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课程论文

实验设计课程论文
实验设计课程论文

遗传算法的一种特例——正交试验设计法

张智超1, xxx 2

(1.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 150030;2. 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 150030)

摘要:简要介绍正交试验设计法与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出正交试验设计法可以认为是遗传算法的一种特例,即它是一种初始种群固定的、只使用定向变异算子的、只进化一代的遗传算法。计算结果表明, 正交试验设计法可以解决一般遗传算法中的最小欺骗问题。

关键词:正交试验设计法;遗传算法;最小欺骗问题 中图法分类号: TP18 文献标识码: A

0 引 言

正交试验设计法是一种试验的优化设计技术,由田口玄一等人于1949 年提出。该方法利用正交表来安排试验,以寻找试验的优化方案,其优点是它能够以相当少的试验次数、非常短的试验时间和很低的试验费用得到满意的试验结果。

遗传算法是一种借鉴自然界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思想的全局优化算法,由美国学者J.H.Holland 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它把求解问题的可能解看做是用染色体串编码的个体,大量个体( 或称为染色体) 构成种群,用个体的适应度函数值作为个体优劣的评价指标,在种群的进化过程中,不断使用选择、交叉、变异这3 种遗传算子,使问题的解不断进化,直至产生全局最优解。遗传算法特别适合处理传统搜索方法所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和非线性问题。

目前,尽管这两种方法均已分别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有关它们之间的比较研究还尚未有文献报道。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正交试验设计法和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出正交试验设计法可以认为是遗传算法的一种特例,并说明正交试验设计法可克服一般遗传算法中的最小欺骗问题。

1 正交试验设计法与遗传算法概述

1.1 正交试验设计法[1]

在实际试验场合中,多因素、多水平试验是常见的情形。如果对每个因素的每个水平都相互搭配进行全组合试验,然后从所有的搭配方案中找出最优方案,则总的试验次数将会爆炸式地增长。正交试验设计法是解决多因素、多水平试验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利用正交表安排试验,对试验方案作最优设计。

1

我们以4因素、3水平的无交互作用试验为例。首先,构造如表1所示的正交表)3

(4

9L ,表中字母L 表示

正交表;数字4表示试验中要考虑4种因素(这里没有考虑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数字3表示每个因素有3种可能的取值(水平);数字9表示该表有9行,对应于9个试验方案,每个试验方案的效果用试验效果值来表征。对

收稿日期:2012-10-01 修订日期:2012-05-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5481)和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YK2010055)

作者简介:张智超(1989-),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xxx (1972-),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研究。杭州 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310018。

于一般的正交表)(r

n s

L 而言, 各因素、各水平之间的搭

配是均衡分散的,即每个因素的每个水平均出现s n 次,

任意两列中各种组合水平对出现的个数为2

s n 个。这样,对每个因素的每个水平而言,都进行了s n 次试验,这s n 次试验的效果平均值就代表了该因素的相应水平

对试验效果的影响。比较该因素的所有水平对试验效果的影响,挑选出对试验效果影响最大的水平,即为该因素的最优水平。将每个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最优试验方案。对4因素、3水平无交互作用问题而言,正交试验设计法需要做9 次试验,全组合法需要做8134

=次试验。可见, 正交试验设计法大大减少了试验次数,且因素数和水平数越大,该方法的优越性就越明显。

表1 正交表

TABLE Orthognal array

Order ① FactorA FactorB

FactorC

FactorD

1 1 1 1 1

2 1 2 2 2

3 1 3 3 3

4 2 1 2 3

5 2 2 3 1

6 2 3 1 2

7 3 1 3 2

8 3 2 1 3

9 3 3

2 1

①试验号

1.2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是一种全局并行的搜索寻优方法,它通过选择复制、交叉、变异等3种遗传算子的作用,使优化

群体不断进化,最终收敛于最优状态[2]

。标准遗传算法的实现步骤为: (1)设置种群规模、个体编码方案、交叉概率、变异概率等控制参数;(2)利用3种遗传算子,对当前代的个体作繁殖,产生新个体;(3)淘汰父代中适应度较低的个体, 并将适应度高的新个体与父代中保留下来的个体组合为新种群;(4)若达到计算精度或超过预设遗传进化次数, 则结束计算, 否则返回步骤(2)。

遗传算法以Holland 提出的模式定理为数学基础。考虑用三元字母表}{*=,,1,0 V 编码的串

L a a a A ,,,21 =,*代表不确定字母,模式H 是指编码空间的一个子集。模式的定义长度)(H δ是指模式H

中第1个确定位置与最后一个确定位置之间的距离,模

式的阶)(H O 是指模式H 中确定位置出现的个数,模式

的适应度)(H f 是指属于模式H 的个体的平均适应度。设种群X ,种群规模N ,种群个体j i x x ,被编码为

i L

i i a a a 21和j

L j j a a a 21,L 是个体编码长度,随机设定交叉点r 、变异点s ,则个体j i x x ,在r 处单点交叉产生

的新个体为

i

L i r j r j j j L j r i r i i a a a a x a a a a x 11'11',--==,

个体i x 在s 处随机变异产生的新个体为

j

L j s i s i i a a a a x 111''+-=,其中''a 等于i s a 随机取补,个体i x 在s 处定向变异产生的新个体为j

L j s i s i i a a a a a x 1011'''+-=,其中0a 为指定的变异值。

根据以上定义,模式定理可表述为:具有短的定义长度、低阶且适应度在群体平均适应度之上的模式在遗传算法迭代过程中将按指数增长率被采样。 定理的数学表示式为

()[]()[]

()()()()()

H O m

c P L h P t f t h f t H m t H m -??

????--≥+11)(11δ

其中()[]

1+t H m 是种群的第1+t 次迭代时候模式H 的

期望指数,()[]t H m

是种群在第t 次迭代时候模式H 的

期望个数;c P 是杂交率,()t f 是整个种群的平均适应度。

由模式定理可知,定义长度短的、低阶和适应度好的模式将以较大的概率被采样、重组而形成具有潜在的更高适应度的串。遗传算法不是通过逐一测试各个模式组合来建立高适应度的串,而是利用过去的染色体中最好的部分来构造越来越好的串。由于具有短的定义长度、低阶和高适应度的模式在遗传算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它们被特别称为基因块。遗传算法的基因块假设是指如果把种群中不同个体的不同优良基因块组合在一起,则有望产生出更优良的个体。

Holland 还证明,遗传算法的一大优点是它的隐并行性,即算法在处理N 个个体的时候, 也同时处理

()

3N O 个模式, 因此每代只需执行与种群规模成比例的

计算量,就可以同时收到对O( N3 )个模式进行处理的目的,且无需额外的存储。

2 正交试验设计法与遗传算法的内在关系

从前面的讨论可知,正交试验设计法和遗传算法都

是优化方法,两者都是试图用尽可能少的搜索次数来找到求解问题的优化解。考虑一般的含交互作用项的正交试验, 如果把整个正交表看做是一个种群,正交表的每一行看做一个用染色体串表征的个体,则正交试验设计要考虑的因素就对应于染色体上的基因,n 个因素的交互作用项对应于n 阶模式, 试验方案的效果值对应于个体的适应度。这样可以看出,正交试验设计法与遗传算法之间有下面介绍的一些联系。

2.1 正交试验设计法是遗传算法的特例

正交试验设计法在做完正交表所安排的试验后,对每个因素及交互作用项的所有可能水平进行分析,挑出对试验效果影响最大的那些因素及交互作用项,把它们

的最优水平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的试验方案,并认为这个方案就是最优试验方案。用遗传算法的术语来说, 正交试验设计法是对染色体中的所有模式进行分析, 挑出对个体适应度影响最大的那些模式,把这些模式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的染色体,并认为这个染色体就是种群的最优个体, 即试验的最优方案。根据第1.2节中基因块的假设可知,对试验效果影响最大的那些因素及交互作用项在正交试验设计法中的作用就相当于基因块在遗传算法中的作用。 由上述分析可知:(1)在正交试验设计法中, 初始种群是固定的( 由正交表确定),种群中的个体不进行选择复制和交叉操作, 算法只对整个种群作定向变异操作,定向变异的结果是产生一个新的个体( 即所谓的最优试验方案);(2)因为种群在进化一代后就得到了最优试验方案,所以可以说,在正交试验设计法中种群只进化一代。基于这两点,我们可以认为正交试验设计法实际上是遗传算法的一种特例,即正交试验设计法是一种初始种群固定的、只使用定向变异算子的、只进化一代的遗传算法。比较而言,一般的遗传算法随机初始种群,利用选择复制、交叉、变异这3种遗传算子,对种群作多代进化,显然,它产生的优化解要优于正交试验设计法产生的优化解,但遗传算法的步骤比正交试验设计法要复杂,所需的试验次数也要多。 2.2 处理交互作用项的比较

由于正交试验设计法在利用正交表安排有交互作用的试验时,不同的交互作用项有可能会被安排在正交表的同一列,即出现混杂现象。因此,要避免混杂现象的出现,就必须选用更大的正交。但是因素间可能的交互作用项的个数将随着因素个数的增加而呈组合爆炸式地增大,使得对相互作用项作全面分析将变得非常困难而近乎不可能。相反,遗传算法的隐含并行性使得遗传算法能在处理n 个个体的时候同时处理()3

n O

个模式。由

前述讨论可知,n 个因素的交互作用项对应于n 阶模式,所以遗传算法能在处理n 个个体的时候同时处理()

3

n O

个交互作用项,即遗传算法处理交互作用项的效率高于正交试验设计法。

3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法求解遗传算法的欺骗问题

遗传算法的欺骗问题[3,4]是指,将遗传算法的低阶、

高适应度的基因块组合成高阶模式后,高阶模式的适应度反而降低,使得遗传算法不能发现高阶、高适应度的基因块, 最终导致算法发散,找不到最优解。一般的遗传算法的最小欺骗问题表述如下:

设有一组4个2阶模式,它们具有两个定义位置,每个模式及相应的适应度如下所示:

* * * 0 * * * * 0 *

00f , * * * 0 * * * * 1 * 01

f

* * * 1 * * * * 0 * 10

f ,

* * * 1 * * * * 1 * 11

f

设模式11满足最优条件101101110011,,f f f f f f >>>,

3 农 业 工 程 学 报

但是由于存在着欺骗条件

10110100f f f f +>+,算法将

会认为*

0模式优于*

1模式,根据模式定理*

0,模式将比

*1 模式以更大的概率被采样、重组, 这就是欺骗现象。根据最优条件和欺骗条件可以推出11011000,f f f f >>。

根据

10110100f f f f +>+,可将欺骗问题分为两类:第I

类欺骗问题的条件是10000111f f f f >>>和10110100f f f f +>+;第II 类欺骗问题的条件是10000111f f f f >>>和10110100f f f f +>+。

考虑一个特殊的最小欺骗问题,即种群的个体只包含两个基因。相应地,这时在正交试验设计法中只包含两个因素A 和B 以及一个两因素交互作用项B A ?,构造正交表()3

4

2L 如下:

其中0K 行的值对应于因素取0水平的有关试验的效果平

均值,1K 行的值对应于因素取1水平的有关试验的效果 平均值,极差是0K 与1K 差的绝对值。

1100101121

f f f f d A --+=

1000011121

f f f f d B --+=

1001001121

f f f f d B A --+=?

极差越大表明对应因素或交互作用项对试验效果的影响就越强。

对于第I 类欺骗问题:

10000111f f f f >>>,11100001f f f f +>+

()()10000111100100112

1

21f f f f f f f f d B A -+-=--+=

?

()()

10000111110010112

1

21f f f f f f f f d A ---=--+= 因为

()00111>-f f ,()0

1000>-f f ,所以极差

A B A d d >? ()()100001111001001121

21f f f f f f f f d B A -+-=--+=?

()()00011011100001112

1

21f f f f f f f f d B ---=--+=

因为

()0

1011>-f f ,

()0

0001>-f f ,所以极差

B A B d d ?>

可见,因素B 、交互作用项B A ?起主要作用。对因素B 来说,()()22001011011

f f f f K +>+=, 所以

因素B 取1水平为好( 即对应于2、4号试验);对交互作用项B A ?来说,

()()

22100111000f f f f K +>+=,所以交互作用项

B A ?取0水平为好( 即对应于1、4号试验)。综合判断后得出,4号试验( 即11模式)为最优方案,故对第I 类

欺骗问题而言,欺骗被克服了。 对于第II 类欺骗问题:10010011

f f f f >>>,

11100001f f f f +>+

()()

01001011100100112

1

21f f f f f f f f d B A -+-=--+=?

()()00011011100001112

1

21f f f f f f f f d B ---=--+=

因为

()0

1011>-f f ,

()0

0001>-f f ,所以极差

B B A d d >? ()()

10010011010010112

1

21f f f f f f f f d A -+-=--+=

()()00011011100001112

1

21f f f f f f f f d B -+-=--+=

因为

()0

0011>-f f ,

()0

0001>-f f ,所以极差

A B d d >

可见,还是交互作用项B A ?和因素B 起主要作用。类似前面的推理可知,交互作用项B A ?应取0水平(即对应于1、4号试验),因素B 应取1水平( 即对应于2、4号试验)。综合判断后得出,4号试验( 即11模式)为最优方案,故对第Ⅱ类欺骗问题而言,欺骗也被克服了。

以上就个体只包含两个基因的情况进行讨论。一般地, 当个体包含n 个基因时,对应的正交试验设计法就要包含n 个因素、()21-?n n 个两因素交互作用项。类似于上述步骤,可以对n 个因素中的任意两个因素及对应的一个两因素交互作用项进行讨论,同理可以证明正交试验设计法能解决两类最小欺骗问题,给出正确结果( 即11模式为最优解)。综上所述,正交试验设计法可以解决一般遗传算法中的最小欺骗问题。

4 结束语

正交试验设计法与遗传算法是两种分别于20 世纪

40 年代和70 年代由日本和美国学者提出的优化方法,

表2 正交表()

342L

TABLE2 Orthognal array ()

342L Experime nt ① Factor ②A Factor B Interact io ③B A ? Quality ④

1 0 0 0 00f

2 0 1 1 01f

3 1 0 1 10f

4 1 1 0 11f 0K 20100f f + 21000f f + 21100f f + 1K 21110f f + 211

01f f + 201

10

f f + Difference ⑤ A d B d B

A d ? ①试验号②因素③交互作用项④试验效果⑤极差

并已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这两种方法看似无关,然而经过详细分析,我们认为两者之间有许多联系,具体结论如下:

(1)正交试验设计法是遗传算法的一种特例,即正交试验设计法是一种初始种群固定的、只使用定向变异算子的、只进化一代的遗传算法。

(2)遗传算法的步骤比正交试验设计法复杂,所需的试验次数也要多于正交试验设计法的试验次数,但它产生的解要优于正交试验设计法产生的解。

(3)遗传算法的隐并行性使得它在处理交互作用项时,效率比正交试验设计法要高。

(4)本文计算结果表明,正交试验设计法可解决一般遗传算法中的最小欺骗问题。[参考文献]

[ 1 ]陈魁.试验设计与分析.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94~120.

[ 2 ]刘勇, 康立山, 陈毓屏.非数值并行算法( 第2 册) ——遗传算法.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22~60.

[ 3 ]陈建安, 郭大伟, 徐乃平, 等.遗传算法理论研究综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1998, 25( 3) : 363~368.

[ 4 ]黄焱, 蒋培, 王嘉松, 等.基于可调变异算子求解遗传算法的欺骗问题.软件学报, 1999, 10( 2) : 216~219.

A Special Case of Genetic Algorithm——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

Method

Zhang Zhichao 1, xxx2

(1.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2.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basic principles o f or tho go nal experiment aldesig n method and genetic algorithm

are discussed briefly ,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 is analyzed in detail.The paper indicates that ortho gonal exper imental desig n m ethod is a specia l case o f g enetic alg or it hm , ieagenetic algor it hm with a fixed initial population, an orented mutatio noperator and oneevolutio nepoch.It is shown that the orthog onal exper imental design.method can overcom eminimum deception problems existing ingenetical gorithm.

Key words: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 method; genetic algorithm; minimum deception problem

产品创意设计论文

产品创意设计 ——自行车的改进 设计的本质是革新和创造。根据设计活动中创造性的大小,可将设计分为三类: 常规设计、革新设计和创新设计。 常规设计以成熟技术为基础,在工业生产中大量存在。为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竞争力,必须改进旧产品,改进生产加工工艺、研制新品种。创新设计和革新设计都具有创造性,但前者在设计探索中最富有挑战性,没有现成的设计规划,甚至没有类似的已有设计作为借鉴,很大程度上凭借设计者的灵感去创造。创新设计的成果一般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形式新颖且独特,值得提倡。后者也称为改进设计,是为增加原有产品的功能或适用范围,提高性能或改进结构、尺寸而进行的部分创造性活动。 本文对于自行车的改进设计便是属于第二类——革新设计。 现有的自行车虽然种类繁多,对于不同情况有不同种类的专用自行车,但大多数人用的都是普通自行车,对很多人来说自行车是出行的一个很好地选择,但普通自行车往往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自行车的车后和脚蹬上都有一个反光片,作用是夜间可以反射从后方开来的汽车或摩托车的灯光,避免被撞,但是如果从后方开来的车没有开灯或者是有人在后方高速骑单车而来,这时候反光片就起不了作用了。 改进:可以在自行车的尾部多加一个夜间自主发光装置或可调控的发光装置,比如一个LED 灯,还可以设计一个程序,当你转弯时可以像开车一样令灯显示出你转弯的方向,或显示一些有趣的图案。 (2)夜晚骑车,若是没有照明系统,在一些较暗,路面情况又不好的地方,往往会给骑车的人带来困扰和潜在的危险。 改进:可以在车头装一个灯,然后再在车轮处装一个类似发电机的装置,当车轮转动时

可以将动能转换成电能传送到灯上,或者直接将灯装在车轮的钢圈上也未尝不可。

正交试验设计论文Word版

燕山大学 正交试验设计课程设计 题目:正交试验设计在牌照识别中的应用 学院(系):理学院 年级专业: 11经济统计 学号: 110108020005 学生姓名:吕凯旋 指导教师:孟宪云 教师职称:教授 完成时间:2014年11月4日 燕山大学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院(系):理学院基层教学单位:燕山大学 说明:此表一式四份,学生、指导教师、基层教学单位、系部各一份。 2014年11月1日燕山大学课程设计评审意见表

摘要 摘要:车辆牌照识别技术是智能交通系统中采集交通数据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将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应用于车辆牌照识别技术影响因素分析。在归纳了影响牌照识别准确度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以上海市虹桥路测试数据为实例,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了光线为车辆牌照识别技术主要影响因素的结论,进而给出了提高车辆牌照识别正确度的建议。 关键词牌照识别;正交试验设计;影响因素;智能交通系统

Abstract Abstract:The license plate recognition(LPR)is an important technology of traffic data collecting 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This paper presents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OED) method to the analysis of factors impacting LPR.Then,main factors’influence on the LPR are sorted.Based on the real sample of Hongqiao Road in Shanghai,the OED method is found feasible.Also,it concludes that light is the key factor affecting LPR.And correspondent conclusion and advices of LPR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license plate recognition;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influencing factors;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篇一: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报告格式 课程设计报告 (20XX--20XX年度第一学期) 名称:题目:院系: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设计周数: 成绩:日期:《软件设计与实践》课程设计计算机系软件设计与实践教学组 20XX年1月14 日 《软件设计与实践》课程设计 任务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网络爬虫的架构和工作原理,实现网络爬虫的基本框架;2.开发平台采用JDK1.60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 二、主要内容 1.了解网络爬虫的构架,熟悉网页抓取的整个流程。

2.学习宽度优先和深度优先算法,实现宽度crawler应用程序的编写、调试和运行。 3.学习主题爬行及内容分析技术。 4.实现网络爬虫的基本框架。 三、进度计划 四、设计成果要求 1.要求按时按量完成所规定的实验内容; 2.界面设计要求友好、灵活、易操作、通用性强、具有实用性; 3.基本掌握所采用的开发平台。五、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验收+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于兴隆指导教师:王蓝婧20XX年1月2日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1.目的: 1.1掌握crawler的工作原理及实现方法;1.2了解爬虫架构; 1.3熟悉网页抓取的整个流程及操作步骤; 1.4掌握宽度优先,深度优先算法,并实现宽度crawler 应用程序的编写、调试和运行;1.5掌握主题爬行及内容分析技术;1.6实现一个最基础的主题爬虫的过程;1.7理解pageRank算法,并编程验证;二、设计正文 网络爬虫研究与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网络爬虫研究的逐步展开,讨论了爬虫的相关概念与技术,并通过实验设计了简单的基于宽度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作者: ————————————————————————————————日期: ?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软件学院软件+电商专业09级(2)班 一、课程设计(论文)题目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二、课程设计(论文)工作自2011年6月 20 日起至2011年 6月 24日止。 三、课程设计(论文) 地点: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5#301) 四、课程设计(论文)内容要求: 1.课程设计的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的综合训练,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整机 概念。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最终目标是想通过课程设计的形式,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 1)基本要求? (1)课程设计前必须根据课程设计题目认真查阅资料; (2)实验前准备好实验程序及调试时所需的输入数据; (3)实验独立认真完成; (4)对实验结果认真记录,并进行总结和讨论。 2)课程设计论文编写要求 (1)按照书稿的规格撰写打印课设论文 (2)论文包括目录、绪论、正文、小结、参考文献、附录等 (3)正文中要有问题描述、实验原理、设计思路、实验步骤、调试过程与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总结和讨论等 (4)课设论文装订按学校的统一要求完成 3)课设考核 从以下几方面来考查:

(1)出勤情况和课设态度; (2)设计思路; (3)代码实现; (4)动手调试能力; (5)论文的层次性、条理性、格式的规范性。 4)参考文献 [1]王爱英.计算机组成与结构[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 王爱英.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习题详解与实验指导[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5)课程设计进度安排 内容天数地点 构思及收集资料1图书馆 实验与调试 3 实验室 撰写论文 1 图书馆 6)任务及具体要求 设计实现一个简单的模型机,该模型机包含若干条简单的计算机指令,其中至少包括输入、输出指令,存储器读写指令,寄存器访问指令,运算指令,程序控制指令。学生须根据要求自行设计出这些机器指令对应的微指令代码,并将其存放于控制存储器,并利用机器指令设计一段简单机器指令程序。将实验设备通过串口连接计算机,通过联机软件将机器指令程序和编写的微指令程序存入主存中,并运行此段程序,通过联机软件显示和观察该段程序的运行,验证编写的指令和微指令的执行情况是否符 合设计要求,并对程序运行结果的正、误分析其原因。 学生签名: 亲笔签名 2011年6月20 日 课程设计(论文)评审意见 (1)设计思路:优( )、良()、中( )、一般()、差( ); (2)代码实现:优()、良()、中()、一般()、差();

仪器分析实验内容(一)

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试样中的微量铁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方法原理 2.熟悉绘制吸收曲线的方法,正确选择测定波长 3.学会制作标准曲线的方法 4.通过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掌握721型分光光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了解此仪器的主要构造。 二、实验原理 邻二氮菲(phen )和Fe 2+在pH3~9的溶液中,生成一种稳定的橙红色络合物Fe(phen)2+3 ,其lg K =21.3,ε508=1.1×104 L·mol -1·cm -1,铁含量在0.1~6μg·mL -1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显色 前需用盐酸羟胺或抗坏血酸将Fe 3+全部还原为Fe 2+,然后再加入邻二氮菲,并调节溶液酸度 至适宜的显色酸度范围。有关反应如下: HCl OH NH 2Fe 223?++ ==== 22N Fe 2++↑+ 2H 2O + 4H + + 2Cl - N N Fe 2++ 3 N N Fe 3 2+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的含量,一般采用标准曲线法,即配制一系列浓度的标准溶液,在实验条件下依次测量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A ,以溶液的浓度C 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A 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在同样实验条件下,测定待测溶液的吸光度Ax ,根据测得吸光度值Ax 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浓度值Cx ,即可计算试样中被测物质的质量浓度。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 721型分光光度计,1 cm 比色皿。 2.试剂 (1)100 μg ·mL -1铁标准储备溶液。 (2)100 g ·L -1盐酸羟胺水溶液。用时现配。 (3)0.1% 邻二氮菲水溶液。避光保存,溶液颜色变暗时即不能使用。 (4)pH=5.0的乙酸-乙酸钠溶液。 四、实验步骤 1.显色标准溶液的配制 在序号为1~6的6只50 mL 容量瓶中,用吸量管分别加入0, 0.4,0.8,1.2,1.6,2.0 mL 铁标准使用液(含铁约100μg·mL -1),分别加入1.00 mL 100 g ·L -1盐酸羟胺溶液,摇匀后放置2 min ,再各加入5.0 mL 乙酸-乙酸钠溶液,3.00 mL 0.1% 邻二氮菲溶液,以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2.吸收曲线的绘制 在分光光度计上,用1 cm 吸收池,以试剂空白溶液(1号)为参比,在480~540 nm 之间进行扫描,测定待测溶液(如5号)的吸光度A ,得到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的吸收曲线,从而选择测定铁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 。 3.标准曲线的测绘 以步骤1中试剂空白溶液(1号)为参比,用1 cm 吸收池,在选

创意设计论文

感想 在老师没布置论文题目之前,我已经想好了,论文就上网去“参考参考”吧。但现在我改变注意了。只因为论文题目有“感想”这个题目可以选。 上了那么久的课,说没有点想法是假的。而且像我这种没有逃过课的好孩子学到的不是一般的多。哈哈…… 其实说是在写论文不如说在写随感吧。不过我喜欢这样。说我想说的,做我想做的。毕竟不是专业的,上几节课,哪有那么多专业的论述。那些长篇大论的家伙不要告诉哥你不是百度的?当然,某些牛人就算了。 至于你说的创意……偶没百度就是创意,偶写自己的东西就是创意! 前面的废话不是为了狡辩,不是为了凑字数,也不是在浮夸……只是很不爽现在某些死规矩,烂现象。 能不能给点力,不要“论文”,就“感想”就好了,我们又不是专业的,哪有那么多东西“论”,我只想谢我所见得,所想的,所得到的。尽管我写的不好,但最真实的不好吗?再来几篇“论文”,估计我都不会写字了?还谈什么创意,丢到姥姥家了。 能不能挣点气,让你们写“论文”,你就想到百度了?不专业,不懂写,字太多?蠢蛋!专业的东西你就让它见鬼去吧。自己理解的,装进脑袋了才是王道!有能脱离生活的东西吗?从生活中挑相关的东西来写不就行了?如果这样都不会做了,那我真的没话说了。 说多了,唉,我应该就是那种理想家吧,总把东西想得太完美了。不过这样也好,要求别人的,我会要求自己更多。好吧,还是来说说我们这门课吧。 挺好的课,我挺喜欢的,要不然我能不翘课! 在我看来,这门课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些优秀创意产品的介绍。另一部分是创意广告吧。 优秀创意产品的介绍让我的视野一下子就变大了,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有些东西在你没见过之前,真的没法想象它能这样做,它能这么有趣,那么美,那么好!就如,把床和书桌合成一起,睡觉的时候,平铺下来就成了床了,要看书,只需要竖起来就好了;一些梯级的设计,只需要一些颜色的处理就可以在晚上引起路人的注意了,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厕帚只需要和一个桶结合起来就

食品试验设计与分析

食品试验设计与分析 一、名词解释 科技论文:是通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来分析、表达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开发研究成果的文字材料。 可行性研究报告:随着近代自然科学技术、科技管理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每开展一个新的研究项目或建设项目,投资者都要对投资效果进行预测,要多方周密地调查研究,寻找能够获得最佳投资效果的可行方案,以便为最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种调查研究叫可行性研究。 科技合同:科技合同(协议)是在科研、试制、成果推广、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服务等科技活动中,采用经济合同这一法律形式签订的契约,合同各方必须具有法人资格,才能签订科技合同。 样本:是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总体:是指考察的对象的全体。 试验指标:在试验设计中,根据试验的目的而选定的用来衡量或考核试验效果的质量特性试验因素:凡对试验指标可能产生影响的原因或要素 正交试验设计:正交实验设计也称正交设计,是用来科学地设计多因素试验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根据研究方法不同,可把科技论文分为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 2.科技应用文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科技合同、和科技论文。 3.根据科技论文写作目的和作用的不同分为学术性论文、技术性论文、学位论文后者又可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 4.试验设计的三原则重复原则、随机化原则、局部控制。 5.试验误差可分为三类,即随机误差、系统误差和疏忽误差。 6.统计推断包括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 7.显著性检验方法,常用的有t检验、F检验、x2检验、μ检验等。 三、简答。 1.简述科技论文作用。 答:1.科技论文是科研成果的总结和记录,是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科技成果鉴定和评审科技成果的重要依据。 2.科技论文是政府或企业进行重大技术决策的依据。 3.科技论文是科研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考核科技人员工作业绩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科技人员申报、晋升技术职称的重要依据之一。 4.4.科技论文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标志着某个部门、单位、企业的研究水平越高,也是其科技工作成效和科学研究实力的具体体现。 2.试比较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在写作格式和风格方面的异同。 答:①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结构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律,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结构程序,一般包括8个部分前置部分(题名、论文作者、关键词、摘要)主题部分(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②风格客观朴素在学术论文里,不需要用一些华丽的或是带情感的词句;单独性

数学实验 课程设计

安徽工业大学 大学数学实验课程设计 姓名: 班级: 任课老师:

数学实验 课程设计 问题提出: 某容器盛满水后,低端直径为0d 的小孔开启(图)。根据水力学知识,当水面 高度h 时,水冲小孔中流出的速度v =(g 为重力加速度,0.6为孔口的收缩系数)。 ⑴若容器为倒圆锥形(如图1),现测得容器高和上底面直径均为1.2m ,小孔直径为3cm ,问水从小孔中流完需要多长时间;2min 水面高度是多少。 ⑵若容器为倒葫芦形(如图2),现测得容器高为1.2m ,小孔直径为3cm ,有低端(记作x=0)向上每隔0.1m 测出容器的直径D (m )如表所示,问水从小孔中流完需要多少时间;2min 时水面的高度是多少。 图1 : 图2: 问题分析: (1) 倒圆锥形容器流水问题中随时间t 液面高度h 也在变化,同时水的流速也 在变化,再写变化难以用普通的方程进行模拟求解,考虑建立常微分方程竟而代入数值求解。水面的直径等于液面的高度。可以建立容器中水流失的液面高度对时间t 的变化率。 假设t 时,液面的高度h ,此时水的流速流量Q 为:00.6(/4)d π ; 则 在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度为h ?,可得到关系式:220( )2 4 d dt h dh π = ;

由此可知水下降h ? 时需要的时间:20 40.6 4 h dh t d π π ?= = 根据此关系式知道。 (2) 在第二问中,考虑倒葫芦形容器时因为他的高度h 不同容器直径D 变化 没有规律可循,同第一题相比我们只知道他的一些数值,这就需要我们建立高度h 和容器直径D 之间的关系矩阵,然后再欧拉方程和龙格—库塔方法找出时间t 和液面高度之间的分量关系。 由(1)可同理推知:假设在时间t 时,液面高度为h ,此时流量 为 2 00.6(/4)d π;经过t ?时,液面下降h ?,若我们取的t 是在t(n)和t(n+1) 之间的某一时刻,于是就可在误差范围内得到 (1)()t n t n t +=+?;可以得 到 204 (1)()0.64 h d h dt t n t n d π π =+-=- = ; 建立模型: (1) 在试验中我们不考虑圆锥的缺省对流水的影响,以及其他外界因素和玻璃 的毛细作用,试验中水可以顺利流完。实验中重力加速度g=9.82 /m s ;倒圆锥的液面最初高度为H=1.2m ,液面直径D=1.2m=0.03,小孔的直径为 0d =0.03m ; 接上文中分析结论代入数据:即在T 时间内将1.2m 的液面高度放完, (matlab 不支持一些运算符号,故用matlab 运算格式) dt=-((pi/4)h^2*dh)/(0.6*(pi/4)*d^2*sqrt(gh))=-(h^1.5*dh)/(0.6*d^2*sqrt(g)) h 是由0→1.2m 对t 积分 用matlab 计算上式 编辑文件:a1.m , d0=0.03; g=9.8; syms h t=(h^1.5)/(0.6*d0^2*sqrt(g)); T=int(t,0,1.2); eval(T) 运行结果: >> a1 ans =

文章编辑课程设计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设计)课程名称:数据结构 实验项目名称:文章编辑 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指导教师: 报告人: 实验时间 实验报告提交时间: 教务处制

实验项目名称 一、问题描述 描述算法设计的内容、约束条件,要求达到的目标等内容。(由老师公布) 输入一页文字,每行最多不超过80个字符,共N行; 程序可以统计出文字、数字、空格的个数 要求在光标下(与记事本相似)做插入、删除等操作 要求能够存盘,并能对老文件打开进行修改操作 采用的数据结构及其算法:线性结构[采用顺序存储方式];查找、插入、删除 二、基本要求 描述算法设计项目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应该实现基本的删除插入查找打开文件以及存盘等操作.并能对打开的文件里的内容进行插入删除查找等操作,并且在进行完这些操作之后能够进行存盘. 三、分析与实验 分析算法设计方法,拟采用的数据结构(类结构)与主要算法实现原理等内容。 拟采用链表进行操作,与字符串结合. 主要运用了KMP算法进行查找操作,在删除中也有涉及. void GetNext(string p, int next[]) //求模式串p的next[j]的值 { int j = 0, k = -1; next[0] = -1; int length = p.length() - 1; while (j

else k = next[k]; } } int KMPFind(string p, int next[], string q,int search[]) //用KMP算法在主串中查找子串,p为主串,q为子串{ int i = 0, j = 0, k = 0, plength = p.length(), qlength=q.length(),flag=0,t=0; while (i < plength) { if (j == -1 || p[i] == q[j]) { i++; j++; } else j = next[j]; if (j == qlength) { flag++; search[t]= i-qlength;//flag存放的是每一次匹配到的字符的首位置 t++; } } return flag; } Search[]数组存放子串出现的位置.

仪器分析实验习题及参考答案

色谱分析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调整保留时间是减去的保留时间。 2、气相色谱仪由五个部分组成,它们 是 3、在气相色谱中,常以和来评价色谱柱效能,有时也用 表示柱效能。 4、色谱检测器按响应时间分类可分为型 和型两种,前者的色谱图为 曲线,后者的色谱图为曲线。 5、高效液相色谱是以为流动相,一般叫做,流动相的选择对分离影响很大。 6、通过色谱柱的和之比叫阻滞因子, 用符号表示。 7、层析色谱中常用比移值表示。由于比移值Rf重现性较差,通常 用做对照。他表示与移行距离之比。 8、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设计的原则是、以达到减少谱带变宽的目的。 二、选择题

1、色谱法分离混合物的可能性决定于试样混合物在固定相中______的差别。 A. 沸点差, B. 温度差, C. 吸光度, D. 分配系数。 2、选择固定液时,一般根据_____原则。 A. 沸点高低, B. 熔点高低, C. 相似相溶, D. 化学稳定性。 3、相对保留值是指某组分2与某组分1的_______。 A. 调整保留值之比, B. 死时间之比, C. 保留时间之比, D. 保留体积之比。 4、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时______要求进样量特别准确。 A.内标法; B.外标法; C.面积归一法。 5、理论塔板数反映了______。 A.分离度; B. 分配系数;C.保留值;D.柱的效能。 6、下列气相色谱仪的检测器中,属于质量型检测器的是 A.热导池和氢焰离子化检测器;B.火焰光度和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C.热导池和电子捕获检测器;D.火焰光度和电子捕获检测器。 7、在气-液色谱中,为了改变色谱柱的选择性,主要可进行如下哪种(些)操作?() A. 改变固定相的种类 B. 改变载气的种类和流速 C. 改变色谱柱的柱温 D. (A)和(C) 8、进行色谱分析时,进样时间过长会导致半峰宽______。 A. 没有变化, B. 变宽, C. 变窄, D. 不成线性

广告创意设计的论文

广告创意设计的论文 广告创意包含了广告活动中创造性的思维,只要是涉及到创造新的方面,从战略、形象,到战术以及媒体的选择等,“创意”二字实践出新的方案上。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广告创意设计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广告文字设计的主要内涵 文字设计是平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根据设计用途,对字形、字体进行排列组合或图形加工,设计者对文字进行版式设计与艺术处理,可以达到协调页面美感、传递信息的目的。文字创意设计是人类主观思维创造的表现。主要包括版式设计和字体设计,探究文字排版、造型的技术与理论,比如字间距、织体和大小等。就美学视角而言,文字设计是一种审美性的文字构成,可以提升作品的视觉效果,它不包括文字内容撰写。文字设计在广告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印刷品装帧设计、海报设计等方面。 (二)广告文字设计的原则 首先,要遵循功能性原则。广告文字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向受众传递信息,因此,广告文字设计的得风格和形式,都要以准确传达信息为目的,所以,文字设计的功能性原则历来被视为其首要原则。功能性原则要求设计者在进行文字创意设计时要将内容与主题有机结合在一起,避免在广告文字设计中出现无关联、相互矛盾的现象,应努力增强传递信息

的精准性。不管是一个字体、一个 LOGO,还是一个商品品牌、一个标题,都要具备独特的内容与内涵,广告文字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向消费者准确传递基本信息与要素。此外,广告文字设计的内容和形式也应当是高度统一的,例如,将同一字体进行不同形式的创意设计,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作品意蕴也会受到影响。其次,要遵守艺术审美原则。在广告文字创意设计中不仅要准确传递信息,还要在此基础上带给受众美的感受,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提升受众的审美品位,所以,视觉美感也是广告文字设计应当注意的另一个设计原则。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接触到的美学信息越来越多,对广告作品的审美需求也逐渐提升,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广告文字设计中关注美学元素的使用。比如,在文字创意设计中,要明确文字的数理、对称、节律、平衡和对比,且在设计中遵循这些形式法则,提升文字的设计感,增强作品的吸引力,提升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价值,从广义角度看,广告文字创意设计的形式感法则主要包括简约法则与平衡感法则。 韩国的汉字主要源自我国,并经过整合加工发展成本国文字。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与韩国的经济贸易往来逐渐增多,我国的许多传统文化和项目都受到韩国人民的广泛喜爱,许多韩国设计师在广告设计中也时常采用汉字元素。与中国广告文字创意不同之处在于,韩国广告文字设计更加关注品牌,看重设计型创意项目,着力增强设计作品

过程控制仪表课程设计论文报告

中南大学 《过程控制仪表》 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液位控制系统 指导老师 设计者 专业班级 设计日期 2011年6月 目录 第一章过程控制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2) 1.1课程设计的目的 (2) 1.2课程设计的意义 (3) 1.3课程设计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3) 第二章液位控制系统的设计任务 (3)

2.1设计内容及要求 (3) 2.2课程设计的要求 (4) 第三章实验内容及调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4) 3.1实验目的 (4) 3.2实验内容 (5) 3.2.1流量单闭环控制系统 (5) 3.2.2流量比值控制系统 (6) 3.3实验调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解决办法 (7) 第四章液位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9) 4.1液位控制系统在工业上的应用 (9) 4.2液位控制系统变送器以及开关阀的选择 (10) 4.3控制算法 (11) 4.4系统控制主机的选择 (11) 4.5系统的硬件设计(单纯的逻辑控制) (13) 4.5.1 水塔液位控制系统的主电路图 (13) 4.5.2 I/O接口的分配 (13) 4.5.3 水塔液位控制系统的I/O设备 (14) 4.5.2 控制系统硬件介绍 (14) 第五章系统软件设计 (16) 5.1系统软件设计1(单纯的逻辑控制) (16) 5.1.1水塔液位控制系统的程序流程图 (16) 5.1.2 水塔液位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17) 5.1.3 水塔液位控制系统的梯形图 (19) 5.2系统控制的程序 (20) 5.3 加入PID控制的指令的软件程序 (20) 5.3.1PID控制系统梯形图 (21) 5.3.2PID控制系统的指令: (24) 第六章收获、体会和建议 (25) 参考文献 (26) 第一章过程控制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1.1课程设计的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为《过程控制仪表》课程而开设的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是对《现代检测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过程控制仪表》、《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前期课堂学习内容的综合应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

试验设计作业论文1

应用数学0801 080705015 赵宏晨 双因素优选法的实际试验中的应用举例 第一部分:问题提出。 某产品的质量受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两个因素的影响,已知温度范围为:20~100摄氏度,时间范围为:30~160分钟,试选用一种双因素优选法进行优选,并简单说明可能的优选过程。假设产品质量是时间和温度的单峰函数。 第二部分:问题分析。 产品质量受反应温度与时间的影响。决定使用旋升法来求得产品质量最优时的反应温度和时间;在固定一个因素时采用0.618单因素法搜索最优。 第三部分:问题解决。 1. 时间的优选。 20100x ≤≤℃℃,30min 160min y ≤≤,固定温度1x =60℃。用单因素优选时间,决定采用0.618法,即选取1300.618(16030)110.34min y =+?-=,即控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在(60℃,110.34min ),得到产品质量1111(,)z f x y =,再在1y 的对称点2y ,即2300.382(16030)79.66min y =+?-=,则1212(,)z f x y =。 比较11z 与12z 的质量,如果1112z z >,则去掉反应时间30~79.66min ,只考虑79.66~160min 的那一段区间。如图: 若1211z z >,则去掉110.34~160min ,只考虑30~110.34min 那一段区间。如此循

环试验,直到找到一个时间y,假设在120min处达到最优,进入下一因素的优选。 2.温度的优选。 固定时间120min,用单因素0.618法优选最佳反应温度。步骤与1相同,假设在温度70℃时达到最优,记录下此时产品质量的数据,并且去掉20~ ℃60℃的部分,若最佳温度落在20~ ℃℃的部分。 ℃60℃范围内,就去掉60~100 3.在温度优选下的时间优选。 固定温度70℃,对时间进行单因素优选,假设得到的最优时间110min,记录下产品的质量并且去掉120min上半部分; 4.优选的循环。 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找到** x y使产品质量最优。 (,) 优选过程如图所示:

PLC课程设计论文报告

摘要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交通问题也变的日益突出,如堵车问题,城 市交通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车、路三者关系的协调,已成 为交通管理部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解决交叉口混合交通流中 的相互影响或彼此的相互影响,我们可以合理的设置交叉路口的红绿灯系统,帮助疏导交通流,从而有效的减少交通阻塞等问题,并为行人的安全 提供强有力地保障。 现在,城市的红绿灯基本上都是程序控制,在实际使用中采用可编程序 控制器( PLC)控制占很大比例,其主要原因是因为PLC 具有简单易懂、操作方便、可靠性高、通用灵活、体积小、使用寿命长等一系列的优点。 本设计介绍了应用 PLC 实现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的自动控制。通过对交通信号灯的控制要求分析,对 PLC 控制系统进行了软、硬件设计,并通过仿真实验证明该系统的实用性,利用 PLC 对十字路口交通灯进行模拟控制,从而能够对真正的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系统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可编程序控制器、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

1概述 1.1 引言 当今,红绿灯安装在各个道口上,已经成为疏导交通车辆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手段。但这一技术在 19 世纪就已出现了。 1858 年,在英国伦敦主要街头安装了以燃煤气为光源的红,蓝两色的机械扳手式信号灯,用以指挥马车通行。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交通信号灯。1868 年,英国机械工程师纳伊特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区的议会大厦前的广场上,安装了世界上最早的煤气红绿灯。它由红绿两以旋转式方形玻璃提灯 组成,红色表示“停止”,绿色表示“注意”。1918 年,又出现了带控制的红绿灯和红外线红绿灯。带控制的红绿灯,一种是把压力探测器安在地下, 车辆一接近红灯便变为绿灯;另一种是用扩音器来启动红绿灯,司机遇红 灯时按一下嗽叭,就使红灯变为绿灯。红外线红绿灯当行人踏上对压力敏 感的路面时,它就能察觉到有人要过马路。红外光束能把信号灯的红灯延 长一段时间,推迟汽车放行,以免发生交通事故。 信号灯的出现,使交通得以有效管制,对于疏导交通流量、提高道路 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有明显效果。绿灯是通行信号,面对绿灯的车辆可以直行,左转弯和右转弯,除非另一种标志禁止某一种转向。左右转弯车辆都必须让合法地正在路口内行驶的车辆和过人行横道的行人优先通行。红灯是禁行信号,面对红灯的车辆必须在交叉路口的停车线后停车。黄灯是警告信号,面对黄灯的车辆不能越过停车线,但车辆已十分接近停车线而不能安全停车时可以进入交叉路口。

仪器分析设计实验实验报告

气相色谱法测定异丙醇 赵宏2011051780 应用化学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气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和特点 2.熟悉气相色谱仪的基本构造和一般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高效、快速而灵敏的分离分析技术。当样品溶液由进样口注入后立即被汽化,并载气带入色谱柱,经过多分配而得以分离的各个组分逐一出色谱柱进入检测器,检测器把各组分的浓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后由记录仪或工作站软件记录下来,得到相应信号大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即色谱图。利用色谱峰的保留值可以进行定性分析,利用峰面积或峰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内标法是一种常用的色谱定量分析方法。在一定量(m)的样品中加入一定量(m is )的内标物。根据待测组分和内标物的峰面积及内标物的质量计算计算待测组分质量(m i )的方法。被没组分的质量分数可用下式计算: P i = %100%100m m i i ??=?m m A f A is is i 式中,A i 为样品溶液中待测组分的峰面积,A is 为样品溶液中内标物的峰面积;m is 为样品溶液中内标物的质量;m 为样品的质量;f i 为待测组分i 相对于内标物的相对定量因子,由标准溶液计算: f i = is i is i is is i i A A m A A m m m f f is i ''''=''?''='' 式中,i A '为标准溶液中待测组分i 的峰面积;is A '为标准溶液中内标物的峰面积;is m '为标准溶液中内标的质量;i m '为标准溶液中标准物质的质量。 用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必须选定内标物。内标物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就是样品中不存在的、稳定易得的纯物质; 2.内标峰应在各待测组分之间或与相近; 3.能与样品互溶但无化学反应; 4.内标物浓度应恰当,峰面积与等测组分相差不大。 三、实验仪器 气相色谱仪带有氢火焰检测器(FID )和色谱工作站,微量注射器,无水异丙醇(A.R.)无水正丙醇(A.R.),待测液。 四、实验步骤 根据文献资料、理论计算及实验操作,实验小组得出以下色谱操作的最佳条件: 柱温,104度;汽化室温度,160度;检测器温度,140度;N 2(载气)流速,15 mL/min ;H 2流速,50 mL/min ;空气流速,600 mL/min 。其中内标物为正丙醇。 定量标准溶液的配制:准确移取0.50mL 无水异丙醇和0.50mL 正丙醇于10mL 容量瓶中,用乙醚定容,摇匀。

广告创意设计论文:浅谈广告设计创意

广告创意设计论文: 浅谈广告设计创意 摘要:最近10多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实力的提升,企业各层逐渐认识到广告对一个企业,品牌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广告这块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广告行业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在我国大江南北茁壮成长。广告设计技巧作为广告企业的生存点。也逐渐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广告创意 在许多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企业,都把提高设计水平作为提升竞争力的一种手段,从报纸到杂志、从电视到网络、从品牌到包装、从广告到形象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放大,其影响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行业。 我们通常认为,做设计的基本靠的是创意,创意的基本是特色,特色的基本是独到,要想到独特的创意并不是人人能做到的。笔者认为,设计并没有成功,同样没有失败,因为设计是活的,很多东西是矛盾的。并不可以凭个人做出准确的评价。 曾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广告。发布广告的是某家广告公司。该广告的诉求点是:我们是最有能力的广告公司。那么它如何证明自己是最有能力的广告公司呢?广告的主画面是一面面飘扬的小红旗。每一面小红旗上,都写着一个事件某年,我们创作的某某广告,获得某某广告大奖。 截至目前,全世界的各种广告大奖,其评选标准主要是该广告的“创意”。由此我们似乎得出一个结论,即评价一个广告的好坏,就是看它是否有“创意”,而“创意能力”也就被看作是评估一家广告公司能力的主要标准。这几乎已经成为了广告行业的主流思潮。“要有创意”,是企业广告主管对他们的广告代理机构最常见的要求;“要有创意”,也是广告从业人员设计广告时的最高追求。甚至有某些广告人,喊出了“没有创意,我宁可去死”的壮烈口号。然而。市场的事实,却常常告诉我们的企业和广告人:所谓的广告创意,并不如他们所说的那么重要。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品牌护肤品的广告,这个品牌的所有广告都可以说“没有创意”,全部是在直接阐述产品的功能。这也是该品牌的母公司在其所有品牌上一贯的广告风格。广告没有创意,但在市场上,该品牌在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第一,消费者对其评价颇高。不仅仅是这个品牌,这个从来不追求“广告创意”的公司。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 抛开那些广告理论不谈,我们仅仅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回想一下。我们有几次是被所谓的有创意的广告打动,从而产生购买欲望的呢?在现实中,广告是否有创意,与消费者是否对该产品产生好感、认知、信任直至购买冲动,关联度很小。 每一则广告都必须传达完整的销售讯息,因为一般人并不会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看到产品所有的广告。广告文案必须亲切、简单易读,而且瞄准目标市场诉求。针对这个市场的广告,如果出现自我意识浓厚的画面和华而不实的文字,通常只会使消费者产生提防的心理。 广告中的每一个字都要有意义。模糊不清的诉求必须以具体的数据取代,陈词滥调的说法也要以确切的事实替换。同时避免不着边际的训诫辞令,而改用引人入胜的产品诱因。 平面广告设计的发展离不开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和价值判断。所谓的平面广告设计,就是把不同的基本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组合成图案所表现出来的立体空间感,即用视觉语言来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它的设计范围和门类非常广泛,如各种媒体、建筑、工业、环艺、装潢、展示、服装、广告等等,总之,有多少种需要就有多少种设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由于平面广告设计要运用视觉元素来传播设计者的设计和计划,用文字和图形把信息传达给受众,并让人们愿意和乐于接受。因此,平面广告设计不仅涉及到多种元素的运用,而且还涉及到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的运用。任何一个设计都必须按照客户的要求去打动受众。从这个意义上说,设计者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在设计中倾注自己全部的感情。只有首先感动设计者,才能让客户满意,进而感动受众。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论文

课 程 论 文 课程名称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专业2012级网络工程 学生姓名孙贵凡 学号201210420136 指导教师潘声旺职称副教授

成绩 科学研究与数据处理 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网络工程姓名孙贵凡学号:201210420136 摘要:《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这门课程列举典型实例介绍了一些常用的实验设计及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重点介绍了多因素优化实验设计——正交设计、回归分析方法以对目标函数进行模型化处理。其适于工艺、工程类本科生使用,尤其适用于化学化工、矿物加工、医学和环境学等学科的本科生使用。其对行实验设计可提供很大的帮助,也可供广大分析化学工作者应用。关键字:优化实验设计; 标函数进行模型化处理; 正交设计; 回归分析方法 1 引言 实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界中大多数公式定理是由试验反复验证而推导出来的。只有经得起试验验证的定理规律才具有普遍实用性。而科学的试验设计是利用自己已有的专业学科知识,以大量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而得出的既能减少试验次数,又能缩短试验周期,从而迅速找到优化方案的一种科学计算方法,就必然涉及到数据处理,也只有对试验得出的数据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才能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在水处理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过程加上严谨规范的数据处理方法,可以使水处理原理,内在规律性被很好的发现,从而更好的应用于生产实践。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1. 论文所围绕的目标和假设 研究的目标就是实验的目的,我们设计了这个实验是想来做什么以及想得到什么样的结论。要正确的识别问题和陈述问题,这些需要专业知识和大量的阅读文献综述等方法来获得我们所要提出的问题。需要对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并且对这个具体的问题提出假设。如水处理中混凝剂的最佳投加量,混凝剂的最佳投加量有一个适宜的PH值范围。

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姓名: 学号: 班级:软件工程14班 指导教师: 成绩:

1.消除类游戏 【问题描述】 消除类游戏是深受大众欢迎的一种游戏,游戏在一个包含有n行m列的游戏棋盘上进行,棋盘的每一行每一列的方格上放着一个有颜色的棋子,当一行或一列上有连续三个或更多的相同颜色的棋子时,这些棋子都被消除。当有多处可以被消除时,这些地方的棋子将同时被消除。 【基本要求】 现在给你一个n行m列的棋盘(1≤n,m≤30),棋盘中的每一个方格上有一个棋子,请给出经过一次消除后的棋盘。 请注意:一个棋子可能在某一行和某一列同时被消除。 输入数据格式: 输入的第一行包含两个整数n,m,用空格分隔,分别表示棋盘的行数和列数。接下来n行,每行m 个整数,用空格分隔,分别表示每一个方格中的棋子的颜色。颜色使用1至9编号。 输出数据格式: 输出n行,每行m个整数,相邻的整数之间使用一个空格分隔,表示经过一次消除后的棋盘。如果一个方格中的棋子被消除,则对应的方格输出0,否则输出棋子的颜色编号。 【测试数据】 为方便调试程序,可将输入数据先写入一个文本文件,然后从文件读取数据处理,这样可避免每次运行程序时都要从键盘输入数据。 测试数据一 输出说明: 棋盘中第4列的1和第4行的2可以被消除,其他的方格中的棋子均保留。 测试数据二 输出说明: 棋盘中所有的1以及最后一行的3可以被同时消除,其他的方格中的棋子均保留。 【功能实现】 #include #include<> usingnamespacestd;

{ intm,n,i,j; inttemp; cin>>n>>m; temp=m; m=n; n=temp; int*map=newint[m*n]; int*mark=newint[m*n]; int*tmap=map; int*tmark=mark; intdif=0; ount=0; } p rintf("请输入要输入数的个数\n"); s canf("%d",&n);/*输入要输入数的个数*/ f or(i=0;idata1[j+1].numb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