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大乘佛教世亲菩萨的生平

古印度大乘佛教世亲菩萨的生平

世亲菩萨,又作天亲,梵名婆薮盘豆(Vasubandhu)。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古印度大乘佛教世亲菩萨的生平,希望你喜欢。

古印度大乘佛教世亲菩萨生平生于释迦牟尼佛灭后九百年顷(约公元四、五世纪之间),後於龙树菩萨约二百年,西元五世纪初,为北印度犍陀罗国富娄沙富罗城夏普拉(即今白夏瓦)人。婆罗门种姓,父为国师,共兄弟三人,兄名“无著”,弟名“师子觉”。兄乃菩萨根性人,於小乘教之说一切有部出家,修定得离欲,数次以神通往兜率陀天就学於弥勒菩萨,悟得大乘空性,故名“无著”(没有系缚、执著),并悉皆通达大乘经义,造大乘经论,解释佛所说一切大乘教。而弟“师子觉”亦於说一切有部出家,得阿罗汉果。

天亲菩萨亦於说一切有部出家,他博学多闻,遍通坟籍;神才俊朗,无可为俦;戒行清高,难以相匹。造《阿毘达摩俱舍论》二十卷,深受当时新日王及王母尊信,受王及王母请留,住其都城阿红(此字“红”字改“工”字为“俞”字)?国,受其供养。

世亲菩萨于有部出家,起初于“说一切有部”出家受业,由于聪慧颖悟,博闻强识,成为一个典型的有部学人。后兼学经部理论。因《大毗婆沙论》不外传,世亲菩萨便匿名来到迦湿毗罗学习《大毗婆沙论》,并以经部思想来批判有部论点。世亲菩萨在弘扬小乘的阶段,

著述颇丰,有“千部论主”之誉,其中以《俱舍论》影响最为广泛,时称“聪明论”。此论在中国也影响甚广,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专事研究并弘扬《俱舍论》的俱舍师。

自从世亲出家以来,专志于小乘教义,加上无缘深入大乘佛教,于是提出“大乘非佛说”的主张,并造论抨击大乘佛教。后受胞兄无著感化,方才悔悟过去的偏见,于是摈弃小乘,转学大乘。他曾对无著表示欲割舌以谢罪,无著则说:“毁谤大乘的过失,纵割千舌亦无补于事。惟有发心造论,弘扬大乘,始为最究竟的忏悔。”此后,世亲便禀承遗命,不断悔责从前毁谤大乘的过失,竭力弘扬大乘,尤其致力于论典的撰述。

古印度大乘佛教世亲菩萨思想和流派世亲属于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瑜伽行派因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而得名、以《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论》和《成唯识论》等为主要经典。传说瑜伽行派的祖师是弥勒,但弥勒是否实有其人,学术界一直有争论。一般认为,在瑜伽行派兴起时,大乘佛教中曾有弥勒论师,该派假托弥勒菩萨所说作了种种论著。该派理论的奠基人是无著和世亲。世亲的继承者有亲胜和火辨两家。较亲胜稍后并发挥亲胜学说的有德慧和安慧等,史家称为前期瑜伽行派或无相唯识派;世亲的另一继承者是陈那,他特别注意用因明的方法阐发瑜伽学说,是后期瑜伽行派或有相唯识派的先驱,陈那的后继者有无性、护法、戒贤、法称等。迨7~8世纪密教兴起后,大乘佛教中的两派开始接近,并逐渐融合为瑜伽行中观派或称中观瑜伽行派。

三类八识--瑜伽行派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人们精神的总体--识所转变显现出来的(“内识生时,似外境现”),所谓“万法唯识”、“三界唯心”。按识的变现和作用可分为三类八识:①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它们主要的职能是起了别和认识的作用,前六识都以各自相应的认识器官(眼、耳、鼻、舌、身、心) 为其活动的根据,并以相应的、幻现的外境(色、声、香、味、触、法)为其认识的对象;②第七识--末那识。它的职能是起思维度量的作用,是前六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中介,它以阿赖耶识为其自己存在的前提和认识对象,由于末那识的活动伴随有四种根本烦恼,从而使人们陷于痛若和生死轮回;③第八识--阿赖耶识(藏识),是前七识的共同根据,宇宙万有的根源。它的本相有三:(a)能藏,即阿赖耶识能摄持和保存一切“种子”(潜在力),种子或潜在力在时机成熟时能够生出宇宙万有(种子生现行),宇宙万有也可发生(熏习)新的宇宙万有的潜在能力或状态(现行生种子),这种势如瀑流永恒不断的因果变化,亦即人间苦海的无限变化过程;(b)所藏,即生起宇宙万有潜在力的所藏处;(c)我爱执藏,阿赖耶识原非自我(灵魂)而是识的流转,但第七识妄执为永恒主宰的灵魂,因之被称为我爱执藏,这个所谓的自我(灵魂)也就是轮回果报的主体。

四分--该派对认识的职能和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四分”(四种作用之分)说:①相分。是幻现的外界对象反映在人们认识中的形相,亦即客观对象反映在主观上的表象;②见分。是人们自己对于形相的认识能力或作用;③自证分。是证知、鉴定自己如何认识形相的

了别作用,亦即见分、相分的自觉作用;④证自证分。是对于自证分的再证知、再鉴定,它是认识能力或作用的最高阶段和总结。他们曾以尺量布为喻,说明这四分的关系。相分好比布,见分好比尺,自证分好比是根据尺所量知布的长短,证自证分好比是对于所量布的长短的证实。关于四分的学说在瑜伽行派内部有着不同的主张。安慧等人认为见分和相分是无体的、虚妄的实在(遍计无体),自证分才是相对的实在(依他实体)。因此这派称为无相唯识派;陈那、护法等人认为相分是有体的真实的存在,见分缘相分为外境时,见分上才会生起或显现相分的形相,因之被称为有相唯识派。

五位百法--对于识所变现的宇宙万有,瑜伽行派概括为五位百法。五位是心法(精神现象)、心所有法(心的随属现象或作用)、色法(物质现象)、心不相应行法(非精神非物质的现象)、无为法(不生不灭的现象)。此外,他们也对宇宙万有的本性作了说明,认为从“存在”或“有”的方面看,可分为三性:①遍计性。即虚妄的表相(相);②依他起性。即假有的或相对的表相,由因缘或条件所引起;③圆成实性。即绝对的表相,圆成实性不借因缘或条件,是由自身所引起的一种真实的实在,它是由完成修行的人在瑜伽直觉中所亲证,圆成实性也就是真如佛性。从“非存在”或“无”的方面看,可分析为三无性:(a)相无性。一切体相都虚幻不实;(b)生无性。因缘和合而生,没有自然所属之性。似有非有,一切犹如幻象;(c)胜义无性。远离妄执,无相空寂,一切清净,这是瑜伽行者修持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五种姓--瑜伽行派把一切众生分为声闻乘种姓、缘觉乘种姓、如

来乘种姓、不定种姓和无种姓五类。认为这五姓由于各自所具有的无漏种子(没有被烦恼所污染的种子)和有漏种子(为烦恼所污染、被束缚限制的种子)的不同,而修持所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声闻乘种姓可修证阿罗汉果;缘觉乘种姓可修证辟支佛(缘觉);如来乘种姓可修证为如来佛;不定种姓所修证的果不易定;无种姓因为只具有有漏种子,要受业报轮回的限制不能成阿罗汉或菩萨。以上被称为五性各别说。

古印度大乘佛教世亲菩萨著作世亲一生著述宏富,传有千部论主的称号,即先造小乘论五百部,后撰大乘论五百部。其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从汉译论典看:有小乘有部、大乘唯识、法华、涅盘,他方净土等各种论著。就唯识方面:汉传的有《十地经论》、《摄大乘论释》、《辨中边论》、《大乘成业论》、《百法明门论》、《大乘五蕴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等。其中《唯识三十论》是世亲最后的作品,它总结整理了前期各种经论中的唯识思想,代表着世亲在唯识学上的最高成就。

可惜的是,世亲写完《三十论》颂文后,未及造释论,便谢世了。世亲生卒年代约在公元五世纪,此后一直到七世纪的二百年中,在印度学术界出现一股研习唯识的热潮,他们以《三十论》作为研究中心,参照弥勒、无著的各种论著,各抒己见,写出了印度唯识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一页。

古印度大乘佛教世亲菩萨哲学和社会影响世亲晚年所著《唯识三十论》一书,轰动印度唯识学界,成为印度唯识思想史上最脍炙人口的一部论典。此论虽仅有短短三十个偈颂,但它所含摄的法义,却是

“约千训于一字,含万教于一言”。故而此论成为当时及后世诸多唯识学者群起为之注释的一部论典。

世亲不仅在小乘佛法上有辉煌卓越的成就,对于大乘佛法的弘扬,也有千古不朽的伟业,所造论著千余部,故有“千部论主”的美称。而无著度化世亲回小向大的史事,更传为千百年来佛教史上的佳话。

古印度大乘佛教世亲菩萨的生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