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规划

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规划
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规划

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

(2013—2015)

贵阳国家高新区管委会

二〇一三年一月

目录

一、总则 (1)

(一)规划范围 (1)

(二)规划期限 (1)

(三)规划原则 (1)

(四)规划依据 (2)

二、发展现状与基础 (4)

(一)发展现状 (4)

(二)发展机遇 (9)

(三)存在问题 (10)

三、产业发展定位与目标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战略定位 (12)

(三)发展目标 (14)

(四)发展思路 (16)

四、产业发展路径与重点 (18)

(一)创新引领,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 (18)

(二)扎根优势,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22)

(三)整合资源,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 (25)

(四)产业联动,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28)

(五)筑巢引凤,大力发展光电产业 (31)

五、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35)

(一)总体布局 (35)

(二)功能分区 (36)

六、保障措施 (39)

(一)强化机制创新 (39)

(二)强化自主创新 (39)

(三)强化政策引导 (40)

(四)强化项目带动 (41)

(五)强化人才支撑 (42)

(六)强化招商引资 (43)

(七)畅通融资渠道 (44)

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

(2013—2015)

第一章总则

科技产业园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两化融合、人才汇集、政策集聚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加快实现“筑梦‘北纬26度’,建设创新·生态城”的目标,特编制本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17.37平方公里,东至贵遵高等级公路、210国道,南至环城高速公路、环城快速铁路,西至麦架果园、沙子哨农场,北至金甲、新寨扎佐镇。

(二)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3年至2015年。

(三)规划原则

1、坚持生态引领,绿色发展的原则。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生态优先,更加重视和保护生态环境,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产业发展,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

循环发展之路。

2、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原则。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贯穿于建设发展的各个环节,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探索实现科学发展的新途径。

3、坚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加速调整和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巩固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支柱产业。

4、坚持择优扶强,打造精品的原则。着力打造优势企业、名牌产品,实现在关键技术和产品领域的突破,形成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企业和产品品牌,带动关联产业快速发展。

5、坚持科学布局,加速集聚的原则。着眼于尽快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配套能力,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核心龙头带动作用和要素集聚效应,提高产业集群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吸引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加速集聚。

6、坚持优化环境,双向开放的原则。坚持以环境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建立面向国内外两类资源、两种市场双向开放的产业体系,通过启动内力和借助外力,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空间和领域。

(四)规划依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28号);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

3、《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在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

4、《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国科发高〔2013〕23号);

5、《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科发火〔2013〕388号);

6、《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黔府发〔2012〕1号);

7、《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黔府发〔2011〕29号);

8、《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关于印发〈贵州省100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黔经信园区〔2012〕18号);

9、《贵州省“十二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10、《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11、《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工业园区规划修订编制工作的通知》;

12、《贵阳国家高新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13、贵阳国家高新区关于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提升对外开发水平的实施意见;

14、贵阳国家高新区关于促进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光电产业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

15、其他相关规划和政府文件。

第二章发展现状与基础

(一)发展现状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全国105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也是贵州省内唯一的国家级高新

观为指导,全力抢抓国发2号文件出台的历史性机遇,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坚持走科学发展路、加快建生态文明市”的基本路径,大力构建科技创新特区、高新产业集聚区、现代商务服务区、人才特区“一体四区”,全力打造科技研发、技术交易、科技金融、孵化加速、云数据“五大中心”,奋力建设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光电产业“五大基地”,加快形成产城互动、文化创意与数字内容、现代商贸、第2.5产业“四大功能板块”,深入实施人才优选、人才多样性、人才栖息环境“三大工程”,推动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经济发展明显提速。近年来,贵阳国家高新区经济快速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快速增长。2012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69.65亿元,同比增长25.8%

(未扣价,下同);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19.44亿元,同比增长23.8%。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13亿元,同比增长64.7%。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8.87亿元,同比增长48.6%,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61亿元,同比增长52%。市外境内实际到位资金累计完成66.4亿元,同比增长198%。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完成5688万美元,同比增长71.74%。外贸进出口额累计完成25211万美元,同比增长636.95%。

二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近年来,贵阳国家高新区坚持按照“大项目—大产业—大集群”的基本路径,以一个或多个龙头项目为依托,全力打造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引进汇集了中电振华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基地、中航工业贵阳航空发动机产业基地、中国南车集团贵阳新产业基地、贵州科学院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基地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目前,中航黎阳、中航凯阳、振华新材料、皓

天光电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已相继建成投产,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电等主导产业初步发展。2012年,五大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53.9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7.5%。

图年贵阳国家高新区五大支柱产业产值完成情况

三是高技术企业集聚发展。“十一五”以来,贵阳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加速集聚,在引进省内老工业基地项目的基础上,积极走出去引进了丹麦丹佛斯节能产品生产线、高峰石油机械、泛特尔生物制药,以及世界500强的斯奈克玛飞机发动机叶片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同时,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培育,通过大力培育和扶持,汇通华城、朗玛信息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在辖区内茁壮成长。一批初具规模的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涌现。截止目前,现全区共有企业2000余家,其中,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56家,占全省的40%;累计申请专利645件,发明专利占全区申请专利量50%以上;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386家,毕

业102家。

图3:2008年以来贵阳国家高新区高技术企业户数与高技术企业产值完成情况

四是创新体系逐步建立。近年来,贵阳国家高新区不断强化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基本形成了以科技孵化器、担保机构、咨询评估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公司等为支撑的创新服务体系。先后建立了创业大夏、火炬大厦、贵阳—以色列高科技初创企业孵化器、贵州留学归国人才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等综合孵化器,孵化场地面积达23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400家;与国开行共同搭建了规模10亿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平台,与贵阳市小贷中心合作搭建了大学生创业“零成本”融资平台。同时,为加大人才聚集力度,先后制定出台了《柔性引进两院院士暂行办法》、《鼓励和扶持留学归国人才创业若干措施》、《关于在贵阳国家高新区建设人才特区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知名外国专家和扶持留学归国人才创新创业。目前,已累计引进留学生创业企业32家,引进大学生创业企业256家,聚集了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成功获批了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省级服务外包基地、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全省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试点。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近年来,贵阳国家高新区始终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强力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了金苏大道、麦沙大道、金干南路、麦苏路、麦架河防洪、景观整治及截污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累计开工道路总长约为47公里,通车里程31公里。基本形成了“一纵一横”主干道、南部“两纵三横”次干道路网,同步完善配套设施,迁改、架设24条电力线路,铺设供水管网32公里,燃气管网19.2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已由“核心圈”向17平方公里范围全面拉开。随着一大批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市政基础配套建设,园区承载能力日益增强。

图4:贵阳国家高新区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情况

(二)发展机遇

对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来说,当前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重大机遇。一是国家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近年来,国家始终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出台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一系列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而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的产业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基础,正好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一脉相承,必将迎来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二是国发2号文带来的机遇。为进一步支持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贵州松绑让利开绿灯出政策,该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支持贵阳建设创新型城市和产业园区建设。这些都为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在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和争取项目支持上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为进一步支持贵阳经济社会发展,省委、省政府也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贵阳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同样为加快贵阳经济社会发展松绑让利开绿灯出政策,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也必将在这些实实在在的政策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全省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带来的机遇。为进一步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要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全省重点推进的“五个一百”工程中,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已被列为全

省100个产业园区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这也为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四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为进一步加强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市委、市政府从组织领导、资源配置、项目扶持、资金保障等方方面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将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作为全市十二个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园区之一。五是随着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路网、能源、电信、供水、供气、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同时依托白云区已较为成熟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保险基础设施,为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六是贵广高铁、环城高速、210国道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具有了更为优越的地理交通优势。随着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主骨架干道金苏大道、麦沙大道以及重要辅助路网干田路、麦苏路、金干南路、马南路等主次干道的全面竣工,以及供水、供电、排污、通讯光缆等基础配套设施和商业居住配套区、创业孵化中心、综合商贸、文体娱乐、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成,更为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问题

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一是龙头企业较少,产业链条还不够完整。虽然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已陆续布局了一批重大项目,但总体来说重大

骨干企业、龙头企业、知名企业数量不多,还缺乏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产业集中度和配套性还不强,五大支柱产业才刚刚起步,布局仍然分散,配套能力薄弱,产业延伸和后续发展空间不足,资源集中度不够,企业缺乏有效的协同,基本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二是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基础薄弱,科技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储备不足,支撑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园区内科技型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的比例还不到30%,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发中心、公共技术平台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难以支撑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成果孵化能力不强、技术中介服务功能较弱,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企业融资渠道还不够顺畅。金融机构为科技发展提供的融资品种与金融创新力度不够,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项目上不易得到金融机构的有效支持。有利于发挥政府与市场互动作用的科技投入结构尚未形成,具有市场杠杆效应的成果转化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对外技术合作交流基金,对企业的支持作用成效不足。同时,风险投资体系薄弱,企业融资困难。

四是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辐射、带动功能还比较弱。高新技术产业体量还比较小,整体竞争力还比较弱,真正处于产业链高端的产业偏少;高新技术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还比较偏弱,还未真正形成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第三章产业发展定位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建设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统揽各项工作,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支柱产业集群,(培育新的区域发展增长极,)加快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搭建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创新发展机制与模式,努力把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建设成为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奋力实现“筑梦‘北纬26度’,建设创新·生态城”的目标。

(二)战略定位

结合国家对高新区“四位一体”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的建设要求,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要以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为路径,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依托重点龙头企业,着力推进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光电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努力把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建设成为全国科学发展与后发赶超的创

新型特色产业集群区,贵州加速发展与加快转型的新型产业引领区、黔中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不好)、贵阳创新创业资源和高端人才的聚合区(不好)。

——全国科学发展与后发赶超的创新型特色产业集聚区。依托中航工业、皓天光电、朗玛信息等骨干企业的发展基础和优势,积极拓幅补链,狠抓招商引资,加强自主创新,进一步推进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光电产业实现集群化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和名优品牌,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协作的产业联盟,推进产业规模有效快速扩大,努力把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的科学发展和后发赶

超的创新型特色产业集聚区。

——贵州加速发展与加快转型的新型产业引领区。瞄准国内外优秀的创新创业资源,通过加快载体建设,完善政策环境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汇聚一流的科研院所、企业和人才。综合运用存量提升与增量调整的方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人才结构、资本结构等;加速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形成互动并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努力使高新区成为西部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的先行区。

——黔中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不好)。抓住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

机遇,充分发挥综合优势,高起点承接符合园区发展导向的

国内外相关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注重产业聚集和产业配套,延长产业链条,促进集群化发展。不断优化产业承接环境,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努力使高新区成为黔中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

——贵阳创新创业资源和高端人才的聚合区。瞄准国内外优秀的创新创业资源,通过加快载体建设,完善政策环境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汇聚一流的科研院所、企业和人才。积极探索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有效利用和金融服务拓展的新模式,成为贵阳市乃至贵州省创新创业资源和高端人才的集聚区。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建立,产学研有效结合的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创新型企业显著增多,科技创新体系充满活力。基本建成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示

范区,成为贵阳市乃至全省(黔中经济区

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区域和结构调整的“火车头”,成为贵阳知识密集度最高、产业最集中、人居和创业环境最好、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的创新·生态城。

2、具体目标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50%左右。聚集100家以上产值过

亿元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500亿元,年均增长50%左右。主导产业集聚度达到85%,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9亿元,年均增长50%;固定资产投资900亿元,年均增长50%;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低于0.3吨标煤。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到2015年,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能力大幅提高,掌握一批具有主导地位的关键核心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比例达35%以上;建成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个,建成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0个,企业发明专利年增长10%以上。R&D投入强度达到7%,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各类孵化器孵化企业1000家以上,孵化场地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

——人才支撑保障有力:到2015年,引进10支左右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0支左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00名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人才贡献率达到35%,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

——带动作用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5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80%以上,对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增加就业等的带动作用明显提高。

(四)发展思路

1、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融入产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按照“高效、安全、节能、环保”的基本要求,强化自主创新,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走出一条依靠科技创新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道路。

2、以产业国际化、高端化和集群化为导向,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引入国际企业和国际人才,成为世界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产业国际化。通过抓住全球前沿技术、新兴产业,突出发展高端产业,实现产业高端化。通过众多企业的分工合作与空间集聚发展,获得产业竞争优势,实现产业集群化。通过三者的有机组成,共同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以产业链核心环节为抓手,明晰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立足国际、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格局,围绕各产业链核心环节,布局重点项目,促进产业链整合,着力形成每个产业都有核心项目带动,龙头企业推动,一批关联企业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4、以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为先导,增强产业辐射和带动效应。按照建设创新·生态城和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的要

求,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条件,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强化招商引资,重点引进产业链龙头企业,特别是全球知名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集群带动效应,做好产业链的上下游配套发展,着力提升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5、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改善产业发展环境。根据各细分产业的特点和趋势,量体裁衣,制定出专业有效的运作机制和政策体系,通过基础设施、配套环境、服务平台的建设推动园区产业支持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着力构建”高点定位、高效运作、高速成长“的专业园区,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加快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五大产业基地,即:新材料产业基地、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光电产业基地。

最新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2008-5-27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北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北京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有力举措,是推进北京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为促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科教文化资源丰富,各类创意人才荟萃。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率先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十五”以来形成了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会展、古玩艺术品交易等优势行业,并呈现出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明显趋势。特别是2003年以来,随着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文艺演出、影视节目制作、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广告会展、古玩及艺术品交易等传统行业优势进一步凸显;文化旅游、文化体育休闲、动漫网游、设计创意等新兴行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在形成,吸引相关文化机构和企业集群式发展。到200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总资产达到5140.3亿元,实现增加值700.4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0.2%,营业总收入2793.6亿元,实现利润110亿元,

上缴税金123.6亿元;按现价计算,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2004年增长14%,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初步确立。 当前,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首都城市功能的定位,首都城市所承担的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国内外市场对中国优秀文化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使北京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强大动力。从国际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发展创意经济有利于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从国内看,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加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北京市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新北京,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都为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宝贵机遇。 同时也要看到,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各个文化行业中心市场功能建设尚不平衡,文化创意人才价值尚未充分发挥,文化生产力素质有待增强,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尚不够完善,由此造成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能力不强,文化创意产业的知名企业、驰名品牌还不多,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还不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有待完善。正视不足和差距,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需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立足环渤海,面向国内外,把握战略重点,抓住关键环节,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培育市场主体,健全要素市场,大力发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 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高端装备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现阶段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2009年、2010年连续2年产业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10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201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约1.6万亿元销售收入,约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左右。整体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围绕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迫切要求,开发出了一大批具有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如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发电机组、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成套设备、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800KV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百万吨乙烯装置所需的关键装备、超重型数控卧式镗车床、精密高速加工中心、2000吨履带起重机、ARJ21新型支线飞机、“和谐号”动车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气象卫星率先实现业务化运行,已初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格局。

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荆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11) 2009年至2011年是荆州高新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新挑战,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新机遇,以及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为进一步明确新思路,提出新目标,制定新措施,超常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跻身于全国省级高新区前列、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荆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工业重心也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为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经济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荆州高新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2.97亿元,同比增长51.83%,其中高新技术产业22.85亿元,同比增长45.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16亿元,同比增长37.72%,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1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5.54%;规模企业达到150家,同比增长5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亿元,同比增长62.79%;财政收入5.34亿元,同比增长26%。主要经济指标绝对值和增幅在全省省级开发区综合排名第四,在全市名列第一。引进项目110个,总投资额为75.5亿元,到位资金24.6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10个、过1000万元的项目61个,建成投产项目62个、投资额达30亿元,在建项目达84个、投资额过100亿元。高新区经济规模迅速增长,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产业带动作用日趋凸显。

2、产业集聚初步形成。加快以“五园两中心”(机械工业园、电子工业园、化工工业园、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生物医药工业园,综合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为重点的产业平台建设,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断凸显,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同时大力实施创业中心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业中心孵化能力,成功孵化了以高新技术企业荆鹏软件、明德科技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引外援”和培育“本土明星”,已初步形成了先进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机械加工为主)、新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精细化工)、纺织印染、生物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产业。现有的150家规模以上企业,先进制造产业48家、新材料产业30家、纺织印染产业20家,特色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3、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公共研发体系为平台的区域创新体系。区内现有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公共技术共享服务平台2个,留学生创业园1个,博士园1个,高新技术企业9家,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126家。2008年批准立项的科技项目32个,其中国家项目13个,省市项目19个;获专利权的21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的企业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的企业1家,近60个科技研发项目通过科技查新报告,20多家企业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各类创新活动踊跃、创新资源不断聚集,科技创新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4、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园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水、电、气、通讯等逐步配套完善,工业区工业用地达到了“五通一平”,投资硬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对进区办理各项手续的项目和企业实行审批环节代办制,对正在建设的项目进行建设环节包办制,

中国各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报告

中国各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报告世界各国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根据其定义,“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并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以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产业。通常包括软件开发、出版、广告、电影、电视、广播、设计、视觉艺术、工艺制造、博物馆、音乐、流行行业以及表演艺术等十三项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各项产业范畴、产品和服务 产业 范畴、产品和服务 广告 消费者研究,客户市场营销计划管理,消费者品味与反应识别,广告创作,促销,公关策划,媒体规划,购买与评估,广告资料生产 建筑 建筑设计,计划审批,信息制作 艺术与古玩 艺术品古玩交易,包括:绘画、雕塑、纸制作品、其它艺术(如编织)、家具、其它大量生产品(如大量生产的陶制、玻璃制品、玩偶、玩具屋、广告、包装材料等)、女装设计(含珠宝)、纺织原料、古玩、武器及防弹车、金属制品、书籍、装订、签名、地图等零售,包括通过拍卖会、画廊、专家现场会、专门店、仓储店、百货商店、因特网的零售 工艺 纺织品、陶器、珠宝/银器、金属、玻璃等的创作、生产及展示 设计 设计咨询(服务包括:品牌识别、企业形象、信息设计、新产品开发等),工业零部件设计,室内设计与环境设计 时尚设计 服装设计、展览用服装的制作、咨询与分销途径 电影录像 电影剧本创作,制作,分销,展演

互动休闲软件 游戏开发、出版、分销、零售 音乐 录音产品的制造、分销与零售、录音产品与作曲的著作权管理、现场表演(非古典)、管理、翻录及促销、作词与作曲 表演艺术 内容原创,表演制作,芭蕾、当代舞蹈、戏剧、音乐剧及歌剧的现场表演,旅游,服装设计与制造,灯光 出版 原创,书籍出版:一般类、儿童类、教育类,学习类期刊出版,报纸出版,杂志出版,数字内容出版 软件设计 软件开发:系统软件、合约、解决方案、系统整合、系统设计与分析、软件结构与设计、项目管理、基础设计 电视广播 节目制作与配套(资料库、销售、频道),广播(节目单与媒体销售),传送 资料来源:2001英国创意产业报告 美国是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从1996年开始,文化创意产品超过其他所有传统产业,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到2002年,美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到5351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到 5.24%。另据统计,1997—2001年间英国以文化为主体的创意产业年增长率达到8%,是同期英国总体经济增长2.6%的3倍多,成为英国发展最快的产业。 国外各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美国 到2002年,美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到5351亿美元,占GDP 的比重达到5.24%;创造就业800万个,接近全国总就业人数的6% 英国 2002年,创意产业增加值达809亿英镑,成为英国第二大产业;到6月,创意产业雇佣总人数为190万,其后继续增长,成为该国雇用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

湖州市装备制造业振兴升级发展规划

湖州市装备制造业振兴升级发展规划 (2009-2015 年)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具有关联度高、技术资金密集特点,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振兴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我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工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战略路径。为贯彻落实《浙江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规划》,根据《中共湖州市委、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重点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机制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编制本规划,作为我市振兴升级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行动方案和“十二五”产业发展指导依据。本规划的规划期为 2009 年至2015 年。 一、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市装备制造业进入了投资扩张和快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 1. 产业规模高速扩张。三年来,装备制造业经济规模高速增长,工业中占比大大提高,2 008 年末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共272 家,规模以上产值134.83 亿元,三年年均增长44.20%,高于全市工业产值年均增速20 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总产值比重由“十五”末的4. 91%提高到2008 年末的7.63%。2008 年完成限额以上投资68.23 亿元,占限额以上工业投资的25.5% ,连续两年成为我市工业投资的第一大产业。近年来项目投资趋势和产业规模扩张表明,装备制造业将是湖州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支撑产业。 2.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通过近几年“二三三”产业结构调整方针实施,一大批装备制造业重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和高加工度化,行业门类增多,产业链延长;整机、成套设备和主要部件的比重提高,重型装备、自动化设备制造等新的行业建立;产业正由通用设备制造向专用设备制造、零部件生产向整机设备方向发展。2008 年末规模以上整机生产企业达63 家,产值60.35 亿元,在本行业中的产值占比由2005 年的35%提高到2008 年末的近45% 。在产业布局上,初步形成了吴兴区大型构件加工、南浔区电梯制造及配套产业、湖州开发区农用机械及配套产业、改装汽车及汽车零部件

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 划纲要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数据库】中国商业报告库在线词典 【行业分类】新技术 【地区分类】北京 【文献出处】北京经济报 【标题】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0文献)(10850)【正文】为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及中共北京市委八届四次会议的精神,抓住国务院决定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促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扩大,在首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拉动作用以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为标志,北京高新技术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199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8.7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15.7%增加到22.7%,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7%增加到6.9%。1998年,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6%,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二)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北京是全国科技和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地区,科技水平和科研成果居全国领先地位。北京地区独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拥有量均居全国第一,1

998年,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3.7万人,签定技术合同金额81.6亿元,专利授权3800项。中关村地区是北京市智力资源和科技人员最密集地区,拥有北大、清华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68所,有以中科院为代表的各类研究机构213家,两院院士人数占全国的36%。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成长起以联想、方正、四通为代表的6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相互渗透中,初步形成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企业为产业化主体,以民营科技企业为先导的“产、学、研”互为联动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行业发展重点突出,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航空航天及地球空间技术等行业。据统计,1998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中,电子信息产业占70.4%,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占13.3%,新能源产业占7.9%,新材料产业占3.7%,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占2.2%,环保设备产业占1.3%,航空航天及地球空间技术行业占1.2%。 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国有、集体、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私营等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态势。按销售收入划分,1998年国有经济占44.8%,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占34.3%,股份制企业占4.7%,集体经济占4.1%,其他类型企业占3.1%。 (四)企业发展水平提高,重点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强

经典案例-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部署和《北京市“十一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确定的八个中心之一的文化旅游业的建设目标,依据《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北京奥运旅游行动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及会展业发展规划》,制定《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期限为2006-2010年,是《“十一五”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指导和促进全市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战略与方针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指为了满足旅游者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而策划设计的文化活动内容并形成旅游者可以体验参与的活动,以及为此而必备的制度安排和设施条件。创意主要是释放在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设施上。从旅游业角度看,重点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谋划,包括原有产业的稳定发展和深度发展,以及新型创意产业的培育。旅游创意主要包括旅游产品创意(增加文化品位)、旅游活动创意(增加深度体验)、旅游商品创意(加强设计水平)和旅游服务创意(更加人性化)等方面。 (一)发展目标 依托北京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完善丰厚文化旅游产品,增强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游客满意度,传播中华文化和首都文化,到2010年,形成北京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框架,把北京建成中国文化旅游创意中心,力争建成世界级的文化旅游创意城市。 (二)发展战略 制定并实施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的旅游文化创意发展战略措施。总体上包括对现有文化旅游产品的提升改善,并不断新增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 1、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北京旅游产品。 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创新力,不仅有创造力产生出新的思想和观念,更重要的是实践新思想、新观念,把新思想和观念转变成可出售的产品和服务。要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核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行业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2、实施深度开发战略,增加旅游产品的体验值。 利用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提升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创意,增进和挖掘文化内涵,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建设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台湾国际文化创意产业 数字创新基地 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总论 第二章项目背景 第三章项目基本情况 第四章项目主要建设工程 第五章项目招商范围 第六章项目功能 第七章项目经营管理 第八章项目建设资金筹集与经济效益预算第九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十章项目结论和建议

第一章项目总论 当前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产值220亿美元并以5%以上的速度递增。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占美国GDP的12%;英国GDP的10%。就业人员各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为20%、10%。美国影像出版等年收入超7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航天业的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逆势上升。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已超过4万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为推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大陆、台湾两地联手合作,发挥台湾文化创意、研发创新、高科技、国际金融、资本运作、运营管理和人才技术等产业精英的优势以及中原的地理区位和历史文化优势,联合在郑州市建设“中国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创新基地”。 一、战略发展定位 中国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基地的发展定位是通过运 用知识产权、信息技术和高科技成果,创造财富和就业,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信息化、科技化为基本运作思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创新创造为动力,建立起以市场为龙

头,依托广告、高新技术研发设计、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电影与录像、数码娱乐、动画制作、书画制作、时尚生活产品设计、软件及计算机服务、音乐、表演艺术、新闻出版业、电视和广播及旅游、博物馆、美术馆、历史文化遗产、文化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经贸文化交流活动、教育培训、体育以及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生产制作、创业孵化、金融保险、贸易物流、信息交流、展览展示、影视艺术、模特艺术、网络技术、动漫游戏、有机生态农业、媒体媒介传播技术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科技创意产业数字创新基地,打造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成为衡阳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将基地打造成为两岸文化创意研发企业的区域集聚区,文化创意成果的展示窗口,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易中心,文化创意企业的孵化区,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基地。成为最具创新氛围、最具投资吸引力、最具企业发展空间、最具人文活力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成为新兴文化旅游中心和人们健康养生、休闲娱乐的世外桃源和人间天堂。 二、基地发展目标 总目标是:力争在2015年前引入、孵化2000家以上入园企业;引入经销户超5000家,年交易额超200亿元;全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 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 2010年12月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通过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审批,批复文号豫发改工业〔2010〕2087号。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于2011年2月取得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审查意见(豫环审〔2011〕47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等有关规定,实施五年以上的产业园区,应组织开展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现对该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进行第二次公示: 一、规划概况 规划名称: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规划范围: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于郑州市城区西北部,规划范围东至郁香路、南至站北路、西至郑州市西环绕城高速东1000米、北至新龙路,规划面积。 规划期限:规划的时间段为2010-2020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开发建设阶段。其中,近期为2010年-2012年,中期为2013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0年。 主导产业:以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为主导产业;以超硬材料、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产业。 发展定位:国家级重点开发区,河南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体制创新改革的综合试验区,郑州市科技创新城。以产业集聚为核心,发挥项目集群效应,着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等支柱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和重点发展超

硬材料、文化创意产业等形成集聚区的特色产业;依靠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规划期末基本建成新型产业之城、自主创新之城、生态和人文之城。 二、发展规划及原规划环评执行情况 截至2018年,集聚区规划用地布局与原规划布局基本一致,入区企业符合园区规划要求,规划环评报告及批复中所提到的环保要求大部分已得到落实,规划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对比原规划及规划环评要求,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集聚区环境管理机构及管理体系实施仍需加强。 三、环境质量现状 环境空气:通过收集郑州市及高新区例行监测结果及开展评价区域补充监测,区域环境空气主要超标因子为PM10、。在大力开展大气攻坚的基础上,区域环境质量呈向好趋势,本次规划实施未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 地表水环境:集聚区主要纳污水体贾鲁河出境断面常规监测主要水质指标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园区内地表水须水河水质现状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地下水环境:本次评价收集了集聚区内石佛水井厂常规监测数据,同时开展地下水环境质量补充监测,由监测结果来看,主要指标可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2017)III类标准要求,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较好。 声环境:本次评价监测点位声环境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其启示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其启示 一、台湾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一)台湾省文化创意产业溯源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项新兴产业,它改变了过去生产制造的概念,整个产业链可以没有任何实体。就世界范围来说,英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源地,早在1975年5月,英国为振兴经济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1998年,该小组在《创意产业专题报告》中将文化创意产业界定为:源于个人创造性、技能与才干,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很大影响,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随后也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营造起源于“文建会”的社区营造。1994年“文建会”引进日本造村运动的经验,从建人民关怀乡土的生活价值观着手,进一步借由小区艺文活动的推展,凝聚小区意识,改造小区环境,提升地方文化产业,建立小区文化特色,大力推动小区总体营造。而1995年的台湾省“文化产业研讨会”则是将文化创意产业的营造意识扩展至台湾全岛,台湾省的文化产业步入发展初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台湾省社区总体营造的重要内容,但此时的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型、乡村型的初级产业上。 (二)“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营造发展环境 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人力成本的提高,台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渐渐消失,特别是在世界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全球资金、人才、资源的流动以及快速工业化与都市化的趋势影响下,台湾的地方传统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已每况愈下。为了发挥台湾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创造新商机,振兴经济,维系世世代代居民的生存与福祉,2002年5月31日,台湾省“行政院”开始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列为“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2002-2007)”的子计划,透过行政力量为文化创意产业营造发展环境,推动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共分为“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组织”、“培育艺术、设计及创意人才”、“整备创意产业发展环境”、“促进创意设计重点产业发展”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部分,由“经济部”、“教育部”、“新闻局”和“文建会”负责执行“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实施完毕后,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07年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组织总数增至50667家,较2002年增长了13.32%,文化创意产业营业额由2002年4352.6亿新台币增至2007年的6329.4亿新台币。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后续推动计划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实施跨度为2002年到2007年,该计划的实施对台湾省经济转型与民众生活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因此大大提高。但该计划结束并非意味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行政计划推动的结束,实际上,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处于发展初期。为促进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经济部”、“新闻局”、“文建会”等“部会”均开始通过执行相关专案计划的方式开展后续推动,实施时间范围为2008年到2011年。其中“经济部”则策划了“设计产业翱翔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协助产业建立设计合作体系、跨领域合作机制及设计创新管理制度,提供全球设计信息及协助产业国际设计运筹等,以协助台湾产业的持续创新发展;加强拓展设计的市场,扩大设计应用领域与国际市场需求;加强台湾设计人员的设计与行销管理能力,并协助产业引进国际设计师资源;整合台湾省设计相关资源,加强台湾省优良设计与国际接轨。“新闻局”则制定了“振兴流行文化产业方案”,以培育台湾影视、图文出版、流行音乐人才,重整台湾省流行文化发展环境、繁荣台湾省流行文化消费市场、形塑台湾省流行文化品牌。“文建会”推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第二期计划”,该计划将重点集中在文艺产业的扶植及创新育成,强化交流平台及地方推动能量、扶植青年艺术家,建置数字创意银行,并结合产官学界相关资源,串连相关业者、地方政府

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

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 规划纲要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2010年)的通知(武政〔2007〕49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201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00七年六月三十日 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7年-2010年)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其所提供的产品包括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通信等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等制造业行业投资类机电产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有关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的要求,为加快振兴武汉装备制造业,将武汉建设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级装备制造基地,特制订本规划纲要。 一、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我市装备制造业发端于清朝末期张之洞时期。建国后在国家的重点建设和扶持下,我市逐步发展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研发、生产基地。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历史有3个主要时期:一是装备制造业基地奠定期(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之前),在这段时期,国家及省、市重点布局了机床、船舶及配套、电气装备、机车车辆等行业领域,初步形成了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研发、生产基地的格局;二是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期(改革开放

开始至20世纪末),这段时期,国家及省、市重点布局了汽车及零部件、激光、光通信设备制造等行业领域,但是由于市场化改革、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我市原有的一些优势装备制造行业领域(如机床、电气装备等)发展迟缓;三是装备制造业振兴机遇期(21世纪初至今),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及国家、省、市的重视支持,我市装备制造业中机床、电气装备等传统行业重新焕发生机,汽车、环保、冶金装备等新兴行业不断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从业人员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实现利润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实现出口交货值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一)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优势领域不断壮大发展。在国家确定的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16项重点突破领域中,我市在清洁高效发电装备、高附加值船舶及配套、大型环保装备、大型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冶金成套设备、大型施工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我市在湖北省确定的振兴装备制造业的12项重点领域中,有11项居于领先和核心地位。 2.优势行业加速集群发展。我市在光通信装备、激光、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配套、环保工程及装备、冶金装备等行业领域已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其中,在光通信装备、激光、环保工程及装备、船舶配套等行业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汽车及零部件、电气装备、船舶、冶金装备、数控机床等行业领域居于国内重要地位。在这些优势行业中,龙头企业带动力日益增强,配套能力加快集聚,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产业内分工体系逐步优化。

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

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 中共广州市委文件 穗字〔2008〕1号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 (2008年1月4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现就我市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推动广州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1.深刻认识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主导广州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优先战略,是提高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基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强大推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自主创新的主要着力点和集中体现。以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把广州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把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摆在重要战略位置。 2.进一步明确总体思路。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支撑,以建设创新人才队伍为根本,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创新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鼓励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强化区域科技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形成具体强大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创新体系,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力争在若干高新技术重点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整体提升产业竞争力。 3.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1)发展目标。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广州作为区域科技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强化,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大城市前列,率先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形成一批布局合理、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国家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至2010年,全市专利授权量达到10000件,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4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3%。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和软件产业、生物产业、信息服务和创意产业、数控装备制造业;着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大力推进数字家庭建设,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鼓励重点产业加快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4.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高新技术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在《广州市科学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基础上,完善和实施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意见。抓紧编制和实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报告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 ???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 2009年5月23日 ??????????????????????????????????????????????????????????????????? 目录 ??? 前? 言?1 ??? 一、发展背景?2 ??? (一)背景条件?2 ??? (二)发展基础?6 ??? 二、总体思路?8 ??? (一)指导思想?8 ??? (二)基本原则?8 ??? 三、战略目标?9

??? (一)战略定位?9 ??? (二)发展目标?11 ??? 四、空间布局?13 ??? (一)布局思路?13 ??? (二)空间结构?13 ??? 五、产业发展?19 ??? (一)信息服务业?20 ??? (二)动漫游戏业?22 ??? (三)设计服务业?24 ??? (四)现代传媒业?27 ??? (五)艺术品业?30 ??? (六)教育培训业?32 ??? (七)文化休闲旅游业?34 ??? (八)文化会展业?36 ??? 六、实施保障?38 ??? (一)优化发展环境?38 ??? (二)强化政策扶持?41 ???附件: ??? 1、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统计分类说明

??? 2、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重大建设项目征集表(2009—2010年) ??? 3、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 4、杭州市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布局示意图 前? 言 ???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作为21世纪的新兴“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抢抓创意经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杭州的文化优势、环境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杭州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提出了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战略目标。为加快我市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工作进程,尽快把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特制定本规划。 ??? 本规划根据《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文化大省建设纲要(2001—2010年)》、《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年)》、《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若干意见》(市委〔2008〕4号)等精神编制,并与《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杭州市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规划》、《杭州市艺术品产业五年发展规划(2008—2012年)》等专项规划相衔接,是推动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科学、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 本规划的范围涵盖整个杭州市域,其中杭州市区为重点规划范围。 ??? 规划的期限是2009—2015年。其中2009—2010年为第一阶段,2011—2015年为第二阶段。规划的基期为2008年。 ??? 一、发展背景 ??? (一)背景条件 ??? 1、有利的国内外形势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在世界范围内,创意经济浪潮风起云涌,文化创意产业在提升区域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中的巨大作用与潜力正在不断彰显。在国内,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群;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的核心战略,提出要“构建和谐文化,切实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步伐”。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文化产业体系,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蓬勃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摘要]:2005年我国掀起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序幕,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目前国内业已形成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产业园区入手,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发展模式,指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功能及存在不足,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从2005年起,受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文化创意产业思潮的影响,我国内地城市也吹响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结号”,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集群发展。随着北京、上海建立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他城市纷纷效仿,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我国业已形成首都创意产业集群、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滇海创意产业集群、川陕创意产业集群及中部创意产业 ) 期) 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集群的新成员,它是指一定时间内生存和坐落于特定区域或环境内的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实体所形成的空间聚合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式。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一些城市已经形成相当数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对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意义,集群发展有利于企业彼此协调竞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张京城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指出,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就自身体系而言也无法通过单体行为所能完成;某一单体只能完成产业内的部分内容,而只有通过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区,使企业和机构形成基于产业链条的协作关系,才能获得群体竞争和发展优势。 [2]

城市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

城市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 前言 机械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生产工具的各制造业的“母体”工业,是在多学科技术成果集成下,以单件、单机或成套设备为产品,服务于基础工业和相关工业的综合性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是集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于一体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实施以来,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就规模而言我国业已成为机械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自主创新产品应用推广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装备市场需求萎缩,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趋势减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佛山机械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依靠珠三角的地缘

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已形成了特色行业全国领先和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机械装备制造业集群,其中陶瓷机械、电气机械及设备、压力机械、木工机械、塑料机械等行业已处于全国甚至世界领先地位。机械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佛山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不仅极大推动了佛山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技术水平也制约和影响其它产业的发展和提升。 为推进佛山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快速有序发展,促进其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使其具备支撑XX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广东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意见》(粤府办〔2009〕121号)的要求,结合佛山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制定本规划。 一、XX市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一)经济总量 机械装备制造业是基础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集技术、资源、劳动力、资金密集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综合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和制造实力。“十一五”以来,我市充分发挥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先发优势和珠三角的区位优势,着力推进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09年,机械装备制造业有规模以上企业1589家,工业总产值2002亿元,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形势及任务

高新企业发展状况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简称科技规划)强调以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并把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放在了重要位置,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依靠科技创新,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取得了新成绩,上了新台阶。 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3%,2010年达到7.6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4924亿美元,是2005年的2.3倍,居世界第一位。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信息、生物等高技术广泛应用与渗透,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重要贡献。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技术服务业、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一批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信息产业“一枝独秀”的局面逐步得到改变,占高技术产业的比例由2005年的80%调整到2010年的69%。一批高技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93家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8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8个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已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向高端延伸,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空间的合理格局逐步形成。 产业技术创新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的研发投入稳步提高,2009年达到892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5.2%。产业的发明专利拥有量大幅增长,2009年达到41170件,是2005年的6.2倍,年均增长 57.7%。在信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新建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夯实。高速铁路、超级计算机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产业化。涌现出华为、联想等一批具有较强创新活力的企业,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高技术企业超过40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产业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28.6%提高到2010年的31.2%,我国成为世界重要的高技术产品生产制造基地。随着产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高技术产业出口开始由简单的加工贸易出口向资本、技术输出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转变,在国际分工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