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 16-19 世纪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 及其对拉丁美洲与中 …

试析 16-19 世纪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 及其对拉丁美洲与中 …
试析 16-19 世纪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 及其对拉丁美洲与中 …

试析16-19世纪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

及其对拉丁美洲与中国的影响

韩 晗

中国与美洲的交往是以跨越太平洋开始的。虽然从考古学角度,有观点认为

中国与美洲的关系可以推到3万年前或是更早1;但根据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

“中国最早与美洲的交往,始于16世纪中期,中国移民经他国越过太平洋抵达墨西哥”2。1570年西班牙征服马尼拉,1575 年12-15艘大帆船由菲律宾马尼拉驶往墨西哥,跨太平洋的大帆船贸易由此开始并逐步走向辉煌3这条跨洋贸易航线即1575—1815年间的太平洋“大帆船贸易”。

4,是从菲律宾(古称吕宋)的马尼拉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也称跨太平洋的“海上丝绸之路”。该航线与16世纪初葡萄牙人在太平洋西部半环经营的里斯本—果阿(印度)

—马六甲—澳门—长崎—马尼拉的贸易组成了当时的太平洋贸易网5在中国,关于该航线的研究,我们可在历史、经贸、文化交流,甚至沿海地区地方志研究中寻得,甚至在陶瓷、丝绸、农业乃至钱币等专业领域文章中也有论述。可是,相对于闻名中外的中国陆路“丝绸之路”与属于西汉的“海上丝绸之路”。

6本文以张铠教授著作为线索,就当前各研究领域涉及该航线的内容进行粗浅整理,并试图从新角度提出对该问题的理解,在我国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回顾与拉丁美洲的早期联系,为双方今后的相互理解与进一步合作提供文化历史方面的支持。

,中国虽在跨太平洋的“海上丝绸之路” 的大帆船贸易中扮演了主导者的角色,但在我国,这条始发港并不在中国的贸易航线的历史光芒被其他丝绸之路所湮没。我国只有少数学者进行过专门研究,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张铠研究员所著的《中国-西班牙关系史》(大象出版社,2003年)一书以及沙丁等人所著的《中国和拉丁美洲关系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等是较为全面论述16-19世纪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的著作,文中有专门的章节系统介绍了该航线的兴衰过程,以及与航线有关的产品及港口。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该问题在中、西及中、拉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

一、 跨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形成背景:

葡萄牙人最早于16世纪初经营了澳门—果阿—里斯本—巴西的贸易,被称

1

杨令侠:《中国与美洲的早期交往》,载《历史教学》第8期,1988年。

2 杨令侠《中国与美洲的早期交往》,载《历史教学》第8期,1988年。

3 沙丁等著:《中国和拉丁美洲关系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7页。

4 16-18世纪西班牙——墨西哥——吕宋——中国的“太平洋航线”;西班牙船只被称作“马尼拉大帆船”(Galeón de Manila)或“中国船”(Nao China ),为该航线的贸易载体。大帆船多由中国工匠在菲律宾建造。因此该航线又称“大帆船贸易”。

5 纪宗安:《十六世纪以来澳门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网中的作用与地位》,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21卷,第6期,1999年11月。

6 纪宗安:《十六世纪以来澳门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网中的作用与地位》,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21卷,第6期,1999年11月。

为印度洋“香料之路”的延长线。这一往来于欧亚之间的“香料贸易”,由葡萄牙商船将中国的丝绸以及东方的香料带到巴西巴伊亚(Bahia)港口,开辟了中国与拉丁美洲之间的第一条贸易通道7。当时作为葡萄牙的主要竞争对手的西班牙,也进行全球扩张,海洋冒险导致航海事业和海上实力的发达,西班牙逐渐成为海洋强国,要求与葡萄牙有同等的权利。

1 西班牙殖民统治需求

为了避免冲突,1493 年由罗马教皇制定的“教皇子午线”规定:西班牙的海上航行只能向西航行,而葡萄牙则须向东航行。按照该规定,欧洲经南非好望角至东方的航线则被葡萄牙独占8,西班牙去往亚洲就必须向西横穿大西洋和太平洋,经美洲前往。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占菲律宾之后,西班牙人为了保障对菲律宾的殖民统治,派船队航行于墨西哥与菲律宾之间,用于运送信件、接济在菲殖民统治所需白银以及为殖民统治补充军队和修道士9。为了减少对菲律宾殖民统治的补贴,西班牙人想开辟贸易;但菲律宾出产产品(主要为香料肉桂)单一,不足以形成跨洋贸易。西班牙殖民者通过利用菲律宾同中国的贸易,实现了西班牙经菲律宾与拉美的贸易,不仅维持西班牙在菲律宾群岛的统治并减轻西

班牙对菲律宾殖民统治的负担,还可以赚取巨额贸易利润10

2 源远流长的中菲经贸往来促进了大帆船太平洋贸易的产生

早自公元三世纪,中国就开始与东南亚地区友好往来。而后,我国在明朝时期出现了对白银需求的急剧增加,而当时西班牙殖民者在拉美地区有白银开采;同时,沿海地区丝绸、瓷器等货品产量增速迅猛,有足够的生产能力满足亚洲乃至全球对其商品的需求。加之中国南方悠久的海外贸易史,随着对中国商品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海运也发展迅速11,奠定了跨洋间贸易的物质基础。此外,随着中国与菲律宾的交往不断深入,中国工匠远赴菲律宾等南洋各国劳作、定居,促进了当地贸易、造船业的发展,为跨洋丝路提供了必须的交通工具--大帆船12。

3 墨西哥等西属殖民地的需求

由于欧洲十五、十六世纪间经历了“价格革命”,使西班牙等国经济陷入困境,工业受损,并直接影响了时为其殖民地的拉丁美洲,导致输入拉丁美洲的西欧国家商品价格昂贵且生产水平有限,更满足不了拉丁美洲的需求。“当时的世界,能向拉丁美洲提供物美价廉商品的,唯有中国!”13

另外,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虽然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生产力却还未能满足世界市场上广有需求的商品(如纺织、金属乃至农产品)“订

。价格便宜、单”。而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在如上领域远高于同时代的欧洲14

7罗荣渠:《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历史联系(十六至十九世纪初)》,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二期。

8纪宗安:《十六世纪以来澳门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网中的作用与地位》,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21卷,第6期,1999年11月。

9李永锡《菲律宾与墨西哥早期的大帆船贸易》,载《中山大学学报》,1964年第3期。

10沙丁等著:《中国和拉丁美洲关系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1、53页。

11沙丁等著:《中国和拉丁美洲关系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2页。

12李永锡:《菲律宾与墨西哥早期的大帆船贸易》,载《中山大学学报》第3期,1964年,79页。

13张铠:《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86页

14张铠:《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87页

技术先进、精美大量的“中国制造”,更是深受殖民地各阶层人群的喜爱。因此,当时的中国商品输出就成为维持美洲西属殖民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而中南美洲对丝绸等亚洲产品的依赖更使中菲墨间多边贸易在此后得以迅速发展。

总之,跨太平洋 “海上丝绸之路” 的形成是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西方殖民扩展初期,为了世界财富的竞争的产物。中国的经济、贸易和技术,以及美洲的物产与“开发”为该还航线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可能。

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及规模

1起始时间与地点

根据现在的研究,跨太平洋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始时间实在16世纪中后叶,具体时间还存有争论。有文章认为,1565年第一艘西班牙商船满载中国丝绸、瓷器,正式开辟了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15。还有文章以1575 年第一批十几艘大商帆由菲律宾马尼拉驶往墨西哥作为该航线的起始时间16

。虽然是商船(队)从马尼拉出发,但是菲律宾很显然主要是起中继站的作用, 是贯通中国跨太平洋 “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点,而该航线的实际起点是中国。菲律宾-中国这一段航路主要握在中国商人手中。由于所运货物几乎全部来自中国,因此中国闽、粤、浙应该称为该航线的真正起点,而马尼拉虽是大帆船起锚城市,但实则是跨太平洋贸易的转口港。航线的终点是位于墨西哥西海岸的天然良港阿卡普尔科。

2海上航线及墨西哥境内内陆路线

随着马尼拉-阿卡普尔科贸易的发展,中国与菲律宾间开辟了新航路。中国商船于每年春季三月, 由漳州或厦门启航, 当月可抵达马尼拉, 在五月底台风季节来临前, 即可离开马尼拉返航。与传统往返需一年的绕道航线17相比,缩短了航程和航行周期。该航线载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张燮所撰《东西洋考· 东洋针路》,它促进了中菲间的贸易来往、人员互访以及经济文化的交流18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促成了往返于墨西哥与菲律宾之间的跨太平洋航线(又称“马尼拉航线”)的形成。受洋流及季风的共同作用,大帆船分别于每年6月和11月分别从马尼拉和阿卡普尔科启航,5个月即可从马尼拉航至阿卡普尔科,而返程则仅需3个月的时间。

19。运载货物的船只系西班牙殖民者及商人利用马尼拉木材生产,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EL GALEON DE MANILA),又称“丝船”或“中国之船”(THE SHIP FROM CHINA, NAO DE CHINA )20

15

罗荣渠:《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历史联系(十六至十九世纪初)》,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1986年。

16 沙丁等著:《中国和拉丁美洲关系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7页。

17“从宋、元到明初, 我国与菲律宾的贸易, 主要走传统的南海航线, 明后期称之为‘西洋针路’, 即沿我国东南沿海顺风放洋南下, 由泉州—广州—占城(今越南中部)—渤泥(今加里曼丹岛北部)—到达麻逸、三屿、苏禄等菲律宾古国。”但由于该航线航行时间长,不能满足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从明代中后期开始, 由中国水手发现了太武山(漳洲外洋海角)—澎湖屿—沙马头澳(台湾最南端猫鼻角)—大港(今吕宋岛北部阿帕里港)—密雁港(今吕宋岛西北岸维甘港)—欢增港(今吕宋岛仁牙因港)—吕宋港(今马尼拉港)的航线, 遂成为中菲海上贸易和华侨往来的主要航线。”——引自江道源:《大帆船贸易与华侨华人》,载《八桂乔史》第1期(总第29期),1996年。

18 江道源:《大帆船贸易与华侨华人》,载《八桂乔史》第1期(总第29期),1996年,53页。 19 张铠:《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78、79页。

20 沙丁等著:《中国和拉丁美洲关系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4页。

此外,澳门葡萄牙人也曾于1581 年西班牙第二次统治葡萄牙之后短期介入了这条跨太平洋贸易。按西葡“八项和平条款”规定, 葡人有权与马尼拉自由通商交往,自此开通了马尼拉-澳门-日本航线,但使用这条航线的商船艘次很有限。直到17 世纪20 年代, 随着葡西两国关系改善, 两地的贸易才有了较大发展。但由于中国往来马尼拉的船只常遭荷兰船队的抢掠,以致17 世纪末的十多年间, 中菲间的贸易多次被澳葡垄断。澳葡控制下运往马尼拉的货物仍是以中国丝绸、瓷器及其他日用品为主。

中国生丝等货物到达墨西哥西岸海港“中国城”21后,“购得贵重中国商品的商人便兵分两路:利马来的商人乘船南下秘鲁,墨西哥本地商人则雇佣骡队驮着东方宝物竞相奔向墨西哥城以售高价”22。从阿卡普尔科向东到墨西哥城的道路艰辛,困难重重。需经“被称为南方母亲山”的无人地带、巴巴卡约的森林地带,还需横渡巴巴卡约大河。殖民地商人从阿卡普尔科港运至腹地墨西哥城的商路“全长110公里,两地落差282英尺,”23可谓艰险。这条崎岖山路因经常驮运中国商品被当地人民亲切地称为“中国之路”24,实际只是一条崎岖坎坷的小路。墨西哥城不仅成为中国商品最主要的消费城市,中国商品在到达墨西哥城后,以此为中心沿不同商路在拉丁美洲地区呈辐射状扩散。其中,一部分输入中美洲;另一部分则主要从墨西哥城(经殖民时期新西班牙总督区的第二大城市普埃布拉,)运往墨西哥东岸重镇维拉克鲁斯装船,经大西洋由西班牙的“双船队”运送至西班牙25

3 跨洋贸易的兴衰

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年运出的白银数量,到墨西哥进港的“中国之船”数量,甚至中菲贸易关税在当时马尼拉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等统计中,几乎所有大帆船贸易的论文与著述中都有相关论述,无不体现了该条航线贸易的繁荣及其巨大影响。仅从短暂的贸易受阻事例中,即可略见该航线的重要作用。在马尼拉,当时中国商人运到菲律宾的商品早已成为当地的物质基础;包括粮食、食料、牧畜、金属、水果、文具等,以至于这些商品一旦断档,马尼拉就会陷入困境。如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宾进行了对华人的屠杀,造成中国商人、货物、劳工的短缺,使马尼拉一度成为死城26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因为中国-菲律宾-墨西哥航线的贸易,从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一个人口众多的城市”、“世界最著名的集市”。1793年,这里还因拥有49家制瓷厂而成为了当时美洲著名的制瓷业中心。尽管各篇著述中由于统计数据或引文出处差异,在数据上略有出入,但无不体现了维持几百年大帆船贸易的繁华,以及当时该航线为目的地港口社会发展的贡献。

27

21“阿卡普尔科港一时曾称为’中国城’”—— 杨令侠:《中国与美洲的早期交往》,载《历史教学》第8期,1988年,第23页。

。该航线同样造就了东方的亚洲海上市场中心——马尼拉,当地人从农业、经济乃至制造业、海运与社会发展等各领域在此时得到飞速发展。中国则由于巨大的国际市场要求,极大提高了丝绸、瓷器的生产能力,瓷都、丝绸产地以及贸易始发港城市得到了发展。 22 张铠:《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81页。

23 张铠:《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81页。

24 沙丁等著:《中国和拉丁美洲关系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7页。

25 张铠:《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82页。

26 江道源:《大帆船贸易与华侨华人》载《八桂乔史》第1期(总第29期),1996年,第51页。 27 张德明:《金银与太平洋世界的演变》,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1993年。

中国-菲律宾-墨西哥的跨太平洋贸易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571-1644年马尼拉开港至明王朝覆灭的发展期;1644-1684明王朝覆灭到清康熙23年重开海禁的多边贸易衰退期;1684-1815多变贸易的复苏与终结”28早期西班牙王室出于巩固殖民统治的需要,对中拉贸易采取了鼓励的政策。后中国商品逐渐打破了西班牙作为宗主国对拉美贸易的垄断地位。“1592年,中国输入拉丁美洲的货物已经超过了西班牙,西班牙商品受到排挤,国内丝织厂纷纷倒闭”。“到1660年,美洲白银输入西班牙的数额仅为1595年的十分之一”。

29。当时西班牙先后垄断了与西印度贸易的两大港口:塞维利亚与加的斯,它们是“美洲贵金属流入欧洲的主要途径,两地金融业与银行业发达,各种物价及金融指数更是衡量当时欧洲经济发展态势的晴雨表,其商会格外关注中国商品对美洲的影

响”30跨太平洋贸易拥有诸多不利因素,如:自然条件恶劣(常有船只因海上恶劣天气而倾覆,甚至因超载而永沉海底,与葡萄牙人经营的太平洋西岸短途贸易相比,西班牙人经营的跨太平洋贸易运输周期长且风险高)、各方政府的干预政策(中国明清时期的海禁,西班牙政府的限令、禁令等)以及始发、中转港口社会动荡等,但回报丰厚的跨洋贸易却延续了250多年。据统计,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利润高达600%以上,远远超过了西班牙语美洲间往来的贸易,利益驱使无数西班牙商人、殖民者与教士直接或间接参与了中国-菲律宾-墨西哥贸易,在满足了广大拉美、西班牙地区人民的需求同时从中渔利。虽然当时西班牙白银收入锐减的直接原因是其殖民封建制度导致的丝织业衰退,但其商界却归咎于中国商品的输入。随后西班牙政府采取了以限制为主,间或有短暂禁止贸易的政策。西班牙商会势力无疑是左右中菲墨跨洋贸易的重要因素。

31后来,英美商船也加入了往来于亚洲与美洲商品贸易。

32,而当时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造船业价格低廉,当它从西班牙的统治下获取独立后,迅速发展航海业,并成立了亚洲联合东印度公司,逐渐取代了西葡两国太平洋西岸贸易的霸主地位。西班牙1588年无敌舰队被毁,海上霸权衰落,更是让菲律宾与墨西哥间贸易每况愈下。中国方面,此时对沿海商人出海设定“商总出具保证,牙行保甲人等”,各口岸还对贩海商船巧立名目任意课税33。此外,航线的美洲输入地墨西哥,1815年爆发了大规模的独立革命。各方因素最终导致该航线退出了历史舞台34

三、大帆船贸易的物质传媒作用及影响

大帆船跨洋航行的200多年中,从东方运往西方的产品以丝棉织品与瓷器为主, 此外还有大批如折扇、梳子、工艺品乃至农作物在内的各种产品。同时,大帆船也从墨西哥将牲畜牛、负重的驴子、绵羊、小山羊等经太平洋贸易带入了菲律宾35

。 28

张铠:《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84-101页。 29 沙丁等著:《中国和拉丁美洲关系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1、72页。

30 张铠:《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83、84页。

31 李永锡:《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早期的大帆船贸易》,载《中山大学学报》1964年,第77页。 32 李永锡:《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早期的大帆船贸易》,载《中山大学学报》1964年,第77页。 33 张铠:《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105、106页。

34 崔福元:《近代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https://www.360docs.net/doc/f57850240.html,

35 李永锡:《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早期的大帆船贸易》,载《中山大学学报》1964年,第95页。

1最主要的产品:瓷器与丝织品在拉丁美洲的传播

中国精美的陶瓷器在拉美富有盛名。在墨西哥和利马等城市,许多人将中国瓷器当作装饰品摆设在客厅和餐厅。1686年,葡属巴西贝莱姆·达卡乔埃伊拉修道院的钟楼上,也曾用中国瓷器作为装饰。甚至有时中国瓷器可以充当货币抵偿想官方缴纳的税金36。在葡属巴西,贝莱姆·达卡乔埃伊拉修道院钟楼也曾用中国瓷器作为装饰。瓷器还一度充当货币抵偿向官方缴纳的税金37。1818年葡萄牙王室约翰摄政王即位时,还曾收到清嘉庆帝赠送的瓷餐具38。此外,1822年巴西独立革命时,当地爱国者还曾定制了写有葡文“巴西独立万岁”的瓷餐具,以示纪念39。表明当时中国的瓷器生产已有订单生产模式,且根据市场需求制作产品而不仅停留在艺术品或生活用品的简单制作上。大帆船贸易促成了瓷器第一次作为商品大宗远销拉丁美洲,不仅满足了当地基本生活需求,使用中国工艺美术技法所绘的中国风景与历史典故也让瓷器成为了最早传播中国文化到拉丁美洲的重要媒介40由于西班牙严禁墨西哥从事养蚕业, 使墨西哥的丝织业全靠中国供应生丝。

41。十六世纪末,墨西哥有一万四千人从事丝货制造,其原料基本来自中国漳州、广州两地42。大帆船贸易带到墨西哥的产品不仅是成捆的生丝、更有无以比拟的雪白丝绸、甚至是仿安达卢西亚花布图案的丝织品,无不让拉丁美洲人民惊叹并喜爱。从精细的上等品到普通织锦,加之价格低廉,满足了各阶层人的需求。这甚至一度引起了西班牙丝织品商人反对西属殖民地进口中国货的运动43

2 植物(农作物)在中国与拉美的传播

传入中国的美洲农作物,以番薯引进我国的记载最为明确, 传入的路线有据可查。据清初周工亮的《闽小记》, 番薯最初由福建传入, 时间在明万历年间即十六世纪七十年代至十七世纪初,通过马尼拉商帆贸易引进的。此外, 在我国广东、台湾、浙江等省也都有从海外引种番薯的记载, 但以福建引进的成效最大, 这完全符合福建与吕宋贸易的实际情况44。现福州鸟石山有一座先薯祠,纪念在菲律宾经商并将番薯传入中国的商人陈振龙与一位福建巡抚全学。1594年福建发生粮荒时,陈的儿子建议广种番薯度荒,解决了当地的粮荒45 玉米究竟是否通过该航线传入中国,还有待考证。《滇南草本》中关于玉米的记载,将中国有关玉米的记载提前到1492年以前,玉米“传入中国的路线有西北、西南路路和东南海路三条路线”之说。有观点认为经喜马拉雅山地,玉米由中国西南传入。还有一说认为经欧洲经印度等地传入中国。甚至有研究认为:根据中国南方滇缅边境少数民族史中关于粘玉米的记载(而墨西哥没有粘玉米),中国是粘玉米原产地。

46

36

沙丁等著:《中国和拉丁美洲关系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9页。

。无论美洲玉米究竟是从哪里传入中国,任何农作物的传37 沙丁等著:《中国和拉丁美洲关系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9页。

38 罗荣渠:《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历史联系(十六至十九世纪初)》,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1986年。

39 同上

40 同上

41 张德明:《金银与太平洋世界的演变》,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1993年。 42 李永锡:《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早期的大帆船贸易》,载《中山大学学报》,1964年,第84页。 43 李金明:《十六世纪后期至十七世纪初中国丝绸的国际贸易》,https://www.360docs.net/doc/f57850240.html,

44 罗荣渠:《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历史联系(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初)》,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1986年。

45 《海上丝绸之路(十)——开放、交流、进步》,https://www.360docs.net/doc/f57850240.html,

46 游修龄:《玉米传入中国和亚洲的时间途径及其起源问题》,https://www.360docs.net/doc/f57850240.html,

播都不是经一次传播而在产地以外地区广泛种植的,往往通过多条途径或多次传入才逐渐成为另一地区的日常作物。因此可以说,大帆船贸易促进了原产墨西哥的玉米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玉米的广泛种植。

此外,西红柿、花生、向日葵、原产南美高原地区的马铃薯乃至南瓜等今天我们的日常食物也都起源美洲47美洲作物传入中国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有两种观点,一则认为是缓和了当时我国人口增长的压力:在十七世纪中期,中国人口不过一亿左右, 十八世纪时出现人口爆炸,而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极大缓解了由于人口增长所带来的粮食危机。甚至称该时期为“粮食生产革命”。这些农产品传入中国的过程也许同玉米一样,经历了不同的路线,经多次从不同城市传入我国,大帆船贸易则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媒介作用。这些作物在大帆船贸易时代传入我国,也部分地改变了中国粮食生产的布局, 促进了粮食生产总量的巨大增长, 尤其对于我国贫瘠土地的开发, 农业的商品化发展等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48。而弗兰克则在《白银资本》49中提出:美洲作物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的人口发展。他在书中写道:“十七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经历了近三个世纪的人口增长,且增长远高于欧洲,这得益于引进早熟水稻

(一年两季稻)以及美洲的玉米和红薯,使可耕地面积与粮食收成都有增长” 50烟草, 原产于南美洲, 17世纪初, 由福建水手“从吕宋带回来烟草的种子, 再从福建南传到广东, 北传到江浙,后扩展至全国, 成为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明末名医张介宾《景岳全书》记载说:“烟草自古未闻。近自我明万历时,出于闽广之间……”。

51。但也有观点认为烟草的传入过程是经大帆船贸易到达马尼拉后被引入日本种植,后经朝鲜从我国东北地区传入52此外,大帆船贸易还为拉丁美洲大地,带去了如茶树、罗望子、芒果、柑橘、樱桃等原产于中国的农作物。

53

3 白银与水银

对于当时的跨太平洋贸易,甚至有人以“银桥”来形容,足见当时航线中白银的巨大作用。它让亚洲手工业(产品)第一次进入了拉丁美洲,为身处亚洲及美洲的殖民者巩固了统治,更实现了世界贸易在17世纪以来的飞速发展54庄国土教授关于当时白银流通的论文指出:“在工业革命以前,西方人与东方的贸易中主要是提供白银,而没有任何有较大市场的产品,从中国明季到19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为换取丝绸、茶叶、瓷器输入中国高达5亿两以上的白银。”如此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不仅缓解了当时明清两朝银短缺的问题,而且推动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5519世纪西方白银的流入,帮助中国市场完成了银锭到银元。

56

47

张铠:《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163、164页。

的通货转化,48罗荣渠:《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历史联系(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初)》,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1986年。

49 [德]贡德 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1月第二版。

50 [德]贡德 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1月第二版。159、160页 51 沙丁等著:《中国和拉丁美洲关系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1页。

52 江道源:《大帆船贸易与华人华侨》,载《八桂乔史》第1期(总第29期),1996年,52页。 53 张铠:《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125页。

54 张德明:《金银与太平洋世界的演变》,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1993年。 55 庄国土:《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载《中国钱币》,第3期(总第50期),1995。 56 由于马尼拉-阿卡普尔科贸易,机制银币大量流入中国。使成色好、分量足、使用方便的西方银币广布民间,促使清政府于1887年开始购置西方造币机器铸造正式银元,完成了中国从古老的银两制到银元制的转换。

不仅在国内促进了商品流通并帮助了当时大规模市场网络的建立;同时使中国商品具有了国际性,真正使中国成为国际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57进入17世纪,墨西哥和秘鲁由于采银量大,而炼银主要使用“齐汞(水银)法”,因此需要大量水银,但西属殖民地却由于不断增长的采银量而出现了水银供应不足,甚至出现了水银危机,严重威胁了西班牙殖民者的银矿开采工作。中国出口的水银满足了拉丁美洲,尤其是墨西哥、秘鲁等银产地的采银需求。

58

。 六、从文化角度看中国-马尼拉-阿卡普尔科的“海上丝绸之路”

1、略述海上丝绸之路对亚洲的宗教影响

大帆船贸易在发展贸易的同时也为亚太地区带来了西方宗教文化。随着每年由墨西哥驶往菲律宾的大帆船,无数来自西班牙及墨西哥的传教士在菲律宾布道。“大帆船从阿卡普尔科‘满载着银子与教士’抵达马尼拉。由‘银桥’而来的传教士壮大了亚太地区的西方宗教势力”59,随着跨太平洋贸易的不断发展,“1600年(菲律宾传教士人数已达)达400人”60此后,“西班牙传教士还以菲律宾为‘踏脚石’, 向亚太国家进行宗教扩张”。西班牙殖民者派来的传教士最终使菲律宾600多万人皈依天主教,菲律宾也最终成为亚太地区唯一的天主教国家。

61。

其中对日本影响最大。早期到日本传教的就有来自墨西哥天主教第一位圣徒费利佩。他“出生于阿卡普尔科,18岁时被父亲送往马尼拉做生意,在那里加入了圣方济修会。1596年,他奉命返回阿卡普尔科在“新西班牙”教区受封神父,所乘大帆船途中因风暴搁浅于日本海滩,时逢日本幕府残酷镇压境内基督教传教活动,费利佩视搁浅为神旨,并参加了日本的顶风非法传教。1597年,费利佩与外国及日本本土基督徒共26人被处死于日本皈依天主教之风盛行的长崎,成为著名的“二十六殉道者”,后被罗马教廷封为“圣徒”。如今,大洋彼岸的长崎西坂有一座圣费利佩·德赫苏斯(San Felipe de Jesús )教堂;大洋此岸,圣费利佩也被奉为阿卡普尔科的守护神”62。西班牙圣芳济会的教士为在日本扩大势力范围还曾与早一步到达日本布道的葡萄牙耶稣会发生激烈冲突,这间接“导致了日本锁国”63

2、亚洲向拉丁美洲移民的问题与对亚洲移民姑娘China Poblana 的解读 在菲律宾,大帆船建造主要是中国木工、铁匠完成;帆船检修、货物搬运也依赖大批华工64 57

庄国土:《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载《中国钱币》,第3期(总第50期),1995。 。勤劳的中国人还远渡重洋,为拉丁美洲带来了生产技术和中国文化。前往美洲的华人中有些是商人,他们携带中国货物直接前往阿卡普尔科换取白银;有些则是被当做仆役甚至奴隶运往美洲的;同期,还有旅菲的华人手工艺人和水手逃避菲律宾殖民当局的迫害而踏上拉丁美洲的土地。他们到达墨西哥、秘鲁并在那里定居。此外,还有一些在马尼拉大帆船上服役的水手不堪船上58 张铠:《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126页。

59 张德明:《金银与太平洋世界的演变》,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1993年。 60 同上

61 同上

62 刘承军:《把我的心染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63 张德明:《金银与太平洋世界的演变》,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1993年。 64 江道源:《大帆船贸易与华侨华人》,载《八桂乔史》第1期(总第29期),1996年,第51页。

恶劣的工作生活而在到达墨西哥港口后逃亡美洲沿海一带。当时的阿卡普尔科因华侨众多而被誉为“唐人城”,在墨西哥城甚至16世纪就出现了“唐人街”65 拉丁美洲的热土上流传着许多关于“中国姑娘”(China Poblana ,直译是普埃布拉的中国姑娘,普遍译成中国姑娘)的动人传说,那位东方女孩的美德与智慧感染着墨西哥人民,促进着中国同拉丁美洲的民间友谊。她被赐名卡塔利娜·德·圣胡安(Catalina de San Juan ),随大帆船贸易来到墨西哥。她为当地妇女设计丝料连衣裙,对当地服饰、习俗的影响延续至今。其事迹载于墨西哥耶稣会教堂墙壁,她的塑像至今仍矗立于普韦布拉市(Puebla )。 66大多数文章认为“中国姑娘”(China Poblana )来自中国,但还有观点认为:根据17世纪普埃布拉神职人员以及两位她的牧师的三份文献记述,她来自当时的莫卧儿帝国(今印度)。1580年西班牙征服葡萄牙后从非洲得到了大批黑奴,并将他们运到拉丁美洲从事矿业劳动,以满足当时开采金、银矿的劳力需要。弥补了当时由于印第安人因过度劳累大批死亡导致的人力缺乏。但当时西班牙殖民者却并未决定从亚洲大量输入奴隶。据记载,同时期随马尼拉大帆船运来的亚洲奴隶数量很少,每次约运来30-50位,同非洲黑奴从一地区整批送往拉丁美洲不同,亚洲奴隶来源分散,来自今天的菲律宾、印度、中国等不同亚洲国家。他们主要在墨西哥或秘鲁为当地上层阶级提供家政服务或在当地纺织工厂工作。卡塔利娜就是其中之一,她原名米拉(Meera ,中文多称其为“美兰”),约1605年生于哈贾斯坦(Rajastán )一个当时莫卧儿帝国的主要族群,其母是阿拉伯与印度君主的女儿。一位普埃布拉的富商由于没有子嗣托人寻一个“中国小孩“(chinita )。于是卡塔利娜1621年跨洋来到拉丁美洲并在普埃布拉度过了大半生,但她并未掌握西班牙语。

67无论“中国姑娘”是否来自中国,当时拉丁美洲将所有来自亚洲的船只乃至人员都统称来自中国,可见当时中国对拉丁美洲社会的深远影响。在当时科技并不发达的情况下,虽然中国与拉丁美洲的联系受到了西班牙殖民者的制约,并非自主交往,但“中国姑娘”的称谓,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丝绸承载的华夏文明在当时世界范围的影响。而这位来自亚洲某国的米拉姑娘,留给拉丁美洲的不仅是动人传说或衣着、服饰文化,而是亚洲多样性文化的绚烂多姿。

3、浅析大帆船贸易的文化影响

16世纪至18世纪200多年的中国与拉丁美洲贸易的繁荣,让中国悠久文化,以商品、移民为载体,进入拉美,促进了当地社会文化发展。承载着中国千年古文化的大帆船驶往笼罩着殖民文化的拉丁美洲,而当时看似遵循欧洲文明轨迹发展的拉丁美洲,其实拥有独特的混血文化,包容着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文化在当地发展。

欧洲中心论在这条航线受到质疑。虽然当时的欧洲航海、贸易大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或荷兰等国)留存了这条航线的丰富史料,虽然当时的中国并未转变重农抑商与农本思想;但明清文化的丰富与当时资本主义的早期萌芽确曾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欧洲人只重视和强调记载“辉煌”殖民历史的文献,

65

张铠:《明清时代美洲华人述略,兼论中国古代文明在美洲的传播》,https://www.360docs.net/doc/f57850240.html,

66 罗荣渠:《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历史联系(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初)》,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1986年。

67 Agustín Grajales Porras:“La China poblana: Princesaindia, Esclava, Casada y Virgen, Beata y Condenada ”,México-India: similitudes y encuentros a través de la historia , Eva Alexandra Uchmany , México, Fundo de Cultura Económica,1998.

他们坚持宣扬主导因素为欧洲的跨洋贸易理论,而这个理论却无法解释西班牙殖民者在大帆船上所扮演的角色——一位借用美洲奴隶劳动、美洲白银、中国劳力、中国造船技术,贩运中国货品到美洲甚至更远的欧洲以“赚取”财富并维持统治的“主导者”。试想如果西班牙人没有秘鲁或墨西哥的白银在手,他们能拿什么换取中国的丝锦或瓷器;如果没有亚洲商品维系这条困难重重的航线,他们又能怎样维持在拉丁美洲的长期殖民统治?

在拉美这片昔日的西属殖民地,至今仍有人忽视或否认那里印第安文化的巨大作用,但她丰富的自然资源(贵金属)、社会资源提供了当时全球贸易稀缺的种种:印第安人经过多年培育的农作物,如玉米、土豆、西红柿、番薯乃至烟草种种,无不是16世纪以来的亚洲乃至全世界重要的农业文化主角。直至今日,中国与拉丁美洲仍继续着与玉米栽培种植相关的合作培养学生项目,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同总部在墨西哥城的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签署的“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为中国相关专业学生提供赴墨西哥学习机会及联合奖学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International Maize and Wheat Improvement Center Joint Scholarships )。当时的烟草传入,还让中国在清朝康乾盛世时期成就了鼻烟壶文化,将几千年来中国在玉石雕刻、绘画等领域的工艺幻化为精美的鼻烟壶工艺品传承至今,为世人所瞩目。另外,在中国的井冈山红色之旅中,红军造币厂的展柜中陈列着在此生产的墨西哥鹰洋,这些利用鹰洋铸造机生产的 “工”字墨西哥鹰洋曾帮助了经济封锁下的红色政权。虽然鹰洋是墨西哥独立于西班牙殖民主义之后铸造的银币,该银币仿造厂随后在中国出现。但从16世纪中国开通了与拉丁美洲贸易后,并不遥远的大帆船贸易在将中国丝绸运往大洋彼岸的同时,也为中国钱币文化带来了拉丁美洲印迹。

五、从《白银资本》的角度看丝绸之路

《白银资本》一书作者贡德·弗兰克就这段历史有深刻的研究,并提出了对欧洲中心论的质疑。弗兰克认为:自1500年以来,就存在一个全球世界经济及其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和多边贸易。历史上,亚洲这个至少持续了三个世纪的世界经济支配者,到1800年前后仍是世界经济的绝对主角。作者在该书的前言中这样描述了当时的世界资本流动:“美洲白银18世纪的产量约为74000吨,其中有52000吨运抵欧洲,其中40%约20000吨运往亚洲。另外留在美洲本土的白银约有3000吨横渡太平洋经马尼拉运抵中国。如果再加上日本和其他地方生产的白银,全球白银产量的一半最终抵达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68为何欧洲需要亚洲的商品,却不能用自己的商品同亚洲交换而必须剥削美洲的贵金属?为什么亚洲可以向欧洲出口商品,却要求用贵金属支付而不进口欧洲的商品?弗兰克认为贵金属和商品在欧洲和亚洲之间的反方向运抵说明了它们各自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

69对如上问题,《白银资本》一书给出了比“欧洲中心论”更合理的解释:航海大发现直到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亚洲经济领先世界,欧洲长期保持商品贸易的逆差。借助非洲的黑奴与拉丁美洲的白银才让当时的欧洲人“购买了搭乘亚洲经济列车的车票,获得了一个三等厢的座位”,

。 68、69、70 [德]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2005年,第8至9页,第95页。

虽然欧洲随着“发现美洲”与随后在美洲的殖民发展建立起与美洲的新关系,并藉此强化了与亚洲的联系,但在世界经济中,“欧洲依旧处于相对的和绝对的边缘地位”。无论是西班牙人跨太平洋进行的大帆船贸易抑或是葡萄牙人控制的“香料贸易”,无不是基于拉丁美洲的白银或是亚洲的巨大商品供应前提下的。

在16世纪开辟的中国-菲律宾-墨西哥-西班牙的大帆船多边贸易中,西班牙殖民者看似是该丝绸之路的主导者,实则扮演了两个生产主体的“中间商”,《白银资本》书中援引阿布-卢格霍德的话:欧洲是“一个暴发户,处于亚洲兴旺发达的事业的边缘” 70。此外,“欧洲人本身没有任何创造,更谈不上靠自身力量搞‘现代化’了。亚洲在1750年很久以前的世界经济中就已经如日中天、光芒四射……(欧洲)只是到19世纪才设法取代了亚洲在火车头的位置。71中国学者也有类似观点:“西班牙殖民者……利用了马尼拉……地理优势,……建成东亚海域的贸易基地,但是他们完全是围绕着中国,以中国作为他们的贸易中心,以转贩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作为主要贸易活动。而当时中国生产的生丝和丝织品数量却是如此巨大,足以满足世界各地的需求,中国商品的出口数量和中国商船的竞争力在东亚海域的贸易中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 17世纪初全球贸易的中心应该说是在中国,而不是在欧洲”当时的欧洲无论从生产力水平、人口乃至财力甚至国家规模等都无法同中国比拟,而在中国与墨西哥直接开展的贸易表面上是西班牙的海上贸易实业,但无论从造船技术到货物乃至水手,几乎没有西班牙人的影子。他们仅仅是“借用”了美洲的银币“买来”了自己所需的大帆船贸易航线。

72

。”

六、小结

海上丝绸之路辉煌、悠久,具有各方面的研究价值,中国目前很多领域都有涉及此航线的研究,但大多有专业局限性且研究资料及深度还有欠缺,并未形成如西域丝绸之路问题研究的系统,今后还有待将其放入当时的全球贸易背景,从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乃至西班牙的港口文化历史入手,开展更深入的专业综合性研究。

1. 16世纪-18世纪形成了全球贸易的早期雏形,传统的陆路丝绸之路加上欧洲

新兴的远洋贸易航线,构建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结构。虽规模、技术都无法同21世纪匹敌,但在当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国际市场的初步形成,各国生产力与对外贸易得到了大幅发展。正处在逐渐衰落明清时期的中国,国内沿海地区随着海上贸易发展,沿海从商者规模逐步扩大。18世纪以前,中国出口贸易的主导者依旧是东南沿海商人,(随清朝海禁及西方海盗袭扰,18世纪以后中国对外贸易才逐步被西方国家抢占),他们不断扩大着贸易对象国,几乎覆盖了所有东亚、南亚国家甚至远到拉丁美洲沿岸;内陆地区的丝绸、瓷器制度则生产能力逐步扩大,出现了国际订单贸易,如上文提到的远销巴西的撰有葡文的中国瓷产品。与此同时,随着拉丁美洲银矿的发现,西班牙殖民者在满足己需的同时,也让无数矿山中的印第安人民成为了开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生产力,棕色皮肤的双手为今天巨大的世界贸

71

[德]贡德 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1月第二版,封底。 72 李金明:《17世纪初全球贸易在东亚海域的形成与发展》,载《史学集刊》第6期,2007年11月。

易贡献了最重要的第一笔资金。

2.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时的全球贸易运转模式:作为主要“世界工

厂”的亚洲为本地区及全球提供丝绸、瓷器、香料等产品甚至是技术,以波托西、黑金城为代表的拉丁美洲提供资金,非洲被迫输出了大量劳动力,利益驱使欧洲商人环世界穿梭于各大洲运送资金和商品,最终实现了现代世界经济的联系。从这一模式中我们不难理解《白银资本》所说的: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亚洲经济一直领先世界,欧洲保持则保持了长时间的商品贸易逆差。欧洲借助美洲的白银与非洲的黑奴无偿获得了一个“亚洲经济列车三等车厢的座位”,虚构了“欧洲中心论”中其经济崛起的虚伪历史,也同时制造了先进文明的神话。在马尼拉-阿卡普尔科航线或很多其他当时的全球贸易航线中,欧洲依靠殖民主义掠夺充当了早期资本主义全球经济的金融资本和世界贸易中的“远洋运输公司”。

3.发端于16世纪的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对当今两个同处发展时期的大洲—

—亚洲与拉丁美洲影响深远。对该问题的研究不仅梳理了两大洲早期贸易史,更记录了第三世界国家间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深化这一命题的研究有利于深刻了解全球经济体系的形成,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横向交流。对我国来说,“大帆船贸易”承载了中国与拉丁美洲源远流长的文化交往,温家宝总理2003 年访墨期间曾发表题为“加强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双赢”的演讲,回顾了本文涉及的这段历史。说明双方自古虽远隔万里却有着贸易、文化等各方面细致入微的联系,而历史正是双方现在及今后交流的基础。值此回顾中拉关系60周年之际,本文希冀通过探寻海上丝绸之路为双方更进一步、更密切的交流提供历史参照和启示。

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会太平吗?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今年11月10日曾公开宣称21世纪将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称“亚太地区目前面临的诸多挑战需要美国的领导”;而美国总统奥巴马最近也强调称:“美国国防开支的缩减不会—我重复一遍,不会—以牺牲在亚太地区影响力为代价。”这表明,美国期望中国和其他国家不要认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传统角色在减弱。 亚太地区究竟有哪些挑战亟需美国来“领导”?目前看来所有的挑战似乎都牵涉另一个大国–中国。 毫无疑问,美国注意力重返太平洋,最先受冲击且受冲击最严重的将是中美关系。最近一段时间内,从美国共和党参议员麦凯恩指责中国不能“肆意妄为”,到奥巴马向中国发难、要求中国行事更像“成年人”,一直到美国将中国不愿在多边峰会上讨论的南海问题带到东亚峰会,美国不断试探中美关系的敏感点。此外,美国还在对台军售、贸易争端、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上动作连连。 不过言论和行为未必代表真实意图,随着2012美国大选年临近,美国各方对中国的苛刻言论或许只是为了塑造强硬形象;而中国明年也面临领导层更替,近期对美沉着应对的温和态度也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实际上,两国正面临微妙的政治过渡期。 今年3月强震令日本元气大伤,不仅经济蒙受巨大损失,且由于核泄漏危及它国安全,在国际社会承受沉重的舆论压力,这使得震后的日本在外交事务上较以往稍显怠慢,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低估其野心。美国重返亚洲,作为美国在亚洲多年盟友,日本底气见涨,围绕钓鱼岛的事端不断,近来日本又承诺向东南亚基础设施项目提供250亿美元援助,并呼吁举办多边论坛讨论亚洲海事合作,日本还紧随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国务卿希拉里将造访缅甸的言论,表示将加大对缅甸发展援助,拉拢意图明显。这似乎暗示,日本试图在该地区挑战中国影响力,而美国重返亚洲,让它感到靠山近了,机会来了。 “不计后果”的朝鲜一直以来让美国大伤脑筋,今年10月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公开宣称朝鲜仍是“一个严重威胁”,加上六方会谈重启遥遥无期,美朝会谈毫无突破,帕内塔将韩国称为“前沿阵地”不无道理。而出于历史、领土安全、地缘政治等因素考虑,中国势必与美朝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于亚洲其他国家而言,中国军力增强,促使邻国加强国防建设,军备竞赛的阴影不免让人紧张。与此同时,由于美国是太平洋地区传统意义上军事强国,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

高二区域地理--拉丁美洲和巴西

拉丁美洲和巴西 一、位置和范围o (一)位置 经纬度位置:热带为主,少部分在温带(25oN-57oS) 40oW-110oW(南美洲40oW-80oW) 海陆位置:美洲中部和南部,东临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北接加 勒比海,墨西哥湾,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 半球位置:东半球 位置的重要性:其陆地是联系南、北半球的陆上通道,巴拿马运 河与麦哲伦海峡又是联系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水上通道 重要经纬线 经线: 100°W穿过墨西哥高原 80°w穿过古巴岛、加勒比海、巴拿马运 河、南美大陆赤道附近陆地 60°W纵贯南美大陆中部 纬线: 赤道穿过基多、亚马孙河口南回归线穿过智利、阿根廷、巴拉圭、巴西东南端 40°S穿过智利、阿根廷 (二)范围 北部: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属北美洲) 南部:南美洲 北美洲与南美洲、北美洲与拉丁美洲、中美洲等概念的区分 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分成两部分,北部为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南部是南美洲。主要国家有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智利等 北部南部多岛屿:北部西印度群岛,古巴是其中面积最大的岛国,南端最大火地岛和南美大陆之间隔着麦哲伦海峡 国家:拉丁美洲有33个国家。其中,巴西是本区面积最大的国家;智利是世界最狭长的国家(南北长4270千米,东西宽90——400千米);本区纬度最北且大部分位于高原上的国家是墨西哥;面积较大、纬度最南的国家是阿根廷;玻利维亚是本区最大的内陆国;还有南美洲北部的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也是面积较大的国家。这些国家也都是拉丁美洲人口较多的国家。) 主要国家:巴西、智利、墨西哥、阿根廷、秘鲁、玻利维亚、委内瑞拉。 重要地理事物:西印度群岛和火地岛、巴拿马运河 二、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形:西部山地,东部高原、平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A、大陆地形:西边地势高,东边较低,平原和高原交错间分布。 1.北部:是墨西哥高原。高原两侧各有一个山脉,东侧为东马德雷山 脉,西侧为西马德雷山脉,南部为南马德雷山脉。墨西哥高原是科迪 勒拉山系的中段,由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多火山和地震。 2.南美大陆: 西部:安第斯山:长度:南北长9000km,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海拔 多在3000米以上。 成因:是科迪勒拉山系的南段,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碰撞,挤 压隆起形成;

2021届高三地理高频考点专题训练——洋流

2021届高三地理高频考点专题训练——洋流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洋流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下图是南美洲东西两岸洋流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 甲洋流附近陆地海雾较多的洋流成因是 A. 降水多,空气中富余水汽多 B. 降水少,空气中水汽含量高 C. 气温高,空气中水汽容易凝结 D. 水温低,空气中水汽容易凝结 2. 从洋流角度分析,乙洋流附近陆地降水多的原因是 A. 水温高,蒸发旺盛,气流下沉 B. 水温高,海面湿度大,易凝结 C. 气温高,垂直气温差大,上升气流 D. 气温高,海平面气压高,上升气流 【答案】1. D 2. C 【解析】 试题考查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1. 图中甲洋流是秘鲁寒流,对沿岸起降温减湿作用,附近海雾较多的原因是水温低,空气中水汽易凝结,D正确。 2. 图中乙洋流是巴西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附近陆地降水多的原因是气温高,垂直气温差大,气流上升形成降水,C正确;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高压中心气流下沉。 “马尼拉大帆船”是指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活跃在太平洋上,航行于菲律宾马尼拉港和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的西班牙货运帆船。下图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据此完成3~4题。

3.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所经海域的大洋环流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②以副极地为中心③顺时针流动④逆时针流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4. 甲处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 减慢马尼拉大帆船航速 B. 形成世界著名的渔场 C. 使沿岸的大气降温减湿 D. 缩小海洋污染的范围 【答案】3. C 4. C 【解析】 3.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北支、南支围绕23.5°N组成环流,因此是以副热带为中心的环流,①正确,②错误;北半球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是顺时针航行,③正确,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 甲处洋流是北美洲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寒流,从甲地到阿卡普尔科港是顺流航行,A错误;此处有上升流,但不明显,没形成世界著名的渔场,B错误;寒流使沿岸的大气降温减湿,C正确;洋流会扩大海洋污染的范围,D错误。故选C。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洋流 A.是寒流,向南流B.是暖流,向南流 C.是寒流,向北流D.是暖流,向北流 6.上述洋流 A.能使自南向北航行的海轮航速加快B.导致沿岸地区气温降低,降水增多 C.促进热量不断向高纬度海区输送D.造成附近海域夏季多海雾,影响航运 【答案】5.A 6.D

(新高考)2021届高三入学调研试卷 地理(三) 解析

(新高考)2021届高三入学调研试卷 地 理 (三)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街道空间既承担交通功能,又承担生活功能,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我国城市道路的建设目标与建设重点曾长期以交通功能为主。随着宜居城市建设的发展,街道的功能向综合服务转变。江苏省昆山市为实现这一目标,对嵩山路街道进行了改造。下图为嵩山路街道改造前后的对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嵩山路街道主体功能改造主要依据该区域 A .街道的宽度 B .街道的走向 C .建筑物的密度 D .土地利用类型 2.嵩山路街道改造后 A .沿街商铺租金提高 B .城市绿地面积显著增加 C .行人过街距离增加 D .汽车最高限行速度提高 【答案】 1.D 2.A 【解析】 1.嵩山路街道主体功能改造主要为了让街道的功能向综合服务转变,街道的宽度、街道的走向、建筑物的密度没有发生变化,但增加了不同的功能,主要依据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D 正确。故选D 。 2.嵩山路街道改造后,增加了自行车道、停车位等,有利于提升街道的整体形象,更方便人们出行,人流量增大,消费人群增多,沿街商铺租金提高,A 正确;从图中看,城市绿地面积没有明显增加;街道的宽度没有变化,行人过街距离变化不大;增加了自行车道,汽车最高限行速度不会提高,故选A 。 家住北方某县的小王夫妇,效仿村里一些年轻人的做法,在自家5亩耕地上栽植了杨树后就外 出打工了。八年后,小王夫妇将已成材的杨树出售,获利24000元。与原来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等相比,这些收入虽不丰厚,但他们还算满意。据调查,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这种“农地杨树化”现象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当地“农地杨树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生态效益高 B .木材销路好 C .劳动投入少 D .种树有补贴 4.针对“农地杨树化”引起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A .加大开荒力度 B .增加木材进口 C .增加粮食进口 D .鼓励农地流转 【答案】 3.C 4.D 【解析】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地年轻人在自家耕地上栽种杨树之后外出务工,几年后待杨树成材后出售,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这个过程中劳动投入少,还可以兼顾务工(且以务工为主),所以“农地杨树化”现象突出,并不是因为其生态效益高或是木材销路好,C 正确,AB 错;材料中并无信息表明种树有补贴,D 错。故选C 。 4.根据材料“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可知,“农地杨树化”使得耕地资源造成一定的浪费,可通过鼓励农地流转,一方面,当地农民可在耕地流转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实行农地流转,可减少耕地资源的浪费,D 正确;当地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不足,部分耕地弃耕,因此才会出现“农地杨树化”的现象, 此 卷只装 订不 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摘要: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为2011年10月11日出版的《外交政策杂志》11月号撰写了《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的评论文章,论述21世纪的亚太地区对美国的重要性及美国对该地区的参与。文章提出,“未来的政治将决定于亚洲,而不是阿富汗或伊拉克。美国将置身于行动的中心。”该文是关于美国未来战略的重要文献,对中国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希拉里〃克林顿 按: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Rodham Clinton)为2011年10月11日出版的《外交政策杂志》(Foreign Policy Magazine)11月号撰写了《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的评论文章,论述21世纪的亚太地区对美国的重要性及美国对该地区的参与。该文是关于 美国未来战略的重要文献,对于中国了解美国在未来全球政治、军事、经济的战略布局是 极为重要的参考。我们特将全文转载于此,以飨客户。 全文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IIP)翻译。 未来的政治将决定于亚洲,而不是阿富汗或伊拉克。美国将臵身于行动的中心。 随着伊拉克战争接近尾声以及美国开始从阿富汗撤军,美国现在处于一个转折点。在过去10年中,我们向上述两个战区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在今后10年 中,我们对在哪里投入时间和精力需要做到灵活并有系统性,从而让我们自己处 于最有利的地位,以保持我们的领导作用,保障我们的利益,推进我们的价值观。 因此,今后10年美国外交方略的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将是把大幅增加的投入—— 在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锁定于亚太地区。 亚太地区已成为全球政治的一个关键的驱动力。这个地区从印度次大陆一直延伸到美洲西海岸,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两个大洋,由于交通运输和战略因素而 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亚太地区的人口几乎占到世界总人口的一半。这个地区 拥有很多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也有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该地区有我们的一 些重要盟国,还有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重要的新兴强国。

新高考地区2021届高三入学调研地理试卷三及答案解析(20页)

新高考地区2021届高三入学调研地理试卷三 地 理 (三)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街道空间既承担交通功能,又承担生活功能,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我国城市道路的建设目标与建设重点曾长期以交通功能为主。随着宜居城市建设的发展,街道的功能向综合服务转变。江苏省昆山市为实现这一目标,对嵩山路街道进行了改造。下图为嵩山路街道改造前后的对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嵩山路街道主体功能改造主要依据该区域 A .街道的宽度 B .街道的走向 C .建筑物的密度 D .土地利用类型 2.嵩山路街道改造后 A .沿街商铺租金提高 B .城市绿地面积显著增加 C .行人过街距离增加 D .汽车最高限行速度提高 家住北方某县的小王夫妇,效仿村里一些年轻人的做法,在自家5亩耕地上栽植了杨树后就外出打工了。八年后,小王夫妇将已成材的杨树出售,获利24000元。与原来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等相比,这些收入虽不丰厚,但他们还算满意。据调查,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这种“农地杨树化”现象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当地“农地杨树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生态效益高 B .木材销路好 C .劳动投入少 D .种树有补贴 4.针对“农地杨树化”引起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A .加大开荒力度 B .增加木材进口 C .增加粮食进口 D .鼓励农地流转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20届 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学期 高考零模地理试题(解析版)

2020年安徽省合肥市高考零模试卷(4月份) 地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如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1-2题。 甲山峰的海拔可能为() A. 387米 B. 400米 C. 419米 D. 425 米 【答案】C 【解析】解:根据图中300和400的等高线数值控制,图中等高距是20米;根据300米等高线数值的分布可知,山顶甲的海拔高度在400-420米之间,选项中符合条件的数值是419米,故C正确,ABD 错误。 故选:C。 山峰的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根据等高线数值及其递变规律和等高距可以确定甲的海拔高度。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基础题,根据等高距和等高线数值的递变规律即可解答。 2.如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1-2题。 图示信息显示() A. 张村可远眺李村 B. 乙地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 C. 丙地可发育瀑布 D. 丁地与乙地相比坡度较缓 【答案】B 【解析】解:A、读图可知,张村和李村居位于山谷中,之间为山脊,视线不通透,不能看到,不符合题意。 B、根据指向标可知,乙地河流所在位置的等高线向西南突出,所以该河流自西南流行东北,故正确。 C、丙低的山脊处的陡崖,山脊为河流的分水岭,不可能发育河流,所以不可能存在瀑布,不符合题意。

D、丁地与乙地相比,丁地等高线稠密,坡度较陡,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从一地看另一地,之间必须是通透的,不能有山脊或山峰等阻挡。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凹坡等高线下部稀疏,上部密集,视野通透;凸坡等高线下部密集,上部稀疏,视野受阻,不通透。山谷是河流的发源地且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线凸出的方向相反。瀑布发源于河流流经陡崖处;等高线稠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基础题,根据等高线数值及其分布分析解答即可。 3.如图示意世界某区域。据此完成3-4题。 库里科的自然植被为() 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 温带落叶阔叶林 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 亚寒带针叶林 【答案】C 【解析】解:读图可知,库里科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该地的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故选:C。 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随着纬度发生变化,导致热量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受其控制,形成了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热量带:热带、温带、寒带。植被、土壤等呈现出相应的变化,这就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条件是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水分条件对这种分异的产生也有重要影响。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获取图中信息即可。 4.如图示意世界某区域。据此完成3-4题。 库里科年降水量明显多于圣地亚哥,其主要原因是库里科()

山东省聊城市2018届高三5月第三次高考模拟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24.商朝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创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 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材料所述現象 A.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B.表明宗法制已经形成 C.说明祭祖与专制王权密切 D.反映了社会等级森严 25.历史学家吕思勉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 败告终。“封建的四次反动”应包括 A.秦朝的焚书坑儒 B.明朝的特务统治 C.唐朝设置节度使 D.汉初分封同姓王 26.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 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从睉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史治渐档清廉化 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 C.官员日趋专业化 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27.成书于明朝末年的《温氏母训》指出,“治生是要紧事”,“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并 且认为“通文义的商贸”与“学孝弟(悌)的秀才”、“知稼稿的公子”的地位一样。这表明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家训重在灌输封建伦理 C.经商谋生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社会阶层流动速度加快 28.“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 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梁启超这段话的主要含义是 A.求同思维基本无助于史学研究 B.治史贵在探索历史的变化 C.史学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迥异 D.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源泉 29.秋瑾就义后不久,同盟会领导人胡汉民说:“故为中国计,为多数人计,此后非特暗杀之事不可行,即零星 散碎,不足置彼房死命之革命军,亦断不可起。”这一言论反映出,当时的革命志士 A.革命立场发生动摇 B.要改变革命策略 C.计划创立革命政党 D.斗争目标不明确 30.南京国民政府于1931年提出,“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 1935年又决定:“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设法改运于川黔两省,并须秘密陆续运输,不露形迹。”这突出说明国民政府 A.力图改变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B.意识到新的世界大战将爆发 C.微对川黔地区红军秘密“围剿” D.正准备实施工业的战略内迁 31.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最迅速增长,“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中国政府鼓 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国,1993年,“回国服务”的口号正式更改为“为国服务”。这一变化主要表明

简述中美关系与国家安全

一、中美关系与国家安全 1、美国全球战略变化 背景: 第一阶段:二战结束——1968年之前。美国全球战略确立和初步发展的时期。以苏联为主要对手,以欧洲为战略重点,以亚、非、拉美广大地区为扩张目标,以控制西欧和日本为重要基础,最终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第二阶段:1968年尼克松上台——70年代末。美国全球战略大调整的时期. 美苏之间的力量对比不利于美国,盟友自主性增强,陷入越战泥潭。美国全球战略重大调整,采取守势的缓和战略。恢复中美关系。外交政策灵活、务实与内向,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对后来美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阶段:1981年里根上台——20世纪80年代末,是“对抗共产主义”新遏制战略时期。为“扩军抗苏”,“重整国威”,改变同苏联争霸所处的不利局面,把遏制苏联作中心环节,加强了对苏联的进攻态势,同时也借助中国抗衡苏联。老布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并把“和平演变”作为实现美国对外战略的最主要的手段。 第四阶段:克林顿上台执政时期。美国在不改变其争夺全球霸权的总目标的基础上,逐步提出了以“经济”、“实力”、“民主”为美国外交政策核心支柱的“参与和扩张”战略取代过去长期推行的遏制战略,强化了经济安全的色彩,企图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各个领域建起“美国第一”的霸权。 第五个阶段:小布什上台执政时期。2001年他上台后,就表现出强烈的冷战思维和新保守主义色彩。“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的外交政策表现出更强的进攻性、冒险性、独断专行和单边主义倾向。不断在世界范围内推进美式民主和价值观,进行意识形态扩张,维护美国全球领导作用。追求美国的绝对安全、绝对军事优势、对世界的绝对主导。结果是国内经济所出现的巨大“黑洞”、糟糕的国际形象及急剧下降的国际影响力。 第六个阶段:奥巴马上台执政时期美国全球战略新变化——战略重点东移 2008年奥巴马上台以后,采取了务实的外交政策,在“巧实力”的新外交理念下,从维护和巩固一朝独霸的地位出发,以“3D”(国防、外交和发展)为支柱,明确了现阶段美国外交需要优先解决的“一个中心,两场战争,三个重点”。即以解决国内经济问题,创造就业,振兴经济为中心。力争尽快从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脱身。以解决巴以冲突、朝鲜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为外交重点。 2009年11月,奥巴马首次称美国“世世代代是一个太平洋国家”,自己是美国第一位“太平洋总统”,称“这个地区的未来与我们利害攸关”。2011年11月,进一步表示“美国是太平洋地区的重要一员,我们绝不会离开”。 2010年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宣布,南海是美国的关键利益所在。2011年,她提出“太平洋世纪”的概念。认为“未来的政治将决定于亚洲,今后10年美国外交方略的最重要使命之一将是把大幅增加的投入——在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锁定于亚太地区。”为此,太平洋地区“必须开创一种有章可依的秩序——一种开放、自由、透明而公平的秩序。”并表示,只有美国才有能力充当这样一种秩序的开创者和维护者。 美国全球战略新变化的原因 一、亚太地区对全球而言重要性日趋凸显亚太地区既是全球人口最多,经济力量最大、最重要、最具活力的地区,也已经成为世界政治发展新的战略重心,亚洲地区有可能出现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军事竞争者,东亚沿海是特别具有挑战性的地区,这对美国未来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二、面对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和日益扩大的国际影响力,美国要确保自己在亚太

北京市朝阳区六校2020届高三联考(B卷)历史及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2020届高三年级月考 历史试卷 2020.4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下图为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的青铜盘,内盘底铸有铭文18行,284字,是周代微氏家族一名叫墙的史官作盘并记述,称为“史墙盘”;前段铭文颂扬文、武、成、康、昭、穆六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和作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关于史墙盘,以下正确的看法是 ①增添了西周微氏家族的研究史料②可为西周制度研究提供文物证据 ③奋六世之余烈为秦统一奠定基础④铭文记载可与《诗经》相互印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概括性认识。以下词语中能够反映秦汉时期历史风貌及价值判断的历史概念是 A.赭衣塞路 B.约法三章 C.文景之治 D.焚书坑儒 3.下列有关古代赋税(役)制度的描述,最早出现于唐代的是 A.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B.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C.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D.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4.西班牙以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运载大量中国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20年间共运输白银3000吨,这些白银也基本流入了中国。此材料反映出

A.西班牙经营贸易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前 B.明朝航海资金、技术、装备领先世界 C.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主要产自于西欧 D.明朝手工业发达是对外贸易优势之一 5.万历十年告示中“近据碣石水寨盘获番徒一十八名,连船一只…又获番僧二十六名,并船一只”。1720年罗马教皇派使臣到达北京,求见康熙皇帝,要求管理在中国的传教士,遭到拒绝。随后,康熙皇帝下令禁止传教。这表明 A.康熙帝捍卫主权维护国家尊严 B.天主教势力已在中国形成规模 C.大航海背景下的中西文化相遇 D.罗马教廷在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6.学者王汎森写道:中国近代思想人物的风貌亦繁复万端:他们有的是意态为保守,而手段为西化;有的是意态为前进,而手段却传统……所以单只是用“传统”或“前进”,“新”与“旧”描述他们,常常是不够充分的。下列属于前者的是 ①西学中源②中体西用③西体西用④洋为中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国民政府推行的战时工业合作社运动,最初由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夫妇等人发起,旨在以工业生产为目标的群众性经济救亡运动。1938年成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其后,在西北、晋绥、东南、浙皖、湘桂、滇黔、川康等7个区设立了办事处,建立了1900多个合作社,生产和经营军需民用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加强西南重工业基础设施建设 B.建立了覆盖面广大的工业网 C.有效地补充了战时经济的不足 D.奠定了中国工业的初步基础 8.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一次会议中指出: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A.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发展 B.贯彻最高革命纲领 C.工农武装割据探索前行 D.日本侵华步伐加剧 9.1954年,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举行会议。根据苏联的建议,会议讨论了关于召开苏、美、英、法、中五国外长会议的问题,在与会国家的坚持下,美国政府不得不同意召开五大国会议来谈判解决亚洲相关问题(即日内瓦国际会议)。这表明 A.五大国在联合国事务中发挥性决定作用 B.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和平共处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D.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10.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分离经营权和所有权,盘活全民所有制企业”;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

(完整版)4、区域地理---拉丁美洲知识总结

世界区域地理——拉丁美洲(2课时) 主备人:审稿人:时间: 【本讲教育信息】 一. 重点难点:1、拉丁美洲的组成和位置2、西高东低,交错分布的多种地形3、湿热的气候特点(难点) 4、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 二、知识结构: 二. 内容讲解:

(一)南美洲 1. 自然特征: (1)熟悉地名:加勒比海、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火地岛 ①位置:约30°N——53°S;40°W——110°W ②范围:墨西哥以南 墨西哥 中美地峡 西印度群岛 南美洲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智利等33个。 (2)地形:呈“K”字 ①北部:墨西哥高原 ②西部: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的山脉,是科迪勒拉山系的南段)——山间有盆地、高原,多火山、地震。 ③东部:高原、平原相间排列。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巴西高原(世界最大——铁矿)、拉普拉塔平原(潘帕斯草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巴西高原与拉普拉塔平原交界处,多急流瀑布,如著名的伊瓜苏瀑布。巴西和巴拉圭在伊瓜苏瀑布以北合作建造了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伊泰普水电站。 (3)气候: ①特征:湿热为主。热带雨林(世界最大),热带草原(广大),干旱区面积较小,没有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区较狭窄。 地形影响大: 热带平原地区湿热 高原地区温和 高山地区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 安第斯山南段西侧迎风坡多雨,东侧背风地区干燥少雨

②类型: 东部——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热带草原气候(巴西高原)、(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巴西高原东南部、潘帕斯草原东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巴塔哥尼亚高原);西部——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高山气候 (5)河流: 亚马孙河(世界河流之王)、巴拉那河、马拉开波湖(石油产区)、巴拿马运河 ①巴拿马运河:中美地峡最窄处。航运价值:一是重要的国际航运水道(81.3米,可通航5万——10万吨级轮船),通航后,使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程缩短了5000~10000多千米,具有便捷、省时、安全、经济的效益;二是美国对内、对外贸易的重要航道,依赖性最大;三是它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的价值,巴拿马运河习惯又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②亚马孙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洪水季节,有“河海”之称。流域有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占世界森林总储量的30%以上,植物种类和鸟类各占世界一半,目前正受到人类的严重破坏。 (6)自然资源 ①矿产 石油:墨西哥和委内瑞拉近海地区 银:墨西哥 铁:巴西 智利、秘鲁:铜 ②水力资源:巴西高原的河流(巴西和巴拉圭合建了世界最大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 ③渔场:秘鲁渔场 ④森林: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热带雨林区——红木、乌木 ⑤草场:阿根廷的草原(牛肉出口量世界第一)——潘帕斯草原 ⑥生物:独特的哺乳动物树懒、大食蚁兽、卷尾猴,鸟类中的巨嘴鸟 2. 人口和经济: (1)人种: 混血种人占多数。原有居民印第安人是黄色人种。 语言:大多数通用西班牙语,巴西通用葡萄牙语 (2)人口 ①分布

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同步测试(wd无答案)

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同步测试(wd无答案) 一、单选题 (★) 1 . 1300—1500年左右,欧洲人口只有八千万,1700年达到了一亿两千万。对此,解释合 理的是 A.基督教的快速兴起B.物种的全球大交流 C.外来移民大量涌入D.生育观念的空前解放 (★) 2 . 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A.小麦、水稻、牛、马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 C.玉米、水稻、牛、马D.马铃薯、番茄、花生、葡萄 (★★) 3 . 16世纪以来,人口的迁徙也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 有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这一现象的出现 A.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B.助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 C.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D.抑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 (★★) 4 . 1565年开始,欧洲商人把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生丝等从马尼拉运往美洲换取金银, 形成繁盛的“丝—银”对流,这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经营该贸易的是( ) A.葡萄牙B.中国C.西班牙D.荷兰 (★) 5 . 1500年之后,大西洋突然成为最大、最多样化的贸易网络中心。欧、非、美三大洲以 大西洋为中心形成了三角贸易,它给非洲带来的消极影响是 A.丧失大量精壮劳动力 B.推动社会近代化进程 C.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D.唤醒民众反殖民斗争 (★★) 6 . 下表是《世界经济千年史》中美国人口种族构成的变化表(单位:万人) 时间(年)土著人口白种人口黑种人口合计 170075.522.3 2.7100.5 182032.5788.4177.2998.1 186016.02724.0400.03140.0 在这160年间,表中美国人口的变化趋势对美国而言A.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促进了美国的近代化 C.加剧了奴隶制度的矛盾D.导致了南北战争的爆发 (★★) 7 . 下图是工业革命前世界白银的流向图。这表明 A.世界白银流动推动新航路开辟 B.美洲国家能独立主导白银输出 C.西欧国家以白银对外资本输出 D.中国和印度是白银主要输入国 (★★)8 . “这是一次国际贸易的巨大调整,是国际经济财富的转移……亚平宁半岛(意大利)诸城市迅速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城市成为世界贸易中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区域地理 21 拉丁美洲 学案

以南的美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洲西海岸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从板块构造的观点看,该区域属___________ 板块相互挤压碰撞的地带。 大西洋、太平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古巴岛、海地岛、波多黎各岛、牙买加岛、佛罗里达半岛。 本区热带经济作物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古巴的___________、中美洲的 本区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属于___________农业地域类型,该地域类型从农业分类来看属于___________农业。 二、重要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 典型区域辨识: 甲________海峡,乙________海,丙________东南沿海地区三.图解南美洲地形和气候分布及其对应关系(填出图中地形区的名称和气候类型名称)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简要分析它在流向(总的趋向)、流量、水 支流从山地和高原流入平原 (3)热带雨林气候该流域大部分在赤道两旁,终年高温,属赤道低气压带,多对流雨。该流域南面是东南信风带,北面是东北信风带。地形上。大部分是平原。以南、以北各为较低的巴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西面是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平原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沿岸有暖流经过。由东北、东南海上吹来的湿热气流汇聚内陆,并受西部高 巴西与阿根廷同是拉丁美洲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两国地理特征有何异同 相同点:(1)在国家经济结构中农牧业占主导地位。(2)农业发展快,机械化水平较高。 品商品率高。巴西的咖啡、蔗糖、大豆、橘汁是大宗出口商品,其中咖啡的出口量世界第一;阿根廷以出口牛肉和小麦为主,牛肉的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4)工农业、人口、城市都分布在本国的东部沿 不同点:(1)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不同。巴西大部分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湿热,利于热带作物生长;阿根廷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和,草类茂盛,适宜发展畜牧业和小麦种植。(2)农牧业类型不同。巴西属于热带企业化种植园农业,热带经济 2

山东省威海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威海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古印度文明——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B.古希腊文明——民主政治盛行于各大小城邦 C.古埃及文明——创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楔形文字 D.古巴比伦文明——制定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2.与右图所示制度直接相关的是 A.法律地位平等 B.皇权思想突出 C.职业分工明显

D.佛教气息浓厚 3.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是古代的重要 帝国。三者均 A.有区域扩张的特征B.以商品经济为主 C.因人民起义而灭亡D.实行封建君主制 4.“这一制度是当时西欧人与人之间的主从关系中最为典型的结成方式,其结成以保护与被保护为前提,两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是相互的”。“这一制度” A.加强了中央集权B.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C.打击了宗教势力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5.“它的首都位于欧亚两大陆间的海峡的岬角上。……几个世纪中,帝国发展起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由希腊、罗马、基督教及东方诸成分混合而成的文明。”文中的“它”是 A.拜占庭帝国B.俄罗斯帝国 C.阿拉伯帝国D.奥斯曼帝国 6.右图为古印度犍陀罗艺术(又称希腊式佛教艺术)的典型 代表,图中佛像面容呈椭圆形﹐眉目端庄,鼻梁高而长, 头发呈波形并有顶髻,身披希腊式大褂。这体现了古代 A.民族的交融B.文化的冲突 C.宗教的传播D.文明的交流 7.下列两则史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史料一 1166年,英王亨利二世规定自由人可以越过庄园领主的法庭,直接上诉国王法庭。 史料二 1301年,法王腓力四世当众烧毁教皇的通谕,庄严宣告他的子孙后代,除了上帝,永远不会

【综合试卷】2021届高考模拟文综历史试题(6)

2021届高考模拟文综历史试题(6)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黄老之学活跃于战国中后期,其奠基之作《黄帝四经》以“道生法”开宗明义,申明君主的权力和意志应符合大道的要求,并提出“刑德相养,逆顺乃成,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刑微而德彰”的主张。材料体现了黄老之学 A.崇儒抑法的学术理念 B.消极遁世的处世态度 C.兼采百家的治国之道 D.背离道家的哲理核心 2.汉代儒学家普遍主张仁、义、礼、智、信,并且认为仁与东方的“木”相合,义与西方的“金”相合,礼与南方的“火”相合,智与北方的“水”相合,信与中央的“土”相合。这种思想表明了当时的儒学 A.借助阴阳学说宣传独尊儒术 B.钳制学术自由提倡学校教育 C.糅合五行学说强化个人德行 D.适应统治需要规范伦理秩序 3.魏晋时期,名士喜好纵论以《老子》研究为核心的玄学,高谈佛道,写出了不少哲理诗。此现象 A.对程朱理学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B.反映了道佛两教的哲学化趋势 C.表明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已蜕变

4.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北宋诗人宋庠面对落花显得十分坦然:“先落后开应定分,一般迟日一般风。”这种情怀,完全洗却了以往“落花”诗中所寓的伤感情绪而自出新意。这一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儒者实现了积极参与政治的理想 B.儒者通过诗词以期提高政治素养 C.理学整合了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 D.理学研究方式影响着诗词的创作 5.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说:“(理学)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对这种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是A.宋明理学吸收了大量佛、道思想 B.宋明理学逐渐向基层普及 C.宋明理学逐渐形成思辨体系 D.宋明理学具有规则化、常识化的特点 6.黄宗羲、唐甄等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之际进步思想 A.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本质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门头沟区2020届高三一模地理试题

门头沟区2020年高三年级综合练习 高三地理 2020.3 考 生 须 知 1.本试卷共8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选择题,15个小题,共45分;第二部分非选择题,5道题,共55分。 2.试卷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请使用2B铅笔填涂,用黑色字迹签字笔或钢笔作答。 3.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5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要求的一项。 读图1“我国某地景观图”,图2“地壳物质循环图”,回答第1~3题。 图1 图2 1.该地最可能位于 A.内蒙古高原 B.云贵高原 C.柴达木盆地 D.青藏高原2.该地的主要岩石类型是图2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3. 该地貌景观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为石灰岩溶蚀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时效果最佳 2019年12月30日23时31分44秒,由中国研制的全球首个可移动量子卫星地面站,在济南与“墨子号”卫星对接成功,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应用取得了重要突破。读图3,回答第4题。 图3

4.此时 A.纽约华人正在傍晚观看此直播 B.地中海沿岸地区正值旱季 C.华北地区冬小麦进入收获季节 D.地球在近日点附近运动 延安是历史名城,读图4“延安城市空间形态图”,图5“延安民居---窑洞的景观照片”,回答5~6题。 图4 图5 5.影响延安城市布局的主要因素 A.地形、气候 B.政治、交通 C.地形、河流 D.河流、政治 6.该地民居以窑洞为特色,所反映出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A.冬寒夏热,降水较多 B.河流稀少,水资源匮乏 C.地形平坦,森林茂密 D.黄土土层深厚、直立性强 读图6“2019年9月5日17时~9月10日17时台风“法茜”的移动路径概率预报图”,回答第7~8题。 图6

高中区域地理 世界地理13 拉丁美洲

13 拉丁美洲 ★学习目标 1.了解拉丁美洲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特征 2.了解拉丁美洲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3.掌握巴西的自然及经济状况 ◆图表落实 1.在拉丁美洲图中填注: (1)标出经纬度; (2)用代号标出所在位置:A.巴拿马运河、B.墨西哥湾、C.加勒比海、D.西印度群岛、E.火地岛、F.麦哲伦海峡、G.德雷克海峡; (3)填写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四国及其首都;亚马孙河、巴拉那河、巴西高原、安第斯山、潘帕斯草原。 (4)用//////表示热带雨林的范围;标注石油、银、铁、铜、剑麻、咖啡、蔗糖的主要出产

国。用\\\\\\表示人口分布较集中区。 2.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填注下列地理事物序号: ①亚马孙平原、②巴西高原;③亚马孙河、④巴拉那河;⑤圣保罗、⑥里约热内卢、⑦巴西利亚、⑧伊泰普水电站。 (2)图中A 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气候,B 地的气候是____气候。 (3)试分析亚马孙河流量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答案】(1)略(2)热带草原热带雨林(3)流域面积广,汇人的支流多,降雨量大 3.标出典型区域名称

加勒比海麦哲伦海峡巴西东南沿海 学海导航 一、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大约在30oN~55oS之间,这种纬度位置决定了该洲热带气候分布面积广海陆位置: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部有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 位置的重要性:其陆地是联系南、北半球的陆上通道,巴拿马运河与麦哲伦海峡又是联系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水上通道。 二、范围 [读图识记]1.范围(南美洲、墨西哥、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2.赤道,南、北回归线;3.巴拿马运河、麦哲伦海峡;4.山脉、平原、高原、河流、水电站北美洲与南美洲、北美洲与拉丁美洲、中美洲等概念的区分 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分成两部分,北部为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南部是南美洲。主要国家有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智利等 北部南部多岛屿:北部西印度群岛,古巴是其中面积最大的岛国,南端最大火地岛和南美大陆之间隔着麦哲伦海峡 思考:(1)南北回归线分别从哪些国家穿过? 北回归线穿过加利福尼亚半岛的南端、墨西哥高原;南回归线穿过智利、阿根廷北部、巴拉圭和巴西的南部。 (2)60oW与南美洲位置有何关系? 60oW穿过南美洲大陆中部 (3)赤道穿过哪条大河的河口 亚马孙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