸,提插补泻,泻法。

31、前头痛穴:中脘。操作:直刺1.5寸,泻法。

32、偏头痛穴:太冲。操作:斜向足跟刺1.2寸,泻法。

33、后头痛穴:至阴。操作:刺0.3寸,

34、失眠I穴:大陵。操作:斜向手心刺1寸,捻或提。主治:思虑过度引起失眠,精神性失眠实证,泻大陵。

35、失眠Ⅱ穴:风池。操作:脑神经功能紊乱造成的失眠,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颈椎病、脑供血不足。

36、泌感穴:秩边。操作:直刺2.5-3寸,如为肾盂肾炎可配肾俞、阴陵泉,如为膀胱炎,可配膀胱俞、三阴交穴,如为尿道炎,可配中极、三阴交。

37、降压穴:曲池。操作:高血压伴高血脂可配丰隆,如肾炎引起则配三阴交。

38、疟疾穴:疟门。操作:刺入1寸,捻转泻法,可加身柱穴点刺出血。

39、甲亢穴:阿是。操作:直刺0.5-1寸,捻转泻法,突眼可配睛明、四白、鱼腰、丝竹空,心慌气短配内关、神门,消瘦多汗,可配三阴交、足三里。

40、胃痛穴:中脘。操作:直刺1.5寸,捻,平法。主治:胃脘痛、腹胀、呃逆。

41、胃炎穴:印堂。操作:向下斜刺5-8分,提捻。主治:急慢性胃炎、胃胀气。

42、止泻穴:申脉。操作:直刺0.5寸,捻,平法,加灸。主治:急性泄泻、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

43、止吐穴:内关与大陵之间。操作:直刺1寸,捻,強刺激。主治:胃肠不适及神经性呕吐。

44、止痢穴:大肠俞。向脊柱方向刺入1.5寸,捻。主治:痢疾、肠炎。

45、便秘穴:支沟。操作:直刺1.5寸,泻法。

46、戒烟穴:列缺。操作:向上斜刺0.5寸,捻,加炙。

47、肾炎穴:三阴交。操作:直刺2.5寸,泻法,可配肾俞、足三里、关元。主治:急慢性肾炎。

48、急腹症穴:足三里。操作:刺2寸,捻转泻法。

49、胆痛穴:胆囊。操作:直刺1.5寸,快速捻转200次/分。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绞痛、胆道蛔虫症。

50、睾丸炎穴:阳池。操作:直刺0.5-0.8寸,捻。主治:急慢性睾丸炎、附睾炎。

51、阳痿穴:阴包。操作:刺2寸,捻,平法。可配艾炙关元。主治:功能性阳痿、遗精。

52、阑尾炎穴:阑尾。操作:直刺1.5寸,捻提泻法。

53、乳腺炎穴:肩井。操作:直刺0.5-0.7寸,捻,泻法。主治:急性乳腺炎、肿痛。

54、疝气穴:归来。操作:刺1.2寸,捻补。

55、肾痛穴:精灵,手背4、5掌指间。操作:刺入5分,提插泻法。

56、粉瘤穴:阿是。操作:直刺。

57、囊肿穴:阿是。操作:直刺。

58、利尿穴:三阴交。操作:刺2寸,提捻泻法。主治:尿潴留,排尿困难。

59、肠梗阻穴:足三里。操作:直刺2.5寸,泻法。可配艾灸神阙。主治:急性肠梗阻。

60、痔疮穴:支沟。操作:直刺1.5寸,提捻,泻法,便秘者可配足三里、二白。

61、腕痛穴:太溪。操作:健侧,刺1寸,提插。主治:手腕扭挫伤、腕管综合征及腕部伸或屈肌腱鞘炎。

62、肘痛穴:阴陵泉。操作:对侧,刺2.5寸,提插,泻法。主治:肘关节炎、扭伤、网球肘。

63、肩痛穴:阴陵泉下0.5寸。操作:在健侧向足三里方向刺入2.5寸,提捻,泻法。主治:肩周炎、肱二头肌肌腱炎、肩部软组织损伤。

64、落枕穴:悬钟。操作:交叉取穴,刺入1.5寸,泻法。主治:落枕及颈项強痛。

65、颈痛穴:中渚。操作:健侧刺入1寸,泻法。主治:颈椎病、落枕、颈椎间盘突出、颈肌劳损。

66、背痛穴:环跳。操作:刺入2.5寸,提插。主治:后背肌肉痛,神经痛。

67、腰痛穴:印堂上1寸。操作:刺1.2寸,提插。主治:急性腰扭伤、腰椎骨痛、棘间韧带损伤等。

68、腰肌扭伤穴:后溪。操作:棘1寸,急性痛捻,慢性痛提。主治:急慢性腰扭伤、腰肌劳损。

69、肋间神經痛穴:丘墟。操作:刺0.7寸,捻,泻法。交叉取穴,可灸,可透照海。

70、髋痛穴:合谷。操作:健侧刺入1.5寸,泻法。主治:髋关节扭伤,炎症。

71、臀痛穴:腋外线中点,即肩峰与腋后皱之間。操作:向极泉方向刺入2.5-3寸,捻提,泻法。主治: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臀上皮神经炎及臀肌扭伤。

72、膝痛穴:曲池。操作:刺1.5寸,交叉或健侧。主治:退行性关节炎、膝关节风湿痛、膝关节扭伤、膝关节滑膜炎等。

73、踝痛穴:合谷。操作:刺1.5寸,捻,交叉或健侧,可灸。主治:踝关节扭伤、关节炎及风湿痛。

74、足跟痛穴:大陵。操作:刺0.8寸,捻,交叉或健侧。主治:足跟痛,足底骨刺及蹠韧带炎症。

75、颞颌关节痛穴:手三里。操作:刺1.5寸,捻,泻法,交叉或健侧,病程长、重可在下关附近找阿是。

76、手麻穴:后溪。操作:刺2寸,可透劳宫,患或双侧。主治:手麻、颈椎病。

77、网球肘穴:冲阳。操作:刺1寸,泻法。

78、痛经:17椎下。操作:刺1寸,捻,可加灸。主治:痛经、月经不调。

79、止带穴:曲骨。操作:直刺2.5寸,可灸。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80、催乳穴:涌泉。操作:刺1寸,提插。产后1-3天无乳针此穴。

81、正胎穴:至阴。操作:刺0.4寸,捻,可灸。主治:胎位不正,胞衣不下,滞产。

82、子宮脱垂穴:腰奇。操作:刺3寸,捻,向上刺。

83、催产穴:合谷。操作:刺2寸,平法。主治:过期妊娠,待产过慢,可加至阴(平)、三阴交(泻)。

84、胎盘滞留穴:至阴。操作:刺0.3寸,捻。

85、崩漏穴:上都(手背2、3掌指间赤白肉际)。操作:1.8寸,平可灸。主治:过多或崩漏。

86、闭经:长強。操作:刺1寸,泻法。

87、产后尿闭穴:中极。操作:刺2寸,捻,泻法。

88、流涎穴:地仓。操作:刺1寸,向颊车方向。主治:流延、口角歪邪。

89、厌食穴:承浆。操作:刺0.4寸,可指压。主治:小儿厌食,消化不良。

90、夜啼穴:中冲。操作:刺血。

91、百日咳穴:四缝。操作:刺血及液。主治:小儿百日咳、慢支。

92、疳积穴:四缝。操作:同上。主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及腹泻。

93、遗尿穴:足小趾末端横纹中点。操作:刺0.5分,捻。主治:小儿遗尿、尿频。

94、睾丸鞘膜积液穴:水道。操作:患侧刺1.5-1.8寸,泻法,可灸。主治:小儿睾丸鞘膜积液。

95、腮腺炎穴:照海。操作:刺血。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96、增肥穴:中脘。操作:刺0.6寸,捻,补法,可顺揉。主治:小儿消化不良,消瘦。

97、上牙痛穴:下关。操作:刺1寸,伴下牙痛加合谷。

98、下牙痛穴:合谷。操作:患或双侧刺1.5寸,泻法。

99、咽痛穴:廉泉。操作:刺1寸,捻。

100、口疮穴:玉枕。操作:刺血。主治:口腔潰瘍、E体溃烂、口角糜烂等。

101、梅核气穴:天突。操作:刺1.5寸,平法。主治:梅核气、咽部异物感,胸闷。102、呃逆穴:攒竹。操作:向鱼腰方向刺1寸,捻。

103、鼻炎穴:下关。操作:健或双侧刺入2寸,泻法。主治: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

104、鼻衄穴:少商。操作:患侧刺1寸,捻,可灸。

105、眩晕穴:百会。操作:刺1寸,平法。主梅尼尔病。

106、乳蛾穴:手三里。操作:刺1.5寸,泻法。主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肿痛。

107、近视穴:睛明。操作:刺0.5寸,可配太阳、球后、四白。

108、耳聋穴:听宫。操作:刺0.8寸,捻。主治:突发性耳聋、药物中毒性耳聋、耳呜。109、麦粒肿穴:肝俞。操作:刺血、挑刺。

110、明目穴:光明。操作:刺1.5寸,单眼有疾针健侧。如合并颈椎病或脑动脉硬化加风池。

111、耳鸣穴:听会。操作:患或双侧刺1寸,平,虚补实泻。肾虚者可配:肾俞或太溪。112、座疮穴:大椎。

113、荨麻疹穴:神阙。

114、过敏穴:神阙。

115、冻疮穴:阿是。

116、鸡眼穴:阿是。

117、寻常疣穴:阿是。

118、跖疣穴:昆仑。

119、带疹穴:小指背末节横纹中点。

120、丹毒穴:四缝。

121、黄褐斑穴:足三里。

补充:

1.气管炎穴=肺俞

2.感冒穴=大椎

3.止咳穴=孔最

4.咯血穴=孔最

5.哮喘穴=鱼际

6.退热穴=曲池

7.胸闷穴=膻中

8.肺炎穴=列缺

9.冠心穴=奇穴(解溪直下2.5寸.第二第三跖骨骨缝间)

10.急救穴=人中

11.虚脱穴=人中

12.中暑穴=少商

13.调心穴=内关

14.神衰穴=神阙

15.神官穴=承山

16.精神病穴=百会

17.癫痫穴=奇穴(腰奇.尾骨尖直上二寸)

止痫散:钩藤6克胆南星3克天竺黄6克牛角12克地龙8克珍珠母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共三月.

18.醒脑穴=奇穴听敏.在耳垂根下缘处直下0.3寸旁开0.5寸下颌骨外后沿处取之.

19.脏器下垂穴:百会

20.失语穴:人中

21.癔瘫穴:涌泉

22.面抽穴:颧缪疝

23.面瘫穴:下关

24.偏瘫穴:率谷

25.脑缺血穴:风池

26.尿频穴:太溪

27.降糖穴:奇穴胰俞穴.第八胸椎棘突旁开1.5寸.适当配三阴交.脾俞.足三里.神门.肾俞

28.降脂穴:丰隆

29.三叉神经痛穴:第一支眼支为鱼腰.第二支上颌支为四白.第三支下颌支为承浆

30.枕神经痛穴:风池

31.前头痛穴:中脘

32.偏头痛穴:太冲

33.后头痛穴:至阴

34.失眠1穴:大陵

35.失眠2穴:风池

36.泌感穴:秩边

37.降压穴:曲池.一般配丰隆.若肾炎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则配三阴交

38.疟疾穴:奇穴疟门.手背中指无名指之间赤白肉际处.加三棱针点刺身柱放血3~4滴.症状: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头痛贫血和脾肿大

39.甲亢穴:生物信息穴.正坐仰头位分别在两叶腺的中心点取之

40.胃痛穴:中脘

41.胃炎穴:印堂

42.止泻穴:申脉

43.止吐穴:奇穴在大陵和内关之间

44.止痢穴:大肠俞

45.便秘穴:支沟

46.戒烟穴:列缺

47.肾炎穴:三阴交配足三里.肾俞.关元

48.急腹症穴:足三里

49.胆痛穴:胆囊穴在阳陵泉直下1~2寸压痛最明显取之.

50.睾丸炎穴:阳池

51.阳痿穴:阴包配合灸关元

52.阑尾炎穴:足三里下1~2寸敏痛点

53.乳腺炎穴:肩井

54.疝气穴:归来

55.肾痛穴:奇穴精灵.手背第四第五掌骨间隙后缘.腕背横纹与掌骨小头连接之中点凹陷处取之

56.粉瘤穴:三棱针加火针点刺阿是穴

57.囊肿穴:三棱针加灸法对阿是穴处

58.利尿穴:三阴交

59.肠梗阻穴:足三里配艾灸神阙

60.痔疮穴:支沟

61.腕痛穴:太溪

62.肘痛穴:阴陵泉

63.肩痛穴:阴陵泉下0.5寸

64.落枕穴:悬钟

65.颈痛穴:中渚

66.背痛穴:环跳向内一横指的内环跳

67.腰痛穴:督脉上两眉中点上一寸处

68.腰肌扭伤穴:后溪

69.肋间神经痛穴:丘墟

70.髋痛穴:合谷

71.坐骨神经痛穴:肩峰与腋后皱襞顶点连线的中点

72.膝痛穴:曲池

73.踝痛穴:合谷

74.足跟痛穴:大陵

75.颞颌关节痛:手三里

76.手麻穴:后溪

77.网球肘穴:冲阳

78.痛经穴:十七椎穴

79.止带穴:曲骨

80.催乳穴:涌泉

81.正胎穴:至阴

82.子宫脱垂穴:奇穴腰奇.尾骨尖向上三横指.

83.催产穴:合谷

84.胎盘滞留穴:至阴

85.崩漏穴:上都.手背第二三掌骨间赤白肉际处即八邪之上都穴

86.闭经穴:长强配三阴交

87.产后尿闭穴:中极

88.流诞穴:地仓

89.厌食穴:承浆

90.夜啼穴:中冲

91.百日咳穴:四缝.掌面二三四五指近端指骨关节横纹中点.三棱针点刺.

92.疳积穴:四缝

93.遗尿穴:奇穴在足小趾底部末端横纹中

94.鞘膜积液穴:水道加灸

95.腮腺炎穴:照海

96.增肥穴:中脘

97.上牙痛穴:下关

98.下牙痛穴:合谷

99.咽痛穴:廉泉

100.口疮穴:玉枕对体虚畏寒者加灸十五分钟

101.梅核气穴:天突

102.呃逆穴:攒竹

103.鼻炎穴:下关

104.鼻衄穴:少商.行间迎青县有止鼻血作用

105.眩晕穴:百会加灸二十分钟

106.乳蛾穴(急性扁桃体炎.咽喉肿痛:手三里.针完拨罐三五分钟让血水溢出

107.近视穴:睛明

108.耳聋穴:听宫

109.麦粒肿穴:肝俞三棱针挑刺

110.明目穴:光明.若有颈椎病或脑动脉硬化加风池

111.耳鸣穴:听会.配肾俞太溪关元

112.痤疮穴:大椎三棱针点剌闪罐十到十五分钟

113.荨麻疹穴:神阙.闪罐三次再留罐十五分钟

114.过敏穴:神阙

115.跖疣穴:昆仑

116.带状疱疹穴:手小指第一第二指关节横纹尽头尺侧赤白肉际处

117.丹毒穴:四缝.健脾利湿泻毒清火

118.黄褐斑穴:足三里.再配耳穴.调节内分泌改善微循环

一针治肩痛

郭母,年近60,右肩疼痛3年,夜间畏寒尤甚,睡时以厚被严覆右肩。来我处就医。

查:肩禺处压痛,活动可。

刺右外劳宫,稍压针,酸至肩,慢慢的右肩暖和起来,逐渐全身都暖和了,便出针。

附:4天后遇见诉,这3年来右肩从没这么舒服过,不怕冷了。

脚跟痛一针搞定

脚跟骨刺引起的脚跟痛用芒针肩髃透极泉(患侧)再嘱咐病人用患足跟跺地,疼痛就由重到轻,由轻到无

,一般30分钟左右搞定.

人体要穴歌

人体要穴歌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心胸取内关, 小腹三阴谋。 坐骨刺环跳, 腿疼阳陵透。 视频讲解: 一、十二原穴 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各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气海。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二、下合穴 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从“合治内腑”的治疗原则出发,按疾病所属内腑的不同,而取其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 小肠:下巨虚;大肠:上巨虚;三焦:委阳;膀胱:委中;胃:足三里;胆:阳陵泉。

三、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并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又名悬钟)。 四、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因这八个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常用的有效穴位,故又称窦氏八穴。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通治血病,治疗妇科病效著),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 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五、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六、手足十二针(合谷曲池三里阳陵内关三阴交)

太白穴-最强健脾穴 常用穴位处方

太白穴-最强健脾穴常用穴位处方 太白穴-最强健脾穴太白是脾经的原穴,健脾补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 很多脾虚的症状如夜里睡觉流口水,舌头两边有齿痕,吃完东西腹胀,消化不良,女性崩漏,月经淋漓不尽,都是脾的运化能力差造成的。 尽管脾虚的症状很多,但多揉太白穴全都可以防治。因为它是原穴,是主管脾经上各个问题的。揉太白有个方法,就是用大拇指内侧多硌,这样健脾效果才好。 另外,揉太白还可调节血糖,治疗糖尿病。常用穴位处方歌诀一览表 一、十二原穴 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各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气海。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二、下合穴 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

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从“合治内腑”的治疗原则出发,按疾病所属内腑的不同,而取其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 小肠:下巨虚;大肠:上巨虚;三焦:委阳;膀胱:委中;胃:足三里;胆:阳陵泉。三、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 并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

最常用的穴位处方和歌诀

最常用的穴位处方和歌诀 十二原穴 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 原太冲,左右各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气海。十二原穴主治五脏 六腑的疾病。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下合穴 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从“合 治内腑”的治疗原则出发,按疾病所属内腑的不同,而取其相应的下 合穴治疗。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 小肠:下巨虚;大肠:上巨虚;三焦:委阳;膀胱:委中;胃:足 三里;胆:阳陵泉。 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 能有着密切关系, 并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 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如脏病 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另外,八会穴还 能治疗某些热病。 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又名悬钟)。 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 因这八个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常用的有效穴位,故又称窦氏八穴。 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 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 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通治血病,治疗妇科病效著),故公 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 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 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 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常见病治疗配穴

常见病治疗配穴 一、支气管系统疾病 1、咳嗽:水金、水通(这董氏奇穴治疗咳嗽特效穴),再配合一日四时分刺法 效更佳,朝刺鱼际,午刺俞太渊、夕刺合尺泽,夜刺井少商。 2、水金、尺泽。 3、列缺、太渊,痰多加丰隆。 4、天突、尺泽。 5、天突、列缺。 二、支气管哮喘 1、水金、水通。 2、鱼际、尺泽。 3、内关,强心配复溜。 4、严重者在尺泽刺血,稳定后用水金、肾关、复溜(标在肺、本在肾)。 三、感冒 1、液门、三间(液门在三焦经,能增强人体免疫机能,三间为大肠经之穴与 肺相表里。两者一为荥穴,一为俞穴,荥俞主外经,因此治感冒甚效)。 2、发烧可加大椎、曲池,或者三商刺血。咳嗽加水金,喉痛加鱼际。 3、风池、肺俞、丰隆。 四、急性咽炎 1、少商、商阳刺血。 2、液门、鱼际(交交叉取穴,左右各取一穴)。 五、慢性咽炎 1、太冲(古歌决应用此法最多)。 2、鱼际、液门,交叉取穴。 3、少商、商阳刺血。 4、肾关、太溪。 5、肾关、照海。 6、列缺、照海。

六、心血系统疾病 (一)心动过速 1、内关、郄门。 2、少海、神门。 3、心常穴。 4、内关、足三里。 5、内关、间使。 6、通关、通山。 (二)、心房纤颤 1、内关、通里。 2、内关、间使。 3、神门、心俞。 (三)心律不齐 1、内间、间使。 2、内关、足三里。 3、心常、心门也有效。 4、通关、通山。 5、内关、通里、少府。 (四)、冠心病 1、内关、足三里。 2、内关、太冲。 3、内关、间使。 4、通山、通关。 5、尺泽区刺血效佳。 6、四花中外刺血。 (五)心绞痛 1、尺泽、曲泽刺血效佳。 2、足三里、丰隆刺血(董氏四花上外刺血)。 3、董氏火包穴、足三里、内关。

常用穴位处方

常用穴位处方 常用穴位处方歌诀一览表 太白穴-最强健脾穴 太白是脾经的原穴,健脾补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 很多脾虚的症状如夜里睡觉流口水,舌头两边有齿痕,吃完东西腹胀,消化不良,女性崩漏,月经淋漓不尽,都是脾的运化能力差造成的。 尽管脾虚的症状很多,但多揉太白穴全都可以防治。因为它是原穴,是主管脾经上各个问题的。揉太白有个方法,就是用大拇指内侧多硌,这样健脾效果才好。 另外,揉太白还可调节血糖,治疗糖尿病。 常用穴位处方歌诀一览表 一、十二原穴 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各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气海。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二、下合穴 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从“合治内腑”的治疗原则出发,按疾病所属内腑的不同,而取其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 小肠:下巨虚;大肠:上巨虚;三焦:委阳;膀胱:委中;胃:足三里;胆:阳陵泉。 三、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 并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又名悬钟)。 四、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因这八个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常用的有效穴位,故又称窦氏八穴。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通治血病,治疗妇科病效著),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

穴位养生的口诀

穴位养生的口诀 一、十二原穴 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 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各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气海。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二、下合穴 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 穴位于膀胱经。从“合治内腑”的治疗原则出发,按疾病所属内腑的不同,而取其相应的下 合穴治疗。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 小肠:下巨虚;大肠:上巨虚;三焦:委阳;膀胱:委中;胃:足三里;胆:阳陵泉。 三、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 并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 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 大杼、髓会绝骨又名悬钟。 四、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因这八个穴是金元 时代窦汉卿常用的有效穴位,故又称窦氏八穴。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 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 如公孙通冲脉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通治血病,治疗妇科病效著,故公孙既能治足太 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

常用穴位处方歌诀一览表

常用穴位处方歌诀一览表 常用穴位处方歌诀一览表 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十、常用配穴手颤:少海五指不伸:中渚指痛:少商臂痹:肩髃吐血:尺泽流涎:地仓男蛊女孕:涌泉鬼邪妖癫:神门、人中、间使冷风湿痹:环跳、阳陵泉头面病:曲池、合谷鼻渊:合谷、太冲泄泻:足三里、内庭、申脉、中脘五痫(如五畜叫):劳宫、涌泉心肾不交:神门、太溪心力衰竭:内关、膻中注:自《杂病穴法歌》《灵光赋》《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 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募穴十二原穴。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 特定穴: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 阴俞土,阳俞木;十二背俞穴表,六脏背俞六腑背俞,肺肺俞大肠大肠俞肾肾俞膀胱膀胱俞肝肝俞胆胆俞心心俞小肠小肠俞脾脾俞胃胃俞心包厥阴俞三焦三焦俞背俞穴,首见于《灵枢?《脉经》才明确了肺俞、肾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胃俞等十个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膀胱主藏津液,三焦主水液代谢,故三焦与膀胱关系密切,因此,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经上; 针灸穴位歌诀

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小肠之原腕骨穴,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脾募章门为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有人以中脘为主穴,再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分别选配命门、肾俞、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内关、合谷、太冲、关元等穴,针灸治疗胃脘痛358例,有效率达94,97%。操作前先对针具及穴位消毒处理,然后取29号1.5寸针一支,从膻中穴沿皮下向下直刺至冲庭穴,行针数秒,用泻法使针下产生针感,留针15分钟,再用胶布固定即可,埋针2~5天,隔7天再埋针一次。4.膈俞"血会膈俞"。 针灸处方及腧穴学歌诀 十二背俞穴歌。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肝阳上亢头晕眩,风池肝肾俞行间。气血不足头痛补,任督背俞穴为主,百会气海足三里,肝脾肾俞与合谷。脾胃虚寒背俞任,脾俞胃俞并章门。脾俞胃俞足三里,诸穴出自背俞任。气海血枯经闭,脾俞肾俞三里。 必须记住的16个穴位一切慢性病一一足三里,伸展一切经脉一一申脉,一切筋病一一承筋,一切骨病一一绝骨,内外伤一一承山,一切疹病一一百虫窝,头痛一一吼会,鼻病一一风门,尿多一一小指第一关节上,更年期病一一隐白,咳喘一一定喘,阑尾病一一阑尾穴。

常用穴位处方歌诀一览表

常用穴位处方歌诀一览表 一、十二原穴 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各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气海。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二、下合穴 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从“合治内腑”的治疗原则出发,按疾病所属内腑的不同,而取其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 小肠:下巨虚;大肠:上巨虚;三焦:委阳;膀胱:委中;胃:足三里;胆:阳陵泉。 三、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 并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又名悬钟)。 四、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因这八个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常用的有效穴位,故又称窦氏八穴。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通治血病,治疗妇科病效著),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 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

痛外治痛——人体X形平衡法

痛外治痛——人体X形平衡法 昨天经过3例痛症患者的平衡法找压痛点(高升点),证实了《人体X形平衡法》一书所言非虚。今天一位大叔还跟人说,我找的穴位治疗效果很不错,今天他的脚已经不觉得痛了。2例脚踝附近疼痛的病人,经过在手掌部探寻痛点都在大鱼际内侧偏上位置找到强烈的压痛点,以拇指按压稍用力患者即有难于忍受的痛感,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即可知。1例左臂肘关节疼痛的患者,用同样的方法在右膝阴陵泉附近找到强烈的压痛点。脚痛的那位大叔同时有颈椎病,我依平衡法也在脚外踝上三寸附近找到了强烈的压痛点。 通过以上几例平衡取穴,我发现所得结果与《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中的取穴位置非常相似,但是以平衡取穴法得到的高升点不一定是正穴位上,它是一个区域,最大的好处是:只要你知道了平衡取穴的法则,就可以在相应部位指压探寻得到可以快速止痛治病的信息穴,而无须记忆任何穴位。同时,它又可以避免直接在痛患处直接施术带来的痛苦,是继肌肉起止点疗法——反阿是穴后的又一痛外治痛取穴法。 原本想在网上直接转贴相关理论的文章,可惜昨晚找了好久也没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今天只好把自己摘抄于笔记上的《人体X形平衡法》精要部分,慢慢打出来搬到网上。我习惯了浓缩书本内容了,通常一本厚厚的书,我需要的东西就那么一两段话。所以下面我打出来的文字也会相当的少。 浅论高低医疗学 所谓高低医疗学,乃是研究人体低沉点与高升点以及如何达到相对平衡的学问。 当不平衡由量变到质变,一端出现了病变低沉点,在另一断必然出现高升点,这便产生了疾病。只要在高升点上施加压力,通过大脑这个支点,就可以促使高升点下沉,而在另一端的低沉点就会上升,从而恢复相对平衡线,也就治好疾病了。 准确找到低沉点与高升点,促使高升点下沉,就成为调动人体神奇平衡力之源。 人体左脑主管右半身的活动,右脑主管左半边的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大X形,因而低沉点与高升点在人体出现的规律也是大X形。弄懂X形真缔,便成为治病的灵魂与关键。 此法疗效迅速,可在十分钟内治愈外伤(不含骨折)与菌痢。 此平衡法理论来源于内经缪刺论:“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 “气无常处”四字揭示我们不可拘泥于固定经穴,应树立起“全身是穴,全身非穴”的新观念。 缪刺论之四末即两手两脚。手为阳,脚为阴,阴与阳的相对平衡,称之为平衡线。受邪布四末的启示,我将两手两脚作为调动人体神奇平衡力的突破口。如左手食指受伤,则在右脚第二趾找对应点,如扭伤红肿,虽一次施术后红肿未消,却可痛苦全失,几天后红肿自消。用此法不仅可治外伤,冻伤、关节炎等也有神效。 如何把握人体X形平衡法 X形是外形,平衡是内容。 病变低沉点与相应高升点之间有相应性。如心肺经上行,心肺疾病手上有相应高升点;肝脾肾经下行,肝脾肾疾病脚上有高升点。耳、手、脚、面、鼻、头均可代表全身,尤其耳穴更是集人体相应高升点之大成,手穴脚穴仅次于其后。 相应高升点有四个特征:一是不压不痛;二是压了特痛;三是压久后渐渐不痛;四是压的次数多了或时间长了,压痛点由痛转为不痛,疾病治愈或是病情改善。 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不记穴、不认穴,按照X形平衡法原理压痛探寻取穴。指压疾病的相

针灸—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

针灸—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 1、感冒穴:大椎。操作:刺血后拔罐,炙法。用于感冒、流感或预防。 2、止咳穴:孔最。操作:快速提插捻转,1-1.5寸。主治:咳嗽、咳血、支气管哮喘。 3、咯血穴:孔最。操作:同上,泻法为主,1-1.2寸。主治:咳嗽、咳血。 4、气管炎穴:肺穴(俞)。操作:1寸。斜向各脊椎刺,捻转。主治:支气管炎、咳嗽、咳血、肺结核。 5、哮喘穴:鱼际。操作:1寸。向劳宫方向刺,捻转。主治:哮喘、支气管炎。 6、退热穴:曲池。操作:1.5寸。提插,5分钟行1次针,留30分钟。不退热加大椎刺血。主治:发热、感冒发热、高热惊厥。 7、胸闷穴:膻中。操作:1.5寸。沿胸骨刺,伴心慌气短加内关。主治:胸闷、胸痛、气喘、肝气郁结。 8、肺炎穴:列缺。向上斜刺0.4-0.8寸,捻转,5分钟行1次针,伴胸痛发热等,加肺俞、曲池等。主治:肺炎、肺结核、肺气肿、哮喘。 9、调心穴:内关。操作:1寸。直刺,捻转,5分钟行1次针。主治:陈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胸闷、应急综合征及心绞痛等。 10、冠心穴:解溪穴直下2.5寸,脚面第2、3趾骨之间。操作:1寸。直刺0.5-0.8寸,捻转,2-3分钟行1次针。主治:冠心病、胸闷、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 11、急救穴:人中。操作:0.5寸,斜向上刺,泻法,醒后留5-10分钟。主治:昏迷、休克、晕厥、小儿抽风、失语、中暑等。

12、虚脱穴:人中。操作:刺2-3分,捻转,留15-20分钟。主治:虚脱、昏迷、晕厥、癫狂、休克等。 13、中暑穴:少商。操作:刺0.3-0.5分,捻转,泻法,留10-15分钟,发热大汗可放血2-3滴。主治:中暑、中风昏迷。 14、神衰穴:神阙。操作:直刺0.5—1寸,平补平泻法,捻转,留20分钟,起针后拔罐10分钟。 15、神官穴:承山。操作:刺2.5寸,平法,伴心慌气短等加内关、膻中。主治:神经官能症。 16、精神病穴:百会。操作:斜刺0.5-0.8寸,泻法。主治:功能性精神病。 17、癫痫穴:腰奇。操作:先刺入后再向上进2.5寸,捻提。 18、醒脑穴:听敏。操作:刺0.5-0.8寸,強刺激。主神志不清,昏厥。 19、脏器下垂穴:百会。操作:刺后炙20分钟。主治:胃、肾、子宫、直肠下垂等。 20、失语穴:人中。操作:刺8分,斜向上,留25分钟,強刺激。主治:癔症性失语或功能性失语。 21、癔瘫穴:涌泉。操作:1-1.5寸,捻提3分钟,试走。主治:癔症性瘫痪。 22、面抽穴:颧髎。操作:直刺0.5-1寸,泻法。主治:面肌痉挛,面肌抽搐。 23、面瘫穴:下关。操作:直刺1-1.2寸,泻法。加配鱼腰、四白、颊车更好,火盛患侧耳尖放血,寒盛加鱼际、四白、太阳等。主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 24、偏瘫穴:率谷。健侧刺0.5-1寸,平刺,提捻。主治:脑中风偏瘫、偏头痛。 25、脑缺血穴:风池。操作:刺2寸,捻转,留30分钟。主治:脑供血不足。

常用穴位歌诀

常用穴位歌诀 一、十二原穴 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各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气海。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二、下合穴 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从“合治内腑”的治疗原则出发,按疾病所属内腑的不同,而取其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 小肠:下巨虚;大肠:上巨虚;三焦:委阳;膀胱:委中;胃:足三里;胆:阳陵泉。 三、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 并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又名悬钟)。 四、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因这八个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常用的有效穴位,故又称窦氏八穴。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通治血病,治疗妇科病效著),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 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完整版)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

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 常见病, 疗法 1、感冒穴:大椎。操作:刺血后拔罐,炙法。用于感冒、流感或预防。 2、止咳穴:孔最。操作:快速提插捻转,1-1.5寸。主治:咳嗽、咳血、支气管哮喘。 3、咯血穴:孔最。操作:同上,泻法为主,1-1.2寸。主治:咳嗽、咳血。 4、气管炎穴:肺穴(俞)。操作:1寸。斜向各脊椎刺,捻转。主治:支气管炎、咳嗽、咳血、肺结核。 5、哮喘穴:鱼际。操作:1寸。向劳宫方向刺,捻转。主治:哮喘、支气管炎。 6、退热穴:曲池。操作:1.5寸。提插,5分钟行1次针,留30分钟。不退热加大椎刺血。主治:发热、感冒发热、高热惊厥。 7、胸闷穴:膻中。操作:1.5寸。沿胸骨刺,伴心慌气短加内关。主治:胸闷、胸痛、气喘、肝气郁结。 8、肺炎穴:列缺。向上斜刺0.4-0.8寸,捻转,5分钟行1次针,伴胸痛发热等,加肺俞、曲池等。主治:肺炎、肺结核、肺气肿、哮喘。 9、调心穴:内关。操作:1寸。直刺,捻转,5分钟行1次针。主治:陈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胸闷、应急综合征及心绞痛等。 10、冠心穴:解溪穴直下2.5寸,脚面第2、3趾骨之间。操作:1寸。直刺0.5-0.8寸,捻转,2-3分钟行1次针。主治:冠心病、胸闷、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 11、急救穴:人中。操作:0.5寸,斜向上刺,泻法,醒后留5-10分钟。主治:昏迷、休克、晕厥、小儿抽风、失语、中暑等。 12、虚脱穴:人中。操作:刺2-3分,捻转,留15-20分钟。主治:虚脱、昏迷、晕厥、癫狂、休克等。 13、中暑穴:少商。操作:刺0.3-0.5分,捻转,泻法,留10-15分钟,发热大汗可放血2-3滴。主治:中暑、中风昏迷。 14、神衰穴:神阙。操作:直刺0.5—1寸,平补平泻法,捻转,留20分钟,起针后拔罐10分钟。 15、神官穴:承山。操作:刺2.5寸,平法,伴心慌气短等加内关、膻中。主治:神经官能症。 16、精神病穴:百会。操作:斜刺0.5-0.8寸,泻法。主治:功能性精神病。 17、癫痫穴:腰奇。操作:先刺入后再向上进2.5寸,捻提。 18、醒脑穴:听敏。操作:刺0.5-0.8寸,強刺激。主神志不清,昏厥。 19、脏器下垂穴:百会。操作:刺后炙20分钟。主治:胃、肾、子宫、直肠下垂等。 20、失语穴:人中。操作:刺8分,斜向上,留25分钟,強刺激。主治:癔症性失语或功能性失语。 21、癔瘫穴:涌泉。操作:1-1.5寸,捻提3分钟,试走。主治:癔症性瘫痪。 22、面抽穴:颧髎。操作:直刺0.5-1寸,泻法。主治:面肌痉挛,面肌抽搐。 23、面瘫穴:下关。操作:直刺1-1.2寸,泻法。加配鱼腰、四白、颊车更好,火盛患侧耳尖放血,寒盛加鱼际、四白、太阳等。主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 24、偏瘫穴:率谷。健侧刺0.5-1寸,平刺,提捻。主治:脑中风偏瘫、偏头痛。 25、脑缺血穴:风池。操作:刺2寸,捻转,留30分钟。主治:脑供血不足。 26、尿频穴:太溪。操作:刺0.-1寸,平法。主治:尿频或尿液次数增多。 27、降糖穴:胰俞。操作:斜刺1.5寸,泻法,留30分钟,配三阴交、脾俞、足三里、神门、肾俞。主治:糖尿病、血糖过高。 28、降脂穴:丰隆。操作:直刺2寸,提插泻法,留30分钟。主治:高脂血症,肥胖。

常见病一针疗法 最新

常见病一针疗法最新常见病一针疗法转贴 ============================= 发布时间:2009-10-12 14:37 退热穴:曲池 胸闷穴:膻中 调心穴:内关 急救穴:人中 神衰穴:脐中 精神病穴:百会 癔瘫穴:涌泉 面瘫穴:下关 偏瘫穴:率谷 脑缺血穴:风池 前头痛穴:中脘 偏头痛穴:太冲 后头痛穴:至阴 失眠穴:大陵 失眠2穴:风池 胃痛穴:中脘 止泻穴:申脉 肾痛(结石)穴:精灵 利尿穴:三阴交

落枕穴:悬钟 腕痛穴:太溪 肘痛穴:阴陵泉 腰肌扭伤穴:后溪 髋痛穴:合谷 肋痛穴:阳陵泉 膝痛穴:曲池 踝痛穴:合谷 足跟痛穴:大陵 手麻穴:后溪 催乳穴:涌泉 上牙痛穴:下关 下牙痛穴:合谷 鼻炎穴:下关 眩晕穴:百会 耳聋穴:听宫 耳鸣穴:听会 相关文章: 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 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二) 《医学点穴11寓床验集》 1、脏腑病在俞穴的反应: 心脏病的反应点在心俞穴:肝脏病的反位点在肝俞穴;胃脏病的反应点胃俞与隔俞穴;肺脏病

的反应点在肺俞穴;肾脏病的反应在肾俞穴;糖尿病的反应点在胰俞穴;癌症的反应点在隔俞穴。(注:2004年由齐强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实用六解穴位辞典》,把胰俞作为腧穴 名称收录,定位在足太阳膀胱经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2 胰俞穴功能的挖掘从解 剖生理学的角度分析,胰腺的功能是产生胰液和胰岛素。胰液经胰管排入十二指肠,有分解 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功能;胰岛素则直接进入血液,可调节血糖的代谢。) 2、必须记住的16个穴位。 一切慢性病一一足三里 伸展一切经脉一一申脉 一切筋病一一承筋 一切骨病一一绝骨 内外伤一一承山 一切疹病一一百虫窝 头痛一一百会 鼻病一一风门 尿多一一小指第一关节上 更年期病一一隐白 咳喘一一定喘 阑尾病一一阑尾穴 37 主升一切一一百会 主降一切------涌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