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设计美学思潮

当代设计美学思潮
当代设计美学思潮

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思潮

一、多元化发展

西方在历经现代社会的发展之后,于20世70年代步入后现代社会时期,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在许多艺术领域展开,并逐渐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统一价值取向标准的对神圣与崇高的向往被单体个性的张扬所取代。在一种比现代建筑更加强调人文关怀的背景下,伴随国内建筑设计市场的开放,中国建筑成为世界建筑师的实验场,在北京、上海几乎绝大部分标志性建筑都由外国人设计,而且这些设计都很大胆

,具创新精神。对库哈斯央视新大楼的追捧即体现了中国建筑界对西方建筑文化的神往与倾慕,而对该方案的批评则反映了坚守本土文化传统者的惯常立场。各种思潮、人物与创作实践呈现出了极其多元的态势。这种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也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而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与行为准则。

2语言与哲学

建筑与语言有着极其相似的同构关系。建筑与语言都是所指和能指的符号系统。建筑设计的思维过程与语言的生成过程是一致的过程。解构主义从语言和书写理论入手,有着宏大的关怀视角和深刻的历史背景。它融会了西方哲学反形而上趋势的成果,而非理性主义思潮之大成。埃森曼在威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和其他一些艺术作品中,把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取消中心”和“文本的游戏思想作出了建筑形象上的直观表达,建筑成为其哲学思想在现实世界中的载体。建筑学人士不断在探索理论体系的同时就必然要借用语言和哲学工具

来思考!

3简约与建构

在习惯了现代建筑的流动空间、后现代主义的隐喻和解构主义的分裂特征之后建筑界开始关注一种继承和发展了现代建筑一个明显特征的潮流—向简约的倾向呈现出现代建筑传统的生命力纳为一种美学特征。不过,这些“简约”,不免被归为作品的多样性以及简约背后所包含的丰富性甚至复杂性是超越了当年现代派建筑师们的想象力的。从表象上看,这种倾向似乎要给充斥着符号和媚俗的建筑界注入一股清流,但它的确不仅仅是一种风格的呈现,因为其中众多的建筑师是力图将这种实践与回归建筑的建造艺术本原的思考联系起来的。简约的审美倾向是与结构逻辑的建构和材料的表达密不可分的。

4技术与媒体

信息时代里,现在很多事物都是通过影像来实现,用眼睛来生活

,通过最新科技,建筑可以成为一个“简约”回归,这种设计趋势的主题是以尽可能少的手段与方式感知和创造,即要求去除一切多余和无用的元素,以简洁的形式客观性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如香港维多利亚港沿岸大厦闪烁着的迷人光彩,建筑的本体已消解在符号化的宏大的城市背景之中了。在这样一种文化传播背景下,中国传媒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一的社会价值标准逐渐多元化;电视普及,互联网的传播学地位急剧上升;原来以语言为主要信息传播载体转变为由视觉形象为主导;媒体业进一步细分观众。审美的视觉化倾向在相当程度上泛化了,审美过去是艺术家的专利,如今已成为普遍的社会追求。建筑也不

再是建筑师的专利,业主、公众都有参与、评判与选择的权利。然而,视觉永远不能代替其他的感官,人们需要实在的触感,它是重要的生活内容,人需要实在的感觉,需要身体与建筑直接发生关系,这种感觉在媒介上是无法实现的,媒介无法体现材料的魅力。建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影像代替的,它起着给人触感的作用。比如木头,触摸时有特殊的质感,敲出来的是木头的声音,石头又有石头的真实感。在家

工作时

,这种新的生活模式更加强了材料体现出实在

感的重要性。过去

,人们到市中心去工作

,要从郊外

坐火车

,或者坐汽车

,道路、铁路都是人们实在的经

历。而现在

,生活工作在同一个地方

,什么都通过网

络媒介进行

,在这样的环境里

,实在感就只能在建筑

材料上集中体现。可是现在自然的材料越来越少

,于

是也就越来越重要。

5建筑创作

对于以上提到的语言与哲学、简约与建构、技术与媒体的建筑思潮

,是在中国建筑开始从表现宏大叙

事主题转向对现实世界的关注的背景下发生的

,后现

代的宏大叙事和总体性的丧失与差异的强调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力量

,强烈地冲击着中国的建筑界。

全球化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在比较有

影响的文化理论体系中

,找不到一种属于中国人原创

的体系

,这说明我们处于难以接近学术中心的边缘状

态。建筑界也是如此。在中国

,因为当前还没有形成

完备的现代建筑理论体系

,只有整体移植西方的建筑

理论

,所以

,我们难以看到有深度的建筑理论与批评

来指导我们的创作。又由于媒体时代形象审美渐成

主导

,建筑艺术在造型艺术中又是与大众关系较密切

的一种形式

,故而关于建筑的审美批评也以一种更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

———本体的建筑

+边缘化

的语言。

在西方

,因为有跨越整个

20世纪的现代主义建

筑完备的发生发展背景为参照系

,所以构不成对建筑

设计与理论正常发展的侵袭

,而在中国

,因本土体系

的柔弱

,这样的语言与批评只会引起新一轮的理论方

向的盲目与无所适从。我们有目共睹的是

,在中国本

,国外建筑师不断推出新作

,无论怎样的大工程中

标或实施

,都普遍缺乏有力度的建筑学价值意义上的

批评

,建筑界整体表现出“失语”状态

,显示出一种主

观的不作为。

关乎建筑学价值的讨论与评判很少见,而建筑理

论与批评的大众化倾向却十分明显。大众对建筑批

源泉,但是立足于中国当代建筑创作的社会与文化环境,在历史大关系的背景下,具体分析当代中国建筑

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426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那些认真实践着其所追奉的哲学思想的建筑

师之外,也有相当多的建筑师拒绝承认建筑理论和批

评家为其贴上的流派标签。他们认为属于哪一种建

筑流派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如何解决建筑“此时此地”的问题,即解决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建筑形式与功能问题———这仍属于现代主义建筑的大范畴。

在多元的价值体系中,一个建筑的意义不仅在它

本身,同时也在于感受它的方式,不同的人是依靠不

同的直觉来感知建筑的。建筑理论不应当成为独断

的一家之言,不必再以威严晦涩的面目出现。就设计与充其量只是丰富了建筑学的外延

,形成建筑学科对

大众与其他领域的开放

,但这并不能在根本上影响建

筑学的基本评价体系。

一方面

,面对重新审视传统的压力

,这很大程度

是全球化的压力带来的

,一方面

,面对被瓦解的布扎

体系和蜂拥而入的当代理论。在这里

,布扎体系仍然

顽强地固守在国内的建筑学教育

,然而它培养的结果

早就不适合当代社会的需求

,这种尖锐的矛盾越来越

严重。

另外

,新的建筑理论的进入给国内建筑界带来了

思想的进一步混乱

,国外建筑师的大量挤入加剧了这

种混乱的程度。似乎一种民族主义的情绪越来越在建筑界形成规模

,言必称殖民主义的人越来越多。然

而这种情绪救不了自己

,也救不了中国建筑。所幸的

,也有很多理性的人们在不断探索当代中国自身的建筑学内容

,包括部分建筑师。

当代美学思潮的多元化固然是我们建筑创作的

师进行建筑创作而言

,有没有理论并不重要

,理论也

没有想象的复杂

,有了工艺、材料、技术的平台的支撑

,想象的空间和感情的融入

,这就是建筑艺术

,虽然

其中不乏来自哲学等其他学科的影响,但在建筑设计

,受影响的设计人自身的感受

,而不是人云亦云的

所谓普遍的言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理论和思潮的

透彻了解不一定能做出好的设计

,重要的是个人认真

地感悟和积极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史蒂文

·康钠.后现代主义文化

:当代理论导引[M].严忠志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2]斯蒂芬

·贝斯特

,道格拉斯

·科尔纳.后现代转向[M].陈刚

译.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迪尔.后现代都市状况

[M].李小科译.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

,2004.

[4]高飞

,刘敏.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美学倾向观察[J ].中外建

,2006 (6) :40 -42.

[5]赵巍岩.当代建筑的美学意义

[ 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

,2001.

[6]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788《工程与建设》2009年第

23卷第

6期

现代设计发展的状况和趋势包括企业内部的设计部门的发展和独立设计事务所的发展两个方面。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重点,是美国这两种类型的设计职业发展状况。美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制造业萎缩、服务行业兴盛,到信息工业再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力的这个过程,因此美国在设计上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具有其它国家发展参考的意义,因为美国设计超前的发展速度,从而为世界各国的设计发展奠定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模式。美国在20 世纪的50 、60 年代中,设计始终保持沿着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径发展。第一条是国际主义的、大企业的、主流的、代表美国资本主义的。作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美国流行的主流风格也自然影响世界各国,成为国际主义风格的源头。世界各国的高层建筑设计、企业室内设计、办公家具设计、飞机场建筑设计、公共设备设计、公共标志设计、公共场合采用的平面设计、以及各种机械设备的设计等等,都有明显的美国影响。比如美国最大的办公家具是室内设计、生产集团诺尔公司(Knoll)、米勒国际集团(Herman Milier)、美国铁箱公司等等的产品,成为世界各国采用和模仿的样品。美国家具设计家查尔斯·依默斯(Charles Eames)设计的家具成为全世界各国采用的标准办公家具。而美国的汽车企业中的工业设计部门更加是一个重要的典型。美国的设计事务所在50 年代

以后成为美国大企业的设计核心,这在其他国家是很少有的,别的国家往往采取在本身企业中建立设计部的方式,而美国企业则习惯雇用独立设计事务所从事设计,包括一些非常大型的设计项目。比如提格设计事务所为波音飞机公司设计飞机内舱,包括波音707 型内舱(1956 年)、波音747 型内舱(1960 年)以及雷蒙·罗维为美国国家宇宙航空局设计“太空实验室”( kylab)的内舱和用品等等。

这个时期美国设计中的一个非常突出的人物是艾利奥特·诺耶斯(Eliot Noyes , 1910-1977)。有些评论家认为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美国设计家应该首推他了。他从50 年代开始为美国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即世界著名的IBM 公司从事设计工作。他参与改革打字机设计的工作,把沿用了多年的键盘式打字机改成字球型打字机,是打字机发明以来的一次最重大的改革。他也参与了IBM 的企业总体形象设计工作,为公司树立了非常准确和鲜明的国际形象。诺耶斯的工作还包括为美国莫比尔石油公司(Mobil)设计加油站,他设计的这种加油站由干功能、形象完整,直到现在为止还在使用之中,他为莫比尔公司设计的企业形象,明确、鲜明、有力、突出,是美国60 年代到70 年代企业形象设计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

美国企业设计发展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汽车设计,随着有计戈lJ 的废止制度在美国汽车行业中的确立,所有的汽车公司都设立了庞大的汽车式样化部门,对汽车外型进行不断的改进,以促进市场销售。美国大部分重要的设计家都曾经设计过汽车。美国汽车设计在50 年代到60 年代中期经历过一个非常夸张、艳俗、虚华的设计风格阶段,

这些汽车设计作为美国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崇尚,也是英国“波普”设计运动的影响根源之一,这种设计到1965 年前后,开始逐渐被淘汰了。美国汽车设计这种追逐奇形怪状、哗众取宠的造型方式开始越来越受到评论界和社会的批评。1965 年,美国评论家拉尔夫·那达( Ra1Ph Nader)出版了他影响很大的著作《任何速度都不安全》(unsafe at any speed) ,他提出那些巨大的美国轿车,虽然装饰华贵,但是从工程角度来说是不安全,他称这些汽车是死亡陷阱,既浪费能源,也不安全,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随着70 年代初开始的全球性能源危机,美国人不但意识到那些庞大的轿车是不合适的,同时由于能源缺乏、费用高涨,也不得不放弃这种耗油极多的大车,从市场上、从生产上、从消费意识上开始逐步转向小型汽车(compact cars) ,这是汽车设计发展的一个非常重大的转折点。从此以后,汽车设计开始迈向一个崭新的方向。这种转变,同时也为日本汽车占领世界和美国市场提供了最佳的条件。

现代设计在90 年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体现在工业设计,或者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两个领域里。这个变化来自市场、企业本身的变化、设计技术的变化三个主要的方面。长期以来,设计基本被企业视为提供产品、包装、建筑形式的活动,特别是工业设计,其实只是造型设计。70 年代,美国企业往往都要求设计公司提供新的产品造型,并没有其它的要求。80 年代,这种态度发生了戏剧化的变化:

除了产品和包装等等的外型设计之外,企业开始要求设计公司为它们解决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设计一个产品同时必须考虑它的技术特征、技术应用方式、材料、结构。这种新要求其实表示企业内部发生着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原来设在企业内部的研究机构削减,而广泛采用社会专业合作的方式,一方面减少企业开支,另外一方面也能够广泛采用社会上的专业力量资源。这种新的要求,自然造成了设计业的变化。

90 年代以来,这种变化更加迅速,企业目前已经不仅仅要求设计公司为它们提供产品的外型设计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而更加要求设计公司提供市场研究、顾客研究、设计效果追踪、人体工程学研究。设计公司要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设计配套服务,即从使用者的调查研究、工业设计、工程设计、模型制作和原形生产、人体工程学研究、电脑软件设计,一直到产品的包装和促销的平面设计活动等等。美国重要的经济刊物《商业周刊》( BusinesS week , Junes , 1995) 1995 年6 月5 日一期刊载的1995 年度最优秀美国产品设计报道说,有些企业甚至要求设计公司具有全球活动的能力,特别是能够设计出既可以在北美销售的产品,同时也能够设计出在世界各地,比如欧洲和亚洲销售的产品,以及配套的包装、广告设计等等。这种情况,是自从现代设计形成以来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对于设计公司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改变刺激因素。

美国比较重要的企业设计集团包括有: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一福特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设计部、美国电报电

话公司设计部(AT & T)、汤姆逊日用电子企业设计部、苹果电脑公司设计部、布莱克·戴克公司设计部(世界最大的电熨斗和其它家用电器生产集团之一)、贝尔运动器材公司设计部(Boll Sports)、赫尔曼·米勒公司设计部(Herman Miiler ,世界最大的办公家具和设备生产企业之一)、微软公司设计部(世界最大的电脑软件开发公司)、克朗设备公司设计部、迪金逊公司设计部、3M 公司设计部(电脑与电脑附件集团)、康宁公司设计部(C iba Corning)、数字设备公司设计部(Digital Equipment)、IBM 公司设计部,等等。其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以前大部分杰出的企业设计部门都在汽车公司内,而现在大部分在电脑与电脑相关企业内,比如微软公司、苹果电脑、IBM 电脑、数字设备公司、3M 公司,等等,都是电脑企业中的世界巨子,说明设计重点的转变。

最能说明美国企业设计方式的例子应该是汽车设计。美国的汽车设计是世界企业设计的开端,具有最完善的体系和方法,设计的确能够对企业的前途、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在汽车业也体现得非常突出。比如福特汽车公司80 年代由干连续投资错误,造成企业的极大困难,福特汽车公司设计部门因此全力开发新车,最后是在1986 年推出了中型的金牛系列( Ford Taurus ) ,市场销售立即转好。1993 年,金牛超过原来在美国市场上雄居第一的日本本田雅阁中型车,成为美国销售量第一的车型,年销售量超过30 万辆。1996

年,福特汽车公司重新改造了金牛,美国的《商业周刊》载文称金牛-重新塑造美国最佳销售的轿车,高度评价这次新的改型。金牛的成功,引起理论界的广泛注意,一个好的设计、好的产品能够挽救福特这样一个巨大的企业,设计的重要性因而得到更加广泛的认识。美国作家艾里克·陶伯出版最能说明美国企业设计方式的例子应该是汽车设计。美国作家艾里克·陶佰出版了著作《金牛-挽救了福特公司的汽车的开发制造》,全面地讨论了金牛成功的经验和经过。

另外一种设计范畴则是独立的设计事务所。在建筑设计中,很早就有独立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但是工业产品的独立设计事务所和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的独立设计事务所则出现得比较晚。英国“工艺美术”运动(the Arts and Crafts)的奠基人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于1564 年成立的设计事务所,大约是最早的独立产品和平面设计事务所之一。1907 年,德国现代设计的奠基人、建筑家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成立的设计事务所是现代意义上最早的独立设计事务所。1927 年到1928 年,美国出现了几个独立的工业设计事务所,其中诺尔曼·贝尔·盖迪斯和雷蒙·罗维(Raymond Loewy)的事务所影响最大,后来成为美国最重要的独立设计事务所。

早期的设计事务所的服务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并不仅仅设计工业产品或者平面产品。比如罗维的设计事务所的设计范围从包装到火车头,从企业形象到航天器,从汽车到协和式飞机,可以说是无所不包,

非常丰富。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设计发展处于比较早期阶段,设计行业还没有发展到高度专业化的阶段,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外型处理。早期的独立设计事务所的设计人员大部分是从实用美术行业发展来的,他们对于视觉上的美观性有很好的处理能力,但是却缺乏真正处理复杂问题的专业背景。

美国独立设计事务所在战后开始进人一个新的设计领域:企业形象设计(corporate ldentity)。美国战前成立的不少比较重要的设计事务所,如雷蒙·罗维设计事务所、沃尔特·提格设计事务所,都开始为大企业设计标志和整套企业形象,这是美国设计在战后的一个重大的发展。而被称为CI 的这个企业形象设计范畴,从单纯设计视觉标志逐步发展到企业行为标准和企业本身的管理思想标准(Ml , mind identity)上,到80 年代,变成了所谓“企业形象系统设计”,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独立设计事务所开始出现专业化的分工趋向。到80 年代,分工已经非常精细,涌现了不少高度专业化的独立设计事务所,比如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广告设计、广告制作等等。这种情况的存在具有很大的好处,特别是在使设计的专业水平提高、设计制作的水平提高这两个方面。与设计有关的一些特殊门类,比如人体工程学、材料学、传播学、心理学和消费心理学、市场研究等等,都由专门的公司处理,

设计公司与这些公司之间建立了协作关系。精细的职业分工是设计行业,特别是独立的、不依附于大企业的设计事务所中出现的新发展。

大部分设计事务所都必须建立与企业的密切关系。因此,设计公司存在的时间越长,企业顾客也就越多,设计公司也就更加稳固。到70 、80 年代,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等等,基本都被20 来家独立设计事务所垄断。虽然收费高昂,但是,因为这些公司设计得好,有丰富的经验,因而一旦企业需要设计,也还是比较愿意找它们。小设计事务所,特别是新成立的设计事务所,只能以低廉的收费向中小企业推销自己的服务。

80 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的第一代设计事务所的领导人基本退下岗位,相继去世。他们的设计公司也或者关闭,或者易手,或者改变领导,从而形成了给以前名不见经传的新人以发展的机会。另外一个方面的新情况,是电脑逐渐成为设计的主要工具。以前一个大型设计事务所要雇用上百人,罗维的设计事务所在80 年代初期雇用人员多达400 人,其中一个原因是需要大量人手来完稿,设计上当时还是依靠大量的手工劳动。这种情况是因为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 ,简称Pc) ,设计上主要采用两个体系,一个是IBM 兼容电脑,80 年代西方基本采用486DX 型,1994 年末出现了新一代的586 系列(称为Pentium ,体系), 1995 年8 月24 日,美国电脑软件公司微软公司( Microsoft)推出了崭新的视窗体系-视窗-95;另外一个是美国的苹果电脑,其设计专业机型称为玛金托什, 90 年代引入了可以与IBM 兼容的Power Mac用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为个人电脑价格低廉,人人都可以支付得起,且个人电脑的速度、设计专用软件的发展,使它逐步取代了大量的人力劳动,而新的设计软件,比如插图软件(Illustrator)、摄影工作室软件(Photoshop)、工程设计和建筑设计软件(Autocad 和Cad)、平面设计软件(corallDraw)等等,又极大地促进了设计的发展,所以,用人力要几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采用个人电脑只要几小时就可以完成,并且质量高,误差少,无论是人力还是办公场所都大大地被节省了。一个受过良好设计教育的人,只要有一台电脑,一些附属设备,加上电话机、传真机和复印机,就可以自己开业。这样一来,大型设计公司开始面临困难,逐渐解体,或者进行人员的削减,小型设计事务所大量涌现。大企业也不再迷信几个大设计事务所,而开始转向一些虽然默默无闻,但是颇有生气和创意的小设计公司和个人。

独立设计事务所在美国发展得非常杰出,这个与美国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观念是有密切关系的。与美国相比,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日本则没有那么多、那么丰富的独立设计事务所,日本设计师都希望能够为大企业提供成为企业内部的设计部门的服务,这个与大部分美国设计师希望独立开业非常不同。欧洲则基本两者兼有。

90 年代是美国和部分西方国家的独立设计事务所发生新的急剧变化的新阶段。由于企业对设计提出了更加广泛的要求,要求设计公司提供的服务不仅仅是设计,同时还包括了上述的市场、顾客研究、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浅析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105班魏鹏 2010220872 【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以其对传统的反叛而对西方哲学、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形成强大冲击,甚至在许多非西方国家和地区也引起了强烈的文化震荡。多以否定性的形式展示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文化矛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正在影响着中国社会,我们应本着批判和借鉴想结合的原则关注它、研究它,创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意识相结合的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传统文化;现代文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反传统文化的一元性、整体性、中心性、纵深性、必然性、明晰性、稳定性、超越性,后现代主义思潮标志着多元性、碎片性、边缘性、平面性、随机性、模糊性、差异性和世俗性。它于本世纪50年代,60年代在美国和法国兴起,70、80年代在欧美达到巅峰。后现代主义思潮首先形成于建筑和文化领域,后来扩展到艺术、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虽然自命或被公认为后现代主义者的人并不很多,但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后现代主义自80年代中后期传入中国之后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文化现象。《后现代的生存》中阐述:后现代是“一种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许多迹象表明,这种状态“正在以种种方式进入中国社会”。 由于后现代主义自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进而它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后现代主义是不能模仿的,它属于复杂、特殊的传统,早已现代化的、发达的工业、后工业西方社会奠定了后现代想象的基础,而处在从前现代到现代过渡的中国社会对后现代主义的进入,则应本着批判与借鉴的原则,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创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意识相融合的和谐社会。 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尽管后现代主义的各种理论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如果从总体上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进行解释,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倾向。 1. 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哈贝马斯认为非理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而非理性主义则是以对传统理性的“非难”和批判为表征的,它反对任何人为设定的理论前提和结论,否认人能达到对事物总体本质的认识。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正是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的泛滥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人类的灾难,因而批判、否定、解构理性主义,推崇非理性,成为后现代主义所致力的目标。 2. 解构现代主体性。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对主体性采取解构策略。首先,后现代主义抨击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赋予人与自然关系以浓厚的“生态意识”,以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和占有欲。其次,反对“自我中心主义”,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现代性中,个人主义是一切合理性的基础。个人主义的极度膨胀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内在本质关系 3. 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在对“现代性”的审慎反思中,后现代主义把矛头直接指向现代性的一套整体性、同一性的叙述,对现代性中许多不言自明的真理持怀疑态度。与反对“同一性”、“整体性”相适应,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化。对他们来说,异质的、矛盾的东西完全可以拼贴在一起,不需要统一与综合,差异不应该消除,而应保留,分析和表述问题应从微观入手,反对所谓的“宏大叙事”,主张多元主义。由此派生的是后现代主义对于确定性

当代西方美学读书笔记

《当代西方美学》读书笔记 提起中国著名的美学家,也许你会想起李泽楷老师,宗白华老师,朱光潜老师,高尔泰老师……但是千万别忘记了还有这么一位集大成者——朱狄老师。朱狄老师于1935年生于浙江平湖,是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退休之后,他潜心于油画的创作。迄今为止,朱狄老师已经著有多部佳作,包括有《美学问题》、《艺术的起源》、《原始文化研究:对审美发生问题的思考》、《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等等。而今天我所要谈论的,便是朱狄老师于1984年书写的《当代西方美学》。 书中的第一章主要是列举了十个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但是这种列举只是根据一些有关著作的片断或各种百科全书的“美学”条目所提到的有关美学家来加以确定的。“流派”既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所以有的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像弗洛依德、融恩、桑塔耶那、杜威、卡西勒等)虽然早已经去辞世,但鉴于他们的思想对当代人们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所要仍然只好称之为“当代”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有些哲学派别或美学理论(如结构主义、存在主义以及接受美学等),由于它们在西方还没有被公认为一种美学流派,所要《当代西方美学》这里就没有太多的涉及。其次,在写作方法上,由于西方一个哲学流派或一个美学流派往往同时兼有许多称呼,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乱,书中采取的是“以人带派”的做法,也就是说通过某一流派的代表性人物的美学思想来作为介绍该美学流派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讲述的是关于美的本质问题,这完全是根据国内读者的需要而设的。因为在当代西方美学著作中,美的本质的讨论已很少有专门的章节来加以探讨了,相当多的美学著作已不再涉及这个被看作为古老的、争论不休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但鉴于这一问题本身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美学界对它的广泛兴趣,朱狄老师仍然把这一问题列为专章来加以介绍和论述。 第三章关于审美经验的问题,与第二章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情况恰恰相反,它是当代西方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几乎没有一本系统的美学著作中不涉及审美经验的。美学研究对象的这一重大转变是当代西方美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但是材料多,头绪就容易纷乱,为了避免缺乏条理性,朱狄老师把它分成几个问题来谈,并把“审美无利害关系”这一命题看作是审美经验的核心,这是相当一部分西方美学家的看法,而朱狄老师本人也认同这一种观点。 第四章、第五章都是讲艺术的,本来可以合并成一章,但是这部分内容太过庞杂,只好把关于艺术的性质、艺术的创造、艺术的分类原则和各门艺术中的芙学问题分为两章,分别加以叙述。 《当代西方美学》这本书中,它把目前西方的主要美学派别进行了介绍。但其实每位美学家都有自己的主见和美学倾向。它能把不同的观点放在一起,这样,作为读者也能很快找到自己共鸣的观点。整本书,我着重看了2—4章。也许是从小就比较喜欢刨根问底,因此我对书中的第二章,也就是当代美学著作中都避而不谈的美的本质的部分颇感兴趣。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中最根本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对美的本质下定义也就是对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性质做出规定。在过去,一个时代总是有一个专门的定义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比如说可以用美在于“和谐”去概括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本质的看法,也可以用“完善”去概括中世纪哲学家的看法,更可以用“快感”去概括十八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的看法,但是今天,这样的概括显然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对美的本质的看法,不同的人会持有不同的意见,但总体上仍然可以划分为三个论派,一为客观论,一为主观论,一为关系论(主客观夹杂)。虽然对美的本质的看法错综复杂,但是当代西方美学在这一问题上总的倾向还是明确的,那就是越来越趋向于主观论。我们过去不可能去想很多的问题,书中却和我们说得很详细。 “事物之所以美是它本身是美的”有没有道理?应该很有道理,而这个是客观论的主要观点。所谓的“客观论”,意味着我们在客观事物的结构中发现的那些美的特征并不存在于欣

设计美学(问答题)

设计美学(问答题) 第一章何谓现代设计(P1-20,重点) 1、现代设计诞生的背景是什么? 答:在经历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19世纪末欧洲大陆和美国的“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联盟”后,20世纪上半叶,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主义设计的诞生。现代设计的诞生有其深层次的背景: 1)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科学观取代了自人类诞生以来的各类神学观,成为人类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先进的生产力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新的现代社会景观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总景观; 3)新的世界观、价值观、新的现代社会总景观孕育了新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式,为现代设计直接提供了设计理念和设计语言。 2、如何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论述) 答:1)设计就是处理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预先规划好其材料、功能和形态的创造性活动,是为满足他人的需求而提供的服务工作。而艺术都非常强调个性化,艺术品是艺术家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现。一个是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一个是为自己服务,设计与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2)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设计是一门以技术和艺术为基础并在应用中使二者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3、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论述) 答:1)设计表现形态的异同:设计有两种表现形态,一种它只是生产过程的内部因素,没有从生产中脱离出来,产品原型保留在生产者头脑中,生产者就是设计者;另一种,设计是独立的活动,生产者根据设计师预先设计的图纸进行加工。在工业社会以前,设计的形态主要是第一种。工业时代的到来,使设计独立于生产,不是设计为生产服务,而是生产为设计服务。 2)现代设计的复杂性与易变性。现代设计是艺术、技术和科学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性是它的本质特征。现代设计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产生出形形色色的新风格、新流派。 3)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稳定性和地域性。传统社会以统一稳定的世界观为基础,传统的工艺美术设计及理念与传统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紧密相连,具有其特有的稳定性。又由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传统工艺美术又相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4)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的异同:工业革命以来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工业革命之前所有时代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但同时也给人类自身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传统器物通常都是通过手工形式、借助手工工具制作完成,这种人与自然同构的造物思想和方法,使人们在审视营造建筑、制造器物的实践中,会考虑与自然环境的效应关系。 4、设计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答:设计美学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设计美学的本体(设计美学发展史,设计美学的基本原理、本质特征、基本范畴); 2)设计者(研究设计者的价值和职责); 3)设计的道德(研究设计的社会作用的道德价值)。 5、设计美的特征(你如何理解“设计美”?) 答:1)功能性。设计本质上就是设计人类特定的生活方式,功能性是设计之美的基础。 2)艺术性。设计活动是一种基于具体物质功能基础上的艺术创作活动。必然带有一些纯艺术创作的方式和审美特性。 3)技术性。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技术是产品物质功能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是设计的基础和依托。 4)商业性。市场经济的商品化原则正在把设计演变成为一种商业性的活动。

西方美学

西方美学 西方美学,浩如烟海,一人乃至一代人抑或几代人穷全部精力,对其进行精细深微的研究。下面我将从整化、原则、思维方式及其效果四个方面谈谈对西方美学过去、现在及其未来的认识。 一、过去时期 过去时期的美学即西方古典美学,主要是西方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黑格尔写过近百万字的美学讲稿,那也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古典美学的第一个特点――追求哲学整化,即美学不是独立的,而是依附于哲学的,是为哲学构架的整体化服务的。这方面与中国古典美学大不一样。中国古典美学主要是通过艺术理论表现的。象意境这个概念,《诗式》、《姜斋诗话》、《人间词话》论述它的很多,哲学著作论述的就很少。可是,西方古典美学的大量命题,大多是由哲学家提出,并通过整体的哲学构思来讨论的。就说美学这个名字吧,鲍姆嘉通在1750年提出来的时候就不是为了专门创立美学这门学科的,而是因为他看到人类心理活动既然分成知情意三部分,相应哲学体系就有一个漏洞,因为研究知的有逻辑学,研究意的有伦理学,而研究情的却一直没有一门相应的科学。鉴于这种情况,他专门设立了美学这门学科,以此来完成哲学构架的整体化。 我认为,重要的不是指出西方古典美学的哲学整化倾向,而是分析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亚理士多德有一句话说得好:“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这说明:西方古典哲学是从对自然和现实的认识开始的,目的是把认识现实化,借助手段达到实现这种现实化的目的。自然和现实中有美的现象,也有其他一些现象,哲学家就是要对这些现象进行本体化、认识论、方法论的反思,通过这些反思构筑自己的哲学体系,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样,哲学家们很自然地把包括美的现象在内的一切现象进行哲学反思,从而提出,阐释这些现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当然包括美学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为什么不能如此呢?原因在于中国古代哲学家多是帮皇帝作治国安邦的哲学解释,所以,他们讲究“德”、“礼”、“仁义”、“孝”,而不去深究那些“好象不作边际不合实用的希腊智者所醉心的宇宙根源问题以及认识自然与一般知识技能的问题”加上中国是个人伦的社会,哲学家对人伦关系关心较多,对自然和现实中的审美关系就不如西方人那么关心了。其次,中西文化背景也不同,西方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包括审美关系,所以,西方哲学家们在建造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必然会考虑到审美关系;中国文化是一种化,中国哲学家即使考虑了艺术中的一些美学问题,也用“载道”、“教化”之类予以论证,使中国古代美学不能象西方古代美学那样纳入哲学文化的框架之中,而纳入人伦文化的整体意识之中。 第二,西方古典美学强调理性原则。这里所说的理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方式上从哲学入手讨论美学,二是在研究内容上强调美与真的关系。前者在前个段落中已作了说明。就后者来说,我们可以把它与中国美学相比较来论证。中国哲学讨论的最多最高的问题是善,孔子强调仁学,《论语?学而》说:“泛爱众而亲仁”,他还说:“人而不仁,如乐何”,都是讲伦理道德问题。道家虽然不同意儒家的道德论,但也有自已的道德论,追求自然无为,不受拘束的道德境界,《庄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澹然无极而众美众之”“依乎天理”,正之所谓也,所以,中国所讲的理性是道德理性,美学上重视的是美与善的结合。西方美学也有研究美与善的关系的,但是更突出地是强调美与真的联系。维柯曾说:“人类首先进行的是没有感知的感觉,其次才以不安和激动的灵魂来感知,最终才以纯粹的头脑来自省。这才是评价诗的真正原则。诗形成于情欲和感觉,有别于形成于理性自省的哲学,所以哲学越提高到普遍,就越接近于真;而诗越掌握特殊,就越实”。(4)从维柯对诗、诗评与哲学区别中不难看出:西方哲学追求的是真的境界,而不是道德伦理境界。由这种哲学派生出来的美学也是以求真为最高境界,比如说,西方较早关心审美的毕达哥拉斯提出美与和谐、数的比例的关系,实际上给美注入理性的基因。吉尔伯特和库恩说:“数是现实的本质这种一般假设,在音乐里最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毕达哥拉斯主义者的哲学结论,促使他们对音乐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并试图以数的比例来说明这种关系。”(5)到西方古典美学的一个集大成者黑格尔手里,美完全成为理念活动的一种表现形态,他直言不讳地说:“对于我们,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科学对象,须先有所假定。”(6)这个假定就是哲学或理念,他还说:“美,就它是真来说,也存在着。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固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7)可见,黑格尔从他研究美学的西方古典美学的这种理性原则与哲学整化是一致的。 哲学尤其是认识论的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求真,哲学把美学纳入自己的构架之中,也要求美学服从哲学的这种主、体营造任务,服从哲学的逻辑演绎的规则,不能游离于哲学的求真之外专门研究美学。因此,西方哲学家实际上有的也是美学家,有的美学家也是哲学家。比如康德,主要是为了哲学整化来讨美论学,从而把美与真、善连结起来的,所以,谢林说:“哲学的普遍官能――整个哲学的拱心石――乃是艺术的哲学。”(8)因为哲学要求美学从属于自己,所以,黑格尔也根据追求哲学普遍性的总体构想来定义美,认为“美和真具有同一本质,只是形式不同”(9)。我们看到:中国古典哲学的任务与西方古典哲学的任务不同,对美学的要求也就有差异。中国古典美学讲究“发乎情,止于礼义”,而不大看重美与真的内在联系,中国古典美学中很少有作品把美看作真的象征,而西方古典美学中把美作为真的象征的人就相当多,这种观点的影响也相当大。 第三,由于西方古典美学追求哲学整化,讲究理性原则,所以,它在思维方式上必然采取形而上或自上而下的方式。比较起来,中国古代美学直观的把握要突出一些,中国古代美学家多数是文艺评论家和作家,那些研究了美学问题的哲学家如朱熹、王夫之的文艺造诣很深,喜爱从品味艺术的角度把握艺术,所以中国古典美学是直观的、经验的、形象的、缺乏系统的。西方古典美学则是理性的、抽象的、演绎的、

现代艺术思潮 简答 (1)

二简答 1、简述叔本华的主要哲学思想 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着名哲学家。唯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上,和佛教思想影响,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是存在主义思潮的重要思想渊源。主要着作《论自然意志》、《叔本华全集》等。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形成于黑格尔活动时代的后期,他抛弃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寻求新的出路。他的哲学是康德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坚持物自体,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着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亨利·柏格森(1859年-1941年)法国哲学家,倡导的生命哲学是对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的反拨。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是在本身。以“创化论”之说,强调创造与进化并不相斥,因为宇宙是一个“生命冲力”在运作,一切都是有活力的。他反对科学上的机械论,心理学上的决定论与理想主义。 他认为人的生命是在意识之绵延,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的小单位。他对道德与宗教的看法,亦主张超越讲话的形式与教条,走向主体的生命活力与普遍之爱。 主要着作《时间与自由意志》、《生命与意识》等。 3、以《布道后的幻想》为例简述高更艺术的意义 高更1888年的作品,描绘农夫们在听完牧师讲解圣经后产生的幻觉。强烈的色彩超出了描绘性色彩的表现范围,由红、蓝、黑和白色组合而成的图案和弯曲起伏的线条,表现了农民式的宗教幻想。这是以色彩和结构表现出的空间。 高更放弃了以光影效果塑造形体的传统手法,也不用融合的互补色,而是以平涂的色块取得形的自由,他把色彩本身当成表现目的,而不是对自然界的某种描绘。强烈的色彩,都是非的,完全是由画家的主观感情所决定,充分显示了高更的综合主义画风。就此而言,它标志着西方绘画时代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美术中心有法国巴黎转向美国纽约,更多地是以注重观念改变为特点。 1950年代兴起抽象表现主义,只重绘画行为过程二不是注重绘画结果的行为绘画,体现了美国人自由创造的活力。出现了大色域绘画、极少主义绘画、硬边派等,这些艺术多以冷静、简单的大色块布置画面,不惨任何感情的表现。 1960年代波普艺术,首先风行美国,它使艺术与现代文明互相渗透,让艺术成为更为普及的交流手段,与现代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1970年代后,现代美术完全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格局,艺术家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探索艺术和艺术表现,自此以后再无风格流派可寻。 俄国艺术家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是最早强调以抽象形式表现情感和内在精神的画家。是现代抽象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奠基人。他的抽象艺术理论把艺术活动看做是纯粹精神领域的事情,他认为被感受的东西能唤起和振奋感情。 他认为艺术家的意图,要通过线条和色彩、空间和运动,不要参照可见自然的任何东西,表明一种精神上的反映或决断。任何表现形式都是来自抽象的强烈要求,而不是受客观世界面貌的约束。想象就是对存在关系的一种主观透视,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形式象征符号与色彩的和谐,因此有直线、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构成抽象作品,并从抽象角度对点、线、面做出全面深刻的元素分析。元素不是形本身,而是活跃在其中的内在张力。 20世纪西方工艺设计中心转移到德国,尤其是被称为“现代设计摇篮”的鲍豪斯,为现代工艺设计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现代工艺设计的特点: 1、确立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强调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2、打破了传统的“纯艺术”和“实用艺术”的分离;

20世纪美学思想

一、20世纪现当代美学变化 20世纪是一个充满重大变革的世纪,是人类创造力空前高涨和迸发,创作出远远超出前19世纪总和的生产力的世纪,是人类科学文化突飞猛进、达到“知识爆炸”程度的世纪。在20世纪,人们的自然观、宇宙观、社会观、伦理观,乃至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剧烈而深刻的变革。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形成了作为现代西方文化一翼的现当代美学。 20世纪各种哲学、社会思潮具有鲜明的反传统色彩。而20世纪西方美学反传统倾向,则集中体现在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与美学的反派。黑格尔美学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高峰,也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整个西方传统美学的集大成者。所以反黑格尔,实质上就是反整个传统。而现当代西方美学的基本方向就是反黑格尔、逐步摆脱黑格尔影响的方向。 黑格尔美学首先是一种理性主义美学。他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基础之上,是理性决定感性、派生感性并与感性融合统一,才创造出美的艺术来,所以理性是灵魂。黑格尔把社会的人作为理念发展的最后、最高阶段,即绝对精神阶段,认为现实的人是思维(理性)与自然在更高阶段的统一,是理性的实现或是现实的理性。这是一种以颠倒形式表现出来的根深蒂固的人本主义倾向。 黑格尔美学又是一种“形而上”的即思辨的美学。从根本上说,这是由黑格尔美学的理性主义性质决定的。综观黑格尔三大卷《美学》,他的基本思维逻辑、构造体系的方式与理论阐述的程序,鲜明的体现了思辨哲学的特点。他不是从观察、描述感性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出发上升到理性的观念、逻辑,而是从“美的理念”出发,来演绎出现实的美和艺术的美;具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只是作为他进行美的理念发展的逻辑推演的例证和材料,只是作为他“理念感性显现”的先验理论框架中的填充物;整个理论推演是极其抽象的,充满思辨色彩。 20世纪西方美学恰好同黑格尔美学的上述两个基本方向背道而驰,可以概括为现代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两大思潮的流变更替。20世纪现代人本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是非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这无疑使对黑格尔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传统人本主义美学的反派。另外,现代科学主义美学无论是审美经验的描述,还是语言和逻辑的分析,都是建立在实证主义和主观经验主义基础上的,都是具体的特殊的审美经验或事实出发来进行推演和一般概括的,这是从另一侧面对黑格尔的思辨美学的反动。而科学主义美学“从下而上”的方法,正是对黑格尔“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方法的变革。这不仅是方法的变革,而

当代艺术思潮论文

淮海工学院 当代艺术思潮 课程论文 题目:后现代文化思潮对商业设计的影响班级:工设092 姓名:蒋惠娟 学号:180914 淮海工学院 年月日

评分标准: 内容原创性规范性论述水平语言 优秀独立思考成文,观点较 新,有较好原创性(约 40分)符合论文 规范(约 10分) 逻辑严谨,内 容充实(约40 分) 文笔流畅,措 辞准确(约10 分) 良好能独立完成论文(约 30分)比较合规 范(约8 分) 逻辑顺畅,内 容较丰富(约 30分) 语言流畅,无 病句(约8分) 一般无抄袭现象(约25分)有不合规 范处,但 较少(约 6分)论述具体,论 点论据分明 (约25分) 语言易懂(约 6分) 不及格出现全文或者整段完 全抄袭现象不符合论 文格式规 范 论点不明,论 据空洞,论证 混乱 语言表达混乱 得分: 表格 1 请保留此页,并另起一页开始论文。 封面格式不得改动,请统一在左侧使用订书机装订。 论文字号为小四号、行距设1.5倍。

摘要: 后现代主义在在我们设计领域已经不是个陌生的词语了,在现代社会中,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设计的贡献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于工业设计,本文就是针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们工业设计生产的影响来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工业设计;思潮 。 1.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它孕育于西方现代文化的母胎中,是持有西方传统文化基因又在后工业化语境中变异而产生的“文化幽灵”对当代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本身并没有整齐清晰的模式和思想体系,在后现代主义的大旗下汇集着形形色色的流派、理论和假说。它是西方后工业社会中全面反叛性的思潮,它有反传统文化的一元性、整体性、中心性、纵深性、必然性、明晰性、稳定性、超越性,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标举多元性、碎片性、边缘性、平面性、随机性、模糊性、差异性和世俗性,彻底否认了传统文艺的美学追求、文化信念和叙事规则,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呈现出构理性、消解中小躲避崇高、零度叙事、表象拼贴、与大众文化和流的鲜明特点。 2.什么是商业设计: 商业设计为商品终端消费者服务,在满足人的消费需求的同时又规定并改变人的消费行为和商品的销售模式,并以此为企业、品牌创造商业价值的都可以称为商业设计。 3.后现代主义的产生: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一个设计派的运动流派,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理论基础,并由建筑领域扩散到其他的设计领域尤其是工业设计。它们是西方工业文明发展到后工业时代的必然产物,都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中产生出来的,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动或修正。 4.商业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成为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风格后,几乎所有的设计领域都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流向。商业设计也不例外,微建筑风格就是一批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在室内设计和家具用品的设计上出现的一种后现代主义风格,如格雷夫斯,泰格曼,詹克斯等人设计的茶具,咖啡具等,其他还有很多的产品如:椅子,钟,小壶等,这些都是这一时代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家们在商业设计领域对后现代主义的诠释。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形成之背景及原因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形成之背景及原因 摘要:“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是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主要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它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超越,其概念最早在建筑领域出现,而后扩展到文学艺术的其他领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艺术设计 “后现代主义”本身是一个含混复杂、矛盾纠合的文化现象,不但中国对其没有具体的定论,就连国外对“后现代”的认识也还处在不断发展阶段。其实,在很多艺术领域“后现代”作品与设计作品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所以总的说来,探究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可以从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谈起。鉴于本人近来对一些有关后现代主义的文字记载及理论、评论文献稍微有所涉猎,加之自己对艺术及艺术设计颇有兴趣,因而决定借此机会谈一点很不成熟的想法。可能当中会有些偏激或不全面的观点,但正如伊娃?赫斯所说:“走极端总要比创造一些普通的、平凡的、标准尺寸的东西有趣得多。”虽敝帚千金,但难免粗陋,权作抛砖引玉之言。https://www.360docs.net/doc/f617574517.html, 一 20世纪50~60年代是历史上较为痛苦的时期:残酷的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苏美霸权和冷战留给世人以难以名状的恐惧,新一轮科学技术革新一方面带来了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却又给予人们倍受煎熬的心灵以巨大的苦闷、压抑、疯狂和动荡。技术其实已揭开其神秘主义者及恐怖制造专家的面纱,“于是,在一个地面铺满灰尘落叶、空气和水受到污染、资源大大损耗、充满着化学物品、放射性气体和太空碎石的世界上,进步已不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人类在未来能否生存下去”。①各式各样的哲学和美学思潮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但遗憾的是它们在激活人们思维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混乱。泛滥的运动及主义昙花一现式的各种论调使艺术丧失了所谓的恒定性客观标准。以崇尚理性为特征的现代主义在此间拖着疲惫的步伐缓慢移动着。自印象主义以来,科学的方法论和逻辑的推理形式就已开始在艺术界蔓延开来,现代主义也由此被断言“有光辉的、崭新的和更好的未来”。但到了60年代末及70年代初,现代主义前进步伐嘎然而止,越南战争、种族骚动、暴力冲突、示威游行成为以美国为首现代西方社会挥之不去的鬼魅,如影随形。“绘画不作自然的奴仆”,“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也由于底气不足而越发软弱无力,好象所有的艺术家都陷于痛苦挣扎之境地,同时彼此心中渴望着另一扇大门的开启,以便使来自不同世界的一缕曙光能早日来临。 直到这时,也就是70年代的十年间,这扇大门终于被一些先知先觉的艺术家打开了——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已在德国、意大利、美国的艺术领域悄然兴起,并不失时机地冲击和影响着所谓的主流文化艺术。而它们的名称也不相同:“如德国:‘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 e),意大利:‘超前卫’(Trans-Avantgarde),法国:‘新自由形象’(Nouvelle Figu ration Libre),英国:‘新精神’(New Spirit),美国:‘新意象’(New Image)、‘新表现’(New Expression)、‘新具象’(New Figuration)、‘涂鸦艺术’(Graffi ti)、‘图案与装饰’(Pattern-Deccration)等”。②但总的来说用最具概括及折衷色彩的“后现代”(Post-ModernArt)一称来统范这些新绘画则可谓最合适不过的了。 二https://www.360docs.net/doc/f617574517.html, 但是,“后现代主义”并不只这么简单!如果说将黑暗的中世纪看作人性的抑制和封闭,以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

关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点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欧美的一股影响广泛的文学思潮,它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发端与19世纪中叶的唯美主义文学,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出现了形形色色、数不胜数的文学艺术流派,如: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等,各个流派之间的更迭迅速,“各领风骚数十天”。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开始出现衰微,并逐渐向后现代主义文学过渡。 现代主义文学作为一个由多种流派组成的文学思潮,由于流派纷杂众多,整体观念的演变和价值取向是复杂的,但它作为20世纪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总称,在总体上又有它们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普遍体现出对社会和人的绝望,主张反传统,着力表现人在社会中的扭曲和异化。当时西方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宗教信仰等受到激烈的冲击和挑战,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出现了普遍的疏离感、陌生感和孤独感。而紧接而来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欧洲社会本就岌岌可危的旧秩序和旧宗法,更加剧了人们心理上的危机感,使得更为敏感的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产生严重怀疑,具有现代主义意识的作家转而接受非理性主义思潮,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上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认为以往的文化传统有悖于人的生命欲求,有悖于人的价值的实现,应予摒弃。这在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如:表现主义着力探索现代社会中人的苦恼与焦虑,对文明发展的意义采取怀疑与否定的态度;而未来主义主张扫除一望的一切艺术遗产和现存文化,他们的作家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明显而又强烈的破坏欲。表现现代人在荒诞的世界中的异化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这种主题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这4个方面表现出来。像艾略特的《荒原》描写了物质世界是人的精神世界毁灭的可怕情景;以及奥尼尔的《毛猿》中表现了物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使人的价值等于甚至低于禽兽,他们体现的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物质世界成了人类生存危机的制造者,大自然也是丑恶的,物质文明造成了人类精神的虚无感、威胁感与恐惧感。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是指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相矛盾甚至相敌对的关系,现代主义作家对社会采取批判的态度,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社会就像一个强大而又无情的魔掌,掌握着个人的命运,而主人公“格里高尔”成为了一只软弱无力、惶惶不可终日的“甲虫”。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表现

中国现代美学的动向(一)

中国现代美学的动向(一) 一、什么是中国现代美学? 中国现代美学指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美学家在借鉴西方美学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美学形态。这种美学形态既不同于中国古典美学,也不同于西方现代美学。从世界美学的范围来看,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美学形态。 中国现代美学不同于中国古典美学。中国古典美学基本上是在比较封闭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如果用西方美学的标准来看,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美学。比如,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王国维就曾经感慨中国无纯粹之美术。王国维之所以得出“中国缺乏美学和美术(即艺术)”这个断言,是基于这样一种逻辑:1)现代西方美学被公认为美学;2)现代西方美学的核心观念是“无利害性”(disinterestedness)和“为艺术而艺术”(artforart’ssake);3)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这种观念;因此,中国古代没有美学和美术。 中国现代美学也不同于西方现代美学。尽管中国现代美学是在学习西方现代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国古典美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强行推行从前苏联借鉴过来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现代美学又非常不同于西方现代美学。西方现代美学的核心观念,在中国现代美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现代美学的独特性表现在,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现代西方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相互排斥、相互影响、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结果。

二、西方现代美学的传人: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 中国现代美学起源于对西方现代美学的接受。从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在跟西方的全面接触和较量中逐渐意识到西方力量的强大。这种意识是分三个阶段逐渐觉醒的:最初只是承认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认为西方的社会制度仍然比中国落后;但是在洋务运动(即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失败之后,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不仅是科学技术的落后,而且是社会制度的落后,即长期稳定的封建社会结构所造成的社会惰性,中国要想在与西方列强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改造传统的社会制度,学习西方先进的民主制度,但是由知识分子发动的“戊戌变法”(1898年6月-9月)失败之后,人们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不仅是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的落后,而且是中国人思想意识的落后,中国要赶上西方强国,最根本的改革是改造人的思想意识,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不要再做奴隶。美学就是在这时从西方全面引进中国的,因为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现代西方美学代表了最先进的思想意识,是自由思想、民主政治和强盛的生命力的思想基础。 在西方美学的传播中,王国维(1877—1927)起了重要的、开创性的作用,他的名作《红楼梦评论》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第一篇符合西方美学标准的论文,因而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 我们之所以将王国维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不仅有时间上的考虑,而且有美学类型的考虑。从时间上来说,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

当代西方美学对审美无利害的批判

当代西方美学对审美无利害的批判刘艳梅 [摘要]/审美无利害0作为现代美学的奠基性概念,倍受尊崇也屡遭质疑。西方当代美学家舒斯特曼、伊格尔顿、福柯分别从各自的立场、观点出发,对/审美无利害0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批判。这为我们思考/审美无利害0以及美学学科的问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当代西方美学;审美无利害;批判 中图分类号:B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9)06)0250)04 作者简介:刘艳梅(1975-),讲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6级文艺学博士。四川成都610064 /审美无利害0是现代美学的奠基性概念,也是现代美学与古代美学的分水岭。康德认为审美是所有愉快中唯一超功利的,并以此赋予审美以自律性。/除非我们能理解-无利害.这个概念,否则我们无法理解现代美学理论。0[1](P117)作为美学学科知识合法性的依据,/审美无利害0受到历代美学家的关注:或在赞同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发挥;或质疑其合法性和有效性;或采取一种价值中立的立场,从学理的角度进行反思,,不同的阐释汇成/审美无利害0概念的问题史。本文主要探讨舒斯特曼、伊格尔顿、福柯等当代西方美学家对审美无利害的反思和批判。 一、舒斯特曼:以实用主义立场质疑/审美无利害0 舒斯特曼5实用美学6一书在对杜威实用主义美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挑战实用-审美的对立,企图将审美从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意识形态和文化经济赋予它的狭隘领域和角色中解放出来,处理当下活的美学问题。舒斯特曼将批判的重心集中在康德关于/审美无利害0的观念上。在舒斯特曼看来,审美无利害观念试图将审美、艺术从任何功能中纯净出来,把它的价值置于工具价值之外或之上。这种策略,为的是将审美从手段)目的理性中区分开来,让审美成为自由的代表,以保护人类的精神领域。但是,康德假定手段)目的的二分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它僵硬和严格地将审美辩护为一种纯粹的内在价值而忽视了审美的工具价值。舒斯特曼因此主张更多地把事物联系起来,从整体、多元的角度,考察人的审美愉悦。 舒斯特曼详细研究了康德的审美判断,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审美无利害0提出质疑: 首先,舒斯特曼对静观的主体发出质问:谁负担得起无利害呢?谁可以不怕费时和费事去特别就事物的形式去细读它们,且忽视它们在满足一个人的要求和需要上的工具性?显然,只是那些拥有安逸、闲暇和财富去这样做的人,那些其根本需要得到满足的人)))一句话,在社会-经济上和文化上享有特权的人。由此,舒斯特曼认为,所谓审美无利害是一个区分性的概念,它将审美主体进行了阶级划分,并且肯定了其特权地位。因而,康德对审美判断的说明是/以特殊的文化训练和等级特权为条件0[2]的。 其次,舒斯特曼认为,康德为了替审美无利害观念的普遍有效性找到根基而最终求助于人的本性,但康德认为只有那种从认识能力生出,仅仅由形式满足而来的快感才是恰当的审美,源于感官愉快的自然满足,由于涉及利害和欲望而被排除在审美趣味之外。因而,审美判断在康德那里实际上成为一种超越自然领域之上的东西,其形而上学特点虽然使审美从其他领域中纯净出来,但却因此而割断了审美同丰富多彩的人性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 第三,审美无利害假定了审美/实践的对立,试图引导审美经验去增进合理性和精神性,这是一种审美的/空灵化0的做法。它建立在将手段和目的的功能区分看作二者之间根本对立的区分的误解之上。舒斯特曼举例说,绘画的颜色、线条不仅仅是实现审美欣赏的外在原因,它们是绘画构成整体所需要的部分。美的艺术从作为技艺的艺术中的分离,本身就犯了不断狭窄和不断排除的专门化错误,艺术从此远离多数人的审美经验,成为专业领域内的言说,/高高在上的无利害性的严厉姿态,反映出一种狭隘和专业化的哲学的保守主义,,,更危险的是,对无利害中立的盲目崇拜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特征-10页word资料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特征 通常,我们将20世纪以后的艺术称为现代主义艺术。研究者们对20世纪艺术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面对现代主义艺术众多流派——表现派、立体派、未来派、抽象主义、野兽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相对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我们难以用一个词(像对先前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表述)把20世纪艺术思潮的特征准确、完全地概括出来。我们最常见的是把20世纪艺术或“现代主义艺术”特征表述为“多元化”。“多元化”其实就是不能确定的特征,这是概括20世纪艺术特征的无奈表述。 如果我们不是把艺术创作视为仅仅是少数艺术家情感的某种冲动,而是与哲学、科学一起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观念、精神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只不过艺术与其他方式的区别在于更注重以直觉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和 感知,那么就应为20世纪艺术思潮确定一些特征。我们可以把20世纪艺术思潮的特征概括为模糊性、突变性和随机性。 一、模糊性 模糊性通常指由于事物类属划分的不分明而引起的判断上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是由于事物本身的概念不清楚,本质上没有确切的定义,在量上没有确定界限的性质。这是由于事物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边界所呈现的无规则、交叉,也即边界的不明确、不确定性,在时间过程的阶段的不确定性。这些特征在现代主义艺术中明显表现出来。 印象主义的画面破碎、分解,使得整体与元素都变得模糊。1874年,莫奈展出了一幅题为《日出·印象》的油画,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的

印象。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全部画面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升起,近海中有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显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这幅画表现的是一种瞬间的直接的视觉感受,风格与学院派艺术那种谨慎而明确的轮廓,呆板而僵化的色调迥然不同,是以“零乱”的笔触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这幅《日出·印象》一展出,就遭到了诽谤和奚落,有人评论这幅画:“毛坯的糊墙纸也比这海景完整!”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日出·印象》题目被一位观点守旧的记者借用,撰文把此展览嘲讽为“印象主义画家展览会”,印象主义或印象派因此而得名。印象主义追求外光和色彩,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的色彩微妙变化,在构图上则多截取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模糊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如我们所知感官中光线和色彩会由于背景和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出现色变、重叠、折光等,这些都会造成我们对感觉对象判别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音乐中,旋律、节奏曾是传统音乐的灵魂,在确定的旋律和节奏中,音乐成为表达确定主题的整体,但在现代主义音乐中,这种方式则被突破。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分别于1909年和1912年创作了第一首无调性钢琴作品和管弦乐作品。这些在伦敦首演就引起评论界激烈反对,评论家讽刺说:“勋伯格的情感很适合为吸尘器创作。”但是,勋伯格的起初很少有人接受的无调性十二音音乐终究还是发展成了序列音乐,现在已被普遍采纳。

西方现代美学

西方美学研究学号: 西 方 现 代 美 学 学院: 学号:

年级: 姓名: 与西方美学有关的十本书: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1日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5月 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易中天《破门而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1日 歌德《论文学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1日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的艺术生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4月丹纳《艺术哲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10月 邓肯《邓肯自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5月1日 克罗齐《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1日 参考资料: 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佩特《文艺复兴》、王尔德《狱中记》、赫伯特·里德《艺术的真谛》、克莱尔·贝尔《艺术》、梅纽因《人类的音乐》、罗丹《罗丹艺术论》、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玫瑰》、歌德《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西方现代美学的历史使命,首先就是破除艺术从属论,确立艺术的独立地位。现代美学以克罗齐和洛特曼对黑格尔的艺术从属论的批驳为主要标志。 西方现代美学的流派众多,观点纷呈,但都以艺术独立理论为发展主线。 艺术是否具有独立的地位,它与哲学、宗教等的关系如何,这是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任何美学理论最终都必须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西方现代美学演变历史 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柏拉图、康德、黑格尔都是艺术从属论的代表。柏拉图从哲学角度评判诗与艺术没有真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与艺术反映了事物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性,更具有哲学性。这两种争论一直贯穿于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而黑格尔提出哲学最终将取代艺术,而把艺术从属论发展到了巅峰。克罗齐“度的理论”的出现,黑格尔的以艺术从属论为内核的艺术消亡论,确立起艺术的独立地位,最终使得西方古典美学演变至现代美学。 现代美学又突出两个路线:一是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一是艺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