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概况

武汉概况
武汉概况

武汉概括

武汉(Wǔhàn)位于江汉平原东部,地处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东端在新洲区柳河乡将军山,西端为蔡甸区成功乡窑湾村,南端在江夏区湖泗乡刘均堡村,北端至黄陂区蔡店乡下段家田村。因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交汇于此,故而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地被俗称武汉三镇。武汉东与黄冈市的团风县、鄂州市的华容区、梁子湖区、黄石市的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的嘉鱼县、咸宁市区相连,西与荆州市的洪湖市及仙桃市(省辖县级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的孝南区、孝昌县、大悟县、汉川市及黄冈市的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蝴蝶形状。在中国经济地理圈内,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是中国地理上的“心脏”,故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省会。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也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之一,中国中部地区(华中)的最大都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截止2009年,全市常住人口910万,其中城镇人口537万。

武汉全境面积达8494平方公里,为湖北省面积的4.6%。七个城市辖区面积863平方公里,外环以内面积1171.70平方公里,武汉三环线(中环线)内的城区面积684平方公里。截至2009年底建成区面积为475平方公里。十三个辖区中黄陂区面积最大为2261平方公里,江汉区面积最小为33平方公里,城区中洪山区面积最大达502平方公里。

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夏季酷热、冬季寒冷的特点。一般年均气温15.8℃-17.5℃,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0.4℃;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夏季极长达135天,因武汉地处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83°,又地处内陆、距海洋远,地形如盆地故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故夜晚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十分闷热,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夏天普遍高于37℃,极端最高气温44.5℃。初夏梅雨季节雨量集中,年降水量为1100毫米。武汉活动积温为5150℃,年无霜期240天,年日照总时数2000小时。

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中部散列东西向残丘。沿着梅子山、龟山、蛇山、洪山、小洪山、珞珈山、喻家山一带,连同辐射到两翼的马房山、桂子山、伏虎山、凤凰山等构成了武汉地形上的龙脉,武汉的绝大部分重要机构分布于该龙脉两侧,这条龙脉的头是喻家山,腰部是洪山,尾部则是月湖旁的梅子山。

平坦平原(39.25%)位于武汉市长江、汉江两岸以及湖泊周围。是棉花和蔬菜产区。

垄岗平原(42.56%)位于各湖泊周边和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带,盛产水稻和鱼。

丘陵(12.32%)分为三列,均被林木覆盖:北列分布在新洲区、黄陂区北部;中列横穿城区;南列分布在蔡甸区、江夏区北部。

低山(5.85%)主要分布在黄陂区和新洲区东北部,海拔在200米~500米以上。黄陂区和孝感市交界的双尖峰,海拔873米,是武汉最高点。

地质灾害:可考记录中,武汉发生大于3级的地震31次,未发生过大于5级的地震,曾遭受28次域外中强地震的袭击。1996年,武汉被国务院列为13座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之一。

武汉拥有长江和汉江、东荆河、滠水河、界河、府河、朱家河、沙河、倒水河和举水河等长江支流。以城区为中心,以长江为主构成了庞大水网,保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长江由汉南区进入武汉市,自西南向东北流,到天兴洲又折向东南,在左岭附近又折向东北,在新

洲区大埠出境,流程150.5公里。长江武汉段水量大,年平均7100亿立方米、汛期长、水位

变化显著,河道虽然平直,但有丘陵逼近江岸,控制河道,使河道受约束,淤积成了天兴洲、

白沙洲等沙洲。长江武汉段最窄处位于武汉长江大桥下,宽1100米;最宽处位于青山区,宽

3880米。汉江从蔡甸区进入武汉市,在南岸咀注入长江,在武汉境内河道弯曲达22处。

一、水资源量

全市水资源总量为7,169.25亿立方米,其中长江(包括汉江)7,047亿立方米,府环河36.36亿立方米,金水11.58亿立方米,滠水3.83亿立方米,倒水7.24亿立方米,举水(包括沙河)16.22亿立方米。全市出境水量以长江为总出口,总出境水量7,141亿立方米。

1956—2000年,全市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47.25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3.706亿立方米,地下水11.014亿立方米,二者重复计算量7.470亿立方米。全市平均产水模数55.8万立方米/平方公里。(表2-1、表2-2)

(一)降水量

根据武汉市28个雨量站1956—2000年资料统计,武汉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52.1毫米,折合水量105.94亿立方米。

降水量年内分配严重不均,6月降水最多,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7%,12月降水最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左右。5—7月降水就占全年降水量的45%左右。在农作物生长旺季的3—10月中,8—10月降水仅为5—7月降水的50%左右。

降水年际变化不大。1956—2003年,1983年降水最多,为1,888.6毫米,1966年降水最少,为824.8毫米,局部地区差异较为明显。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为1,100毫米~1,400毫米。江夏区南部与咸宁市相邻的山坡、湖泗一带,平均在1,400毫米以上,为降水量最多的地区。黄陂区与新洲区之间的武湖一带,平均在1,100毫米,为降水量最少的地区。(表2-3、表2-4)

(二)地表水资源

全市每年平均入境水资源量为7,122亿立方米。1956—2000年,全市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43.706 4亿立方米,换算成平均径流深为516.2毫米。受下垫面和前期干旱等因素的影响,年径流最大的年份不是降水量最大的1983年,而是1991年,径流量达90.162 6亿立方米,年径流最小的年份为1966年,径流量为19.267 4亿立方米。全市出境水量以长江为总出口,总出境水量7,141亿立方米。

径流年内来水分配不均,汛期、枯水期水量变化较大,多年平均4—9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总量的70%~80%,其中5—8月是全年来水的高峰期,这3个月径流量占全年50%~60%。年径流量最多的月份为6月或7月,单月径流量占全年20%~30%。全年径流最少的月份为1月或12月,单月径流量仅占全年2%~3%。径流年际水量相差悬殊,据金口、长轩岭、柳子港等水文站多年实测资料,最大丰水年来水量为最小枯水年的5倍~7倍。以柳子港水文站(该站包括部分黄冈地区麻城水量)为例,该站1991年径流总量39.645亿立方米,1978年径流总量5.650亿立方米,最大值是最小值的6.8倍。

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深在450毫米~600毫米,高、低相差150毫米左右。江夏区南部边界地区因降水相对偏多,为全市高值区之一,达到550毫米~600毫米以上。新洲东部、黄陂北部山区受地形、地貌影响,径流深也达到550毫米以上。蔡甸西部边界一带为径流深低值区,在450毫米以下。其他径流深变化不大,在500毫米左右。全市多年平均径流系数0.42,即约42%的降水量形成径流。(表2-5、表2-6)

地表水体主要由长江、汉江、府环河、金水、滠水、倒水、举水、东荆河、通河、沙河、界河、巡司河等河流和东湖、梁子湖等湖泊组成。(表2-7)

长江从武汉市西南部的汉南区廖家堡入境,穿越市区,在新洲区大埠镇出境,境内流程145.5公里,水面宽度一般在1,000米~2,000米之间。市域多年平均入境水量6,493亿立方米。1956—2000年长、汉江多年平均流量为7,047亿立方米,最大入境量为9,045亿立方米(1998年),最小入境量为5,659亿立方米(1972年)。长江入境后沿程接纳金水、汉江、通顺河、府环河、滠水、倒水、举水等中小河流来水。长江武汉段水文特征以汉口站为代表,多年平均水位19.18米(吴淞高程,下同),历年最高水位29.73米(1954年),历年最低水位10.08米(1865年)。汉口站多年平均实测径流量7,061亿立方米,平均流量22,400立方米/秒。

汉江从武汉市西部蔡甸区入境,在龙王庙附近汇入长江,境内流程约62公里,水面宽约300米。汉江多年平均入境水量554亿立方米(含东荆河、通顺河分洪水量),汉江武汉段水文特征以新沟站为代表,多年平均水位20.76米,历史上实测最高水位30.97米(1998年),实测最低水位15.12米(1979年)。汉江高水时,分流部分水量入东荆河和通顺河。东荆河经仙桃至汉南区边界入长江,通顺河经仙桃至蔡甸区沌口入长江。

府环河发源于随州市,流经随州、广水、安陆、云梦、孝感,进入武汉市东西湖区和黄陂区,至江岸区谌家矶汇入长江。全长316公里,

境内河段长约48公里,其多年平均入境水量36.36亿立方米,入长江水量42.02亿立方米。最大入境量为90.30亿立方米(1998年),最小入境量为7.17亿立方米(1978年)。据黄花涝水位站(1996—2003年防汛中用童家湖水位站资料,但由于该站水位资料不够系统,此处无法采用)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水位19.98米,实测最高水位29.03米(1968年),最低水位15.26米(1988年)。

金水发源于鄂东南幕阜山,自南向北,经咸宁、蒲圻(赤壁)、嘉鱼,在武汉市江夏区入境,至金口入长江,干流全长144公里,境内河段长43.1公里。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2.71亿立方米,入长江水量14.79亿立方米。最大入境量为22.62亿立方米(1969年),最小入境量为5.0亿立方米(1984年)。金水流域上游为山区,下游属平原湖区,汇集了斧头湖、鲁湖、西凉湖等湖泊的来水,河道水位变化受湖泊来水和金水闸控制影响。金水闸闸内多年平均水位19.18米,闸外多年平均水位20.21米,实测闸外最高水位30.92米(1954年)。

滠水发源于大悟县金鸡岭,集大悟、红安两县部分来水,在两河口入武汉市黄陂区境内,自北向南,经黄陂区城关镇至滠口汇入长江。干流全长142公里,流域总面积2,312平方公里,境内河段长105公里,河宽300米~400米。多年平均入境水量3.83亿立方米,入长江水量9.92亿立方米。最大入境量7.99亿立方米(1987年),最小入境量0.8亿立方米(1978年)。中段长轩岭水文站多年平均水位28.96米,实测最高水位36.22米(1955年),最低为断流。下段黄陂城关多年平均水位22.05米,实测最高水位29.31米(1954年)。河段汛期水位受长江水位顶托影响明显。境内的主要支流有泊沬港河、下石港河、梳店河、长堰河等。

倒水发源于河南新县陈店,自北向南经红安进入武汉市新洲区境内,至阳逻龙口入长江,干流全长145公里,集水面积1,572平方公里,境内河段长41.7公里。倒水原流经涨渡湖,1970年从新洲李家集以下新挖河道和裁弯取直共长38公里,改由龙口直入长江。多年平均入境水量8.32亿立方米,入长江水量8.19亿立方米。最大入境量为17.69亿立方米(1991年),最小入境量为1.67亿立方米(1961年)。李家集以下河段地势较低,水位受长江顶托影响十分明显。多年平均水位24.73米,历年最高水位30.73米(1954年),最低水位为断流。

举水源于大别山南麓,鄂豫交界的风包裂山,自北向南纵穿麻城,于新洲区份子街入境,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4.57亿立方米,入长江水量19.74亿立方米。最大入境量为35.34亿立方米(1991年),最小入境量为3.9亿立方米(1978年)。干流全长165公里,流域总面积4,059平方公里,麻城以上为山区,麻城以下地势渐趋平缓,两岸为河谷平原,地势低洼,系平原区。支流较多,主要支流左岸有阎家河、白果河、东河、沙河;右岸有跳石河、浮桥河、鄢家河。举水在新洲境内集水面积约763平方公里,干流长度51公里,属举水下游段,河宽一般在300

米~400米之间,河床由细沙组成。举水下段水位特征以柳子港站为代表,该站多年平均水位25.98米,历年最高水位33.11米(1991年),最低为断流。当长江水位较高时,举水下段水位受顶托影响。

东荆河1869年形成,自潜江泽口分汉江水,至仙桃杨林尾,分南北两支,北支经仙桃武湖入长江,南支至武汉市汉南区水洪新河口入长江,长180公里,在武汉市境内长6.5公里。东荆河下游原为洪泛区,纳通顺、通洲、西流诸河经蔡甸沌口入长江,新中国成立后,左岸开挖24.3公里新河道,筑堤与通顺河隔离,形成单一河道,改由新河口入长江。

通顺河源头原在潜江市竹板滩,1959年建泽口闸,开渠引汉江水与通顺河相通,使汉江成为通顺河源头,流经仙桃至武汉市蔡甸区沌口入长江。通顺河下段因沿袭东荆河改道前的河道,故两条河容易混淆。通顺河全长195公里,在武汉市境内长44.9公里。较大支流有通州河、纳河、黄丝河。

沙河为举水下游较大支流,源于麻城夫子河镇接天山,经夫子河入新洲境内,干流全长59.3公里,境内干流长37公里。

界河发源于孝感滑石冲,汇入童家湖。干流全长34公里,边界流程21公里。界河是黄陂与孝感的自然分界线。

巡司河源于汤逊湖,全长14.9公里,经陈家山闸、解放闸与长江相通。

河长在5公里以上的支流及小河流约有140多条。

全市湖泊均属淡水型湖泊,具有底平、水浅、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湖泊功能显著等共同特征。

2003年全市水资源普查统计,全市共有大小湖泊166个,合计面积779.56平方公里(跨界的湖泊只计算武汉市内的面积)。中心城区有湖泊38个,面积在0.5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3个。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58个。面积在3.33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1个。(2002年底颁布的《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收录湖泊192个,扣除重复统计的三角湖、汤逊湖、武湖、万家湖、北湖等5个湖泊,实际收录187个,其中中心城区43个,远城区144个)。(表2-8、表2-9)

武汉的主要特色介绍

武汉的主要特色介绍 一、地理概况 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 武昌(长江以南的市区部分) 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处,隔江鼎立 汉阳(长江以北、汉江以南市区部分) 汉口(长江西北、汉水以北的市区部分) 属行政区划的辖区13个(中心市区7个郊区6个): 现辖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7个城区,蔡甸、江夏、黄陂、新洲、东西湖、汉南6个郊区; 另有非行政区划的经济开发区3个: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即光谷)、武汉吴家山台商投资区。 二、名胜古迹 黄鹤楼 亚洲民主之门红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归元寺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路16号 东湖风景区:东湖风景区共分为五大景区,目前已对外开放的有听涛、磨山、吹笛、落雁四大景区 (听涛景区-九女墩-行吟阁-寓言雕塑园-梨园、磨山景区-楚天台-梅园-樱园、落雁景区、白马景区、吹笛景区-马鞍山森林公园、珞洪景区、东湖鸟语林、武汉植物园、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艺术馆、九峰山森林公园、关公卓刀泉、放鹰台、东湖海洋世界、东湖梅岭) 东湖周边聚集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26所高等院校,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等56个国家、省、部属科研院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中国光谷,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艺术馆 琴台 中山公园 光谷广场 木兰山风景区(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木兰清凉寨、木兰草原、云雾山、大余湾) 武汉九峰动物园 武汉科技馆 湖北省博物馆 三、主要特色街区 “武汉名小吃街”户部巷((武汉早点第一街)) 武汉最古老的街道分别为:武昌长街(今解放路)、汉口汉正街(始建于1525年)和汉阳显正街。 汉口地区:汉正街商贸街(武汉最古老的商圈)、江汉路商贸街(武汉首条商业步行街)、兰陵路酒吧一条街、吉庆街小吃街(武汉最大的大排挡街区)、精武路饮食街、香港路餐饮街、武汉文物市场一条街(位于香港路)、硚口路美食街、万松园餐饮街、台北路风情餐厅街、前进路电子产品街、大智路手机街、武广商贸街、中山大道-汉口租界建筑街区、新民众乐园购物街区、扬子街婚纱一条街、花楼街小吃一条街、解放公园林荫路(武汉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林荫路)、宝成路夜市街、汉口江滩江景街、民意街烧烤小吃街、解放大道-

海南省的气候类型是

海南省的气候类型是 1、海南是什么类型的气候? 海南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 海南岛地处热复带北缘,具有全年高温,有明显的雨、旱两季的 特点,属热带季风气候。海南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长 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制海南省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639毫米,有明显的多雨季和少雨季。每年的5~知10月份是多雨季,道总降雨量达1500毫米左右,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0~90%,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为少雨季节,仅占全年降雨量的10~30%。 2、海南岛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海南岛属热带岛屿季风性气候,受东北和西南季风影响,常风较大,热带风暴和台风频繁。 全年气温海南年均气温23.8℃,气温最低的月份为1至2月,平 均气温18℃,气温最高的月份为6至7月,平均气温27.7℃以上,最 高气温为38℃左右。海水温度年均海水温度26℃。湿度海南湿度较大,年均湿度为 77至86%。 日照量: 海南岛全年日照量在 300天以上,日照量最充足的地区是三亚市。 年降雨量 年均降雨量 1639毫米,季风雨和台风雨是海南雨水的主要来源,雨水调节了整个地区的气温,古诗曰:"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是秋。" 年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为琼中县。 季节分布 海南四季如春,一年仅分干、湿两季,其中 4至11月为湿季,12月至次年3月为干季。 台风季节集中在夏末、秋初, 8月份至10月份是台风高发期。 3、海南岛是什么气候类型?

三亚属于热带,三亚以北属于亚热带,总体来说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 4、海南的位于什么气候类型区? 海南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性气候特色的地方,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常风较大,热带风暴和台风频繁,气候资源多样。海南岛年太阳总辐射量约 110-14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为 1750至2650小时,年平均气温在23-25摄氏度之间,全年无冬。大部分地区降雨充沛,全岛年平均降雨量在 1600毫米以上。中部和东部沿海为湿润区,西南部沿海为半干燥区,其它地区为半湿润区。降雨季 节分配不均匀,冬春干旱,夏秋雨量多,光照率为50- 60%。日照时数按地区分,西部沿海最多,中部山区最少;按季节分,依夏、春、秋、冬顺序,从多到少。各地年平均气温在23-25摄氏度之间,中部山区 较低,西南部较高。全年没有冬季,1至2月为最冷,平均温度16- 24摄氏度,平均极端低温大部分在5摄氏度以上。夏季从 3月中旬 至11月上旬,7至8月为平均温度最高月份,在25-29 摄氏度。西、南、中沙群岛属于热带海洋气候,长夏无冬,全年平均气温 26.5 摄 氏度。海南岛大部分地区降雨充沛,全岛年平均降雨量在1600毫米以上。东湿西干明显。多雨中心在中部偏东的山区,年降雨量约 2000至2400毫米,西部少雨区年降雨量约1000至1200毫米。降雨季节分配 不均匀。冬春干旱,旱季自11月至翌年4、5月,长达6至7个月。 夏秋雨量多,5至10月是雨季,雨季总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占全 年降雨量的70-90% ,雨源有锋面雨、热雷雨和台风雨等。海南岛全年湿度大,年平均水汽压约23百帕(琼中)至26百帕(三亚)。中部 和东部沿海为湿润区,西南部沿海为半干燥区,其它地区为半湿润区。 5、海南属于什么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 的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7℃,大于或等于10℃的积 温为8200℃,最冷的一月份温度仍达17~24℃,年光照为1750~2650小时,光照率为50%~60%,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海南岛入春早,

无锡市地质背景概况

无锡市地质背景概况 1 气候背景 无锡市地处长江下游,东邻苏州,西接常州,北依长江,南靠浙皖,中抱太湖,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工作区范围包括江阴市、宜兴市2个县级市和崇安区、北塘区、南长区、滨湖区、惠山区、锡山区、新区7个区,地理坐标北纬31°07′—32°02′、东径119°33′—120°38′,总面积4627.46 km2。 无锡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区,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1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7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全年无霜期220天左右。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048 mm,降水的年际、季节变化较大,最大降雨量可达1738mm以上,降雨多集中在汛期的6-8月,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5%左右,汛期降雨形式多为暴雨、阵雨和连阴雨。 2 地质环境背景 2.1地形地貌 在长期的地壳持续性上升、下降以及江河湖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无锡市以平原为主,低山、残丘为辅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势总体呈西南、北高,中间低的形态展布。宜兴南部基岩广泛裸露,崇山峻岭与冲沟谷地相依分布,最高峰茗岭黄塔顶海拔高度611.5m,为全区群峰之冠;市区西南部和江阴市北部的山丘总体上呈北东、北东东走向,最高峰为惠山的三茅峰,海拔328.98 m;除此之外的广大地区均为地势低平的沉积平原,高程一般低于5 m,局部为负地形。后经城市建设、兴修水利、设闸排水、整修圩堤,已成为建设用地和良田。 2.1.1 地貌发展简史

区内地貌形态经受多次构造运动而形成,印支运动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褶皱运动,形成了一系列的褶皱隆起和坳陷,奠定了本区地形外貌的基础。 燕山期升降差异运动控制了中生代以后的沉积,区内大多数古盆和古凹陷都沉积了巨厚的侏罗系、白垩系以及第三系地层。在安阳山等地还发生了火山喷发堆积作用,填平了一部分古盆和古凹陷,形成了安阳山、狮子山等地的古火山喷发堆积地貌。 早第三纪,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继承了老构造运动性质,宜兴南部低山丘陵区持续上升,受强烈的风化剥蚀作用,表现为剥蚀夷平;北部平原区以缓慢沉降为主,并接受下第三系碎屑岩沉积。晚第三纪时期,内动力作用明显减弱,因而对早期形成的地貌进行剥蚀和改造逐渐衰减。 第四纪地质时期,地壳仍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但外动力作用加强,在冷暖气候的作用下,出现了2-3次的海陆变迁,北部长江也以不同形式影响至本区,并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冲湖积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和茗岭、惠山等低山丘陵地貌形态。 2.1.2 地貌分区及特征 根据地貌成因和形态类型的差异,全区可划分为低山丘陵构造剥蚀区、太湖冲湖积平原区和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区。依据次一级地貌形态、成因和高程等特征,又可分为七个亚区。 2.1.2.1低山丘陵剥蚀构造区 根据山体形态和出露位置分为低山丘陵、残丘、孤岛三个地貌亚区。 ⑴低山丘陵 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宜兴南部、市区西南部以及江阴北部。 宜兴南部一带山体多呈脉状,山脉连绵不断,走向明显,九里湾山、龙池山一带山体多呈东西向和北东向展布,铜官山、离墨山一带山体则多呈南北向和南东向排列。受褶皱断裂控制,组成

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和灵魂,是维系现代城市生存的基本要素,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加强城市文化的研究,对于加快城市化、提升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行为的成果总和。广义上讲,发明、研究、语言、建筑等等都属于文化范畴。城市形成衍生出建筑的构造———对宗教的需求产生了教堂,对集会的需求产生了广场,对居住的需求产生了住宅,对交换的需求产生了市场,对艺术行为的需求产生了剧院,这些都是文化的体现。以武汉为例,滨江滨湖的水域文化、龟蛇二山的自然文化、黄鹤楼等建筑文化、文人墨客遗留的诗词文化、包括老城区的街道文化、辛亥革命等纪念性文化等等综合起来,才是城市文化的全部意义,才是城市文脉之所在。 武汉市地处华中,长江、汉江两江交汇,汉口、武昌、汉阳三镇鼎立,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具有3500年文明传承,是“白云黄鹤”之乡、辛亥首义之都、明清四大古镇,汉派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发展基础良好。近年来,在承接“两型”社会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级重大战略的背景下,武汉市文化建设取得突破进展,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武汉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商文化和楚文化, 为全市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底蕴和殷实的资源。 专业艺术呈现新的繁荣

(一)舞台艺术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全市现有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8 个,包括京剧、汉剧、楚剧、音乐(民族音乐、交响音乐)、舞蹈、话剧、儿童剧、木偶剧、杂技、说唱等10 余个艺术品种。近年来,市直文艺院团按照“一团一戏”的工作目标,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新创作演出京剧《三寸金莲》、《生活秀》,汉剧《王昭君》,楚剧《三月茶香》,舞剧《山水谣》、《筑城记》、话剧《同船过渡》、《母亲》,儿童剧《春雨沙沙》、《柠檬黄的味道》、《古丢丢》,杂技《英雄天地间》等一批优秀剧(节)目。2002 年以来,每年新创作剧(节)目10 余台,获国际级奖10 余项,国家级奖70 余项。其中,舞剧《筑城记》获得文华大奖;京剧《三寸金莲》、儿童剧《柠檬黄的味道》、楚剧《三月茶香》等获得文化部文华剧目奖;舞剧《筑城记》、儿童剧《柠檬黄的味道》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二)涌现了一批艺术人才。全市现拥有副高以上专业艺术骨干256 人,著名艺术家40 人。其中,于盛乐、张家昭、邓敏、胡和颜、邱玲、冷佳华、强音、刘薇等8 人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同时还涌现了一批文艺新秀。 (三)演出市场繁荣有序。市直8 个文艺院团每年演出1800 多场。配合党和国家重大节庆活动,每年举办10 多场公益性主题性大型演出活动。武汉杂技团大型杂技晚会《英雄天地间》演出超过800 场,其中在欧洲演出420 场,观众30 多万人,收入超过1500 万元。“双休(假日)天天演”、“月末音乐会”、文化下乡、暑期未成年人艺术鉴赏月等文化品牌活动效益明显。 社会文化取得新的成绩

武汉地铁概况

武汉地铁 ◆地铁1号线 横穿汉口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和东西湖区,沿长江和汉江北岸横贯汉口东西城区。全长29.7公里,设站27座。 一期工程于2000年12月开建,全长10公里,沿京汉大道,从东往西设10座站点:黄浦路站、三阳路站、大智路站、循礼门站、友谊路站、利济北路站、崇仁路站、硚口路站、太平洋站和宗关站。二期全长19.468公里,西段设汉西一路站、古田四路站、古田三路站、古田二路站、古田一路站、舵落口站、竹叶海车站、额头湾站、五环大道站、东吴大道站至金山大道站止,全长12.478公里,设11座车站;东段自一期工程黄浦路站起,沿解放大道向东,设头道街站、二七路站、徐州新村站、丹水池站、新荣站至堤角站止,全长6.99公里,设6座车站。 ●2010年7月建成试运营。 ◆地铁2号线一期 一期工程线路贯穿武汉市西北-东南,是武汉市首条穿越长江的地铁。起点为汉口常青花园北侧的金银潭站,终点为武昌鲁巷站,线路全长27.98公里,全线设21座车站。 分别为:金银潭站、常青花园站、金色雅园站、汉口火车站站、范湖站、青年路站、航空路站、中山公园站、循礼门站、江汉路站、积玉桥站、螃蟹甲站、小龟山站、洪山广场站、中南路站、宝通寺站、街道口站、广埠屯站、虎泉站、名都站、光谷广场站。 ●2013年建成试运营。 ◆地铁3号线 是武汉市第一条跨汉江线路,线路穿越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等4个城区,起于汉口三金潭,止于汉阳沌口,全长27.8公里,设站23座。 分别为:市民中心站、后湖大道站、兴业路站、二七路站、科技馆站、赵家条站、惠济二路站、香港路站、菱角湖路站、范湖站、王家墩北站、王家墩中心站、双墩站、宗关站、王家湾站、蔡家湾站、王家畈站、四新大道站、客运中心站、升官渡站、体育中心北站、体育中心南站、沌阳大道站 ●2014年建成试运营。 ◆地铁4号线 一期工程,起点为武昌站,终点至武汉站,全长16.488公里,设站15座。分别为:武昌站、梅苑小区站、中南路站、洪山广场站、周家大湾站、青鱼嘴站、东亭站、岳家嘴站、铁机路站、罗家港站、园林路站、工业大道站、工业四路站、建十路站和武汉站; 二期是武汉建设的第二条过长江地铁,线路全长16.9公里,设站13座。分部为:黄金口站(高架站)、孟家铺站(高架站)、永安堂站、玫瑰苑站、王家湾站、十里铺站、七里庙站、五里墩站、汉阳火车站、钟家村站、拦江路站、复兴路站和首义路站。 ●计划于2015年全线通车。 ◆地铁6号线 规划建设的第六条地铁——地铁6号线今年也提前上马,将连通三环线外围的沌口和金银湖,全长32.8公里。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广州市概况

广州市概况 广州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省中部,濒临南海,毗邻港澳,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北依绿色屏障白云山,南向狮子洋,东南和西南分别与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相邻。东江、西江和北江汇成珠江穿越市区而过。广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以来,广州是中国通向太平洋、印度洋和北欧的主要门户之一,以祖国“南大门”著称。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北回归线从这里通过,1999年平均气温22.6°C,年温差15-17°C,年降水量1827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7%。四季常青,繁花似锦,故有“花城”之美誉。据资料统计,有关广州市的气象参数如下:广州市气象参数表 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广东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辖十个区

和二个县级市,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人口990万人,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470亿元,与国内的大城市相比,广州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属于较高的水平。 广州是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港口城市。京广、广九、京九等多条铁路干线汇集于此。广州港可通往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0000万吨。白云机场是全国三大国际机场之一,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300万人次,可通国内外主要城市。广州还是我国主要对外贸易基地,国际性旅游城市,华南地区最大的商业、金融、科技、文化教育中心。近年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效果明显。为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至2010年,广州将建设成为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工作和生活条件方便舒适、城市风貌体现岭南特色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第四章 海南岛的气候和河流

第四章海南岛的气候和河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南岛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 2.了解海南岛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海南岛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海南岛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地区,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树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正确认识海南岛气候的优势和不利因素,珍惜海南岛气候资源,关心气象带来的灾害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阅读海南岛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年平均降水量图。 (2)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1)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 (2)认识海南岛的气温和降水时空分布规律。 三、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海南岛的气候特点和河流等两部分内容。海南岛的气候从气温和降水、台风、气候的评价等方面展开;河流则从水文特征、水资源、水力资源等方面展开。 教材设计了读海南岛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年平均降水量图等读图分析和分析海南岛的河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等两个活动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海南岛的气候和河流特征。 四、教法与学法:读图观察、讨论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出示三亚美丽风光图片,问“三亚为什么是我国避寒胜地?“[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海南岛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课本上“读图分析”并回答: 海南岛冬季气温状况:最低气温在16℃以上,说明海南岛冬季温暖。最低气温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地区。三亚成为全国避寒胜地的主要条件是偶遇寒潮南下,但有中部山地的阻挡,致使海南岛南部的气温变化不大,三亚市的月均温仍在20℃以上;

海南气候

我所认识的海南气候特点 (2014-05-01 09:55:06) 分类:好文摘录 标签: 杂谈 我与海南岛结缘于1987年底,那时国务院将在海南建 省的消息传出,全国涌现十万人才下海南的洪流,我由此两次来海南寻求到中国最大特区工作的机会,最终未成。其间,我从海口沿海南岛东线沿海公路到了三亚,又乘了据说是日本占领时期修建的三亚--八所铁路火车,最后回到海口。虽说那次没留在海南工作,但从此我心里埋下了一个海南情结。 2006年ll月,我到海南文昌东郊椰林度假村探望在这 儿过冬的父母,来去都在海口停留,这里的阳光、椰林、沙滩又勾起我对海南的留恋,面对大街上到处贴看二三千元一平的房产广告,勾得我心跳不已,就此萌动了在海南购房的念头。到了 2007年3月,梦想成真,我在 三亚买了房,从此成了半个海南人。到2009年以后至今,我几乎每年开车自驾海南回三亚家过冬,每次都会住上四五个月。这些年我多次在海口、文昌、琼海、万宁、兴隆、陵水、三亚、五指山等地活动,对海南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一)最近,我看了2013年的一、二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这两期 分别是南海和海南的专辑,对以前停留在感性方面的认识,有了一些 理性的体会。

按《中国国家地理》的分类,海南岛地理气候分为五大区域: 1、北部为半湿润区,包括海口、定安、儋州、临高、澄迈以及屯昌的 一部分。2、东部为湿润区,包括文昌、琼海、万宁。3、西部为半干 旱区,包括昌江、东方。4、南部为半干旱半湿润区,包括三亚、陵水、乐东、保亭。5、中部为山地湿润区,包括五指山、琼中、白沙。 我最有兴趣的是海南的海口、三亚、文昌,以及琼海、万宁、陵水这 些市县之间的气候差异。最近几年有很多朋友问我关于在海南购房涉 及到的气候等环境因素的问题,我虽然对这几个地方有些亲身体验感受,但毕竞知识不系统不专业,这次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海南 岛按地理气候因素进行五大区域的划分这点,一下子就有一种点醒了 自己的感觉,以前只是感觉到这几个市县气候上有差异,现在才知道 这些差异正是由于海南岛的地理构造带来的,根据地形地貌把海南岛 划分成五大气候区域,正好解释了造成上述几个市县气候上差异的原因。 具体来看看上述市县的气侯差异,据《中国国家地理》和我收集的资料,以2012年12月31日为例,这天受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海口、文昌最低气温跌破10度,市民在阴冷寒风里换上厚厚的棉服。在海南 中部山区,最低气温降到了6度左右。而在五指山以南的三亚、乐东、保亭、陵水等,仍处于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十七八度到二十四五度 之间。 海南南部是海南岛上唯一最接近北纬18度的地方,加上中部山岭阻隔,冷锋到达南部大多锋消,所以这里不只温暖,更有着弥足珍贵的冬季 艳阳。当海南岛北部、中部冬春季节阴雨连绵之际,当“晒太阳”成为 你的冬季渴望,海南岛的南部恰好身处旱季,干燥少雨、阳光明媚。 海南南部以三亚为例,年均气温25.5度,年日照时数为2400小时,1 月份平均气温为20.9oC。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旱季降水量仅为全

无锡市地质背景概况

无锡市地质背景概况1气候背景 无锡市地处长江下游,东邻苏州,西接常州,北依长江,南靠浙皖,中抱太湖,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工作区范围包括江阴市、宜兴市2个县级市和崇安区、北塘区、南长区、滨湖区、惠山区、锡山区、新区7个区,地理坐标北纬31°07′—32°02′、东径119°33′—120°38′,总面积4627.46km2。 无锡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区,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1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7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全年无霜期220天左右。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048 mm,降水的年际、季节变化较大,最大降雨量可达1738mm以上,降雨多集中在汛期的6-8月,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5%左右,汛期降雨形式多为暴雨、阵雨和连阴雨。 2地质环境背景 2.1地形地貌 在长期的地壳持续性上升、下降以及江河湖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无锡市以平原为主,低山、残丘为辅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势总体呈西南、北高,中间低的形态展布。宜兴南部基岩广泛裸露,崇山峻岭与冲沟谷地相依分布,最高峰茗岭黄塔顶海拔高度611.5m,为全区群峰之冠;市区西南部和江阴市北部的山丘总体上呈北东、北东东走向,最高峰为惠山的三茅峰,海拔328.98 m;除此之外的广大地区均为地势低平的沉积平原,高程一般低于 5m,局部为负地形。后经城市建设、兴修水利、设闸排水、整修圩堤,已成为建设用地和良田。 2.1.1地貌发展简史

区内地貌形态经受多次构造运动而形成,印支运动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褶皱运动,形成了一系列的褶皱隆起和坳陷,奠定了本区地形外貌的基础。 燕山期升降差异运动控制了中生代以后的沉积,区内大多数古盆和古凹陷都沉积了巨厚的侏罗系、白垩系以及第三系地层。在安阳山等地还发生了火山喷发堆积作用,填平了一部分古盆和古凹陷,形成了安阳山、狮子山等地的古火山喷发堆积地貌。 早第三纪,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继承了老构造运动性质,宜兴南部低山丘陵区持续上升,受强烈的风化剥蚀作用,表现为剥蚀夷平;北部平原区以缓慢沉降为主,并接受下第三系碎屑岩沉积。晚第三纪时期,内动力作用明显减弱,因而对早期形成的地貌进行剥蚀和改造逐渐衰减。 第四纪地质时期,地壳仍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但外动力作用加强,在冷暖气候的作用下,出现了2-3次的海陆变迁,北部长江也以不同形式影响至本区,并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冲湖积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和茗岭、惠山等低山丘陵地貌形态。 2.1.2地貌分区及特征 根据地貌成因和形态类型的差异,全区可划分为低山丘陵构造剥蚀区、太湖冲湖积平原区和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区。依据次一级地貌形态、成因和高程等特征,又可分为七个亚区。 2.1.2.1低山丘陵剥蚀构造区 根据山体形态和出露位置分为低山丘陵、残丘、孤岛三个地貌亚区。 ⑴低山丘陵 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宜兴南部、市区西南部以及江阴北部。 宜兴南部一带山体多呈脉状,山脉连绵不断,走向明显,九里湾山、龙池山一带山体多呈东西向和北东向展布,铜官山、离墨山一带山体则多呈南北向和南东向排列。受褶皱断裂控制,组成

武汉概况 气候

武汉概况气候

武汉气候背景 湖北武汉武汉- 武汉市年内的气候变化较大。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初夏从每年的五月中旬开始,7月进入盛夏,气温最高气温大部分时候在37-39度,但最低气温比较高,一般在29-30度,加上湿度往往较大,常令人感到闷热难受。 十月之后进入初秋,气温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20-25度,天气干燥,有时候气温也会异常达到接近30度或超过。 从秋天步入冬天往往很快,只要有冷空气南下,气温迅速下降。 12月底到次年2月是冬季,冬季的平均气温在一般在1-3度,天气好时可以有7-8度,但是有寒潮或雨雪时常常在0度以下,比较阴冷。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武汉概况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此相汇,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通称武汉三镇。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使这座中国腹地的特大中心城市自古有着“江城”的美誉。全市现辖 13 个区、 3 个国家级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吴家山台商投资区),总面积 8494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858 万人。 武汉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园林城市。上百座大小山峦遍布三镇,近两百个湖泊座落其间,水域面积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居全国大城市之首。其中东湖水域面积 33 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 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的城市文明历史可追溯到 3500 年前的盘龙城。这是长江流域发掘出的最古老的城池,被学者认为是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的突破口。3500 年间,因水运发达,物产丰富,这里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并由军事中心进而发展为区域性政治商贸中心,武汉也因此拥有融汇多元文化的优势和特质。辛亥革命的首义文化铸就了武汉人敢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 九省通衢 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它

广州简介

广州——广东省的省会,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花城。 广州特色:广州是一座充满现代感的大都市,既充满活力,又保留着悠远的古风,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这里山明水秀,风光旖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市井风情与现代都市景观相衬托,是一个非常值得去的地方。 广州旅游:广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相传在远古时候,曾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服、骑着嘴衔稻穗的五色仙羊降临此地,把稻穗赠给百姓,祝愿这里永无饥荒。从此,广州便有“羊城”、“穗城”的美称,“五羊”也成为广州的象征。据史籍记载,早在公元前214年,这里便修筑了城垣,建城至今已有2210年的历史。 广州属丘陵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 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背山面海,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长,为四季常绿、花团锦簇的“花城”广州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广州,融汇中外文化之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 目标《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利用广州山水环抱的自然地理条件,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构筑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发展城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绿化隔离带,实施“森林围城”和“山水城市”建设战略,构成“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景观格局,将广州建设成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生态型城市。 现状近年来,广州市完成为期3年的“青山绿地、蓝天碧水”一期工程,建成庄头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绿化广场、道路绿化走廊和社区公共绿地;在社会绿化中,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开展了创建花园式单位和绿化先进单位活动,效果显著;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民间特色和历史纪念意义的城市景观新亮点也突现;广州市绿道建设,贯穿243个城市景观节点和42个亚运场馆。基本连通了城市所有的文化 岭南特色 广州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级干湿季明显,地带性植被为那亚热带季风阔叶林,植物材料的运用最能体现岭南特色,加以合理配置,很好的体现了南亚热带景观及广州花城的特色。 江南园林秀丽,岭南园林通透,岭南园林一派开创了中西文化糅合,艺术与实用兼顾,园林与建筑互融的新境界。岭南园林式建筑包围着园林,它的特点是以建筑空间为主的庭院造园,宅院与园林融为一体,表现园主人追求日常生活的实在。这就是岭南园林与江南园林的本质上的区别。 珠江公园的岭南味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陶晓辉介绍,最主要是它在布局上成熟地运用了岭南园林的手法,而且处处都体现了岭南兼容并蓄的岭南文化特色。 陶晓辉说,岭南园林能自成一派,是因为地缘以及社会文化的关系,使得岭南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从小的方面说,公园采用大量的岭南本土植物,用岭南园林的借景、障景等手法细腻布局成景。从大的方面来说,在应用这些手法和材料的同时又巧妙自然地融入西方的元素。“比如最能体现岭南特色的建筑方面,一看就有岭南民居的特点,通透、轻巧,但是实际上借鉴了民居的特点也吸收了江浙和西方的一些元素。” 陶晓辉解释,最能体现岭南特色的符号是建筑,但是最能体现岭南园林精华的区域在荫棚区。他说,岭南园林最初也是私家园林,其特点主要以庭院的方式来体现。因此公园内真正的精

海南地理和气候

海南地理和气候 地形 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位置与疆域: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全省陆地(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3.3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海南岛与广东省的雷州半岛相隔的琼州海峡宽约18海里,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是我国最南端的领土。 山脉与河流: 海南岛的山脉多数在500至800米之间,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有81座,海拔超过1500米的山峰有五指山、鹦哥岭、俄鬃岭、猴弥岭、雅加大岭和吊罗山等。这些大山大体上分三大山脉:五指山山脉位于海南岛中部,主峰海拔1867.1米,是海南岛最高的山峰;鹦哥岭山脉位于五指山西北,主峰海拔1811.6米;雅加大岭的山脉位于岛西部,主峰海拔1519.1米。海南岛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其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 海南岛的山脉多数在500至800米之间,实际上是丘陵性低山地形。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有81座,成为绵延起伏在低丘陵之上的长垣。海拔超过1500米的山峰有五指山、鹦哥岭、俄鬃岭、猴弥岭、雅加大岭和吊罗山等。这些大山大体上分三大山脉,五指山山脉位于海南岛中部,主峰海拔1867.1米,是海南岛最高的山峰;鹦哥岭山脉位于五指山西北,主峰海拔1811.6米;雅加大岭的山脉位于岛西部,主峰海拔1519.1米。 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条,其中水面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38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三条大河的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 47%。南渡江发源于白沙县南峰山,斜贯岛北部,至海口市入海,全长 311公里;昌化江发源于琼中县空示岭,横贯海南岛西部,至昌化港入海,全长 230公里;万泉河上游分南北两支,分别发源于琼中县五指山和风门岭,两支流到琼海市龙江合口咀合流,至博鳌港入海,主流全长163公里。 气候与降水: 海南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性气候特色的地方,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常风较大,热带风暴和台风频繁,气候资源多样。海南岛年太阳总辐射量约 110-14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为1750至2650小时,年平均气温在23-25摄氏度之间,全年无冬。大部分地区降雨充沛,全岛年平均降雨量在 1600毫米以上。中部和东部沿海为湿润区,西南部沿海为半干燥区,其它地区为半湿润区。降雨季节分配不均

无锡市商业

无锡市商业发展分析

无锡市商业发展分析 一、 综述 1、 城市介绍 (1) 地理位置: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东邻上海,西望南京,南接浙 皖,北临长江,中抱太湖。人口近440万,人口215.9万。 (2) 行政区划:全市总面积47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9平方公里, 现辖江阴、宜兴两个县级市和崇安、南长、北塘、锡山、惠山、滨湖、新区七个区。 (3) 交通状况:境内京沪铁路、新长铁路、沪宁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 沪宜高速公路、宁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等纵横交错,是上海到成都、黑龙江至海南、上海到北京三条高速公路的交汇点,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节点。京杭大运河在无锡穿城而过。江阴港是长江出海口的重要换装港之一。位于新区的无锡机场的有通往全国各地的多个航班。 (4)宏观经济: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57709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7390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8%,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517.35亿元 无锡宏观经济情况 0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单位:亿元GDP 1901.22350280533003858社会消费总额487.05579.21824.1959.471127.4 财政收入265.58354.74421.8517.35706.920032004200520062007 项GDP (单社会消费总额财政收入(单人均可支配收户籍人口(单

目年份位:亿 元) (单 位:亿 元) 位:亿 元) 入(单 位:元) 位:万) 2003 1901.22 487.05 265.58 11647 442.54 2004 2350 579.21 354.74 13588 447.19 2005 2805 824.1 421.8 16005 452.84 2006 3300 959.47 517.35 18189 457.80 2007 3858 1127.38 706.9 20898 从商贸服务业看,连续三年当选为《福布斯》中国内地最佳商业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4年的708.62亿元,到2007年预计完成1127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的排位由第20位提升到14位;商品市场成交额从2004年的994亿元,到2007年预计突破2000亿元;全市亿元以上商品市场成交额占全省份额的29%,全国的4.5%;百亿元市场个数占全省半壁江山;同时完成“农贸市场商场化改造”44家,“百千万连锁放心工程”门店建设309家,对92家农贸市场实施了在线即时检测;全市已拥有城市空中航线18条、对外开放码头泊位27个,并开通了香港、澳门国际航线和韩国釜山的远洋航线,集装箱吞吐量2007年预计可完成37万标箱。 (5)人民生活 据公安部门统计,截至2006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457.80万人,其中:市区232.30万人,人口出生率6.70‰,人口死亡率6.9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584.17万人,比上年增长4.4%。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9658元,比上年增长15.8%。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89元,比上年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8880元,比上年增长10.9%。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372元,比上年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508元,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课程论文 题 目武汉市08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姓 名蒋乐学 号2008306202472 专 业土地资源管理 指导教师单玉红职 称 中国·武汉 二○一一年九月

武汉市08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摘要:土地是人类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它不仅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是价值很高的资产。对人类来说它已不再是宁静纯粹的自然,而是超过了自然的范畴,涵盖了自然、经济、技术等其它社会因素在内的综合体。土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方向和速度,并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现状是人类长期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历史产物,又是未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和基本依据。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就成为土地资源利用研究中必须的工作。 近年来,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中部经济龙头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因此,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通过对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拍之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实现武汉市经济的更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武汉土地利用均衡数量结构效益对策 武汉市概况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武汉市现有十三个辖区,其中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为城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汉南区为郊区。武汉全境面积达8494km2,其中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5.1%;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全市面积的17.3%;其他用地占全市面积的17.6%。武汉市人口为,833万人,其中7个中心区的人口为481万人。 近年来,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中部经济龙头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因此,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通过对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拍之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实现武汉市经济的更快速的发展。下面将结合1996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状况对2008年武汉是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 数量的分析 通过统计与调查,可以得到1996年和2008年武汉市各项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数量,如下表:

武汉市概况

武汉市概况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和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中地区最大城市和内外贸商埠,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交通枢纽,工业、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 武汉市是华中地区的重镇,面积8467平方公里,人口700多万,坐落于江汉平原。长江、汉水在此交汇,在地理上将武汉划分为长江以南的武昌及长江以北的汉口和汉阳。河流湖泊纵横交错,故武汉又称“江城”。先民楚人创造的灿烂的楚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地方的人们,使武汉人的性格表现得热情而刚烈,浪漫而奔放。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汉口在三镇中历史最短,而发展最快,汉口原叫江夏,因发源于陕西的汉水是当时交通便利的水道,陕西商人乘船沿汉水而下至江夏做生意,开始把江夏改称汉口,即汉水的出口。 武汉历史悠久,根据离城区5公里的黄陂滠口杨家湾发现的商代盘龙城遗址的考古结论,早在3500年前,此处已进入人类文明社会。武汉先秦时属楚国地,秦属南郡,汉

属荆州江夏郡,三国时隔江分为江夏、汉阳两县。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夏口厅。1926年汉口、武昌两县改市,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来后,三镇统建武汉市。 古代,从武汉循长江水道行进,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故有“九省通衢”之称。东汉时期蔡邕便发现其“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坂,下接江湖”的优越地理条件,认为是“导财运货,贸迁有无”的理想市场。至宋代,武昌已有“市邑雄富”的美誉,至明末清初,汉口就跻身全国四大名镇之列。康熙年间,三镇已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历来,武汉是长江中游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商业贸易中心,加之得水独厚,得中独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故为华中重镇。1860年代后,汉口开埠,江海直航;随后京汉、粤汉铁路的铺设,更使武汉四通八达。1949年以来,长江大桥和江汉一桥、二桥及汉水铁路桥的竣工,以及空中航线的开辟,武汉交通运输进入新的时代。1990年后,武汉港新客运站、新火车站的投入使用,天河国际机场、长江公路桥和江汉三桥的开通,武汉成为华中第一大交通港站。今天,武汉作为中部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长江水运联通东西,京广铁路纵穿南北,北至北京,南抵广州,西去重庆,东达上海。东西水运干线和南北铁路干线使武汉的物资交流范围扩展到全国各地,成为新时代的华中重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