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日同形词的文化差异

最新中日同形词的文化差异
最新中日同形词的文化差异

目录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中日同形词的定义

第三章中日同形词产生的三种途径

3.1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中日同形词。

3.2日从本传到中国的中日同形词。

3.3偶然一致产生的同形词。

第四章三种途径所对应的文化差异对于同形词的影响

4.1、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中日同形词。

4.2、日从本传到中国的中日同形词。

4.3、偶然一致产生的同形词。

第五章中日同形词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5.1、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中日同形词。

5.2、日从本传到中国的中日同形词。

5.3、偶然一致产生的同形词。

第六章参考文献

中日同形词的文化差异

作者专业: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

作者年级:08级

作者姓名:陈笛

【中文摘要】本文以中日同形词的文化差异为切入点,将全文的重点放在同形词所反映出的两国的文化差异上。不仅是同形词本身所具有的意义的差别反映出的两国社会文化、历史变迁和民族价值观的差异,还有通过社会文化大背景的不同而表现在同形词上的差别。

本文首先介绍关于中日同形词的先行研究成果,前人关于本论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形词的词义研究上,就意义的相同、相类和不同来分别列举和分析,而本文在此基础上, 提出本文的侧重点和相对于他们的创新之处,通过中日同形词的定义、形成的三种主要途径,以及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背景引出本文的核心部分。从三种传播途径分别阐释对应的社会文化大背景的差异,包括历史文明和社会习俗等的差异,以及分不同的词性来分别追溯同形词所反映出的两国社会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日同形词,三种途径,文化差异,词性。

【英文摘要】:

【关键词】:

第一章

引言

中日两国作为亚洲的两个比邻的文明大国,自古以来的频繁交往,带动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全面的相互交流和学习,而这双向的互动所产生的结果更直接、更明显并且于无形之中是表现在语言上。本选题通过对中日同形词的了解和分析,旨在揭示同形词产生的原因及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差异,以及由于它们的存在和变化而所折射出的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变迁与不同,从侧面反映出两国近千年来的各方面的动态,为文化的寻根溯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中日同形词的产生主要有从中国传入日本、从日本传入中国和偶然一致三种途径。通过语言文字文化的传播方向,可以了解到两国文化的发展态势、社会的开放发展程度和影响力;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直观的交流工具,反映了中日在政治、经济和生活等各方各面的特点,体现了社会的部分面貌特点,从语音、书写形式和语用方面的差异折射了文化方面的不同,而这也是借以充分了解两国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对于这一论题,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字的语音、词汇、语法对日语汉字的影响,日语汉字流入中国对汉字的利弊影响,以及两者的对比方面和汉字的词源问题。而并没有从共时和历时对比的角度就同形词背后的隐藏的文化差异进行探讨,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的动态,明治维新、西方文化的引入、自身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并没有被深入地纳入考虑的范畴。

而日本学者对中日同形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上古音关系研究上,对日本汉字的探讨由来已久。明治维新前后,还创立了现代日语语言学。但主要局限于汉字及汉字词本身的研究上,如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构造、汉字词的使用、汉字词的特点等方面。而没有引用社会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观点,因而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两者关系的研究相对滞后。

本文作者认为语言文字作为直接的交流工具,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而文字作为纪录社会生活的工具更是敏感的凸现社会生活面貌和变迁。本文运用历时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观点,把语言文字所反映出的社会面貌挖掘出来,也论述了两国在文字发展的千年中,整个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这是与前人论著的不同之处,推究出了文字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含义。

第1章中日同形词的定义。

同形词是着眼于书写形式上的联系,论述的对象是用文字记录的词,因而把同形词定义为

字形相同而实际上作为不同的词来运用的一组词。中日同形词即在中日两国中存在着书写形

式相同或相似的一部分字词,它们的意义或相同、相类或完全不一样,传播途径也各异,但重点在于书写形式的一致之处。

第2章中日同形词产生的三种主要途径。

2.1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中日同形词。

从秦汉时期开始日本借鉴中国的文化,对于当时只有口头语言,而并没有文字的日本来说,语言文字也是他们借鉴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引进了大量的汉字作为日语中的表音元素,这成为日本创造文字的基础。如:茶(ちゃ)、生姜(しょうが)、马(うま)、象(ぞう)、兰(らん)、牡丹(ぼたん)另加几个动词和形容词等等。这些词都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在当时主

要通过中国传播佛学的僧人和日本对汉文化感兴趣的学者带过去,现在依然在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

2.2从日本传到中国的三种中日同形词。

2.21日语式汉字

場合、場面、場所、便所、備品、武士道、舞台、貯蓄、調製、大本営、道具、不景気、服従、服務、被写、副食(物)、復習、破門、派出所、必要、保険、方針、表現、一覧表、人力車、解決、経験、権威、化粧品、希望、勤務、記録、個別、交換、克服、故障、交通、共通、距離、命令、身分、見習、美濃紙、目標、内服、内容、認可、玩具、例外、連想、浪人、作物、作戦、三輪車、請求、接近、説教、節約、支部、支配、市場、執行、侵害、申請、支店、初歩、症状、処女作、処刑、集団、宗教、出席、総計、倉庫、想像、体験、退却、停戦、展開、手続、特別、特殊、取締、打消、話題、要素、要点、入口、覚書、貸方、借方、弓道(射术,射箭术)、高利貸、興信所(信用调查所。侦探所)、茶道、柔術、立場、出口、肉弾、引渡、読物

以上的汉字是在日本经很长的时间产生的汉字,在没有从日语中引进之前,汉语中并没有这样的汉字的使用例子。这些汉字都是基于纯粹的日语发音和造字法而产生的。

2.22近代改造的汉字(近代日本人在翻译欧美各国语言的词汇时,参照古汉语词汇的意思进行改造,这些改造的汉字被引进到汉语)。

文学、文化、文明、文法、分析、物理、演説、諷刺、学士、芸術、議決、具体、博士、保険、封建、方面、法律、法式、保障、表情、表象、意味、自由、住所、会計、階級、改造、革命、環境、課程、計画、経理、経済、権利、検討、機械、機会、機関、規則、抗議、講義、故意、交際、交渉、構造、教育、教授、共和、労働、領会、流行、政治、社会、進歩、信用、支持、思想、自然、手段、主席、主食、運動、予算、遊撃、惟一(唯一)明治时期的西学译介者大多具有较高的汉学素养,在译介西方学术用语时,借用了许多中国古典词汇,并赋予了新内涵,形成了新的术语。

2.23翻译欧美词语的汉字(明治时期,在日本通过汉字的组合把欧美的语言意译或者部分地意译,进而这些词语被引进到汉语中),这样的汉字在数量上是最大的。

对汉语词的原意加以改造,或利用汉字组成新的词,使之适合于作西文概念的译语。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译语很多。

近代日本代西方的科学影响了整个亚洲国家,先期的日本音译法创造出许多诸如瓦斯(英gas)、俱乐部(英club)、米(英meter)、混凝土(英concrete)、浪漫(英romantic)之类的词汇。虽然这些词汇现在在日语中分别用片假名表示为カスクラブメートルコンクリートロマンチック但在日本产生之初是用汉字表示的,中国也就原封不动地借用了当时的日语汉字。利用汉字组成新的词,举例:集中宿舎総合

2.3 偶然一致的中日同形词。

两国偶然一致地创造出了书写形式一致或类似的词汇。

高校音读和训读造成的意义差异

这三种形式是形成中日同形词的主要成因,它们形成了中日语言文字文化中微妙部分。但不管是以何种形式产生,同形字之间都存在着语音、书写形式、语法和语用上的差异。尤其是明治维新之后,部分中日同形词的表义已经相距甚远,这与两国语言的发音系统、社会习惯和发展是分不开的。但这是中日汉字的渊源,也是同形词表义相同的根基。

第3章三种途径所对应的文化差异对于同形词的影响。

3.1 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中日同形词。

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汉字是最初秦汉时,中国有着强大的国力,语言文字已经形成了比较明确的系统;而日本在当时并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口头语言。于是在引进中国佛教文化的同时

吸收了中国的汉字,作为日文中的表音符号,为没有书面表达形式的日语注音。可见,日本的

语言文字文化的发展起步是较晚的,远在中国之后,从而也就决定了文化的传播方向是从中国

流向日本。

在没有书写形式的情况下,日本吸收的汉字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名词上,如饮食中的“豆腐(とうふ)、煎饼(せんべい)、馒头(まんじゅう)、茶(ちゃ)、生姜(しょ

うが)”等;还有动物中的:“马(うま)、豹(ひょう)、象(ぞう)、狮子(しし)、猩猩(し

ょうじょう)、骆驼”;花卉中的“兰(らん)、菊(きく)、牡丹(ぼたん)、葡萄(ぶどう)”。中国的特有词汇,压迫,剥削???

3.2 从日本传到中国的三种中日同形词。

3.21日语式汉字

物语辩护士歌舞伎武士道柔道花道权益

日本特有的军事组织大本营(だいほんえい)

这些汉字是在日本经很长的时间产生的汉字,在没有从日语中引进之前,汉语中并没有这样的汉字的使用例子。它们都是基于纯粹的日语发音和造字法而产生的,主要是日本古典技艺

名称,如武士道(ぶしどう)、歌舞伎(かぶき)、柔道(じゅうどう)以及利用汉字构词法将

以往被训读的汉字单词组合所产生的新词汇,如場所(ばしょ)、立场(たちば)、方针(ほう

しん)、电车(でんしゃ)、手续(手続き)。在日语中,本只有場(ば)和所(しょ)这两个词,而日本学者把他们组合,用中文使用和日语中发音相近或相似的汉字代替,结合日语中对

应的意思形成独特的中日同形词。

当然,因为日本引进中国的文字已经是四世纪时的历史了,因而日语中的汉字部分对应的都是古汉语的词形,与现代汉语的书写形式和意义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偏差,但追究历史仍能看

出其中深远的联系。

3.22近代改造的汉字(近代日本人在翻译欧美各国语言的词汇时,参照古汉语词汇的意

思进行改造,这些改造的汉字被引进到汉语)。

明治时期的西学译介者大多具有较高的汉学素养,在译介西方学术用语时,借用了许多

中国古典词汇,并赋予了新内涵,形成了新的术语。

例如“主义” 这个词,在古汉语中并不存在。日本现代学者在考证“主义”语源时,却说“主义”一词原为汉籍中所有,并举了《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一语为证,意

谓日本近代学人仍是从汉籍中找到“主义”这个现存的词去译英文的词尾ism。但太史公这句话

中的“主”指主上,也就是汉文帝,全句本意是说敢于犯颜强谏,致皇上于义。所谓“达主义”,

不是说自己要坚持实现某种信念,而是说使主上抵达“义”的境界。在这句话中,“主义”根本不

构成一个独立的语言成分。有趣的是,日本出版的《大汉和词典》中,也举《太史公自序》中

的这句话为“主义”一词的汉文出典。日本近代学人有可能是将汉籍中的“主义”误读成一个词,

并作了望文生义的理解,再以译西文的ism。不过,日本近代学人汉文程度都很高,也可能他

们根本没有误解汉文,“主义”不过是他们新造的一个词,与“以达主义”这种汉文中的“主义”无关。

“文化”出自《说苑》中的“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如果文化没有改变,以后也会像现在这样被别人反压.强调与武力相对应的文文明、教化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

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在《说苑》中,“文化”是指:,这句话表示:。

但被日本学者改造后,用来表示:,这个意思一直延续到现在,并反向传播到中国,又成为了中国的一个汉语词汇。

“封建”出自《左传》中的“封建亲戚,一藩屏周室”

“封建”是“分封建制”、“封邦建国”的意思,“以藩屏周”是“拱卫周王室”的意思,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意思就是说用同姓诸侯构筑一道屏障,来捍卫周天子的中央权威。以周族的血缘关系为依据,逐次分封,建立起以逐级臣属和纳贡为条件的家族系统,而周天子就是这个以天下为家的家族系统的总族长。

现在:思想保守落后

3.23翻译欧美词语的汉字(明治时期,在日本通过汉字的组合把欧美的语言意译或者部分地意译,进而这些词语被引进到汉语中),这样的汉字在数量上是最大的。

对汉语词的原意加以改造,使之适合于作西文概念的译语。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译语很多。例如革命、艺术、文化、文明、文学、封建、阶级、国家、演说、民主、自由、经济、社会,等等,都属这一类。有些汉语词输入日本后,意义已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例如“经济”、“社会”等。日本学人在选定这种汉语词来译economy、society等相应的西文概念时,该不会有过多的犹豫。而更多的时候,日本学人必须对汉语词的原意进行有意识的加工,才能为某个西文概念选定一个大体合适的译语。将汉语词的语意抽象化,是日本学人改造汉语词意的一种途径。例如“阶级”一词,汉语原意指台阶和官位俸给的等级,不具多少抽象的意义,当日本学人把“阶级”作为西文class的译语后,便将这个词大大抽象化。另一种途径则是将汉语词的原意缩小,即取其原意中的一部分,来译西文概念。例如“文学”这个词,汉语原意十分宽泛,一切文字形态的书籍文献,都属“文学”之列,在汉唐,“文学”还是一种官职。而当日本学人用“文学”来译西文的literature时,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含义。还有一种途径,便是对汉语词仅仅假其字而完全不取其义,甚至赋予一种与汉语原意完全相反的意义。例如“民主”这个词,汉语原意指“庶民之主宰”,而当日本学人用以译西文的democracy时,便令其表达了一种与汉语原意截然对立的意义。

还有一种是新造汉语词。面对西文概念,在现有汉语词汇中实在找不到相应的词可作译语时,日本学人便利用汉字组成新的词。以这种方式产生的西文译语也颇不少。在具象名词中,上文所说的“电话”便属这种类型。在抽象名词中,个人、民族、宗教、科学、技术、哲学、美学等等,都属日本学人生造的汉语词。例如“哲学”一词,为在西文东译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西周所造,用以译西文的philosophy;“美学”则为有“东洋鲁索”之誉的中江兆民所造,用以译西文的aesthetics。

从日本传到中国的三种中日同形词揭示出:一方面,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吸收了先进的西方文化,使用罗马音和汉语词汇来表示一些西方新词汇,如“政策(せいさく)、自治(じち)、民主(みんしゅ)、独占(どくせん)、資本(しほん)、原則(げんそく)、議会(ぎかい)、義務(ぎむ)”等,这类词主要集中在科技、政策、思想等方面,丰富和扩展了我们的汉字词汇。另一方面,日本吸纳了很多西方文化和思想,无疑又与传入东方中国的汉文化发生碰撞,总要渗透到词语中并直接地体现在语音和书写形式上,从而形成了一些形似而意义上有所差异的词汇,这也是形成中日汉字同形词差异的原因。

从以前的中国文化传到日本转变到相反的方向,纠其原因,最主要的一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中,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完全沉浸在自己天朝上国的梦幻中而不去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日本却处于明治维新时期,积极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文化、科学等各方面的发展突飞猛进。另一方面就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朝政府意识到自己所谓的大国却败给了日本这个小国,不得不重新审视中日师生的地位关系。基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中国政府派遣学生留学日本,学习、吸收和引进日本的文化。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更多的接受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先进、开放的思想,在与外界的接触过

程中广泛地吸收他们的文化和思想以及前沿的科学技术等。这些也直接地反映在日本所创造的根据欧美词语的而用片假名所表示的词汇上。在这个时期,日本处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一个鼎盛时期,中国开始吸收日本的先进开放的文化。在语言文字方面,根据日本人所翻译的平假名转成有相似发音的汉字词汇,从而形成了当时大部分的科学、技术词汇。

3.3两国偶然一致产生的汉字。

至于偶然一直产生的中日同形词,更多的情况下可能是因为两国语言中广泛使用的汉字和语感的影响,而选择了相同的词汇。虽然部分词汇的意义相类或者并不相关,但这类同形词的存在至少反映了两国在社会、文化上的认同感渐于接近,对于常用的汉字有相同的选择性。

高校

第4章中日同形词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

4.1 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中日同形词。

①“正月”汉语指新年的第一个月,而引进日本之后顺应日本人的社会习惯专指新年。

②“月”对中国人来说,月是团圆的象征,她的阴晴圆缺也代表着人的悲欢离合。月亮也是人们表达思乡和怀念的精神寄托。中国人很重视中秋节,全家聚在一起讲求的是团圆,因此赏月时喜欢的也是晴天的满月。

而在日本,他们也赏月,却不是在我们的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而是在旧历的八月十五(也叫十五夜)和九月十三(十三夜)这两天。“十五夜”是中国传统的习俗,“十三夜”是日本固有的传统节日,和收获有着密切的联系。日本人不像中国人那样重视满月,他们更喜欢“等月(月待)”,喜欢看朦胧的月亮。因为在旧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大陆基本上都是秋高气爽的大晴天,而在岛国日本却处于多雨的季节,据统计1870年以后的150年间十五日满月的天气只有56天,约占37%。因此日本人逐渐喜欢上了朦胧的月亮,逐渐形成了等待月亮的习惯。

③“自然”这个词,在古汉语中指不依赖人力,或人对之无能为力的现象,但在传入日本后,却具有了“偶然”、“万一”、“意外”这几种意思。

④“经济”一词,在古汉语中指“经世济俗”、“治国平天下”,但传入日本后,则意义变得狭窄起来,被专用来指财务经营、财政措施。

现代汉语中的“社会”这个词,已是一个抽象名词,是日语“外来语”中的一个。这是日本学人对西方society的翻译。但“社会”在古汉语中,基本上是一个具象名词,特指每年春秋两季乡村学塾举行的祭祀土地神的集会。。《辞海》上举《东京梦华录·秋社》中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个词:“八月秋社……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以致雇请祗应、白席、歌唱之人。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但这个词传入日本后,渐渐别有所指。据日本学者铃木修次考证,在江户末期,日本已将以教会为中心的教团、教派称作“社会”,这就已经使这个词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意义。

4.2 从日本传到中国的中日同形词。

①大本営:日本特有的军事机构。

②土産:在日语中根据音读和训读,它有两个发音。音读为(とさん)时有“その土地の産物”(当地的土产)之意。如果训读为(みやげ),则有A、旅先、外出先から持ち帰るもの、特にその土地の産物なと(从旅游地或外出地带回的东西,特别是当地的特产);B、他家を訪問する時持参する品物(到别家拜访时带的礼品)。“土产”在汉语中也有两个意思:A、某地

出产的;B、某地出产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产品。由此可以看出,“土产”一词在日语里面比在汉语里词义要广一些。虽然两国都有“土特产”之意,但汉语重在物品本身上面,而日语中除此之外的“礼物”之义用的非常广泛。

日本人在乔迁新居时,要到新邻居家拜访并送上礼物以示友好。私は引っ越して来た田中です、これはささやかなお土産ですが、どうぞお受け取りください。(我是刚搬来的田中,小小礼物不成敬意,请您收下。)在出差时,必定会购买礼物送给公司的各位同事,甚至每天回家时也要买礼物送给家人、孩子。这是因为日本人特别注重维持人家关系的“和”。

③幹部

干部一词,在1539年第一次在法国大作家拉伯雷的作品中出现,借用意大利语的含义,指方框,后转义为一定的场所、环境;后转为指作品的各部分安排;后又指领导一个军团的军官。之后,又指官方或企业中的高级人员。再指青年干部和所有干部。直至今日,cadre一词在法语当中仍旧有十几个词义。汉语早年把它借来使用,已经过去了好几十年。“干”的开头辅音是g,和c字母的法语读音十分接近。在我国,干部是一个外来词,是从日文中借过来的。明治前后,日本人用汉字译一些西方基本的词汇,如干部、物理、数学、化学、经济等等。这些译法又被中国接受,为中日两国接受西学奠定了概念上的基础。

干部一词被许多国家采用,其涵义是指在国家机关和公共团体中起骨干作用的人员。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党章中,首次使用了“干部”一词。从此以后,在党和国家机关、军队、人民团体、科学、文化等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都称为干部。党的十二大党章明确指出:“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这是对我国干部本质特征所作出的科学概括,也是区别于任何剥削阶段官吏的根本标志。

干部是一个管理者,是一个组织或团队中的领头人,带领大家去完成目标的人。

在日文中,鸭是指除大雁、海鸥、天鹅类外,鸟的总称,中型水鸟,或者是指容易被欺骗的对手;而在中国是指鸟类中的一科,嘴扁腿短,趾间有蹼,善游泳,肉可食用。丈夫,在中国专指妻子的男人,是男女婚姻中男性的一方,已婚女子的配偶;日本文字中的丈夫却是指魁梧结实健壮的男人,或者引申为结实的东西。在现代汉语中“老婆”指妻子,而并非指上了年纪的妇人,而日语中的“老婆”意指后者。这些同形词的差异有的是日语还限于古汉语,而现代汉语在语言的变迁中更细微、更专指。

4.3两国偶然一致产生的汉字。

①高校(こうこう)

结论

同形词的存在反映了两国各方面之间的密切往来,而词汇的借鉴方向折射出两国在当时的文化和社会影响力,文字文化从大国流传到影响力较小的国家。在社会、文化各方面发展的过程当中,同形字的意义和书写形式甚至是语音上所引起的改进都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所经历着的变革和改进。因为语言文字作为表达的工具,人类交际的最直接手段,最敏感和直接地

中日同形词.

摘要: 在汉语和日语中存在很多意思相近、用法相同的同形词, 给语言相互的交流、学习提供了方便。但不留意的话就会掉入同形词的陷阱, 使人们在交流中产生各种误解, 严重的甚至引起摩擦。因此, 中日同形词的对照研究对排除文化障碍也有意义。以中日同形词“先生”为例, 对其在两种语言中的词义、用法、色彩等进行了对照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1) 汉语的“先生”具有不稳定性, 词义一再萎缩;2) 历史地看在感情色彩方面汉语的“先生”含褒义、贬义、中性, 日语的「先生」基本上为褒义;3) 语体色彩方面汉语和日语的“先生”相同, 都可用于口语和书面;4) 汉语的“先生”只是一个称呼词, 而日语的「先生」既是称谓又是职业;5) 日语“先生”一词增加了“对他人亲密的 或带有玩笑的称呼”这一义项。 关键词: 同形词;先生;称谓;汉语;日语; 日语中有大量的汉字和汉语词, 研究者把这些字形相同的词汇称作同形词。随着两国语言的各自发展, 即便相同的汉字, 其意思、用法也各不相同, 这给两种语言的学习带来障碍, 交流上也会产生误解。如“先生”一词,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对这两个字都不陌生。但由于用法上存在着不同, 中国人和日本人在交流中常常为此引起不快。有很多学日语的人因受汉语“先生”语义的影响, 遇到日本人统统以「先生」来称呼, 不管对方从事什么职业, 结果使对方很尴尬。同样, 当日本人称中国老师为「さん」而不是称「先生」时, 中国老师心里也会不愉快, 会觉得对方不尊重自己。原因在于双方都按照本国的语义来理解“先生”这个同形词。有位日本人曾写过对“先生”一词的感受: “日常的に「先生」と呼ばれるような仕事をしていると、なんだか肩甲骨の下辺りがむずむずするような感覚になる。思い浮かべる「先生」なる人はもっと色んなことを教えてくれるし、尊敬すべき人物だ。未熟の塊みたいなわたしが「先生」だなんておこがましい。”

国内中日同形词比较研究综述

2012年第12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2,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88期) Total No .288 收稿日期:2012—08—31 作者简介:林韶南(1981—),女,福建福清人,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外语系,讲师,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日语语言 文学 。项目简介: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社科研究项目资助(KY2012010)。 国内中日同形词比较研究综述 林韶南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外语系,福建福清350300) 摘要:回顾中日同形词先行研究大致可以从词义与词功能两个方面来看,迄今为止的国内研究大多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词义对比、 辨析上。本文通过回顾国内中日同形词的先行研究,强调指出,在对同形词的定义及范围定界的进一步考察的前提下, 重点开展同形类义词的研究。除了在词义与词功能这两方面呈现出差异,中日同形类义词是否也反映出社会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异同,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关键词:中日同形词;词义;词功能;分类;同形类义词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2—0110—02 对于学习和研究日语的中国人来说,因为日语中的汉字词既有跟汉语相同的部分,又有与汉语不同之处,所以日语中的汉字词有时是方便的“渡 船”,有时却是可怕的“陷阱”。即,松下達彦(2002)《中国語を母語とする日本語学習者のための語彙 学習先行モジュールの提案》 中论述到的“正の転移”和“負の転移”的现象。正迁移是指以中文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在已有的母语知识影响下能正确使用日语中与母语对应的词汇。负迁移则是指由于已 有的母语知识的干扰, 母语知识对二语习得起反作用。要提高日语教学的效果,必须在让学生充分利用既有的汉字和汉语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有效地克服来自母语的干扰。中日同形词的比较研究工作,无论从中日两国人相互学习语言的现实意义上还是从语言研究的历史意义上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先行研究中尚存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中日对比语言学的兴起,中日同形词研究也逐渐受到两国学界的重视。国内学者也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尽管如此,仍难称完备。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至今未有一个统一的同形词的定义。一般是采用笼统的概念:通常把使用中日相同汉字书 写的词称为“中日同形词”,或定义为与汉语同一形 态的日语词汇,或是解释为由汉语直接演变成日语的词汇, 或是解释为一部分在字形上与汉语相同或相近的日语词汇,或是解释为中日两种语言中共同的汉字词,或是从反序词的概念中将汉字顺序相同的日语和汉语词汇归为狭义的中日同形词。显然,以上定义仍需做些修正,概念也需统一。 第二,中日同形词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词义与词功能这两方面,笔者认为除了掌握词的基本含义,还应从同形词的下位分类的角度对中日同形词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 根据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分类。迄今为止发表的文章中,笔者比较认同曲唯(1995)的分类。他提到,人们通常把使用中日相同汉字书写的词称为“中日同形词”,根据字形的特点,可以分为:字形完全相同的(学生),字形基本相同的(圧力),字形大不相同的(芸術)。根据语种的特点分为:汉字音读语(日常),和语(取締),外来语(煙草),混合语(赤字)。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语义的特点将中日同形词加以分类。而大多数文章从词义角度出发一般 将中日同形词分为三类, 即同形同义词、同形类义词(或称同形近义词)、同形异义词三种。赵福堂(1994)提到意义完全不同的同形词不但为数不多,而且因为是一种迥别现象容易引起注意,因此并不难区别。毛峰林(1999)提到同形同义词中日词义对应,同形异义词中日词义对立,这两种类型特征明 显, 在词义把握上相对较易分辨。高丽(2003)提到0 11

中美文化差异英文版

1.美国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 Self-awareness and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of Americans are very strong. 2.美国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 In America, innovation often is encouraged and people often do something nobody has done. 3.美国基础教育实践,注重创造的教学形式. American education based on practice, pay attention to teaching form of creation. 4. 中国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 China's family structure is more complex, the traditional happy family is four generations. 5. 中国人的婚姻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这是因为中国人把婚姻当作一个严肃的道德问题,喜新厌旧,或是第三者插足都会被认为是极不道德的。 The Chinese marriage is relatively stable. Because Chinese people treat marriage as a serious moral problem, propensity or a third people involvement is considered highly unethical. 6. 新中国虽已建立了六十年,但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The traditional manner, parent-child hierarchical remains entrenched in the Chinese mind. 7. 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在中国,主动帮助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 Take the initiative to help others or accept others help is embarrassing thing in America. However, help others is a virtue. 8. 在个性自由与团结协作上:美国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 On the personality freedom and cooperation, Americans cherish personal freedom and don't want to be limited. Personal interest obedience collective interests and cooperation were advocated in China. 9. 美国家庭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 The education purpose of American family is to help children to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ability, and finally make children become a "social person". The education aim of Chinese family is to make children become a person with ability, and hope they can have ambition in the future, have a good career, life can be spent in prosperity. (You are very handsome! 或赞扬你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时,中国人一般很谦虚地说:I do not think so! 或说 No ,no ,my English is poor. Thank you !; Have you had your meal? Where are you going? 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美国人见面,通常打招呼道:Hello! How do you do! Nice to meet you.) (American culture:The main content of American culture is the emphasize on individuals' value, the pursue of democracy and freedom, the promotion of deploitation(开拓,经营) and competition and the need of realistic and practicality. Its core is individualism: self-first, personal need first, pursue of individual benefit and enjoyment, emphasize on achieving individual value by self-strive and self-design. This type of intentionally build up of personality and pursue customized individualism has its pros and cons, it gives incentives to people and make them exert on their potential and wisdom and as a result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race and n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difficult to keep good relationship among people if everyone is egocentric thus make the entire society lack of unity. egocentric:.自我中心的,利己主义的 American citizens emphasize on achievements and respect heroes. They have great sense in their hearts to praise success and heroes.Personal achievements are one of those with the highest value in Americans mind.Americans have very strong senses of success.Success is the pursuit of most Americans,it is their attractive future and the incentives for moving forward.They believe that one's personal value is equivalent to his achievements in his career.Some high achievers in their career such as entrepreneurs,scientists,artists and all kinds of super starts became modern heroes.The process and result of how they strived have become the frame of reference of social culture value and the real life text book for parents to educate their children. incentive:Serving to induce or motivate: American society has great movements within itself. These movements are shown in two aspects:movements amongst locations and movements inside the society.The United States are relatively more open and have more freedom.Developed transport and the tradition of adventure and sporty makes a lot of American migrate from countryside to cities,from downtown to uptown; and from north to the southern sunny land,from one city to another.Unlike European countries,the social classes in America is not so stable.Further more,with the advocation of public education,movements upwards along the social ladder have become possible.Many people living in

探究日语教学中的中日同形词

探究日语教学中的中日同形词 摘要:中日同形词是非常容易受到“母语的干扰”的学习难点之一。日语中的汉字词虽然与汉语中词汇具有字形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但在实际运用中仍然存在着表记、词义、词性、褒贬色彩以及语气强弱等方面的差异,正是这些“疑似”汉字的日语词汇,如不注意很容易造成使用时的误解和误译。本文试着从以上五个方面分析中日同形词的异同,以期对日语教学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日同形词日语教学误用原因差异 世界上使用的上千种语言中,日语与汉语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关系。由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原因,汉语和日语之间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词汇方面,这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相互影响,使它们之间产生了很多字形相同的词,从而形成了大量的中日同形词。荒川(1979)曾指出「日本人と中国人が『基本的』に同じ漢字を使っているということは、しばしば指摘されるように相互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において、大きな利点にもなれば大きな『落とし穴』にもなっている」。日语中有许多与汉语同形的词汇,这些词在其含义和使用上同汉语有共同点,所以对以汉语为目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由于对目标语言中出现的汉字及汉字词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无疑会给日语学习带来一些便利。但是,中日同形词毕竟是扎根、生长在各自的语言环境中,它们的词义、词性、语感等自然就会同中存异,如果我们不了解中日同形词的这一特性,而望文生义,以为“同形词”就是“同义词”,势必会造成误解和误用。因此,通过分析和探讨两种语言中同形词的异同,以使学生尽量避免误用,这无论是对日语教师的教学效果或是日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的提升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同形词的界定 关于同形词的界定,学者的研究视角各不相同,至今尚未有一个明确的、为大家所普遍认同的定义。曲维(1995)将中日同形词的定义表述为:“人们通常把使用中日相同汉字书写的词称为‘中日同形词’。其实,所谓的‘同形’只不过是一种笼统的概念。由于中日两国依据各自的方针进行了文字改革,所以一部分原来字形相同的词现在已经不同形了。习惯上人们把这些字形上发生了变化的词也作为中日同形词看待”。范淑玲(1995)认为:“日汉‘同形词’是指日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文字表现上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潘钧(1995)归纳出界定同形词时所依据的三个条件:“①现在中日两国语言中都在使用的词;②表记为相同的汉字(简繁字体差别及送假名、形容动词词尾等非汉字因素均忽略不计);③具有共同的出处和历史上的关联。” 二、造成中日同形词误用的原因 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在漫长的语言演变过程中,中日同形词出现了很多差异。其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古代汉语词义残留的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中日汉字的不同简化,外来语汉译的影响等等。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或者客观上就不了解同形词还有歧义性的一面,导致很多误用。以下,从两个主要方面分析造成误用的原因。 (一)母语的干扰 中日同形词是非常容易受到“母语的干扰”的学习难点之一。中国人的头脑里装满了汉字的信息,所以接触到同样使用汉字的日语时,由汉语而产生的干扰可想而知。有些同形词在汉语中太常用,学习者往往不假思索地就搬到了日语中。 (二)表现领域的不同 与表现领域广泛的汉语相比,日语的表现领域显得要狭窄和抽象的多。例如,汉字词「明朗」在中日表达中都是明亮、明确的意思,而在两国语言中此单词的表现领域差异甚大。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英文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c h i n e s e a n d w e s t e r n c u l t u r e With the rapidly challging word,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have found it increasingly necessary to minimize the rate of misunderstanding due to miscommunication in their contacts with another. In the oast most human beings were born, lived, and died within a limited geoographical area, never encountering people of other cultural backgrounds. It might be said that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been most effective in creating the borderless word, the global community. As our world shrinks and its inhabitants become interdependent, people from remot cultures increasingly come into contact on a daily basis. It is no longer hard to find situations in which membes of ince isolared groups of people. Now these people may live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or right next door to each other. So all the people are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understand this world. So when the east meet wes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ome problems are listed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the way of eating. All huaman beings have certain basic needs. Our fundamental needs for things that keep us alive. This is the physioligical need. All individuals must eat in order to survive. But what people eat, when they eat, and the manners in which they eat are all patterned by culture. No society views everything in its environment that is edible and might provide nurishment as food. Americans eat oysters but not snail. The French eat snails but not locusts. The Jews eat fish but not pork. The Hindus eat pork but not beef. The Russiand eat beef but not snake. We all have ideas about what kinds of food are good to eat. We also have ideas about what kinds of food are bad to eat. As a result, people from one culture often think the food that people from another culture eat are disgusting or nauseating. Dislike is not the only reason why some culture will not eat a certain food. In some clture, certain foods are taboo. Sometimes the food taboos may be so strong thrat just the thought of eating forbidden foods can cause an indivdual to feel ill. We can also find culture difference in way of bring up children treating the early, greeting each other, saying and spending money before other people do in everyday, but in som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people do not agree with us. We chinese may enjoy something that is not usually consider as edible by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 Generally we perfer to have thing hot and much emphasis on the taste. We eat from one plate when we are eating with others, and we like to seat one by one, and in the shape of a round. On the

中日同形词的文化差异

目录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中日同形词的定义 第三章中日同形词产生的三种途径 3.1 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中日同形词。 3.2 日从本传到中国的中日同形词。 3.3 偶然一致产生的同形词。 第四章三种途径所对应的文化差异对于同形词的影响 4.1、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中日同形词。 4.2、日从本传到中国的中日同形词。 4.3、偶然一致产生的同形词。 第五章中日同形词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5.1、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中日同形词。 5.2、日从本传到中国的中日同形词。 5.3、偶然一致产生的同形词。 第六章参考文献 中日同形词的文化差异 作者专业: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 作者年级:08级 作者姓名:陈笛 【中文摘要】本文以中日同形词的文化差异为切入点,将全文的重点放在同形词所反映出的两国的文化差异上。不仅是同形词本身所具有的意义的差别反映出的两国社会文化、历史变迁和民族价值观的差异,还有通过社会文化大背景的不同而表现在同形词上的差别。 本文首先介绍关于中日同形词的先行研究成果,前人关于本论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形词的词义研究上,就意义的相同、相类和不同来分别列举和分析,而本文在此基础上, 提出本文的侧重点和相对于他们的创新之处,通过中日同形词的定义、形成的三种主要途径,以及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背景引出本文的核心部分。从三种传播途径分别阐释对应的社会文化大背景的差异,包括历史文明和社会习俗等的差异,以及分不同的词性来分别追溯同形词所反映出的两国社会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日同形词,三种途径,文化差异,词性。 【英文摘要】: 【关键词】:

第一章 引言 中日两国作为亚洲的两个比邻的文明大国,自古以来的频繁交往,带动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全面的相互交流和学习,而这双向的互动所产生的结果更直接、更明显并且于无形之中是表现在语言上。本选题通过对中日同形词的了解和分析,旨在揭示同形词产生的原因及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差异,以及由于它们的存在和变化而所折射出的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变迁与不同,从侧面反映出两国近千年来的各方面的动态,为文化的寻根溯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中日同形词的产生主要有从中国传入日本、从日本传入中国和偶然一致三种途径。通过语言文字文化的传播方向,可以了解到两国文化的发展态势、社会的开放发展程度和影响力;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直观的交流工具,反映了中日在政治、经济和生活等各方各面的特点,体现了社会的部分面貌特点,从语音、书写形式和语用方面的差异折射了文化方面的不同,而这也是借以充分了解两国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对于这一论题,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字的语音、词汇、语法对日语汉字的影响,日语汉字流入中国对汉字的利弊影响,以及两者的对比方面和汉字的词源问题。而并没有从共时和历时对比的角度就同形词背后的隐藏的文化差异进行探讨,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的动态,明治维新、西方文化的引入、自身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并没有被深入地纳入考虑的范畴。 而日本学者对中日同形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上古音关系研究上,对日本汉字的探讨由来已久。明治维新前后,还创立了现代日语语言学。但主要局限于汉字及汉字词本身的研究上,如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构造、汉字词的使用、汉字词的特点等方面。而没有引用社会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观点,因而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两者关系的研究相对滞后。 本文作者认为语言文字作为直接的交流工具,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而文字作为纪录社会生活的工具更是敏感的凸现社会生活面貌和变迁。本文运用历时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观点,把语言文字所反映出的社会面貌挖掘出来,也论述了两国在文字发展的千年中,整个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这是与前人论著的不同之处,推究出了文字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含义。 第1章中日同形词的定义。 同形词是着眼于书写形式上的联系,论述的对象是用文字记录的词,因而把同形词定义为 字形相同而实际上作为不同的词来运用的一组词。中日同形词即在中日两国中存在着书写形 式相同或相似的一部分字词,它们的意义或相同、相类或完全不一样,传播途径也各异,但重点在于书写形式的一致之处。 第2章中日同形词产生的三种主要途径。 2.1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中日同形词。 从秦汉时期开始日本借鉴中国的文化,对于当时只有口头语言,而并没有文字的日本来说,语言文字也是他们借鉴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引进了大量的汉字作为日语中的表音元素,这成为日本创造文字的基础。如:茶(ちゃ)、生姜(しょうが)、马(うま)、象(ぞう)、兰(らん)、牡丹(ぼたん)另加几个动词和形容词等等。这些词都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在当时主 要通过中国传播佛学的僧人和日本对汉文化感兴趣的学者带过去,现在依然在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 2.2从日本传到中国的三种中日同形词。

中日饮食文化对比1

中日饮食观对比 系部:中文系班级:汉语言文学一班姓名:黄桢敏学号: 中日两国地饮食观存在较大差别, 这一点自古有之, 尤其在古代,两者地地位便截然不同. 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自古以来一贯重视饮食.孔子就曾在《论语·乡党》中说过“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这句话迄今为止仍是众所周知,是中国典型地饮食观点之一.在三千多年以前地周朝地书籍中就已有了关于烹饪方法地记载, 还有诸如“周礼, 天官冢宰”这样地饮食疗法地记述.在周朝时就已设有负责管理宫中饮食地专门职员.前汉淮南王刘安虽贵为一国之君, 仍时常亲自烹调膳食, 有时还向部下传授烹饪技术.传说豆腐就是由他发明地.在《诗经》、《书经》等书籍中, 有关于酒、醋、酱油等食品, 甚至还有关于营养师以及食物医生地相关记载.在湖南马王堆汉墓中出土地丝绸料上有一篇约两千年前地帛书《养生方》, 上面记载着古代君臣地饮食及性生活等去病延命地方法等地问答, 称为《十问》.此外, 从“吃”这一汉字在汉语中所使用地范围之广便可看出中国人对吃地重视.除了“吃”地本义之外, 常见地如“秀色可餐、吃官司、吃亏、吃苦等.可见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便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地内容之一.b5E2R。 日本人对饮食地观点, 尤其在古代时, 与中国完全不同.日本关于饮食地古代文献资料很少, 从这点可以看出历史上日本并未将饮食文化放在一个重要地位置上.以前地日本人是通过一个人地穿着、交通工具、住宅等来判断一个人地地位、教养、甚至是人品, 而至于对方吃什么, 日本人根本就不想了解或者说根本就不关心, 更甚地是, 很多人还将谈论关于饮食地话题认为是可耻地事.在武士掌权地德川时代,他们所受地教育便是“快吃、快排便、快走.男人, 不应过多考虑吃地东西! ”.这种情况直至近代才逐渐发生改变.近代以来, 日本人也慢慢从营养地角度来思考关于饮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两襦咫尺”,自古交往密切。日本文化秉承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起步发展沿袭了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民以食为天,在饮食方面,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人都喜欢品茶,都把喝茶当作一门艺术;中日两国都喜爱书法并在书法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很努力发奋,自强不息,还有,两国都很重视文明礼仪,都是“礼仪之邦”,但是,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又有一定的差异。 首先,从整体上来说,中国文化属于辩白文化,而日本属于道歉文化。日本人喜欢表达歉意,比如受到别人帮助就习惯说“对不起”,这种“道歉”并不仅仅是狭义的道歉,更重要的是对他人帮助自己而给他人带来麻烦而表达的歉意,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谢谢”,然而日本人所“对不起”的频率却远远高于说“谢谢”的频率,这种情况就是由日本的“道歉文化”而致。中国人喜欢“解释”,尤其在犯了错误之后,通常情况下会首先解释原因。这种解释原因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说明自己所犯错误对他人造成不便的无意性,并不是刻意的不尊重,因而也相当于道歉。但是,众所周知,中国人好“面子”,所以“作解释”也有为自己开脱,寻找借口的成分,而这种情况是由中国的“辩白文化”所致。总体而言,文化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也不同。比如一个学生迟到,在走进课堂里的时候,中国学生会首先向老师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而日本学生会首先向道歉同时要鞠躬,两种不同的表现本质上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化性质和文化背景决定的。 第二点是从中日文化背景下人的成长与社会方面进行比较。在社会大背景下,日本崇尚“自由合理”,而中国崇尚“奋发图强”。 首先是少儿时期两国国民与社会的关系。日本总体呈现少子化趋势并面临保育院超员现象;日本的专业主妇减少,政府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这些是日本现如今的社会形式。在教育方面,日本实行轻松教育,重视社会规范的引导崇尚的是团队化的生活方式。日本孩子注重就培养团队化生活方式和观念,讲究合作和团结,“重在参与,不强调争第一”。中国不同于日本,中国人口持续快速增长,政府鼓励计划生育政策。由于少儿多,相应的幼儿园数量庞大,因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有着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日本人也曾经那么热情深入地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并把中国语言和文化引入到了日本本土,日本的每一样东西,每一种习俗,似乎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经过几千年日本的发展,他们有了自己不同于中国的独特的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在于礼仪文化、饮食习惯和文字上。 关键字:文化差异、礼仪文化、饮食习惯、语音文字差异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同个国家南北地区的文化尚且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更别说两个不同的国家了。即使日本的文化都是源于中国,如今,作为两个不同的国家,在文化上绝对会有差异。现在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中日文化差异。 1、中日礼仪文化比较 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在中国是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示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良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都是以握手为礼。这样既可以表现出人们的基本礼仪,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礼仪来化解一些矛盾,使大家可以和平相处。 而在日本,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鞠躬也有很深的学问,地位低的人首先鞠躬,而且鞠得最深。鞠躬鞠得愈深,鞠得愈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诚恳、敬意、谦恭、悔悟等等的程度就愈强烈。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初次见面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双手递接名片。通常是地位、年龄低的人先递名片。到日本人家里作客或到公司拜访客人,要预先约定时间,还有日本人有赠送礼物的习惯,拜访亲朋好友、出席宴会、旅游带回来的土特产,通常是一些很便宜的东西,礼不在厚,礼物的包装就很花心思,为的是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心意。 中国人送礼成双,喜欢2、6、8、9等数字。日本人送礼一般是奇数,通常用1、3、5、7等,并且日本人很忌讳“9”和“4”。按日本习俗,向个人赠礼须在私下进行,不宜当众送出。日本人禁忌绿色,礼物忌送手帕、梳子、荷花等;探病的时候不能送带根的植物。 中国人也注重礼仪规范,在正式场合也要正装,要求并不太严格,而日本人非常注重礼仪和服装。不同的场合要求不同的服装,特别是男性,必须穿一套正规的西装。在日本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参加婚礼和葬礼的时候,男性都是穿一套的黑西装。怎样分辨才知道是参加婚礼还是葬礼呢?要从男士所佩戴的领带来区分。参加葬礼的都必须系黑色的领带;参加的婚礼的就会系一个蝴蝶结领带,或其他颜色的领带。 2、中日饮食习惯比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和日本由于地理位置相近的原因和历史交流,两国的在饮食习惯方面有许多共同语音,但是不同点也有很多。中国饮食与日本饮食,同属东方文明的产物,具有含蓄,优雅的特点。在日本文化中,很大一部分承袭自中华文明,饮食也不例外。然而,大和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思维的民族,特定的地缘环境,有限的自然资源,促使他们不断创新,进而独树一帜,这都源于大和民族对自然,对人的独特领悟。 日本料理尊重的是发挥材料本身的味道,根据情况生吃就是最好的选择,比

浅谈中日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的差异 班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132 姓名:薛珂珂 引言: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反映中日文化差异最突出之处,在习俗方面,如,见面问候的差异: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而日本人之间问候,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其次就是在饮食方面的差异;最后是两国在节日上的异同。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有“一衣带水,两襦咫尺”之称。但是日本是日本,中国是中国.日本的文化不是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也成不了日本的文化.假如非要说什么日本的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者恐怕不仅是不尊重中国文化,也是对日本人的极端不尊重.所谓大化改新前后,日本大规模吸收中国唐朝文化,并利用汉字造日文,大规模吸收中国的技术和制度,由此得出中日文化同宗同源,是极不负责的想法,既对中国不负责,也对日本不负责。日本曾吸收中国文化这不错,但理智的来说,中日的文化只是略有历史遗留下的少许相似之处,不能相提并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中日文化的异同之处。 一.中日习俗中“见面礼”比较

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让我们看看两国在这方面的异同: 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握手来表达问候。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都是以握手为礼。这样既可以表现出人们的基本礼仪,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礼仪来化解一些矛盾,使大家可以和平相处。 而在日本,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鞠躬也有很深的学问,地位低的人首先鞠躬,而且鞠得最深。鞠躬鞠得愈深,鞠得愈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恳、敬意、谦恭、悔悟等等的程度就愈强烈。 二.中日“饮食”比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日两国在饮食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的异同之处。 相同方面 1,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均认为大米是理想的主食。中国是农业大国,南北方人都喜欢吃大米,特别是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且这一习俗历史悠久。北方人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制,虽以小麦、小米、大豆等杂粮为主,但如有大米也很爱吃。而日本自古以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加之气候土壤适宜稻米生长,所以整个大和民族一直食用大米,并把大米品种改良得好吃、好存,使日本民族以大米为主食,并钟情日本大米。

中美文化对比大学英语作文

中美文化对比大学英语 作文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Chinese Education Is Superior The born of a baby is considered as a blessing to a family, while the family education will in turn leave a brand on the baby’s future. I was born in a Chinese family with western education system. I’m well respected. I’m growing up without any fence. But reflecting on my personal upbringing, I can tell you with certainty that Chinese Education is superior. Firstly, in a regulated Chinese family, the rules for family are the core of its education system, which could ensure children staying away from some bad habits. The rules Chua set up contributed to her children’s promising victory over long turn. But in my family, there is no such notion. At my formative year, I could stay up late enough to embrace the sunrise. Consequently, I always suffered from drowsiness at class. Worse still, my poor eyesight due to it has become a handicap to me. Therefore, Chinese strict rules are necessary, especially for a young child.

从家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论文

从家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论文 1家长权力 中日两国都是父系家长制,但在家长权力上有所不同。中国的家长权 力为终身制,只要家庭当中的父亲活着,那么他就一直具有家长的权 力和权威;而日本的家长权力为阶段制,父亲在年纪大了或生病不能 继续料理家业的时候,就要把家长的权力交给继承人。一旦交出了家 长的权力,就要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一样,服从新家长的领导。 2继承人的选择 中日两国在继承人的选择方法和制度上有很大差异。 2.1养子条件在中国,夫妻在没有亲生子女或者没有亲生儿子的情况下,会考虑收养他人的儿子做养子。收养对象通常为父系亲属的儿子,称之为“过继”;而日本的夫妻在亲生儿子以及入赘的女婿不够优秀 的情况下,会考虑收养他人的儿子做养子。收养对象能够没有任何血 缘关系,选择范围比较广。 2.2赘婿要求在中国,夫妻在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情况下,会考虑招 婿入赘。入赘的女婿一般不改姓、不能入族谱、不具有继承权,而且 生下的子女随其母亲姓;日本的夫妻在儿子不够优秀时,会考虑招婿 入赘。入赘的女婿要改姓,成为婿养子,而且有家产继承权。 3家族观点 中国的家族主要是由血缘关系组成的集团。这个家族集团不但包括直 系亲属,还包括旁系亲属。中国人对家族的延续非常注重血统的纯正,在以“孝”为家族伦理核心的中国家族中,传宗接代被看做是最大的 孝顺。俗语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日本的家族是以农 业生产为目的的地缘集团。比起血统的延续,日本人更注重家业的传承,从而保证作为生活共同体的“家”的长期兴盛。日本人的亲属范 围比中国窄,一般仅限于直系亲属。家族成员不一定是有血缘关系的

亲属,也能够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仆、佃户、雇员等。日本的家族伦 理以“忠”为核心,只要对家族忠贞不贰,非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也 能够参与祭祀活动,死后也能够葬入家族墓地。 4家业管理及财产继承 在中国的家庭中,家业由父亲管理。除非父亲过世,否则就一直拥有 家业的管理权。在财产继承方面,中国实行的是诸子均分制,即将家 产平均分给所有儿子(有时也包括女儿),长子一般在分配中不具有 特殊权利。在日本的家庭中,家业由父亲和继承人共同管理。在父亲 有水平管理的情况下,家业由父亲管理。当父亲年纪大了或因病没有 水平管理家业时,家业就交给继承人管理,并且继承人能够是入赘的 女婿或者养子。日本的家庭财产实行长子继承制,不分给其他子女。 而且长子虽然在家庭中拥有特殊的身份与地位,但当长子的水平不足 或身体上有缺陷而无法管理家业时,日本的家庭就会剥夺其长子地位 而改立其他儿子为长子,或者另立有水平的养子、婿养子为家中的长 子来继承家产。 5结论 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中日两国的家文化有着诸多方面的不同,这种不 同对中日两国社会、企业、家庭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随着社会和经 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家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 趋势,我们应该加以改进。首先,财产均分制将会造成资产的分散, 导致无法合理地利用资源,不利于家族、社会的发展。应改变财产均 分制度,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次,继承人的选择只限于直系亲属,甚至传男不传女,这就人为地缩小了继承人的选择范围,造成了人力 资源的浪费。应该使继承人选择多元化,扩大继承人的选择范围,保 证优秀的人才成为家族的继承人。最后,家业管理方面,应该是能者 居之,而不是长者居之。总来说之,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社会 需求相适合。惟其如此,才能保证国家和家族的长期发展。 从家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