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现状-问题-原因解决-前景

道路现状-问题-原因解决-前景
道路现状-问题-原因解决-前景

道路现状-问题-原因解决-前景

我国智能交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展望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它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ITS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因而,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

一、智能交通的应用领域

目前,智能交通在我国主要应用于三大领域:

1、公路交通信息化,包括高速公路建设、省级国道公路建设

公路交通领域目前热点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公路收费,其中又以软件为主。公路收费项目分为两部分,联网收费软件和计重收费系统。此外,联网不停车收费(IETC)是未来高速公路收费的主要方式。

2、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服务信息化

难满足交通运输增长的需求。所以广州市对智能交通系统的需求一方面是满足广州市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满足2010年亚运交通的要求。

2、城市智能交通的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国家未来的发展规划,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方面将继续加大力度发展。首先将在50个左右的大城市推广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交通信息查询、交通诱导等服务;在200个以上的城市发展城市智能控制信号系统,形成智能化的交通指挥系统;在100以上的大城市推进大城市公共交通区域调度和相应的系统的建设,加大电子化票务的建设与应用。

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日益发展,城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全球定位与车载导航系统、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以及出租车的车辆指挥与调度系统、城市综合应急系统都将迎来较大的发展机遇。

总体而言,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趋势将表现为综合化、多部门驱动型的发展模式。由于城市智能交通体系将涉及相关的市民、公安交通管理、交通部门车辆管理、城市建设、通信等相关部门工作,因而未来城市智能交通的发展过程必然是一个涉及以交通与公安为主的多部门驱动的发展过程。

四、车载终端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车载终端市场的发展现状

据欧美国家的ITS应用统计,以GPS为基础的道路导引/车辆导航系统已成为当前最大的ITS用户市场,并占据了全部ITS用户支出的29%。

车载GPS产品在过去的几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007年,中国GPS市场销售量达到122.3万套,销售额为78.9亿元,与2006年相比,销量和销售额增长率分别为50.1%和88.3%。预计2008~2010年中国汽车GPS导航系统市场年增长率将超过40%,到2009年中国汽车GPS导航系统终端的销售额将超过100亿元。

目前国内销售的车载GPS分为只具备简单的定位、防盗及调度功能的基本型GPS,静态导航型GPS和实时通信型GPS三种。其中基本型GPS市场增长缓慢,相比之下,静态导航GPS市场发展迅猛,而导航GPS渐渐成为中国GPS 市场的主流产品。

2、中国车载终端市场的前景展望及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及用途的转变,GPS车载系统市场容量不断增长。据统计,目前我国私人汽车市场保有量已超过2500万量,即便只有20%的配置比例,则也有500万台的市场容量。未来当GPS性价比进一步提高时,GPS车载系统将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另外,随着RFID技术的尽一步快速发展,采用车载的RFID标签设备或者RFID标签卡极大的方便驾驶员在停车场交费、高速公路交费,而随着未来周边环境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这也将极大的促进未来车辆终端的智能化发展。

未来新型车载的计算与通信终端技术与设备将得到发展与应用。未来几年,充分利用GPS系统、3G技术等无线通信技术,将车载计算、信息显示与驾驶控制系统等整合到统一的车载信息与通信设备中将对于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道路交通智能化发展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电子不停车收费(ETC)市场

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系统,是一种用干公路、大桥和隧道的电子自动收费系统。近几年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发展,高速公路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的市场规模高速增长,根据Bayes咨询推出的《2007年中国智能交通市场研究及2008-2012年发展预测研究报告》,高速公路相关的通信、监控与收费系统投资规模从2001年的41亿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146亿元。

图4 2001-2007年高速公路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市场发展趋势(数据来源:BAYES 2008,05)

在交通部《公路水路交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和不停车收费将是两个重要着力点。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里程的不断增加,高速公路的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需求量也将不断扩大。

2、道路交通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ETC)系统的需求将逐年增加。虽然目前国内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的高速公路建立起了不停车收费系统,但距离全面建设与应用还有很大差距。未来高速路联网收费将是ETC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为此统一相关技术与通信标准也将成为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道路交通智能化发展的另外一个趋势在于道路交通视频监控系统。它包括电子警察执法处罚系统、机动车超速检测系统、移动车辆稽查系统、车流量监测系统、智能化多媒体网络车牌识别以及城市综合应急系统等。

二.论述我国道路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规划?

交通是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大动脉,良性运作

的交通系统是国民经济和人们正常工作、生活的根本保证。在我国城市地区,由于城市功能的改变和城市人口的剧增等诸多原因,交通供求矛盾十分尖锐。城市客运交通已成为目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新的城市交通需求迫切需要建立高效、快捷的交通系统。柳冠中提出的“事理学”理论,强调只有研究“人”在不同环境、时间、条件下的“外因”限制,建立“事”的目标系统,再以此为前提选择解决实现“事”的各子目标系统的手段与“工具”(内因),才能实“事”求“是”地制定新“物”的设计定位。在这里,客运交通的本质可理解为在城市环境、条件等“外因”限制下,城市居民——“人”的“事”——移动;

交通工具是实现移动这一“事”的“物”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城市交通存在问题与未来需求、城市居民生活行为方式与观念形态的变化、科学技术与资源重组等与“外因”、“人”、“内因”相关的三方面论述而得出未来移动方式——“事”的定位,从而来把握客运交通工具——“物”的发展趋势。

1、我国众多城市中出现的交通问题以及对未来交通需求所具有的共同点

我国城市交通目前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交通堵塞严重;(2)交通事故频繁;(3)车辆行驶速度下降;(4)停车占道问题严重。

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1)城市的道路建设滞后于城市人口和机动车数量的增长;(2)城市客货运量猛增,道路负荷饱和,客货争运严重;(3)城市公共汽车、电车运载量,已不能胜任大城市高峰客流输送时的需求;(4)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缓慢,远不能适应城市客运发展需求;(5)城市交通管理设施落后,水平低,体制分散;(6)城市交通发展宏观调控不力,缺乏整体发展的战略。

从以上六点可分析得出,现有的城市客运交通体系已不能满足当前城市交通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功能、人口、交通量等相关因素发生了变化,而旧的交通系统缺乏相应的改进,城市交通系统下的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混乱。具体体现在:(1)私家车的无序发展;(2)公共

交通能力严重不足;(3)交通设施如道路、车站、换乘枢纽的建设乏力;(4)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给人们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2、21世纪我国城市客运交通需求展望

(1)2000年中国城市人口底约4.06亿,占全国人口数的32%,据预测,2010年城市人口为6.85亿人,将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0%。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我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数量,2000年为37个,2010年将增为42个。(2)21世纪中国城市开始进入改造旧城区和塑造新市区的发展新阶段。城区范围不断扩张,城市规模膨胀,城市功能不断强化。(3)21世纪中国城市客运交通需求预测:a.客运量大幅度

增长,对城市客运交通提出大幅度增强运能的要求;b. 城市范围扩大,居民活动半径延长,对城市客运交通提出提高公共交通车辆行驶速度和压缩在途时间的要求; c. 对城市客运交通提出提高换乘效率的要求,以确保旅客换乘便捷。

根据以上对我国城市交通现状问题、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未来需求的预测,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交通系统在运量、速度上已难以满足现在和未来城市的交通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城市规划部门借鉴欧美城市交通建设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走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多形式、综合型城市交通发展模式。限制私人汽车,发展公共交通是我国当前和未来城市交通发展主要方向。而只有构建以大运量、快速、经济的轨道交通方式为主,

其他交通方式(如出租车、自行车、私家车等)为辅的高效、便捷、大众化的城市交通系统,才能真正缓解目前我国城市客运交通中出现的车辆拥挤、道路堵塞、车祸频繁、污染严重的严峻局面,才能相对满足未来我国城市客运交通新的需求。

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居民有了一定的经济保障,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有了改变,出行数量、出行目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移动中的速度、舒适程度更加重视。交通工具在未来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已经悄悄地发生了转变:交通工具已不仅是一种位移的媒介,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赋予了它更多的内涵,如地位象征、个性标显、发烧热点、产业支柱等;另外,城市人群结构层次丰富,不同年龄人群具有不同需求,在相同年龄人群中,又存在各种不同偏好。在城市人群中,以年轻人和老年人的需求最为突出。

城市年轻人是现代社会中最有活力、最有创造精神的人群。他们的人生观、消费观与他们的长辈截然不同,生活方式也更加丰富多彩,他们追求一切新潮、前卫的新生事物。他们对未来交通工具的要求不拘一格,不但在性能上,而且在功能、造型、色彩等方面的追求与传统大为不同;他们热衷于将先进的高科技应用于交通方式的设计和制造中,永远追求高、新、奇的交通方式。

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随着社

会对老年人问题的逐渐重视和老年人自己对生活的新要求,老年人需要更大活动范围,出行次数增多,这就对交通工具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更偏重于功能方面。比如,目前已有的交通方式很少针对老年人行动缓慢、腿脚不便等移动障碍来解决他们乘车难的问题。老年人的未来交通方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城市居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消费观念的变化直接导致移动主体——“人”的移动目的改变,而移动目的改变又导致移动行为的变化,因此人们对移动也产生了新的需求。城市居民个人需求的新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移动的快捷、高效,2、换乘方便,3、乘坐舒适,4、移动中的自我实现(如自己驾驶、个性展现等)。这些变化反映了在以便利、发达的公共交通方式

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发展私人拥有的交通方式和新式公交方式(如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公交方式)的可能性。未来我国城市交通方式应该是多层次、主次分明的大交通系统,能尽量满足各类人的各种需要。从这方面来说,我国未来城市交通工具将朝更人性化、更个性化、更专业化、更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

在信息时代,诸多科技最新成果和丰富的信息资源都可以运用在交通领域,但必须经过对城市居民——“人”和在“外因”限制下的“事”——客运交通的目标系统定位,进行资源重组之后,才能准确、合理地选择能解决实现“事”的

技术、工艺、原理、材料而创造出“物”——交通工具。而数字技术和纳米技术将是影响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两个主要技术成就。

1、ITS技术的应用。ITS是将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控制等方面运用在交通系统中,通过对各种交通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借助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交通情报进行协调处理,从而使道路变得“聪明”起来,车辆有了一定的“头脑”,使人、车、路密切配合,达到和谐统一。智能交通工具能在道路上自由行驶,在智能公路上达到最佳状态,能使驾驶员对周围环境了如指掌,使交通管理人员对交通状况和所有车辆的行踪一清二楚,两者互相通讯,共同减少交通阻塞。今天,尽管我国智能技术还不太成熟,

还需克服许多难题,但是,随着我国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我们相信与智能道路交互和谐的智能汽车必将成为我国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的一种新型交通工具。

2、纳米技术的应用。纳米技术是指对100纳米以下微小结构的物质和材料进行研究、处理的技术。当代交通工具零件主要由钢、铁、合金、铜、玻璃ABS、塑料等材料组成,这些材料目前基本上都可运用纳米技术和合成纳米材料。如果将这些纳米材料广泛运用在交通工具上,那么不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强度及安全性能上,都要远远优越于现代的交通工具。先进的纳米技术将给未来交通工具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深及其内部技术性能,而且给未来交通工具的操作方式、乘坐方式、外型尺度、造型、

浅谈交通安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浅谈交通安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一、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 二、造成城市道路拥堵,事故频发的原因 1、驾驶员素质良莠不齐,安全隐患多 2、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违章现象比较严重, 3、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 4、交警队伍力量薄弱,难以适应交通快速发展的需求 5、经费、装备和科技投入不够,科学管理手段落后 三、改善交通安全的现状,消除道路交通事故隐患的对策 1、提高驾驶员的素质 2、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 3、完善道路交通设施的配置,不断改善道路条件 4、加强交警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管理力量,提高政府整体管 理交通水平 5、加大投入,改善装备,提高科技监控能力

浅谈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内容提要: 观我国道路交通的现状,近两年来,虽然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交通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笔者就严峻的交通事故形势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对应的措施。 关键词:人、车辆、驾驶员、交通事故、道路安全 一、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汽车数量持续增长,交通事故也急剧增加。据相关是数据统计,交通事故与死亡人数稳居世界第一。就2007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27209起,造成81649人死亡、380442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2亿元。与2006年相比,事故起数减少51572起,下降13.6%;死亡人数减少7806人,下降8.7%;受伤人数减少50697人,下降11.8%;直接财产损失减少3.0亿元,下降19.5%。其中,发生一次死亡三人以上交通事故1472起,造成5781人死亡。与2006年相比,事故起数减少221起,下降13.2%%;死亡人数减少1007人,下降15.2%%。发生一次死亡五人以上交通事故266起,造成1756人死亡。与2006年相比,事故起数减少60起,下降18.4%%;死亡人数减少488人,下降21.7%。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26起,造成389人死亡。与2006年相比,事故起数减少12起,下降31.6%%;死亡人数减少169人,下降30.2%%。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为5.1,同比减少1.1。2008年1至9月份,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95319起,造成50682人死亡、229484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7.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20.1%、12.7%、21.2%和14.5%。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23起,同比持平。奥运会期间(8月8日至8月24日)和残奥会期间(9月6日至9月17日)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8%和2.6%。近两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交通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二、造成城市道路拥堵,事故频发的原因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新版) 摘要: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由于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给无数家庭带来不幸,而且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人们在谈“故”色变的同时,开始寻找诱发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本文运用大量的数据对交通事故发生的特点进行归纳,认为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规律性,而造成事故的原因又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人、车、路、”等交通因素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初步对策,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道路交通事故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运而生,与交通事故密切相关的因素是人、车、路和环境。本文通过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现状,对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进行研究,根据交通事故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对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对策进行初步的探

讨。 一、当前道路交通事故的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猛增已成了交通管理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汽车交通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彻底地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给人类以舒适和便捷等正面效应的同时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交通事故就是其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负面效应之一。正因为交通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对事故预防及对策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许多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实行了综合治理交通和减少交通事故的措施,虽然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很高,但交通事故上升的势头已趋于平缓,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交通事故尤其是近几年交通事故处于稳定趋势,而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害后果却依然严重,而且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于世界首位。近年来在我国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交通事故及伤亡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我国自1951年开始统计交通事故数据,当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最新版)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最新 版) Safety management refers to ensuring the smooth and effective progres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production on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social and personal safety.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最新版) 摘要: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由于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给无数家庭带来不幸,而且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人们在谈“故”色变的同时,开始寻找诱发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本文运用大量的数据对交通事故发生的特点进行归纳,认为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规律性,而造成事故的原因又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人、车、路、”等交通因素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初步对策,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道路交通事故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运而生,与交通事

故密切相关的因素是人、车、路和环境。本文通过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现状,对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进行研究,根据交通事故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对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对策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当前道路交通事故的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猛增已成了交通管理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汽车交通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彻底地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给人类以舒适和便捷等正面效应的同时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交通事故就是其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负面效应之一。正因为交通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对事故预防及对策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许多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实行了综合治理交通和减少交通事故的措施,虽然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很高,但交通事故上升的势头已趋于平缓,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交通事故尤其是近几年交通事故处于稳定趋势,而我国的道路交通事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摘要 交通运输业指国民经济中专门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部门。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联系交往的手段,也是衔接生产和消费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交通运输业在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综合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扬长避短,使得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交通运输业存在的问题;交通运输业发展趋势 1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 铁路运输 铁路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同时又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虽然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在总量上尚处于短缺状态,路网结构对国土的覆盖性尚有较大的差距,但在各种运输方式组成的交通运输体系中,铁路运输始终处于骨干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2009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万公里,2009年全国铁路共完成新线铺轨5461公里、复线铺轨4063公里;投产新线5557公里,其中客运专线2319公里;投产复线4129公里、电气化铁路8448公里。 1.1.1铁路路网 干线铁路是铁路网络的关键部分,是铁路发挥骨干作用的坚实基础。目前,我国铁路主要干线共有22条,根据其发挥作用和地理位置分布的不同,可大致分为能源运输干线、南北铁路干线、华东地区干线、西北地区干线、西南地区干线和东北地区干线。 1.1.2铁路客货运输 2009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亿人,同比增加6321万人,增长%。货物发送量完

成亿吨,均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加6113万吨,增长%;总换算周转量亿吨公里,同比增加亿吨公里,增长%。 公路运输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公路运输,比起水运和铁路起步晚,直到19世纪末才有了第一批汽车。这种新型交通工具问世后,在实践中显示出其突出的优越性,即机动、灵活、方便、快速、直达,因此,它的发展速度远快于水运和铁路。截止2006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万公里。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公路运输发挥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1公路网络 我国公路网络由国道、省道和县乡道路构成。国道为我国公路的主骨架,起着连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城市、港口、车站、工农业生产基地等作用。省道和县乡道路是国道的支线,起着省区范围内城乡之间联系和通过国道与省外联系的作用。全国公路总里程中,国道万公里,省道万公里,县道万公里,乡道万公里,专用公路万公里,村道万公里,分别占公路总里程的%、%、%、%、%和%。高速公路的出现,有效地改善了干线公路的交通状况,使干线公路在全国公路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1.2.2公路客货运输 近些年来,公路客货运输发展较快,特别是公路客运,现已在客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我国公路运输需求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其中公路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客运周转量同比增长13%,增速基本为近5年之最。 水路运输 我国水路运输发展很快,特别是近30多年来,水路客、货运量均增加16倍以上,目前中国的商船已航行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中国当前已基本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水运体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水路运输对经济、文化发展和对外贸易交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3.1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道路交通的安全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道路交通的安全现状及对策分析我国道路交通的安全现状 到2002年底,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为175.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万公里。2002年,全国在用机动车保有量为1亿余辆,比2001 年增加3287万辆,增长率为32.4%。其中,汽车2141万辆,摩托车5037万辆,农用运输车1388万辆,拖拉机1573万辆。机动车驾驶 员保有量为9147万人,其中汽车驾驶员5161万人。 2002年,全国公路客运量147.5亿人,旅客运输周转量为7805.8亿人公里。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77.3万起,死亡10.93万人,伤56.2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3.2亿元。其中,一次死亡1~2人事故 造成99575人死亡;一次死亡3~9人事故造成6777人死亡;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41起,死亡583人,伤567人。2002年全国机动车万车死亡率15.2。 今年1~8月份,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59496起,死亡65148人,同比减少69009起,少死亡5174人,同比分别下降13.1%和7.4%, 死亡人数约占全国总数的78.58%。其中,一次死亡1~2人事故造成

56762人死亡;一次死亡3~9人重大事故1144起,死亡4634人,同比分别上升7.2%和0.8%。万车死亡率按照目前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增长规律,经初步测算,预计为8.1,比去年同期的9.07下降了0.93。1~8月份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37起,死亡572人,同比减少2起、死亡人数相同,事故起数下降5.4%、死亡人数与去年持平。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万车死亡率呈稳定下降趋势,但道路交通安全总体形势依然严峻,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仍呈逐步上升趋势。 前景分析 我国经济持续20多年的高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道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一跃成为社会交通运输的主体。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带来机动车的进一步增长和人财物的更大流动,综合国内外经济发展和事故的规律看,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我国仍将处于交通事故多发的高峰期,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且呈上升趋势的状况将一时难以得到彻底扭转。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现状、特点、原因分析及对策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现状、特点、原因分析及对策 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由于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给无数家庭带来不幸,而且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人们在谈“故”色变的同时,开始寻找诱发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本文运用大量的数据对交通事故发生的特点进行归纳,认为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规律性,而造成事故的原因又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人、车、路、”等交通因素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初步对策,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道路交通事故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运而生,与交通事故密切相关的因素是人、车、路和环境。本文通过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现状,对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进行研究,根据交通事故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对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对策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当前道路交通事故的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猛增已成了交通管理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汽车交通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彻底地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给人类以舒适和便捷等正面效应的同时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交通事故就是其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负面效应之一。正因为交通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对事故预防及对策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许多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

起开始实行了综合治理交通和减少交通事故的措施,虽然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很高,但交通事故上升的势头已趋于平缓,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交通事故尤其是近几年交通事故处于稳定趋势,而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害后果却依然严重,而且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于世界首位。近年来在我国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交通事故及伤亡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我国自1951年开始统计交通事故数据,当年全国共发生交通事故5922起,死亡852人,伤5159人。①1951年至1984年的30多年间,交通事故各项指标的变化基本上是平稳的。8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社会交通需求日益旺盛,城乡交通活动随之剧增,而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的发展却不能满足交通运输发展的客观需要,道路交通事故急剧增加,尤其是1991年后随着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交通运输发展迅速,交通事故及其死亡人数急剧增长。从1998-2002年的5年中,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绝对数呈上升趋势,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2.5%、8.8%、42.7%。2002年全国一般以上道路共发生交通事故77.31万起,造成10.94万人死亡、56.21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3.24亿元,与2001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41%、3.26%、2.85%、和7.66%,是历年之最。②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远大于世界发达国家,道路交通事故致死率也远大于发达国家,这是由于发达国家通过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治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呈逐年下降的态势,而我国却恰恰相反。从相对指标来看,我国道路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现状调查报告

铁道运营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随着城乡居民不断增加,百姓出行需求更加强烈,预计2018年铁路旅客发送量达40亿人,旅客周转量将达到16000亿人,货物发送量将达42900亿吨,现在人首选 铁道轨道供电专业培养目标:预计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客运专线1.6万公里以上,电化率为60%,规划建设新线4.1万公里。铁路的大发展需要更多的青年学子投入

铁道通信信号专业 培养目标:铁道信号的首要作用是保证列车运行正安全:铁路信号装备是组织指挥列车运行,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传递行车信息,改善行车人员劳动条件的关键设备, 铁道线路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我国铁路系统经过今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吃加速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提升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现状调查报告 2013年11月15日 一、调查背景

当前,我国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着道路拥挤、车辆堵塞、交通秩序混乱的现象,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随着我国城市规模和经济建设飞速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加快,城市人口在急剧增加,大量流动人口涌进城市,人员出行和物资交流频繁,交通需求急剧增长,城市交通供需矛盾日趋紧张。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快速、舒适的交通环境,引导城市居民使用公共交通系统是国外大城市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惟一途径。 城市轨道交通定义:城市中使用车辆在固定导轨上运行并主要用于城市客运的交通系统称为城市轨道交通。在中国国家标准《城市公共交通常用名词术语》中,将城市轨道交通定义为“通常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输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的总称”。一般而言,广义的城市轨道交通是指以轨道运输方式为主要技术特征,是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中具有中等以上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有别于道路交通),主要为城市内(有别于城际铁路,但可涵盖郊区及城市圈范围)公共客运服务,是一种在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中起骨干作用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系统。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1、了解我国城市轨道的历史发展概况 2、了解我国城市轨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了解我国城市轨道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包括对装备制造业、就业、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环境等的影响。 (二)调查方法 本报告针对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及对社会的影响展开调查。调查采取从网上搜寻大量资料并进行筛选总结的方法进行。 (三)项目执行 调查时间:自2013年11月12日至11月15日。 三、调查结果 (一)中国各大中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历史(即已建成通车的城轨交通)1908年,我国第一条有轨电车在上海建成通车,揭开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序幕。随后,大连、天津、沈阳、北京、哈尔滨等城市相继修建了有轨电车线路,也在当时的城市公共交通中发挥了骨干作用。旧式有轨电车行驶在道路中间,与其他车辆混行,运行速度不高,正点率低,。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城市道路面积明显地不够用。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各大城市开始相继拆除旧式有轨电车,到50年代末,只有大连、长春、鞍山等个别城市保留至今。 由于人口及汽车的猛增,有限的城市道路面积和无限增长的汽车数量产生了尖锐矛盾。城市轨道交通再次进入规划者的视野。 中国的地铁始建于1965年。 1965年北京地铁中国最早的地铁线路 1965年7月1日,北京的第一条地铁开工,1969年10月1日第一条地铁线路建成通车,使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目前北京在建地铁有4、5、10、奥运支线、机场特铁,2008年长度达200公里。2007年12月24日是北京地铁1号线和13号线缩短高峰运行间隔的第一天,地铁全网客运量突破300万,达到3018347人次,全线开行列车2306列,其中加开临客82列。至此,北京地铁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日客流超过300万人次的地铁系统。 1970年天津地铁 1984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天津规划地铁系统总长度227公里,预计到2010年将累计实现轨道交通通车总里程130公里。 1990年上海地铁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始于1990年初。截至2008年底,运营线路总长236公里,车站总计162座。覆盖13个行政区域,线网规模位列全国之首;2008年上海轨道交通共运送乘客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与对策

编号:AQ-JS-04075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与对策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oad traffic safety in China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与对策 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在对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道路交通安全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国外道路安全的特点及其采取的相应对策以及该措施实施的效果,对我国现阶段交通特点、交通安全的状况、交通安全技术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研讨和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道路交通安全的任务;建立“点-线-面”的立体控制系统、加强对车辆主被动安全性能的研究、加强交通安全管理与控制和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性能评价从而提高我国交通系统的整体安全性能。 关键词:交通安全;交通管理;交通系统 1.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 1.1交通安全形势严峻 我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道路交通事故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运而生,近年来,随着机动车辆保有量

的增加,交通事故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交通事故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10万人口死亡率一直攀升。2001年,我国公安交通部门共受理交通事故案件75.5万起,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54.6万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9亿元,达到历史最高峰,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同时也对社会安定团结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1.2机动化水平不高,但交通事故率高 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报告表明,发达国家的交通事故和机动化水平与亚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较,亚洲国家的机动化水平最低,但交通事故率最高。 2.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 2.1经济发达地区交通事故量大 交通事故发生最多的省份分别为广东、浙江、山东、四川、江苏五个地区,交通事故占事故全部的45.2%,但从死亡人数来看,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位列前五位,占总数的36.5%。其中广东、江苏、浙江经济快速发展、客货运量增大,是这些地区交

我国交通发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PLANNING & DESIGN 规划设计 交通发展现状分析 交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会促进交通的不断发展,同时交通行业的发展也会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近年来,我国的交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以航空、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管道五种运输方式为主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然而,从我国人口的增长、机动车辆的增加和人流、物流的增长速度看,交通在发展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交通需求不断增加 城市边界逐渐呈现出弱化趋势, 城市之间尤其是 特大城市、大城 市与一般城市之 间的人口和物资 流动急剧增加, 在客观上导致城 市交通需求不断 扩大。此外,全 国百万人口以上 的多个大城市国 民收入占了全国 的1/4,在这些城 市中,交通是物 资交换与人员流 动的主要载体。 在城市边界逐步 弱化的过程中, 大城市承担着大 量的交通运输、 换乘、集散以及 中转等任务,主 要表现为过境车 辆和出入口交通 量的增加,严重影响了城市内部交通的 发展,导致交通需求快速增加。 机动车快速增加,与道路容量不 匹配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 速发展,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地 区,机动车拥有量快速增加,据统计年 均增长率高达20%。然而,我国的道路 用地面积水平相对偏低,尤其是城市道 路用地面积严重不足,人均不到10平方 米,虽然近年来道路用地面积在不断扩 大,但与机动车的增长速度相比较,现 有的道路容量无法满足不断增加的机动 车所带来的交通需求,以上海、北京等 为代表的特大型城市,全天饱和度高达 70%,堵车现象极为严重,给交通运输 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城镇规划布局和交通发展不相适 应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镇加强了对 交通道路的建设力度,然而在城镇规划 布局中,并没有透彻的对交通需求进行 分析,互动性不足,例如在大型公共建 筑、商业中心集中地中心地区,道路规 划比较早,道路两侧的建筑密度较高。 我国城镇在交通规划中,没有充分考虑 土地利用这一因素,对土地利用与交通 规划间的关系了解不够深入,导致无法 及时有效的进行交通配套设施的建设, 也无法合理的制定交通规则和采取交通 管理措施,与城镇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不 适应,导致城镇交通状况日益恶化。此 外,由于城镇交通发展缺乏科学合理的 战略规划,导致交通发展相关的多个部 门间管理分散,缺乏衔接与统筹,缺乏 前瞻性与整体性。 交通网络结构不合理 受历史遗留和交通规划设计等多 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不少地区的交通 网络结构不合理,主、次干道与支路的 比例不符合金字塔结构的要求。尽管一 些地区不断扩建了交通主干道,但是当 扩建的主干道一建成,便会有大量的机 动车流集中在新建道路上,导致新建主 干道无法充分发挥车辆过境的作用。同 时,交通道路网络中单行道的比例严重 偏低,导致路网流量降低。受建筑物的 影响,道路网的连通性、连续性偏低, 经常出现断头路、瓶颈路的现象,路网 我国交通发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文/ 徐及任 TRANSPOWORLD2014 No.8 (Mar) 212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标准版)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标准 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913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标准版) 摘要: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由于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给无数家庭带来不幸,而且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人们在谈“故”色变的同时,开始寻找诱发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本文运用大量的数据对交通事故发生的特点进行归纳,认为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规律性,而造成事故的原因又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人、车、路、”等交通因素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初步对策,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道路交通事故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运而生,与交通事故密切相关的因素是人、车、路和环境。本文通过介绍我国道路交通

事故的现状,对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进行研究,根据交通事故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对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对策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当前道路交通事故的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猛增已成了交通管理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汽车交通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彻底地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给人类以舒适和便捷等正面效应的同时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交通事故就是其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负面效应之一。正因为交通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对事故预防及对策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许多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实行了综合治理交通和减少交通事故的措施,虽然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很高,但交通事故上升的势头已趋于平缓,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交通事故尤其是近几年交通事故处于稳定趋势,而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害后果却依然严重,而且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于世界

我国公路发展现状

我国公路发展现状 公路运输是陆上运输方式之一,其灵活机动、迅速方便以及提供“门到门”物流服务的特点,使其不仅成为一个独立的运输体系,也成为铁路车站、港口和机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场集散物资的重要手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公路交通建设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建国初期,由于对公路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认识不足,公路“长期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公路基础设施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最薄弱环节,出现了“全面紧张”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央将交通运输事业尤其是公路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紧迫性任务,公路建设得以迅速发展。截至1997年底,全国通车里程达122.6万km,二级以上公路达13.09万km,高速公路达4771km,高级、次高级路面铺装率达 38.1,,实现了全国县县通公路,乡镇通公路的达到98.5,,行政村通机动车的达85.8,。新世纪以来,我国继续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力度,公路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使“全面紧张”的交通状况在近几年内得到根本改变,取得了一系列不平凡的成就。 新世纪以来的几年,无疑是我国公路运输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一)公路建设规模快速增长。改革开放30年来,公路通车总里程由89万公里增长到358万公里,公路建设年投资规模由1978年的4(9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6490亿元,提前13年实现了总长35000公里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的基本贯通。 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从1988年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由周仁镔负责设计施工)公路建成通车,到2007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4000公里,稳居世界第二。2000年,国道主干线京沈、京沪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在我国华北、东北、华东之间形成了快速、安全、畅通的公路运输通道;2001年,有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与对策.docx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与对策 在对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道路交通安全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国外道路安全的特点及其采取的相应对策以及该措施实施的效果,对我国现阶段交通特点、交通安全的状况、交通安全技术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研讨和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道路交通安全的任务;建立“点-线-面”的立体控制系统、加强对车辆主被动安全性能的研究、加强交通安全管理与控制和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性能评价从而提高我国交通系统的整体安全性能。 关键词:交通安全;交通管理;交通系统 1.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 1.1交通安全形势严峻 我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道路交通事故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运而生,近年来,随着机动车辆保有量的增加,交通事故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交通事故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10万人口死亡率一直攀升。2001年,我国公安交通部门共受理交通事故案件75.5万起,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54.6万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9亿元,达到历史最高峰,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同时也对社会安定团结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1.2机动化水平不高,但交通事故率高 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报告表明,发达国家的交通事故和机动化水平与亚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较,亚洲国家的机动化水平最低,但交通事故率最高。 2.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 2.1经济发达地区交通事故量大 交通事故发生最多的省份分别为广东、浙江、山东、四川、江苏五个地区,交通事故占事故全部的45.2%,但从死亡人数来看,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位列前五位,占总数的36.5%。其中广东、江苏、浙江经济快速发展、客货运量增大,是这些地区交通事故量大的主要原因。此外,北京、上海为我国特大型城市,发生交通事故量在全国处于前列,因城市交通拥挤,交通冲突点多,因此事故量大,但由于城市交通运行速度相对较低,这两市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交通管理设施的改善,使死亡人数较低。但事故量大,反应了交通冲突量大,违章现象多,潜在事故可能性大。私家车、出租车投放过快过猛导致交通环境恶化是经济发达地区交通事故的增长率远高于经济落后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现状

我国高速公路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统筹:陶毅讨论:黎凯 执笔:黎凯 报告日期:2007-07-21 从我国高速公路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1988年沪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实现我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到2006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4.5万公里。我国的高速公路事业从无到有,高速发展,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绩。 步入2007年,我国高速公路事业依然如火如荼,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高速公路事业的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路网效应的逐步显现也使高速公路在客运和货运中的优势地位日渐明朗。本文将主要阐述目前我国高速公路行业的发展阶段和现阶段的发展前景。

一、高速公路行业的产业周期分析 1、高速公路产业化发展规律分析 产业存在的基础是产品,高速公路产业的生命周期同产品的存在属性、成长规律相关。高速公路个体具有公共物品及商品的双重属性并具有随着特许经营期限的临近其商品属性逐步弱化的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高速公路产业生命周期的复杂性。 从经营生命来看,高速公路个体经过建设期、经营期和转入公共物品使用期三个阶段;从技术生命来看,高速公路个体要经历功能形成期(投入生产要素的建设期)、服务维修期(维持建成初期的使用功能和技术水平)、技术升级期(增加技术投入、提高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和可能的衰退期(高速公路逐步被其他运输方式取代)四个阶段。 高速公路产业的生命周期就是由高速公路个体的经营生命和技术生命的合成,据此我们可以得出高速公路产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产业发展期。在这个阶段,由于产业化实施释放了高速公路产业发展的潜在动力,高速公路进入快速、持续的增长期。高速公路逐步网络化,即主骨架形成后,进一步加大干线公路的密度,形成网络状的、更为合理的高速公路结构形态,该阶段为技术升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1039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 (正式版)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交 通事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由于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 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给无数家庭带来不幸,而且严重 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 度重视和关注。人们在谈“故”色变的同时,开始寻 找诱发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本文运用大量的数据对 交通事故发生的特点进行归纳,认为交通事故的发生 具有一定规律性,而造成事故的原因又具有复杂性和 多样性。通过对“人、车、路、”等交通因素的分析 研究,提出了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初步对策,以便 采取针对性措施,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道路交通事故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运而生,与交通事故密切相关的因素是人、车、路和环境。本文通过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现状,对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进行研究,根据交通事故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对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对策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当前道路交通事故的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猛增已成了交通管理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汽车交通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彻底地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给人类以舒适和便捷等正面效应的同时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交通事故就是其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负面效应之一。正因为交通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对事故预防及对策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制定了较为完

2020新版我国道路交通的安全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0新版我国道路交通的安全 现状及对策分析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WOrd文档/文字可改

交通运输2020新版我国道路交通的安全现状及对策 分析 I B I I 「备注说明:安全管理是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与生产在实施过程,两≡ I B I I I B f I I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进行共同管理的基础。丨 I I I B I I 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道路交通的安全现状 到2002年底,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为175.8万公里,其屮高速公路2. 5万公里。2002年,全国在用机动车保有量为1亿余辆,比2001年增加3287万辆,增长率为32.4%。其中,汽车2141万辆,摩托车5037万辆,农用运输车1388万辆,拖拉机1573万辆。机动车驾驶员保有量为9147万人,其中汽车驾驶员5161万人。 2002年,全国公路客运量147. 5亿人,旅客运输周转量为7805. 8亿人公里。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77. 3万起,死亡10. 93万人,伤56. 2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3. 2亿元。其屮,一次死亡1?2人事故造成99575人死亡;一次死亡3?9人事故造成6777人死亡;发 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41起,死亡583人,伤567人。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与对策(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与 对策(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3051-71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与对策(正 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在对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道路交通安全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国外道路安全的特点及其采取的相应对策以及该措施实施的效果,对我国现阶段交通特点、交通安全的状况、交通安全技术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研讨和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道路交通安全的任务;建立“点-线-面”的立体控制系统、加强对车辆主被动安全性能的研究、加强交通安全管理与控制和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性能评价从而提高我国交通系统的整体安全性能。 关键词:交通安全;交通管理;交通系统 1.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 1.1交通安全形势严峻

我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道路交通事故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运而生,近年来,随着机动车辆保有量的增加,交通事故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交通事故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10万人口死亡率一直攀升。20xx年,我国公安交通部门共受理交通事故案件75.5万起,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54.6万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9亿元,达到历史最高峰,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同时也对社会安定团结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1.2机动化水平不高,但交通事故率高 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报告表明,发达国家的交通事故和机动化水平与亚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较,亚洲国家的机动化水平最低,但交通事故率最高。 2.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 2.1经济发达地区交通事故量大 交通事故发生最多的省份分别为广东、浙江、山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对策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对策 WiTB本文在陈述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状态进行了系统分析,从而提出了相关风险与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管理的概念,最终提出了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对策,以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关键词:道路交通;风险管理;预控管理 一、我国交通安全现状 道路交通事故不仅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而且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估计,道路交通伤害的经济损失在低收入国家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L%,在中等收人国家为1.5%,在高收人国家为2%;每年全球道路交通伤害的损失估计为5180亿美元。同时,道路交通事故给家庭的经济状况造成沉重负担。许多家庭由于主要收入者死于道路交通伤害,或要照料残疾的家庭成员而导致贫穷,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残酷的交通事故,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身体健康,破坏着社会财富,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大公害。交通安全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保证之一。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其列入重大社会问题进行研究。 我国目前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较差。统计数据和研究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已经进入道路交通事故的高发期,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世界第一,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全面实施以来,2005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虽有所下降,死亡人数首次不到10万人,并逐年呈下降趋势,但绝对数依然巨大,总体形势依然严峻(见表1)。同时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宽广复杂,交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危害表现得尤为突出。就最重要的方面人来说,交通事故已经成为危及人

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杀手,在各类事故中死亡人数均约占3/4,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表120012007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四项统计数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WILLIAMHADDON提出了著名的哈顿矩阵模型,阐述了在机动车发生碰撞前、碰撞时和碰撞后的三个阶段中互相作用的三 要素:人、车和环境。该矩阵构成了系统动力学模型,矩阵中每一个格都有机会釆取干预措施,减少道路交通危害的发生与程度。 在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协调下,来自世界各大洲和各部门的 10多位专家(运输、工程、卫生、公安、教育和民间团体)一起工作, 形成了《预防道路交通伤亡世界报告》。报告包含世界各国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世界各国重视危险因素的研究,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在道路交通系统中,危险由4种因素构成: ①暴露的机会; ②在特定暴露条件下发生碰撞的潜在概率; ③发生碰撞后造成损伤的概率; ④伤害的转归。这种分析乃是基于著名的哈顿矩阵模型的观点。 针对上述各种因素通过以下方法防止或减轻事故及其伤害的严重程度和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