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结课论文 走出用药误区

浅谈儿童安全用药

摘要:每年全球有上千万五岁以下的儿童死亡,其中三分之二死于用药不当,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达到12.9%,其中新生儿高达24.4%,越是年幼的儿童不良反应率越发严重,对社会和家庭都是一种不幸。有必要呼吁家长注意儿童用药安全,并提醒家长儿童用药的注意事项,减少儿童用药事故的发生。

关键字:儿童用药安全用药意识注意事项

一,儿童特殊人群安全用药的必要性

2011年出现的“尼美舒利”事件,又给很多家长敲响了儿童安全用药的警钟。专家提醒,儿童安全用药不容疏忽,家长要增强儿童安全用药的意识。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许多脏器发育尚不完善,肝、肾的解毒和排毒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也都不健全,更容易受到药物伤害。

孩子的免疫系统还不够成熟,孩子正在成长中,慢慢对周围的事情感到好奇,并且总是会感兴趣地摸一摸那些新鲜的东西,这样会增加很多的与细菌接触的机会。同时,咬手指,揉眼睛这些小动作会更容易让那些细菌在身体里找到入侵的机会。这样,孩子很容易生病,并对药物的反应力也很强。所以在用药方面,家长一定要特别小心,注意儿童的安全用药常识。

二,家长应提高安全用药意识,减少事故的发生

家长在给儿童用药前,最好要掌握充足的安全用药常识,以保证宝宝健康。并且,在平常的生活中培养并提高自己的安全用药意识,对儿童要谨慎用药。在购买儿童药品时,要注意:一定要从合法的药店购买药品,最好按照医生所说的对卖药者明确说明买药的目的和病症;应查看药品包装上标注的生产日期、有效期等内容,必须注意:药品只能在有效期内使用,并注意保存的方法。同时,一定要注意索要和保留购药凭证。若用药后出现问题,也便于更好的维护自身的权益,并协助相关工作人员查处药品的问题所在,减少不合格药品对他人的危害。

另外,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尤其是各种器官、免疫系统的发育还不健全,属于低免疫人群。因此儿童用药需要特别谨慎,专家表示,家长在给宝宝用药时一定要提高安全用药的意识。

1,药品用量方面

长期以来,儿童用药都是比照成人用量“酌量减半”,但按成人“缩小版”给儿童用药,被一些医学专家认为极不科学。很多药品说明书没有儿童用药剂量规定,而以“酌量减半”或“减量”标注,更多的只有一句话:儿童应在医师指

导下用药。

不少儿科医生认为,所谓“指导”是依据孩子体重和体表面积减量,而如何减量,则靠医生临床经验和儿童胖瘦不同进行换算。目前,计算儿童用药剂量主要有4个依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和药品说明书。按年龄计算时,1岁儿童用药剂量为成人的1/5,2岁为1/4,4岁为1/3,6岁为2/5,9岁为1/2,12—14岁为2/3,18岁时即与成人用药剂量相同。有的孩子与同龄儿童相比,太胖或太瘦,用药时主要参考“按体重计算法”。

儿科疾病的药物治疗比成人复杂得多,不能简单地将成人药“打折”使用。儿童时期可以分为多个阶段,例如从出生至28天为新生儿期;28天至1岁为婴儿期;1岁至3岁是幼儿期;学龄前期从3岁到6岁;6岁至12岁是学龄期,12岁到18岁是青春期。

不同时期孩子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能力都不同,绝不能单单按体重、年龄或体表面积来换算,儿科疾病的药物治疗比成人要复杂得多,应根据不同时期孩子特点和具体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儿童肝、肾的解毒和排泄以及血脑屏障功能均不成熟,对许多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差,按成人缩小版给儿童用药极不科学。

2,不能乱用成人药

现代生活中,拿成人药随便给孩子吃的父母并不少见。很多成人用起来很有用的药品,对儿童而言,可能有致命的威胁。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很多家长把成人用药常识套用在儿童身上,或是简单地“按年龄折算剂量”的方式给孩子服用,这会给宝宝未发育成熟的身体造成极大危害。例如,不少感冒药能收缩上呼吸道毛细血管,还能兴奋中枢神经,是治疗成人感冒的常用药。但这些药几乎不给儿童用,有些药儿童使用后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威胁孩子的健康。给儿童用药,最好选择儿童专用药,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一定要注意药品对病人年龄的适应性,不能忽视药品的适用范围及用量。儿童肝、肾等脏器发育不完善,解毒排泄功能弱,容易使药物在体内蓄积,引发不良反应,小病用药不当导致大病就医的孩子并不少见。3,孩子一生病就“小题大做”

现在,很多父母见孩子生病就给孩子挂吊针,反复跑医院,以为这样病可以快点好。他们却不知自己这样很“无知”。输液和其他给药途径相比,危险系数要大得多,更容易发生输液反应,或引发各种脏器损伤,甚至造成终身残疾,严重者还可导致死亡。因此,家长们切不可不据病情而强求医生为患儿进行输液治疗。

另外,有关专家提醒,小孩生病后,能不用药就不用。实在需要用药,一定要首选儿童专用药,同时,还要精准把握药量。

三,平时儿童用药时的注意事项

专家介绍,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许多脏器发育尚不完善,肝、肾的解毒和排毒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也都不健全。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注意,用药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安全用药。

一忌滥用维生素。不要以为孩子吃了维生素有益无害。其实吃多了并不好,如维生素A、维生素D,吃多了会出现厌食、发热、烦躁、哭闹、肝肿大及肾脏损害。维生素C用处虽多,但大量服用也会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以及出现药物中毒。

二忌滥用抗生素。不要孩子一生病,不管什么原因就使用氯霉素、链霉素。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8岁以内的孩子,特别是新生儿,服用四环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所以小儿不用四环素、土霉素。

三忌滥用解热止痛药。儿童发热的原因很复杂,也许是普通感冒、扁桃体发炎,也可能是麻疹、肺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在没有查出病因前,滥用解热止痛药,会掩盖病情,妨碍正确诊断,耽误治疗。特别是幼儿高热时,如果使用解热止痛药不当,还会引起出汗增多、体温突然下降而发生虚脱。

四忌滥用丙种球蛋白。有人把丙种球蛋白当成补药,其实丙种球蛋白主要作用是预防麻疹、甲型肝炎、腮腺炎和脊髓灰质炎。对其他传染病的防治效果不可靠。由于丙种球蛋白是用人血或胎盘血制成,滥用可能出现荨麻疹等副作用,所以不能把它当成补药滥用。

另外,专家特别提醒家长不要迷信处方药。据了解,中国非处方药协会今年2月19日公布的权威消息称,有超过一半的消费者“不知道自我用药首先应选非处方药”。专家指出,家长们迷信到医院去开处方药的观念,往往导致儿童不幸成为滥用处方药的牺牲品。

最后,一定要重视儿童疾病的“初期预防”。很多家长对看似不严重的“疾病苗头”不够重视,比如儿童上火积热,以为过两天自然会好而延误治疗时机,往往病情一步步恶化为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扁桃体炎、肺炎等,甚至出现更严重的病症或留下后遗症,给儿童和家庭都带来痛苦。

掌握儿童安全用药常识,让孩子远离药物伤害,孩子健康,家长放心。

安全用药知识

安全用药知识 什么叫安全合理用药? 安全合理用药就是应该做到:根据病情、病人体质和药物等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真正做到“对病下药”,同时以适当的 方法、适当的剂量、适当的时间准确用药,并且注意该药物的禁忌、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还要注意尽量少花钱。这样就可以做到安全、合理、有效、经济地用药了。下面就是一些关于用药的知识: 一、哪些中西药不可同服?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有中西药同服的习惯,认为可以加强疗效。其实这种做法不科学。 (1)中成药舒肝丸不宜与西药胃复安合用,因舒肝丸中含有芍药,有解痉、镇痛作用,而胃复安则能加强胃的收缩,二者合用作用相反,会相抵药效。 (2)中成药止咳定喘膏、麻杏石甘片、防风通圣丸与西药复方降压片、优降宁不能同服。前三种含有麻黄素,会使动脉收缩升高血压,影响降压效果。 (3)中成药蛇胆川贝液与西药吗啡、杜冷丁、可待因不能同服。因为前者含有苦杏仁甙,与西药的毒性作用一样,都抑制呼吸,两者同服易导致呼吸衰竭。

(4)中成药益心丹、香莲丸、川贝枇杷含有生物碱,与西药阿托品、咖啡因同服会增加毒性,引起药物中毒。 (5)中成药益心丹、麝香保心丸、六味地黄丸不宜与西药心律平、奎尼丁同服,因可导致心脏骤停。 (6)中药虎骨酒、人参酒、舒筋活络 酒与西药鲁米那等镇静止痛药同服可 加强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而发生危险。(7)丹参片不宜与胃舒平合用,丹参片的主要成 分是丹参酮、丹参酚、与胃舒平所含的氢氧铝化形成铝结合物,不易被肠道吸收,降低疗效。 (8)昆布片不宜与异烟肼合用,昆布片中含碘,在胃酸条件下,与异烟肼发生氧化反应,形成异烟酸、卤化物和氮气,失去抗结核杆菌功能。 (9)活络丹、香连片、贝母枇杷糖浆不宜与阿托品、咖啡因、氨茶碱合用。因前者含乌头、黄连、贝母等生物碱成分,与后者同服,很易增加毒性,出现药物中毒。 (10)止咳片、通宣理肺丸、消咳宁片不宜与地高辛合用,因前者均含麻黄,麻黄碱对心脏有兴奋作用,能加强地高辛对心脏的毒性,引起心律失常。 (11)国公酒、壮骨酒、骨刺消痛液不宜与阿司匹林同服。因前者含乙醇,合用则增加消化道的刺激性,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

浅谈儿童用药特点

浅谈儿童用药特点 发表时间:2014-07-03T10:14:08.6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9期供稿作者:彭玉玲[导读] 基于儿科病患者的特殊性,要求儿科医生要有丰富的临床诊断,良好的用药方案,及患者对医嘱的用药依从性[1]。彭玉玲(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药剂科 663000) 【摘要】儿童体质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用药上也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儿童使用的专科药物是根据儿童的生理特征、各个时期的发育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后才设计的剂型,确定规格及使用剂量。本文根据多年儿童病区药房的工作经验总结并阐述了儿童用药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和原则,以期为同行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儿童用药原则特点 【中图分类号】R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9-0284-02 儿科自古以来即被称为“哑科”,是因为儿童在幼时不能说话,或者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在患病时不能向医务人员详细地描述自己的病情及用药后的各种感受。基于儿科病患者的特殊性,要求儿科医生要有丰富的临床诊断,良好的用药方案,及患者对医嘱的用药依从性[1]。在选择药物时更应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及患儿的用药依从性。 儿科合理用药的要求:(1)获得最大的临床治疗效果,即最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2)最低的药物不良反应,即最大限度的避免减少药物不良反应[2]。 我院为妇儿科专科病区,在这工作几年间我也总结出了几个儿科用药的特点,医生应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的特点,正确选择药物的基本原则应为: 1.能口服就不打针。患儿在医院就诊时,医师会根据患儿病情危急程度来选择药物。在患儿病情不危急,一般的感冒或者腹泻的情况下,医师会选择一些口服药而非静脉输液。因为每一种疾病有一个发病进程,而药物在体内也会有一个吸收起效的过程。所以患儿家属不能着急,希望药物一进入体内就会起效,孩子的病情就马上好了。中医有一句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接受治疗时家长不能着急,不是药一进入体内病就好,而是应选择安全性较高的口服给药。 2.能外用就不内服。孩子身体各方面的发育情况都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一些刺激性较大或者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应优先选择局部药物。例如:孩子发高烧超过38.5摄氏度,在实行物理降温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就会选择使用解热镇痛药,但是这一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副作用较大,孩子会产生不适感,那么我们可以使用栓剂,肛门使用即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3.能局部用药就不全身给药。作为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害怕打针吃药。作为外治法来说,其副作用小、操作简便、患儿依从性好。在很多疾病方面是可以使用使用贴剂,搽剂的,例如,小儿腹泻、腹疼时可以使用肠胃散贴剂;疥疮、接触性过敏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使用熏洗法或搽剂进行凃擦;哮喘使用吸入剂或喷雾剂;另外中医当中的捏脊法可以用于治疗小儿疳积等脾胃系统疾病等等。儿童使用的专科药物是根据儿童的生理特征、各个时期的发育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后才设计的剂型,确定规格及使用剂量。因此儿童使用的药物是不能用成人的药物来替代的,这是因为: 1.成人使用的药物即使制成小剂量也不能很好的保证其安全性。例如喹诺酮类药物,它是一个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对生长期软骨的生长发育有影响,因此我国规定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禁止使用。 2.一些外用药因其毒副作用大也不能在婴幼儿中使用。例如,滴鼻净它能通过鼻粘膜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3.分剂量不准确,孩子使用成人药物必然要进行分剂量,在家中自行分剂量不容易准确地进行。例如,一些缓释片、控释片、胶囊等。而分剂量不准确的直接后果就是第一、剂量过小达不到治疗效果;第二,剂量过大,毒副作用也随之增大。从而使孩子用药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3]。 4.成人药物很少考虑到药物的口感问题,而孩子对一些苦的、涩的药物很难下咽,久而久之,孩子一听袋要吃药就又哭又闹,甚至喂进去了也吐出来。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治疗,耽误了病情,那么就更应该多选择专门为儿童设计的糖浆剂,颗粒剂,散剂,口服液,果味咀嚼片等等剂型。让孩子能更好的依从于治疗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另外,在孩子的服药过程中,家长要注意观察,若发现有与原疾病无关的表现时,应引起警惕,立即停药,并尽快请医生诊治。儿童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儿科也具有其特殊性,作为一个药剂工作者,应加强我们的责任心,学习掌握好专业知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指导患者安全正确的使用药物,杜绝不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江蓓完善的药学服务对58例学龄期儿童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柳州医学2009222 [2]赵春杰编.合理用药、综合知识与技能.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8. [3]张淑芳(总主编)《儿童疾病合理用药》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011

浅谈婴幼儿临床合理用药

浅谈婴幼儿临床合理用药 摘要:儿童是处于迅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殊人群,其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与成人都有很大的不同,许多脏器发育尚不完全。因此,儿童用药绝不能把它简单的看成是成人的缩影,用药稍有不慎,极易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婴幼儿临床合理用药,应当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婴幼儿、用药、合理 引言;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肝脏的解毒和肾脏排毒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也还不健全.药物在婴幼儿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代动力学差异很大,所以婴幼儿的合理用药问题就至关重要。据报道,全球有1/3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国每年新增加聋哑儿3万左右,50%与不合理用药有关。因此对婴幼儿患者除要求及时正确处理,熟悉一般用药规律外,还必须掌握小儿用药特点,做到婴幼儿用药的合理安全。 正文:婴幼儿期是指出生后28天至3岁的一段时间,分为婴儿期和幼儿期。自胎儿出生后28天至1周岁之前称为婴儿期,此期生长发育比较快,但由于消化和吸收功能都未发育完善,、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营养紊乱;从母体得到的免疫力逐渐消失,而自身后天获得的免疫力很弱,易患感染性疾病。自1周岁至满3周岁之前称为幼儿期,处于初步的发育阶段,是生长发育非常旺盛的时期。由于幼儿的牙齿处于生长过程,咀嚼功能又未发育完善,这个时期幼儿容易发生消化不良、腹泻、呕吐以及某些营养缺乏病,例如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维生素A缺乏等。 目前,婴幼儿药物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滥用抗生素及抗菌类药感染性疾病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菌药是不合理的,而且还会造成病原体对抗菌素产生抗药性及其不良反应的威胁。目前这个问题非常普

儿童用药安全的调查报告白皮书

儿童用药安全的调查报告白皮书 1. 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儿童占比越来越小,意味着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对儿童健康会越来越重视,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2. 我国 0~14 儿童两周患病率在 90~130%。 0~4 岁儿童两周患病率远高于 5~14 岁儿童。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08 年我国0~4 岁、5~14 岁儿童的两周患病率分别为174.2%和 76.9%,均较 2003 年有明显上升。 3. 虽然近年我国儿童人口数及人口占比均呈下降趋势,但儿童门诊量一直处于增长态势。这与我国儿童医保覆盖率的增加以及人们的就诊意识增强有关。 4. 儿童患病率较高的疾病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 5. 口服是儿童最常用的给药方法。除此之外,适合儿童的给药方法有静脉注射法、肌肉注射法、吸入法、灌肠法、外用法等。 6. 临床专家建议,给儿童用药时,能选用口服、外用给药时,不选用注射给药。 7. 儿童由于年龄尚小,不宜服用片剂、胶囊等大体积药物。适用于该年龄段儿童的剂型有: (1)溶液剂、颗粒剂、糖浆剂、(干)混悬剂、泡腾片、散剂、滴剂等液体制剂或溶于液体后可制成液体状服用的剂

型; (2)注射剂; (3)皮肤黏膜剂型:贴剂、栓剂、软膏等; (4)吸入雾化剂型:气雾剂、喷雾剂、吸入粉雾剂等; 儿童服用的药物在口味上要求较高,具有不同果味的口服剂型儿童服用的依从性更高。 8. 儿童用药,按体表面积换算方法: <30kg 儿童体表面积(m2)估计:体重(kg)×0.035+0.1 >30kg 儿童体表面积(m2)估计:×0.02+1.05 药物剂量=儿童剂量/m2×估计体表面积 9. 本次调研中,调查家长认为生产企业应针对哪些疾病研发儿童专用药品,旨在指导生产企业针对何种疾病研发儿童专用药品,解决儿童药品市场需求问题。调研数据结果显示,流行性感冒既是儿童患病率最高,也是最多家长认为需要研发儿童用药的疾病,其次是扁桃体炎和支气管炎。儿童年龄段不同,各自家长认为企业应研发儿童专用药品的疾病领域也不同。相比而言,消化不良(便秘等)在 1 岁以下儿童中患病率较高,也较多该类家长认为需要研发儿童消化不良用药。4~8 岁儿童则对扁桃体炎儿童专用药品需求更为迫切。 10. 据统计,国内儿童用药(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儿童使用用法用量的药品)市场规模 2009 年已达 347.42 亿元

儿童安全用药知识

儿童安全用药知识:儿童药物滥用抗菌药的严重后果 什么是药物滥用?“药物滥用”(Drug Abuse)是60年代中期国际上开始采用的专用词汇,它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滥用抗生素”“滥用激素”等滥用药物中的“滥用”概念截然不同。药物滥用的概念是指长期地使用过量具有依赖性潜力的药物,这种用药与公认医疗实践的需要无关,导致了成瘾性以及出现精神混乱和其它异常行为。 儿童药物滥用易引发药源性疾病 小儿(特别是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各种器官和生理功能不健全,肝脏对药物的解毒作用及肾脏对药物的排泄能力低下,肝酶系统及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与成人不同,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不敏感,主诉不明确,容易造成医生判断失误或漏诊,因而易引发药源性疾病,而如果滥用药物则更易引发药源性疾病。 滥用抗菌药 目前抗菌药的滥用问题非常普遍。首先,病原体不明确的滥用现象非常普遍,对非细菌感染性疾病,如肠痉挛、单纯性腹泻以及一般感冒发热患儿,不究其因,先用抗菌药。据统计,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或普通感冒时,使用抗菌药者高达99%。90年代统计,我国已有180万聋哑儿童,60%以上是由于不合理用药所致,并以每年2万~4万递增,主要原因是抗菌药致聋,其中氨基糖苷类(包括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占80%。另外,对儿科的感染性腹泻,也存在不恰当地用抗菌药治疗的情况,事实上婴幼儿感染性腹泻62.8%~63.4%为轮状病毒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感染,使用抗菌药既不能缩短病程,也不能减轻腹泻症状,相反导致了耐药菌株和二重感染的产生。 喹诺酮类抗菌药进入我国仅仅20多年,耐药率已达60%~70%,而且该类药物可引起幼年狗及其他哺乳动物的骨关节(特别是负重关节)的软骨组织损伤。美国医学文献已明确提示:18岁以下的患者,妊娠、哺乳妇女不作推荐;国内的某些专著和药品说明书中也同样提示禁用于幼儿或未成年人。然而,我国临床的实际情况是18岁以下的患儿及孕妇中使用较为普遍,且用量偏大。 中检智慧持续为您的健康导航,一次检测,终身受益,安全用药,刻不容缓。

浅谈儿童应用成人药品的危害

浅谈儿童应用成人药品的危害林莉(三明市第三医院 3 5000) 儿童由于在生理和心理与成人相比具有特殊性因此在用药上原本应有所不同而在实际工作中儿童用药成人化的倾向很严重它表现为药剂生产忽视儿童剂型的研究儿童用药剂量只能从成人剂型中进行折算这种办法在实践中不易掌握且不科学本文从本院儿科处方中随机抽取450张处方进行统计处方中共使用49 种药物其中专用儿童剂型只有种(其中包括本医院自制的散剂合剂等)占用药总数的0.1 %其余部分都是从成人的药物中进行折算的成品的儿童剂型非常少儿童应用成人药品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1剂量 药物剂量的准确对于保证药剂质量及发挥其临床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药物使用量的多少不但影响药物作用的大小甚至会使其发生不同的效能[1]成人的药品规格是根据成人的常用剂量而制备的在传统的儿童用药中从成人的药物中进行折算而工作中的这种操作由于药品的剂型片剂的大小都会影响药物的准确分割分配如片型小的强的松氨茶碱心痛定等;胶丸类的维生素A丸维生素E丸等剂量分配的不准确疗效就难以肯定;狄戈辛鲁米那阿托品等药都属于毒限用药国家医药管理部门对这类药都有很清楚的说明和严格的规定[ ]因为毒药的药理作用非常剧烈安全范围小在小剂量使用时就起治疗作用如超过极量即中毒甚至致死的危险;限用药是毒性仅次于毒药服用超过极量时易引起中毒;成人在应用这类药品时都必须谨慎小心儿童用这类药时没有儿童特有的规格只能从成人药物中进行折算分配剂量很难准确掌握极易引起中毒 2剂型 药品的制备都是具有科学依据的[3]而儿童用药从成人药物中进行折算分药常常破坏了原制剂的模式影响了药物的吸收 2.1一些药物由于味苦异味在药物制备时进行了包衣或使用胶囊加以掩盖可是儿童应用时破坏了包衣或胶囊就会引起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影响药物的吸收 2.2酶类的药物微生态制剂以及一些肠溶片都必须在肠道发生作用的;也有的是片中一部分需要在胃内起作用另一部分需要在肠内起作用当服用时外层先在胃内崩解而片心则达肠内再崩解但这一模式被破坏后肠内起效的药物就会被胃酸所破坏降低了药物的稳定性达不到治疗效果 2.3肠溶阿斯匹林肠溶消炎痛等药是因为药物本身对胃刺激很大才制成肠溶片一旦包衣被破坏不但影响疗效还增加病人其他痛苦引起呕吐胃痛腹痛腹泻甚至会引起胃肠道出血 2.4氨茶碱芬必得康泰克等缓释胶囊控释片等顾名思意是定时定位定量释放的被分割后就达不到原制剂的标准要求影响疗效 3包装 3.1在药品生产中对成人药品的口味大小颜色及外包装虽有一定要求但对于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要求应更具有特殊性例如有些药物氨茶碱环丙沙星硫酸镁口服液和氯化钾口服液等味苦咸异味腥味等成人都难以下咽对于儿童就更困难了;有些药物如胃舒平丙戍酸钠谷氨酸钠氨基己酸片等由于片型过大儿童吞咽困难易引起恶心呕吐等不利于药物的服用 3.2外用药的霜软膏剂滴眼液滴鼻液都是成人剂量如呋麻滴鼻液成人用量为1%溶液儿童只需0.5%溶液;一些霜剂软膏剂对儿童幼嫩的皮肤粘膜都有刺激最好有儿童专用剂型 3.3由于儿童剂型的欠缺临床上治疗应用药品时都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有些非常昂贵的片剂丸剂及注射液按实际量应用后多余的部分只能丢弃造成病人不应有的经济负担引起浪费 4总结与改进 显而易见儿童应用成人药品的危害是从剂量剂型及包装上表现出来的所以也应从这三方面来入手进行改进剂量上生产出适合儿童的小剂量规格如果儿童应用较少的但个别病例又必须用的药物就在片剂模上刻印 将药片印上11 3 1 4 等切割线以便于儿童应用时分配的准确在药物剂型上可根据各药的性质特点制成小剂量的小片小丸肠溶小丸等还可利用控释技术将药物制成控释糖浆控释微粉剂[4]以保证药物性质的稳定又便于分配在包装上也还是以小少低浓度为主要特点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药源浪费改进的手法不但要从儿童的生理方面考虑还应注意对儿童心理方面的影响应从药物的口味外包装色彩来吸引儿童不至于儿童见药后的恐惧心理 虽然近年来儿童专用剂型开发不断增加但数量还是很有限建议厂家多开发儿童剂型特别是对毒剧药应加大力度同时呼吁综合性医院应多引进儿童剂型改变不重视儿童用药的态度更新观念从而使儿童临床用药更安全方便经济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卫生学校主编药剂学浙江省科技出版社出版社杭 州19 ;11 [ ]陈新谦等主编新编药剂学第1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北京199 ;45 [3]南京药学院主编药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北京19 ; 45 [4]陈新谦等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北京199 ;4 911 Strait pharmaceutical]ournal Vol1 No000

儿童合理用药

儿童合理用药 课程21 儿童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rational drug use)是以系统的、综合的医药学和管理学等知识来指导用药,使药物治疗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基本要求。世界卫生组织对合理用药的定义是“患者能得到适合于他们的临床需要和符合他们个体需要的药品以及正确的用药方法(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间隔时间和疗程);这些药物必须质量可靠、可获得、而且可负担的起(对患者和社会的费用最低)”。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生长发育是其突出特点,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各脏器和身体机能不断成熟和完善。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组织器官、内脏功能等差别很大,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所患疾病与成人不尽相同,因此不能把儿童看作“成人的缩影”,在治疗疾病用药时不能仅仅将成人剂量进行简单的缩减,应根据疾病特点、生理特点、个体特点选择适宜的药物和剂量,保证治疗药物的安全和有效。 一、我国儿童用药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国现有14周岁以下儿童占人口总数的30%,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显示: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12.9%,其中新生儿是24.4%。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如此之高,除了和儿童自身生理特点有关之外,也反映出儿童用药存在许多问题: 1、适合不同年龄阶段需要的专用药物制剂品种与规格太少。据中商情报网资料报道,截至到2013年1月我国国产药品批文共有18万余条,其中专用于儿童的药品(指通用名中有明确说明儿童用药的药品)批文仅3000余条,涉及品种400多个。3000余条批文中,超过六成为中成药,400多个品种超过八成为中成药,从剂型的角度看颗粒剂等口服剂型占主导地位。有资料表明,国内医药市场现有3500多个制剂品种,90%的药品无适用于儿童的剂型,其中写明供儿童使用的只有70多种。 2、专属的儿童药物临床试验基础薄弱、药学资料不足(如小儿药物治疗浓度范围),新药上市往往缺乏必要的儿童临床试验资料。 3、使用说明不规范,儿童临床常用药和市场上的常见药品中,药品说明书关于儿童用药的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几乎没有特别说明;儿童被迫使用成人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27个省(区、市)城乡居民安全用药问题调查显示,69%的人看不懂说明书,乱吃药者近4成,有近3成家长把成人药减量给小孩吃。 4、不规范处方行为和不合理用药,未经许可的或超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药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27个省(区、市)城乡居民安全用药问题调查显示,儿童不合理用药比例高达

儿童安全用药的基本知识

儿童安全用药的基本知识 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从各方面、各角度介绍了儿童安全用药的通则、原则性内容和基本内容,帮助家长对儿童安全用药有一个较全面、正确的认识与了解,为家长掌握儿童安全用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供帮助。 一、药品不良反应与防范 1.为何说“是药三分毒”? 答:因为大部分药物都要经过肝脏代谢或肾脏排泄,无形中增加了肝、肾负担,可能会对肝、肾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另外,药物本身对身体除了有好的治疗作用外,还或多或少存在副作用,对身体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再有,药物制剂中,也含有其他的辅料成分,对身体也有不同程度的伤害。所以,人们常说的“是药三分毒”是有科学道理的。 2.什么是药品的不良反应? 答: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通俗地讲,就是患者按照医生开具的处方或药品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了药物后,由于使用此药物而出现的一些诸如腹泻、头晕、呕吐、皮疹等与治疗没有关联的反应。例如,患儿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泰诺林)后出现寻麻疹;服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希刻劳)出现腹泻等。

3.什么是严重药品不良反应? 答: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1)导致死亡;(2)危及生命;(3)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4)导致显著的或永久的人体伤残或器官功能损伤;(5)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6)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情况的。 4.什么是新的药品不良反应? 答: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或说明书中虽有描述,但不良反应的性质、程度、后果或频率与说明书描述不一致或严重的,也属于新的药品不良反应。 5.药品不良反应包括哪些方面? 答:(1)变态反应:亦称过敏反应。是少数患者对某种药物的特殊反应,与剂量无关,常不可预测。表现为皮肤潮红、发痒、心悸、皮疹、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或死亡。如果遇到此类症状,应当立即停止用药,常见的容易发生变态反应的药物有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破伤风抗毒素等,使用这些药物前必须按规定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2)毒性反应:在治疗剂量下,由患者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合并用药等原因引起个体对药物敏感性增加而引发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导致儿童耳聋,氨基比林引起严重的白细胞缺少症,氯霉素引起新生儿的“灰婴综合征”。有些毒性反应是不可逆的,应立即停药。

浅谈儿童用药问题

浅谈儿童用药问题 摘要:分析目前我国儿童用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建议和对策,确保儿童用药安全。 关键字:儿童药品用药安全不良反应合理性 Abstract:To introduce and analyze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 of pediatric in China.Some effective-ness measures for the salty of pediatric drugs should be established. Key words:pediatric drug;medication safety;Adverse reactions;Reasonable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生理结构的角度分析,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许多脏器尚未发育完善,肝、肾的解毒和排泄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均不健全,对许多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差,使用不当极易发生药源性危害[1]。 儿童期是指自出生后至l4岁的年龄阶段,此阶段又分为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儿童期三个不同的生理阶段。儿童时期各器官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免疫功能低下,对外界侵袭的防御能力较差,因此比成人更易罹患疾病[2];同时由于儿童的药物代谢酶分泌不足或缺少,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对药品的清除能力差,且对药品的敏感性较高撤极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3]。 1.儿童药物体内过程特点分析 1.1药物的吸收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4]。儿童体内胃液pH比成人高,且肠蠕动不规律,药物的吸收有较大的差异,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在成人胃内一般会被分解,但在儿童体内则可以较好的被吸收。 药物作用的强度和时间受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影响,这些与药物的理化性质、机体情况和给药途径相关。所以,在儿童用药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药物剂型的选择。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药物生产厂家考虑了儿童在体格和器官发育等各方面不同于成人,研发出了很多专业的儿童药品,专为儿童设计的配方、剂型在不断增多。 1.2药物的分布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后,有循环系统送至体内器官、组织、体液和细胞的转运过程。儿童体内的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被稀释,所以,儿童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较成人低,而细胞内液浓度较高。婴幼儿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游离型药物较多,且体内存在较多的内源性蛋白结合物,故苯巴比妥类等药物要慎用。 1.3药物的代谢 药物代谢是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的各种酶一级体液环境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化学结构上的转变。儿童体内的某些酶系可能还发育不完全,导致药物在体内的蓄积,药物浓度可能增高而产生危险。 1.4药物的排泄 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或其代谢物排至体外的过程,肾排泄和胆汁排泄是最主

浅谈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与应对策略

浅谈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与应对策略 【摘要】临床上进行合理用药主要是为了达到理想的治疗目的,通过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目前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在临床用药上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 【关键词】西药调配;临床用药;应对策略 临床药物治疗作为重要的一种疾病防治手段,在临床疾病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每一种药物来说,在疾病治疗的同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不良反应,本文通过结合西药调剂过程中以及临床观察发现的临床用药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其解决方法提出一些应对策略,现报告如下: 1 当前临床用药中出现的问题 1.1追求使用静脉输液治疗目前在临床用药上医生和患者往往追求静脉输液治疗,虽然静脉输液治疗可以把药物直接的输入到患者的血管,快速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起效速度比较快,但其应该主要用于危重患者以及不能进行其它给药途经治疗的部分患者,并不适宜其他患者,因为静脉输液治疗的治疗风险比较大,不良反应最大[1]。有报道显示,进行静脉滴注,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危险性比进行口服治疗要高出数倍到十倍。同时进行静脉滴注还比较容易破坏人体血管完整性,出现静脉炎和血栓形成以及败血症的出现,也很容易出现药物的热原反应,所以在临床用药不应成为普遍性的治疗方法。但是通过我们药物调剂工作的实践发现,目前在临床用药静脉治疗已经成为主流治疗方案,应该引起医务工作者的关注。 1.2追求使用联合用药方案目前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目前临床医生对联合用药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联合用药治疗效果又好,副作用越小,这个观点部分是正确的,但是联合用药可以出现药物间的理化性拮抗以及药理性的拮抗作用,会直接影响药物的治疗疗效,反而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有报道显示,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和药物联合使用的数量成正比,报道显示,使用单种药物的不良反应率是10.8%,而如果同时使用6种药物,其不良反应率会上升为27%[2]。例如:如果西索米星和头孢呋辛联合应用,可出现严重的肾毒性。 1.3临床用药不对症? 通过西药调剂工作我们发现,目前还存在医生不清楚部分疾病病理机制以及部分药理知识,在选择药物方面,还存在临床用药不对症的情况。例如:维生素B12是用来治疗恶性贫血或者巨细胞贫血的临床主要药物,而缺铁性的贫血是因为人体内出现缺乏红细胞的生成所必需的铁质导致的,所以在临床用药上应当给予铁剂进行治疗,如果给予维生素B12来治疗就根本达不到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目的。 1.4临床用药对禁忌症和不良反应关注度不高? 我们发现部分临床医生在临床用药时往往只关注药物的适应症,而经常忽视药物的禁忌症以及不良反应。例

儿童用药特点及安全用药答案

儿童用药特点及安全用药 1.儿童与安全用药 、大剂量或长期使用( )易出现酸碱及电解质失衡 ?、青霉素 、水杨酸制剂 、抗癫痫药 、茶碱 、下面关于婴幼儿药物代谢的描述错误的是( ) ?、新生儿肝脏细胞色素 ???酶的活性接近成人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的患儿使用氯霉素易患灰婴综合征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的患儿使用磺胺类药物易出现溶血 、婴幼儿及儿童药物代谢速度低于成人 、婴幼儿( )个月时肾功能接近成人水平 ?、 ?? 、 ?? 、 ??? 、 ? 、新生儿给药应采用( ) ?、静脉给药 、口服 、外用 、肌肉注射

、 ??个月小儿体重等于( ) ?、 +月龄× ?? 、 ??+(月龄- )× ?? 、年龄× + 、年龄× + ? 儿童呼吸道感染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 、快速的病毒诊断,主要采用胶体金法和???????检测方法,其中胶体金法可以在( )内得到结果 ?、 ????? 、 ????? 、 ????? 、 ????? 、关于施保利通的安全性,说法错误的是( ) ?、 施保利通是一种安全性非常高的药品 、 在小鼠的动物实验中,????高达 ???毫克每公斤,仍没有小鼠死亡 、 慢性毒性实验显示长期服用不会导致任何可能的风险 、 德国最新更新的不良反应报告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到百万分之一 、 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是( ) ?、 严重感染 、 儿童肺炎 、 腹泻 、 意外伤害 、人体感染病毒的第一道防线是( ) ?、 适应性免疫

、 体液免疫 、 先天免疫 、 细胞免疫 、气管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原体是( ) ?、 细菌 、 衣原体 、 病毒 、 支原体 ? 儿科抗生素不合理使用与细菌耐药 、我国儿科抗生素细菌耐药研究的主要价值有( ) ?、填补了国内儿科重要致病菌耐药及耐药机制资料 、获得我国儿科多中心抗菌药物使用较为全面、准确的首次基准数据 、在国际上较早进行抗生素使用的研究 、以上都是 、第二届合理使用抗生素国际研讨会哪年召开( ) ?、 ????年 、 ????年 、 ????年 、 ????年 、抗生素滥用和细菌耐药的研究背景有哪些( ) ?、 国内滥用抗生素的情况极其严重,而儿科是重灾区 、 滥用是医疗资源的浪费,造成病原菌耐药率迅速上升 、 对细菌耐药机制及耐药菌株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控制耐药菌的发生和播散有重要意义 、 以上都是

儿科临床研究与儿童用药安全

儿科临床研究与儿童用药安全 发表时间:2018-09-26T12:08:46.96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上第11期作者:连红霞 [导读] 连红霞女 1977年1月4日出生河北省邯郸市魏县人毕业于原河北省张家口医学院,本科,现任河北省邯郸市魏县人民医院儿一科主治医师 连红霞 (河北省邯郸市魏县人民医院河北邯郸 056800) 作者简介:连红霞女 1977年1月4日出生河北省邯郸市魏县人毕业于原河北省张家口医学院,本科,现任河北省邯郸市魏县人民医院儿一科主治医师。 摘要:儿童用药和成人用药在用法用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当前的临床研究上,儿童的用药研究远远少于成年人,在很多药品的研究中,缺乏对儿童的实验数据。本文研究对儿童的临床研究与用药安全的问题。 关键词:临床研究;儿科临床研究;儿童用药安全 儿童在药品的使用上和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当前市面上除了有部分儿童专用药之外,很多成人的药品也可以给儿童服用,但是这类药品缺乏儿童用药方面的临床研究,药物主要在成年人中进行新药的临床实验,但是很少甚至是并未在儿童中也进行新药的临床研究。但是儿童由于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的原因,在药品的使用上相比起成年人来说存在着更多的风险和不安全的因素,开展儿童用药的临床研究是促进儿童用药安全和药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一、儿科用药现状 根据美国的一份调查研究中指出的情况,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药品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药品明确表明是儿童用药并写明使用方法和剂量。而国内的一项调查则表明,国内的药品在生产环节较为注意儿童的使用情况,在医院的五百五十余种常用药中,有近一半的药物标明了儿童的用药用法,但是依然有近五分之一的药品并没有对儿童用药情况进行注明。这些药物的使用就需要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根据自身的经验做出判断,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在给儿童用药时,一般的医生采用的方法是根据儿童的体重、年龄等数据和成年人用药的相关效果来进行判断,在一些常用药上这种做法是通用的,但是对于一些特殊药品或者特殊情况的儿童比如新生儿,就容易出现问题。上世纪初时期的氯霉素事件就是儿童用药方面的惨痛教训。新生儿由于身体器官尤其是肝脏等发育尚不完全,肝脏的代谢能力很差,在用药后其血药浓度长时间得不到降低,导致了很多新生儿在使用氯霉素药物后死亡。 对于那些没有注明用量的药物,医生在使用过程中根据经验判断容易出现问题,但是并不意味着表明儿童用量的药物就不会出现问题。目前市面上的很多药物只是简单粗暴的用用量上的缩减和用法上的时间延长来标示儿童的使用说明,但是这些药往往并没有进行儿童用药方面的临床研究,只是经验主义。根据相关规定,儿童用药的剂量计算有以下四种主要的方法,即按照体重、年龄、体表面积以及按照成年人用药剂量进行折算。这四种用药方法都是以成年人的用药效果为参考的,虽然是儿童用药的规定,但是缺乏儿童用药方面的相关研究,依然存在着用药方面的风险。 二、儿科临床研究困境 儿科临床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市场方面。儿童在人口比例中相对于成年人来说较低,随之而来的就是在病人的比例中儿童的数量也较少,因此很多药品在成年人用药市场的巨大利润面前,相应的放弃了儿童用药市场的开展。只有一些比如疫苗、感冒药等药品的研究上,因为儿童使用量相对较大,于是有和成年人相当的研究成果。第二,药品的临床研究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当研究对象是儿童的时候。药品的效力研究并不只是针对身体各方面,还需要有心理学方面的专家进行参与,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操作,比如抽血和其他药物的对比实验中,成年人志愿者可以通过签署承诺书等形式来直接参与,儿童则只能依靠父母等监护人的判断作为参与的条件。用药实验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一般的父母都拒绝自家儿童参与到用药的实验中来,给临床实验的开展带来了困难。并且对于父母是否真的有权力代替儿童来决定是否以儿童自身来进行用药实验这一问题,还涉及到更深层次的伦理和法律方面的关系,在实践中更加的复杂。 三、国外儿科用药研究相关措施 美国从上世纪末开始就鼓励药品生产企业对儿童用药方面进行研究,在1997年甚至直接出台法律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对儿童用药进行研究,在药品的使用说明上必须注明儿童的使用方法。但是受到了各大药品生产企业的反对。经过多方拉锯,最终在2002年废除了这一法律。近年来。美国FDA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来推动药物的儿科临床研究,最有成效的一项政策是,针对儿童用药进行了临床研究的企业在该药物的专利上可以比其他种类的药物多保有六个月的专利期限。六个月的专利期限的延长,为企业得到了更多的利润,鼓励了企业进行相应的研究。根据相关统计结果,美国对于儿科用药方面的研究,在过去的十年里增加了百分之四十,同时,FDA还通过组织医师进行儿童用药的培训等方式来促进儿童用药的规范化。 对儿科用药的研究在欧洲起步较晚,但是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欧盟主要是采取强制性的措施来保证儿童用药的研究。欧盟在2007年出台了儿科研究计划(PIP),规定所有药物生产企业从次年开始,所有提交的新药研究都必须进行儿科用药的研究,为此,欧盟还专门建立了儿科委员会来监督该项法律规定的实施情况。同时,为了解决儿童用药临床研究方面的伦理问题,欧洲的众多学者也积极参与到了其中,为儿童用药的临床研究贡献力量。 四、我国儿科临床研究相关建议 (一)国家需出台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来明文规定儿科用药临床研究的各种情况,并加强对用药的监督和管理。可以针对不同的药物指定不同的短期、中期、长期的各项政策。 (二)针对市场导向,出台优惠政策来鼓励药品生产企业进行儿科用药方面的相关研究,通过税收、知识产权等优惠政策为企业进行研究提供相应的帮助。 (三)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在实践中为儿童用药的相关研究积累经验。 尽管儿童用药问题已经是一个被重点关注的问题,各方面都在呼吁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儿科临床研究上存在的困境也应该受到重视。问题

如何安全用药常识

如何安全用药知识 什么叫安全合理用药? 安全合理用药就是应该做到:根据病情、病人体质和药物等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真正做到“对病下药”,同时以适当的方法、适当的剂量、适当的时间准确用药,并且注意该药物的禁忌、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还要注意尽量少花钱。这样就可以做到安全、合理、有效、经济地用药了。 下面就是一些关于用药的知识: 一、哪些中西药不可同服?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有中西药同服的习惯,认为可以加强疗效。其实这种做法不科学。

(1)中成药舒肝丸不宜与西药胃复安合用,因舒肝丸中含有芍药,有解痉、镇痛作用,而胃复安则能加强胃的收缩,二者合用作用相反,会相抵药效。 (2)中成药止咳定喘膏、麻杏石甘片、防风通圣丸与西药复方降压片、优降宁不能同服。前三种含有麻黄素,会使动脉收缩升高血压,影响降压效果。 (3)中成药蛇胆川贝液与西药吗啡、杜冷丁、可待因不能同服。因为前者含有苦杏仁甙,与西药的毒性作用一样,都抑制呼吸,两者同服易导致呼吸衰竭。 (4)中成药益心丹、香莲丸、川贝枇杷含有生物碱,与西药阿托品、咖啡因同服会增加毒性,引起药物中毒。 (5)中成药益心丹、麝香保心丸、六味地黄丸不宜与西药心律平、奎尼丁同服,因可导致心脏骤停。(6)中药虎骨酒、人参酒、舒筋活络酒与西药鲁米那等镇静止痛药同服可加强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而发生危险。 (7)丹参片不宜与胃舒平合用,丹参片 的主要成 分是丹参酮、丹参酚、与胃舒平所含的氢氧铝化形成铝结合物,不易被肠道吸收,降低疗效。 (8)昆布片不宜与异烟肼合用,昆布片中含碘,在胃酸条件下,与异烟肼发生氧化反应,形成异烟酸、卤化物和氮气,失去抗结核杆菌功能。

孕产妇及儿童临床用药管理

卫办医政发〔2011〕1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进一步加强孕产妇及儿童临床用药管理,保障孕产妇及儿童临床用药安全,现就孕产妇及儿童临床用药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建立孕产妇及儿童药物遴选制度,加强购用管理 医疗机构要按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有关要求,建立孕产妇及儿童药物遴选制度,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严格选用、购进药物。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要定期对本机构药品供应目录中孕产妇及儿童药物进行评估,尽可能购进儿童专用药品和剂型。对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要及时采取停购、清退等措施,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二、加强孕产妇及儿童药物处方权及调剂资质管理 二级以上医院要对本机构医师和药师进行孕产妇及儿童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培训,并严格考核。医师经考核合格后获得孕产妇或儿童药物处方权,药师经考核合格后获得孕产妇或儿童药物调剂资格。其他医疗机构医师、药师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关培训、考核,经考核合格的,授予孕产妇或儿童药物的处方权或调剂资格。

孕产妇及儿童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培训及考核内容至少应当包括:《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国国家处方集》、本机构处方集,妇产科、儿科等相关专业的临床诊疗指南,孕产妇、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三、规范孕产妇及儿童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孕产妇药物治疗要遵循合理用药原则,尽量减少药物对子代的影响,努力做到最小有效剂量、最短有效疗程、最小毒副作用。儿童药物治疗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除成人用药原则外,必须严格掌握儿童用药的药物选择、给药方法、剂量计算、药物不良反应及禁忌证等,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和药源性损害。 医师和药师要做好对孕产妇及儿童患者的用药前指导,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药物治疗方案、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预后情况等,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要严密观察住院孕产妇及儿童患者用药过程中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对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要及时妥善处理。 四、加强孕产妇及儿童用药处方和医嘱点评工作 医疗机构要建立孕产妇及儿童药物临床应用评估制度与持续改进机制,加强孕产妇及儿童用药处方和医嘱审核,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本机构孕产妇及儿童用药情况进行监测、分析、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发表时间:2011-11-10T16:25:42.5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7期供稿作者:毛炎华 [导读] 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或紊乱是人体发生各种疾病的基础。 毛炎华(台前县人民医院儿科河南台前457600)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7-0104-02 【摘要】通过了解目前我国儿科临床用药的现状,介绍儿科临床用药的自身特点,阐明儿科用药的潜在风险及主要注意事项,促进我国儿科医师根据我国国情指导儿科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关键词】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随着高精尖技术的发展,各种药品的规格、剂量、剂型等都在不断变化,各种各样的新药也不断面向市场,这给临床医师的用药提出了挑战。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或紊乱是人体发生各种疾病的基础。儿童时期免疫系统发育不够完善,特别是3岁以下儿童更加明显,一旦免疫功能出现紊乱或失调则更易患病。在婴儿时期,由于细胞外液占据的比重较大,血浆蛋白与药物的结合能力较成人差,再加上婴儿时期患儿各项机能发育不完善,所以儿科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故有张景岳之:宁治十男妇,莫治一小儿。下面就儿科临床用药特点、潜在风险及主要注意事项做一阐述。 1 儿科临床药物应用的对象和内容 儿科药物治疗主要是应用适合于儿童的药物对其疾病实施干预治疗,他包括对胚胎、胎儿、新生儿、婴儿、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期儿童到青春期儿童疾病的药物干预。我国习惯将0~14岁的患儿划归为儿科治疗对象。 儿科临床药物治疗的研究涉及药物对机体(包括病原体)的相互作用。药效学与毒理学是药物对机体(包括病原体)的作用的两大表现形式。药效学是指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导致其生理功能的兴奋或抑制,对病原体则通过干扰其代谢而抑制其生长繁殖或直接杀灭病原体等。但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减,同一种药物可对不同的组织或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生理功能的兴奋和抑制作用,从而产生不同的药物疗效。同一种药物对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作用不尽相同,可能对一个或及个特定的组织或器官有明显作用,但对其他组织或器官作用不明显,这既是药物的选择性。药物对人体除了表现为治疗作用外,还可表现出与治疗作用无关或是对机体有害的其他作用,即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作用。所以药物的应用具有两面性,使用不当将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人体对药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发布、代谢与排泄过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这与人体的生理机能有密切关联。儿童时期的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事情,此时机体尚未成熟,但具有自身独一无二的生理机能特点。所以儿童时期对药物的反应具有明显的特异性,既有别于成人机体的反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也有差别。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有别于成人,其后果也更趋严重。 2 儿科用药风险 儿童的生理特点不仅在于体重比成人轻,生长发育不及成人成熟,还在于儿童机体本身发育的动态性和渐进性。人体的器官成熟度、新陈代谢水平、身体比例、身体结构及其他已知和未知的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都是随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特别是在儿童时期,这一变化更加明显。如肝脏-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在新生儿时期达全身重量的40%,而在成人仅占2%,但其肝药酶的数量与活性却在不断变化的。如苯妥英主要由肝药酶CYP2C9代谢,在早产儿体内的半衰期(t1/2)为75小时,但在足月儿出生后的第1周即减至约20小时,第2周又减至约8小时;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CYP2C9的数量与活性在逐渐减少,从而使苯妥英的代谢减慢,故苯妥英在婴幼儿的平均剂量应由14mg?kg-1?d-1降至与青少年相当的8mg?kg-1?d-1。所以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儿童用药更应该掌握好适应症和剂量,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3 儿科用药注意事项 3.1药物的剂型、剂量、给药时间及配伍 剂量是影响药物疗效最直接的因素。如在新生儿硬肿症时应用多巴胺,小剂量时可使全身微循环的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的灌注,预防DIC,但当大剂量应用时可造成全身微血管收缩,其灌注的减少,可导致硬肿症的症状更加严重,严重时还可导致DIC,造成新生儿的死亡。所以在儿科给药过程中,掌握好适应症,控制好剂型、剂量、防止滴液的外渗是安全用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同时给药的时间对减轻药物对机体的刺激性、提高药物本身的疗效亦有重要作用。如一般西药应饭后服用以减少其对胃肠粘膜的刺激性,而中药因其药性相对和缓,刺激性小,可饭后服用,这样不仅减少了对胃肠粘膜的刺激,又提高了药物的疗效。药物的配伍与药物的疗效息息相关。如维生素C-抗坏血酸钠静脉注射液Ph5.0~7.0,是不应作为酸性药物来看待,但是氨茶碱不能与维生素C进行配伍,与NaHCO3应该进行分瓶输注,与钾注射液应该按照一定的配伍比例之后,加入葡萄糖中进行静脉滴注,是具有一定的浓度和顺序的。因此,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了解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中药中的“十八畏”和“十九反”,是增强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必须掌握的理论基础。 3.2药物的毒副作用 任何药物都没有绝对的安全和绝对的有效可言,因为每种药物都存在多种不同的药理作用,而每个个体对同一种药物的敏感性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对于儿科用药的毒副作用主要有:1)各系统的毒副反应:如消化系统常见恶心呕吐等;2)过敏反应:最常见的是青霉素过敏,严重时可致患儿死亡;3)致畸:如某些抗癌药物可导致患儿发育畸形;4)致癌:某些药物可诱发癌症,如氯霉素可诱发白血病等。有报道称:低钾血症患者在静脉滴注青霉素后可出现精神不振、无力、心悸、腹胀等症状;还有报道,快速地滴注大剂量的青霉素钠盐,可出现抽搐、呼吸暂停、昏迷等,很可能被误诊为青霉素过敏,从而按照青霉素过敏进行前进,结果反而更加严重。因此浓度和滴注的速度因随病情的发展而改变,对药物的毒副作用应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3.3用药教育 对于某些疾病,患儿常需要长期不间断用药,有时还需要多种药物联合使用,这样做就可能增加用药的复杂性,降低患儿的用药依从性,从而增加发生安全用药的风险性,影响患儿的生理、心理健康。 3.4儿科给药的方式和心理护理 儿童本身惧怕打针、输液,有的甚至可见穿白大褂的人就哭闹不停,加之疾病的影响,患儿容易出现烦躁、哭闹,使其依从性大大下降,有的小孩不配合治疗,甚至会耽误最佳治疗时间。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和必要的心理护理在儿科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是能起到很大的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