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临床诊治分析

早期胃癌临床诊治分析
早期胃癌临床诊治分析

早期胃癌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总结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确诊36例早期胃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确诊的36例早期胃癌患者全部施行胃癌根治手术。结论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对确诊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提高患者存活率。

【关键词】早期胃癌手术治疗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胃癌有时出现上腹隐痛不适、嗳气、反酸、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上消化道症状,容易被忽视。早期确诊尚不到10%。早期胃癌是指所有局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的胃癌,而不论其病灶大小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最有效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经确诊早期胃癌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28岁~72岁,平均年龄41岁。胃病病史1~20年。临床症状以上腹部疼痛不适为主19例,其次

为食欲不振,3例。

1.2临床特点胃癌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的生长而影响胃功能时才出现明显症状。上腹部疼痛19例,上腹部疼痛是胃癌最常见的症状,常易被忽视。恶心、呕吐10例,随着肿瘤生长病人会出现呕吐。胃窦癌增长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幽门梗阻,可呕吐出腐烂宿食。食欲减退、消瘦、无力4例,多数病人首先出现食后饱胀、嗳气,常在多食后明显,患者常常主动限制饮食,而逐渐消瘦和无力。其它3例,出血黑便可以在胃癌早期出现,有时候黑便为唯一症状。胃酸缺乏造成胃排空加快而出现腹泻,有时则表现为便秘以及下腹部不适。

1.3诊断方法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贫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等。X 线钡餐检查可发现充盈缺损或龛影,是主要的检查手段。纤维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病变部位,采取组织作病理学检查,是诊断早期胃癌的有效方法。B超检查能显示癌对胃壁的浸润程度及对胃外的侵犯情况,并可了解肝及淋巴结转移等情况。

1.4治疗确诊后所有病例均及时施行胃癌根治性手术。胃癌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化疗是当今治疗胃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可采取放疗、免疫治疗等。

2结果

36例早期胃癌患者,胃镜诊断:肯定诊断7例,难于肯定诊断29例,癌灶大小0.5cm1例,0.5cm~1.0cm13例,1.0cm~1.5cm14例,1.5cm~2cm5例,2cm~3cm3例。病理结果:19例为低分化腺癌,10例为中分化腺癌,7例为高分化腺癌。手术方式为胃癌根

治术。术中见病灶范围均较局限。术后随访3年生存率为80%以上。

3讨论

胃癌最多见于胃窦,其次为胃小弯、贲门,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早期胃癌指所有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胃癌(无论是否有淋巴结转移)[1]。绝大多数早期胃癌均无特异性的症状,对高危人群的定期检查至关重要。早期胃癌有时出现上腹隐痛不适、嗳气、反酸、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上消化道症状,容易被忽视。病情发展后,出现上腹疼痛、消瘦、贫血等;胃窦部癌可因幽门梗阻而发生呕吐;贲门癌和高位小弯癌可出现进食梗阻感;癌肿破溃或侵蚀血管,能导致急性胃穿孔或上消化道出血。

胃癌常用的检查有腹部的视诊和触诊、血常规检查、大便潜血试验、免疫功能检查、肿瘤标记物检测(CEA、CAl9-9、CA72-4、CYFRA21-1等)、纤维胃镜检查、X线胃钡餐检查、腹部B超或CT 检查、脱落细胞学检查等,有条件者可行PET/CT检查。双重对比造影:使钡剂均匀覆于胃壁,造成双重对比,能观察到胃黏膜的细微病变,有助于发现早期胃癌。纤维内镜和胃黏せ罴焓钦锒衔赴┳羁煽康氖侄危ü惫劭梢苑⑾?cm以上的早期胃癌,与活检联合应用其准确率可达97.4%,结合活检再加细胞刷检其准确率可更高。B超检查即通过饮水使胃腔充盈,呈无回声区,反衬出胃壁的情况。B超检查的准确率在90%以上,由于无损伤且经济安全,还可了解肝脏有无转移,腹腔内淋巴结是否肿大,现日渐得到重视。近年来开展的新型电子超声内镜和三维电子超声内镜的检查方法,具有更好的诊断效

果,它不仅可以直观发现肿瘤,而且其可显示正常胃壁的5层、7层或9层的声像,通过声像图形的改变,可观察胃壁内病变的情况,具体辨别出肿瘤浸润的深度和范围。

早期胃癌在确诊以后,应尽早施行根治性手术。根据癌肿的位置切除胃的大部或全部,同时切除大、小网膜和胃周淋巴结,再重建消化道,是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方法[2]。部分早期癌在手术切除、病人全身情况恢复后应尽早进行术后辅助性化疗,清除可能存在的微小癌灶,防止复发或转移;而对于不能手术或术后有残留复发或转移的病人,化疗是治疗的主要手段。胃癌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胃癌的病理分期,病期早预后好,反之差,高龄胃癌发展较慢,幽门窦部肿瘤及小弯侧肿瘤预后较好,分化好的腺癌较低分化、未分化腺癌预后好,局限生长的较浸润生长者预后好,胃体和大弯侧肿瘤预后较差。病变局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者,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定期进行防癌体检,特别是对于残胃、有胃癌家族史、年龄在40岁以上胃病久治不愈者更应定期复查,保持身心愉快,善于倾诉,保持生活有规律,保证睡眠充足,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积极治疗胃部癌前病变,如胃息肉、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99.

[2]朱正纲.胃癌研究新进展.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11.

残胃癌12例临床分析

残胃癌12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残胃癌 近年来,残胃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本院从1995年1月~2003年12月共收治残胃癌患者1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例残胃癌患者中,男10例,女2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8.3岁。因胃溃疡行胃切除术者9例,因十二指肠溃疡行胃切除术者2例,因胃癌行胃切除术者1例。其中Billroth Ⅱ术式10例,BillrothⅠ术式2例。 1.2 临床表现上腹部隐痛不适8例,腹胀7例,黑便5例,消瘦贫血6例,上腹部包块4例,恶心呕吐4例,大部分患者同时出现上述数种症状。 1.3 治疗和结果本组12例患者中,2例因术前检查中发现肿瘤广泛转移而未行手术治疗。10例手术病例组中,行根治性手术者4例(残胃全切+胰尾、脾脏切除者1例,残胃全切+部分横结肠切除者1例,单纯残胃全切者2例,同时均作相关淋巴结清扫),行姑息性残胃癌切除术者4例,残胃部分切除者1例,仅行胃肠吻合术者1例。

术中发现,残胃吻合口癌7例,残胃胃体癌4例,残胃贲门癌1例。除2例为

Ⅱ期患者外,其余均为Ⅲ期以上患者。本组病例消化道重建方式均以空肠代胃、Roux-en-Y术式为主。 术后随访,手术组中病例无手术相关死亡,其中1例1年内死亡(10%),4例2年内死亡(40%),生存2~5年者3例(30%),5年以上者2例(20%)。其中生存2年以上者为行根治性手术者,生存5年以上者2例为Ⅱ期患者。 2 讨论 自1930年Eicheller报道残胃癌以来,有关残胃癌的病例报告一直很少,但近十年来,报道病例数逐渐增加,其原因主要是20世纪50~70年代胃十二指肠溃疡多行手术治疗,现进入残胃癌高发期。关于残胃癌的定义,一直未有统一的概念,经过多方讨论,各抒己见,现初步取得共识:即胃切除术后,不论首次手术胃疾病的性质,切除范围,重建方式,残胃内又发生的癌,包含可能是残胃再发癌,均称残胃癌[1]。目前,残胃是公认的癌前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根据大多数文献资料,主要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2,4] :(1)胆汁和胰液反流入残胃,破坏了胃的内环境,同时由于胃酸分泌减少,导致细菌繁殖,进而促使致癌物质的形成。(2)消化液中的胆酸盐和卵磷脂破坏胃粘膜屏障,使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萎缩及肠上皮化生。(3)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收缩无力,碾磨功能减弱,

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

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时间:2014-07-23T14:16:49.2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9期供稿作者:张亚娟[导读] 胃癌是我国主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2位。 张亚娟 (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人民医院 163000) 【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9-0131-01 胃癌是我国主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2位。如何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水平,是改善胃癌预后的关键。目前,随着电子技术、超声技术等高新技术在胃镜中的应用和诊断技术的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日益得到重视,早期胃癌的内镜下发现率和治疗率在逐年升高。目前胃镜不仅已成为诊断早期胃癌的最重要工具,而且也是早期胃癌治疗的重要手段。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选取2012年1至2013年6月对60例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治疗,男性45例,女性15例,年龄37-60岁。上腹部不适、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恶病质等。 1.2早期胃癌的治疗 1.2.1内镜下切除治疗大量临床病理学研究表明,浸润深度为m层(包括m1、m2、m3)的黏膜内癌几乎均不伴有淋巴结转移,sm.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几率也极低,所以对于浸润深度为m1、m2、m3及sm1的胃癌有可能在内镜下将肿瘤病灶切除而获得痊愈;但sm2以深的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几率明显增高,不适合内镜治疗[1]。 常用方法有内镜下黏膜切除、黏膜分割切除术和黏膜下切开剥离术。可根据早期胃癌不同类型可选择应用不同的手术方法。EMR适应证:①病理特征为高分化或中分化腺癌、乳头状腺癌的微小癌;②直径<2cm的I型、Ⅱa型病变;③直径小于1cm的Ⅱb、Ⅱc 型病变且无溃疡;④无静脉和淋巴结转移。⑤癌肿>2cm的高龄或全身状况不能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者。ESD适用于直径>2cm或有溃疡形成而不推荐进行EMR治疗,或经EMR治疗后复发的患者。优点为可以一次性地整片切除较大范围的病灶,可以保证给病理医生提供完整的标本,利于准确地分析病变部位是否完全切除(广度及深度)、局部淋巴结或脉管有无转移;而且可以降低肿瘤的局部遗残率及术后再发率,因为有统计资料分析显示,分片切除法的肿瘤局部遗残率、再发率要较一次性切除法为高。ESD的缺点为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如穿孔、出血;手术时间较长,即使操作熟练者切除直径2cm大小病灶也需花费1h左右时间。 在对早期胃癌施行内镜治疗时,由于内镜下对病灶范围、肿瘤细胞浸润深度的术前判断可能未必非常精确,所以对切除标本进行详细的病理学检查是极其重要的,检查内容包括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深部断端有无癌细胞残留、水平断端有无癌细胞残留、有无淋巴管转移、有无脉管转移等,必要时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追加再次内镜下手术或转外科手术治疗。 1.2.2内镜下非切除治疗可根据病灶情况选用以下治疗:①内镜下氩气刀(APC)烧灼治疗。②内镜下光动力学治疗。③内镜下激光治疗。④内镜下微波治疗等。但是由于这些方法不能提供手术标本帮助分析所行治疗是否完全彻底,因此近来多不主张使用[2]。 2 结果 经我院积极治疗后,60例患者中,病情明显好转55例,3例患者病情好转,2例患者病情得到稳定。 3 讨论 各国学者在影响早期胃癌预后的因素方面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总结。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Ⅱc+Ⅲ,Ⅱc型的早期胃癌的生存期差异较大,从数年至10余年不等。早期胃癌的手术切除预后很好,黏膜内癌的5年生存率90%以上,黏膜下癌5年生存率80%~90%。黏膜内癌生存期最长可为20年,而肿瘤穿透黏膜下层,预期生存期为1年。另外,淋巴结转移得越远、个数越多者预后越差。有人观察到少数早期胃癌经5~10年仍不演进为进展期胃癌。 胃癌起源于胃黏膜上皮,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向胃壁深层浸润、增殖。根据癌细胞在胃壁的浸润深度,胃癌可分为m癌(癌细胞限于黏膜层)、sm癌(癌细胞浸润至黏膜下层)、mp癌(癌细胞浸润至固有肌层)、ss癌(癌细胞浸润穿过固有肌层,到达浆膜下层)、s癌(癌细胞浸润至浆膜下层)、se癌(癌细胞浸润穿过浆膜下层)、si癌(癌细胞扩散至腹膜)。 早期胃癌的概念由日本内镜学会最早(1962年)提出后一直沿用至今,定义为癌细胞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胃癌,无论肿瘤大小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癌肿浸润至固有肌层但未穿透固有肌层者称中期胃癌;浸润到浆膜层或浆膜外时称晚期胃癌;中期胃癌和晚期胃癌统称为进展期胃癌[3]。早期胃癌(EGC)又分为黏膜层癌及黏膜下层癌。近年来,为适应内镜下治疗的需要,又根据癌细胞浸润深度,将黏膜层癌分为黏膜浅层癌(m1)、黏膜中层癌(m2)、黏膜深层癌(m3);将黏膜下层癌分为黏膜下浅层癌(sm1)、黏膜下中层癌(sm2)、黏膜下深层癌(sm3)。以上分类的概念在掌握手术适应证时较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刘厚钰,姚礼庆.现代内镜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5. [2]余娜,蔡田豪.早期胃癌的内镜表现与病理关系.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5:361. [3]郭强.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及治疗现状.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1:62.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 (1)隆起型早期癌的形态学特点 按山田分类法,将胃内隆起型病变分成4型。I型为轻度隆起,周边隆起界限不清楚,隆起坡度较缓慢,又称丘状隆起。Ⅱ型则为有明显界限的隆起。在Ⅱ、Ⅲ型的基础上,又分出两个亚型。即:扁平型和鼻状隆起型。这两个亚型是胃内恶性病变的特点,大部分为早期癌。 胃内隆起型早期癌由于组织学类型的不同,其形态也有不同,其中包括隆起的大小、形态及表面形状。胃内隆起大部分直径均在10一40cm之间,仅少数例外。它们的隆起高度以0.5cm为界限,高于0.5cm为I型,而低于0.5cm为Ⅱa型早期癌。隆起的表面性状是区分良恶性的主要条件。早期癌特有的表面结构是大小不等的结节或颗粒状,隆起边缘不整。隆起型早期癌大部分位于中度到重度肠上皮化生的区域,该区域黏膜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胃小区或结节,而其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程度主要依赖于肠上皮化生的程度。隆起型早期癌的表面性状与其周围黏膜结构的这种类似性,正是黏膜及黏膜下癌的形态学特征。随着癌组织浸润加深,以上表面性状将不存在,而出现糜烂、溃疡或结节。 当隆起型早期癌最大直径小于1.0cm时,其表面可以是光滑的,但有边缘不规则等特点。 隆起型病变包括良性形态及恶性形态两类。良性形态包括:丘状、半球状、亚蒂状、有蒂状、有蒂分叶状;其表面光滑,边缘整齐,但约3%仍有恶性可能。恶性形态包括:平盘状、平盘状伴凹陷、花瓣状、结节状;其表面均不平或呈颗粒状、结节状;其边缘不规整。组织学80%以上为恶性。 早期癌一般小于2cm,一般Ⅱa型早期癌隆起高度小于0.5cm,可分成细微隆起、平盘状隆起伴中心凹陷。共同特点为:隆起是扁平型、边缘不整齐、表面呈颗粒状,为黏膜层癌的特征表现,若扁平隆起中心部有凹陷、浅糜烂者,则为黏膜下浸润的表现,大部为早期Ⅱa型或Ⅱa+Ⅱc型癌。 I型早期癌的隆起高度往往大于0.5cm,表面呈结节状、颗粒状。若隆起为广基块状或大结节应为进展期癌。 (2)凹陷型早期癌的形态学特点 凹陷型早期癌包括:Ⅱc型、m型及Ⅱc+Ⅲ型等混合型。 Ⅱc型早期癌与凹陷型早期癌的绝大部分,凹陷糜烂深度一般不超过2~3mm,凹陷的边缘呈不规则的锯齿状,浸润深度决定了其界限的清楚与否。侵入深时,界限明显;侵入浅时(局限于黏膜层时),界限不清晰。凹陷中心部黏膜不规则,呈颗粒状或小结节状、不平坦,有时可见残留岛状黏膜,由再生上皮构成,其存在为早期癌的有力证据。凹陷中心发红、充血、质脆、黏膜皱襞中、呈切割样或笔尖样,为癌的黏膜层浸润。 不同组织类型的Ⅱc型早期癌其表现性状也有所不同。未分化型:表面不平,有结节、颗粒及黏膜中断都比较明显。Ⅱc型早期癌其溃疡周边或部分边缘往往伴有Ⅱc样改变,表现为:溃疡边缘不整或浅糜烂。凹陷型早期癌一般无包块形成,其周围隆起应考虑进展期胃癌的可能。在溃疡型早期癌的追查中,会发现中心部溃疡缩小,周边Ⅱc样改变会增大,甚至中心部瘢痕形成,周围Ⅱc进一步扩展,之后,中心溃疡又会再出现。这种改变在长时间内可反复出现,称为“恶性周期”。临床上仅根据治疗后溃疡愈合而诊断为良性溃疡,有时是不恰当的。 有人认为糜烂型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凹陷性病变,并将其分成4型,其中Ⅱ型含癌的几率较高。

早期胃癌的胃镜诊断进展

万方数据

早期胃癌的胃镜诊断进展 作者:王向前, 郭亚民 作者单位:王向前(青海大学医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1), 郭亚民(青海省人民医院 青海 西宁 810007) 刊名: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英文刊名:China Hwalth Care & nutrition 年,卷(期):2014,24(4) 参考文献(15条) 1.Suzuki H;Gotoda T;Sasako M Detection of early gastric cancer:mis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mass screemng 2006(04) 2.Kentaro S;Kiichi S;Yao K New diagnostic Approaches for Early Detection of Gastric Cancer[]] 2004(22) 3.周英勇;夏扣平染色内镜提高早期胃癌、癌前病变检出率的临床研究 2011 4.Peitz U;Malfertheiner P Chromoendoscopy:from a research tool to clinical progress 2002(03) 5.Yao K;Iwashita A;Yao T Early gastric cancer:proposal for a new diagnostic system based on microvascular architecture as visualized by magnified endoscopy 2004 6.刘国焰,邱荣锋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期刊论文]-广东医学 2010(12) 7.Probsta A;Messmann H Endoscopic therapy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s-from EMR to ESD,from guideline criteria to expanded criteria 2009(03) 8.严超,朱正纲,诸琦,燕敏,陈军,刘炳亚,尹浩然,林言箴内镜超声检查在早期胃癌术前分期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华肿瘤杂志2003(4) 9.张阳德,李罗丝激光诱导组织自体荧光光谱技术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工程 2006(1) 10.陈颖,陈丽娜,俞丽芬,刘晓天,吴巍,马文芳,陆玮,吴云林早期胃癌在体固有荧光光谱特征分析[期刊论文]-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5) 11.Kobayashi M;Tajiri H;Seike E Detection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by a real-time auto fluorescence imaging system 2001 12.娜仁满都拉,王雪东,王红英窄带成像系统在早期胃癌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医药 2012(8) 13.张晓华,刘吉勇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胃癌内镜诊断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山东医药 2009(7) 14.李文波,李延青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识别和分类[期刊论文]-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12) 15.刘倩怡,彭侠彪,李素英,阮巍山,叶建明内镜智能分光比色对诊断早期胃肿瘤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新医学 2013(1) 引用本文格式:王向前.郭亚民早期胃癌的胃镜诊断进展[期刊论文]-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4(4)

白光内镜下发现早期胃癌的技巧(干货满满)

白光内镜下发现早期胃癌的技巧(干货满满) 教你如何发现和诊断早期胃癌。来源丨消化道早期癌内 镜诊断技巧图谱(修订版) 内容已获出版社授权发布)我国的胃癌发病率与日本和韩国相近,但是,当前我国胃镜 检出的早期胃癌仅占全部胃癌的10% 左右,远低于日本 约70%)和韩国(约50% )的水平。早期胃癌检出率的差异,除了无症状人群筛查率的不同外,与内镜医师的早癌诊断能力也有很大关系。由于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相比, 内镜下形态有明显的不同,内镜医师如果对早期胃癌的认识 不足,就容易造成漏诊(图2-3-1 )。 图2-3-1 早期胃癌漏诊病例 A. 病例1,初次胃镜检查,胃角小弯可见一凹陷型病灶, 高度可疑早期癌,但内镜医师未注意到该病灶,未取活检; B. 病例1,3 年后该患者复查胃镜,发现胃角小弯进展期癌,活检病理示低分化腺癌; C. 病例2,初次胃镜检查,胃窦后壁可见一发白的凹陷型病灶,可疑早期癌,活检病理示轻度 异型增生,但未密切随诊;D. 病例2,2 年后复查胃镜,初次胃镜检查,幽门口8 点钟方向可见一发红的浅凹陷,但内镜医师未注意到该病灶,未活检;F. 病例3,2 年后复 胃窦后壁可见进展期癌,活检病理示印戒细胞癌; E. 病例3,

查胃镜,可见幽门口7?8点钟方向进展期癌,活检病理 示印戒细胞癌白光内镜下发现早期胃癌的技巧胃镜下检出早期胃癌包括发现病灶和诊断病灶两个步骤。发现病灶,即在内镜下“找到”可疑的病灶;诊断病灶,即通过对可疑病灶的内镜下形态分析,包括普通白光内镜、染色内镜、放大内镜、NBI 等方法,大致判定该病灶为良性或可疑恶性,然后对可疑恶性的病灶行活检,最终通过病理确诊。 因此,在内镜下发现可疑病灶是诊断早期胃癌最重要的第步。首先是规范化的胃镜操作,要尽可能地看到全部的胃黏膜区域,不能留有视野上的“盲区” 。如果根本就没有看到病灶,是不可能诊断早期胃癌的。 胃镜检查前,需要常规提前服用去泡剂和去黏液剂。泡沫和 黏液的附着会极大地影响病灶的检出,对染色和NBI 放大观察也有不利的影响(图2-3-2)。笔者所在科室常用的方法 是在胃镜检查前20min ,让患者口服50ml 的西甲硅油洗。患者在胃镜检查时,剧烈的呕吐和胃壁的挛缩也会影响病灶的检出,使用镇静药,如丙泊酚或咪唑唑仑(无痛胃镜检查),以及使用解痉药,如丁溴东莨菪碱、盐酸消旋山莨菪碱(654-2)或阿托品可以减轻患者的呕吐和胃壁挛缩。 链霉蛋白酶混合溶液,然后在检查过程中视情况做进步冲 有青光眼和严重前列腺肥大的患者,可以使用胰高血糖素替

综述 胃癌

综述 基因芯片分析在胃癌研究中的进展 摘要:胃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尽管一些成熟的治疗方案已经建立,但死亡率仍然在增加。目前,淋巴节转移情况被认为是胃癌的最可靠的预后指示器。尽管胃癌的早期诊断可以提高病人的存活率并增加成功治疗的可能性,然而,一方面内镜检查诊断方法在较贫穷的国家里价格仍然相对昂贵,因而其早期胃癌诊断率并不高。因此,许多创新的技术正研究开发出一种通过识别特定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来实施的新的非侵入性的筛检试验。DNA芯片技术是一种能够同时测定大量不同基因的表达水平的新技术。因此,确定肿瘤的基因表达谱并将之与肿瘤转移及预后的发生发展相关联。一些已发表的文献已经阐明芯片分析在胃癌研究以及胃癌发生和转移形成的机制研究中的作用。本篇综述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芯片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其临床应用,从而有助于更好的揭示出胃癌的遗传学特征并应用到更确定性的治疗中。 关键字:芯片,胃癌,基因,治疗,化疗 定义和流行病学 尽管欧洲在大范围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形成了一个胃癌发病率的持续的下降趋势,胃癌仍然在世界范围内是最常见的肿瘤之一。胃癌在发展中国家以及男性中的发病更为常见, 每年新诊断近一百万胃癌病例。 在美国,胃癌占据了每年肿瘤新发案例的2%,但是在韩国,胃癌的发生更为普遍,占据韩国所有癌症类型的20.8%。胃癌病人的半年生存率跟初次诊断胃癌时的胃癌临床分期相关,在这些新诊断出来的胃癌病人中,约65%的病人在胃癌发生的早期诊断出来,不到15%的胃癌病人在胃癌进展期被诊断出来。80%~90%的病人会发生侵袭性转移。 尽管已经存在一些胃癌的治疗方案,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在增加。 风险因素 胃癌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 60岁), 生活方式(吸烟、饮酒、摄入硝酸盐或富含硝酸盐的食品),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部疾病(Menetrier病、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肠上皮化生)、遗传学因素、个人或家族性的胃癌遗传史。 在这些危险因素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的危险因素并且可能触发约65%~80%的胃癌病例。CagA 毒力因子可能通过慢性炎症导致潜在的胃癌发生。 相反,,抗氧化剂例如新鲜水果和蔬菜中包含的维生素A和C,典型的地中海式饮食以及绿茶被认为是保护因素,因此它们与减少胃癌的发病率相关。 雌激素被认为是胃癌发生的保护因素,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比女性(3:1)。 症状 不幸的是,胃癌的发生非常普遍,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恶心、消化不良、缺乏食欲、进食大量食物时感到困难、上腹部疼痛等都容易与胃炎或胃溃疡的症状相混淆。 此外,出现这些症状时,患者常常错误地处理,通过服用抗酸药或质子泵抑制剂来改善症状。更具体的症状,如持续疼痛、体重减轻、贫血、食欲不振、缺铁性贫血的出现通常在晚期,这往往会延误诊断。

早期胃癌的胃镜诊断

早期胃癌的胃镜诊断进展 朱黎明1,戴强t,吴云林2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科,上海201900; 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上海200025)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和生活质量。进展期胃癌预后不佳。5年生存率仅20%一40%,而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的5年生存率高达80%一90%。许多文献显示,约半数EGC患者无任何症状.出现症状时往往已是进展期胃癌。因此。胃癌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如能在胃癌的早期阶段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技术检查出来。对于提高术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内镜是诊断消化道病变的主要手段。近10年来,出现了许多内镜领域里的新技术.对于提高EGC的检出率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就针对EGC的内镜诊断新进展作一综述。 超声内镜 一、超声内镜(EUS)的特点和对EGC浸润深度判断的优势 EUS是将超声波和内镜结合起来的一种内镜检查方法,通过将超声探头导入胃腔贴近病灶进行扫描,可清晰观察病灶的浸润深度以及探查胃周围淋巴结和附近脏器转移情况.为EGC 的确诊和治疗前TNM分期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正常胃黏膜娃示5层回声。分别是高回声.低回声.高回声.低回声.高回声5层清晰结构.分别对应组织学界面层为黏膜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层。胃癌声像表现在低回声病灶取代几层或全层结构.形成缺损、不规则、中断等现象。病灶局限在第3层高回声内为EGC。EGC在EUS的典型表现是低回声的不规则病灶.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结构紊乱、破坏或增厚.第2层低回声区或第3层高回 声区不规则狭窄、隆起、回声不均匀等表现。EUS易于鉴别EGC与进展期胃癌,对隆起型和平坦型胃癌的浸润深度的判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凹陷型。Barbour等121运用EUS对209例胃食管交界腺癌患者进行手术前肿瘤分级后认为,EUS可以准确预测早期和进展期肿瘤,从而可以帮助进展期肿瘤患者在手术前治疗。吕瑛等认为EUS诊断早期胃食管癌浸润深度的总准确率达93.8%,对病变内镜可切除性的评估总准确率为89.2%。但EUS鉴别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的准确率则相对较低,报道不一。Kim等141回顾性分析206例术前行EUS检查的EGC患者术后组织学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认为EUS估计EGC的肿瘤侵犯深度受到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和大小的影响。对于低分化或范围>3 cm的肿瘤侵犯程度判断不够准确。另一位日本学者也得出类似结论.认为EUS对于判断溃疡型或黏膜下浸润的EGC深度准确率低于隆起型或分化型EGC,不宜行内镜下治疗嘲。同时,肿瘤的位置不同亦影响EUS的观察。如胃底、体部的EUS观察较胃窭部更容易,内镜医师的操作熟练程度和经验、以及超声的频率不同等诸多原因都会影响EGC的诊断。 二、EUS可协助判断EGC淋巴结转移 EUS还可用于显示和判断EGC、尤其是黏膜下癌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正常淋巴结在超声声像图表现为椭圆或圆形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回声均匀。有时成群出现。现在多认为圆形、低回声或内部回声不均匀、以及与肿瘤部位回声相同者多为转移淋巴结。而炎性淋巴结多为高回声、椭圆形,周边模糊。EUS探及的边界清楚、回声低或与病灶紧密相连的淋巴结常为转移性。EUS在判断胃周围淋巴结转移方面较准确。EUS对于胃癌浸润的深度和范围、近处转移淋巴结和距癌灶边缘3 cm以上远处转移淋巴结诊断.尤其贲门部的近处癌灶具极大的诊断价值和独到之处。对临床和普通胃镜下怀疑胃癌但多次活组织检查(活检)阴性的患者EUS是最佳选择。对术后随访发现残余癌或复发癌有很大意义,在EUS引导下做针吸活检有助于微小胃癌的检出。EUS鉴别EGC与进展期胃癌的准确牢达70%~80%.是术前准确判断EGC 有效的方法之一。并可用来指导黏膜下EGC切除术。最近又推出了电子EUS,可将胃黏膜细分至7层甚至9层。更提高了EGC诊断的敏感性。

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分析 综述

25 首都医药 2014年3月(下) 摘要:目的 针对胃癌的发病特点、诊治现状和发展趋势等综合治疗进行综述,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或是研究试验、总结新技术及新型药物情况,综合分析目前对进展期胃癌的综合治疗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笔者结合相关文献、国内外关于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的新技术及新型药物的相关资料,对胃癌发病特点、诊治现状和发展趋势等综合治疗进行综述。结果 胃癌综合治疗仍然是医生追求的治疗策略。尽管迄今有关胃癌新辅助化疗、靶向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报道有限,但新辅助化疗对患者益处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这种模式已经逐渐被NCCN治疗指南推荐在临床中应用。而新型的化疗及靶向药物的出现、腹腔镜和功能影像新型技术的应用及推广、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等均会为胃癌综合治疗研究提供新的契机。以胃癌新辅助化疗为例,继续进行一些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准确评估治疗前风险、选择最有可能从新辅助化疗中获益的患者以及在术前有限的时间内,应用现有高效低毒的新型药物来进一步提高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将是今后胃癌研究的主要方向。结论 我国在应用新技术、新型药物治疗胃癌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充分利用病例资源优势,开展规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借鉴基础研究的成果,积极探索术前分期手段和分子水平预测,是改善胃癌疗效的前提和保证。 关键词: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分析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57(2014)03-0025-03 胃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00853)李涛Δ 梁美霞 冯道夫 李婷 陈凛 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分析 恶性肿瘤性疾病,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是本病的主要特点。根治性、规范化外科手术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仍无法显著提高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近年来,新辅助化疗、靶向治疗等新型治疗方法为改善患者预后带来了希望,但依然面临着化疗药物敏感性差、特异性不高的问题。如何实现个体化综合治疗将是胃癌患者未来临床诊治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就胃癌发病特点、诊治现状和发展趋势等综合治疗进行综述。1 胃癌的流行病学 胃癌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1]。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胃癌患者病例约38万,占世界胃癌新发病例40%;死亡病例16万,居我国癌症死亡第一位。从病变部位观察,我国胃癌仍然主要集中于胃窦癌和胃体癌,胃食管结合部癌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从发病年龄分析,具有年轻化趋势,年轻人胃癌发病率逐渐上升。从性别进行区别,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年轻患者中女性患者居多。我国胃癌患者现状呈现“三高三低”的特点,即发病率、转移率、死亡率高;早诊率、 根治性切除率、5年生存率低。2 我国胃癌患者诊治特点 2.1 早期胃癌诊断率 胃癌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我国有超过90%的患者在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早期胃癌患者不足10%。胃癌诊断依赖于胃镜检查,但由于多种原因,胃镜检查并没有作为常规检查项目,以致于许多患者未能及早发现。 2.2 我国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预后差 与日本相比,我国胃癌患者预后较差。主要原 因在于日本胃癌患者就诊时肿瘤分期较 早,II期和IIIa期患者占大多数,而我国胃癌患者就诊时分期较晚,II期到IV期患者占胃癌总数70%~80%。2009年日本资料显示胃癌切除率为91.9%,5年生存率超过50%,而我国胃癌总体生存率约30%,显示出两国胃癌患者预后的差异。 2.3 D 2手术是进展期胃癌标准术式 胃癌根治性切除是指彻底切除原发病灶、所属区域淋巴结及侵犯组织,做到无癌残留。对于部分早期胃癌(Ia)可以进行内镜下黏膜内癌切除。但对于Ib以上的胃癌则需要进行外科手术。2010年Lancet杂志发表了著名的荷兰Dutch实验结果证实进展期胃癌行D 2淋巴结清扫相比较D 1手术后能够降低局部复发率,显著降低由胃癌本身引起的死亡率。长期以来,东西方学者对于D 1、D 2手术更好的争论将结束,并达成统一意见,D 2手术是进展期胃癌的标准术式[2]。D 2手术要求足够的切缘(我国要求切缘至少>5cm)和标准的淋巴结清扫(日本标准),清扫数目不得少于15个。 2.4 辅助化疗仍然是我国胃癌患者术后的主要治疗方法 自1968年以来,有超过30余项随机对照研究及10个以上Meta分析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究竟是否需要行辅助化疗,至今未能行形成术后辅助治疗标准方案,且仍存较多争议。随着新型化疗药物的不断出现,许多II期临床研究显示对于肿瘤分期T 2以上的胃癌患者行术后辅助化疗能够提高患者生存时间。最著名的是《新英格兰杂志》报道了日本ACT-GC研究结果显示,胃癌患者术后行S-1辅助化疗显着提高了3年生存率,降低复发率[3]。基于多个RCT研究结果和Meta分析结果,目前正逐步趋向共识的是对于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治切除术后行辅助化疗是有益的,能够提高5年生存率[4]。但是不能否认的是 综 述 Δ 通讯作者:litbj301@https://www.360docs.net/doc/f418358118.html,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 1 早期胃癌的定义及分型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内镜学会1962年提出[1],定义为癌肿位于黏膜和黏膜下未达肌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EGC 又分为黏膜癌(M-Carcinoma,MC)及黏膜下癌(SM-Carcinoma,SMC)。早期胃癌的概念是就癌肿的浸润深度而言,在内镜就大小而言,与EGC相关的有小胃癌、微小胃癌、超微小癌三个概念。小胃癌指的是直径为6-10 mm的EGC,小胃癌指直径在5 mm以下的癌灶,超微小癌,又叫“一点癌”系胃癌黏膜标本为恶性,但是手术切除的标本却找不到癌灶[1]。 1962年日本内镜协会按胃癌侵犯深度不同,将早期胃癌分为三型:Ⅰ型(隆起型);Ⅱ型(平坦型),又分为Ⅱa(微隆起)、Ⅱb(表面平坦)、Ⅱc(浅凹陷);Ⅲ型(凹陷型),这一分类方法2002年在巴黎会议上被西方学者接受[2],现在成为早期胃癌的主要分类方法。 2 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淋巴结转移[3]:EGC约有7%~29%的病例可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EGC 淋巴结转移率较低,易被临床医生所忽视。但是EGC有无淋巴结转移为影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而强调认识EGC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术中彻底廓清受累淋巴结的重要性。EGC还具有浅表性扩散和多灶性生长的特点,浅表性扩散的EGC具有沿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胃壁四周呈扩延性生长的倾向[4]。 3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 胃癌的预后与诊断的早晚有密切关系,早期诊断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日本的EGC的诊断率最高,达50%,我国报道仅为10%左右[5]。 3.1 普通电子胃镜:普通电子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内形态变化,并可以取病变组织活检,多块组织活检可以提高诊断率。对黏膜粗糙、色泽改变、表面有白

胃癌诊疗规范(版)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胃癌(Gastric Carcinoma)就是指原发于胃得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死亡率排第三位。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得40%。我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就是进展期,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得普及,早期胃癌比例逐年增高。 胃癌治疗得总体策略就是以外科为主得综合治疗,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胃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胃癌诊疗水平,改善胃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所称得胃癌就是指胃腺癌(以下简称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癌。 二、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得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胃癌得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 早期胃癌患者常无特异得症状,随着病情得进展可出现类似胃炎、溃疡病得症状,主要有:①上腹饱胀不适或隐痛,以饭后为重;②食欲减退、嗳气、返酸、恶心、呕吐、黑便等。进展期胃癌除上述症状外,常出现:①体重减轻、贫血、乏力。②胃部疼痛,如疼痛持续加重且向腰背放射,则提示可能存在胰腺与腹腔神经丛受侵。胃癌一旦穿孔,可

出现剧烈腹痛得胃穿孔症状。③恶心、呕吐,常为肿瘤引起梗阻或胃功能紊乱所致。贲门部癌可出现进行性加重得吞咽困难及反流症状,胃窦部癌引起幽门梗阻时可呕吐宿食。④出血与黑便,肿瘤侵犯血管,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小量出血时仅有大便潜血阳性,当出血量较大时可表现为呕血及黑便。⑤其她症状如腹泻(患者因胃酸缺乏、胃排空加快)、转移灶得症状等。晚期患者可出现严重消瘦、贫血、水肿、发热、黄疸与恶病质。 (二)体征 一般胃癌尤其就是早期胃癌,常无明显得体征,进展期乃至晚期胃癌患者可出现下列体征:①上腹部深压痛,有时伴有轻度肌抵抗感,常就是体检可获得得唯一体征。②上腹部肿块,位于幽门窦或胃体得进展期胃癌,有时可扪及上腹部肿块;女性患者于下腹部扪及可推动得肿块,应考虑Krukenberg瘤得可能。③胃肠梗阻得表现:幽门梗阻时可有胃型及震水音,小肠或系膜转移使肠腔狭窄可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肠梗阻;④腹水征,有腹膜转移时可出现血性腹水;⑤锁骨上淋巴结肿大;⑥直肠前窝肿物;⑦脐部肿块等。其中,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腹水征、下腹部盆腔包块、脐部肿物、直肠前窝种植结节、肠梗阻表现均为提示胃癌晚期得重要体征。因此,仔细检查这些体征,不但具有重要得诊断价值,同时也为诊治策略得制订提供了充分得临床依据。 (三)影像检查

早期胃癌诊治现状

早期胃癌诊治现状 刘厚梁、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江西省吉安市、343000 【摘要】胃癌是我国主要的癌症死亡原因之一,要降低胃癌的病死率,必须要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本文将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早期胃癌;诊断;治疗;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是指癌组织浸润仅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者。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很低, 仅10%左右[1],原因在于早期胃癌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 少数人有恶心、呕吐或类似溃疡病的上消化道病症状。这些症状极易同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相混淆。早期胃癌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达84%~99%[2].。而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预后差,平均5年生存率仅15%左右[3],因此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成为降低胃癌病死率的关键。 1.早期胃癌的诊断 通过X线钡餐检查和纤维胃镜加活组织检查, 诊断胃癌已不再困难。由于早期胃癌无特异性症状, 病人就诊率低, 加上缺乏有效便利的普查手段, 目前国内早期胃癌占胃癌住院病人的比例较低。为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 除了预防之外,对怀疑早期胃癌者进行有效的辅助检查是必需的。目前临床上采用的诊断胃癌的检查主要有如下几种: 1.1肿瘤标志物 1.1.1 癌胚抗原(CEA)、糖蛋白类抗原(CA19 -9、CA125) 癌胚抗原(CEA)、糖蛋白类抗原(CA19 -9、CA125)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胃癌筛查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尹鹏等[ 4]研究指出, 上述单独使用时, 其敏感性在16% ~ 65%, 而如果联合监测则敏感性可以达到85% 以上。因此, 建议在随访过程中应该对所有病人进行肿瘤标记物的联合检测。 1.1.2胃癌抗原(MGAgs) 胃癌抗原(MGAgs)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很强, 在正常组织中几乎不表达。使用免疫PCR技术, 胃癌的血清学诊断阳性率可达到70%以上, 并能检出早期胃癌, 其中特异性较高的MG7 研究较多。黄立群等[ 5] 对161 例患者血清进行胃癌MG7检测, 结果胃癌组性率82.35%,胃癌前病变组阳性率33.33%, 慢性胃炎组阳性率9.68%, 提示MG7对胃癌诊断有特异性,可以作为胃癌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

肿瘤标志物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肿瘤标志物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潘广仙廖云梅董志伟 【关键词】肿瘤标志物早期胃癌诊断价值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指癌组织浸润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类型[1]。肿瘤标志物作为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产物,存在于患者的血液、体液、细胞或组织中,可用生物化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测定,对肿瘤的辅助诊断、观察疗效具有一定的价值[2]。 1 肿瘤标记物的分类 1.1 血管内皮生皮因子 血管内皮生皮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目前公认作用最强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其过度表达与肿瘤生长、侵袭及转移关系密切。VEGF通过作用于特异性受体VEGFR参与胃癌新生血管与淋巴管的形成过程。反义hTERT转染使SGC7901细胞周期分布发生明显改变。G0/G1期细胞含量由50.36%上升到63.38%,S 期细胞含量由35.45%下降至24.76%,Flt-4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下降[3]。 1.2 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在胚胎时期主要由卵黄囊和肝脏产生,胃肠黏膜仅少量产生(妊娠第7周在胎儿胃肠黏膜出现,12周达高峰,16周后消失);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胃和肝同属原始前肠衍生物;原始多潜能干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分

化的失常,某些胃癌可能向肝细胞、胎儿胃肠方向分化,从而发生肝样癌或肝样腺癌和胎儿胃肠型癌。患者血清AFP>400 μg/L者以肝样型、混合型和卵黄囊瘤样型癌居多,<400 μg/L者多见于胎儿胃肠型癌[4]。 1.3 乙酰半乳糖胺转移酶3(GalNac-T3) 肿瘤发展多伴有O端糖基化,其中黏液素型的O端连接蛋白由GalNac-T3初步糖基化。GalNac-T3在分化型癌的表达率为76%,在低分化癌的表达l率仅8%。在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的表达率分别为26%和48%[5],随肿瘤侵犯深度进展有表达增高的倾向,同时,有淋巴结转移癌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GalNac-T3与胃癌的早期浸润和转移有关,可能成为新的早期胃癌标志物。 1.4 CD44v6 CD44v6是一种高度糖基化的细胞表面蛋白,存在于细胞间和细胞与基质间,并参与细胞活力、癌症发展和侵入。半定量RT-PCR 扩增显示胃癌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CD44v6 mRNA表达活跃,分别是84.8%(39/46)和87.0%(40/46)[6]。定量RT-PCR扩增证明CD44v6 mRNA在对照者外周血中不表达,但是在40例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表达活跃,手术后表达水平显著增加。所以CD44v6 mRNA半定量和定量RT-PCR扩增是一种灵敏而有效的检测外周血和骨髓中微转移的方法,很可能用作癌症程度和治疗效果的一种指示剂。 2 临床诊断价值 使用单一的分子标志物对早期胃癌进行诊断时,可能由于胃发生的其他病变(如胃的不典型增生等)而造成诊断的不准确,进而

综述-早期胃癌

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进展 D4C5班李成龙学号:118112168 摘要:胃癌是世界范围内高居第二位的癌症死亡原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常伴有转移,总体预后不良。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仍然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法很多,但主要还是分为内镜治疗和传统开腹手术两大类。现综合近年来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早期胃癌治疗方面的文献,对早期胃癌内镜治疗的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早期胃癌;内镜;腹腔镜;治疗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 ,ECG)是指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的胃癌,不论是否有淋巴结的转移[1]。根据癌肿滋润深度又可分为黏膜癌(M-Carcinoma,MC)和黏膜下癌(SM-Carcinoma,SMC)。早期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以适当的治疗,其预后将明显好于进展期,术后5年生存率将达到90%以上[2],总体复发率在1.5%-13.7%。既往早期胃癌(EGC)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近年来的大量资料显示[3]MC和SMC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6.4%、9.7%-24.3%,而且随着内镜设备和内镜操作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EGC的治疗以从单纯外科手术转向内镜局灶切除。研究表明,在严格选择适应症的情况下,开腹手术和内镜手术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在90%以上[4]。 1 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l disssection,ESD) EMR和ESD最重要的预后因素是有无淋巴结转移,因此治疗前应常规行色素内镜检查确定病变范围,并进行超声内镜检查以明确病变浸润深度,以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1.1内镜黏膜切除术(EMR) 即通过吸引或用钳子将病变处牵拉呈息肉状,然后借助圈套器将病变切除的方法。其适应症是[5]:肿瘤局限在黏膜内;单一病灶;直径≤2cm的隆起型病变(Ⅰ或Ⅱa);≤1cm的平坦型(Ⅱb)及凹陷型(Ⅱc);肿瘤无溃疡及脉管癌栓;癌细胞分化良好。禁忌症为:病变直径≥2cm或Ⅱc及Ⅲ型凹陷型病变。目前常用的EMR方法有:①透明帽法:在内镜顶端安装一个透明塑料帽,将病变部位吸入帽内,圈套器切除。②套扎切除法:适用于Ⅰ和Ⅱa型病变,使用食管曲张静脉套扎器吸取病灶并套扎切除。③双管道内镜法:在EMR中应用比较广泛,应用双钳道内镜,先用圈套器的钢丝圈罩住病变,再用活检钳把病灶夹住提起收紧圈套器钢丝再用高频电凝电切将癌肿切除。④剥离活检法:首先在癌灶底部注射适量生理盐水使病灶局部隆起,在表面行多处电凝,再用圈套器套扎癌灶根部,然后电凝切除。⑤黏膜分次切除法,适合于较大的病灶无法一次切除者。EMR最大的问题是切除不彻底和一次性切除率低,易发生肿瘤残留和复发,而病灶大小是决定能否行一次性切除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报道[6]病变直径≤1.0cm

胃癌诊断与治疗综述

胃癌的诊断与治疗最新综述 全球范围内胃癌的死亡率很高,其中男性约为14.3/10万,女性约为6.9/10万,男性高于 女性。胃癌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东亚、东欧和南美最高,非洲南北部最低。晚期胃癌可转移至肝、胰腺、大网膜、食管、胆管以及淋巴结的部位,治疗效果较差,因此早期诊断至关重要。本文主要综述了胃癌的预防、早期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问题。 全球胃癌发病率分布图 胃癌指源自胃粘膜<腺癌)、胃壁结缔组织<胃肠间质瘤),神经内分泌组织<类癌)或淋巴组织<淋巴瘤)的恶性肿瘤,本综述主要讲述的是胃腺癌<占胃恶性肿瘤>90% ),根据 其大体形态可分为:息肉型、溃疡型、弥漫浸润型<革囊胃)。 胃癌的危险因素 据美国公布的报告,2018年全世界估计有99万胃癌新患者<其中男性为64万,女性为 35万),主要发病年龄在60-84岁。男性中,胃癌的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前列腺癌和结直 肠癌,占第四位。在女性中,胃癌的发病率居第五位,排在乳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和肺癌之后。 2006年至2008年期间胃癌发病率下降,一部分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吸烟人数下降有关,另一部分与冰箱的普及后,新鲜蔬菜水果摄入增加、腌制食品和罐头摄入减少有关。 HP感染是胃癌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全球范围内大约20亿人感染HP,其中约100万将发 展为胃癌。一项荟萃分析结果表明,HP感染使胃癌的发病率显著提高。除了HP感染外, 性别、遗传、睡眠严重不足、饮食无规律、工作和心理压力过大等都可导致胃癌的发病率增加。 饮食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等因素会破坏胃肠道的正常功能,严重损伤胃黏膜,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增加癌变几率。近期有研究表明,恶性贫血也会增加胃癌的发病率。 胃癌的诊断 体征 胃癌的症状往往不是很典型,这使得诊断有些困难。来自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数据表明,年龄在60-84岁的男性患者,如果有上腹部疼痛和体重减轻等症状,高度考虑胃癌。胃癌的患者很少有恶心、吞咽困难<近端和胃食管交界性肿瘤)和黑便等症状,教科书中 的Virchow淋巴结和Sister Mary Joseph '结节在初诊时很少见到。如果患者有以下症状,注意可能是胃癌: 新发的消化不良<>55岁患者); 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 体重减轻; 消化道出血; 进行性吞咽困难; 吞咽疼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