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__知识点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__知识点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__知识点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一、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能量。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力、流水、冰川)。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二、.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人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浆活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而结晶,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花岗岩;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

1、常见的岩石

变质岩

受到地壳运动和岩浆活

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

压力下,原来的成分、结

构发生了改变,形成了新

的岩石

大理石、板岩

石英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可夷平地表。

(2012·山东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三、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一般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壳运动的结果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地质

构造

示意图岩层形态

地表形态

实践意义

内力

作用

外力作用

褶皱背

中心岩层

向上拱起

形成

山岭

顶部受到

张力作

用,容易

被侵蚀成

为谷地

良好的油气构造,

开凿隧道通常选

背斜,原因:背斜

成拱形,安全稳

定,不易积水。

中心岩层

向下弯曲

成为

谷地

槽部受挤

压不易侵

蚀反成山

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地

中间岩块

上升,两

侧岩块相

对下降

形成块状山地,

如华山、庐山、

泰山工程建设遇断层

要避开,以免诱发

地震、滑坡、渗漏、

坍塌等地质灾害。地

中间岩块

下降,两

侧岩块相

对上升

形成狭长的凹陷

地带,如陕西的

渭河平原、东非

大裂谷

1.(2012·江苏卷)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④

(2)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D.断裂上升

(2014·南宁测试)下图中1~5表示不同的沉积岩地层。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该地经历的内力作用一定有( )

A.变质作用B.地壳运动

C.岩浆活动 D.沉积作用

2.甲处缺失3、4地层,主要原因是()

A.形成3、4地层时期,甲地地势太低

B.形成3、4地层时期,甲地地势较高

C.形成3、4地层后,甲地地壳抬升,被外力侵蚀

D.形成3、4地层时期,甲地缺乏沉积物来源

4.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地震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为地震,其中地壳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构造运动是引起地震的最主要的原因,即地震的主要类型是构造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只有一个震级。地表受到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可以有多个烈度。

5.板块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整个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带分割成了许多单元,这些单元叫做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被称为大洋板块。

6.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边界类型

对地貌的

影响

举例

张裂生长边界

裂谷和海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碰撞大陆板块与

大陆板块碰

撞消亡边界

巨大褶皱

山系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

度洋板块碰撞)

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与非

洲板块碰撞)

7.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在干旱、地势较高的地区,风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十分明显。在气候湿润的山区,以流水侵蚀对地表的破坏作用最大。

8.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1)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如土壤的形成、花岗岩的球状分化)

(2)侵蚀作用:风、流水、冰川、等对地表的破坏作用。

(3)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将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的碎屑物移动离开原来的位置。

(4)沉积作用:风、流水、冰川等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堆积的过程问:风化作用就是风力作用吗?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

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

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

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

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

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

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

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

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

冰蚀洼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

中欧—东欧平原)、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

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

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

重大的先沉

积,颗粒小、

比重小的后

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

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

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

沙漠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补充:

河流堆积地貌:

1、洪积——冲积平原(分布于山前)土壤肥沃2河口三角洲

3、河漫滩平原(分布于河流中下游)河流速度减弱,下蚀作用减弱,而侧蚀作用加强,形成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特征。

2.(09广东)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

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

结合图3和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

C. 诗中所述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 D.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

4. 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A.流向B.含沙量C. 汛期 D.流量

图5

错误!未定义书签。.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①苏②湘③滇④新⑤桂⑥内蒙古

A.①② B.③④ C.③⑤?D.⑤⑥

1.图中

A.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

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第四章地壳运动及变化(2017高考真题模拟新题)

E单元地壳运动及变化 E1地壳物质循环 5.E1 6.E1 [2017·江苏卷] 图3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图3 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5.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可以看出,乙处岩层出现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丙为侵入型岩浆岩层,为岩浆侵入乙所在岩层形成的,丙岩层上方为侵蚀面,再往上才形成沉积岩层甲。所以B正确。 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6.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未形成褶皱的沉积岩层应与地平面平行,而形成褶皱后沉积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中的岩层倾斜状况可以看出,甲、乙附近沉积岩层与地平面相比,发生倾斜,且甲、乙附近沉积岩层倾斜角度不同,因此该地区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两次褶皱,所以B正确。 E1[2017·天津卷] 读图3,回答第3题。 图3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 3.图3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 3.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的判断。地表裸露的岩石在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的搬运、沉积,最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该地区岩层受内力作用影响,发生弯曲且并未丧失连续性,因此该地区主要的地质构造为褶皱。所以B正确。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3.2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区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理解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 2、让学生了解不同地貌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如背斜、向斜等对人类工程建设的影响。 课时:1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地形倒置的形成及成因。 教学方法:讲解法、多媒体、小组讨论法。 板书设计: 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褶皱(背斜和向斜) 2、断层(地垒和地堑) 二、外力作用及其影响 1、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关系 2、流水作用及地貌 3、风力作用及地貌 4、冰川作用及地貌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地质作用是如何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呢? 引入新课:俗话说得好,“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所以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地壳在运动时会形成一些遗迹。请大家看一幅图片。 [展示图片]:展示褶皱和断层示意图。类似的地形,我们在野外曾经见到过,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讲授新课 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往往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见证。 1、定义: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称为地质构造。 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叫做构造地貌。常见的构造地貌——褶皱和断层。那么什么是褶皱和断层呢?下来我们具体的分析褶皱和断层形成过程及形成的地貌等。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

皱。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便是这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都是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请大家看大屏幕,观察褶皱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背斜和向斜)] 展示岩层由于水平受力发生弯曲变形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的岩层向上拱起,我们称之为背斜,有的向下弯曲,我们称之为向斜。请大家注意,我们所说的岩层是指连续的岩层,是一个整体。 [教师提问]:那么在地貌上,背斜和向斜一般形成什么地形呢? [学生回答]: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图片参照 https://www.360docs.net/doc/f41560147.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 d=%F1%DE%D6%E5%B5%D8%C3%B2&in=9085&cl=2&lm=-1&st=&pn=0&rn=1&di=31827 787395&ln=1991&fr=&fm=&fmq=1331216459156_R&ic=&s=&se=&sme=0&tab=&wid th=&height=&face=&is=&istype=#pn0&-1&di31827787395&objURLhttp%3A%2F% https://www.360docs.net/doc/f41560147.html,%2Fuploads%2Fallimg%2F100508%2F1-10050P64P8.jpg&fromUR Lhttp%3A%2F%https://www.360docs.net/doc/f41560147.html,%2Fdltp%2F12991.html&W690&H449&T8172&S66&T Pjpg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时候,背斜都形成山岭或山地,向斜都形成谷地呢? 请大家看一幅图片(地形倒置示意图)。 [展示“地形倒置”示意图,教师提问] https://www.360docs.net/doc/f41560147.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 d=%B5%D8%D0%CE%B5%B9%D6%C3&in=26951&cl=2&lm=-1&st=&pn=8&rn=1&di=6384 4596825&ln=1044&fr=&fm=hao123&fmq=1331217097031_R&ic=&s=&se=&sme=0&t 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8&-1&di63844596825&objURLhttp %3A%2F%https://www.360docs.net/doc/f41560147.html,%2Fwzym%2F0137%2Fg10137%2Fg1dlu909.files%2Fimag e017.jpg&fromURLhttp%3A%2F%https://www.360docs.net/doc/f41560147.html,%2Fwzym%2F0137%2Fg10137%2Fg 1dlu909.htm&W253&H196&T8646&S8&TPjpg 图中所示山地和谷地对应的地质构造分别是什么呢?请解释成因。 [实验] 把一根木棍放在桌面上,然后慢慢用力向中间挤压,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其发现木棍向上拱起的顶部首先破裂。得出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容易破裂的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知识点

1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知识点 1.地质作用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3.岩浆活动:人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浆活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而结晶,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花岗岩;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 4.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一般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壳运动的结果成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4.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地震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为地震,其中地壳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构造运动是引起地震的最主要的原因,即地震的主要类型是构造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只有一个震级。地表受到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可以有多个烈度。 5.板块运动与地貌 6.板块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整个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带分割成了许多单元,这些单元叫做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被称为大洋板块。 7.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在干旱、地势较高的地区,风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十分明显。在气候湿润的山区,以流水侵蚀对地表的破坏作用最大。 8.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 9.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①上升冷却凝固 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所形成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读图,能够正确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读图,能够自己学会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野外实地考察法(教学条件允许)[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很久之前,喜马拉雅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 教师提问:地壳为何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以此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一、地质作用) (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 教师讲解: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 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大寨梯田 C岩层的断裂、错位 D荷兰的围海造田 (板书:2.地质作用的分类) 教师讲解: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列表如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高中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1) 中图版必修1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阅图,学生能够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阅图,学生能够自已学会分析内力、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德育情感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有条件的地方到野外实地考察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 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 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师提问: 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一、地质作用:) (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 教师讲解: 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及时检测: 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大寨梯田 C、岩层的断裂、错位 D、荷兰的围海造田 E、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板书:2、地质作用的分类:) 教师讲解: 学生思考回答: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1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一、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 【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学生能够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并利用地质构造的特点指导生产实践;学生能够独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近几年各地频发的自然灾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地质作用的概念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判断方法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2.教学难点 读图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区分褶皱和断层、背斜成山和向斜成谷。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法运用 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问导学法。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师提问: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一、地质作用 [探究活动1] 向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地表形态图片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地貌的成因。 1、概念 地质作用: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火山喷发:内力作用 黄土高原:风蚀和水蚀 地震灾害:内力作用 虎跳峡:水蚀,切割 石钟乳:水的侵蚀 沙丘:风蚀 [思考与讨论]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一课时学案.docx

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一课时)学案 【课程标准】: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学习目标】: 1?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地质作用的类型、表现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学习重点】: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运动及其対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习难点】:运用示意图,比较说明不同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指导L 1 ?在课本上用红笔勾画下面的重点知识; 2?用10分钟时间高效记忆,准备上课默写。 一.地质作用:由________ 引起的地壳的 ________ 、_________ 和________ 发生变化的各种作 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岩浆活动的结果是形成了各种______________ 0 2.地壳运动 (1)类型: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分为和两大类。两种运动常相伴存在。 (2)地质构造:构造运动造成岩石的永久变形,形成各种构造地貌。例如: J I摺皱:一系列的褶曲就称为___________ 。岩层发生褶皱就会出现____ 和_____ 等地貌形态。J世界上绝大部分山脉都是褶皱山脉。 II. fig:如果岩层受到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的强度,岩层就会破裂断开,形成断 I 裂构造。其屮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相对位移的叫做—O形成____________ 和_____ 两种形态。(3)地震:地震是地球

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按成因不同可分为、火山地震、诱发地震、冲击地震。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表示,地面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表示。 _次地震有一个震级有多个烈度O

第二章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__知识点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一、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能量。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力、流水、冰川)。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二、.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人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浆活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而结晶,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花岗岩;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 1、常见的岩石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可夷平地表。

(2012·山东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 A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 .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 .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 .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三、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一般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壳运动的结果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1.(2012·江苏卷)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褶曲隆起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D.断裂上升 (2014·南宁测试)下图中1~5表示不同的沉积岩地层。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该地经历的内力作用一定有() A.变质作用B.地壳运动 C.岩浆活动D.沉积作用 2.甲处缺失3、4地层,主要原因是() A.形成3、4地层时期,甲地地势太低 B.形成3、4地层时期,甲地地势较高 C.形成3、4地层后,甲地地壳抬升,被外力侵蚀 D.形成3、4地层时期,甲地缺乏沉积物来源 4.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地震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为地震,其中地壳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构造运动是引起地震的最主要的原因,即地震的主要类型是构造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只有一个震级。地表受到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知识点 1.地质作用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3.岩浆活动:人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浆活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而结晶,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花岗岩;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 4.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一般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壳运动的结果成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4.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地震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为地震,其中地壳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构造运动是引起地震的最主要的原因,即地震的主要类型是构造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只有一个震级。地表受到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可以有多个烈度。 5.板块运动与地貌 6.板块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整个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带分割成了许多单元,这些单元叫做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被称为大洋板块。 7.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在干旱、地势较高的地区,风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十分明显。在气候湿润的山区,以流水侵蚀对地表的破坏作用最大。 8.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 9.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①上升冷却凝固 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

高一地理上册《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高一地理上册《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高一地理上册《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3.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的依据。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1)褶皱: 成因 水平岩层受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发生弯曲叫褶曲,一系列褶曲叫褶皱 基本形态 背斜 ①岩层形态: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②岩层新老关系: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③地形表现:一般情况下成为山岭,但不少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基本形态 向斜 ①岩层形态: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②岩层新老关系:一般是岩层较新,两面岩层较老 ③地形表现:一般成为谷地,但不少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断层: 成因

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岩层发生断裂错开 基本形态 地垒 ①岩层形态及特点: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上升的岩块称地垒 ②地形表现:相对上升的岩块常形成状山地,如我国的泰山、庐山 地堑 ①岩层形态及特点: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称地堑 ②地形表现: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我国渭河谷地和汾河谷地等 二.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1)大陆漂移说 年代和创立者 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证据 大西洋两岸的地质构造、大陆形状、气候、古生物等的相似性。 基本论点 ①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②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联合古陆开始分离。 ③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块,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移,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5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课时教法分析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课标解读 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和类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及地质构造的成因。教学方案设计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水滴石穿、沧海桑田”,你知道是什么力量在主导着大自然的这些变化么?导入新课——地质作用造成地 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教学地位分析 本节为“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是大气和水之后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另外一个因素——地貌。在地理环境中,地貌对地表物质和能量起着再分配的作用,对地表其他要素也有重要影响。 本课时知识在高考中命题率也较高,考查形式主要以地质构造图和地貌图为载体,结合人类活动,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判读、内力作用过程与环节、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5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地质作用”,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53-56,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并完成【思考交流】2。→步骤1:导入新课,本课时教学地位分析。→步骤2: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问题导思】1、2、3、4。 步骤6: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步骤5: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步骤4:教师通过【例】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55图2-2-8的解读,讲解“探究地质构造及意义”,总结方法规律。 课前自主导学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4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阅图,学生能够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阅图,学生能够自已学会分析内力、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德育情感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 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 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有条件的地方到野外实地考察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 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教师提问: 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一、地质作用:) (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 教师讲解: 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 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大寨梯田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区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理解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 2、让学生了解不同地貌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如背斜、向斜等对人类工程建设的影响。 课时:1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地形倒置的形成及成因。 教学方法:讲解法、多媒体、小组讨论法。 板书设计: 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褶皱(背斜和向斜) 2、断层(地垒和地堑) 二、外力作用及其影响 1、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关系 2、流水作用及地貌 3、风力作用及地貌 4、冰川作用及地貌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地质作用是如何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呢? 引入新课:俗话说得好,“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所以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地壳在运动时会形成一些遗迹。请大家看一幅图片。 [展示图片]:展示褶皱和断层示意图。类似的地形,我们在野外曾经见到过,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讲授新课 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往往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见证。 1、定义: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称为地质构造。 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叫做构造地貌。常见的构造地貌——褶皱和断层。那么什么是褶皱和断层呢?下来我们具体的分析褶皱和断层形成过程及形成的地貌等。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

皱。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便是这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都是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请大家看大屏幕,观察褶皱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背斜和向斜)] 展示岩层由于水平受力发生弯曲变形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的岩层向上拱起,我们称之为背斜,有的向下弯曲,我们称之为向斜。请大家注意,我们所说的岩层是指连续的岩层,是一个整体。 [教师提问]:那么在地貌上,背斜和向斜一般形成什么地形呢? [学生回答]: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图片参照 https://www.360docs.net/doc/f41560147.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 d=%F1%DE%D6%E5%B5%D8%C3%B2&in=9085&cl=2&lm=-1&st=&pn=0&rn=1&di=31827 787395&ln=1991&fr=&fm=&fmq=1331216459156_R&ic=&s=&se=&sme=0&tab=&wid th=&height=&face=&is=&istype=#pn0&-1&di31827787395&objURLhttp%3A%2F% https://www.360docs.net/doc/f41560147.html,%2Fuploads%2Fallimg%2F100508%2F1-10050P64P8.jpg&fromUR Lhttp%3A%2F%https://www.360docs.net/doc/f41560147.html,%2Fdltp%2F12991.html&W690&H449&T8172&S66&T Pjpg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时候,背斜都形成山岭或山地,向斜都形成谷地呢? 请大家看一幅图片(地形倒置示意图)。 [展示“地形倒置”示意图,教师提问] https://www.360docs.net/doc/f41560147.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 d=%B5%D8%D0%CE%B5%B9%D6%C3&in=26951&cl=2&lm=-1&st=&pn=8&rn=1&di=6384 4596825&ln=1044&fr=&fm=hao123&fmq=1331217097031_R&ic=&s=&se=&sme=0&t 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8&-1&di63844596825&objURLhttp %3A%2F%https://www.360docs.net/doc/f41560147.html,%2Fwzym%2F0137%2Fg10137%2Fg1dlu909.files%2Fimag e017.jpg&fromURLhttp%3A%2F%https://www.360docs.net/doc/f41560147.html,%2Fwzym%2F0137%2Fg10137%2Fg 1dlu909.htm&W253&H196&T8646&S8&TPjpg 图中所示山地和谷地对应的地质构造分别是什么呢?请解释成因。 [实验] 把一根木棍放在桌面上,然后慢慢用力向中间挤压,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其发现木棍向上拱起的顶部首先破裂。得出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容易破裂的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质作用和含义; 2.了解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知道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共同作用结果; 4.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能够正确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如储水、储油、开凿隧道等; 2.能够自己学会读图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念; 3.树立正确的防灾、抗灾意识,掌握正确的防御手段。 【教学重点】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地壳的物质循环。【教学难点】 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貌

【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野外实地考察法(教学条件允许)、课前探究法【教学过程】 播放开篇音乐(big big world),培养双语班学生课前情感。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请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寻找出现的灾害名称。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感受所出现的灾害场面及灾害所导致的结果,“体验”自然灾害对人类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教师提问〗请学生从自然灾害:地震、台风、滑坡、岩浆、洪涝、暴雨、火山、干旱、寒潮、海啸、沙尘、龙卷、泥石流、地壳运动中指出视频中所涉及到的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探讨补充完整。 〖教师追问〗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以上这些事件中,哪些是因为地球内能的释放而引起的? 【学生抢答】地震、岩浆、海啸、火山、地壳运动 〖教师承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内力作用的四个重要结果:火山和岩浆、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地震。首先请学习小组的同学介绍几个世界著名的大火山。 【研究组一】展示讲解研究成果:世界著名的大火山(详图见课件,详细内容见学生展示) 1.坦博拉火山(Tambora)位于印尼松巴哇岛,东经 118.00°,南纬8.25°,是一座复合型火山。坦博拉火山1815 年的一次大喷发从4月5日持续到7月中旬,高度从4100 米降至2850米,是世界上有历史记载的最大的一次火山爆发。 喷入空中的火山灰和碎石估

高中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7 中图版必修1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阅图,学生能够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阅图,学生能够自已学会分析内力、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德育情感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有条件的地方到野外实地考察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 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 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师提问: 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一、地质作用:) (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 教师讲解: 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 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大寨梯田 C、岩层的断裂、错位 D、荷兰的围海造田 E、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板书:2、地质作用的分类:) 教师讲解: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列表如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 下表: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4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4 第2课时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课时教法分析(教师用书独具) 一、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二、课标解读 1.以某种外力作用为例,学会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运用简易示意图,分析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 三、教学方案设计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明朝于谦有诗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焚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你知道诗句中所述的岩石是何种岩石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导入新课一一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一一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四、教学地位分析 木课时主要讲述外力作用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认识地理环境中许多环境问题的基础,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考查形式主要以地貌图为载体,结合环境问题,考查外力作用过程与环节,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既可以单独命题,也可以结合区域地理的知识进行命题。命题形式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

五、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56-57,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57-59,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并完成【思考交流】2o -步骤1:导入新课,木课时教学地位分析。一步骤2: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I 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3o -步骤5: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1、2、3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一步骤4:教师通过【例1】,讲解“探究1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总结方法规律。一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 【问题导思】1、2、3o I 步骤7:教师通过【例2】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57图2 — 3 — 13的解读,讲解“探究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总结方法规律。一步骤8: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中4、5、6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一步骤9: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活动点拨】,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 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学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学案 【考纲及课标要求】 考纲:①地壳物质循环。 ②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②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 ①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②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观察。 【考点剖析】 本节是地质学的基础知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部分内容:地壳的情况、地壳的运动和地壳的演变。地壳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壳运动反映了地球运动并直接联系看大气热力变化、大气的运动以及地球上水循环运动等,因此本节内容和前面章节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也为后面的生物、土壤、自然带,自然资源和能源,以及人类和环境等章节打下一定基础。本节名词概念比较多,但比较具体,联系实际广,抽象的地理原理比较少,易于理解,难度不大。复习中要注意概念所反映出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矿物、矿产和矿床;地壳和壳石圈等本节内容实践性很强,复习时要多联系实际,多观察实物,多对比示意图形,提高认识自然环境的能力。例如,对岩石,矿物的鉴别,对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的认识,以及对

地壳形态变化的了解等,都需要更有意识。 【知识要点梳理】 .结构体系 .要点梳理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戈扮内部圈层的依据 人们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呈有规律的变化,来确定地球内部构造和物质状态。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它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它们的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有规律地变化。 地震波波速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边连续的面,一个在地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面叫莫覆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 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面。根据这两个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内部圈层及其特征: 名称深度主要特征 地壳 由各种岩石组成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 --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知识点 1.地质作用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3.岩浆活动:人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浆活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而结晶,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花岗岩;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 4.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一般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壳运动的结果成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地质构造 示意图 岩层形态 地表形态 实践意义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褶皱 背斜 中心岩层向上拱起 形成山岭 顶部受受张力被 侵蚀成为谷地 良好的油气构造,开凿隧道通常选背斜,原因: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 向斜 中心岩层向下弯曲 成为谷地 槽部受挤压不易 侵蚀反成山岭 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 地垒 中间岩块上升,两侧岩块相对下降 形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 工程建设遇断层要避开,以 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 地堑 中间岩块下降,两侧岩块相对上升 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陕西的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 4.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地震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为地震,其中地壳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构造运动是引起地震的最主要的原因,即地震的主要类型是构造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只有一个震级。地表受到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可以有多个烈度。 5.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 边界类型 对地貌的影响 举例 张裂 生长边界 裂谷和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碰 撞 大陆板块与大 陆板块碰撞 消亡边界 巨大褶皱山系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 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 洋板块碰撞 消亡边界 海沟、岛弧和 海岸山脉 安第斯山(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 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 环太平洋地震带 6.板块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整个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带分割成了许多单元,这些单元叫做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被称为大洋板块。 7.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在干旱、地势较高的地区,风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十分明显。在气候湿润的山区,以流水侵蚀对地表的破坏作用最大。 8.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 外力作用 风力作用 流水作用 侵蚀作用 风蚀沟谷 瀑布、峡谷 风蚀洼地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云贵高云的喀斯特地貌 沉积作用 沙丘 河流流出山口处——冲积扇 沙垄 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黄土高原 河流入海口——河口三角洲 9.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可夷平地表。 ①上升冷却凝固 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 ②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 岩浆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④ ④ ④ ② ③ ③ 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