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目前,人们对我国大学普遍实行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满意度并不高,这既与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改革力度不恰当有关,也与高校之间相互模仿、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有关。各高校在运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时面对的很多核心问题具有相似性,但是校院模式也不是千校一面,各高校只有将“借鉴”与“校情”结合起来进行探索与实践,才能找到适合于本学校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文章就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中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以西南科技大学10年来对校院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例,就地方本科高校如何探索与校情相符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校院模式,两级管理

高校施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既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也是各高校理顺内部管理机制,实现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需要。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1992年高校开始合并调整后学科门类迅速增多,特别是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加快了大学内部结构从建国之初的校、系二级制向校、院、系三级制的转变。所谓大学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以下简称“校院模式”)是指大学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原则,整合和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层次,通过学校分权和管理重心下移,转变学校职能部门的职能,明确学校和学院的职责和权限,形成学校宏观上决策、学院实体化运行的管理模式。[1]

校院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充分发挥学院作为办学主体的作用,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发展,提高大学的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面对国内各高校学生人数迅猛增加、学科门类与专业数量不断增长和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国际

化的现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与深化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众多高校把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作为现代大学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之一,开始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从目前来看,人们对我国大学普遍实行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满意度并不高,[2]其原因主要是各高校没有探索出与本校发展相适宜的管理模式。校院模式不是千校一面的,各高校必须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把握国家教育改革要求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针对本校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探索出与学校发展相适宜的校院模式。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盲目照抄照搬不利于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科学发展,各高校在校院模式探索与实践中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把握好力度、控制好节奏。西南科技大学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14所高校之一,具有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共有特征,其10年来对校院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已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对西南科技大学校院模式的剖析,希望能为其他地方高校探索与校情相符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提供一些思考。

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对大学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改革的启示

1.探索与校情相适宜的校院模式有利于促进大学的特色发展

《纲要》第十三章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

[3]国家层面上施行“政校分离、管办分开”,推广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就能体现在校院模式改革与创新上。学校过分集权并保留主要管理职能,势必让学校领导及职能部门忙碌于繁杂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本该作为关键来抓的战略规划、协调、评估与监督、服务等功能被弱化或流于形式。管理刻板化、考评一刀切严重影响了各学科的特色发展,从而影响学校的特色形成。

2.校院模式促进大学办学自主权的最终落实

《纲要》在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部分指出: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高等学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开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学校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设置内部管理机构,对学校人才、财产和经费等均有自主管理和使用权。[3]校院模式正是围绕发挥学校宏观调控与监督功能和强化学院办学主体地位而展开的,是大学办学自主权,特别是在教学活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办学自主权的具体体现。校院模式的真正落实与良性运转从根本上促进了大学办学自主权的最终落实。

3.校院模式是实现大学民主管理、学术自由与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学校办学效率的有力保障

《纲要》在第四十条中指出:大学要完善治理结构;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3]校院模式中,学术权在学校层面体现在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上,在学院层面上则体现在与学校对应的两个分委员会与教授委员会上。学院在管理工作中结合学科特点和学院实际情况,能更好地实现民主管理,营造适宜的学术氛围,充分发挥教授在治学上的重要作用。同时,赋予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内部管理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责任与权力,从根本上缩小了学校的管理幅度,既发挥了学校的宏观调控能力,又增强了学院办学的活力,提高了大学的运行效率。

二、推进高校校院模式改革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1.效率与效益问题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高校校院模式改革既要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相一致,又要兼顾学校的整体情况,不能急于求成,不顾学校的实际情况而盲目推进。特别是在人员配备、管理者观念、素质与能力等软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改革的步伐过急会使工作流于形式或陷于混乱中。有的高校校院模式改革中面临的

突出矛盾就是把日常管理工作大量下放到学院,而学院无论在权力分配还是人员调整上均没有配套改革措施,工作效率可能提高了,但是效益却没有体现出来。校院模式下管理重心下移如果被误解为单纯把大量的管理工作交给学院做,势必使各学院忙于应付各职能部门下放的任务,出现“学校工作人员忙着找事做,学院工作人员忙着应付事”的误区,提高学校内部治理水平则无从谈起。

2.校院两级的责权划分问题

从目前来看,校院管理模式在很多大学的改革中成效并不显著,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学校的校院模式改革只是扩大化的传统校系管理运行模式,仅仅是因为应对扩招后校级管理难度增大而作出的适应性管理结构调整,也就是所谓的“事权下移”。主要表现为主要管理职能仍然留在学校层面,没有真正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即使管理重心下移了,人权、财权等仍然集中在学校层面,学校权力仍然过于集中。因此,校院模式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处理好学校与学院之间的权力和责任的划分问题。

校院模式下学校构建的是一个简政放权,以目标管理和宏观调控为主的精干高效行政管理系统,学校的主要职责集中在制定规划、宏观决策、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服务保障等方面;与职责相对应,学校的权力主要在确定办学方向、制定主要政策、调整机构并任命相应负责人、高层次人才聘用、经费筹措与预算、审计与检查评估、后勤保障、服务咨询和公共关系协调等方面。学院的责任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内部管理、资源配置和对外交往等方面,体现了学院在大学实现办学主体目标过程中的办学实体作用,承担着大学发展的主要责任;与学院的责任相对应,学校应该根据大学总体发展目标赋予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学生管理、资源配置、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权力,以保证学院作为大学的管理中心运行的必要条件。

3.校院两级核心地位及其管理方式和功能变化

(1)就核心地位而言,校院模式下学校的核心地位由原来的决策与管理中心转化为决策中心,学院成为管理中心,在学校的指导下相对独立履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

(2)就管理方式而言,学校采用目标管理的方式对学院进行管理,而学院则通过具体、细致和及时的过程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确保学校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3)就管理功能而言,学校职能部门管理功能从管理为主变为管理为辅,实施计划、监督、调控、服务为主。

4.学院办学绩效的评比路径问题

在校院模式下,学院作为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载体,是大学重要的办学实体,在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和社会服务上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对其办学绩效的评价和比较对学校和学院自身都具有重要意义。学院办学绩效的评价与比较是学校加强宏观调控和学院加强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学院绩效评比的意义、组织方式、比较标准等都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关于校院模式下学院绩效评比的探索比较多,但是如何找到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有效评比路径仍需要各高校不断探索。

三、西南科技大学10年校院模式探索与实践回顾

西南科技大学自2000年12月组建以来,一直坚持校院模式探索与实践,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与改进中,探索出了与学校发展目标和校情基本相符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并将进一步优化和推进,以促进西南科技大学办学特色的进一步凝练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对西南科技大学10年校院模式探索与实践主要收获进行剖析。

1.学院建制的优化

校院两级管理的重心在学院,基础也是学院,完善、合理的学院建制是推行校院模式的关键。[6]2000年西南科技大学由原西南工学院和绵阳高等经济技术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以一级学科或优势二级学科为中心重新组建了学院。学院的组建既考虑到要有利于原两个学校的专业融合,又考虑到要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有利于学科的交叉、交融和发展。

2.管理重心由学校向学院逐步转移

在这10年的校院模式探索与实践中,学校遵循权利与责任相协调、集权与分权相统一、激励与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以控制节奏、逐步下移的方式将管理重心由学校层面逐渐过渡到学院层面。目前学校各学院承担了在教学、科研、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主要管理责任,同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生管理、人才引进、资源配置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享有比较充分的自主权。

3.学校管理由过程管理为主过渡到目标管理为主

西南科技大学组建10年来,学校层面的管理由先前的过程管理逐渐过渡为目标管理,目前学校对主要教辅部门、直属部门和学院均采用聘期目标与年度工作目标管理为主的方式进行管理,与在岗教职工签订《西南科技大学聘用合同书》,由学院施行年度与聘期考核管理。

4.学校职能部门工作性质的转变与工作人员素质、能力的提升

为了推动学校校院模式改革,不断探索与学校校情相符的校院模式,西南科技大学提出了“以构建现代大学体系为目标、以二级管理为主体”的学校综合改革要求,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发生了相应转变。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由从前“以管为主”转变为现在“以服务学院为主”,职能部门围绕业务技术、政

策咨询、协调沟通和对外交流等方面为学院提供服务,同时从学校层面执行相应计划、监督和调控功能。

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能否为学院提供优质的服务,与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有密切的关系。为了确保校院两级管理的顺利推进,学校要求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不断学习,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学校制定了《西南科技大学机关工作三项制度》(即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和《西南科技大学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等制度,以推动职能工作人员工作作风转变,提高办事效能。学校还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途径为教职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

5.学校注重战略规划和制度建设,把工作重点放在宏观决策、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服务保障上

学校非常重视各个阶段的战略规划制定,以确保形成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的切实可行思路,有目的地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学校实行包括人才引进、财务分配、聘期考核、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学位授予、学生录取等在内的主要政策制度改革,确保校院模式改革的顺利推进。比如学校2010年正式启动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和学院自主理财制度建设,学校制订了《西南科技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校、院(部)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试行)》、《西南科技大学关于深化学院自主理财制度的意见(试行)》、《西南科技大学学院预算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了学校、学院预决算制度,创新了经费分配方式,修订了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学校“统一领导、两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初步形成。

目前学校正在进行的《西南科技大学章程》制定工作,将为学校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提供进一步的制度保障,更好地推动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规范运行。

6.绩效评估与监督、评价机制建设

学校不断探索与学校校院模式改革步骤相符的绩效评比路径,通过一系列的考核实施办法,比如《西南科技大学部门教学工作考核实施办法》、《西南科技大学部门科研工作考核实施办法》等对学院、教辅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工作进行监督与评价。学校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对学校新建专业组织评估,并不定期组织对学院部分老专业进行评估抽查。

四、对地方本科院校推进校院模式改革的思考

地方本科高校之间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发展历程等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也因为办学历史、地理环境等问题,有很多与其他高校不同的特点。在校院模式改革中,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共同探讨和思考。

1.改革力度问题

校院模式改革步伐过慢则束缚了学校的发展,使学校有濒临淘汰的危险;改革步伐过快,又可能因管理脱节而导致管理混乱。改革力度的把握就是要求改革力度与学校发展整体水平相协调,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符。

2.管理工作人员的观念问题

观念决定一个人的未来,也决定一个组织的未来。学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观念、能力和对校院模式的认识等,对校院模式改革能否真正到位和良好运行有直接的关系。在校院模式改革中,对管理工作人员的筛选、培训、观念转变教育等十分重要。

3.学院行政色彩的淡化与学术权力的强化问题

大学的任何改革都必须是以学术为中心的,在校院模式下,如何淡化学院的行政色彩、强化学院学术权力并充分调动学院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校院模

式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大学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中,要杜绝学院变成大学管理的浓缩版,在配备学院管理干部时要坚持科学考察、民主选用的原则,确保学院学术的民主性。

参考文献:

[1]林健.大学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中的权责划分[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37-43.

[2]穆子赫.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满意率过低[J].教育与职业,2009,(16):53.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

作者:西南科技大学肖正学董发勤陈昌霞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2

年第04期

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模式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反思_顾蓓熙

九十年代以来,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一些具有一二十年办学历史的高职高专,为了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办学活力,积极探索校系二级管理模式,在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逐步向二级管理模式过渡。这种尝试有效地调动了校系二级办学的积极性,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就值得我们反思。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聘用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可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弥补师资队伍中专业实践能力弱的不足,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但是,这几年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兼职教师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究其原因,除兼职教师自身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外,主要反映在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机制问题上。 一、二级管理模式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反思 高职院校实行校系二级管理的核心是降低管理重心,下放管理权力,真正建立起学校宏观调控、系部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在向校系二级管理模式过渡的过程中,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校系二级共同推进,系部层面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对兼职教师的认识没有到位。系部把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上,没有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纳入统盘考虑。对于兼职教师的聘用往往是缺什么聘什么,临时救急,没有从教学质量、教学内容的需要出发。对于一些高层次兼职教师,如知名学者、行业有影响人物,学校花高薪聘请,到系部却成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真正到校授课、联合科研的不多,没有真正发挥他们在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模式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反思 □顾蓓熙 摘要: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但近年来,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反思校系二级管理模式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角度出发,形成校系共管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格局、打造“结构多层次、授课多样化”的兼职教师队伍特色、构建管理“多元化”的兼职教师队伍服务体系、建立专兼结合的“开放式”教师合作机制。 关键词:高职教育;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管理 作者简介:顾蓓熙(1968-),女,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人事处处长,副教授,从事教育管理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7-0053-03 除了与企业合作,农村职高办学主题也可立足于三农,服务于三农,培养现代化农民也是很好的出路。如今,大部分职高学生毕业后都想离开农村,所谓“跳出龙门”,到城市生活工作。农村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如果学校能让职高学生在校期间学会一门农业技能,毕业后回到农村创业,他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学生上手快,另外有学校作为技术依托,他们能改变本乡本土经济落后状况,带领本地农民共同富裕。因此,一方面,学校要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改变观念,让同学们立足本土,发展本地经济;另一方面,学校也同样要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技能训练上做相应安排。在这点上,江苏海门三厂职业高级中学走出了成功的一步。他们学校培养的脱贫致富技术人员,遍及当地农业管理体制的各部门。毕业生的良好表现使他们学校的涉农专业的学生招生人数大幅提高,真正做到了培养社会所需的技术人员。 总之,针对城乡职高学生的不同,制订相应教育对策,将有效地改变目前职高学生教育的欠缺,使学生毕业后更能适应社会实践,成为真正具有职业能力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陈炳和.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6,14:36. ZHIJIAOLUNYU职教论语 53 《职教论坛》2008年4月(上)

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模式探究

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模式探究 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罕见地直接提出“推进建筑业改革发展”,国务院主刀建筑业改革,这是对建筑业改革发出的最强音,这也将意味着建筑业发展将步入快车道。理清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方向,对建筑企业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具有重大意义。 标签: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模式探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三)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装配式建筑原则上应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政府投资工程应完善建设管理模式,带头推行工程总承包。加快完善工程总承包相关的招标投标、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制度规定。按照总承包负总责的原则,落实工程总承包单位在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控制、成本管理等方面的责任。除以暂估价形式包括在工程总承包范围内且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外,工程总承包单位可以直接发包总承包合同中涵盖的其他专业业务。(四)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鼓励投资咨询、勘察、设计、监理、招标代理、造价等企业采取联合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制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技术标准和合同范本。政府投资工程应带头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鼓励非政府投资工程委托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在民用建筑项目中,充分发挥建筑师的主导作用,鼓励提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 为增强我国施工企业的竞争能力,为适应项目建设大型化、一体化以及项目融资和分散项目风险的需要,探索符合我国基本建设客观规律的管理体制,有效地实施建设项目的进度、费用和质量三大控制,获得最佳的投资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的转变是施工企业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国家深入改革的需要。因此,这里提出PMC管理模式:项目管理承包(PMC)。 1、什么是项目管理承包(PMC) PMC(Project Management Contract )项目管理承包,具有相应的资质、人才和经验的项目管理承包商,受业主委托,作为业主的代表或业主延伸,帮助业主在项目前期策划、可行性研究、项目定义、计划、融资方案,以及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整个实施过程中有效的控制工程质量、进度和费用,保证项目的成功实施。PMC是业主机构的延伸,就从项目定位阶段到交付使用全过程的总体规划和计划的执行,对业主负责,与业主的目标和利益保持一致。 2、PMC通常适用于具有如下特点的项目 一是项目需要融资,并且有大量复杂的技术含量;二是业主方面包括许多公司,甚至有政府部门介入;三是需要得到商业银行或信贷机构的国际信贷;四是业主不以原有资产进行担保;五是业主想完成这个项目,但是由于内部资源短缺而难于实现。在国内,在没有政府担保的情况下,国际银行的贷款很难,因此采

班级管理模式

班级管理模式 一、班级管理目标的设定 班级管理目标的建立,是班级管理操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说任何管理模型的构建仅仅是一种方式方法,只有达到规定的目标,才能衡量一种模式的优劣甚至是成立与否。因此管理目标的设定和管理模型的建立、操作有着决定性的关系。中师的学生在校三年,这期间正是他们的身心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性的关键阶段。就大多数情况而言,学校的管理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实际上,这个基本单位具备着多种功能,它既是进行教学、组织活动、纪律规范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进行交往和个性成长的最小环境。在这样一个具有社会意义和生态意义的组织单位中,班主任担任着多重的角色。班主任既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教者,又是指导者、联系者和参与者。同时,管理的对象和目标的终端实现者又是学生,而且不同年级的师范生有着不同的阶段特征。因此班级管理的目标应该具有层次性,它相应的模式也应该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认为:在集体的教育目标中既有远景性的,又有中景性的和近景性的。这个理论启示我们,在班级管理的目标建立中,要考虑到其层次性和递进性。也就是说后一个目标的开始必须建立在前一个目标达到的基础上,前一个目标的实现又推进着更高层次目标的实现。例如,根据中师生培养规格,设定某班级一年级以“形成专业意识,打好专业基础”为管理目标;二年级以“巩固专业思想,培养专业能力”为目标;三年级以“树立教育理想,具备职业素质”为目标。这个目标体系的设定是以形成专业特色为主线,以形成集体意识为核心,以形成教育理想为最高境界。班级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管班活动使这个群体组成的异质性班级过渡成为具有纪律性和共同目标的班集体。这就告诉我们,要避免把班主任仅仅看作是一个“管教者”,纠正学生违纪行为、对学生的日常活动进行监督,这只是班主任工作职责的一部分。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通过集体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形成他们的崇高理想与职业信念。要使班级管理成为生动的、全面的、高层次的管理。 二、班级管理的“理论——操作”模型 为什么要称之为“理论——操作”模型呢?因为任何一种“模型”的建立都必须要有全面的实践基础和深刻的理论背景。本文提出的几种模型结构尚属初步认识。它主要是体现由实践认识到理论分析的一种思路。下面根据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结构和主要影响通道提出四种“理论——操作”型的模式。 1.树状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结构是以班主任为班级管理中的主干。班主任并不直接参与对全班学生的管理,他是通过对班委会的管理,再由班委会具体参与班级管理。并且由班委会将学校、班主任的管理意图渗透到学生中去。在这种模式中,班主任扮演着一个“导演”的角色。其主要特点是管理结构层次分明、程序清晰,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锻炼学生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班级。但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信息反馈。这种模式的操作要点是注重先行培养班委会成员的管理能力,正确看待和发挥班委会的中介作用,使他们成为管理过程中的“主角”。 2.网状模式在这种模式的结构中,班主任起着担纲作用,学生处在这个整体的管理网络中。它的实质是:班主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由被动接受管教变

“树”型安全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树”型安全管理模式的 探索与实践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1436-34 “树”型安全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 践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 问题的提出 煤矿生产主要是井下作业,作为井下现场变化较大、危险因素较多、人员密集型的特殊行业,如何从本质上确保安全生产,是煤炭企业经常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煤矿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可分两类:一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事故,如冲击地压事故等;二是虽然可以预防但因预防措施不到位、现场监督检查不力而发生的事故。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安全管理方式落后,缺乏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有的对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治表,不治本;有的抓安全管理只管结果、不管过程,只管物、不管人,只管一时、不管长远,只求过得去,不讲过得硬

等等;说到底是一个管理方法问题。实践证明,科学的管理方法就能有效地保证安全生产,反之就很难保证安全生产。为此,各煤矿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和研究,并创造和积累了不少先进经验,安全管理工作正在由传统的管理模式走向科学化管理的轨道。对企业发展来讲,一个好的思路,就是发展出路;对安全工作来讲,一个好的管理思路,同样也是抓好安全工作的出路。枣庄矿业集团枣庄联创公司(原陶庄煤矿)联系单位实际,创造性地对“树”型安全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与实践,其主要思路是:把自然界中树的植物原理引用到安全管理工程,并将安全管理的各要素据其性质分类为根基、主干、分枝三大部分,通过其内在联系构建成“树”型网络体系,运用“根深干壮”、“本固枝荣”的科学规律,采取“固本强根”、“标本兼治”的科学方法,力求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如长青之树样的充满生机和活力,最终达到创建本质安全型煤矿的目的。 2 “树”型安全管理模式

一、科研管理的二级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及主要问题

一、科研管理的“二级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及主要问题 目前多数高校在科研管理上采取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即在学校科研处领导下,各个院系设置科研管理部门并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科研管理。其中,高校科研处是一级管理单位,院系科研管理部门是二级管理单位。 现有的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实线为目前运行良好的部分,虚线为目前亟待加强的部分)。在目前的“二级管理模式”中高校科研处基本上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行政管理部门,即按照国家科技主管部门的要求,对科研项目进行被动管理。在过程管理中由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发出指令(1),高校科研处制定相应的办法,下达给院系科研管理部门(2),由院系科研管理部门通知教师来执行(3)。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高校科研处还是院系科研管理部门都是被动地按照上级指令执行。教师在“二级管理模式”中是最终执行者,在科技重大项目的组项中高校科研处往往直接与教师进行沟通(4),教师也会把掌握重大项目的信息反映到高校科研处(4′),教师与高校科研处双向交流的过程比较顺畅。另外,对于高校比较有优势的研究领域,国家科技主管部门会聘请该校教师作为专家对项目进行咨询和评审(5)。以上描述的是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这种被动的组织模式很难发挥“二级管理模式”更能激发院系和教师积极性的优势。在这里有两个重要的问题:①信息流在“二级管理模式”中往往是单向的,存在断裂现象,导致了科研管理信息的不畅;②“二级管理模式”的执行是被动的,导致了在这种运行机制下院系和教师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能来事照办,很难满足科研工作要以国家目标为牵引,主动提出和组织符合国家重大需求项目的要求。 二、研究高校“二级管理模式”中科技重大项目组项问题的重要意义 科技重大项目是指针对国家目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优势力量进行联合攻关,经费投入大,人员配备多,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科研项目。包括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等科技部重大

设计院运营管理模式

设计院运营管理模式 XXX设计院经过多年经营现形成了成熟的运营管理模式: 一、共七个部门 1、办公室 2、经营部 3、技术质量部 4、综合管理部 5、设计部 6财务部 7、文印部 一、职责范围: 一)办公室 1.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 a)组织起草公司各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岗位描述,组织起草公司工作流程。 b)拟定公司人力资源招聘方案和计划,在公司批准后具体实施。 C)起草或参与拟定人力资源培训计划,在公司批准后具体实施。 d)起草公司岗位人员能力评价准则,协助技术委员会进行技术人员岗位能力评价。组织起草公司绩效考核方案与计划组织实施人力资源考核的具体事项,公司绩效考核方案与计划。 e)组织起草公司绩效考核方案与计划。 f)组织起草工资、激励、福利方案,核算人员薪酬标准,在公司批准后具体实施。 g)根据公司人事管理规定和决定,起草或拟定人员进出、职务任免、薪酬调

整等文件,在公司批准后,具体实施。 2. 劳动关系管理工作 a)组织起草公司劳动合同实施细则,在公司批准后具体实施。 b)组织办理员工入院、离职、退休等手续。 C)组织社会保险基数增减变化的确认,具体实施与社会保险有关的工作。 d)参与处理有关劳动争议。 e)参与工伤事故的内部确认工作。 3. 职称与注册管理工作 a)组织起草职称与注册管理的各类文件,在公司批准后具体实施。 b)组织各类职称、注册等资格的考试、考核、申报、评审确认等工作。 C)组织实施注册师的注册、培训、聘用工作。 4. 文秘与行政工作 a)负责公司的文秘工作,起草、印制、发放公司文件。 b)参与公司有关会议的组织工作,并进行会议记录。 C)负责组织搜集与企业有关的来自各级政府的政策、文件以及相关方面的信 息。 d)负责公司内外部文件、信函、传真、电子邮件、通知的传递。 e)负责对涉及保密文件的保管、借阅、处置和销毁的管理。 f)负责保管公司除设计生产以外的各类文件与合同文本,保管各级政府有关 文件、人力资源档案、公司大事记、公司会议记录和有关证章、奖品、奖杯、证 书(包括获奖证书)礼品。 g)保管使用公司摄影摄像器材,保管各类非学术、科研、技术的影像资料。 5. 宣传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 a)起草、拟定公司的内外部宣传计划,组织公司的内外宣传工作并实施。 b)负责组织起草企业文化建设方案与计划并实施。 6. 其他工作 a)收集公司内外人力资源状况等信息,向公司提供分析数据。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

南昌航空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切实推进内涵式发展,进一步理顺学校与学院的责权利关系,充分发挥学院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学规范校院两级管理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就是要以责权划分为核心,整合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学校学院两个管理层级。通过学校分权和管理重心下移,转变部门管理职能,明确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形成学校宏观决策、部门协调配合、学院实体运作的管理模式。 第三条学校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办学单位,依法享有教学、科研、行政及财务自主权,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学院是学校党政领导下的二级管理单位,负责教学、科研、学科等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统筹管理,依照规章制度享有相应的办学和管理自主权。 第四条学校对学院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以考核评估为主要方式管理学院工作,以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为主要手段引导学院发展,以制度监督为主要途径规范学院管理权力的运行,形成科学决策、职责明确、规范管理、权责统一、有效监督的运行机制。 第五条为促进有组织的重大科研和交叉学科研究,学校设立若干独立建制的研究中心(院、所)、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享有与学院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章管理机构 第六条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会是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学校的重要决策、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涉及“三重一大”的问题由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 第七条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和行政主要负责人,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负责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姓名:代飞学号:0745513210 专业:工程管理 一、《对当前大型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思考》作者:武海清 文章在分析当前业主方大型工程项目管理内涵、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模式及监理服务范畴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适应当前建设环境下的大型工程全过程监理模式。 1、工程项目管理内涵: (1)工程项目计划管理和综合协调 (2)工程项目各阶段任务划分和目标确定 (3)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和目标控制 (4)投资控制及费用管理 (5)质量管理 (6)人力资源管理 (7)沟通信息 (8)采购管理 (9)项目风险管理 2、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模式: (1)项目管理服务(PM) (2)项目管理承包

(3)工程一体化项目管理(IPMT) 3、当前项目管理公司的主要业务范围 4、当前工程监理的主要服务范畴及内容 可以看出,监理服务的内涵已经从施工阶段的“三控两管一协调”逐步延伸到项目前期阶段监理、设计监理以及后期的保修阶段监理。 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作者:彭韶辉 文章结合对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实质概述,对目前流行的几种主要的项目管理模式特点进行比较,分析项目管理模式的适应环境和条件,分析了各模式的优缺点,提出根据企业特点建立项目管理组合模式的观点 1、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1)设计——招标——建造模式,优点是,参与工程项目的三方即业主、设计机构、承包商在各自合同的约定下,各自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义务;缺点是设计的可施工性差,监理工程师控制项目目标能力不强、工期长,不利于工程事故的责任划分,由于图纸问题产生争端等。 (2)设计采购建设模式,是将设计与施工委托给一家公司来完成,主要特点是业主把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和开工服务工作全部托付给工程总承包商负责组织实施,业主只负责整体的、原则的、目标的管理和控制(3)项目管理承包模式,该模式指项目管理承包商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管理 (4)代理型模式,采用CM制进行项目管理,关键在于选择项目经理(5)建造——运营——移交模式(BOT)是指项目确定招标→项目发起

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目前,人们对我国大学普遍实行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满意度并不高,这既与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改革力度不恰当有关,也与高校之间相互模仿、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有关。各高校在运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时面对的很多核心问题具有相似性,但是校院模式也不是千校一面,各高校只有将“借鉴”与“校情”结合起来进行探索与实践,才能找到适合于本学校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文章就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中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以西南科技大学10年来对校院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例,就地方本科高校如何探索与校情相符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校院模式,两级管理 高校施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既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也是各高校理顺内部管理机制,实现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需要。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1992年高校开始合并调整后学科门类迅速增多,特别是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加快了大学内部结构从建国之初的校、系二级制向校、院、系三级制的转变。所谓大学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以下简称“校院模式”)是指大学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原则,整合和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层次,通过学校分权和管理重心下移,转变学校职能部门的职能,明确学校和学院的职责和权限,形成学校宏观上决策、学院实体化运行的管理模式。[1] 校院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充分发挥学院作为办学主体的作用,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发展,提高大学的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面对国内各高校学生人数迅猛增加、学科门类与专业数量不断增长和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国际化的现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与深化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众多高校把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作为现代大学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之一,开始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从目前来看,人们对我国大学普遍实行的校院两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3 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3.1 我国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工程承包种类、施工技术水平等都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在国际工程项目中,也逐渐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这对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发展来说,是值得关注与进一步努力的重点。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基础设施大规模扩建以及国家针对建筑行业相关的宏微观经济政策的出台,带动着国内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对我国建筑行业来说是一重大的机遇。而伴随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又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看到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我国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做到重视、全面、客观的分析,才能促使建筑行业的进一步稳定发展。 许多国内建筑施工企业无论是在自身的技术发展还是企业的领域发展过程中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受到传统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影响,多数现存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已经欠缺科学性与合理性,不能够适应当前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体系。诸如一味追求施工进度以压缩工程成本,不够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进度与施工环节,从而给工程项目造成了一定的质量安全隐患,威胁着人们与社会的生命财产安全;市场风气存在严重的问题,受个人利益驱使的原因,在施工材料、设备以及工程承发包等过程中,存在着不公平采购与竞争的现象,使得资质不够的材料、设备及单位承担了有较高要求的工程项目;传统工程项目管理体制陈旧、落后,使得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整体效率低下,资源配置率较低。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持续与稳定发展。 并且,从有关的数据调研分析来看,国外竞争市场的激烈化,导致我国建筑企业在整个国际市场的工程项目承包份额逐渐降低,且大多数集中在非洲、非洲等落后的国家,而在英国、美国等先进发到国家的建筑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极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建筑企业大多能够承担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其资金能力与技术能力也往往雄厚,而我国建筑企业往往只能承担部分工程项目的施工或管理,并且多受到资金与技术、管理水平和经验的限制。由此

班级管理渗透心育教育模式研究实验方案

班级管理渗透心育教育模式研究实验方案 作者: 来源: 责任编辑: 2006-6-24 11:52:00发布浏览 105 次发送给好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对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从2000年秋季起,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单位。班主任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直接承担者,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班主任接触班内学生的机会最多,班主任既是学生的导师,也是学生的朋友。在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中,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班主任都具有独特的优势。现代学校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标志,这一新概念拓展了班主任的视野,使其对班主任有了新的认识,也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班主任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愿望和积极性。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通过研究,解决如何拓展班主任的工作职能,挖掘班主任工作的潜能,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的问题; 2、通过研究,解决如何使班主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途径、方法、评价等,从而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技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问题; 3、通过研究,解决如何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构建班级-年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实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目标的问题。 4、通过研究,寻找如何经过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诱导及班级学生间的心理互动等有效途径,解决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父母对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的溺爱而使青少年怕艰苦,少韧性,

二级管理模式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困惑和对策

二级管理模式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困惑和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调查问卷、访谈,概括了二级管理模式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困惑问题,剖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二级管理困惑对策 中职学校实施二级管理,既是中职校内部管理体制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要求,更是适应中职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二级管理有利于中职校形成系部的学科优势与管理特色,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增强中职校的综合实力。同时也为学校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拓宽学生知识面、更好地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提供了体制和制度保障。那么,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有效地实施二级管理?建立什么样的二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够充分调动校级、系部两个层级的办学和管理积极性呢?如何建立健全系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本文几位作者通过对我校及本市几所中职校进行调查问卷、访谈,概括了二级管理模式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困惑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1 中等职业学校二级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受中职校发展过程中历史因素与现实条件的制约,我省大多数中职校二级管理还处在初步的探索阶段,二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还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二级管理制度。学校与系部的管理职能与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影响了中职校二级管理效能的发挥。从中职校建立与实施二级管理的现实情况考察,中职校在二级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笔者认为,目前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二级管理机构责权不明 管理学认为,权力分配体系是校内管理运行机制构建的灵魂,也是二级管理运行机制是否科学、合理的关键。现阶段,省内很多中职校表现出管理体制改革不顺、责权不明的情况。 笔者进行调查和访谈中,80%以上的系部主任认为:二级管理有效实施很难,主要问题表现在校、系部的基本职能没有明确的划分,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与系部在职能存在过多的交叉和重叠,学校过程管理仍然过多地集中在校一级和职能部门,管理重心并未真正下移,以致造成学校与系部的责、权、利有分离的现象。

浅谈建筑设计院的发展与展望

浅谈建筑设计院的发展与展望 近年来建筑设计院面临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迫切需要虚报球一种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这需要以战略为中心,系统思考如何围绕着发展战略,来重新规划组织结构、运营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实现经营创新。首先,企业需要明确当前的核心能力在哪里,企业的资源如何,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做大还是做专等等一系列战略性问题。然后,根据不同企业的战略思路和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经营创新方式和途径。 目前来看,围绕着现有核心设计业务进行经营创新有两种方式:一是产品创新,二是区域扩张。例如住宅,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类型客户进行细分,形成面向青年伴侣、小太阳、中青年、中老年等各类家庭的产品类型,实现产品创新。 现有业务经营创新的另一重点是进行区域扩张。在选择目标区域的基础上,区域扩张采用何种途径也需要思考。当前,国内建筑设计院实现区域扩张可以总结为四类模式。第一类模式是依靠核心技能,以优质设计服务进行扩张。第二类模式是自我发展、自建分支进行扩张。第三类模式是采用合并收购的模式进行扩张。第四类模式是采用连锁加盟、战略合作的模式进行扩张。 围绕着新业务发展进行经营创新也有两种方式:一是垂直一体化,二是多元化。 垂直一体化即从传统的建筑设计业务向产业上下游延伸。近年来,一大批建筑设计院纷纷开拓思路和视野,积极沿产业链展开延伸,除了进入相关的设计领域例如环境景观设计、装饰设计等,也进入项目管理、代建、投资咨询、招标代理等产业的上下游。这里的典型代表是华汇工程设计集团,其业务分为设计咨询、投资、工程承包施工三大板块,形成了从项目可研-勘察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的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链。 在多元化发展方面,建筑设计院更多的还是介入投资领域,这里面既包括了和建筑设计相关的房地产投资领域,例如浙江城建设计集团、厦门建筑设计院等通过自建、收购房地产公司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也包括了利用企业的社会资源开展的其他投资和资本运作。

班干部自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探索

班干部自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探索 从第一天走上讲台起,做班主任工作至今已有18年零两个月了。魏书生老师 的“民主”班级管理思想影响了我16年。他的“改变自我,改变命运”“学生素质培 养”“学习效率提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极大的帮助了我。新课程改革开始后《新课程 标准》告诉我:“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再是执行者”。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也让我充 分认识到:对于班级管理,我们不能“一手包办”,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建立以 学生为主体,全体参与;以教师为主导,宏观调控的合作关系,建立一套自律的班级管理模式。在此观念指导下,我曾对初中的学生进行过大胆的尝试,收到了一定成效。现在的小学班级管理,我也一直在探索适合于新时期农村小学生班级管理的特有模式。我感觉:现在正在运行的“班主任调控引导,班干部自主管理”的班级模 式效果不错。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向各位同仁总结汇报一下,以期共同探索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一竞选演讲,明确班委职责 要想实现学生自主管理,首先要具备一套得力的班委成员。邓小平同志告诉我们:“事情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发现人才,提拔人才。”所以在班委成员的组建上,我 采取了同学自愿报名,鼓励全班参与的竞选演讲形式。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而且可以让同学们大胆展示自我。小学中年级学生虽然不能像中学生那样有精彩的演讲,但是已经能八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让同学们明白。这就足够了。于是我在接班初,在班会上,说明班委会成员及职责,让同学们对班委的组成及重阳的职责具体明确。便于学生选准自己竞选的目标,利于个人准备演讲。例如,本学期初,我刚接这个四年级时,在动员大会上,我宣读了“班委会成员及职责”(补 插入)。在竞选演讲中,选手必须要阐明履行职责、工作方法、特长优势、具体目标,以便接受全体同学的监督,同时也能加深老师同学对他的了解,以便分配适宜的工作。竞选演讲完毕,要求全体同学参考竞选者的平时表现及演讲情况仔细斟酌,选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班委成员。由于班委成员是尊重学生意愿,民主选举产生,而非班主任指定,所以必然会得到绝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拥护,而那些少数也就只能服从多数了。明确各自职责后,班委成员就可走马上任,参与班级管理了。(本学期班委有变动的、没变的,都做了具体说明)为给班委成员增加压力,增强责任感,本班内对班委随时进行“考评”,由学生投票选出工作负责者予以褒扬,而不负责者 则随时更换,这不但给了在任者以危机感,促使其加倍努力工作,同时也给其他候选人创造了机会,增强了他们积极进取的信心。 二值日班长,开展创新工作 班干部只能由少数同学担任,为了让全体同学都能参与班级管理,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的主人翁意识,我们采取了“值日班长轮换制”来配合班委工作。每天的值 日班长由同桌两人同时担任,共同协助班委开展工作,同时值日班长也应独立开展

“双班制”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双班制”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师教育论文 “双班制”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常玉玺 原平市范亭中学从2011年秋季开始进行“双班制”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经过近四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双班制”管理模式的推进使我校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双班制”的提出背景 现在国内高中学校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走读学校,一种是寄宿制学校,一种是半寄宿制学校。走读学校学生在校时间最短,不上早操和早晚自习,也没有住宿和吃饭问题,管理难度最小。寄宿制学校学生是全天候在学校生活,班主任必须承担超长时间和超负荷的工作量,管理难度明显加大。虽然不少学校配备了宿舍管理员,但他们不是教师,管理和教育效果不佳。 班主任配备难几乎是所有寄宿制和半寄宿制高中学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有管理经验的中年教师不愿意当,缺乏管理经验的年轻教师不敢当,而既有管理经验又愿意当班主任的总是不能满足需要。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高中阶段班主任工作难度很大,又十分辛苦,往往顾此失彼,需要全身心投入。 要减轻班主任管理负担,让更多优秀教师乐意承担班主任工作,同时使学生生活和学习都取得进步,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显然很不适应,必须寻求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在权衡得失、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我校于2011年下半年开始创新性地试行“双班制”管理模式。 二、“双班制”的基本形式

“双班制”,即在学校同时设立“教学班”和“生活班”两种班级,每个学生都同时属于两个班集体。教学班由在同一个教室上课的学生组成,一般为50人左右;生活班按住宿场所编排,一般6~8个宿舍的学生组成一个生活班,人数在50~70人之间;走读生单独编为一个生活班。 教学班和生活班各自单独设立班主任,分别称为“教学班主任”和“生活班主任”。两类班主任工作任务不同,但各方面待遇都完全相同。“教学班主任”主要负责管理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班主任”主要负责管理学生的生活行为。 “教学班主任”负责上课、自习、两操和课间时间学生的管理,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行为管理,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工作如检查学生的笔记本、作业本、典题本等“三本”,负责教室文化建设,组织班集体,建设学习小组,负责学生成绩考核和评价,等等。教学班内设班委会,班委会由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卫生委员等组成。“生活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早、午、晚三餐和午、晚休息以及宿舍内生活行为的管理,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班设团支部,团支部由团支书、生活委员、卫生委员、安全委员等组成。每一楼层有一位“生活班主任”住校管理。学生就餐以生活班为单位,在指定餐厅、指定座位就餐。餐厅有“生活班主任”陪同用餐。走读生上学和放学时间由“生活班主任”在校门口迎送学生。 三、“双班制”的逐步发展 “双班制”经过一年的运行,取得了明显的管理效果,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我校通过及时研究分析,不断进行实践探索,针对问题多次进行了调整优化。 1.优化两类班主任管理时段。早上的早操和早自习原来由“生活班主任”

设计院经营管理制度

设计院经营管理制度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调整内部分配结构,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薪酬管理制度,按照公司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遵照国家有关劳动人事法规、政策和公司其它有关规章制度,特制定本。 第一条:坚持以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条:坚持工资增长幅度不超过本公司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职工实际收入增长幅度不超过本公司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和支配原则。 第三条:坚持符合公司专业特色和经营管理特点的原则。 第四条: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的方案为公司的长期战略发展规划服务。 第五条:总说明 本方案的薪酬制度主要侧重工资、奖金和福利津贴等经济性报酬。第四章开始进行薪酬制度的描述,第一节工资制度,第二节奖金制度,第三节福利制度分别从实行模式、制定标准、执行标准三个方面对公

司的基础薪酬制度进行规定,第四节专设中长期激励薪酬制度,侧重对非经济性报酬的描述,实现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为公司的长期战略发展规划服务。 第六条:设计关键思路 一、以岗位责任、岗位绩效和岗位技能等指标综合考虑员工报酬,并适当向责任大、技术含量高的关键性岗位倾斜。 二、对于职能管理人员尽量使固定薪酬与浮动薪酬比例保持均衡;对于工程设计人员尽量降低固定薪酬所占比例,提高浮动薪酬比例,实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 三、实行绩效考核与薪酬挂钩机制。 (一)为拉开工资档次,实现按效取酬、能升能降的内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体现团体绩效和薪酬的挂钩,特设置岗效工资。岗绩工资制模式,由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年功工资、岗效工资四个单元组成。前三个单元为固定部分,约占工资总额比例的80%;后一个单元为浮动部分,占工资总额比例的20%,根据单位实现目标效益的情况上下浮动分配。

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模式探索

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模式探索 发表时间:2016-09-02T17:07:55.710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36期作者:王辉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建筑施工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与此同时施工行业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对于建筑工程行业来说,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将会直接影响到施工的质量、进度、安全、项目效益、社会信誉,在项目管理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四川仪陇 6376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建筑施工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与此同时施工行业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对于建筑工程行业来说,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将会直接影响到施工的质量、进度、安全、项目效益、社会信誉,在项目管理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传统的施工管理模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建筑行业急需在施工管理上进行改不被市场所淘汰。本文主要对建筑项目施工管理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建筑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项目;施工管理;创新 前言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服务城市轨道交通产业行业引起了党和国家、地方政府、社会、国际国内重要人土的高度关注,由此,也为建筑企业的发展赢来了一个空前发展提升的空间。但是,许多建筑企业对此还未呈现出清晰的认识,依旧沉浸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之中,不思进取,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模式落后,施工效率低下,工程质量差,施工环境不安全和事故频发、违规违约、企业高额处罚、资质降级等严重问题屡见不鲜。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筑工程随之发展,而建筑工程要更进一步发展,就需要不断更新理念,创新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现代社会中,建筑工程的发展需要科学的项目管理,只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保障建筑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竞争力,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和发展,能够有效的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同时促进工程的施工体系更加完善。当前国家非常注重央企的内部改制、改革,较快、较强能适应国际外部建筑行业高端新形势环境发展。部分地方建筑企业、国企行业在适应及推动建筑管理、创新方面仍然不够前瞻性。 1建筑项目施工管理现状分析 1.1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长久的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许多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没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管理能力。一部分的管理人员虽然有着一定的技术素养,但对工程的管理、施工质量的管理以及工程资金、工程成本管控的控制等方面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力,在工程项目推进中出现问题时,协调各方、工程保护、设计变化、标准规范提高等方面则会出现无法对工程造价进行良好的控制及管理。目前成熟的企业已在采用引进社会型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减少人员因专业限制,施工管理人员综合能力不高,出现管理偏差。 1.2工程管理比较混乱 在建筑企业中,其施工过程中的项目和企业职责和权限应该划分清楚,健全各种制度,并且制度执行的时候,力度也应该比较强。但是就现在而言,很多企业进行工程管理的时候,手段和思想都比较的落后,也与建设方的管理相关,发达的城市及西部较落后的城市在工程建设管理上、思想理念、管理手段上有较大差距,工程管理过程中的监督功能无法落实,权责不够明确,这也导致工程施工出现问题的时候,找到相关的负责人,但因管理层级问题没有人来承担具体相关的责任,导致工程建设施工缓期、交付及投入运营与项目可研及批复要求的工程产品出现偏差,过程中无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施工承包方出现主导纠偏无力。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便是权责划分、合同约定执行、过程监管职责到位比较模糊,这也导致了很多管理者在管理项目的时候主动性、积极性不够高、管理难度大,权限职责界定,复杂管理,多级、多部门管理,给整个工程的建设推进及工程质量带来了较大的隐患,对工程顺利进行非常不利。 1.3管理水平存在差距及地区差异影响偏低 目前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绝大部分的企业仍然存在管理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在施工管理的目标上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在建筑施工中没有规范的管理;没有有效的控制手段等。目前,还有大部分建筑企业存在没有系统化的施工管理体制,管理技术缺少科学化,甚至是陈旧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导致工程施工质量差,施工效率低,收益少,且施工者的施工环境差,施工安全没有保障,施工事故发生的频率较高。管理手段创新不及时,管理流程制度化控制、施工组织系统科学,工艺方案评审批流程严格,杜绝管理、设计、施工、质量、安全、投入运营方面的潜在隐患。 1.4资金短缺情况明显及社会资本引入的新模式推动力度差异明显 通过研究和调查我们能够发现,很多企业和业主在执行合同的时候,难度会比较大,甚至有些企业为了获得工程而垫付一定的资金,若是业主方出现资金断裂的情况,会导致施工的资金比较紧张,甚至会出现拖欠施工企业人员、项目劳务人员工资的情况,此外,若是原材料和物价上涨,那么给施工单位造成的不利影响会比较大,经济发达地区及城市基础投资发展的需要,各方也都在积极寻求投资新途径、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EPC,原BT模式(投融资+EPC总承包)等新模式,但在落后的经济地区及西部城市经济投融资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建设管理靠国家财政、银行借贷、及财政收入,建设资金决定工程项目的规模开发及建设推动。 2建筑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模式 2.1改善用人机制和环境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点多面广,并且人员流动频繁,必须要调动一线施工人员的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为此,企业要注重人员素质的提升,对作业人员使用新设备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确定企业施工质量和技术不断得到提升。另外,企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结合企业的开发与发展目标,加强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使企业员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并且提供人才展现知识的平台,使企业与人才实现互动的功能。同时还要关注企业的凝聚力提高,创设良好的企业工作氛围,开创企业文化,促进工作人员工作信心与团结力的提高。 2.2创新管理机制 健全的管理体制与施工进度和质量息息相关,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最终将影响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管理机制创新是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施工企业要遵从管理的基本原则,并结合自身特点,对企业原有的一些内部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对发展过程中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