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知识要点

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知识要点
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知识要点

第4 章雇主

一、识记

1. 雇主:也称用人单位,是指一个组织中,使用雇员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且向雇员支付工资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

2. 我国的雇主涵义:雇主是经营者、雇主所属的单位是企业、雇主范围包括各种所有制企业

3. 雇主组织:是指由雇主依法组成的,旨在代表、维护雇主利益,并努力调整雇主与雇员以及雇主与工会之间关系的团体组织。

4. 管理模式:是雇主对待雇员和处理特殊问题的一种参考原则,是管理方的行动指南。

5. 根据职权结构,可以管理模式分类:独裁型、权威型、自主型

根据管理理念,可以把管理模式分类:剥削型、宽容型、合作型

★6. 雇员参与管理的目的:

(1) 增进员工的独立创造性和思考能力,使所有雇员对企业及其成功有强烈的责任心。

(2) 提供员工自我训练的机会,为所有雇员提供参与可能影响他们利益的决策的机会。

(3) 协助管理者集思广益,作出明智决策,帮助企业提高绩效和生产力,采纳新的工作方法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利用所有雇员的知识和实际技能。

(4) 促进劳资关系的沟通,使企业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并使企业前景以及为之工作的人获得最好的发展。

(5)提高员工忠诚度,提高雇员对工作的满意度。

7. 劳资合作:是指任何为提升劳资双方的期望,所采取的协商或参与决策的模式。

★8. 劳资合作的特征:(1) 企业组织经营的整体责任属于资方与劳方共同承担。

(2) 劳资合作须借助员工参与才能实现。

(3) 劳资双方将对抗的相对力量,转化为组织的总力量。

(4) 劳资合作所带来的成果应公平分享。

★9.劳资合作的条件:(1) 建立互助互信,具有荣辱与共的观念,重视企业长期营运目标。

最高级形态(2) 人性的相互尊重。

(3) 建立良好的沟通管道。

(4) 利润分享及符合国家劳动法律。

二、领会

1. 雇主组织的角色和作用:主要作用是在集体中支持会员组织,维护雇主利益,并积极游说政府和议会。具体讲,雇主组织主要从事:参与谈判、解决纠纷、提供帮助和建议、代表和维护

2. 新古典经济理论

主要内容: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管理方作为企业所有者的代理人,通过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实现企业利润与所有者财富最大化。要达到这一目标,管理者必须投入劳动力、资金、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并进行优化组合,使单位产品的成本最小化,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成本优势。在劳动关系上,管理者以苛刻的就业条件招聘工人,并努力提高他们的生产率。

评价:主要强调企业效率以及生产率在管理决策中的重要性。对该理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1) 该理论没有指出使企业效率最大化的内部工作模式;(2) 该理论将生产效率等同于盈利,从而忽视了劳动关系中的“政治”方面; (3) 该理论建立在把管理人员视为所有者利益的代理人之样一种过于简单的管理思想之上; (4) 该理论没有意识到管理者理性的局限性; (5) 该理论没有解释管理者自身价值观在决策过程的作用。

3.权变管理理论

主要内容: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

评价:该理论的价值在于,它为解释企业职权结构以及雇主的劳动关系政策与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该理论主要关注管理过程的技术方面,强调在设计最有效的企业组织形式过程中各种权变因素的重要性,但没有指出雇主的政策如何导致劳资冲突公开化。

4.劳动过程理论主要内容:劳动过程理论关注组织的政治动作。该理论假定企业的利润通过以最小成本榨取工人的最大产出获得。

评价:(1) 降低生产所需技能受到普遍质疑;(2) 只考虑管理方对工人的直接控制,而忽视管理方对工人的间接控制。

5.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内容:投资者向企业提供资本,并获得股息、红利与股票升值;消费者在给企业带来经营资本的同时,享受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工人则根据劳动合同中订立的就业条件向企业提供劳动,以此获得报酬。

评价:利润最大化是管理方政策与实践的首要目的。

6.独裁/剥削管理模式

(1) 主要特征:强制性、专断性、独裁性、有限的忠诚性

(2) 对待工会的措施:技术变革、灵活的就业安排、在集体谈判中采取强硬立场和破坏罢工、停工和迁厂

7. 权威/宽容管理模式

(1) 主要特征:专业化、职位阶梯、忠诚感

(2) 对待工会的措施:工会的存在使企业成本增加、工会要求建立绩效考核的程序与规则8. 自主/合作管理模式★

(1) 主要内容:包括雇员年金计划、公司住房计划、公司工会、鹟中组织的娱乐活动、建议机制、利润分享计划以及其它提高员工忠诚度与献身精神、防止企业工会化的策略。(2) 主要特征:自主型组织设计(工作扩大化、工作轮换、工作丰富化、自主性工作团队)雇员参与计划、人事与就业政策

(3)对待工会的措施:为共同订立集体协议而互相合作

9.雇员参与管理的主要形式:员工持股计划、质量圈、共同磋商、工人董事、工作理事会、建议方案、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中国)

10.斯坎隆计划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具备条件

(1)主要内容:工资总额与销售总额的比例、与降低成本相联系的奖金、生产委员会、审查委员会

(2)主要特点:组织有明确的生产率目标、奖励分配以团体以单位、鼓励员工提建议,消减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奖金计发公式直接与生产率的提高挂钩

(3)具备条件:适用于人数较少的企业(1000人以下)、适用于产量与成本稳定的企业、管理方积极参与该计划,尤其在计划的实施阶段

11. 收益分享计划与利润分享计划的区别:

首先,收益分享计划均为现期支付,而利润分享计划则包括现期分配计划、组合计划与延迟支付计划。

其次,收益分享计划的报酬支付比利润分享计划更频繁,通常按月或季度分发奖金,而利润分享计划通常按年分配盈余或红利。

最后,收益分享计划根据生产率是否提高确定奖励分配,而利润分享计划中盈余分配的基础是企业的利润,显然,雇员更容易控制生产率指针。

第5 章工会

一、识记

1.工会:是由雇员组成的组织,主要通过集体谈判方式代表雇员在工作场所以及整个社会中的利益。

2. 工会的结构分类:

(1)职业工会(具有横向特征) 细分为:同行工会、半技术与非技术工人工会、白领工会

(2)行业工会(具有纵向特征) 细分为:垄断性行业工会、单一性行业工会

(3)总工会

3. 工会的职能分类:经济职能、民主职能、整合职能、社会民主职能、阶级革命职能

4. 企业工会性:是指在不做出意识形态判断的条件下,工会在工具主义和局部利益驱动下,为改善成员的就业条件在工作场所采取集体运动。

5. 社会工会性:是指工会在工作环境以外寻找与其利益相关的群体或组织,在全社会范围内采取集体行动来实现希望的变革。

6. 工会的组织结构:是指工会借以安排其内部管理体制、代表制度及职权体系的机构与过程,其中心问题是如何把效率与民主相结合。

7. 工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二、领会

1. 工会的产生和发展:职业工业时期、行业工会时期、总工会时期

2. 工会化的原因:(1) 对资方的不满(2) 工会的有效性(3) 雇员对待工会的态度

(4) 雇员的集体凝聚力(5) 一種社會化途徑(6) 提供获取领导权的机会(7) 强迫加入工会或来自同事的压力

3. 我国工会的社会职能:维护职能、建设职能、参与职能、教育职能

4. 工会的民主职能:

(1) 当管理方违反集体协议确立的就业条件或滥用职权时,工会可以为会员提供准法律代表。

(2) 工会代表雇员与雇员进行集体谈判。

(3) 工会有助于确保雇员在工作过程中获得自由。

(4) 与企业组织相比,工会组织的一个显着特点在于其职权的指向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

(5) 工会作为一个民主机构,有自己的章程、代表大会及领导选举制度,从而保证雇员享有各种民主权利。

5. 工会的组织体系:基层工会组织;乡镇、城市街道基层工会的联合会;地方总工会;产业工会;全国建立统一的中华全国总工会

6.工会的组织保障: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阻挠和限制职工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

7.工会干部的设置:<<工会法>>规定职工200人以上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会,可以设专职工会主席。

8.对工会干部任职资格的限制: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近亲属不得作为本企业基层工会委员会成员的人选。

9. 不得随意调动、罢免工会主席:<<工会法>>第17条规定:“工会主席、副主席任期未满时,不得随意调动其工作。因工作需要调动时,应当征得本级工会委员会和上一级工会的同意。”“罢免工会主席、副主席必须召开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讨论,非经会员大会全体会员或者会员代表大会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不得罢免。

三、运用

1. <<工会法>>对工会干部的工作岗位及劳动关系保护的规定,分析实际案例。

2. 结合<<工会法>>对工会的组织保障、法律保障等的相关规定,理解分析具体案例。

第6 章政府

一、识记

1. 政府的作用:(1) 政府有权修改劳动关系的各项制度(2) 为劳动关系的发展提供示范“样本”(3) 创造和谐劳动关系的制度环境

2. 标准工作日:是国家统一规定的,在一般情况下,是劳动者从事工作或劳动的时间。我国的标准工作日为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3. 缩短工作日:是指法律规定的少于标准工作日时数的工作日。我国实行缩短工作日的情况主要有:从事矿山井下、高山、有毒有害、特别繁重体力劳动的劳动者;夜班工作;哺乳期工作的女职工。

4.不定时工作日:是指没有固定工作时间限制的工作日,主要适用于因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责限制不能实行标准工作日的劳动者。

5. 综合计算工作日:是指用人单位根据生产和工作特点,分别采取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劳动工作时间的一种工时形式。(实行综合计算工作制,应履行审批手续)

6.弹性工作时间:是指在标准工作时间基础上,每周的总工作时间不变,每天的工作时间在保证核心时间的前提下可以调节。

7.计件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完成一定劳动定额为标准的工作时间。

8. 加班加点:即延长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的工作时数超过法律规定的标准工作时间。

(1) 加班:是指劳动者在法定节日或公休假日从事生产或工作。

(2) 加点:是指劳动者在标准工作日以外继续从事劳动或工作。

9. 休息休假:是指劳动者在国家规定的法定工作时间以外自行支配的时间。

10. 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规定,以各种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必须以货币形式)

11. 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企业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二、领会

1. 5P角色:保护者、促进者、调停者、规划者、雇用者

2. 劳动法的功能:保护劳动关系双方的自愿安排并为之提供保护、解决纠纷、确定基本劳动标准

3. 劳动法的本质:(1) 劳动法的主旨是保护雇员即劳动者的利益(2) 是劳动法所确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标准,是劳动关系双方所遵循的最低条件和标准。

4. 劳动法的形式:宪法、法律、劳动行政法规、行政规章、法律解释、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

5.工资支付的原则:协商同意原则、平等付酬原则、紧急支付原则、依法支付原则

6.工作场所的规则:

(1)劳动就业标准(禁止歧视、禁止强迫劳动、禁止使用童工)

(2)女工保护标准(就业权利的保障、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四期保护、保护设施和保健措施)

(3)未成年工保护标准(最低就业年龄的规定、禁止未成年工从事有害健康的工作、定期体检、实行登记制度)

(4)劳动安全与卫生(劳动安全卫生管理法规、劳动安全技术规程、劳动卫生规程、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7.工资的法律保障:(1) 工资处理不受干涉(2) 禁止克扣和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3) 特殊情况下工资的支付

8. 最低工资立法的主要内容:

(1) 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

(2) 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3) 劳动生产率

(4) 就业状况

(5)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三、运用

1. 我国<<劳动法>>对延长劳动时间有哪些主要规定

2. 根据工资的法律保障、工作时间和加班加点、工作场所规则的有关规定,说明和分析具体的案例。

第7 章劳动合同管理

一、识记

★1.劳动合同: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变更和终止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本单位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管理、指挥、监督下提供有偿劳动的协议。

2.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明确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合同,期满即行终止,双方协商同意可续订。

3.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双方当事人没有明确约定合同终止日期的劳动合同。

★4.劳动合同的特征:(1) 主体的特定性(2) 主体意志的限制性(3) 合同履行中的隶属性(4) 劳动合同的目的在于劳动过程的完成,而不是劳动成果的实现(5) 劳动合同是通过双方选择确定的(6) 劳动合同是有偿的合同(7) 劳动合同一般有试用期限的规定(8) 劳动合同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

5.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5小时,累计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30小时的用工形式。

6.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平等自愿,协商一致,依法订立(主体合法、目的和内容合法、程序合法、形式合法)

★7. 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提议、协商、签约

8. 劳动合同的形式:有书面和口头两种形式。原则上应采用书面形式。

9. 无效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的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劳动合同。

10. 劳动合同的内容:(1) 劳动者的主要义务(劳动给付的义务、忠诚的义务、附随的义务) (2) 用人单位的主要义务(劳动报酬给付的义务、照料的义务、提供劳动条件的义务)

11. 劳动合同的条款:法定条款(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社会保险、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约定条款(试用期、培训、保守商业秘密、竞业限制条款、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其它事项)

12.劳动合同的变更:指劳动合同在履行过程中,经双方协商一致,对合同条款进行的修改、补充或废止,具体包括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资福利的变更等。

13.劳动合同解除:是指劳动合同在期限届满之前,双方或单方提前终止劳动合同效力,解除双方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法律行为。

14.劳动合同的终止:是指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或双方当事人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以及劳动合同一方当事人消失时,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即行消灭的制度。

15.劳动合同的续订:是指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后,经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继续签

订劳动合同的法律行为。

二、领会

1.劳动合同的种类: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2.非全日制劳动合同的内容:工作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条件(不得约定试用期)

3. 劳动合同履行的条件:履行主体明确、履行标的明确、履行期限明确、履行地点明确

4.劳动合同履行的原则:全面履行原则、实际履行原则

5.劳动合同变更的条件:须有正当理由、须双方协商一致

6.劳动合同变列的程序:提出要求、做出答复、签订协议

★7.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1) 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

(2) 劳动合同主体一方消失或者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无法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8.劳动合同终止的程序:是否需要提前通知、逾期终止的法律后果、终止合同是否应支付经济补偿、办理相关手续

三、运用

1.运用无效劳动合同的相关知识,对一份无效劳动合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

2.根据我国<<劳动法>>关于劳动合同变更、解除的规定,分析说明具体的案例。

3.根据我国<<劳动法>>关于劳动合同终止和续订的规定,分析相关劳动合同案例。

第8 章集体谈判

一、识记

1.集体谈判:指工人团体或工会与雇主或雇主群体就工会会员的就业条件和待遇进行谈判和协商,这种行动就称为集体谈判。

2.集体谈判的功能:经济功能、政府作用、决策功能★

3.集体谈判结构:是指不同层次、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谈判单位的集中或分散程度,以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

4.分配谈判:是指劳资双方由于资源有限需要分配而进行的谈判,把谈判当作是一种不赢即输的情景,自己得到的同时意味对方失去;一方资源的增加,就意味着另一方资源的减少,是单方获益的谈判。

5. 整合谈判:是指双方都能从解决方案中获取潜在利益的谈判,把谈判当作是一种双赢的情景,追求双方均有所得,反映了劳资双方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达成了共识,通过合作能够同时增加可分配的资源。

6.4P原则:即政策、预测、准备、陈述

7.2C原则:控制(control)、协调(coordination)

8.不当劳动行为:是指工会在组建过程之中或组建之后,任何一方采取不法手段试图对抗对方的措施或行为。

9.诚信谈判的责任:是指工会一旦获得承认,赢得选举,无论工人是否签字,都取得代表所有工人的“排他代理权”,雇主负有“诚实”谈判的法律义务。

10. 罢工:是劳动者为改善工作条件而实施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暂时停止工作的行为。

11.依争议手段的先后不同,可分为:攻击性罢工、防御性罢工

12.依罢工发起组织的不同,可分为:工会罢工、非工会罢工

13.依罢工的目的不同,可分为:协约罢工、同情罢工、示威罢工

14.依罢工策略的不同,可分为:间隔罢工、巡回罢工、象征性罢工、迟滞罢工

15.依罢工规模的不同,可分为:总罢工、全面罢工、部分罢工

16.罢工的功能:(1) 罢工是解决冲突的主要方法

(2) 罢工是迫使雇主让步的压力手段

(3) 罢工是工人自由表达不满的方式

二、领会

1.集体谈判的因素:双方的谈判力量;利益,价值观和期望值;谈判技巧。★

2.诚信谈判责任的内容:

(1)双方会面并开始谈判。

(2)全面讨论双方面临的问题、所处立场和理由。

(3)任何一方不得隐匿、扣留和歪曲信息,也不得故意误导对方。

(4)任何一方都不得通过自相矛盾的方式或者做出简单毫无意义的让步之举,破坏谈判进程,通常被称为“表面谈判”战略。

(5)雇主不得绕开工会直接向会员允诺条件。

3. 对罢我的法律约束和限制:对公用事业的罢工限制(在公共部门无条件禁止罢工如:公务员、警察、消防员等)

4. 罢工的原则:“社会适当”原则、“均衡性”原则

5. 罢工原因分析:

(1)罢工是一种“错误”由于误解引发的罢工为确认雇主的真实让步能力而引发的罢工,由于不确定因素引发的罢工,不切实际的期望引发的罢工,谈判自身的复杂性引发的罢工(2)罢工是“集体的声音”

工人的不满程度

管理方的让步程度

工人辞职离职的意愿和罢工自身的可行性

社会影响力的大小

6. 罢工的处理和解决

和解:斡旋、调解、实情调查裁决:利益仲裁

三、运用

1.根据我国法律关于集体协商的有关规定,分析说明集体协商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2.我国法律对不当劳动行为及其救济的有关规定。

3.根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分析有关谈判中的诚信谈判责任问题。

第9 章集体协议

一、识记

★1.集体协议:是指工会代表劳动者与雇主或雇主团体之间签订的,有关劳动条件、劳动标准及劳动关系问题的书面协议。

2. 集体协议的意义:★

(1)集体协议制度是劳动市场机制运行的必要条件

(2)集体协议制度建立了平等协商谈判机制

(3)集体协议制度是雇主谋求工业和平和工业利润的目标之一

(4)集体协议制度是协调劳动关系的手段

(5)集体协议制度是法律、法规的重要补充

3. 集体协议当事人:一方为工会,另一方为雇主或雇主团体

4. 集体协议的效力:具有规范效力

5. 集体协议的期限:定期与不定期,一般采用定期,其最短期限通常为1年,最长期限通常为3~5年,我国现行立法就定期集体协议的期限规定为:1~3年。

6.传统的工会保障制度的四种类型:封闭式企业、工会制企业、代理制企业、开放式企业

7.集体协议的订立原则:(1) 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有关规定(2) 相互尊重,平等协商(3)诚实守信,公平合作(4) 兼顾双方的合法权益(5) 不得采取过激行为。

8. 集体协议的变更:是指因订立集体协议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当事人依法对尚未履行或尚未完全履行的集体协议进行修改和补充。

9. 集体协议的终止:是指由于一定法律事实的发生而导致集体协议效力消灭。

二、领会

1.集体协议的内容:

(1)作为协议所具有的内容:维持和谐义务、敦促义务、其它义务

(2)作为法律规范所具有的内容:最低劳动条件及其它有关劳资双方关系的重要依据。主要是劳动条件和劳动标准,如工资、工时、休假、补偿、工作环境、退休、保险,以及规定个别劳动契约的订立、具体内容、终止等内容。

2.我国集体协议需要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通过,方才有效。

3.确定集体协议范围的规则:“剩余权利”规则、“公平管理”规则、“隐含义务”规则、“权利分享”规则、“工作权利”原则

4.集体协议的订立程序:双方谈判签约、政府确认、公布。

5.我国集体协议变更、解除的情形:有人单位被兼并、解散、破产,因不可抗力或发生合同约定的条件变更等情形,致使集体协议难以履行时,集体合同任何一方均可提出变更协议的要求。

6.集体协议终止的原因:

(1)集体协议因有效期限届满而终止

(2)双方合意修正尤其是新协约取代原协议时,原协议终止

(3)集体协议因依法解除而终止

三、运用

1. 我国对集体合同的当事人、法律效力及批准的有关规定。

2. 结合我国对集体协议的订立、变更和终止的法律规定,分析有关集体合同的案例。

第10章三方协商机制

一、识记

1.三方协商机制:是指政府、雇主和工人之间,就制定和实施经济与社会政策而进行的所有交往和活动。

2.工会:是由工人自愿组织起来的团体或联合体。

3.雇主组织:是雇主依法组成的,旨在代表、维护和增进雇主在劳动关系中的共同利益而与工会抗衡和交涉的团体。

二、领会

1.三方协商机制的特点:主体独立、权利平等、民主协商、充分合作、定期协商

2.三方机制的作用:★

(1) 缓解劳资矛盾,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2) 确立工会地位,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3) 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3.为什么说三方协商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基本原则?★

(1)三方性原则体现在国际劳工组织的组织结构中

(2)三方性原则体现在国际劳工组织的议事规则中

(3)有关三方性原则规定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

4.三方协商机制的组织形式:由三方代表组成常设机构、采取劳动大会形式、成立三方专业委员会、设立三方劳动争议处理机构、设立综合性的三方联系制度

5.三方协商的职能:磋商和资询职能、谈判决定职能、仲裁和协调职能

6.三方协商的级别:国家一级的协商、产业一级的协商、地方一级的协商、企业一级的协商★

7.政府在三方协商中的作用:维护国家利益、组织作用、平衡协调作用、监督作用、服务作用

8 我国三方协商机制的组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

★9.三方会议工作原则:(1) 合法、公正、及时原则(2) 相互理解、信任、支持、合作原则(3) 兼顾国家、企业、职工三方利益原则(4) 平等协商原则

第11章劳动争议处理

一、识记

1.劳动争议:也称劳资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对薪酬、工作时间、福利、解雇及其它待遇等工作条件的主张不一致而产生的纠纷。

2.根据争议的主体不同,可将劳动争议分为个别争议(雇主与员工)和集体争议(雇主与工会)。

3.根据劳动争议性质不同,劳动争议可区分权利事项争议和调整事项争议。

★4.劳动争议的特征:(1) 劳动争议的当事人是特定的(2) 劳动争议的范围是限定的(3) 劳动争议内容和形式的特定性(4) 不同的劳动争议适用不同程序处理

5.协商:是争议双方采取自治的方法解决纠纷,根据双方的合意或团体协议,相互磋商,和平解决纷争。

6.斡旋:在是争议双方自我协商失败的情况下,由第三者或中间人介入,互递信息,传达意思,促成其和解。

7.调解:是第三者或者中间人介入争议处理过程,并提出建议,促使双方达成协议。

8.仲裁:是仲裁机构对争议事项做出的裁决决定。

9.审判:是法院依照司法程序对劳动争议进行审理并做出判决的诉讼活动,是处理劳动争议的最终程序。

10.劳动争议调解:是指调解委员会对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明确责任的基础上,依照国家劳动法律、法规,以及依法制定的企业规章和劳动合同,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推动双方互谅互让,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活动。

11.劳动争议调解机构是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12.劳动争议仲裁: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在查明事实、明确是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依法做出裁决的活动。

13.仲裁的机构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的代表、同级工会的代表和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组成。

14.我国仲裁时效为:60日。

15.仲裁裁决:是仲裁庭做出的、对当事人具有拘束力的、具体解决争议的决定。

16.劳动争议诉讼:是指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服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程序,依法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审理的活动。

17.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在诉讼中对自己的主张加以证明,并在自己的主张最终不能得到证明时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的责任。

18.集体争议的本质:是劳动者依据团结权进行团体交涉,进而行使争议权,以达到改善劳动条件之目的。

二、领会

1. 劳动争议处理的目的:

(1)直接目的:妥善处理企业劳动争议,保障用人方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2)间接目的: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发展良好的劳动关系。

(3)根本目的:促进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

2. 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

(1)着重调解、及时处理原则

(2)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处理原则

(3)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3.劳动争议处理方法:一般调整法(协商、斡旋和调解、仲裁审判)和紧急调整法

4.劳动争议调解的原则:自愿原则、民主协商原则、当事人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尊重当事人申请仲裁和诉讼的权利

5.调解案件的受理范围:

(1)必须是劳动争议

(2)必须是本企业范围内的劳动争议

(3)必须是我国法律规定受案范围内的劳动争议

(4)必须是争议双方自愿调解的劳动争议

6.调解的程序和期限:调解准备、调解开始、实施调解、调解终止期限为:申请之日起30天

7.仲裁调解程序:调解准备、主持调解、结束调解、制作调解书

8.劳动争议诉讼的原则:(1)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2) 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3) 回避的原则(4) 着重调解的原则

9.劳动争议诉讼案件应注意的证据规则:举证责任后果、举证时限制度、证据交换制度、界定了非法取证的范围、被告的答辩义务

10.集体争议处理方法:自行交涉、调解、仲裁(最有效、也是最后的方法)

11.提高争议预见能力,如何掌握应诉技巧?

(1)规章制度措辞要准确,条款要严谨,并注意及时更新

(2)处理员工要以事实为根据,预先准备好证据

(3)依法保护权益,增强仲裁时效意识

第12章当代劳动关系的发展

一、识记

1.共谋: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合谋侵犯他人权益或损害社会的行为,如拒绝工作或要求高工资。

2.禁止令:是指雇主拥有的禁止某些工会运动的法定权力,包括罢工和联合行动。

3.禁止协议:是指由劳资双方共同签订的,禁止员工以个人名义参加工会及其活动的书面协议。

二、领会

1.劳动关系面临的问题:(1) 工会密度降低,会员人数减少(2) 失业率上升(3) 经济全球化的冲击(4) 知识员工的出现

2.劳动关系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禁止、限制工会、确认工会的法律地位、社会伙伴关系)

3.转型时期我国劳动争议的特点:(1) 集体争议的数量增多(2) 对抗性增强(3) 利益性矛盾突出(4) 发展趋势更加复杂多变

4.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1) 劳动关系逐步趋于国际化(2) 劳动关系更加市场化(3) 劳动关系单极化(4) 劳动关系冲突易激化(5) 劳资对立社会化

劳动保障协理员基础知识.doc

劳动保障协理员基础知识重点 第一章职业道德 1、概念: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2、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概念、职业道德原则、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职业守则、职业道德评价、职业道德修养等。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3、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1)鲜明的职业性2)内容、形式的多样性3)较强的适用性4)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4、职业道德的作用 1)培养具有职业道德品质的劳动者,促进事业发展 2)调整职业关系,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 3)有助于个人的提高和发展,在职业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4)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5、职业道德修养的概念 修养是一?个合成词,“修”原意是指学习、锻炼、陶冶和提高,“养”原意是指培养、养育和熏陶。修养是指一?个人的素质经过长期锻炼或改造,所达到的一?定结果和水平。 职业道德修养是指从业人员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 在职业实践中形成的道德品质以及应达到的职业道德境界。 6、严格执行国家、地方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 1)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国家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2)执行政策,注重落实,是劳动保障协理员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7、热爱本职,钻研业务,保持勤奋、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 1)(“乐业”)是热爱本职的基础2)(“勤业”)就是要做到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3)(“精业”)就是要做到钻研业务,就是创新 8、以人为本,乐于奉献,做到文明礼貌,优质服务 1)以人为本的内涵2)乐于奉献,积极为辖区居民和用工单位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 3)举止文明,礼貌待人 9、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工作上互相支持配合 1)顾全大局的内涵和意义2)团结协作是劳动保障事业成功的保证 10、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坚决抵制不正之风 1)遵纪守法的含义2)廉洁奉公的含义 3)劳动保障协理员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基本要求 (1)“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严以律己,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良好习惯 (2)要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劳动保障协理员职业守则,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3)严禁以权谋私,利用职权“吃、拿、卡、要”,利用岗位之便搞等价交换、互相利用, 甚至权钱交易,拉关系、走后门等。接受群众监督,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维护法律尊严,洁身 自好,坚决抵制一?切不正之风 第二章劳动就业 11、就业的概念 就业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依法从事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

劳动关系管理历年试题汇总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试题 劳动关系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2007年5月 77、延长工作时间是指超过( )长度的工作时间。 (A)定额工时(B)实作工时 (C)实耗工时(D)标准工时 78、( )是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因就业或雇用而产生的关系, (A)法律关系(B)权利义务 (C)劳动关系(D)法律规范 79、雇员是基于( ),为获取工资而有义务处于从属地位、为雇主提供劳动的人。 (A)法律关系(B)劳动合同 (C)劳动关系(D)法律规范 80、( )是劳动法对劳动关系进行的第一次调整。 (A)劳动合同关系(B)劳动契约关系 (c)劳动法律关系(D)劳动合作关系 81、( )是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 (A)劳动法律关系(B)劳动法律事实 (C)劳动法律事件(D)劳动法律行为 82、( )劳动关系是基于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等原则为基础构建的。 (A)利益激励型(B)利益约束型 (C)利益协调型(D)利益平衡型

83、集体台同是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问、休息休假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 ) (A)文本协议(B)口头协议 (C)阿络协议(D)书面协议 84、( )的基本特点是体现国家意志。 (A)劳动法律关系(B)劳动关系 (c)劳动法律法规(D)劳动合同 85、( )是劳动关系双方就企业生产经营与职工利益的事务进行商讨、沟通,相互理解和合作,并达成一定协议的活动- (A)集体协商制度(B)集体协商 (c)劳动争议处理(D)平等协商 2007年11月 77、( )是指在特殊情况下,劳动者实行的少于标准工作时间长度的工作时间制度。P303 (A)标准工作时间(B)正常工作时间 (c)计件工作时间(D)缩短工作时间 78、( )只能是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而不可能是劳动者因集体劳动而产生的相互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P268 (A)法律关系(B)劳动关系 (c)权利义务(D)法律规范 79、( )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P275 (A)集体协议(C)集体合同 (B)劳动关系(D)劳动合同

劳动关系协调员重点掌握知识优选稿

劳动关系协调员重点掌 握知识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劳动关系协调员重点掌握知识 【劳动合同必备条款】: (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三)劳动合同期限; (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六)劳动报酬; (七)社会保险; (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劳动合同约定条款】: 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竞业禁止、违约金等其他事项。【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或解除事实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1、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以任何理由解除事实劳动关系的。 2、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向劳动者提供劳动保护或劳动条件,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3、用人单位未及时(拖欠工资)足额(不按规定支付加班费)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4、用人单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5、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按时足额缴纳法定社会保险费,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6、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利益,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7、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8、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9、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10、劳动合同期满,在续订劳动合同时,劳动者不同意由用人单位提出修改原合同内容,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的。 【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或解除事实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12、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以任何理由解除事实劳动关系的。 13、用人单位提出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而解除劳动合同的。 14、劳动者患病或因公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用人单位提前30日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15、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用人单位提前30日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3.7劳动保障基础知识考试

劳动保障基础知识考试 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15 分) 1.《劳动法》于1995 年1 月1 日施行,《劳动合同法》于2008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2.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3.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4. 《就业促进法》中规定:国家鼓励各类企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岗位。 5. 《劳动合同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一种 6.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 倍的工资。 7. 用人单位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有关部门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50%以上1 倍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8. 就业援助是国家采取措施,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等途径,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 9. 《就业促进法》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10. 订立劳动合同双方应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原则协商确定。 11. 用人单位工作日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在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12.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13.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也不得低于集体

合同中约定的劳动报酬水平。 14. 劳动保障监察遵循公正、公开、高效、便民的原则。 15.《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中规定:劳动保障监察员应当忠于职守,秉公执法,勤政廉洁,保守秘密。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项的代码填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 1 分,共15 分。) 1.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A.6 个月 B. 1 年 C.3 年 D.10 年 2.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 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小时的用工形式。 A. 36 B. 24 C.8 D. 28 3. 国家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A.国家财产 B.消费者利益 C.生命财产安全 D.国家重大工程

劳动关系协调员考试及答案三级试卷含答案

理论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 B )。3页,倒数第二段,【基础知识】 (A) 劳动者与工会(B)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 (C) 用人单位与行业协会(D) 劳动者与政府主管部门 2、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雇主组织是( A )。17页,倒数第一大段,第一行。【基础知识】 (A) 中国企业联合会(B) 全国工商联 (C) 全国总工会(D) 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分会 3、我国《劳动法》体现了( A )。33。找不到直接的语句,综合33页,可能是A。【基础知识】 (A) 以人为本(B) 科学发展观 (C) 构建和谐社会(D)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4、西方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前提是( A )。96页,稀缺性。【基础知识】 (A)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B) 人的非理性 (C) 劳动力供求达到平衡(D) 市场经济体制 5、关于人际交往的互利原则,正确的说法是( A )。161页,(2)【基础知识】 (A) 大多数的人际交往是互利的 (B) 互利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C) 互利的最高层次是互信互助 (D) 精神层面的互利是不稳定的 6、有效的解决冲突的办法是( A )。166页,(1)【基础知识】 (A) 妥协(B) 依法诉讼 (C) 暂缓处理(D) 邀请第三方出面调解 7、行业劳动标准是按照行业分类的劳动标准,主要是基础类标准和(A)。2页,【协调员】(二)第一段第三行。 (A)技术类标准(B)职业培训标准 (C)劳动定员定额标准(D)劳动安全卫生标准 8、最低工资标准至少每( B )调整一次。7页,(4)【协调员】 (A)一年(B)两年 (C)一年半(D)半年 9、下列不符合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的是( C )。15页,3.【协调员】 (A)六级以上强风禁止露天起重和高空作业 (B)从事高空作业须体检合格 (C)挖土方、拆建筑物应从下到上 (D)脚手架的负荷不得超过270公斤/平方米 10、用人单位实施劳动标准的主要形式是( A )。29-30页,(一)【协调员】 (A)内部规章制度(B)劳动合同 (C)集体合同(D)定性形式 11、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规章的行为的调查,应当自立案之日起 ( C )个工作日内完成。36页,1.程序,(三)【协调员】 (A)30 (B)15

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案例分析题及答案之令狐文艳创作

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令狐文艳 一、李某2000年被甲公司雇佣,并与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其工作岗位是在产生大量粉尘的生产车间,李某上班后,要求发给劳动保护用品,被公司以资金短缺为由拒绝。李某于2006年初生病住院。2006年3月,经承担职业病鉴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诊断,李某被确诊患有尘肺病。出院时职业病鉴定机构提出李某不应再从事原岗位工作。李某返回公司后.要求调到无粉尘环境的岗位工作,井对其尘肺病进行疗养和治疗.但公司3个月后仍没有为其更换工作岗位.也未对其病进行治疗当李某再次催促公司领导调动工作岗位时,公司以各岗位满员.不好安排别的工作为由,让其继续从事原工作,李某无奈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要求用人单位为其更换工作岗位,对其尘肺病进行疗养和治疗,并承担治疗和疗养的费用。请分析本题指出甲公司的做法违背了哪些劳动法律法规?应该如何正确解决?(07.5) (1)本案例是因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安全卫生法规,不对职工实施劳动安全保护而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 (2)按照劳动法有关规定,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保护的权利。公司没有为李某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违反了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公司必须发给李某劳动保护用品。 (3)劳动者因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期间为停

工留薪。劳动者在评定伤残等级后,劳动者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4)本案中李某被职业病鉴定机构确诊为尘肺病,患有尘肺病的劳动者有权享受职业病待遇。李某在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期间,公司应给予李某停工留薪待遇。同时,在医疗期终结后,公司依据劳动鉴定委员会的伤残鉴定等级,支付李某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5)本案中李某被确诊为职业病后,即向公司提出调离岗位的请求。李某的要求是正当合理的。本案中公司在李某提出调离要求3个月后,仍不调换李某的工作岗位,这是违法的。公司应为李某调换工作岗位,并承担在此期间的治疗费用。 二、2006年3月10日振兴公司与公司工会推选出的协商代表经过集体协商,签订了一份集体合同草案,双方首席代表签字后,该草案经五分之四的职工代表通过。其中,关于工资和劳动时间条款规定:公司所有员工每月工资不得低于1300元,每天工作用8小时。同年3月17日振兴公司将集体合同将集体合同文本及说明材料报送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登记、审查、备案,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15日内未提出异议。所以,2006年4月2日,振兴公司和工会以适当的方式向各自代表的成员公布了集体合同。 2006年5月,刘某应聘于振兴公司,公司于当年5月18日与刘某签订了为期2年的劳动合同,合同规定其每月工资1000

(完整版)劳动关系管理试题

燕京理工学院 Yanch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劳动关系管理》课程结业作业 姓名:专业: 班级:学号: 学院: 指导教师: 2013年12月26日

《劳动关系管理》课程结业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经济关系。 2、劳动合同: 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议。 3、专项协议: 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为明确特定的权利和义务而签订的协议。 4、商业秘密: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5、医疗期: 医疗期是指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公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限。 二、判断题 1、保姆、军人、公务员不是我国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 2、企业可以先与员工签试用期合同,转正后再签正式劳动合同。(×) 3、服务期可以长于劳动合同期限也可以短于劳动合同期限。(√) 4、非全日制用工也必须订立书面协议,不可以只订立口头协议。(×) 5、上岗前的培训和日常业务培训不属于专业技术培训。(√) 6、专项协议具有劳动合同的属性,属于劳动合同的组成部分。是对劳动合同的补充,但不与劳动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7、医疗期的长短只与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有关,与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无关。(×) 8、劳动规章制度只在本单位范围内适用。(√) 9、债务人在收到支付令之日起15日内不提出异议又不履行支付令的,债权人可直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10、加班应支付加班费,如不予支付的,用人单位除要支付加班费外,还要按应付费用的200%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劳动关系知识点

知识点: 1. 劳动关系确立条件? 1) 主体资格:用人单位(①生产条件②组织条件) 劳动者(①年龄>16周岁②健康标准③智力标准④行为自由标准⑤只能建立一个劳动关系) 2) 劳动者受用人单位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3)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2.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 3. 劳动争议种类及细则 1) 因确认劳动关系所发生的争议 a. 事实劳动关系:已经有从属性劳动,只是没有书面《劳动合同》要件的劳动关系。 b. 建立劳动关系的时间: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2) 因①订立 a . 劳动合同的订立时间:①用工前②用工时③用工后一个月内(超过一年不签视为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 b . 劳动合同种类: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以完成任务为期限 c . 无固定期限签订条件: 1)2008-1-1以后签订的第三份合同 2)已连续工作满十年 3)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4)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国有企业改革重新订立劳动合同, 劳动者工作满十年且距离退休不足十年。 ②履行 a . 试用期规定:1)时间规定: 2)工资规定:max(本单位同岗最低工资,用人单位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合同工资的80%) ③变更 a. 因劳动者非因公生病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岗位的岗位变更,无须征得劳动者同意。 (注:(1)必须在医疗期满后变更(2)变更后的工作要求职能是更低标准) b. 因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的变更,首先给予相关工作技能培训,再安排上岗,第二次上岗后仍不能 胜任工作的 c. 续签:(1)劳动合同到期前15天发出续签邀约

劳动保障基础知识试题

劳动保障基础知识试题 一、辨析题错打“Χ”,对打“√” 1、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和消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主要是对 失业者进行生活救助而不会增加就业岗位,这种政策需要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而且会对失业者重新就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2、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建立、变更和终止以及在劳动过程中主 体权利义务是以行政方式实现,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则以劳动合同等法律形式实现。() 3、如果劳动力不投入使用,不和生产资料相结合,不进入劳动过程,便不会产 生劳动关系。() 4、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必须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5、当劳动争议发生时,当事人双方可以通过向政府各级信访部门反映,以求达 到问题的解决。() 6、集体协商与集体谈判制度是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产生,是 劳资双方不断调整劳动关系的必然结果。( ) 7、个人劳动合同的劳动标准可以与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不同。( ) 8、工资指导线是指劳动部门根据企业工资情况统计所编制的特定地区、特定行 业和特定职位的工资标准。( ) 9、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而没有工作的人员就是失业人员.( ) 10、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愿意提供劳动力的数 量.( ) 11、均衡工资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相等时的工资率.( ) 12、劳动力供给的替代效应是指,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者因收入增加,而 更多地选择闲暇,用闲暇替代劳动,而减少劳动力的供给.( ) 13、一个地区的劳动力需求是指这一地区众多用人单位需要劳动力的总和 ( ) 14、自然失业率是即使在长期中它本身也不能消除的失业量。() 15、如果失业率下降,我们就可以肯定,更多的工人有了工作。() 16、最低工资对于熟练工人市场的影响大于非熟练工人市场。() 17、工会的存在会提高会员(局内人)的工资,并降低局外人的工资。() 18、如果工资总是在竞争的均衡时,就绝对没有失业。() 19、由于“丧失信心的工人”的存在,官方失业率会高估真实失业率。() 20、失业保障的存在会降低失业率,因为失业津贴的领取者不属于劳动力。()

上海二级人力资源的管理系统师地的知识点ch6劳动关系管理系统

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 1. 《劳动法》第10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就争议各方面做出规定。 劳动争议的法律特征包括下列几点: A. 主体特定,一方为用人单位或其团体,另一方为劳动者或其团体 B. 劳动争议当事人在生产过程中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执行合同的过程中是处于平等地位 的权利义务关系。 C. 劳动争议的内容只能是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义务 D. 发生劳动争议会引起社会不稳定 2. 我国解决劳动争议的途径有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一旦发生劳动争议,用人单位 和劳动者作为当事人,可以在调解和仲裁中任选一种方式解决劳动争议。劳动争议和解是指当事人之间自行约定,通过协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双方或某一方妥协而求得争议解决的方式,和解的特点是: A. 无第三者参与 B.不受程序约束 C.在争议处理的任何阶段都可以进行 D. 完全由争议双方自愿、自由协商 E. 双方达成的协议不适用于强制执行,当事人仍然保有申请仲裁和起诉的权利 3. 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包括: 调解原则、合法原则、公正原则、及时处理原则、工会参与处理劳动争议

*调解原则的两层含义: (1)调解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基础手段,贯穿劳动争议处理的全过程 (2 )调解要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基础上进行 *处理劳动争议既要符合程序法,也要符合实体法,在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相矛盾时,应依据高层次的法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在处理劳动争议适用法律时,一方面要注意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另一方面需要依靠用人单位的内部劳动规则加以补充,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内容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而且需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 通过。 *工会参与处理劳动争议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A. 依据事实和法律及时、公正处理的原则 B. 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 C. 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原则 D. 尊重当事人申请仲裁和提起诉讼权利的原则 E. 坚持劳动争议处理的三方原则 4.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只限于本单位范围以内的争议,劳动争议调解的范 围: A. 因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可以由对有关法规的条 件、原则和程序意见不一致引起,也可以由某一方违反相关法规引起 B. 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社会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而发生的争议 C. 因履行、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劳动关系管理重点知识

劳动关系管理重点知识 1、劳动关系管理的定义 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使劳动关系双方(企业与员工)的行为得到规范,权益得到保障,维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使企业经营稳定运行。 企业劳动关系主要指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者、普通员工和工会组织之间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责权利关系:所有者与全体员工的关系;经营管理者与普通员工的关系;经营管理者与工人组织的关系;工人组织与职工的关系。 2、劳动关系的三要素:主体、内容、客体。 (1)、劳动关系的主体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劳动者、劳动者组织和用人单位。 (2)、劳动关系管理的主要内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员工招收、录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配置与协调等项事务。 在劳动关系管理中表现为: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的劳动法律行为。具体的说就是保障与实现主体双方各自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我国《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享有的主要权利有:劳动权,民主管理权,休息权,劳动报酬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社会保险,劳动争议提请处理权等。劳动者承担的义务有:按质、按量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学习政治、文化、科学、技术和业务知识,遵守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保守国家和企业的机密。 同时也规定了用人单位的主要权利有:依法录用、调动和辞退员工,决定企业的机构设置,任免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制定工资、报酬和福利方案,依法奖惩员工等。用人单位的主要义务有:依法录用、分配、安排员工工作,保障工会和职代会行使其职权,按照员工的劳动质量、数量支付劳动报酬,加强员工思想、文化和业务的教育、培训,改善劳动条件,搞好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 (3)、劳动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的劳动权力和劳动义务共同指向的事物,例如: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安全卫生、福利保险、教育培训、劳动环境等。 3、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原则: 1.兼顾各方利益原则; 2.协商解决争议原则; 3.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 名词解释: 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在劳动立法中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和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 劳动关系紧密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2、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一句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劳动 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是由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等附随法律关系构成的法律关系体系。 3、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行政主体和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劳动法律关系而依据 有关劳动行政法规而形成的权力(或权利)义务关系。 4、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相 关的劳动法律规范和民事法律规范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5、法的三要素:概念、规则、原则 6、法律规则的结构要素: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7、劳动法的地位:它是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8、劳务派遣合同: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和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后,将派遣劳动 者派遣至劳务派遣接受单位(工作单位)。 9、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 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积不超过24小时的特殊形式的劳动合同。 10、集体谈判:劳动者通过自己的组织或代表与相应的雇主、雇主组织或者其代表为签 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 11、集体合同:团体协议或团体合同。是个别或多数雇主或雇主团体与代表工人的团体 或者由工人依照国家法令选举并授权的代表缔结的关于规定工作条件及雇佣条件的书面契约。 12、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我国境内的一切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 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一种劳动保护制度。 13、劳动争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所生之争议及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团体与工会之 间围绕权利、义务以及相关利益所生的争议。 14、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及其他劳动法主体,违反劳动法规定所 应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辨析说明: 15、劳动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区别: A、民法:调整对象不同;调整主体不同;调整的原则不同 B、行政法:调整对象不同;调整主体不同;法律关系的产生根据不同 C、经济法:调整对象不同;目的不同 16、劳动合同制度与劳务合同的区别: 主体不同:自然人/ 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内容不同:提供劳动的过程/ 必须有劳动成果 地位不同:合同签订前是平等的,签订后具有一定的隶属性,是管理与被管 理的关系/ 地位始终是平等的 费用计算不同:按劳分配/ 遵循商品定价规则,即成本加合理的利润 适用法律不同:适用劳动法/ 不适用劳动法

劳动关系管理试题

劳动关系管理试题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燕京理工学院 Yanch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劳动关系管理》课程结业作业 姓名:专业: 班级:学号: 学院: 指导教师:

2013年 12月 26日 《劳动关系管理》课程结业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经济关系。 2、劳动合同: 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议。 3、专项协议: 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为明确特定的权利和义务而签订的协议。 4、商业秘密: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5、医疗期: 医疗期是指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公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限。 二、判断题 1、保姆、军人、公务员不是我国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 2、企业可以先与员工签试用期合同,转正后再签正式劳动合同。(×) 3、服务期可以长于劳动合同期限也可以短于劳动合同期限。(√) 4、非全日制用工也必须订立书面协议,不可以只订立口头协议。(×) 5、上岗前的培训和日常业务培训不属于专业技术培训。(√) 6、专项协议具有劳动合同的属性,属于劳动合同的组成部分。是对劳动合同的补充,但不与劳动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7、医疗期的长短只与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有关,与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无关。(×) 8、劳动规章制度只在本单位范围内适用。(√)

劳动法知识点整理

劳动法 一、题型 (一)辨析题(单选)2*10 (二)名词解释5*4 (三)论述题10*1+20*1 (四)案例分析15*2 二、重点(按章节整理) 第一章: 一、我国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中的是狭义的概念) (1)狭义劳动法的概念 狭义的劳动法,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利机关颁布的,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综合性法律。 (2)广义劳动法的概念 广义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劳动关系 (一)定义(《劳动法》中的是狭义的概念) 1、广义: 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从事劳动的过程中发生的一切社会关系。 2、狭义(劳动法): 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二)特征(答论述和案例分析记得补充) 1、与劳动(过程)有直接联系。 2、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提供生产资料的用人单位 3、用人单位录用了劳动者,产生了隶属关系。 4、职业性、有偿性劳动而发生的关系。 (三)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答论述和案例分析记得补充) 1、主体不同 2、用工双方的关系不同 3、报酬支付形式不同 4、法律的适用不同 5、两者产生的依据不同 6、关系的稳定性不同

第三章: 一、劳动者的基本劳动权利 (一)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三)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 (四)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五)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六)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七)享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简单来说: 1、劳动权:(首要地位) 2、劳动报酬权包括:(1)报酬协商权(2)报酬请求权(3)报酬支配权。 3、劳动保护权——休息权 4、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 5、生活保障权 6、结社权:——与集体协商权 7、合法权益保护权 第四章: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答论述和案例分析记得补充) (一)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 (二)以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法规为前提的社会关系 (三)是一种双务关系,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四)以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 三、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一)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 1、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劳动法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 2、现实中的劳动关系只有取得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其运行过程才有法律的保障。 (二)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答论述和案例分析记得补充)书本P55 1、范畴不同 2、形成前提条件不同 3、内容和效力不同 4、体现的意志不同 5、范围不同: 四、劳动者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及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 (1)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灭(16周岁开始、退休终止);而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则是可分割的。(民事权利能力:出生开始,死亡结束;民事行为能力:18周岁开始,死亡结束) (2)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必须由劳动者本人实现;而公民的民事权利能

3.7劳动保障基础知识考试

劳动保障基础知识考试 一、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15 分) 1.《劳动法》于1995 年1 月1 日施行,《劳动合同法》于2008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2.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3.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4. 《就业促进法》中规定:国家鼓励各类企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岗位。 5. 《劳动合同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一种 6.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 倍的工资。 7. 用人单位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有关部门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50%以上1 倍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8. 就业援助是国家采取措施,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等途径,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 9. 《就业促进法》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10. 订立劳动合同双方应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原则协商确定。 11. 用人单位工作日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在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12.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13.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也不得低于集体 合同中约定的劳动报酬水平。

劳动关系管理复习题及答案

劳动关系管理考试真题 名词解释 1、劳动关系: 2、雇主组织: 3、劳动合同: 4、失业保险: 简答题 1、李孝秀劳资关系模型中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雇主组织的职能有哪些? 3、工资一般有哪些职能? 4、员工压力的来源有哪些方面? 论述题 1、试论述社会保险的功能。 案例分析题 王某2005年9月在上海一家通信设备公司工作,负责开发工作。签订劳动合同的同时双方签订了《保密与竞业限制协议》,协议约定了保守商业秘密的义务、保密措施、竞业禁止义务、补偿费用、违约责任等具体内容。在竞业禁止条款中,约定“王某在离开公司后一年内不得在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有竞争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的其他单位内任职”。作为补偿,公司在王某离职后应每月向王某支付三千元的竞业禁止补偿费。如果王某违反竞业禁止条款,应向公司支付违约金三万元。违约金的给付并不意味着王某对通信公司竞业禁止义务的解除或终止。 2007年8月王某办理了离职手续。9月在某信息科技公司任技术主管。通信公司在王某离职后,按时向王某银行帐号支付每月三千元。12月通信公司发现王某在信息科技公司工作,遂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仲裁委员会认为:因科技公司与信息公司属于同行业有竞争关系的单位,故王某的行为违反了《保密与竞业限制协议》中的规定,应承担违约责任。故裁决: 1、王某向信息公司支付违约金3万元; 2、王某继续履行《保密与竞业限制协议》,在约定的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期限内不得在科技公司工作。裁决后,王某不服诉至法院,法院作出了与仲裁相同的判决。 问题:王某与信息公司签订的《保密与竞业禁止协议》既包括保守商业

秘密,又包含竞业限制的内容,那么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员工和单位应当如何履行该协议呢?仲裁的时效如何确定? 劳动关系管理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2、雇主组织:是以雇主为成员的、规模雇主与其雇员或工会之间关系的组织。与工会一样,建立雇主组织也是结社权利的体现。 3、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事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组织)同劳动者之间确定劳动关系,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 4、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劳动者由于非本人原因失去工作,收入中断时,由国家和社会依法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分散失业风险,为失业者提供基本保障,并通过转业培训、职业介绍等形式积极促进其再就业。 简答: 1、李孝秀劳资关系模型中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996年,韩国学者李孝秀从生产、分配和规则制定的综合与交互作用角度,提出了劳动关系的PDR模型。他认为劳动关系的决定因素有四个方面。 (1)环境。环境分为竞争环境和总体环境。 (2)主体,主体指雇员及工会、雇主和政府。 (3)PDR系统的内容和交互作用。 (4)产出的绩效。包括生产率和工人生活质量。其中,各子系统具有内在的联系,环境因素影响主体的价值观和权利地位,并进而影响主体在PDR系统中的战略选择,PDR系统的内容和相互作用,影响了绩效水平。 2、雇主组织的职能有哪些? (1)、代表会员表达观点、反映意见。在政府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产业关系政策的过程中,负责游说政府,传达会员的意见;为雇主的代表与政府有关部门交涉。 (2)、在集体谈判中承担角色。雇主组织在集体谈判中充当的角色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作为谈判主体,与同级工会直接进行集体谈

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 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人力资源的含义: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她包括了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2、人力资源的特征:能动性、两重性、时效性、再生性、社会性、高增值性。 3、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指为实现组织目标对人力资源进行获取、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进行的管理活动。 4、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对员工的招聘、录用、选拔、任用、调配、考核、培训、奖励、晋升、 管理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位定员法、比例定员法、组织定员法)、计算机模拟法。 18、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是预测组织在某一未来时期内部所能应及外部劳动力市场所能供应一定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人员,以满足组织为完成目标而产生的人员要求。 19、内部人力资源供给分析的内容:现有人员的结构状况、现有人员的内部流动、现有人力资源的利用情况。 20、外部人力资源的供给预测影响因素:人口因素、经济与教育因素、劳动力市场状况、科技因素、政府政策法规 21、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平衡分析:就是比较企业对未来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确定未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要,确定未来企业应该裁减哪些人员、裁减多少、什么时候裁减、如何裁减,或者应该补充哪些人员、补充多少,什么时候补充,如何补充的问题。

22、人力资源过剩时的对策:限制招聘、提前退休或鼓励辞职、减少工作时间或工作量、人才储备、展示解聘、裁员。 23、人力资源短缺时的对策:加班加点、转包聘用临时工、租赁或借用员工、重新设计工作和改进技术、培训员工和完善激励计划 第四章 24、企业招聘渠道:内部招募、外部招募。 25、内部招聘:优点:了解全面,准确性高。对组织情况比较熟悉,能够迅速进入角色。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士气和发展期望。使组织培训投资得到回报。可为组织节约大量的费用。 缺点:来源局限于企业内部,水平有限。可能会因操作不公或员工心里原因造成内部矛盾。 外部招聘:优点:人员来源广,选择余地大,有利于招到一流人才。新雇员能带来新思想,新方法。节省培训投资。当内部有多人竞争而难以做出决策时,向外部招聘可在一定程度上平息或 26 27 28 29 30 31 32 33技能 34 注重 35、培训的组织实施五步骤:培训前的准备,培训实施,培训成果的转化,培训评估培训评估的反馈。 36、柯科帕特里克评估模型从四个方面对培训进行评估: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 37、新员工导向培训:又称新员工岗前培训或职前教育,它是一个祖师所录用的员工从局外人转变为组织人的过程,是员工逐渐熟悉、适应组织环境并开始逐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自己的角色、开始发挥自己才能的重要历程。 38、新员工导向培训的主要内容:企业文化培训,规章制度培训,业务培训,熟悉环境。 39、参与型培训法的主要形式有:自我指导式学习,案例研究法,工作模拟法,敏感性训练。 40、态度型培训法有:拓展训练法,角色扮演法。 41、拓展训练:是指通过模拟探险活动进行的情景式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 .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基本知识 (讲课提纲) 一、劳动法的概念和原则 (一)劳动法的概念 对于劳动法概念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劳动法是 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颁布的综合性的劳动法,即1994年7月5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劳动法调整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和范围: 根据我国《劳动法》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劳动法所包含的,在调整劳动关系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关系的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劳动法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由若干劳动法律制度组成,而各项劳动法律制度又由众多的劳动法律规范构成,全部劳动

法律规范是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化。 (一)劳动关系协调的合同化 (二)劳动条件的基准化 (三)劳动者保障的社会化 (四)劳动执法的规范化 三、劳动法的主要特征 (一)劳动者保护与劳动管理统一的法律 劳动法首先是劳动者保护法。劳动法在总体上是向保护劳动者倾斜的。 (二)劳动关系协调与劳动标准相结合的法律 劳动法与劳动关系的协调,在许多方面是以劳动标准为基 (三)实体法和程序法兼有的法律 劳动法是实体内容和程序内容兼有的法律,主要是以实体法为主,兼有程序法的内容。 四、劳动法律关系 (一)劳动者 两个条件:1.达到法定年龄且具有劳动行为能力;2.成为用人单位管理下的从事劳动并以此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 (二)用人单位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五、权利与义务 (一)劳动者的权利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