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痛风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风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风临床研究进展

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

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 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 痛风的病因是由于过食肥甘,酗酒、过劳、紧张或感受风寒湿热等邪致气血凝滞,痰瘀痹阻,骨节经气不通而发病。多发于中年以上人群。辩证分型为风湿热邪,风寒湿痹,痰浊瘀血痼,脾肾阳虚。1.风湿热痹症状:足趾关节红肿热痛,或游走痛,或有发热、汗出、烦热、咽痛;舌红苔薄,脉弦数。治则:祛风清热,化湿通痹。可用方药:四妙散加味,苍术9 克,黄柏12克,牛膝12 克,薏苡仁30克,海桐皮12克,桑枝30克,威灵仙12克,金银花藤15 克,茜草20克,秦艽10 克,随症加减。痛风见关节红肿热痛甚者,加生地15克,赤芍15克,地龙12克,以清热凉血通络;伴发热、汗出、烦渴者,加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桂枝6 克,赤芍15克,以清气凉营。验方:苍术10克,黄柏10克,薏苡仁30 克,牛膝10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痛风属关节红肿热痛者。金黄膏外敷关节肿痛处,2~3天换药1次,10天1个疗程。适用于痛风属风湿热痹者。2.风寒湿痹症状:足趾关节冷痛而肿,遇寒益剧,得温则减,局部皮肤微红或不红;舌淡红,苔薄,脉弦紧。治则:温经散寒,祛风化湿。可用方药:乌头汤加味,

制川乌9克,麻黄9克,白芍12克,黄芪15克,附片9克,桂枝9克,白术12克,防风9克,防己12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伴拇指关节紫黯、或有痛风结节者,加桃仁9克,红花9克,乳香6克,没药6克,以活血通络散结。验方: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己15克,威灵仙15克,细辛3 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痛风属风寒湿痹轻症者。3.痰瘀痼结症状:关节刺痛,夜晚加剧,发作频繁,伴结节、关节畸形肿胀,活动受限;舌黯红,或有瘀斑,脉细弦或涩。治则:化痰祛瘀,通经散结。可用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9 克,红花9克,当归9 克,川芎9克,威灵仙12克,穿山甲12克,白芥子9克,胆南星9克,全蝎3克,蜈蚣1条,随症加减。关节痛剧者,加制川乌、草乌各6克,细辛3克,以温经止痛;血尿酸高者,加黄柏9克,苍术9克,薏苡仁30 克,防己15克,以清利祛邪。4.脾肾阳虚症状: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腰隐痛,腿酸软,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夜尿频多,有气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则:温补脾肾。可用方药:右归丸加减,熟地15克,山药15克,山茱萸10克,菟丝子15克,枸杞子12 克,杜仲12克,附片10 克,肉桂粉2克(兑服),黄芪20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3 克,随症加减。尿路结石者,加金钱草20克,海金沙10克(包煎),冬葵子10克,琥珀粉3克(兑服),鸡内金9克,以清利排石;纳

痛风中医临床路径

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一、痛风病(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病(痛风)(TCD 编码为: BNV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ICD-10 编码为:M10.99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痛风分类标准。 2.疾病分期 参照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急性期 (2)间歇期 (3)慢性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痛风病(痛风)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蕴结证 脾虚湿阻证 寒湿痹阻证 痰瘀痹阻证 肝肾阴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20-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风病(痛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风病(痛风)(TCD 编码:BNV050、ICD-10 编码: M10.99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血尿酸、血沉、C 反应蛋白 (3)类风湿因子、抗“O” (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 (5)心电图 (6)胸部X线片、受累关节X线片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血粘稠度、ANA、ENA、AKA、APF、抗C CP 抗体、24 小时尿尿酸、HLA-B27 等。

痛风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

痛风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方法、疗效及进展,为临床治疗痛风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医药;痛风;综述 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的物质的代谢发生紊乱,尿酸在体内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就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尿酸性肾结石、痛风性肾病甚至尿毒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1]。痛风,属中医痹病的范畴,亦称痛风,又名历节、白虎历节.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痛风的方面已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其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早在梁代,中医文献即有痛风的记载,陶弘景《名医别录》在论述独活功效时提到: “独活,微温,无毒。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外台秘要》中有类似痛风病症的描述: "其昼静而夜发,发即彻髓酸疼不歇,其病如虎之啮,故名白虎之病也。”《备急千金要方》也有类似介绍: "热毒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则热、赤、肿、痛也。” 对于痛风有较深入认识并作深刻地论述的,允推元代医家朱丹溪。名医在《格致余论》中对痛风作了专题讨论。其书《痛风论》说: "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

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丹溪心法》中载有丹溪痛风方。《金匮钩玄》、《丹溪法治心要》等还有关于痛风的医论、医案等内容。凡此反映了医家对痛风的认识与实践。 韩亚兰等[2]认为痛风属中医痹证的范畴,其病机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加之饮食不节,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尤其脾肾二脏,脾的健运功能失调,其升清降浊的功能就无权.肾的气化功能下降,分清泌浊的功能就失调,水谷不能正化,浊毒随之而生,湿热之邪蕴结于经脉肌肤之间,导致气血不通而发本病.谢明等[3]认为痛风是先天脾肾功能的失调,导致痰浊内生,而发为痹证.其体内过多的尿酸是中医所谓的痰浊、湿浊。王建新[4]认为本病发病多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过食高粱厚味,致使湿热内蕴,正邪交争或郁久化热而成血热,或邪气久留,损伤气血或凝滞为痰,阻滞经络,其病机为外邪留滞肌肉关节,致使气血不通而变生诸症。朱良春提出“似风非风”的观点,认为痛风浊毒滞留血中,不得泄利,初始未甚,可不发病,然积渐日久,愈滞愈甚,或偶逢外邪相合,终必瘀结为害。或闭阻经络,突发骨节剧痛,或兼夹凝痰,变生痛风结节,久之痰浊瘀腐则见渍流脂浊,痰瘀胶固,以致僵肿畸形。由于郁闭之邪最易化热,其证又多兼热象,如湿浊蕴热,煎耗尿液,可见石淋尿血;浊毒久稽,损伤脾胃,寒热错杂,壅塞三焦,而有关格险恶之症。凡此种种浊毒瘀滞为殃,非风邪作祟之证[5]。 2 辨证论治

痛风治疗的中医药方

痛风治疗的中医药方:痛风目前也是临床上常见 的慢性疾病,而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痛风的症状一般是半夜或清晨急性发作,有发热、头痛、口干口苦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早期多累计足跟、指、趾等中小关节,晚期或见关节肿大、畸形、僵硬、耳轮、指间、指掌处呈现黄白色痛风或破溃形成瘘管。 中医治疗很有疗效!辨证治疗。中医在结合前人经验及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将痛风分为3个病期13个类型治疗。 一、急性期 1.寒湿痹阻型: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红肿不甚,得热则减,关节曲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治以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乌头汤加减。川乌头、麻黄各6克,黄芪20克,炒白芍、鸡血藤、当归、生苡米、萆各15克,甘草9克,桂枝5克,细辛3克,土茯苓30克,生姜3片。 2.湿热痹阻型:关节红肿热痛,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下床活动,日轻夜重,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宣痹汤加减。防己、杏仁、连翘、蚕沙、赤小豆、姜黄、秦艽各10克,滑石、海桐皮、灵仙、萆、泽泻各15克,山栀、半夏各6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虎杖20克。 3.痰(湿)阻血瘀型:痛风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暗红色,疼痛剧烈,痛有定处,舌暗有瘀斑,脉细涩,治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羌活、秦艽各12克,地龙、牛膝各20克,五灵脂、川芎、没药、香附各9克,生甘草、全虫、蜂房各6克,乌梢蛇、白芥子、僵蚕各10克。 4.血热毒侵型:关节红肿痛,病势较急,身热汗出,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数,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利尿,痛风止痛汤(经验方)加减。生地、红藤、川牛膝、金钱草、土茯苓、金银花各30克,丹皮、黄柏各10克,虎杖、赤芍、车前子(包煎)、路路通、水牛角各15克,地龙12克,生甘草9克。 5.肝郁乘脾型:头眩、胸闷憋气、烦躁易怒、脘腹胀满、肢节酸楚、肿胀、结节,下肢沉重、精神紧张加重,舌红苔薄,脉弦数,治以舒肝泄热、健脾祛湿,疏肝解郁消骨汤(经验方)加减。柴胡12克,红花、枳实、木香、香附、郁金、丹皮、木瓜、夏枯草、元参各10克,龙胆草、黄芩、黄柏、木通、丹参、萆各15克,元胡、黄芪各20克。 6.脾虚湿阻型:关节酸楚沉重、疼痛部位不移,关节畸形、僵硬,有痛风石,自觉气短,纳呆不饥,舌淡红苔白腻,脉濡而小数,治以健脾祛湿,泄浊通络,运脾渗湿汤(经验方)加减。萆、白术、川牛膝、石韦各20克,猪苓、滑石、桃仁各15克,瞿麦、蓄、车前子(包煎)、熟大黄、红花、穿山甲、当归各10克,桂枝5克,生薏米30克,土茯苓50克。 7.肝肾亏虚型:痛风日久,关节肿胀畸形,不可屈伸,重着疼痛,腰膝酸软,肢体活动不便,遇劳遇冷加重,时有低热,畏寒喜暖,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数或沉细无力,治以补益肝肾,除湿通络,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防风、川芎各10克,秦艽、当归、生地、白芍、杜仲、川牛膝、茯苓、鸡血藤各15克,细辛3克,肉桂、人参各5克,甘草6克,寄生20克。

痛风的药物治疗新进展_张照伟

痛风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张照伟,傅继华 (中国药科大学生理教研室,江苏南京 210009)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的发病率不断提高并且发病年龄出现低龄化趋势,寻找高效低毒的抗痛风药物成为当务 之急。临床上常用来抗痛风的药物有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等,近年来随着痛风分子发病机制的揭示,人们发现了治疗痛风的新靶点,利用这些新靶点进行抗痛风药物的研发,将会出现一些新型药物。该文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痛风药物及正在研发中的抗痛风药物进行了综述。关键词:痛风;高效低毒;抗痛风药 N e wp r o g r e s s i nd r u g t h e r a p i e s o f g o u t Z H A N GZ H A O -w e i ,F UJ i -h u a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h y s i o l o g y ,C h i n a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 210009,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W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l i v i n g s t a n d a r d o f t h e p e o p l e ,t h e i n c i d e n c e o f g o u t i s r i s i n g a n dt h e t r e n d o f i n c i d e n c e a g e 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g o u t g e t s y o u n g e r .D e v e l o p i n g h i g h -e f f e c t i v e a n d l o w -a d v e r s e a n t i -g o u t a g e n t s h a s b e e n a p r i o r i t y o f t h e a g e n d a .M o s t c o m m o n l y u s e da n t i -g o u t d r u g i n c l u d ec o l c h i c i n a ,n o n -s t e r o i da n t i -i n f l a m m a t o r yd r u g ,a d r e n o c o r t i c o t r o p i c h o r m o r e ,g l u c o c o r t i c o i da n ds o o n .W i t h t h e r e v e l a t i o n o f t h e g o u t m o l e c u l a r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p e o p l e w i l l t a k e a d v a n t a g e o f t h e s e n e wt a r g e t s t o d e v e l o p n e wa n t i -g o u t d r u g .C o m m o n l y u s e da n t i -g o u t d r u g a n d a n t i -g o u t d r u g i nd e v e l o p m e n t a r e r e v i e w e d i n t h i s a r t i c l e .K e yw o r d s :g o u t ;h i g h -e f f e c t a n d l o wa d v e r s e ;a n t i -g o u t d r u g 作者简介:张照伟,女,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傅继华,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心血管药理,E -m a i l : f j h n .c p u @163.c o m 痛风是一种以持续性高尿酸血症导致尿酸钠晶体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沉积为特征的嘌呤代谢性疾病[1]。高尿酸血症被认为是发生痛风的前期状态。高嘌呤饮食、果糖及酒精等摄入过多,肾小管中尿酸的重吸收及排泄障碍等均会造成血清中尿酸的浓度过高。在37℃、p H 7.4的生理条件下,当血清中尿酸的水平超过6.8m g ·d l -1 时,尿酸钠晶体将沉积于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痛风发作的早期以单关节复发急性炎症为特征,进一步恶化出现多关节痛风的频繁发作,长期痛风将引起关节畸形、肾炎、肾结石、肾功能衰竭等疾病 [2] 。近年来,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呈 上升趋势,因此痛风的药物治疗和新药研发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目前临床上的药物主要是从纠正高尿酸血症,控 制痛风的急性发作入手对痛风进行治疗的[3]。本文将对痛风治疗药物的研发现状进行综述。1 治疗高尿酸血症的药物 1.1 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 该类药物是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阻断次黄嘌呤向黄嘌呤和尿酸转化,从而降低血尿酸浓度,减少尿酸盐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沉积达到抑制痛风发作的治疗作用。别嘌呤醇(A l l o p u r i n o l )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重要药物,R o s a J .T o r r e s 等[4] 对19例由于别嘌呤-鸟嘌呤磷酸核酸转移酶(H P R T )缺乏而导致高尿酸血症的病人进行了12个月的别嘌呤醇治疗(平均剂量:每人每天给予6.4m g ·k g -1 体重),发现12个月后所有的病人血清中尿酸水平均恢复正常,表明别嘌呤醇对H P R T 缺陷导致的高尿酸血症有良 好的治疗作用。但由于别嘌呤醇的严重毒性尤其是对于肾脏功能损伤的病人,它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5]。非布索坦(F e b u x o s t a t )作为一种新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于2009年在美国被批准上市,它既能抑制氧化型黄嘌呤氧化酶又能抑制还原型黄嘌呤氧化酶从而减少尿酸的生成,降低血清中尿酸的浓度,对痛风有显著治疗作用并且它的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小,在治疗高尿酸血症及痛风上有很大的应用 前景[6]。B e c k e r M A [7] 等将患有高尿酸血症的病人随机分 成三组,分别给予非布索坦40m g 、非布索坦80m g 、别嘌呤300m g ,连续服药6周后测定血清中尿酸的水平,发现非布索坦组和别嘌呤组血清中尿酸的水平均明显降低,且非布索坦80m g 组的疗效明显优于非布索坦40m g 组及别嘌呤300m g 组,表明非布索坦对高尿酸血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化合物F Y X -051是一种新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目前正处于临床I I 期阶段,它除了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外还能轻度抑制细胞色素C Y P 3A 4亚型的活性,有望成为治疗痛风的新型药物[8]。 1.2 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 这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肾小管中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的排出,从而降低血中尿酸的水平。此类药物的代表药物有丙磺舒(p r o b e n e c i d )、苯溴马隆(B e n z b r o m a r o n )、硫氧唑酮(S u l f i n p y r a z o n e )等。T e t s u y a Y a r n a m o t o [9]等给予16例痛风病人苯溴马龙(每人每天50 m g ),治疗6个月后收集病人24h 内的血液及尿液,用H P L C 法测定24h 内尿液中排泄出的尿酸含量及血清中尿酸的清除率,发现苯溴马龙能明显降低病人血浆中尿酸的浓度,增加尿酸的排泄,对痛风治疗有显著疗效。但由于此类药物会引起尿酸盐晶体在尿路的沉积从而导致肾绞痛、肾结石、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因此它们的应用受到了限制。N i k a s 等[10] ·408·安徽医药 A n h u i M e d i c a l a n d 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J o u r n a l 2011A p r ;15(4)

痛风病的研究进展

痛风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痛风症及其前期的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逐年上升,人们对其病因、病机和治疗手段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本文将从中、西医的角度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痛风;高尿酸血症; The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progress of gout ABSTRACT: The incidence of gout and hyperuricemia the early stage of gout are increased steadily in recent years,the study of its etiology,pathogenesis,and treatment is also increasing,this text reviewed the recent studies on gout and hyperuricemia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 Gout; hyperuricemia; 痛风一词起源于拉丁文(gutta) 意为“一滴”侵害衰弱关节的恶性体液,是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血尿酸浓度持续增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软组织所致的一组代谢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炎畸形,常累及肾,引发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痛风性关节炎常为该综合征的首发表现。痛风的生化标志是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肥胖、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代谢性疾病[1],据统计我国普通人群中高尿酸血症患病率

痛风临床路径

痛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痛风的患者。 一、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TCD 编码为:BNV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ICD-10 编码为:M10.99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197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痛风分类标准。 2.疾病分期 参照 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急性期 (2)间歇期 (3)慢性期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痛风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蕴结证 脾虚湿阻证 寒湿痹阻证 痰瘀痹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20-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风(TCD 编码:BNV050、ICD-10 编码:M10.99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血尿酸、血沉、C 反应蛋白 (3)类风湿因子、抗“O” (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 (5)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HIV等) (6)心电图 (7)胸部 X 线片、受累关节 X 线片 (8)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血粘稠度、ANA、ENA、AKA、APF、抗CCP抗体、24小时尿尿酸、HLA-B27等。 (八)治疗方法 1. 基础治疗。 2. 电针疗法。 3. 艾灸疗法。 4.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痛风中医药现代研究进展

痛风中医药现代研究进展 摘要:痛风具有复发率、遗传率高的特点并且西药治疗副作用大、易反复发作,所以寻求中医药的治疗显的尤为重要。中医药为治疗痛风提供新思路,在临床实 践中中医药的运用有利于西药的撤退,进一步延长其发病周期,故对中医药治疗 痛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源。 关键词:痛风;中医药;研究进展 痛风是单钠尿酸盐沉积于骨关节、肾脏和皮下等部位,引发的急、慢性炎症 和组织损伤,与嘌呤代谢紊乱产生及(或)尿酸排泄过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 相关,属于代谢性风湿病的范畴。痛风可并发肾脏病变,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常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1,2]. 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对痛风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一、痛风的病因病机认识 依据痛风的症状及体征,属于祖国医学“痹证”、“历节病”、“痛风”范畴。现 代中医医家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各抒己见。国医大师朱良春[3]创立了“浊瘀痹”新病名以及“泄浊化瘀、调益脾肾”的治疗法则,认为痰湿浊瘀阻滞经脉致骨节 疼痛变形,或郁而化热伤及脾肾之脏。施仁潮[4]认为痛风的病机为“热血得寒,瘀浊凝涩”。王海东等[5]认为痛风以脾肾亏虚为本,以热毒与血瘀、痰湿等浊 邪为标,肾虚热毒尤为根本。路志正痛风有“源之中焦,流阻下焦,病于下肢”“起 于脾胃,终于肝肾”的病理特点,基本病因病机是饮食肥甘,脾运失健,湿热壅滞,凝湿关节。 二、临床研究 1、分型及分期治疗 1.1颜红红将痛风分为4型,即湿热蕴结型治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方用 三妙丸加味(苍术、黄柏、当归、防己、川牛膝、萆薢、龟板,土茯苓、泽泻、 苦参);瘀血阻滞型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归尾、川芎、,威灵仙、土茯苓、萆薢、虎杖、甘草);肝肾亏虚型治以祛 风湿、补肝肾、活血通络。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白芍、杜仲、党参、川牛膝,穿山甲,) 1.2二期说 即急性期和慢性期朱良春创立“痛风方”土茯苓60g,全当归、萆解、汉防己、桃仁、炙僵蚕各 10g,玉米须 20g,甘草 5g,其治疗在于配用地鳖虫、地龙等虫 类药物,提出“痛风日久,绝非一般祛风除湿、散寒通络等草木之品奏效,必须借助血肉有情之虫药,取其搜剔钻透,通闭解结之力。宋绍亮等认为急性期治以清 热解毒、凉血通络,方选五味消毒饮加黄柏、薏苡仁、土茯苓、牡丹皮、赤芍、 川牛膝、生甘草、大黄。慢性期治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桃仁、红花、生地黄、赤芍、当归、夏枯草、穿山甲、皂角刺、王不留行、 蜂房、漏芦。路志正治疗痛风,急性期治以清热利湿,疏风通络,消肿止痛。方 用黄柏、生薏苡仁、丹参、虎杖、青风藤、、益母草、防己、川牛膝、秦艽、威 灵仙等。慢性期治以健脾益气,补肾通络,疏风定痛,扶正驱邪,标本同治。方 用黄芪、丹参、防己、青风藤、鸡血藤、赤芍、桂枝、炒白术、泽泻、络石藤等。 1.3三期说 即急性期、间歇期和慢性期冯兴华认为:急性期,治宜清热利湿、解毒祛瘀,多用苍术、牛膝、黄柏、薏苡仁等,方选当归拈痛汤合四妙丸加减;间歇期,

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

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性关节炎(痛风) 研究进展 淄博市中医医院·刘允辉 摘要:通过对痛风性关节炎有关文献进行复习,了解古代、现代中医医家对痛风的认识、辨证论治、内外合治、特色外治,对其经验进行总结,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痛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研究进展高尿酸肾病(Hyperuricemia)是嘌呤代谢异常,血尿酸升高所引起肾脏损害,可以表现为急性尿酸肾病、慢性尿酸盐肾病、尿酸结石三种情况。其中,急性尿酸肾病,常因过高的尿酸负荷超过肾脏的清除能力,尿酸结晶沉积于集合管、肾盂和尿道,产生肾内、甚至肾外梗阻,导致少尿性急性肾衰。慢性尿酸盐肾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常伴有痛风关节炎和痛风石。早期可表现为尿浓缩功能减退,其后逐步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升高,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近年来,随着高尿酸血症发病率的日益提高,高尿酸肾病发病率显著逐年增高。因此,寻求包括中医药方法在内的高尿酸肾病的有效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代谢性疾病。而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是由于体内尿酸增高致使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膜、软骨、骨质或/和伴有肾脏、皮

下、其他组织的尿酸盐沉积而引起组织病损及炎性反应的一种疾病,血尿酸升高是痛风性关节炎的重要特征。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中高脂肪、高蛋白成分增加,我国痛风的患病率逐年增高。近期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已超过0.3%,50岁以上干部、知识分子中痛风患者已达1%左右。痛风已成为临床常见多发病,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根据痛风发作时的临床表现,类似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但古人又认识到痛风发病有别于一般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痹证,故又分出白虎历节、历节病、痛痹等名称,并有不少诊治专论而且疗效肯定,可见痛风在中医早有认识。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过去中医对痛风的认识与实践仅限于临床,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带有臆测性、是零碎的、不系统的。 1 病因与病机的认识 1.1古代中医医家的认识 中医古代医家对痛风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内经》,其间多归于“热痹”的范畴,其名首见于《素问·四时刺逆论》,其中还提出了热痹形成的机理为“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盛,阳遭阴,故为痹热。”所谓痹热,是热痹出现的以关节肿胀、灼热、疼痛、屈伸不利,伴有发热为临床表现的痹病。故痛风急性期的临床表现属于“热痹”的范畴。【1】汉代以后,有关“历节病”、“白虎病”、“白虎历节”等描述与本病的临床表现基本合拍。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对其临床

(推荐)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犯肺证 风寒袭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当患者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不进入本路径。 6.内伤咳嗽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咽拭子检查,痰培养+药敏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鼻咽镜检查、鼻窦CT检查、胸部CT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2)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嗽。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2.静脉滴注、肌肉注射中成药注射剂。 3.针灸治疗。 4.拔罐、耳针等疗法。

痛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痛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阐述痛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的进展,从中、西方医学两个方面对近几年有关痛风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中医药在痛风的治疗方面呈现出独有的优势,由此认为中医和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极具发展价值。 标签:痛风;尿酸;关节炎;高尿酸血症 痛风是由于人体嘌呤代谢过程失调或尿酸的排泄异常而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等,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肾功能残缺、主要关节残疾[1]。目前对痛风的临床治疗秉持一个新观点:痛风虽然临床治疗极其困难,但是仍可以治愈[2]。痛风虽可以治愈,但是绝大多数患病者仍病情反复发作且久治不愈。其原因主要包括:部分临床医生没有重视高尿酸血症对人体的重大危害,未将降血尿酸治疗作为临床主要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且患者本身缺乏痛风的相关临床知识,导致治疗不规范[3]。因此,对痛风患者实施规范化治疗,及早治愈病症来避免更多严重并发症在临床上极其重要。 1 痛风的发病机制 1.1 高尿酸血症形成原因 高尿酸血症可能由两种原因导致:(1)尿酸产生异常增加:人身体里的尿酸产生的途径有两种,外源性和内源性,内源性部分的尿酸大部分来自于核苷酸的大量分解,大概占体内总含量的80%,外源性的则来自于食物居多,占20%[4];(2)尿酸排出异常减小:尿酸主要经过肾脏的排出过程包括肾小球过滤、重吸收等环节。由尿酸生成的盐是极性分子,穿越肾小管需通过离子通道,迄今发现的离子通道里,阴离子交换器至关重要,能够推进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尿酸排泄量的大小也有影响[5]。 1.2 尿酸钠盐结晶积聚导致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尿酸在人体里的存在形式大多为钠盐,而钠盐在经过循环之后在软骨、关节腔、肾脏及软组织等处沉积并形成结晶。自从在患有痛风的患者体内发现异常尿酸钠盐结晶后,便认为尿酸钠盐结晶和痛风的临床发展有关系。也有学者发现患有痛风的患者体内关节腔的滑液能调节尿酸至更小,且尿酸变小会使被吞噬细胞吞噬的可能性增加,表现为高度致炎性[6]。有研究证实,因为痛风病患的关节腔内的滑液比其他关节类疾病病患的关节腔内滑液更易使尿酸发生结晶反应,所以尿酸钠盐结晶的积聚和痛风的临床发展有很大关系。尿酸钠盐结晶导致痛风炎症的途径有多种,如TOLL受体、激活炎性物质、吞噬细胞等。(1)TOLL受体属于一种模式分别受体,在人体生成免疫因子的过程之中具有关键作用[7]。TOLL受体在经过尿酸盐结晶的激活作用后将信号进行传送,启动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转录过程,从而导致痛风炎症发生。(2)炎性物质被尿酸钠盐激活导致的痛风炎症:炎性物质指的是能够激活炎性酶及细胞因子的大分子物质。炎性物质受

中医药治疗痛风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风病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9-04-09T15:23:14.40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23期作者:齐凤琴刘石磊冯月男通讯作者[导读] 痛风病在中医当中属于痹证范畴,其主要是在四肢关节,与身体内部的肝脏,脾,肾有极大的关系。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 【摘要】痛风病在中医当中属于痹证范畴,其主要是在四肢关节,与身体内部的肝脏,脾,肾有极大的关系。而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肥膏厚腻,导致热,痰,淤发展为病,而对于痛风病的治疗,一般都是利用清热解毒,消痰化瘀的方式进行。而健脾利湿方面,主要是利用泽泻,茯苓等,而清热泻火多用丹皮,桃仁,红花以及牛膝等进行。清热燥湿一般情况下使用茵陈,土茯苓,黄柏等。化痰使用半夏,竹茹,南星等等。痛风病如果长期持续,则可能伤及到肝脾肾脏,因此,需要多使用健脾柔肝,补肾补品。益气补脾使用多是山药,而补益阴血大多使用龙眼肉,何首乌,补阳多用补骨脂,续断等。对于肝肾的滋补,一般使用黄精,女贞子,龟板等等。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类疾病,急性的西药使用苯溴马隆片,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而中药则使用红花,丹参等进行活血化瘀。其中,黄柏,苦参等为清热利湿。而在间歇期中药应当使用,黄芪,茯苓,等,进行健脾利湿,使用女贞子,黄精等对肝肾进行滋补。中医针灸治疗痛风病主要是在足三里,阴陵泉以及太冲,曲池,合谷,内廷,阿是穴等。主要是用针刺激,点刺放血,耳尖放血,火针放血等。而针药联合治疗法,在痛风病急性期时,使用疏凿饮子,四妙散等药物按实际情况进行加减,慢性期使用大补阴丸,真武汤等按实际情况加减,因此中医对痛风病的治疗以及疗效评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并且辩证分型各异,临床报告样本数也较小,因此,在众多机制上有待提高进步。 【关键词】中医治疗;痛风病;综述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3-0278-02 引言 痛风病属于代谢性疾病的一种,其主要是因为嘌呤代谢异常致使尿酸合成增加而导致。其发病有一定的遗传性和异质性,除了高尿酸血症之外,还可以表现为,慢性关节炎,关节畸形以及急性关节炎等等,在最近几年,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暴饮暴食,导致饮食结构发生了一定得变化,从而让痛风病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在我国中医当中,痛风病是中医痹证范畴,其中湿热,痰淤是病肌关键:湿浊停于筋骨,关节之间,郁久化热。 目前西药对于痛风病的治疗仅仅只有少数患者可以治愈,虽然在治疗的过程中秋水仙碱和苯溴马隆虽效果显著,但是有一定的副作用,不建议长期进行使用,在最近几年,我国的中医对痛风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改善,其中中医理论为主导,多种治疗方式共同治疗,疗效较好,并且,副作用几乎为零,因此,中医对痛风病的治疗被众多人群所使用。 一、中药治疗 (一)分型治疗 痛风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分型,经过研究文献可以看出,痛风病主要是分为湿热蕴 结,瘀热阻滞,痰浊阻滞,肝肾阴虚四型。而方策的治疗方式是采用实验治疗法,选取112例患者,进行治疗,其中对湿热蕴结型主要是运用四妙散加减,其中主要是使用苍术 15 g,牛膝15g以及当归和金银花,木通等各15g。瘀热阻滞型使用枝藤汤加减,其中主要是,丹皮10g,牛膝10g以及桑枝30g,其余如白芍,乳香,没药等各15g。痰浊阻滞型使用涤痰汤加减,主要材料,半夏20g,牛膝以及丹参,红药各10g,其余如竹茹,木通等各15g。;肝肾阴虚型使用六味地黄汤进行加减。其中主要是知母10g,枸杞子,茯苓,以及女贞子各20g,,熟地黄,山药以及山茱萸等各15g。此次测试,显效例数78例,有效例数28例,计算分析。其有效率达到了百分之94.6。孙红君等人对分型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共有103例患者,其中湿热型所选取的中药为地龙定痛汤。主要成分生石膏以及金钱草和生薏苡仁各30g 地龙以及知母和泽泻等各10g。寒湿型运用乌头煎合薏苡仁汤加减,其中使用细辛以及木通3g,其余防风10g,独活10g,羌活10g 等。痰瘀型使用涤痰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主要使用白芥子,半夏以及僵蚕15g,熟地黄,红花以及桃仁没药,赤芍等各10g。脾肾亏虚型方选保元汤合防己黄芪汤其中使用党参,白术,赤芍,地龙各15g,肉桂,附片各6g。治愈例数37例,显效51例,有效例数13例,经统计,其总有效率为百分之98.06。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 李美友等以加味四物汤加减,其中使用当归,白芍,桃仁以及生地黄各15g,牛膝,陈皮。茯苓以及白芷各10g,木通,黄柏各8g,金钱草30g,西药使用苯溴马隆联合对痛风病进行治疗。其显效22例,有好转6例,经统计,其总有效率为百分之93.3。 三、结语 痛风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过食肥膏厚腻导致湿,热,痰,瘀互结为病,而对其治疗应当选用清热利湿,消痰化瘀为主要方法。如湿邪为重,则应当多使用茯苓,泽泻以及猪苓等对体内进行健脾利湿,而如热邪偏重,则应当使用熟地黄,丹皮,生石膏等对体内进行清热泻火。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病,如急性期西药应当使用秋水仙碱,苯溴马隆片,和索洛芬那片等等。而中药则应当使用赤芍,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中医针灸对痛风病进行治疗应当在太冲,曲池,合谷以及阿是穴等学位进行针刺,火针放血,耳尖放血。 中医治疗痛风病的方式手段几多,并且疗效上获得好评,副作用与西医相比也较少。患者对中医的认可程度逐渐上升,但是其中也有众多的部组织粗,如疗效和诊断的标准不统一,临床报告样本数较小,实验研究还有待提高等等。中医是我国古老的医学传承,其中有众多可取之处,并且非化学合成,对于人体危害较小。可广泛研究,多多在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孙红君,孙建珍.分型论治痛风性关节炎 103 例 [J].江苏中医药,2004 ,25(9):35 —36. [2]王一飞,耿琳,王金锋.张明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 [J].辽宁中医杂志,2009 ,36(3):336 —338. [3]高东祥,李荣秀.尹亚君教授辨治痛风病的经验 [J].云南中医院学报,2004 ,27(6):44 —45. [4]田润安,王亮莉.中医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6O 例 [J],陕西中医,2002 ,23 (9 ) :802 —803. [5]陈孝辉,付滨,张童燕.付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4 ,30(10):26 —27.

痛风病的中医药治疗(一)

痛风病的中医药治疗(一) 【摘要】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结石形成为特点,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急性梗阻性肾病或痛风性肾病。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可喜进展,具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痛风病;中医药治疗;综述 痛风,中医亦称痛风,又名历节、白虎历节风,属“痹病”范畴。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治疗痛风取得较好疗效,现综述如下。 1分期治疗 齐连仲〔1〕将本病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急性发作期以热毒炽盛,湿瘀络阻为主,方用自拟宣痹汤加减;慢性缓解期以正气不足为主,兼有湿热瘀阻脉络,方用自拟宣痹汤加减。周乃玉〔2〕将痛风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痛风关节炎期和缓解稳定期,急性发作期乃湿热浊毒,瘀滞血脉,闭阻关节,方用五味消毒饮合大黄虫丸加减;慢性痛风关节炎期为痰湿浊毒,滞于经脉,附于骨节,方用仙方活命饮合二妙丸加减;缓解稳定期治宜健脾利湿,解毒消肿,活血化瘀,方用薏苡仁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刘志勤〔3〕将本病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和恢复期3期。急性期由湿热交结,闭阻经络关节,气滞血瘀所致,方药:生石膏、知母、白花蛇舌草、虎杖、大黄、青风藤、忍冬藤、土茯苓、土贝母、山慈菇、苦参、延胡索;缓解期热毒之邪虽解,湿热之邪缠绵,闭阻经络关节,血瘀气滞,方药:苍术、薏苡仁、防己、牛膝、黄柏、秦艽、忍冬藤、泽兰、川芎、穿山甲、莪术、土茯苓、土贝母、苦参;恢复期为脾肾两虚,气血不足,痰瘀痹阻,脉络不通,方药:独活、桑寄生、牛膝、当归、生地、穿山甲、制胆星、莪术、川芎、秦艽、防风、苍白术、鸡血藤。范琴书〔4〕将本病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关节炎期和痛风性肾病4期。急性期系寒湿久蕴不化,郁久化热,湿浊瘀血闭阻经脉,流注关节,方用四妙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间歇期以脾虚湿困为主,可用三仁汤合升阳益胃汤加减;慢性关节炎期多为脾肾亏虚,瘀血、湿浊闭阻经络,治以参苓白术散合肾气丸加活血散寒之品加减。痛风性肾病期为痛风迁延日久,久病入肾,病属晚期,辨证宜分阴阳,阴虚者宜归芍地黄汤合参苓白术散,气虚者用保元汤加减,气阴两虚者用黄芪地黄汤加减。 2辨证治疗 戴天木〔5〕将痛风分为偏风湿热型和偏寒湿型。偏风湿热型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偏寒湿型方用乌头汤加味。苏其贵〔6〕辨证治疗痛风38例。风湿热痛痹型方选清浊通痹汤;湿浊瘀痛痹型方选祛瘀通络汤加减;脾虚瘀浊型方用防己黄芪汤加味。结果显效29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4%。袁全兴〔7〕辨证治疗痛风30例。其中湿热型18例,方用四妙勇安汤合三妙丸加味;寒湿型9例,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结果痊愈22例,显效8例。刘明武〔8〕将痛风分为4型。湿热蕴结型药用:金银花、连翘、薏苡仁、白术、泽泻、牡丹皮、黄柏、生地、防风、威灵仙、延胡索、忍冬藤、木通、萆、土茯苓、车前子;瘀热阻滞型药用:当归、川芎、红花、桃仁、牡丹皮、金银花、败酱草、栀子、木通、车前子、土茯苓、鸡血藤、穿山甲、透骨草、乌梢蛇、乳香、没药;痰浊阻滞型药用:人参、白术、陈皮、黄芪、青皮、半夏、白芥子、萆、土茯苓、车前子、木通;肝肾阴虚型药用:熟地、山萸肉、山药、牡丹皮、白芍、泽泻、枸杞子、金樱子、杜仲、续断、海风藤、威灵仙、秦艽、萆、虎杖、土茯苓、车前子、防己。张春华〔9〕将本病分为2型,湿热瘀结型方用四妙散合白虎加桂枝汤加味;痰湿瘀阻型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 3专方治疗 段富津教授〔10〕依据本病湿热痰瘀之病理,治以清热除湿,化瘀解毒为主,自拟痛风方:苍术、黄柏、薏苡仁、粉防己、羌活、姜黄、赤芍、川牛膝、甘草。任达然〔11〕自拟化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