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第5、6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必修二  第5、6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必修二  第5、6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一、选择题

(2012安徽文综14)9.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9【答案】A

【解析】注意题中商业活动的时间,“北宋、夜市、通宵不绝”和可以“抵暮”的瓦子,判断这是北宋的商业活动特点之一,打破了时间限制。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答案】B

【考点定位】必修2·明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反映明后期弃农从事工商业的人十之达六七,说明工商发展快,必然会导致社会经济、阶级结构的变化,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并未体现农业衰退、财富分配不均等问题,A、C两项排除。D项表达有误。

【参考答案】B

【思考感悟】本题回避明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常规考查,设问侧面有所创新,难度适中。

4.(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A.泉州B.广州C.扬州D.庆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点是元朝对外交往。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知识运用和理解能力。注意关键信息马可·波罗。可知道考查的是元朝对外交往。再依据所学知识知道福建泉州港古代被称为刺桐城、温陵是我国对外贸易重要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

“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故选A。

6.(2012年海南卷历史,7)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A.理学思想的影响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D.社会风尚的变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点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社会影响。学生要注意“直接反映”这一限定词。通过两个时期读书人不同的衣着反映了他们的社会价值趋向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影响了社会风尚。明代理学更强调“正心”不会影响到读书人着“女衣”B项不符合当时实际读书人也不能代表市民阶层。答案D。

7.(2012年上海历史,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识记与迁移。公元前217年秦朝已经统一中原地区并以秦半两钱作为通用全国的法定货币因而蚁鼻钱已经不能再中原流通故选C项。【答案】C 8.(2012年上海历史,15)下图是明人绘制的《南都繁会图卷》,图中传自西方的事物是()

A.老者的眼镜B.门前的店幌C.兴盛的商铺D.商人的衣着【答案】A

【解析】B、C项在中国古代商业繁荣的城市已经出现D项商人的衣着也是中国传统服饰用排除法选择A项眼镜最早出现于1289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明朝中叶传入中国。【答案】A

1.(2010·海南单科5)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1.C 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北方“养生之具不求于人”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贫富差距不大,无法得出北方比南方农业发达,排除A,南方“多末作以病农”,“兼并之患兴”是贫富差距的原因,排除B,从材料中无法看到北方比南风更稳定,“未”指工商业,南方“多末”因此答案C。

1.(2011年北京卷,12)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

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考点】古代商业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分析能力。战国时期的北京地区属于燕国统治。从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北方的燕国与韩、赵、魏等国贸易往来频繁,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出土燕国货币说明北方游牧地区有与燕国贸易往来。战国时期形成了诸多的商业中心。

【答案】A

2.(2011年天津卷,26)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

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缫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答案】A

3.(2011年海南卷,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考点】古代中国商业

【解析】古代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宋代商业活动不受经营时间、活动区域的限制,同时也不在受政府的直接监视。A项中的市仍有活动区域的限制,故排除A项;B项中的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即市受到政府的管理,故排除B项;D项中的市只能在固定的区域即“坊”中经营,属于唐以前的商业活动特点,故排除D项;C项中的市没有时间限制,因此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4.(2011年天津卷,25)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可用排除法,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③。【答案】B

5.(2011年浙江文综,16)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

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

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概念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

碑》”中“便往还而通贸易”这一记载可以推断出A项正确;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

的重要场所。因此C、D表述正确,B表述错误,故选择B项。

【答案】B

6.(2011年上海历史,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A.汉朝的丝绸之路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A、B两项仅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D项的中英鸦片贸易是一种屈辱性的贸易,与题干表述不符;C选项的朝贡贸易则是兼有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和文化传播的“光荣礼节”(如郑和下西洋),故选C项。

【答案】C

1.(2010·福建文综15)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B

此题考查论从史出,材料中“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有涉及到水路交通,但未能反映发达,其意图还是反映商品在流通而矣,故排除A;;要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心必须要有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材料显然没有,故排除C;要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材料显然没有体现,故D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就是福建商品经济活跃。

2.(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7)表2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2.A 此题宜用排除法。表格中白银流通量的增加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B;能作为支付手段的生活资料只是少数几种(谷、布),故C错误;D容易由表格数据排除。A亦不难理解(表格中宝钞由减少到消失)。

3.(2010·全国Ⅰ卷文综14)表1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3.D 本题考查通过数据变化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表中的数据变化加以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结论。关税在清政府年收入中所占百分比逐年增加,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而田赋、厘金所占比例的下降,更是说明了商品经济发展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的重要性。D项正确。

5.(2008年广东文基,19)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与居住区隔开②有专门官员管理③又叫草市④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C 汉代草市还没有出现,

排除③即可。①②④均符合题干的要求。

6.(2008年山东文综,9)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商业与城市,以及手工业发展情况。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徽商最早出现于明中期以后,故选D 7.(2008江苏,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C 古代大商帮的出现主要是在明清时期,故④不选。选C项。

(2007海南)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下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

10.(2009年全国文综二,13)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 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

【解析】隋唐时期城市中,实行严格的坊市制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答案】B

11.(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6)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解析】从题干所给材料“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易误选B选项,但完整的分析材料,D 选项更符合题意。

【答案】D

12.(2009年广东文基,21)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以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解析】本题考查南宋商业发展的原因背景。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的朝代。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政府放松了以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宋代农业生产发展;古代封建政府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出现在明朝;因此可以排除A、B、D项。【答案】C

13.(2009年重庆文综,16)读图6,除北京外,在A、B、C、D四个城市中,当时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识记的能力。

【答案】A

8.(2008年广东单科,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解析:C 这只能在A、C中选,这两项中,又以材料不充分为佳。这个结论只是依据一个材料,孤证不立,只有一个材料,所以说“材料不充分”。但是精耕农业是小农经济的一大特征,确实与专制国家的重农政策相关,所以理解是准确的,结论是合理的。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选择题

1.(2010·浙江文综18)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1.C 通过题干中的“(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说明明朝前期是有私贩到日本从事贸易,A项错。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符合史实。“海禁”政策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仍继续实行,D项错误。中国“开市舶……不得……亦禁不得……。奉旨允行,几三十载”说明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正确答案为C项。

2.(2010·四川文综16)“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2.D 本题考察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所谓"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贬低、压制商人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政策及措施,限制从商人数。其目的是防止农民大量弃农从商,保护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即使到了明清,重农抑商政策仍然不时推出。明清两代都还曾重申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及不得仕宦的旧规。

5.(2009年山东文综,10)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从材料中的“地多烟草、木棉”和“五谷之利不及其半”可知②正确,从材料中的“转卖四方”可知③正确,①和④材料中没有反映,故选B项。

【答案】B

农耕文明时代;

农耕文明时代;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设计主要要实现的目标是一级专项目标2: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就是尊重人类自己的历史。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这一重要命题,也反映出本课程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是通过学习有关知识掌握某种重要的历史道理。要求认识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空间或不同地域中的不同表现,这是把地理学和历史学核心概念相综合的体现。 本课设计主要是要实现课程标准2-1: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2-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2-5: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本课设计要实现的目标还有: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学生基础学养分析 、学生学习过古代文明的地域分布相关内容,对本课所涉及的古代希腊和先秦时期的中国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准备。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人地关系知识,为学习本课的有关区域在

空间的差异奠定了知识和观念上的基础。 2、学生已经有了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小组合作,学生之间有了合作的方法和能力,基本能够有序地完成学习任务。 3、学生对所学内容会比较感兴趣,他们对于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而且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和将要举行的XX年北京奥运会十分感兴趣。 、学生学习设计思路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能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闭幕式的表演为学生创设了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的情境。为探究学习的开展开个好头。 2、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个人之间、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本课创设让学生能够进行探究的情境是为了使学生能进行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本节课的探究时,学生要进行分组,每小组4人,且要求组内的动手记录发言等角色,分工要明确,角色要转换。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交流。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爱琴文明是古代希腊文明的开端,知道古代希腊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

专题2权力支配下的古代中国农耕文明 主干知识框架 核心要旨归纳 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 ●?线索(一):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从魏晋到南宋,由于多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彻底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但手工业总体处于一个被抑制的地位。 ●?线索(三):古代商业 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热考主题突破 主题一古代中国农业

古代中国农业概况 (1)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与初步发展;汉代耦犁和一牛挽犁法;唐代曲辕犁。 (2)基本特征:精耕细作 ①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播种工具耧车。 ②生产技术: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 ③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 (3)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②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土地制度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农耕文明时代;

农耕文明时代; (一)、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设计主要要实现的目标是一级专项目标2: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就是尊重人类自己的历史。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这一重要命题,也反映出本课程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是通过学习有关知识掌握某种重要的历史道理。要求认识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空间或不同地域中的不同表现,这是把地理学和历史学核心概念相综合的体现。 本课设计主要是要实现课程标准2-1: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2-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2-5: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本课设计要实现的目标还有: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一)、学生基础学养分析 1、学生学习过古代文明的地域分布相关内容,对本课所涉及的古代

希腊和先秦时期的中国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准备。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人地关系知识,为学习本课的有关区域在空间的差异奠定了知识和观念上的基础。 2、学生已经有了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小组合作,学生之间有了合作的方法和能力,基本能够有序地完成学习任务。 3、学生对所学内容会比较感兴趣,他们对于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而且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和将要举行的xx 年北京奥运会十分感兴趣。 (二)、学生学习设计思路分析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能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闭幕式的表演为学生创设了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的情境。为探究学习的开展开个好头。 2、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个人之间、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本课创设让学生能够进行探究的情境是为了使学生能进行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本节课的探究时,学生要进行分组,每小组4人,且要求组内的动手记录发言等角色,分工要明确,角色要转换。这样做既能使每个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精要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精要 一.农业经济重心的转移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而精耕细作则是农业技术的主流。中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随着经济、政治、军事的发展,农业重心也发生了多次转移。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地域性转变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淮河流域,但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与之接近。隋唐前期,全国经济繁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江南经济超过北方,完成南移。明清时期,江南经济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三.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1、对手工业和商业的影响 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物品丰富,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并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对稳定社会秩序的影响 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稳定、富足。农民与土地的紧密结合,必然会稳定社会秩序,避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无农不稳”即是这个道理。农业和政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3、对社会风气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1)“衣食足而知荣辱”,农业的发展会促使社会风气的改观和人们信仰的进步。 (2)如果盲目过度开垦将造成环境的破坏,如,隋唐时期由于围湖造田和大量开垦山地,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清朝更为严重。因此,要协调农业发展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对文化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会对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5、对中外交流的影响 农业的发达会为外交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 课题: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标要求】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 【探究与点拨】 一.商业的发展 产生和初步发展----先秦时期 原始社会: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发展和高峰 .隋唐时期: ①表现: ②原因: .宋代: ①表现: ②原因: .元代:

①表现: ②原因: .明清: ①表现:②原因: 二.城市的繁荣 .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周秦至唐朝:宋代: .城市发展概况 汉唐时期: 唐宋时期: 明清时期: 三.“重农抑商” .商业地位: ①原因: ②统治者对待商业的态度:.重农抑商政策 原因: 推行过程: ①战国时期: ②西汉时期: ③中唐以来: ④明清时期:

影响: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根据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情况,概括影响商业发展的要素。3.对比唐代长安城,想一想,北宋汴京有哪些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有合理性?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什么危害? 【重难点解析】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联系: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阶段: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组成: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管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趋势: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下面是范蠡的部分生意经,请同学们阅读并受到启发,将来成为爱国商人。 生意要勤紧——切忌懒惰懒惰则百事费; 用度要节俭——切忌奢侈奢侈则钱财竭; 用人要方正——切忌滥用滥用则付托难;

农耕文明与古代科技

农耕文明与古代科技 摘要:古代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 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内涵丰富的农耕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儒家思想的统治、少数民族的入侵等因素都对农耕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篇主要探索的是古代科技对农耕文明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借助对中国古代的农业科技发展历史的研究,深入、具体的分析古代科技发明的产物与农耕文明的内在联系和直接影响。 关键词:农耕文明古代科技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在古代中国,农耕文明收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分工简单,规模偏小,且不用于商品交换,受封建思想的束缚,闭关自守,越来越不能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农耕文明史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古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的发展,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事物的生产者,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人类进入农耕文明,这其中,古代科技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科技带给农耕文明发展最大的帮助就是农业科学和手工业技术,农业和手工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满足生存的基本要求——衣食住行,就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活动。而

随着农业、手工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耕文明也随之不断进步和发展。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就一直把农业生产作为主要的劳动。今天在我国辽阔的领土上,有着广大的肥田沃土,这并不是偶然的事情,而是劳动人民不断和自然斗争的结果。在这长期的斗争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比如:把山野植物栽培成谷物,把野兽驯养成家畜,把飞鸟饲养成家禽;再比如:经常和洪水斗争,使河流听人们的话。 在很早的年代,在中国的大地上,就开始种植稻、麦、黍、粟。到殷代(约3300—3400年前)在栽培谷物的方法上就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那时候的播种是疏成行列的,畦与畦之间有一定的间隔,这就改进了星散丛生的原始做法。西周时期,人们又懂得了消灭杂草、深耕、宽垄等生产方法,并且为了克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创造了轮流休耕的“三圃制”这是后代“轮耕法”的起源,同时人们对于农作物的性能也有了长期实践的丰富知识,即摸清了不同作物的生长条件和习性。西汉时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像氾胜之、赵过等,他们大部分都有新的农业科学发明,一些优秀的农事理论比如“催青”等更是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地区的农民使用。除了食用作物,还有一些今天我们所谓的经济作物,比如桑蚕等在我国古代也是很早就出现了,最早的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还有各种蔬菜、水果,中国的蔬菜种类是世界上最多的,这些五彩斑斓的蔬果极大地丰富了农耕文明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 虽然很多农事发明都归公与如神农、伏羲、嫘祖等神话般的发明

2019版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3讲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的时期,发展与迟滞并存。 1.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2.经济: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文化上: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撞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阶段一明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368~1644年) 1.政治: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 (1)中央: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后发展为内阁,拥有票拟权。 (2)地方: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1)农业:明初制鱼鳞图册以抑制土地兼并;南方出现一年三熟制;发明风力水车。 (2)手工业:南方丝织业鼎盛,苏州、杭州、南京成为著名丝织业中心;官府织造超过前代,民间丝织业生产使用花楼机。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江南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商业: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帮”出现,徽商和晋商实力最强。 (4)经济政策: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和“贱商令”,实行“海禁”,外贸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文化 (1)思想:王阳明集心学大成,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2)科技 ①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②农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3)文学:适应市民阶层需求的小说兴盛,尤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最为著名。 (4)艺术:文征明以行书著名;徐渭的《牡丹蕉石图》为写意画精品;昆曲盛行。 考法1从制度创新角度考查明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典例1] (2017·全国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训练:13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课后限时集训(十三)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 迟滞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据《史记》记载,在西汉前期,拥有百万资本的商人较多,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如果一年内投入百万巨资,就可以收获二十万利息。由此可以推知,西汉前期( ) A.商业资本比较活跃B.重农抑商政策被舍弃 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D.长途贩运已较为普遍 A[由材料中“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可知,西汉商业资本充斥于民间,一方面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说明了商业资本的活跃,故选A项;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从总体来看,中国都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B项;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商人的社会地位都不高,故排除C项;题干涉及的是民间借贷现象,不是长途贩运现象,故排除D项。] 2.宋朝以前的家训大多只重视读书仕宦,对其他职业较少提及,对诸如音乐、美术、医学等杂艺则持鄙弃态度。宋朝以后的家训对其他职业多有提及,基本不鄙弃杂艺。还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宋朝家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谋生的职业观发生变化 B.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C.世家大族式的家族制度瓦解 D.主流社会观念受到冲击 B[宋朝时期商业得到较大发展,被人们所接受,才会在家训中“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故选B项;“人们谋生的职业观发生变化”只是对材料的一个解读而不是在阐述原因,故排除A项;世家大族在明清时期依然存在,故排除C项,主流社会观念受到冲击是家训变化造成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故排除D项。] 3.下表为北宋都城夜市的记载。 种类概况 固定型店铺酒楼、茶肆、金银首饰店、药铺等,其中大部分属个体私营 半固定型摊贩装饰品、迷信品、日用杂货、各类小吃 流动型摊贩各类饮食 A.社会崇尚奢靡之风B.商业管理制度较为混乱 C.专业化市场已出现D.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D[由表格可知,北宋都城夜市有固定型店铺、半固定型摊贩、流动型摊贩等类型,这说明商业经营方式的灵活多样,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北宋人民花费大量钱财和社会资源追

中国农耕文明的起源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文明延绵至今与农耕文明密不可分。现代农学将农业定义为:直接利用地力,从事作物栽培和家畜饲养而获得有机物质的生产事业。农业是什么?古人认为农业包括稼、人、地、天四个因素。 稼,即农业生物。农业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等许多种类,稼专指其中的栽培植物,这反映了传统中国农业的特色,即以种植业为主。从出土遗物来看,当时北方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稷、黍、菽(大豆)、麦、麻等,南方主要种植的是水稻。中国分别是粟、菽、稻、桑、茶等许多作物的起源地之一。稼,虽然是以禾谷类粮食作物为主,但同时也包括一些蔬菜和果树等园艺植物。为了弥补主食的不足,中国传统农业中还种植了品种丰富的蔬菜和果树。其中原产于中国最主要的蔬菜有:白菜、萝卜、芥菜等。引进的品种主要有黄瓜、茄子和辣椒等。 中国古代的农业中还包括一定数量的饲养动物,与“五谷”相提并论的是“六畜”。“六畜”指的是猪、牛、马、羊、鸡、狗六种主要动物。马主要用作运输,作为战争工具,养马业受到统治阶级重视。牛是农民的宝贝,主要用于耕作。猪和羊在用作肉食的同时,主要养来积肥料,为种植业服务。狗最初是为了助猎,进入农业定居生活以后,狗的作用变为了看家。养鸡除了提供肉、蛋外,最重要的作用大概就是司晨。六畜之外,中国古代还养殖了鱼、蚕、蜜蜂、白蜡虫等动物,其中养蚕业在中国传统农业中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夫稼,为之者人也”。人,即是庄稼汉。人之为人,在于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中国农民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发明了众多较为先进的农业工具,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并通过一些有识之士的记录和总结,而成为农书。 “夫稼……生之者地也”。地,指的是土地。种庄稼离不开土地。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然而,土地资源又是有限的。农业起源之后,一些自然条件较好,适合农业的土地首先得到开发和利用,这些地方一般来说,土壤都比较肥沃,植被较好,水源比较方便。 “养之者天也”,天指的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各种自然条件,如光、热、气、水等,这些因素主宰着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其中又以雨水与农业的关系最为密切,雨多酿成水灾,雨少又导致干旱。同时古人认为病虫害的发生也与天气有关。在老天爷面前,中国传统农学表现出了两个特点:一是天人合一;二是人定胜天。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含答案)

专题综合(一)——古代史大总结 一、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 1.主要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关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2.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 (1)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其经济根源。 (2)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3)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 (4)统治者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的需要。 3.历史特征 (1)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世袭制相统一。 (2)中央和地方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借助神权和思想控制来巩固政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4.演变过程、趋势和本质 5.历史影响 (1)积极方面:①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

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②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方面:①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②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二、多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 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的为辅的特点。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耕作方式为铁犁牛耕;生产方式为精耕细作,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农业日益完善,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经营方式以“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稳定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的特点,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和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5.从经济基础的角度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的小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农业是古代最具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三、全面认识儒家思想 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在中国,曾对儒家思想采取过过激的否定态度。如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中的“批林批孔”运动,都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产生了消极影响。对待儒家思想,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吸取其精华,又要剔除其糟粕,批判地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思想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3.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2020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文档:专题2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规范练)Word版含解析

测能提速规范练(二)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1. (2017山西五校联考)下图是中国古代农耕壁画。此图可以反映当时() A .曲辕犁在北方推广 B .精耕细作农业的特点 C.农业产量大大提高 D ?集体耕作方式的优化 解析:题干图中信息并未提到地理位置,也看不出铁犁的形态,因而无法判断其是北方 并使用曲辕犁,故A项错误;题干中可以看出铁犁牛耕的场景,符合精耕细作农业的特点,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农业的产量,故C项错误;题干中展示出了铁犁牛耕,说明 其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与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不同,故D 项错误。 答案:B 2. (2017苏州调研)“其车之制,除压栏木及列槛椿外,车身用板作槽,长可二丈,阔则不等,或四寸至七寸;高约一尺。槽中架行道板一条,随槽阔狭,比槽板两头俱短一尺,用置大、小轮轴。同行道板上下通周,以龙骨板系其在上。大轴两边各带拐木四茎,置于岸 上木架之间,人凭架上踏动拐木,则龙骨板随转,循环行板刮水上岸,……”材料所述工具 () A ?两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 B .标志着古代水利设施的完善 C.开启了农具自动化先河 D ?是农业灌溉机械的重大改进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灌溉工具一一翻车,该工具是由东汉末年的毕岚发 明并由曹魏的马钧予以改进的,“两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这明显不符合历史事实,故A 项错误;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总是在不断完善和进步的,翻车的发明也不可能使这一过程达 到完善和终结,故B项错误;“开启了农具自动化先河”,翻车使用的仍然是人力而非自动化,故C项错误;翻车是对西周以来的灌溉工具如桔槔和辘轳等重大调整和改善,故D 项正确。 答案:D 3. (2017威海质检)下表为“ 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该 统计表反映了()

新人教版历史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二)中国封建朝代的更替知识要点梳理

第四单元知识要点梳理 「1?建立者(周武王)、时间(公元前1046年)、都城(镐)。 I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具体内容 -] (西周V 2?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结合 ” I 3?礼乐制度(周公制礼作乐)7规范贵族的身份 J 维护社会秩序、 巩固统治的工具 (1?建立者(周平王)、时间(公元前770年)、都城(洛阳)。 b5E2RGbCAP 东周< 2春秋 s D 愛 耕文明时代{ 一3?战国 '春秋五霸的两种说法 -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管仲改革)、标志 .齐桓公的品质和退避三舍、卧薪尝胆 「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地理位置:齐(今山东),楚(长江流域),秦(西 J 边关中),燕(华北、东北),赵(河北),魏(河 南),韩(陕西) <秦国商鞅变法:变法内容、变法前后变化、作用 1?建立者(秦王赢政)、时间(公元前 221 ――前207年)。 2?措施:自称始皇帝,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中央和地方) ,统 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思想、车轨,修建驰道、灵渠、长城 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历史上第一次农民战争。 朝 代 的 更Hrn, 替 分裂和战争 时期,春秋 主要争夺霸 卜主, 战国时 期主要意在 灭掉各国, 统一天下。 }疆域辽阔、 空前统一 的中央集 权大帝国。 广1?汉高祖刘邦:分封王侯,休养生息。7诸侯王各自为政 2.汉文帝、汉景帝:继续休养生息(文景之治)。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3?汉武帝刘彻:推恩令,监察制度,举荐制度(任用董仲舒) 尊儒术”,儒学教育,开拓疆土(抗击匈奴: 2次和亲;西域:2次出塞; 国土: 2南,即西南和南方) ZVD7东汉:公元25年,刘秀。208年,曹操,孙刘联军,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蜀,222年,孙权建吴。 隋朝:581年建立。创立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开凿大运河。 f 1?建立者(李渊)、时间(公元618年)。 a 善于用人b 虚心纳谏(魏征) c 重视: 农业d 君民关系认识 e 完善三省六部制 f 完善科举制 」 3?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大开科举之门。7“贞观遗风” 4?唐玄宗:经过太宗和武则天的发展,在玄宗时期达到鼎盛: “开元盛世”。 I 5?唐由盛转衰:在唐玄宗后期,边防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安史之乱。 74J0X 宋:960年,北宋建立,宋太祖赵匡胤。 1004年,辽宋瀆州大战,签定瀆渊之盟。 D (西汉 彳 AlLg xHAQX 2?唐太宗李世民 ,“罢黜百家,独 管理 贞观之 卜社会安国力强盛 治: 疋, 1126 年,北宋被金攻破,1127宋朝皇帝被掳获,北宋灭亡。 「1127年,北宋皇族在南方临安定都,称南宋。 南宋Y 岳家军收复失地,岳飞,河南堰城大捷,宋高宗以 “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 1 L 1141年,宋金议和,宋向金称臣,割地,缴纳钱币。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LDAYtRyK 元朝:伯世纪中叶,蒙古草原上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强大起来。 1271年,忽必烈建立 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灭南宋,中国统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知识点)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商业的发展 1、原始社会:物物交换。 2、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对商业集中统一管理。 4、春秋战国 A.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 B.形成许多著名都会。 5、隋唐时期 (1)条件:政治统一和大运河开通。 (2)表现: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6、宋朝 (1)表现: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2)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7、元代:广泛流通纸币,步入新的高峰期。 8、明清时期 新特点:(1)商业市镇兴起 (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3)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4)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并成为商品 (5)白银在流通中的广泛使用 (6)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出现,形成大商帮。 ※破产农民出卖劳动力成为雇工,劳动力成为商品。 二、城市的繁荣 1、先秦至隋唐: (1)坊市制度: ①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 ②坊市分开。③唐代实行坊市制。 (2)城市职能: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2、宋代 ①打破坊市界限。②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 ③商业活动不在受政府的监视。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明清 ①城市的生产性、商业性增强。 ②在江南地区兴起工商业市镇。 ③经济职能性城市。 ④专业性城市。 ⑤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 ⑥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三、重农抑商(重点) 1、原因 根本原因:是为了保护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和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直接原因:是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加强中央集权相冲突。 2、历程 产生:战国表现:贬低身份,限制范围,征收重税。 发展:汉初表现:贬低身份,严禁购地,征收重税。 松动:中唐表现: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政策,使商人地位提高。 强化:明清表现:A. 限制经营,征收重税对。B. 限制外贸,只许广州一口通商。 3、评价 ①初期有利于保护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②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四、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2、城市商业发达 3、对外贸易发达 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5、商人群体活跃 6、商业地位低下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农耕文明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原始农业阶段:耒耜(“刀耕火种”:工具简陋、不便捷、效率低) 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主要是木、石、骨、蚌 3、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畜力取代人力,使用便捷,效率高。) 4、汉代:犁壁、播种工具耧车 5、唐代:曲辕犁(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生产力:刀耕火种——铁器牛耕 生产关系:简单协作——个体耕种 3、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根源:生产力特别落后,特点:公有、共劳、平分。 2.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国王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国有,奴隶和庶民被排除)(1)根源: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2)特点:“国有”;“侯用”;“井形”;“奴耕”。(3)兴衰历程:始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4)瓦解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私田大量增加。②战争造成劳动力减少,井田荒芜。③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私一律按亩纳税促使土地国有向私有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1)形成:在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开垦荒地,私田大量出现,生产关系发生变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这就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私田主人成为新兴地主,耕种私田的人成为佃农,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经济势力增强,他们要求废除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开展变法运动,封

历史试题岳麓版必修2第1单元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作业

一、选择题 1.《史记·货殖列传》:“由是观之,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岂所谓‘素封’者邪?非也?”该材料反映出() A.战国到西汉前期商品经济活跃 B.巨商地位很高,超过了王侯 C.司马迁具有重农抑商思想 D.西汉政府据此实行了盐铁专卖 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时商品经济繁荣,经商致富者比比皆是,富可敌国。故应选A。 2.明清时代,在京城、省城等地出现了会馆,这些会馆是() A.管理商贸的税收场所 B.同一地域的商贾交际聚会之所 C.相当于宋代边境贸易的场所 D.娱乐场所 解析:选B。根据教材所学,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住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当时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重要关系。据此本题选B项。 3.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A.工官监管的夜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物流通畅的草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解析:选B。汉代,长安城中的“市”是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与居民所住的里或坊严格分开。“市”由官府管理,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交易时间有严格的规定。故选B。 4.《旧唐书》:“(唐朝)长安(年号)中,(苏环)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江、淮之间,广陵(扬州)大镇,富甲天下。”材料没有反映出的信息是,扬州() A.地处交通要道B.出产精美工艺品 C.是繁华的都市D.市场受官府控制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可对应材料采用排除法。“扬州地当冲要”可排除A项,“广陵(扬州)大镇,富甲天下”,可排除C项;“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可据此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故答案选D。 5.王建在《汴路即事》诗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诗中的“草市”指的是() A.固定的城市商品交易市场 B.自然形成的乡村贸易集市 C.古代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场所 D.繁荣的边疆茶马市场 解析:选B。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即草市,本题选B 项。A项指城市中的“市”;C项指明清出现的会馆;D项指边疆的市场。 6.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A.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代已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骄子之路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模块一 农耕文明下的东西方世界 3 中国古代文明的转型课时强化演练

课时强化演练3 中国古代文明的转型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16·锦州检测)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 ) A.政府的主要形式不是君主制 B.内阁掌握着行政大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解析:首先应该明白利玛窦所说的贵族政治其实是官僚政治。其意思很明显,在君主制下,虽然是君主专制,但是实际运行过程中皇帝决策也要考虑大臣的意见,所以体现官僚(内阁)对于皇权的制约,D项正确。A、B、C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内阁的史实。 答案:D 2.(2016·宜春四校模拟)“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是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通过表示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刻画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两千多年来,它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促进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②体现了我国科学实用性特点③有一定的宗教迷信的色彩④促进了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 A.①④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①混淆了农学和天文学,②说明了农学的时效性,③不能正确认识农谚是长期经验的积累,④农学经验目的就是提高粮食产量,所以属于精耕细作。因此正确的是D项。 答案:D 3.(2016·山西榆社模拟)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解析: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故A项错误;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与材料中雍正帝“军机处的设立”时间上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农耕文明与中国古代教育

古代农业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闪光点 摘要:中国是以农业起家的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式耕作方式到后来的精耕细作,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农业教育表现出统治阶级强制性和连贯性,顺应自然的协和性,以及种类和朝代的不均衡性。儒家的实用主义、墨家的技艺教育以及汉字的发明和使用,都极大促进了农业教育的发展。几千年的农业发展中,比如古代的艺徒制,农本教育制度,协和的发展观念,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方法等等,都有值得现代社会借鉴和学习的地方,特别是在职业教育发展改革上面。 关键词:农业发展农业教育职业教育 中国的农业文化源远流长,其兴盛和灿烂有很多因素。最为主要的就是农业教育。历朝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生产,不仅亲事农耕,还颁布法令设置农官,以保证农事的顺利进行。这种行为明显的带有强制性的教化色彩。除此之外,农业教育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还表现出其他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农业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和连续性 几千年来农业之所以历久不衰,并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生产中的支柱产业,与历代统治者持续的重农政策是分不开的。 农业教育的强制性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原始社会时期,虽然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但在与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也在慢慢的适应,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虽然很粗糙,但至少先民们已经学会了种植,学会改造土地。当时已有传说“神农之氏耕而食,教民耒耜以兴农业”,说明当时的群居首领已经有劝农的意识。夏朝时,农业经济主要实行井田制度;到了商代,出现了公田私田之分;西周是井田制的发达时期。由于政府必须承担起农业生产管理的责任,农业技术教育也就相应而生了。奴隶社会下农业的教育形式也有多种。一是统治者以“藉田”的方式教化人民,如“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韩非子·五蠹篇》。周人先祖后稷“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着稼穑焉......天下得其利,有功。”二是以农官推广技术;三是进行集体劳动教育。“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为当时劳动的壮观景象;四是靠家庭传承农业技术。西周时期四民分业,由于“农之子恒为农的制度,使得农业技术和经验主要靠家庭世代相传。这是我国古代重农思想的开端。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西周末期井田制的瓦解,土地逐渐私有化,自耕小农普遍存在,小农经济成为当时各国的立国基础,战国时代的农本观念随之确立。另外,经济文化的大繁荣一方面使得一些农学家开办私学,他们带领学生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实践活动,另一方面盐铁技术的发明以及牛耕的使用,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政治家和思想家也纷纷提出“农本思想”。《墨子·七患篇》“以时生

农耕文明时代教案

农耕文明时代教案 农耕文明时代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分析:本课设计主要要实现的目标是一级专项目标: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就是尊重人类自己的历史。 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这一重要命题,也反映出本课程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是通过学习有关知识掌握某种重要的历史道理。 要求认识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空间或不同地域中的不同表现,这是把地理学和历史学核心概念相综合的体现。 本课设计主要是要实现课程标准-: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本课设计要实现的目标还有:-: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一)学生基础学养分析学生学习过古代文明的地域分布相关内容,对本课所涉及的古代希腊和先秦时期的中国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准备。 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人地关系知识,为学习本课的有关区域在空间的差异奠定了知识和观念上的基础。

学生已经有了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小组合作,学生之间有了合作的方法和能力,基本能够有序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对所学内容会比较感兴趣,他们对于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 而且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和将要举行的年北京奥运会十分感兴趣。 (二)学生学习设计思路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生能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闭幕式的表演为学生创设了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的情境。 为探究学习的开展开个好头。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个人之间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 本课创设让学生能够进行探究的情境是为了使学生能进行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本节课的探究时,学生要进行分组,每小组人,且要求组内的动手记录发言等角色,分工要明确,角色要转换。 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交流。 (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爱琴文明是古代希腊文明的开端,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