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 单项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 单项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D )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主体是( C )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D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C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B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D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的性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的性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C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C )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 D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16、“真理是思想形式,事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D )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C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 )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B )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D )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们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B )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2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 )

A、实践观点

B、反映论的观点

C、辩证观点

D、唯物的观点

24、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一著名论断表明( D)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D、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25、.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B)

A、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26、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B)

A、感觉—知觉—表象

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C、概念—判断—推理

D、经验—理论—经验—理论

27、恩格斯提到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观点说明( B)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具有科学性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8、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一反映一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表明( B)

A、人只能认识自己周边的具体事物

B、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C、人们无法达到对自然界最终的真理性的认识

D、人的认识能力是无法达到对绝对真理的把握

29、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D)

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多数人的主张,谬误是少数人的见解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3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C)

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31、.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 A)

A、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B、务实精神和奋斗精神

C、奉献精神和献身精神

D、探索精神和诚实精神

3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是( D)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一切从根本原则出发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D、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33、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 )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34、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A)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35、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C)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36、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A )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37、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C )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38、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 )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3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4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D )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41、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C )

A、经验主义

B、先验论

C、绝对主义

D、教条主义

42、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这是(B )

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庸俗唯物主义除外)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43、天才论是(B )

A、唯物主义反映论

B、唯心主义先验论

C、不可知主义怀疑论

D、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4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C )

A、辩证唯物论同机械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45、西方近代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有(A)

A、波浪和赫胥黎

B、培根和洛克

C、费尔巴哈

D、康德和休谟

46、坚持反映论,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独有的观点

B、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先验论的观点

47、理性认识的特点是(D)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造物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把握

D、借助了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48、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49、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B)

A、指出人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

B、指出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同一的

C、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D、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50、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C)

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正确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C、唯心主义坚持的错误观点

D、正确的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能接受的观点

5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D)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D、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52、“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表明(C )

A、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的因素

B、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单独存在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D、理性认识中包含有感性认识的成分

53、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B)

A、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4、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这种观点是(A )

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55、经验论是(A )

A、唯心主义的

B、唯物主义的

C、即可以是唯心主义的,也可以是唯物主义的

D、二元论的

56、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C)

A、从实践到认识

B、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C、从认识到实践

D、从具体到抽象

57、不可知论的怀疑论,在人的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人为地找到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本质上是错误的,但从反面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D )

A、如何驳倒唯心主义先验论

B、如何判定认识与对象、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性

C、如何判定人的认识是是否具有至上性

D、如何判定人的认识的无限性

58、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活动中(C )

A、属于人的认识能力

B、它不参与人的认识活动

C、对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压制起着重要的抑制和调节作用

D、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只起负面作用

59、想象(包括直觉、幻想)等非逻辑思维活动,它(B )

A、可以脱离逻辑思维活动单独进行

B、必须以一定的逻辑思维活动为基础

C、想象、灵感可以给理性思维提供积极运作的可能性

D、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

60、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是(C )

A、确定的

B、不确定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

61、主体和客体统一的基础是(C )

A、认识

B、物质

C、实践

D、精神

62、感觉、直觉、表象是(C )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63、真理和谬误的统一的含义(C )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二者互为因果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二者没有确定界限

64、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A )

A、认识论的辩证法

B、认识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

D、认识论的经验论

65、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的观点是(B)

A、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B、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C、真理问题上的一元论

D、真理问题上的多元化

66、客观真理论与唯物主义反映论是(D )

A、理论前提不同的问题

B、同一意义的问题

C、本质与现象的辩证统一

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67、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的共同特点是(B )

A、否认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B、承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C、承认真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D、割裂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68、“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A )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69、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B )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70、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D )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对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71、c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B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是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的合一的

72、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D )

A、普遍性

B、绝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直接现实性

73、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D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74、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D )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绝对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75、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D )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76、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应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77、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D)

A、类似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78、“存在就是感知”,这是个(B )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7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D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80、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于(D )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81、“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这句话说的(D )

A、现象未必反映本质

B、人的表和里总是一致的

C、所有的现象都是如实反映本质的

D、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82、认识的根据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因为:(C )

A、理性认识深刻,感性认识肤浅

B、理性认识正确,感性认识错误

C、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有区别的

83、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是:(C )

A、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B、善于思考,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C、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D、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84、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下列说法中既坚持唯物论,又坚持辩证法的有:(B)

A、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C、只有经过理性认识,才能达到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85、“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之先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D )

A、实践是获得认识的惟一途径

B、认识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D、认识和实践密不可分

86、“大灾过后必有大疫。”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都积极采用各种手段防疫灭菌,逐村挨户帮助群众掌握防护常识和操作手段。这突出表现了(C )

A、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是无限的

B、做、行动就是改造世界

C、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具有预见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D、人类的活动具有创造性

87、“在激烈竞争的时代,有创造性的思维而没有勇气、献身精神和执著的坚强的意志是摘不到丰硕的成果的。”这说明(A)

A、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人们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88、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材料要求我们“尽力而为”符合以下什么哲理(B )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B、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主观因素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89、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为我们设计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我国人民正以创造性的劳动向既定目标迈进。这一事实主要说明(C)

A、人在实践基础上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

B、人能通过抽象思维活动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人的认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能指导人们的活动

D、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创造性

90、同样是对引力规律的运用,有人用它来发射气象卫星,进行科学实验;有人用它来发射间谍卫星,进行核军备竞赛。这表明(D )

A、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性质决定规律发生作用的性质

B、规律就其本质来讲,具有二重性

C、规律的客观性受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D、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与人的主观因素是相联系的

91、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B )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系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92、10多年前,包装不善曾导致我国出口产品每年损失近1亿美元,而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包装业以每年15%的速度迅猛发展以来,又面临着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上述材料带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B )

A、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C、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规律和利用规律

D、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93、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这说明(A)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

B、真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们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

D、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94、法国的笛卡儿、荷兰的斯宾诺莎,是哲学史上的“唯理论”的代表。他们认为,“感觉给人以欺骗”。英国的培根、霍布斯则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他们主张只谈“一秒钟、一分钟、一立方米、二立方米”,而不必承认“时间”、“空间”这样的概念。这两个对立派别的共同错误是(D)

A、否认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B、否认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混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界限

D、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联系

95、形式主义的本质和要害是只图虚名,不求实效。形式主义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有的做工作不了解下情,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空喊口号;有的沉湎于文山会海,不能深入基层;有的只说空话、套话,不干实事;有的将规章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但就是不落实。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是(C)

A、对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B、现象和本质没有严格的界限

C、现象是个别的东西,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

D、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能离开现象

96、《人民日报》曾载文指出,观念的变化是不可能停止的,我们今天所达到的也只是一个新的开端。过去的20年,是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20年;今后的岁月,必然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岁月。这说明( C )

A、认识具有反复性

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认识具有无限性

D、认识具有绝对性

97、数学家陈景润说过,“做研究就像登山,很多人沿着一条山爬上去,到了最高点就满足了。可我常常要试9-10条山路,然后比较哪条山路能爬得最高。凡是别人走过的路,我都试过了,所以我知道每条路能爬多高。”这番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B )

A、认识本质和规律需要各种尝试和探索

B、认识本质和规律是一个反反复复艰苦探索、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C、认识是一个曲折、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

D、认识是一个多次飞跃的过程

98、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看事物必须要抓住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做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这种认识事物的过程和方法( A )

①是运用逻辑思维方法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思考过程②运用了联系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③说明了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④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9、从哲学上看,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是指B

A、要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

B、要使认识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向前推移

C、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D、要正确认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100、“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B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的惟一来源是实践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答案:1.A 2.B 3.D 4.A 5.D 6.C 7.B 8.C 9.C 10.C 11.B 12.C 13.B 14.C 15.A 16.A 17.D 18.A 19.B 20.D 21.B 22.B 23.A 24.D 25.D 26.B 27.A 28.B 29.D 30.C 31.A 32.A 33.A 34.C 35.C 36.D 37.C 38.C 39.A 40.C 41.D 42.B 43.B 44.C 45.D 46.B 47.D 48.C 49.D 50.D 51.D 52.A 53.B 54.A 55.C 56.C 57.C 58.C 59.B 60.C 61.C 62.C 63.C 64.B 65.B 66.B 67.D 68.A 69.B 70.D 71.C 72.D 73.D 74.B 75.D 76.A 77.D 78.B 79.D 80.D 81.D 82.C 83.C 84.B 85.C 86.C 87.D 88.A 89.B 90.C 91.B 92.A 93.B 94.A 95.D 96.C 97.C 98.C 99.A 100.B

政治学原理测精彩试题

第一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第1 章至第4 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____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是() A、《共产党宣言》 B、《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C、《资本论》 D、《国家与革命》 2、中国古代法家的治国思想主要之点是() A、霸道 B、王道 C、兼爱 D、无为而治 3、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 A、政治革命 B、社会革命 C、自行崩溃 D、外部入侵 4、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是() A、原始群 B、氏族 C、胞族 D、部落 5、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核心是() A、民主 B、自由 C、平等 D、权利 6、阶级产生的前提条件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剩余产品的产生 C、私有制的出现 D、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 7、列宁给阶级下了一个完整的、经典性定义的著作是() A、《论国家》 B、《国家与革命》 C、《伟大的创举》 D、《论无产阶级文化》 8、政治权力制约的前提是() A、权力的腐败 B、权力的异化 C、权力异化的趋势 D、权力的异化和权力异化的趋势 9、政治权力的首要基础是() A、武力 B、财富 C、技能 D、知识 10、政治腐败最大的特点是() A、国家权力的滥用 B、社会权力的滥用 C、权钱交易 D、寻租现象

11、恩格斯在《国家、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中揭示国家产生的最典型形式是() A、德意志国家的产生形式 B、罗马国家的产生形式 C、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 D、巴比伦国家的产生形式 12、西方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 A、领主占有制 B、地主占有制 C、国家占有制 D、自耕农占有制 13、中国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 A、领主占有制 B、地主占有制 C、国家占有制 D、自耕农占有制 14、中国封建官僚制的核心是() A、科举 B、等级 C、任命 D、特权 15、最早系统对国家进行分类的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洛克 D、马克思 16、无产阶级专政最本质的特征是() A、对敌人的专政 B、对人民的民主 C、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防御 D、组织经济文化建设 17、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民族问题 B、宗教问题 C、政党问题 D、政权问题 18、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时期的最基本职能是() A、加强无产阶级专政 B、强化意识形态的控制 C、维护国家的安全 D、大力发展生产力 19、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发源地是() A、亚洲 B、北美 C、东欧 D、西欧 20、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基础是() A、统一战线 B、人民军队 C、工农联盟 D、共产党的领导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政治权力的特征主要有() A、排他性与多元性 B、强制性与制约性 C、意识性与渗透性 D、工具性与组织性 E、不受法律约束性 2、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E、老子 3、以下表述中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是() A、政治是管束众人之事 B、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C、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D、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旧唯物论反映论3)唯心主义先验论4)不可知论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6)实践7)感性认识8)理性认识9)非理性因素10)人类认识的总规律11)真理12)谬误13)真理的客观性14)价值的本质15)价值原则16)真理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 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 A本质认识B深刻认识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②)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 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

电大2018年秋季《政治学原理》形考填空题选择题目及标准答案

电大2018年秋季《政治学原理》形考填空题/选择题目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4、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6、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9、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2、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14、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1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17、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1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20、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21、公民权利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22、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23、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24、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5、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人民主权学说。 26、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信访。 27、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 28、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 29、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公共利益。 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主要场所。 31、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32、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国家划分为传统型权威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权威国家。 33、封建地主阶级在进行政治统治时,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34、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

中考英语易错单选题精选(318题)附答案

中考英语易错单选题精选(318题) 1. He never _________ of visiting the Great Wall. A. tiring B. tire C. tires D. tired 2. Most Sundays _________ we go to help Uncle Wang. A. morning B. mornings C. the morning D. of mornings 3. He looked half dead, his eyes _________. A. closed tight B. closing tight C. closed tightly D. shut tightly 4. The food __________ good and _________ well. A. tastes, sells B. is tasted, is sold C. taste, sell D. smell, sold 5. There will be visionphones _______ the end of this century. A. by B. at C. for D. on 6. I have some _________ in working out the problem. A. difficulty B. difficulties C. troubles D. difficult 7. There is a wire pole along the road _________ meter. A. about fifty B. every fiftieth C. each fifty D. every 50 8. Southerners _________ rice. A. lives on B. feeds on C. lives on D. feed on 9. There is not enough light and _________ in this picture. A. dark B. darkness C. blackness D. shade 10. They picked leaves from the trees and _________. A. fed them to some little white worm B. fed some little white worm on them C. fed some little white worm with them D. A and Cc 11. She doesn't like __________ a red flower in her hair. A. to put on B. to wear C. to dress D. be dressed in 12. —Have you finished your repot yet? —No, I'll finish it in ________ ten minutes. A. another B. other C. more D. less 13. She said that she would do _______ she could __________ her daughter laugh. A. what, make B. that, make C. what, to make D. that, to make 14. Tom's mother kept telling him that he should work harder, but _________ didn't help. A. he B. which C. that D. it 15. My watch doesn't work well. I _________ it _________ next day. A. will have, repair B. have, repaired C. will get, repaired D. shall have, to be repaired 16. He has decided to live abroad, so he will ________ stay here. A. not more B. mot longer C. no longer D. no more 17. We have no secrets _________ each other. A. in B. between C. to D. from 18. Peter is ________ with all his classmates.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一、辨析题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4)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5)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用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无关系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2)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主要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练习答案

(一) 单选题 1.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 (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D) 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 参考答案: (A) 没有详解信息! 2. 当代资本主义的国有制主要存在于()。 (A) 知识经济行业之中 (B) 高度垄断行业之中 (C) 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 (D)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巨型公司中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3.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A) 是矛盾的 (B) 是两回事 (C) 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 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4.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做是()。 (A) 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 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 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D) 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 (A) 生产不足的危机 (B) 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C)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 买卖脱节的危机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6.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 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 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 它具有计量单位 (D) 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参考答案: (B) 没有详解信息! 7. 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A) 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 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 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中考英语单选各种难题易错题

中考英语单选各种难题易错题 A. What fine weather B. What a fine weather C. How a fine weather D. How fine a weather 解析:选A. 此题容易误选B. weather是不可数名词,前面不能有不定冠词。英语中经常考查的不可数名词有work, news, adivice, information等。 ( ) 2. Which is the way to the __________? A. shoe factory B. shoes factory C. shoe’s factory D. shoes’ factory 解析:选A. 此题极易误选B, C, D. 英语中名词单数可以修饰名词,如: an apple tree →two apple trees. 但注意 a man teacher→two men teachers。 ( ) 3. This class ________ now. Miss Gao teaches them。 A. are studying B. is studying C. be studying D. studying 解析:选A. 此题容易误选B. class, family, team等单词如果表示整体谓语就用单数,表示个体就用复数,从语境及其后面的代词them可以看出,class表示个体,故选择A。 ( ) 4. We will have a _________ holiday after the exam。 A. two month B. two-month C. two month’s D. two-months 解析:选择B 此题容易误选C, D. 在英语中数词中间用连字符号加名词单数,构成符合名词,在句中只能作定语,如果选择C, 需要把逗号放s后面。 ( ) 5. There is no enough ________ on the corner to put the table。 A. place B. room C. floor D. ground 解析:选B. 此题最容易误选A.。 room在句中是空间而非房间。句意:角落里没有摆桌子的空间了。 ( ) 6. We can have _____ blue sky if we create _____ less polluted world。(苏州2010) A. a; a B. a; the C. the; a D. the; the 解析:选A. 此题容易误选C, D. 根据句意:如果我们创造一个没有污染的世界,那么我们就用一个蓝色的天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

辨析题 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 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6.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 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16.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 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在政治上要求自由平等,民主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人类走到了资本主义,而只有资本主义,凭借城市的文化,才使

政治学原理单项选择题

政治学原理单项选择题 1、古希腊,柏拉图在寒《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 2、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 3、188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的建立可以视为现代政治科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 4、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 5、权利被认为是政治的根本问题,所以通过研究(权利)来研究政治是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 6、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而展开。 7、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儒家)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 8、1978年以前,中国基本上实施(民众主义)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 9、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精英主义)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 10、从科学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研究与(社会理论研究)高度结合,因此,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科学。 11、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从事城邦政制的实证研究,并专门着有《政治学》和《雅典政制》。 12、使神学和政治理论分家的是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他被认为

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自然、行为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它要求用研究13. 科学)的态度、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政治现象。 14、公民权利首先表现为(政治权利)。 15、(利益)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 16、关于权力的来源和基础,西方历史上曾经盛行(君权神授论),认为上帝是权力的来源。 17、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 18、(能力素质)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它是政治权力得以形成和保持的基础。 19、(压力方式)是政治权利的潜在作用方式。 20、(奖酬方式)以鼓励或激励为其特征,因而是一种积极的权利作用方式 2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秩序)决定政治权利的分配。 22、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 2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24、所谓三要素说,是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25、(阶级性)是政府的灵魂,统治阶级的性格构成了政府的基本性格。 26、作为1787年美国宪法主要起草人的(汉密尔顿)指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不是天使而是人。 27、用(潘恩)的话来说,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成为国王。

初中英语易错题汇总大全单项选择题

初中英语易错题汇总大全单项选择题 12. I do well in playing football, _______. (我妹妹也行。)A. so my sister does(×)B. so does my sister(√) Li Lei is really a football fan. --- _______. (确实这样.) A. So is he(×) B. So he is(√) [析] “so+be动词/助动词+主语”的倒装结构表示前面所述情况也适用于后者,意为“……也是这样”;“so+主语+be动词/助动词”的陈述结构表示对前述情况的肯定,意为“……确实如此”。 19. 例--- He didn’t go to school yesterday, did he?-- _______, though he didn’t feel very well. A. No, he didn’t (×) B. Yes, he did (√) 例--- Don’t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 by bike?-- _______. But I sometimes walk. A. No, I don’t (×) B. Yes, I do (√) [析] 习惯上英语中的yes意为“是的”,no意为“不”,但在“前否后肯”的反意疑问句或否定疑 问句中,yes意为“不”,no意为“是的”。 20.---- Excuse me, is the supermarket far from here?---- No,it's about _______. A. 7 minutes walk B. 7 minute walk C. 7 minutes' walk D. 7 minute's walk 答案为C。本题考查名词所有格用法。当名词的复数以-s结尾时,则只需要加“'”即可,则“7分钟的距离”为“7 minutes' walk”。 21. You can not imagine how much I ______ on this dress. Is it beautiful? A. paid B. took C. cost D. spent [剖析] 答案为D。本题考察四个表“花费”的动词辨析。主语为人,且和介词on搭配的动词是spend。 22. ---- Do you know _____ university student who is talking with Joe?---- Yes, she,s my cousin, Kate. A. a B. an C. the D. / [剖析] 答案为C。university虽然以元音字母u开头,但其前若使用不定冠词时,则要用 a.不过此题中不能使用不定冠词,而是特指和Joe说话的那个大学生,故要选the。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

辨析题题库: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所以哲学也人人都有。 错误。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自发地形成这样或那样的世界观,但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区分。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贝克莱)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坚持可知论,而另一部分唯心主义者(如休谟)则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坚持不可知论。 3、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观点。因为在这里,存在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物质的话,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存在是指精神的话,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与它的物质性。 4、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 错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与具体实物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把物质归结为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混淆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如,生产方式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5、大脑分泌思想,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错误。意识不是人脑自生的。65页最后一段“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主观映像。” 6、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错误。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不能以出现的先后作为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7、正确的意识其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错误。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反映,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8、唯物主义都倡导能动的反映论。 错误。264页4-7行 9、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错误。就具体认识过程而言,人们的认识能力收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但按其本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来说,人类思维是至上的,完全能够认识无限着的客观世界。(290页)在特定实践活动中,可用于实现目的中介或者手段都是有限的。但同时,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对实践既定目的超越是永无只止境的。(81页) 10、既然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那就没有必要提倡认真读书,接受间接经验。 错误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的必要性。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就人类认识总体而言的。对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主体,其绝大部分知识来源于间接经验,任何人都不必要也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在你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则是直接经验。所以,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来自于实践的,但接受直接经验的同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 11、有用即真理。(不做要求) 错误。这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是观念和行为对人有用的效果,认为概念、思想、理论是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这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真理论。(P286) 1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错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成为历史的“剧作者”。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但其作用的发挥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脱离人民群众,历史人物将一事无成。

电大行政管理本科补修课(政治学原理第三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根据(D)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 A. 柏拉图 B. 西塞罗 C. 苏哥拉底 D. 亚里士多德 满分:3 分 2. ( B )指出: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成为国王。 A. 杰斐逊 B. 潘恩 C. 汉密尔顿 D. 华盛顿 满分:3 分 3. (D)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A. 权力制约原则 B. 法治原则 C. 监督原则 D. 人民主权原则 满分:3 分 4. 马克思主义对于( D)问题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实现民主的重要标志。 A. 政权建设 B. 普选 C. 人民当家作主 D. 政治参与 满分:3 分 5. ( D )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 A. 发展经济 B. 共同富裕

C. 政治发展 D. 政治制度化 满分:3 分 6. 政党形成于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现代(D )政治发展的产物。 A. 委员会 B. 君主立宪 C. 共和民主 D. 议会民主 满分:3 分 7. 宪政的核心是( D)。 A. 形成公民社会 B. 依法治国 C. 保障自由 D. 民主政治 满分:3 分 8. 民主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进程是在( A )。 A. 19世纪 B. 20世纪 C. 19世纪末 D. 18世纪末 满分:3 分 9. 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在大多数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在所有不同版本的民主实践中,建立在自由民主理论基 础上的( C )是最通行的制度模式。 A. 直接民主 B. 间接民主 C. 宪政民主 D. 人民民主 满分:3 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和简答题(绪论~第四章,辨析题有答案)

绪论辨析题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这种说法不对 这种说法表面上强调继承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实际上是封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不对。马克思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但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之后又在中国实现。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辨析题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静中有动;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使客观事物发生现实的变化。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意识发挥作用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以遵守客观规律为前提。 3、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 (1)这种观点抹煞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3)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 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 这一观点是对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画框者为答案)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单项选择题 1.劳动是 A.社会存在和地理环境的统一 B.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D.理论和实线的统一 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B.决定社会的性质的结构 D.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3.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生产力状况表现出来 B.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 C.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D.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 4.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它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B.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C.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它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5.生产方式是指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6.人猿相揖别的标志是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D.制造工具 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率的政策,目的在于 A.全面提高人口素质B.要大力减少人口 C.限制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8.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的因素是 A.物质生产力 B.精神生产 C.国家的人口政策 D.政治制度 9.整个社会面貌的决定因素是 A.政治制度 B.精神文明 C.人口素质 10.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B、阶级斗争史 C.政治思想史 D、生产关系 11.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是 B.血缘关系 C.民族关系 D.政治思想关系 多项选择题

1.由于我国人口增长太快,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包括 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消费品增长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全民族素质提高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加重了国家、集体和家庭的负担 延缓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2.下列哪些属于天然的劳动对象 D.汽油 E.焦炭 3.人类劳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表现在 A.动物的活动是有规律的,人的活动是无规律的 动物只能利用天然的条件,人则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人则可以改造自然 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人类劳动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动物没有社会性,人则具有社会性 4.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向题,主要有 5.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向题使我们认识到 D.回到原始状态 6.社会存在的具体内容包括 D.社会形态 E.上层建筑7.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 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 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资源 D.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E.它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源 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它在某些方面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是因为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_和答案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虽然近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源自于洛克的自由主义学说,但对国家与社会之间做出严格区分的是( A ) A.黑格尔 B.孟德斯鸠 C.马克思 D.康德 2. 在政治学中,有一个特定的词汇用以指称社会秩序和政治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这个词是( A ) A.合法性 B.权利 C.权力 D.权威 3.政治权威和政治权力的最大不同在于( B ) A.权威的背后是合法暴力在支撑 B.权威依赖于人们的自愿服从 C.权威是一种强制命令 D.占据职位就拥有了权威 4. 孙中山先生认为政治是( C ) A.一种法律现象 B.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活动 C.管理众人之事的活动 D.争夺权力,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5.目前,现代国家一般都采用( A )民主制。 A.代议制 B.一元 C.直接参与 D.精英 6.作为一个分析框架,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强调社会与国家相对的二元性质,关注那些不能与国家混淆或者不能被国家淹没的社会生活领域,因而它通常被称为( A ) A.市民社会理论 B.国家主义理论 C.社会资本理论 D.社团理论 7. 把人定义政治动物,把政治规定为公民(自由人)追求公共利益“至善”活动的学者是( C ) A.黑格尔 B.马克思 C.亚里士多德 D.孟德斯鸠 8.马克思全部社会政治思想的主题是( A ) A.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 B.国家是普遍利益和共性的代表,是理性发展的最高阶段 C.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 D.建立一个充分自足的市民社会 9.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马克思市民社会观的是( A ) A.市民社会是以私利活动为内容、受盲目导向和因果律支配、同国家相对的、具有特殊性的利已社会 B.市民社会与国家都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 C.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D.把克服市民社会与政治解放联系起来 10.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兴起的最深刻根源是( A ) A.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B.对外开放的战略 C.宪法的修订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构建 11.将流行于西方世界的自由放任政策带入困境,并使政府对经济事务的干预只应保持在最低限度的这种“最小国家”理论遭受致命打击的是 ( C ) A.20世纪60年代的信仰危机 B.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 C.1929-1933年的全球经济危机 D.“水门事件”造成的政府信任危机 12.在经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过后,有经济学家认为导致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市场所带来的过剩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