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音乐的基本特点

印度音乐的基本特点

旋律:印度音乐是种线性、旋律性的音乐,没有和声的概念,旋律非常精致,大量使用微分音(小于半音的音),印度音乐有着自己特有的音律(把一个八度音程分为22个微分音)音阶,调式,记谱法。实际上,印度音乐中音高只是个相对概念,它没有固定的“DO(哆)”音,而且也没有严格的记谱方式,所有的音符的高低都以曲子的中心音(主音)来确定。旋律的音型被称为“Raga”,通常由五到十个音符组成一段旋律,学习印度音乐的学生必须记住大量的"Raga”,用来作为旋律组织和灵感启发的素材,实际表演时选择一段作为旋律即兴的基础。

每一“Tala”都是由一定数量的节拍构成的举个例子,一个十拍子的“Tala”,演出时会以“2+3+2+3”或“3+2+3+2”形式出现,每组节拍都以重音开始,但整个“Tala”的第一拍是最为强调的。

速度:像音高一样,速度在印度音乐中也是个相对的概念,只有慢速、中速、快速三种区分,中速比慢速要快上一倍,快速比中速要快上一倍。

乐曲形式:印度音乐的形式也只是简单的分为“Open”部分和“Closed”部分。Open部分没有明显的起始标志,没有预先编排的结构,演奏速度比较松散。Closed部分严格按照“Tala”的规则,有明显的开始结束。常规的演出惯例一般是先以一段节奏自由的缓慢的引子开始,接着独奏者以中等的速度开始演奏Raga并不断进行变奏,最后逐渐加快速度进入快速的Tala 的演奏与即兴变奏。总的来讲,印度音乐的作曲实质上很简单,只是为音乐家对raga和tala 的演奏、发展、变化提供一个简单的框架。

三种最重要的印度乐器:Tamboura、Sitar、Tabla。Tamboura是种有着四或五根弦的乐器,除了演奏旋律外,关键作用还是作为一种背景乐器来把握控制乐曲的主音(中心音)的;Sitar 是大家最熟悉的印度乐器,它是印度北方最常用的一种长颈弹拨乐器,共有7根琴弦,4根奏旋律,3根奏持续音,此外还有10多根共鸣弦,与主弦应和,形成了独特的音响效果,主要是作为一种独奏乐器用来演奏Raga或为演唱伴奏的;Tabla是一套的两个手鼓,由两个单面鼓组成的,这两个鼓的形状正好相反,演奏者右边的鼓上小下大,发音高,左边的鼓上大下小,发音低,两者音高大约相差八度。一个鼓的音高调成乐曲的主音或曲子中的另一个关键音,另一个鼓则是用来添加各种音色变化用的,“Tabla”鼓是进行Tala演奏的关键乐器。由于印度被西方长期殖民,因此印度音乐中也吸收了一部分西方乐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印度南方古典乐中对小提琴的使用,然而小提琴在印度音乐中的使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它的外形仍保持原状,但它表达的内涵,采用的方法、技巧,风格都已彻头彻尾的印度化了。甚至你闭上眼睛聆听小提琴在印度音乐中的演奏时,很容易会与Sitar等乐器混淆,可以说小提琴除了躯壳,灵魂已经完全是印度的了。南印度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名为苏布拉马尼亚姆,1985年,纽约联合国庆祝印度独立40周年的音乐会上,世界提琴演奏大师梅纽因曾与他共同演奏印度音乐,获得很大的成功

印度音乐的起源是隐藏在音乐创作者美丽的神话之中。印度人认为印度音乐是由湿婆神「Shiva」所创造的。在印度,对於古代音乐之权威者中,最伟大的人物,即使在今日的印度仍然受到音乐家们尊敬崇拜的,应该是13世纪初的莎兰咖提瓦(Sharangadeva)这位圣者。之后由于伊斯兰教入侵北方, 逐间影响南北音乐风格的区别, 而北方信伊斯兰教的国王阿克巴(1542-1605 A.D)则是一个非常喜爱音乐的君主。因此,在他治理期间,其宫廷乐师Tan Sen开创了北印度音乐之先河, 印度音乐的raga(拉格)受到他的影响,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外印度的室内乐,亦从阿克巴大帝即位之后,与印度寺院的音乐、戏剧等,一并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印度音乐要素中,拍子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印度人对於拍子相当重视,这是来自於他们自古以来的作诗法和诗的韵律之观念。因为在印度,无论是梵语或是地区方言,全部的音节都是适应其时间的长短而被分类的。另一方面,由於印度的诗完全没有所谓的强弱音节之分,所以他们以时间的长短分配做为分割法。目前的印度语言学者,对於诗中各种各样的拍子仍然相当的重视,而且也要求的非常严格,甚至有些学者仍然依照诗的韵律法来教习。印度人对於节奏的感觉或有关时间之继续,皆非常的敏感和熟悉。这也是印度人所以很容易将歌词或诗配上音乐或将音乐填上歌词或诗的原因。除此之外,印度人对於各种各样节奏组合的预判能力也很强。例如印度人在鼓的即兴演奏中,能够很快速地而正确地判断大鼓的节拍法,是由二拍加四拍或由七拍加二拍加七拍…..等节奏型组成的。

印度音乐如同其他民族音乐一样自成一格,强烈反映出其风土民情与生活型态。印度音乐极富宗教性,一如印度的文明著重於心灵的精神层面一般,民族音乐复杂、神秘而多样化,且具有冥想的性灵音乐特色。

印度音乐大致可分为南印度音乐与北印度音乐两派,虽然演奏乐器及歌曲风格不同,但音乐用语及理论却是相通的。西塔琴是北印度的代表乐器。北印度音乐受回教文化及波斯音乐的影响,属宫廷音乐一类,与具有印度教浓厚色彩的南印度音乐性质大异其趣。

印度音乐的历史

A. 公元前3,000年开始的本土的达罗毗荼Dravidian 人种, 源中亚的阿利安Aryan人奠定了音乐的基础

B. 吠陀经的吟唱Age of Vedic Chant (Aryan peoples, Hindu religion), 1500-500 B.

C.

是现今流传最悠久的音乐传统,吠陀经记载了印度人最早的哲学的宗教思想,对印度人的影响一直到今天仍然10分深远

C. 佛教与希腊文化也成在纪元前后影响印度,但相对起来,流传下来的并不多

结论

印度音乐丰富而复杂的传统,实在是今天是世界音乐文化最丰富的宝藏,也正应验了这个历史攸久民族的伟大,在印度音乐中,我们常可以发现一些在其他音乐文化中已经失传的特质,音乐所具有的特殊力量与宗教情怀,即兴演奏的特殊能力,音乐与数学与整个宇宙之

间特殊的关系等等;许多现代的音乐家,无论是古典的或是流行的,都由从印度音乐中寻找灵感的例子,但相对起来,真正研究印度音乐,演奏印度音乐仍然仅局限在印度人自己,我想,我们应该先从欣赏印度音乐开始,进而了解实践,必定能够开拓我们的听觉的领域,丰富我们的文化。

印度音乐的由来:

印度音乐一般相信是源自吠陀(Veda)。由湿婆神所创,传授音乐给印度人的圣者称李习(Rishi)。李习拿拉达(Rishi Narada)、善弹维纳琴,唱圣歌。相传李习的音乐技巧和印度音乐的建立,是受到全智神维希奴(Vishnu) 所感召的。

?山吉他(Sangita):

印度梵语,涵盖声乐(Geet)、器乐(Vadya)、舞蹈(Natya)和戏剧等元素。

印度古典音乐;区分为北和南2大支,南印度称之卡那提克(Carnatic),是泛指南部大省卡纳塔克(Karnataka)和其他南部各省的南印度音乐;北印度又称之为兴都斯坦音乐(Hindustani)是指北部兴地语(Hindi)地区和西北边境及东部西孟加拉等均统称北印度音乐。

?北印度音乐:

又称兴都斯坦音乐,兴都斯坦也并非是指单一的音乐型,北印度在不同的地区或家族、族群,亦创造不同的风格兴都斯坦的音乐,在北印称之为贾拉那(Gharana),意为家族音乐。不同家族音乐,拥有各自的传统和音乐理论,拥有自己的训练传承方法。这种族式的音乐,造就不同风格的乐风,得以传承至今,历久不衰。

?卡那提克:

南印度音乐又称卡那提克音乐,亦称之庙堂或宗教音乐,不论是器乐或声乐或和宗教颂赞庆典舞蹈,几乎都和印度教有关。这些音乐搭配不同的节拍,从单纯到变化多端,非常多样。至於卡那提克的乐风,比较统一,即便在不同的学校,但所教授的乐风,几乎是来传统的拉格(Raga)约有72种,一些有名的南印度乐器如维纳琴、笛、印度小提琴,打击乐器,如魔力单根鼓及陶壶鼓等,个别音乐家的成就,远高过於学院制的;这点和北印度颇为相似。

?民歌(Folk):

民歌简单的说,是各地方自行发展的歌谣,这和古典音乐严谨和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充满了地方风格的风味,唱腔自由热情奔放,代代传唱的民歌,风格回异,各具特色,印度人很容易分辨,不同名歌曲风所代表的地区。

?印度音乐的音阶:

印度音阶组成称为史瓦拉(Swara西方的Note),其组成的音符称谓沙/利/加/马/帕达/你SA/RE/Ga/Ma/Pa/Dha/Ni这和西方的音符Do/Re/Me/Fa/So/Ra/Te很近似,但并不等同。西方

的钢琴可细分到12个微分音程,因为印度的音阶则可分成22个微分音程,称之为书如替(Suruti)。

?印度古典音乐最重要的二种元素拉格(Raga)和搭拉(Tala)。

?拉格(Raga)是印度古典音乐的基本调(Tune),也可说是旋律的种子,拉格在兴都语源自(Sanskrit),其意为色彩(Color)或热情(Passion),因此,拉格企图借特定的音符组合的旋律,来引领聆听者的情绪和感情,由5个到7个音符,组成的基本旋律做自由的变化。

拉沙(Rasa):是拉格的情境或情绪,可归纳成九种;

1) 喜感的=游戏

2) 惊喜的=惊奇

3) 悲伤的=悲情

4) 愤怒的=愤恨

5) 恐怖的=害怕

6) 排坼的=厌恶

7) 情欲的=性爱

8) 英雄的=征服

9) 宁静的=和平

在传统习惯上,不论是唱或演奏要点选的拉格是完全依据时间、季节、情绪来决定的,早晨/中午/晚上或悲伤/喜悦/春夏秋冬或敬神....等,拉格是不容混淆的。

拉格和表演者的关系和要求:拉格不只是固定之旋律型,由於加上时间、加上拉沙(Rasa)等抽象的情境情绪的诉求及即兴的技巧、演奏长短自主的*控,因比表演者也是创作者,具有作曲家的能力,才算得上是胜任称职的印度表演者。

?持续低音(Drone):

在拉格(主旋律) 未出现或在主旋律即将做即兴变化,不论是器乐或声乐家将以持续低音Drone(持续不断支撑的音调A sustained tone of fixed pitch) 听众可很容易听到比较不具旋律型的背景音乐。

?即兴(Improvisation):

即兴演奏是印度音乐最迷人的特色,也是最重要的原素,即兴是根据表演者的思绪、想像、成熟技巧和创造力,逐渐的将听众引领拉格所要传达的境界,列如是春天的拉格要给听众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宗教拉格表现对神明的崇敬、悲伤的拉格亦复如此。

?拉格的建构:

传统拉格不外乎和宗教敬神,和每天不同时序、季节更替、

七情六欲有关,数量有限,但主拉格(主旋律/印度人称国王或先生拉格)和伴随主拉格的副拉格(副旋律/印度人称皇后或妻拉格) 结合演奏家的创造力又可产生新的拉格。

但乐师,必需恪守拉格的规范(如时间、理念、情绪、音调速度)、原创精神或转承启合的流畅动听等要素,才不致於画虎不成反类犬。

?拉格的演奏次序:

印度称之为山吉儿坦(Sankirtan),如果把拉格比做西方的交响乐亦可分出几个乐章;第一乐章是阿拉谱(Alap)是即兴自由发挥(Free-Farm)的慢板乐章、此乐章主要的功能是要引领听众进入主拉格的情绪中。

第二乐章是就耳(Jor)鼓手的节奏适时的加入在拉格的主旋律,数不清的主旋律和亦步亦趋的鼓声由慢板逐渐增强。

第三乐章是最后一个乐章,是通常是快板的乐章,但演奏者无论是主奏乐器或声乐或鼓手,可适时的做快慢交替,从2拍到16拍、慢、中板、快扳,称之为加特(Gat),但加特北印度较自由开放,南印度有比较严格的规范。加特北印度是在低八度到中八度音之间,南印度则在中八度到高八度之间。

?拉格由来:

西元1253-1325伊斯兰教王朝的宫廷乐师阿米枯树(Amir Khusru)将波斯音乐和印度音乐改成拉格为印度拉格的先河!拉格的元素来自波斯及各地的民歌、诗(如苏非诗) 宗教、大师的创作如近代西塔(Sitar)琴大师拉威香卡拉威香卡(Ravi Shanker)也有很杰出的作品。

?搭拉Tala塔拉:

搭拉(Tala)源自梵语,搭(Ta)坦达瓦(Taandava)湿婆(Siva)的宇宙之舞、象征宇宙生生不息的节奏。拉(La)是指湿婆神妃帕巴底(Parbati)的分身的舞蹈拉亚(Lashia),合称搭拉(Tala),塔拉近似西方的节拍,搭拉在印度是在节拍周期中固定的拍子(Rhythmic Cycle Containing a Fixed number of beats) 印度的节拍非常复杂,从3-108拍(常用的5-23);常用的节拍型有3+2 /3+3/4+4+4+4/4+3/3+3+3+3 等组合。

搭拉提供了精准旋律拉格的架构之基础;因此搭拉(Tala)和拉格(Raga)是印度音乐中不可缺的两大支柱。

最能发挥搭拉(Tala)的乐器,在北印度是塔不拉(Tabla)鼓,南印度则是魔力单根鼓(Mridangam)。

?搭尔特(Thaat)北印度音乐学者巴特甘地的整理分类,从传统的72种拉格,重新整理出这十种不同的搭尔特,这十种塔尔通常和其他的拉格放在一起演出。这十种的塔尔的名称如下:

1) 毕拉瓦(Bilawal)朝/喜悦

2)马瓦(Marwa)午后/爱和热情

3) 白拉卫衣(Bhairavi ) 朝/悲伤

4) 白拉威(Bhairav)晨曦/虔敬

5)陶笛(Todi)朝/崇敬

6)阿沙瓦力(Asawari )黄昏/温柔

7)亚曼(Yaman)/(Kalyan)黄昏/阳气和热闹

8) 卡哈马吉(Khamaj)永恒之爱

9)卡飞(Kafi)朝热情

10)普尔卫(Poorvi)黄昏神秘。

?山姆(Sam):

是印度音乐节拍的起始音,但也是乐师(声乐/器乐) 的终止音。

由於印度音乐即兴是重要的元素,有了山姆(Sam)可让各乐器、声乐,适时找到共同的起始点或终止点。

?卡力(Khali):

印度打拍子称卡力,印度全身上下都可以数拍子,如四拍第一拍一定拍手,第2/3/4则用手指,也有将左手固定在水平状,如16拍,第1拍右手拍左手,第2拍反拍、反覆使用,但第9拍为空拍、右手摇手,第10拍再回来。也可以以姆指数其他手指的关节,正好为16拍。

?印度塔拉的鼓谱播(Bol):

主要的鼓谱主要有北印度的塔不拉鼓谱,最常见的是Tintal 16拍4x4x4x4=16拍,但回到Sam第一小节的头一个Dha的起点为结束点。

Ex. Dha Dhi Dhi Dha/ Dha Dhi Dhi Dha/ Dha Tin Tin Na /Na Dhin Dhin Dha/Dha

南印度Tala的鼓谱:主要的鼓谱主要有南印度的魔力单根(Mridangan)鼓谱

Adi Tala 4+2+2 =8拍Ta Ti Nam Tom

?史瓦拉(Swara)印度的基本音阶,也是印度知识之神萨拉斯瓦蒂(Sarasvati)从浩瀚无涯的宇宙,创造了印度基本音阶史瓦拉(Swara),这七个基本音阶有不同於西方的唱名,Sa/Re/Ga/Ma/Pa/Dha/NI是印度音乐的源头,没有女神创造的史瓦拉,就没有印度音乐。这七种唱名也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神只。

从史瓦拉这七音阶的自由变化,即可组合成动人的天籁!

萨拉斯瓦蒂女神身穿白衣,双手演奏维纳琴,一手持书,一手持佛珠,坐莲花,优雅美丽,女神萨拉斯瓦蒂女神,在一般寺庙不多见,在一年一度的萨拉斯瓦蒂女神的特殊纪念日,学校师生、工匠或商家所膜拜,为印度人祈求学问、智慧或芸术音乐家所膜拜之女神。

[url]?印度音乐的养成[/url]:

传统印度音乐传承是师徒制的,老师称古儒记(Gurujee),在梵语是“协助除乌云见晴天之人”,由於印度识字率低,授课是由古儒记(Gurujee)唱或弹或打给学生(Shishiya) 听,学生再亦步亦趋地学习各种技巧,没有统一的课程,风格各异,相同的是口授(Oral) 教学法。

学生学习年龄5或6岁到拾来岁不等,通常要对古儒记行拜师礼,远离父母、住在古儒家,打杂兼学芸。古儒走江湖到处表演,期间可吸取技巧,也可古儒和其古儒间的交流,学到音乐的理念或理论。这种借由面对面直接观察、聆听、不断的反覆练习、朝夕古儒一起生活的直觉教学法。历经千年不变!至於对拉格、

魔汉维纳VHS VESTAPOL 13031 搭拉的领悟,则端看各人的造化了!

?印度的古典乐器:

印度有非常丰富的乐器,可从古代文献中或古寺庙的刻画中得到印证,由於宗教的传承和印度的酷爱传统,千百年来印度的乐器改变不大;而英国统治了300多年,但欧洲的乐器却只剩被改良的印度式小提琴、手提式风琴和近代改自吉他的魔汉维纳(Mokhan Vina)而已。

?印度的弦呜乐器:

维纳琴(Vina)、沙拉沙地维纳琴+ (Sarasati Vina) 、维其查维纳琴(Vichitra Vina)、卢达维纳琴(Rudra Vina)、美有理琴、((Mayuri Vina) 、勾土瓦达样琴Gotuvadyam)、西塔琴(Sitar)、迪鲁巴琴(Dilruba)、希尼拉巴比琴(Seni Rabab)、沙兰吉(Sarangi)、沙兰吉达(Saringda)、沙罗

琴(Sarod)、都塔琴(Dotar)、埃斯拉吉琴((Esraj)、勾必全琴( Gopichand or Ektar) 、沙林达(琴(Sarinda)、其卡拉琴(Chikara)、弹不拉琴(Tambura)、拉巴巴琴(Rabab)、苏史林格拉琴(Su Sringara)、史瓦拉曼达拉琴(Swarmandala)。

?西塔琴的发明:

西元1296-1316伊斯兰教王朝的宫廷乐师阿米枯树(Amir Khusru)将维纳琴(Vina)改成西塔琴,此大师亦是将波斯音乐和印度音乐改成拉格的先河!

?印度气鸣乐器:

锁呐(Nagasara or Nari)、喷吉(Punji)、纳拉塔朗(Nallatarang)、库玛(Kuma)、沙那衣(Sahanai)、卡拉那(Karana)、诺斯布谷(No**ug)、多罗尼(Drone)、尼卡尔那(Ninkairna)、搭土里(Taturi)、那法里(Nafari)、苦拉尔(Kural)、班舒李笛(Basuri)。

24)印度膜鸣乐器:塔不拉鼓(Tabla)、魔力单根(Mridangam)、帕卡瓦甲(Pakhawaj)、多喝拉(Dholak)、多尔吉(Dholki、达马如(Damaru)、那格拉(Nagara)、卡拉达沙米拉(Karadsamila)。伊达卡(Edaka)、潘查鼓(Pancha Mukha Vadyam)、尤肚皮(Udupe)。

?塔不拉鼓(Tabla):

是最普及的北印度打击乐器,是对鼓,低音称为(Bayan)、高音称为(Dayan),因此又称双头鼓。此鼓约有700年前阿米枯树(Amir Khusru)由帕卡瓦甲(Pakhawaj)所改良而成今天的模样。

?帕卡瓦甲(Pakhawaj)鼓:

在北印度兴都斯坦一种14小节马特拉(Matras)非要不可的节拍鼓。14拍的鼓谱列如:Ke Dhi ta Dhi ta Dha aa ,Ke Ti ti Ti ti Ta aa 。

?塔拉瓦达亚(Tala Vadaya):

乐团将多种打击果乐器,如塔不拉鼓(Tabla)、帕卡瓦甲(Pakhawaj)、魔力单根(Mridangam)、陶壶鼓(Ghatam) ..... 轮番上阵或一起交响打击,制造高潮。

?体鸣乐器:

空股路(Ghungru)、香可汗(Sengkheng)、塔拉母(Talam)、满吉拉(Manjira)、史力休燕(Sil-snyan)、脱可卡(Tokka)、查克拉(Chakra)、母儿欣(Mursig)。

29)印度舞蹈;印度舞蹈历史可追述到5仟年之久。但真正被发现的是在印度必河堡(Bhopal)南方40公里中,必希马比达卡(Bhimabetaka)的废墟岩洞中,有一串年轻女舞蹈精巧壁画。据考证约在西元前2百年前。印度舞蹈分两大类传统的舞蹈、民间地方舞蹈各具特色,分述如下:

第一类是如婆罗多舞(Bharatantyam)、卡萨克(Kathak)、卡达卡里(Kathakali)、古吉布里(Kuchipudi)、卡里希那那坦(Krishnanattam)、摩希尼亚坦(Mohiniattam)、查其亚苦肉(Chakiarkoothu)、欧里西(Odissi)、欧坦土拉尔(Ottan thullal)、亚页加那(Yakshagana)。印度古典舞蹈最重要的任务是对神表达崇敬、感谢上苍而舞,因比第一类舞蹈,几乎是源於庙堂,跳之於庙堂,取悦天神而非娱乐大众!

第二类是民间地方舞蹈;古吉拉(Gujarat)的地方舞蹈:单笛亚(Dandia)、加霸(Garba)、拉斯(Ras)。马哈拉许拉(Maharashtra)的拉瓦尼(Lavani)、旁庶省(Punjab)的巴汉拉(Bhangra)。弋亚(Goa)地区的曼都(Mando)西孟加垃(West Bangal)的超好(Chhou)、甘化希拉(Gambhira)。克刹米亚(Kashmir)的罗夫(Rouff)。

第二类的地方舞蹈也和宗教节庆,民间婚丧喜庆,丰收庆典有关,各地山区的少数民族等,但比较通俗,更具地方性。

?西方人最早见证印度舞蹈的文献:在巴黎国立历史文献馆仍典藏葡萄牙的旅行家,多明哥皮耶斯在1520-22年在南印度维佳雅那格(Vijayanagar)王国的皇宫中的舞蹈厅,墙上画各式各样的舞步,宫中的女舞者还依墙上的图画耐心的指导多明哥。

当时国王非常重视舞蹈,定期的检视成果,多明哥还记述在纳瓦拉水(Navaratri)的庆典,舞者身著全身配带的金银、珍珠、宝石等饰品,多的数不清;重到需要他人搀夫才能行走,其华丽可见一斑!

?印度器乐大师:

尤希达(Ustad)是伊斯兰教大师习惯自称之名号,如塔不拉大师尤希达阿拉卡汗(Ustad Allarkha Khan),印度教则称为潘地(Pandit,)通常是放在自己的姓名之前。

西塔琴大师:潘地拉威香卡(Pandit Ravi Shankar)和维拉耶汗(Vilayat Khan)刹罗琴大师:尤希达阿里阿卡巴(Ustad Ali Akbar Khan维纳琴大师:E Gayathri和

S Balachander和M Nageswara Rao。

班舒李笛大师:乔拉西亚(Pt.H P Chaurasia )和马哈林甘(T R Mahalingam)。

?印度声乐大师:北印度达格(Dagar)兄弟二重唱和奎师那博士(Dr Balamurali Krishna) 。

?宗教音乐:主要有伊斯兰教礼拜吟唱可兰经(Azan Koran )及苏非(Sufi)卡瓦力(Cuware),印度教圣歌吟唱和取悦神明的舞蹈音乐,喜马来亚山麓及尼泊尔边境的藏传佛教音乐及锡克教、耆那教等。

?流行音乐:

以印度电影孟来坞(Bollywood)为主的流行歌舞音乐。

?近代音乐:

部份是电影配乐及和西方融合的音乐,有传统风及传统乐器加入西方流行或古典均属之。创作家有西方及印度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