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支气管哮喘GINA解读(20200502124350)

支气管哮喘病例分析

支气管哮喘 哮喘全称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又称气喘,是一种以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被世界医学界公认为四大顽症之一,被列为十大死亡原因之最。哮喘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减弱劳动能力,降低生活质量,且难以得到根治,易反复发作,轻者伤身,重者致人丧命,因此防治哮喘刻不容缓。 编辑摘要 哮喘- 概述 哮喘 哮喘的英文名称asthma的词源是古希腊文aazein,意指“急促的呼吸”,这个名词首次出现于《木马屠城记》。在前450年,希波克拉底是第一个用这个字来描述这种病况。希波克拉底认为,结合哮喘的痉孪大都可能是发生在裁缝、钓鱼者和金属工身上。六个世纪以后,盖伦写了关于哮喘的文章,特别提及它是由部份或完全的支气管阻碍所造成。1190年,一名有影响力的中世纪犹太教教士、哲学家与医师摩西·迈蒙尼德(Moses Maimonides)写了一篇有关哮喘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论文。在17世纪,伯纳迪诺·拉马齐尼(Bernardino Ramazzini)注意到了哮喘和有机粉尘之间的关连。1901年开始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来治疗哮喘,而直到60年代开始发现到哮喘不只是单纯的支气管收缩,而是一连串的发炎反应,因此才将消炎药加入疗程之中。 哮喘是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疾病中四大顽症之一。1998年12月11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哮喘会的开幕日上,全球哮喘病防治创议委员会与欧洲呼吸学会代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开展世界哮喘日活动,并将当天作为第一个世界哮喘日。从2000年起,每年都有相关的活动举行,但此后的世界哮喘日定为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二,而不是12月11日。 据调查,在中国至少有2000万以上哮喘患者,但只有不足5%的哮喘患者接受过规范化的治疗,结合中国哮喘防治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呼吸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钟南山在“世界哮喘日”前夕指出:哮喘虽然不能根治,但实施以控制为目的的疾病评估、疾病治疗和疾病监测的“三步骤”,特别是使用经全球循证医学证实的联合治疗方案,哮喘是能够控制的。在中国,控制哮喘的关键是积极鼓励患者寻求正规的治疗方案。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大约有1.6亿哮喘患者。在我国哮喘的患病率为1%~4%,儿童和老年人是高发人群,无显着的性别差异,大约40%的患者有家族史。哮喘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认为与多基因遗传及吸入物、感染、食物、药物及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有关。哮喘- 流行病学 哮喘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估计有3亿人受本病困扰。由于标准的不统一,不同的流行病学资料难以比较。 哮喘- 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这提示本病与城市化有一定关系。在其它类型的过敏性疾病中,也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这提示伴随城市化而来的致病因素,其影响是遍及全

支气管哮喘试题

支气管哮喘复习题 一、选择题 1、诊断支气管哮喘的主要依据是: A、反复发作的呼吸困难伴哮鸣音 B、血中嗜酸性细胞增高 C、气道激发试验阳性 D、皮肤敏感试验阳性 2、参与速发型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免疫细胞为: A、血小板 B、肥大细胞 C、T淋巴细胞 D、巨噬细胞 3、支气管哮喘典型的临床表现: A、反复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 B、胸闷 C、干咳 D、胸痛 4、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病人血气分析二氧化碳分压增高提示: A、病情好转 B、出现呼碱 C、病情恶化 D、没有临床意义 5、关于外源性哮喘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有已知的过敏原 B、常在童年、青少年发病 C、多有家族过敏史 D、为?型变态反应 E、多由体内感染灶引起 6、支气管哮喘发作时不会出现: A、FEV1/FVC%下降 B、MMFR降低 C、RV、FRC增加 D、RV/TLC%增加 E、PEF增加 7、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哮喘的机制,下列哪项不正确: A、抑制炎症反应 B、减少组胺合成 C、增加β受体和PGE受体的数量 D、抑制磷脂酶A2,阻止LTS、PGS、TX和PAF的合成 E、抑制胆碱能受体 8、某患者近年来反复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被迫坐起,坐起后呼吸困难减轻,其最大可能诊断: A、心源性哮喘 B、支气管肺癌 C、慢性支气管炎 D、变态反应性肺浸润 9、女性,35岁,哮喘急性发作时体检发现过度充气体征,与肺气肿十分相似,此时最好的 鉴别方法是: A、拍摄胸片 B、测定RV、TLC,计算RV/TLC% C、高分辨CT D、经皮肺活检 E、给予舒张气道药物,待呼吸困难缓解后再拍胸片,测定RV、TLC 10、男性,35岁,中度哮喘患者,就诊时下述指标对于判断哮喘程度更为准确的是: A、心率加快,110次/分 B、房性早搏2次/分 C、血压升高148/90mmHg D、奇脉 E、房室传导阻滞 11、女性,20岁,反复发作性喘息10年,多于夏季发作。3天前闻油漆味后出现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吸入B2受体激动剂呼吸困难不能缓解来就诊。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为了客观地评价此患者的病情,最简单和客观的检查方法是: A、拍胸片 B、测定峰流速 C、测定最大通气量 D动脉血气分析 E、心电图 12、男性,20岁,既往有支气管哮喘史,突然发生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大汗,持续5小 时,静点氨茶碱不能缓解来诊。查体:BP16/(120/80mmHg),心率130次/分。双肺布满哮鸣音。紧急处理应选择: A、大剂量青霉素静脉滴注 B、吗啡皮下注射 C、静推呋塞米 D、静点甲基泼尼松龙 E、静推毛花甙丙 13、女性,25岁,反复哮喘发作10余年,平时常有夜间憋醒,肺内有哮鸣音存在。此次因 重度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治疗,好转出院时医生嘱长期应用抗哮喘药物,应选择以下哪一种 A、口服抗生素 B、泼尼松 C、口服氨茶碱

2017 GINA哮喘指南更新要点

2017 GINA哮喘指南更新要点! 2017-02-24 来源:医脉通作者:吴一龙我要投稿 GINA哮喘

字体:
收藏( 215 )评论(1人参与)视频播放S 视频播放E ppt播放S ppt播放E 调研专用qinjian add(20140610) (S) 调研专用qinjian add(20140610) (E) 2017年2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发布了哮喘更新指南,本文是更新的重点内容。 1. 哮喘慢阻肺重叠(Asthma-COPD overlap) 哮喘慢阻肺重叠(Asthma-COPD overlap)是2017 GINA和GOLD推荐的术语,用于描述具有哮喘和慢阻肺两种疾病特征的患者。这些患者常见于临床,但很少纳入临床研究中。哮喘慢阻肺重叠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实体,是指“哮喘”和“慢阻肺”,它可能包括由不同的基础机制引起的几种不同的表型。

既往的术语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asthma-COPD overlap syndrome)或ACOS不再建议使用,因为这个术语经常被用于一种单独的疾病。 2. 更新肺功能测量 肺功能测量频率 ?肺功能评估应在诊断或治疗开始时进行;控制治疗后的3~6个月后,评估个人最佳FEV1;并且此后定期(periodically) 对定期(Periodically)进行了说明: ?大多数成人:应至少每1~2年测量肺功能 ?高风险患者频率应该更高 ?儿童根据严重程度和临床过程,频率应该更高 肺功能轨迹 ?患有持续哮喘的儿童肺功能生长可能降低,一些患者在早期成人生活中可能有肺功能加速下降的风险。

哮喘诊疗指南解读(GINA2018)

1、哮喘得急性发作主要表现为患者得症状与肺功能由正常状态变为急剧恶化,甚至有些急性发作患者在以往并未被诊断为哮喘,首次急性发作即表现为哮喘得发作症状。 2、应筛选具有致命性哮喘危险得患者,进行反复得评估。 3、哮喘急性加重期得管理就是一项系统工作,包括患者记录哮喘日记,进行自我管理,症状加重期初期得管理与院内急性加重期得管理。 4、所有得哮喘患者都应建立适合自己病情得哮喘记录,以便更好地应对哮喘急性发作。 (1)哮喘记录应包括何时及如何改变药物使用,口服激素及症状治疗失败时得相应处理措施。 (2)哮喘症状急性恶化患者应立即至就近急诊治疗。 (3)患者得行动计划应根据症状或呼气峰值流速而安排。 5、为哮喘急性发作提供初始及急症处理设施。 (1)根据呼吸困难程度、呼吸频率、脉搏及氧饱与度、肺功能评估急性加重得程度,同时应用氧疗或短效β2 受体激动剂(SABA)治疗. (2)患者出现急性发作应立即转移至急诊治疗,如出现嗜睡、昏迷或寂静胸提示重症哮喘,应送往 ICU进一步治疗,转运过程中应用 SABA 及异丙托溴胺、控制性氧疗及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 (3)治疗措施包括重复吸入SABA、早期应用口服糖皮质激素,控制性氧疗,1小时后根据患者症状、氧饱与度、肺功能评估治效。 (4)异丙托溴胺仅推荐用于重症哮喘。 (5)静脉给予硫酸镁可以用于初始治疗无效得重症哮喘。 (6)胸部X 线检查不建议作为常规检查手段。 (7)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肺功能、初始治疗得反应、最近及既往急性加重情况及家庭护理能力决定就是否住院治疗。 (8)出院后应继续进行后续治疗,包括维持或逐步加量药物治疗 2 ~4周,并根据病情改善情况逐步减药减量. 6、抗生素不用常规推荐用于治疗哮喘急性发作。 7、哮喘急性发作后得后续管理工作 (1)回顾患者症状控制情况及有无急性发作得危险因素。 (2)对大多数患者而言,给药维持治疗 2 ~4周以预防进一步加重。 (3)检查吸入装置有无异常。 什么就是哮喘发作? 哮喘急性发作表现为逐步加重得咳嗽、气喘、胸闷、呼吸困难及肺功能进行性下降等,这些变化常常表明患者需要改变治疗得方案。哮喘急性发作得情况既可以发生在既往诊断为哮喘得患者,也可以表现为哮喘患者发现得首次表现。哮喘得急性发作可与上呼吸道感染、花粉或过敏原接触,空气污染相关,也可与哮喘吸入装置得不规范使用相关。然而部分患者也可在没有接触已知危险因素得情况下突然急性发作。重症哮喘亦可发生在轻症哮喘及控制良好得哮喘患者中。 如何识别具有高死亡风险得哮喘患者: 1、既往因哮喘急性发作接受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 2、在过去几年曾有因哮喘急性发作需住院治疗或急诊紧急处理得病史 3、近期使用口服糖皮质激素或停用糖皮质激素患者 4、目前没有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

护理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临床常用病例分析题汇编 一、熊某,男,81岁,近来几天严重腹泻,请问该患者的护理问题有哪些?如何护理? 答:护理问题:体液不足与腹泻有关;活动无耐力与严重腹泻有关;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可能与腹泻有关 如何护理:1.去除病因,如为肠道感染则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2.卧床休息,减少肠蠕动,注意保暖;3.调理膳食。鼓励饮水,酌情给予清爽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油腻、辛辣、高纤维食物。严重腹泻时暂禁食;4.防治水和电解质紊乱。按医嘱给予止泻剂、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5.保持皮肤完整性。每次便后用软纸轻擦肛门,温水清洗,并在肛门周围涂油膏以保护局部皮肤;6.密切观察病情。记录排便的性质、次数等,必要时留取标本送检。病情危重者,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如疑为传染病则按肠道隔离原则护理;7.心理支持,促进舒适; 8.健康教育。讲解腹泻有关知识,指导病人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段某,女,29岁,因天气寒冷,在关闭门窗的环境下,用炉火取暖。后被人发现晕倒在家,发现时神志不清,口唇呈樱桃红色。请问该患者出现了什么情况?该类病人的院前急救与氧疗方法是什么? 答:该患者是一氧化碳中毒。 院前急救:1.迅速脱离中毒环境,将病人放臵在空气新鲜处; 2.中度一氧化碳中毒昏迷者,要保持气道开放,持续吸氧; 3.中、重度一氧化碳中毒病人转送至有高压氧的医院,尽早进行高压氧治疗。 氧疗方法:包括常压吸氧和高压氧治疗。氧气吸入最好吸纯氧或含5%二氧化碳的混合氧,有条件者应积极采用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宜早期应用。无高压氧舱条件者可经鼻导管给予高浓度氧,流量8-10L/min,以后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持续低浓度氧气吸入,清醒后转为间歇给氧。 三、朱某,男55岁,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史,近日天气变冷,突发呼吸困难入院,入院时口唇紫绀,检查血气为PaO2为50mmHg,PaCO2为80mmHg,请问该病人的诊断是什么?该类病人如何给氧?为什么? 答:该病人诊断为Ⅱ型呼吸衰竭,吸氧方式是持续低流量给氧。(1-2L/M) 持续低流量给氧的理由是:1.呼吸主要由缺氧刺激:因此类病人的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对二氧化碳反应差,故呼吸的维持主要由缺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若吸入高浓度氧,PaO2迅速上升,使外周化学感受器失去了刺激,导致病人呼吸变慢而浅,肺泡通气量下降,PaCO2随之上升,严重时引起肺性脑病;2.避免加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吸入高浓度的氧,解除低氧性肺血管收缩,使肺内血流重新分布,加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泡无效腔增大,有效肺泡通气量减少,从而使PaCO2进一步升高;3.血红蛋白氧离曲线特性:在严重缺氧时,PaO2稍有升高,SaO2便有较多的增加。 四、一女性患者,在外伤补充了血容量后血压在90/60mmHg,医生开医嘱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请问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1.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需用微量输液泵控制滴速;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根据血压、心率等参数的变化,随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滴速;3.血管活性药物应尽量从中心静脉输入;4.采用专用通路输入血管活性药物,不要与中心静脉压测量及其他静脉补液在同一条静脉通路;5.缩血管药与扩血管药应在不同管路输入;6.加强对输注部位的观察,避免药液渗漏至血管外。

2008新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解析

2008新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解析 作者:林江涛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2008-5-8 15:36:37 点击: 2008年3月20日,最新修订的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颁布。中国哮喘联盟总负责人、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林江涛教授对新《指南》进行了解析,以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和践行新《指南》。 新《指南》重要变化之一诊断、分期与分级 ■ 修改了诊断标准中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的判断标准,即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 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 ■ 将哮喘分期定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与国外不同的是强调了“临床缓解期”的概念,明确指出其判断标准为经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 主张继续使用病情严重程度分级。该分级法主要用于治疗前或初始治疗时对严重程度的判断,在临床研究中更有价值。强调在哮喘长期管理中使用更易被临床医师掌握的、依照控制水平的分级。 ■ 增加了诊断试验相关内容,包括肺功能测定、支气管激发试验、呼气峰值流速(PEF)变异率、痰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呼出气一氧化氮(NO)检测及变应原皮试和血清特异性IgE测定。 新《指南》重要变化之二治疗方案选择 ■ 明确指出哮喘的主要治疗目标为达到并维持哮喘症状的控制。强调虽然目前尚无法根治哮喘,但以抑制气道炎症为主的治疗能控制临床症状。尽管控制哮喘的花费似乎很高,但治疗不当代价更大。 ■ 在确定长期治疗方案时应以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为基础,根据控制水平选择适当方案。选择药物时既要考虑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也要考虑患者实际状况如经济收入和当地医疗资源等。要为每名初诊患者制定防治计划,定期随访监督,改善患者依从性,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案。 ■ 参照GINA文件将长期治疗方案分为5级,并对初始治疗和升降级治疗作了比较清楚的规定。对未经规范治疗的初诊患者可选择第2级治疗方案,对病情较重者应直接选择第3级治疗方案。在选用的方案不能控制病情时应升级治疗直至达到哮喘控制。当哮喘控制并维持至少3个月后,可考虑降级治疗。备选减量方案包括:①对单独使用中大剂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者可减少50%剂量;②对单独使用小剂量ICS者可改为每日1次用药;③对联合使用ICS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者可将ICS剂量减少约50%,达到小剂量联合治疗时可改为每日1次联合用药或单用ICS治疗。若患者使用最小剂量控制药物达到哮喘控制1年,可考虑停药。 ■ 首次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疗方案,认为对贫困地区或低收入哮喘患者,视其病情程度不同,长期控制药物可考虑使用小剂量ICS、口服缓释茶碱、口服缓释茶碱联合ICS或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 强调哮喘相关死亡的高危患者包括:①有需插管和机械通气的濒于致死性哮喘病史;②在过去1年中因哮喘住院或看急诊;③正使用或近期刚停用口服糖皮质激素;④目前未使用ICS;⑤

哮喘诊疗指南解读(GINA2018)

1. 哮喘的急性发作主要表现为患者的症状和肺功能由正常状态变为急剧恶化,甚至有些急性发作患者在以往并未被诊断为哮喘,首次急性发作即表现为哮喘的发作症状。 2. 应筛选具有致命性哮喘危险的患者,进行反复的评估。 3. 哮喘急性加重期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包括患者记录哮喘日记,进行自我管理,症状加重期初期的管理和院内急性加重期的管理。 4. 所有的哮喘患者都应建立适合自己病情的哮喘记录,以便更好地应对哮喘急性发作。 (1)哮喘记录应包括何时及如何改变药物使用,口服激素及症状治疗失败时的相应处理措施。 (2)哮喘症状急性恶化患者应立即至就近急诊治疗。 (3)患者的行动计划应根据症状或呼气峰值流速而安排。 5. 为哮喘急性发作提供初始及急症处理设施。 (1)根据呼吸困难程度、呼吸频率、脉搏及氧饱和度、肺功能评估急性加重的程度,同时应用氧疗或短效β2 受体激动剂(SABA)治疗。 (2)患者出现急性发作应立即转移至急诊治疗,如出现嗜睡、昏迷或寂静胸提示重症哮喘,应送往 ICU 进一步治疗,转运过程中应用 SABA 及异丙托溴胺、控制性氧疗及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 (3)治疗措施包括重复吸入 SABA、早期应用口服糖皮质激素,控制性氧疗,1 小时后根据患者症状、氧饱和度、肺功能评估治效。 (4)异丙托溴胺仅推荐用于重症哮喘。 (5)静脉给予硫酸镁可以用于初始治疗无效的重症哮喘。 (6)胸部 X 线检查不建议作为常规检查手段。 (7)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肺功能、初始治疗的反应、最近及既往急性加重情况及家庭护理能力决定是否住院治疗。 (8)出院后应继续进行后续治疗,包括维持或逐步加量药物治疗 2 ~ 4 周,并根据病情改善情况逐步减药减量。 6. 抗生素不用常规推荐用于治疗哮喘急性发作。 7. 哮喘急性发作后的后续管理工作 (1)回顾患者症状控制情况及有无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 (2)对大多数患者而言,给药维持治疗 2 ~ 4 周以预防进一步加重。 (3)检查吸入装置有无异常。 什么是哮喘发作?哮喘急性发作表现为逐步加重的咳嗽、气喘、胸闷、呼吸困难及肺功能进行性下降等,这些变化常常表明患者需要改变治疗的方案。哮喘急性发作的情况既可以发生在既往诊断为哮喘的患者,也可以表现为哮喘患者发现的首次表现。哮喘的急性发作可与上呼吸道感染、花粉或过敏原接触,空气污染相关,也可与哮喘吸入装置的不规范使用相关。然而部分患者也可在没有接触已知危险因素的情况下突然急性发作。重症哮喘亦可发生在轻症哮喘及控制良好的哮喘患者中。 如何识别具有高死亡风险的哮喘患者: 1. 既往因哮喘急性发作接受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 2. 在过去几年曾有因哮喘急性发作需住院治疗或急诊紧急处理的病史 3. 近期使用口服糖皮质激素或停用糖皮质激素患者 4. 目前没有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

ERS.ATS指南解读:重症哮喘管理与治疗

ERS/ATS指南解读:重症哮喘管理与治疗 哮喘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因为其诱发因素众多,临床表现各异,并且长期预后也不尽相同。造成这一局面主要是由于诊断哮喘是依据患者反复发作喘息的病史,而缺乏一种能够帮助确诊的疾病标志物。 另一个令人困惑的地方是,通过联合使用吸入激素(ICS)和一种支气管扩张剂(通常是长效β受体激动剂,LABA),大多数患者 可以有效控制疾病,可仍然有一部分患者的病情无法达到有效控制。 这些病人通常被冠以「严重哮喘」或者「难治性哮喘」,尤其 是那些在联合使用了其他的控制药物后,哮喘依旧无法控制的患者。按照哮喘防治全球倡议(GINA)的推荐,这些患者通常都达到第4或者第5级药物控制的要求,病情却依然严重。 虽然这类患者只占整个哮喘群体的5%-10%,却消耗了大部分的医疗费用。最近一项对欧洲10个国家的持续性哮喘患者的研究发现,按照GINA定义的未控制哮喘患者花费的费用,包括药物治疗的费用,看医生、化验和住院的费用,以及与哮喘相关的生产损失,达到人均2281欧元,相应的控制良好的患者平均花费只有509欧元。 很明显,严重哮喘意味着患者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不仅 仅要让患者通过有效的治疗获益,而且需要对严重哮喘有更一步的认识。 针对重症哮喘的ERS/ATS专家组 鉴于此,欧洲呼吸病学会(ERS)/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TS) 成立了针对成人和儿童重症哮喘患者的专家组,希望更新既往的定义,

发现潜在的机制/确定重症哮喘的表型,对其概念做纲领性的评述,以及提供治疗的指导。 专家组成员由经过严格训练以及在处理哮喘(尤其是重症哮喘)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和科学家组成。这篇指南的目标受众群是呼吸疾病以及过敏领域的专家所面对的重症哮喘患者,包括成人和儿童患者。具体采用的方法是由专家组列出一系列重要的亟待回答的问题。 基于最新的可信的系统性综述和最近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建 议的评估、开发和评价(GRADE)的方法为每一个问题收集证据,如 果无法获得某一个系统性综述,则搜索与之相关的研究。需要强调的是专家组的文献回顾工作截止于2013年9月。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可能有新的研究在这个时间点以后发表出来,同样具有推荐的意义,却没有包含在指南中。 目前已经明确的是,尽管哮喘的随机对照研究有数百个之多, 然而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研究是针对重症哮喘的,而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关于重症哮喘的临床试验性治疗。专家组因此达成共识,指南中的建议大部分都基于以上的数据,然而在有一些情况下,还要结合现有的数据以及目前认为最好的观点或者最佳的处理。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因为时间限制,并非专家组确定的所 有重要问题都得到了解答。专家组所带来的成果就是第一份重症哮喘的国际指南。 重症哮喘的定义

第三章 病例分析——支气管哮喘

第三章病例分析——支气管哮喘 概念 哮喘是气道的一种慢性过敏反应性炎症性疾病,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这种气道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和广泛、易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胸闷和咳嗽症状。 临床表现 典型支气管哮喘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大多数有季节性,日轻夜重(下半夜和凌晨多发),常与吸入外源性变应原有关;急性发作时,两肺闻及弥漫性哮鸣音,以呼气期为主;可自行缓解或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后缓解,缓解期病人可无任何哮喘症状。 非典型支气管哮喘表现为发作性胸闷或顽固性咳嗽。(后者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

运动诱发的哮喘可以通过运动前热身,运动后缓慢停止来预防。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1)血常规: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并发感染可有白细胞增高,中性粒为主)(2)痰液检查:涂片染色后镜检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也可见尖棱结晶,粘液栓和透明的哮喘珠。 (3)呼吸功能检查:(哮喘发作时有关呼气流速的全部指标均显著下降)FEV1、FEV1%、PEF(峰值呼气流速)均减少。 (4)实验室检查:血清IgE有助于诊断。 (5)胸部X线检查:发作时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缓解期多无明显异常。 (6)动脉血气分析:轻度哮喘发作,PO2和PCO2正常或轻度下降;中度哮喘发作,PO2下降而PCO2正常;重度哮喘发作,PO2明显下降而PCO2超过正常,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和(或)代谢性酸中毒。 诊断依据 典型哮喘的诊断:具有反复发作性喘息,与季节相关,日轻夜重,多与接触变应原有关。发作时两肺满布哮鸣音,呼气相为主,伴呼气相延长。可自行缓解或应用支气管扩张剂缓解。缓解期无任何症状。除外其他引起喘息、胸闷、咳嗽的疾病即可诊断。 不典型哮喘的诊断:咳嗽应用各种镇咳药物和抗炎药疗效往往不佳。咳嗽可有日轻夜重和季节性加重的特点;常有其他过敏反应性疾病或有过敏反应性疾病家族史。 下列肺功能试验至少一项阳性,并除外其他引起喘息、胸闷、咳嗽的疾病方可诊断: 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 主要用于判断气道反应性。 ②支气管舒张试验 给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后,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5%,且FEV1增加值>200ml。 ③峰值呼气流速(PEF) 昼夜波动率≥20%。 实验性治疗有效亦支持。 鉴别诊断 1.心源性哮喘:常见于急性左心衰竭,多有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等基础心脏病史,表现为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双肺可闻及广泛的哮鸣音及水泡音,左心扩大,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胸片可见心脏增大,肺淤血征。如一时难以鉴别,可注射氨茶碱

2014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最新更新

2014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最新更新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的英文名称asthma起源于古希腊文aazein,意指“急促的呼吸”。两千多年前,希波克拉底第一次使用这个词来描述这种病况;两千多年后,支气管哮喘全球防治倡议(The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委员会成立并发展,努力改善全球的哮喘诊治工作。GINA委员会自 1993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哮喘的防治策略。GINA 指南在1995年首次出版后,不断进行修订和更新,整理并反映哮喘领域最新进展,保持指南的权威性,指导全球临床医师规范用药治疗哮喘。2014年5月,GINA 委员会根据近年多项研究数据再次对GINA 指南进行了修订,相较于之前版本,2014 GINA 指南在哮喘定义、诊断、评估和治疗等方面作出了较多更新,本文将针对这些方面的内容进行解读,以便各位查缺补漏,深入理解新版指南的变化。 新定义:哮喘者异质性疾病也 2014 GINA 指南第一个重要更新在于对哮喘的定义:哮喘为一种异质性疾病,常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包含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呼吸道症状病史,如喘息、气短、胸闷和咳嗽,同时具有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既往指南中强调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2014 GINA 指南则强调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该定义基于共识达成,考虑的是哮喘的典型特征,同时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相区别。

新诊断:重视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的意义 与修订后的哮喘定义保持一致,哮喘诊断需要基于识别特征性呼吸道症状模式,如喘息、气短(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同时强调识别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 针对存在以下典型呼吸道症状的患者,临床医师需要增加哮喘诊断的可能性,而获得呼气肺功能的过度变化证据是诊断哮喘的必要组成部分: (1)超过1个症状(喘息、气短、胸闷和咳嗽),尤其在成人患者;(2)夜间或早晨症状常常加重; (3)症状表现和强度随时间变化; (4)症状是由病毒感染(感冒)、锻炼、接触过敏原、天气变化、大笑或刺激物如汽车废气、烟雾或强烈气味触发。 2014 GINA 指南对哮喘初始诊断流程总结为以下几步: 图1.哮喘初始诊断流程

病例分析——支气管哮喘

概念 哮喘是气道的一种慢性过敏反应性炎症性疾病,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这种气道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和广泛、易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胸闷和咳嗽症状。 临床表现 典型支气管哮喘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大多数有季节性,日轻夜重(下半夜和凌晨多发),常与吸入外源性变应原有关;急性发作时,两肺闻及弥漫性哮鸣音,以呼气期为主;可自行缓解或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后缓解,缓解期病人可无任何哮喘症状。 非典型支气管哮喘表现为发作性胸闷或顽固性咳嗽。(后者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 运动诱发的哮喘可以通过运动前热身,运动后缓慢停止来预防。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1)血常规: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并发感染可有白细胞增高,中性粒为主)(2)痰液检查:涂片染色后镜检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也可见尖棱结晶,粘液栓和透明的哮喘珠。 (3)呼吸功能检查:(哮喘发作时有关呼气流速的全部指标均显著下降)FEV1、FEV1%、PEF(峰值呼气流速)均减少。 (4)实验室检查:血清IgE有助于诊断。 (5)胸部X线检查:发作时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缓解期多无明显异常。 (6)动脉血气分析:轻度哮喘发作,PO2和PCO2正常或轻度下降;中度哮喘发作,PO2下降而PCO2正常;重度哮喘发作,PO2明显下降而PCO2超过正常,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和(或)代谢性酸中毒。 诊断依据 典型哮喘的诊断:具有反复发作性喘息,与季节相关,日轻夜重,多与接触变应原有关。发作时两肺满布哮鸣音,呼气相为主,伴呼气相延长。可自行缓解或应用支气管扩张剂缓解。缓解期无任何症状。除外其他引起喘息、胸闷、咳嗽的疾病即可诊断。 不典型哮喘的诊断:咳嗽应用各种镇咳药物和抗炎药疗效往往不佳。咳嗽可有日轻夜重和季节性加重的特点;常有其他过敏反应性疾病或有过敏反应性疾病家族史。 下列肺功能试验至少一项阳性,并除外其他引起喘息、胸闷、咳嗽的疾病方可诊断: 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 主要用于判断气道反应性。 ②支气管舒张试验 给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后,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5%,且FEV1增加值>200ml。 ③峰值呼气流速(PEF) 昼夜波动率≥20%。 实验性治疗有效亦支持。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版)》解读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版)解读 阅读提示: 1.哮喘控制药物:推荐首选ICS-福莫特罗,不再推荐单独使用沙丁胺醇等SABA。(见阶梯治疗方案) 2.阿司匹林及药物诱发性哮喘的定义更新为:应用某些药物而引起的哮喘发作。诱发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抗胆碱药、抗生素或某些生物制剂。 3.重症哮喘的药物治疗:通常使用大剂量ICS;LABA、LTRA、LAMA 以及茶碱都需要与ICS联合使用。 哮喘流行病学 01 哮喘患病率逐年上升 2014年亚洲哮喘研究荟萃分析显示:亚洲成人哮喘患病 率在0.7%-11.9%,平均不超过5%。 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全球哮喘患者达 3.58 亿,较1990年增加了12.6%。 2019年中国肺健康研究显示:20岁以上哮喘患者4570 万,患病率为4.2%。 02 哮喘的控制现状 2017年我国30个省市城区门诊支气管哮喘患者控制水 平的调查显示:我国城区哮喘患者总体控制率为28.5%。 其中参与2008年哮喘控制调查的10个城市在2017年调

查中哮喘控制率为39.2%,较2008年哮喘控制率28.7%明显 改善。 图1:2008年和2017年我国10个城市哮喘控制情况 03 2020版哮喘分期(根据临床表现) 急性发作期:喘息、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加重,并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刺激物或呼吸道感染诱发; 慢性持续期:每周均不同频度或不同程度地出现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 临床控制期:患者无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4周以上,1年内无急性发作,肺功能正常。 哮喘诊断与评估 01 哮喘诊断标准 典型哮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病例04:支气管哮喘,题目及参考答案

试题4答案 女,23岁,喉中哮鸣间作10年,复发2天。 患者6岁时在进食鱼虾后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喉中哮鸣有声,不能平卧,经治疗缓解。后常因饮食不当或受凉而发作,不能自行缓解。3天前因劳累、受凉而出现呼吸困难、喉中哮鸣有声,痰鸣如吼,呼吸急促,胸闷,时有咳嗽,痰稀薄色白,咯吐不利,面色晦滞带青,口渴喜热饮,头痛,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查体:T:36.5℃,P:90次/分,R:22次/分,BP:120/80mmHg。营养均等,发育正常,双肺呼吸音粗,满布哮鸣音,尤以呼气时明显。心脏未见异常。胸腹反常运动。血常规:WBC 11×109/L,中性粒细胞80%,嗜酸性细胞7%。胸片平片见双肺透亮度增加,肺纹理增多。动脉血气分析:PaO2 80mmHg,PaCO2 30mmHg,pH 7.41。 要求:根据以上病史摘要,请将: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写在文本框上。 时间:60分钟。 标准答案: 参考答案: 辨病辨证依据:患者风寒外袭肺卫,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引动停积之痰,故有痰鸣如吼,呼吸急促,胸闷,咳嗽,咯吐不利等。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为风寒外袭之征。

西医诊断依据: 1.反复发作呼吸困难、喉中痰鸣有声,伴有胸闷咳嗽。 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弥漫性哮鸣音,尤以呼气时明显。 3.胸片:双肺透亮度增加,肺纹理增多。 4.血常规:WBC 11×109/L,中性粒细胞80%,嗜酸性细胞7%(升高)。 请与心源性哮喘相鉴别:心源性哮喘左心衰竭时可出现心源性哮喘,发作时症状与哮喘相似,但心源性哮喘多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和二尖瓣狭窄等病史和体征。常咯粉红色泡沫痰,左心扩大,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双肺可闻及广泛哮鸣音及湿啰音。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哮病——发作期寒哮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 射干9克;麻黄9克;生姜9克;细辛3克;紫菀6克;款冬花6克;大枣3枚;半夏9克;五味子3克。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治疗原则: 1.立即脱离变应原; 2.药物治疗:(1)支气管舒张剂: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抗胆碱

全球哮喘防治的创议(GINA方案)

全球哮喘防治的创议(GINA方案) 一、背景 全球哮喘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澳大利亚、瑞典、美国以及中国的研究,都显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进展,哮喘的患病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发达国家儿童哮喘的患病,高于发展中国家,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城市的儿童哮喘患病率高于乡村。2000年,我国进行了儿童哮喘率的调查,显示在全国各大城市中,重庆的儿童哮喘患病率最高,为3.34%,而患病率最低的是我国的拉萨,仅为0.52%。 全球哮喘防治的创议,也就是GINA方案,为我们给出了一个全球哮喘的预防与治疗的指导。GINA方案,是在全球范围内,治疗哮喘的一个纲领性的文件,每两年都会有更新。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由全国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医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发行,在2004年,也进行了第二次的修整。 二、儿童哮喘的诊断与治疗name="02" id="02"> (一)哮喘的定义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 T 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的增加,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儿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二)病因 哮喘的本质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过敏)炎症,炎症使气道呈现高反应状态(即呼吸道对各种理化及生物刺激因子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敏感及强烈的反应),并在一定促发因素的作用下,引起易感者气道痉挛即哮喘发作。 有过敏体质的人接触抗原后,使平滑肌立即发生痉挛,此为速发性哮喘反应。更常见的是不少患者在接触抗原数小时乃至数10小时后方始发作哮喘,称为迟发性哮喘反应,这是气道慢性非特异性(过敏)炎症的结果是气道粘膜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腺体分泌增中、粘液纤毛清除功能障碍,加上管腔内粘液栓阻塞是哮喘发作的重要机制。 (三)哮喘发作的危险因素 1. 易患因素 每个人会有不同的体质,特应性的体质,也就是过敏体质的人是哮喘发作的易患因素。 2. 致病因素 (1)室内致敏原

2006 版GINA 指南的哮喘定义、诊断和分级

中国医学论坛报/2007年/4月/26日/第B16版 综合 2006版GINA指南的哮喘定义、诊断和分级 ——《哮喘管理和预防的全球策略》2006年修订版精选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周新 哮喘未控制可造成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哮喘控制现状不容乐观。据2000年亚太地区哮喘现状研究调查(AIRIAP)显示,只有少于5%的哮喘患者达到GINA指南定义的哮喘控制标准。因此,只有改善哮喘控制状况,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疾病负担。 虽然哮喘临床表现变异很大,但气道炎症始终是不变特征。哮喘诊断应基于症状和肺功能检测进行综合评估,肺功能检测包括测定FEV1和PEF,这两个指标不仅对诊断哮喘至关重要,同时也是评估哮喘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 哮喘控制可用多种方法定义,通常的“控制”指疾病得到预防甚至治愈,但对于哮喘而言,更实际的目标是控制哮喘的临床特征,即达到哮喘临床控制。 2006版GINA指南强调依据哮喘临床控制水平而非哮喘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以此指导哮喘治疗,体现出GINA推荐的哮喘管理重点从急性加重转至哮喘控制的重大变化。 哮喘的疾病负担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约有3亿哮喘患者,不同国家的哮喘总体患病率为1%~8%。每年全球约有25万人死于哮喘。哮喘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尽管控制哮喘的费用看似很高,但由于未正确治疗造成的医疗花费更高。2006版GINA指南推荐的哮喘管理模式成本效益比较高。相信哮喘控制得到改善后,全球的哮喘疾病负担必将显著减轻。 哮喘的定义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作用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而气道高反应性可引起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反复发作,尤其在夜间和清晨。这些症状发作通常与肺内广泛可变的气流阻塞相关,这种气流阻塞通常可自发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 哮喘的诊断 通常基于发作性气急、喘息、咳嗽和胸闷症状确立哮喘的临床诊断。 对于年龄>5岁的患者,肺功能测试(肺活量或呼气峰流速)可评估气流受限的严重程度、可逆性和易变性,并证实哮喘的诊断。肺活量检测是评估气流受限的首选方法,一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改善≥12%(或≥200 ml),则支持哮喘诊断。由于许多肺部疾病可导致FEV1降低,故评估气流受限的另一项重要指标是FEV1/用力肺活量(FVC),该比值低于0.75~0.80提示气流受限。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呼气峰流速(PEF)改善≥20%(或≥60 L/min),或PEF变异率>20%,同样提示哮喘的诊断。测试过敏状况有助于鉴别引起哮喘的危险因素。对于出现哮喘症状但肺功能正常的患者,测试气道反应性有助于确立哮喘诊断。 哮喘的分级 1. 根据哮喘严重程度分级 哮喘的严重程度应同时包括潜在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随时间变化。以往根据哮喘病情严重程度分级的方法,对患者需要何种治疗及对治疗的反应如何预测价值较低,因此,2006 版GINA指南不再将其作为制订和调整当前治疗方案的依据,仅推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