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论考试重点

中医学概论考试重点
中医学概论考试重点

1。简述中医学得基本特点?

答:中医学得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中医学得思维方法:援物比类与司外揣内。

2。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得名称?

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以火立论用药寒凉,“攻下派"张子与认为病由邪生以汗,吐,下治病;“补土派”李杲认为内伤脾脏百病由生,补益脾胃;“养阴派”朱丹溪认为阳长有余阴常不足、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王清任:重视解剖,发展淤血致病理论,认为脑主神明。

3。什么就是整体观念?什么就是辨证论治?

答:整体观念:就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得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与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得统一性、完整性与联系性。认为人体就是一个有机得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与内外环境得统一性得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得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与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就是中医认识疾病与治疗疾病得基本原则。所谓辨证,就就是将四诊所收集得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辩清其病因、病位、

病性及邪正之间得关系,最终概括、判断出某种性质得“证"。所谓论治,则就是根据辨证得结果,选择与确定相应治疗原则与治疗方法得过程。

4.什么就是同病异治?什么就是异病同治?

答:指同一种疾病,由于表现得证不同,可采用不同治法;指不同得疾病,在其发展得过程中如果出现同一性质得证,可采用相同得治法。

6、什么就是阴阳、五行?

答:阴阳: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得事物与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得概括,含有对立统一得概念。

阴阳学说得基本内容: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阴阳治疗原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木: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与性质得事物及现象。火:具有温热、升腾作用与特性得事物与现象。土: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与特性得事物与现象。金: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或性质得事物。水: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得作用或性质得事物、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相克(乘侮:相克太厉害。相侮:反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制化:

7、什么就是气机?基本形式就是什么?

答:气:就是极其细微、活力很强、不断运动变化着得,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得最基本物质。气得运动,称为“气机”。基本形式有四种:升、降、出、入。气得生理功能:推动,温煦,防御,气化、气得分类:元气(最基本,重要)、宗气(食物运化,司呼吸)、营气(有营养)、卫气(防御)。气与血得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养气、血能载气、

8、五脏得生理功能分别就是什么?

五脏:心、肝、脾、肺、肾。五脏藏精,实而不满、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化物,实而不满、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卫护于外、心得主要生理功能就是:主血脉与主神志、心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其华在面、

肺:位于胸中,上通喉咙。肺得主要生理功能就是:一主气、司呼吸、主声音。二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三朝百脉,主治节。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其华在毛。

脾:位于中焦、主要功能就是主运化(运化水谷,对饮食得消化吸收;运化水液,对水液得吸收转输布散)、主升清与主统血。脾在体与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其华在唇。

肝:位于肋部、肝得主要生理功能就是:主疏泄(调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消化,疏通水道,调理冲任)与主藏血、肝在体合筋,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其华在爪(爪为筋之余)、

肾:位于腰部、肾得主要生理功能:主藏精,主水与主纳气、肾在体合骨,在窍为耳与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9、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得水谷精微都依赖脾得运化,饮食水谷就是人出生以后主要得营养来源,也就是生成气血得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精就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与生殖繁衍基本物质。精化气,称为肾气。肾中精气得生理作用概括为肾阴肾阳,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滋润作用得成为肾阴;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得称为肾阳。肾阴、肾阳就是全身阴阳得根本,五脏六腑阴阳都离不开肾阴、肾阳得供养,肾阴、肾阳又就是肾先天之精气生理功能得概括,所以称“肾为人体先天之本”、

10、肝肾有什么关系?脾肾有什么关系?

答:肝与肾得关系主要表现在精与血互生与阴液互养两个方面。肝血有赖于肾精得滋养,肾精需要肝血所化之精填充,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脾与肾得关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生与水液代谢两方面、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化生精微有赖于肾阳得温煦,肾藏精,精其有赖于水谷精微得培育充养、

11、什么就是病因?

答:病因:破坏人体阴阳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得原因。简称为“邪”。常见得病邪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风邪得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易兼诸邪。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区域性、相兼性与转化性、)、疠气、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一直接伤及内脏。二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忧则气郁。三影响病情变化。)、饮食失宜、劳逸过度、外伤、药毒、先天因素、痰饮、瘀血、结石等。

12、什么就是正气邪气?什么就是实证虚证?阴阳失调哪几种?答:正气:泛指人体抗病能力与康复能力,就是人体各种生理功能总称、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实证:就是指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正气未衰得一种病理变化。实则泻之。虚证:就是指以正气虚亏为矛盾主要方面,邪不亢盛得一种病理变化、虚则补之、阴阳失调得5种表现: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13、何谓八纲辨证?说出八纲辨证得意义?

答:八纲辨证,就是运用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八个辨证得纲领,对

疾病得病因、部位额、性质与正邪斗争消长情况,进行分析归纳诊断为不同病证得辨证方法、

14、何谓“治未病"?其内容包括那些内容?何为正治反治?

答:“治未病”,就是中医学得预防为主得思想、就就是采取一定得措施,防止疾病得发生与发展。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即重视增强人体正气与防止病邪侵害两个方面得工作。既病防变:就是指在疾病发生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向纵深方向发展与转变、正治(逆治):逆疾病得证候性质而治、反治:顺从疾病得证候表面假象而治。在治病求本得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只不过顺从其外在假象。

15、中医治则得含义与内容就是什么?

答:治则:就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循得基本原则。它就是在中医学得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制定得,对临床治法、处方、遣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内容:①治病求本;②扶正祛邪;③调整阴阳;④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16、试述中药得概念与内容?

答:中药:就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得药用物质及其制剂,包括材、中药饮片与中成药等、

主要包括: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发散行气活血、甘:补虚与中缓急止痛缓与药性调与药味。酸:收敛固涩。苦:降泄通泄清泻,

苦寒燥湿。咸:软坚散结、淡:利水渗湿)、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道地药材:指历史悠久,品种优良,栽培(养殖)加工合理,产量宏丰,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且质量优于其她产地得中药材。四川:黄连、川穹、附子、川贝母;江苏:薄荷、苍术;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甘肃:当归,河南:地黄,山东:阿胶,山西:党参,宁夏:枸杞子,广西:肉桂:广东:砂仁,云南茯苓。四大淮药:地黄、山药、菊花、牛膝;四大南药:砂仁、槟榔、巴戟、薏苡仁、

17、中药用药禁忌有哪些?叙述十八反与十九畏歌诀与内容?

答: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中药用药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禁忌、病证用药禁忌。

十八反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歌诀:硫磺原就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18、比较麻黄与桂枝得异同点?

答:相同点:均能发散风寒,治疗寒表证及风湿痹症。

不同点:

麻黄,发汗力强,惟以风寒表实无汗为用。又长于平喘、利尿,治肺寒喘咳、风水水肿等。

桂枝,发汗力缓与,治风寒表实无汗及表虚有汗皆宜,又善温通血脉、通阳化气。

19、比较荆芥与防风得功效异同点?

答:相同点:药性与缓,表寒表热皆宜,均能消散疮疡。

不同点:

荆芥,清透力强,并能宣透疹毒,治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炒炭止血,治吐衄下血及崩漏。

防风,辛散祛风力强,善祛风而胜湿,止痛、止痉、为治风通用之品,也就是风药之润剂,能胜湿止痛,炒用具止泻作用、

20、比较薄荷,蝉蜕与牛蒡子得功效异同点?

答:相同点: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止痒。

不同点:

薄荷,发散力强,能疏肝理气下疏肝气,上述诸症无汗者用之为宜、

牛蒡子,发汗力弱,但清热解毒,治热毒疮痈。蝉蜕又能清肝明目,息风止痉、

21、比较桑叶与菊花得功效异同点?

答:相同点: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不同点:

桑叶,作用偏于肺,疏散风热之力较强,还能凉血解毒。

菊花,作用偏于肝,平肝明目之力较强,长于清肝热、平肝阳,故兼治肝风头痛。又善清热解毒,治疗疔疮肿毒。

22、什么就是清热药?清热药分为哪几类?各小类举出两味药?

答:清热药:指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里热证得药物、

清热药分为五类:

①清热泻火药,如:石膏、知母、栀子;

②清热燥湿药,如:黄芩、黄连、黄柏、

③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白头翁。

④清热凉血药,如:生地黄、玄参、牡丹皮。

⑤清虚热药:如:青蒿、地骨皮。

23、比较黄芩、黄连、黄柏得功效异同点?

答:相同点: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不同点:

黄芩,清上焦肺热,清热安胎。

黄连,清中焦胃热,清心火、止痛。

黄柏,清下焦湿热,即清实热,又清虚热。

24、泻下药可分为哪几类?各类得适应证与代表药物就是?

答:泻下药分为3类:

攻下药:里实便秘,如:大黄、芒硝、潘泻叶;

润下药:肠燥便秘,如:火麻仁;

峻下逐水药:水饮停聚,如:京大戟、芫花、巴豆。

25、大黄得药用部位与主要功效就是什么?

答:大黄得药用部位:干燥根及根茎、

大黄得功效:泻下攻积,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清利湿热、

26、独活与羌活得功效异同点?

答:相同点: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不同点:

羌活:解表力强,善治上半生疼痛、太阳头痛。

独活:解表力缓,善治下半身疼痛、

27、半夏与天南星得功效异同点?

答:相同点:燥湿化痰,治湿痰、寒痰证,外用消肿散结。

不同点:

半夏:湿痰咳嗽,呕吐之要药。

天南星:善祛风痰,祛风止痉常用。

28、川贝母与浙贝母得功效异同点?

答:相同点:清肺化痰、止咳、消痰散结。

不同点:

川贝母:甘寒清润,多用于治阴虚久咳、肺痨,肺燥咳嗽。

浙贝母:苦寒开泄,多用于风热或痰热咳嗽,瘰疬痈肿等证、

29消食药得区别

山楂油腻肉食积滞,并可行气;神曲解表,食积而兼外感发热;麦芽淀粉类食积,可回乳;莱菔子食积气滞之脘腹胀满,可降气化痰

30退热,升阳药(柴胡葛根升麻)得区别

三药均能发表退热,柴胡治邪在半表半里得寒热往来证。三者又能升阳,柴胡与升麻能升脾胃阳气以举陷。柴胡可疏肝解郁,升麻能清热解毒。葛根升阳止泻,生津止渴,还善治项背强痛、升麻与葛根还能透疹。31安胎药得区别

黄芩、苎麻根(清热安胎);砂仁(理气安胎);白术(补气安胎);杜仲、桑寄生、续断(补肝肾安胎);艾叶(温经安胎)、

32止呕药得区别

第1章?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得药物,称解表药,又谓发表药。一发散风寒药

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尿消肿(无汗,麻黄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2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脉,温助阳气(有汗与麻黄配伍,无汗与白芍配伍)

3生姜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生姜能温中止呕素有“呕家圣药”之称)

4荆芥(中性) 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碳炒,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

最为平与之品)

二发散风热药

1蝉蜕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止痒,清肝明目,息风止痉(偏寒凉,失音,小儿急,慢惊风)

第二章清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用治里热证得药物,称为清热药。

1栀子清热泻火,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心火,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2黄连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解毒(心火,为治泻痢要药)

3黄柏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解毒(下焦湿热,肾虚火)

4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为治一切阳性疮痈之要药)

5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心火,有“疮家圣药”之称)

第3章?泻下药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得药物,称为泻下药。

1大黄泻下通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清利湿热(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脏腑火热上炎证,外用研磨,黄疸)

第4章祛风湿药

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得药物,称祛风湿药、

1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以补肝肾达到强筋骨固冲任安胎得目得)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以治疗水湿内停病症为主要作用得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

1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性甘淡,利水不伤正,药性平与,无寒热之偏,故可广泛用于寒热虚实各种水肿及水湿为患之证,为利水渗湿要药)

2茵陈利胆退黄,清利湿热(内服或外用煎汤熏洗,茵陈为治黄疸之要药)

第7章温里药

凡能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得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1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附子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第8章理气药

凡以疏里气机、消除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得药物,称理气药,又谓行气药。

1厚朴行气,燥湿,平喘(湿阻中焦,燥湿化痰,降气平喘,为行气除胀

要药)

2香附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疏肝行气止痛之要药,也就是妇科调经止痛之要药)

第9章活血化瘀药

凡能通畅血行、消散瘀血,治疗瘀血证为主要作用得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又称活血祛瘀药。

1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血中之气药;为妇科活血调经要药,又为治头痛要药)

2红花活血化瘀,化瘀消斑(为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之要药,就是妇产科血瘀病证得常用药,常与当归、川芎、桃仁等相须为用)

第10章化痰药

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痰证得药物,称为化痰药。1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外用消肿止痛(为湿痰要药,善治脏腑之湿痰;为止呕要药。)

2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消痈散结(甘寒而润,善清肺润燥,)

第11章止咳平喘药

凡以制止或缓解咳嗽与喘息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治疗咳喘证得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

1枇杷叶清肺化痰,清胃止呕(肺热,胃热呕逆,还有竹茹,白茅根) 第12章安神药

凡以宁心安神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心神不宁病症得药物,称为安神药。

1远志宁心安神,化痰开窍,祛痰止咳,消散痈肿(健忘,痰多黏稠,乳房肿痛)

第13章平肝潜阳药

1牡蛎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痰核,滑脱)

第14章补虚药

凡就是补虚扶弱,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虚衰得病理偏向为主要作用,主治虚证得药物,称为补虚药。

1人参大补元气,补肺脾心肾之气,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复脉固脱,为拯危救脱要药,为治肺脾气虚要药)

2西洋参补元气,补肺脾心肾之气阴,生津止渴

3党参补脾气益肺气,生津,补血

4黄芪补脾益气,升阳举陷,利水消肿,益卫固表,补肺气,托毒生肌(为补脾气要药,前面均蜜制,最后为生用)

5白术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为补脾要药)

6甘草补益心气,补脾气,止咳祛痰,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与药性第15章

1当归补血,活血化瘀,止痛,调经,润肠通便(为补血要药;妇科要药;为淤血证要药)

2熟地黄补血,滋肾精养肝阴(补血要药;补肾阴之要药,发育迟,行迟,须发早白)

3阿胶补血,止血,滋养肺肾之阴(多治血虚,尤出血引起血虚,补血药中唯一得止血药,烊化,炒珠)

4何首乌制首乌补血,制首乌益肾精,制生首乌截疟,生首乌缓泻通便(制首乌,改变药性,补精血,不燥不腻,适合长期服用)

5白芍补血,平抑肝阳,缓急止痛,收敛止汗(补血药中止痛最强,唯一止汗药)

要药

麻黄根为敛肺固表止汗之要药。

香薷有夏月麻黄之称、

防风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

柴胡为治少阳证之要药

石膏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

白头翁为痢疾要药。

蒲公英为治疗乳痈之要药、

鱼腥草为治肺痈之要药。(桔梗为治肺痈之必用药,舟楫之剂,引药上行)

大血藤为治肠痈要药。

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牡丹皮为治无汗骨蒸之要药。

威灵仙为治风湿痹痛要药。

蕲蛇为活络要药、

木瓜为舒筋要药。

秦艽为风药中之润剂,亦为治虚热要药、

防己为治风湿痹证湿热偏盛之要药。

藿香为芳香化湿浊要药,还就是治湿浊中阻而致呕吐之捷药。

砂仁为醒脾调胃要药。

金钱草治石淋要药。

肉桂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

陈皮为治痰之要药、

木香既为行气止痛之要药,又为健脾消食之佳品,还就是治湿热泻痢

里急后重之要药、

薤白为治胸痹之要药。

山楂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

地榆为治水火烫伤之要药。

侧柏叶为治各种出血病证之要药、

苎麻根为安胎之要药。

三七为治瘀血诸证之佳品,为伤科之要药。“止血之神药。”

白及为收敛止血之要药,尤多用于肺胃出血之证,亦为外疡消肿生肌

得常用药。

延胡索为活血行气止痛之良药(第一品药),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丹参为妇科调经常用药。“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

益母草为妇科经产要药。

骨碎补为伤科要药。

穿山甲为治疗产后乳汁不下之要药,为治疗疮疡肿痛之要药。(炒珠) 苦杏仁为治咳喘之要药。

合欢皮善解肝郁,为悦心安神要药。

羚羊角为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尤宜于热极生风所致者。天麻为治眩晕、头痛之要药。

麝香为醒神回苏之要药。

中医学考试

1、五行的生克次序 五行为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2、五脏与九窍的关系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 3、气的生理功能气的推动作用、气的温熙作用、气的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为具有代表性的特点,此外还具有综合性、实用性、非损伤性、注重内因等特点。 5、脾统血指脾气能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6、四君子汤的药物组成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7、张仲景撰写了著名的辨证论治专著《伤寒杂病论》。 8、心的功能是主血脉、主神明。 9、“见徽知著”的诊断原理最主要的意义是治未病。 10、病、征、症的关系严格区别又紧密联系。 11、疾病过程中,先有高热,汗出面红脉洪后突然转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用何种理论解释 重阳必阴,阳脱即阴 12、“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说明阴阳何种关系互根互用。 13、五行中,火的特性是“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14、阴偏衰,其病症的性质是虚热证 15、对心主血脉的功能起最关键作用的是心气的旺盛 16、以调节气机升降为主要联系的两脏是肝、肺★?肺和脾 17、与脑髓充盈密切相关的脏是肾 18、既恶湿又能化湿的脏腑是脾 19、积于胸中,上走息道,下注气衔的气是宗气 20、易生风动血的六淫病邪是火邪 21、七情致病引起“气消”的情志是悲 22、形成实证的病机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虚★?阳盛 23、“中医学”治味病的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24、中药苦味辛味特点为能泄、能燥、能坚阴;能散能行。 25、假神的表现多见大病、久病、重病之人,精神萎靡,面色晦暗,声低气弱,懒言少食,病未好转,突然见精神转佳,两颊色红如状,语音清亮,喋喋多言,思食索食等。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预后不良。也称“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26、淡白舌见于阳气衰弱或气血不足 27、脉有胃气最主要表现从容和缓流利 28、寒湿困脾的临床表现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泛恶呕吐,口粘不爽,腹痛溏泻,头重身困或浮肿,苔白腻或舌淡胖,脉濡缓。 29、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是自然变化的普遍规律、三阴三阳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形式、阴阳相关的条件、相对性和可分性、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30、属于“虚则补其母”治法有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发、益火补土法。 31、中医学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具体表现在: 32、气机失常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33、易伤津的六淫邪气是火邪、燥邪、暑邪。★?火 34、与痰饮形成有关的脏腑是肺脾肾

中医学概论重点

中概复习提纲 中医学就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得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得医学理论体系。 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得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得建立 (2)扁鹊、《难经》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4)《神农本草经》最早得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与《脉经》24种脉法,最早得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得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得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中医理论体系得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就是一个有机得整体(结构上得整体联系、功能上得相互协调、病理上得相互影响、诊断上得整体诊察、治疗上得整体调节)、人与环境得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界得统一性,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二)辨证论治 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与转归得一种完整得过程。症:疾病得外在表现。征:体征 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得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得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得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得性质(如寒、热等)与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得全面情况。 辩证-将四诊所收集得资料、症状与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得原因、性质、部位与正邪之间得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辩证得结果,确定相应得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或病人得机体得反应性不同,其病理变化就会不同,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疾病,有时会出现相同得病机变化,采用相同得治法 (三)恒动观: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与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运动得、变化得,发展得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得静止得、僵化得观点。 1、生理上得恒动观“动而不息”就是自然界得根本规律 2、病理上得恒动观(疾病处于不停得发展变化中、有一定阶段性、处于恒动中) 中医学得学科性质与特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得交叉性、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得双重性、中国传统文化得综合性 中医学体系得主要建构方法:取象比类、司外揣内、揆度奇恒(对比)、推演络绎、试探与反证、心法与顿悟 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而十分活跃得极微细物质,就是构成宇宙万物得本原或本体。 气一元论得基本内容:1、气就是构成自然界万物得本原 2、气具运动、变化得特性气机:气得运动(升、降、出、入)气化:通过气得运动

中药复习重点(1)

中药学复习重点 1、中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它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2、配伍: 按照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或者两味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3、炮制:是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需要,进行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4、祛风湿药: 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治疗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5、止血药: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的药,称为止血药。 6、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品种、来源、产地、采集、贮存、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7、相须: 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8、煅: 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的炮制方法。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 9、利水渗湿药: 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称为利水渗湿药。 10、安神药:以宁心安神为主要功效,治疗心神不宁病证为主的药物,叫安神药。 11、相反:两种药物同用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十八反,十九畏。 12、开窍药: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13、理气药:凡用以调理气分疾病,能舒畅气机,可使气行通顺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1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轻或消除。 15、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气。 16、化痰药: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17、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如水飞朱砂,炉甘石,雄黄。 18、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19、解表药: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0、利水渗湿药: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称为利水渗湿药。 21、止咳平喘药:以缓解或制止咳嗽和喘息为主要功效,治疗咳嗽、喘证的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 22、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23、五味:指药物具有的辛、甘、苦、酸、咸五种基本味道。 24、补虚药: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正气虚衰为主要功效,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25、化湿药: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治疗湿阻脾胃证的药物,称化湿药。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绪论 1,《皇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收集论文162篇,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养生等问题。 2,《神农本草经》该书成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最早的一部药物学重要典籍,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寒、凉、温、热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 3,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即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体宇宙是一个整体。其包含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 (二) 辩证论治辩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1,阴阳: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其在阴阳二气运动程中进行的,没有阴阳二气的运动,也就不会发生阴阳交感。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阴阳交感则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的一个过程,是阴阳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态。 (二)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天与地,则天为阳,地为阴。阴阳对立导致阴阳相互制约,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冰冷可以降低高温等。 (三)阴阳互根互用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如外为阳、内为阴,没有外也就无所谓内,没有内也就无所谓外等等。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地孳生助长对方。认为藏于体内的阴精,不断地化生为阳气;保卫于体表的阳气,使阴精得以固守于内。 (四)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中。 (五)阴阳相互转化其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如昼夜的变化。阴阳转化表现为渐变形式和突变形式两种。 4,五行各自的特性 (一)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中医儿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儿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1、提出小儿“稚阴稚阳”理论的著作是() A:《诸病源候论》 B:《颅囟经》 C:《小儿药证直诀》 D:《景岳全书》 E:《温病条辨》 答案:E 解析:第一单元-中医儿科发展简史,细目二-著名儿科专著,第十部专著《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 2、新生儿体重约为()kg A:1 B:2 C:3 D:4 E:5 答案:C 解析:第二单元-小儿生长发育,细目二-生理常数,体重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新生儿体重约为3kg。 3、小儿“纯阳之体”的含义是:( ) A:纯阳无阴 B:阳常有余

D:发育迅速 E:阳气充沛 答案:D 解析:第三单元-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细目一-生理特点,二-“稚阴稚阳”与“纯阳”学说的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脉法》说:“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这里,“纯”指小儿先天所禀之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理现象。“纯阳”学说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阳充阴长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纯阳,是我国古代医家关于小儿生理特点的学说之一。不能将“纯阳”理解成正常小儿为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4、小儿易产生感冒、咳喘,原因主要是() A:脾常不足 B:肺脏娇嫩 C:肾常虚 D:稚阳未充 E:稚阴未长 答案:B 解析:第三单元-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细目三-病理特点,小儿病理特点对临床认识儿科疾病病因、疾病谱、证候变化及预后的意义-肺本为娇脏,难调而易伤。小儿肺常不足,包括肺的解剖组织结构未能完善,生理功能活动未能健全,加之小儿寒温不能自调,家长护养常有失宜,故形成易患肺系疾病的内因、外因。肺为呼吸出入之门,主一身之表,六淫外邪犯人,不管从口鼻而人还是从皮毛而人,均先犯于肺。所以,儿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占儿科发病率的首位。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 导论 一、什么就是中医学? 中医学就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了理论体系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伤寒论》(外感病)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内伤病) (4)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与《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李杲(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养阴派)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近代与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就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协调统一) (2)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与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与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病—就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与转归 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 征—体征; 证—就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与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中药学考试必备知识点

中药学1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桂枝:辛甘温,归心、肺、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去风解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白芷:辛温,归肺胃经。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 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郁,升举阳气。 升麻:辛甘微寒。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消肿止痛。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芦根:甘寒,归肺胃经。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清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清热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赤芍:苦微寒,归肝经。 紫草:甘寒,归心肝经。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牛黄:苦凉,归肝心经。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射干: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清热解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清热解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解毒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穿心莲:苦寒,归胃肺大小肠经。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清热归心肾脾经, 止痛,调和药性。补阳药: 归肾肝经。补肾阳, 调冲任, 归肝肾经。 补肾阳, 归心脾经。 微寒, 归肝肾经。 。 。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学(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一)胃痛 1.1心下痞(胃痞):胃脘部胀满痞闷不舒,但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 1.2心嘈: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胸膈懊憹,得食暂止或食已复嘈。 1.3泛酸:泛吐酸水,分为吞酸、吐酸。吞酸:酸水上涌于口而复入于胃中。吐酸:吐出酸水。 1.4胃脘痛: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伴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 2.1胃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哪些方面? 寒邪客胃,气机郁滞;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情志失畅,肝胃不和;体虚久病劳累,脾胃虚弱。 2.2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在理气药的选择上应注意什么? 肝体阴用阳,阳明胃土喜润恶燥,且内热最易伤阴,故投药慎用香燥,可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3.1胃痛与腹痛 胃痛者,位于心窝以下之胃脘部。腹痛者,位于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4.1试述胃痛与肝脾的关系。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木土相乘,故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致气机痞阻,发为胃痛。脾胃互为表里,经脉互络,同居中焦,皆为后天之本。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胃为燥土,以降为和。燥湿相济、升降得调,则水谷得以受纳腐熟,精微得以转输运化。两者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病可及胃,胃病可及脾。 4.2在胃痛的治疗中如何理解“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由于胃痛主要病机特点是不通则痛,所以通则不痛即理气和胃止痛是治疗胃痛的基本法则。只是运用中要针对引起不通的机制(寒、热、食、气、虚)来辨证论治。寒者散寒以通,热者泄热以通,食停者消食以通,气滞者理气以通,血瘀者化瘀以通,阴虚者益胃养阴以通,阳弱者温运脾阳以通。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把握“胃以通为补”的真谛。 5.0分型与主方 寒邪客胃,良附丸。饮食停滞,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肝胃郁热,化肝煎合左金丸。湿热中阻,清中汤。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胃阴亏虚,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二)呕吐 1.1呕吐:胃里的食物、痰涎、水液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 1.2干呕:呕吐的一种,有声无物。 1.3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脘腹胀满,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1.4泄肝安胃:对于肝气犯胃,通过疏泄肝气的方法,使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胃自安和。 2.1为什么说呕吐不论虚实均存在胃气上逆?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圣济总录》:“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说明引起呕吐的直接原因是胃气上逆。其中,实证者,若邪气犯胃,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致呕吐;若食滞内停,胃气壅阻,则浊气上逆致呕吐。虚证者,若脾胃虚寒,脾不升而胃不降,则致呕吐;若胃阴不足,胃失润降,则致呕吐。可见呕吐者不论虚实,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 2.2如何根据呕吐物进行辨证? 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呕吐黄水苦水者,多属胆热犯胃;呕吐酸水绿水者,多属肝热犯胃;呕吐浊痰涎沫者,多属痰饮中阻;呕吐清水者,多属脾胃虚寒;呕吐少量黏沫者,多属胃阴不足。 3.1呕吐与反胃 呕吐者,吐无定时,吐出物多为食物或痰涎清水,量或多或少。反胃者,朝食暮吐而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不化之宿谷,量较多。 3.2呕吐与噎膈 呕吐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病情轻,病程短。噎膈者,进食哽咽不顺,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吐多出现于进食时,病情重,病程长。 4.1呕吐、胃痛、泄泻均与肝气有关,其病理变化及治疗有何异同?

中医内科学重点考试必过

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 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降。 治则:解表达邪。 2)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的一种症候。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治则:外感咳嗽,祛邪止咳;内伤咳嗽,扶正补虚。 证型: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内伤咳嗽 1.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 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3)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 不能平卧。 病机:外邪触动伏痰。 治则:发则治标,平时治本。 分型: 1. 发作期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4)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5)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疮疡的一种病征,属内痈之一。 病机:血瘀。 治则:祛邪。 证型: 1. 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6)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病,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 主要临床特征。 7)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 证。 8)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治疗原则:心悸应分虚实论治。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9)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病机:心脉痹阻。 治则: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证型: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散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10)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 的不足。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中医学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 1 根据阴阳的可分性,前半夜为(阴中之阴) 2 “罢极之本”是指(肝) 3 “内燥”病变,多见于(肺) 4 “太仓”是指(胃) 5 “胃之关”是指(肾) 6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因为(心藏神) 7 “阳盛则阴病”,主要是指阴虚阳亢而言是否正确(错) 8 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肺脾) 9 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什么(从足走腹) 10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阴阳之间什么关系(互根) 11 按五行生克规律肝之“母”是(水) 12 被称为“仓廪之官”的是(脾胃) 13 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建立的着作是(皇帝内经) 14 表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兼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 痛等证。 15 不分布于下肢的经络有B任脉 16 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是(肺脾肾) 17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之后,有一支脉与何经相并而夹脐上行足少阴经 18 大汗之后形成气脱的病理是(血能载气) 19 肺气肃降能清洁呼吸道,且有助于大肠之传导是否正确(正确) 20 肺主呼吸之气,依赖于肺气宣发与肃降的协调运动是否正确(正确) 21 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什么(肺的呼吸功能) 22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淫是否正确(正确) 23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走串,易袭阳位等) 24 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B.调节血量D.贮藏血液E.防止出血) 25 肝是最容易出现气逆病变的脏之一是否正确对 26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所制定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壮水之主,以治阳光) 27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有(疼痛、收引等) 28 滑脉的主病有(食积、妊娠等) 29 患者日间经常汗出,活动后更甚,此为(气虚,自汗) 30 火、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伤津) 31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与“气”的哪些作用有关(升降出入) 32 津液耗损可以导致血瘀病变是否正确(正确) 33 具有慓悍滑疾特性的气是(卫气) 34 具有协调气机升降关系的两脏是(肺肾) 35 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易流行) 36 两侧头痛属(少阳) 37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季节性、地域性等) 38 咯痰白而清稀者属(寒痰) 39 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 40 面目肌肤俱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属于(阴黄) 41 得神的表现“有神”。其临床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

临床中药学期末复习要点

《中药学》期末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一)中药:是区别于西方医药学,在中国占主流,由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的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植物为主体,包括动物、矿物在内的天然药物及部分加工品,古称本草 (二)草药:是指在民间运用,局部运用,未得到官方权威认证的以植物类药材为主体的药物 (三)本草:中药旧称,以植物类药材居多 (四)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础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道地药材:产于某一地区的某药材,因其地域性强,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而被普遍重视。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 (六)四性:药物的寒、凉、温、热四种药性(四气) (七)五味: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 (八)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九)归经: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十)毒性:古代指药物的总称,或药物的偏性,或药物作用的强弱不同,或药物的毒副作用;现代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十一)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用药法度,有目的地选择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 (十二)药物七情: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单行 (十三)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明显增强原有疗效 (十四)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使用,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十五)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十六)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十七)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十八)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十九)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临床用药和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及药材自身特性所采取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二十)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即解表药,又叫发表药(二十一)清热药: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 (二十二)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治疗里寒证的药物,叫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二十三)补虚药:凡以补充人体气血阴阳,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为主要作用,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亦称补养药或补益药 二、比较异同 (一)麻黄与香薷 ①二药同具有辛温之性,同归肺经,都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②麻黄发汗力强,故风寒表实无汗之重证多用之。还能宣肺平喘,治疗咳喘实证;利水消肿,用于风水水肿 ③香薷外能发汗解表,内能化湿和中,为夏月麻黄,暑天解表要药,尤适夏季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阴暑证。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脚气 (二)紫苏、荆芥、防风 ①三药同具有发汗解表之功,皆可用于风寒表证 ②紫苏用于风寒表证,发散风寒力较缓和,又宣肺止咳,兼理气,尤适风寒兼咳喘胸闷者,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87612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精血同源:精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相转化,并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 津血同源:血和津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经络:使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

中医内科学模拟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内科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1.时行感冒与感冒风热证的区别点,关键在于:(D) A.恶寒的轻与重 B.发热的轻与重 C.咽喉肿痛与否 D.有无流行性 E.脉数与否 2.治疗咳嗽,应以治肺为主,还应注意治:(A) A.肝、脾、肾 B.心、肝、肾 C.心、脾、肾 D.心、肝、脾 E.肝、胃、肾 3.喘证的病变部位在:(B) A.心、肺 B.肺、肾 C.心、肾 D.脾、肾 E.肺、脾 4.肺胀痰浊壅肺证的治法是:(A) A.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B.宣肺化痰,止咳定喘 C.宣肺定喘,健脾益气 D.健脾化痰,宣肺定喘 E.健脾化痰,补土生金 5.肺痨的外在致病因素是:(B) A.燥邪 B.瘵虫 E.痰浊 D.瘀血 E.水饮 6.治疗盗汗阴虚火旺证,应首选:(D) A.玉屏风散 B.六味地黄丸

C.一贯煎 D.当归六黄汤 E.生脉散 7.尿血与血淋的鉴别,主要在于:(D) A.尿色的深浅 B.尿量的多少 C.尿味的情况 D.有无尿痛 E.以上均非 8.胸痹重证,阴寒极盛者,其治法是:(C) A.散寒化痰通络 B.理气通阳化瘀 C.芳香温通止痛 D.益气温阳散寒 E.回阳救逆固脱 9.不寐实证,其病位多在:(E) A.心、脾、肾 B.心、肝、小肠 C.心、肺、大肠 D.心、脾、肝 E.肝、胃、心 10.气厥实证反复发作的原因,常是:(A) A.精神刺激 B.头部外伤 C.嗜食肥甘 D.思虑过度 E.先天禀赋 11.痫证风痰闭阻的治法是:(A) A.涤痰熄风,开窍定痈 B.清肝泻火,化痰开窍 C.涤痰开窍,化瘀通络 D.熄风开窍,化痰定志 E.化痰通络,镇心安神 12.胃痛的治疗,主要是:(C) A.调肝理气止痛

为何神童长大后会变平庸

为何神童长大后会变平庸?如何让孩子成才 2014年03月06日 07:45 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了,从0岁开始教育,即便是在起跑线上也要认真对待,每一刻都不能含糊。有特长一定要努力挖掘,没有明显的特长家长就会用心观察、培养,所以如果谁家的小孩真的是天才,几乎没有被埋没的可能。 为何神童长大后会变平庸?(图片来源:东方IC)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爱情结晶是个不寻常的“神童”,在极尽挖掘之后,失望地发现自己家里的其实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正常孩子。 为何神童长大后会变平庸? 每当我们在各种媒体上看到有关“神童”自杀或者自闭,还有些沦落成寻常人的消息后,很多人的神经猛地兴奋起来。当年的“神童”多年后也不过如此,于是人们的某种心理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因为自己家里没有“神童”或者自己小时候也不是“神童”,所以看到别人家的“神童”没有小时候那样的巨大光环或者最终变成了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难免就有些小开心,于是在心里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其实这就是那种“酸葡萄”的阴暗心理,自己没有吃到葡萄,就想那葡萄是酸的,甚至满心期待那些吃不到口的葡萄都变成酸的。 通过媒体,我们看到了太多“神童”不再“神”的例子,古代最有名气的“神童”就是王安石笔下的一个名叫“仲永”的孩子,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自己不

要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成一个普通人。近代我们所熟知的“少年班”的天赋秉义的神童宁铂,两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几乎一夜之间,这个戴眼镜的神奇少年为整个国家所熟知。后来顺利进入中科大少年班,19岁那年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然而他以后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学业不顺,婚姻失败,最终出家为僧。 他的这段经历很多人都清楚,有人因为这个不成功的“神童”案例来质疑少年班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其实少年班很多同学最终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过这些不被人们熟知罢了。当时和宁铂同班的秦禄昌同学当时在那个著名班级里不受瞩目,如今则在美国北卡大学物理系和材料系担任教授,因其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而被称为“纳米博士”。还有如今供职于旧金山议价金融机构的裴益川、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的张亚勤都是科大少年班的同学,他们是少年班的精英和骄傲。 其实一个人的人生路程有非常多的变数,好比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有的人起跑很快,但是没有后劲;有的人起跑平常,后来居上;也有那么一类人,很不一般,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处于领先位置。“神童”也一样,他们是属于起跑快的典型,但是有的人中途落下,和普通人速度一致,但有那么一类人始终都超出普通人很多。我们不得不承认,个体差异之大。 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神童”,因为他们也是普通人。 那么家长应该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来培养智力超常的"神童"呢? 首先,家长要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 人的智力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各种智力因素的发展也有所区别。幼年的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和模仿力远远高于成年人,这段时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绝好时机。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前是儿童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数的概念的关键期。如果家长能够在相应的关键期根据儿童的生理和智力发展状况给予相关的有引导性的教育,就会激发孩子的兴趣,快速而有效的发展孩子的智力。 其次,家长不要视孩子为神童。 即使你的孩子真的是"神童",你也应该认识到虽然他们的智力超于常人,但始终保留着孩子气,爱动、好玩、喜欢听故事等是孩子的天性。所以,父母不要为了将其培养成"神童"而对其"严加管教",命令孩子只准学习,不许玩耍。要根据孩子的智力水平,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手段,给予启发诱导,激发孩子的求知兴趣和欲望,使孩子的身心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重点 1、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隋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2、刘完素,倡导火热论,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4、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5、阴阳三分法:将一阴分为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一阳分为三阳:阳明、太阳、少阳。 6、阴阳总述: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及自和与平衡,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明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表达了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之间的这些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互相联系的。阴阳的对立互根是阴阳最普遍的规律,说明了事物之间既相反又相成的关系。事物之间的阴阳两个方面通过对立制约而取得了平衡协调,通过互根互用而互相促进,不可分离。阴阳交感是万物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万物就在阴阳交感过程中产生。阴阳的互藏则是阴阳交感的动力根源,同时也是阴阳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阴阳的消长和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形式。阴阳消长是在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基础上表现出的量变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是阴阳消长的结果。阴阳的动态平衡由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及其消长转化来维系,而阴阳自和表达了其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这一动态协调平衡的能力与趋势。如果阴阳的这种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又失去了自和的能力,在自然界就会出现反常现象,在人体则会由生理状态进入疾病状态,甚至死亡。 7、五行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8、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9、五行基本内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制化与胜复、五行相乘与相侮、五行的母子相及。 10、相乘与相克虽然在次序上相同,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相乘则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约现象。在人体,相克表示生理现象,相乘表示病理变化。 11、精,按其来源,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言其分布部位,则有各脏腑之精;以其特殊功能,则有生殖之精。 12、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13、人体之气的功能:1、推动与调控作用2、温煦与凉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要熟背) 5、中介作用 14、人体之气分类: 1、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生理功能: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2、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生理功能: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 3、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生理功能: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 4、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生理功能:卫气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的生理功能。 15、血相关脏腑:脾胃、心肺、肾。血的功能(重点):濡养、化神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提出疫气说的医家是 A.吴鞠通 B.吴又可 C.叶天上D.薛生白 2.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D.手少阴经 3.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B.上与下C.动与静D.邪与正 4.下列属土的是 A.目B.舌C.口 D.鼻 5.以下何种说法错误 A.舌为心之苗B.汗为心之液C.血为心之府D.喜为心之志 6.五脏中以升为健的脏是 A.肝B.肺 C.脾D.心 7.“水谷之海”是指 A.小肠 B.胃 C.脾D.肝 8.“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是 A.津血同源 B.汗为心之液C.精血同源D.肝肾同源 9.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C.脾气D.肾阳 10.同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的奇经是 A.冲脉、任脉、带脉 B.督脉、任脉、冲脉 C.任脉、督脉、带脉D.督脉、冲脉、带脉 11.既能耗气伤津,又能生风动血的邪气是 A.风B.暑 C.燥D.火 12.下列何项不属于劳逸损伤() A.劳力过度B.饮食过度C.安逸过度 D.劳神过度 13.阴阳失调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是( ) A.阴阳亡失B.阴阳互损C.阴阳偏衰D.阴阳格拒 1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用于治疗( ) A.虚寒证B.虚热证C.实热证D.阴损及阳证 15.阴虚火旺与虚阳浮越除以下何症相似外,其它都不同()

A.面色赤B.四肢寒温 C.舌象D.脉象 16.用不轻不重指力持脉“委曲求之”叫做( ) A.总按 B.单按C.寻 D.举 17.脉来应指圆滑,如珠走盘者为() A.动脉B.长脉 C.滑脉D.数脉 18.下列哪项不属实证范畴() A.食积B.气滞 C.水停D.内燥 19.下述哪些不是表证的特点() A.感受外邪所致 B.起病一般较急 C.必发展成里证 D.恶寒发热并见 20.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其头痛的症状特点是() A.头晕胀痛 B.头晕健忘C.头痛剧烈D.头痛绵绵 21.金元时期,被后人称为“寒凉派”的医家是 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朱震亨 ???? 22.阳损及阴,阴损及阳,说明阴阳之间的关系是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D.相互转化 ?????? 23.五官中属五行之“水”的 A.目 B.舌C.耳D.口 ??? 24.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是由何气所派生 A.卫气??B.元气 C.宗气?D.营气 ????? 25.气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时,称为 A.气滞B.气闭 C.气脱D.气陷 ?? 26.“骨之余”是指 A.齿B.发C.肾 D.筋 ??????? 27.“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 A.肺通调水道?B.脾运化水液C.小肠受盛化物??D.小肠泌别清浊??? 28.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作用的是 A.经筋??B.经脉C.经别? D.别络 ??? 29.造成行痹的主要邪气是 A.寒邪???B.湿邪C.风邪D.热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