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捅马蜂窝

5捅马蜂窝
5捅马蜂窝

5、捅马蜂窝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语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3、感受“我”对马蜂死保护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因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2、通过语句的品谈,体会“我”对马蜂的情感变化。

三、教具、学具准备:PPT

四、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初步体会“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那充满了童真、童趣的历历往事,让人充满眷恋,今天我们同走进一段童年生活,看看作者笔下发生了怎样有趣的故事。

板书课题、读题。

(二)、出示自学提示

(1)文中出现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识记、理解的?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分几段? 简要概括出每一段的意思。

(3)自学要求,让学生边听边画出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学生可借助于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主探究,识记生字、理解词语。

1、交流第一个问题。

(1)出示生字:纠缠绑捣甸仇疙瘩痊粘

强调:“缠”读“chan”不读li,右边不能少一点。

“绑”读bang 不读bang,与“梆”区分开。

“甸”读dian不读dian,与“句”区分。

“疙”的内部为“乞”不能写成气。

“粘”有两个读音,在文中的读音为“zhan”

强调:zhan (粘贴) nian (粘合)

cha (刹那间) sha (刹车)

(2)出示新词:纠缠冒失鬼捣毁反驳痊愈惊魂惊吓罪孽

指名学生先说说词语的意思,再选取其中的某些词语造句。

(3)指名领读生字、新词、加深印象。

2、交流第二个问题。

(1)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分几段? 每一段主要写什么?

(2)分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

①课文主要写“我”儿时捅马蜂窝挨蜇的故事。

②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

③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1-7): 写“我”儿时因淘气,捅马蜂窝挨蜇的经过。第二部分: (8-11) 写“我”挨马蜂蜇后对马蜂的再认识。

第三部分:(12) 写“我”对马蜂归来的期盼。

④有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起因:不敢开窗。

经过:捣毁、挨蛰。

结果:“罪孽”深重。

六、谈总结

1、回顾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捅马蜂窝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找出有关词语简要说一说

2、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到故事的起因,也初步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变化,那么作者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有哪些精彩之处,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探究。

七、布置作业

1、找出文中描写最精彩的语段多读几遍,读出感情。简要批注自己的体会。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者句子摘抄下来。

第2 课时

一、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语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3、感受“我”对马蜂誓死保护家园的钦佩之情。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1)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那么小作者为什么要去捅马蜂窝?他的命运如何?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探个究竟。(2)板节课题,读题。

(3)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想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自主质疑,教师归纳、补充、梳理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重点问题。

2、出示自学提示

(1)“我”为什么要捅掉马蜂窝?

(2) 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过程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3)“我" 对马蜂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上面的问题,画出有关句子,并在感受深的地方做批注。

2、师生联动,合作探究。

(一) 交流第一个问题。

1、出示句子“爷爷的后院很小----不知忙热什么?。

追问

①这只壮现的马蜂窝却给爷爷家的生活带来什么不便? (不敢开窗) (齐读这段话)

②马蜂窝在什么地方?(在爷爷家的窗檐下)

③“最壮观”体现在什么地方?(好像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的马蜂爬进爬出……)

④为什么说爷爷的后院是“我”儿时的乐园? (因为那里的环境好,枝叶纠缠。)

2、指名分角色朗读爷爷和奶奶的对话。说说从对话中了解到了什么?(不仅了解捅马蜂窝的原因、方法,也激起了“我”捅马蜂窝的强烈愿望。这就是故事的起因。)

(二)交流第二个问题。

1、自由朗读课文6、7 自然段,找出捅马蜂窝的句子,抓住重点语句认真体会。

2、生自主汇报,师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将捅马蜂窝的过程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1)“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

a、找出描写“我”准备工作动作的词语。“脱下、蒙、遮盖、露...”

b、说说自己的体会。

(体会作者当时兴奋、好奇、紧张、激动的心情。同时又写出了作者

怕蜇的紧张情绪。)

(2)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往小门那边跑”

a、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b、抓重点词语(嗵、沉甸甸、一团、腾空) 谈谈自己的体会。

(马蜂之大,马蜂数量之多)

c、指导感情朗读这一句,读出当时可怕,紧张的情景。

(3)“我一回头----心相撞的战斗机。”

a、读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意思。

“径直而凶猛”“扑来”写出马蜂不顾一切的气势,比喻句,把“径直面凶猛地朝我扑来的马蜂”比作“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写出了马蜂的拼死一搏。同时写出了马蜂蜇“我”的必死决心。)

b、指导感情朗读这句话,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3、过渡: 作者从捅马蜂窝到挨蜇,写得生动,形象令人惊心动魄,那么结果怎么样呢?

(1)捅马蜂窝的后果怎样? (发高烧,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 (2)从爷爷的话中了解了马蜂的什么特点? (你不惹它……自己就死了。)

(三) 交流第三个问题。回顾全文

(1)回顾全文“我”对马蜂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好奇--惊恐—悔恨—企盼。)

(2)追问:“面对这死去的小飞虫,为什么会有一种罪孽感沉压在“我”的心上”读后谈体会。(因为作者很善良,他敬佩马蜂保护家园的精

神,对自己因淘气伤害无率感到后悔,所以....

(3)我想怎样弥补自己的过失,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体会它的含义。(学生自由交流)

2、师小结: 是啊,虽然自己被蛰了,但是马蜂的举动却让作自己的行为悔恨不已,因此期盼马蜂能回来重建家园。

三、谈收获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的启示是什么? 同桌相互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人类不去伤害马蜂,马蜂是不会伤害人类的,我们要增强环保意识,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2、小結: 小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让我们学会保护动物,这样我们的生话中才会充满更多的和谐。

四、布置作业

1、把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保护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广告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

2 回忆自己的童年。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把它写下来,讲给同学听。

捅马蜂窝教案

捅马蜂窝教案

教材简析: 本文通过叙述“我”儿时因淘气捅马蜂窝挨蜇的故事,赞扬了马蜂为保护家园和入侵者同归于尽的英雄气概,表达了“我”对马蜂誓死保护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因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至“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到屋里”。写“我”儿时因淘气捅马蜂窝挨蜇的经过。第二部分从“当夜,我发了高烧”至“一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通过“我”挨马蜂蜇后对马蜂的再认识,表达了“我”对马蜂誓死保护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因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写“我”对马蜂归来的期盼。 学情分析: 学习本文不仅要了解小主人“捅马蜂窝”的过程,还要仔细品读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一些动作和细节描写来展现出儿童性格特点的手法,同时也要仔细揣摩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体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主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的意思。 2、能简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理解课文最末一段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难点:体会作者对马蜂至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教学方法:导学互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文章,能简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 3,初步体会“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一提纲导学 激趣导入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作为孩童,我们也一定有过淘气的时候,有过冒失的忏悔。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富有天真烂漫的色彩。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童年的天真与稚趣,跟着作家冯骥才一齐去捅马蜂窝好吗? 板书课题“捅马蜂窝”. 学生齐读课题。 出示导纲 1、自由读课文,要求: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教师巡视,相机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新词障碍,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并及时在黑板上板书)。 2、解决字词类阅读障碍。 3,自由通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提示:谁干了什么事) 二,合作互动 小组讨论: 展示评价: 1,重点字音:蛰粘沉甸甸、罪孽一刹那 2,重点字形:疙瘩痊愈指名读,齐读,正音。 3,词语理解:纠缠捣毁罪孽惊吓摇撼 4,课文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2 捅马蜂窝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冯骥才,本文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作者少年时代成长道路上的一次冒失行动: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的“我”不顾爷爷的反对捅了马蜂窝,结果遭到马蜂的反击,差点儿丢了性命,通过这件事,“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并获得了人生的启迪——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情。 “捅马蜂窝”是“我”在淘气的年龄时干的淘气的事,作者把儿时的小事写得一波三折。每一次转折都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真是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本文内容浅近,思路明晰。叙事生动,语言活泼,在叙述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容易激起孩子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本课14个生字,会写12个田字格里的生字。 2. 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文中“乐园、冒险、复仇、痊愈、罪孽、舒心”等词语的意思。 3. 体会“爬满青苔”的“爬”,“闯进屋来”的“闯”,“拖进了屋”的“拖”等词的形象性。品味语言,学习作者把一件事情写具体的方法。 4. 朗读课文。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在阅读实践中了解不伤害别人的意义,引发人和动物如何相处的思考。 重难点分析: ● 本课教学重点是读懂文章充满情趣的语言,了解“我”情感的变化。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层次,然后抓住表示“我”在捅马蜂窝之前、捅马蜂窝之时、捅马蜂窝之后不同心理的重点词句展开教学,教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相关词句,结合想象,揣摩人物心理,帮助学生梳理情感线索,体验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同时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 ● 了解课文内容,产生不伤害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是本课教学难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力图围绕学生

捅马蜂窝教案设计

捅马蜂窝教案设计 导读: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二个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与生活经验理解“乐园、冒险、复仇、痊愈、罪孽、舒心”等词语的意思。体会“爬满青苔”的“爬”,“闯进屋来”的“闯”,“拖进了屋”的“拖”等词的形象性。 2、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课文有关语句说一说“我”情感的变化,引发思考人与动物如何相处。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捅马蜂窝》,说说你曾做过类似的事吗? 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本课生词,指名认读 闯进反驳胆怯耗尽慌忙胶水 教师提示:“怯”字读“qiè”,不要读成“què”;“嬉”字读“xī”,不要读成“xǐ”;“慌”字不要多一点。

观察每组字有什么不同,再组词。 邦()去()荒()交() 绑()怯()慌()胶() 插()尸()拖()胶() 播()户()托()郊()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 评价朗读情况。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结: “我”把马蜂窝捅下来了吗,然后又发生了怎样的事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激情引入: 1、由于幼稚,我们曾做过的一些冒失的事,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伤害,然而当我们回想往事,回想童年,我们心中充溢着的却是美好和甜蜜。 2、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精读感悟 1、自学: 要求:(1)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我”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画

捅马蜂窝教案

教材简析: 本文通过叙述“我”儿时因淘气捅马蜂窝挨蜇的故事,赞扬了马蜂为保护家园和入侵者同归于尽的英雄气概,表达了“我”对马蜂誓死保护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因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至“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到屋里”。写“我”儿时因淘气捅马蜂窝挨蜇的经过。第二部分从“当夜,我发了高烧”至“一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通过“我”挨马蜂蜇后对马蜂的再认识,表达了“我”对马蜂誓死保护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因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写“我”对马蜂归来的期盼。 学情分析: 学习本文不仅要了解小主人“捅马蜂窝”的过程,还要仔细品读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一些动作和细节描写来展现出儿童性格特点的手法,同时也要仔细揣摩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体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主旨。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的意思。 2、 能简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3、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 理解课文最末一段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难点:体会作者对马蜂至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教学方法:导学互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文章,能简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 3,初步体会“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一提纲导学 激趣导入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作为孩童,我们也一定有过淘气的时候,有过冒失的忏悔。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富有天真烂漫的色彩。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童年的天真与稚趣,跟着作家冯骥才一齐去捅马蜂窝好吗? 板书课题“捅马蜂窝”. 学生齐读课题。 出示导纲 1、自由读课文,要求: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教师巡视,相机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新词障碍,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并及时在黑板上板书)。 2、解决字词类阅读障碍。 3,自由通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提示:谁干了什么事) 二,合作互动 小组讨论: 展示评价: 1,重点字音:蛰粘沉甸甸、罪孽一刹那 2,重点字形:疙瘩痊愈指名读,齐读,正音。 3,词语理解:纠缠捣毁罪孽惊吓摇撼 4,课文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我儿时因为淘气捅马蜂窝挨蛰的故事

5捅马蜂窝 教案

5 捅马蜂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的意思。 2.能简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理解课文最末一段的含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难点:体会作者对马蜂至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情感朗读法启发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搜集有关马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并能进行复述。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积累。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2.学习与掌握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一)了解马蜂 1.板书“马蜂”二字,学生齐读。 2.教师:同学们,提起马蜂,你的脑海里会闪现哪些词语?(可怕、恐惧、疼痛……) 3.教师继续:是啊,马蜂很可怕,会蛰人。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那马蜂还有哪些特性呢?现在

请同学们把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展示一下。(活动:展示交流资料) 4.教师小结:马蜂简介。 (二)导入新课 1.继续板书:在马蜂的两边分别板书“捅”和“窝”。学生再次齐读。 2.教师:读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师生交流) 二、初步读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可借助音节、字典、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 2.检查预习,纠正错音。(指名读、也可开火车读,遇到不好读的句子或不认识的生字,教师做辅导) 3.小组合作,再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组内交流。 4.集体反馈:不理解的字词,为理解课文扫清障碍。重点引导“纠缠、捣毁、冒失鬼、痊愈、惊魂稍定、罪孽”等词的意思。 纠缠:绕在一起。 捣毁:砸坏、击垮。 冒失鬼:称举动鲁莽、轻率的人。 5.同桌合作,细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思考:文章叙述捅马蜂窝的故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作者先写了儿时捅马蜂窝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写“我”对马蜂特性的认识和感受。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三、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2.集体反馈。(只要学生能说出充分的理由,文章脉络不要拘泥于一种形式。) 四、学习巩固,生字新词 1.自由认读生字。(从音、形、义、组词等方面认读。) 2.集体学习,重点引导:“纠、缠、疙、瘩”等字的字形、“甸、粘”的读音。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我们知道捅马蜂很可怕,弄不好会蜇死人的。课文又是怎么叙述捅马蜂窝一事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按下列方法完成本课生字。

2017春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捅马蜂窝启发引导教学设计冀教版

《捅马蜂窝》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薄”;结合语境和生活经验理解“纠缠、乐园、难以抑制、痊愈、罪孽、舒心”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相关语句说一说“我”的情感变化。 3、思考人与动物该如何相处。 教学重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相关语句说一说“我”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思考人与动物该如何相处。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5分钟) 1、同学们,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作为孩童,我们也一定有过淘气的惬意,有过冒失的忏悔。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富有天真烂漫的色彩。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童年的天真与稚趣,跟着作家冯骥才一齐去捅马蜂窝好吗?板书课题:捅马蜂窝学生齐读课题。 2、绕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为什么捅马蜂窝?怎样捅马蜂窝?结果怎么样? 3、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冯骥才和马蜂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25分钟) 1、自由读课文,要求: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 2、教师巡视,相机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新词障碍,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并及时在黑板上板书。 3、解决字词类阅读障碍。 重点字音:蛰、粘 教师提示:“怯”字读“qiè”,不要读成“què”;“嬉”字读“xī”,不要读成“xǐ”;“慌”字不要多一点。 形容词“沉甸甸”中的叠词,一般应该读成阴平,念作chén diān diān。

重点字形:疙瘩痊愈 纠缠的“缠”字,注意不要少写右边头上的一点。 指名读,齐读,正音,自主识记。 4、听写词语:纠缠、褂子、捣毁、复仇、罪孽、前襟 (1)指名演板。 (2)相机指导书写。 (3)用黑板上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相机渗透对词语的识记理解。 5、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处。 6、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通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熟读课文(10分钟)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找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1、回顾课文内容:浏览课文,用比较简练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回顾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结合回答板书:为什么捅?怎样捅?结果? 小结: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让我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走进课文。 3、“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1)出示自探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与问题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做出批注。 (2)布置学生默读感悟批注,教师巡视适度照顾学困生有效自学。 二、解疑合探(20分钟) (一)同桌交流。 与你的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要互相倾听、纠正和补充。 1、感悟捅马蜂窝的原因。 (1)学生汇报交流自读所得。 相机出示: A、“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很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

捅马蜂窝教案新部编本_简单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捅马蜂窝 课文解读 本文真实而生动叙述了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次冒失行动: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的“我”不顾爷爷的反对捅了马蜂窝,结果遭到马蜂的反击,差点儿丢了性命。通过这事“我”获得了人生的启迪———要关爱生命,不做任何伤害生命的事情。文章在叙述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对话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十分精彩,主旨也有现实意义。 教学策略 以对话为切入点,由中间向两头生发。以对话为框架,了解内容,探究内容,触摸心灵,联系现实。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生活对话。 教学教程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过程与方法:对话,朗读,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重点】 1.学习对话描写 2.品味课文生动自然而富有情趣的语言。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介绍马蜂知识,设想对话。 二、分析对话一,引出故事 1.分角色朗读。 2.质疑:马蜂真的该死吗?爷爷的两次反对上出于一个理由吗?你赞成奶奶的看法还是赞成爷爷的看法?为什么? 3.看动画复述故事,注意使用生动形象的词语。 4.品味作者用的词的清妙。 三、分析对话二、导出主旨。 1.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2.质疑:马蜂有罪吗?听爷爷的话,“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里感受到的? 3.归纳主旨。 四、欣赏对话,强化主旨 观看电影《狮子王》片段,欣赏狮子王木法沙和作子辛巴的对话,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五、创作对话,触摸心灵。在英雄马蜂蜇“我”之后,它与儿子小马蜂的对话。 六、与生活对话,联系现实。 1.你做过、见过或听说过随意伤害生命的事吗?学了本文之后,你怎么看这件事? 2.你知道像马蜂这样誓死捍卫家园的英雄吗? 七、作业 听了爷爷的话之后,“我”梦见了英雄马蜂,设想一下“我”与英雄马蜂的对话。

五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5、《捅马蜂窝》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捅马蜂窝》https://www.360docs.net/doc/f413666926.html,/portal/redesign/index/index.jsp?t=2&sdResIdCaseId=8aee808762d800460162d93a147107a0& sessionKey=LbkJMPumoLapvYfu7sZo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流连童年,感受幸福而纯真的美好时光”。童年的生活呈现出千斑色彩,百般味道,无论喜乐与忧愁,无论甜蜜与苦涩,总能荡起我们心中的阵阵清波……这一单元向我们展示了许多人童年的独特经历和感受。《捅马蜂窝》似乎带着几分童年的苦涩,正是这份苦涩幻化为儿童成长的内驱力。作者冯骥才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笔调,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我们描述了儿时的一段难忘的回忆。出于好奇心,“我”捅坏了马蜂的家,毁坏他们的生活,这种罪孽感使“我”下定决心“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从而引发我们的思考——人与动物如何相处。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浅显,语言活泼,于叙述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符合五年级孩子单纯、热情的特点,容易激起他们的兴趣。但针对部分孩子主动性不够的特点,上课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我”对捅马蜂窝思想感情的转变:从有趣到害怕到后悔到敬佩到期盼。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3、能结合故事情节写出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 1、主人公我从好奇到害怕到后悔到敬佩到期盼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2、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3、结合故事情节写出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

《捅马蜂窝》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捅马蜂窝》教案 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教材简析: 本文是冯骥才的一篇散文,他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笔调,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我们描述了儿时的一段难忘的回。处于好奇心,“我”捅坏了马蜂的家,毁坏他们的生活就象一种罪孽,决心“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并引发我们的思考——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本文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训练,;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主观参与意识,在互赏互助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合作学习设计: 我任教的班级是一个不足30人的小班,针对班里学生知识

基础不等,思维反映快慢有别,自学能力高低不均但学习态度端正等实际情况,课前组织了四人学习小组,尽量使每一个小组之间的实力相对均衡。 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次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我”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 活动步骤: 1、我为什么又后悔了呢?自渎课文第二大段,画出描写我思想变化的句子。 2、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要求:组长安排组员交流各自画下来的句子。 每个组员针对一句话说说理解。有不同意见时等同学发言完毕,再说自己的理由。 各小组自行设计汇报的方式进行汇报。 3、其他小组评价、补充。 第二次合作学习是围绕教学重点,使学生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这正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如何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统一呢? 活动步骤: 1、课文学习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2、小组交流: 1)、每位组员读自己所写的感受。 2)、针对组员的内容进行修改、评价。

捅马蜂窝教案

捅马蜂窝教案 教材简析: 本文通过叙述“我”儿时因淘气捅马蜂窝挨蜇的故事,赞扬了马蜂为保护家园和入侵者同归于尽的英雄气概,表达了“我”对马蜂誓死保护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因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至“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到屋里”。写“我”儿时因淘气捅马蜂窝挨蜇的经过。第二部分从“当夜,我发了高烧”至“一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通过“我”挨马蜂蜇后对马蜂的再认识,表达了“我”对马蜂誓死保护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因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写“我”对马蜂归来的期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的意思。 2、能简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理解课文最末一段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难点:体会作者对马蜂至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5分钟)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作为孩童,我们也一定有过淘气的时候,有过冒失的忏悔。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富有天真烂漫的色彩。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童年的天真与稚趣,跟着作家冯骥才一齐去捅马蜂窝好吗? 板书课题“捅马蜂窝”. 学生齐读课题。

2、绕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1、为什么捅马蜂窝? 2、怎样捅? 3、结果如何?? 二、初读感知(25分钟) 1、自由读课文,要求: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 2、教师巡视,相机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新词障碍,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并及时在黑板上板书。 3、解决字词类阅读障碍。 重点字音:蛰粘沉甸甸、罪孽一刹那 重点字形:疙瘩痊愈 指名读,齐读,正音,自主识记。 4、听写词语 纠缠褂子捣毁复仇罪孽前襟

《捅马蜂窝》教案

《捅马蜂窝》教案 Teaching plan of "poke the horse's nest"

《捅马蜂窝》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教材简析: 本文是冯骥才的一篇散文,他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笔调,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我们描述了儿时的一段难忘的回。处于好奇心,“我”捅坏了马蜂的家,毁坏他们的生活就象一种罪孽,决心“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并引发我们的思考——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本文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训练,;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主观参与意识,在互赏互助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合作学习设计: 我任教的班级是一个不足30人的小班,针对班里学生知识基础不等,思维反映快慢有别,自学能力高低不均但学习态度端正等实际情况,课前组织了四人学习小组,尽量使每一个小组之间的实力相对均衡。 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次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我”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 活动步骤: 1、我为什么又后悔了呢?自渎课文第二大段,画出描写我思想变化的句子。 2、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要求:组长安排组员交流各自画下来的句子。 每个组员针对一句话说说理解。有不同意见时等同学发言完毕,再说自己的理由。 各小组自行设计汇报的方式进行汇报。 3、其他小组评价、补充。

推荐精品语文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捅马蜂窝》优质课教案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记叙的要素,理清文章的思路; 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结合自身体验,正确理解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 揣摩文章深入细致、充满情趣的语言。理解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马蜂那样保家卫国的精神,将这种精神运用到生活与学习中。 教学重难点 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理解文章中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步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你童年经历过的什么事使你记忆犹新?(学生交流) 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作为孩童,我们有过淘气的惬意,有过冒失的忏悔。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富有天

真烂漫的色彩。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童年的天真与稚趣,一起感受作家冯骥才童年的一件趣事。(板书课题“捅马蜂窝”) 二、关于马蜂: 马蜂,学名胡蜂,昆虫,头胸部褐色,有黄色斑纹,腹部深黄色,中间有黑色横纹,尾部有毒刺。以花蜜和虫类为食物。 三、关于作者: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 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捅马蜂窝》教案汇编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的意思。 2、能简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理解课文最末一段的含义。 重点: 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难点: 体会作者对马蜂至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作为孩童,我们也一定有过淘气的惬意,有过冒失的忏悔。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富有天真烂漫的色彩。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童年的天真与稚趣,跟着作家冯骥才一齐去捅马蜂窝好吗?(板书课题“捅马蜂窝”,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学生初读课文,把生字、新词勾画出来,借助字典读准字音,理解新词的意思。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抽学生认读,相机正音。(捅马蜂窝、纠缠、褂子、捣毁、痊愈、沉甸甸、惊魂稍定、粘上去)提示学生:形容词“沉甸甸”中的叠词,一般应该读成阴平,念作chén diān diān。纠缠的“缠”字,注意不要少写右边头上的一点。 3、理解词意。 马蜂:学名胡蜂,昆虫,头胸部褐色,有黄色斑纹,腹部深黄色,中间有黑色横纹,尾部有毒刺。以花蜜和虫类为食物。 纠缠:绕在一起。

捣毁:砸坏、击垮。 4、学生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顺的程度。教师相机检查指导,对拗口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5、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文章叙写捅马蜂窝的故事,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记叙的?(作者先写了儿时捅马蜂窝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写我对马蜂特性的认识和感受。全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教师:这篇课文的1~7段,写了“我”捅马蜂窝的经过;8~11段,写了“我”对马蜂性格特点的认识和对捅马蜂窝的忏悔态度;第12段,表达“我”盼望马蜂重建家园的愿望。 1、学习课文1~7段。 (1)学生自由读1~7段,想一想哪些内容给你印象最深,用笔作上记号。 (2)学生汇报交流自读所得。体会以下句子:“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很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什么。”(交代了马蜂窝的位置、体积、开头及马蜂家族的“人口众多”。)“爷爷不敢开窗,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来。”(暗示马蜂窝给爷爷生活带来的极大不便。) (3)分角色朗读爷爷奶奶的对话。(进一步感悟马蜂窝给爷爷奶奶生活带来的不便,点明了捅马蜂窝的原因。) (4)重点研读第6段。 ①抽生读第6段,思考“我”捅马蜂选在什么时间进行。(在爷爷午睡的当儿,不想让大人知晓,可见其幼稚。) ②“我”作了哪些准备?理解相关动词。“悄悄溜”“脱下褂子蒙住头顶”“遮盖”“只露”“接绑”“约定”“开门”“关门”(让学生仔细品读第六段,想象这些动词传神地表达出“我”既想捅马蜂窝,又有些害怕的孩童心理,读好第6段。) (5)重点研读第7段。 ①请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边读勾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 ②交流勾画的语句,体会捅马蜂窝的具体细节和紧张气氛,学习把文章写具体的描写方法。感受细节描写的语句:“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写出了马蜂数量多,飞起来的声音及气势让人吃惊。“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

第五课捅马蜂窝

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作家。主要作品有《珍珠鸟》、《义和拳》、《铺花的歧路》、《神鞭》等。 ☆词语解释 马蜂:学名胡蜂。昆虫,头胸部褐色,有黄色斑纹,腹部深黄色,中间有黑褐色横纹。尾部有毒刺,能蜇人。以花蜜和虫类为食物。 纠缠:绕在一起。 捣毁:砸坏;击垮。 ☆了解近义词,如:欲望——愿望,罪孽——罪恶,惊恐——惊吓 ☆注意读音 形容词后的叠词,一般读阴平。沉甸甸() 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教材简析: 本文是冯骥才的一篇散文,他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笔调,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我们描述了儿时的一段难忘的回。处于好奇心,“我”捅坏了马蜂的家,毁坏他们的生活就象一种罪孽,决心“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并引发我们的思考——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本文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训练,;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主观参与意识,在互赏互助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合作学习设计: 我任教的班级是一个不足30人的小班,针对班里学生知识基础不等,思维反映快慢有别,自学能力高低不均但学习态度端正等实际情况,课前组织了四人学习小组,尽量使每一个小组之间的实力相对均衡。 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次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我”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 活动步骤: 1、我为什么又后悔了呢?自渎课文第二大段,画出描写我思想变化的句子。 2、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要求:组长安排组员交流各自画下来的句子。 每个组员针对一句话说说理解。有不同意见时等同学发言完毕,再说自己的理由。 各小组自行设计汇报的方式进行汇报。 3、其他小组评价、补充。

捅马蜂窝教案

2 捅马蜂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二个生字。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与生活经验理解“乐园、冒险、复仇、痊愈、罪孽、舒心”等词语的意思。体会“爬满青苔”的“爬”,“闯进屋来”的“闯”,“拖进了屋”的“拖”等词的形象性。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课文有关语句说一说“我”情感的变化,引发思考人与动物如何相处。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2.体会作者对马蜂誓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会认、会写的字,体会词语的形象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师:小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今天,养过《珍珠鸟》的冯骥才先生,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古灵精怪的“我”的童年趣事——《捅马蜂窝》(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故事梗概。 1.学生自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大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问同学等方式自己解决。) 2.学生朗读课文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解决字词类阅读障碍: “怯”字读“qiè”,不要读成“què”;“嬉”字读“xī”,不要读成“xǐ”;形容词“沉甸甸”中的叠词,一般应该读成阴平,念作chén diān diān等。 理解词意: 马蜂:学名胡蜂,昆虫,头胸部褐色,有黄色斑纹,腹部深黄色,中间有黑色横纹,尾部有毒刺。以花蜜和虫类为食物。 纠缠:绕在一起。 捣毁:砸坏、击垮。 3.快速浏览全文

5-捅马蜂窝教案

5 捅马蜂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的意思。 2能简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理解课文最末一段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难点:体会作者对马蜂至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教学方法:导学互动情景教学 教学准备:童年歌谣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能简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的意思。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作为孩童,我们也一定有过淘气的惬意,有过冒失的忏悔。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富有天真烂漫的色彩。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童年的天真与稚趣,跟着作家冯骥才一齐去捅马蜂窝好吗?(板书课题“捅马蜂窝”,学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导纲 1、简要提示:马蜂:学名胡蜂,昆虫,头胸部褐色,有黄色斑纹,腹部深黄色,中间有黑色横纹,尾部有毒刺。以花蜜和虫类为食物 2、认知与探究 A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B学生初读课文,把生字、新词勾画出来,借助字典读准字音,理解新词的意思。

C探究:想一想:文章叙写捅马蜂窝的故事,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3、梳理反馈 作者先写了儿时捅马蜂窝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写我对马蜂特性的认识和感受。全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二、合作互动 1、学生初读课文,把生字、新词勾画出来,借助字典读准字音,理解新词的意思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抽学生认读,相机正音。(捅马蜂窝、纠缠、褂子、捣毁、痊愈、沉甸甸、惊魂稍定、粘上去)提示学生:形容词“沉甸甸”中的叠词,一般应该读成阴平,念作chén diān diān。纠缠的“缠”字,注意不要少写右边头上的一点。 教师提示:“怯”字读“qiè”,不要读成“què”;“嬉”字读“xī”,不要读成“x ǐ”;“慌”字不多一点。 3、理解词意。 马蜂:学名胡蜂,昆虫,头胸部褐色,有黄色斑纹,腹部深黄色,中间有黑色横纹,尾部有毒刺。以花蜜和虫类为食物。 纠缠:绕在一起。 捣毁:砸坏、击垮。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评价朗读情况。 5、整体感知:默读课文: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提出不懂的问题。 6、学生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顺的程度。教师相机检查指导,对拗口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三、导学归纳 教师:这篇课文的1~7段,写了“我”捅马蜂窝的经过;8~11段,写了“我”对马蜂性格特点的认识和对捅马蜂窝的忏悔态度;第12段,表达“我”盼望马蜂重建家园的愿望。 四、反馈训练 1、出示本课生词,指名认读 闯进反驳胆怯耗尽慌忙胶水 2、观察每组字有什么不同,再组词。 邦()去()荒()交() 绑()怯()慌()胶() 插()尸()拖()胶() 播()户()托()郊() 布置作业:默写本课生字新词及多音字,整理笔记 课后反思:

捅马蜂窝(教案)

2.捅马蜂窝(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记叙的要素,理清文章的思路。 2.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结合自身体验,正确理解文章主旨。 3.揣摩文章深入细致、充满情趣的语言。理解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你童年经历过的什么事使你记忆犹新?(学生交流) 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作为孩童,我们有过淘气的惬意,有过冒失的忏悔。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富有天真烂漫的色彩。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童年的天真与稚趣,一起感受作家冯骥才童年的一件趣事。(板书课题“捅马蜂窝”) 二、关于马蜂: 马蜂,学名胡蜂,昆虫,头胸部褐色,有黄色斑纹,腹部深黄色,中间有黑色横纹,尾部有毒刺。以花蜜和虫类为食物。 三、关于作者: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

《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组内部分段朗读,读懂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①文章叙写了儿时捅马蜂窝的故事。 .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1-8):写“我”捅马蜂窝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原因:奶奶的叨念和好奇心。 经过:“我”去捅马蜂窝,妹妹由于害怕忘了事先的约定,把“我”关 在门外,我被蜂蜇了。 结果:“我”被马蜂蜇病了,并且因害怕马蜂而不敢去后院了。 第二部分(9-19):写“我”听了爷爷的述说,后悔自己捅马蜂窝,盼望马蜂 重返檐下筑巢的心情。 第三部分(20):写捅马蜂窝的启示——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 3.用各段内容归并概括全文内容的方法,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这是作者少年时代的故事。它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自己成长道路上的一次冒失行动: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的“我”不顾爷爷的反对捅了马蜂窝,结果遭到马蜂的反击,差点儿丢了性命。通过这件事,“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并获得了人生的启迪——要关爱生命,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情。 文章描写细致,充满情趣,表现了孩子幼稚、好奇的心理,以及淘气、单纯、勇于反省的特点出于好奇心。

五年级下册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启发引导)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启发引导)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薄”;结合语境和生活经验理解“纠缠、乐园、难以抑制、痊愈、罪孽、舒心”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相关语句说一说“我”的情感变化。 3、思考人与动物该如何相处。 教学重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相关语句说一说“我”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思考人与动物该如何相处。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5分钟) 1、同学们,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作为孩童,我们也一定有过淘气的惬意,有过冒失的忏悔。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富有天真烂漫的色彩。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童年的天真与稚趣,跟着作家冯骥才一齐去捅马蜂窝好吗?板书课题:捅马蜂窝学生齐读课题。 2、绕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为什么捅马蜂窝?怎样捅马蜂窝?结果怎么样? 3、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冯骥才和马蜂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25分钟) 1、自由读课文,要求: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 2、教师巡视,相机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新词障碍,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并及时在黑板上板书。 3、解决字词类阅读障碍。 重点字音:蛰、粘 教师提示:“怯”字读“qiè”,不要读成“què”;“嬉”字读“xī”,不要读成“xǐ”;“慌”字不要多一点。 形容词“沉甸甸”中的叠词,一般应该读成阴平,念作chén diān diān。

重点字形:疙瘩痊愈 纠缠的“缠”字,注意不要少写右边头上的一点。 指名读,齐读,正音,自主识记。 4、听写词语:纠缠、褂子、捣毁、复仇、罪孽、前襟 (1)指名演板。 (2)相机指导书写。 (3)用黑板上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相机渗透对词语的识记理解。 5、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处。 6、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通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熟读课文(10分钟)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找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1、回顾课文内容:浏览课文,用比较简练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回顾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结合回答板书:为什么捅?怎样捅?结果? 小结: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让我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走进课文。 3、“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1)出示自探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与问题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做出批注。 (2)布置学生默读感悟批注,教师巡视适度照顾学困生有效自学。 二、解疑合探(20分钟) (一)同桌交流。 与你的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要互相倾听、纠正和补充。 (二)班级汇报。要求互相倾听,及时纠正和补充,表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1、感悟捅马蜂窝的原因。 (1)学生汇报交流自读所得。 相机出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