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后的首饰

古代皇后的首饰

古代的首饰精巧华美,那么你了解过皇后的佩戴首饰是怎样的吗?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古代皇后的首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皇后的首饰

1. 1. 笄,簪,钗,擿,华胜

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2. 步摇

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

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古代妇女将头发绾成髻鬟,用簪钗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古代的簪钗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银等多种材料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簪钗也有变化,从历代遗留下的款式多样的簪钗中可以看出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同,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这些形状的发簪,发钗在各地的古墓中时有发现,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唐代花钗:(1)斯德哥尔摩kempe氏藏(2)广州皇帝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纹钗(西安出土)(4)唐代双凤纹钗(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间墓出土一件金镶玉长28厘米的步摇,上端像双翅展开,镶着精琢玉片花饰,其下分垂珠玉串饰。另一件长18厘米,顶端有四蝶纷飞,下垂珠玉串饰的银步摇,制作都极精致

2. 3. 梳篦,钿花

篦,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

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

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湖北江陵出土几件秦木质彩绘角抵图木篦,马蹄形,上绘三人作角抵戏。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制成的,均作马蹄形,长均8.8厘米,宽均5.9厘米,梳20齿,篦47齿,细密均匀。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和湖北江陵纪南城出土的西汉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个装饰纽。湖南长沙南门纸圆冲唐墓出土铜梳已残,背上有清晰的纹饰,作双鸟徘徊旋飞。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了精美的骨梳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有插梳的习惯。当时,虽不完全是为了装饰(有的和宗教,葬俗有关),但却是后世插梳习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论形制多么复杂,装饰多么考究,它们的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梳篦的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

自魏晋在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至唐更盛,这种梳篦常用金,银,玉,犀等高贵材料制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绘画如张萱的《捣练图》,周肪《纨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妆成》中描写:“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王建的《宫词》中也有“归来别施一头梳”的描写,这些正说明这种插梳的风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4.结语

从古代妇女的头饰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妇女们所佩戴的头饰越多,制作的也越为精巧,复杂。妇女们佩戴头饰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讲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头饰不一。这点从《后汉书·舆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时所佩戴的首饰:“簪以瑇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皇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一横簪之,以安蔮结。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级焉。”

“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等,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璫绕,以翡翠为华云。”“公,卿,列侯,中两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蔮,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旧唐书·舆服志》中也有记载:“武德令,皇后服有纬衣,鞠衣,钿钗礼衣三等。纬衣,首

饰花十二树,并两博鬓……钿钗礼衣,十二钿……;皇太子妃服,首饰花九树,……细钗礼衣,九钿……;内外命妇服花钗,翟衣青质,第一品花钿九树,翟九等。第二品花钿八树,翟八等。第三品花钿七树,翟七等。第四品花钿六树,翟六等。第五品花钿五树,翟五等。钿钗礼衣,……第一品九钿,第二品八钿,第三品七钿,第四品六钿,第五品五钿……。”

古代妇女的头饰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我们汲取了很多,也舍弃了很多,在有着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崇尚简洁的人们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样华丽且形式复杂多样的头饰,但是簪,钗等头饰并没有消失,它们被简化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简单,大方的簪钗来绾头发。希望簪钗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继续发展与传承下去,中华文明这个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这样一颗闪耀的珍珠。

古代穿着

古代穿着 皇上:明黄色 皇后明黄色正红色等任何颜色,可戴凤钿/凤冠(九尾凤),可戴金步摇,可戴垂至肩膀流苏,且可两边同时佩带圣一品:可穿正紫色,可戴侧凤簪钗(七尾凤)。金步摇(皇上特赐除外),可带垂至肩膀流苏,且只可佩戴一边正一品:可穿正蓝色,可戴垂至肩膀流苏,且可两边同时佩带,可戴侧凤珠钗(五尾凤) 庶一品:可穿艳红色衣服,可佩戴银步摇,可戴垂至肩膀流苏,但只可佩带一边正二品:可穿黄色(黄色必须为偏色,如:鹅黄、琥珀黄),可佩戴玉步摇庶二品:这穿红色(红色必须为偏色,如:橙红、海棠红),可佩带垂至耳垂流苏,且可两边同时佩戴从三品:可穿紫色(紫色必须为偏色,如:银紫、紫罗兰),可佩带垂至耳垂流苏,但只可佩戴一边正四品:可穿蓝色(蓝色必须为偏色,如:靛蓝、宝石蓝),可佩戴宝石琉璃为材质制成的首饰庶四品:可穿橙色,颜色必须为淡色。可佩戴金银翡翠为材质制成的首饰从五品:可穿蓝色,颜色必须为淡色。可佩戴玉石玛瑙为材质制成的首饰从六品:可穿除黄色,红色,紫色,蓝色之外的所有颜色,颜色可为正色,可佩戴水晶珊瑚为材质的首饰从七品:可穿黄色,红色,紫色,蓝色之外的所有颜色,颜色必

须为偏色,可佩戴象牙犀角为材质的首饰庶八品:可穿黄色,红色,紫色,蓝色之外的所有颜色,颜色必须为淡色,可佩带除了龙凤,牡丹,海棠,孔雀,芍药外的一切木质发簪,首饰所有秀女:统一穿粉色/浅绿色宫装,只可梳流云发髻,戴珠花 颜色:红色系:珊瑚红石榴红银红桃红宝石红水红樱桃红霜叶红玫瑰红橘红枣红莲红高粱红胭红 玛瑙红酒红绯红妃色(粉红)浅玫瑰色墨绛红碧玉红茜红绛红蔷薇色梅红绿色系:葱绿薄荷绿湖绿水墨绿柳绿松花绿翡翠绿碧绿金松绿烟绿绿沈天青莲青石青黛螺石刻青松石绿翠色梅子青伽罗色青丹莺色媚茶色蓝海松茶青钝抹茶色苗色薄绿千草绿千 岁绿萌葱色革色青磁竹色松叶绿黄色系:琥珀黄 鹅黄蜜荷色蜜饯色柠檬黄金鱼黄杏子黄桔黄蜜蕊色乌金木兰色栀子色萱草黄蒲公英色蓝色系:宝蓝天青石青珍珠蓝水蓝月牙白绀蓝紫色系:藕荷紫罗兰粉紫海棠紫茄色银紫丁香紫菖蒲紫牡丹紫江戸 紫鸠羽色绛紫紫檀灰色系:烟灰软烟色珠灰银灰雾灰薄墨灰 王爷服饰:圣一品:衣秀七爪龙,可穿除明黄,紫金色一切正色正二品:衣秀六爪龙,可穿除明黄,红,紫色一切正色正四品:衣秀四

清代宫廷头饰

簪钗 簪子可以说是陪伴中国女性最久的头饰之一了。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都要行“及笄之礼”,即把头发盘起来,用一根簪子(古称“笄”)固定,插簪是女孩成为女人的标志。到了清代,簪子的样式繁多,兼顾实用与审美。 有玉、翠、玛瑙、金、银的,各种材质取决于佩戴者的身份和等级。一种名为“东珠”、产于东北的珍珠,只有皇太后、皇后才能佩戴。同时材质也跟时节有关系,一般冬春两季戴金簪,到立夏换戴玉簪。装饰主题丰富至极,寓意也很讲究,即“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如蝙蝠之上有铜钱的“福在眼前”、喜鹊登梅的“喜上眉梢”、桃子佛手石榴组成的“福寿三多”等等。 簪子的簪头覆盖面积增大,就演变成了头花。簪子的簪尾由一根分叉为两根或多根,就成了钗。簪、钗、头花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佩戴,佩戴时可以居中、可以斜插、可以在前、可以藏后。戴在满族妇女两把头正中的头花称为头正,分插两把头的两端的则称称压鬓花。清代流行繁缛的装饰风格,讲究以多为美,头上遍布簪钗的现象很是常见。

流苏 流苏本指用五彩丝线做成的穗子,在清代宫廷头饰中则是一种近似簪子,下垂珠穗的饰物。而古代首饰中的“步摇”一词更形象地定义了此种饰物——随着佩戴者行动,走一步摇一下,充满了动感。

钿子 钿读音diàn,义为用金嵌成花状的美饰。唐代风靡一时的花钿就是将各种材质修剪成花朵的造型贴在额头上。传统的镶螺钿工艺也是用螺蛳壳或贝壳镶嵌在漆器、硬木家具或雕镂器物的表面。清代贵族所用的钿子也是镶嵌复杂、繁花似锦。这种头饰实际上是皇后、妃、嫔们在穿吉服时所戴的便帽,一般用藤丝或细铁丝编成帽架,上面缠绕黑色丝线,再用各种宝石、珠翠嵌于帽架上。组成各种吉祥图案。 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凤钿从前看,很像凤冠,而后面覆加一箕状平面,造型很有特色。钿子前口沿还装饰钿口、上配钿花、后垂钿尾。后妃多用凤纹钿口,有九凤、七凤、五凤等。九凤钿口为皇太后、皇后所戴用。 扁方 满族妇女颇具特色的发式为两把头和大拉翅,梳这两种发式的时候要用一种横簪来贯连固定,即为扁方。与其说是簪子,扁方更像一把尺子,造型扁而长,一端卷起另一端呈半圆形。宫廷中所用扁方多为玉制,也有珊瑚、翡翠、金镶玉和玉嵌宝石等制品。

古代首饰的演变

古代首饰的演变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国古代首饰的演变-宝鑫珠宝 从发掘出土的文物小看,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已出现了陶笄、骨笄以及骨簪等束发器。显然,新石器时期首饰的种类比旧石器时期“山顶洞人”洞穴中发掘的原始项链扩大了许多倍,也进步了很多,不仅有发饰、颈饰,还有许多装饰用的玉佩及梳头用的骨梳。到了殷商时期,社会的生产力进一步提高,首饰的种类及造型更为丰富,除了大量的木制、骨制首饰外,玉石及铜器也广泛应用在首饰制作中,首饰的造型精美,以雕刻、铸造的工艺方法制作为多。 周代的首饰在此基础广进一步发展了,由于分封制的确立,首饰的佩戴法也有了一定之规,在各种礼仪活动中人们所佩首饰都有一定的要求,在首饰的造型上,比前代更为生动细致。多以现实生活中所见的动物及人们幻想中的动物形象结合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战事频繁,服饰较前代有所变化。各国已经不完全遵守周太子的制度,首饰都是以简为主,多以腰间系带佩玉,发上佩以簪钗作为装饰。 秦汉时期服饰变化发展较快,西汉除年服饰以金铁串结而成的项链,显示出汉代金属工艺。前期的金首饰中,有金铁串成的项链数串,其中一串有小全珠193颗,小间的珠粒较大,并以小管压成15粒不等的珠联管,饰有100余颗模制的八方形珠,下垂一个花穗饰。整串项链均以金铁串成,造型别致,技艺高超。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首饰以假鬓、步摇为多,俗称珠松。这个时期的步摇、钿、钗、镊等头饰发展得更加完善。另外,手镯的使用已非常

普遍,并已有许多有关手镯的记载。手镯有条脱、跳脱、腕阑、臂钗、钏镯等多种名称,造型也很丰富。 隋唐时期,按照《车服志》中所说,后妃及命妇的服饰中必佩首饰。如皇家服饰中有白玉双佩,十二钿、大小花十二枝等。皇太子妃的首饰中钿钗缁衣,首饰花减为九枝九钿;按照身份的不同,花钗树钿的多少也就不同。 隋唐妇女的发髻式样非常丰富,因此在妇髻上配有众多的首饰,常见的有梳、蓖、簪、钗、步摇、翠翘、搔头等。插载的钗梳多至十数种,除了金银骨玉的簪钗外,名贵的象牙也披用于制钿钗之用。当时,金粒镶工艺从黑海沿岸的希腊地区传到中国:用细小的金颗粒镶嵌在光滑或浮雕金属的表面,以形成各种图案的装饰艺术,这种工艺与金丝钿工装饰相结合,被广泛地应用在唐代的首饰制作中。 在唐代,盛行在脸部额间贴以花钿的装饰,隋唐时期项链的运用已很普遍,以金、玉等材料为多,较为典型的是在西安出土的隋大业四年的一件金项链,佩戴者是一个9岁的贵族小女孩,殉葬品豪华奢侈。项链的“链条”由28颗金珠构成,每颗金珠上都镶嵌着各色宝石,上有镶刻着鹿纹的蓝色宝石搭扣,下有双层项坠,一层由金镶宝石作成花形,另一层垂下一个滴露形的玉石。这件项链制作极其精致,在金玉宝石的搭配上取得丁良好的效果,显得高贵富丽,体现出隋代的钿金属工艺的高超水平, 璎珞,又称缨络。梵音为“枳由罗”,原为印度的一种饰物,多以线绳穿连花朵佩戴于头上或身上。随着佛教艺术的传人,在唐代大量出

孝靖王皇后九龙九鳯冠历史故事

相传明神宗(万历皇帝)要为孝靖王皇后做件高贵奢华的凤冠,于是招揽天下有名能工巧匠,结合各自精湛工艺共同定制出,精益求精、巧夺天工的豪华凤冠,高27厘米、口径23.7厘米、重2320克,有珍珠3500余颗,各色宝石150余块。此冠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9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8只点翠金风、后部也有一金凤,共9龙9凤。后侧下部左右各饰点翠地嵌金龙珠滴三博鬓。这顶豪华的风冠,共嵌红宝石百余粒、珍珠5000余粒。自然天下有名的能工巧匠也留作孝靖王皇后身边御用,并定制九龙九鳯冠工艺只能由皇家所佩戴,能工巧匠共同结合精湛技艺,为能让精湛工艺伴随皇家贵族脉脉相承! 清朝1868光绪年间,慈禧名为太后,实为女皇,透过封尘百年的老照片,不难发现慈禧,她所处地位与清代的太后皇后都不同,衣食住行都要符合她追求美的标准。 慈禧太后珍藏着数以千计的首饰,材质有金银珠玉等,使其首饰式样繁多而精细,她对各式各样的饰品很重视,种类丰富,工艺古朴典雅纹饰极为精美华丽而富丽堂皇!慈禧太后所珍藏的首饰,均由1583年间定制孝靖王皇后九龙九鳯的能工巧匠们,代代相传下来的精湛工艺特别加工定制,鬼斧神工的手艺之余,花费数月乃至数载琢磨一器,他们雕

工精细,精湛的技艺,制作的首饰绝对称得上独一无二、巧夺天工、美幻绝伦! 当然在清朝时期这些由九龙九鳯精湛工艺所制作的首饰,它们彰显着地位的显赫,拥有着完美的精湛技艺,也只能由最高权威慈禧太后一人佩戴,但伴随着慈禧太后的逝去和民国的成立,原制作九龙九鳯工艺的能工巧匠们也隐藏于民间,但制作首饰的精湛技艺在人脉、艺脉、技脉上,一脉相承,代代相传。

古代皇后的首饰

古代皇后的首饰 古代的首饰精巧华美,那么你了解过皇后的佩戴首饰是怎样的吗?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古代皇后的首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皇后的首饰 1. 1. 笄,簪,钗,擿,华胜 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2. 步摇 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

古代发冠种类

古代发冠种类 古代发冠是指古代人们在头上佩戴的装饰物,种类繁多。可以根据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将古代发冠分为以下几类:皇室发冠、贵族发冠、官员发冠、平民发冠和婚庆发冠等。 1.皇室发冠:皇室发冠是古代帝王和皇后佩戴的发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皇帝的冠冕和皇后的妆髻。皇帝的冠冕通常是由金属、宝石和珠子制成,形状高大华丽,象征皇权。而皇后的妆髻通常由珠子和发簪组成,高而丰盈,体现贵妇之美。 2.贵族发冠:贵族发冠是古代贵族阶层佩戴的发饰。贵族发冠的种类繁多,可以根据贵族的地位和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亲王和国公可以佩戴的发冠通称为红绿,形状高而华丽,寓意尊贵。而伯爵和子爵佩戴的发冠较为简单,通常由宝石和珠子装饰。 3.官员发冠:官员发冠是古代各级官员佩戴的发饰。根据官员的职位和等级不同,发冠的款式和装饰也有所区别。最有代表性的是状元冠,这是科举考试中状元所佩戴的发冠,形状高大,通常以金属、宝石和珠子装饰,寓意功高盖世。

4.平民发冠:平民发冠是古代平民阶层佩戴的发饰。平民发冠通 常比较简单朴素,多为木质或竹质材料制作。例如,在古代的农村地区,妇女常常佩戴的是花环,由鲜花和叶子编制而成,形状轻盈,寓 意吉祥。 5.婚庆发冠:婚庆发冠是古代婚礼中新娘佩戴的发饰。婚庆发冠 的种类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在中国古代,新娘常 常佩戴的是金钗和发簪,代表吉祥和美丽。 综上所述,古代发冠种类繁多,涵盖了皇室、贵族、官员、平民 以及婚庆等各个阶层和场合。不同的发冠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地 位以及审美观念。这些发冠不仅是一种装饰物,更是一种文化和象征,展示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身份地位的诉求。

汉服古代八大发饰

汉服古代八大发饰 汉服古代八大发饰有笄、簪、钗、步摇、凤冠、华胜、发钿、梳篦,颇具东方古典神韵,表现出女子柔美摇曳的风情。 第一种笄。 古代女子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曾在河姆渡遗址出土。 在古代,汉族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行笄礼表示成年。 第二种金簪。 古时汉族妇女的一种发饰,簪是由笄发展而来的,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 《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簪是古代妇女发型中最基础的固定和装饰工具。 第三种钗。 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首饰,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形状为两条金属丝到最后绞成一股、在装饰物的结尾处必定有流苏吊坠来衬托;分类有:金钗、玉钗、宝钗、裙钗(旧指妇女,亦称“钗裙”)等等。和另一类两股簪子集合的首饰子有所不同。 第四种步摇。 步摇是中国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钿相混杂,簪于发上,材料

主要有金、银、玉、玛瑙等。 步摇为中国传统汉民族首饰,后又向东传入高丽朝鲜半岛及日本并对当地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种凤冠。 凤冠,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 第六种华胜。 华胜是指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为华丽的首饰,华丽的头饰。出处是《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 第七种发钿。 对花钿的解释有两种情况,其一:“用金翠珠宝制成花朵形的首饰”;其二:“一种额饰,用胶贴在额头上的小饰物”,第二种说法较为常见。花钿有许多复杂多变的图案,如牛角形、扇面状、桃子样等,而更多的是描绘成各类抽象图案,疏密相间,匀称得当。 第八种梳蓖。 梳篦(shū bì),理发的用具,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梳理头发用梳,淸除发垢用篦。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梳篦是古时人手必备之物,尤其妇女。

清代后宫妃嫔服饰颜色

清代后宫妃嫔服饰颜色 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 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 例如:服装纹样为凤穿牡丹。整件服装在鲜艳的蓝色缎地上,绣八只彩凤,彩凤中间,穿插数朵牡丹。牡丹的颜色处理得净穆而素雅,色彩变化惟妙,具有传统的山水画特点。与此相反,凤的颜色比较浓重,红绿对比度极为强烈,具有典型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不一定都是明黄色。 1.朝褂: (1)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贵妃朝褂,按《大活会典》规定,有三种款式,均石宵色,织金缎或织金绸镶边。这三种朝褂领后均垂明黄色绦,绦上缀饰珠宝。朝褂是穿在朝袍外面,穿时胸前挂彩悦、领部有镂金饰宝的领约、颈挂朝珠三盘、头戴朝冠,脚踏高底鞋,华美绝伦。 ①圆领对襟,有后开裾,缺袖的长背心,自胸围线以下作裴积(褶桐),其纹 饰在胸围线以上前后绣立龙各二条,胸围线以下则横分为4层,第1第3两层 分别织绣行龙前后各2条,第2第4两层分别织绣万福(蝙蝠)万寿(团寿字), 各层均以彩云相问。 ②圆领对襟、缺袖、后开裾、腰下有裴积(褶桐)的长背心,纹饰前胸后背各织 绣正龙一条,腰帷织绣行龙4条(前后各2条),下幅织绣行龙8条(前后各4条)。三个装饰部位下面均有寿山纹,平■水江牙。 ③为圆领、对襟、缺袖,无裴积左右开裾至腋下的长背心,前后身各织绣大立龙 各二条相向戏珠。下幅为八宝寿山江牙立水、立龙之间彩云相问。如果说前两式朝 褂的装饰风格是横分割,精美秀丽,则这第三种款式为竖分割,豪放富丽。 (2)贵妃、妃、嫔朝褂,与皇贵妃相同,但领后的绦为金黄色。 (3)皇子福晋、亲王福晋、世子福晋朝褂,用石宵色,织金缎、绸边,饰纹前行龙四、后行龙三。领后垂金黄绦,上缀杂饰。 (4)贝勒夫人、贝子夫人、镇国公夫人、辅国公夫人朝褂,石宵色,织绣四爪蟒,领后垂石宵绦。 (5)民公夫人以下朝褂,石宵色,织金缎、绸边,饰纹前行蟒二,后行蟒一,领后垂石宵绦。 2.朝袍: (1)皇太后、皇后朝袍,分冬H两类,均为明黄色,其基本款式均由披领、 护肩与袍身组合。开领和袖子另有特点,开领是从领口右缘向右方折斜,故与斜领或 圆领右衽的一般款式不同。袖子是由袖身与接袖(约12厘米宽)、综袖(乂称中接袖)、袖端(即马蹄袖)相接而成,并在腋下至肩部加缝一段上宽下窄的装饰性护肩,领后垂明黄绦,上缀珠宝。穿时朝袍必与朝褂配套。 (2)皇子福晋朝袍,用香色,披领及袖石宵色,片金缘,冬加海龙缘,护肩 外边亦加缘,饰文前胸后背正龙各一,两肩行龙各一,襟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 端正龙各一,袖相接处行龙各二。裾后开。领后垂金黄绦。亲王福晋、亲王世子福晋、郡王福晋、固伦公主、和硕公主朝袍与此相同。

从《甄嬛传》浅析清代宫廷头饰中的点翠工艺

从《甄嬛传》浅析清代宫廷头饰中的点翠工艺 一《甄嬛传》里的漓代宫廷头饰 《甄嬛传》的热播使华丽的清代宫廷头饰走进我们的视野,剧组在头饰上下了不少功夫,不同人、不同级别、不同饰品,是此剧成功的一大看点。剧中佳人各有韵味,皇后城府颇深、华妃张扬跋扈、甄嬛内敛深沉,各自的气质又被专为他们打造的点器、发钗、花钿等饰品烘托,在眼花缭乱的奢华背后,清代头饰有哪些基本的元素呢? 各项之中,皇后以下,因等级高低不同,饰物数字亦不同。如皇后至贵妃的朝冠,这是皇后着朝服时所必戴的,尔珠顶部是二层,朱纬上金凤七支;妃和嫔的东珠顶都是二层,金凤五支。至于珍珠数字,自皇后至嫔等级数字差别为三百二珠、百九十二珠、百八十八珠、百七十二珠。其余头饰有簪钗、流苏、步摇、钿子、扁方、金约等在数字和质地上。亦各有等级的差别。所以清代妇女尤以满头的珠宝翠玉为荣耀,尤其是清代宫廷的后妃们,更是“戴金翠之首饰,缀珠以耀躯”。 二《甄嬛传》里的点翠工艺 点器工艺不算是头饰的种类,但是它时头饰饰品的影响不容忽视。“点翠”作为古代首饰制作的一种工艺,历史之悠久,可以一直上溯至战国时期,这一点正反映了人们对于翡翠华丽羽毛的经久不衰的热爱。点翠首饰在清代非常受皇宫后妃们青睐,几乎所有的首饰都用点翠工艺作为装饰,从钿子、簪钗、头花、耳环,甚至到团扇、插屏、盆景等其他生活用品,处处翠色,成为风尚。到了清末民初,点翠便在民间流行,妇女无不

以拥有点翠为荣。 再次获得皇上宠爱的甄嬛(图一),春风满面。发饰的变化,表明她身份与地位的提高。不过甄嬛很懂得掩盖锋芒,主打镶红宝石,攒珍珠粒的银簪,两把头两侧,则攒满银质、碧玺、绢质的栀子花装饰物。而其所梳两把头上装饰的点翠,则是即辨明身份又不张扬显眼。这和经历苦难再次回宫后的甄嬛(图二)所佩戴的点翠饰品是完全不同的样式,这时候甄嬛的身份不同于以往,地位之重从她戴的钿子可以看出,这个钿子以点翠为主打,左侧比右侧多出一截,而右侧则用珍珠流苏来平衡,样样综合起来,形成一种平和的美,一如甄嬛的处事风格:善于制衡各方力量,平心静气地处理各种矛盾。复宠后的甄嬛,即便在宫中权势熏天,也不会打扮得像华妃那样高调。 华妃(图三)的头饰则多是饱满精致的点翠凤凰旗头。繁复的缕鹿髻中央是一支宝蓝凤凰镶珠鸾掐丝缀雕步摇头钗,坠着雨滴状的珍珠。织金镂雕刻的水纹浮花镀金点翠镶嵌着红宝石,宝蓝凤翅香珠玉钏颇显身份。髻饰的亮点在于圆润莹亮的殷红镶黑红宝石,充分体现了华妃“第二凤凰”的大气恰人。 剧中另一重要人物则是端妃(图四),,剧情前半段端妃常年卧病在床,但在后半段病痛被温太医调养好后,协助甄嬛各项后宫事宜,最后被晋封为皇贵妃的她依旧装扮典雅,一如她自身与世无争的性格。她头上的点翠饰品没有华妃凤凰的招摇,也没有甄嬛钿子的繁复,更多的则是左中右的三方平衡,稳重精致,就像端妃为人处事一样,低调内涵,沉稳大气,心思缜密。 由此可见,点翠工艺在清代对头饰饰品的影响之大,使得点翠工艺在

明代妇女的头饰介绍

明代妇女的头饰介绍 能够佩戴这种头饰是普天之下女子的最高荣耀,因为只有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后才能佩戴九龙四凤冠。该头饰由冠框、珠花、鬓饰、冠圈、头巾几大部件组成。据《明史》记载,皇后佩戴的九龙四凤冠的冠框呈圆形,用九条翡翠雕刻的龙和四双金凤装饰,最中间的那条翠龙口中衔着一颗大夜明珠,其余的口中都衔着雨滴大小的珍珠。龙凤 的周围环绕着由凿成小片的珍珠翡翠拼成的云彩。珠花分大小两种,大珠花十二朵、小珠 花十二朵,插在发髻间。鬓饰用三只博鬓,用金制的龙及翡翠雕刻的四十片云彩装饰,都 垂挂着水滴状的珍珠。冠圈由一副翠口圈和一副金口圈组成,翠口圈由翡翠制成,上面装 饰着珠宝及各色钿花十二朵。金口圈由金制成,上面装饰着珍珠数粒、翡翠面花数朵、珍 珠环一对。九龙四凤冠搭配着黑色丝织无顶头巾一张,上面有用金线缝制的龙纹,头巾上 使用二十一颗珍珠。暂且不说手工费,光看这些装饰品,就知道其价值不菲,也难怪皇帝 的嫔妃们绞尽脑汁也要为争夺皇后宝座拼地你死我活了。 这是皇帝妃子、皇太子妃、亲王妃以及公主才能佩戴的头饰。虽然比不上九龙四凤冠,但是这种头饰同样造价不菲。这种冠用涂漆竹丝或黑纱制作成框,用翡翠披覆,上面装饰 翡翠山鸡九只,金凤四只,都口衔珠滴。山鸡和金凤周围旋绕着四十片珍珠翡翠云,插大 珠花九株,小珠花九株。另外配有两个博鬓,都用鸾凤装饰,鸾凤下方垂挂着珠滴。与九 龙四凤冠类似,九翟冠中也有一副翡翠口圈和一副金口圈,翡翠口圈上面装饰着珠宝花色 嵌金饰物九件,翡翠嵌金饰物九件;金口圈上镶嵌着珍珠翡翠面花五件,珍珠成排玉环一对。九翟冠搭配着黑绫无顶头巾一张,上面镶嵌着二十一颗珍珠,头巾上用金线绣有一只 凤凰。 珍珠翡翠冠,顾名思义就是上面镶嵌着珍珠翡翠的帽子。这种头饰是官家女子才有资 格佩戴的。因主人的地位身份不同,各种珍珠翡翠冠也不尽相同,最大的不同就是上面所 插羽毛的数量。据《明史》记载,亲王世子妃、郡王妃、郡主所佩戴的珍珠翡翠冠用七支 雉羽装饰;郡王长子夫人、镇国夫人所佩戴的珍珠翡翠冠用五支雉羽装饰;辅国夫人、奉国 夫人、镇国夫人所佩戴的珍珠翡翠冠用四支雉羽装饰;辅国夫人、奉国夫人所佩戴的珍珠 翡翠冠用三支雉羽装饰;其余下级官员的妻子和女儿佩戴的珍珠翡翠冠则不插羽毛,直接 用金钗装饰。 乍一听乌纱帽,许多人自然而然会联想起古装电视剧中男性官员戴的那种两边有黑纱 制作的长长帽翼的帽子。其实,在明朝,戴乌纱帽并不仅仅是男性官员的专利,宫中的女 官也戴乌纱帽。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建立明朝称帝后,为了突出宫中妇女的身份等级,同时便于管理,规定所有后宫中的宫女一律佩戴乌纱帽。这种乌纱帽和男性官员所戴的乌 纱帽形制基本相同,不同的则是宫女所戴的乌纱帽上绣有精致的花朵,帽前额头上缀有圆珠,帽翼上垂有两根结有珠玉的流苏,当时称为鬓梳。之所以有如此设计,主要还是为了 突出宫女的性别特征。

宋代发髻发饰

第六章团冠流苏挽青螺:两宋时期的发型、发饰 宋代注重礼教,太祖赵匡胤时博士聂重义献上《三礼图》,依照周制制定服式,各自按照身份来穿着,不可逾越。于是文武百官连同他们的妻女的衣冠皆有定制了。历代皇帝为了表示节俭,还不断直接下令禁止各阶层女子们穿上奇装异服,戴用价值高昂的首饰。但是宋代女性还是以爱美之心不断创制新的发型、首饰,虽不如唐代华丽眩目,也缤纷多姿。 宋代女子很重视笄礼,把少女的发型改为发髻,作为成人标志。朱熹修订《朱子家礼》里边就记载着女子行笄礼,《宋史》也记载了公主的笄礼。行礼之时,亲戚们纷纷来庆祝,赠送礼品。 宋人也很重视婚礼,程序和今天一些地区的习俗差不多,先给新娘梳妆打扮,然后把新娘迎接到新郎家,夫妻拜祖宗,拜父母,对拜,撒帐(抛撒糖果),饮合卺酒,还少不了结发,叫做合髻。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富贵之家给女家的聘礼要有三金,就是金钗、金镯、金帔坠,还有“珠翠特髻,珠翠团冠,四时冠花珠翠排环”等。男家先三日还要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等。催妆花髻或就是唐代的义髻,上饰花钗。销金盖头就是今天所说的红盖头,销金是指贴金或织金的花饰。到了成亲时新娘要戴上盖头到男家拜堂,再由新郎挑下盖头,露出芳容。 贵妇发型发饰尤其受到重视。宋代皇后头上要佩戴龙凤花钗冠,并以细小珍珠嵌出云龙、仙人等纹样和珠花,左右各两扇博鬓,一片珠光闪耀。宋代仁宗皇后像就是戴着这种凤冠。宋徽宗皇后像,戴的凤冠是左右三博鬓,冠上饰满人面鸟身的飞天和大朵珠花,一只贴翠飞龙从龙口垂下累累珠滴,冠口沿处彩画仙人。 发髻或用布帛包裹,叫做包髻,要把布帛扎结成各种花状,既大方又不失美妙。如《东京梦华录》记载媒人有戴巾黄包髻的。晋祠侍女中有用橙黄色或蓝色、红色布帛的包髻,在包髻前缀以金宝花钿。如一位年轻的侍女,头上用红帛包裹的包髻就似一只蝴蝶展开双翅,正中还插着花钿。 有一种盘福龙髻,又叫便眼觉,是北宋崇宁年间流行的,髻式作大而扁状,对睡觉不妨碍,大致就是卧髻之类。佚名《女孝经图》中有的仕女就梳此式,插小白角梳。 女子们都喜欢高髻,样式很多。如朝天髻,山西太原晋祠中四十多尊宋代雕塑侍女像中就有这种发型。女子把头发堆到头顶,梳成两圆柱,微倾向前,用金勒约束,再缀以花钿。 双蟠髻,也叫做龙蕊髻,有些像压扁的鬟髻,扎以彩缯。苏轼有“绀绾双蟠髻”之句。《宋人半闲秋兴图》有这种髻,上加花钿、珠饰。这种发髻,就像是龙蟠凤翥一般,自有豪逸之态。 流苏髻,相传是一位叫轻云的长发美女创造的。《谢氏诗源》记载:“轻云鬓发甚长,每熟透,立于榻上,犹拂地。已绾髻,左右余发各粗一指,结束作同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