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食安)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食安)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食安)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5306207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总学时:56其中(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24)学分:3.5

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开课学期:5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食品毒理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阐明环境中有害因素对机体损伤作用的一般规律、作用机理及评价和管理损害作用的方法。食品毒理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操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掌握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主

干课程,主要研究内容为食品中化学性毒物的来源、

毒作用机制及危害预防等内容,并对其引起的毒性作用进行评价,与《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安全与卫生学》、《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免疫学》知识互通、互为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食品毒理学发展趋势,理解食品毒理学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掌握食品毒理学定义、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本章重点食品毒理学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难点为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式、讨论式、案例式、互动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食品毒理学概述

第二节食品毒理学研究任务、内容和方法

一、任务

二、研究内容

三、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第三节食品毒理学和食品安全性

第四节食品毒理学发展及展望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础(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俗语,掌握食品毒理学的基础知识。

2.本章重点毒物概念、毒性、毒性作用及分类、生物学标志、剂量、剂量-反应关系、联合度作用、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难点为剂量-反应关系及据此判断化学物毒性大小。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式、讨论式、互动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毒性和毒性作用

一、毒物

二、毒性、毒性作用及分类

三、毒作用生物学标志

第二节剂量与剂量-反应关系

一、剂量

二、效应、反应和剂量-反应关系

第三节联合作用

一、联合毒作用分类

第四节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制

一、毒性参数

二、安全限值

第三章食品中化学物资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

化(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生物膜的基本功能、外源化合物在体内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及食品中化学毒物的来源,理解影响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的因素及意义,熟悉和掌握生物转运的基本概念及其毒理学意义,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生物转运的过程及各种转运方式的特点,生物转化的概念,I相反应、II相反应的概念、类型。

2.本章重点为生物转运的基本概念及其毒理学意义,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生物转运的过程及各种转运方式的特点,生物转化的概念,I相反应、II相反应的概念、类型,难点为I相反应、II相反应。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式、讨论式、案例式、互动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食品中化学物的来源

第二节生物转运

一、生物膜与生物转运

二、吸收

三、分布

四、排泄

第三节生物转化

一、生物转化的意义

二、生物转化的类型

三、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第四章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实验动物外貌、生活习性、生长发育,掌握实验动物的选择原则、方法、常规处置、染毒方式、采样和处死方法以及食品毒理学实验设计基本原则。

2.本章重点实验动物的选择原则、方法、常规处置、染毒方式、采样和处死方法以及食品毒理学实验设计基本原则,难点为实验动物的染毒方式。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式、案例式、互动式、图例讲解)

教学内容

第一节常用实验动物选择和处理

一、常用实验动物特征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处理

三、实验动物的染毒和处置

第二节食品毒理学试验的设计原则

一、体内毒理学试验设计

第五章食品中化学物质的一般毒性作用及评价

(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蓄积毒作用研究方法、一般毒性试验目的,掌握一般毒性作用的概念、试验方法要点、急性毒性评价标准、蓄积毒性作用概念。

2.本章重点为一般毒性作用的概念、急性毒性概念、LD50的计算方法、急性毒性试验结果的评价、亚慢性毒性概念、慢性毒性概念、蓄积作用概念、蓄积作用的研究方法,难点为LD50的计算方法及蓄积作用的研究方法。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式、讨论式、案例式、互动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急性毒性试验概述

第二节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和方法

第三节试验结果评价

第四节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和评价

第五节实验结果评价

第六节蓄积作用

第六章食品中化学物质的致突变作用及评价(3

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化学物致突变作用的机制及机体对致突变作用的影响,熟悉突变后果以及主要致突变试验的检测终点和原理,掌握化学物诱发突变的类型及基本概念。

2.本章重点致突变作用的类型、致突变作用的机制及后果和致突变作用的评价,难点为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的机制。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式、讨论式、案例式、互动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致突变作用类型

一、基因突变

二、染色体畸变

三、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第三节致突变作用的机制及后果

第四节致突变作用的评价方法

第七章食品中化学物质的致癌作用及评价(3学

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肿瘤相关的基本概念、化学致癌作用的评

《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378 课程名称:环境毒理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6 学分:2 适用对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生态学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环境毒理学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医学和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各种环境因素,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是研究和理解环境与健康、与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等重要问题的工具和手段。本课程主要介绍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首先对环境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吸收、体内分布、代谢转化及排泄进行讲解。继之讲述环境化学污染物的一般毒性、特殊毒性(致癌变、致畸变及致突变作用)的基本理论及其评价方法,然后介绍环境化学物对人群健康危险度和安全的评价理论和技术。最后简单介绍环境主要污染因素的毒性作用。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环境毒理学》是环境工程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并懂得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任务 3.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4.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概论;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3.问题与应用 环境毒理学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 (三)课后练习 什么叫环境毒理学? 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 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2.了解化学物的吸收、分布与贮存、排泄等过程 3.了解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4. 了解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转运 1.主要内容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吸收;分布与贮存; 化学物的排泄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3.问题与应用 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第二节生物转化 1.主要内容 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3.问题与应用 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化学 英文名称:Food Chemistry 总学分:2.5 总学时:40 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0(另设)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 本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使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学生了解食品材料中主要成分的结构与性质,食品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这些组分在食品加工和保藏中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生物化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和作用对食品色、香、味、质构、营养和保藏稳定性的影响。 本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食品加工与保藏的理论和技术提供一个必要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从事食品加工、保藏和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产品开发打下一个较宽广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食品主要组分的结构、性质和在加工保藏过程中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营养和保藏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和掌握控制这些变化的要求和方法。 水部分学习和掌握食品中水和非水组分的相互作用、水的存在形式、水分活度和食品稳定性的关系等。 碳水化合物部分学习和掌握主要的单糖、低聚糖和多糖(淀粉、纤维素、果胶等)的结构及其在食品中的功能,以及食品加工保藏过程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反应。 脂类部分学习和掌握食品脂质的命名与分类、物理性质(同质多晶现象)、化学性质(脂解、自动氧化、抗氧化剂、热分解)和脂质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对食品感官品质、安全及保藏稳定性等的影响。

蛋白质部分学习和掌握蛋白质的结构及其与食品相关的功能性质(水合、溶解、粘度、凝胶化、组织化、乳化、起泡)、蛋白质变性以及食品加工保藏过程中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和控制。 酶部分学习和掌握酶的基本概念、酶在食品材料中分布、影响酶作用的因素和控制酶活力的方法、酶的固定化及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食品加工保藏中重要的酶(果胶酶、淀粉酶、蛋白酶、脂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脂肪氧合酶)的性质和在食品加工保藏中的作用、影响和控制等。 色素部分学习和掌握天然色素(叶绿素、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花色苷、黄酮类化合物、类胡萝卜素)的结构、性质和在食品加工保藏中的变化、作用和控制。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1章绪论 1.1食品化学在食品加工和保藏中的作用及发展概况 1.2食品化学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和学习方法 第2章水 2.1水和非水组分的相互作用、结合水的概念 2.2水分活度的定义、测定方法及水分活度与温度的关系 2.3食品材料的吸附等温线 2.4水分活度和食品稳定性的关系 第3章碳水化合物 3.1碳水化合物的分类、结构 3.2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 3.3食品加工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反应:水解反应、脱水反应、热降解反应和褐变反应 3.4单糖和寡糖在食品中的功能:亲水性、与风味物的结合、食品风味物的形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专业五年制使用) 课程名称:中药学 学时:108(90/18) 学分:6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如下: (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133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93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97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学时) 掌握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重点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重点: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分类、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学时)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重点:形成道地药材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道地药材的涵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学时) 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的炮制方法。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现代常用炮制法分类。 第四章药性理论(5学时) 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气与味的综合效应;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1学时) 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中国毒理学会毒理学资格认证工作暂行规定

中国毒理学会 毒理学资格认证工作暂行规定 (中国毒理学会资格认证工作会议2009年6日22日原则通过,2012年2月23日修订)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毒理学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促进毒理学研究、各类化学物和药物安全评价和风险评估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实现对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统一与标准化,逐步取得业内、社会和国际组织的认可,扩大我国毒理学专业技术人员的社会影响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办发(2007)7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和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的通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特制订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毒理学资格认证必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政策的许可范围内开展,恪守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 第二条毒理学资格认证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宏观指导和支持下,与高等院校、企业(公司)、有关行业协会、学会等合作,逐步建立健全资格认证的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 第三条毒理学资格认证将本着循序渐进、稳妥发展的原则,由中国毒理学会统一领导,进行以“一般毒理学”(general toxicology)为主的毒理学家(Diplomat of Certified Toxicologist,CST, DCST)资格认证。待时机成熟后,再推行毒理学技师(Certified Associate)认证,并逐步扩展到特殊毒理学和其它分支。 第四条毒理学资格认证,实行公平、公开、公正原则,面向中国毒理学会会员、全国有关行业 (安评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毒理学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并欢迎海外学者参与。 第五条坚持资格认证与职业发展教育和继续教育紧密结合,采取学校教育培养、参加学会组织的相关学术会议和短训班、岗位培训、以及个人自学提高等

《药理学及毒理学》教学大纲

《药理学及毒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90906209 课程英文名称:Pharmacology & toxicolog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制药方向 总学时数:64 其中:讲课学时:64 总学分数:4 编写人:蒋盛岩审定人:赵良忠周群贵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教学目得与任务 《药理学及毒理学》就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制药方向本科生得专业必修课程。药理学就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得学科,主要涉及药物得作用、效应、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在机体内得变化过程等,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科学思维方法,毒理学主要涉及外源性化学物引起毒作用得效应及其影响毒作用得因素与条件,外源性化学物对机体得毒作用机理,外源性化学物对机体引起急性、慢性毒作用,特别就是外源性化学物引起致突变、致癌及致畸作用得基本实验方法与评价,接触外源性化学物对人群健康损害得危险性与安全性评定。通过《药理学及毒理学》得学习,使学生获得比较宽广与扎实得有关药物效应、药物代谢、临床应用、毒理学得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实验技能得基本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得基础。 (二)课程教学得总体要求 以药物得作用、效应、作用机制、药物在机体内得变化过程、外源性化学物对机体得毒作用机理为主线,系统得阐述药理学及毒理学得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同时反映学科前沿,让学生既掌握经典内容又了解前沿知识,为后续课程得学习打下坚实得基础,为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做好铺垫。 (三)课程得基本内容 本课程得基本内容药理学总论、外周神经系统药理、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内脏系统药理、激素类药物药理、抗病原微生物药物药理、外源性化学物得毒作用机制、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发育毒性与生殖毒性等作用机理与评价。 (四)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 后续课程: 制药工艺学、药物波谱解析、制药设备及工艺设计、药物分析与安全评价 二、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一)学时分配建议表 学时分配建议表

《畜产品加工学》课程教学大纲

《畜产品加工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4300685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修读学期6学分 2 学时32课程英文名称Animal Food Processing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食品化学、普通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学、食品 加工与保藏原理、食品工程原理 二、课程的地位及作用 畜产品加工学是一门理工农相结合、多种学科交叉的应用型学科。该课程是建立在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等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基础上的实践综合性课程,全面介绍主要畜产品(肉、乳、蛋)原料的组成、理化性质、加工原理、加工方法和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内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畜产食品加工原理,合理制订科学配方,熟悉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生产工艺流程、产品质量管理及控制手段,学习工厂设计、车间布局等知识,达到拓宽自身知识面,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对畜产品加工学内容的学习,掌握肉、乳、蛋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熟悉它们的性质及变化,产品加工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加工工艺流程,掌握各自的主要危害因子及控制方法,了解产品的加工工序和原辅料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为畜产品安全生产和新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四、课程学时学分、教学要求及主要教学内容 (一) 课程学时分配一览表

章节主要内容总学时 学时分配讲授实践 第1章畜禽屠宰、分割及卫生检验 2 2 0 第2章肉的组织结构、化学组成和基本性质 2 2 0 第3章肌肉收缩及其宰后变化 2 2 0 第4章肉的食用品质及其评定 2 2 0 第5章肉的贮藏及质量控制 2 2 0 第6章肉制品加工原理 3 3 0 第7章肉制品加工 2 2 0 第8章乳的化学成分及性质 2 2 0 第9章液态乳加工 2 2 0 第10章发酵乳制品加工 1 1 0 第11章冷饮加工 1 1 0 第12章奶酪加工 1 1 0 第13章乳粉加工 1 1 0 第14章其它乳制品加工 1 1 0 第15章蛋的概念、组成及加工特性 2 2 0 第16章蛋的保鲜与贮藏 2 2 0 第17章腌制蛋制品加工 2 2 0 第18章湿蛋制品加工 1 1 0 第19章干燥蛋制品加工 1 1 0 (二)课程教学要求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畜禽屠宰分割及卫生检验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了解屠宰厂设计原则,屠宰设施及其卫生要求,胴体分级有关术语的定义; 2. 学会宰前检验步骤和方法,胴体分级评定方法与胴体等级判定,病畜处理; 3. 掌握宰前准备和管理,宰后检验方法,家畜、家禽屠宰工艺。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医中药学基础 英文名称: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ese herbology 课程号(代码):50506225 课程类别:选修课 学时:42 学分:2.5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以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三基”为主线,通过本课程学习,拟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中医气血津液及的脏腑含义及内容,熟悉各脏腑及气血津液的基本生理功能;掌握中医病因学的主要内容及各种致病邪气的特点。 2.熟悉辨证中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3.掌握中药学的性能的含义以及包含内容;掌握药物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4.记忆各节掌握中药的功效及部分药物的主治病证特点。 三、教学内容 上篇中医学基础 教学内容 1.绪论 1.1中医药发展简史。 1.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2.1整体观念。 1.2.2辨证论治

1.3.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2.阴阳五行 2.1阴阳学说 2.1.1阴阳的基本含义 2.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2五行学说 2.2.1五行的基本含义 2.2.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气血津液 3.1气的含义及分类、运行及生理功能 3.2血的含义、生成与运行及生理功能 3.3津液的含义、生成与输布排泄及生理功能 3.4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4.脏腑经络 4.1五脏 4.1.1心的生理功能 4.1.2肺的生理功能 4.1.3脾的生理功能 4.1.4肝的生理功能 4.1.5肾的生理功能 4.2六腑 4.2.1胆的生理功能 4.2.2胃的生理功能 4.2.3小肠的生理功能 4.2.4大肠的生理功能 4.2.5膀胱的生理功能

《食品工艺学》教学大纲

《食品工艺学导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及代码:食品工艺学 07021309 英文名称:Food processing technology 课程学分与学时:3 学分/48学时(理论学时:32学时实验学时:16学时)先修课程:食品微生物或微生物、生物化学或食品化学。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食品工艺学是研究食品加工和保藏的一门科学,作为食品科学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和学位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探讨食品资源利用、原辅材料选择、保藏、加工、包装、运输以及上述因素对食品质量、货架寿命、营养价值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影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食品保藏和加工的专业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食品领域的专业课程或从事食品科研、产品开发、工业生产管理及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组协作讨论设计实践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食品的加工概念 一.食物与食品 二.加工工艺 三.食品加工工业 第二节食品加工原料的特性和要求 一.食品原料主要组成 二.影响原料加工的因素 三.食品原料的储藏与保鲜 第三节食品的质量因素及其控制 一.食品的质量因素 二.变质的影响因素 三.食品保藏的原则 第四节食品工业的发展及其前景 第五节食品工艺学的主要研究范围内容

第二章食品的脱水加工 第一节食品干藏原理 一.水分活度对食品的影响 二.食品的干藏原理 第二节食品液体的浓缩 一.膜浓缩 二.蒸发浓缩 三.冷冻浓缩 四.浓缩对食品品质的影响以及合理浓缩途径的选择第三节干燥 一.食品干燥过程特性以及干燥机制 二.干燥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三.食品的干燥方法 四.干燥食品的贮藏 第三章食品的热加工和杀菌 第一节热加工原理 一.罐头食品的腐败及腐败菌 二.微生物的耐热性 三.酶的耐热性 四.热加工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五.热加工时间的推算 六.罐头食品的一般加工工艺流程 第二节热烫 一.热烫的目的和影响因素 二.热烫方法 第三节巴氏杀菌 一.巴氏杀菌的目的 二.包装产品的巴氏杀菌方法 三.未包装产品的巴氏杀菌方法 第四节商业杀菌工艺 一、包装食品的高温杀菌 二、超高温杀菌 三、微波杀菌 四、高压杀菌 五、其他杀菌方法 第四章食品的腌渍和烟熏保藏 第一节食品腌渍 一.腌渍过程的扩散和渗透 二.腌渍方法及有关因素的控制

动物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毒理学 课程编号:0371005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必修课 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45,课程总学分2实验学时10 应开实验学期:三年级厶学期 适用专业:药物制剂 先修课程:动物生理学、兽医药理学 大纲主撰人:潘玉善大纲审核人:胡功政张玉龙张书松 一、动物毒理学实验课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该课程是随药理学的发展而分化出来的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性学科,在食品安全,药物开发等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动物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动物体的损害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新兴学科,研究的内容涉及兽药、药物添加剂及饲料中有毒有害化学物的检测及其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动物毒理学是毒理学的分支之一,是供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专业选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亦可供动物科学、食品科学等专业选修。 动物实验是毒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独立思考与工作能力,使其能掌握毒理学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学科奠定毒理学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讲授动物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外源化学物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熟悉评价程序中的试验项目和评价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动物的一般操作技术;掌握经口急性毒性实验的设计方法和半数致死量的计算方法;掌握毒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局部刺激实验的方法;掌握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的基本操作。了解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实验和大鼠肝微粒体制备及有关酶活性的测定。 三、动物毒理学实验项目名称及学时分配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因课堂不能完成全部内容,所以采用课堂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有的 课堂操作、课外观察,有的课外给药,课堂采样、观察,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 报告。 五、 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实验课成绩由课堂操作考核40%和实验报告60%成绩组成,实验教学部分 按20%记 入总成绩。 六、 参考书目 [1] 沈建忠?动物毒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张桥?卫生毒理学基础?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3] 李俊锁等?兽药残留分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 楼宜嘉?药物毒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七、 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 基本操作技术 一、 实验学时:2学时 二、 实验目的 学习毒理学实验中有关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三、 实验内容 掌握实验动物的选择、实验动物的编号与分组,染毒途径,被毛去除法、生物材料的采 集和制备、实 验动物的处死方法等 四、 实验要求:基础必做 五、 实验所需试材和仪器设备 大鼠、小鼠、家兔、灌胃器、毛剪、苦味酸酒精饱和液 实验二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外源化学物急性毒性实验的设计原则和求算 三、实验内容 经口急性毒性实验 LD 50的方法。

《食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Food Analysis)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课程学时:32 课程学分:2 课程代码: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化学,仪器分析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食品分析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限定选修课程,是根据食品的特点,利用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对食品的品质和卫生进行分析检验的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 食品分析是研究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和食品安全的一门科学,任务是依据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运用各种科学技术,按照制订的技术标准,对食品工业生产中的物料(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副产品等)主要成分及其含量和有关工艺参数及污染与残留物及掺假等指标进行检测。 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方法考察、分析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以及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食品中一般成分分析为主,兼顾食品添加剂和有害物质分析。 本课程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食品分析检验的历史与发展方向。 2.理解食品分析检验在食品工业与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3.掌握食品分析检验的内容。 4.熟练掌握怎样选择一种食品分析检验的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食品分析检验的性质、性质 第二节食品分析检验的内容 第三节食品分析检验的方法及其发展方向

第二章食品分析检验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食品分析检验的国内外标准与法规及其发展。 2.理解食品分析检验方法选择的重要性。 3.掌握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方法,会处理实验数据。 4.熟练掌握样品的概念,样品预处理的原理。 主要内容: 1 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 2 分析方法的选择 3 国内外食品分析标准简介 4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第三章水分的测定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水分测定的新方法及其发展。 2.理解食品中水分测定的重要性。 3.掌握重量法的原理及操作。 4.熟练掌握干燥法测定水分的原理及适用范围。 主要内容: 1 概述 2 水分的测定方法 第四章无机元素的测定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无机元素测定的新方法及其发展。 2.理解食品中无机元素测定的重要性。 3.掌握灰化方法,重量法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及操作。 4.熟练掌握几种重要矿物元素、限量元素的测定原理及操作技术。主要内容: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前言 【开设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等。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21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86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87种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2.对本课程授课要求 中药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讲授中药学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突出辨证用药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药性和应用。 中药的理论和功效主治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求讲清楚功效的概念,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功效,以功效联系主治、用法,有机地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并突出要点。故教学时要做到明确共性突出个性,注意前后有关内容的联系,加强系统性;对于功效近似的药物,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进行讲授,在教学中要有重点地说明某些药物通过配伍后性能的变化,治疗范围的扩大及各类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 鉴于中药数量较多,并且一药有多种功效,内容比较复杂。以课堂教学为主,并可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部分章节采用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指导学习方法,注意学生所学知识的反复巩固,既抓好平时教学,又要重视单元复习及总复习。 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目的要求】 明确中药学、中药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其中着重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教学内容】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教学方式】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0712931 课程名称:环境毒理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学时:36 学分:2 适用学科:环境工程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先修课程:大学化学 一、课程的性质及教学目标 环境毒理学是环境工程硕士学生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它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种环境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机理,熟悉环境毒理学常用试验方法,以及环境健康危险评定、生态风险度评价的一般程序,同时使学生掌握一般的毒物安全防护知识,为学生进一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基本的理论和实验指导。促进学科交叉,活跃科学思维。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绪论 2.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3.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 4.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 5.化学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作用 6.常见毒理学研究方法 7.金属的环境毒理学 8.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 9. 农药的环境毒理学 10. 有害物理因素的环境毒理学 1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毒理学 12.大气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13.土壤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14.水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绪论:了解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与范围;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应用,发展趋势。重点:环境毒理学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 2.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了解环境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的方式。重点:环境污染物生物性迁移。 3.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了解污染物的生物转运的一般过程。掌握污染物的生物转化的I相反应和II相反应。重点:生物转化类型。 4.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了解毒作用基本类型,掌握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术语、毒作用机制、各种因素对毒作用影响的一般规律。重点: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术语、毒作用机制、联合毒性作用及其判定方法;环境污染物的结构与性质和机体状况对毒作用的影响。难点:环境污染物的结构与性质和毒性的关系。 5.化学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作用:了解诱发突变的类型,掌握DNA损伤的分子机理、突变的不良后果、化学致突变物的检测、化学致癌物及其分类、外源化学物致癌性的判别、化学致癌机理。重点:化学致突变物检测的常用方法;外源化学物致癌性的判别的基本方法;生殖毒性及发育毒性的评定方法。 6.常见毒理学研究方法:掌握急性毒性试验、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免疫毒性试验、行为毒理学试验的基本方案与应用。重点:掌握急性毒性试验、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免疫毒性试验、行为毒理学试验的基本方案。 7.金属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并掌握;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迁移与转化;金属的联合作用;金属的代谢;金属对健康的危害;主要重金属的理化性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毒理作用。重点:金属之间相互作用的类型与机理;金属代谢的一般规律;主要重金属的理化性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毒理作用。难点:金属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主要金属的毒作用机制。 8.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各种化学致癌物的来源、致癌作用和机理、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 9.农药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并掌握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与分布的一般规律;农药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一般规律;几种重要的农药的毒作用;预防农药的公害的措施。重点: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与分布的一般规律;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毒理。 10.有害物理因素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各种环境物理因素的来源、一般性质、生物效应。重点:各种环境物理因素的生物效应;电离辐射剂量。 1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毒理学:了解和掌握环境分泌干扰物的分类、人类健康及野生生物的危害、作用机制及其筛检方法。难点:内分泌干扰物对机体可能的作用机制。 12.大气污染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和掌握各种大气污染物的理化特性、来源、在环境中的转归、毒作用及其机理、环境标准。重点:各种大气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机理。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4302238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修读学期第五学期学分 2 学时32 课程英文名称Food Safety 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 先修课程微生物学A、食品工艺学、无机及分析化学A、食品化学、 仪器分析 二、课程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程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食品安全的理论知识以及食品安全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毕业后能够具备从事食品安全的理论及动手能力。 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方法考察、分析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以及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 《食品安全学》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必修课。 1. 了解食品安全知识,让学生来解释所涉及的各种食品的检查,以确定其是否适宜供人食用的成分。 2. 理解GMP、SSOP、IS22000等管理体系的构成和特点。理解食品安全检测的概念,理解色谱法、生物芯片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聚合酶链检测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3. 掌握掌握细菌、真菌、寄生虫、病毒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有机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植物性、动物性有毒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包装材料纸、金属、塑料、印油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概念,

熟悉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检测技术、管理方法和法律法规。 四、课程学时学分、教学要求及主要教学内容 (一) 课程学时分配一览表 章节主要内容总学 时 学时分配 讲授实践 第1章绪论 2 2 0 第2章化学成分源食品安全问题 4 4 0 第3章生物源食品安全问题 4 4 0 第4章各类食品的安全与卫生 4 4 0 第5章公共健康与生物安全视野下的食品安全 4 4 0 第6章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产品 4 4 0 第7章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 4 4 0 第8章食品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 2 2 0 第9章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体系 2 2 0 第10章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 2 2 0 (二) 课程教学要求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人类对食品安全性认识的过程; 2. 了解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3. 了解世界和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4. 要求了解食品安全性检测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环境污染物与食品安全。 2. 教学难点:食品安全性检测方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小组讨论。 教学主要内容: 1. 食品安全性的概述:食品安全的历史观;食品安全现代内涵;人类对食品安全性

《毒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毒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供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使用) 济宁医学院预防医学系 二OO六年 6 月 毒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主任: 张 强 开课单位: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教研室 课程编码: 课程中文名称:毒理学基础 课程英文名称: toxicology 《毒理学基础》课程是预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毒理学基础》以毒物作用机制研究工作为逻辑起点,以毒物与人群及动物的相互关系为讲授对象,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毒理学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毒理学工作的理论、方法、技术,具备在毒物研究方面实际技能,从而胜任毒物检测,化学品、药物、化妆品等新物品开发,新开发产品的上市工作。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 1、 基本理论 理论课教学要注重质量,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内容精炼,条理清楚,合理使用教学设备和教具。对难点、重点问题要结合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给予详细解释,有意识地引进本学科的新方法,以便扩展学生知识、开拓科研思路。注意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基本技能 实习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先修课程要求:生物化学、生理学、 本课程计划60学时,3学分。 选用教材:毒理学基础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讲授 考核方法:闭卷考试 教学进程安排表: 章节教学内容学时理论实践合计一绪论、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4二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56三 毒作用机制3四 影响毒作用因素2五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49六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49七化学致癌作用4八化学物的发育、生殖毒性作用3九化学毒物的免疫毒性作用2十化学毒物危险度评价5合计362460 课内实验安排(实验课教学大纲另行制订,此处只简要标注下列内容) 序号实验项目学时类型每组人数基本教学要求1一般操作及生殖毒性实验(电视录象

《食品化学》教学大纲(2015)

《食品化学》教学大纲(2015) 一,《食品化学》教学目的 食品工业已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目前约有300多所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食品与工程类专业。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及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技术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食品化学的发展。如电子自旋共振光谱的应用,促进了脂类的自动氧化及自由基方面的研究;ICP-MS 及EXAFS 等新技术的应用,提示了食品中无机离子的存在状态及营养性或有害性的机理,形成了食品金属组学;食品营养的分子机理水平上研究成果,形成了营养基因组学及功能成分组学;微波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应用基础化学研究,形成了食品微波化学等。总而言之,近年来食品化学研究已引起了各国化学、食品及医学届的广泛关注,已有较多研究进展,为新资源食品的开发、传统食品工程化、新工艺及新包装材料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及科学支撑;与此同时食品中一些安全隐患因子也不断被发现,引起了消费者广泛关注。这就赋予《食品化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应该是: 1),从食品学科角度,介绍大宗食料中主要成分的组成、理化性质及其在加工贮藏中变化,并将这些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变化机理与水产品中表征性成分进行比较,让学生既有较宽的食品化学基础,又能从食品的三个基本属性:安全性、营养性和享受性的协调方面让学生了解食品中成分与三者的统一;同时结合地方特色和所在高校的优势专业,在讲课的过程中对某些产品的化学进行必要的介绍。 2),从食品安全的角度,简要介绍新资源食品、传统食品、新工艺及新包装材料的一些安全隐患因子的化学特性及危害性,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 3),加强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及生物化学等知识与食品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食品化学是涉及食品学科的应用化学,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相关的基础学科知识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多代人应用了基础学科的科学成果,创造性地应用在食品学科中,解决了食品学科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点,从而极大地促进了食品学科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食品化学》。因此在《食品化学》教学中,不能就《食品化学》的教材照本宣科,应适时将基础理论与某些食品化学的进步及成果相联系,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尤 其是近年来食品中无机离子的存在状态及活性功能的机理、多种营养成分相互之间在在加工及贮藏条件下的变化、食品营养的分子机理及营养基因组学、各类热加工化学等研究成果内容应结合相应的章节教学进行介绍。 4),开设综合性及创新性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10多届学生的《食品化学实验》开设情况,本次《食品化学实验》内容,除单项内容按老师准备好的材料及药品,按其菜单式操作步骤完成实验,交出报告外,还将开设综合性大实验或自主开设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食品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及实验内容将在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网页中另附)。 中 国 海洋大学 食 品 学 院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 中药学教研室 中药学教学大纲 (供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 学分数: 4."5周学时:5课程性质: 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A类选修。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掌握或了解约350种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了解药材采集及炮制知识;为学习方剂学及其他学科打下基础。 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以讲授药性理论为重点,并简要介绍中药的起源和发展概况、产地、采集、炮制、配伍、用药禁忌、用量用法等基本知识。各论则收载药物538种左右,按中药功效的不同分为二十一大类,课堂讲授约350种,其余药物供学生参考。 教学方式: 教学的具体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引入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同时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或以个别章节进行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自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学内容:

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的含义,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介绍产地、采集与药效的关系,道地药材的含义,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和适时采集中药的一般知识;中药炮制介绍炮制的含义、目的与方法;药性理论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的含义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原则和药物“七情”的含义、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证候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含义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各论共收载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38味,按主要功效分列为二十一章介绍。 每章先列概说,介绍该章药物的含义、药性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分类、配伍方法、使用注意等内容。然后依次介绍每味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其中功效和应用是各论的重点,在运用中医药基本理论概括出功效、主治病证的同时,着重说明辨证用药的理法特色。 教学用书: 高学敏主编,《中药学》(第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教学参考书: 雷载权,张廷模主编,《中华临床中药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 开课学期: 春季。中药学教学时数分配 顺序910 11 12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探讨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探讨 发表时间:2019-07-30T16:00:27.153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8期作者:曹润芳[导读] 本文以环境专业硕士研究生为阐述对象,通过分析当前研究生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内容、授课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3个方面对环境毒理学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天津市咏庆环境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天津 300110 摘要:本文以环境专业硕士研究生为阐述对象,通过分析当前研究生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内容、授课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3个方面对环境毒理学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环境科学;专业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探讨引言 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Toxicology)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或即将进入的化学污染物及其转化产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一门科学。环境毒理学属于环境科学的范畴,也是生命科学和毒理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借助毒理学、生命科学、医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多个学科成长起来的科学,以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理论研究依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物质、精神和环境等方面的生活需求越来越大,追求绿色健康的高品质生活。同时,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愈发严峻,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根据我校环境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的要求,该《环境毒理学》为专业选修课,32个学时,2个学分。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研究生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为提高本课程及其它专业课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1当前研究生普遍存在的课堂教学问题 1.1学生基础知识不足,学习难度大,易产生畏难情绪 《环境毒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其包含的基础学科有生物学、物理学、毒理学、化学和数学等,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学习任务要比一般的基础学科重。因此学习这门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如果学生不具备一些必需的基础知识,特别是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其学习困难度必然会更大。此外,作为专业选修课,往往含有大量的基础概念和理论,学生学习时容易感到枯燥,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理解、消化和熟记等,易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1.2学生专注度不够,听课效率低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因素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对上课越来越不重视,常常是课前不预习书本知识点,课后不复习学过的知识点,只是上课应付,甚至有些学生存在长期逃课的现象。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子产品(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普及,使得部分学生上课专注度低,直接忽视老师讲课,沉迷于网络世界。 1.3教学模式落后,授课效果差 现硕士研究生的课任老师的授课模式存在有照搬本科模式、填鸭式教学、课程内容选择不当、课程考核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授课效果不理想。 2提高环境科学专业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措施 2.1精选课程内容,明确讲授重点 环境毒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涉及的课程内容较多,主要包括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迁移和转化、环境污染物的毒理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及其评价、安全性和健康危险度评价、大气环境毒理学、水环境毒理学、土壤环境毒理学、重金属的毒性等章节,只有32个课时,要想在课堂上系统地将这些内容全部讲授是不可能的。因此,实际的授课内容需要根据班级学生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以及兼顾学生基础知识等,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首先,要重点讲授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因为学好一门课必先掌握该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因此基础理论部分应当重点讲解。其次,对于针对在不同环境中的污染物毒理作用的讲解,因其涉及的知识、原理和规律都大同小异,可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取舍,例如针对我校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可结合当前的环境热点问题有选择的对大气环境毒理学、水环境毒理学以及重金属毒性等章节进行讲解。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更易于思考,进而增加对该课程的兴趣。开始授课前,可以向学生介绍环境毒理学的发展史,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向学生推荐该课程的相关的中、英文参考书籍,以及相关的优秀文献和查阅途径(文献期刊、网络资源)等,有助于学生课后了解更多相关知识。授课时结合相关知识点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进展进行讲解,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索欲,更易于专心听课。 2.2制备课件素材 如今,高校教学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取代“粉笔+黑板”式的传统讲课方式,但仍存在有部分课件是对课本内容的照抄照搬,文字多而图表图片少,使得课堂内容仍是枯燥,不够丰富,学生上课兴致不高,也没能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因此,在制作PPT 课件时,文字部分应该简洁易懂,重点内容突出,适当插入一些图表、图片和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料来解释相关的理论知识。例如,引入视频案例可以使得教学过程中枯燥的文字描述瞬间变得生动形象,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上课的学习兴趣。课件对该课程的一些关键专业词汇进行英文标识,有助于学生课后检索和查阅该专业课的相关英文文献和著作等。 2.3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使授课方式由传统的单向灌输式转变为多项互动式,从被动接受式转变为自主探究式,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具体可以利用听觉、视觉和矛盾等情景设定进行提问;根据实际案例找准问题切入点,故意设定悬念,引出学生好奇心;掌控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提问的频度,提问一些开放性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除了课堂上的问题互动外,课后可以留几个综合性(能把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的)比较强的问题,而课堂开始前,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上一次课所讲的重要的知识点和预留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