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佛教小说的内容

魏晋南北朝佛教小说的内容
魏晋南北朝佛教小说的内容

魏晋南北朝佛教小说的内容。在《幽明录》和《冥祥记》中[3]。冥祥记》[8])。

论文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佛教小说的内容,《幽明录》,《冥祥记》

后汉佛教向魏晋佛教发展,是从胡僧的神仙方术式佛教发展到道家哲学式、玄学式佛教。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些故事中有不少是包含佛教思想或者佛教教义的。

佛教徒向广大社会民众宣讲佛教教义和佛经内容的时候,会遇到一些不易被大众理解的词汇,这些字词都是来自于佛经原文,例如:“空”“菩提”“涅槃”等等[1],他们就借用老庄的玄学术语来对其加以解释[2],这样一来,广大民众就可以通过这些故事来理解佛教教义了。

魏晋南北朝佛教小说的内容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真佛实有、经像灵验;第二种是:神灵不灭、三世轮回[4];第三种是:因果报应、地狱之行[5];第四种是:佛教神奇、道巫无用。以下则分别详细讲述这四种故事内容并举例说明。

一、真佛实有、经像灵验

在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中,是没有人见到过佛的。佛和神仙鬼怪这类奇异的事物,往往只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或者是想象之中,甚至在幻想之中,在梦境之中。佛教徒们弘扬佛教的首要任务就是必须让别人相信:佛是真实存在的。阅读、背诵、抄写、传播佛经是会获得善报的,是可以减轻甚至抵消一个人所犯的罪过的。反之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撕毁、玷污佛经和佛像的人则会遭到恶报,并且这些恶报相当严重,轻则身患重病,经久不愈;重则一命呜呼,甚至有时候还会连累家人跟着他一起命丧黄泉。不仅如此,而且任何医生都治不好这些病,这些病只有在本人大彻大悟,悔过自新,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接受佛教,尊重佛教,信仰佛教,阅读佛经,供养佛像之后才会彻底解除痛苦,病人的病才会无药而愈,平安无事。

例如真佛实有:

晋司空庐江何充,字次道,弱而信法,心业甚精。常于斋堂,置一空座,筵帐精华,络以珠宝;设之积年,庶降神异。后大会道俗,甚盛。坐次一僧,容服粗垢,神情低陋,出自众中,径升其座,拱默而已,无所言说。一堂怪骇,谓其谬僻。充亦不平,嫌于颜色。及行中食,此僧饭于高座;饭毕,提钵出堂,顾谓充曰:「何侯徒劳精进!」因掷钵空中,陵空而去。充及道俗,驰遽观之:光仪伟丽,极目乃没。追共惋恨,稽忏累日怎么写论文论文格式范文。(《幽明录》[6])

这个故事通过记叙一个人看见了佛祖显灵,并且浓墨重彩的描写了当时的情境,真佛的光辉形象,直到最后消失在空中的全过程。在佛消失了之后,依然有祥光照耀,芬芳弥漫,经久不散。这一类佛经故事的情节内容大致如此。

佛教徒们不仅宣传真佛实有,并且他们还认为佛经佛像法力无边。因此在这两本书中,也不乏那些描述佛经佛像十分灵验的佛教故事。例如:

晋董吉者,于潜人也。奉法三世,至吉尤精进。恒斋戒诵首楞严经。屯中有病,辄请吉读经;所救多愈。同县何晃者,亦奉法士也。咸和中,卒得山毒之病,守困。晃兄惶遽,驰往请吉。董何两舍,相去六七十里。复隔大溪,五月中,大雨。晃兄初渡时,水尚未至。吉与期设中食后。此字广记引有比往而山水暴涨,不复可涉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吉不能泅;迟回叹息;坐岸良久;欲下不敢渡。吉既信直。必欲赴期。乃恻然发心,自誓曰:「吾救人苦急,不计躯命。克冀如来大士,当照乃诚。」便脱衣,以囊经戴置头上,径入水中,量其深浅,乃应至颈。及吉渡,正着膝耳。既得上岸,失囊经,甚惋恨。进至晃家,三礼忏悔,流涕自责。俯仰之闲,便见经囊在高座上。吉悲喜取看,邑邑如有湿气。开囊视经,尚燥如故。于是屯人,一时奉法。吉所居西北,有一山,高峻,中多妖魅,犯害居民。吉以经戒之力,欲伐降之。于山际四五亩地,手伐林木,构造小屋,安设高座,转首楞严经。百余日中,寂然无闻。民害稍止。后有数人至吉所,语言良久。吉思惟此客言者,非于潜人;穹山幽绝,何因而来;疑是鬼神;乃谓之曰:「诸君得无是此中鬼耶?」答曰:「是也。闻君德行清肃,故来相观。并请一事,想必见听。吾世有此山,游居所托。

君既来止,虑相逆冒,恒怀不安。今欲更作界分,当杀树为断。」吉曰:「仆贪此静寂。读诵经典,不相干犯。方为卿比,广记引作方喜为此愿见佑助。」鬼答:「亦复凭君,不见侵克也。」言毕而去。经一宿,前芟地,四际之外,树皆枯死,如火烧状。吉年八十七亡。(《幽明录》)[7]

再如下面这篇作品:

晋竺长舒者,其先西域人也。世有资货,为富人。竺居晋元康中内徙洛阳。长舒奉法精至;尤好诵观世音经。其后邻比失火。长舒家悉草屋,又正下风,自计火已逼近,政复出物,所全无几,乃敕家人不得辇物。亦无灌救者怎么写论文论文格式范文。唯至心诵经。有顷,火烧其邻屋,与长舒隔篱,而风忽自回,火亦际屋而止。于时咸以为灵。里中有轻险少年四五人,共毁笑之,云风偶自转,此复何神。伺时燥夕,当爇其屋:能令不然者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可也。其后天甚早燥。风起亦驶,少年辈密共束炬掷其屋上。三掷三灭,乃大惊惧,各走还家。明晨,相率诣长舒自说昨事,稽颡辞谢。长舒答曰:「我了无神,政诵念观世音,当是威灵所佑。诸君但当洗心信向耳。」自是邻里乡党咸敬异焉。(《冥祥记》[8]) 作品中主人公所居住的地方遭遇火灾,而主人公恰好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正在家中默念《观世音经》。本来他的家是在下风处的,可是离奇的事发生了:火随风势,本应烧到他的家,但是火却在还没有到达他家房子的地方突然停下来了,没有烧到他的房子,于是他认为这是菩萨护佑的结果。但是有几个年轻人不相信,他们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个偶然或者是巧合罢了。他们等到一个月黑风高、天气干燥的晚上,带上火把,并且把点燃的火把扔到主人公的茅草屋上面去,扔了三次,然而三次火把都熄灭了,房屋一点儿也没有烧到。几个年轻人觉得又害怕又奇怪,于是都回家了。当时主人公也正好在家里念《观世音经》。第二天早上那几个年轻人来到主人公的家,如实说了昨晚的事。大家都认为是观世音显灵,护佑这些笃信佛教的人。于是当地很多人都开始相信佛教,并且供奉观世音。

二神灵不灭三世轮回[9]

一切宗教都是相信灵魂不死和神灵存在的。中国佛教在中土固有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传播,实际上是以中国古代宗教的鬼神观为基础的。

所谓神不灭论,是中国佛教教徒将佛教轮回学说与中土传统宗教中的灵魂崇拜相结合的产物,它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分开的,不但精神不灭,更可恢复原形。

宣扬神不灭论和轮回之说,自然要反对神灭论乃至无鬼论[10],因此在佛教志怪故事中,经常有关于那些持神灭论和鬼神虚有的人进行反抗和辩论的故事。在《幽明录》中阮瞻的故事就是这类作品的一个典型代表。例如:

阮瞻素秉无鬼论,世莫能难,每自谓理足可以辨正幽明。忽有一鬼,通姓名作客诣阮,寒温毕,即谈名理。客甚有才情,末及鬼神事,反复甚苦,遂屈。乃作色曰:“鬼神,古今圣贤所共传,君何独言无耶?仆便是鬼!”于是忽変为异形,须臾消灭。阮默然,意色大恶。后年余病死。(《幽明录》[11]) 在这个故事中,关键词穷,甘拜下风。但是实际上客人内心依旧不服气,于是为了证明鬼神实有,那位客人居然瞬间幻化为异形,不一会儿就消失了。阮瞻大吃一惊,觉得很害怕,又很讨厌鬼,一年多以后,阮瞻忧郁成疾,命丧黄泉。

这个故事的特别之处有很多,首先,阮瞻是西晋名士,是著名的无鬼论者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用他作为故事的主人公,那么这个故事的可信度会大大增强。其次,客人与主人辩论时,客人已经认输了,原本这个故事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但是却还没有结束,作者故意安排了一个让人始料不及的结局。再次,内心不服气的客人居然采取了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方式来证明鬼神实有,并且也是最直截了当,让人毫无反驳余地的方式,那就是现身说法,突然幻化为鬼来让主人公相信鬼神实有。对于这一亲眼所见的事实,主人公再也无力反驳。最后,主人公因为受到了惊吓,当然,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鬼在他面前突然现身这一事实完全颠覆了他多年以来一直坚守的无鬼论,个人信仰的崩溃和受到严重惊吓的双重打击,以至于主人公最后在病痛中死去。

佛教教义中认为人死之后,形沉于地,神归于天,因此认为灵魂存在,精神不灭。他们还认为生命是有轮回的,人是有前世、今生和来世的。因此在这两本书中,也有不少涉及到人的精神不灭,三世轮回的故事。例如:

宋王淮之字符曾,琅琊人也,世以儒专,不信佛法。常谓:身神俱灭,宁有三世?元嘉中,为丹阳令,十年,得病气绝,少时还复暂苏。时建康令贺道力省疾,下床会,淮之语力曰:「始知释教不虚,人死神存,信有征矣。」道力曰:「明府生平置论不尔,今何见而乃异之耶?」上二字及乃字并依广记引补淮之敛?答云:「神实不尽,佛教不得不信。」语卒而终。(《冥祥记》[12] )

三因果报应地狱之行[13]

中国人相信因果报应的信念古已有之。人们认为善恶终有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生中多做善事的人死后会到天堂,而那些作恶多端的人则会入地狱。升入天堂的人会快乐平安,进入地狱的人则痛不欲生,永坠苦海。佛教徒们不仅仅宣扬这些,他们所认为的行善并非单单是指普通意义上的行善,他们把信仰佛教、崇拜佛祖、抄写经文、传播教义也视为一种行善积德,并视之为莫大的善良。他们还宣称如果一个人信仰佛教,抄写佛经,传播教义就可以抵消他们之前做过的种种坏事,并且还会因为写经布道的功德而获得无上的善报,可以升入天堂,永享安乐。以下是这两本著作中反映因果报应和地域观的故事,笔者分别摘录其一以示之怎么写论文论文格式范文。

例如因果报应:

项县民姚牛,年十余岁,父为乡人所杀,常卖衣物市刀戟,图欲报仇。后在县署前相遇,手刃之于众中。吏捕得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官长深矜孝节,为推迁其事,会赦得免。又为州郡论救,遂得无他。令后出猎,逐鹿入草中,有古深井数处,马将趋之。忽见一公,举杖击马,马惊避,不得及鹿。令怒,引弓将射之。公曰:“此中有井,恐君坠尔。”令曰:“汝为何人?”翁跪曰:“民姚牛父也,感君活牛,故来谢恩。”因灭不见,令深感冥事,在官数年,多惠于民。(《幽明录》[14])

这是因果报应中的善报,下面一个故事则是因果报应中的恶报:

宋唐文伯,东海赣榆人也,弟好浦博,家资都尽;郡中有寺,经过人或以钱上佛,弟屡窃取。久后病癞,卜者云:“祟由盗佛钱。”父怒曰:“佛是何神,乃令我儿至此?吾当试更虐夺,若复能病,可也。”前县令何欣之妇上织成宝盖带四枚,乃取盗之,以为腰带。不盈百日,复得恶病,发疮之始,起腰带处。世时在元嘉年初尔。(《幽明录》[15])

在中国古代宗教中,就有冥府泰山和泰山府君的信仰[16]。佛教教义中则声明地狱存在,统治者是阎罗王[17]。随着佛教的逐渐发展和兴盛,地狱就和冥府泰山相互关联,其统治者称之为府君,因此二教合流的痕迹非常明显。故事中关于地狱的描写,则是极尽所能的描绘阴森恐怖的情状。例如地狱之行:巴丘县有巫师舒礼,晋永昌元年病死,土地神将送诣太山。俗人常谓巫师为道人,路过冥司福舍前,土地神问吏:“此是何等舍?”吏曰:“道人舍。”土地神曰:“是人亦道人。”便以相付。礼入门,见千百间瓦屋,皆悬竹帘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自然床榻,男女异处。有念诵者,呗唱者,自然饮食者,快乐不可言。礼文书名已到送太山门,而身不至,推问土地神,神云:“道见数千间瓦屋,即问吏,言是道人,即以付之。”于是遣神更录取,礼观未遍,见有一人,八手四眼,提金杵,逐欲撞之,便怖走还,出门,神已在门迎,捉送太山。太山府君问礼:“卿在世间,皆何所为?”礼曰:“事三万六千神,为人解除祠祀,或杀牛犊猪羊鸡鸭。”府君曰:“汝佞神杀生,其罪应上热熬!”付吏牵著熬所,见一物,牛头人身,捉铁叉,叉礼著熬上,宛转,身体焦烂,求死不得。已经一宿二日,备极冤楚。府君问主者:“知礼寿应尽?为顿夺其命?”校录籍,余算八年。府君曰:“录来。”牛首人复以铁叉叉著熬边。府君曰:“今遣卿归,终毕余算;勿复杀生淫祀。”礼忽还活,遂不复作巫师。(《幽明录》[18])

四佛教神奇道巫无用

佛教在中国古代宗教鬼神观念的心理基础上进行传播,较之于中国古代宗教过早伦理化,政治化的态势,佛教以其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完整系统的宗教礼仪和地狱轮回神学体系而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学说,最终被中国人所接受。

佛教初入中土,被视为道术的一种,人们是将佛教置于黄老之学一类的[19],是作为祈求现世利益的神仙方术来看待的[20]。佛教初入中土,依附于中国古代宗教和道教而生存发展的。

随着佛教自身的逐渐发展壮大,佛教与中国古代宗教、道教之间就产生了矛盾。特别是佛道之争,道

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佛教史外来宗教,相形之下,佛教处于劣势,佛教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争取自己的根本利益,因此佛道之争尤为激烈。

北朝时期发生了大规模的灭佛运动[21],这些宗教方面的斗争,在这一时期的小说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佛教徒们运用大量的故事,宣传佛法胜于道巫。为了宣扬佛教的优秀和纯正,必须对其它的宗教进行打击和贬低。并且,佛教徒们还编造了一些故事,让道教徒遭遇地狱之苦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来说明佛教灵验,佛祖法力无边。

例如佛胜道巫:

宋魏世子者,梁郡人也,奉法精进,儿子遵修,唯妇迷闭,不信释教。元嘉初,女年十四病死,七日而苏。云可安施高座,并无量寿经。世子即为具设经座,女先虽斋戒礼拜,而未尝看经,今广记引有今字即升座转读,声句清利,下启父言:「儿死便往无量寿国,见父兄及己三人,池中已有芙蓉大华,后当化生其中;唯母独无,不胜此苦,乃心,故归启报。」语绝,复绝,母于是乃敬信法教。(《冥祥记》[22]) 这个故事讲的是梁郡的魏世子一家人,父亲和儿子笃信佛教,只有儿媳不信仰佛教。元嘉初年的时候,魏世子的孙女在十四岁的时候病死了,七天之后又复活了。那个小女孩说可以把《无量寿经》[23]摆放在高堂之上怎么写论文论文格式范文。魏世子于是按照孙女的话安放好了高座和《无量寿经》,孙女之前虽然接受了斋戒和礼拜,但是却从来没有看过佛经。现在孙女却坐在高座之上朗读佛经,声音特别清丽,然后她对她的父亲说:“我死了之后便前往了无量寿国,见到父亲兄弟和我自己三个人,在池塘之中已经有了美丽的芙蓉花,以后我们就会在芙蓉花中化身;只有母亲一个人没有化生,我忍受不了母亲受苦,因此回来禀报父亲。说完了这句话之后,小女孩又死了,她的母亲于是就开始敬信佛教了。

这个故事通过叙述一个事实,借用一个死去的小女孩之口,来说出信仰佛教的人和不信仰佛教的人死亡之后遭遇的差异。信仰佛教的人可以在美丽的芙蓉花之中化生,能够享受幸福,不信仰佛教的人则不能化生,并且会不断地受苦,女儿不忍心看见母亲遭受苦难,于是回来告知父亲。然后小女孩又死了。她的母亲听了她的话,就开始相信佛教。作者试图通过这个故事,借这个已经死去的小女孩之口,来说明佛教的神奇,佛教弟子的幸福,并且劝解以前并不相信佛教的母亲信仰佛教,这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说明佛教灵验,佛祖法力无边的故事。

作者:李立文(1986.1.30——),女,湖北省武汉市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中国古典文献方向09级研究生。

[1]空:万物从因缘生,没有固定,虚幻不实。亦特指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谛中的真谛。菩提:“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涅槃:涅槃翻译成中文为不生不灭意,乃指佛教之中心思想,若无涅盘佛教就形同生灭的世间法。

[2]老庄: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玄学: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3]《幽明录》:志怪小说集。南朝·宋刘义庆(403~444)撰。《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20卷(两《唐志》作30卷)﹐是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篇幅较大的一种。原书久已失传。鲁迅《古小说钩沉》辑集佚文260多条。所记都是神鬼怪异故事﹐与《搜神记》同为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冥祥记》:南齐之太子舍人王琰撰。本书为佛教故事集,收录有关观世音菩萨之灵验谭及轮回地狱、转生等故事。由本书可得知六朝时代之佛教信仰情形。本书并无完整之全本流传,仅有部分内容散见于法苑珠林、太平广记等。至民国,鲁迅收集《冥祥记》之片断,录于…古小说钩沈?一书之中。

[4]“六道轮回”。原是印度婆罗门教主要教义之一,佛教也承认。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不寻求“解脱”,就永远在“六道”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故称。

[5]因果:佛教语。谓因缘和果报。根据佛教轮回之说,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地狱:地狱,又称阴间,被一些人认为是人死后灵魂会到的地方。地狱的观念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宗教信仰观念中,如佛教、道教、印度教、现今的犹太教和基督宗教中的一些派别、伊斯兰教等,而原教旨主

义的犹太教和基督教派别则并不承认地狱的存在,认为其是受异教观念影响而产生的异端概念。地狱特指囚禁和惩罚生前罪孽深重的亡魂之地,可以说是阴间的监狱和刑场。

[6]《古小说钩沉》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版。

[7]《古小说钩沉》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版。

[8]《古小说钩沉》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版。

[9]轮回:“六道轮回”。原是印度婆罗门教主要教义之一,佛教也承认。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不寻求“解脱”,就永远在“六道”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故称。虽然今天的科学还无法证实,但佛教认为这是有情生命的真实相状。如果要现量体证到轮回的真实性,一般要成就禅定,并触发宿命神通。《妙法莲花经》云:“入深禅定,得五神通”。在当今世界,能修成禅定的人如凤毛麟角。

[10]神灭论:范缜的《神灭论》,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名篇之一。《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11]《古小说钩沉》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版。

[12]《古小说钩沉》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版。

[13]因果:佛教语。谓因缘和果报。根据佛教轮回之说,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怎么写论文论文格式范文。《涅盘经·遗教品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梁书·范缜传》:“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说岳全传》第一回:“善哉,善哉!原来有此一段因果!”参见“ 因果报应”。报应:是指善恶之人,应得到的应有的因果报应(关联词),“善以善待,恶以恶待”。“天报”与“报应”是关联词语,应当告知坏人,对坏人报复(复仇)的时候到了,报仇(复仇)应得到的报复(恶人的因果报应关系)。善人应当有好报(善人以善待,应当得到好的报应)善待(善报)的时候到了。地狱:地狱,又称阴间,被一些人认为是人死后灵魂会到的地方。地狱的观念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宗教信仰观念中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如佛教、道教、印度教、现今的犹太教和基督宗教中的一些派别、伊斯兰教等,而原教旨主义的犹太教和基督教派别则并不承认地狱的存在,认为其是受异教观念影响而产生的异端概念。地狱特指囚禁和惩罚生前罪孽深重的亡魂之地,可以说是阴间的监狱和刑场。

[14]《古小说钩沉》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版。

[15]《古小说钩沉》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版。

[16]泰山:泰山成为天下众鬼归属之处,作为冥府的泰山神也就有了具体的名称,被称为“天孙”或“泰山府君”,“主招人魂魄”,专门治理鬼,成为冥司之神,阴间的主宰。泰山府君的出现虽然并不一定能代表泰山治鬼说的最早形态,但却是泰山治鬼说的最初定型。

[17]阎罗王:阎罗王是民间传说中阴间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轮回。在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里面,人死后要去阴间报到,接受阎王的审判。

[18]《古小说钩沉》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版。

[19]黄老之学: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故名。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20]神仙方术:方术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古指关于治道的方法。《庄子·天下》:“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成玄英疏:“方,道也。自轩顼已下,迄于尧舜,治道艺术方法甚多。”二是指中国古代用自然的变异现象和阴阳五行之说来推测、解释人和国家的吉凶祸福、气数命运的医卜星相、遁甲、堪舆和神仙之术等的总称。

[21]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四三八)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他还听信宰相崔浩的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22]《古小说钩沉》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版。

[23]《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建立弥陀净土接引十方世界众生,以及弥陀净土的大概样貌。

简述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及其兴盛原因

简述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及其兴盛原因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整个东亚、东南亚地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诞生于古印度。在我国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之间,佛教辗转传入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达到兴盛,隋唐时期是佛教繁荣时期,此后,佛教便随着中国历史发展而进步。佛学的思想、文化、艺术在中华文化的长流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舶来文化,它逐步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逐渐被更多的中国人接受和推崇,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性格、世界观的整体塑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宗教对文化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佛教,作为一个外来宗教。它是如何深入到中国百姓生活的?又是什么原因让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高度发展繁荣?这是我们主要谈的问题。 佛教的传入,至今流传着许多传说。 一说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此为佛教传入汉地之始。这件事记载于鱼豢的《魏略·西戎传》中。 还有一种说法,汉明帝夜梦神人飞行于殿前,不解,问于群臣。通人傅毅回答道:“此即天竺得道者,号之曰‘佛’。”汉明帝遂派蔡愔等十二人去往西域,求取佛法。永平十年,蔡愔等人用白马将取回真经佛像驮到洛阳。明帝下令敕造精舍,是为白马寺。传说《四十二章经》即在此译出。 传入之事,众说纷纭,或玄幻,或写实,或光怪陆离。但不管怎样述说,从中我们可以得知的是,佛教传入的年代大致在西汉末年东

汉初年。其作为宗教,在传入时,利用了当时人们神异玄幻的思想观念。佛教传入最初期,信奉者大多是王室贵族,如桓帝宫中立祠,楚王斋戒祭祀。但由于当时人们对于佛教理解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本土黄老之学的无为之道、省欲去奢思想与佛教教义有相似之处,所以出现了以黄老之学解释佛教教义,佛与老子同祭的现象。 与此期间,不少印度西域僧人相继抵达中原,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开始大量译著佛教经典,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小乘佛教经法,有的外来僧侣还进行佛法的宣讲。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安息国太子安世高和月氏国支迷迦谶。西域人士的译著工作,对于中国深入了解和理解佛经义理有一定推动作用。而成书于三国孙吴时期的《牟子理惑论》更加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于佛教的认识。牟子认为,佛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神仙、真人等有相似之处。《牟子理惑论》的诞生,说明了佛教在中国有其独特的信仰特征,而不像儒学作为一种道德的实践规范。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使汉王朝土崩瓦解,历史推进到我国自秦统一以来第一次分裂时期——三国时期。黄巾起义是以道教的另一派别“五斗米道”作为思想依托的农民起义。因此,进入三国后,曹魏政权对于道教采取打压的政策。而因早期佛教以道家黄老学说解释教义,所以佛教在此期也受到了禁止。而佛教由于其自身外来特性,加之当时其势力影响还是有限,一定程度上对其自身起到了保护作用,所以后期打击力度有所减弱。所以当道教失去了公开活动的机会时,却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空间,并出现了汉人受戒后的“中国第一僧人”朱士行,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汉僧。

论魏晋南北朝时的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的佛教 姓名:张丽周班级:2010级历史学专业学号:20100301056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期佛教初输人中国,以后汉为中心,约当西元第一、二世纪,这时期的佛教对中国影响并不大,只能说是外来的文化。第二期是瑰晋南北朝,约第三到第六世纪,佛教逐渐兴蛊起来,成为中区文化,这是承先启后的重要时代。第三期以唐朝(西元六—九到九〇七年)为中心,佛教大蛊,加人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成为有力而创新的内区文化。那么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是如何发展的呢?它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一、佛教的传入 (一)佛教输人中国的原因 中国在佛教传人之前,文化发展已经相当发达。从传说中的五帚、尧、舜,直到夏商周三代,段墟甲骨、铜器、铁器的古物出土,都可以证明中国文化有相当自主而系统的承脉。昕谓“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屏诸四夷,不与同中国”,都充满了文化的优越感,汉朝又是声威远播的时代,佛教这个外来文化能整个融入中国,甚至影响住后千百年,发展出属于中国的佛教,实非偶然。 第一,佛教发源地的推动,印度高僧越山航海的传教热忱。其中,尤以印度摩揭陀国阿育王(西元前二六四年~二二七年),继承孔雀王朝的正统,更是佛教的保护者,派遣高僧分赴叙利亚、埃及、锡兰、西藏和印度全境,传播佛教,对后世影响深远。佛教也就随著高僧的脚步传遍西亚、中亚各国,最后来到了中国。 第二,交通的便利。古时交通和传播异常不便,后经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出使大夏,身历大宛、月氏、大夏、康居四国,甚至葱岭以西的奄蔡、安息、条支、黎轩、身毒五国,葱岭以东的乌孙、于阗、楼兰、车师五国。匈奴降伏后,各国使节往来不绝,于是西域五十余国,几乎无不与中国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中西交通也因此大开,较古昔更为便利。当时西域已经有许多佛教国家,张骞闻身毒国有浮图教,即为佛教。东汉明帝与和帚时,班超征服西域各国,更架起中西、中印之间的桥梁,文化交通更为方便。 第三,魏晋时代,五胡南移,元瑰入主北中国,北方胡族多信佛教,于是带进大批信佛的胡人,当时边境胡汉杂居,佛教便渐渐深入民间生活而成为正式的信仰。 第四,虽然中国本身有自己的哲学思想,但在佛教输入时,儒学已混合了阴阳五行和谶讳之学,成为有宗教意味的学术,与民间追求神秘境界和超现实的心理相通。同时,汉代哲学也有宗教迷信的一面,讲趋吉避凶,当时的道教兴起,也讲吐纳守一,吃药飞升以廷寿命,混合了先秦方士的思想。佛教在这样的思想和时代背景下传入中国,它所提出的人生观、因果关系,不生不减和极乐世界等思想,系统严密,仪式隆重,足以填补当时以谶讳、神秘为主的思想空虚。当时的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佛法,只把它当成民间信仰,以为佛就是中国所谓的神或超人,将佛教夹杂在中国原有的信仰和思想文化中。(二)佛教的输人与流布佛教输入中国的时与地,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人以为最早可能在周朝末年。例如《列子》说:“孔子曰:丘闻西方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人无能名焉。”说明周末已知西方有圣者。又如,《历代三宝记》引《朱士行经录》说:“秦王政四年(西元前二四三年),西域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始赍佛经来华。”《魏书》释老志也说:“按汉武帚元符中(西元前一世纪中),遣霍去病讨匈奴,至臬兰,过居廷,斩首大获;昆邪王杀休屠王,将其众五万来降。护其金人,帚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金人率丈余,不祭祀,但烧香拜佛而已。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哀帚元寿元年(西元前二年),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中土闻之,未之信了也。”(注一)汉明帚求法的故事更多,大

魏晋时期佛语外来词汉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312315091.html, 魏晋时期佛语外来词汉化研究 作者:朱文琦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1期 摘要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历久弥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汉语能够不断的引进吸收外来词汇来丰富与发展自己。其中对汉语影响最大的当属魏晋时期佛教及其外来词的传入。 关键词魏晋时期佛教外来词汉化过程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的东传过程中对梵语这一语言系统中佛教词汇的吸收,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增强了汉语表达能力。这一时期汉语对佛语外来词的吸收,不仅从根本上对汉语的词汇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大量的佛语外来词被借译到汉语以后,从词形到意义都受到汉语词汇规律的制约,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 1 佛教外来词分类 随着佛教传入的外来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只见于佛教经典中,并未进入汉语词汇常用语而成为全民语言的佛经专用语。如荼毗、泥梨等词。 第二类是经过汉语改造后,今天依旧活跃于人们口语中的词汇。可分为两类: (1)一部分词语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佛教词汇,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舍利子、袈裟等。(2)还有一部分词语则完全成为我们的日常用语,很难找到佛教文化的影子,如“导师”:在佛教里他是指引导人成佛的人,是“佛”、“菩萨”的统称,又指佛说法时,担任唱经表白者。它进入全民语言后,是指指导学习或指示方向的人。 2 汉化的原因及途径 佛教文化之所以能扎根中国并深深影响汉人的心灵,是因为它迎合并依附于中国固有文化,进而与之合流,首先求得生存之所,然后又选择合适的契机发展自己,使之符合中国国情需要与民众的心理需求。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经过翻译、使用和逐渐的汉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结构,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派体系。而词汇作为语言中最为敏感的部分,受佛教的影响也最为明显。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道教文化的整合——以西晋墓葬出土的青瓷堆塑罐为例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道教文化的整合 ——以西晋墓葬出土的青瓷堆塑罐为例堆塑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造型、功用很特殊的一类器物,此期墓葬中常有出土。其纹饰按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模拟现实社会生活类纹饰。包括建筑纹饰,如亭台、楼阁、门阙等;现实人物,如乐舞杂技、胡人、骑马武士、跪坐人物、侍立人物等;现实动物,如犬、猪、羊、鸡等家禽家畜及熊、狮、飞鸟等禽兽。第二类为人们虚构的祥禽瑞兽类。如虬龙、麒麟、辟邪、天禄、朱雀(凤凰)等。第三类为宗教类纹饰。如乘龙羽人、骑兽仙人、佛像等。通过分析的堆塑罐上的宗教类纹饰,我们可以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道教文化在中国的整合。 (一)西晋墓葬出土青瓷堆塑罐 1979年1月,江苏吴县狮子山四号西晋墓出土的随葬器物中,发现了一件青瓷楼阁堆塑罐。该罐通高46.2、底径15.6厘米。罐身高26.4厘米,微鼓的腹部,中间镂有一孔,饰有两排模压而成的片状贴饰,共31个。有铺首衔环、天禄、仙人骑神兽、蜥蜴、佛像和侍者等。罐上堆塑高19.8厘米,大致可分为三层:上层为罐口,略呈四方形,四面各带一个“凸”字形镂孔,四周栖息着飞鸟,口上覆盖着一个四出攒尖宫殿顶式盖,与罐口合为一体。中层塑有四个伸出的“玄武”头,头上各顶一四方形小角楼。下层的前、后各有一座三层楼阁,廊柱上分别饰有仙人骑神兽、跪而示敬的奴仆等形象。前面楼阁的两边,各有门阙一座。后面楼阁两侧,各有龟趺驮碑一座,分别刻划着“出始宁,用此……宜子……”等字样,除以上几字外,其余字均不能辨认。在门阙与龟趺碑之间,各有三尊跪地的人像,头戴冠,身着短衣,均两手握于胸前作“扠手示敬”状。人像的外边,还饰有鹿、狗等走兽。该罐釉色黄绿,腴润而光亮。垂釉之处,釉呈玻璃状,有开片。近底部露胎处,呈豆沙色。该罐出于前室东南角。 其他类似的还有出土于江苏江宁赵士岗M7,吴凤凰二年的;出土于江苏江宁上坊,吴天册元年的;出土于浙江宁波慈溪,西晋太康元年的;出土于浙江平阳鳌江,西晋元康元年的;出土于江苏吴县狮子山M2,西晋元康二年的各种相似有纪年的青瓷堆塑罐。○1

佛教与南北朝赋

佛教与南北朝赋 侯立兵 内容提要南北朝佛教之昌盛使赋体文学深受浸染。佛教题材或直接、或间接对赋有所渗入。就创作主体而言,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赋僧和僧赋。就创作艺术而论,佛经译传从音韵和修辞等方面丰富了赋的表现手段。 关键词赋佛教南北朝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我国,在与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融合过程中不断中国化,逐渐成为中国人的重要心理力量。佛教在中国真正风行是在西晋以后,至南北朝时期尤为兴盛。南朝各代的帝王及一般文人学士大都崇信佛教。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南朝佛教兴盛景象的生动写照。北朝除魏世祖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时发生过禁佛事件,其余历代帝王都较为扶植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佛教对汉魏六朝赋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选取南北朝赋作为主要文本来论述佛教对赋体文学的浸染,而为了考镜源流,间或也论及南北朝前后的一些赋作,尤其是东晋和隋的赋作。 一佛教题材之渗入 (一)佛教题材的直接入题 佛教思想对赋体文学浸染的最为显著之体现莫过于相关题材的直接入赋,这一般从赋的题目即可判定。从现存文献来看,南北朝赋直接以佛教题材入题的作品有:梁武帝萧衍的《净业赋》①(《全梁文》卷一)、北魏李颙的《大乘赋》②(《全后魏文》卷二九)、陈江总的《修心赋》(《全隋文》卷十)。

作为梁朝的开国皇帝,武帝萧衍笃信佛教,为了表示对佛教的虔诚,他还多次舍身同泰寺为寺奴。萧衍以帝王之尊力倡佛教,使得佛教盛极一时,他在位期间把佛教几乎抬高到国教的地位。据何小莲《宗教与文化》记载,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82700人,仅建康就有大寺700余座,僧尼信众常有万人。梁武帝一生撰写了大量的佛教著述,其中就有以赋体写成的《净业赋》[1]。从赋题来看,此赋是以铺叙清净善业的修习为主旨的。“净业”乃是佛家之语,指清净之善业,是往生西方净土的业因。《观无量寿经》一云:“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修净业,即净修,就是净业的修习,也就是清眼境、净心尘,明心见性的功夫。从赋的长序看,它在交代为赋缘起的同时,也表现了梁武帝向佛之心的极端虔诚,其中描写自己即位以后坚持素食的一段尤为感人: 及至南面,富有天下,远方珍羞,贡献相继,海内异食,莫不毕至,方丈满前,百味盈俎,乃方食辍箸,对案流泣,恨不得以及温清,朝夕供养,何心独甘此膳,因尔蔬食,不啖鱼肉,虽自内行,不使外知。至于礼宴群臣,肴膳案常。菜食味习,体过黄羸,朝中班班,始有知者。谢胐、孔彦颖等,屡劝解素,乃是忠至,未达朕心。[2] 为了清除“杀害”和“欲恶”二障,梁武帝不仅“不啖鱼肉”,而且“亦断房室”,不与嫔侍同处四十余年,虔诚之心,可谓至极。赋的正文则着重阐发自己对于如何修净业的体悟。赋中首先铺叙人的各种欲望对趋向善道的障碍,所谓“至如意识攀缘,乱念无边。靡怀善想,皆起恶筌。如是六尘,同障善道”。赋家极力阐述了因果轮回思想:人类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追逐“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情欲无节,患累无穷,在现世就会“殃国祸家,亡身绝祀”,而死后将会“轮回火宅,沉溺苦海”。在阐明净业障碍的基础上,赋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为何兴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为何兴盛 12291025 刘昊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华夏大地上的兴盛时期。佛寺大量出现,信佛之人不断增加,上到皇帝下到平民百姓,甚至一些儒生,都开始信佛。唐代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大臣郭祖深上疏谓:僧尼十余万……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足可见当时佛教之兴盛,信佛人数之庞大。佛教为何兴盛?可以说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当时的社会环境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重要条件。自汉武帝大一统以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但与此同时统治者开始奢侈腐败,贪图享乐。这就导致了政府的控制能力减弱。社会上土地兼并也日益严重,大量百姓失去土地,生活贫困。到了东汉末年,矛盾激化,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混战,人民生活更加困苦。之后虽西晋短暂统一,但经历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百姓生活依旧没有改变,社会依旧是动荡不安。一般说来,每逢社会混乱,各种思想就会自由传播弥漫。所以这就为佛教的流行提供了社会土壤。 另一方面,当时的统治阶级也大力支持佛教发展。从南朝来看,梁武帝信佛,在他的推动下,佛法在南朝盛极一时。梁武帝身体力行,虔诚拜佛,他自己“日一蔬膳,过中不餐”并且“永断辛膳”1。他还诵经讲学,撰写文章。而在北方,统治者更加支持佛教发展。因为十六国中很多统治者是少数民族,他们入主中原,但内心存在一种自卑感。因此对同为外传而来的佛教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并且佛教的主张有利于他们用来“糅化人心”。他们就大力支持佛教发展,广建佛寺,使佛教在北方发展到了极高的高度。 除却社会环境和统治者支持的客观因素外,佛教自身的主观因素同样极为重要。 佛法主依自力,非依他力;主救世,不主出世。佛教提出一“涅槃”境界,主张“三世因果轮回报应”。倡导一种永恒的观念,更关注人的内心。这些就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各阶层的心理。统治阶级生活奢华糜烂,富甲天下,但物质的丰富掩盖不了他们内心精神的空虚与恐惧,他们急需一种精神上的寄 1《全梁文》卷二十三

佛教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

浅析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文学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佛教是在东汉永平年间传入到中国来的,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佛教渐渐与儒学、道教相并列,成为中国古代三大教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局面。这足以看出,佛教的传入,不仅对中国古代政治有着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坛。 在汉代,儒家诗教占统治地位,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的关系,诗歌被视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的工具。可以看出,佛教传入之前的文学基本上是为政治上的教化而服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汉时期的“独尊儒术”有关。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和三纲五常限制了文学作家的创作题材,这一时期的文学展现的多半是规劝教化、经纶致世的文章。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渐渐出现。“文学自觉”指的是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其实早在东汉时期,文学的自觉性已经开始出现。这种变化的标志之一是张衡的《归田赋》,赋中虽然尚未显示鲜明的个性,但分明已有一个抒情主人公在,自我意识加强了,个人价值得到了关注。文学自觉性变化的标志之二是魏

晋南北朝时期玄言诗盛行。魏晋时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玄学。这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哲学上的思考。玄学不仅是道家的一种思想体现,同时也包含了许多佛学的成分。佛教在东汉传入后首先被附于黄老之家,魏晋时代则依附于玄学,所以玄言诗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佛学思想的影响。 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庚亮、桓温等,其特点是玄理入诗。玄言诗是由新的社会思潮改变了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习尚和价值观念。儒家的道德教条和礼仪规范已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一种符合人类本性、返归自然的生活,成为新的追求目标。这是“玄”的心灵世界的外观,也是那个乱世之下士大夫痛苦内心的折射。敏感的作家们感受到了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艰难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这就促发了魏晋南北朝的文人们多以生死诗和隐居诗为主。“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陶渊明《拟挽歌辞》)这些诗句表明了当时魏晋南北朝最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关于生死的想法,“有生必有死”其实这也是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这里面包含了佛教思想,即“生死说”。 佛教思想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形式。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南齐书·陆厥传》:永明末,盛为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变革时代,佛教艺术的传入,从内容到形式给 我国绘画注入了新的血液。在全国各地建造许多石窟,也培养了许多艺术家,保存至今的石 窟艺术,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艺术宝库。知识分子专业画家也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带来了新 的绘画艺术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佛教艺术绘画 正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乱,干戈四起,在现实中人们无法从中得到心灵的慰籍,便转从佛教中寻求解脱,他们清淡玄言佛理,诗乐书画往还,高雅脱俗、优游闲适而又情韵无穷,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其基本格调更切近于老庄的泯于自然和佛教的虚心静照,也更适合于偏安于山明水秀之间的心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变革时代,佛教艺术的传入,从内容到形式给我国绘画注入了新的血液。在全国各地建造许多石窟,也培养了许多艺术家,保存至今的石窟艺术,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艺术宝库。知识分子专业画家也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带来了新的绘画艺术。可以这样说,这一时期的佛教译经事业如日中天,对形成中国佛教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伴随佛教而来的信奉宗教的绘画艺术、人物肖像画出现了繁荣的新面目,雕刻艺术就是这一时期的重大成就。北魏开始开凿的敦煌千佛洞、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等,都被称为中国艺术的大宝库。东晋顾恺之等人的绘画及绘画理论都有极高的成就,现有顾恺之的摹本《女史箴》,是我国文化的珍品。王羲之父子的书法以及当时的音乐、戏剧等都有很大的成就。 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的主要特点有: 1. 中外文化交流对工艺美术的影响,尤其是国内南北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对中国传统工艺的 影响。 2. 佛教在这个时候广泛流传,对建筑,器皿,服饰等产生影响。宗教艺术得到发展,影响 和带动整个社会的工艺水平。 3.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全面自觉的时期,在以前,工艺美术大多反映神秘的神鬼世界,而 这个时期,人们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在工艺美术出展现人类世界的清新可爱。 成就: 中国佛教艺术的飞跃发展,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时代。来自印 度的佛教思想在中国迅速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大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对中国思想 史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中国美术和雕塑艺术的发展也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绘画方面,顾恺之、陆探微和张僧繇等画家,画艺超群理论丰富,与秦汉时期的绘画不同,不再注 意现实本身,开始探索新的领域,例如山水画即作为一种独立科目,寻求新的意境和表现方式。在绘画中还提出许多美学问题,使绘画艺术从实践到理论都得到了很大发展。魏晋时期 的绘画内容,概括起来有“三多”:第一是表现生产活动的画面多,如壁画中的《屯田图》, 描写人们的垦田、放牧、采桑等活动,颂其辛劳。第二是表现宴享、出行、狩猎等娱乐活动 的多,从嘉峪关壁画中,可以看到他们聚会、狩猎等活动,以及奴仆为主人奏乐舞蹈的情景。

魏晋南北朝时的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的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盛原因 一.政治方面 1.社会动荡,民生困苦 佛教虽两汉时传入,但因当时社会安定,并没发展余地。至东汉末三国时代始开始兴盛,至魏晋南北朝更普遍为人民所接受。此现象之产生,是由于汉末黄巾之乱,州牧割据,国内大乱,人民生活痛苦,加上战争频仍,使他们对现实感到失望。而此时完成之道教,仅以方术之运用作为吸引手段,但方术有时会用尽,加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久己变成没有灵魂之空架,故闻有如来的救苦救难,谁不愿托身自庇? 2.君主杀戮太多,借信佛以赎罪 当时军阀互并,一旦得帝位,便屠杀前朝子孙。许多时君主都因疑而惧,因惧而思悔,恰好佛教专讲因果报应,他们怕自己入地狱,也怕子孙受祸,遂向佛求怜愍。但他们更有一种心理:只要他日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故现今就算如何作恶,只要在最后能向善,便可到西方极乐世界。有些君主有竟出现先忏悔,后杀人的情况。 南齐书临贺王子岳传: “延兴、建武中,凡三诛诸王。每一行事,高宗辄先烧香火,鸣咽涕泣,众以此辄知其夜当相杀戮也。” 而人民见佛家思想使执政者较为宽仁,认为佛教即使未验于来生,但已见效于当时,乃纷纷信佛以求庇 护。 3.君主弘法,上行下效 三国时吴国孙权因康僧会之灵异,在建业设建初寺,是为佛教传入江南之始。东晋元帝时曾诏佛僧入内殿讲经,后世君主多仿效之。南北朝时,君主多信佛,如宋文帝用慧琳,武帝用法显参与朝政,时人称之为“黑衣宰相”,以其时之僧穿黑衣也。又如梁武帝皈依佛法,迎达摩于广州,大弘佛法,且三次舍身同泰寺,陈文帝亦因常 幸佛寺而不理朝政。 南朝的齐高帝、梁武帝、陈武帝,北朝的魏孝文帝、齐文帝、宣帝、周文帝、均曾舍其宫苑,以造佛寺。 甚者,北朝的胡太后恣行淫秽,鸩杀孝明帝,而为了赎罪,大力建设佛寺,不惜减少百官俸禄十分之一。 北方之后赵石勒信佛图澄,以之为国师,后秦姚苌奉鸠摩罗什,北魏诸帝(道武、明元、文成)均崇佛,以僧人为国师,大力建寺造塔。文成帝更凿山西云冈石窟,孝文帝开洛阳龙门石窟,与敦煌石窟同列世界三大佛教艺术,可见北朝佛教之盛。由于君主好佛,天下风从。当时北朝达官贵人死后,其家人多舍居室以施僧侣,南朝 豪门亦常舍其邸宅以建佛寺。 二学术方面 1.经学之末流 两汉学术,号称极盛,其内容不外儒生之注释经和方士之术数,及其末流,二者又往往揉合术数之支离诞妄,为笃学者所鄙视,其支离破碎者,又岂能满足学人。正在缥缈彷徨,苦无归宿之际,佛教之输入,正好在学术方面 输入生气。 2.清谈玄学有助弘法 清谈玄学盛行,使士人长于析理,发明奇趣。而“佛教本贵悟解,贱迷信”,故析理的风气,有助于哲学味道的佛教传播。又清谈论老庄外,亦有佛性,故时人亦多与僧侣交游,如王导之子王洽与竺法汰交往极深,使竺法汰名重一时,又当时之学名流如谢安、王羲之等,都与佛教徒支道林来往,支道林精通佛理外,又善老庄之玄学,使佛道二家之学说调和发挥,可见清谈之风正好借作发挥佛理。 3.藉文学和美术吸引知识份子 当时之僧人,为求吸引知识份子,许多时都以文学手法表达佛理,如佛像的雕镂、石窟的开凿、绘画佛像 等,都深深吸引士人,而对佛法关注。 唐白居易题寄宗上人韵诗: “如来说偈赞,菩萨著论议,是故宗律师,以诗为能事,欲使第一流,皆知子工义,从容恣语言,缥缈离文字,旁延邦国彦,上达王公贵。先以诗句牵,从令入佛智,人多爱诗句,我独知师意。” 3.西僧之来华及译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基础知识目标: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特征和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时期的民歌《采桑度》、《敕勒歌》和《木兰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的成就。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魏晋南北朝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作用。(2)通过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对经济的破坏作用,使学生认识宗教的双重作用。(3)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分析,认识当时我国的一些科学家在勤奋钻研的基础上,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从而树立努力勤奋刻苦学习的信念。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的教育与教学,培养学生对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2)培养与提高学生紧扣时代特征,抓住历史现象的关键,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概括的综合能力。(3)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文化素质。 重点难点 1.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数学、农学和地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道教、佛教及其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民歌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书法、绘画和雕刻等。 2.难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特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兴盛的原因和危害。 教学方法 1.归纳法;2.阅读指导法;3.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学生回答:(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2)庄园经济占居主要地位,寺院经济膨胀。(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然后回答相关内容。结合前面我们分析文化发展的原因的基本模式:(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民族因素;(4)历史因素;(5)中外交流因素;(6)人民群众的因素等。然后分析出:(1)原因: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②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从而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的前提。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又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2)特点:①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的差距,南方

论述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美术发展与变化

论述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美术发展与变化 佛教和佛教美术传入中国的路线可能有4条:①从丝绸之路(经今天的新疆)而入;②从南洋以海路而入;③从尼泊尔到西藏;④从缅甸到云南。其中,丝绸之路应是主要途径。 中国的佛教美术以石窟艺术为代表。中国是世界上佛教石窟艺术最为发达的国家。它持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数量之多,超过任何受佛教影响的国家,甚至包括佛教及佛教美术的故乡——印度。新疆的三仙洞和克孜尔石窟可能开凿于3世纪或更早,为中国最早的石窟,但早期实物已无存。能够保存到现在的比较完整的大型石窟,以甘肃的莫高窟为代表。莫高窟在吸收外来艺术营养,并发展中国艺术传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大部分石窟以它为起点,散布于全国。其他驰名世界的重要石窟有(以开凿时间先后为序):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天龙山石窟、响堂山石窟、大足石窟、剑川石窟等。 石窟艺术虽起源于印度,但传到中国后在长期发展中逐步脱离印度和犍陀罗的影响,创立了中国石窟艺术的独立体系,呈现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的景象。中国的佛教美术,还包括除石窟以外的其他佛教建筑、雕塑、绘画等。它们共同构成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和隋唐美术的主要内容,并对朝鲜和日本等东方其他国家产生巨大影响。奉先寺大佛(中国龙门石窟)朝鲜佛教美术4世纪后半叶,佛教经中国先后传播到朝鲜半岛的3个国家——高句丽、百济、新罗,朝鲜的佛教美术在中国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现存最早的有铭刻的雕塑像,是推定为539年制作的高句丽金铜佛。由于与中国接壤,高句丽的佛教美术在三国中最发达。其次兴盛的百济,以先后都城——公州、扶余为中心,出现相当数量的佛教寺院。它受高句丽和中国影响,创造了具备百济独自性格的佛教美术。新罗灭高句丽和百济后,统一了朝鲜半岛,它在造寺和造像上反映了唐代美术的深刻影响,以庆州为中心呈现繁华的景象。特别是以纯白花岗岩制作的石佛和石塔,是代表新罗美术的最优秀作品。佛国寺的石塔、石窟庵的石佛群,与其他国家的相比,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隋唐时期,佛教有较大的发展,已形成众多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创始于陈、隋之际,创始人智 (531—597),流行于今浙江及湖北一带,是当时势力最大的佛教宗派之一;法相宗,创始人为玄奘(596—664)及其弟子窥基(631—682);此外还有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各派流行地区、所奉教义及对经典的阐发各不相同。隋唐佛学已从魏晋玄学的附庸趋向独立,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学风亦由过去的南方重义理、北方重禅定的明显区别,渐趋融合。此时,亚洲佛教的传播中心已由印度移到中国,中外高僧互相造访,不同译本的佛经得到相互交流,中国已成体系的佛教理论陆续由国际僧人传播到各国,与佛教有关的音乐、建筑、雕塑、壁画等艺术随之发展,主要经由西北“丝绸之路”得到中西融汇与交流。寺院势力在隋唐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发展较快,不仅占有大量人力、土地,还经营邸店、租赁、高利贷等业务,影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浅析魏晋南北朝佛教的发展及影响

浅析魏晋南北朝佛教的发展及影响 史俊杰 (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摘要:魏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以后,分裂动乱持续最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两汉之际佛教从天竺传入中国,在这段历史时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佛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影响中国社会 秦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就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使广大劳动人民成为自己统治下的顺民。汉朝统治者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以后儒教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广大文人怀才不遇,他们之中有隐居田园。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佛教,在这段历史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既有排斥、斗争,也有调和、融合,其中以调和、融合为主流,而这个过程也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队中国的政治、思想、建筑、文化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魏晋南北朝佛学发展的概况 秦汉之际,秦皇汉武统一了中国,使中国呈现了很长一段的和平局面,秦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却呈现了分裂动乱的局面,而且是秦汉大一统之后分裂动乱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在这段历史时期,各个统治集团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壮大自己的实力,不断发动战争,掠夺土地和人民。各个统治集团不断发动战争使当时的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广大劳动人民在现实中无法摆脱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而且在精神上无法找到寄托。而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佛教在当时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之说对信佛的人具有极大的引诱力。因此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流播。 在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人们是怎样开始信佛的?据史料记载,最早开始信佛的并不是广大的平民百姓,而是宫廷里的帝王将相,皇亲国戚。晋室南渡之后,佛教逐渐渗透到了上层士大夫的中间阶层。据《世说新语》的记载,不仅“殷中军见佛经,云理应阿堵上”,谢安、许询、孙盛、殷仲堪、郗超、孙绰、王坦之、王修等人,也极其热心于佛理得讨论,这些名士是精通哲理,且长于玄谈的文人。

魏晋南北朝佛教小说的内容

魏晋南北朝佛教小说的内容。在《幽明录》和《冥祥记》中[3]。冥祥记》[8])。 论文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佛教小说的内容,《幽明录》,《冥祥记》 后汉佛教向魏晋佛教发展,是从胡僧的神仙方术式佛教发展到道家哲学式、玄学式佛教。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些故事中有不少是包含佛教思想或者佛教教义的。 佛教徒向广大社会民众宣讲佛教教义和佛经内容的时候,会遇到一些不易被大众理解的词汇,这些字词都是来自于佛经原文,例如:空”菩提”涅槃”等等[1],他们就借用老庄的玄学术语来对其加以解释 [2], 这样一来,广大民众就可以通过这些故事来理解佛教教义了。 魏晋南北朝佛教小说的内容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真佛实有、经像灵验;第二种是:神灵不灭、三世轮回[4];第三种是:因果报应、地狱之行[5];第四种是:佛教神奇、道巫无用。以下则分别详细讲述这四种故事内容并举例说明。 一、真佛实有、经像灵验 在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中,是没有人见到过佛的。佛和神仙鬼怪这类奇异的事物,往往只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或者是想象之中,甚至在幻想之中,在梦境之中。佛教徒们弘扬佛教的首要任务就是必须让别人相信:佛是真实存在的。阅读、背诵、抄写、传播佛经是会获得善报的,是可以减轻甚至抵消一个人所犯的罪过的。反之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撕毁、玷污佛经和佛像的人则会遭到恶报,并且这些恶报相当严重,轻则身患重病,经久不愈;重则一命呜呼,甚至有时候还会连累家人跟着他一起命丧黄泉。不仅如此,而且任何医生都治不好这些病,这些病只有在本人大彻大悟,悔过自新,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接受佛教,尊重佛教,信仰佛教,阅读佛经,供养佛像之后才会彻底解除痛苦,病人的病才会无药而愈,平安无事。 例如真佛实有: 晋司空庐江何充,字次道,弱而信法,心业甚精。常于斋堂,置一空座,筵帐精华,络以珠宝;设之积年,庶降神异。后大会道俗,甚盛。坐次一僧,容服粗垢,神情低陋,岀自众中,径升其座,拱默而已,无所言说。一堂怪骇,谓其谬僻。充亦不平,嫌于颜色。及行中食,此僧饭于高座;饭毕,提钵岀堂,顾谓充曰:「何侯徒劳精进!」因掷钵空中,陵空而去。充及道俗,驰遽观之:光仪伟丽,极目乃没。追共惋恨,稽忏累日怎么写论文论文格式范文。(《幽明录》[6]) 这个故事通过记叙一个人看见了佛祖显灵,并且浓墨重彩的描写了当时的情境,真佛的光辉形象,直到最后消失在空中的全过程。在佛消失了之后,依然有祥光照耀,芬芳弥漫,经久不散。这一类佛经故事的情节内容大致如此。 佛教徒们不仅宣传真佛实有,并且他们还认为佛经佛像法力无边。因此在这两本书中,也不乏那些描述佛经佛像十分灵验的佛教故事。例如: 晋董吉者,于潜人也。奉法三世,至吉尤精进。恒斋戒诵首楞严经。屯中有病,辄请吉读经;所救多愈。同县何晃者,亦奉法士也。咸和中,卒得山毒之病,守困。晃兄惶遽,驰往请吉。董何两舍,相去六七十里。复隔大溪,五月中,大雨。晃兄初渡时,水尚未至。吉与期设中食后。此字广记引有比往而山水暴涨,不复可涉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吉不能泅;迟回叹息;坐岸良久;欲下不敢渡。吉既信直。必欲赴期。乃恻然发心,自誓曰:「吾救人苦急,不计躯命。克冀如来大士,当照乃诚。」便脱衣,以囊经 戴置头上,径入水中,量其深浅,乃应至颈。及吉渡,正着膝耳。既得上岸,失囊经,甚惋恨。进至晃家,三礼忏悔,流涕自责。俯仰之闲,便见经囊在高座上。吉悲喜取看,邑邑如有湿气。开囊视经,尚燥如故。于是屯人,一时奉法。吉所居西北,有一山,高峻,中多妖魅,犯害居民。吉以经戒之力,欲伐降之。于山际四五亩地,手伐林木,构造小屋,安设高座,转首楞严经。百余日中,寂然无闻。民害稍止。后有数人至吉所,语言良久。吉思惟此客言者,非于潜人;穹山幽绝,何因而来;疑是鬼神;乃谓之曰:「诸君得

魏晋南北朝佛教小说的内容

魏晋南北朝佛教小说的内容。在《幽明录》和《冥祥记》中[3]。冥祥记》[8])。 论文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佛教小说的内容,《幽明录》,《冥祥记》 后汉佛教向魏晋佛教发展,是从胡僧的神仙方术式佛教发展到道家哲学式、玄学式佛教。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些故事中有不少是包含佛教思想或者佛教教义的。 佛教徒向广大社会民众宣讲佛教教义和佛经内容的时候,会遇到一些不易被大众理解的词汇,这些字词都是来自于佛经原文,例如:“空”“菩提”“涅槃”等等[1],他们就借用老庄的玄学术语来对其加以解释[2],这样一来,广大民众就可以通过这些故事来理解佛教教义了。 魏晋南北朝佛教小说的内容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真佛实有、经像灵验;第二种是:神灵不灭、三世轮回[4];第三种是:因果报应、地狱之行[5];第四种是:佛教神奇、道巫无用。以下则分别详细讲述这四种故事内容并举例说明。 一、真佛实有、经像灵验 在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中,是没有人见到过佛的。佛和神仙鬼怪这类奇异的事物,往往只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或者是想象之中,甚至在幻想之中,在梦境之中。佛教徒们弘扬佛教的首要任务就是必须让别人相信:佛是真实存在的。阅读、背诵、抄写、传播佛经是会获得善报的,是可以减轻甚至抵消一个人所犯的罪过的。反之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撕毁、玷污佛经和佛像的人则会遭到恶报,并且这些恶报相当严重,轻则身患重病,经久不愈;重则一命呜呼,甚至有时候还会连累家人跟着他一起命丧黄泉。不仅如此,而且任何医生都治不好这些病,这些病只有在本人大彻大悟,悔过自新,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接受佛教,尊重佛教,信仰佛教,阅读佛经,供养佛像之后才会彻底解除痛苦,病人的病才会无药而愈,平安无事。 例如真佛实有: 晋司空庐江何充,字次道,弱而信法,心业甚精。常于斋堂,置一空座,筵帐精华,络以珠宝;设之积年,庶降神异。后大会道俗,甚盛。坐次一僧,容服粗垢,神情低陋,出自众中,径升其座,拱默而已,无所言说。一堂怪骇,谓其谬僻。充亦不平,嫌于颜色。及行中食,此僧饭于高座;饭毕,提钵出堂,顾谓充曰:「何侯徒劳精进!」因掷钵空中,陵空而去。充及道俗,驰遽观之:光仪伟丽,极目乃没。追共惋恨,稽忏累日怎么写论文论文格式范文。(《幽明录》[6]) 这个故事通过记叙一个人看见了佛祖显灵,并且浓墨重彩的描写了当时的情境,真佛的光辉形象,直到最后消失在空中的全过程。在佛消失了之后,依然有祥光照耀,芬芳弥漫,经久不散。这一类佛经故事的情节内容大致如此。 佛教徒们不仅宣传真佛实有,并且他们还认为佛经佛像法力无边。因此在这两本书中,也不乏那些描述佛经佛像十分灵验的佛教故事。例如: 晋董吉者,于潜人也。奉法三世,至吉尤精进。恒斋戒诵首楞严经。屯中有病,辄请吉读经;所救多愈。同县何晃者,亦奉法士也。咸和中,卒得山毒之病,守困。晃兄惶遽,驰往请吉。董何两舍,相去六七十里。复隔大溪,五月中,大雨。晃兄初渡时,水尚未至。吉与期设中食后。此字广记引有比往而山水暴涨,不复可涉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吉不能泅;迟回叹息;坐岸良久;欲下不敢渡。吉既信直。必欲赴期。乃恻然发心,自誓曰:「吾救人苦急,不计躯命。克冀如来大士,当照乃诚。」便脱衣,以囊经戴置头上,径入水中,量其深浅,乃应至颈。及吉渡,正着膝耳。既得上岸,失囊经,甚惋恨。进至晃家,三礼忏悔,流涕自责。俯仰之闲,便见经囊在高座上。吉悲喜取看,邑邑如有湿气。开囊视经,尚燥如故。于是屯人,一时奉法。吉所居西北,有一山,高峻,中多妖魅,犯害居民。吉以经戒之力,欲伐降之。于山际四五亩地,手伐林木,构造小屋,安设高座,转首楞严经。百余日中,寂然无闻。民害稍止。后有数人至吉所,语言良久。吉思惟此客言者,非于潜人;穹山幽绝,何因而来;疑是鬼神;乃谓之曰:「诸君得无是此中鬼耶?」答曰:「是也。闻君德行清肃,故来相观。并请一事,想必见听。吾世有此山,游居所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3课文注释: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的历史条件、意义及危害

课文注释: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的历史条件、意义及危害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其兴盛的社会条件:其一,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儒家经学的迂腐没落,玄学又只能在士人中坐而清谈,民间道教又往往成为农民组织的工具。多事动乱之秋,连统治者自己都感到世事无常。他们亟需一种宗教信仰,既能麻醉别人,也能抚慰自己的灵魂。佛教有着系统完整的教理,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很快就被统治者接受,并极力宣扬,用它来加强思想控制,维系其统治秩序。其二,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易于接受佛教。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百姓被迫颠沛流徙,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希望精神上得到解脱。佛教的轮回转世思想,让他们在渺茫的“来世”消除死亡的威胁和流亡的苦痛,从中得到虚幻的慰藉。这就使佛教有了较广泛的信徒。 佛教在南方、北方都广泛传播开来。一些高僧在翻译佛经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西域与内地的交流更密切。中亚和印度等南亚的哲学、逻辑学、医学、语言学、艺术等成就以佛教、佛学为载体进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佛教也给社会带来了消极影响。其一,消磨人民的斗志,使人民安于现状。刘宋文帝说只要百姓皈依佛教,“则吾坐致太平,夫复何事”!其二,耗费财物。南北朝时,各地大修佛寺佛塔。北魏凿龙门石窟,历时二十多年,耗费极大,用工达八十多万人。南朝建康就有佛寺五百多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萧梁百官为赎梁武帝,每次都耗钱上亿。这些钱财“皆是卖儿贴妇钱”!其三,占田夺人,寺院经济恶性膨胀,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因此,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反佛、灭佛的现象。从理论上范缜给佛教以沉重打击,政治上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读书报告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读书报告 一直以来,魏晋南北朝时期都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很多学者和各种史学家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非常感兴趣,他们为了能够弄清楚汉朝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的兴衰及治理经验,对当时大量的文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中也不乏对当时的佛教十分感兴趣的学者,汤用彤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汤用彤对于佛学有着极为深刻的研究,他既是一个道德圆满的佛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个通晓中外、古今佛学的学界大咖,足可以称之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汤用彤先生通晓古今,但是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对于我国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学的研究,他创造出流传于世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此书首先通过单篇论文引入,进一步通过讲义来对佛学内容进行补充,全书的编撰一共历经二十年,这二十年里,汤用彤先生一直潜心研究,共经历四次修改才将此书完成。此书不同于以往传统的佛教史,打开了对于佛教史的全新的研究之路,到目前为止,仍旧没有学者的研究能够超过此书,因此,此书被称之为“最权威之作”,没有之一。虽然近些年来总是不断有学者对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然而这些研究仅仅属于对《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补充,根本没有达到《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研究高度,更不用说超过。 一、《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创作经过 上面说过,汤用彤创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共用了将近二十年时间,从他开始回国,他就开始了他的创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初稿,来源于汤用彤1926年编撰的《中国佛教史略》其中的一部分。在编撰过程中,汤用彤曾经将里面的“禅宗”一章邮寄给胡适论赠与给他。很快胡适就回信给汤用彤,说他的‘’禅宗‘’一章叙述十分准确,并表达了他对汤用彤的佩服之情,此外还邀请汤用彤去参观赴真正的禅宗敦煌史料。当汤用彤接受到邀请后,明白此次参观的重要性,也意料到本次参观会关系到改写禅宗史,所以立马答应了他的邀请。汤用彤和胡适首先对外公开了此批新史料的存在,使这批史料能够充分应用在国际佛学的研究当中。对于此批史料,日本学界非常重视,为此禅学大师铃木大拙特地赶来中国访问汤用彤和胡适。日本学者柳田圣山还将汤用彤与胡适之间的书信收集和整理之后得到的《论禅宗史的纲领》收录到《胡适禅学案》的第一部当中。一直以来,柳田圣山都这样描述:胡适对他与汤用彤之间的书信进行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