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得

采用不同型号得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得腧穴,以调与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得目得。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得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与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得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得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得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得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得腧穴,如腹部得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得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得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得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与深度

2、1角度:就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得夹角.

2、1、1 直刺:就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就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得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就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得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就是指针身刺入皮肉得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

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与胸背及皮薄肉少处得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得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

3、1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得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补泻手法

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4、3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与捻转得幅度中等,进针与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

(四)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与患者胖瘦,选取合适得毫针,同时检查针柄就是否松动,针身与针尖就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五)注意事项

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得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得腧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得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得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得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得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得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得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得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得体位,严格掌握进针得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得发生。

7、针刺眼区与项部得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得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得角度,更不宜大幅度得提插、捻转与长时间

得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得不良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得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得事故。

二、电针操作规程

(一)目得

电针就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得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得一种疗法。适用于治疗各种痛证、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外伤性瘫痪、脏器功能失调以及针刺麻醉等。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电针仪、无菌毫针、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浴巾、屏风等。

(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根据所选穴位取合适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就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

4、局部皮肤用0、5%碘伏消毒。

5、按毫针刺法进针.

6、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节电针仪得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得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得两根毫针针柄上。

7、开启电针仪得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能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其它还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就是所需得强度)。

8、通电过程中应观察病人得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

9、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5—20分钟。

10、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11、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

12、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四)注意事项

1、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就是否良好。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就是否良好,应检修后再用。干电池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新电池。

2、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毫安以内,避免发生触电事故。直流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容易引起断针与灼伤组织,不能作电针仪得输出电流。

3、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

4、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近延髓与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过大,以免发生意外。孕妇慎用。

5、经温灸过得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而不导电;有得毫针柄就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氧化处理镀成金黄色,氧化铝绝缘不导电。以上两种毫针应将电针仪输出线夹持在针体上。

三、火针操作规程

(一)目得

火针疗法就是以火针施于穴位或一定部位,借火力与温热刺激,激发经气,疏通气血,以治疗疾病得一种治疗方法。火针古称之燔针、白针、烧针。火针作用:增加人体阳气,激发经气,调节脏腑功能,使经络通、气血行.

(二)用物准备

火针,95%酒精灯

(三)操作程序

1、施术步骤

1、1烧针:刺手持针,押手持酒精灯,针尖及针体前部与灯焰呈锐角,在外焰上加热,并可微微移动针体,将针体前部烧红透。

1、2进针:迅速、准确地刺入针刺部位。

1、3出针:火针针尖抵达治疗深度后,即可出针。

2、施术要求

我们把施术过程得基本要领总结为“红、准、快”三个环节:

2、1红:将针体、针尖烧至通红。穿透力强、疗效好。

2、2准:进针时必须准确,一般在针刺前可在要针刺得部

位做个“十”字标志,这样有助于准确进针。

2、3快:指进针要快,动作快可使患者不受痛苦或少受痛苦

3、火针常用刺法

3、1点刺法:在腧穴上施以单针点刺得方法。用于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功能,多用于内科疾病得治疗.

3、2密刺法:在体表病灶上施以多针密集刺激得方法,每针间隔不超过1cm。以足够得热力,改变局部气血运行,促进病损组织得新陈代谢.主要适用于增生、角化性皮肤病,白癜风等。

3、3散刺法:在体表病灶上施以多针疏散刺激得方法,每针间隔2cm左右。可改善局部气血运行,从而治麻、止痒、定惊、解痉、止痛。

3、4围刺法:促围绕体表病灶周围施以多针刺激得方法,针刺点在病灶与正常组织交界处。能温通经脉,改善局部气血循环,进组织再生.主要适用于皮肤科、外科疾病.每针间隔为1~1、5cm为宜。

3、5刺络法:用火针刺入体表血液淤滞得血络,放出适量血液得方法。用于热症、实症、静脉曲张、脉管炎等症。

4、施术后处理

4、1消毒针具

施术完成后先对火针针具进行消毒,目得就是为了避免因针体引起得交叉感染,这一点十分重要.方法就是用酒精灯从针根沿针体到针尖连续移动烧红,消毒备用。

4、2处置针孔

由于火针针孔就是微创烫伤形成,刚施术后呈开放状态,用干棉球按压使其尽快闭合就是必要得,不但可以促进针孔得愈合,同时也能减轻患者得痛苦。另外针孔经常会有渗出物或出血,也必须用干棉球擦拭干净后,按压针孔避免感染。

(四)注意事项与禁忌

1、注意事项:

1、1施术时应注意安全,防止烧伤或火灾等事故发生。

1、2针刺要避开动脉及神经干,勿损伤内脏与重要器官。

1、3孕妇、产妇及婴幼儿慎用.

1、4糖尿病患者、瘢痕体质或过敏体质者慎用。

1、5精神过于紧张、饥饿、疲劳得患者不宜用.

1、6施术后,医者应向患者说明术后针刺部位得维护事

项,包括:

(a)针孔局部若出现微红、灼热、轻度疼痛、瘙痒等症状属正常现象,可不作处理;

(b)注意针孔局部清洁,忌用手搔抓,不宜用油、膏类药物涂抹;

(c)针孔当天不宜着水。

2、禁忌:

2、1不明原因得肿块部位。

2、2大失血、凝血机制障碍得患者。

四、拔罐操作规程

(一)目得

拔火罐就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得一种疗法。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

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

(三)操作方法

1、点火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1、1 闪火法:就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1、2 贴棉法:就是用大小适宜得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得部位。

1、3 投火法:就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得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

2、拔罐

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2、1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

镇痛治疗。

2、2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

2、3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得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得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得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得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

2、4 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置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3、起罐

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四)操作程序

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就是否光滑.

4、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得点火方法。

5、根据病情选用不同得拔罐方法.

6、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7、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五)注意事项

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得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2、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得部位.骨骼凹凸与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3、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与皮肤颜色.

4、防止烫伤与灼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

5、凡使用过得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

五、推拿操作规程

(一)目得

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得一种疗法.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与胃、导滯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等作用;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得效果.适用于发热畏寒、头痛身痛、咳喘并作、脘痛纳呆、腹胀泄泻、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腰伤腿痛、关节不利、痈肿疮疖,以及骨折后遗症等.

(二)用物准备

治疗巾或大浴巾。

(三)操作程序

1、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3、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

4、常用操作手法

4、1 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

得直接摩擦。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能提高肌肉得兴奋性,促使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

4、2 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与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具有舒筋活络、调与营卫、健脾与胃、祛瘀消积得功能。

4、3 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与得摆动.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4、4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得环旋运动。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与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具有理气与中、消食导滯、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

4、5 擦法(平推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操作时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

掌要贴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动作要均匀连续,推动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屏气,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与胃等作用。

4、6 搓法: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手法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一般作为推拿结束时手法。具有调与气血、舒筋通络作用。

4、7 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滯。本法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

4、8 振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与手部肌肉静止性强力地用力,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得频率较高,着力较重。此法多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进行。适用于全身各部位与穴位。具有祛瘀消积、与气理气作用。

4、9 按法:用拇指端、指腹、单掌或双掌(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并稍留片刻.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

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及腹部。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得作用。

4、10捏法: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肌腱捏起,相对用力挤压。操作时要连续向前提捏推行,均匀而有节律.此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及四肢.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作用.

4、11 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与缓而有连贯性。临床常配合其她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及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作用。

4、12 弹法: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压手指端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得作用。

4、13掐法: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掐法就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时要逐渐用力,达渗透为止,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皮肤,以缓解不适。此法多用于急救与止痛,常掐合谷、人中、足三里等穴.具有疏通血脉、宣通经络得作用。

5、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对手法治疗得反应,若有不

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6、操作手法轻重快慢适宜,用力需均匀,禁用暴力。每次推拿时间,一般15—30分钟。

7、操作完毕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四)注意事项

1、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病人皮肤。

2.孕妇得腰骶部与腹部、妇女经期均忌用。

3、年老体衰、久病体虚、或极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醉酒均不宜或慎用推拿。

4、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得局部禁推拿、

六、刮痧操作规程

(一)目得

刮痧就是应用边缘钝滑得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得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得目得。适用于夏秋之间得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县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 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 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 熏洗疗法 康复训练 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 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 熏洗疗法 康复训练 3.痴呆: 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 推拿疗法 4.眩晕:

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 推拿按摩 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 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二、急诊科: 1.外感发热: 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 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 1.不寐(失眠): 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2.郁病(抑郁症): 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 五、肺病科: 1.风温肺病: 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 针灸治疗 药物敷贴 砭术、刮痧、拔罐疗法 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 3.哮病(支气管哮喘): 针灸治疗 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六、骨伤科: 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 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 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

4、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 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 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 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穴位注射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2.作用:缓解消渴肠病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营养神经: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3.选穴:足三里 4.治疗方法:消渴肠病腹痛:654-2穴位注射,以解痉止痛。消渴痹症:甲钴胺、维生素B1穴位注射以营养神经。 5.禁忌症: ①有晕针史者; ②精神障碍者; ③有出血性疾病者;

中医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

中医科工作制度 一、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二、中医应以健康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为宗旨,积极提高中医诊疗工作。 三、中医病员的诊断、治疗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突出中医的特点,按中 医的理论辨症施治。 四、对特殊的煎药方法及服药时间(或饮食禁忌)医师要向患者功家属交代清楚,并在处方上注明,处方签全名。 五、需要中医治疗的住院病人,是否需要随诊,由会诊医师确定,并认真做好记录,定期随诊。 六、在弘扬中医特长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和西医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中西医 结合治疗的新思路。 七、院外处方原则上不能转抄,只能供参考,医师未见患者,一律不得开处方和 抄方。 八、承担中医和西医学中的教学工作,认真带好实习进修人员。 九、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进行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十、积极弘扬中医特长,如针灸、推拿、正骨、男科、妇科、皮肤科等。 中医科人员岗位职责 一、中医科主任 (一)管理职责:

1.在行政、业务对外工作中全权代表科室。做好科内、科间各种关系的协调。 2.参加医院规定的相关会议,负责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并督促落实。 3.认真贯彻落实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及医疗操作规程,及时进行检查督促反馈。 4.制订本科室工作计划和业务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5.领导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对本科人员提出升、调、奖、惩的意见。 6.负责科室的考勤和假期审批。统一安排安生出诊、会诊、值班工作和进修、轮转、实习生的工作。 27663 6C0F 氏40442 9DFA 鷺23198 5A9E 媞T25346 6302 挂285 56 6F8C 澌 7.组织领导有关本科对挂靠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工作、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8.对科室新药使用、仪器设施添置等提出申请。 9.支配使用科室基金。 (二)业务职责: 1.定时查房,共同研究解决重危疑难病例诊断治疗上的问题。 2.参加门诊、会诊、出诊,决定科内病员的转科、转院和组织临床病例讨论。 3.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4.重视医疗文书资料管理,定期督察科内各级医师病历书写质量,及时签阅。 5.积极开展营销工作,拓展外部市场,主动宣传本科室的医疗新技术新项目,服务新举措以及其他感动人心的好人好事,提升本科室在群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不断扩大医疗市场份额。 (三)教研职责: 1.定期组织全科进行病例讨论、业务学习、继续教育、临床教学,并在日常工作 和教学中起模范作用。 2.组织协调科研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展与应用。 3.组织科研实施,审查科内人员论文投稿。 4.妥善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并担任临床教学。

中医特色疗法(水突穴注射)治疗操作规范

市中医医院康复科中医特色疗法 水突穴穴位注射操作常规 0.5mg +2% 利多卡因3ml) (一)名称: 水突穴穴位注射(维生素B 12 (二)适应症: 中风病(缺血性脑卒中),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等)等 (三)禁忌症: 1·不愿接受此方法治疗者 2·局部组织的严重器质性病变、占位性病变。 3·孕妇、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体质特别虚弱者 4·晕针病史者 5·局部皮肤感染、破损、糜烂 6·对该类药物有过敏史者 (四)器械准备: 1.2×30TW LB号5ml注射器1支、局麻药(利多卡因100mg)、维生素B12 0.5mg、碘伏棉签、砂轮1枚。 (五)术前准备: 1.详细了解病史。 2.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等。 3. 向患者和(或)法定监护人说明水突穴注射的目的、意义、安全性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简要说明操作过程,解除患者的顾虑,取得配合。 4. 确保穿刺部位正确,核查器械准备是否齐全。 5.术者常规洗手,戴好帽子和口罩。 (六):操作步骤 定位:人迎穴与气舍穴连线的中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肩下垫枕,口微张开,使颈前部肌肉放松。常规皮肤消毒,术者位于左侧,先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将胸锁乳突肌和颈总动脉推向外侧。在环状软骨平面相当于第6颈椎横突处用5号长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一般的患者用

食指尖可触及第6颈椎横突,引导进针。约穿刺1~3cm触到骨质,表明针尖已达第6颈椎横突的前外侧。退针少许(0.2~0.4mm),回吸无血即可注入药液,拔出针头,按压针眼5分针,缓慢出针,观察有无霍纳氏综合征(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下陷、鼻塞、眼结膜充血、面微红、无汗、温暖感)出现以确定治疗方法成功与否。 (七):注意事项: 1·定位必须准确 2·进针不宜过深,一般超过3cm 可能位置有误,过深易引起误入蛛网膜下腔,导致脊髓麻痹, 3·进针方向不宜向下,以防损伤肺尖,引起气胸 4·术中和术后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出现异常,及时抢救 5·术前准备心肺复苏等抢救设备

2020年中医特色诊疗规范(课件)

2020年中医特色诊疗规范(课 件)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 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三、中药贴敷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 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 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刮痧 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感谢聆听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中医特色诊疗操作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 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 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 4、治疗方法: 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 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 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 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 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 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穴位注射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中医科规章制度诊疗规范

阜宁县罗桥镇卫生院中医工作制度 1.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医药政策及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执业、文明行医。 2. 设立中医管理科,建立中医科,开设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中医药管理工作。 3. 建立中医工作台帐,健全中医药工作制度。中医工作年初有计划,工作有记录,半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 4. 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诊疗方法,以及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熨等中医适宜技术处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 5. 制定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定期组织中医药业务学习,做好中医药人员岗位培训、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6. 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定期开展中医药医疗质量与医疗文书书写规范的检查与评审,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 8.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做好中医药相关信息的收集、汇总和上报工作。 9. 承担村卫生站的中医药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指导乡村中医药人员自采、自种、自用中草药。

10. 继承并整理名老中医药师学术经验,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及独特疗法加以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中医管理科工作制度 1.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及国家、省、市制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和法规。 2.拟定本单位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发展计划,制定和完善中医药工作制度、职责和医疗服务规范。 3.指导、监督医院及村(社)卫生站中医药工作,定期开展医疗、护理、药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督查。 4. 制定本单位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组织中医药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临床岗位培训和师承工作; 5. 倡议中医“治未病”理念,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6. 组织指导医院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作,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7. 积极参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实施中医药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

精深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要求规范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 一、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

肛肠科中医特色技术项目操作规范及流程

肛肠科中医特色技术 一、艾灸法 艾条灸操作技术要求: 1、目的:借助艾绒燃烧之温热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适应症: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如呕吐、腹痛、泄泻、脱肛、阴挺、遗尿、寒厥等。 3、禁忌症:凡实症、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注意事项:(1)、治疗室及病房要求安静、舒适、光线充足,室温保持在22℃-25℃之间。必要时关门窗或屏风遮挡病人。(2)、采用直接灸或间接灸时,操作者应认真守护在病人身旁,随时询问病人有无灼热感,以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因体位不适引起的肢体痛苦。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感受。施灸时体位要平而稳,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烧伤衣被。灸时余灰应用弯盘接取。(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起泡,小者可自行吸收,无需处理,大者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按常规消毒,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4)、熄灭后的艾灸应装入小口玻璃瓶或铁罐内,以防复燃而发生火患。(5)、病人局部知觉减退或病儿及昏厥病人对局部皮肤感觉迟钝,操作者可用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以测知病人局、艾)6(部皮肤的受

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防止烫伤。. 、7)胸背、后灸腹部、四肢。(条灸施灸顺序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使用过的物品均浸泡消毒后,清洗备用。:艾条灸操作规程 1、素质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洗手。、评估:全身情况、局部情况、对疼痛的耐受性、心理状态、健2 康知识、环境。、备物:治疗车、治疗盘、艾条、火柴、酒精灯、棉签、弯盘、3 小口玻璃瓶、必要时备小毛巾、大毛巾、屏风。、患者准备:核对床号、姓名、部位、方法、解释过烫或疼痛4请告诉我。按施灸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5、定穴:根据医嘱,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6、施灸:温和灸,手持灸条点燃一端后,对准腧穴,距皮肤2-3cm 垂直进行熏烤,问病人感到温热舒适但无疼痛感为度,随时弹去艾灰,一般每处5-15分钟,灸至局部皮肤红晕。 7、观察: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防止艾灰脱落,烧伤皮肤、衣被。 8、灸毕:将艾条投入小口玻璃瓶内彻底熄灭艾火,根据情况清洁局部皮肤。 9、整理:协助病人整理衣着,合理安排舒适体位,整理用物及床单元,归还原位,洗手。 10、记录:护理记录单上相应时间栏内记录床号、姓名、施灸腧穴、部位、方法、反应、无烫伤、皮肤稍起红晕、时间、签名。.

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推拿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推拿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推拿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以推拿手法为主的治疗方法开展常见骨伤科疾病的诊疗工作,并可开展其他科相关疾病的治疗,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推拿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推拿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推拿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推拿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开设独立门诊,有条件的可进行二级分科,如设置内科推拿、妇科推拿、儿科推拿等。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开设病房。 第八条中医医院推拿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断区、治疗区,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设置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推拿科病房应设置治疗室,有条件的应当设置熏蒸室、药浴室,敷贴室、理疗室、练功室等。熏蒸室、药浴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铺设防滑设施。 第九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推拿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中药浸浴设备、中医反射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仪、针刺手法治疗仪、艾灸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远红外按摩理疗床、三维多功能牵引床、椎间盘复位机、三维多功能牵引装置、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偏振光疼痛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等。 设置熏蒸室、药浴室的,应当配备熏蒸(洗)设备、煎药设备、浴器、水温调节与定时装置、应急呼叫装置、消毒设备等。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三、中药贴敷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 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 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 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刮痧 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精讲.doc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精深中医科特色诊疗要求的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规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 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 中药保留灌肠是在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

4、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 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 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 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穴位注射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2.作用:缓解消渴肠病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营养神经: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3.选穴:足三里 4.治疗方法:消渴肠病腹痛:654-2穴位注射,以解痉止痛。消渴痹症:甲钴胺、维生素B1穴位注射以营养神经。 5.禁忌症: ①有晕针史者; ②精神障碍者; ③有出血性疾病者;

中医特色疗法

乐至县中医医院针灸科传统疗法 中药外敷法 一、概述: 中药外敷法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 二、适应症: 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多种病证。 三、操作流程: 1、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油膏刀、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2、操作方法 2.1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2.2将调制好的药物平摊于棉垫上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 2.3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 3.1调制的药物须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大小须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3.2用水或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可加适量凡士林一起调制,一般1~2天后更换一次。 3.3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四、注意事项 1.在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行清洁。 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防止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如局部出现水疱,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8.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9.敷药疗法虽然相对安全,但对一些特殊病人,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感应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0.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11.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12.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一、中药制剂操作规范 1、汤剂 (1)制备 处方调剂——药味复核——编号——下罐(砂罐)加水超过药面3-5厘米——浸泡(20-30分钟或更长)——加热煎煮——过滤去渣(一般)——合并滤液(或浓缩至需要量)——装瓶 (2)注意事项:①加水量、煎煮时间,均视药材质地而适当掌握。 ②特殊药可作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单煎、烊化、冲服、包煎、另煎、兑服等均应严格执行制备规范。 2、煎膏剂 (1)制备 配料(与药料处理)复核药味煎煮(2-3次合并滤液)——浓液(不断搅拌)——收膏(标准:在桑皮纸无渗润水迹或挑起片状)(2)注意事项:①煎取总次数与时间,视药材性质而定。②所加入的糖或蜜要经炒,一般不超过油膏的三倍。③如需加入药物细粉,待冷却后加入,搅拌混匀。 3、散剂 (1)制备 配料(复核)——干燥(芳香药料不能高温处理)——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 (2)注意事项:①药粉要求:一般散剂应通过6号筛,煮散应通过2号筛,儿科及外用散剂应通过7号筛。②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如含有毒、剧药和贵重药时,应采用等容积递增配研法,混合均匀并过筛。③用于深部组织创伤及溃疡面的外用散剂,应在清洁避菌环境下配制。④含挥发性或易吸潮性药密封贮藏。 4、丸剂 水丸 (1)制备 配料——复核——干燥——粉碎——起模——盖面——干燥——过筛——包衣——打光——质检——分装 (2)注意事项:①药粉除另有规定外,应过6号或5号筛。②干燥温度一般不能超过80℃,含挥发性或多量深粉成份者应在60℃以下进行干燥。 蜜丸 (1)制备

备料——干燥、粉碎、混合——和药——制丸粒——包衣及包装 (2)注意事项:①所有蜜老嫩程度视药性、气候条件而定。②除另有规定外,用搓丸法制备大小蜜丸时,炼蜜趁热加入药粉中混匀,对含树脂、胶类及具有挥发性的药物,应在60℃左右加入,用泛法制水蜜丸时,炼蜜应加开水稀释后使用。 5、冲剂 (1)制备 配料(复核)——提取——制料——干燥——包装 (2)注意事项:①所有辅料(蔗糖、糊精、淀粉或乳糖等)应符合药典规定,加辅料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5倍。②清膏要达到规定的相对密度。③成品应干燥,色泽一致,无吸软化现象。④挥发应均匀喷入干燥颗粒中混匀。 6、糊剂 (1)制备 复核、普通药——煎取药液——浓缩液配料——细料药——分别研至极细混匀——混匀调匀 (2)注意事项:①煎取药液的材料布包好,至少煎取两次浓缩至一定自稠度,防止芳香气味走失。②成品应为均匀的糊状物。 7、酒剂 (1)制备 配料(按要求进行炮制)称量、复核——浸渍(30分钟)——取液(上清液和煮渣合并)矫味——静置(14分钟)——滤清、灌装(2)注意事项:①浸渍时,要加规定量白酒密闭。②每日搅拌1-2次,一周后每周搅拌1次。③药物要切碎以增加溶出率。 8、软膏剂 (1)制备 配料(分别单称、复核、基质)——固体药料研细过部过6号筛——混合(挑匀)——分装 (2)注意事项:①基质要符合药典规定,包装材料不得同药物或基质发生理化作用。②成品药应均匀、细腻、无酸败、异臭、变色和不良刺激。③易涂布而不溶化,但能软化。 9、糖浆剂 (1)制备 配料(复核)——提取(芳香水另提,一般药煎取2次)——滤过——浓缩——取按比例糖水混合——煮沸——放凉、加入附加剂搅匀——分装 (2)注意事项:①除方中的成分(芳香药提取液)外,其它附加成份的选用,均按国家规定的标准。②除另有规定外,含糖量不低于60%。

中医科规章制度、诊疗规范

中医科规章制度、诊疗规范-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阜宁县罗桥镇卫生院中医工作制度 1.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医药政策及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执业、文明行医。 2. 设立中医管理科,建立中医科,开设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中医药管理工作。 3. 建立中医工作台帐,健全中医药工作制度。中医工作年初有计划,工作有记录,半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 4. 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诊疗方法,以及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熨等中医适宜技术处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 5. 制定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定期组织中医药业务学习,做好中医药人员岗位培训、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6. 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定期开展中医药医疗质量与医疗文书书写规范的检查与评审,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 8.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做好中医药相关信息的收集、汇总和上报工作。 9. 承担村卫生站的中医药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指导乡村中医药人员自采、自种、自用中草药。

10. 继承并整理名老中医药师学术经验,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及独特疗法加以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中医管理科工作制度 1.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及国家、省、市制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和法规。 2.拟定本单位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发展计划,制定和完善中医药工作制度、职责和医疗服务规范。 3.指导、监督医院及村(社)卫生站中医药工作,定期开展医疗、护理、药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督查。 4. 制定本单位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组织中医药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临床岗位培训和师承工作; 5. 倡议中医“治未病”理念,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6. 组织指导医院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作,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7. 积极参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实施中医药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 8. 推行中医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负责中医、中药人员考试、登记、注册工作。

妇产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威县中医院妇科 2014年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妇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的要求,二级中医医院外科应至少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10种,我科实际开展10种。开展项目如下表: 编号项目名称主要适应症 1 中药熏洗法适用于阴痒、带下等。 2 中药灌肠法妇科炎性包快、异位妊娠包快等,预防术后并发症。 3 拔罐法妊娠而致的腰背酸痛、局部胀痛,下腹部炎性包块等。 4 塞药法用于治疗宫颈、阴道疾病。 5 穴位注射法痛经、更年期综合症、慢性盆腔炎、不孕症等。 6 艾灸法痛经,胎位不正,胞衣不下,产后腹痛。 7 中药外敷法慢性盆腔炎、盆腔内炎性包快,产后乳房胀痛,回乳 8 穴位敷贴法痛经等。 9 毫针刺法痛经,崩漏,滞产,胞衣不下,产后腹痛 10 平衡针灸疗法妇科各类疼痛性疾病,术后消化不良等合并症。 注: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细则详见附录

目录 一.中药熏洗法 (3) 二.中药灌肠法 (5) 三.拔罐法 (7) 四.塞药法 (9) 五.穴位注射法 (10) 六.艾灸法 (12) 七.中药外敷法 (14) 八.穴位敷贴法 (15) 九.毫针刺法 (16) 十.平衡针灸疗法 (18) 注意:所有操作前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蔼。服装、鞋帽整齐。遵照操作规范要求,对患者进行核对、评估正确,全面。均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带好口罩、帽子。术前一定要清点物品。

一、中药熏洗法 熏洗法是将药物煎煮,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包括熏蒸、洗法。 (一)适应症 适用于阴痒、带下等。 (二)禁忌症 高热、出血疾患、活动性结核、妊娠、月经期,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禁用。 (三)物品准备 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等。 (四)操作程序 1.核对医嘱,患者信息,做好评估。评估内容:①.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②.患者体质及熏洗部位皮肤情况。③.患者是否经期、妊娠。 2.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遵医嘱配制药液,水温控制在50—700C。 3.携至床旁,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4.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 5.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熏蒸。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入盆中泡洗。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注意保暖及隐私保护。熏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5.熏洗完毕,用小毛巾擦干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五)注意事项 1. 熏洗药液温度适宜,以防烫伤。冬季注意保暖。 2.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3.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操作完毕更换消毒敷料。 4.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我科自拟中药熏洗方: 苦参30克百部20克地肤子20克土茯苓20克 黄柏20克白鲜皮20克白花蛇草20克 水煎2000ml,先熏后洗,每晚1次,日一剂。 后附流程图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诊疗技术名称] ******法/*****技术 [简介] 诊疗技术的应用简介 [适应症] 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 [禁忌症] 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该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 [注意事项] 该诊疗技术的注意事项 请各科室根据科室上报的中医诊疗技术目录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 请勿必于2013年5月10日(星期五)之前上报医务科,逾期未交将根据相应检查奖惩进行处罚。 产科中药湿敷中药灌肠熏洗刮痧穴位贴敷艾灸针灸穴位注射

[诊疗技术名称] 中药湿敷 [简介] 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适应症] 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禁忌症] 1.一般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操作规范]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4.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5.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6.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 l. 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过 干了效果不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2.药液不要太烫,防止烫伤。 3.药物组成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作适当的调整和化裁。 4.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熏洗、药 物内服和针灸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5.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中医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

中医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

中医科工作制度 一、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二、中医应以健康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为宗旨,积极提高中医诊疗工作。 三、中医病员的诊断、治疗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突出中医的特点,按中医的理论辨症施治。 四、对特殊的煎药方法及服药时间(或饮食禁忌)医师要向患者功家属交代清楚,并在处方上注明,处方签全名。 五、需要中医治疗的住院病人,是否需要随诊,由会诊医师确定,并认真做好记录,定期随诊。 六、在弘扬中医特长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和西医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思路。 七、院外处方原则上不能转抄,只能供参考,医师未见患者,一律不得开处方和抄方。 八、承担中医和西医学中的教学工作,认真带好实习进修人员。

九、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进行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十、积极弘扬中医特长,如针灸、推拿、正骨、男科、妇科、皮肤科等。 中医科人员岗位职责 一、中医科主任 (一)管理职责: 1.在行政、业务对外工作中全权代表科室。做好科内、科间各种关系的协调。 2.参加医院规定的相关会议,负责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并督促落实。 3.认真贯彻落实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及医疗操作规程,及时进行检查督促反馈。 4.制订本科室工作计划和业务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5.领导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对本科人员提出升、调、奖、惩的意见。

6.负责科室的考勤和假期审批。统一安排安生出诊、会诊、值班工作和进修、轮转、实习生的工作。 7.组织领导有关本科对挂靠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工作、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8.对科室新药使用、仪器设施添置等提出申请。 9.支配使用科室基金。 (二)业务职责: 1.定时查房,共同研究解决重危疑难病例诊断治疗上的问题。 2.参加门诊、会诊、出诊,决定科内病员的转科、转院和组织临床病例讨论。 3.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4.重视医疗文书资料管理,定期督察科内各级医师病历书写质量,及时签阅。 5.积极开展营销工作,拓展外部市场,主动宣传本科室的医疗新技术新项目,服务新举措以及其它感动人心的好人好事,提升本科室在群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扩大医疗市场份额。(三)教研职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