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魏晋南北朝佛教雕塑艺术风格特征

谈魏晋南北朝佛教雕塑艺术风格特征
谈魏晋南北朝佛教雕塑艺术风格特征

谈魏晋南北朝佛教雕塑艺术的风格特征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雕塑艺术得到长足发展。该时期佛教雕塑主要表现出“秀骨清相”和“大丈夫之相”两种造型风格。探讨该时期不同地域所形成的不同造像风格特征和成因,便于全面了解该时期雕塑艺术的全貌。而佛教雕塑的产生与发展彻底改变了中国原有雕塑面貌,丰富了中国雕塑的题材,大大促进中国人物雕塑的发展。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秀骨清相佛教雕塑

中图分类号:j315 文献标识码:a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使雕塑艺术进入一个特殊发展时期。该时期的佛教造像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佛教造像表现手法因地域不同有别,具体表现为两种不同风格:“秀骨清相”和“大丈夫之相”。把握影响形成其风格特征的因素,便于全面了解该时期雕塑艺术的全貌,对当代艺术创作有一定参照价值。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的创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忙于争权夺位,百姓饱受战乱流离之苦,而社会上各种思想得以迅速发展。“这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在政治制度上,该时期君主专制较汉代有所松动,这对文化艺术发展有利,也为佛教雕塑艺术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在文学

高中美术:罗丹的雕塑艺术教案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罗丹的雕塑艺术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 Rodin's Sculpture Art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罗丹的雕塑艺术 美术教案-罗丹的雕塑艺术 罗丹的雕塑艺术 教学目的: 1、欣赏西方近代雕塑艺术中的典范人物罗丹的作品,了解以法国为中心的近代雕塑的艺术成就及风格。 2、通过欣赏罗丹等人的雕塑作品,使学生领悟到雕塑可以深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通过雕塑这一艺术语言对自己情感的抒发。 3、通过对罗丹雕塑作品的临摹,初步了解雕塑的艺术方法及其工作的艰辛和快乐。 教学重点: 1、了解罗丹雕塑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 2、通过对罗丹的作品的欣赏,领悟其内心情感的表达。 教学过程(https://www.360docs.net/doc/713154923.html,): 一、导入: 通过对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的回忆,介绍西方

雕塑艺术的状况及罗丹雕塑的地位引入课题。 二、罗丹简介: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是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奋工作,敢于突破官方学院派的束缚,走自己的路。他善于吸收一切优良传统,对于古希腊雕塑的优美生动及对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罗丹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对资产阶级腐朽势力深恶痛绝,他经常通过雕塑这一艺术手段,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罗丹的雕塑作品赏析 1、《青铜时代》 以一个像植物一样律动而舒展的青年人体,表现人类刚从自然束缚中舒醒过来的状态,以象征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时代特征。这件作品与学院艺术的风格迥然不同,因而受到攻击和诋毁,成为艺术界争论的对象,不断地遭到攻击。但是历史证明,罗丹的这件人体雕塑,是人类文明初始的真实象征和生动写照。 2、《地狱之门》 这件大型雕塑共有186个形象,是根据但丁的《神曲地狱篇》构思创作的,历时达37年,直到他去世前一年还在修改。《地狱之门》代表的是罗丹更为内在的痛苦与压抑的灵魂。 3、《思想者》 这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

论泰国佛教文化的特点

论泰国佛教文化的特点 跨专业选修课《世界民族》期中论文2011—2012年第2学期 院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姓名:邱礼财 学号:1117028 2012年4月22日

论泰国佛教文化的特点 佛教发展于印度,后来向国外传播发展,分成两大系统:向北方流传的,经过中央亚细传到中国内地及西藏,再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属于北传大乘佛教;向南方流传的,传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属于南传佛教。 泰国是个佛教国家,佛教是泰国的国教。泰国的文化、艺术、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各方面都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在这个佛教盛行的国家,佛教具有众多突出的特点。具体说来,泰国佛教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历史悠久,地区普遍。 据记载,佛教传入泰国地区已有两千多年了。早在悉达多王子创立佛教之前泰国地区和印度之间就有商人往来经商。悉达多在印度创立佛教时,曾周游恒河流域说法四十余年,影响很大。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正式传入泰国地区,是在公元前三世纪。公元前240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输迦王,派两位高僧到素万那普米传播佛教,后来又逐渐扩散到其他地区。从出土的佛教遗迹来看,也证明了泰国佛教历史之悠久。如著名的佛统府金塔,创建于佛历三百年间,即公元前三世纪;那空拍侬府的读拍侬佛寺,其中的佛塔创建于佛历二二一年,即公元前三三二年;沙功那空府读那莹寺中的那读来贞莹佛塔,为上述度拍侬佛塔同一时代创建。从史书的记载和佛寺的遗址就可以知道泰国佛教历史之悠久。此外,佛教在泰国普遍分布。自从佛教传入泰国以来,历经了堕锣钵底时代﹑罗湖时代﹑素可泰王朝时代﹑拉玛四世时代等不同时代。在不同时代,由于国王及大多国民都信佛教,不同时期的统治者都颁布了东一的法规加强对佛教的管理,这种政治的力量使佛教在泰国普遍分布。目前,在泰国只有南部小部分地区集中分布有伊斯兰教,其余大部分地区佛教都占绝对优势。 二﹑信仰佛教人口多,佛教成为泰国的国教。 据泰国国家统计办公室的材料,1995年泰国佛教徒占全国人口的95%,信徒主要是泰人、高棉血统泰人、华裔血统泰人以华侨。泰国宪法第七条规定,国王必须是佛教徒和宗教的护持着。在泰国,国家﹑家庭以及社会生活都与宗教休戚相关,宗教和君主政体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泰国国旗旁,还飘着一面小乘佛教的黄旗。国家庆典﹑阅兵仪式﹑商行开幕﹑婚姻喜寿,都需要僧侣到场念经祝福。每个泰国的男性一般一生都有一次短暂的出家修行的经历。依据传统,修行时间一般始于七月份左右的斋戒期间。凡此种种,都说明了泰国佛教徒之众,佛教地位之重。 三﹑佛教团体众多,佛教寺庙众多。

我国古代佛教造像中观音菩萨造像造型特征的交融性

我国古代佛教造像中观音菩萨造像造型特征的交融性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08日 来源:不详作者:不详 2059 人关注打印转发投稿 我国古代佛教造像中观音菩萨造像造型特征的交融性 近日又迷入旧版《情僧录》而不能自拔,感叹生死离合人生虚幻,却也竟悟明一句戏中对联:“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佛本根源一切皆苦,万法皆空,处处不体现在各朝各代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影响人们审美意识,甚至成为一种导向作用。佛法、佛像、佛经、寺庙等这一系列庞大复杂的多元分子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但是,即便如此,无论它们有多虚幻与缥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最直观的印象便是各色各式的佛像造型,五彩斑斓的佛窟壁画,那些或严肃或恼怒或慈爱的佛像造型才是最先吸引我们眼球的因素。 我们打小儿就从老一辈人那里听到“大慈大悲观音娘娘”、“观音菩萨”,只当是活神仙一般供着,直至后来了解了它的由来也就不觉得稀奇,但总还挂念那些正襟危坐在庙宇殿堂之上,门庭槛栏里供奉的,脖颈衣领中系挂的种种不同样式的“观因娘娘”,怎么会有那么多化身,那么多样式,有时甚至连性别都不同。不同模样的背后又是怎样的故事,我们就不得知晓了。 在印度古老的典籍记载中,传说观世音菩萨最初的形象是古印度的双马童神,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身体强壮,思维敏捷,最大的喜好是吃蜂蜜,所以身体皮肤也是蜜黄色,救苦救难,医治百病,降妖伏怪,普度众生。与我们现在老百姓所供奉的观音娘娘几乎有相同的佛法与灵通,但是无论形象与外貌都差别甚大。在这次写生考察时,我们走访了多个博物馆及较著名的佛像石窟,得以详尽资料,具体实证。 我们知道,佛教大约从公元1世纪后半页传入中国。传说汉明帝梦见金佛遣使求取经像,但是按当时印度本土尚无佛像制作,可能是后人杜撰所致,但毕竟说明佛像是从印度传来,无可厚非。公元247年,僧人康僧会从交趾来到吴都,“设像行道”,带来“西国佛画”,此画被吴国画家曹不兴作为仪范临摹,此后,天下盛传曹不兴之名,可见“西国佛画”影响之大。公元309年,僧人法显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游历多地,且均系犍陀罗艺术和笈多艺术的中心,法显持经像乘船泛海东还,于是,笈多时代的天竺佛像传入东土。后又有多位高僧、使者赴印度求取或图取佛像,賷以归唐。犍陀罗与笈多艺术的影响正是通过这些中介的作用东渐中国的。 随着佛经佛法的普及与流行,观世因菩萨的形象才慢慢在百姓心间变得清晰,我们要顺藤摸瓜找出观世音菩萨形象的源头,需先扩大范围寻求。 图1 北魏菩萨石像局部 图1 北魏菩萨石像局部

泰国佛文化

泰国佛文化,性文化,人妖文化 泰国是个多种族的国家,包括数千年前从中国过去的泰人,汉人,寮国人、高棉人,还有十八世纪前由于航海通商从中东,波斯,印度移入的后代,因此泰国迅速的吸收了大量外来事物,发展成泰国特有的文化。 泰国的佛文化不得不说,佛教是泰国的国教,也是泰国人的生活重心,全国95%的国民是佛教徒,这个数量真的很惊人。泰国上至宫廷下到人民日常生活,都与宗教息息相关,浓郁的佛教文化浸透着整个泰国社会。 在泰国,每个人几乎都要出家一次,若没有经过出家,会被瞧不起,认为没有地位。除了少数人终生出家以外,一般人是发心出家七天,或者一个月,经过一个短时期的出家生活就还俗返家了,这个我们中国不同,在中国出家后还俗被认为心不诚。出家和死是泰国人的两大最重要的事,可见出家远比结婚重要,出家有出家的典礼,就像我们的婚礼一样,会有亲朋好友到场,祝贺送礼等等。 泰国独有僧官制度,这在中国,日本都没有,僧官制度模仿政治制度,最高的是僧皇,下有四个僧王,分担国务院长,宣传部长,福利部长,教育部长,僧官有不多的薪水,由国家供给,表示国家对出家人以及佛教的尊重。在民间,人们特别尊重当过僧官的出家人。 泰国的佛像佛塔寺庙众多,家家户户门前都设有一个别致的神龛,就连一些酒店,企业,机关门前也设有神龛。泰国的寺院建筑形式各不相同,而且每座寺院佛像特别多,都是释迦佛像,另外佛殿四周都有很多佛塔,这些佛塔基层是四方形或者圆形,上面尖尖的,泰国的有钱人都把他们的骨灰盒放在佛塔里。 泰国性文化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佛文化的影响,在泰国的传统文化中,女人的地位永远次于男人,可以说是此等公民。泰国俗语说:女人是水牛,男人才是人。因此佛教鼓励女性通过给和尚提供食物和衣物来积累功德,这样一来女人下辈子投胎就有机会成为男人。根据泰国佛教的教义,只要性工作者是为了家庭生计或是捐助寺庙等做功德的行为,那卖淫便不是可耻的,性工作者如果按时寄钱回家或是捐钱给寺庙做功德,那么心灵上也可以获得愉悦,虽然佛教教义并未支持女性卖淫,但是佛教对女性抱着较为宽容的态度,这对不少性工作者传声鼓舞作用。 泰国的旅游业和“性产业”十分发达,这个能够赚取大量外汇的产业,被冠以好听的名字——“性文化”。除了数万“人妖”活跃在各个旅游点区域,在繁华的街道,红灯区也是鳞次栉比。红灯区内,各种一般人无法想象的“性表演”、“性活动”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旅游是泰国第一大产业,是支柱产业。泰国旅游业极富地方特色,其中最让人瞠目的便是著名的"人妖"表演。"人妖"的产生是因为泰国的色情旅游业很猖獗,女子在这个行当能挣很多钱。于是,一些男人为谋生计,想方设法把自己变成"女人";而一些人贩子也为了捞大钱,拼命拐骗"制造"人妖。于是,"人妖"这个特殊群体就逐渐产生了。到20世纪的90年代,泰国"人妖"已达2万人,年龄均在14-50岁之间,主要集中在芭堤雅的人妖歌舞团及酒吧和夜总会。 在泰国,人妖已经成为一种产业,每年都会有人妖的选美活动。凡到泰国旅游观光的人们所看到的“人妖”不同於舞台上的风光,人妖极美极魅的外表下,绝大多数都有一段心酸史,男孩会身为人妖主要有2种原因,一是贫穷、二是先天性别错乱。人妖在泰国虽然不能真正为主流社会所接受,但好在并不遭受很大的歧视,学校里有人妖学生,商场里有人妖售货员。据不完全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泰国人妖的数量已达2万多。 大多数人妖选择这条道路是为了挣钱,也有一些人则是天生的性别错位,但走上这条路后,大多数人妖都发现,“她们”不但要经历生理和心理的磨难,挣钱糊口也并非想像中那样简单。

论青州模式佛教造像的阿玛拉瓦蒂渊源

赵玲(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北朝“青州模式”造像与南印度阿玛拉瓦蒂造像系统渊源关系的讨论,指出印度阿玛拉瓦蒂造像是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渊源的主题之一,这为进一步追寻中印早期佛教艺术的海上传播系统提供了新的实物依据。[ 关键词 ]青州模式;佛教造像;阿玛拉瓦蒂;渊源 [ 中图分类号 ] J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4)02-0063-06 论“青州模式”佛教造像的阿玛拉瓦蒂渊源 ① 收稿日期:2014-01-25 作者简介:赵玲(1981-),女,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佛教美术。 ①基金项目:第53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南印度阿玛拉瓦蒂佛教造像研究”(资助编号:2013M531444)。②参见罗世平,《青州北齐造像及其样式问题》,《美术研究》2000年第3期,第47-52页。李森也采用此说:李森,《龙兴寺历史与窑藏佛教像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5。 自1983年山东博兴出土百余件青铜造像后,山东造像一度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稍后,在山东诸城、青州、莱州、临朐等地陆续地发现了大批佛教造像。尤其是1996年,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一处大型佛教造像窑藏坑出土了大规模的佛教石造像,激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和热烈讨论。这批造像不仅风格鲜明,题材丰富,技艺成熟,贴金彩绘完好,更为重要的是,造像历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和北宋数朝,跨越五百余年,数量多达400余件(包括石雕、铁雕和泥塑)。大量山东佛像的发现充分显示了从北朝开始,这里曾是我国东部佛教艺术的中心。由于这里地处古青州城,我们将这里发现的造像统称为“青州造像”,将这种独具一格的佛教造像模式称为“青州模式”。 一、前言 青州造像自发现以来,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几大窑藏地址分别发布了发掘简报,温玉成、夏名采等学者在此基础上陆续发表了考察报告和发掘纪实。这些材料为研究青州造像提供了最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随后的研究,逐步涵盖了历史、考古、宗教、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已经取得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然而,以往的研究在“青州模式”佛像渊源这一关键问题上,较多着力于本土和印度笈多渊源的讨论上。1993年,刘凤君先生系统地研究了山东北朝造像艺术;1998年,他开创性地提出了“青州风格”的提法。之后,学界开始关注“青州风格”渊源的探究,开始追寻该造像系统和技艺的渊源。1998年,杨泓先生指出,龙兴寺造像是北朝和南朝双重影响下,结合地方特色的产物。2000年,金维诺先生在《南梁 与北齐造像的成就与影响》一文中,提出青州造像受到南朝和南海诸国造像样式的综合影响而成。这一说法具有前瞻性,尤其是南海诸国的外来影响之说,得 到了罗世平②、 丁明夷等人的支持。并且,罗世平认为,这种外来影响的源点是印度笈多样式,这同时为佛像样式传入的大致年代提供了依据。稍后,费泳发表专文指出,青州模式造像源自南朝,且晋魏隋时期造像风格的整体演变大体是由北方“凉州模式”与“青州模式”共同构建的论断。台湾学者李玉珉也在2004年专文讨论了山东北朝造像与南朝造像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些见解,都认识到青州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因素的多元性,尤其是关于“青州模式”是受笈多样式直接移植的开创性见解,是中印佛教艺术源流关系的大发现。 综合以往的研究,对青州模式造像渊源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南北朝渊源的讨论,外来影响的探讨则略显单薄。青州造像兴起于佛教艺术大发展的南北朝时期,尽管造像风格不乏本土风貌,但更多体现了它的独立和独特性,这是受到外来因素直接影响的结果。而作为南北朝时期影响我国的古印度“笈多样式”与青州造像关系不大,笈多样式是在公元四至七世纪,经西域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与青州造像的年代序列并不符合。而且,笈多造像的传播经西域和中原地区,西域的笈多风格最为浓郁,越往东则越淡薄。地处东部沿海的青州地区,虽仍有笈多风格的形迹,但已并不占主导。 二、“青州模式”的佛教造像 北朝时期,青州地区兴起佛教造像活动,造像具

泰国的文化特色

泰国虽然是一个仅有6000万人口的小国,然而每年都有700万境外游客到此观光旅游,此项收入每年高达70亿美金,成为泰国经济的支柱。泰国的旅游业极富地方特色,其中世界闻名的人妖特色歌舞表演,更是众多游客为之惊叹的。 人妖是泰国的一大特色,人妖表演也是许多游客的必看节目,有“没有看过人妖表演等于没到泰国”之说。 人妖,主要指的是专事表演的从小服用雌性激素而发育的男性。大多人妖都很漂亮,唯一外表上和女性的区别是手脚较大,并可通过声音鉴别,这一类人多集中在泰国。 泰国人妖在世界上都非常著名,关于泰国人妖的产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是从印度的“阉人“演变而来,还有一种说法是泰国悠久泛滥性文化。一般认为泰国人妖的产生是因为泰国的色情旅游业很猖獗,女子在这个行当能挣很多钱。一些男人为谋生计,想方设法把自己变成“女人”,而一些人贩子也为了捞大钱,拼命拐骗、制造人妖。于是,“人妖”这个特殊群体就逐渐产生了。 在泰国,人妖一般都来自生计艰难的贫苦家庭,可以说,几乎没有富家子弟愿意做人妖。在泰国,有专门培养人妖的学校,自幼接受女性化的教育和熏陶,使性格、形态都表现出女性特征。同时,更重要的一点是吃女性荷尔蒙药,抑制男性第一特征发育,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并向女性发展。在此期间,学校要教授许多技艺,进行严格规范化训练,所以说人妖艺术表演水准也是相当高的。台上表演节目的人妖大多身高都在一米七以上,身材苗条眉清目秀,回眸之间,风情万种,在外貌和形态上却比台下的女性观众更具女性美。 人妖的生命和艺术生涯都是非常短暂的,一般来讲,人妖的平均寿命只有35至40岁,其中主要也是与他们长期雌性激素相关。人妖在社会立足是非常不容易的。真正能成为歌舞红星、成名赚大钱的屈指可数,大多数人妖都要为糊口拼命赚钱,并为年老做准备。 目前泰国人妖的人数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但是按照泰国目前的6000万人口计算,以及社会普遍认同人妖在男人中存在的比例为2%计算,人妖存在的人数应该在60万人上下。

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表现手法溯源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表现手法溯源 作者:肖媛, Xiao Yuan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美术系,内蒙古,赤峰,02400 刊名: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OWUDA MONGOLI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11,32(1) 参考文献(6条) 1.温玉成公元1至3世纪中国的仙佛模式 1999(01) 2.米根孝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特色 2001 3.胡同庆;胡朝阳佛教石窟造像的视觉心理艺术效果[期刊论文]-敦煌研究 2005(03) 4.范瑞华中国佛教美术渊源 1996 5.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 2003 6.李翎佛教造像量度与仪轨 199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何志国.He Zhiguo印度佛像初传中国的阶段性与各阶段的传承性[期刊论文]-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 2.侯亚红关注新疆克孜尔石窟[期刊论文]-大众文艺2011(3) 3.徐玲犍陀罗佛教美术综述[期刊论文]-黑龙江史志2009(18) 4.彭景荣.PENG Jing-rong论我国的佛教美术及其传播[期刊论文]-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8(4) 5.马学仁犍陀罗艺术与佛像的产生[期刊论文]-西北民族研究2001(4) 6.陈晓露.Chen Xiaolu从八面体佛塔看犍陀罗艺术之东传[期刊论文]-西域研究2006(4) 7.王蕴锦晚期犍陀罗佛教艺术研究[学位论文]2010 8.耿剑.Geng Jian克孜尔佛传遗迹与犍陀罗关系探讨[期刊论文]-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5) 9.何志国.HE Zhiguo佛教偶像起源及其在贵霜朝的交流[期刊论文]-敦煌研究2010(1) 10.朱军论贵霜艺术中神像的设计风格[期刊论文]-美与时代(下半月)2005(4)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713154923.html,/Periodical_zwdmzszxb201101074.aspx

从雕塑看佛教的发展(终)

从雕塑看佛教的发展 摘要:佛教以其禅宗思想而深入中国历史将近2000年,而其佛教雕塑不仅作为宣扬佛教禅宗的一种重要方法,更是作为其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成为佛教文化中极具特色的组成元素。本文讲述了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以及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分析各个历史阶段佛教雕塑所具有的不同特色,揭示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之间的相互促进发展、融合的关系。 关键词:雕塑佛教汉化融合 正文: 印度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传入中国后,逐渐汉化。西汉至清末,经历了传入、传播、兴盛和时盛时衰几个阶段,即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传译阶段,隋唐的创造阶段,以及宋元明清的融合阶段,从一个文化的“舶来物”,到被汉文化所同化,到最后完全地汉化而与民间世俗相结合,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泛的宗教。 佛教是从外国传入的,但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不可能是外来艺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寄去了外来优秀文化艺术的精髓以后,在中国传统艺术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因此佛教雕塑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与我们本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吸收、融合直至民族化、本土化的过程。艺术总是受到时代文化的强烈影响,随着佛教在中国的逐步汉化,佛教雕塑必然地随之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佛教雕塑的发展史与佛教的发展史一样,同样是一个汉化、世俗化的过程。并且,其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变化。 1、佛教雕塑艺术的东传 佛教雕塑艺术的第一次兴起应该是阿育王弘法的年代,阿育王孔雀王朝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宣扬佛法,佛教建筑雕刻一时大兴。但是在阿育王时代的佛教雕刻中却回避了释迦牟尼佛具体造像问题,佛的具体造像都是用佛座、佛足印等物来“标号式”的表现,而回避佛的形象直接出现在画面上。到公元前127年,孔雀王朝的实力已渐势微,大月氏迅速强盛起来,建立了崇奉佛教的“贵霜王朝”。这时候开始了具体的佛教造像艺术活动,形成后世所谓“犍陀罗”、“秣菟罗”两种艺术风格。犍陀罗和秣菟罗的佛教造像艺术随着佛教的东向传播,逐渐延伸到中国境内。 从战国到汉代,新疆地区分散着诸多小国,汉武帝时候,与汉朝有交往关系的西域诸国就从三十六个逐次增加到五十多个。而这时候中国佛教雕塑成就主要体现在新疆地区发现的众多佛洞。其中有新疆库车“森木塞姆千佛洞”、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库车库木吐拉千佛洞等。如果把这些千佛洞的地点联系起来,就会看到有一条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边缘地带由西向东的上行传播路线。 2、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流变 西域的于、莎车、疏勒一代虽然在汉代已经是佛教开始兴起的国度,但是西汉武帝刘彻“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雷厉风行,深入人心,此后一直是汉代治国的思想之本,佛教思想的东渐必然受到抵制。到了三国以后,北方少数民族逐鹿中原,先后有“三秦五凉”等十六国政权更迭。从思想文化上说,这些少数民族的汉文化根基有限,汉代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也不深,这就为原本在西域一带甚为流行的佛教东向提供了空间。 南北朝社会弥散着崇佛的风气,由于绝大多数君王对佛教的利用和支持,以及长期的崇佛的社会生活气氛,修建佛寺和开凿石窟在这一段时期一直方兴未艾。如果以敦煌为一个站点,那么,在十六国直至北朝时期,从敦煌到玉门,再到张掖、威武的各个站点,正是沿着河西走廊的通道直下到达天水,即沿着东南与西北向的祁连山北侧产生了大大小小的石窟。这段时间的佛教雕塑艺术主要包括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的雕

佛教的特点

世界现存的三大佛教派别分别为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三大佛教,均在我国有所流传。其中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完全是在我国成长起来的,并传播到其它国家,所以中国又称为佛教的“第二故乡”。两千年年前传入中国的异邦宗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即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又让佛教有了新的变化。正是这样,外来的佛教,逐渐演变为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密契合的中国佛教,并于儒、道教在一起,成为支撑着中国传统文化之鼎的支柱。而中国佛教也以它独特方式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人们。 1 中国佛教的融摄性 中国佛教的融摄性反映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摄,其次是对佛教内部各种思想学说的融摄[1]。在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方面,不少研究者已经指出,佛教初传时期,曾经有一个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阶段。由于印度佛教本身并不同意,随着历史的发展又出现不同的派别,各种学说歧义颇大。在印度,各种不同派别斗争激烈,有时为了某种学术胜负,不惜生命代价。但中国佛教宁愿用理性方式,把各种不同的观点融合在一起,排定逻辑的次序,消除矛盾,达到高度和谐。其后出现宗派,但当个各宗派之间纷纷不已的时候,总是会有相应的机构出现做会融工作。我认为中国佛教发展在一种有选择地融摄与积极地协调。 在事务发展的过程中,矛盾的产生是绝对的。但中国佛教总是一种力量,力图融摄诸种异质因子,使之趋于和谐。这就是中国佛教融摄性之所在。 2 中国佛教的创造性 中国佛教不仅具有融摄教内外诸种异质因素的能力,并且具有在融摄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学说或理论,从而使自己提升或者推进一步的能力。这就是中国佛教能够长时间保持生机勃勃的原因。 最典型地反映中国佛教的创造性的是中国佛教宗派的出现。禅宗虽然以“禅”命名,但他们所谓的“禅”与印度佛教的禅定已经完全是两回事。相当多的一批僧人平时不读经,又不坐禅,只是直截了当地在建立佛教世界观的上下工夫。他们这种修行方式与印度佛教大相径庭,实际上是传承了中国儒家的个人修养。正因为禅宗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对印度佛教做了一大创造,所以他成为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

[word格式] 佛教文化与泰国恐怖电影

佛教文化与泰国恐怖电影 佛教文化与泰国恐怖电影 固姜雪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恐怖片通过对观众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刺激来释放现代社会中人们所承受的压力及恐惧,作为 一 种类型电影,泰国恐怖片以其显着的佛教文化元素在世界恐怖电影中呈现出独特的风格.本文从电影的场 景设置,配乐设置,主题设置和细节刻画四个方面分析了佛教文化在泰国恐怖电影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它给电 影所带来的独特的美学风貌,指出佛教文化贯穿了泰国恐怖电影的各个具体环节,并且体现出异于欧美”血 腥”恐怖和日韩”灵异”恐怖电影的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 【关键词】泰式恐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心理 谈到恐怖片,人们就会想到沾满 鲜红血浆的电锯;想到长发遮面,穿 着白衣白裙的贞予;想到穿着朝服, 蹦蹦跳跳,表情却有点调皮可爱的僵 尸.的确,美国好莱坞式的血腥恐

怖,日本的灵异恐怖以及中国的带有 喜剧色彩的僵尸式的恐怖,给人们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相比之下,泰国恐 怖片有点”名不见经传”的味道.近 些年来,泰国恐怖片发展很快,出现 了像《吓死鬼》,《鬼影》,《鬼宿舍》等代表性的影片.不难发现,这些影 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宗教 色彩浓厚,甚至可以说它像一个线索 一 样贯穿其中,而这也正是泰国恐怖 片独特风格所形成的原因. 泰国特有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 充满了神秘色彩,这与其佛教背景是 密不可分的:泰国由30多个民族组成,其中泰族占人口总数的40%.佛 教是泰国的国教,90%以上的居民信 仰佛教,可以说,泰国是一个以小乘 佛教为民族信仰来建构的现代国家. 泰国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建筑等 几乎都和佛教有着密切关系.根植于 这样一个佛教气息浓厚的国家,泰国

简述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简述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时,中国本土文化已十分繁荣,儒、道等思想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积淀为社会心理和民族心理。佛教与儒、道等本土文化,是宗教与非宗教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在理论思维上互有高下。一般说来,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以及两者的文化元素之间具有相通不相通、兼容不兼容、互补互斥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佛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撞击、交涉过程中,与中国文化发生联系的机制主要是佛教思维,其内容和形式就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这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交涉的重要根源,也是佛教渗透、转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重要原因。 佛教价值观念的主要内容是人生解脱论。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多种原因和条件构成,并处于不断变化、流动的过程中。人生也是如此。人有生老病死的自然变化,有对自由、幸福、永恒的强烈追求,有从自我出发的无穷欲念。由于与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相矛盾、相冲突而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人生是痛苦的。中国僧人说,人的脸形就是「苦」字形,是一副苦相:眼眉是草字头,两眼和鼻子合成十字,嘴就是口字。佛教还认为,人要根据生前的行为、表现,死后转生为相应的生命体,这叫做「生死轮回」,轮回是无休止的。这样人就陷于不断的生死轮回的痛苦深渊中。佛教认为,人的理想、目标是解除痛苦、超脱生死轮回,就是「解脱」。解脱的境界称为「涅盘」,涅盘梵语原意为「火的息灭」。涅盘作为佛教所追求的一种解脱境界,是通过佛教修持,息灭、超越一切欲念、烦恼、痛苦和生死轮回而达到的理想境界。人生现实是痛苦的,这是现实性,人生理想是涅盘,这是超越性,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又要超越现实生活求得解脱,就是要由现实性转化为超越性,从而达到更高的主体性--理想人格。 应当承认,佛教对人生所作的价值判断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人生确有欢乐的一面,但也有痛苦的一面,佛教看到了人生的痛苦,是符合现实的。佛教强调人生是痛苦,这是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表达了人的心灵深处的基本忧虑,这也是人的一种觉醒、自觉,对于人们清醒认识人生是有一定意义的。特别是对于在人生历程中遇到困难、挫折、磨难、不幸的人,更会引起他们的赞同与共鸣。佛教的价值观念表现了人生的内容,人们在赞同佛教价值观念后,

浅谈泰国佛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13154923.html, 浅谈泰国佛教 作者:何思宇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3期 摘要:说到佛教很多人都会认为他是迷信,封建的。但我想说这个想法是非常狭隘的, 更是错误的。佛教与世无争和避世的态度是让我最欣赏的。在泰国佛教中也讲求一切随缘。佛教认为任何事物或人都有自己的命数,他能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是命中注定的。佛教注重现世人的修行,在佛教中认为人可以通过现世的行善积德来化解自己前世所犯的过错。那么说到佛教,当属泰国佛教最具代表性。 关键词:泰国;佛教 作者简介:何思宇(1997-),女,辽宁省朝阳市人,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学校在校学生,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1 泰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建国大约有七百多年的历史。[1]从泰国的历史上看,13 世纪中期,兰那泰王朝与素可泰王朝分别建立在湄南河上中游。到14世纪中叶后,兰那泰王朝与素可泰王朝合并定立国都,建立阿逾陀王朝,在我国称它为暹罗。而佛教早在公元七世纪时就已兴盛。 相信很多人对泰国佛教多多少少都有了一些了解。佛教是泰国的国教,也是泰国代代相承的传统宗教。佛教对泰国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像流淌在人身体里的血液一样扎根在每个人的身体里。[2]在泰国六千九百多万的总人口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信仰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3]这两句诗用来表示南朝寺庙之多,而现在看来,用在现如今的泰国也不为过。据说泰国全国有三万多所寺庙,而在泰国首都曼谷就有大小佛教寺庙四百多所寺庙,所以被誉为“天使之城”的曼谷便有了“佛庙之都”之称。[4]在泰国僧侣享有很高的地位,备受尊重,任何人都不能做对僧人不好的事,做出侮辱僧人人格的事情。所以在泰国人人都以出家为荣。而且在泰国男子年满二十岁时要出家,具体的出家时间则由自己决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泰国的佛教已经近乎全民化,以及佛教在泰国人心中的地位。在泰国凡是信奉佛教的人们都要接受佛教的洗礼,就连贵族和王室成员也不能例外。正是由于几乎全民对佛教的信仰,使得泰国人民养成了懂得谦让,享受安宁和爱好和平的精神品质。 佛教的节日在泰国也是非常重要的。泰国的佛教节日主要有万佛节,佛诞节,守夏节和解夏节。每年泰历的3月15日是万佛节,在这一天泰国人一般要打扫家庭卫生,装扮家里的供神台,并且一家人一起去听佛经做善事等。对于信奉佛教的人来说,在这一天学习佛教的教

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特色

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特色 中国的佛教造像是以印度为本原的,在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孔雀王朝时代,阿育王以“达摩”治国为由,大力弘扬佛法,数建石柱,广立佛塔,开创了印度最早的佛教造像艺术。它由次大陆传入我国中原以后,在2000多年发展和演变中逐步形成它在中国的特色,并把佛教造像艺术推向顶峰。 佛教造像艺术的产生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首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天竺国(古印度),盛传于亚洲各国,距今已有约2500年的历史。由于佛教历史悠久,传播范围极其广泛,因而,佛教造像,石窟寺处处可见,特别是在中国,虽然历经几千年,饱经风蚀战火,但仍能完整地欣赏到佛教造像的艺术盛况和遗迹。 在公元前2世纪的古印度,佛教造像仍然是塔、寺庙和窟殿,佛的形象尚未出现。公元前1世纪期间,佛教分裂为大乘和小乘两个派别,大乘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进而把佛神化,佛的形象才开始出现。此时佛教传播逐渐广泛,南传入斯里兰卡和东南亚诸国,渐次形成具有小乘教特色的石窟艺术;传入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一带,形成具有中亚特色的石窟艺术;传入我国塔里木盆地北缘,形成龟兹石窟艺术。接着向东推进,并向南北展开,逐渐形成具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 佛教造像艺术的特色 中国除了有闻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外,遍布全国的还有已成规模的石窟和摩崖造像250多处。仅四川境内大大小小的窟龛造像佛就有百处之多,分布在50多个县境内。 早期的中国佛教造像,是以古代“丝绸之路”为传播途径的,以新疆为起点,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发展,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北魏和盛唐是两个高潮,形成了中国佛教造像先后400多年的鼎盛时期。 在中国,佛教造像的风格是由古印度的塔庙式发展为窟龛式、佛坛式的。在传承过程中,工匠们把古印度的佛教造像艺术与中华民族特点相结合,产生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形成了龟兹、凉州、平城、中原、北齐5种不同的造像风格,并为隋唐现实主义的佛教造像风格奠定了基础。隋代的佛像造像,主要分布于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和山西太原天龙山、山东青州云门山石窟等,具有雄健劲拔、清新

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的传播功能

>学术论坛?设计学 艺术教育186ART EDUCATION 2012 · 09中国古代佛教雕塑经历了漫长的年代。早在新石器时代,黄 河流域、长江流域及东北地区就已出现了独立的雕塑作品。在这之 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雕塑的门类、品种不断扩大。 仅其材质就有泥土、陶、瓷、石头、木头、铜、金、铁、竹子、象 牙、玉等,十分丰富,小到果核上的舟船人物,大至几十米的坐 佛。在古代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雕塑家,他们用自己的智慧 和辛勤的劳作,创作了众多精美绝伦的经典之作,创造了一段辉煌 的中国雕塑艺术的历史,而中国佛教雕塑艺术正是这段历史中耀眼 的明珠。这些古代雕塑家,为我们留下了如天上星辰般璀璨的艺术 作品。 但在中国古代雕塑中,只有佛教雕塑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宣传体系”。同现代传媒相比较,中国古代佛教雕塑与其在功能 上、影响上是最接近的。 通过比较和研究,我们看到,在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家是 如何运用今天都在采取的一些视觉传达手段,进而达到作为传媒的 目的;又是怎样让雕塑作品“说话”,吸引民众,宣扬佛法。这些 方法,在今天对我们是否还有价值? 中国古代雕塑在不同时期的艺术功能不同。 中国早期雕塑是作为装饰用的。从三星堆早期出土的文物中, 我们可以看到制陶工匠用绳、席之类的具有规则纹理的织物装饰陶 器的表面,逐渐地,一些小型动物的形象开始出现在陶器的足、耳 处,以及勺类器具的柄末上,但它们体型非常小。到了三星堆晚 期,陶器上动物的形象变大,塑造得更具体、更详细,一些玉璧、 玉环开始用一种动物形象来雕刻。 从夏商周到秦代,中国雕塑又有了另一个使用价值——代替现 实的人、牲畜、财物成为墓主人的陪葬品。一些陶制的社会用具、 场景被制作为冥器,供死后的墓主人使用,其中最为壮观、写实 的就是秦始皇兵马俑(图1)。今天,我们看到的兵马俑坑如此壮 观,可以想象秦始皇在世时的威严和气度。 西汉开始,中国雕塑的作用又发生了变化,真正意义上的纪 念性雕塑开始出现。博物馆中现存的大量汉代陶俑以及兵马仪仗依然是作为陪葬品使用,如击鼓说唱俑、拂袖舞女佣、出行车马仪仗。这里要提到的是西汉时建造的霍去病墓。公元前117年,汉武帝刘彻下令为名将霍去病建造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冢,并在陵墓周围放置10余件石雕作品,以象征性手法表现英雄生前的精神风貌。汉武帝的这一决定,把过去埋在地底下的雕塑改为放置在地面上,从而使中国开始了具有纪念性质的雕塑,此时的霍去病墓雕塑就具有了宣传功能,但因其独立性和单一性还不能算是一个宣传体系。自东汉开始佛教传入中国,中国雕塑就开始逐步实现它作为传媒的功能。佛教在公元2世纪自印度传入中国,其基本教义是以断除烦恼,得以成佛为终极目的。并宣称人的精神不灭,生死轮回,并有天堂、地狱之说。中国在东汉末年发生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农民战争失败后,随之而来的是长期的封建割据战争,以及稍后的民族间的战争,社会长期纷乱不安,人民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除少数奋起斗争、举行起义外,多数人陷于贫困、离乱,痛苦无援的境地,容易产生祈求神助的思想。人民对天国净土寄托了极大的希望,对放弃今世的欲求以换取来世的幸福深信不疑。统治者也深悟佛教能起到化民成俗的特殊作用,为了永久巩固其优越地位,便大力提倡。对于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与佛教进行广泛的接触与交流。一方面,佛教通过与文人士大夫阶层在佛儒、佛道理论上的交流和讨论,不仅发展了中国佛教的教理、教义,还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士大夫了解佛教,研究佛教,进而信仰佛教。另一方面,中国佛教在禅学方面发展了“教外别传”的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的佛学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几乎完全没有神学气息,禅宗强调内心的自证,与庄子的坐忘①、心斋②、朝彻③如出一辙。在中国古代,禅宗与老庄思想一起成为中国文人心里儒道互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从中国佛教雕塑中,可以大量见到的是具有南朝名士风度的“秀骨清像”,它们清癯瘦弱,身段秀丽,宽衣博带,仪态超然,这既是中国古代佛教造像的需要,也是吸引文人士大夫信教的一种手段。对于平民阶层,佛教使用了安抚和规诫两种手段。一方面,由于古代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平民阶层所遭受到的灾难和痛苦最为持久和深重。佛教宣扬的天国净土为他们提供了接受痛苦的理由,给了他们寄托的希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的传播功能 ◆ 方若涛 张枞 图1图2

罗丹的雕塑艺术

罗丹的雕塑艺术 教学目的: 1、欣赏西方近代雕塑艺术中的典范人物罗丹的作品,了解以法国为中心的近代雕塑的艺术成就及风格。 2、通过欣赏罗丹等人的雕塑作品,使学生领悟到雕塑可以深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通过雕塑这一艺术语言对自己情感的抒发。 3、通过对罗丹雕塑作品的临摹,初步了解雕塑的艺术方法及其工作的艰辛和快乐。 教学重点: 1、了解罗丹雕塑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 2、通过对罗丹的作品的欣赏,领悟其内心情感的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对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的回忆,介绍西方雕塑艺术的状况及罗丹雕塑的地位引入课题。 二、罗丹简介: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是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奋工作,敢于突破官方学院派的束缚,走自己的路。他善于吸收一切优良传统,对于古希腊雕塑的优美生动及对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罗丹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对资产阶级腐朽势力深恶痛绝,他经常通过雕塑这一艺术手段,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罗丹的雕塑作品赏析 1、《青铜时代》 以一个像植物一样律动而舒展的青年人体,表现人类刚从自然束缚中舒醒过来的状态,以象征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时代特征。这件作品与学院艺术的风格迥然不同,因而受到攻击和诋毁,成为艺术界争论的对象,不断地遭到攻击。但是历史证明,罗丹的这件人体雕塑,是人类文明初始的真实象征和生动写照。 2、《地狱之门》 这件大型雕塑共有186个形象,是根据但丁的《神曲地狱篇》构思创作的,历时达37年,直到他去世前一年还在修改。《地狱之门》代表的是罗丹更为内在的痛苦与压抑的灵魂。 3、《思想者》 这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体,体现了罗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罗丹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藏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 教师总结:这是一个强劲而富有内力,成熟而又深刻的形象。那生命感强烈的躯体,在一种极为痛苦状的思考中剧烈地收缩着,紧皱的眉头,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躯干,弯曲的下肢,似乎人体的一切细节都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驱动,紧紧地向内聚拢和团缩,仿佛他凝重而深刻的思考是整个身体的力量使然。罗丹认为深刻的思想是靠富有生命活力的人体来表现的,所以,他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籍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 4、《加莱义民》 这件作品是大型纪念碑雕塑,这组雕塑以恢弘而真实的历史情境,表现了一种及为悲壮而崇高的精神气节与牺牲行为,以精致而深刻的心理表现,形象地刻画了在死亡面前,不同人物的情感与个性。同时,还以独特的群像形式,突破了传统纪念碑雕塑的程式。 5、《巴尔扎克》 以上我们欣赏了罗丹的几件作品,大家想一想,罗丹的雕塑作品是如何表达他的内在情感的?

泰国的民族文化-东南亚文化概览

第六讲泰国的民族文化 每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们源于各族人民长期的生活和生产习俗。泰国一向被人们称为“亚洲最具异国风情的国家”。泰国作为当今最富有特色的国家之一,其文化也具有别具一格的魅力和价值,泰国文化博大精深,在深度和广度上,虽不敢和称为世界级的文明古国——中国相媲美,但也有其独特而深奥的价值。“虔诚”、“宽容”、“和谐”,这毫无疑问是泰文化的真谛所在。泰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其文学、艺术、绘画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泰国政府很重视维护本民族的文化,认为泰国文化体现的是国格,是维系国家团结的重要根基,对国家的稳定繁荣有决定性的影响。国王蒲美蓬说过:“维护文化就是维护国家”。泰国概况 “泰国”一名是由泰族语得来的。泰国人称自己国家为“孟泰”,“孟”表示“国家”,“泰”为“自由”之意。因此,泰国是“自由之地”、“自由之国”的意思。泰国还称过“暹罗”。但早期泰族人民并没自称过暹罗人,也没有把自己的国家称为暹罗国。因泰族与缅甸的掸族同种,“暹”字就是由“掸”字转音而来的。“暹罗”本是“孟泰”的英译名。1856年4月5日,泰王被迫与英国签约时,才首次采用“暹罗”这个名称。1939年6月24日,废“暹罗”名称,改为“泰王国”。1945年2月再次改为“暹罗”。1949年5月,恢复国名“泰王国”。泰国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原名暹罗。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开始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先后经历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从16世纪起,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殖民主义者的入侵。19世纪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大量吸收西方经验进行社会改革。1896年,英、法签订条约,规定暹罗为英属缅甸和法属印度支那之间的缓冲国,从而使暹罗成为东南亚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1932年6月,人民党发动政变,建立君主立宪政体。1938年,銮披汶执政,1939年6月更名为泰国,意为“自由之地”。1941年被日本占领,泰国宣布加入轴心国。1945年恢复暹罗国名。1949年5月又改称泰王国。 货币为铢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由红、白、蓝三色的五个横长方形平行排列构成。上下方为红色,蓝色居中,蓝色上下方为白色。蓝色宽度相等于两个红色或两个白色长方形的宽度。红色代表民族和象征各族人民的力量与献身精神。泰国以佛教为国教,白色代表宗教,象征宗教的纯洁。泰国是君主立宪政体国家,国王是至高无上的,蓝色代表王室。蓝色居中象征王室在各族人民和纯洁的宗教之中。 【国徽】是一个极富宗教神秘色彩的图腾图案,图案是一只大鹏鸟,鸟背上蹲坐着那莱王。传说中大鹏鸟是一种带有双翼的神灵,那莱王是传说中的守护神。是泰国民间传说中鹰面人身的神灵,它头顶金色宝塔,裸露的颈部、手臂和手腕都戴着光彩夺目的金色饰品,两臂弯向头部,手指内侧,偏偏起舞,构成泰国民间舞蹈舞姿的典型造型,展现出浓郁的泰国民族特色。大鹏身披深红色双翼和尾巴,戴着金色的盔甲,两只利爪雄健有力,令人顿生虔诚和敬意。 【国歌】《泰王国国歌》,鲁昂·萨拉努普拉潘词,夫拉·陈·杜里洋曲。 【国歌歌词】 泰国人鲜血流在泰国之身,泰国每寸土都属于泰国人。因为人民始终团结,国家主权长久守稳。热爱和平但不怕战争,不许有人废独立施暴政。全民准备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