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的精神》读书报告

《论法的精神》读书报告
《论法的精神》读书报告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读书报告

一、背景及概述

(一)背景

孟德斯鸠所处的时代是17世纪末和18世纪前叶,此时正值法国封建主义和君主专制从发展高峰急剧走向没落的时期,统治阶级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压迫广大人民,宫廷和贵族极尽奢侈,民众却在饥寒中挣扎,长期的战乱、苛政使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政治、经济危机愈演愈烈。工业革命在法国逐渐兴起,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与专制主义的冲突日益尖锐,资产阶级革命的时机进一步成熟。另外,思想领域的革命也为孟德斯鸠理论的形成作好了较为充分的思想准备。英国培根的实验主义,法国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对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一大批进步的史学家、科学家、哲学家、作家和进步人士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奔走呼号,他们激烈的抨击封建主义腐朽的社会秩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也被广泛接受。这都为《论法的精神》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在资产阶级新兴、封建统治衰落的社会背景和资本主义前期思想革命的学术背景下,孟德斯鸠历时五年考察了欧洲各国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并在回国后完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巨著《论法的精神》。

(二)概述

“法的精神”的内涵:法律必须同业已建立或即将建立的政体的性质及原则相关联,无论是政治法还是民法都如此;法律应当与国家的自然状况相联系,与气候、土壤、位置、面积以及农民、猎手或牧民等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相关联;法律必须与政体所能承受的自由度相关联,还要和居民的宗教、癖好、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以及礼仪相关联;法律条款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它们和各自的渊源、和立法者的宗旨以及奠定法律基础的事物秩序相关联。孟德斯鸠所讨论的法的精神就是上述关系,他得出的结论也是对上述关系的研究结果。

二、作者观点及其论述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分条讨论了法律与政体、气候、土壤、人口、宗教等的联系,并在最后提出了立法的精神与途径,这也就是“法的精神”主要内容。站在今天的

角度来阅读这一经典著作,书中对后世影响很大的还有贯穿其中的分权理论和自由理论,在此一并列出。

(一)法的精神

1、法律与政体的关系

孟德斯鸠将政体分为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体。共和政体的原则是品德,即对共和国的爱;君主政体的原则是荣誉;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与所在国政体原则相适应,各种政体下的法律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共和政体的法律应规定平等与简朴,建立投票权利的法律是基本法律;君主政体应当实行贵族世袭制,由于贵族数目多,需要一个参议会来处理贵族的一切事务。因此,规定参议会的成员、资格、职权的法律就成了该政体的基本法律;而专制政体中所有事物都取决于最高统治者个人的喜怒,故而几乎不需要任何法律。这一部分作者的论述方法主要是引用相关法律条文和前人著作,辅以作者游历考察的所见所闻。

2、法律与气候的关系

孟德斯鸠认为,人的精神特征和内心情感在不同气候中差别极大,所以法律应当与之有所关联。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心脏跳动和纤维末端的反应更强烈,分泌更平衡,心脏也更加有力,所以更有活力,更自信、勇敢、坦率;而生活在炎热地区的人,由于纤维的末端变松弛,降低了它们的力量和弹性,便会感到精神萎靡不振,由此便容易产生性格上的软弱、怯懦。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由于人们容易懒惰,要让人们劳动就必须用强制和惩罚的方法。在这种气候下,专制统治最适合,而且要制定较多的奴役性法律来维护这种统治。在寒冷的气候下,由于人们刚毅、勇敢和活泼、热爱劳动,因此建立共和制最为适合。在这种制度下,法律要制定的少且温和。在这一部分,作者从生理学角度论证了寒冷和炎热气候下人的身体和精神特征,并通过大量举例和对比来说明不同气候下法律的差别。

3、法律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一个国家良好的土地会使人产生依赖,肥沃土地上的乡村居民全身心地投入农事而并不很关注他们的自由,国家是什么政体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所以,专制君主政体更经常地出现在土壤肥沃的国家,而那些土壤不肥沃的国家则为共和政体。

土地贫瘠使人勤劳自制、惯于工作、勇敢而且适合战争,土地肥沃和生活的安逸则使人软弱和贪生怕死。所以在土地肥沃地区,国家需要严格的法律来抑制人们的懒惰,而在土地

贫瘠的地区,国家则需要温和的法律来鼓励人们的积极性。此外,与土壤相关的谋生方式也会引起法律制度的诸多不同,例如从事农耕的民族比以畜牧业为生的民族需要更宽广的法典。作者的论述方式主要是推理、对比和举例。

4、法律同民族精神、风俗习惯的关系

不同地方的人有着不同的民族精神和风俗习惯,他们各自认为的好的法律制度也就因此而不同。孟德斯鸠认为,在不违背整体原则的情况下,立法者应当遵从民族精神。“因为在我们自由地并按照我们天性处理事物时,就是做得最好的时候了”。孟德斯鸠强调,应该用法律去改革由法律所建立的东西,用习惯去改变有习惯所确立的东西。如果用法律去改变应该有习惯去改变的东西,或者相反去做的话,那都是极糟的策略,都可以被视为专制制度。在这一部分,作者着重举了中国礼仪、道德的例子,以阐述法律与民族精神、风俗习惯的关系。

5、法律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人口数量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产、军事等方面,人口过少则生产力不足,军力弱小,人口过多则容易发生饥荒。故而孟德斯鸠认为国家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鼓励生育或限制生育的法律来控制人口数量,包括婚姻、家庭、弃婴、救济院等等方面,都是法律应当予以规定的。本部分作者主要是举例论证,以希腊和罗马的相关法律和人口状况为例进行阐述,又从当时欧洲情况出发提出建议。

6、法律与宗教的关系

孟德斯鸠认为,因为宗教和法律的首要目的应当是使人们成为好公民,如果其中一方偏离了这一宗旨,那另一方就应更加朝着它而努力,即宗教的束缚越少,法律的约束就应当越多。一个教义对文明国家人民的有利或者有害,更多在于它的滥用与否,而不在于其真伪。这一部分,作者都以具体宗教教义和法律规定为例进行分析论证。

7、法律和它所规定的事物秩序应有的关系

孟德斯鸠认为,人类受各种法律的支配:自然法;神法,即宗教法规;教会法,也称寺院法,是宗教的行政法;国际法;一般政治法;特殊政治;征服法;民法;家法。所以就有不同的法律系统,这就要求分清法律所制定的事物需要和哪个系统的法律发生主要关系。例如,应当以人的法律来制定的事物,就不要由神的法律来制定,应当按照民法原则来处理的事物,就不应按照自然法原则来处理。总之,必须区分各个法律系统的管辖范围,才能使法

律秩序井井有条。这一部分作者分条举例,说明了各个法律系统应当处理各自范围内的事物,以及有交叉的法律系统如何选择的问题。

8、制定法律的途径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第二十九章说道:“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证实它:中庸的精神应该是立法者的精神。”也就是说,法律表面上看起来的样子与其制定时立法者的意图、动机未必一致,看起来相同的法律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效果也不一样,看似相反的法律有时源于同一精神。所以对两种不同的法律进行比较时不能拿出一条进行对比,而应当把每种法律当成一个整体来综合比较。研究法律时必须将它与制定它的目的、制定时的具体情况联系起来。

孟德斯鸠提出了制定法律的一些注意事项:其一,法律的文体应该简洁明了,不能有歧义或者模糊不清;其二,当法律必须作出一些规定时,应尽量避免以金钱为处罚;其三,法律推理必须从现实到现实,而不是从现实到空想,或者从空想到现实;其四,法律不应当玄奥,因为它是为具有中等理解力的人制定的;其五,没有充足的理由,就不要修订法律;其六,当有人为一项法律给出一个理由时,其理由必须值得制定它;其七,就推定来说,法律的推定比人的推定要好;其八,每条法律都应该有其效力,而不应当因一些私下协议就允许违背它;其九,应特别注意法律如何被构想才不至于违反事物的本性;其十,法律必须具有一定的坦率性和纯洁性。此部分皆为举例说明。

(二)分权理论

孟德斯鸠继洛克之后正式提出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理论。成为后来西方国家进行政治体制构建的范本,为近代西方政治体制的构建做出了巨大贡献。

孟德斯鸠认为,如果将一个国家的权力集中于某一机关或某一人之手,那么这些权力就会被滥用,公民的自由就会受到侵犯。他反对专制主义,从公民的政治自由出发,提出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将其授予不同的机关。这三种权力既是独立的,又是是相互牵制、相互制衡的。孟德斯鸠指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会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堵塞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孟德斯鸠还以欧洲和亚洲的某些国家的集权的实例说明集权有弊无利,因此必须实行分权制。

孟德斯鸠把立法权授予议会,行政权赋予君主,而司法权则应由人民选举的法官来独立行使。孟德斯鸠认为,立法权代表国家的一般意志,应由人民集体享有。立法权有两个基本权利,即创制权和反对权。“所谓创制权就是自己制定法律和修改别人制定的法律的权力。而反对权是指取消别人所作决议的权力。”孟德斯鸠认为,国家应由人民通过他们的代表制定法律,并决定具体事务。代表按地区由选民选出。代表机关的任务是制定法律并监督法律的执行。代表机关亦即议会,它由贵族院和平民院组成。孟德斯鸠认为,两院共同拥有立法权,同时他强调贵族院在立法中的作用。他说:“在一个国家里,总是有一些人以出身、财富或荣耀著称;不过,如果他们和平民混合在一起,并且和其他人一样只有一个投票权,公共的自由将成为他们的奴役,而且他们不会有保护这样的自由的任何兴趣,因为大多数的决议将会是和他们作对的。所以,他们参与立法的程度应该和他们在国家中所享有的利益成正比例。”于是他特别强调贵族院在调节国家权力,使立法权和行政权趋于宽和中的作用,而平民在他眼里,只限于选举代表,而不适于讨论事情。他并且主张限制选举权的行使,社会地位过于卑微的人就不应该享有选举权。孟德斯鸠在强调贵族院的作用的同时,主张贵族院的职位应该世袭。同时为了防止世袭权力过分追求私利,他主张在决定征收银钱问题的法案时,只授予贵族院以反对权而没有创制权。

关于行政权,孟德斯鸠认为它是执行国家的意志,应由君主或国王行使。“因为政府的这一部门几乎时时需要急速的行动,所以由一个人管理此比由几个人管理好;反之,属于立法权的事项由许多人处理则比由一个人处理好些。”行政机关根据他所了解的情况决定议会的召集时间和期限,并有权制止立法机关的越权行为。然而,立法权不应对等的钳制行政权,也无权审讯行政者本身及其行为。行政者本身设计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对国家防止立法机关趋于专制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行政权通过他的反对权参与立法,但不参与立法事项的讨论,甚至无须提出法案。它对立法机关决定国家税收时,只限于表示同意。军权则由行政机关直接掌握。

孟德斯鸠认为司法权由人民选举的法官行使。法官和被告处于同等的地位。法院不一定是固定的,它们可以视实际情况的需要而定。但是判例应当固定,“以便做到裁判只能是法律条文的准确解释。”也有例外的情况使立法机关享有司法权,例如为了保证显贵的人不受人们的侵害,贵族应该在贵族院受审,而不受普通法院的传讯。贵族院还掌握处理上诉案件的权力,以防司法权过于严峻。而为了保护平民,如果某个公民在公务上侵犯了人民的权利,众议院可以代表人民向贵族院提出控告。

为了保证公民的自由不受侵犯,孟德斯鸠指出,三种权力不仅要分立,而且还要使三种权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以权力约束权力。”立法机关不但有权制定法律,还有权监督法律和公共决议的执行。行政权要服从法律,但对立法机关的越权行有权加以制止,并对立法机关通过的某些法律行使否决权。司法机关应该根据法律,独立进行审判,对法律负责。具体讲,各机关的相互制约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立法机关由贵族院和平民院构成,这两

部分各有其意见和利益,分别活动,互相行使否决权,可见立法机关内部现有互相牵制的关系;第二,行政机关有对立法的否决权,立法机关不能自行集会或闭会,行政机关决定集会和闭会的时间。这是行政机关对立法机关的一种牵制;第三,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情况进行监督,这是立法机关对行政权的制约。另外,立法机关对行政首脑的违法行为享有弹劾权;第四,司法机关对立法机关的行动是否符合宪法和行政首脑的执法情况有监督权。

(三)自由理论

孟德斯鸠认为,自由有两种,一种是哲学上的自由,即能够行使自己的意志,或者至少相信是在行使自己的意志。一种是政治上的自由。政治上的自由又可分为同政治相关联的自由和同公民相关联的自由。所谓同政治相关联的自由,即是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愿望以作各种行为的权力,或者说是一个人要有安全感或者至少相信自己有安全感,他说:“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身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这种安全感要依靠法律来保障。对同公民相关联的自由的含义,孟德斯鸠未作详细的解释,但他指出这种自由同奴隶制度相抵触。在孟德斯鸠看来,在一个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页同样会有这个权利。”这也就是说:“政治自由并不意味着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法律规定让做的事情才能做,法律禁止的事情就不应该去做,大家要遵守法律。只有这样,才能有政治自由,人的安全才有保障。

三、个人评述

孟德斯鸠所著的《论法的精神》是一部集政治与法律于一体的巨著,讨论了法律与政体原则和一国自然人文情况的关系,给出了研究法律和制定法律的指导思想,同时正式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三权分立理论和法律角度的自由理论,全书论证充分,深入浅出,不仅绘制了当时世界各国政治法律的大致图景,更指导了法律思想的进步。虽然由于时代的限制,有些观点在今天已不适用,但我更多的发现却是很多分析在今天看来依然十分恰当,这才是作者最让我敬佩之处。

距孟德斯鸠完成著作已经200多年,世界各国政治局面已经完全不同,三权分立的思想随时代发展已被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自由、平等的思想也成为了世界主流思想,这其中孟德斯鸠的贡献可谓功不可没。

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理论是对影响法律的各个方面的深入剖析,虽带有较浓的时代特征和地域性,某些结论在今天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已不正确,比如法律与气候、土壤关系

部分,但是其中关于法律与民族精神、风俗习惯、人口数量的关系的观点今天看来仍然正确;关于法律与它所规定的事物秩序之间关系的部分,对于区分各法律系统适用范围的理论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我尤其赞赏的是孟德斯鸠提出的制定法律的途径,他所说的研究法律应分析制定的目的和制定时的具体情况,比较法律应以整体来比较,研究法律内部各条文乃至各系统之间联系,都给了我较大的启发,可以作为我今后学习法学的一部分指导思想。而他所说的制定法律的十条(我列出的)注意事项,我认为用于指导今天的立法工作仍然十分恰当。

总而言之,孟德斯鸠的观点虽有时代和环境的局限性,以及思想变革的不彻底性,但其理论中的精华部分(三权分立、法律上的自由、法与内外的联系)仍然熠熠生辉,屹立在法律的殿堂,他对法律思想启蒙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1000字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1000字 “法是源于事物性质的必然联系。”读《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开篇的第一句话。世间万物都有自己要遵循的法则,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法律。上帝创造世界,保护世界,熟悉世界,是因为他制定了规则,是因为他有智慧和权力。而“造物主”是人类的信仰,是希冀。所以,在这个世界之外如果要创造另一个世界,那这个世界不是永恒不变,就是灭亡。创造看上去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和法则则是维持它运作的基本条件。规律无处不在,如果没有规则,这个世界将无法继续存在。在法律创制之前,就有了公平的关系。如果说人被成文法所规定的外,就没有公正了,那就是说,在圆还没有被画出之前,所有的半径都不相等。人在制定公正的法律之前,公正就已经存在并以确定了关系。但是不是说只能世界和物质世界管理的一样。同时,在兽类和植物相比较,兽类由于生理快感的诱惑,保持了它们的个性。所以,它们并不是完全地遵守自然法律。兽类没有人类的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优点。兽类没有人类所拥有的希望,也就不存在有期望。没有期望就失望,就不会有忧虑和恐惧,也没有烦恼。同时,没有欲望,它们就能很好的保护自己,对它们来说欲望只是为了繁衍。自然法,顾名思义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有的法则。不是人类而经营,是源自生命的本质。自然法使得人类的脑海里树立起“造物主”的概念。是让人类获取知识而不是有多少现成的知识。在远古时期,人类会出去觅食,是自然法的原则;遇到危险想要逃脱,是自然法的规则;畏惧大自然,是自然法的规则;诱捕小动物,逃避大动物,是自然法的规则。而有了社会以后,人类置身于社会,彼此平等的观念逐渐消失,争斗开始。每一个国家拥有自身的力量,而国与国之间又想要得到彼此的东西,这样战争就出现了。战争出现,伤害的不只是人,还有基础设施。然而战争总要被规避,总要完结。就这样,为了减少伤害,人类制定了法律,规定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行为准则,与其在伤害中疗伤,还不如一开始就没有伤害。在这其中,意志是很重要的连接方式。意志的一致性使得个体力量得以联合。法律的力量得以连接。而支配人类的行为的的法律就是人的理性。只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是否有危害他人的行为,能够替人着想。就能真的做到守法。而国家的法律还应该和自然状况相连接。但是他们彼此的联系又是密不可分的。而政治法和民事法也没有分开的必要。法律的精神不在于它在哪一个领域,而在于他说产生的影响是否能够够真正的使各个事物涉及其中。使得其互相相依,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制约人的行为。

关于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关于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

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

计算机的读书报告材料的

《计算机网络》 读书报告 2011 年12月21日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 飞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人们被其丰富无穷的信息资源、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深深吸 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逐渐渗透到各个技术领域和整个社会的各个 方面。社会的信息化、数据的分布处理、各种计算机资源的共享等各种应用要求都推动计算 机技术朝着群体化方向发展,促使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网络是计算机的一个群 体,是由多台计算机组成的,这些计算机是通过一定的通信介质互连在一起的,计算机之间 的互连是指它们彼此之间能够交换信息。计算机网络属于多机系统的畴,是计算机和通信这 两大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代表着当前计算机体系结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这一段 时间中,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的阅读和学习,让我对网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也有 了新的不同的认识,也了解到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前沿领域,让我们的学习有了一些新的定位。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下我对于该书的了解。 首先,介绍一下基本的容。计算机网络, 链路,通信子网的一些基本概念;数据通信系统 的基本模型;osi参考模型的主要特征; 其次,产生拥塞,差错的原因及解决办法以及对拥塞控制算法的介绍 第三,对计算机网络的一些思考 第四,计算机网络未来的发展 一、基本容 1、计算机网络, 链路,通信子网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点上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线路和 设备互相连接起夹;由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按照网络协议进行信息通信,实现资源共享的 系统。其信没备是指网络上的任何设备,包括计算讥通信处理机、终端、外围设备传感器等。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也是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结合的产物。 链路是一条无源的点到点的物理线路,链路主要是将用二进制表示的信息转变为可在实 际线路上传输的物理状态。数据链路可以粗略地理解为数据通道,数据链路主要目的是在二 进制的基础上识别报文的机制,它是通过对等的数据链路层间传送报文来完成的。根据不同 的应用要求,该层数据报文所传的数据可以是一串字符,也可以是一串二进制。 通信子网是计算机网络中负责数据通信的部分,通信子网由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软件组 成。通信传输介质可以是双绞线,同轴电缆,无线电通信,微波光导纤维等。通信子网的设 计一般有两种方式:点到点通道和广播通 道。通信子网的任务是在端结点之间传送报文,主要由转结点和通信链路组成。资源子 网由主机系统、终端控制器、终端组成,包括各种与计算机和相关的硬件和软件,负责数据 处理,为用户提供透明的信息传输。通信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约定就称为通信协议, 它的存在与否是计算机网络与一般计算机互连系统的根本区别。 2、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 信息的传递是通过通信系统来实现的,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共有五个基本组件,即发送 设备、接受设备、发送机、信道和接收机。其中,把除去两端设备的部分叫做信息传输系统。 信息传输通信系统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信源(发送机)、信宿(接收机)和信道。 3、osi参考模型的主要特征 1.物理层:这是网络体系结构的最低层,该层规定传输介质和接口硬件的特性和通信机 制,为链路层提供一个物理连接,其任务是在物理通信线路上将数字信号位流从发送结点传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内容摘要:孟德斯鸠作为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其思想在法学界影响深远。《论法的精神》是他伟大的作品,在世界法律发展史上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最近有幸拜读了这一著作之后,有了许多体会和心得,下面我就这部著作谈谈我的感受,愿与大家作为分享。 关键词: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一、作者简介: 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法学家,是与伏尔泰(1694-1778)、卢梭(1712-1778)齐名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之一。孟德斯鸠出生在一个贵族世家,历代服务于纳瓦尔朝廷。1716年孟德斯鸠继承了其伯父波尔多议会会长的职务,并依遗嘱承袭了伯父“孟德斯鸠男爵”的尊号,这个称号也就同时标记着他的贵族世家的身份。他既好学,又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和充裕的时间去周游列国,阅读资料,吸收经验和知识,从事著述,终于完成了《论法的精神》这部重要的著作。他作为资产阶级法的理论的奠基人之一,认为法的基础是人的理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是理想的政治制度。 二、写作背景: 此书出自孟德斯鸠时代,也就是法国十七世纪末和十八世纪前半期,此时政治法国的封建主义和君主制发展到最高峰正急剧转向没落的时代,也就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风暴席卷法国的前几年。当时的法国统治阶级是封建地主阶级,它包括贵族和高级僧侣两大社会集团,专职的国王政府就是这个阶级的专政机关。其余则是“第三等级”,包括各阶层的居民,其中除了

资产阶级和农民之外,还有手工业者和尚未形成为独立阶级的手工工厂工人。这是法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专制政府对广大人民的压迫是无所不用其极。加上长期的战争、饥饿,疫病,真是民不聊生。农民的起义,此起彼伏,说明政治、经济危机已非常尖锐。 三、内容概要: 《论法的精神》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四个部分,共三十一章内容,包含基本理论、政治理论、法律理论和经济理论四个部分。在这本书里,孟德斯鸠企图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建立起国家与法的一般性的规律与原则,寻找出历史演进的规律。与此同时,他从历史、生活、风俗习惯种种方面去研究法律的“精神“,还从社会的演进去探求这种力量在政治、法律方面所起的作用和一般的规律。孟德斯鸠的思想被资产阶级用作反封建、反暴政的武器,孟德斯鸠关于分权和法制的理论被一些资产阶级国家所采用。孟德斯鸠最大的影响在于他的思想成为资产阶级世界基本社会理论——“宪政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民国时代的的宪法和法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四、读后感: 通观这本书,其部分政治、法律和经济方面的理论,让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政治方面的理论主要有政体分类理论,自由理论和三权分立学说。 其一,关于政体的划分,不同思想家都有各自的划分,划分的标准不完全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根据统治者的人数以及统治的正当性进行划分。孟德斯鸠将政体划分三种,即为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一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体,分为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民主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政体,而贵族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一部分贵族手中的政体。君主政体是指最高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但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敬告青年》敬告什么 周三10-11节翻译学院商务外语B班雷雨晴学号:15307146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在上海(后期迁至北大)创办《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为标志,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而《敬告青年》一文,就是陈独秀为《新青年》撰写的创刊词,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所以《敬告青年》的写作背景相当于是新文化运动的写作背景。 政治上,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军阀统治黑暗。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因此,新文化运动是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等各方面的影响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敬告青年》开门见山就指出了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于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自然淘汰之途,予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生尊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尊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

会则社会亡。”比喻十分恰当而具有说服力,充分说明了青少年的重要性。接着,他提倡科学与人权并重,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青年杂志》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科学与民主“改造青年的思想,辅导青年的修养”。为了将民主科学的思想发扬光大,他指出了六个方面的内容并进行论证:(一)自主而非奴隶的,“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欧俗以横厉无前为上德,亚洲以闲逸恬淡为美风,东西民族强弱之原因”。(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居今日而言锁国闭关之策,匪独力所不能,亦且势所不利。万邦并立,动辄相关,……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而我国“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这六条标准的要求都是从当时的实践出发,强调反对自古以来的封建专制、反对为地主阶级服务的封建伦理道德,提倡自由、民主和科学精神。陈独秀将中西文明相互对比,并且大加赞扬欧洲文明,尤其是法兰西文明。 《敬告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同样对推动中国自然科学发展、思想解放产生了一定影响,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感悟颇多,对这段历史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在读之前,我先给自己设置了两个疑问: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社会之前,任何一个人或是组织能否改变旧中国的命运?若不能,为什么呢?若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失败,抑或者根本未曾出现,是否必然还会有另一个组织来完成相同的伟业?简而言之,呼啸的历史巨轮滚动之方向,究竟是早已设定好,还是碰巧转向既定的方向?带着疑惑,我翻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扉页。 蒋先生其实早已看的明白:日本、俄罗斯、土耳其无一不是通过改革而国力强大,不至受到外国凌辱。而中国于人于地,均不在他国之下,“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我们是落伍了!”因此“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中国人能近代化吗?”数言之间,总论已为全书、为中国近代史定下了基调,中国近代史根本只是无数尝试近代化的先知与更多被触动的既得利益者之间的战争史。 这场战争始于鸦片战争,这一战打开了中国紧闭了百年的国门,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就鸦片战争而言,对于英国,工业革命成功之后走向扩张之路,她的发展必得经由向外输出货物换取金银以充国力之路。因此,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迟早是要打开的。而18世纪末期英国在印度半岛取得统治性地位之后,对于她而言这一战的客观条件也已成熟。对于清政府,于外交、海关、法权的处置都不甚合理,同时鸦片这样一种商品是她所万万不能接受的,而禁言行为种种总欠考虑。于是战端骤起,于是签下了《南京条约》。 依我看来,鸦片战争之必然远大于偶然。其时中国早已落后于西方诸强之后,仍不自知;而西方诸强纷纷完成了近代化进程,由于资本主义产业内部的自身要求,必然是想要走向同英国一般向欠发达地区输出产品以换取硬通货扩大再生产之路。即使战事不以鸦片起也难保其他缘故。贪婪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禁烟未错,单看禁烟之手段和方法又是否错了?似乎也没错。那为何结果却差之千里呢?旧时代已发展到极致的中国不堪近代世界洪流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改变是唯一的出路,屈辱的历史是历史的契机,历史巨轮开始缓缓转动。 而此中的林则徐注定是一个悲剧,后人永远只记住他是勇敢禁烟,英勇剿夷的民族英雄,在琦善这类抚夷派小人的衬托下身影无比高大。真实的林则徐绝不希望如此。觉悟后的他突破了传统,在思想上也转为积极的形态,为魏源、为后人毕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材料。然这积极性终被他自己的士大夫情结所埋没,可惜!可叹!就剿夷和抚夷而言,剿夷难道“夷”能剿尽吗?抚夷难道“夷”的要求有能力一直抚下去吗?既然不能,那剿夷作甚?抚夷作甚?是为了给民族的发展和振兴的时间与空间啊!殊途同归,奈何走错了方向,错过的时间再也追不回了,非痛不知醒,人又有谁能免俗呢? 随后粉墨登场的代表人物当属洪秀全与曾国藩。洪秀全本是一介布衣,屡试不第,最终选择打着耶稣教的幌子建立反政府武装。农民起义按蒋先生的说法已是旧社会的“老圈套”了,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的最大特点即是借助了上帝神化了自己。此举看似新颖,其实西方的上帝只是一个幌子,与陈胜吴广时期的“大胜王”别无二致。所谓“天人合一”,其实却是为了利用底层民众的无知,无知则无畏,无畏则大事可期也。除了宗教这个利器之外,洪秀全还抓牢了种族这个武器,看来现在所倡之中华民族观念当时并未确立,汉族自命,排满者前赴后继,洪也不过借助这一方法团结大多数底层的民众而已。但其实作为他的追随者,与之前的“圈套”无二,真正向往的是他“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施政纲领”。而他的最终失败缘于改革的失败,他未能将所描绘的愿景转化为现实,太平天国的分崩离析也只是早晚之事。然而他究竟是不愿,还是不能?我们无从猜测,只是以我所见,他可能觉得实现这个理想的效益远低于宗教革命、种族革命,但却没想到因此从可能的正统掉落至流寇。 与洪秀全对应的自然是曾国藩。他从埋首的古籍中走出,践行着其所学所想,不失为一位大

2020年计算机网络总结报告

计算机网络总结报告 这次测验,总的来看,还不错,最高分91分,有1/2的同学得了60分以上,但我们说了,只要参加了考试,就都是及格,本来就及格的同学,当然可以得更高的分。有的同学答的还不错,说明,对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基本上掌握了。也可以看出,这些同学是认真学习,刻苦专研的,这样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的同学,可以看出来,平时是下工夫的,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认真做作业,刻苦读书,还有的同学,在考试前,认真做准备,比如上网(《计算机网络技术基捶教材网站)查参考习题解答。但有个别同学,考的比较差。有的考试前,都没有认真看书,没有上网查答案,甚至连课后习题都没有做过。如果这样下去,如何能学好计算机网络课程,如何能学好专业课,如何能掌握本领,为将来就业和工作打好基础? 值得表扬的是,有的同学,完全是自己做的,没有和别的同学商量,没有传条子,虽然成绩不高,但成绩是真实的,比那些总是企图从别的同学那探听点消息的要强。这些同学,相信他们,只有下一步努力,就一定能够学习好这门课程。 一、有几道题说明,我们同学对计算机网络的知识还没有学懂 比如: 1.第()代计算机网络是国际标准化网络。这属于计算机网络历史发展的问题,比较简单,一共就那么3代,标准化的当然是最高的代数。

3.x.25的链路层要对帧进行路由选择。链路层在2个结点间传输数据,还有必要路由么? 4.中间结点组成了资源子网。要么是通信子网,要么是资源子网,中间结点,应该在网络核心、中间,负责通信任务,这不是很自然的问题么? 3.()属于通信子网设备。要么是通信设备,要么是计算机设备,主机和终端是负责通信的,还是负责计算的? a.服务器 b.分组交换机 c.终端 d.主机 6.网络层pdu被称为()。链路层传输帧,网络层传输分组,传输层传输报文段,这是最基本的问题,应该会的。 a.帧 b.分组 c.报文 d.报文段 8.下面不正确的顺序是()。如果这样的顺序都弄不明白,那对于协议的知识就是基本上没有掌握好。这个问题是学习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问题,几乎属于常识。 a.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 b.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 c.网络层、传输层、链路层 d.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 二、有些题是靠常识就应该会的 比如: 3.()属于通信子网设备。主机与终端属于通信子网设备?那交换机是什么设备?这是一目了然的问题,说明我们做题不动脑子。 a.服务器 b.分组交换机 c.终端 d.主机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院(系)名称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2016年10月14日 早在中学时代,在老师的推荐下曾拜读过著名法学家孟德斯鸠的大作—论法的精神,那时只是粗浅的看了看。来到大学后,重读此书,受益匪浅,由衷的被这位法学家的精神境界所折服。 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他的著述论法的精神于1748年出版,当时的伏尔泰把此书推崇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细读论法的精神,我们不难发现孟德斯鸠一生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悟,并从中领悟到其理论真正的精华。 论法的精神提出了许多关于法律的理论,断言法律是代表整个人类的,是人类正义的表现,法律为整个社会利益服务,而不是为某一个阶级利益服务,不是为一部分居民的利益服务。他反对酷刑、主张适度刑罚,刑罚与教义相结合,利用舆论威慑阻止犯罪,只惩罚行为,不惩罚思想、语言。他还抨击了所谓攻击教会的亵渎神圣罪以及其他相关的无理的刑法。另外,他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审判、立证、拷问等诸方面的论说。总之,孟德斯鸠的学说涉及人类社会的各种基本问题。

论法的精神一书反映了当时处于社会下层的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对于政治与经济的愿望。全书在政治理论上极力主张建立相互制衡的三权分立。目的是为了避免独裁者的产生。独裁者们往往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大权于一身,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在法律理论方面阐述了法律的定义和种类,法律与各种事物的关系,刑法和民法的理论,以及立法的理论。孟德斯鸠认为法由事物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由此将法律分为人定法和自然法,提出了立法应与政体相互适应的原则。并且讲述了法律与防御力量、进攻力量、政治制度自由、公民自由、气候、土壤、贸易、宗教习俗、货币等各种事物的关系。全书在经济理论上认为私有财产权是人类的自然权利。在地理环境决定论中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应当考虑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和人们的性格、感情有关的这些因素。 该书首先讲述了政体对立法权的归属有重要影响。孟德斯鸠认为政体的有无与法治有着直接关系。专制政体意味着恐怖、专横和暴力,既无法律又无现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所以在专制政体下,根本就无所谓立法权。君主政体与专制政体相比虽由也是单独一人执政,却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所以君主政体下,君主和少数贵族握有立法权。至于共和政体,它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但并不等于说就是有法治可言的。但是有一条基本法则,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共和国的人民的权力是相对平等的。三种政体对法律的繁简、法律的体系、法律的内容等,也都有着重要意义。 孟德斯鸠与以往的法律学者主要满足于对法律条文的解释不一样,他力图从法律以外,从历史、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去研究法的精神,从社会的进步去探求这种精神在政治、法律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一般规律,并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也即探求法律的最高境界—公正的价值理念。在孟德斯鸠看来,法的主要精神就是正义,法律应是正义的化身。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十五篇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十五篇 【一】 徐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今天终于看完了大陆的版本,相比较于繁体版本显然是删节了不少,已经有朋友指出了,就不多说了。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 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体版本。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二】 新航路的开辟,为全世界的进步特别是在东西融化、或者说是全球欧化了提供动力。从此,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轰轰烈烈以鸦片战争为前奏,展开一部屈辱史—— 在我看来,这未尝不是数千年未有之机遇。从马嘎尔尼访华的失败,到嘉庆年间英国第二次派人来华受冷遇,从为抵御外敌而仅设立的一处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到不承认别国的平等、仪统、仪式问题——除了文化差异外,“我们抱定‘天朝驭万国’的观念,不承认国际,而西方则在近代步步地推出国际生活及其所需的管理和公法。足以证明中国绝不会自动地接受西洋的科学与工艺。”

计算机网络安全读书报告

《计算机安全技术》读书报告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当今的时代是英特网的时代。如今,从幼儿园的孩子,到国家领导人,几乎每个人都在同网络打交道。可以说不懂电脑的人,在这个时代已经是out了。然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中的安全问题也日趋严重。正如我上面所讲,网络的用户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每个使用英特网的人时时刻刻都在网上搜索着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且上传着自己的信息。然而由于私人信息被篡改、截取等原因,导致的损失无法计量。所以,如今上网也需要人们具有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而学习“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我们就更有必要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从而了解网络潜在的危险是如何产生的,该如何解决。为此阅读了潘瑜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来丰富自己在网络安全方面的理论知识。 一、内容概要 本书书名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由潘瑜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被评为“21世纪创新教材”。该书分别从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述、计算机网络安全协议基础、计算机网络安全编程基础、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安全基础、计算机网络攻击与入侵技术、计算机网络病毒及反病毒技术、计算机网络站点的安全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基础、防火墙与入侵检测技术、网络安全方案设计10个方面内容展开。“本书概念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面向应用、实验丰富,在强调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给出了各种网络安全技术和使用方法。” 1、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述 在该章内容中,介绍了如今计算机网络上的通信面临以下的四种威胁:截获、中断、篡改和伪造。对以上的四种威胁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其中截获信息的攻击称为被动攻击,而中断、篡改和伪造信息的攻击称为主动攻击。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容有:(1)保密性;(2)安全协议的设计(3)访问控制。而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的五个目标是:(1)防止析出报文内容;(2)防止流量分析;(3)检测更改报文流;(4)检测拒绝服务;(5)检测伪造初始化连接。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张燃 在《论法的精神》这一鸿篇巨制中,孟德斯鸠先生对法律和政体、风俗、气候、地理、民族精神、宗教信仰等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孟先生认为,法律的制定应当把上述因素看作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他认为,制定法律,必须首先理解法的精神。基于法律的精神,才能让制定出适合一定的时间、地域和民族的优良法律。同时,孟先生主张积极地创立法律,主动去适应客观条件、风俗、宗教和地理环境等等。本书从各个方面,以法为中心,阐述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透过这些关系来看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 孟先生把政体分为三种,即共和政体、专制政体和君主政体。三种政体中执掌最高权力的人是不同的,而得以鲜明地区分开来。共和政体的原则是美德,专制政体的原则是畏惧,君主政体的原则是荣宠;这种归纳是从整体上入手的,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个人都有美德或者充满畏惧或者都有荣宠。不同政体的国家公民享有不同程度的政治自由。所以,如何建立自己的国家是人们慎重考虑的一点。孟先生认为,每个国家有三种权力---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这三种权力必须独立,正如孟先生所说“立法权和行政权如果集中在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担心君主或者议会可能制定一些暴掠的法律并暴掠地执行。司法权如果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置,自由也就不复存在。”这就是著名的三权分立理论。所以,必须以权制权来防止权力的滥用,必须通过统筹协调,将自由变成每个人的权力。但是,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做法律允许的任何事。 对一件往事的感悟 在中国,前不久在网络上有一个热火朝天的讨论,即关于是否应当将拐卖妇女儿童的罪行定为死刑。网络上的意见几乎是一片倒,大多数人都认为,对于拐卖妇女儿童这种令人深

计算机网络社会实践报告

计算机网络社会实践报告 篇一:网管社会实践报告 篇一:网吧网管.社会实践报告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系别:计算机系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实践单位:武汉信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捷方网吧 实践时间:2010年7月28日至8月22日,总共26天。 报告正文 就这样、我的网管实践就开始了!从学生到网吧网管,短短26天的工作过程使我受益匪浅。不仅仅是在专业知识方面,最主要是在为人处事方面。在网吧里,小到计算机的组装与简易维修,大到服务器的维护与测试,都需要一个人独立完成。可以说,近26天的工作使我成长了不少,从中有不少感悟,下面

就是我的一点心得: 第一是要真诚:你可以伪装你的面孔你的心,但绝不可以忽略真诚的力量。第一天去网吧“试上班“,心里不可避免的有些疑惑:不知道主管怎么样,应该去怎么做,要去干些什么的!踏进网吧,都是陌生的面孔,我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从那天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主管早、xx同事早”,那是我心底真诚的问候。我总觉得,经常有一些细微的东西容易被我们忽略,比如轻轻的一声问候,但它却表达了对主管、同事的尊重关心,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与被关心。仅仅几天的时间,我就和主管以及同事们打成一片,很好的跟他们交流沟通学习,我想,应该是我的真诚,换得了他们的信任。他们把我当朋友也愿意指导我,愿意分配给我任务。 第二是沟通:要想在短暂的实践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学一些东西,这就需要跟主管、同事们有很好的沟通,加深

彼此的了解,刚到网吧,主管并不了解你的工作学习能力,不清楚你会做那些工作,不清楚你想了解的知识,所以跟主管很好的沟通是很必要的。同时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将来走上社会的一把不可缺少的钥匙。通过沟通了解,主管对我有了大体了解,便有针对性的教我一些知识,我对电脑硬件安装,网络故障排除,工作原理应用比叫感兴趣,所以主管就让我独立的完成网吧内的网络检修与电脑故障排除工作。直接或间接保证了网吧内网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在这方面的工作中,真正学到了计算机教科书上所没有或者真正用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巩固了旧知识,掌握了新知识,甚至在实践中推翻了书本上旧有的不合实际的知识,这才真正体现了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以致用。 第三是激情与耐心:激情与耐心,就像火与冰,看似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却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在中心时,主管就跟我说,想做电脑网络这一块,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论法的精神》于1748年出版,是法国著名的法学家、社会学者----查理?路易?孟德斯鸠(1689—1755)的代表作,他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政治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国启蒙思想家,是资产阶级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者。这部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学术名著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论点严密。《论法的精神》以法律为中心,又遍涉经济、政治、宗教、历史、地理等领域,内容极为丰富。特别是它以独特方式研究和论述了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国际法学等一系列课题,成为一部独具风格的资产阶级法学百科全书。孟德斯鸠关于法的精神的的论述和他探索的思想进路和普遍联系的思想方法已成为人类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 孟德斯鸠以他辽阔的视野、广博的学识、精辟的见解,通过这部著作详细的阐述了从皇权向人权转化的历史过程中,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与人的自有的精神,他以法律为基础,以详实的资料和充分的论证,为人类描绘了一个完全新式的社会蓝图,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决定人类命运的将不再是某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是一部代表了人民利益的法律;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行政、立法、司法是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没有一个机关会拥有无限大的权力;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人将不再是臣民,他们将成为社会的公民,而公民的权利是被得到充分的保护的。一、《论法的精神》阐述的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性论 理性论是孟德斯鸠政治法律哲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他不但将科学与神学加以区分,而且将上帝和人截然分开。以其鲜明的战斗性向欧洲愚昧的神学主义发起了猛烈地进攻,具有伟大的历史使命感。何谓法?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序中说“我的原则不是我的成就,而是从事物性质中推演出来的”。从这一根本的观点出发,他在第一章便开宗明义的指出“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存在物都有他们的法。”“法就是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根据孟德斯鸠的观点,自然状态中的自然法不是渊源于人的理性,而是渊源于人类自然本性,这种自然本性与自然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孟得斯鸠认为,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各个特殊场合的适用。在其对“法”所作的定义当中,虽然与其他启蒙思想家一样关注法律与理性的关系,但又有其独特之处,其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是通过社会理论的构建,考察法律与理性的关系,以此来揭示“法”之内涵,即法律本质上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这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人类可以认识和控制的,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理性认识社会和法律的性质,从而使法律符合正义的要求。孟德斯鸠主张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开篇便提到了法与存在物的关系。他坚定地认为,法是由存在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联系、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有自己的法。孟德斯鸠的这个观点从一开始就给予了法律崇高的地位,法律不再仅仅是统治者说使用的一种工具,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用来约束人的一个条文,而成为了同自然法则具有一样高度的真理。孟德斯鸠把法看做是人类社会的定理,这些定理同理科中的公理是相同性质的,只不过理科真理作用于自然科学领域,而人类社会的定理作用在人类当中孟德斯鸠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定义下,所有的事物都离不开法律。 (二)、“地理”说 (1)法律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论法的精神》在法理学上独树一帜的一个主要标志。孟德斯鸠非常强调

近代史纲要读书笔记

近代史纲要读书笔记 【篇一: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 “炮火下的觉醒” ——荣维木 [键入作者姓名] 学号: 读史 人类之伟大,乃是掘出精神的力量;民族之文化,乃是把握历史的选择。大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羞辱史,当我们不怕谈起,常言道:读史使人明智。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我选择的书是抗日战争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炮火下的觉醒》,最主要讲的是卢沟桥事变。这段抗日的历史,带给我们的不仅仅的羞耻,还有反思! 品史 全文有八章:一、是谁打破了华北的宁静 二、乱局的产物——冀察政务委员会 三、中国抗日教亡运动的兴起 四、暴风雨的前夜 五、卢沟桥事变爆发 六、日本的阴谋和宋哲元的抉择 七、平津血战 八、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实现

全书的高潮是第五章,关于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 一个士兵失踪借口,要进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县城 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掀开 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 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 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 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随即爆发。 卢沟桥事变解释的是书名中的“炮火下”,觉醒则是第八章的内容。 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性抗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 模的反法西斯战场。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 形成;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集团 经过充分准备后,悍然发动了七七事变,把6年前在中国东北挑起 的局部战争升级为全面侵华战争,率先在世界的东方点燃了第二次 世界大战的战火。 七七事变后,中、日两国政府对宣战问题是十分重视的,各自都进 行过充分的酝酿和讨论,结果还是考虑到本国的利益而没有正式宣战,也没有正式宣布绝交,双方只是在外交上把各自的驻对方大使 召回。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活动不仅威胁到人民大众的生存,而且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国国民政府对日本残 存的一点和平幻想彻底破灭,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作出了积极反应。 前所未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体现了“民族意识胜过一切”的思想,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危机 唤醒了沉睡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无情的战争教育了全国各族人民, 从沿海到内地、从都市到偏乡僻壤的全中国人民都被动员起来了。

计算机网络学习心得

学习中小学计算机基础心得 本学期,我选择了学习课程——中小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是中小学教师每两年必考的书籍,我是2010年12月开始认真开始学习的,短短学习过程使我受益匪浅。不仅计算机专业知识增长了,我不仅学好了计算机知识,还对计算机知识有相当程度的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众所周知,21世纪是一个信息经济时代。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作为一名教师所受的社会压力将比任何时候都要来得沉重,因此,我们必须尽可能的利用好平时的读书时间,尽可能地学习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学会创新求变,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如果想从在上课时有多媒体,那就更需要掌握更全面的计算机知识,因为小到计算机的组装维修,大到服务器的维护与测试,知道的更多更全面,我在读初三的时候第一次接触计算机觉得很新鲜。我清晰的记得,当时有一个清晰的想法,那就是一定要学好计算机。但随着自己对电脑接触的不断深入,对计算机的认识越来越深,特别是进到大学,学习了家用纺织品设计以后。我们做CAD设计,学习了各种办公软件,可是在设计和办公过程中,当遇到一些电脑系统出错导致文件成果丢失的突发问题时。我才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计算机知识是多么的欠缺,自己终归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都是零散的,对这些突发问题只能束手无策。于是我暗自发誓,无论如何,以后如果关于计算机的选修课的,我一定要报名。 这次在《计算机网络》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许多以前对计算机迷惑的地方。在姜老师的讲解和实际演练下我渐渐明白了。 所谓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网络许多人以前都有接触,但真正了解网络的,首先要理解网络的层次结构。 也就是七层协议。OSI的七层结构并不是目前真正的工业标准,目前业界在广泛使用的是TCP/IP网络,应该算是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虽然OSI参考模型的实际应用意义不是很大,但其的确对于理解网络协议内部的运作很有帮助,也为我们学习网络协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OSI模型提出的比较早,为计算机网络的个复杂事件提出自上而下,分层解决的一套完整方案。七层模型各层的作用不想多做总结。 TCP/IP分层模型的四个协议层分别完成以下的功能: 网络接口层包括用于协作IP数据在已有网络介质上传输的协议。实际上TCP/IP标准并不定义与ISO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相对应的功能。相反,它定义像地址解析协议这样的协议,提供TCP/IP协议的数据结构和实际物理硬件之间的接口。 网络层对应于OSI七层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本层包含IP协议、RIP协议,负责数据的包装、寻址和路由。同时还包含网间控制报文协议用来提供网络诊断信息。 传输层对应于OSI七层参考模型的传输层,它提供两种端到端的通信服务。其中TCP协议提供可靠的数据流运输服务,UDP协议提供不可靠的用户数据报服务。 OSI和TCP/IP七层协议参考模型图 应用层对应于OSI七层参考模型的应用层和表达层。因特网的应用层协议包括Finger、Whois、FTPGopher、HTTP、Telent、SMTP、IRC、NNTP等。 我的感觉是:TCP/IP是从OSI模型演化而来。两个模型相比较来讲TCP/IP更关心的是网络之间互联,TCP/IP协议被组织成四个概念层,其中有三层对应于ISO参考模型中的相应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